[摘 要] 电影《搜索》是陈凯歌导演阔别多年现实主义题材之后的又一力作,影片以冷静犀利却又不乏幽默的视角客观展现了都市生活中一个“公交车不让座”的偶发事件而引起的一连串社会“蝴蝶效应”。电影最终通过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引发观众对互联网暴力的深刻反思以及对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人性弱点的深层审视,由此也显现出陈凯歌导演对社会民生的密切关注以及驾驭现实主义题材的超强功力。
[关键词] 《搜索》;网络暴力;人性思考
2012年7月6日,陈凯歌导演的都市电影《搜索》隆重上映。这部由高圆圆、姚晨、赵又廷、陈红、王学圻、王珞丹、陈燃、张译等群星联袂主演的都市电影上映6周后已收获了18亿票房,同年9月陈凯歌导演携带此片参加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的角逐。陈凯歌导演作为中国著名的第五代导演之一,其作品一直以浓郁厚重的文化气息见长,他喜欢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叠加隐喻和象征,使作品充满了思辨色彩。《搜索》也不例外,这是一部极接地气的现代题材作品:主人公叶蓝秋在突然获悉自己身患恶疾时精神恍惚,在公交车上没有为老人让座而引发了一场蝴蝶效应般的网络暴力,最终叶蓝秋以生命为代价给了众人当头一喝。在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一片萧条的环境下,这部陈凯歌继2003年《和你在一起》之后的另一现实主义力作以其叫好又叫座的双重口碑为陈导赢得了现实主义题材的华丽转身。
网络暴力引发反思
对于互联网“人肉搜索”的思考,成为了陈凯歌这部新片的主题。公司白领叶蓝秋不给老人让座事件经新闻媒体曝光之后,在网络上引起轩然***,众多不明真相但却义愤填膺的网友们开始了对其掘地三尺式的“人肉搜索”和人身攻击,间接将身心俱疲的叶蓝秋推上了绝路。影片围绕着这样一个小人物身上发生的平凡事件展开叙述,通过一个看似偶发事件而改变了周遭众多人物的命运,有人得到,有人失去,有人悔悟,有人新生,《搜索》成为一部群像电影。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具有即时性、公开性、匿名性、互动性的互联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由此应运而生的一大批网民们对社会热点问题拥有了自由发挥个人见解的话语权。这本是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好现象,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权利面前,部分网民在价值观领域偏离了正确的方向。随着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事件的发生,网民们开始对那些经过证实或是未经证实的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姓名、真实身份、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之于众,并通过网络论坛等平台肆意对当事人进行谩骂、诋毁等人身攻击。这种行为显然已经逾越了就事论事的正常评论范畴,而上升为一种暴力行为,是暴力行为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在那些一度引起过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中,遭遇过“人肉搜索”的当事者不乏其人,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所谓的“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当一名发帖者将小女孩被后母“打得口吐鲜血,背部六块脊椎骨基本被打断”的情况以***文并茂的方式通报到网上之后,面对血淋淋的照片,网友们开始自发对这名后母进行“人肉搜索”,并打着正义的旗帜对其口诛笔伐。而事情最终的真相却是经警方介入发现,小女孩身上的伤痕是由于自身疾病所致而非后母所为,自此事件告一段落,却无一人站出为后母道歉。由此可见,网络暴力已经逐渐由社会现象演变成为社会问题。
影片《搜索》中的主人公叶蓝秋同样遭遇了“人肉搜索”,当公交车上的一个偶发事件经过媒体曝光进入到公众视线之后,人们开始一味指责叶蓝秋身上传统文明道德素养的缺失,而忘却了对于公民而言,让不让座其实是自身的权利而非义务。那些热心网民开始“人肉”叶蓝秋的姓名、照片、身份、工作单位,八卦其同老板之间的关系,想当然地给叶戴上了“小三儿”的罪名。叶蓝秋的博客被黑,照片被恶搞,连中学时代的班主任都被迫接受采访,电视台也由此现象开辟了专家解读专题节目,一时间普通白领叶蓝秋出入需要佩戴墨镜,成为大众红人。在这过度解读的热闹景象背后,没有人试***了解当事人不让座是否事出有因,没有人愿意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人们终于发现了一个“道德另类”,怎能不群起而攻之?在影片结尾处,当叶蓝秋跳楼自尽,一切真相大白时,整个事件的参与者、旁观者包括坐在电影院观影的观众都会有许多感慨和反思,毕竟人无完人,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分子,都有可能是下一个“叶蓝秋”。
既然网络暴力已然上升到社会问题层面,那么对这一问题有无方法进行遏制?如果探讨网络暴力的深层原因,无外乎社会原因: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待提高;文化原因:民族的从众心理一直有孤立打倒另类的传统;网络自身原因:网络的匿名性使众多网络施暴者承担的风险接近于零。***府部门和社会学家们将这几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行之有效的对策研究,疏堵并用,再加上《搜索》式主题文艺作品的社会影响力,相信网络暴力这一现状的改善指日可待。主题立意是一部电影的核心元素,《搜索》主题意蕴的传达反映出导演陈凯歌对于社会民生的关注,也显现了其作为知识分子身上所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人性弱点亟需关注
《搜索》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除了道德上有瑕疵的女主人公叶蓝秋之外,导演对姚晨饰演的女记者陈若兮的性格处理也是可圈可点的。陈若兮作为草根出身的电视台资深记者,性格干练果断,工作勤勤恳恳,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跟男友早日买房结婚。当其男友杨守诚的妹妹杨佳琪作为实习记者将她在公交车上拍摄的“叶蓝秋不让座事件”拿给陈若兮看时,陈若兮以新闻记者特有的敏感已经觉察到这一新闻的社会价值,经过编辑处理后迅速推向公众。而事实也验证了陈若兮嗅觉的敏锐性,这一新闻的火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她本人的想象,如果说一开始她所做一切都是出自社会新闻工作者的责任的话,那么后来伴随着这一新闻带给她的名利双收,陈若兮逐渐迷失了自我,为了抓住观众眼球而陷入狂热状态,慢慢混淆了报道事实与散播谣言的界限。她曾经告诫实习生杨佳琪不要把个人情感因素掺杂到新闻报道中,但最终手中的公众媒体资源却成了她个人泄愤的工具。她紧紧抓住这一事件过度渲染报道,故意不播放叶蓝秋的道歉视频,注意到网络上对叶蓝秋的谩骂攻击却无动于衷,已经逐步丧失了作为新闻从业者保持客观中立态度这一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陈若兮最终没能抵挡住诱惑,社会人和情感人终究无法泾渭分明。在这个人物身上可以解读到的负面元素便是人性的贪婪、冷酷和不近人情,在职场如战场的当今社会,陈若兮并非是个特例,在庞大的人群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富商沈流舒是某上市公司老板,也是主人公叶蓝秋的上司,在“公交车不让座事件”发生后,也惨遭“人肉搜索”,被妻子莫小渝及众网友误解和一秘叶蓝秋之间有不正常男女关系。当事件愈演愈烈,甚至威胁到公司声誉乃至经济利益的时候,沈流舒身上显现出了搏杀商场多年的强势、冷静、沉着、老谋深算。他是影片中惟一一个从头至尾一直能够处变不惊又应对自如的人物,面对危机,他运筹帷幄与陈若兮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媒体公关大战,利用妻子上演伪造结婚周年的恩爱戏码,来促成与外国公司的合作。在商场上,他是一个优秀的商人,但在情感上却呈现出自私、冷漠、专制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完全用利益交换替代夫妻间的情感交流。妻子的行为一旦不合心意,立即切断她的经济来源,夫妻之间缺乏应有的尊重和信任。最终觉悟的妻子离他而去,使其陷入商场得意、情场失意的境地。在两性关系中,沈流舒无疑是个失败者,他认为自己具有经济掌控权就可以主宰妻子的一切,从身体到灵魂无所不能,而忽略了妻子作为一个***的个体,也拥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情感,也需要关爱和温暖而非一味裸金钱的赐予。
陈凯歌在《搜索》中展现的社会现状和人际关系冷漠残酷、信任匮乏、利益至上的一面,让人倍感真实而又不寒而栗。在电影中许多角色之间无论关系亲疏远近,彼此间都缺乏基本的信任。沈流舒妻子莫小渝在误解叶蓝秋和丈夫之间的关系后根本不听叶的解释,就认定了她是“小三儿”,一再要丈夫沈流舒解释他和叶蓝秋的关系,还让保姆打电话到电视台污蔑叶蓝秋是“小三儿”;陈若兮在得知叶蓝秋给了男友杨守诚大笔金钱之后,面对共同生活多年的男友第一反应也是两人之间必定有不轨之事,同时怀疑杨佳琪隐瞒真相是故意对自己不利。沈流舒的二秘唐小华则将职场厚黑学应用得得心应手,表面上同一秘叶蓝秋情同姐妹,背后则利用种种小伎俩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实习记者杨佳琪虽然一开始显得单纯幼稚,但遭受现实人情冷暖的打击之后,在影片结尾俨然变成了“陈若兮第二”,脸上写满冷酷与无情。片尾两人在台阶上相遇一幕颇有象征性,陈若兮欲取回视频自赎罪责遭到拒绝,一脸错愕驻足原地,职场白领装扮的杨佳琪从她身边走过继续拾级而上,并说出与之前呼应的台词“这是我的素材”,完成了一个新人超越并取代旧人的交接仪式。这个社会的冷漠自私、钩心斗角、追名逐利、不择手段的人际关系在电影中展现得如此真实而残酷,记者可以为了一己私利而无视事件真相,妻子可以为一己私利在热线中爆料栽赃他人,同事之间可以为一己私利在会场甚至网络上施展手段诬陷诽谤,而富商也可以为了一己私利毁掉对手的大好前程,公众同样也在为一己私利将对社会不满的私愤发泄在无辜的人身上。
影片的结局充满了悲剧色彩:叶蓝秋自杀了,真相大白之后的众人各自陷入到了忏悔之中。导演用冷静的口吻讲述了都市生活中一个充斥了阴谋、阳谋与死亡的故事。如果说这个故事中还有些许温暖和亮色的话,便是杨守诚与叶蓝秋那段短暂而纯粹的爱情,没有添加任何世俗功利的成分,仅仅就是两性间心灵的互动与吸引。在影片营造的这个不见血但却充满暴力的环境中,惟一能够带给观众慰藉的便是杨守诚所带来的希望,他是影片中最乐观的人,也给观众带来了冰冷后的沉思。除此之外便是沈流舒的妻子莫小渝的觉悟,在频频遭遇丈夫冷暴力沟通未果之后,她选择了像娜拉一样勇敢地出走,寻求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搜索》是一部让人看了难免心情灰暗,但同时也会发人深省、产生强烈共鸣的电影,虽然是一出悲剧但却并不让人觉得悲观。影片糅合了当下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多重元素:网络、职场、人性、爱情、婚姻、绝症等,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的成功也彰显了陈凯歌导演驾驭现实主义题材超强水准:在让观众直面惨淡的人生之后,并没有扼杀所有的希望,在观影之余让观众反思什么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面对现实中的种种残酷,是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还是尊重自己的内心,勇敢面对、正视一切?电影《搜索》给予了答案:无论这个社会色调多么灰暗,现实如何残忍,但凡还有人间真情,人们还愿意去寻求真实自我,光明终会来临。
[参考文献]
[1]刘晔原.戏剧影视文艺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电影《搜索》背后的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