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隐喻的认知性对隐喻和隐喻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从隐喻的认知功能出发,在分析了中西隐喻研究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认知功能观重新审视了隐喻翻译方式的选择,提出了隐喻翻译的认知系统观。
关键词:隐喻,隐喻翻译,认知
一、引言
当代语言学普遍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用于修辞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并对我们认知世界有潜在而深刻的影响。因此,隐喻被上升到“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这个高度来理解。在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隐喻作为修辞手法和认知方式的理论,重点分析在隐喻的英汉互译过程,以丰富的语料为例,详尽探讨英汉隐喻的翻译方法,将意义与形象完美结合,使原文信息得到准确完整的表达,以促进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二、理论基础
(一)、隐喻
隐喻是人类将其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2000,束定芳)。从其产生过程分析,隐喻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认知现象,其工作机制是人的大脑根据事物之间共有的属性或特征即相似性为基础,通过类比创造出新的概念组合。其理论路径是把一个心理和思维空间概念投射映现到另一个心理与思维空间(2005,程同春)。
对隐喻最早进行系统论述和关注的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认为隐喻是对平淡语言的一种装饰,在特定场合起到特定效果的修辞手段。现代系统功能语法的创始人韩礼德则认为隐喻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一个词用来表达的事物和它通常的所指对象具有相似性。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是通过对另一类事物的理解和经历来领会某一类事物。现代隐喻理论则把隐喻置于从某一语域或概念系统映射到另一语域或概念系统,以达到认知的目的。
(二)隐喻翻译
探讨隐喻翻译,我们不光要明确隐喻的性质,还应该弄清隐喻翻译的实质。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杰出代表,美国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Eugene A.Nida指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1999,谭载喜)他还指出/译者必须力求再现作者原义。所谓翻译的实质,就是语际的意义转换的主张。王宁认为,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总是不断在目的语中寻找对等语来诠释原语的意义(2000:46)。著名翻译家萧立明把翻译的过程描述为,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2001:4),强调意义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自从人们开始关注翻译这一活动起,人们就开始关注意义与翻译的关系,并提出了翻译的灵魂是意义的语际转换的观点(2005:71)。据此推断,作为语言的普遍现象,隐喻翻译的重中之重同样在于意义。以认知科学为依托的认知语言学作为以语义为中心的语言学流派,力求解释语言学,对语言提出能***论证以达到揭示语言本质的目的。
(三)、隐喻翻译的认知性
隐喻是一种人与世界的连接纽带,诠释了人类的自我认识及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人大脑中的认知语境决定了隐喻中的源始域和目标域的关联。认知语境是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由语言上下文、已有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通过认知,把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当中。认知隐喻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语言隐喻化现象和隐喻机制的梳理和剖析,探求人类认识的来源,即人类怎样认知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怎样在旧概念的基础上形成新概念,最终要揭示出语言演变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共有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模式更深入地说,隐喻即是一种认知模式,把已知的,具体范畴概念投射映现于抽象的范畴概念而形成的隐喻性表征。
三、英汉隐喻翻译方式的选择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已经表明,无论对英语还是对汉语而言,隐喻都是普遍的语言现象。Eugene A.Nida倡导意义翻译的观点,并提出翻译的重点应当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的思想。这思想同样适用于以认知为取向的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运作机制,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可采取的方式包括:
(一)映射对等翻译
隐喻翻译中的映射对等翻译是从认知的角度提出的专门针对隐喻的翻译方法。它是指从源语篇章的源域和目标域到目的语篇章中同样对应的源域和目标域的直接投射,从而完成从源语篇章到目的语篇章的翻译,是一种对应映射的关系,源语篇章的源域和目标域和译语篇章的源域和目标域也是对等的关系。这种情况适用于某些隐喻句子源语和目的语中具有“共同的非文化知识”。Hudson指出,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非文化知识”,即由于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构造(感官和身体构造)和包括通感现象(synaesthesia)在内的相同心理基础,不同民族的认知能力非常接近。对于同一抽象事物的理解,人们常常选择相同的喻体视角。(2005:38,程同春)。这一类隐喻,译者可根据源语篇章和目的语篇章读者相同的心理运行机制,实现对等映射的等效翻译。
如Dont trust him.He is a sly old fox.(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444)译文:别信他。他是一只狡猾的老狐狸。这也是一个概念隐喻的例子。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对fox(狐狸)的认知非常相似,所以形成了相同的隐喻概念Fox is cunning.(狐狸很狡猾)。汉语对狐狸的解释几乎完全一样:[狐狸]:比喻非常狡猾的人。现代汉语通用字典6,1987:203)这说明英、汉两个民族对狐狸的认知所形成的隐喻概念是一致的。基于此,凡属英、汉两种语言中体现与狐狸相关的隐喻概念的语言表达,译者就可以通过隐喻概念域的对等映射在目的语中实现从意义到形式与原语的对接,并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
(二)隐喻概念域归化映射翻译
依据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语言是人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认知结果,而人类的经验源于人与大自然(物理的、生理的)、人与人(社会的、文化的)互相的作用。(2001,赵艳芳)。可见,社会文化也是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因此,隐喻在一定程度上与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和经验的沉淀密切相关,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如汉语谚语,再狡猾的敌人也会露出狐狸尾巴,用隐喻产生的心理运作机制来分析,汉语中的这一隐喻是由属于物质认知域的具体概念狐狸尾巴向非物质认知域中的抽象概念破绽(/比喻终究要暴露出来的坏主意或坏行为现代汉语词典6:818)映射的结果。虽然西方文化中有同样的抽象概念,但对狐狸尾巴认识上存在差异,不具有相应的概念域映射。对于这类隐喻的翻译,译者可以考虑采取归化映射模式进行翻译,即使用符合目的语群体社会文化特点的始发概念域的具体概念来映射原语隐喻中的抽象概念,再现原语的隐喻意义和隐喻表达形式。
(三)隐喻概念域映射移植翻译
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翻译的功能既是信息交流,也是文化交流。表现为通过概念域映射的移植把负载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移植到目的语中。因此,概念域映射的移植不仅是处理蕴涵独特文化内涵的隐喻的翻译方法,在目的语中移植进原语文化还可以丰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2000,郭建中),并起到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比如“狗”在汉语语言文化中多半具有贬义,我们常说“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势”等,但是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多半具有褒义,如:lucky dog;top dog;Wall street is a dog一eat一dog place.这些隐喻如果映射对等翻译成汉语“幸运狗”、“顶级狗”、“华尔街是个狗咬狗的地方”,译文读者会感觉有贬义。所以对于这类含有深刻不同文化意象的隐喻,映射对等翻译是不可行的。根据译入语隐喻的实际情况进行偏移翻译,译为“幸运)”,“最重要的人物”,“华尔街是个非常残酷的地方”。这样的翻译效果更好,不会让译入语读者感觉到贬义。除了英译汉需要映射移植翻译外,汉语中的许多隐喻译成英语时也必须找到相关的隐喻来引起译人语读者的共鸣,比如,“池子里捕鱼,太湖里放生”,太湖对英文读者来说太陌生,直译的话会让英文读者很迷惑,如果利用英语中的类似习语Penny wise,pound foolish(小处精明,大处浪费),就达到了表意和传递喻义的效果。所以当两种文化意象不同的隐喻,采用这种隐喻概念域映射移植翻译,改变其喻体为译入语文化的相应喻体,有利于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四、结论
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阐释了隐喻,隐喻翻译和隐喻的认知性,提出隐喻的翻译研究应以认知为取向的观点,从一个新的视角,旨在正确认识隐喻认知性的本质特征的前提下探讨隐喻翻译方式的尝试。隐喻翻译呈现了翻译的基本选择方式,使其意义和形象完美结合,而这一切又与文化因素密不可分。因此,译者必须熟悉两国文化,对源语的隐喻有深入的认知过程才能有效传递信息,完成此跨文化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 Nida,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 Ungerer & 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2001
[3] 程同春.英语隐喻的思考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5(5):36-38.
[4]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5] 刘上扶.英语逻辑修辞纵横谈[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6]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8] 王宁.走向中西比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研究[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9] 萧立明.新译学论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10]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英汉隐喻翻译的认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