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韩寒首次导演的电影《后会无期》准备开机。而在之前,由其小说《一座城池》改编的电影上映,恶评如潮。定位为公路电影的《后会无期》,带有强烈的韩寒式风格,让人想起其首部公路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从韩寒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公路文艺的一种表达方式。
用挖煤挖矿的经验对待影视
差不多五年前,韩寒构思了一个剧本,想自己导演一部电影,于是往返各个城市寻找投资方。他的想法和当年开始赛车时一样,自己的版税加投资方的一部分钱就可以开干了。当时的电影市场还没有今日那么火热,所以各方面都不太成熟。一年后,他把这个故事写成了小说出版,那本小说就是《他的国》。
三年多前,韩寒又构思了一个剧本,还是想自己导演个故事,又往返各个城市和不少人谈。当时电影市场日渐红火,新导演也有了更多的空间,无奈这个故事本身稍敏感,所以还是没有成功。他又把这个故事写成小说出版,那本小说就是《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他犀利地指出,大部分投资人“是用挖煤挖矿的经验在对待影视”,“有请我演戏的,把我说的文能控萝莉武能战影帝,我当然只能婉拒,更多是请我导演电影的,很多人都是带着你拍什么不重要反正我把钱拍桌上了的豪气而来。剩下则是问我有什么项目介绍,甚至连我远房亲戚家开养鸡场的邻居都说要投影视,原因就是赚钱,风光,没有禽流感。”
“一夜之间,身边的文化人们都在说电影理想。”但韩寒说自己一直不喜欢“电影理想”四个字,“‘电影理想’早已经算不得是什么东西,电影态度与电影能力才是重要的。”他认为世上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新导演们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泥里走过来的。
韩寒在微博上贴出一张自己2006年不慎掉进粪坑的照片激励自己:“《后会无期》开机后将先在上海拍摄几天,选的景不远处,就是我06年拍东西时不慎掉进粪坑的位置。那时我还说,兄弟们,来日好好拍部电影。如今,我找到那张照片并告诉自己:人的一生,不管走不走寻常路,都有风景和代价,掉进粪坑也正常,爬上来,填了它,继续走,别尝,别游,要奋斗,别斗粪。”
电影背后的文学:
韩寒、1988;凯鲁亚克,在路上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后会无期》是一部略带文艺气质的公路电影。出版人路金波在微博上为韩寒鼓劲儿,“32岁开始电影导演之路,过去几年,多次听到他谈论自己的剧本,人物、勘景、光、航拍、影调、表演气质……我相信韩寒导演的处女作会是一部真正的、有品质与情怀的好电影。”
电影《后会无期》的故事梗概为:在最东边一起长大的几个年轻人决定重新选择自己的前路。横跨大陆的自驾旅途上,那些传奇经历与际遇让他们有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归宿。《后会无期》是韩寒首次担任编剧和导演的作品,定位是公路类型片。
与郭敬明首任导演选择自己的小说《小时代》不同,韩寒的导演处女作则创作了一个新的故事。据知情人透露,“这次完全是由韩寒一个人来写剧本,并没有编剧团队。这个故事与他同时是一名车手的身份有很大关系,韩寒对车、对路有一种天然的情感,他也希望导演处女作能够呈现一些由自身的爱好所带来的感悟。”此外,虽然影片定位于一部商业类型的公路片,但知情人表示,“以韩寒的个性和创作风格,他绝不会拍成一部纯粹的商业片,一定会带有作者风格。”
《后会无期》延续了韩寒的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公路”味道。
《1988》讲述的是主人公陆子野开着“1988”去接一位朋友,途中碰上了娜娜,两人因为肉体交易被公安抓住并罚款,事后同成了天涯沦落人,由此便成了患难与共的朋友。后来,他们二人因不知道娜娜腹中孩子的父亲是谁而陷入纠结,陆子野便带上娜娜去寻找孩子的父亲。但事情终不能如想象中的顺利,娜娜因患病,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陆子野,最后生下一个属于全世界的孩子。小说的另一条线索,是陆子野在路途中不断回忆自己童年的经历,从爬上旗杆发现一个穿蓝色裙子的美丽女孩到查眼保健操去寻找这位女孩,陆子野从未间断过他的信念。在回忆中,主人公流露出他对童年快乐生活的向往,对少年伙伴的深切思念以及对逝去的丁丁哥哥的怀念之情,这些感伤的情感贯穿了整部作品。
韩寒继承了凯鲁亚克对公路小说的定义。与韩寒的《1988》一样,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作品讲述的是主人公萨尔为了追求个性,与迪安、玛丽露等几个年轻男女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一路上他们狂喝滥饮,吸大麻,,高谈东方禅宗,走累了就挡道拦车,夜宿村落,从纽约游荡到旧金山,最后作鸟兽散……
“一座城池”里的失败尝试
继《一个:很高兴见到你》之后,近日,韩寒主编的“中国好文字”第二季《去你家玩好吗》上市,精选31篇“真心话+自然美”的文章,作者包括微博红人留几手、叔、音乐人宋冬野、科学松鼠会的小庄等。韩寒还特邀安妮宝贝、周云蓬发表最新作品:安妮宝贝的《一封信》以禅意看人世;周云蓬的《无人》奇幻莫测。而韩寒的《这里会长出一朵花》,第一次公开讲述与爱女韩小野的温暖故事。
做杂志书之外,韩寒因一部电影受到关注,这是《后会无期》的一次失败的尝试。
2013年,韩寒的小说《一座城池》被搬上银幕。
松散的叙事、贫乏的电影语言、生硬的搞笑……如果说郭敬明的《小时代》充盈着拜金和自恋的气息,韩寒首部被搬上银幕的《一座城池》则正好相反,更像是一部卢瑟(失败者)日记的低成本具象化,全片靠房祖名的独白推进,难称一部合格的电影。
《一座城池》改编自韩寒的同名小说,讲述“我”、“健叔”、“王超”、“阿雄”等一群不羁青年在一段非常时间,于一个城镇闲晃、做梦、回忆的日子。尽管韩寒在电影上映前已极力与之撇清关系,称:“除授予改编权外,我没有参与电影《一座城池》的任何工作”、“电影更多是导演作品,我选择给编剧导演和制片人最大的影视创作空间”,仍无法改变绝大多数观众是冲着原作而去捧场的事实。
《一座城池》可以用“几个迷惘青年在一年中不断的失败”来概括,“我”和健叔传播病毒被抓没拿到毕业证,客串混混打群架疑似捅死了人,跑路到异乡终日闲逛不务正业,合作搞网站功败垂成……原作是一部青春流水账,好在有随性而至和自我怀疑的矛盾贯穿始终,但这种复杂的情绪在电影中荡然无存了。
《后会无期》会否延续《一座城池》的厄运?或许“公路片”三字会赋予其不同的意义。
■延伸阅读
关于公路片
公路片,电影的叙事发展是以一段旅程为背景。电影的主人公在占电影绝对篇幅的公路旅行情节中,完成生命体验,思想变化,性格塑造。产生一系列的戏剧冲突。或者与别人的,与自我心灵的交流。如《末路狂花》《逍遥骑士》《杯酒人生》都是不错的公路片。
公路片已经发展成一个很成熟的模式电影。典型的公路片产生在美国。也许是因为电影来源于生活,那些蜿蜒的公路、星罗棋布的汽车旅馆和在公路上奔走的形形的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美国电影演绎故事的舞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了一种以汽车和公路为典型叙事元素的电影,其主人公的命运和情节的展开往往和公路息息相关。从埃德加・乌麦尔导演的《绕道》(1945年)和约瑟夫・刘易斯的《嗜***狂》(1949年),到上世纪70年代斯皮尔伯格的《决斗》和波格丹诺夫的《纸月亮》,公路片逐渐成为一种***于其他片种之外的新的类型电影。
公路片诞生之初,多半是由当时好莱坞的青年导演执导,以反映青年人失落、孤独、愤懑和反叛的生活方式为主题。其主人公们多驾驶着各色汽车,怀着破碎的梦,疾驰在穷乡僻壤上。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公路片逐渐杂糅了更多的类型元素,其结构模式也更为灵活多样,其中既有好莱坞的传统格局也有独辟蹊径的巧妙构思。
影片《搭车人》把公路片引向了恐怖电影的世界;《末路狂花》则改变了男性主宰公路片的老规矩;《雨人》运用公路片的构架表现了人们相互沟通的过程;而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完美的世界》则将公路片、、警匪片等诸多片种熔于一炉,适应了当代美国电影的新趋向――类型交汇。于是,有了修正型公路片一说。公路片发展到今天已非好莱坞所独有,许多国家均拍摄了相当数量的公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