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1
体育舞蹈选项课在我省大学普通高校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然而,我省与全国高校和南方的一些高校相比,却显得比较落后,特别是在文化大发展的情况下,还有待于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一是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所设置的学时没有统一。由于各高校开设的学期各不相同,所以学时数也不同,有的学校为36学时,有的为72学时,还有的为144学时,比如我们学校则为144学时。二是体育舞蹈教师队伍建设尚需完善。目前在我省普通高校从事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的教师,90%以上不是正规的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毕业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其他体育项目转过来的,如从艺术体操甚至是篮球等专业转过来的。因此,难以科学地掌握教学进度和保证教学质量。三是教学大纲和教材处于各自为***的状态。大纲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都是各行其事,比较随意,或者是采用其他学校编的教材,这给教学带来较大混乱。四是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还在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老方法,没有利用多媒体教材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教学手段单一。五是教学内容比较少。不少学校仅开设部分舞厅舞和少部分摩登舞,且芭蕾形体没有应用到教学当中。六是体育舞蹈教学体系还没有成型,大学生体育舞蹈协会、社团尚待进一步完善,体育舞蹈训练、竞赛零散、时有时无。总之,目前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的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二、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我们根据大学体育舞蹈课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了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模式的探索,参考了比较有代表性的毛振明的《体育教学模式论》,方建新等的《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等。这些研究为我们体育舞蹈选项课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们的体育舞蹈教学模式经历了传授动作技能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等过程,通过体育舞蹈的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和深入学习中央关于文化大发展的决定,我们深刻的领会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体育舞蹈是文化的一部分,必须深化体育舞蹈教学的改革,体育舞蹈的教学模式必须要与时俱进,要紧密地适应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体育舞蹈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并通过体育舞蹈选项课的省级立项的进一步探讨,我们认为合作成功式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育舞蹈教学效果更好。
三、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过去几年我们的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就是部分摩登舞加部分拉丁舞的形式,内容略显单薄,形式也不够多样,学生学起来积极性也不够高,也感觉学习动作比较有难度。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索和学习,认识有所提高,特别是当前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要不断的充实更新,我们认识到:体育舞蹈选项课程内容从本质上讲是一种重塑了的文化,所以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就应该体现出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和体育舞蹈的功能。既要充分体现体育舞蹈的健身性、娱乐性、艺术性、竞技性的特点,又要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既要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技能,又要注意吸收那些时代感较强的贴近生活的项目,从而丰富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教学内容,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着活跃的气氛,充分提高和发挥大学生的个性,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因此,我们对体育舞蹈选项课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并且对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86%的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舞蹈课。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舞蹈的种类,在体育舞蹈的先后顺序上做了一定的调整,我们在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上以简单实用的交谊舞和学生喜爱的拉丁舞为主,摩登舞为次,芭蕾形体为辅,健身热舞、街舞等作为热身活动来调节课堂气氛,使体育舞蹈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四、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选项课程考试的改革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舞蹈选项课一直大都采用传统式的考试办法,这种仅凭技能决定期末考试分数,把课堂表现和出勤及身体素质等都忽视的做法显然是不够全面的,这样有失客观、公正和公平。这样的考试不能够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和对体育舞蹈技能的理解掌握,体现不出他们思想变化的程度,也不能全面的体现出体育舞蹈选项课的目的与任务。这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是对体育舞蹈课考核方法的束缚,它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亟待改革。特别是在文化大发展背景下,高校体育舞蹈课考试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因此,我们从2012年8月开始在部颁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高校大学生的生理和体能的具体情况,根据体育舞蹈运动的特点和大学生对体育舞蹈的喜欢爱好程度及基础,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体育舞蹈教室的多媒体器材等条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体育舞蹈选项课成绩采用教考分离综合评定法、即在考试内容上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舞蹈技术、技能、技巧与达标、体能、理论学习、速度滑冰、运动防护、学习态度、个性品德、运动精神、作风、平时表现、出勤和早操、课外锻炼以及健康标准的测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各占一定的比重。在形式上体育舞蹈专项采用统一组织、统一套路、统一技评和达标标准、统一评价。在方法上采用教考分离,教师考核的不是自己教的学生,学生按照选项班男女搭挡每次考核一对学生,其他学生监督。实践证明,这样的综合评价学生,能较全面反映学生体育舞蹈学习的情况和身体素质情况,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了学生体育运动和舞蹈的技能,调动了每个层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了体育的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和严肃性原则,改变了原有的考试无监督随意性太强的现象。从而达到更好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心,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结论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2
近十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审美教育的不断深入,作为其不可缺少的舞蹈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这期间,舞蹈教育已从单纯的职业教育,进入了舞蹈启蒙考级类教育,综合大学舞蹈特长生教育,高等师范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一个个舞蹈盛事也从舞蹈界的圈子逐步融入了社会文化大市场,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及青睐,舞蹈被作为一种文化得以传播,交流和推广。而高师舞蹈教育作为一支新的生力***,在其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从本世纪初开始,全国各高等师范都纷纷成立舞蹈教育,舞蹈学与舞蹈编导专业,它们培养的人才已经直接进入了舞蹈普及教育和文化市场的第一线,辐射面之广毋庸置疑,他们对中国舞蹈文化的传播,对全民舞蹈教育的推动作用也显而易见,高师舞蹈教育已初具规模。从全国性及省及地区级的重大舞蹈赛事中高师学生的积极加入与骄人成绩足以见得高师舞蹈教育的成果,高师舞蹈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向职业舞者靠拢。然而与此同时,参加论文评比或寻求更高学位并立志投身舞蹈研究的却寥寥无几,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仍然很普遍。
一、文化积淀:高师舞蹈教育之根
(一)“大舞蹈文化”是高师舞蹈教育的理念
许多师范院校在成立舞蹈专业时,都确立了自己的培养目标,无论是舞蹈普及教育的师资还是群众舞蹈的推广者,都希望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科学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十分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与丰富。除了舞蹈专业技术课程之外,既有舞蹈基础理论,舞蹈人体运动,舞蹈心理学,舞蹈形态学等舞蹈科学,也有音乐,美术,文学等相关艺术学科,充满了人文色彩。而事实是,这些课程在高师学生的学习中更象是些副课,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身体技术就是舞蹈的全部,即使他们知道舞蹈是心灵与肢体的共鸣,仍热忠于技巧,追求技术精湛是他们的目标,学校也缺乏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与研究的良好氛围,而更加倾向技术水平的评价标准。这似乎等同与职业舞蹈教育。究起原由,是因为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来源绝大多数是来自各地区的中专舞蹈学校,这些学生年龄小,文化基础弱,知识结构单一,又习惯于被动的“被雕刻”式的学习方式,对自己将来的发展目标缺乏思考,面对高校丰富的文化资源却不知如何是从。
而当今世界舞蹈高等教育的理念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即研究性的学习。美国犹它大学舞蹈系主任当娜•怀特提出:本科教育要发展艺术表现力,身体表现力,批判性思维,实践经验,自尊,协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葡萄牙里斯本技术大学则重视舞蹈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与跨学科的教育与研究。如:运动科学,体育,卫生教育,运动管理,人类工程学和舞蹈,涵盖了学科的多样性以及交叉性,利用解剖学,生理学,肌肉运动以及舞蹈历史和人类学,培养学生具有人体活动方面的高水平知识,将其应用到以后对不同的人群教授不同的舞蹈技巧。甚至把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把舞蹈艺术尽可能多的与其他行业建立联系,寻求相互合作作为舞蹈高等教育的重点。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之下,作为中国的高等舞蹈教育,尤其是高师舞蹈教育,更应该抓住舞蹈的本体,挖掘舞蹈文化的内涵,传播舞蹈艺术的精髓。
要实现“大舞蹈文化”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的舞蹈文化人才,高师舞蹈教育应以深厚的民族文化为根基,积极吸收世界舞蹈文化艺术的理念,以舞蹈本体为特色,拓展与舞蹈文化相关的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甚至其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
然而,高师舞蹈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提供一个文化的平台上,应首先帮助弥补中专职业舞蹈教育与作为完全教育的高等教育在文化上的脱节和断层,帮助学生提高文化基础,然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高师其他相关艺术学科及人文科学的资源优势,丰富信息储备,创造舞蹈学术研究气氛。
二、“本土舞蹈文化”的研究与教学是高师舞蹈教育的特色
在“大舞蹈文化”的背景下,全国各高师舞蹈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所在地区的文化及地方舞蹈文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各地区民间舞学习的优势,各地方文化活动的参与机会。无论是教学还是艺术实践这些影响都是停留在对已有地方文化的接受与继承上,而忽视了对本土舞蹈文化这块肥沃土地的挖掘和利用。对于有着良好人文环境的高师院校,只有充分利用地方文化丰厚的资源,投身地方舞蹈历史,人文形态,艺术特征的研究,丰富教材建设,开发地方艺术作品创作,构建出蕴涵本土文化的课程体系,才能显现出高师舞蹈教育的特色。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新的尝试。我们申报了江苏民间舞蹈的研究课题,旨在依托江苏文化大省丰富的文化资源,以江苏民间舞蹈的传承为突破口,较完整地展现江苏民间舞蹈的古老历史、地域特征、风土民情,较全面真实地反映江苏民间舞各品种的现有状况,发展趋势及其艺术特点和价值,并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师舞蹈艺术教育体系。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艺术教育和文化决策提供新材料、新观点。
江苏民间舞有着丰厚的历史和现实资源。但除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殷亚昭等学者编写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以及近年来著名舞蹈家马家钦正在进行与江苏民间舞蹈有关联的昆舞研究以外,整体的理论研究尚未形成,江苏民间舞蹈应用研究更加薄弱。也没有系统的资源应用建设项目,特别是符合时展的可应用项目。而作为这一方水土养育下的高等教育有责任去认识和分析江苏民间舞蹈的历史及审美特点,深入研究当代江苏民间舞的生存现状和发展趋势。更有责任在高等教育中建立本土文化的传承基地,将江苏民间舞蹈引进高校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课堂,完善高师舞蹈教育的学科建设,实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这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该课题既包含了结合地域、人文形态的富有时代特征的理论研究,又包含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应用研究,将丰厚的江苏民间舞蹈资源运用于高校艺术教育领域,为高师舞蹈艺术教育及素质教育增添了新内容。既能填补国内该领域研究的空白,改变江苏民间舞相对滞后于我国其它少数民族民间舞的现象,又能通过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应用,通过教材的整理建设、教学内容的丰富、课程体系的完善,构建本土舞蹈文化的学习、研究、创作基地,建立高师舞蹈教育的特色。江苏民间舞蹈教育在江苏高校专业艺术教育及普通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课程建设中将大有可为。
随着大众对舞蹈认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需要高品味高艺术的舞蹈演出。而担负着培养未来舞蹈施教者与舞蹈传播者的高师舞蹈教育,更需要用文化作为舞蹈教育的基础,用丰富的文化积淀去诠释舞蹈。有许多人认为舞蹈是一种天分,而事实上,舞蹈更需要对生活的积累,对文化的理解,高师舞蹈教育应启发学生的心灵感悟,用更深更广的文化内涵增强舞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高师舞蹈教育还应重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以科学的发展继承观,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结合,顺应时代的步伐,发展新的民族文化。当学生装满了知识,学会思考,并用文化的钥匙去开启舞蹈艺术的真谛之门时,舞蹈本体将在高师舞蹈教育中彰显其无比的魅力。
三、人文渗透:高师舞蹈训练之本
高师舞蹈教育中的训练体系几乎都沿袭了职业教育的路子,但却不具备职业教育时间上量上的保证,教材搬舞院,作品搬精品,使得培养出的学生技术不扎实,发展不均衡。笔者在这里不是要反对借鉴地学习,事实上职业教育能给高师舞蹈教育许多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这里要指出的是,且不说高师与职业教育对象上的差异,目标的不同使得高师应有适合自己的教材与教法,当职业舞蹈教育在反思教育理念,回归舞蹈本体时,高师舞蹈教育却又走上了职业教育的老路,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浪费。
高师舞蹈教育仍以身体训练为主要内容,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身体训练并不等于技术训练,如果仅仅追求跳多高,转多少圈,搬了多少度的极限突破,它似乎与体育竞技没有多少区别,舞蹈的身体是在一种意韵状态下的运动,技术也是具有舞蹈美学意义的技术,如今对于舞台上层出不穷的高难度技巧已不足为奇,但笔者却对首届电视舞蹈大赛中山的一个旁腿控制记忆忧新,或许她的高度已被众多的后起之秀突破,但她的那如流水般慢慢撩起,意致脚尖的过程,象是在诉说一份悠然,淡定和沉着。而这种艺术状态的人体技术,似乎在高师训练中被遗忘了。
人是舞蹈的主体,高师的舞蹈训练应以人为本,将学生作为主体。高师的学生来自各地区,其各自接受的初,中级舞蹈训练有着很大的差异,在高师的这个集体中首先要面对的是规范整理的问题,这一点无论是其接受进一步的训练,还是今后作为施教者的可能性都尤为重要,因为科学的训练方法对其自身与今后的教育观都起着直接的作用。其次技术的训练还受着学生自身条件与开发阶段的限制,教师的主观意愿与量的积累未必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何况在高师丰富的教学内容背景下,也给量的积累与技巧的突破带来了难度,这就更需要从学生自身出发,因“材”施教,扬长避短,使其在原有的基本能力基础上有所提高。高师舞蹈教育不仅要从理论上,也要在训练中探索形态与文化,形态与美学的关系,将舞蹈技能与文化理解与思辨能力相结合,挖掘更深入的训练价值。而舞蹈训练教学法的研究,直接影响到训练价值的体现。
1、“人体修养”的开发
建立一种新的舞蹈训练意识,当一个个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学生走进训练课堂时,如果教学仍停留在“依样画瓢”的简单模仿上,是无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只有挖掘学生由内而外的自发动力,以感觉状态,协调状态,表现状态及综合的“人体修养”,心理与生理之和的人体艺术状态,才能使他们更加鲜活,只有以意韵作为先驱的舞蹈训练,强调内心与外形的统一,技术与韵律的融合,抓住细节,才能品味出更广阔的文化内涵。
2、“人体思辩”的挖掘
要注重技术科学的互通性与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在训练中不能就动作而动作,就技巧而技巧的评论,而应把它放到科学的依据中去寻找科学规律,用一种开放、互动、会话的教学方法,探索不同的途径,选择最佳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对于纠错,规范及提高的训练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应该将训练与舞蹈解释,分析与大文化紧紧相扣,与万事万物紧密相贴,培养思辨的思维。
人文渗透下的舞蹈训练,将塑造具有人文精神的艺术形体,这使得高师舞蹈训练不再是技术技巧的攀比与炫耀,不再是留于外表的自我欣赏,而是一种充满情感与意绪的文化。
四、品质提升:高师舞蹈教育之脉
1、“和谐发展”是高师舞蹈教育品质的保证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质量标准在不断提高,社会更加需要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需要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便是对教育的需求,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就要有人的素质结构教育理论下的现代素质教育。高师舞蹈教育同样肩负着素质教育的任务,而其自身因具备素质教育的功能,又承担着培养未来素质教育实施者的重任。对于今天的受教者,将来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而言,“素质”便尤为重要。
高师舞蹈教育对于实现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在其教育过程中不需要枯燥的理论,也不需要抽象的说教,只要在舞蹈审美感知与体验中,就能被艺术的力量所感染与征服,产生心灵的共振。必须通过认真严谨,团结协作,克服困难,刻苦努力才能实现审美目标。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而这些思想与品质既符合社会的需求,又能推动高师教育自身的发展。因此和谐发展应象血脉一般渗透到高师舞蹈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角落。
2、“良性循环”是提升高师舞蹈教育的关键
深圳高级中学的教育思路率先做出了榜样,从这所普通高中走出来的一支舞蹈队伍,不仅在历届全国中小学舞蹈大赛中获得骄人成绩,更以高素质的形象展现了当代学生的风貌。凡是见过他们的人无不被他们舞台上准专业化的鲜活灵动,与舞台下的整齐纪律所感动。了解其教育过程,会发现在每天仅有的一个半小时训练中渗透着极其严格的管理。对训练的自觉主动,对专业的刻苦求精,对人与人的团结合作,甚至对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及精神面貌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3
第一,舞蹈有自成体系的教育作用。
1.舞蹈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舞蹈训练在满足少年儿童好奇、好动、好模仿天性的同时,能使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使其意志品格得到锻炼。
2. 舞蹈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现代家庭中的普遍现象,由此引出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是最为明显的。通过舞蹈排练特别是集体舞的排练,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得到加强,消除了学生的特殊化心理,能够促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舞蹈训练能够使学生改变不良姿态,增强身体素质。由于舞蹈训练一般是左右两方面都要练习,对于身体处在迅速生长发育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矫正作用。长期进行舞蹈训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气质,改掉不良姿态。
4.赏析优秀舞蹈作品是舞蹈教育的一部分。优秀的舞蹈作品可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使其感受舞蹈的魅力,了解舞蹈的文化。特别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欣赏,倡导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将其发扬光大,达到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的目的。
5.即兴舞蹈创编也是舞蹈教育的一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个性的表达及感情的抒发,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对动作的记忆力、对作品的创想力等。这个过程可以完善学生健康的身心,培养他们的思想感情,发展他们独特的思维能力和个性展现。
第二,舞蹈教育与其他艺术教育相辅相融,配合紧密,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1.舞蹈教育与体育的关系:从表面上看,舞蹈和体育都是用身体及其技巧作为表现形式的,且体育中的艺术体操更是和舞蹈类似,但体育不是舞蹈,也无法替代舞蹈。因为舞蹈注重用身体语言抒发感情,而体育则以运动强度、动作技巧来激发身体的潜能,更注重强身健体。现在的体育课教学大纲中,增加了韵律活动和舞蹈的教学内容,这也是对体育教学的改革措施,反映了舞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
2.舞蹈教育与音乐的关系:舞蹈与音乐从诞生起就一直紧密结合,舞蹈离不开音乐,它必须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即使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舞蹈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做了验证。他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综上可看出音乐对舞蹈的重要性。目前,小学的音乐课有韵律操和其他歌舞形式,但中学就只有音乐课,并且是以欣赏、唱歌、理论为主。如果与舞蹈结合,无疑是对音乐课的延伸和补充。由于舞蹈和音乐的亲密关系,这种结合能够更好地展现学生的精神面貌,使之情绪振奋,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舞蹈教育与美术的关系:舞蹈与美术的关系最突出地体现在舞台美术上,舞台服饰、舞台化妆、舞台布景、舞台灯光、舞美道具等都是舞台美术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些元素也是舞蹈作品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舞台美术通过设计手段展现舞蹈作品所处的环境、时代、民族及人物造型、人物思想感情,同时推动舞蹈情节的发展,加深观众对舞蹈作品的认识。在舞台上,舞蹈是以流动的画面来展示,而美术则用静止的色彩造型来表达,这种结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4.舞蹈教育与文学的关系:几乎所有的舞蹈作品都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这里说的文学作品可以是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一个好的舞蹈作品可以用各种娴熟的舞姿和情境将文学作品中的深刻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前提是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同样,学生也可以通过舞蹈形式的展现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第三,在中小学生中推广舞蹈教育、加强舞蹈训练是有其科学道理的,诸多专家、学者在心理学、教育学、美育学等理论研究上都提及舞蹈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应试教育、师资等问题,目前中小学舞蹈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虽然国家早就提出要以发展、优化受教育者素质为特征的素质教育替代以选拔淘汰为主的学科应试教育,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深入人心,还应加大素质教育的培养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2.个别学校本身对艺术教育特别是舞蹈教育不够重视,缺少必要的资金、人才投入。即使排演舞蹈也仅是为参加比赛或是活动需要,而且在服装、道具、排练场地、时间等舞蹈排演必需的软硬件上不够配合,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3.师资的缺乏。在经过了几次扩招后,无论是培养舞蹈专业人才的学校还是舞蹈专业人才都得到了补充,但从目前培养模式看,舞蹈师资大多是以表演为主的专业人才,舞蹈理论人才以及舞蹈教育人才还很缺乏。而目前的一些舞蹈教师多是从表演转型而来,他们也缺乏教育理论。这就要求师范类院校要加强舞蹈教育人才的培养,研究出版舞蹈教育理论教材,使舞蹈教育循序渐进地发展成完善的舞蹈教育。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4
一、 舞蹈理论课程在教学中的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舞蹈理论课是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学科,当中涉及中外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教育、舞蹈作品欣赏与评论等等。目前,我国高职舞蹈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艺术高职院校为加强培养舞蹈人才的综合性、全面性,越来越凸显舞蹈理论课在教学中的作用,舞蹈理论课教学已成为高职艺术院校舞蹈学生知识结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门理论课程的开设正是解决高职高专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尤其以普通高中学生居多)专业知识结构匮乏、专业概念模糊、舞蹈分类界定不清及实践中舞蹈风格把握不准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理论课的学习成为架构舞蹈基础薄弱的学生与舞蹈专业知识体系的“桥梁”,是进一步深化高职高专舞蹈教育的具体表现。
在全国诸多本科艺术院校专业分类中,舞蹈专业又细划为表演、教育、编导、史论四个类别,针对子专业类别的不同进行专门化教育。然而对于高职舞蹈教育而言,必须改变过分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分工过细、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起全新的、以专业综合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且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专业与文化的结合、技能与素质的结合,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今后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及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二、舞蹈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我国艺术高职院校针对舞蹈专业学生开设舞蹈理论必修课程较为普遍,当前,就湖南艺术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分析,高职主要普高学生升学居多,在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教学中,对专业知识了解不多、概念模糊,加之艺术高职院校以实践技能为主,知识技能的学习比重偏少,使得专业上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认识脱节,专业知识面的匮乏也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中理解能力的问题,以及对学习舞蹈作品造成表现力的不足、有偏差等多重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所正视并予以解决的。
在美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高等舞蹈教育以大量的理论知识作为根基,打破了单一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综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呈现全面铺开状态,从低到高,环环相扣,形成比较完整的舞蹈教育体系,是一个既能掌握不同舞种技能,又能从事理论研究,更能自主进行舞蹈创作的教育体系,也是体现高水平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模式,使得高等舞蹈教育的素质化、专业化发展得以实现。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模式,舞蹈理论课与实践课理应互为补充,互为所用,使学生能够掌握人体动作科学分析、人体动作训练的方法以及理清舞蹈知识脉络,今后能够***承担不同层面的舞蹈教学工作。
基于以上论述,舞蹈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理论课以实践为素材,不断深化、加强认识;实践课以专业理论为基础,强化技能、巩固专业知识体系,实现理论教学的应用,促进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舞蹈理论课程的发展对策
我国舞蹈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各类舞蹈人才。结合高职艺术院校舞蹈人才培养的模式,对相关院校教育中舞蹈理论课程的特殊性及建设方向进行比较与探研,分析舞蹈理论课的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在于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对策。
本课程的设计是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以提高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主导,结合具体舞蹈表演专业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表演作品分析和阐述,其教学重点并不是一味的去让学生钻研理论,进行学术研究,而是为了丰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拓宽学生艺术视野,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舞蹈文化,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进实践教学与创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内在心理特点,一方面要分析知识的内在结构,将知识以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呈现给他们,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和启发,促进学生实现高效的学习。根据课程教学现总结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前沿化
舞蹈理论课先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悠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使学生掌握中国舞蹈产生、发展的状况及各历史时期的舞蹈审美特征、艺术风范,对中国舞蹈的历史发展有初步的了解;其次,使学生在把握历史脉搏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各门类舞蹈的历史积淀和现代特性,为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创作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石。以史为铺垫,掌握行业前沿最新发展动态,让学生能够从历史和文化前端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弘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
2、内容模块化
在舞蹈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大概将其分为专业基础理论、舞蹈历史和舞蹈欣赏3个模块,各占时比例分块讲解,思路清晰。在依托高职舞蹈表演特色专业建设上,力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艺术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注重理论知识的综合化、现代化、人文化、本土化,使舞蹈学生在专业体系中能够更为系统的学习,逻辑分明,循序渐进,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完善艺术高职院校舞蹈教育领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推进。
3、形式立体化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5
关键词:体育舞蹈;拉丁舞;教学原则;积极作用;教学方法;分析
中***分类号:G633.96
拉丁舞作为一种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和舞蹈艺术的完美融合,它在实际教学中既具有体育运动的特征同时又具备有舞蹈项目的艺术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拉丁舞的教学培训对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原则以及体育舞蹈拉丁舞的积极作用、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1.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原则
1.1 体育舞蹈拉丁舞教学的主要内容
在高校教学实践活动中,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内容包含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理论以及技术、能力三个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其中,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主要就是指在理论讲解以及课堂讨论或者教学作业完成等形式的基础上,使学生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基础知识以及舞蹈特征、内容、发展、相关体育舞蹈专业基础知识内容和理论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与掌握。而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技术部分教学实践的开展就是指通过专门的实践训练以及专业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舞蹈动作以及方法要领进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拉丁舞的正确身姿,进行优美身姿的塑造与身体素质的加强。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技术部分教学实践中应将技术部分的教学与拉丁舞的理论教学进行结合教授,使学生在掌握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技术知识同时加深对于拉丁舞理论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掌握,从而培养学生拉丁舞方面的综合能力。最后就是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能力教学部分,这一部分的教学任务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知识、技术以及应用等各方面的能力,进行这一部分的拉丁舞教学开展中应注意结合拉丁舞自身的特征,并将拉丁舞的理论以及技术部分的教学相互结合,加强对于学生拉丁舞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对于学生拉丁舞自学等各种能力的培养。
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中,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在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有一个完整认识的基础上,掌握体育舞蹈拉丁舞的相关技能、动作、方法等,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学习兴趣与相关品质精神,最关键的就是应使学生具备体育舞蹈拉丁舞的相关灵活实用能力。
1.2 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原则
体育舞蹈拉丁舞是一种具有体育运动与舞蹈艺术的共同特征的特殊舞蹈形式,因此在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遵循相关的体育舞蹈拉丁舞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实践的开展。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意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学习的自觉性相互结合,并注意在在拉丁舞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与学生学习自觉性的结合情况对于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地位,培养学生对于拉丁舞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开展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实践。其次,在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将直观与思维相互结合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开展。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多,并且舞蹈教学过程中注重循序渐进,因此在进行拉丁舞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根据拉丁舞教学设计内容循序渐进,进行学生拉丁舞知识技能的培养。最后,在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注意对于学生拉丁舞知识技能掌握进行巩固与提高,以在实现拉丁舞教学的价值与学生各方面综合技能的提升。
2.体育舞蹈拉丁舞的积极作用
体育舞蹈拉丁舞是一种体育运动与舞蹈艺术相结合的舞蹈艺术形式,因此,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学习就同样具有体育锻炼与舞蹈艺术的双重作用。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开展或者是进行拉丁舞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对于学生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同时体育舞蹈拉丁舞作为一种舞蹈形式对于塑造优美的身姿与自身形象气质提升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最后,体育舞蹈拉丁舞还对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方法
3.1 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技能形成分析
体育舞蹈拉丁舞是一项集体育运动与舞蹈形式相统一的舞蹈艺术,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技能掌握。在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过程中,拉丁舞技能的形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对于拉丁舞技能的粗略掌握阶段、对于拉丁舞技能的改进和提高阶段以及对于拉丁舞技能的巩固和自如运用阶段。在拉丁舞技能形成的三个不同阶段学生需要对于拉丁舞技能的学习以及内容掌握重心也不相同,比如在拉丁舞技能的粗略掌握阶段,学生的学习重心就是对于拉丁舞动作方法的粗略掌握,防止出现错误舞蹈动作;而拉丁舞技能的改进提高阶段则需要学生对于拉丁舞的动作技术进行进一步的掌握,最后一个阶段就需要学生对于拉丁舞技能进行熟练掌握与自如运用了。
3.2 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方法
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对于拉丁舞技能的掌握运用,培养学生拉丁舞综合能力与素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完整法、分解法与语言法、观察法和练习法等。其中,完整法拉丁舞教学就是指通过对于拉丁舞动作技能的完整教学实现学生对于拉丁舞技能掌握与运用;而分解法拉丁舞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拉丁舞的动作技能进行分解讲解与分解示范等,最终完成教学任务;使用语言法拉丁舞教学就是指教师将拉丁舞的动作技能或者教学内容通过语言口令等形式向学生进行教授。除此之外,在拉丁舞教学中还有观察法与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分别是在学生对拉丁舞动作技能的观看与练习中进行拉丁舞教学的开展。
4.结语
总之,体育舞蹈拉丁舞是一种集体育运动与舞蹈艺术形式特征相结合的舞蹈艺术,因此,在进行体育舞蹈拉丁舞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结合体育舞蹈拉丁舞的特征,在遵循拉丁舞教学原则的基础上,注意拉丁舞教学方法的应用,以实现对于学生拉丁舞技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珊.体育舞蹈拉丁舞教学若干问题探索[J].西部大开发.2010(1)
[2]刘蓉,陈琴.影响高校双人拉丁舞教学因素分析及单人拉丁舞教学实验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9)
[3]孟昭鑫.体育舞蹈拉丁舞专业选手艺术表现能力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6
【关键词】民间舞蹈;教学策略;舞蹈教师;学生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87-02
舞蹈教学有别于教育教学中其他形式的教学,其他教学中的教学理论可以通过知识的讲解实现对学生的教育,但是在舞蹈教学中,舞蹈动作中包含的情感是很难理解的,教师在向学生讲述的过程中很难使学生对舞蹈中的情感进行恰当的体会。多年以来我国的民间舞蹈教学都是在教师的亲身引导中进行学习,接下来我们对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我国当前的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性不够强,这是由于民间舞蹈的起源来自民间,舞蹈的形成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民间舞蹈在民众中被广泛喜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民间舞蹈实现了不断的发展,舞蹈的艺术形式也更加丰富,但是民间舞蹈在发展过程中理论知识比较缺乏,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基础知识,使得舞蹈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支撑。此外多数舞蹈教师在从事民间舞蹈的初衷都是处于对民间舞蹈的喜爱,这些舞蹈教师的知识体系比较匮乏,自身的民间舞蹈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在民间舞蹈的发展中无论是舞蹈教师还是舞蹈学者对于民间舞蹈的知识都没有接受过舞蹈文化的深入教育。无论在哪种形式的教学中,理论性的知识体系对于教育的成果都十分重要,民间舞蹈的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在民间舞蹈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民间舞蹈的学习也一样,只有学生对民间舞蹈有着极大的兴趣,才会实现对舞蹈坚持不断的练习,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民间舞蹈的学习形式主要建立在对民间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中。舞蹈动作练习的过程是十分枯燥和单调的,在教师教授学生对民间舞蹈动作的练习中,要结合民间舞蹈中的文化底蕴以及民间舞蹈动作的审美特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灌输,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兴趣中真正将自身投入到舞蹈艰苦的训练中。在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心里特点,以形象性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情感化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兴趣在民间舞蹈学习中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对舞蹈的兴趣是支撑训练的最大动力。
三、教师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这里的教学目标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教师每学期需要实现的教学计划,而是在广义上指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下民间舞蹈的学习对学生审美水平的整体实现以及学生在民间舞蹈学习中感受中华民间舞蹈的精髓,实现我国民间舞蹈的继承和发扬。在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学习中存在这很大的误区,认为舞蹈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实现对舞蹈整体美的组成和观赏,忽略了舞蹈教学中对学生每个舞蹈动作进行的研究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关于舞蹈动作进行的探讨。教师在面对学生开展舞蹈教学中要将民间舞蹈中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背景以及舞蹈动作的由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授,使学生真正对民间舞蹈的动作和形式有着深深的了解,实现学生在舞蹈动作的展现时将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情感通过舞蹈动作表达出来,此外还能够对学生的舞蹈审美进行很好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傣族舞蹈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傣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傣族人民的生活中经常接触水,因此傣族舞蹈在舞蹈动作中通过身体各部分关节之间的活动,展现傣族人民在生活中柔美的、温顺的形象。
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标准的民族舞蹈的动作,针对民资舞蹈中的关键动作教师可以展开详细的讲述,抓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重点,强化学生对舞蹈动作难点的训练。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影像设备对学生平时训练中的舞蹈动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将学生在训练中的舞蹈动作对学生展示,使学生在自身舞蹈动作的记录中直观地看到舞蹈动作的不足之处,学生在观看之后可以自觉地对自身的舞蹈动作做出改善,提升舞蹈教学的效果。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够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还能够实现学生舞蹈技能的自觉提升。
在舞蹈教学目标的建立上体现当下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通过对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教育学生对舞蹈动作中蕴含的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实现学生对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情感进行深切的体验。学生在舞蹈动作的不断练习中锻炼出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和舞蹈知识的了解中,学生的气质也会达到很大的提升。
四、教师在舞蹈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观察力的培养,教会学生体会艺术
民间舞蹈教学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舞蹈学习中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教师在舞蹈动作的教学中主要是向学生展示舞蹈动作,学生通过对教师舞蹈动作的观察实现对舞蹈动作的学习,因此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民间舞蹈学习的基础。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提升学生对舞蹈作品的观察能力,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艺术来源于生活,学生只有提升对生活观察能力,才会在今后的舞蹈生涯中实现舞蹈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观察的方法教授给每一位学生,要求学生在每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对舞蹈教学中观察到的教学关键进行详细的描述,对学生的记忆能力进行一定的培养,实现学生在教学中对舞蹈动作细节的把握。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学生对民间舞蹈的艺术情感的培养,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民族舞蹈之间的特色以及舞蹈的优美性向学生展示民间舞蹈的魅力,使学生对民间舞蹈产生一定的艺术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对每民间舞蹈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进步和表现给予肯定,使学生在民间舞蹈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主动的进行民间舞蹈的学习。
五、在加强民间舞蹈训练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文化修养
我国的民间舞蹈中有着强大的民族特点,不同地域上生活的人的性格特点是不同的,生活习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民间舞蹈更是如此。例如过我藏族舞中比较常见的四种舞蹈是“堆谐、果谐、弦子、锅庄”,不论哪种舞蹈种类中都有坐胯、弓腰等体态特点,造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不仅有繁重的劳动生活,还有心灵深处的虔诚的。除了强大的民族特点,我国民间舞蹈对传统节日还有一定的作用。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民性的传统节日中,民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人们会用歌舞的形式表达节日的祝贺。民间节日是我国民间舞蹈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民间舞蹈的学习还要对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进行详细的了解。民间服饰在民间舞蹈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民间服饰和民间舞蹈一样都体现着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特定的民间舞蹈必须搭配相应的民间服饰才能舞出韵味,展现原汁原味的文化内涵。例如傣族女性的裙子尤其是简裙,它的样式和色彩就像开屏后的孔雀一样美丽,傣族特有的孔雀舞需要配合民间服饰才能展现女性的美和孔雀舞的魅力。在掌握民间舞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对舞者所学的民间舞产生更好的理解。
文化修养的提升需要教师在舞蹈教学中为学生灌输一定的舞蹈理论基础知识,实现学生舞蹈学习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民间舞蹈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对学生进行讲解,增强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实现舞蹈艺术同其他艺术形式的交互作用。任何一种舞蹈都离不开音乐的伴随,教师在舞蹈教学课程中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音乐素养训练,使学生对音乐中的情感有良好的体会。还要使学生了解话剧、美术,培养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实现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加深学生对民间舞蹈艺术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练习《听雨》的舞蹈中,可以播放关于江南下雨的音乐为学生的舞蹈训练营造学习气氛,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舞蹈课堂中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只有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对民间舞进行学习并不断创新。
六、重视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创新能力
民间舞蹈的生命需要不断的维持,创新便是民间舞蹈的生存的源泉。教师要训练学生舞蹈艺术表现力就必须实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升舞蹈艺术的水平,这样才能使民间舞蹈得到延续和传扬。民间舞蹈来源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只有从生活中获取足够的营养才能实现民间舞蹈生命力的延续。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知,民间舞蹈不能脱离人民的生活,还要实现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使民间舞蹈在创新过程中,被更多更广泛的人群所接受。
七、结语
在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从民间舞蹈的特点切入,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自身的能力,实现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要加强自身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改善舞蹈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不仅在原有的肢体动作教学中实现创新教学,还要对陈旧的舞蹈教学进行一定的改革,使舞蹈教学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为一成不变的舞蹈教学内容注入新的知识,在摸索中不断创新舞蹈教学策略,实现我国民间舞蹈教学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春燕.运用“五五”策略实施大班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5):149-150.
[2]蒙曦.生命的律动――民间舞蹈的教学策略[J].青年文学家,2013,(2):155-156.
[3]林亮.“单元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法研究[J].艺术科技,2013,(6):341-341.
[4]肖茜.高校舞蹈教育中民间舞蹈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147-148.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课程
舞蹈是幼儿教育专业必备的“五项全能”之一,民族民间舞是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舞蹈实践教学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专业发展的逐步成熟,舞蹈教学实践越来越规范,这就要求技校培养方式与之相匹配的中职幼儿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范式走向正轨,而如何提高学生的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课程的实践能力,是幼儿教育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拟据此展开研究,通过调研、毕业生就业反馈及教学实践等方面情况,提出要提高舞蹈教师的舞蹈实践与理论能力、增设民间舞蹈选修课或技校舞蹈艺术团、继续完善舞蹈教学环境与设备等三种路径,来提升中职幼儿教育专业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课程的实践优化。
1课程实践教学的调查研究
1.1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1]课程是北京舞蹈学院潘志涛教授根据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对我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并不断尝试着对一些规律性、共通性的教学理念进行阐释后的成果,在实践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中职幼儿教育专业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大多是据此进行教学实践。刘红梅在《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对幼师素养的影响》[2]中认为,中职生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可以提升自己的形态变化。因此,幼儿教育专业的舞蹈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学习,在理论学习中得到提升,才能调动中职幼儿教育专业舞蹈教师的内驱力,最终目的是把知识应用到实际实践教学的工作中,从而提高幼儿专业的毕业生的实践和理论教学能力。
1.2相关方面的实践教学研究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3]中对“实践教学”的定义是,相较于理论教学而言,包括实习、实际操作、社会调查等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王莲花在《初探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4]中认为,学前教育的实践教学广义上是由目标、内容、教学设施、教学条件、管理等综合形成的体系,狭义上专指包括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实践的内容体系;樊晶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研究》[5]中提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应包括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诸要素;范丹红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6]中指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实践活动”,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社会上的实践教学。以上这些研究都确定了实践教学应该是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及见习、实习过程等内容的总称。目前,我国的中职幼儿教育专业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课程的实践教学大多集中在实践教学目标、内容、实施、条件保障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提升;而且具体学校的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待完善,其中还存在许多的共性的现实问题,如幼儿教育理念目前需要转变,幼儿教育目标针对性需要加强,舞蹈实践课时不足,学生自觉学习性不高,舞蹈课程模块割裂,舞蹈师资力量有待提高,对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等。为此,可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相关***策文件为指导,研究中职幼儿教育专业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课程的实践优化策略[7]。
2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言传身教”舞蹈课堂中发现问题
舞蹈课堂中的舞蹈教师示范讲解,学生通过模拟联想,将其表演出来,运用肢体语言模拟并表现出舞蹈教师的动作,这就是舞蹈课程的教与学。在这种情况下,舞蹈教师会随时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并逐步调整上课的内容难度、上课的进度与速度。通过记录发现,初学民族民间舞理论与实践的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理论与实践兴趣不足,舞蹈课堂较为安静或沉静、与舞蹈教师互动的频次较少,这跟学生未学习或接触过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有着一定关系。在舞蹈理论课堂上,前面的同学较后面的同学会更认真些,因此,课间前后同学位置的不断更换,会慢慢地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理论的学习兴趣;在民族民间舞蹈表演课堂中,民间舞蹈开范儿是较为困难的,但通过反复的训练,也能逐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在舞蹈作品欣赏课程中,学生追逐于对有故事、有情节、有剧情的民间舞蹈的热爱,能发问并激发浓厚的兴趣。因此,舞蹈课程中的问题可总结为: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文化、作品及实践学习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课归因于他们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不了解或少有接触。当然,这也与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鉴赏能力也不无关系。
2.2“随机抽查”舞蹈作业中找出问题
舞蹈作业,即下节课堂采用随机抽查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舞蹈组合、舞蹈小结、舞蹈单个知识等,让学生口述回答或运用身体表演出来(模仿展现出来),进行现场展示。舞蹈课堂一般会在课前十分钟或下课前十分钟进行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抽查,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民间舞实践课堂,如教完一个民间舞短句后,要给予学生练习的时间,随后再进行抽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是否掌握到了民间舞蹈短句的节奏、动作要点等。通过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发现中职生在模拟民族民间舞动作学习过程中,能简单掌握民族民间舞蹈表面的动作,也就是说“学会动作,丢失神态”,对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做会更好时,学生很多时候会茫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民间舞蹈理论课堂,要根据实践授课的情况,把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何做会更好的问题逐步解决,当然,民间舞蹈课堂也会抽查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民间舞的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会更好的知识点,通过下课前十分钟或上课前十分钟的抽查,发现学生能讲出来为什么这样做及如何做更好的知识点,但要进一步深入下去,把个别的舞蹈作品如何展示民间舞理论课中的为什么这样做,如何做会更好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这样既能把无趣、抽象民间舞蹈理论课予以活灵活现地具化,又能将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文化渗透于教学全过程中。舞蹈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体,专业教学中遇到的一大问题是如何将舞蹈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教学,再通过现有的或编创的舞蹈作品进行展现的学习过程。
2.3“多方交流”寻找问题
课堂下课后的与学生交流,不仅仅在民间舞蹈课程中体现,还在所有的教与学的课程教学中呈现,这种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师生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课堂的掌握情况、对学习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长,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讲授与课堂示范;通过与同行的交流,才能更好地取长补短,通过思想的碰撞开拓自己的视野。而通过此类交流,可以发现,学生对民间舞蹈、民间舞蹈文化的求知欲强,而大部分学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舞蹈教师的缺乏和师资参差不齐的情况。
3课程实践教学问题的归因
3.1学生舞蹈基础薄弱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通过对学校的调查研究及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和乡镇,入学前少有接触过民族民间舞蹈的经历,对专业情况也大多不是很了解。因此,学生的舞蹈基础薄弱、基本功差,对民族民间舞的了解甚微。
3.2软硬件设施的不足
同样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要顺利开展专业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就必要配备以足够的软硬件设施。本文中的硬件设施包括基础的舞蹈教室、辅助设备等,软件设施主要指的是师资。笔者所在的学校舞蹈教室数量不多,平均每6个教学班级共用1个舞蹈教室,教学空间太拥挤,舞蹈教室设备不够完备。而舞蹈教学的师生比是1:180,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急需引进一批具有高学历高技能的舞蹈教师。
4课程实践教学优化的建议
4.1提高舞蹈教师的舞蹈实践与理论能力
舞蹈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学习与同行之间的互相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当然,有条件的前提下,学校可在寒暑假选派教师去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及社会团体举办的民族民间舞蹈交流进行学习。舞蹈教师的学历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升了,才可以因材施教,教导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4.2多层面增设开设民族民间舞理论与实践课
中职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课余时间充足,为了更好地学习民族民间舞,可以开设民族民间舞蹈实践选修课或舞蹈艺术团的课程,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与实践学习。学校还可开设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赏析、民族文化等选修课程,增加学生的艺术素养。当然,完善舞蹈教学的教学环境与设备也是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刘红梅.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对幼师素养的影响[J].文存阅刊,2018,(19):57,55.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4]王莲花.初探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5,(18):35-36.
[5]樊晶.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7.
[6]范丹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9(11):79-81.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8
关键词:舞蹈教育;情绪情感;培养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120-1
优美的舞蹈不仅仅是动作的优雅,更是一种情绪情感的发挥和彰显。在2005年春晚中,由21个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以其美轮美奂、惟妙惟肖、千变万化的冲击力震撼了全国观众,感动了全中国。《千手观音》这个舞蹈征服亿万观众,凭借的不仅仅是优美的动作,更是他们蕴含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是他们那种敢于对抗命运的人生态度以及对自己美好人生的渴望之情。在舞蹈教育中,应当认识到情绪情感在其中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重要作用。每一位舞蹈老师都应当注重对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培养,让情绪情感为自己的舞蹈动作增添活力。
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的情感性
在舞蹈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具有主导作用。老师有着扎实的舞蹈功底和独特的教学理念,自己本身也有着相当长的舞蹈经历,对舞蹈有着独特的感受。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仅向学生教授自己的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舞蹈动作技巧,还会在舞蹈教学中融入自己对舞蹈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在舞蹈教学中,老师应当设置好每一个教学环节,用自己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以及准确、优美的肢体动作和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对学生言传身教。在示范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和学习,理解老师的教学意***,感受舞蹈的感觉。此外,老师还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动之以情,以情促教,开拓学生的情感想象。老师良好的情感状态也会带动学生自觉分析、体验作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二、教学手段的情感性
舞蹈教育中,教学手段的情感性是培养学生情绪情感的重要凭借方式和条件。丰富的教学内容是舞蹈教育中教学手段的重要表现,也是舞蹈教学运作的基础条件。教材的选择是保证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教材的情感性也是保证教学内容情感性的前提条件。古今中外辉煌灿烂的文明为舞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材,老师在选择教材时,要注意教材以及教学方式的艺术性,使之成为调动学生情绪情感的推动因素。比如《千手观音》、《雀之灵》等都可以作为学生舞蹈教育的重要教材,这样的教材既是动作和情感的完美结合,也是艺术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对培养学生的情绪情感。提高他们的舞蹈表演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三、重视理论课的学习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舞蹈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情绪情感,就必须从学生学习的基础抓起。学习舞蹈教育,首先就必须对舞蹈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在舞蹈教育的初期,应当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舞蹈这门艺术,培养学生对舞蹈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舞蹈学习的兴趣。比如:在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了解舞蹈的分门别类,掌握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基本的文化概况,这样在学习这个民族的舞蹈时,就能深刻领会舞蹈所传达的文化内涵,这对于培养自己的情绪情感大有好处。
四、教学主体的情感性
在舞蹈教育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之所以会选择舞蹈教育,就是因为学生本身对舞蹈有着强烈的表演欲望,内心对舞蹈有着强烈的热爱之情。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和丰富的教学作品的感染,学生的内心的情感因素会被激发出来,自己的情感会被激活。学生应当具备丰富的情感储备,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捕捉生活中的情感表现,体验生活中不同的人的情感状态。在学习其他艺术时,学生也要注意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活动,体验它们的情感活动,这都有助于丰富和培养学生的舞蹈情绪情感。同时,人的自身经历、生活感受、知识储备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念等对自己的舞蹈学习都是直接相关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培养和表现。所以,在生活中,学生也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学习和理论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立足于实践活动中,丰富自己的人生。
五、结语
舞蹈之所以称为艺术,不仅仅依靠优美娴熟的动作,还要依靠情绪情感的发挥和传达。没有情绪情感的舞蹈就像没有波澜的湖面,虽然美,却没有生气。要想让舞蹈艺术充分彰显活力,就必须在舞蹈教育中,重视情绪情感在舞蹈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和加强对情绪情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高晋.舞蹈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安徽文学・教育广角,2010,(05).
[2]张大鸣.试论舞蹈教学中的情感激发与培养[J].大舞台・艺术教育,2010,(04).
[3]邓娇.高职高专舞蹈“情绪”创造力的培养[J].艺术教育・学术论坛,2007,(10).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9
论文摘要:本文是从舞者的教学经验和自身实践的感受出发,根据高师舞蹈教育中的缺失,来弥补高师舞蹈教育中的,不断改进和完善高师的舞蹈教育体系。
培养舞蹈师资,这个问题在高师舞蹈教育中,虽然从理论上得到了统一的认识,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上,依然是按部就班地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朝着大专院校、中等学校的目标而进行。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舞蹈专业的学习中,接触的都是成人化的、专业的舞蹈教育,很少接触他们将要面临的教育对象。尤其是中小学的舞蹈教育,在高师的舞蹈教育中几乎为零。这不能不说是高师舞蹈教育中的一个严重的缺失,它使高师的舞蹈教育显得不完整。
高师的舞蹈教育不但要为大专院校、中等学校培养师资,而且还必须贴近中小学的实际,为中小学培养舞蹈教育人才。原因是:其一,以往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任务是由中等师范学校担任的,但随着中等师范的取消,对中小学舞蹈师资的培养就毋庸置疑地成为高师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二,从目前全国的舞蹈教育来看,各地中小学和职业中等学校舞蹈师资极为匮乏。据调查,在这些学校中,舞蹈本科毕业的教师占有比例几乎是零。舞蹈教师都是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和以往师范学校或幼师毕业生担任的。其三,从人才就业市场的前景看今后高师舞蹈教育的发展空间,目前虽然大专院校、中等学校舞蹈教育师资还很欠缺,但随着各高校舞蹈专业的开设,各高校、甚至各中等学校的舞蹈师资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高校和中等学校对舞蹈师资的需求也会逐步趋向饱和,因为它和中小学的需求量是远不能比的。加上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改变以及就业市场中,中小学对舞蹈师资的需求潜伏着巨大的就业契机。因此,高师舞蹈教育在今后的教育着力点应放在为中小学培养综合性的舞蹈教育人才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教学与择业就业协调发展的有利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其四,舞蹈是一个对生理、身体自然条件要求较为苛刻的专业,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体发育生长的最佳时期,无论在身体的柔韧性还是在动作协调性的培养上,都是舞蹈教育的最佳时期,它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舞蹈人才的重要基础园地。因此,重视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就是重视对舞蹈人才的培养。
一、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应根据培养目标贴近中小学实际,具有师范特点。
目前,在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体系中,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科学的教材体系,大部分教材都是沿用专业院校的教材,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针对性较差,缺少师范特点。尤其对于怎样提高和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的舞蹈综合能力方面,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材。
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要从教材改革入手,构建既具有理论又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现当代的教育特点,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与舞蹈文化相关的专业与学科,以满足各类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需要,使舞蹈教育的教材更加丰富和系统。在学习舞蹈编导课程时,可对学生进行儿童舞蹈创编知识方面的教学,有目的的讲解儿童舞蹈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以及与成人舞蹈的区别,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上掌握更多的舞蹈教育常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二、高师舞蹈教育应与中小学挂钩,建立实习基地,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要使学生真正达到在讲台上是个称职的老师,在各项文艺活动中是个出色的创作者和组织者,仅限于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突出高师舞蹈教育的师范性,使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高等师范和中小学之间应建起一条互相了解的通道,而不应是目前的相互脱节。应与中小学的教学挂钩,建立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舞蹈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在中小学教育基地的实习中,学生接触的教育对象不再是书本中枯燥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有思想、有行为、活生生的生命群体。学生只有在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接触、熟悉他们的教育对象及心理特征,才能较好地掌握教学规律,把握教学原则,提高教学能力。因此,高师舞蹈教育中舞蹈创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舞蹈教学中,如果能和中小学挂钩,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舞蹈艺术实践,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内外的舞蹈活动,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热情。学生在亲身参加中小学的艺术活动中,通过运用课堂学习中掌握的创编知识和技巧,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法,将自己积累的儿童舞蹈语汇创作成舞蹈作品,就能在具体的创作、排演过程中去检验自己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舞蹈的创编能力。再次,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水平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学生们通过教育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明确了学习目的,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学习各门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及时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距离,调整所学专业结构,弥补自己的不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对高师舞蹈教育也起到了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大力发展中小学舞蹈教育,努力提高中小学舞蹈的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小学舞蹈教师队伍。这就要求高师舞蹈教育在教师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师舞蹈教育只有培养出大批具有活跃而丰富的创新能力、多层次结构、适应大、中、小学舞蹈教育不同层级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将高师舞蹈教育的改革落到实处,从而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课程标准.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02):25.
[2]何群.高师舞蹈教学概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02):28.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篇10
对于舞蹈学科框架,我们仍有许多地方有待加强、补充、丰富、完善。如舞蹈学是否在整体学时提高上需加大力度?在舞蹈学科体系的建设中,我们还应注重科学与学科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和被决定的两个方面。
关键词:舞蹈学;学科;理论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9-283-1
谈及舞蹈学科框架,首先想到的还是“舞蹈学”、“学科”这两个概念。舞蹈学的概念大家都熟知,是对舞蹈艺术进行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科学,既是对舞蹈进行科研研究的学科,也是一门科学研究舞蹈的学问。
“舞蹈学”的概念是需要与“舞蹈”相区分的,是学科与专业的区别,学科是偏向知识体系而言的,所谓学科,它的含义有两个:一是作为知识体系的科目与分支;二是高校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将舞蹈专业中的舞蹈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提出的人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拓荒者和奠基者――吴晓邦先生。
198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成立,开设了舞蹈史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吴晓邦先生便着手进行舞蹈学研究创建工作,在《舞蹈学研究》一书中,吴晓邦提出了关于“舞蹈学科”构成的理论构想,从此,舞蹈学学科概念正式产生。吴晓邦先生认为舞蹈学学科建设体系的研究主要如此分类:
从该***标可见,吴晓邦先生的“舞蹈学”学科构架是从“舞蹈史论”研究概念而来,他的理论对中国舞蹈学学科建设是有着深远意义的。这套理论框架的形成打破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各个艺术门类一种通行的“传统”――由历史和理论构筑一个学科的做法。他将这一传统做法从历史理论的研究转向“学科”的建设,这样,就有了学科规范性、规模等要求。可以说中国舞蹈学凑够一个“术”的概念转变为学问,是舞蹈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
当然,现今我们也看到了在这套框架中一些未尽完善的部分,如史的研究,只限定在了中国舞蹈部分,在资料理论里提出了各国代表性舞蹈,但也仅仅是一个资料的收集而非整个历史的研究。在跨学科研究方面,由于当时整个大的环境所致,还未能将其研究范围拓展到更广泛、全面的与之相关的学科研究之中。
除了吴晓邦先生的这套理论框架之外,在之后的时间里,舞蹈界又有了新的理论框架,比如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也都在大量的分析研究之后建构了舞蹈学学科框架。
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科设置与类属关系,是与国家***门艺术学学科界定与要求保持一致的。但作为三级学科概念的“舞蹈学”,它不仅仅是依附于创作(或表演)实践的理论形态,也不仅仅是吴晓邦时代的“舞蹈学”概念,而是一门拓展概念。
在舞蹈历史研究中,较之吴晓邦先生的理论框架,加入了外国舞蹈史的研究,包括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舞蹈史,将整个世界舞蹈作为一体的研究对象。在跨学科研究这一部分,将与舞蹈本体相关的交叉学科纳入其中,组成了以交叉学科在内的较为全面的理论研究框架。从这份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舞蹈学学科的影响。
面对21世纪的教育发展,必然对我们的学科提出新的要求,必须拓展现行学科体系,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教育模式已从职业教育向全面教育,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换。各种新的交叉学科出现,跨学科研究的问题日益显著,舞蹈教育与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边缘也在不断的突破。
对于舞蹈学科框架,我们仍有许多地方有待加强、补充、丰富、完善。如舞蹈学是否在整体学时提高上需加大力度?笔者认为这或许是一个较为严峻的问题。中国舞蹈界不可否认的存在着文化知识修养偏弱的现实,在地方上更为明显,这样的队伍必然在今后舞蹈学学科建设上放慢脚步,因此是否应增加能提高文化素质的综合课程,并将这一现象作为一个长期关注的问题进行调研,从而提升整个舞蹈界的学术性。
另外,应注重科学与学科的关系,两者是决定和被决定的方面。科学是第一位的,学科是第二位的,我们应按照科学的自身规律来考虑学科的建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学科应是科学研究发展相对成熟的产物,是以“规范化”为特征的一门知识学位。
在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纪,“舞蹈学”依然是个年轻的学科,我们对自身学科建设任有待完善,这是舞蹈前辈们都需在不断完善的一个课题,也是我们每一个舞蹈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但相信随着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舞蹈学学科的学术研究会上升至一个新的台阶,以一个科学的、全面的优质学科风貌展现于这个崭新的时代。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大学体育舞蹈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