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院学生论文篇1
一、人文素养的提升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易经》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第一次出现“人文”字眼是作为与天文相对的概念提出来的。西方“人文”的概念则是在文艺复兴时期,通过与宗教神学的对立,人们为了表达对人性、自由的追求而提出来的。在中国,人文经过了与科学的对立等一系列波折后,终于在20世纪又被推上了重要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基本主题与重要奋斗方向。在素质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存在。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杰出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提升甚至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战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高等教育在不断发展中呈现出“五重五轻”态势,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人文、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针对这一态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特别发文提出高等院校在教育中应注重塑造人,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应重视做人,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国家***发表的文件中也多次提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实现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相结合。文化消费时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正是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体现。要提高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是重要途径之一。
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对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的具体体现
(一)丰富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艺术知识是人文知识中的重要部分。对于音乐专业大学生而言,艺术知识应是相对容易掌握,且最需要掌握的的人文知识。通过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来获取艺术知识是方便直接并且效果显著的。音乐专业大学生在观摩剧院音乐专场演出时,往往会运用“望”“闻”“问”“切”的方式来赏析音乐,“批评”或者“赞许”的结果都是建立在个人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经验基础之上的。而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经验从何而来呢?也正是他们在进行大量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无数次的“听”、“看”和“思考”而来。
通过剧院音乐文化消费,音乐专业大学生不局限于获得艺术知识。音乐的起源比语言还要早。原始时期,人们敲打石器、木头发出信号,表达情感,这就是音乐。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劳动号子这种音乐形式来传递信息。西方音乐按时期划分最早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和中世纪时期的音乐,主要内容一宗教音乐为主。《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因此,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音乐包罗万象。那么,在进行剧院文化消费时,音乐专业大学生获取的就不只是艺术知识那么单一了,还包括丰富的宗教知识、哲学知识、历史知识等。例如,当你在剧院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时,你可以在音乐中感受到战斗的气息、自由的气息,在音乐不断地冲击你的听觉时,你甚至感受到贝多芬要表达的对拿破仑称帝不实行“共和”的恶劣行径的愤怒,以及众多像贝多芬一样的***志士对自由民主的无限向往。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中,那些人文知识就无形地在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二)培养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具有人文精神的人拥有无价的精神财富,懂得如何与他人、自然和宇宙和谐相处。他们敢于直面人生苦难,体验生存深渊,并去深渊揭底,去化解苦难。客观上看,协调与和谐运动是音乐艺术的总体(或基本的)特性。音乐的原始形态,具有天然和谐的特性。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旋律、乐句进行的起落、和声构置与功能的变化,乐器组合音色的调配、曲式设计、织体的变化与发展,总体都离不开由宁静、和谐到发展、变化,最终又回到新的协调、和谐与统一这一基本发展。每一个作品都源于现实、充满想象、映射多样化的生活,给观众带去感性的体验。这种体验在与现实冲撞时,往往使观众更加正能量地面对现实人生。在音乐面前,观众没有好坏之分,亦没有国界。在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人们只需要真诚地享受音乐,将情感与作曲家、表演者相互交织,使内心的感受与音乐产生共鸣,并在音乐中不停探求美好和谐,寻求自我。要真正提升高校的人文教育,健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还应当以审美教育为桥梁,化有形为无形,润物无声地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剧院音乐文化消费利用音乐的感化情感的功能,认识的功能,教育的功能,娱乐的功能,统一思想的功能来提升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当代教育中来看,即美育。
(三)提升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文行为
人文行为是人文精神在外的体现,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的来源。人文行为端正,超然物外的人懂得如何正确对待身边的人、事和物。古语道:“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也”。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带来的人文知识的引导下,音乐专业大学生可学会“善良”、“文明”等人文精神,可询问自己“我是谁”在生活和思考中得到哲学启示,并将所学体现在对待自身之外的人、事和物上,体现“善待”、“关爱”、“帮助”等人文行为。
三、音乐专业大学生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现状
本文对武汉中心城区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行为开展调查,了解他们目前的消费情况,并总结出以下消费现状:
1.音乐专业大学生重视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武汉中心城区音乐专业大学生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支出占额外消费支出比例大,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的欲望不断增强。同时,他们对演出场地,演出内容的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大多数学生通常前往武汉最优质的音乐厅――琴台音乐厅进行消费。
2.部分音乐专业大学生受到错误消费氛围的催化,进行跟风消费、冲动消费、时尚消费等不良消费。学校是一个消费习惯与方式迅速传播的介体。大学里面一般都是同龄群体,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它的群体规模和价值往往被大学生作为个人行为的重要参考系数。一旦攀比之风在同学之中有了苗头,大学生们就会竟相效仿。
3.部分音乐专业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专业、家庭经济情况等因素进行正确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选择,但也存在轻微的两级分化的情况。少数音乐专业大学生属于贫困生,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有愿望,但经济支付能力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音乐会观摩次数少,受到剧院音乐文化的熏陶较少。也有少数音乐专业大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好,在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求贵、求好。
4.调查显示,武汉中心城区音乐专业大学生对武汉剧院音乐文化的整体满意度较高。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的演出质量、服务态度和场地卫生情况的满意度分别高达83%、72%和70.3%,但对于消费价格、音乐会秩序的满意度较低,认为在这两个方面有待改善。
四、改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的对策
本文通过对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时的不合理消费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对策:
(一)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学校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音乐专业大学生应该根据客观实际,认清自己的经济能力,在保证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情况下积极、合理地进行剧院音乐文化消费。首先,大学生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中要避免盲从,坚持从自身实际考虑,理性消费;其次,消费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音乐专业大学生容易在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中存在攀比心理或者心血来潮,作出不理智的消费选择,之后又发现这种消费选择自己并不需要。因此,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最后,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应弘扬这一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拒绝浪费,合理消费。“有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学校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念的引导。首先,学校可以将正确的消费观念渗入学科知识当中,在校园中通过最常见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其次,学校可以积极开展“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的相关讲座、宣讲,还可开展消费的相关话题的辩论赛等学术活动;最后,学校应与家长通力合作,学校的引导“孤掌难鸣”时,家长积极配合,纠正学生的错误消费观念,教育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剧院应合理调控售票价格
剧院作为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设施”,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功能。因此,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无经济收入、但又担任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力***群体,剧院可实施优惠***策,如凭学生证买票打折、逢周末优惠等。对于贫困大学生,剧院可提供公益性演出观摩机会、志愿服务积分换取观摩机会等,俸献一份关爱与帮助,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剧院形象。
(三)建立有效的剧院文化消费文明观摩管理体制
剧院在保证场地、服务、演出质量的同时,要致力于提高观众的剧院音乐文化消费享受度。现在,剧院通常会在演出开始前进行观摩演出注意事项说明,但因观众不文明观摩破坏演出质量的情况依旧时常发生,如迟到、拍照、说话、使塑料袋等物品发出噪声等。剧院应加强对剧院音乐文化消费礼仪的宣传,可以通过举办宣传会、广告宣传、网络宣传、节目单宣传等渠道。
音乐学院学生论文篇2
音乐学
音乐学在艺术类专业中属于一个综合性专业。长期以来,它一直是艺术类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之一。本专业学生既懂得吹、拉、弹、唱,又学过有关专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故而就业领域比较宽泛,如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影视部门和学校等。
【主要课程】:音乐史、音乐学理论、中外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学、美学、作曲技术理论、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等。
【就业方向】:可以在中小学校从事音乐方面的教学工作和电台、电视台担任节目的音乐编导,同时还可以从事音乐演唱或创作工作,属于自由职业者。
【开设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南京艺术学院、苏州科技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等。
学前教育(音乐方向)
学前教育(音乐方向)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艺术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学前教育师资。该专业通过对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声乐、钢琴、舞蹈与编排、美术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学前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外语读写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
【主要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钢琴、音乐作品欣赏、和声曲式与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歌曲弹唱、儿童合唱指挥、幼儿园音乐教学法、幼儿舞蹈、幼儿舞蹈创编与技法、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儿童文学、形体训练与幼儿舞蹈创编、美术、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与活动设计、奥尔夫教学法、幼儿园游戏论。
【就业方向】:毕业后可到幼儿园、幼儿师范院校、学前教育行***管理机构、相关出版部门等部门从事幼儿教育、儿童艺术辅导、社区文化管理及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
【开设院校】:湖北师范学院、常州工学院、应天职业技术学院等。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培养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和演出团体,如音乐演出团体、戏剧团体、广播影视部门等单位从事音乐创作的专业性音乐人才。
【主要课程】: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音乐史、戏曲史、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钢琴或其他乐器演奏、中国传统音乐分析、现代音乐分析等。
【就业方向】:可以到唱片公司、剧组、电视台等部门从事音乐创作和一些音乐演出团体或公司担任音乐制片人,同时还可以到中小学、艺校等教育机构任音乐教师。
【开设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
指 挥
指挥专业考试时十分注重对视唱练耳、和弦听辨的考查,同时对考生的演唱和钢琴弹奏水平有一定要求。该专业学制多为五年。我国目前音乐界的指挥人才屈指可数,有时一些高级别的音乐会还不得不邀请国外著名指挥家参与演出。所以高学历、高素质的指挥专业人才在我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且被赋予了代表中国形象的寓意。随着我国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精神文明建设及艺术团体的发展,指挥人才将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本科毕业后,到一个文艺团体谋一份乐团指挥或合唱指挥的差事应当不是件难事。
【主要课程】:指挥、乐队学、合唱学、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与作品分析、配器、钢琴、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艺术概论、合唱、声乐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中等学校专业教师、青少年宫合唱团专业教师、社区文化馆站文化干部与从事社会艺术教育的师资以及专业团体的合唱指挥等工作。
【开设院校】: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
音乐表演
音乐表演专业方向主要培养从事声乐表演、教学工作的专门性人才和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养,该专业学生将掌握声乐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艺术表演能力与技巧,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并在声乐教学与音乐艺术活动组织中具有***工作能力与集体创造合力。该专业的艺术实践包括大型声乐作品音乐会的排练与演出。
【主要课程】: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发声技巧训练、歌曲演唱(美声、民族、流行)、合唱、钢琴、形体、舞蹈基本功、歌舞排练(流行歌舞排练、音乐剧剧目排练、组合演唱排练)、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中国民族与民间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制作、流行音乐概论、艺术概论、表演、形象设计、录音演唱实践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流行音乐演唱
流行音乐演唱专业培养具备流行音乐演唱及表演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演艺公司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培养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流行音乐演唱和表演的基本理论,接受相关技能的系统训练,娴熟运用演唱及表演的专业技巧,并具有较高的流行音乐综合表现能力。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会安排系列音乐会、社会活动比赛、学期专业汇报等作为其艺术实践。
【主要课程】:视唱练耳、乐理、钢琴、和声、声乐、台词、形体、舞台演唱实践、节奏训练、歌曲写作、录音棚实践、民族民间音乐、中外音乐史、西方流行音乐史、世界音乐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中国乐器演奏
中国器乐演奏专业主要培养从事中国乐器演奏表演、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中国乐器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艺术表现能力与技巧,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与表现力,并在中国乐器教学与音乐艺术活动组织中具有***的工作能力与集体创造合力。
【主要课程】:主修乐器、副修乐器、重奏、合奏、视唱练耳、作曲技术理论、中外音乐史、中外民族民间音乐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
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管弦乐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艺术表现能力,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与表现力,并在管弦乐教学与音乐艺术活动组织中具有***的工作能力与集体创造合力。该专业艺术实践包括大型管弦乐作品音乐会的排练与演出。
【主要课程】:管弦与打击乐器演奏主课、管弦乐合奏、中外音乐史、民族音乐概论、基本乐理、和声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等。
钢琴与键盘乐器演奏
钢琴与键盘乐器演奏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键盘乐器演奏、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和从事相关音乐活动组织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键盘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完整的艺术表现能力与技巧,且具有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与表现力,并在键盘乐器教学与音乐艺术活动组织中具有***的工作能力与集体创造合力。
【主要课程】:钢琴课和键盘教学法、合奏、随行、服务打、剧目、键盘和踏板技巧、演奏会和个人风格的发展。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开设院校】:南京晓庄学院、徐州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西安音乐学院、同济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
流行音乐演奏
流行音乐演奏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独奏能力及乐队合作能力,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演艺公司等相关部门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流行音乐演奏乐器的基本理论,接受系统的技能训练,具有较高的独奏及乐队演奏能力,并能运用所学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
【主要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基础、和声、乐队合奏、作品分析等。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开设院校】: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
音像技术(音响工程)
音像技术(音响工程)专业为游戏、影视、动漫行业培养掌握先进传播技术和熟悉音乐产业运作规则的应用型音乐创编人才和具有经营谋略和音响现代管理知识的,并专门从事配音、配乐、声效设计、编辑、合成等工作的第一线高级技术应用型传媒人才。
【主要课程】:视唱练耳、电视音乐音响、电视录音、音响技术、录音艺术、彩铃制作、广播录音、摄录编技术、舞台音响调控等课程。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可在游戏制作公司、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电影厂计算机特技部门、建筑漫游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及各企事业单位文化部门专门从事音效设计、编辑、合成等技术工作。
音乐学院学生论文篇3
一、市场需求催生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等精神性消费的需求日益增加,种类众多的广播、电视、网络音乐节目层出不穷。在音乐媒介和音乐节目迅猛发展的局面下,需要有更多更专业的音乐传媒人才来更好地进行音乐传播,特别是音乐专业领域类的新闻采访、编辑、评论等重要活动。而目前从事音乐采访、编辑、评论、策划的人员,要么是非音乐专业方面的新闻人才,要么是音乐专业的但又缺乏媒介知识和传播技能的人才。前者对音乐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评论往往不够专业、深刻,甚至对音乐术语解释错误;后者则缺乏采、编、写等媒介传播技能,也难以对所学的音乐专业知识进行有效传播。这种局面严重影响了音乐的传播与发展。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2006年9月,四川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成立了首个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并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
二、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计划
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培养音乐节目主持、音乐新闻与评论、音乐编辑与策划的传媒工作者;为音乐、文化事业等单位培养能从事音乐文化市场的组织管理与指导工作的人才。以下从招生要求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来探讨该专业的培养计划。
1.招生要求:在重视音乐的基础上,提高对学生文化的要求
在音乐考试达标的基础上,对该专业的学生录取分数要达到相当的标准,以保证其足够的文化素质,重点要对写作能力严格要求。在招生规模上,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每届以不超过二十人为宜。
2.课程设置:有效融合音乐和新闻相关学科知识
有人认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的就是娱乐新闻记者,但笔者不敢苟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通常意义上的娱乐记者虽然也采写、播报音乐类的新闻及人物,但他们往往并不具有专业的音乐知识与素养,因此他们的报道难以深入,甚至有时在音乐领域还会犯常识性的错误。所以大多数的音乐类新闻、娱乐类报道往往流于表面,甚至成为花边八卦新闻的代名词。当今是文化艺术大发展的时代,由于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多的要求。很多对音乐有兴趣的受众现在不仅要欣赏音乐,他们还渴望能够懂得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表演技能,甚至音乐的创作方法等等。对音乐艺术来说,各种媒介和媒介从业者担负着传播音乐和引导整个社会的音乐发展风向的职责。具体说来,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出来的音乐新闻记者,要有能力发现并判断音乐事件的新闻价值,有能力与音乐家进行非常专业的交流并采写出相应的新闻报道稿件。而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培养的就是这样一种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从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除了作为音乐专业方面的诸如“视唱练耳”、“乐理”、“主科曲式”、“副科钢琴”、“音乐学导论”、“音乐评论文献导读”这样的传统课程外,还安排了“传播学概论”、“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摄影”、“电视节目策划”这样的新闻传播类型的理论及实务课程,“音乐文论写作基础”这样的音乐与新闻相互融合、渗透的课程,还有“文化市场营销”这样的拓展性课程以及“欧美电影艺术评论”这一类开阔文化艺术视野的课程。此外,在学生二年级下期安排有一次为期两周的田野考察——音乐采风,通常是安排学生到一些民间音乐的发源或分布地区,对民间音乐的形态、现状、传播与发展做一些采访和考察,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作为研究成果的呈现。最后,在四年级下期,安排学生到媒体、文化传播公司、演艺公司进行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实习。
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置,决不是音乐与新闻的简单相加和机械组合,而是有机地融合和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也就是说,传统的新闻学理论及“采、写、编、评、摄”等技能类专业课程要进行“音乐化”改造。同时,对其他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法也要提出不同程度的“音乐化”改造要求。例如“音乐文论写作基础”这门课程,其中就安排了音乐通讯、音乐消息、音乐专访等音乐内容与新闻文体有机融合的教学内容;在“新闻编辑与评论”这门课程中,则要求重点学习音乐类新闻的编辑技能;在“新闻采访与摄影”这门课程中,要求学生重点学习音乐人物、音乐事件等音乐题材的采访及摄影。
因此,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力求培养出一批既精通音乐、又掌握新闻和传播理论与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够为音乐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发挥重要作用。
三、师资组成:有待优化和提高
目前,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拥有专职教师八名:其中在音乐领域的课程方面有教授两名,副教授两名,讲师三名;在新闻传播类课程方面,有副教授一名,为传播学专业硕士学历。目前,该专业方向的音乐新闻师资都是音乐理论专业或者新闻传播专业背景,而音乐新闻实践领域的教职人员稀缺。但作为注重实践的专业方向,必须要增强该专业的在实践领域的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倡导资深的音乐新闻业界人士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学生授课。在可能的条件下,一些媒体新闻机构还可以成为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以实现双方效益的优化;第二,在引入师资力量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现有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可采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进修学习或者选派青年教师到音乐新闻媒体挂职工作等多种方式;第三,可将音乐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可以把教研活动作适度地扩大化,即安排音乐类课程任课教师与与新闻专业任课教师共同进行教研活动,促进音乐专业师资与新闻类课程师资的知识交流,促进新闻类课程与音乐类课程的知识衔接,从而有效地促进两个学科的互相融合与渗透。
四、学生就业:效果初显,仍需时间检验
目前,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第一届2006级的毕业生已于2010年7月学成毕业。本届毕业生共有14人,有11人已实现就业。至2011年5月截稿为止,其中有1人在成都人民广播电台,1人在人民广播电台,2人进入文化传播公司,1人进入演艺公司,3人成为中学音乐教师,另有3人备考研究生,还有3人尚处于择业过程中。因此,总体看来,在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形势下,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的就业走向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从该专业的发展前景来看,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年来音乐、娱乐类节目日渐走俏,音乐媒体的日渐增多,对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前景都非常广阔。
五、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四川音乐学院开设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主要思路是希冀培养出具备特别知识结构、适合社会某些方面特殊需要的音乐与新闻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在探索特色办学的过程中,由于受自身条件的局限,该专业发展也遇到了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是生源质量问题。由于音乐院校招生分数较低,音乐学院学生的文化基础往往难以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相比。因此,学生在学习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学和文字功底的学科或课程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困难。而新闻传播学恰好就属于这一类的学科,例如“传播学”、“新闻编辑与评论”、“音乐文论写作”、“电视节目策划”等等,这些课程对于学生的文学基础和语言文字的功底均有较高要求。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可考虑提高该专业招生的文化成绩要求。如语文高考成绩可设单科最低分限制;其次可以考虑在该专业的艺术考试中,适当增加文化成绩的比重。三是考虑适当调整艺考中的科目,使招收的学生更能适应该专业的学习和要求。
其次,新闻传播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素质,而音乐类院校的教育环境缺乏人文氛围的熏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欧美,较好的往往都是综合型院校开办的音乐学。音乐院校受传统和现实因素的诸多限制,无论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课程开设、讲座安排、社团设置、活动举办等诸多方面,往往都缺乏人文方面的考虑和相应的氛围。例如,在课程设置方面,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相比,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多、人文教育课程偏少,学生重视音乐专业表演技能的学习,对音乐理论、文学、外语、哲学等学科的学习往往不够重视。这种氛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一些音乐学院开始突破传统的以艺术表演为主的专业模式,增加更多的艺术理论专业以及诸如新闻、传播、文学这样的与艺术紧密相关的人文学科专业,而这将有利于在学校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气息,从而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四川音乐学院紧邻四川大学这座综合型院校,而百年川大具有很深的人文沉淀,其文学与新闻学院在国内的地位同类专业方向中名列前茅,因此,可考虑与川大建立合作关系,实现教学、师资资源共享。
第三,学科处于音乐院校边缘地位,专业发展难以得到有力支持。
由于音乐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并非新闻传播,一般来说,处于这些学校边缘地位的音乐新闻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分配经费,往往都向本校的重点学科倾斜,音乐新闻类专业难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申报课题,能选择的课题的范围狭小,音乐传媒类型的几乎没有,往往只能选择一些诸如课程或教育改革类型的研究项目。而这个问题的改善或者解决有赖于高等院校的重视以及相关***策的不断完善,从而逐步解决。而这个问题在四川音乐学院已经逐步得到改善。川音目前正处在向综合型艺术院校转型的过程之中,将逐步建立起以音乐、美术、表演、传媒、舞蹈、戏剧六大发展方向的综合性教学体系。除了音乐学系的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外,川音还建立起了传播艺术系这个与新闻传播密切相关的院系。
结 语
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首次将音乐专业与新闻专业相结合,培养出了音乐领域的新闻人才,虽然还不够完善,但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音乐新闻与评论专业的开设使得传统音乐学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更加具有了应用和针对性。改变了音乐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格局,同时拓宽了音乐学的办学思维。因此,它的建立对音乐学的跨学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焱、刘育涛《河北影视传媒艺术教育现状探析》,《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113—116页。
[2]彭永斌《传媒产业发展的系统理论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112页。
(本文为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科研项目《音乐院校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课题项目编号:11SA179)
音乐学院学生论文篇4
【提要论文】音乐学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问,只有具备了较好音乐知识和技能、具备了较高中外文化知识和驾御中外语言及写作能力的人才能胜任。对于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要加以改革。音乐学的专业教育要从附中开始设置。音乐学的课程设置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性,要求不同阶段的学习和教学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培养方向要有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与训练手段。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理论教育音乐学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徐元勇,文学博士。1964年8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县。曾经先后学习、工作于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弁言
音乐学(musicology)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问,来自于西方。萧友梅先生在建立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时,虽然引入了至今仍在延续的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但是,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是比较晚的事情。新中国建立之前几乎没有,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大部分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很晚。除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于1956年较早建立以外,其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建立都较晚。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设立了音乐学系,武汉音乐学院于1986年成立音乐学系。而象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则都是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渐挂牌成立了音乐学系。几所音乐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点则是更晚的事情。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授予点是1982年获得的批准,博士学位授予点是1989年获得的批准。
在我们的西洋音乐教学、研究队伍中,有不少是在西洋文化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受过熏陶的学者。我们在西方音乐学的传播、教学、研究等方面,也的确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说音乐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许一点也不过分,这一点也反映在我们过去,以及今天许多人对音乐学的认识中。譬如,我们历来要求学习音乐的人,一定要“底子好”、“基础好”。所谓的好“底子”、好“基础”,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指的是“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且不论表演、甚至作曲等专业方向的学生,是否仅仅只是具备了“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就够了这个问题。就音乐学为学习和研究方向的人而言,除了应该要求具备“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应该有文史修为和写作能力的“底子”、“基础”,要具有音乐理论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对于从事音乐学专业工作与研究的人们来说,必须掌握音乐形态、音乐技能等音乐本体的知识,以及掌握中外历史、文学、语言、宗教、风俗、文献典籍等社科文化知识,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对于这一点似乎大家早有共识,似乎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在我国音乐学的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加以实施,至少做得很不够。而且,在我们还没有对原有西方音乐学领会得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又有许多其它西方音乐研究理论,以及一些音乐研究新领域、新知识不断为我们所认知,使得我国这门本来就很年轻的学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譬如,对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世界音乐(W0rldMusic)、多元音乐文化(ManyMusicofManyCul
tures)等新学科、新概念的系统解读,以及与原有音乐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就目前国内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现状来看,急需思考如何在借鉴西方音乐学学科体系、消化西方其它成熟音乐理论体系的同时,在所谓西方音乐学的构架中,建立符合我国音乐的发展历史、符合我国音乐文化生活存在的状况,以及符合我国音乐理论学习与研究现状的教育体系及教学体制等问题。也即,如何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的专业教育中,在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训练中,无论是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方面,在学制的设定和课程的设置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科。
二、音乐学专业从附中开始设立的意义
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应该从附中开始设立,至少,在附中的高中阶段一定要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要思考符合附中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而且,对于演奏、作曲等其它专业也要补充音乐学常识方面的课程。从近二十年来音乐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对于我国音乐理论的学习风气、研究水平等,都会带来很重大的意义。仅仅就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专业方向的教育意义而论,将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观念上的意义。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样一个谬论:“学表演不行就改学作曲,作曲再不行就学理论。”除了可以认为人们缺少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认识之外,是否更应该对我们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检讨。
这个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应该说与音乐学系历来的要求标准有关。音乐学系历来视附中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学生为“嫡系”,并把其作为音乐学系的后备师资。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不是把音乐理论视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加以钻研。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根本就瞧不起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我们不去妄断、怀疑许多人有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有着很高的智商。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确实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刊布于世,没有几篇论文为同行们所知晓。我们知道,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没有科研水准和研究基础的教学水平,究竟又怎样就不得而知了。历史的原因,人为的认识,瞧不起音乐学专业的人士,大有人在。这已经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事情。甚至,一些在音乐学专业方面授课多年的教师,也常常讲自己曾经是学习其它专业,而羞愧自己如今从事的音乐学教学工作。因此,从附中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志向,是一个立志的大问题。“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大话,音乐学系不应该把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生源作为培养的“嫡系”,不应该视有一点音乐技能,但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的人为“宝”。其实,表演学不好,作曲学不好,也就更不可能在音乐理论方面能够有所作为了。一些音乐学院今天在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上出现的窘境已经作了充分的证明。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错误认识,要改变别人的认识,那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应该首先使我们的学生立志音乐学学习与研究。必须在附中阶段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使得我们的学生从进入音乐学院的大门之始就立志于音乐学的学习,就确立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这样升入音乐学系的本科学生,从今天的自卑心理到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在当今发表的音乐理论论文里,的确有许多缺少对音乐本体进行的研究,让人们误以为音乐学的研究就是文字的工夫,认为音乐学的基本功就是背熟几本音乐史书。这也有其历史的原因,在目前音乐学的教学、研究,以及学习的队伍人员中,有许多人曾经学习的是其它专业,他们有的或是在外语,或是在历史、文学等方面受到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或在其它文化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较强的能力,等等。这部分人利用自我的优势从事了音乐学的工作,譬如,中文和中国历史专业方向的人,对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进行着辑录、校释,或从事着缺少音乐形态研究的中国音乐史的工作;而外国语专业方向或一些外语比较优秀的人,则从事着西方音乐文献的翻译,或从事着【清】***龄在《竟山乐录》中所讲的“乐书不是乐,乐器不是乐”的工作。客观上讲,这类人中间的部分学者,为我国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完成了许多音乐学基础性的工作。音乐学的研究需要其它文化学方面人士的加入,音乐学者也需要具备文化学方面的学识,只是不能过于偏颇。如今就有些“过”的现象,因此,使人们产生了对音乐学的错误认识。这也许是我国音乐学这门学科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二,本科生源数量和素质保障的意义。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音乐学的生源数量不足,学生的素质更是不尽人意。
一方面,为了扩大生源,大大降低入学标准,有的音乐院校甚至以缩短音乐学本科学习的时间来吸引生源。另一方面,许多音乐学的出题老师抱怨目前音乐学的试题过于简单,认为如今学生的素质差。试想,要让从来没有学习过音乐学理论的应届高中学生,应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试题,其效果肯定不好,其水平肯定很低。即使是那些从小就接触音乐的“琴童”、“天才”等,对音乐学理论可能也是知之甚少。没有学习过的东西,不可能考出好成绩;没有成体系的音乐学的教育机制,也就没有生源量和质的保证。所以,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方面的矛盾,必须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或在普通中学中协商选择一些学校,定点开设音乐学方面的课程。由于今天的许多考生没有进行过音乐学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在出题老师看来再简单的试题,对于考生也是难题,老师和学生都不好把握考试试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如果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一来不仅能够使升入音乐学系本科的学生数量有所保证,使本科生源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更能保障这部分学生在音乐学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音乐学方面的常识,升本科的试题自然能够上一个台阶,自然有一个深浅难易的层次。
我们经常争论是否让音乐学本科阶段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的问题,然而,如果在附中阶段设置了音乐学专业,学生们经过几年音乐学方面能力的训练,在进入本科阶段之后,通过第一学年的适应阶段,在第二学年中,完全可以进行有所目标的专业方向的选择。这样以来,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我国音乐学的教育、学习与研究水平获得一个真正的提高与发展。同时,这也给从事音乐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本身应该具有前瞻性,教学上落后,会使我们在音乐理论的研究方面更加置后。我们要按照上述标准来检验今天音乐学学人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经验,要求提高从事音乐学工作和研究的队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前我们对于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全面,对音乐学这门学科建设的思考也不多,特别是对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更没有做深入研究。今后当尽快补上,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
三、附中、本科课程的合理衔接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
如果能够在音乐学院附中,甚至其它普通中学开设音乐学专业的课程,那么,这些课程要与本科招考的内容基本衔接。音乐学专业本科阶段设置的一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应该是附中及普通中学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延续。因此,课程的设置就十分的重要了。目前,在音乐学院的音乐学专业所开设的所谓专业课程,被认为就是音乐学的学习科目。它让本专业的学生一进入这门专业的学习后,就以为这些课程就是音乐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些音乐学学习的科目,是否真正体现了音乐学这个学科所应该包含的内容,这就很有讨论的必要了。仅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研究来看,今天音乐学课程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这个科目,就需要添加许多的内容进去。譬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重构和建立,缺少的是文献学的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文献学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能否建立的基础性工作。就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音乐文献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和书籍的了解是学习的前提,是基础的基础。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就很是欠缺这方面的内容。即或是以西方音乐为研究方向的人,可能也首先应该去了解“西方的文献学”,或“西方文献批评”类似的“学问入门”课程。目前的音乐学专业教育中这些课程也没有开设。而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开设音乐学的课程,则更加应该注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除了中学阶段的音乐和文化的诸多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之外,还要顾及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需要一个系统、合理的,符合我国音乐理论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个体系延续到本科音乐学教育与教学的系统中去,要注意音乐专业与文化等各门课程的衔接。就是说,学生一旦在中学学习期间选定了音乐学的学习方向,那么,就应该学习在本科招考、录取时的一些基本课程和内容。譬如,现在每个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都开设有: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这些课程肯定不可能全部都从中学阶段开始开设,即使那些能够开设的课程,其内容的数量和程度也必须有所限定。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广泛征求意见,还应该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工作。而且,这里一定要考虑本门学科所存在着的层次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学专业缺少层次教育。目前,我国在音乐学的升学考试中,仅就专业而言,所出考题的标准,在本科与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考试之间的差别不是太大。这与我国音乐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缺少层次有关?N颐敲挥醒刑殖鲆惶子泄乇究啤⒀芯可⒉┦可际钥颇俊⒛谌菁八蕉ㄎ坏牟馐员曜肌SΩ盟担杂谝衾盅ёㄒ档目纬躺柚谩⒉煌愦嗡降难芯浚唤瞿芄槐阌谥贫ㄒ衾盅ёㄒ笛难翱颇俊⒎较颉⒛谌莸龋遥苑且衾盅ёㄒ等嗣堑囊衾盅У难耙簿哂屑匾囊庖濉K裕颐鞘紫纫饩龅氖且衾盅ёㄒ档牟愦谓逃侍狻9赜谝衾盅ёㄒ档牟愦谓逃欠窨梢宰饕韵录父霾愦危?nbsp;一、音乐基础层次
二、专业知识、技能层次
三、文化修养层次
四、方***层次
而不同的层次又必须要有不同的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中要解决不同学科的课程、不同音乐学内容。因此,层次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初级阶段:也许应该进行的是中西音乐概论性与感性知识的基础教育;中西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及音乐技能、技巧的基础教育;中西文史、文化、语言基础教育等。在第二个中级阶段则应该进行音乐学概论课程;其它音乐学各门学科概论性的课程。到了第三个高级阶段就应该进入所谓专业论题方面的研究,和专攻方向的研究,以及音乐学专业论文的写作阶段了。在这些不同的学习阶段中,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以怎样的程度,针对哪些层次的学生又是很重要的问题了。譬如,强调音乐本体技能与音乐学基础能力并行、音乐专业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并重的中学阶段音乐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把这些课程的初级性质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在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能力和基本音乐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要中外历史、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我个人以为音乐学专业,毕竟首先是一门以音乐技术、技能,以及音乐文化为基础性质的特殊学科,因此,如果不是在音乐学院附中一直专门学习音乐的普通中学的音乐学基础教育,还是应该放在对音乐本体理论所进行的学习上。就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具备音乐本体技术、技能、音乐学基础的基本功。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今后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今天,有许多没有经过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统学习的学生,可能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上就要欠缺一些。譬如,今天,我们都承认那些毕业于师范大学音乐系,和其它艺术院校音乐系非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综合文化知识和能力方面要强于音乐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指出这些学生对于音乐本体了解的欠缺,音乐技能水平的低下,这的确也是事实。而且,这种情况也许还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下去。这正是我国音乐学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在进入硕士的研究生阶段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课程的设置上就要与音乐学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区别开来。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大批非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非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则需要补上更加需要音乐技能方面的课程。根据本科所学专业,实事求是的针对研究生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名正言顺的加强音乐技能的补充学习。而且,由于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比例并不大,所以,音乐学的主要课程和内容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特别是音乐技能和技术课程更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因为,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一方面,如果音乐理论的研究论文,只是大量谱例的堆?挥械览砜山玻蚪驳亩际谴蟮览怼⒕傻览淼龋鞘遣恍械摹5牵硪环矫妫绻皇谴永砺凵稀⑽幕辖擦诵矶嘁衾值牡览恚荒芤砸衾值氖导世又髌涞览淼目蒲浴⒑侠硇裕踔谅畚闹辛芯俚囊衾掷踊蚯灼桌肫淅砺鄄幌辔呛希蚋尚ΑR虼耍⒁桓龌境商逑档摹⒂胁愦蔚囊衾盅Ы萄Э纬碳匾R韵钟械囊衾盅У慕萄Э纬躺柚媒械髡⒉钩洹F┤纾肥涤幸恍┦粲谝衾盅У目纬棠谌荩怯值娜防胍衾直咎灞冉显叮衾治南籽У木褪鞘粲谡庋囊桓隹纬獭R严低车囊衾治南籽У慕萄谌莘旁诟呒兜牟愦谓逃腥淌凇F涫担夜澄幕难芯恐校丫幸徽壮商逑档姆椒ǎ凶懦墒斓奈南籽啾冉希颐强吹皆谝衾掷砺鄣难芯恐校;咕啦谘芯康亩韵蟆⒎较虻任侍獾奶致壑惺呛苡字傻摹T谌鲜读宋南籽У幕痉椒ㄖ螅颐蔷筒坏貌凰伎既绾伟颜庵址椒ㄔ擞糜谝衾盅У难芯恐校绾谓⒁衾治南籽У任侍狻N南籽欠椒郏跹颜庵址椒ㄔ擞糜谝衾掷砺鄣难坝胙芯恐兄档盟伎肌?nbsp;即使在音乐的本体教学上,今天的音乐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也缺少一些重要的门类。譬如,不可缺少直接接触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放在相应的层次里。在新的音乐研究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以新的理念和手段开展民间音乐的采风工作。什么是新的音乐研究思想?什么是民间音乐采风工作的新理念和手段?那就是民族音乐学的思想和方法。今天社会音乐文化生活中的民间音乐,不仅仅指的是山野之曲,同时也包括了城市中的音乐文化。而且,在课程的设置中,还要有意识地注重中国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
四、结语
音乐学院学生论文篇5
【关键词】音乐学音乐教育音乐理论教育音乐学课程设置
【作者简介】徐元勇,文学博士。1964年8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阆中县。曾经先后学习、工作于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一、弁言
音乐学(musicology)是一门研究音乐的学问,来自于西方。萧友梅先生在建立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时,虽然引入了至今仍在延续的欧洲音乐教育体系。但是,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在我国的音乐教育中是比较晚的事情。新中国建立之前几乎没有,即使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大部分专业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很晚。除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于1956年较早建立以外,其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建立都较晚。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分别于1978年和1980年设立了音乐学系,武汉音乐学院于1986年成立音乐学系。而象天津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等,则都是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之后才逐渐挂牌成立了音乐学系。几所音乐院校的音乐学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授予点则是更晚的事情。1982年中央音乐学院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8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点。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授予点是1982年获得的批准,博士学位授予点是1989年获得的批准。
在我们的西洋音乐教学、研究队伍中,有不少是在西洋文化的社会和生活环境中受过熏陶的学者。我们在西方音乐学的传播、教学、研究等方面,也的确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说音乐学在我国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许一点也不过分,这一点也反映在我们过去,以及今天许多人对音乐学的认识中。譬如,我们历来要求学习音乐的人,一定要“底子好”、“基础好”。所谓的好“底子”、好“基础”,在多数情况下主要指的是“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且不论表演、甚至作曲等专业方向的学生,是否仅仅只是具备了“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就够了这个问题。就音乐学为学习和研究方向的人而言,除了应该要求具备“音乐技术”和“音乐技能”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应该有文史修为和写作能力的“底子”、“基础”,要具有音乐理论的思考能力。也就是说,对于从事音乐学专业工作与研究的人们来说,必须掌握音乐形态、音乐技能等音乐本体的知识,以及掌握中外历史、文学、语言、宗教、风俗、文献典籍等社科文化知识,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功。对于这一点似乎大家早有共识,似乎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在我国音乐学的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加以实施,至少做得很不够。而且,在我们还没有对原有西方音乐学领会得十分清楚的情况下,又有许多其它西方音乐研究理论,以及一些音乐研究新领域、新知识不断为我们所认知,使得我国这门本来就很年轻的学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譬如,对于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世界音乐(W0rldMusic)、多元音乐文化(ManyMusicofManyCultures)等新学科、新概念的系统解读,以及与原有音乐学之间的关系;等等。
就目前国内音乐学的教学和研究现状来看,急需思考如何在借鉴西方音乐学学科体系、消化西方其它成熟音乐理论体系的同时,在所谓西方音乐学的构架中,建立符合我国音乐的发展历史、符合我国音乐文化生活存在的状况,以及符合我国音乐理论学习与研究现状的教育体系及教学体制等问题。也即,如何在我国现有音乐学的专业教育中,在音乐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与训练中,无论是在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方面,在学制的设定和课程的设置上,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音乐理论研究的学科。
二、音乐学专业从附中开始设立的意义
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应该从附中开始设立,至少,在附中的高中阶段一定要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要思考符合附中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而且,对于演奏、作曲等其它专业也要补充音乐学常识方面的课程。从近二十年来音乐学发展的情况来看,如果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方向,对于我国音乐理论的学习风气、研究水平等,都会带来很重大的意义。仅仅就在附中的高中阶段开始设立音乐学专业方向的教育意义而论,将会产生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观念上的意义。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这样一个谬论:“学表演不行就改学作曲,作曲再不行就学理论。”除了可以认为人们缺少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认识之外,是否更应该对我们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检讨。
这个局面的形成,一方面,应该说与音乐学系历来的要求标准有关。音乐学系历来视附中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学生为“嫡系”,并把其作为音乐学系的后备师资。然而,关键的问题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不是把音乐理论视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加以钻研。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根本就瞧不起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结果是可以想象的。我们不去妄断、怀疑许多人有从事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有着很高的智商。但是,遗憾的是他们确实没有什么研究成果刊布于世,没有几篇论文为同行们所知晓。我们知道,科研与教学是相互促进的,没有科研水准和研究基础的教学水平,究竟又怎样就不得而知了。历史的原因,人为的认识,瞧不起音乐学专业的人士,大有人在。这已经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事情。甚至,一些在音乐学专业方面授课多年的教师,也常常讲自己曾经是学习其它专业,而羞愧自己如今从事的音乐学教学工作。因此,从附中开始设立音乐学的专业,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志向,是一个立志的大问题。“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大话,音乐学系不应该把其它专业被淘汰后进入音乐学系的生源作为培养的“嫡系”,不应该视有一点音乐技能,但并不喜欢音乐理论这门功课的人为“宝”。其实,表演学不好,作曲学不好,也就更不可能在音乐理论方面能够有所作为了。一些音乐学院今天在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上出现的窘境已经作了充分的证明。如果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音乐学以及音乐理论研究的错误认识,要改变别人的认识,那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应该首先使我们的学生立志音乐学学习与研究。必须在附中阶段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使得我们的学生从进入音乐学院的大门之始就立志于音乐学的学习,就确立了一个大的研究方向。这样升入音乐学系的本科学生,从今天的自卑心理到立志音乐学的学习与研究,这是一个很根本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在当今发表的音乐理论论文里,的确有许多缺少对音乐本体进行的研究,让人们误以为音乐学的研究就是文字的工夫,认为音乐学的基本功就是背熟几本音乐史书。这也有其历史的原因,在目前音乐学的教学、研究,以及学习的队伍人员中,有许多人曾经学习的是其它专业,他们有的或是在外语,或是在历史、文学等方面受到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或在其它文化方面有较高的水平,较强的能力,等等。这部分人利用自我的优势从事了音乐学的工作,譬如,中文和中国历史专业方向的人,对中国古代音乐文献进行着辑录、校释,或从事着缺少音乐形态研究的中国音乐史的工作;而外国语专业方向或一些外语比较优秀的人,则从事着西方音乐文献的翻译,或从事着【清】***龄在《竟山乐录》中所讲的“乐书不是乐,乐器不是乐”的工作。客观上讲,这类人中间的部分学者,为我国音乐理论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完成了许多音乐学基础性的工作。音乐学的研究需要其它文化学方面人士的加入,音乐学者也需要具备文化学方面的学识,只是不能过于偏颇。如今就有些“过”的现象,因此,使人们产生了对音乐学的错误认识。这也许是我国音乐学这门学科发展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
第二,本科生源数量和素质保障的意义。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音乐学的生源数量不足,学生的素质更是不尽人意。
一方面,为了扩大生源,大大降低入学标准,有的音乐院校甚至以缩短音乐学本科学习的时间来吸引生源。另一方面,许多音乐学的出题老师抱怨目前音乐学的试题过于简单,认为如今学生的素质差。试想,要让从来没有学习过音乐学理论的应届高中学生,应考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的试题,其效果肯定不好,其水平肯定很低。即使是那些从小就接触音乐的“琴童”、“天才”等,对音乐学理论可能也是知之甚少。没有学习过的东西,不可能考出好成绩;没有成体系的音乐学的教育机制,也就没有生源量和质的保证。所以,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方面的矛盾,必须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或在普通中学中协商选择一些学校,定点开设音乐学方面的课程。由于今天的许多考生没有进行过音乐学方面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在出题老师看来再简单的试题,对于考生也是难题,老师和学生都不好把握考试试题的深浅难易程度。如果从附中阶段开始设置音乐学的专业方向,一来不仅能够使升入音乐学系本科的学生数量有所保证,使本科生源的数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且,更能保障这部分学生在音乐学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方面有一个较高的水平。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音乐学方面的常识,升本科的试题自然能够上一个台阶,自然有一个深浅难易的层次。
我们经常争论是否让音乐学本科阶段的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的问题,然而,如果在附中阶段设置了音乐学专业,学生们经过几年音乐学方面能力的训练,在进入本科阶段之后,通过第一学年的适应阶段,在第二学年中,完全可以进行有所目标的专业方向的选择。这样以来,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我国音乐学的教育、学习与研究水平获得一个真正的提高与发展。同时,这也给从事音乐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比较高的要求。音乐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本身应该具有前瞻性,教学上落后,会使我们在音乐理论的研究方面更加置后。我们要按照上述标准来检验今天音乐学学人的知识结构和学术经验,要求提高从事音乐学工作和研究的队伍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素质。以前我们对于这一学科的认识不全面,对音乐学这门学科建设的思考也不多,特别是对音乐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更没有做深入研究。今后当尽快补上,不能让这种现象继续存在下去。
三、附中、本科课程的合理衔接与音乐学专业的层次教育
如果能够在音乐学院附中,甚至其它普通中学开设音乐学专业的课程,那么,这些课程要与本科招考的内容基本衔接。音乐学专业本科阶段设置的一些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一定应该是附中及普通中学音乐学专业课程的延续。因此,课程的设置就十分的重要了。目前,在音乐学院的音乐学专业所开设的所谓专业课程,被认为就是音乐学的学习科目。它让本专业的学生一进入这门专业的学习后,就以为这些课程就是音乐学学科的学习内容。但是,这些音乐学学习的科目,是否真正体现了音乐学这个学科所应该包含的内容,这就很有讨论的必要了。仅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与研究来看,今天音乐学课程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这个科目,就需要添加许多的内容进去。譬如,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重构和建立,缺少的是文献学的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文献学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能否建立的基础性工作。就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对于音乐文献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和书籍的了解是学习的前提,是基础的基础。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就很是欠缺这方面的内容。即或是以西方音乐为研究方向的人,可能也首先应该去了解“西方的文献学”,或“西方文献批评”类似的“学问入门”课程。目前的音乐学专业教育中这些课程也没有开设。而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开设音乐学的课程,则更加应该注意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层次性。除了中学阶段的音乐和文化的诸多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之外,还要顾及音乐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需要一个系统、合理的,符合我国音乐理论教育的课程设置体系。重要的是我们要把这个体系延续到本科音乐学教育与教学的系统中去,要注意音乐专业与文化等各门课程的衔接。就是说,学生一旦在中学学习期间选定了音乐学的学习方向,那么,就应该学习在本科招考、录取时的一些基本课程和内容。譬如,现在每个音乐学院的音乐学系都开设有:音乐学概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钢琴等课程。这些课程肯定不可能全部都从中学阶段开始开设,即使那些能够开设的课程,其内容的数量和程度也必须有所限定。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要广泛征求意见,还应该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工作。而且,这里一定要考虑本门学科所存在着的层次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音乐学专业缺少层次教育。目前,我国在音乐学的升学考试中,仅就专业而言,所出考题的标准,在本科与研究生,甚至博士生考试之间的差别不是太大。这与我国音乐学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缺少层次有关?N颐敲挥醒刑殖鲆惶子泄乇究啤⒀芯可⒉┦可际钥颇俊⒛谌菁八蕉ㄎ坏牟馐员曜肌SΩ盟担杂谝衾盅ёㄒ档目纬躺柚谩⒉煌愦嗡降难芯浚唤瞿芄槐阌谥贫ㄒ衾盅ёㄒ笛难翱颇俊⒎较颉⒛谌莸龋遥苑且衾盅ёㄒ等嗣堑囊衾盅У难耙簿哂屑匾囊庖濉K裕颐鞘紫纫饩龅氖且衾盅ёㄒ档牟愦谓逃侍狻9赜谝衾盅ёㄒ档牟愦谓逃欠窨梢宰饕韵录父霾愦危?nbsp;一、音乐基础层次
二、专业知识、技能层次
三、文化修养层次
四、方***层次
而不同的层次又必须要有不同的几个阶段,不同的阶段中要解决不同学科的课程、不同音乐学内容。因此,层次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譬如,初级阶段:也许应该进行的是中西音乐概论性与感性知识的基础教育;中西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及音乐技能、技巧的基础教育;中西文史、文化、语言基础教育等。在第二个中级阶段则应该进行音乐学概论课程;其它音乐学各门学科概论性的课程。到了第三个高级阶段就应该进入所谓专业论题方面的研究,和专攻方向的研究,以及音乐学专业论文的写作阶段了。在这些不同的学习阶段中,哪些课程、哪些内容,以怎样的程度,针对哪些层次的学生又是很重要的问题了。譬如,强调音乐本体技能与音乐学基础能力并行、音乐专业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并重的中学阶段音乐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必须把这些课程的初级性质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在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进行音乐基础知识能力和基本音乐技术、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加强要中外历史、文化知识、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我个人以为音乐学专业,毕竟首先是一门以音乐技术、技能,以及音乐文化为基础性质的特殊学科,因此,如果不是在音乐学院附中一直专门学习音乐的普通中学的音乐学基础教育,还是应该放在对音乐本体理论所进行的学习上。就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学生而言,首先应该具备音乐本体技术、技能、音乐学基础的基本功。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今后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今天,有许多没有经过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系统学习的学生,可能在音乐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上就要欠缺一些。譬如,今天,我们都承认那些毕业于师范大学音乐系,和其它艺术院校音乐系非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综合文化知识和能力方面要强于音乐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指出这些学生对于音乐本体了解的欠缺,音乐技能水平的低下,这的确也是事实。而且,这种情况也许还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下去。这正是我国音乐学发展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在进入硕士的研究生阶段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课程的设置上就要与音乐学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区别开来。这也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大批非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特别是非音乐学院的研究生则需要补上更加需要音乐技能方面的课程。根据本科所学专业,实事求是的针对研究生的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名正言顺的加强音乐技能的补充学习。而且,由于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比例并不大,所以,音乐学的主要课程和内容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特别是音乐技能和技术课程更应该在本科阶段完成,因为,对于音乐形态本身的不了解,很难深入进行音乐学的研究。一方面,如果音乐理论的研究论文,只是大量谱例的堆?挥械览砜山玻蚪驳亩际谴蟮览怼⒕傻览淼龋鞘遣恍械摹5牵硪环矫妫绻皇谴永砺凵稀⑽幕辖擦诵矶嘁衾值牡览恚荒芤砸衾值氖导世又髌涞览淼目蒲浴⒑侠硇裕踔谅畚闹辛芯俚囊衾掷踊蚯灼桌肫淅砺鄄幌辔呛希蚋尚ΑR虼耍⒁桓龌境商逑档摹⒂胁愦蔚囊衾盅Ы萄Э纬碳匾R韵钟械囊衾盅У慕萄Э纬躺柚媒械髡⒉钩洹F┤纾肥涤幸恍┦粲谝衾盅У目纬棠谌荩怯值娜防胍衾直咎灞冉显叮衾治南籽У木褪鞘粲谡庋囊桓隹纬獭R严低车囊衾治南籽У慕萄谌莘旁诟呒兜牟愦谓逃腥淌凇F涫担夜澄幕难芯恐校丫幸徽壮商逑档姆椒ǎ凶懦墒斓奈南籽啾冉希颐强吹皆谝衾掷砺鄣难芯恐校;咕啦谘芯康亩韵蟆⒎较虻任侍獾奶致壑惺呛苡字傻摹T谌鲜读宋南籽У幕痉椒ㄖ螅颐蔷筒坏貌凰伎既绾伟颜庵址椒ㄔ擞糜谝衾盅У难芯恐校绾谓⒁衾治南籽У任侍狻N南籽欠椒郏跹颜庵址椒ㄔ擞糜谝衾掷砺鄣难坝胙芯恐兄档盟伎肌?nbsp;即使在音乐的本体教学上,今天的音乐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也缺少一些重要的门类。譬如,不可缺少直接接触民间音乐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放在相应的层次里。在新的音乐研究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以新的理念和手段开展民间音乐的采风工作。什么是新的音乐研究思想?什么是民间音乐采风工作的新理念和手段?那就是民族音乐学的思想和方法。今天社会音乐文化生活中的民间音乐,不仅仅指的是山野之曲,同时也包括了城市中的音乐文化。而且,在课程的设置中,还要有意识地注重中国音乐理论课程的设置。
四、结语
音乐学院学生论文篇6
如何创新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构建一个具有较强科学性、操作性、可行性的教研模式,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庞大的任务,也是一件值得广大高校教师思考和探索的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教育理念以实践、创新为本”,强调确立学生在高校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教育科研工作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的成长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研工作。第二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以实践、创新为本”,强调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第三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过程必须以实践、创新为本”,明确提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必须全面发展型、综合型、创新型相互促进,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特征明确。因此,强调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教育过程的实践性、教育手段的科学性、教育评价的激励性以及教育系统的开放性。
一、合理构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音乐师资而实施的培养方式。而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则是指相对于专门的理论研究工作者而言的、从事音乐教学具体工作的、优秀的一线教育工作者。由于各校的办学理念不同、课程设置不同、师资力量不同、教学硬件设施不同等因素,造成各地办学模式上的较大差异。而办学模式的差异就必然会带来教学质量上的不同结果。
二、明确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
在培养目标方面,提出:“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基础的、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并明确提出“三型”相互促进,“三性”的明确特点,强调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培养目标应符合“三个面向”的要求,作为区别于专业音乐院校、普通学校培养目标的特色。
对于培养规格,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其中既有***治思想要求,又有音乐专业知识、技能、能力要求。
1、***治思想要求: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2、音乐专业知识、技能、能力要求:系统地掌握中等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多项音乐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含声乐、钢琴、中外管弦乐器各一项);熟悉了解学校音乐教育规律,胜任音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工作;具备比较全面的音乐学知识素养,有较为丰富的中外音乐和多元文化、学科综合的知识与能力;具备较强的音乐审美、音乐表现与音乐创作能力;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传授音乐的能力。
3、教育观念、方法、能力的要求: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培养目标,能较深入地理解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掌握科学的教学评估理论和方法,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了解当代音乐教育发展新动向,并初步具有从事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文化素养、外语、计算机的要求:具有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文、自然科学素养;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能运用计算机,具有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身心、情操、品格、为人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与体魄,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自觉培养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能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在集体中具有团结、协调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①具备正确理解音乐、音乐学科、音乐教育、中小学音乐课程在学科体系、文化、教育中的位置和特点的能力,并能够以此为指导来进行学科、课程的教学实践。②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胜任中小学音乐教学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多项音乐专业基本技能技巧的能力。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能运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③具备丰富的民族音乐和多元文化、学科综合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④掌握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注重实践、提倡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⑤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先进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⑥掌握科学的教学评估理论、方法,具备正确评价自身、他人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状况的能力。⑦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传授音乐的能力。⑧掌握多能型的专业知识,要求每位学生要具有一定程度的声乐演唱能力,钢琴演奏伴奏能力,初步掌握一门乐器的演奏法,能够组织课堂音乐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⑨开阔的文化视野。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通过学科间的渗透获得宽广的文化素养。⑩优良的职业知识。了解现代音乐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包括熟悉教育法规,掌握音乐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并形成初步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声健.琴歌舞笔——音乐教师写论文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音乐学院学生论文篇7
【关键词】地方音乐 歌曲写作 教学
歌曲写作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开设的一门音乐理论课程。该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各种体裁、题材歌曲作品的能力,同时要求培养学生的歌曲创作能力。
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歌曲写作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歌曲创作能力如何进一步培养,怎样针对地域性展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一系列问题,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课程教学实践经验,以适应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为出发点,将地方音乐融入歌曲写作课程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歌曲写作课程教学的现状
(—)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和实践脱节
20世纪以来,我国高校音乐技术理论受欧美、苏俄体系的影响严重,课程内容基本以此为蓝本构建,给中国本土音乐创作理论带来较大冲击,这在歌曲写作课程中表现得较为突出。教学上,侧重于单一的课堂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作曲和编曲的实践环节兼顾不全,造成了理论课堂变“瞌堂”,学生兴趣不浓,创作的理论作品出来后就被束之高阁,没有较好地利用实践活动形式表现出来。
(二)课程教学没有体现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区域特色,针对性不强
长期以来,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音乐专业的歌曲写作课程教学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所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不同的仅是教学程度的深浅与分配课时的多少,没有突显本区域特点,缺少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利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音乐专业通常以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及文化机关单位从事教学、研究、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音乐人才,以及专业文艺团体从事演唱或辅导工作的专业艺术人才为己任,而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专业的音乐工作。前者的接触面更多地表现在大众音乐、流行音乐,甚至是地方的民族民间音乐,后者则主要研究古典音乐、严肃音乐。如果始终以音乐专业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承袭下去,必定会出现专业教学与所需人才的脱节。
二、将地方音乐融入当地普通本科院校歌曲写作课程教学的构想
将地方音乐融入歌曲写作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对传统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结合地方资源、突出区域特色的一次教学尝试。通过对当地音乐的采风、调研,挖掘地方音乐的音乐特点,将其融入歌曲写作课程教学,将地方特色的音调融入现代歌曲的创作中,体现传统风格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对传统音乐文化起到传承和传播的作用。同时在歌曲写作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把握住了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体验,优化歌曲写作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地方民间音乐进行采风、学唱、记谱,让学生能够接触到鲜活的民间音乐文本,为歌曲创编奠定基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与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学生相比,音乐理论基础较差,音乐语汇相对贫乏,如果很快就进入实质性的音乐创作,对他们来说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在写作歌曲之前,教师配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一些训练。例如,熟悉并背诵地方的民间歌曲和器乐作品以丰富学生的音乐语汇,通过对当地民间音乐进行采风、学唱、记谱,熟悉并掌握本土的音乐素材,为歌曲创作积累了丰富的音乐语汇。
2.分析地方音乐的音乐特点,把当地典型、特色的音调融入歌曲的创编中,创作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歌曲作品,传承并创新地方传统音乐文化。音乐的艺术感染力来自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地方音乐文化是当地历史文明的见证和精神文化的象征,为生活在本土的音乐创作者提供其独享和坚实的个性依据。分析其音乐特点,提炼其特色音调,对当地民歌进行不同形态的改编,对一些典型的音调进行模仿写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多唱、多听、多分析、多写的训练,学生一方面提高了写作歌曲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较好地传承和发展了当地的音乐文化。
3.将歌曲写作课程与
兴伴奏课程结合,构架以地方音乐为专题的音乐会,建立创编与演出相互结合的音乐实践课程。歌曲写作与即兴伴奏两门课程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二者本身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歌曲写作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单声部旋律线条的创作,而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任务则是多个声部的旋律创编。两门课程完整结合,让学生进行分工创作,创造一系列地方特色鲜明、形式完整的歌曲作品,结合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风格,以音乐会的形式呈现作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编能力与舞台表演能力,而且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地方音乐的创作与演出实践,培养了其学习兴趣,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其学习主动性。
三、将地方音乐融入当地普通本科院校歌曲写作课程教学的意义
1.将本土音乐融入地方高校的课程教学,让学生把握住本土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体验,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起到传承和传播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追求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的今天,地域性音乐文化的价值得以凸现,认识、了解、研究和保护地域性音乐文化对于保护各类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地域性音乐作为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础,其源于社会底层,广泛流传于民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风格特色和生动的艺术语言,并经过长期的交流、整合,从而形成当地音乐文化的特质和地域风格,充分反映了当地人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将地方音乐融入歌曲写作课程教学,创作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歌曲,充分发挥了地方本科院校传承和发展当地民族民间音乐的责任和职能,逐步形成以地方本科院校为中心,影响周围区域的音乐文化体系,使之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服务。
2.把地域音乐文化与地方本科院校音乐课程设置接轨,突显了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为建立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本土特色课程体系奠定基础。地方本科院校要办成有区域特色的院校,就要立足于本土,加强增设结合地方人才需求的实用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在地方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增设本土特色理论课程,并将地方课程内容融入其他主干课程之中,不仅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而且突显了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办学特色。如开设地方音乐文化概论、地方民歌曲艺鉴赏等理论课程,并将课程内容适当融入歌曲写作课程教学。不仅加强了各理论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而且为“包容性”较强的歌曲写作课程提供了大量珍贵的、不可或缺的音乐素材,为歌曲创作奠定了基础。
3.进一步加强了歌曲写作课程与其他实践课程相结合,完成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统一。相对实践课程,理论课程较为枯燥、单调,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较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效地进行整合,借助实践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对民间音乐的采风、学唱、记谱、编创的实践过程,加强了对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统一起来。创编与演出相互整合的音乐实践课程的建立,改变了地方本科院校理论课程倾向单一理论的传统模式,让学生体会到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地学以致用。
结语
歌曲写作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音乐专业一门重要的学习训练课程,不仅应该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训练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完成整首歌曲作品的创作。地方音乐为歌曲创作提供了素材,是创作的种子。我们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发展并让其保留在当代歌曲作品当中,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有义务、有能力承担这一使命,地方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从本地区的民间文化入手,尽己所能,为高校的办学特色献计献策,为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添砖加瓦。
(注:基金项目:湖南城市学院2013年校级教改资助项目(44号))
参考文献:
[1]杨瑞庆.歌曲创作90题[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2]陈国权.歌曲写作教程[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音乐学院学生论文篇8
戴鹏海 中国音乐史学家、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曾用笔名萧青、萧鹏、戈拾遗、戈拾、石漪等。1929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47年夏高中毕业后失学,自修功课时开始习作歌曲,试笔之作为1947年反内战学生运动中所谱独唱《窗外桐叶黄》(词出自《南京五四周》)和《你又站在窗前》(自作诗)。1949年9月入湖北文联文工团(湖北省歌剧团前身),1950年在话剧《思想问题》中先后饰演于志让、何祥瑞;同年借调湖北“革大”二部文工团任艺术指导,先后导演《思想问题》和独幕话剧《不能走那条路》以及歌剧《赤叶河》、《阴谋》,并开始涉猎戏剧表演、导演理论。1952年全国文工团整编时响应“下基层”号召,被派至鹤峰县文化馆,边辅导群众文艺活动,边收集民间音乐并进行音乐创作。1954年首次在刊物上发表曲作后,开始自学作曲技术理论,准备投考音乐院校。1956年秋入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本科,1958年作为编委与本系部分师生集体编写《中国现代音乐史》;1960年与作曲班同学三人为校方与上海歌剧院合作的大型歌剧《赤胆忠心》谱写音乐,1961年毕业分配到上海歌剧院创作组,为专职作曲。“”前,除《赤》剧外,先后为大型歌剧《嘉陵怒涛》(合作)及小歌剧《借刀》《把关》《铜锣记》、大型歌舞《在旗帜下高歌猛进》(集体创作)、三人舞《新春乐》、独舞《送余粮》,以及大型歌舞《椰林怒火》新编场次作曲。以上节目除《铜锣记》外均于“”前上演。
1983年2月,遵照贺绿汀同志指示调回上海音乐学院,专致理论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此外,1984至1994年间曾兼任《歌剧舞剧资料汇编》及《歌剧艺术》编委会副主任,并兼任《音乐欣赏手册》分支主编及《上海歌剧志》《上海音乐志》《上海音乐学院院志》编委和撰稿人。1997年退休。从2003年起负责策划本校重大纪念活动。社会兼职包括: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中国歌剧研究会、中央歌剧院顾问,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G)特邀顾问和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理事,《人民音乐》及《赵元任全集》编委等。除音乐作品外,从1958年起已在国内外八十余家报刊发表各类文章,并作有贺绿汀、丁善德、陆华柏的音乐年谱长编及《刘天华传》(初稿)等专著四种,总计约四百万字。所编赵元任、萧友梅、黄自、贺绿汀、丁善德、邓尔敬等的全集及专集、选集13种(含音像制品3种,共20卷),均已出版。
袁静芳 中国传统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36年出生,湖南岳阳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在第一公安***学校学习工作。195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师从蒋风之、蓝玉崧、郑宝恒等学胡、扬琴演奏。1961年毕业后在该院附中任教(1964至1974年曾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主任。现任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院长、佛教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音协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副主编;曾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等职。她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指导硕士、博士生多名。代表性论著包括:《民族器乐》(1992年获首届文化部直属艺术院校优秀专业教材奖二等奖,1994年获国家教委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中国佛教京音乐研究》(1999年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河北巨鹿道教法事音乐》,《乐种学》(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主编,2002年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中国汉传佛教音乐文化》,《中国传统器乐》(电子版,2004年获北京市精品课程及国家精品课程称号),《浅草集――袁静芳音乐文集》等多部;发表主要学术文章一百余篇。80年代曾提出乐种学学科建设问题,并撰写了有关研究论文与专著。承担多项部级科研项H,并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研讨会。
1995年创建“佛教音乐文化研究室”,组织全国学者完成佛教音乐科研项目19项;2003年又与韩国东北亚音乐研究所合作,在中国大陆举办了第一次佛教音乐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届中韩佛教音乐学术研讨会。
1992年获***颁发的***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北京市***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1999年获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2001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会颁发的“优秀教师奖”,2004年获文化部授予在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艺术科学国家重点项目“十部文艺集成志书”中的“特殊贡献个人奖”,2007年获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获北京市教委"2006--2007年度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荣誉称号等。其个人传记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入《国际名人传记・音乐卷》、《国际名人传记・亚洲太平洋卷》(第4版)及《名人传记》(第28版)等典籍之中。
音乐学院学生论文篇9
会议由首任音乐传播学会秘书长谢涛主持。参加会议的有学会的名誉会长、名誉理事、正副会长、理事及音协和学校的有关领导等共二十余人。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高福安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曾原纪教授、影视学院院长李兴国教授、影视学院副院长李伟教授到会祝贺。首任学会会长曾遂今教授向与会代表们介绍了音乐传播学会成立的背景和发展前景。曾教授说,2001年,中国传媒大学谢涛、曾田力等教授们就提出了音乐传播学科的概念,透过02年、05年两次音乐传播会议的经验,与会的专家学者在思想观念有了更深一层的共识,在大家的积极努力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学会筹办的文件很快得到批准,促成了今天音乐传播学自己的学术社团――音乐传播学会的成立。曾教授还提出了音乐传播学会成立的三项意义:打造学术品牌、构筑友谊平台、打造实践平台。这三个支撑促进了我们当代的音乐传播事业良性的不断向前发展。
随后,大家围绕音乐传播学今后的发展方向、音乐传播学会今后将如何开展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各抒己见。
名誉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于润洋肯定了音乐传播学的学术地位,认为这是音乐领域中一个很重要,而过去又一直被人忽略的部分。我们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不断探索它与其它学科的紧密关系。曾遂今从第二届音乐传播学会中总结出一些重要的议题:音乐传播研究对实践运作方面的了解还不够;艺术管理和音乐传播的关系是:一个实质,两种表述,音乐传播专业培养的是音乐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人才;编制论文集;讨论第三届工作会议议题。
中国音乐学院前院长李西安肯定了学会在整合各院校学科资源,尤其是其在整合理论建议和社会实践机会上的优势是以往传统的学术团体所不具备的。李先生还表示音乐传播的研究对象应囊括古今中外,对其进行全面、全方位地关注。
《人民音乐》编辑部主任金兆钧认为,学术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两部分内容,不应该急于搞学科建设而缺乏实践。我们需要大量的从事实践工作的人才,而对相关专业的庞大的学生群进行培养是主要的操作方法。
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杨雁行表示“最好的理论是解决问题的理论”,强调要密切关注当下音乐生活,多干些实事,多出成果,并提出重视学生会员的发展。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强调要重视音乐传播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并提出了学会建设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接轨问题。北京综艺博览文化交流公司董事长刘国超先生认为,音乐传播应该首先考虑“传什么、传给谁、如何传”。他还指出,产业文化资金浪费严重等问题,需要理论的基础去解决。
音乐学院学生论文篇10
师范性是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院校的本质区别。师范院校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理论、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更需要通过汲取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技能来提高教学科研技能。这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课程体系定位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成为一名音乐教师所必备的音乐演唱、表演、伴奏和音乐文化、乐理知识等基本职业能力,更应该具备音乐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的教学技能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把音乐知识传递给学生。而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课程体系大多借鉴专业音乐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体现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师范性和学科性,不利于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同时,各大院校缺乏系统性、规范化、制度化的教育体系,造成课程结构失衡、课程内容单一、理论课和实践课严重脱节。
其一,高素质音乐教师人才欠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关键在师资,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音乐教育的支撑和纽带。我国现有高师音乐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偏重于年轻化,缺乏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大多数青年教师的音乐技能和教学基础理论较为欠缺,总体素质有待提高。所以培养一批热爱并且能够专心从事音乐教学的师资队伍,使其具备较高的音乐文化素质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是提高师范音乐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也是继承和发扬音乐文化的基本要求。
其二,音乐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相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研究严重脱节是我国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甚至是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普遍存在的现象。高师音乐教育是为了培养今后能走向教师舞台,从事一线教学的优秀音乐教师。完备的理论教学只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难以保证其成为优秀的音乐教学人才。同时,高师音乐教育实践大多来自于教师经验总结,或是较为抽象的逻辑推理,这种脱离实践的理论教学模式使得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缺乏应有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会严重制约我国音乐教改步伐的推进。故而,广大师范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借助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本国实际结合,在实践中结合理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改革建议
其一,高度重视师范音乐教育,树立全新的音乐教学理念。我国高师音乐教学要发生根本性变革,必须首先在观念高度重视加强音乐教育。同时,要树立全新的音乐教学理念,明确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全方位发展的优秀音乐师资人才,而非专业的声乐表演人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音乐基本技能的培养,通过系统的声音训练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科学的呼吸、发声方法、歌唱技能以及不同作品的演唱风格,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歌唱观念、对声音的分析教学和示范能力,使之具有成为一名合格音乐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其二,完善课程定位,丰富课程内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合格的音乐师资力量,因此师范性和综合性应该成为构建音乐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定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人才既要具备深厚全面的音乐文化素养和音乐表演艺术功底,更应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要不断完善音乐教学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重视音乐教室个人素质、音乐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进一步丰富和整合课程内容,增加音乐教育学科课程的门类并改善这些课程的质量,加大对音乐教育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力度,同时对音乐教育的实践课程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加针对教师技能的专门训练。
其三,培养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团队。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音乐知识底蕴;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增加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学习;同时积极参加各类音乐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从整体上提升高师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高校要设置科学合理的音乐教师考评、聘任制度,将师德好、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推上教学一线,加强优秀音乐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音乐教师团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音乐学院学生论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