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导引】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散文集《守望的距离》,自传《岁月与性情》等。
周国平的散文文风活泼,并加入了鲜活的生活场景,他的作品常化艰深为平易,如细雨滋润万物一样,生发得悄然而广泛。他的多数作品在形式上摆脱了学术的艰涩,也不乏艺术的新奇,写得质朴平实,所表达的又是一般人都能了解的切己感悟。
【一号美文厅】
心灵的空间
泰戈尔写过一段话,意思是说一个富翁的富并不表现在他的堆满货物的仓库和一本万利的经营上,而是表现在他能够买下广大空间来布置庭院和花园,能够给自己留下大量时间来休闲。同样,心灵中拥有开阔的空间也是最重要的,如此才会有思想的自由。
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出于逼迫。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至于说到责任,可分三种情形:一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另当别论;二是为了名利而承担的,可以归结为名利;三是既非内心自觉,又非贪***名利,完全是职务或客观情势所强加的,那就与苦难相差无几了。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这里我还要说一说那种出自内在责任的忙碌,因为我常常认为我的忙碌属于这一种。一个人真正喜欢一种事业,他的身心完全被这种事业占据了,能不能说他就没有了心灵的自由空间呢?这首先要看在从事这种事业的时候,他是否真正感觉到了创造的快乐。譬如说写作,写作诚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但必定伴随着创造的快乐,如果没有,就有理由怀疑它是否蜕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事务,乃至一种功利性的劳作。当一个人以写作为职业的时候,这样的蜕变是很容易发生的。心灵的自由空间是一个快乐的领域,其中包括创造的快乐,阅读的快乐,欣赏大自然和艺术的快乐,情感体验的快乐,无所事事的闲适和遐想的快乐,等等。所有这些快乐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共生互通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永远只是埋头于写作,不再有工夫和心思享受别的快乐,他的创造的快乐和心灵的自由也是大可怀疑的。
我的这番思考是对我自己的一个警告,同时也是对所有自愿忙的人的一个提醒。我想说的是,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
探究练习
1.阅读第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泰戈尔认为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富翁。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哪几种人?你认为他的这篇文章是写给哪种人看的?其写作目的是什么?
3.作者认为哪样的忙人才算是拥有真正的心灵的自由空间的人?
4.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使人感到疲惫不堪的不只是身体,主要的是心灵,为了让我们的心灵不致疲惫,当你过于高兴的时候,留一个小小的空间给思考,不要让高兴冲昏你的头脑,要知道,乐极生悲;当你过于忧伤的时候,留一个小小的空间给欣喜,不要让忧伤窒息你的心灵,要知道,否极泰来……
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一句。
5.古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作为学生的你,一定也很忙很累,当你拥有一个心灵的自由空间时,你会怎么做?请用一组排比句作答。
【二号美文厅】
朋友与寂寞
朋友实在是一个笼统的词。一般人所说的朋友,多指熟悉到了一定程度的熟人,遇到需要帮忙的事情,彼此间是求得上的。关于这类朋友,前贤常予苛评。克雷洛夫说:“当你遇到困难时,把朋友们找来,你会得到各种好的忠告。可是,只要你一开口提到实际的援助,你最好的朋友也装聋作哑了。”马克・吐温说:“神圣的友谊如此甜蜜、忠贞、稳固而长久,以致能伴随人的整个一生――如果不要求借钱的话。”亚里斯多德说得更干脆:“啊,我的朋友,世上并不存在朋友。”我不愿意把人心想象得这么坏,事实上也没有这么坏,我相信只要我的请求是对方力所能及的,我的大多数熟人一定会酌情相助。只是我这个人比较知趣,非到万不得已之时决不愿求人,而真正万不得已的情形是很少的。为了***清静,我也不喜欢把精力耗费在礼尚往来的应酬上。所以,我和一般人的交往常常难以达到所需要的熟悉程度,够不上在这个意义上称作朋友。
与泛泛之交式的友谊相反,另一些人给朋友订的标准极高,如同蒙田所描述的,必须是两个人的心灵完全相融,融合得天衣无缝,犹如两个躯体共有一颗灵魂,因而彼此对于对方都是独一无二的,其间的友谊是不容第三者分享的。据蒙田自己说,他和拉博埃西的友谊便是如此。我不怀疑天地间有这样可歌可泣的友谊,不过,就像可歌可泣的爱情一样,第一,它有赖于罕见的机遇。第二,它多半发生在青年时期。蒙田和拉博埃西就是在青年时期相识的,而且仅仅五年,后者便去世了。一般来说,这种恋情式的友谊往往带有年轻人的理想主义色彩,难以持续终身。当然,并非绝无可能,那便是鲁迅所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境界了。不过,依我之见,既然忠贞不渝的爱情也只能侥幸得之,忠贞不渝的友谊之难觅就不算什么了不得的缺憾了。总之,至少现在我并不拥有这种独一无二的密友。
现在该说到我对朋友的理解了。我心目中的朋友,既非泛泛之交的熟人,也不必是心心相印的恋人,程度当在两者之间。在这个世界上也有些这样的人,不见面时会互相惦记,见了面能感觉到一种默契,在一起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他们便是我心目中的朋友了。有时候,这样的朋友会像滚雪球一样聚合,形成一个所谓的圈子。圈子容易给人以错觉,误以为圈中人都是朋友。我也有过一个格调似乎很高的圈子,当时颇陶醉于一次次高朋满座的畅谈,并且以为这样的日子会永远延续下去。未曾料到,由于生活的变故,这个圈子对于我已不复存在。鲍斯威尔笔下的约翰生说:“一个人随着年龄增长,如不结交新朋友,他就会发现只剩下了孤身一人。人应当不断修补自己的友谊。”我以前读到这话很不以为然,现在才悟出其中的辛酸。不过,交朋友贵在自然,用不着刻意追求。在寂寞的周末,我心怀感激地想起不多的几位依然互相惦记的老朋友和新朋友,于是平静地享受了我的寂寞。
探究练习
1.文中“前贤常予苛评”一句中“前贤”指哪些人?他们对“一般人所说的朋友”是如何评价的?我对“这类朋友”又是怎样认为的呢?
2.选文中作者将朋友分为几类?作者更倾向于哪一类?
3.在作者的心目中,“心心相印”式朋友的形成有赖于哪些条件?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的?
4.文中画线句中的“这样”指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5.选文题目“朋友与寂寞”中“朋友”与“寂寞”用在一块是否矛盾?它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6.在交朋友方面,作者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是什么?
【相关阅读】
周国平有着一张和自己年龄不相符的脸,看上去使他的年龄足足减去20岁。对他的相貌,他解释起来颇有几分自嘲:“我的头脑和心都不复杂,所以长得年轻。嘴笨手软,凡是需要求人或是整人的事一律不会,所以最后选择了写作。”
他的身材瘦高,头发从头顶中央分开,像个倒放的V字。一副黑边眼镜架在他的鼻梁上面,而在闪闪发光的镜片后面,是一双兼有智者般睿智和孩子般清澈的目光,锐利而明敏,却又十分讨人喜欢。一件宽大的毛衣随意地罩在他的身上,而一双皮拖鞋则被坐在沙发上的周国平用脚高高挑起。
(张诚《周国平:务虚的杞人》)
文学哲学两相宜。《守望的距离》《人与永恒》《爱与孤独》《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些散文系列,笔触细腻,使周国平在哲学与文学之间有了完美的结合点,成为感动无数读者的当代哲人。关于“生命感悟”,“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关于“情感体验”,“也许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了爱自己,也学会了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间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关于“灵魂守望”,“世界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个人正是靠自己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一旦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关于“写作情怀”,“文字的确不能替我们留住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它又不愿退而去记叙次好的东西,于是便奋力创造出另一种最好的东西,这就有了文学”。关于“读书趣味”,“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员为何要攀登珠穆朗玛峰,得到的回答是‘因为它在那里’。别的山峰不存在吗?在他眼里,它们的确不存在,他只看见那座最高的山。爱书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念:非最好的书不读。让我们去读最好的书吧,因为它在那里”。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曾令众多学人为之倾倒。
(荆毅《走近周国平》)
本期参考答案
《周国平作品欣赏》
一号美文厅:
1.在泰戈尔看来,真正的富翁不是物质上的富有者,而是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有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的思想自由者。
2.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三种人:穷人、悲惨的人、忙人。他的这篇文章主要是写给忙人看的,希望他们不要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而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3.作者认为那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又能把自己的事业作为自己的生命果实来品尝而且有工夫和心思享受别的快乐的忙人才算是拥有真正的心灵的自由空间的人。
4.当你过于狂热的时候,留一个小小的空间给冷静,不要让狂热烧毁你的理性,要知道,疯狂至极是毁灭;当你过于浪漫的时候,留一个小小的空间给现实,不要让浪漫迷惑你的心智,要知道,浪漫之余为缥缈。
5.疲乏了出去走走,让大自然的美景平抑我内心的躁动;烦闷时听听音乐,让轻松悠扬的旋律抚慰我劳累的身心;委屈时狂打一场球,让心中的泪化作汗水流走。
二号美文厅:
1.指克雷洛夫、马克・吐温、亚里斯多德等;他们认为泛泛之交式的朋友不可信,至少不能共患难;我认为这类人没有那么坏,只是看你的要求是否超出他们的承受力。
2.三类:泛泛之交式朋友、心心相印的恋人式朋友、程度介于泛泛之交和心心相印之间的朋友;倾向于第三类朋友。
3.条件:①有赖于罕见的机遇;②大多发生在青年时期。一般来说,这种恋情式的友谊往往带有年轻人的理想主义色彩,难以持续长久。
4.指“不见面时会互相惦记,见了面能感觉到一种默契,在一起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5.不矛盾。在作者看来,朋友是不见面时会互相惦记,相处时有一种默契的人。由此可见,朋友和寂寞是统一的,是一种基于不同时刻的两种体验。
6.人的一生要在不忘老朋友的基础上不断结交新朋友,这样才能在任何时候都不感到孤独,同时,交朋友贵在自然,不能刻意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