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论文10篇

就业创业论文篇1

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社会地位还未受到广罗大众的认可。高职学生往往是高考落榜生,他们因高考的失败而心存压力,对自己信心不足,而且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缺乏长久的兴趣,同时自身文化素养和内涵也很有限,导致没有足够的能力独自分析和解决问题,面对日新月异的就业挑战,明显缺乏必需的就业竞争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创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一方面,创业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拼搏和奋斗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可见,构建创业教育体系是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二、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依据

(一)创业教育理论。

创业教育是由“创业”和“教育”两部分构成的教育理念。关于创业教育的解释国内外有不同的看法。目前,我国学者倾向于采用美国哈佛商学院斯蒂文森教授对创业的定义:创业是一种管理办法,指无需考虑现有控制的资源去寻找机会,可见创业是一种创新性和探索性的行为。教育是育人的活动,而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者行为创新和思维探索的育人活动,注重培育人的本质力量和塑造人的主体性。因此,创业教育重点是对受教育者个性品质的培育,同时还要培养相应的行动能力,具体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认知、创业思维、创业品质、创业技能、创新精神、创业知识、创业实践等各种创业的综合素质,并最终使受教育者具备创业能力的内在就业竞争力。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所谓建构主义就是知识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的情境下,通过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不是通过传统的教师传授的教育方式获得。就创业教育而言,它是以事业或企业的未来愿景为基点,以现有知识积累、资源储备为基础,围绕未来愿景尽可能多地整合资源、丰富知识和历练能力,从而实现创业愿景。换言之,创业是通过知识构建和资源整合来实现人生愿景的更高层面的建构教育。

(三)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耦合理论。

耦合最早描述的是一种物理现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至于联合起来的现象。当前,创业教育课程与各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的相互分离是高职教育的共同缺点,实践和研究多集中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各自领域,使得二者之间不能有效的融合,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研究,导致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教学体系中的有效机制缺失。耦合理论可以解决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关系,并为创业教育理念的灌输和创业教育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将是提高创业教育效度的重要形式,实现这种形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动。

三、基于就业竞争力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分析

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目前缺乏系统性,具体体现为要素的缺失、要素比例的失衡、要素结构的缺位。为了发挥课程体系的积极作用,需要合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来支撑,因此确立课程体系的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和整合课程结构是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建的三个核心要素。为了解决这三个核心问题,就得从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运用创业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和耦合理论来分析。

(一)目标。

(1)共性目标。

共性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其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这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素质目标。具体来说,创业基本素质教育是为了重点强化全体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学生创业知识、提高学生创业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导向势必要求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观与过硬的专业技能。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拥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基础创业知识,却缺少创业意识与精神,例如:不敢创业,照抄书本实践后失败等。所以,解决诸如此类缺乏将专业技能与创业精神相融合的创业能力与综合素质问题是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2)个性目标。

个性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以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业能力,这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技能目标。在创业实践中,创业能力是影响活动方式、效率和结果的直接因素。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创业能力在本质上就是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应当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善于发现那些创业欲望强烈且具有创业才能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创业技能,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咨询,支持创业项目的后续发展。

(二)内容。

(1)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

基础课程是指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拓宽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培育学生的创业道德等普及类课程,偏重于创业精神的培养。基础类课程从***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制度等维度,教导学生对创业教育有整体的认识,激发创业主动性和积极性,塑造创业思维。专业课程是指各个学科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如果创业教育除了***开设专业课程,还应该把各门学科专业特点嵌入到创业教育之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基于自身的专业知识背景的前提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此外,基础课与专业课可通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模式进行实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个性特长选择不同的课程,实现个性化目标。

(2)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

创业教育理论课程是指在课堂上进行的由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及学时要求组成的,通过课堂教学方式为学生获取基本的创业知识打下扎实基础的课程。创业教育实践课程则是指将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运用于实际操作的课程。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上,理论与实践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层面。实质上,创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内化既要靠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也需要创业实践的检验。因此,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既要强调理论课程的系统传授与讲解,也要学生感触和体验到创业过程中复杂的工作环境,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组合,在培养学生自我创业知识结构的同时,能够使学生积累创业经验,从而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内在的基础。理论课程的选题需要涵盖多个方面:介绍专业知识与市场行情的发展历史、现状、趋势;探寻本行业的必备技能与知识;与行业有关的创业项目与事迹案例。同时,实践课程的开设形式更是应当新颖多样,从模拟到搭建平台实操再到建立团队,是有机结合理论与实际的重要契机,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途径。

(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方式呈现的课程,主要是指环境课程。隐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被列为课程计划,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学校文化要素的统称。一般而言,显性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隐形课程则是向学生传递社会价值观念和塑造价值观。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越来越被重视。环境课程蕴含着书本中难以体现的创业教育因子,对学生创业思维模式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培育学生创业能力时,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交叉融合在一起,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创业行为习惯,并内化到其就业竞争力之中。

(三)结构。

就业创业论文篇2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

近年来,创业教育在中国教育界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关注,但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不少问题有待改进。如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较少,偏重于操作和技能层面;未达到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创业教育方法单一,没有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业教育的理念转变;创业教育实践途径缺乏;创业文化氛围不浓厚;师资力量匮乏;等等。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首先源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理念模糊。部分高校过分重视实用性和功利性,忽视了大学生作为就业主体的发展需求。事实上,创业教育目的不应仅是帮助学生经商、创立企业。高校应当立足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才培养的长远目标,帮助大学生把创业与个人的职业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就业质量,实现自我价值。其次,问题源于高校仍未形成完整的创业学理论体系,创业学在高校还没有成为一门学科来重视和发展。很多高校只开设创业选修课,或只是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一个环节来进行。

(二)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问题

相对于国外,我国大学生创业素质明显不足。具体表现在:创业意识上,尽管大学生的创业意愿越来越强烈,但真正创业学生的比例仅为2%,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比例更低;创业品质上,缺乏创新思维,缺乏面对挫折失败的承受能力等;创业技能上,对创业过程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将创业简单地理解为创办公司,缺乏市场开拓经验及管理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等。此外,创业科技含量较低也是创业素质不佳的表现。导致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源于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孩子从小缺乏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及创业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的培育、创业文化的积淀和传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强调知足稳妥,求稳怕风险的观念根深蒂固,从而忽略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大都希望子女将来有一份稳定的好工作,很少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主创业,甚至认为只有没有本事、没有单位接收的人才需要去创业。可见,很多家庭对大学生创业并不看好。此外,我国的创业教育未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仅在大学阶段开展创业教育,这显然远远不够。这些都是直接导致我国大学生创业素质不高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创业支持资源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府制定了很多大学生创业相关的优惠***策,但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资源仍远远不足。具体表现如下:***府出台的工商注册、税收优惠等***策大多属于宏观的指导性文件,加上一些地方***府对大学生创业不重视,在实际执行中很多***策无法落实到位;***府的服务职能滞后,各种烦琐的审批手续,过多的限制都耗费了大学生创业者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中国大学生创业从注册一个公司到开业平均需要约半年的时间,而美国从注册到成立公司仅需4步骤,7天时间,费用为人均年薪1%;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加上目前尚无专门的机构或组织帮助大学生融资,致使大学生创业困难重重;社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创业培训、后续支持等配套服务没有跟上等。总之,创业支持资源的不足,导致不少大学生创业者举步维艰,成功率低。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未建立起系统的创业扶持体系,没有形成有效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体制和制度环境,缺乏为创业者营造和提供适合其健康发展的“土壤”和“舞台”,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对社会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创业实践的效果。

二、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是必要条件。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高质量就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需要依靠社会各方力量,整合高校、大学生、家庭、***府、社会五要素合力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取得成功。

(一)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关键

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知识传递和创新、教育服务等方面的重要职能,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首要的任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提升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1.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创业教育观。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理念,要将这种理念贯穿于高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之中,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从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业品质等各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培养,帮助大学生由知识能力的拥有者变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使大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2.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首先,确保创业教育的普及层面。将创业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之中。采取必修与选修结合的方式,开设各类创业方面课程,满足不同专业、不同需求学生的需要。其次,高校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将整体培养计划与阶段性培养目标有机结合,低年级侧重于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唤醒和培育创业意识;中年级重在结合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实践;高年级重在为学生创造创业条件,搭建创业平台,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基础。要精心打造一支高素质、多层次的专兼职创业导师团队。结合教师的专业背景与专业知识,为高校创业教师提供培训和交流的平台,提升校内专职创业教师的素质,保证创业教育的效果。对于实践类课程,可以聘请社会上有经验的优秀企业家或创业者组成实践型创业教育专家兼职团队,结合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创业经验体会为学生讲解,以提高创业教育实践课程的授课质量。4.重视创业实践,开设创业基地。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对创业的过程和困难有更深入的了解。应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通过仿真实验等方式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积极设立各类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场地和条件。

(二)大学生是创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核心

众所周知,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大学生自身素质高低是创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大学生需做到:首先,培养勇于创新的观念。要将创新意识融入思想、实践当中,形成创新的思维方式。其次,多途径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积累创新知识,提高文化素养,锻炼自己直面挫折失败的勇气,使自己形成良好的创新思维、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和敬业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创业素质。最后,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尽可能多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假期实践考察、专业实习、科技项目、勤工俭学、社会性活动和大学科技创新活动等,有意识地锻炼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包容的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等,加强表达、应变等能力的训练。

(三)家庭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基础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和基奠。创业素质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熏陶和积淀。正所谓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家庭对于创业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想帮助子女高质量就业,家长要做到:首先,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深刻理解创业实质是一种高质量就业,支持孩子创业,为子女创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可通过家庭教育研究机构、家庭教育培训师等方式,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子女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帮助家长获得培养孩子的创业品格和素质的技巧。再次,要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子女的理想信念、敬业精神、道德情操等创新能力和创业品格,使子女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去面对创业路上的压力。最后,家庭应尽力为子女创业提供精神和资金支持,充当他们创业的推动力。同时,家长可用自身的经验和阅历对创业大学生提供一些指导,帮助他们成功创业。

(四)***府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就业指引方向

大学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是***府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策是导向,***府应当制定相关的***策和提供优质的服务来形成有效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体制和制度环境。***府要推进创业型社会的构建,进一步优化创业体制和***策环境,促进创业教育的积极推进。为此,***府应担负以下职责:首先,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策法规体系。***府要在宏观***策的基础上,出台配套的可操作性实施方案;提供强有力的创业教育***策法规保障,切实保障创业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促进创业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其次,完善大学生创业的社会配套体系。积极扶持大学生创业中介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各类细致服务,如提供***策的咨询、进行创业能力的培训、帮助项目推介和市场调研、投资机构推荐、融资贷款等。再次,完善和优化市场经济法制环境,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切实保障创业者的合法权益。最后,重视各类科技园区“、孵化”基地建设,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提高创业企业的成效,积极为大学生创业架通桥梁。

(五)社会是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支撑

就业创业论文篇3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提出高校应该从就业技能指导、培养模式创新、综合能力素质提升等各方面,努力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并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为例,详细探讨如何创新就业指导管理工作、大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具体措施。

***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作为高校,应该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让学生在面对就业时能够从容应付,多就业,就好业,同时也为高校的高就业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学生就业问题上的态度都是让学生自行就业,学校、老师不管,导致大量学生在简历、笔试、面试等阶段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错失掉很多就业机会,不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更使他们变得很茫然,不知道自己为何被淘汰。这样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指导_亡作就必须系统和全面,它不仅仅是就业技能方面的指导,还应包括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等方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以下简称计算机系)为了做好学生就业工作,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四年大学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即理论基础知识必修阶段、工学结合专业选修阶段、综合能力整合提升阶段。从学生大三开始就在这个模式下进行一系列就业指导管理创新_I=作,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大量能力训练,从计算机系第一届毕业生(以下简称05级学生)毕业时98.2%的就业率来看,这样的就业指导工作卓有成效,同时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率也非常必要。

一、培养模式创新

1、按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设置分类培养方向

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市场导向,尤其是研究型大学,重理论,轻实践。因此,高校教育除了需要重视专业的培养外,还应根据企业岗位对人才的不同能力需求强化学生能力,设置相应培养方向。

按照“521”三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前两年半理论基础知识集中学习,完成各自专业必修课程,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进行分类培养。学生通过理论基础知识必修阶段学习后,知识基础水平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对知识的认识和兴趣也呈现出多样性,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如果仍然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必定会抑制学生发展。因此,计算机系按企业对IT人才的不同能力、技术需求设置了12个方向,学生到大三时重新根据本人兴趣、基础和能力自行选择其中一个方向,通过一定考核后,便进入该培养方向,学习按企业岗位能力需求所设置的相关课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计算机系与50多家IT类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教育关系,所设置的分类培养方向及其课程可基本满足这企、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各培养方向的课程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学生通过系列课程学习、实验、模拟项目,能够强化自己的能力,为接受实习单位选聘提供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与企业需求一致的多元化的人才,而非从一而终的同一专业的“专业”人才。

2、教师与辅导员紧密协作,全面教育、培养和指导学生

在高校,教师和辅导员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还需要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紧密协作,教管齐抓。辅导员应当严格管理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除了帮助学生适应和充实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外,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在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做出正确的评价。而分类后的每个培养方向都应有相应专业的专职教师负责,学生选定某个方向后,该方向的专职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还应进行必要引导,包括为人处事、职业发展等方面,更应全面掌握本方向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专业能力,同时结合辅导员对这些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来推荐企业需要的人才。

3、与企业合作开展定向培养

所谓“定向培养”,就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和岗位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

“定向培养”的特点在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明确,注重实用,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修订教学计划。增加必要的实践环节,同时在教学中严把教学质量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计算机系先后与美国ECWise公司及美国Symbio公司建立合作教育关系,成立定向培养班,在05级学生中筛选部分优秀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定向培养班由教师和公司资深技术骨干相互配合,根据公司岗位需求给学生开课,布置任务,定期进行考核和淘汰,最终筛选出的学生可直接进入公司就业。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得到更大强化,更符合企业要求,同时,学生在被选入培养班且有优胜劣汰的压力下,会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即使被公司淘汰,能力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再次被其他公司选中的可能性大增。通过定向培养,计算机系05级学生有12人与美国ECWise公司签约,有21人与美国Symbio公司签约。

“定向培养”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为高校职业教育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学生就业渠道,同时也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增添发展后劲找到良好途径。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局面。

4、重实践,全面推行工学结合实习

要让学生进入企业后即可迅速上手,必须重视实践性环节,注重专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劳动法颁布后,更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企业在引进人才方面也更加谨慎,要求条件更高。普遍企业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因此,在学生大三下学期,校方就应当积极联系和走访企业,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教育关系。把学生积极地往各个企业推荐,让他们尽早进入工学结合实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积累至少半年的实践经验,通过实习与企业之间做到相互了解,先人为主,捷足先登。企业也可以在这个阶段花费很少的成本去指导和考察学生,了解学生各方面是否符合要求,选拔合适的人才。

以计算机系为例,到大三下学期期末总共联系50余家企业并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学院就业部也先后联系400余家企业。学生陆续进入合作企业以招聘录用的方式参加实习,还有少部分学生选择自己直接联系实习单位。到大四上学期,计算机系05级全部学生顺利完成工学结合实习,完成率达到了100%。

5、加强实习管理,获得企业认可,顺利就业

工学结合实习期为半年至一年。大四上学期,用人单位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招聘陆续启动。大四学生通过与甩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开始参加招聘进行就业。计算机系30%的学生因在企业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直接被企业留用,继续实习并签定三方聘用协议。其中包括中国邮***储蓄银行、四川电信、四川启明星银海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银海软件有限责任公司、四川鼎天软件有限公司等优秀企业和单位。

在实习环节中,对学生的教育和严格管理也非常重要,少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因心态问题,遇到挫折或不如意容易心生弃念,这时候一方面需要耐心做好这部分学生思想工作,另一方面则需要严格要求他们一旦参加实习就必须努力进行。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学生即能够获得企业的认可,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顺利完成就业。

二、为学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和信息

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对学生而言都非常重要。校方通过多种渠道积极联系企业,一旦企业有招聘需求就及时通知学生,使其了解相关企业和工作岗位介绍、招聘要求、联系方式等信息,并邀请和安排企业到学校招聘学生;随时关注学校就业网和学校就业部的招聘信息,发现有合适的岗位和机会,就迅速且耐心地通知所有相关学生去应聘,争取为同学搜集并提供及时、具体、全面、准确的信息,尽量让学生不错过任何一次就业机会。

计算机系还成立了校友会,邀请优秀校友与在校大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以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校友会得到企业认可,则表示学校的培养方式得到企业认可,这样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全面、精细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1、实习就业能力训练

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商务礼仪培训、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方面。充分运用大学专业多、学科多的优势,各专业相互帮助、相互配合针对这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

能力训练能够及时有效的应对实习就业。计算机系从大三开始利用学校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聘请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助教为O5级同学进行语言表t达晨练、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助教为他们修改简历,在简历制作上给予指导;聘请擅长礼仪教育的老师为同学们做了关于商务礼仪讲座;邀请企业领导为同学做关于IT行业就业和面试技巧方面的讲座;组织全系教师为学生举办模拟招聘会。通过这一系列的强化训练,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特别是在训练学生在简历制作上的改进和面试技巧上的提高,避免了因此被招聘单位否决,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2、精细化的就业指导管理工作——四个阶段针对就业能力较差的同学,仅进行统一能力训练是不够的,还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更多地帮助他们查找和分析问题,给予指导,协助他们就业。

第一阶段:充分掌握学生就业动态

从学生大四开始就对每个应届毕业生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如考研、考公务员、出国、创业、就业等,对于准备就业的同学,按他们的求职意向分类,如技术、技术十综合、综合等,对这些信息统计分类,并及时根据学生的最新就业情况做更新,充分掌握学生就业动态。

第二阶段:分类座谈

以计算机系为例,在企业招聘陆续开始后,根据第一阶段调查统计出约占l,3的O5级学生就业单位尚未落实。计算机系针对他们不同的求职方向分批分组开座谈会,平均每组20余人,让每一位同学都讲一讲他们找工作以来所经历招聘的情况,目前的求职意向及打算。通过座谈帮他们分析问题所在,也帮他们判断是否适合自己所选择的方向,同时让有相同求职意向的同学组队,尤其是走技术方向的,大家互相取长补短,一起研究,共同进步,更有针对性的去找工作。通过座谈对学生重新分类,再做工作,尤其是就业能力较弱的,要个别辅导。

同时座谈会摸底后也发现在剩下1/3的这批同学中,又可以分为三个1/3。第一个1/3的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不弱,对于就业单位有自己的考虑和选择;第二个1,3的学生其实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可以在就业上得到帮助或要准备自己创业,再做点工作应该可以解决就业问题;最后剩下l,3的学生就业能力偏弱,是需要再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

第三阶段:学生投简历前先交给辅导员把关

每当有企业单位招聘前,辅导员应对有应聘意愿学生的简历先审核把关。辅导员应该最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的优缺点,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寻找自身的亮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应聘企业的岗位需求修改简历,尽量符合企业招聘岗位的要求,获得面试甚至就业的机会,而不会仅仅因为简历原因就错失就业机会。

第四阶段:攻坚阶段

对于最后剩下约占10%的就业困难同学,工作需要做得更细,除了集体招聘信息外,还要到场查看学生参加应聘情况,重复通知未参加的学生,在专场招聘会中跟踪学生面试过程,帮助学生找出面试中的问题,改进面试技巧。对于招聘了学生的企业,也要跟踪签约学生情况,有问题及时出面跟公司协调,找学生谈话了解具体情况,做好学生就业稳定工作。:

四、综合能力素质提升

在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下,企业对人才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要求日益增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直接与就业挂钩。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从建校开始,就提出一套完整的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的育人措施:三大教育——“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和“三练三创”实践教育;四大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科研计划、助教计划和阅读经典计划等。这些措施使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耳濡目染,对他们在学会做人做事、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把教师理论教学、实验室教学、生产基地教学和课外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的四个课堂,四个课堂相统一,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

五、小结

就业创业论文篇4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劣势

第一,社会经验不足。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而且时常会自信心爆棚,所以很多时候盲目地向一个目标一个劲冲,导致走了弯路,白费力气却没有结果,长时间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往往会打击一个人的积极性,这就导致大学生自暴自弃,在创业的道路上止步不前。第二,急于求成的心态。大学生往往耐心不够,急于求成,迫切地想在短时期内就干出一番成绩来,在很多行业中,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显的成果,这就有可能让大学生丧失耐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斗志。第三,缺乏职业经历。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对国家***府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策不熟悉,很容易在社会上被欺骗,也容易在工作中犯错误,而总结经验教训和在跌倒中爬起来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第四,往往纸上谈兵。很多大学生喜欢纸上谈兵,因为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习的大多是理论知识,遇到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往往力不从心,不能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和实践好好结合在一起,导致问题依然不能解决。此外,很多企业和公司包括国家职能部门还是不太信任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信任使得许多大学生的才华不能得到施展,在创业过程中屡屡碰壁,找不到一展身手的机会,导致心灰意冷,半途而废。

二、发挥高校、高校教师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的作用

虽然目前我国***府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力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但由于大学生身处校园,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国家出台的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策及法律法规并不熟悉,因此就需要高校、高校教师充分发挥作用,鼓励学生踊跃投身到自主创业的大潮中去,全力地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他们的创业梦。第一,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的家里人经商,这些学生从小耳濡目染,自主创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更多的大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去发现和挖掘大学生的潜在创业优势,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具有什么特质的人最具有创业潜能;哪些技能特长最适合创业;什么样的创业意识最能转化为创业商机,等等。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意识和潜能一旦被充分挖掘,就能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第二,搭建创业平台。高校教师应为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各种服务和帮扶工作。比如请本专业创业成功的校友来作报告,这对想利用自己所学专业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说服力,更值得他们信赖和效仿。第三,利用用人单位的创业资源。用人单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资源。用人单位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对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也是有帮助的。比如可以提前让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他们亲临生产一线,及时发现书本知识和实际生产的差别,及时发现问题,这对大学生产生创业灵感,找到创业点是非常有帮助的。第四,创业培训。高校应该定期进行有关创业方面的培训、讲座。可以请校外导师、知名企业家、投资人、本校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来校做报告,还应该定期为大学生提供创业信息、提供资金需求、信息,等等。创业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的事业。数据表明,大学生成功创业者往往不到两成,这和他们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有诸多关系。所以,需要指出,大学生一旦创业失败,不要灰心,依然要充满热情,保持越挫越勇的斗志,即使创业不成功,也可以先转向其他工作岗位,力求在工作中磨练自我,积累经验,将来重新回到自主创业的舞台,开辟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作者:赵丽梅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就业创业论文篇5

[关键词]内隐理论;创业企业;创业者特征;招募偏好;相似效应

[中***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9)07-0064-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屡次创业团队决策模式绩效机制研究》(07CJY006);广西学位与研究生教改课题《企业家型创新研究人才培养横式研究》(200710602R37);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多维度创业能力与创业文化关系研究》(200712LX080);广西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广西高校多维度创业文化与创业型人才多维度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2008BB11)。

一、引言

创业企业在本文中是指成立时间为6年或6年之内的企业(Brush,1995)。目前国内外对于创业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关注其绩效方面,如谈毅,叶岑(2003)Ⅲ对产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的动因、绩效进行了研究,刘帮成、王重鸣(2005)对国际创业模式与组织绩效关系进行了探讨。当然取得高绩效是创业企业的最终目的,但企业绩效的高低更多的是基于企业内部人员的素质质及其行为,人力资本才是企业的核心要素,因此,对创业企业被招募者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内隐理论及其特征

(一)内隐知识及特征

Polanyi在1958年出版的《人的研究》窃一书中首次提出内隐知识的概念,他将人类通过认识活动所获得的知识区分为“内隐”和“外显”两种形式。外显知识是指那些通常意义上可以用运用言语、文字或符号的方式加以表达的知识,而内隐知识则用来指那些无法言传或不清楚的一类知识。Polanyi由此提出他最著名的认识论命题一“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

1985年。著名智力心理学家Steinberg也提出了自己的内隐知识概念。这里的内隐知识相对于传统智力测验所抽取的学术知识而言,是实践智力的一个标志。内隐知识被Steinberg定义为:“行动定向的知识,在没有他人直接帮助的情况下获得,它帮助个体达到他们个人所认为是具有价值的目标。”

探讨知识经济的学者也对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进行了区分。1998年,Nonaka和Konno也对内隐知识进行了界定,他们认为内隐知识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而且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

学者们对两种知识类型的划分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实际上任何知识都含有内隐的维度。Lenoard等人用一个连续体来描述知识,完全内隐的(主观的、经验的)和完全外显的(客观的、理性的)知识分别处于连续体的两极,而大多数的知识存在于这两极之间。

与外显知识相比较,内隐知识具有如下显著特点:

1 个体性。内隐知识是与认知者个体无法分离的一种个人知识,这种知识一旦脱离认知主体而成为纯粹公共性和客观性的知识,就意味着内隐知识本身的消失。

2 直觉性。内隐知识是需要学习者通过个人的身心介入才可获得的,是一种需要身临其境地体验、领会而获得的过程。学习者无法详细分析其过程。往往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3 自动性。对认知者来说,内隐知识的获得往往在主体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在认知者的实际活动中自动获得,它隐藏在认知者的内隐深处,常被认知者自己所忽略。

4 即时性。内隐知识是产生于认知者当下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之中的,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伴随着认知主体注意力的转移而建构或者消解。

5 非系统性。内隐知识通常是粗糙、零碎和不明确的,它往往片面或偏执地认定实践活动某一方面的意义,忽略了对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系统完整的认识,以局部或局限的认识取代系统和完整的认识。

6 情境性。内隐知识的获得是与特定问题或任务情境联系在一起的,是个人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某种思想和行动倾向,其内涵与认知者际遇的特定的情境背景有着直接的契合性,其作用的发挥往往与某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再现”或“类比”分不开。

7 文化性。内隐知识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分享不同的内隐知识“体系”。

8 层次性。内隐知识并非只有一种形态,根据其能够被意识和表达的程度可以划分为不同层次,如“无意识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以及“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等,在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连续性”或“谱系”现象,而不是截然不同的两极。

正是由于内隐知识的上述特性,导致它常为人们所忽视。然而正是这种知识,事实上支配着人们的整个认识活动。一方面,所有的外显知识都植根于内隐知识,外显知识的增长、应用和理解都依赖于内隐知识。如果说外显知识是露出水面的“冰山的尖端”,那么内隐知识则是隐藏在水面以下的大部分。内隐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外显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另一方面,内隐知识对于人的认识与实践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内隐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失败的根源。内隐知识的实际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的接受及有效使用的程度和方式。对外显知识的获得来说,内隐知识既可以起到一种基础的、向导的作用,也可能干扰和阻碍与之不一致或相冲突的外显知识的获得。内隐知识与认识或实践的目的相一致,外显的知识就容易获得,反之则难以获得。

(二)关于内隐理论

内隐理论起源于社会心理学,已经在对许多研究领域中引入了内隐理论,如内隐智力理论、内隐个性理论、内隐压力理论、内隐领导理论、内隐绩效理论等。什么是内因理论,文献上还没有进行全面的阐述。Ross(1989)在研究内隐理论和个人成长历史构建的关系时认为,内隐理论是类似于***式的一种认知结构,包括对事件特征的内在特性的具体信念,和对时间特征稳定与变化条件的一系列原则。这些理论是很少可以被准确阐述,是一种强烈的信念,因此是内隐的。Ross认为,内隐理论和人类记忆有关,当记忆和内隐理论一致时记忆更容易接近,人们为什么回忆起模糊的信息,主要是因为得到内隐理论的支持,内隐理论可以组织记忆,形成内隐理论一致的信息模式,与内隐理论相关的信息得不到回忆时,人们可能会对过去进行猜测,用内隐理论和目前的状态去填充这些空白。Schneider(1973)对内隐个性理论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内隐个性理论不仅仅是描述人的特质或特征之间关系的理论,也可以描述特征的均值、方差和特征间的协方差。凌文辁等(2000)在中国人的内隐领

导理论的比较研究中写道,心理学家把领导行为理论区分为外显理论和内隐理论,外显领导理论是基于经验观察的领导行为概念,而内隐领导理论则是人们“内心”中关于领导概念的结构,这种结构是以某种形式已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它既含有领导者是什么的意义,又含有领导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意义,对实际的领导行为的感知和描述,将受到这种领导内隐理论的影响,并且外显理论的研究结果与内隐理论的研究结果具有非常类似的因素结果。

因此内隐理论至少具有一些特征,Wegner和Vallaeher(1977)认为内隐理论具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结构性和动态性。结构性指理论的组成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动态性指对内隐理论的应用和结果操作的动态性。

人们对内隐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有趣的成果。Flank等(1988)研究了绩效评估和对被评估者个人特征评估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评估者对个人特征的评估和对绩效的评估有非常大的关系,对个人特征的评估影响了绩效的评估结果,这说明与绩效无关的信息也会影响绩效评估结果。内隐理论假设人们根据一个特征的知识去推断另一个特征,这种推断在实际评估中是很冒险的,一项内隐压力理论(implicit stress theory)的研究验证了这一结果。在Rotondo和Perrewe等(1993,1995)的研究中,使用MBA学生和经理人员作为被试。使用实验设计方法(低压力一高压力工作条件,低绩效一高绩效),结果发现当主管评价绩效时,评估者对高压力工作的个体评价明显偏高,在低绩效个体重,评估的偏差效应比较明显。其他一些研究对内隐理论的影响作用做了分析,例如内隐理论对自我工效的影响,内隐理论对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影响,对评估能力的影响作用等。Tabemero和Wood(1999)研究了内隐理论和能力的社会构架对自我功效、情感反应、目标设置和群体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结果发现,认为“群体管理能力是一种逐渐提高的技巧,可以通过经验积累得到提高”,持这种内隐理论的被试可以形成较强的自我功效、保持良好的情感和挑战性更强的目标。Engle和Lord(1997)的研究认为,上下级知觉到的相似性可以预测上下级的交换关系的质量(LMX),上下级在内隐领导、内隐绩效理论上的匹配同样可以预测交换关系质量。Hauenstein和Alexander(1991)就内隐理论与智力对评估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在实验控制条件下,智力和评估精度有关,也和评估者的内隐理论有关,在控制评估者智力的条件下,具有规范内隐理论的评估者比独特内隐理论的评估者具有更多的晕轮效应。尽管Cardy等(1987)的研究中只提及绩效***式概念,实际上类似于内隐绩效概念,认为评估精确度是评估者经验性***式和外来强加的***式的函数。评估者已经形成的绩效***式会对被评估者的行为产生敏感性。因此评估比较正确。研究通过有经验的评估者对三位人事经理的工作录像片段的评估,结果发现有经验的评估者的评估精度比较高,而且评估者在评估中也产生了更多新的绩效维度,结果还发现熟悉评估量表对提高精度没有影响。内隐理论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例如内隐理论和信息呈现的框架(正面、反面信息)、和记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还没有得到研究。在Guzzo等(1986)的研究中发现,内隐理论和负面信息(不是正面信息)会影响评估者对群体的评估,但它和评估者对群体事实的记忆没有关系。

三、创业者特征

创业者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创业者是指参与创业活动的全部人员;狭义的创业者是指参与创业活动的核心人员,包括创业领头人及其管理团队。由于创业的领头人及其管理团队对于创业活动具有核心作用,与一般的创业参与者相比,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和特殊的能力,因此。本文以狭义的创业者为研究对象,定义为:“具有冒险的创业精神。能发掘机会,组织资源,研究策略,建立及创立企业,并且基于利润与成长而经营、管理一家公司。的人。”国内外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创业者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本文主要从人格特质和人口统计学两方面来进行探讨研究。

(一)创业者人格特征

人格一词的英文personality是从拉丁文per-sona演变来的。拉丁文的原意是面具。面具是用来在戏剧中表明人物身份和性格的,而这也就是人格最初的含义。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使用“人格”的概念,并引申出较复杂的含义,包括:一个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方式,他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声望和尊严。

过去几十年来的创业研究。指出一些可以用来分辨创业者的个人特质,其中最常见的几项特质分别是:成就动机、自主性、风险承担、内控性和创新精神。

1 成就动机。Carsrud,K.w.和Eddy(1986)认为:成就动机是指一些人所具有的试***追求和达到目标的驱力。一个拥有这种驱力的个体希望能够达到目标,并且向着成功前进。成功对于个体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其本身的原因,而不是随之而来的报酬。成就动机强的人,抱负水平就高些,缺乏成就动机的人,抱负水平就很低。成就动机强的人,在工作上,“求成功”的心理超过“怕失败”的心理。成就动机低的人,“怕失败”的心理超过“求成功”的心理。成就动机是企业者的本能特质。它决定企业者的选择与方向。企业者都具有很强的自我成就意识。

2 自主性。McClelland(1987)认为,所谓自主性,就是指思维的主体一即人在进行思维时,不拘泥于旧框框,不迷信于权威,不屈从于压力,不去扭曲思维和实践的规则,而只坚持实事求是、遵循真理的道路。但是,这里强调的自主性,不是孤立、封闭状态下的***,也不是故意标新立异状态下的***。创造性思维已经内含了自主性原则。创新与风险创业需要创业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性、新颖性、艺术性、潜在性等,这就决定了创业者在创造性活动中必然要带有***思维的特色。自主性的个性特征在创业者创造性思维中至关重要。没有自主性,就没有进取、创新。

3 风险承担。我们将创业称呼为new venturecreation就是认为这一过程是充满风险的,这也是为何将创业投资的资金称呼为风险资金(ventureeapital)。有研究指出企业经营者为追求成功就必须承担合理、计算过的风险冒险,所追求的利润越高,风险则越大,更有甚者必须冒着失败的风险以追求预期利润。Henshel(1971)认为,经营者成功的要素之一即是要有创意的承担风险(ere-ative chance taker),亦即愿意承担合理的、估计过的风险。然而与经济学中效用函数所推导出的风险态度不同的是,风险承担所衡量的是个人对风险的态度,亦即对风险的嫌恶的程度。一般而言,

大多数人认为创业者是风险的爱好者;然而从研究得知,创业者只是适当的承担风险。也就是说,创业者应该是被称为风险承担者,而并不是大众所认知的风险追求者。因为创业者不必然会寻求高风险事业,但是他们愿意承担新创事业的应有,适当/合理的以及估计过的风险(simon,1986)。因为不论是企业的基本精神也好,创业者的基本特征,便是具有风险承担倾向,愿意冒险,甚至是冒着失败的风险,也要勇于承担风险,追求利润。

4 控制源。Rotter(1966)提出了“内部控制源”构架,认为创业者会拥有内部控制源而非外部的。I-E标杆被广泛应用于管理学以及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内部控制源也被广泛应用于大部分的心理特质以及创业研究中。创业行为和内部控制源导向的关联具有很强的表面效度。创业者更会是内部控制源导向的而不是外部的。关于内部控制源构成(维度划分),很多实验都验证了创业者具备内部控制源。他用了三个控制源的维度:外部、内部和巧合的,结果也都支持了以往的观点:创业者具备内部控制源。内部控制源可以视为创业行动的先决条件。

5 创新精神。Muller(2000)认为;创新是将发明(创造力)变成市场化产品的过程。创新在熊彼特关于创业的描述中是外显的;创业是变革的催化剂;创业者是有主意有行动且能够发现新机会的人。Drueker详细描述了创业者中的创新者的角色并将创新看作是“创业者”的特殊工具,通过这个途径推动变革(Drucker,1985)。在创业者的定义中也特别强调了其主要特征―具有创新行为(carlandetal,1984)。成功的创业者会采用和执行竞争性策略比如引进新产品或服务,通过产业变革获取新的市场资源等(Bird,1989;Carlan-detal,19814)。潜在的创业者定能有效的形成这种策略,显示出能反映出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特征。创新是指公司创造新产品或者改进现有产品以满足顾客目前和未来的需求。Porter认为,具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创新能使企业在产业内别具一格。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而取得产品溢价。Drucker(1993)认为。创新是创业家的特殊工具,他们借助系统化、有目的的创新,改变了资源的产出价值,创造出新的消费者需求。Robert(1999)的研究也表明,产品或服务创新在引入阶段所遭遇的竞争程度较低,领先者可以独享高额利润,直到竞争对手模仿或者出现新的替代品;从此,市场开始进入成熟、衰退阶段,利润也随之下降。因此,企业的持续利润只能来源于不断的创新。创新是21世纪企业最重要的战略,美国硅谷成功的经验不是电子商务,而是创新。

(二)创业者人口统计特征

本文主要从7个方面探讨创业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它们包括:性别、创业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及排行、工作经验和专长。

性别:创业者的性别,按“男”和“女”分类。

创业年龄:创业者在开创目前这一事业的年龄。

教育程度:创业者目前所受过的教育程度。

工作经验:创业者在创业前与创业相关的工作经历与经验。

家庭背景:创业者出身的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

排行:创业者按出顺序在家庭子女中的排序。

专长:创业者在创业时所具有的与创业相关的专门技术。

对创业者人口统计特征的描述主要引用汪宜丹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创业企业家心理特征识别与创业精神培育研勉中的相关数据。见表1。

从上表不难看出创业者年龄主要分布在31岁~40岁,开始创业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1岁~30岁;以男性为主;大部分出生在普通家庭;多数在家庭中排行老大;创业者教育程度在本科和专科最多,分别占37.5%和31.3%;绝大多数在创业前具有与创业相关的工作经验;50%的创业者具有与创业行业相关的专长;71.4%的创业者在此次创业前已有创业经验。

四、创业企业招募偏好

有研究表明,人们有时会隐藏自己的偏见。有些无意识的内隐知觉会影响人们的外在行为及内在心理过程。相似性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在年龄、背景、经历、社会阶层、态度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还有很多人支持社会融合程度和人口统计特征相似性(例如:种族、年龄和教育程度)有关的观点(例如:Hoffman,1985;Ward,La Gory&Sherman,1985;Tsui&O’Reilly,1989),这些研究都表明相比背景情况与自己不同的人,人们更可能与背景情况和自己相似的人相互交往。中国俗语中的“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事实。在企业招募中也常常会存在相似效应,即招募者会对与他们有相似的看法、教育背景、种族、宗教、社会地位等的应聘者产生过高评价。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受内隐影响而产生的偏见。

发展成熟的企业设有***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开展企业人力资源招募时,这些由专业化知识人才组成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会向直线管理人员提供一种专业化的帮助以协助直线管理人员开展好本部门的人力资源招募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相似相应的产生。然而,由于创业企业往往刚创立不久,各方面条件不完善,很多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因此人力资源招募工作就常常由直线管理人员来进行即通常是创业企业的创业者。由于创业者不是专门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人员,在进行人员招募时往往会依赖自己的直觉,在面试时常常会发生基于内隐理论的评委一面试者匹配现象,即相似效应。因此结合创业者自身的人格特征与人口统计学特征,本文作出如下理论假设:

H1:创业者人格特征与被招募者人格特征正相关

H1b:创业者成就动机与被招募者成就动机正相关

H1b:创业者自主性与被招募者自主性正相关

H1c:创业者风险承担与被招募者风险承担正相关

H1d:创业者内控性与被招募者内控性正相关

H1e:创业者创新精神与被招募者创新精神正相关

H2:创业者人口统计特征与被招募者人口统计特征正相关

H1a:创业者性别与被招募者性别正相关

H1b:创业者年龄与被招募者年龄正相关

H1c:创业者文化程度与被招募者文化程度正相关

H1d:创业者家庭背景与被招募者家庭背景正相关

H1e:创业者家庭排行与被招募者家庭排行正相关

H1f:创业者工作经验与被招募者工作经验正相关

H1g:创业者专长与被招募者专长正相关

就业创业论文篇6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要素;系统分析

中***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03-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创新型人才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高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中心,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因此,高校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国家、产业还是企业层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大批具备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要求我国产业结构要不断优化升级,创新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有助于提高产业转换速度,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发展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为此,高校教学模式必须适应人才竞争环境的要求,加强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

一、相关理论概述

1. 国内外相关研究

我国有关创新型人才的研究较多,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从目前研究来看,国内学者韩丛发提出了两种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科学创新型和技术创新型模式。陈羽白等从华南农业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等,初步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刘益才对产学研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一些措施。如努力促进课堂教学与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共建校内基地、学生参与校内实训等。

国外大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着比较成功的经验。英国大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训练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注重训练学生思考的能力、批判性思辨和多学科知识交叉,是英国教育培育创造型人才的特色。美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重视学生的***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日本高校高度重视科研训练,让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培养合同等方式与生产科研内部单位直接联系,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和“工业实验室”为主的教育模式。

从国内外比较看,国外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对比较丰富、系统一些,取得的成效也相对好一些,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以理论研究占多数,且大多缺乏实证支撑。特别是关于现阶段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尚缺乏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基于此,本文尝试从系统论的角度,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决策分析的理论依据。

2. 研究要素的概念界定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和作用机制。创新型人才主要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课程管理系统在本文的含义主要是指通过课程的合理化设置为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学习平台,以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积累储备。社会实践系统是一个从设计认知目标、学习认知目标并到实践认知目标的体系,通过该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情商、智商、责任感、义务感等心理和行动这两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毕业设计系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增强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目的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活动过程。就业培训系统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主要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指导与咨询等环节。

二、机理分析

1. 研究框架

在本文中,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课程管理系统是其他三个系统的基础,与它们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社会实践系统与毕业设计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实践系统与就业培训系统之间存在间接的联系;毕业设计系统影响着就业培训系统。因此本文将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作为基本研究要素,研究几个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2. 系统要素分析

(1)课程管理系统要素分析。课程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课程科目配置、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1)课程科目配置。课程科目配置是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相关课程科目,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科目体系。2)学习方式与课时分布。学习方式是对学习内容的安排和规划,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学习内容的三个具体阶段:基础课程学习阶段;专业课学习阶段;初步科学研究训练学习阶段。学习内容的不同,课时分布的多少也有所不同。3)学习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吸收能力、内化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考核学生的能力不仅要看一个人掌握多少知识,还要看其在多大程度上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并体现在其对周围事物的洞察、理解、应变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上。

(2)社会实践系统要素分析。“认知只有赋之于实践,才具有彻底的意义”。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系统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调查活动、毕业实习等环节。1)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合理组织和实施,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课程设计目标、课程设计的内容及考核评定等方面。a.课程设计的目标。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包括从基础理论的确定到选择具体程序、方法的整个过程。课程设计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b.课程设计的内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传递,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以及实践能力的发展,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c.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课程设计的考核与评定可以直接巩固和提升前期课程设计的成果,也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在具体评价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学生自评、老师评价、观察评价、交谈评价、问卷评价以及作品展示等。2)调查活动。调查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生产调查等,其主要形式是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使之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以适应社会的需要。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对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和评定,是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毕业实习,学生可以进一步领会和掌握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切实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系统分析。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选题、论文的写作、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1)选题。毕业论文的题目要来源于生产、科研、教学、实验等实践中,难度要适合本科教学,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论文的写作。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应该鼓励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主见,并鼓励大胆实践,提倡多角度考虑问题和尝试用多种不同方法解决问题。3)论文答辩。答辩时要体现出论文的内在逻辑,注重仪表礼仪、声音清晰、回答问题正确、流畅等。4)成绩评定。判断大学生的毕业设计有否创新,主要看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有否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有否应用了一些新方法、新手段来解决问题;有否取得一些成果。

(4)就业培训系统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压力,高校应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在学生就业指导全过程,以提升学生就业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本文的就业培训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相关技能培训,专业人士指导,就业咨询与指导。1)相关技能培训。相关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职场中所需的基本技能如计算机操作、外语的应用、写作、表达,活动组织能力等技能的培训。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专业人士指导。高校可邀请大公司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或职业指导专家、优秀校友、用人单位的代表等专业人士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指导,加深学生对职业素质要求的认识和对用人单位的了解。3)就业指导与咨询。高校应考虑国家就业***策的变化和学生的思想实际,通过开设多种形式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职业有准确的定位,从而为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概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四个系统课程管理系统、社会实践系统、毕业设计系统、就业培训系统的内涵并对其进行了要素的系统分析。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由于篇幅有限,本文未对该系统的要素进行量化研究,进而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影响路径和作用程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以上四大要素,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本文未做探讨,在未来研究中,我们将给予特别关注。

参考文献:

[1]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01).

[2]罗方清.基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设置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04).

[3]徐雪.加强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04).

[4]邹向荣,杨亚俊,邵正隆.清华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系统的研究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7).

[5]洪月华.毕业设计中信息素养的提升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论坛,2009(01).

[6]孔繁森.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5).

[7]孟庆勇,陈楠,于淼.如何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跨世纪, 2008.

[8]郑艳.基于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02).

就业创业论文篇7

本届论坛为何选择“文化创新战略:创意与科技”这一主题呢?

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两翼。21世纪伊始,被称之为新经济的文化产业,它的特点是依托高科技的创新,开掘传统中的文化资源和现实中的个人才智。中国文化产业过去的发展着眼于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资源的低端挖掘,***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尤其是***的十的胜利召开,加快了我国以文化内容和科技支撑为内涵的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当前,以经济转型为契机,以现代市场为手段,以数字技术和新兴媒体载体,推进文化造镇、创意造城的进程,这将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的历史契机。因此,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手段,打造新兴文化产业业态,显著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就成为最近的热点话题。

从总论坛主题到各分论坛总题来看,无论是“文化”与“科技”融合,还是“数字科技与出版转型”,亦或是“新媒体的新趋势”等,都突出了“跨界”的理念,和我们的读者说说您对于“跨界”的认识。

2012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分水岭,将推动文化产业的新发展模式、新商业模式和新创意模式的转型。从1998年文化部成立文化产业司到2011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这13年是中国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13年,但我们仍处于起步阶段,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的本质特点之一就是“全产业价值链”,其表现特征就是“跨界”。这里说的“跨界”,不是一个载体对另一个载体的代替,而是将两者或者多方融合在一起。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也不是说要取舍掉哪个,而是要将二者结合,以内容创意创造象征价值,通过版权经营促进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

为什么说是粗放型经济呢?

目前,我们的文化产业主要以开发文化旅游为主,主要希望通过门票收入、周边土地增值以房地产开发的形式获得收益,这是近乎粗暴的,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就文化产业的效益实现而言,主要依托了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以及所谓产品规模化生产的大工业化模式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实现综合效益。目前,在大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内,很少看到文化产业上下游之间由于知识产权所形成的产业关联。与此同时,产品的范围经济还在于产品所拓展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产品由于远销国际而形成的比较大的经济效益。这些文化产业效益的成功因素目前在我国还鲜有出现。

从生产环境来看,文化产业也有生产、研发与创意、制作的内涵,在过去我们更重视文化代工,这种情况是不是也应该改变一下了。

从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利润贡献值来看,前端的内容创意利润率为45%,中间的内容制作和内容复制分别为10%和5%,后端的交易服务为40%,而我国过去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主要集中在中间环节。因此,未来的***策应着眼于如何推动从中间环节走到产业链的前后端环节。比如,如何鼓励内容原创、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如何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服务,怎样鼓励文化消费等等。而***策制定的关键着眼点在于,在未来十年里如何推动文化产业的高速增长,甚至加倍增长,推动文化产业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

您怎么看待现在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创意园区?

我提出GCP概念(Gross Culture Product,国民文化总值)。总国民共享的文化空间、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总数,反映国家文化繁荣、国民文化幸福。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是经济发展的目标,我们反对借用文化圈地的园区建设模式,反对“只见大楼不见文化”、只见“硬体不见内容”、“大兴土木、而非大兴文化”的产业发展模式。我个人认为,文化产业园区应该作为一个新公共领域,是一个公共文化品和私人文化品的转换空间。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工作是设立各种机制推动这些转变,而非单纯追求营业收入和财***税收。

那文化产业的特征应该是什么样的?

文化产业来自个人(团队)创意(基于文化的创意)或传统的文化积累(历史文化素材),提供的是满足精神消费的文化产品,必须要运用科技与创新研发,基于知识产权(包括版权、商标、专利权和工业设计权),面向国际市场和现代市场,产生符号价值和象征价值。因此,文化产品有3个标准:创新价值、符号价值和知识产权。相应的,文化产业有4个特点:艺术创意、现代科技、国际市场、金融资本。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依赖5个核心要素:高新技术、领***人才、多元化的环境、商业模式、文化资源。回归到第十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的主题,此次我们要探讨的就是如何通过创意设计和科技支撑,真正实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从注重形式模仿转型为注重内容建设,把“软创新”和“硬创新”结合起来。

“软创新”和“硬创新”如何区别呢?

我把创新分为硬创新(Hard Innovation)和软创新(Soft Innovation)。硬创新是“功能性”创新,是以科技为主导的创新,侧重于对产品实施技术性、科学性的功能改变。“软创新”是改变产品象征价值、审美价值的创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就是要超越硬创新,关注软创新,实现硬创新与软创新的融合创新,达到“巧创新(Smart Innovation)”。巧创新的保护机制最为关键的手段就是对知识产权的坚决落实。

现在,“科技是生产力”已经成为共识,那么可不可以说“文化也是生产力”?

当然。“文化是生产力”的说法已经在十七大关于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报告中提出来了。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都是生产力,物质生产强调的是价值观念,而精神生产强调的是差异化,来自人类的智慧。甚至可以这么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化也是第一生产力。工业时代里我们强调科技的力量,强调的是速度,这是一种工业思维。而文化思维则是一种从现代社会进入到后现代社会的后现代思维,它是对农耕文明、农业经济、工业文明到现在的知识经济的一种整合与叠加。所以,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时代。我们说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就是用东方思维去整合了工业思维上的一些不足,重新拾起我们农耕文明时的一些智慧,但这不是模仿,而是再超越。

您能为我们的读者再举一个从文化产业新兴经济模式的典型案例吗?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之前一直是靠低成本驱动和外资驱动,现在我们要让这种发展模式变为市场驱动。比如大热的游戏《愤怒的小鸟》等,它们都是由内容变为品牌。再比如电影产业,如果一个电影企业拍10部电影,单纯靠票房来营收就是传统模式的文化产业。而如果只拍两部电影,也能获得同等甚至更多财富收入的经济模式是什么?就是用这两部电影的内容基于知识产权去做***书、服饰、主题公园等衍生周边的经营,文化产业的创新经济模式就在此间。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就是创意经济。

本届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还增加了一个新内容,那就是“创意中国榜”的评比与。“创意中国榜”设立的初衷是什么?它将哪些重要奖项?

“创意中国榜”2012年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评选活动(以下简称 “创意中国榜”)在第十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里首次设立。“创意中国榜”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新浪财经频道联合发起,意在以新锐人物、领***企业、年度大事件三类评选展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成果,以颁奖典礼的方式记录2012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取得的辉煌业绩,以高峰论坛的形式展示2012年活跃在文化创意产业前沿的各界精英的思想和智慧。

这次入选创意新锐的人物的候选人都有谁呢?

新锐人物入围的30强有:北京正邦文化公司董事长陈丹、嘻哈包袱铺创始人高晓攀、洛可可设计公司创始人贾伟、青青树动漫公司CEO武寒青、开心麻花创始人张晨、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总经理赵永庄等等。新锐人物的评选标准是:创新性、前瞻性、挑战性。

在您看来,“有创意的人”是否可以和“创意人才”划上等号?

这是一个创意的时代,这个时代以创意驱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这是一个文化的时代,这个时代以文化驱动资源转化和产品加值;这还是一个美力经济的时代。文化产业语境下的“创意”定义,包括三个层面:作为“过程的创意”、作为“内容的创意”和作为“结果的创意”。创意每人都有,但是能够满足别人需要的创意,不是每人都有。创意是一个千锤百炼、不断累积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在过去,创业要买大机器,要研发产品,需要大成本投入,而且风险大。但创意经济下,创业的成本降低,这使得年轻人有更大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现在的年代是年轻人用创意去创业的年代。

您认为这些由创意人创造出来的创意成果应如何接地气?

创意应该满足市场的需要。我认为光有想象力还不能称之为创意,这只能说你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你还要有执行力,你的创意一定要想到这个创意对哪一个族群有用,而且你要去做、去创作、去试验,要让想象变成现实的产品。所以,有创意本身就是接地气的,端看你如何去定义“创意”这个词汇。

就业创业论文篇8

关键词:创业 性格特质 创业机会识别

中***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038-04

引言

Shane & Venkataraman(2000)提出的机会观对当前创业研究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什么是创业机会”,而非“谁是创业者”。Eckhardt & Shane(2003)认为,机会观核心地位的确立为创业研究找到了理论基础,从而使得创业学有可能成为一门***的学科。一些观点较为极端的学者甚至认为特质研究应该被彻底放弃,Gartner(1985)指出 “谁是创业者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创业者之间的差异同创业者与非创业者之间的差异一样明显。然而,Casson(2005)和Sarason et al.(2006)认为创业应该是个体和机会的结合。只有将个体与机会相结合,才能实现特质研究的意义。也就是说,特质研究并非完全错误,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基于此,本文试***将特质论与机会观结合起来,以探讨创业者的性格特质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

一、特质论及创业研究中常见性格特质

20世纪80年代以前,特质论主导了创业研究。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管理学家,都试***从性格特质的角度构建区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标准。然而,由于特质研究在理论基础和方***上的严重缺陷,这种尝试最终失败了。绝大部分学者都忽略了理论基础的构建,而仅依靠经验数据来判断创业者的性格特质组合,但这种判断所依赖的样本往往不具有可比性。理论框架的缺失和经验研究的不可比性最终导致特质研究出现这样的情况:不同学者试***选择不同的性格特质组合来区分创业者和非创业者,但这些研究的结论往往彼此矛盾。

为了全面了解创业者的性格特质,本文利用JSTOR、EBSCOhost、Emerald、Sciencedirect、CNKI等数据库对1980―2010年国内外有关特质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全面检索。检索结果表明,这些文章涉及的人格特质多达 51种,即成就动机、内在控制源、风险承担倾向、创新导向、自主、抗压能力、自我效能感、控制权(Need for dominance)、模糊容忍能力、冷静、A型行为、实事求是、经验开放度(Openness to experience)、外向性、情绪稳定性、尽责性、永不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自律、保守、神经质(Neuroticism)、精明(Expedience)、直率、腼腆、强硬(tough-minded)、可靠、谦逊、变通性、勤勉工作(Protestant work ethic belief)、乐观、严格苛刻(rigidity)、自信、积极主动(proactive personality)、自尊(self-esteem)、目标导向、坚韧、高层次需求(Higher order need strength)、创造力、热情、隶属需求(Need for affiliation)、怀疑精神、自立、独断、冲动性、耐力、顺从性、未来导向、进取性、工作激情(Passion for work)、规范导向(Norm orientation)、原创力(Originality)、乐善好施(Benevolence)。显然,在研究中同时考虑所有的特质是不现实的。一方面,这些特质之间很可能存在相关性,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必然会出现多重共线问题。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经验开放度越大的人具有更强的创造力(Scratchley & Hakstian,2000)。另一方面,研究者往往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全面研究这些特质。

如果能够将不同的创业特质进行整合,减少变量的数量,以上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但关键是,是否存在一个能够将各种特质进行分类汇总的方法呢?Zhao & Seibert(2006)尝试用大五人格理论对所有可能影响创业行为的性格特质进行整合,他们的元分析(meta-analysis)也表示大五人格(除了外倾性)确实和创业行为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但是,Rauch & Frese(2006)并不认为这是可行的做法。首先,这种一般化的人格特质并没有考虑到这些特质的子维度是否都与创业行为有关。其次,大五人格是否真的能够包含所有性格特质也值得怀疑。Zhao & Seibert(2006)在其研究中本身也提到风险承担倾向和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尚未确定。有学者认为,风险承担倾向是五种特质的“化合物”(Nicholson et al.,2005),但也有学者认为它应该是***于大五特质的第六个特质(Paunonen & Jackson,1996)。即使采纳Rauch & Frese(2006)的观点,将创业者性格特质分为与创业行为有关的特质和与创业行为无关的特质,并在研究中排除与创业行为无关的特质,潜在的影响创业行为的特质还是很多。因此,较为可行的处理方法是选取其中更典型的、与创业行为相关程度更高的一些重要维度进行研究。

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未出现探讨此问题的文章。为了明晰这些维度的相对重要性,本文采用文献统计研究,假设学者对各特质的关注程度(以各维度在研究中出现的频率来衡量)反映了各特质的相对重要性。尽管这一假设无法完全成立,例如一些维度(如工作激情和坚韧、创业警觉性等)提出的时间较晚,相关文章相应较少,但不能因此判断它们不重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文献统计研究无疑是确定各维度相对重要性的最有效的方式。关于文献统计,以下几点需要说明:第一,为了真实反映该领域的主流研究,搜索范围仅限于SSCI和CSSCI所收录的期刊类文章,而不考虑SSCI和CSSCI以外的文章,亦不考虑硕博论文或尚未发表的论文。第二,为了增强统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仅选取经验研究类的文章。这意味着所有进入统计范围的文章必须有确定的样本数据。第三,借鉴Rauch & Frese(2006)的研究成果,排除与创业行为相关程度不高的特质。①这些特质包括:乐观、独断、外向性、保守、尽责性、直率、严格苛刻、腼腆、创造力、规范导向、自立、顺从性。第四,基于研究具体的人格特质的考虑,排除描述一般人格特征的大五人格,即外倾性、神经质、经验开放性、随和性和尽责性。

根据以上筛选标准,本文最终获得126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其中英文文献94篇,中文文献32篇)。经分析整理,以下六种创业者特质出现频率相对较高(见表1):

二、机会观及机会识别方式

Shane & Venkataraman指出,创业研究需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是:(1)为什么会存在创业机会,创业机会何时出现以及以何种方式出现;(2)为什么是一些人而不是其他人发现了创业机会,他们在何时发现了这些机会,又是如何开发了这些机会;(3)为什么要采取不同的行动模式来开发创业机会、何时开始采取不同的行动模式以及如何利用不同的行动模式。根据创业机会观的观点,整个创业活动可分为三个过程,即机会识别、机会评价和机会开发,本文重点关注机会识别过程。通过对创业机会研究有关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创业机会识别方式的研究呈现以下三种流派,即:创业机会的搜索观、发现观和浮现观。②

搜索观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学和心理学。新古典经济学家将均衡理论应用于创业行为的研究。他们假设市场处于均衡时,任何人都无法发现那些能够产生创业的资源配置失当情况,因为经济中所有的机会在任何时点都已被发现,任何交易都已被调整到理想状态。既然没有人能够发现其他人所不能发现的创业机会,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些人而非其他人成为创业者呢?对此,新古典学派作出了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是否发现和利用机会完全取决于个体的主观偏好,而这种偏好与个体性格特质(例如风险承担倾向、成就动机等)有关。另一种观点认为,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假设下,是否搜寻机会取决于搜寻成本和机会的潜在收益间的权衡(Stiglitz,1979)。Savage(1954) 在其经典的期望效用理论中具体说明了搜寻可能发生的具体情况。他指出,是否进行搜寻取决于成功搜寻的感知效用(Perceived utility)和能够完成成功搜寻的感知概率(Perceived probability),当风险感知高于期望收益时,机会搜寻就不会发生。Stiglitz(1979) 认为,机会发现由潜在创业者不同的搜寻成本决定。在其模型中,Stiglitz假设人们能够计算出其所搜索的机会的价值,如果机会价值大于搜寻成本(主要包括用于搜寻的时间投入和资源投入以及风险承担成本),他们就会去搜寻机会。Shaver & Scott(1991)的实证研究表明,那些能够发现创业机会的人具有更好的信息处理能力、搜索技巧和有效选择能力。

发现观③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奥地利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派不同,奥地利经济学派认为市场是一种过程而非结果。他们坚信,具有现实意义的市场理论不是假设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而是解释市场如何从非均衡的初始状态向均衡状态趋近和转变(Kirzner,1997)。奥地利学派假设市场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信息(Hayek,1945),正是信息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一部分人即使没有系统地搜寻机会也可以获取其他人无法获得的信息,从而觉察或发现特殊的机会。从这个角度上讲,创业机会的发现应该是社会信息分配的函数(Shane,2000)。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可以获得其他人无法获得的异质信息?这种信息获取过程是否纯粹是一种运气?Kizner(1997)对此的解释是企业家对机会具有警觉性。依靠警觉性,企业家能够发现非均衡市场中被广泛忽略的信息或者外界环境变化所“激发”出的新信息。进一步地,发现观的支持者从信息分配的不均衡入手讨论了其他因素如先验知识(Westhead and Wright,1998;Shane,2000)、社会资本(Ardichivili et al.,2003)等对信息获取及机会发现的影响。与搜索观相比,发现观在解释“错误发现”上更具说服力。在搜索观看来,任何机会搜索行为的成本和收益都是可计算的,这样就不可能出现机会识别错误。然而,现实中错误识别的现象显然大量存在,即许多最初发现的创业机会最后被证明是不合意的。搜索观则允许错误发现的存在。Kirzner (1997)认为,由于创业者在机会识别的早期都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作出决策,那么就完全有可能产生错误发现。之后,随着可获得的市场和技术信息的增多以及经验的积累,一些不可行的机会或计划将逐步被排除,同时,一些新的机会和方案也会变得越来越明显。尽管发现观较之搜索观具有上述优点,其在机会识别研究中也的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其不足之处也遭到很多学者的批判。Demsetz (1983)认为,尽管发现观的支持者坚持机会发现所依赖的警觉性并非纯粹的运气,但事实表明警觉性与运气并无太大差别。即使“警觉性”在理论上成立,其实践意义也是有限的,因为人们并不知道应该如何传授“警觉性”。另外,Ricketts(1993)指出,就社会财富创造而言,发现观的引导意义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它仅提供了一种资源转移方式,并没有增加社会的总资源量。因此,依赖于机会发现的经济最终将走向衰落,尽管发现机会的少部分人会变得富裕。

浮现观(或称为创造观)的理论基础是行为认知学、社会建构论和演化经济理论。浮现观与另外两种机会识别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该学说假定机会内生于创业者的行为而非***于创业者而存在。机会内生的含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创业机会并不必然源于已有市场。在机会浮现之前,其与已有市场的关系是未知的,它允许机会以全新的形式生成(Sarasvathy,2001;Baker & Nelson,2005)。这一观点主要受到Schumpeter①创新理论的影响。Schumpeter所述的创业机会与奥地利学派(以Kirzner为代表)所指的创业机会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别是:Schumpeter机会涉及到新信息的创造,而Kirzner机会只是对现有信息的利用(Shane,2003);二是机会发现并不是一个被动过程。这意味着,浮现观反对机会发现是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被动反应,而主张机会是在创业者的“反复尝试”中逐渐浮现的(Alvarez & Barney,2007)。浮现观对传统的发现观和搜索观提出了批判,它认为人们在研究创业行为时很容易犯下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即过度关注创业者自身的特征,而忽略了创业者所处的环境(Dimov,2007)。通过同时关注创业者自身和其所处的环境,浮现观纠正了这一错误。虽然创业机会浮现观并未如搜索观和发现观那样作为一种单独的理论出现在研究中(Alvarez & Barney,2007),但其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基于以上认识,上页表2对上述三种机会识别方式进行了比较。

三、假设的提出

通过对机会观的文献回顾,本文发现,创业机会识别方式按照一系列标准可划分为:搜索、发现和浮现。那么,不同特质的创业者会倾向于采用何种识别方式来识别创业机会呢?换言之,能否建立一定的标准来预测创业者的机会识别方式呢?

现有研究大多致力于探讨影响机会识别的因素,如性格特质、先验知识、认知学习能力、社会网络等。Keh et al. (2002) 的经验研究发现机会评价与创业者的风险感知显著相关。Hills et al. (1997)发现90%的研究表明创造性在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utler et al. (2010)发现不确定性容忍能力与国际创业机会识别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Galio & Katz(2001)的研究表明机会识别要求创业者具有警觉性和洞察商机的意识。Venkataraman (1997)和Shane (2000)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先验知识 (prior knowledge)将会影响创业机会识别。Ellis (2010)发现社会网络与创业机会识别之间显著相关。然而,很少有学者将机会识别方式分开来讨论,即考察各种机会识别方式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基于各学者有关性格特质与机会识别关系方面的研究以及各机会识别方式间的差异,我们有理由认为创业者的性格特质会影响创业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据此,本文提出以下三个假设:假设1:通过搜索识别到的创业机会需要创业者具有特定的风险承担倾向、创新导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等性格特质组合。假设2:通过发现识别到的创业机会需要创业者具有特定的风险承担倾向、创新导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等性格特质组合。假设3:通过浮现识别到的创业机会需要创业者具有特定的风险承担倾向、创新导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等性格特质组合。

总结和展望

本文通过对特质论和机会观的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建设性地指出如果将特质论运用到创业机会研究中,特质论将在创业研究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对主流期刊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整理的基础上,本文列出了创业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六种性格特质,并且,结合三种机会识别方式,本文提出了以下假设,即通过不同机会识别方式而认知到的机会要求创业者具有不同的性格特质组合。后续研究可参照经典文献中的性格特质测量方法以及本文关于机会识别方法的比较分析,构建合适的模型来验证本文的假设。如果这些假设得以验证,那么本文提出的研究视角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Alvarez,S.A.& Barney,J.B.(2007).Discovery and Creation:Alternative Theories of Entrepreneurial Action.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1(1):11-26.

[2]Ardichivili,A.,Cardozo,R.,& Ray,S.(2003).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8(1):105-123.

[3]Baker,T.& Nelson,R.E.(2005).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50(3):329-366.

[4]Casson,M.(2005).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58:327-348.

[5]Sarason,Y.,Dean,T.,& Dillard,J.F.(2006).Entrepreneurship as the Nexus of Individual and Opportunity:A Structuration View.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1(3):286-305.

[6]Scratchley,L.S.& Hakstian,A.R.(2000).The Measurement and Prediction of Managerial Creativity.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13:367-384.

[7]Shane,S.A.& Venkataraman,S.(2000).The Promise of Enter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5

(1):217-226.

[8]Shaver,K.G.& Scott,L.R.(1991).Person,Process,Choice:The Psychology of New Venture Creation.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6(2):23-45.

[9]Zhao,H.& Seibert,S.E.(2006).The Big Five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Entrepreneurial Status:A Meta-analytical Review.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91(2):259-271.

Linking Personality Traits with Entrepreneurship Opportunity:Based on a Constructivism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TIAN Bi-fei,WU Xiao-kang,XU Min-xian,FENG Pei

(School of Business Management,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就业创业论文篇9

论文关键词:创业教育;毕业设计;改革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然而,在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设计形式比较单一,毕业论文仍是最普遍的毕业设计形式,毕业设计不仅能综合检测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效果和水平,也是对已有的教学环节的扩展和深化,更是检验和发挥学生创造性、开展创新活动的试金石,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但毕业论文的规范形式均为单一的学术论文,其考核片面注重学术性而忽略实践性、应用性,不但强化了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完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创业教育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改革,将创业计划书、营销方案等综合实践成果纳入毕业论文的范畴,有助于改善这种单一的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业素质,也更符合创业教育的发展。在创业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引入创业教育理念到毕业设计中显得意义重大,可实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改革。

一、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当代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信息为载体,知识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学教育而言,所谓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必备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就是高校在培养创业型人才中对创业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这一概念。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开展了“提高青少年创业能力的教育联合革新项目”,中国、日本等九个国家参加了这一项目。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1991年就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牵头组织了六省市布点研究和实验,极大的加速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尤其近几年各个高校都大兴创业教育,很多创业教育思想与理念得了到广泛传播与深入。

二、创业教育理念对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提出新的要求

1.创业教育理念发展日趋成熟,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形式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

2002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南京经济学院等九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学校。目前,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拥有了很广阔的发展土壤,其发展规模与空间相当广阔,与此同时,很多创业教育理念发展也日趋成熟。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育期间一个重要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关键环节,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专业背景,而且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如较强的创新能力、强烈的市场意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这其中又以创新精神为重点,社会需要的是以创新精神为主的复合型人才。基于此,毕业设计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采取多样化与多元素的毕业设计形式以满足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不同的专业具有其独特的专业特点,在毕业设计的形式上也应该具有其专业特性,实现毕业设计形式与专业理论的有效接轨。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由于市场营销专业属于管理类学科,所以目前很多院校都将这个专业的毕业设计确定为单一的毕业论文的形式,缺乏新意。在毕业设计中,如果全部采用毕业论文的形式,一是限制了学生的选题范围,二是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形式单一难免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已不能适应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采取单一制的毕业论文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专业特性,市场营销作为一个社会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对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创业教育理念下,要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进行改革,实现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设计形式的多样化,如市场调研、营销策划案、商业计划书、促销方案、stp策略应用等形式,突破单一制的论文形式,以实现毕业设计与专业特点的结合,这也完全符合创业教育理念的需求。毕业设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用不同的设计形式,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实现因“业”制宜。

3.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形式应具备新的评价标准和制度保障

创业教育理念下,要求毕业设计形式必须多样化并附之新的评价标准与制度,以有效实现对其的监督和支持保障作用。任何新的毕业设计形式的出现都应该拥有完善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判与监督,确保毕业设计过程中立题规范、审题严格、选题不重复、评价公平。对毕业设计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实行层级领导负责制,对选题、过程管理、成果评阅、答辩评价、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时间安排、质量评价、分工负责等都提出了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同时,新的制度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多数导师对毕业生的指导仅仅局限于书面文字的形式,很少有实践操作性的指导,究其原因一是观念上的因素,二是制度保障体系没有跟上。在创业教育理念下,不仅要更新传统的毕业设计理念与形式,也需要很多新的制度保障体系予以支持。

三、创业教育理念下毕业设计多样化改革的思考

1.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指出: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抄袭剽窃现象严重,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缺少新意,独创性差。高质量毕业设计的形成也需要相应理论基础作为后盾,在制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除了专业基础要求以外,还应提高创业教育理念基础的要求,有效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业理念与创业意识。创业教育理念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影响是全程的,从最初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答辩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应加入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加全面的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因此,应该深化创业教育理念,较好的实现创业教育理念与毕业设计的衔接。

2.建立“三导一体”模式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所谓“三导一体”模式就是在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以领导督导,毕业设计导师指导,班级辅导员引导为一体的,层次分明但又层层相扣的服务与管理体系。作为毕业设计改革的决策者,学院领导除了要在过程中不断深化创业教育理念以外,还应督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毕业设计结束时的评价监督,更多的是过程监督,学院可以分设不同督导领导小组,针对不同的专业和毕业设计类型进行有效的督导,确保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导师的指导分为两层含义:一是对专业知识的指导,是指传统意义的毕业设计指导;另一层是创业教育的指导,包括创业教育理论和创业实践的指导。在创业教育理念下,后者的指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在毕业设计实践过程中遇见困难或者疑惑时,导师此时的指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具体的实际操作类型的毕业设计,导师可以提供很有效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确保学生高效、高质、完整的完成毕业设计。通过专业导师对选题的适当控制和引导,加强过程的监控和指导,使毕业论文(设计)真正达到训练目的,不会成为流于形式的鸡肋。辅导员是与毕业设计者关系最紧密的一层,他们更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创业教育理念,实现专业与创业教育理念的对接,引导学生选择更加合理的毕业设计类型,制定更加科学的毕业设计方案。领导督导、导师指导、辅导员引导,这三个层次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设计过程到最后的水平评价进行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这种服务与管理具有开放性,更能发挥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3.实施对“业”施教,调整教学方式与内容

主要包涵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二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主要目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性采取更适合专业本身发展的毕业设计类型。创业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与一般教育的内部运行规律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创业教学理念时,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生源质量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5]对“业”施教就是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合适的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与创业技能,这样有助于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与水平。因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适当添加创业教育的课程,调整教学内容与方式,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多,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学,还应该开展更多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自我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以及创造与创新能力等,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发挥自我创造能力,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毕业设计作为大学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与创业教育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

就业创业论文篇10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明确指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是:“培养具备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及剧本创作能力,能在剧院(团)或电视台、电影厂、编辑部等部门从事文学创作、编辑和理论研究工作,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三层含义:一是该专业毕业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要有电影、电视等剧本创作的能力,三是要有文学艺术方面的基本功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新建本科院校要量身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既不与***戏文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又要有自己的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要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拓宽专业口径,从课程体系及课程模块上打好基础,造就“一专多能”的高素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人才;二是密切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确定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攻方向,有别于其他院校,进而来凝练专业特色;三是戏文专业生源均为艺术生,文化课成绩较差,基础薄弱。而本专业的研究对象是戏剧、戏曲和影视文化现象,如果没有深厚的综合文化素养,学生对于本专业的学习就很难深入。因此,人才培养方案中极有必要设置相关加强学生文学素养和创作基础技能的课程。

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

戏文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文化课基础薄弱,对理论学习具有畏难情绪。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但专业理论课教学又往往比较枯燥单调,因而,传统的理论课讲解并不能充分调动戏文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有必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教学改革:一是除了对基本概念理论、重要知识点讲解要详细、深入浅出适当拓展外,还要适时采取案例教学法。比如讲授长镜头的概念时,将当下比较流行的电影中的长镜头作为案例给大家讲解,通俗明了;比如讲授《中国戏曲史》时,由于学生对昆曲的曲牌、宫调等戏曲专业知识并不是很了解,可以结合戏曲界比较关注的青春版《牡丹亭》中的几出,用抢答的方式数某一曲牌出现的次数,不同宫调和不同曲牌之间的区别,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二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张嘴、一支粉笔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容量大,内容丰富,以声音、色彩、画面等相互配合,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具有重要作用。三是要给学生预留充分的创新思考的空间,理论课教学时可以留一些悬念,引导学生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专题发言,营造自主学习课堂氛围,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四是由课堂讲授延伸到课外研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列出较为丰富的课外参考书目和参考论文,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研究,初步培养他们的学术能力。

三.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考试改革相结合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传统的考试方式是一张试卷定成绩,学生在考前临阵磨***,一番紧张的突击后获得一个好成绩。这种考试方式对于实践性教学较强的戏文专业来讲,并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例如,《剧本创作与实践》是戏文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影视剧写作技巧与实践训练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该课程重点在于对学生剧本格式的讲授与剧本各个元素、写作技巧等写作实践的训练。这门课程如果采取传统的一张试卷考试方式来进行理论检验,就无法突出本门课程以剧本写作为核心的检验目标,使得平时授课的讲练环节与现有的考试环节严重脱节,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教师授课的有效性。因此,基于这门课程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对传统的考试方式进行考试。比如,采取“自创剧本考试”的方式或者“平时成绩+剧本创作成绩”的考试方式,既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自由发挥,又让他们在舞文弄墨之中感觉到学有用武之地。此外,戏文专业的其他核心课程,例如《表导演基础与实践》、《视听语言》、《摄影摄像技术》等都绝非简单的通过一张试卷考试的形式,就能够来检验出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质量。因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考试改革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成绩。

四.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由于戏文专特别注重实践,无论是实践课教学还是在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如果培养出的学生能够单纯的掌握理论知识而不具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人才的培养是失败的。因而,戏文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努力改变传统的大文科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例如,该专业核心课程《表导演基础与实践》的教学,就不能拘泥于理论讲解,要将学生的实践教学搬到课堂,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体现出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学生自创的剧本,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将之排演成DV短剧。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还锻炼学生的编剧能力、导演能力、表演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和兴趣融为一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和创造的快乐,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情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就业创业论文10篇

学习

高校双语教学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双语教学10篇,内容包括高校双语教学若干问题研究,高校双语教学存在问题。高校双语教学的专业目标必须细化为三方面: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实践性及完整性。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双丰收是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

学习

小企业会计工作总结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小企业会计工作总结,内容包括企业会计工作总结及计划,小型公司会计工作总结。1.大力宣传,形成共识。着力宣传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动因,阐明实行总帐会计统管统派是深化企业改革、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强化会计管理和监督

学习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论文10篇,内容包括钢琴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一、初识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一般的钢琴教育教学仅仅是为了培养个别具有钢琴才能的学者,而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钢琴教育则是培

学习

高校教师教学评价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教师教学评价10篇,内容包括高校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质量评价,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评语。第四代评价;教师教学评价;启示所谓第四代评价理论是指由著名评价专家古贝(E-gonG.Guba)和林肯(YvonnaS.Lincoln)提出,并于20世纪80-90年代

学习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辅导员师德主题教育征文,大学辅导员师德演讲题目。第二,归属感不强,思想不稳定。相对于教师而言,辅导员工作头绪繁多,工作量大,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也较大,但收入不高。这种情况就造成部分辅导员

学习

物联网安全10篇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物联网安全10篇,内容包括物联网安全指南完整版,物联网上网安全吗。物联网是一种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实时交互的新型系统,物联网通过网络层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连功能。物联网的网络层主要用于把感知层收集到的信息安全可靠地传输

学习

社会学博士论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学博士论文,内容包括博士论文社会学,社会学博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研究:温素彬和方苑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张兰霞等从股东、员工、供应商、债权人和***府五个方

学习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舞蹈教育论文题目推荐,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一、高职舞蹈专业教学改革的现存问题高职舞蹈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是必要的,迈出改革的步伐更是值得欣慰的,但就目前的高职舞蹈专业教学

学习

精神科医生工作总结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精神科医生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精神科医生科主任年终总结5篇,精神科医生个人工作总结结尾。记得第一次去精神病院,我和同工是坐81路公交大巴去的,因为害怕迟到,所以提前查询了线路,然后提前了好几个小时就出发,然而并没有公交车是

学习

课堂气氛论文模板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课堂气氛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课堂气氛营造的论文题目,营造课堂氛围的毕业论文。教师教学的心态,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情绪,它是教师自身心理素质的反映,也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要保持教学时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课前准备要充分

学习

高校教学改革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教学改革10篇,内容包括高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怎么写,高校教学改革心得体会。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国际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我们培养不出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科技、管理等各类人才,国家

学习

房地产周期论文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房地产周期论文10篇,内容包括房地产发展的论文摘要怎么写,关于房地产的认识的论文。首先,关于经济的波动与经济的周期理论研究。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经济的发展也是上下波动的。在这种波动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的经济或者

学习

小学生自我管理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自我管理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如何实现自我管理,小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1、实行小学生自我管理是班集体教学的基本要求。集体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其不足之处是难以顾及到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具体情况。自

学习

房地产泡沫分析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房地产泡沫分析论文10篇,内容包括房地产泡沫论文1000字,房地产泡沫的评估论文。一、房地产泡沫与房地产泡沫测度房地产泡沫是指房地产实际价格严重脱离理论价值的现象。泡沫的存在是相对于房地产的理论价值来说的。对于引发

学习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论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论文10篇,内容包括钢琴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高校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一、初识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教育一般的钢琴教育教学仅仅是为了培养个别具有钢琴才能的学者,而高等师范类院校的钢琴教育则是培

学习

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辅导员师德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辅导员师德主题教育征文,大学辅导员师德演讲题目。第二,归属感不强,思想不稳定。相对于教师而言,辅导员工作头绪繁多,工作量大,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也较大,但收入不高。这种情况就造成部分辅导员

学习

社会学博士论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学博士论文,内容包括博士论文社会学,社会学博士毕业论文写作方法。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研究:温素彬和方苑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个方面;张兰霞等从股东、员工、供应商、债权人和***府五个方

学习

大学生就业规划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规划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规划,大学生就业规划论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用人单位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整个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的

学习

学校心里教育论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学校心里教育论文,内容包括学校心理教育论文题目,学生心理教育论文。校长要回答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管理的价值是什么?也就是学校管理的理念。我认为学校管理的本质是为了提升教育的价值,例如我们学校的管理理念就是“为教育增值

学习

中职就业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中职就业论文10篇,内容包括中职论文发表期刊,中职就业前景规划论文1000字。2.关注创业教育教材开发目前市面上的创业教育教材很多,但绝大部分缺乏系统专业的创业知识,而且基本是以理论为主,没有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很难吸引

学习

高校声乐教学论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高校声乐教学论文10篇,内容包括大学声乐课感悟小论文,高校声乐精品教案。(一)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师音乐专业特点的教学方法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研室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师音

学习

大学生就业创业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就业创业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创业***策。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其原因(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据***统计,2001年大学毕业生115万,2002年达145万,比2001年增长26%;2003年大学毕业生增至212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