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篇1
也许是因为你自己内心思想感情的催促和内心心理暗示的影响吧。
我们可以走更远的路,我们可以在这一条路上能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也许那些人影绰绰的风景之中就有你想要遇到的那些人和事物。
也许这些都只是盲目的猜测,需要你用实际行动来进行一场真正的验证。
每个人都在生活当中忙忙碌碌,每个人都在寻求一场心与心的交替和考验。
也许那些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并不是多么重要,但是每一次你回去的时候一定也能够看到那些属于你自己内心的力量从那一瞬间开始就全部迸发炸裂。
而他们的停留也只不过是休息一下,并不影响你。这条路上的进程的。
我们也曾经看过那么多的电视剧,也曾经学过那么多的健美操和武术,可是实际上真的要把它们发挥作用到现实生活当中,难度确实可以想象的。
心理暗示篇2
毛毛放学回来,一边咕咚咕咚地喝水,一边趁着间歇喘气的时候嘟囔:“喝水喝多了,会水中毒的!”我呆住了,放下手里的事儿,走到她旁边坐下,轻轻地问:“你从哪里听来的这种说法啊?”放下水杯,毛毛就像讲任何一个她听来的故事一样,轻描淡写地说:“李老师说的。她看到我们班李大刚每天喝很多水,就告诉他别再喝了,会水中毒的。”我告诉女儿:“是有水中毒这回事,喝水过多有可能会造成我们身体的不舒服。但是通常我们饮水都会适量的。”
水中毒现象在生活中的确客观存在,但是,与每天我们喝水的频率相比,它发生的概率却并不高。然而,李老师传递的却是“水喝多了会水中毒”这种非常确定的信息,这可能会让孩子们产生两个方面的错误认识:一是人们容易喝水喝多;二是喝水多了就会水中毒。但实际情况是,不仅人们因为喝水多而中毒的比例较低,在日常生活里,人们喝水过多的概率也是很低的。这和人们因为吃饭过多以至于把自己撑病了的可能性很低是一样的道理。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会在吃饱后停下来,再好吃的东西也不想再吃一口。喝水也一样,解渴了自然会停下来。如果真是停不下来一直喝的人,就要去检查是否有糖尿病或者其他疾病了。
消极的疾病暗示
这位李老师一定是好意,希望孩子们身体健康。但是李老师没有意识到,她无意识中正在用语言传递一种强烈的、消极的疾病暗示。而这种承载疾病暗示的语言,在生活里时时可见,处处可见,而且常常是出自最关爱的亲人口中。幼儿园的操场上,一个男孩子在追逐自己的同伴,奶奶大声喊着:“刚吃完饭,别跑!会胃疼的!”妈妈对女儿说:“头发没干就睡觉,会头疼的!”这种暗示性言语,还真的会给一些信以为真的人带来躯体上的反应。一位爸爸曾告诉儿子:“别吃凉饭,会肚子疼!”并且还亲自“演示”给儿子看过:刚刚不小心吃了一口凉饭,肚子马上就立刻疼了起来。其实,那口饭还没有到胃里呢!可是为什么爸爸的肚子真的会疼呢?那是因为他完全相信这个疾病暗示!有趣的是,这位爸爸还非常喜欢吃凉的鱼、喝冰镇啤酒,却从来不会肚子疼。因为他没有接受过“吃凉鱼、喝凉啤酒会肚子疼”这个暗示。
请把咒语变成祝福
在育儿过程中,身为父母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乃至亲戚朋友,所有人都热切地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如果说,有些躯体疾病是我们无法避免的,那么有些心身疾病和纯粹的心理疾病则是具有极大的人为性的,是可以由我们自己调整的。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比如,有一个家庭,女儿从小就经常听母亲劝说:“别生气了,生气会头疼。”结果,这个女孩在结婚1年后,就遭到了严重的偏头痛的折磨,几乎每天都要吃止痛片才能入睡。
我们人类的身体,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心理的影响的。比如一想到要和亲人分别,就会感到难过,鼻子发酸,眼睛湿润;一想到要和久别的亲人相见,就会开始兴奋,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所以,疾病暗示经常会让我们自己和周围的人受到影响。那些语言,就如同咒语一样,会给身体和心灵带来“果然如此啊”的变化。
当代心理学已经开始了向积极心理学转向的潮流:从过去100多年一直致力于如何发现缺陷、解决问题,到现在开始关注如何更好地发展、更加健康、更加幸福。如果家长希望孩子更健康地发展,可以尝试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用传递积极、健康取向的观念替代疾病取向的暗示。比如李老师看到孩子喝水太急的时候,可以这么说:“慢慢喝,对你身体有好处。”爸爸看到儿子吃凉饭的时候,可以这样说:“热一下饭菜,吃起来会更香。”妈妈可以对女儿说:“等头发干了再睡,你会感觉到更舒服。”
放眼望去,在所有的疾病暗示对面,都有一个健康暗示存在。在生活的交流中,学习使用健康观念,传递健康观念,是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幸福感的一个方法。试试看,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体会呢!
知识百宝箱
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的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不断重复的暗示,可以使人的心理和生理发生变化,造成人体各系统之间的功能改变:既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心理暗示有着不可抗拒和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
心理暗示篇3
关键词:课堂;心理暗示;信息传递方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师是否能有效地调控课堂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有时,课堂中学生可能思想抛锚;有时,课堂中学生可能因为一时被某个话题所吸引而窃窃私语;有时,课堂中学生可能为手中的“某物”而搞“小动作”……这些都需要教师对课堂上发生的每件事仔细观察、留心思考,在问题初露端倪时就立即做出反应,及时调控课堂。在课堂中巧用心理暗示对课堂的调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心理暗示
1.何为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方式,它是通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后,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我们能在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心理暗示,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创造各种条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力,使之达到充分的自我发展。
2.心理暗示的作用
“望梅止渴”是曹操有意无意间利用了心理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现象——暗示,使口渴难忍、行***速度明显变慢的士兵们“精神为之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每个人几乎都受到过暗示,体验过暗示的作用,尤其是小学生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正是因为这样,我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常常采用这一方法,去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心理暗示
1.用语言暗示强化信息
一位教育学家告诫我们:“教师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同时,也可以摧毁一个天才。”这说明教师的语言是给予学生心理暗示的重要途径。如:在上一节心理健康课时,孙欣上课突然“喊叫”了一声而不承认,使另一位学生受到误会。当我确定了是孙欣时,就用略带责备的眼神,故意拖长声音说:“孙欣,如果其他同学因为你而受了委屈,怎么办呢?”孙欣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受委屈的同学道了歉。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适当地调控了课堂纪律,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用目光暗示传递信息
课堂上经常与学生进行视线交流,可以促进学生专心听讲。教师不论是提出问题、指导自学、启发释疑或小结强化,都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去平视或环顾大多数学生,给学生传递一种积极促学的信息。
3.用体态暗示传达信息
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召唤、传情的特殊本领,可以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引导学生的意识,可以把自己的意***、教学的宗旨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按照教师启示的思路去学习、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如:小学低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自控时间短,在课堂上很容易坐得东倒西歪,这时如果老师将说话声音稍稍提高,再做出双手放在桌上、身体坐直的体态暗示,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并立即坐好。
4.用面部表情暗示调控信息
在课堂上,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控制作用,如:当学生回答问题较好时,老师回应以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对学生的喜爱,同时鼓励其他同学也要勤于思考;当有的同学想回答问题而不敢举手时,老师回应以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会促使想发言的同学积极举手;当有的同学作“小动作”时,老师回应以责备的眼神和警示的皱眉,则流露出对学生行为的制止与警告,同时也使其他同学受到暗示而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
5.用旁敲侧击示意信息
课堂上当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时,教师理应当机立断进行处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已被老师发现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他点点头;走近不专心的学生,轻轻敲击一下他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的学生回答问题等。通过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出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6.用暗示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小学中高段的孩子,常从教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中确立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随时注意对学生进行鼓励,哪怕是学生付出了一点努力,或克服了一个微小的困难,或表现出了一个微小的闪光点,都要及时肯定。如当一个胆小怕回答问题的学生举手发言时,老师一方面用肯定的目光给予鼓励,一方面表扬地说“很好,真的不错,继续努力”,或走到学生的跟前拍拍他的肩,微笑着向他竖起大拇指等,这些都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起自信心。通过一次次反复地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可以成功……”就会铭刻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学生克服困难、勇于向前的不竭动力。
心理暗示篇4
用言语表达出内心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方法叫“内省法”。就是让当事人冷静地观察自己的内心深处。然后将观察的结果如实地讲出来。这样可以使当事人紧张的心情得到释放,从而感到轻松一些。当你感到心情烦躁、苦恼或压抑时。不妨找个值得自己信赖的人倾诉一番,一切不愉快就会烟消云散了。
把每一次失败都当作是最后一次 试着在自己最不开心和失败时对自己说:“这是最糟糕的了,既然最糟糕的事都已经发生了,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既然已经到了低谷,那么以后就该否极泰来了!”在最不顺利的时候给自己这样的暗示。你就等于给了自己信心。
不要总强调负面结果 日常生活中,不要总是给自己一些不良暗示,像“每次做事我总是失败的”、“我的这个科目总是做不好”等。因为越是这样,自己心里就会越紧张。聪明人应该避免老是用曾经的失败来提醒自己,而应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比如“虽然这次失败了。但只要能找出失败的原因就一定会成功”、“我只要正确掌握了这个科目的方法就会做好”等等。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帮助你建立自信,比向自己强调负面结果要好得多。
用“汽车预热”方式调整心情 凡开过汽车的人都知道汽车上路前要进行“发动机预热”,这样才能保证汽车处于良好的行驶状态。做事也一样,在从事一项自己把握不大的工作时,你可以先查阅相关的资料,与熟悉该项工作的战友交流,事先有所准备,在给自己的心情“预热”之后再投入工作,状态会大不一样。
心理暗示篇5
【 关键词 】望梅止渴 心理暗示 化学教学的应用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不少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指出:信心和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是种可以用心理暗示诱导和修炼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的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一、“望梅止渴”与心理暗示
三国演义里著名典故“望梅止渴”令人深思,其寓意主要是一个典型的心理暗示作用。士兵在曹操的心理暗示下,士气大振。人们不得不佩服心理暗示的威力。
二、对心理暗示的认识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通过语言动作,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对他人(或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产生影响的心理活动过程。施加暗示影响的人,有的是有意识的,有的是无意识的,而受暗示影响的人,其心志改变过程一般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施加暗示者其积极或消极意义与其动机有关,《望梅止渴》是一个积极暗示的典型。在教学中如果恰如其分地使用心理暗示,多看学生一眼,多给一个肯定的眼神,使学生感受到信心和光辉,你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三、心理暗示在教学中的应用
既然,心理暗示对人的作用实在不可忽视,同样,心理暗示也会对我们的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学中应巧妙地运用心理暗示。
1、重视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让学生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协调起来
在课堂上,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课程的同时,也在无意识地吸收着各种信息,而这些信息会增加或削弱有意识学习的效果。当有意识和无意识处于和谐的相互作用状态时,学习效率就会成倍提高;反之,学习效率就会下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心理活动的调节,让学生在集中思维的同时,调动起无意识活动的潜能,使其无意识活动和有意识活动协调发展。
2、营造轻松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理解记忆能力
学习必须记忆,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知识内容丰富,学生光靠机械记忆是难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暗示教学法在重视学生的有意识心理活动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无意识心理活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也是人们在不必作超强记忆的状态中,发掘记忆潜力的重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心须针对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使学生从机械记忆向理解记忆发展,从而收到更好的记忆效果。
3、通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环境
当我们安闲地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时,我们的意识全集中在电影上,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记忆某一个情节,然而,往往在这种放松的精神状态中,对电影的情节却产生了难忘的记忆。洛柴诺夫认为,这种创造力的假消极状态,对于开发人的生理潜力具有特殊的功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情境,这种情境的设计与我们通常所用的直观教学不同,直观教学(如通过实验、挂***、模型、***像等)是给学生提供实在的观摩物,促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而暗示法设计的情境,是要学生处于放松的假消极状态,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感知和记忆潜力。
4、运用“支持”作为良性暗示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师的支持,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良性暗示。在心理学上,支持是指施治者理解求治者的处境,并且以此为依据用语言、行为等各种方式支持求治者,是心理***要遵守的一条基本原则。[1]教师的支持是指教师对学生心理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之后,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信息交流,给学生精神上的支持,使其建立起对学习的信心。教师以热情支持、乐于助人的态度,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权威形象。心理学研究结果显示,暗示效应作用的大小与被暗示者的年龄、知识、地位等因素,同时还与暗示者的权威有关,这种权威使被暗示者对暗示者产生一种信任效应。学生有了对教师的这种信任效应,才会“亲其师,信其道”。高中学生的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经验有限,研究性学习又是一门新课程,决定了学生必然需要才师的帮助和支持。所以在研究性学习初期,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有力的支持,使学生感到“教师愿意而且有能力帮助他们,课题研究有了可靠的外部条件”,从而增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信心。
5、运用心理暗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所谓积极的学习态度,就是既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他人,相信自己一定能够从他人那里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使自己获得进步。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无论如何总是坚信自己能够成功,就会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一事当前,总是从积极的方面联想,一步步把自己诱导到成功的境界。相反,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一事当前,总是从消极的方向联想,一步步自我诱导到失败的方向。所以“充满自信等于成功了一半,缺乏自信等于失败了一半”。
总之,在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时,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运用各种委婉的心理暗示,于不经意间给学生加以疏导和启迪,促使学生从无意识心理活动向有意识心理活动转化,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
【参考文献】
心理暗示篇6
关键词:色彩;语言符号;表现形式;心理回应
一、色彩的语言符号
色彩其实是一种物理现象,色彩本身并不包含情感、性格,人们之所以看见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情感,是因为人们在生活的积累,对一些色彩有着潜意识的影响。
在人类的生活中,色彩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从原始社会开始到现代人们所处在的环境元素的多元化,色彩不仅仅是为了美,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人们内心世界,是人们抒发内心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现代设计中,色彩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抽象的色彩表达形式来给人以丰富的语言信息;对于现代艺术,装饰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和创造形式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装饰色彩的方式也随着千变万化;在工业,农业,科技医学等各个领域以便于更好的表达和交流,对其系统化的管理和分类。
色彩就是有生命的,因为一个没有色彩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就像死的一般。色是光之子,光是色之母。光――这个世界的第一个现象,通过色彩向我们展示了世界的精神和活生生的灵魂。色彩的原始本事是一种变幻不定的共鸣音,光线则是配曲,当思想,概念,公式接触到色彩的那一瞬间,色彩就失去了它的魔力,握在我们手中的只剩下一个躯壳。
色彩也是可以代表一个民族或一个时期的特质。比如在唐代,就出现了色彩鲜明的壁画和镶嵌的漆画。大概在同一时代,也有了新的黄,红,绿色的“唐三彩”釉陶。在宋代,色彩感大为提高,***画色彩变得更加多样,同时也变得更为写实。也有许多无比美丽的新彩釉,比如青花釉和月光釉等;这些事物对于我们现在看来都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特质。
在我们过去时代的色彩纪念碑上,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色彩***案,找到已经消失的民族的感情倾向。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代表着社会文化和个性情感等意识形态。
二、色彩的表现形式
色彩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印象,也就是视觉上的;表现,也就是感情上的;结构上的,也就是象征上的。
秘鲁,嘉瓦纳科文化中色彩的使用是象征性的,帕拉卡斯文化中色彩的使用是表现性的,奇姆文化中色彩的使用却是印象性的。
在一些民族历史中,有些色彩是习惯的作为象征意义的颜色,用来表明社会阶层或社会身份,也会用作神话或者宗教思想的象征性语言。在我国古代时期,最明亮的色彩黄色专用于皇帝或皇室家族,其他的人是不允许着黄色衣服的;在那个时代,黄色便是最高的智慧和文明的一种象征。与此同时,我们遇到丧失时就会穿白色孝衣,这个是象征着亡者进入了一个纯洁的另一个世界。在当代社会,也是如此。这页正证实了,色彩是有生命的,没有色彩就象征着没有气息的生命一样。
在色彩的情感表现力方面,伟大的画家埃尔・格列柯和格律内瓦尔德。这种情感表现出来的感染力是由表面上的光和不同人物不同时刻的气氛所引起的。缺乏视觉的准确性和感人力量的象征主义只会是一种贫乏的形式主义;缺乏象征性真是和没有情感力量的视觉印象效果只能是平凡的、模仿的自然主义;缺乏结构的象征内容或视觉力量的情感效果也只会局限在表面的情感表现上。所以我们在运用色彩表现形式时,必须要侧重某一方面。
三、心理对色彩的情感回应
色彩的形式是变换万千的,色彩的主要目的是一种为了表达内心世界,但对象的不同对色彩的心理暗示也不同,有着不同的情感回应。
形式不仅被人们作为在作品中的一种情感结构。格式塔心理学将形式推崇为联合物理与心理的桥梁和纽带,认为“结构式样”是情感共鸣和意境产生的原因。每一种颜色都可以由视觉感受调动起生理反应和情感反射,因而也就相对的英气了人们的色彩表情和色彩象征性。运用色彩作为情感表现形式的时候,不能处理的过于理性,循规蹈矩。我们应该从变化的角度感性地去刻画而不是盲目的遵循规律。
我们色彩中的高纯度的补色对比都是生理需求的,这样我们在用色彩表达情感形式
时,我们要更注重画面中的色彩是否与人们内心的情感相符合,是否是画面所需要的基调本质。在此,色彩的运用不能单一的凭直觉,要对最核心的色调进行调控来把握大画面来表达情感,这个才是色彩情感的主要因素。
对于人们所居住的空间来说,色彩本事是没有任何情感的。人们之所有有最爱的颜色或者喜好,是色彩对人们的一种感觉器官的刺激。这种对人们的感官刺激,最终形成了人们心里的情感回应和共鸣。室内环境气氛的营造效果,是室内各因素的有效互补,根据空间的使用功能以及每个使用者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来进行室内环境的整体色彩基调及构成色块的分布、搭配状况,以满足使用者的要求,从而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空间效果。
尤其是现代人们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对照明更强调装饰作用和制造气氛情调的精神功能,如淡雅、安静、五彩缤纷、浪漫富有情调,如常见的宁静温馨型的卧室,使用造型简洁暖色光(红、黄)的吸顶灯,其发出的暖色光线均匀而且柔和,与柔软的被褥、窗帘,还有米黄色的卧室墙壁相映出一片或淡雅、或安静、或温馨的休息环境。如在一家婚纱店,室内以反光材质为主,深暖色的大理石,粉红色亚克力发光材料作的装饰墙,柔软的婚纱服,通过暖色灯光的照射,光的反射使婚纱店的室内色彩以喜庆的红色系为色调,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位新娘都感热情、兴奋,感到浪漫而富有情调。
情感中较为深刻的是心境和性情,这些往往是一些简单抽象的造型所不能达到的意境;因为情感越是丰富,在我们画面中的信息和表现手段越要细腻和多样。一个画面,如果缺乏了色彩的情感表现形式,对生命和自然的洞察和灵感,那么就无法达到色彩所要表达的情感效果。(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人文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心理暗示篇7
关键词 心理暗示 幼儿教育 运用
中***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Suggestion in the
Early Children's Education
WANG Rui
Abstract Many pre-school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rs in different degrees, if these early lack of access to timely and effective remedy, are often not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ir children's future. Teachers ' positive psychology suggests that, to a large extent to correct these problem behaviors of young children.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pplication
心理暗示是一门崭新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尽管多少年来,人类不时地错误地利用心理暗示,甚至对心理暗示有过错误的解读,但是,近代心理科学的发展却不断证明了心理暗示的巨大能量。心理暗示必须内化为被暗示者的自我暗示才能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心理暗示者的权威性就是极为重要的,同时,心理暗示者如何正确运用心理暗示方法也是更为关键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心理暗示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一般来说,积极的心理暗示,让我们积极向上,自信而主动;反之,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我们心态消极,陷入自卑的泥潭。
1 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的相互关系分析
所谓心理暗示,其实就是在让他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被动接受接受某一思想的行为。科学研究证明,这种行为是确实存在的,但是心理暗示要起作用,还必须要经历一个过渡阶段——被暗示者的心理暗示,也就是说心理暗示必须变成对方的的自我暗示才能起作用,有效果。如果心理暗示没有变成对方的自我暗示,那么心理暗示是不会起作用的。
自我暗示在本质上就是在自己脑中植入某种思想的行为。教育者可以对被教育者施以心理暗示,但是如果被教育者的潜意识或者意识不能够教育者接受心理暗示,或者不能消化它并转化成自我暗示,那么教育者的心理暗示就不能起作用或者说效果甚微。在现实情况中,并不是某些被教育者有极强的逆反心理,而是被教育者潜意识地拒绝这种心理暗示,没有将教育者的心理暗示转化为自我暗示。
但是,作为教育者必须明白,任何心理暗示应该是我们能够引导并成功控制的心理暗示,我们首先要明白的事实是,教育者、被教育者可以做到并且还要知道我们如何实现它。心理暗示不仅能驱除某些不正常的潜意识带来的病痛和烦恼,甚至可以治愈某些疾病,但是必须注意,心理暗示的作用范围是有限的,它只是主宰人们精神世界的王,也就是说,心理暗示的指向必须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否则就会成为妄想,也就超出了心理暗示的范畴,从而不可能取得成功。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教育者并不能总是正确地运用这些方法,对自己、也对被教育者造成一些伤害却浑然不知。正如伊索评价心理暗示所说:“它既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同时也是最坏的。”
2 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不论何种心理暗示,它带来的结果要么是积极的结果,要么是消极的结果。“谴责只会招来你讨厌的结果,尤其对孩子来说是这样”。①一般来说,积极的心理暗示,让我们积极向上,自信而主动;反之,消极的心理暗示,会让我们心态消极,陷入自卑的泥潭。
教育者所说的话、所做出的行动,都是心理暗示的结果,暗示主要来源于榜样和语言,尤其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那么,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在和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要怎样正确运用心理暗示呢?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正确运用语言。教育孩子的时候,教育者要有耐心,要有平和慈爱的性情,要使用温和但却坚定的语气,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暗示孩子听话,而不是强迫孩子必须这样、必须那样,以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这样,孩子就会对你较为顺从,内心深处就没有逆反的渴望。
第二,对孩子要充满爱心。这是教育孩子的重点。作为教育者要避免斥责和暴力。因为辱骂和殴打会将残忍这种暗示植入孩子的自我意识之中。在任何情况下,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永远不要对孩子打骂。诸如“你真无用”一类的话语,是不应该用在孩子身上的,因为孩子会接受这些暗示,结果可能真的变得“无用”。而我们要做的是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告诉孩子:“你下次会做得更好。”由于受到鼓励,孩子一定会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渐渐地成长为一个优秀勤奋的孩子。
第三,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心里暗示可以改正孩子一些并不严重的缺点。可以在每天清晨,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轻柔地对他们重复说你希望他们所做的,你不希望他们所做的事情。通过这些训练,心理暗示会直通孩子的潜意识,从而改正孩子的缺点,决定孩子的性格和命运。
第四,帮助孩子热爱学习。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没有取得好的成绩,不应该得到讥笑或者惩罚,否则,孩子潜意识中会将学习和惩罚(讥笑)联系起来。他得到的心理暗示就是惩罚(讥笑)=学习。教育者的责任应该是小心并耐心地想孩子解释他没有掌握的知识,甚至可以引用一些古今中外名人学习的故事,让孩子最终以愉快的心情期待下一节课的到来。
3 心理暗示在幼儿教育中的实际运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许多学前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问题行为,这些早期行为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往往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健康发展。对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威克曼(Wickman,1928),早在1928年,威克曼就对儿童和教师态度的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②而教师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纠正这些幼儿的问题行为。
3.1 言语暗示
教育孩子时,晓之以理的“理”,通过语言点拨启发孩子,让其从中懂得道理,能达到很好的教育目的,而随意呵斥往往只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得到相反的结果。
案例1:徐睿强,女孩,4岁半,中六班。
自入园以来,徐睿强一直是班上的佼佼者,思维敏捷,爱动脑筋,语言表达能力强。但徐睿强一直有个坏习惯,无论什么场合小手总是爱玩东西,比如纸片、发卡、衣服上的纽扣、头发等,课堂也不例外。但突然有一段时间,孩子上课发言不积极了,原来孩子的妈妈一心想改掉孩子乱玩东西的坏习惯,总是训斥她:“上课不要玩东西,如果发现你玩东西,就把你怎样怎样……”经过了解,我给孩子的妈妈提出建议:改掉孩子的不良习惯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用难听的语言反复刺激,要多一些宽容,发现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用合适的语言鼓励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乱玩东西的习惯慢慢改掉了。
3.2 行为暗示
行为暗示就是用行为语言把家长的意***、愿望表露出来,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或明白家长的用意所在。它包括神态表情和行为举止等。神态表情是人心灵和内在情感的直接表现,教师可借助神态表情给孩子积极的暗示教育。这些饱含情感和爱的积极暗示,能对孩子产生更大的影响。
案例2:王梦涵,女孩,4岁半,中六班。
这个孩子的父母在上海打工,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在家里总是吵着要上幼儿园,可一到教室门口就大哭大闹不让爷爷奶奶回家,拼命拉着大人的衣服哭喊。后来我将孩子抱进教室,让她坐在我腿上,对她说:“王老师最喜欢王梦涵了,来,让王老师亲亲。”我在她脸上亲亲,真有效,她果真不哭了。从此,孩子上幼儿园再也不哭闹了,还常常和家人说,王老师最疼我了,还亲我呢。
3.3 认知暗示
孩子有不良习惯,如结巴、自信心不强等。不要直接批评他,更不要模仿、讥笑他们的缺点,而是弱化这些缺点和不足,树立他们战胜缺点的信心,避免心理对抗和厌烦。应抓住孩子的心理状况,利用积极的认知暗示,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案例3:申晔,男,4岁半,中六班。
这个孩子刚会说话时很流畅,2周岁半以后说话有点口吃,上幼儿园后快速说话有点口吃,但上课回答问题不口吃。但是2个月前,突然口吃很厉害,甚至上课发言也口吃。原来申晔的妈妈脾气急躁,孩子刚一开口,她就大声训斥:“你一定说话慢点,不准口吃。”而申晔父母的同事也故意模仿孩子的口吃,结果造成这种结果。我了解详情后,给申晔的父母提出建议:不要在意孩子的口吃,也别刻意纠正,装着没有听见;向同事说明情况,不要重复孩子的说话,更不能笑话;发现进步要表扬。经过2个月后,孩子口吃程度降低了很多。
3.4 权威暗示
对孩子来说,老师的暗示是一种权威暗示。权威暗示运用得当,也可以收到较好的积极暗示作用。
案例4:许李强,男,小学三年级。
我的一个同事米老师以前所教的一个农村三年级学生,其父母在外地打工,这个学生有不停眨眼的坏习惯,俗称“眨巴眼子”。一次,米老师让这个学生注视老师的眼睛2分钟,不要眨眼睛,结果这个学生从此再也不频繁地眨眼睛了。
3.5 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脑中注入某思想的行为”,③有意识地让孩子对自己说“我是聪明的孩子”、“我是勤奋的孩子”、“老师是爱我的”等等,这些语句就会慢慢内化为孩子的自我意识,这些正向的自我暗示对于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质,从而走向成功都具有积极作用。
案例5:幼儿园的班级,每天上午十点都发点心给孩子吃,我就有意识地让班内自信心不强,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孩子轮流发点心,目的是给这样的孩子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最棒的,从而树立信心。每天的晨检、午检我还让孩子轮流当小老师协助我检查幼儿口袋是否有危险品。
注释
① [法]爱弥儿·柯尔.心理暗示与自我暗示.马晓佳,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19.
② 董会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4.
心理暗示篇8
关键词:完美主义;心理暗示;受暗示性
中***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43-01
1关于心理暗示
1.1心理暗示的含义
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在无意识中,广告信息会进入人们的潜意识。这些信息反复重播,在人的潜意识中积累下来。当人们购物时,人的意识就受到潜意识中这些广告信息的影响,左右你的购买倾向。暗示可以来自个体外部也可以来自于自身。在遇到危险时,脑海中出现的“不要害怕”的声音,就是自己对自己的暗示。
1.2人为什么会接受暗示
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别人的影响呢?首先,我们要对一个人进行决策和判断的心理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实,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做出的。这样的决定和判断,我们称其为“主见”。一个“自我”比较发达、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但是, “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也并不总是“有主见”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但是,外来影响空间的存在以及易受暗示的机会,并不等于一定会受到暗示。暗示的成功,还需要一个必要的条件,那就是受暗示者,必须存在着针对外来的暗示者的自卑――觉得自己不如暗示者、觉得暗示者比自己高明、自己应该向其讨教、自己必须接受他的判断、自己必须接受暗示者的影响。其实,这样的暗示作用,在本质上,就是用自认为比自己强的别人的智慧、代替或者干脆取代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当然,这样的自卑、自贬,以及对于暗示者的崇拜和能力的夸大,很少能被受暗示者意识到,这些心理过程通常都发生在潜意识。所以,暗示作用通常都发生在不知不觉中。而且,我们会发现,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种对于自主判断的部分放弃,是有一定适应意义的,这可以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是暗示作用的积极面,这种积极作用的前提,就是一个人必须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见,暗示作用应该只是作为“自我”和“主见”的补充和辅助。
2完美主义和心理暗示
2.1什么是完美主义
我们已经对心理暗示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在探讨完美主义者的受暗示性之前,我们有必要说明一下完美主义者的一些特点。研究者认为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即在个性中具有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倾向。完美主义者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非现实的、固化了的自我形象,并按照这个理想化了的自我形象生活。当生活中遇到不幸或发现自己并不完美时,完美主义者就会面临心理上的巨大失衡,甚至导致心理崩溃。
国外研究者Burns认为,完美主义者是对自己设立过高的标准或期望,然后又过度要求自己去追求这些遥不可及的目标,从而产生一些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从上面对完美主义的定义和相关研究看来,完美主义其实并不那么完美,但是真的如此吗?有研究者认为完美主义也有积极的一面,Hama chek把完美主义分为正常的和神经质的两种,他认为正常的完美主义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它促使人们为自己设立较高的标准来驱动自己成为有能力、有成就的个体;正常的完美主义者允许自己在自我评价时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并不期待自己在所有的情境下都表现完美,能建设性地应付自卑感。
2.2完美主义者的受暗示性
概括起来,暗示作用的本质,就是人由于自身弱点,会受到别人的影响,严重的可以达到不加分析和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观点,甚至异端邪说。人的依赖性越强、人格越幼稚、主见越少,就越容易受别人暗示。在心理疾病领域,对于抑郁症患者或者有着抑郁人格倾向的人他们对自我的建构依赖于外在的评价,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容易受到外来的影响,因此容易受到暗示。对于癔症病人他们的发病就与暗示有关,因此暗示对其病情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那么对于有着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即完美主义者来说他们的受暗示性又如何呢?
心理暗示篇9
一、什么是心理暗示
对于心理暗示,《心理学大词典》是这样描述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可见,心理暗示在本质上,是把一种思想强加给另一个人的大脑的行为。
按照施加对象进行分类,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与他人暗示两种。自我暗示是指一个人对自身进行的思想灌输。这样,自己的心理(心理活动)可以给自己的人格(潜意识)施加某种影响,改变自己的个性与人格。例如,文章开头提及的刘老师,便是运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帮助自己建立信心,克服恐惧。他人暗示,简而言之就是他人对个体进行的思想灌输。例如,我们在给他人加油鼓劲的时候常常用到的便是他人暗示。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每个人都会受到暗示,只是程度高低的问题。那么,人为什么会不自觉地接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个体人格结构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弗洛伊德将个体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与生俱来,亦为人格结构的基础,往往受潜意识支配,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在自身和其环境中进行调节,遵循现实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超我”遵循道德原则,用以维持个体的道德感,回避禁忌。“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心理暗示提供了机会,因此,心理暗示可以认为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心理暗示的作用
我们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心理暗示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的情绪和行为有奇妙的作用,恰当地使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达到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建立乐观积极心态的作用。例如在重大场合时感到紧张、焦虑,害怕自己出丑,这时便可以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我不紧张,我一定可以做到的”,在缓解自身紧张情绪的同时,激励自我。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还有助于某些疾病的医治,它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求生意念。当然,心理暗示的力量不止于此,我们需要学会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从内而外地改变自己的生活。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心理暗示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消极的心理暗示通常表现为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不能在现有环境中继续活动等等。消极的心理暗示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所谓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于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方面工作的主观评估,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是否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具有重要性影响。例如,有一些教师对自己是否胜任教师这一岗位,是否适合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做不好工作,上不了精彩的课,从而导致情绪低落、教学兴趣不高,影响工作效率。
由此可见,心理暗示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作用,对个体的工作、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学会使用积极心理暗示法,对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增强生活满意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积极心理暗示的基本方法
心理暗示来源于自我或是他人,学会运用积极心理暗示法,生活就会增添一丝明媚。在这里,笔者着重介绍几种常见的积极心理暗示方法:
1. 扩大优点法。
扩大优点这一说法最初源自台湾作家林清玄,他年轻时曾担任过记者,有一次在报道一名小偷作案的过程时,感叹道:“像心思如此细密,手法那么灵巧,风格这样独特的小偷,做任何一行,都会有成就吧!”也正是这句话,让这名小偷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最终成为一名事业有成的大老板。人之所以有自卑感,是因为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光看到自己的缺陷。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我们没有去发现自己或是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因此,扩大优点法要求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发现闪光点并且设法扩大它。即使是微小的优点,一天反复思索几遍,也能使你感觉到优点多于缺点。如果有人认为,“我什么都不会,不会做家务,不会理财,如果说我有优点,那只有学习成绩好而已”。很好,“学习成绩好”就是你的优点,反复对自己说,“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在这一点上我比别人优秀,我并不差”,以此来增强自身的自信心。推己及人也是一样的,我们应该更多关注他人身上的优点、闪光点,而非吹毛求疵,死盯着他人的缺点不放。
2. 淡化消极因素法。
所谓淡化消极因素,就是设法缩小消极面,减小消极面对自己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以“全”或“无”的思想考虑事情,他们会将极小部分的失败或恐惧扩大化了,扩大到了工作乃至生活的整体,从而对工作和生活进行全盘否定,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只是我们将消极因素扩大了。因此,客观看待问题,淡化消极因素也是积极心理暗示法之一。 例如:有的人对上司某一决策有看法,就对工作失去信心;有的人跟同事闹了别扭,就觉得上班没劲等等。由于某一方面的不顺心,就影响到整体工作,使自己陷入烦恼的深渊。实际上,上述情况是以偏概全,将消极因素扩大化,使自己对整个工作不满,产生了消极心态。
3. 不说消极语言法。
消极的心理暗示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危害性。因为消极语言说多了,会使人意志消沉,产生自卑心理,失去自信,更严重者会一事无成。像“反正”“毕竟”或“总之”一类的词便是消极语言的典型代表。例如,有些人当生活、工作、学习不顺利的时候,消极语言就脱口而出,对自己进行否定,而且是进行全面否定,认为 “反正我不行,毕竟是不行的”“总之,注定是要失败的”等等, 这些话都是一些全面否定自己的话,一旦开口,使得本来可以做好的事,也就做不好了。因做不好,不去做也就理所当然了,也就没有必要再努力了。这就是消极语言带来的严重后果。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树立自信,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就应尽量避免说消极语言,即使一些消极语言浮现在你的脑海里,也要避免使用它们。
4. 转移暗示法。
积极的暗示产生积极的心态,消极的暗示产生消极的心态。对自己而言,我们可避免运用消极的暗示,但是我们无法控制他人对自身的消极的心理暗示。遇到这种情况,就得运用转移暗示,将别人对自己的消极暗示转化为积极暗示。 例如:一位老先生踩了一位年轻姑娘的脚,这位姑娘开口就骂人:“你个老不死的!”可是这位老先生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呵呵地说:“谢谢!谢谢!” 老先生的这一举动,把周围的人都闹糊涂了,这是怎么回事?人家骂他“老不死的”,他不但不生气,反而乐着说谢谢,这老先生肯定有病。此时,有人就问老先生:“人家骂你,你不仅不生气还谢人家,这是为什么呢?”老先生说:“这小姑娘没有骂我,她给我祝福呢!她说的是,第一我老了,第二我不会死,这不是给我祝福吗?我不应该感谢她吗?”听到此话,周围的人都乐了,小姑娘红着脸低下了头。这就是转移暗示。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境我们无法控制,这时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将不利于自己的心理暗示,转移为有利于自己的心理暗示。
5. 赞美他人法。
心理暗示篇10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暗示 基本思路
一、心理暗示的原理和特点
1.心理暗示的原理。心理暗示告诉我们,人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体,在情感的作用下理智的心理活动会进行得更敏捷、更富有成效。人只有在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处在最和谐状态时,才是活动最顺利、最有成效的时刻。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未意识到的刺激的影响作用,以及环境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心理暗示的研究表明,即使最强烈的观念,也必须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相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结合,和他对某一事物的期待相结合,和他的需要兴趣相结合,并且和他的个人情绪、智能、意志及要求等特性协调,才可能达到心理暗示的效果。
2.心理暗示特点。(1)开发性。心理暗示是通过激发人的无意识心理活动,激发人脑接受教育的潜力,从而使人脑接受教育的潜能得到发挥。(2)易接受性。心理暗示符合学生自尊***性强的个性心理特点,使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使教学内容可接受性增强。(3)愉悦性。心理暗示强调在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寓教于乐。(4)多义性。心理暗示对心理的影响遍及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多方面。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最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思维与体力的结合,同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体育教学环境的特殊性。体育教学环境变化多,完全不同于其他学科,为教师的暗示提供了条件,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环境特点,以暗示调动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2.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各项练习手段、组织教法均有所不同,球类集体项目的互相配合,协同作战的有趣练习,田径项目个体战胜自我较为枯燥的练习等,都会为暗示教育创造各种各样的机会。
3.组织工作的复杂。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进行,场面大,人数多,分组练习项目多,加之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给组织工作带来了困难,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互相观察、互相指导,营造互助气氛。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互相技能,对自己能充当组织角色也会感到心理满足。
4.技术教学的反复性。学生不可能一次就完全掌握各项体育技术,需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才能学会。学生学习中往往产生急于求成心理,欲速不达后又产生沮丧情绪。体育教学中这种反复性,在一定程度上心理暗示成为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
三、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的基本思路
1.情绪、气氛的暗示。不同的情景使人产生不同的心境。良好的教学环境、课堂气氛可改变学生学习心境,以往的传统中长距离跑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可通过游戏“官兵抓强盗”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游戏气氛的营造,化解学生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中长距离的奔跑练习。
2.榜样的暗示。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为人师表、言行和优秀学生的示范、榜样作用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例如:在男生引体向上的达标教学中,学生普遍认为标准太高,达标太难,认为自己不可能达到要求。这时我以学校一名体格单薄、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为例,说明他经过一段时间的顽强练习和不懈努力,从原来的一个都不能完成到最终考核时的满分成绩,以此激励其他学生,弱者都能达到的目标为什么自己不能达到?关键是恒心、信心。通过榜样的暗示,极大鼓舞其他同学,可见榜样的作用非常大。
3.语言的暗示。教师的语言暗示是体育教学中的一种艺术,风趣、诙谐的言语都会起到心理暗示的作用,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更加自然、和谐。例如:在跨栏跑技术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敢品质,我们把动作要领浓缩为口令形式“抬、伸、压”及“蹬、屈、拉”,在学生准备过栏瞬间提示“过”等激励性言语,并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从而使教学进展顺利,效果更好。
4.艺术暗示。实践表明艺术是一种最有力的暗示。它不仅以理性的逻辑方法,而且能以情感手段产生影响。教师可根据课堂的不同阶段、不同项目、不同内容有目的地选择适当的音乐、***片、色彩、韵律、节奏、语调进行心理暗示,通过艺术的“载体”将暗示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例如:在队列练习中,辅以雄健的进行曲,使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有节奏地行进;而节奏鲜明,动感强劲的的士高音乐是健美操、韵律操教学中运用最多的音乐,随着强劲节拍,充分展示学生的青春活力;而缓慢的抒情音乐使学生尽快放松,在紧张激烈的运动后起到放松的作用。以上这些都是音乐艺术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5.自我暗示。坚信自己的力量和勇气,在面临挑战时,自我提醒、自我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引导学生面对困难,面对障碍,面对高度,进行自我暗示、增强信心,这对培养学生沉着、镇定、坚毅的品质有很大的帮助。
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双向互动的统一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相促进。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新世纪的体育教师,在熟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心理暗示作为一种教学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也对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建构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我们应更加深入地对心理暗示教学法实践进行研究,使其为体育课程改革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