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10篇

社会心理学篇1

一、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整合趋向

从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以罗斯为代表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以麦独孤为代表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后来又出现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试***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嬉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解释,强调社会呀群体变量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但是,俱、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间的互动是持续不断的。要充分准确地描绘人的社会行为,单一的研究取向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一种综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从本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开始,欲***将社会心理学的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得以具体实施,尽管许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学科间的联姻却未能获得预想的成功。最近20多年,不同研究取向的论争再度兴起,当理智战胜了感情之后,开始迈上了整合之路。更为重要的是,近几年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从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的整合发展和现状启示中,我们认为,社会行为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文化和人格及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塑的造的综合应用社会科学,是从心理层面上对于人类社会行为的流行性反应的总体把握。从学科性质上讲,它既不是心理学的分支,也不是社会学的分支,而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的事合社会心理学。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正如南京大学周晓虹博士所言:“我们只有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以至生物学的多维视野出发,才能获得对人类社会行煌完整解释”。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母体学科在解释人类行为及春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体系来看,它虽然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附属物,又不是多种学科的简单的拼凑和混合,而是多种学科的整合,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性质和特点。因此,社会心理学应***地着力于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第一次提出了整合社会心理学,其研究对象分为三层次或三个单元:第一层次为宏观层次,又叫社会主体单元,其基本概念是社会、文化和人格,认为社会行为是这三个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S)=f(S.C.P);第二层次为中观层闪,又叫个人主体单元,其核心概念是地位、角色、自我,认为个人行为是这三个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I)=f(S.R.S);第三个层次为微观层次,其操作概念是目的、工具和态度,又叫行为主体单元,认为任何作为社会行动的行为都是这三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A)=f(O.M.A)。夏学銮教授“三层次九因素”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在水平层次上的任何一个主体单元的行为都必须考虑行动的三个参照系数的综合作用。总之,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

从“三层次九因素整合说”中可以盾出,社会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心理律的整合及个体作用、群体互动、社会影响的整合是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关节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性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心理是社会行为的内在过程,而社会行为则是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社会心理整合研究是指社会行为流行性反应的内在心理一般本性和一般规律的研究;社会行为整合研究是指现实生活中人们直接关注的流行性心理反应的外在行为特征研究。社会心理的维度是我们所熟知的,而社会行为的维度则往往有所忽视。目前,社会心理研究所有社会学化和社会行为研究有心理学化的整合趋势。社会行为心理学既要探计内在的社会心理学过程,又要研究外在的社会行为规律,以避免行为主义忽视行为内在心理过程,而认知论学派忽视心理过程外显行为的偏向。

二、社会行为心理不足合的切入点

中国社会近10年来,社会心理学进入重建与复兴阶段,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界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又不知傣何下手方能切合实际研究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因为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行为也是千姿百态的,对社会行的总体把握不仅涉及到对鞭一般存在的把握,而且必然要涉及到对其各种存在样态及方式的把握,面对五光十色的多种多样的社会行为,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最适宜的入手处或生长点哪里?

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社会流行的社会行为心理问题,并认为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的研究能够为这些总是提供依据和答案,因而开始了社会行为心理与现实社会问题结合上的研究。一般来说,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现实生活的信息资源,限定了研究的切入点或理论的生长点。就此而言,当代中国的社会行为心理研究的最适宜的切入点只能是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热点问题。社会行为心理热点问题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反映,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心理热点问题也是社会行为的心理的重点问题,这些行为关系到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和前途。社会行为心理热点同时也是社会行为心理的难点和焦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尖锐的社会矛盾,是很敏感、很尖锐的社会焦点问题,解决起来也往往难度不小。社会聚群行为是种种社会行为心理的起始点和矛焦点,也是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整合研究的着力点。

社会心理学是对社会生活和处于热烈社会生活聚焦点上的人们所思所虑、所作所为的本质的思考,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就是为解决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社会心理问题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以后的每一步发展都直接从社会生活的急需中获得了无限的动力。显然,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例如,20年代“霍桑试验”中士气与生产效率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当时工业生产之急需;30年代舆论、流言、种族和价值冲突等主题,是为适应世界经济的萧条和社会的动荡不安之需要;40年代信仰、态度、民族性格等主题,是应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需要;而五六十年代以后社会相对稳定和平发展,许多具有明显应用性的分支学科相继出现,既繁荣了社会心理学本身,又使它在社会生活需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不仅在欧美国家,而且在日本、俄罗斯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心理学这门应用科学的社会职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都越来越大。有人统计,这10多年中《全国新书目》上刊有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有数百种,其中90%以上都与应用于社会生活有关。并且社会心理学应用成果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或正在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

三、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着力点

大量的有关研究表明,社会互动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种种群众行为、大众行为、集群行为。也就是不受通常行为规范所指导的、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群体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聚群行为。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积极的社会聚群与人们积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之间正相关,而消极的社会聚群(矛偏行为)与人们社会观念的偏颇和社会行为的偏离也有正相关。特别是当代中国青年有一种比西方更重视同辈凝聚的矛群意识,在这种社会心理环境下,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在聚群面对面的互动中会越聚越热,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将问题自然聚焦,聚焦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施放出来。由此看来,聚群和赤心理的发展存在着两种可能性,既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也可能成为社会变昔的掏力。所以,假公济私在生生的聚群行为心理入手,探寻研究社会行为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整合社会心理学具有生命力的着力点。

布鲁姆(H.G.Blumer)1946年曾把集合体分为四种:集群、大众、公众和社会运动团体。后来,布罗温(R.W.Rrumer0又把集群分为两种:暴众和听众。这种分类依照无组织群体的有机程度和无组织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地全划分的,有利于人们对无序群体的理解和把握,对聚群行为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大众与聚群有联系也有区别。这两类群体都是一种无组织群体的集合现象。在大众传媒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以大众面貌出现的无组织群体将越来越多,越来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值得引起重视的群体现象。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人数和接触方式上。大众是散布在广大社会范围内、接触大众传播媒体为数众多的一群人,大众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接触是间接的,是通过大众媒体发生作用的。聚群是以视野所及、耳闻所达的一群人,相互之间的接触是直接的,通过感官和躯体感知群体中的人与事。大众和聚群都是无组织群体,具有自发性、散漫性、情绪性、无责任性等。

国外将聚群行为称为collectivebenhavior,也就是无组织无纪律的大众集合现象。原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把它称为“非集体行为”(或译为“集体外行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文献上,一般译为“集体行为”。中国人民大学沙莲香教授称为在公共场合或社会活动中出现的集群现象。兰州大学曹孟勤教授等认为,译为集体行为不妥,称为“群体行为”失之过宽,没有限制,称为“非集体行为”也不妥,因“集体外行为”并非个体行为。因此,人道我这种偶然聚在一起无组织的一群人的行为为集群行为。我们认为“聚群行为”这个概念更能全面地动态地表达无组织的、自发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的激烈行为特征。

社会心理学认为,趋群性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趋向于合群。社会生产方式越发达,生活方式越先进,各类人员的趋群意识和结群倾向就越强烈。面对社会的巨大变革和发展,社会聚群现象普遍存在的、经常发生的,发生的原因、情况和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这种随意性、自发的、无拘无束的聚群现象无所不在。它的启动原因之一是出于人们最基本的交换信息需要。这一需要最原始的生物学价值是减少对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从而及时调整自身的行为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聚群者希冀在集合中寻找到共鸣点,并力***补充缺陷,达到志趣相投、知能互补。不仅如此,而且聚群行为心理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聚群已由过去的单一性发展到多学科广泛交叉,层次日益增多,品位日益提高,形式日趋复杂。因此,从社会心理学角度优化整合聚群心理与聚群行为发生、发展的过程特征和规律,即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探求对积极聚群行为的鼓励、强化,以及寻求对偏离聚群行为的预测、预防和调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正如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86年10月3日给沙莲香教授的信中所强调的:“在现代科学技术九大部门之一的行为科学部门中,社会心理是一门重要学科。而行为乘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聚群心理是聚群行为的内在条件和依据,聚群行为是聚群心理的外在表现。一般情况下,聚群需要形成聚群动机,聚群动机驱使聚群行为。“因为一切行为的基础和根据都是心理现象的规律,同样一切心理的外在表现都构成某种行为”。人的行为无一不是由动机所引导、维持和导向,而动机又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一个人的行为是这样发生的,一个聚群集合行为也是在相互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支配下发生的。聚群心理是聚群行为的内中动力,聚群行为是聚群心理的外在表现。可见,个人行为与聚群行为都是一种动机性的心理行为。所不同的就是聚群行为中有大部分人只能模糊地意识到这种需要和动机,而简单的幼稚认同就应声而起,被动地或奇特地介入进去了。

四、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交互点

社会行为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社会行为与社会聚群行为活动等三大领域。当代社会行为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整合科学。整合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三大层面的内容,即社会环境、文化心理、人格信仰、角色地位之间相互作用的宏观社会文化行为心理整翕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意志、社会态度之间相互作用的中观社会行为心理整合层;亲和行为、互动行为、聚群行为、规范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微观社会聚群行为心理整合层;这三大层面内容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整合构成了当代社会行为心理研究的有机整体,力***发挥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三者的“杂交”优势,克服不足,建立共性与个性、世界化与本土化相统一的社会心理学。

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所关注的社会文化与亚文化因素的影响,文化心理的积淀,对社会成员人格信仰、角色地位等社会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人格与角色待社会和赤又在何种程度上影响社会环境与文化心理的建构。

在个人与个人的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所关心的个人之间的相互认知、情感、意志、态度等怎样在社会认同层面,人际

关系层面,人际沟通层面相互作用产生的角色地位与社会行为,以及后者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前者。

在群体与个人的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关注从群体到个体又从个体到群体的影响过程,在群体合作、竞争、冲突、调适等对称性社会互动和模仿、暗示、感染等非对称性社会互动中,如何影响人们的亲和行为和规范行为,以及人个行为又如何作用于群体行为。

在各体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点上,社会行为心理整合主要研究社会与社会、群体与群体、文化与文化之间,在聚群行为、群众行为、大众行为、偏离行为、规范行为相互作用过程中,如何鼓励强化规范行为心理和优化整合聚群行为心理,为适应跨世纪社会的现代化而加快人的行为素质的现代化而努力。

社会心理学篇2

几十年来,多种社会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存在,不仅了一门统一学科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其对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发出了要把个的和社会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的探讨整合起来的呼呈,建立整合的科学大一统的整合社会心理学。人们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在多种学科之间形成的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社会行为心理学的提出和构建妆衰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势在必行,总的设想是将社会行为的个体作用、群体互动、社会影响整合起来,从丰富多彩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切入,着力研究聚群行为心理的优化整合。

一、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整合趋向

从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以罗斯为代表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以麦独孤为代表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研究取向,后来又出现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心理学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点。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试***从个人的人格结构中求得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解释,强调个体变量的重要性;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通过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化等“塑造嬉体”的因素来研究人们的社会互动,并进而达到对人类行为本质的解释,强调社会呀群体变量的重要性;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是从因素入手探索有关人类行为的解释,强调文化变量的重要性。但是,俱、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间的互动是持续不断的。要充分准确地描绘人的社会行为,单一的研究取向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一种综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从本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开始,欲***将社会心理学的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得以具体实施,尽管许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学科间的联姻却未能获得预想的成功。最近20多年,不同研究取向的论争再度兴起,当理智战胜了感情之后,开始迈上了整合之路。更为重要的是,近几年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实现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从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的整合发展和现状启示中,我们认为,社会行为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文化和人格及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塑的造的综合社会科学,是从心理层面上对于人类社会行为的流行性反应的总体把握。从学科性质上讲,它既不是心理学的分支,也不是社会学的分支,而是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学、学、管理学等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的事合社会心理学。它是在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边缘性质的***学科。正如南京大学周晓虹博士所言:“我们只有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以至生物学的多维视野出发,才能获得对人类社会行煌完整解释”。从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上看,它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边缘学科,是母体学科在解释人类行为及春与社会、文化、人格的关系时彼此接近、相互渗透的结果。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体系来看,它虽然是在母体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学科的附属物,又不是多种学科的简单的拼凑和混合,而是多种学科的整合,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全新的性质和特点。因此,社会心理学应***地着力于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第一次提出了整合社会心理学,其研究对象分为三层次或三个单元:第一层次为宏观层次,又叫社会主体单元,其基本概念是社会、文化和人格,认为社会行为是这三个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S)=f(S.C.P);第二层次为中观层闪,又叫个人主体单元,其核心概念是地位、角色、自我,认为个人行为是这三个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I)=f(S.R.S);第三个层次为微观层次,其操作概念是目的、工具和态度,又叫行为主体单元,认为任何作为社会行动的行为都是这三因素的函数,其公式为B(A)=f(O.M.A)。夏学銮教授“三层次九因素”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在水平层次上的任何一个主体单元的行为都必须考虑行动的三个参照系数的综合作用。总之,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

从“三层次九因素整合说”中可以盾出,社会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心理律的整合及个体作用、群体互动、社会影响的整合是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关节点。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是人类社会性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心理是社会行为的内在过程,而社会行为则是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社会心理整合研究是指社会行为流行性反应的内在心理一般本性和一般规律的研究;社会行为整合研究是指现实生活中人们直接关注的流行性心理反应的外在行为特征研究。社会心理的维度是我们所熟知的,而社会行为的维度则往往有所忽视。,社会心理研究所有社会学化和社会行为研究有心理学化的整合趋势。社会行为心理学既要探计内在的社会心理学过程,又要研究外在的社会行为规律,以避免行为主义忽视行为内在心理过程,而认知论学派忽视心理过程外显行为的偏向。

二、社会行为心理不足合的切入点

社会近10年来,社会心理学进入重建与复兴阶段,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界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又不知傣何下手方能切合实际研究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因为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社会行为也是千姿百态的,对社会行的总体把握不仅涉及到对鞭一般存在的把握,而且必然要涉及到对其各种存在样态及方式的把握,面对五光十色的多种多样的社会行为,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最适宜的入手处或生长点哪里?

一些社会科学工作者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社会流行的社会行为心理问题,并认为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行为科学的研究能够为这些总是提供依据和答案,因而开始了社会行为心理与现实社会问题结合上的研究。一般来说,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和现实生活的信息资源,限定了研究的切入点或理论的生长点。就此而言,当代中国的社会行为心理研究的最适宜的切入点只能是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热点问题。社会行为心理热点问题是一种客观的社会反映,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行为心理热点问题也是社会行为的心理的重点问题,这些行为关系到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和前途。社会行为心理热点同时也是社会行为心理的难点和焦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尖锐的社会矛盾,是很敏感、很尖锐的社会焦点问题,解决起来也往往难度不小。社会聚群行为是种种社会行为心理的起始点和矛焦点,也是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整合研究的着力点。

社会心理学是对社会生活和处于热烈社会生活聚焦点上的人们所思所虑、所作所为的本质的思考,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就是为解决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社会心理问题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以后的每一步发展都直接从社会生活的急需中获得了无限的动力。显然,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例如,20年代“霍桑试验”中士气与生产效率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当时生产之急需;30年代舆论、流言、种族和价值冲突等主题,是为适应世界经济的萧条和社会的动荡不安之需要;40年代信仰、态度、民族性格等主题,是应第二次世界大战这需要;而五六十年代以后社会相对稳定和平发展,许多具有明显应用性的分支学科相继出现,既繁荣了社会心理学本身,又使它在社会生活需要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不仅在欧美国家,而且在日本、俄罗斯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社会心理学这门应用科学的社会职能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都越来越大。有人统计,这10多年中《全国新书目》上刊有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书有数百种,其中90%以上都与应用于社会生活有关。并且社会心理学应用成果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或正在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

三、社会行为心理整合的着力点

大量的有关研究表明,社会互动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人们在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的社会互动中,形成种种群众行为、大众行为、集群行为。也就是不受通常行为规范所指导的、自发的、无组织的、无结构的群体行为方式。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聚群行为。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社会行为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积极的社会聚群与人们积极的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之间正相关,而消极的社会聚群(矛偏行为)与人们社会观念的偏颇和社会行为的偏离也有正相关。特别是当代中国青年有一种比西方更重视同辈凝聚的矛群意识,在这种社会心理环境下,社会变革过程中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在聚群面对面的互动中会越聚越热,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将问题聚焦,聚焦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施放出来。由此看来,聚群和赤心理的发展存在着两种可能性,既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也可能成为社会变昔的掏力。所以,假公济私在生生的聚群行为心理入手,探寻研究社会行为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整合社会心理学具有生命力的着力点。

社会心理学篇3

一、透视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1、目前我国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

人们一致认为,民族心理学是一门民族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因而民族学研究者将民族心理学视为民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学研究者也将其归属于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不同的学科所属使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也颇为不同。

民族学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在过去一段时间中曾将重心放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上,他们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这一概念进行了多种多样的阐释,从各自的角度分析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这一时期对民族共同心理素质与民族心理这两个概念的分辩与讨论,也成为热门话题。近年来由于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民族研究者已将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纳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畴,对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已无异议,但对民族心理的具体解释却各不相同。比如,李静提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从民族学的角度,来诠释作为一个共同体的民族群体的心理的产生、发展及其历程,与民族有关的心理问题及民族心理与民族共同体其它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对各个民族心理规律的揭示,对其心理模式各个方面的研究,包括各民族的民族意识、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等的研究,进而研究各民族相同或相异的心理模式及其发展演变…。而徐黎丽认为,民族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也包括民族心理过程和民族个性心理特征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民族心理就是特定民族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结合体。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则是民族心理产生发展的生理基础。

相较民族学界的解释,张世富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解释更具有心理学意味。他认为:“民族心理学就是以发展的观点研究不同文化条件和社会生活条件下各民族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各民族的心理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民族心理应该包括民族认知、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性格、能力、自我意识和民族的社会心理等基本内容A_。但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仍不足以说明对民族心理能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和本质的了解解因而,对民族内部的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也应进行研究4(58)。李尚凯认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而民族心理是由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和民族自我意识三大部分组成,其中,民族心理素质包括民族认知、思维、气质、性格等;民族心理状态包括民族价值观念、情绪、情感、兴趣、爱好等;民族自我意识则包括民族认同、自豪感、自信心等。

上述对研究对象界定的差异,在实际研究中表现为:“在研究课题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学研究工作者的理论问题之一,他们的研究具有宏观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则通常以心理现象为单位,具有微观性。”12™。然而,民族学研究者的宏观性研究与心理学研究者的微观性研究并不存在一种的相互补充关系,它们独自为阵,并不能实现民族心理学的完善建构及发展。

2、研究对象的剖析一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研究者们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定义,可以看到以往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界定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

其一,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层面。认知、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等等,是个体心理的研究内容。普通心理学以个体心理为主要内容。仅只在各种心理现象前加上“民族”二字,只能表明研究样本具有“民族”这一属性(这一属性在我国还特指“少数民族”。说明民族心理学是对某一或某几个、甚至是所有人们现在能确定的民族的个体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自我意识的研究,即对民族的一般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研究。如前所述,一些研究者就明显把民族心理学划为普通心理学的范畴,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民族认知、民族情感、意志等等。

其二,社会心理层面。将社会心理层面的心理现象作为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研究者并不多。张世富在其主编的《民族心理学》一书中,曾明确提出社会心理也是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2005年他指出,民族心理应该包括民族认知、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意志、民族性格、民族品德、民族气质等,这些是民族心理研究的基本内容,但对这些内容进行研究仍不足以说明对民族心理能有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和本质的了解。因而,对民族内部的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也应进行研究。我国的学者大多持这一看法,即对民族内部的群体心理进行研究,特别要研究那些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产发展、生活提高、智力开发、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社会安定的民族心理现象,才能充分发挥民族心理学所特有的价值。

   民族内部存在着众多的群体,如根据年龄、性别、血亲、职业、宗教、阶级或阶层、文化等特点构成的群体除了具有本民族的共同心理,还具有该群体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因此研究民族内部各个群体的心理现象,是十分必要的王昕亮对1997年到2002年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计量研究资料表明,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人格特质占19.8%,儿童智力占9.9%,学习心理8.0%心理健康30.2%,双语教育18.5%,社会心理8.0%,其它内容(包括心理测量、审美心理、宗教心理、文化心理等等)占5.6%丨7丨<1>10)而在统计的所有研究中学生是被试群体的绝对主体,学生占被试总数的97.2%,其他人群仅占2.8%7丨(13)。所有内容中,仅占8%的社会心理研究,及其97.2%学生被试的数据已明确的说明:当前我国民族心理学在实践中的研究样本单一、内容庞杂,并没有形成该学科的独特的主体研究对象。

上述分析可见,目前我国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的界定并不清晰,未能明确的给研究者们指明主要方向。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心理,其主要内容和重点究竟是通过对民族群体的研究而得出的各种民族个体的一般心理现象的研究呢?还是在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等社会环境层面上,对各民族群体和个体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研究?还是如前文所述,只要是与心理学有关的,挂有“民族”二字,或研究样本是“少数民族”即可?

二、民族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1、民族心理学的概念

我国学界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定的不清晰,和民族心理学概念的翻译及对概念的定义不明有关。中国的心理学是舶来品,民族心理学也不例外。冯特的《民族心理学》是我国学界认为最重要的民族心理学著作。然而,冯特著作的英译名称是“TheElementofFolkPsychology”,涉及的内容有原始人、***腾制度、英雄与神的时代、人性的发展。冯特将这些内容的分析看作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历史。张世富曾指出:“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应称作《民俗心理学》,冯特原来称其为Folkpsychology就是民俗心理学,冯特的《民族心理学》这一书名虽译的不够准确,但沿用至今不见有什么异议,该书的内容虽以民俗为主,但研究的是民族的、部族的民俗,所以仍属于民族心理学的范畴,故称之为《民族心理学》也不是没根据的”。由于冯特所做的民俗分析是对民族的、部族的民俗分析,所以被我国研究者接受为民族心理学。这显然是需要纠正的观念,国外对民俗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的解释是有明显差异的。最早使用民俗心理学(Folkpsychology)的心理学家WilhelmWundt在1916年认为民俗心理学的目的是在民族学所提供的事实基础上,针对原始人的思想、信仰及行动从事心理学的解释,而近期的学者认为民俗心理学指一种采取当地民众习用之本土性名词、概念及思想的心理学。从上述我国学者们对民族心理学的解释来看,显然不是指民俗心理学,因而,他们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内容的界定也非民俗心理。既然如此,以冯特的民俗心理研究的体系、理论作为民族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指导理论显然是有偏差的。与民族心理学有诸多相似之处的是文化心理学(Cul¬turalpsychology),但文化心理学所研究的是文化传统与社会实务如何调节、表现及转变人心。中国民族心理学并未在实质上与民俗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等分开,而是混在一起。如果民族心理学要发展,势必要与其他相关学科区分开来,以形成自己特有的研究领域。

2、族群社会心理一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族群心理与民族心理

族群范畴的心理比民族范畴的心理更准确地反映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庄孔韶在其主编的《人类学通论》中认为:族群(ethnicgroup)是人们在交往和参照对比过程中自认为和被认为具有共同的起源和世系,从而具有某些共同文化特征的人群范畴。在概念上,族群与民族是有一定区别的。与族群不同,民族(nation或nationality)不仅是一种人群范畴,而且还是一种人们共同体。它一般指那些有自治要求,已被***治疆域化或正在追求***治疆界化的族群,而族群的***治疆界化则往往要以一定的共同地域和共同社会经济联系为前提。并不是所有具有共同地域和社会经济联系的族群都会要求***治上的疆界化。而一个散居的、缺乏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族群,也可能去寻找一块地域,创建共同的经济生活,使自己得到***治疆界化,成为一个民族。“族群”可以概称、囊括“民族’,也可以用它来区分民族内部的不同支系,但很难用民族来囊括族群。比如,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被称为“ethnicChinese”,但不能统称为“Chinesenation”,否则会引起纷争。在我国,对族群与民族的概念并不加以区别,但通过民族识别的56种民族中,汉族就明显没有自治区域的概念,而且我国目前还有很多有待识别民族成分的、明显有别于其它民族的人群体,如西藏的僵人、云南的苦聪人等等。仅以“民族”范畴的心理为研究对象,会使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限制在已被识别的少数民族上,而忽视许多未被标识民族身份的族群或未获得***治疆界化的族群。以族群心理作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更为合理,认识这一问题,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是重要的。

(2)族群社会心理是民族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由于人具有社会性,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是紧密相连的,个体心理也具有社会性。虽然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不可避免的要沿着个体心理水平与群体心理水平两条路线展开,但应当明确的是,民族心理学研究的不是族群的一般的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而是研究在具体的人际互动和社会情境的影响下的族群的个体或群体的心理过程和机制,即社会心理层面的族群心理。

社会心理学篇4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中***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235-02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社会工作专业将社会心理学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社会交往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因此,进行该门课程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依据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社会工作专业授课的对象一般都是没有心理学基础的学生,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欠缺不容易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主要以教材为载体,所采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理论多,实践少,注重对不同理论流派的阐述,容易导致课堂的枯燥乏味,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再次,以往的社会心理学教学主要采用讲解式教学模式,容易变成填鸭式的教学,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上述问题,笔者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尝试。

二、教学改革的尝试

(一)教学内容以强化应用为重点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的教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的重点。为此,在社会心理学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除了所选用的教材(周晓虹的《社会心理学》),还应参考多种社会心理学教材,对这些丰富的社会心理学内容进行慎重的选择,舍去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纯理论知识,选取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形成能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社会心理学教学内容体系。

(二)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心理测验法或相关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社会角色”这一抽象概念时,可先在课堂上进行自我角色意识的心理小测验,并对测验结果进行生动有趣的分析,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引入社会角色、角色期望、角色冲突等相应内容,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态度的测量”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对量表制作的基本步骤进行讲解后,可给学生留下作业:根据一定主题编写制作态度量表,使用量表对相关事件态度进行测量。对此,学生的具体做法是:调查学生群体对华为、联想、摩托罗拉等手机品牌的态度,对结果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通过“课堂交给学生”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于课程中实用性较强、更容易理解的内容,可布置学生课前学习和查阅资料,安排课时让学生上台讲解,教师作指导点评。比如在讲“认知偏见”时,在学习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社会刻板印象等的基础上,要求學生课后对上述社会心理学效应进行相关案例的补充,同时收集其它常见的社会心理学效应的知识,让学生上台讲解,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改革,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实现了教学相长。

(四)尝试“服务—学习”的教学模式

“服务—学习”是“服务”与“学习”的结合,是在“服务”过程中获得“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在《社会心理学》“人际沟通、人际交往、社会互动”等重要内容中使用“服务—学习”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让学生从真实的社会环境服务体验中反思所学的专业知识,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服务—学习”课程包括服务准备、服务—反思、总结三个主要环节。在理论学习阶段,可对学生进行学习分组,组织各小组开展相关主题研习,并在课堂上进行学习汇报;在实践阶段,可鼓励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寻找令自己触动的服务对象,用时间去接触和了解服务对象,体验自己在服务中的感受,再把相关感受或收获带到课堂上进行分享和交流。如学生通过参与对市特殊教育学校残障儿童的服务活动,担当残障儿童的上课老师,开展一系列互动活动,应用课程中“人际沟通、人际交往、社会互动”的知识和方法与残障儿童进行了沟通、交流和交往,体验到学有所用的开心和乐趣,体会到要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提升自己。

高校教学在学生的整个人生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学改革应以育人为目的,创造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社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向荣,董欣梅. 服务—学习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社会心理学篇5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几种主要社会心理因素的概念和内容,分析了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原因和形成过程,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因素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密切关系,提出大学生应学会适应社会环境,释放和缓解压力,调整自我精神状态,积极应对各种生活事件,从而减少身心疾病的患病几率。

关键词:社会心理因素;大学生;身心健康

[中***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0-0144-01

1、研究目的

虽然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营养、卫生保健等因素使现代人的躯体健康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又使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出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身心疾病。特别是处于青年初期的大学生们初进象牙塔,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较之以前有了很大差异,根据有关调查显示:这些差异伴随着许多社会心理因素正是引发大学生身心疾病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几种社会心理因素的概念和内容,分析它们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原因和过程,进而解释社会心理因素如何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对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研究。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

3、结果与分析

3.1、我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

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生理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其脑和心肺的功能均达到成人水准,机体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功能正处于最佳阶段,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大学生的生理趋于成熟,但心理却存在滞后。有学者对全国12.6万在校大学生做过调查,发现近20.23%的学生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统计,高校休学、退学的学生有50%是出于心理疾患。事实证明,许多人在学业的途中就被自己绊倒了。我国有关报告提供的资料也说明: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23.25%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正以10%的速度递增。

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群体,自我的高定位使其成才的愿望非常强烈。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从上大学起才真正独自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业和就业的压力等诸多事件常常使大学生们感到忧虑和困惑,由此所带来的大学生身心疾病近年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1]。

3.2、社会心理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3.2.1、个体自我观念与大学生的健康知觉

健康这个概念已不再是单纯的属于生理学的范畴,而是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因素在内的综合概念。正如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蒂所提出的: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个性、稳定的情绪是紧密相连的。[2]许多大学生对于自己是否健康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似乎都无法准确地回答,这是因为大学生对于健康的知觉受到了许多个体自我观念的影响。

(1)自我复杂性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Patricia Linville(1987)的观点,自我复杂性是一种将自己看作有多方面不同特点的现象。通俗的来讲,自我复杂性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认同自己的观点的多样化程度。一般说来,一个具有高度自我复杂性的人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或挫折,他不会一味的沮丧,而是从他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中获得的成就感对之进行补偿。反之,若一个具有低自我复杂性的人遇到同样的问题,就会否定自己所得的成绩,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因为他无法转换自我角色,所以会导致恶性循环的发生。有研究表明,自我复杂性可以起到对压力和与压力有关疾病的缓冲作用。而许多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心理转换能力还不够。

(2)自我差异理论

大学生们常想象自己是接近于完美的,聪明、机智、头脑灵活、工作能力超强等,但是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长久存在差异。据社会心理学家Tony 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人们经常将对自我的看法比作一种内化的标准叫做自我向导。自我向导就是人努力奋斗想要取得的标准。研究证明,真实的自我与自我向导之间的不一致可以为减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提供一定的帮助,从而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这种程度差异常导致烦乱,罪恶感、厌恶自己、抑郁等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可能导致失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无助、甚至绝望的感觉,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自我揭露

自我揭露也叫坦白,就是与他人交流信息[3]。按照一些心理学家的说法,在一些方面我们对自己暴露的越多越好。如果有时偶发性事件引起的心理压力过大,而个体又努力抑制这些损伤性信息,结果不仅增加了压力而且还会伴随着产生许多与压力有关的身心疾病。这是因为一方面适当的自我揭露可以使我们在社会互动中的亲密性水平增加,因而增加一定的社会支持来帮助减少压力。另一方面这种自我揭露可以引起他人的“共鸣”,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自我揭露的主体可以得到反馈信息,到达减少压力的目的。由于很多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定位较高,认为与他人过多的交流是不成熟和依赖性较强的表现,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总闷在心里,从而增加了心理压力。

4、结论与建议

个体的自我复杂性、自我差异理论、自我揭露等社会心理因素都从不同方面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大学生首先应该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个性特征调整自我心态,建立完整的健康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健康行为如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以及适量的运动,戒烟、减少饮酒等。其次,应做好对各种生活事件充分的应激准备,及时调节情绪,尽量保持头脑清醒,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将社会心理刺激所带来的压力将到最小。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因素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通过本文的分析不难看出,不正确的自我观念会严重危害大学生的健康,而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以及健康的行为对于消除大学生的压力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们应当学会适应现今复杂的社会环境,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释放和缓解压力,调整自我精神状态,积极应对各种生活事件,必要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事件,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健康快乐。

参考文献:

[1]、 孙彩丽等,试论社会心理刺激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J].教育与职业,2008(10):120- 121.

社会心理学篇6

实际上,一些天灾、人祸等社会性事件会时有发生,只是地域不同或给不同群体的人们带来压力,不足为奇。但是,遇到这类问题我们怎么办?我们还是要生活在这个社会上,而我们个人力量也是改变不了整个社会的。我们要做到的是,不要让这些事件影响到我们的心理状态,从而减缓我们的恐慌和焦虑,保持健康心理,正常生活。以下诸点或许能使我们在应对此类事件中有些帮助。

1.正确认知事物

正确认知事物是减缓焦虑的良好方剂。对某一事件,常常由于我们自身的模糊认识和非正确或非理性的看法,导致忧虑甚至不得解脱。遇到涉及广大公众的事情,要科学地分析会对自身及其家庭有何影响,不清楚的问题要相信科学和专家(***府)的观点。如日本大地震后核泄漏事件,听信谣传就越发心理恐慌、焦虑,自觉或不自觉地抢购食盐。笔者曾看到某报载的一则评论:“武汉一市民高价抢购了650HD多公斤食盐,‘谣盐’风过,退不掉、运不走、卖不了。”这样,反而由此生出另一种更大的焦虑。***府已明确地告知国人,食用盐大部分来自矿物,而非海水,明白此理,也就无从听信谣传盲目抢购了。在信息爆炸时代的今天,明辨是非确有一个知识问题,“谣言止于智者”。具有焦虑易感素质的人,为此会更加焦急不安,忧心忡忡,实无必要。

2.尊重客观实际

仅凭主观想象或听信谣传不能辨别是否是客观实际,常常从坏的、不利的方面去考虑,从而形成“宁可信其有”的心态,导致人们更倾向于负面信息,助长社会性恐慌心态的出现。如一时期以来世界各地频发地震,有些人认为是“超级月亮”之故,是否科学又不清楚,然而网络等先进技术又使其迅速传播,怎能不令人生疑,促使人们恐慌心理的出现。当然,具有防震意识、做好抗震准备还是很有必要的,但不可偏离客观实际。对心理素质较差者来说,有时候就会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寝食难安。只有尊重客观实际,才可明辨事理,不致于由此过度焦虑。

3.避免盲目从众

从众是一种心理倾向,人常有之。比如一个人站在道边上,向某个方向的天空张望,另一个或两个人过来也会同样地张望,其实,什么也没有,再过来人也会出现同样的举动,直到大家都散开去为止。除被好奇心驱使外,就是由于从众心理所使然。再如,一个商贩摊位前,本来较长时间无人光顾,这时你过去买东西,另一位路人看到后也会过去观看或购买,随后其他的人看到了也会接踵而来,一时间摊位前热闹起来,商贩甚是高兴,这也与人们的从众心理有关。在大灾大难面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由于人们关注度高,就更会发生“看见别人跑自己也跟着跑”的非理智的从众行为。遇事要冷静勿恐慌,要学会***思考,多问一个“为什么”、“怎样做才更好”。比如发生地震,看见别人往外跑你也跑,结果外墙倒塌将你砸伤,而没有跑出的人在屋内躲避反倒未被伤及。故对待某一件事是否“随大流”,冷静思考很重要。想一想,从众是否有道理,再决定是否“跟进”切勿盲从。

4.主动适应社会

人不同于动物就是由于除其生物学属性外,还具有社会性的一面。人是社会之人,人在适应社会的同时还要改造社会,社会才得以前进和发展。社会是变动的、发展的,对人会形成压力。人要提高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就要学会主动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否则,会被压力压垮,出现适应不良、焦虑、怨天尤人,甚至不可自拔,患上精神或心理障碍。

社会心理学篇7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社会性格异化

〔中***分类号〕B8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07)04-0054-06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弗罗姆已经开始接触马克思思想,他最早的著作就涉及对马克思的理解,他在法兰克福的同事“赞同地称这篇文章是整合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第一个具体榜样”。[1] (P108) 在晚年对自己生平的回顾中,他将马克思列为除家族宗教传统外对他影响最大的人物,把马克思的书列为除预言书之外对他成长过程最重要的书,自认为马克思构成了他的思想,他说:“如果没有马克思……我的思想也就失去了至关重要的动力。”[2] (P9) 20世纪30年代弗罗姆就已经着手对精神分析理论的修正,而修正所使用的方法正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他的社会心理学对人的性格、无意识等心理状态的分析充分地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人格异化的批判是对马克思理论的最本质的特性――批判性的继承。西方学者对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贡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的作品中所涉及的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使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获益良多,因为他的努力使马克思的思想在美国得到了传播,并为马克思传统的重获新生奠定了基础。[3] (P223)

一、以历史唯物主义修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并不是从弗罗姆开始的。早在弗罗姆之前,赖西、阿德勒、荣格以及与弗罗姆差不多同时代的霍妮、沙利文等心理学家都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修正。在心理学界,这些人物都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他们把古典弗洛伊德主义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域,肯定了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然而,没有哪一位修正主义者在将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结合起来这方面超过弗罗姆。许多修正主义者是从心理分析学派内部对弗洛伊德提出修正,专业和学派的压力削弱了他们对心理分析正统性的直接挑战,而弗罗姆与马克思主义者多方面的联系,他的社会学家背景和大量的社会批判使他将新观点带入弗洛伊德学派。[4] (P246) 他能够超越其他修正主义恰恰在于他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因为他的修正是有意识地“通过对弗洛伊德哲学基础的批判性揭示,来发展其思想中的精髓,以历史唯物主义来取代资产阶级唯物主义”。[5] (P27) 弗罗姆一直有这样的自识,为了能够真正显露弗洛伊德的发现的价值,必须要修正他的理论基础。在弗罗姆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将弗洛伊德的发现从他自己的局限性和被歪曲的意义下***出来。所以,他对两位思想家理论的综合,确切地说是用马克思的思想来修正弗洛伊德的思想。

弗洛伊德师承的是德国的机械唯物主义,这是他的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他的体系中的机械论与决定论,在心理学界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以这种理论为基础的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一切心理事件甚至错误和梦都是被决定的;没有任何行为会由于机遇或者由于自由意志而发生。”[6] (P348) 有机体内部除了普通的物理―化学的力在起作用外,再也没有别的力在起作用。弗洛伊德至少在他事业的早期非常同意这种物理主义,即一切生命现象都能被还原为物理原理。如为了寻求精神烦躁的根源,弗洛伊德不得不寻找一种生理基质来作为驱动器,他在中发现了理想的解决办法,因为它既合乎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的要求,又与他那个时代及社会阶级的病人中的一定临床结论相吻合。但机械唯物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缺陷就是看待问题的非历史的态度,这与弗罗姆所坚持的马克思的对社会关系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方法显然是不相容的,所以,弗罗姆对弗洛伊德修正的最关键的内容就是以历史唯物主义方***取代机械唯物主义,拒绝以固定不变的、非历史的本能理论阐发人的心理驱动力,代之以历史的、具体的、人居于其中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来解释人的心理驱动力,正是对弗洛伊德理论基础的修正使他构建出一整套社会心理学体系。

弗罗姆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的考察方式出发,即坚持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关系出发、从现实的社会关系以及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出发来考察历史的具体的人,坚持社会的经济结构在人格形成中具有决定的作用,肯定自然与文化、环境与个体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坚持“社会决定论”原则,摒弃了力比多学说和升华理论,将心理模式解释为个人与社会的动态适应。他以弗洛伊德的个体心理学为模本,提出社会心理学;将弗洛伊德的性格形成基础由本能的力比多理论修正为人与世界的特殊关系;将弗洛伊德的人性的生物学基础修正为人的存在的特殊状况,并将个体无意识发展成社会无意识。弗罗姆的这些修正和发展,没有马克思唯物史观所提供的广阔视域是不可能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人的方式,就是弗罗姆对弗洛伊德修正的依据。而“社会性格”学说是他修正整合的最突出的成果。

二、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建构社会性格学说

社会性格学说是弗罗姆社会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学说,如赫尔德所言“弗罗姆在心理分析性格方面的成果对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这个领域的思想产生了最重要的影响。”[7] (P119) 它对心理学和社会学也有显著的影响,心理学者认为他的心理分析学的很多观点已经进入了主流的分析思想,[8](P199-205) 社会学者里斯曼(David Riesman)在弗罗姆的社会性格学说启发下所著的《孤独的大众》也轰动一时,这充分体现了弗罗姆社会性格学说重大的理论贡献。以下我们就以社会学性格学说来具体分析他的社会心理学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

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弗罗姆就致力于将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结合起来。他认为,综合的关键是心理分析的社会性格概念,因为它是理解社会进程的必要因素。弗罗姆的性格学理论直接来源于弗洛伊德,他保留了弗洛伊德性格学说的一部分内容,如性格特性是行为的基础,且行为必须是从性格特性推断而来的;性格特性所构成的力量虽然强大,但人对他可能是毫无意识的。他的性格类型学也是来自于弗洛伊德性格学说,如将口腔性格发展成为接受型,性格发展为囤积性格等。在此基础上,他对弗洛伊德性格形成的动力基础做了修正,认为不是本能,而是社会的经济结构形成了一定社会的性格,并导致社会性格发生变化。20世纪40年代初,以《逃避自由》的发表为标志,弗罗姆不仅从总体上放弃了力比多理论,而且批判了弗洛伊德纯粹用心理力量,特别是性的能量来解释社会历史,批判他在心理学问题上的生物学倾向,认为社会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表明作为社会进程结果的激情、欲望、焦虑是如何变化发展的,揭示被塑造成特殊形式的人的心理能量又是如何反过来变成生产力,塑造社会进程的。

弗罗姆明确提出了他的社会心理学方法,认为他的观点建立在以下的假设基础之上,“即心理学的关键问题是个人与世界的那种特殊联结关系问题,而非每个人或此或彼的本能需求之满足或受挫。不仅如此,它还假设人与社会的关系并非静止不变的。……引起人性格差异的那些冲动,如爱恨、贪求权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恐惧感官享乐等,都是社会进程的产物。人的倾向,最美好亦或最丑恶的,并非人性固定的生物部分,而是创造人的社会进程的产物。”[9] (P7) 他在动力学意义上的“社会性格”概念,是以马克思的这一见解为基础的:即将人的欲望与社会结构、生产条件及交往联系在一起,人类动机的很大一部分是由生产过程决定的。这表明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弗罗姆,已经很明显地将他的研究的出发点立足于历史的、辩证的方法,表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思想、方法已经对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弗罗姆解释了为什么经济条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相互作用的心理驱动力和经济条件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后者是首要的。……自我保存需要的满足与物质生产密切相连;经济现实的可缓和性比人的本能器官(特别是性本能)的可缓和性要更受限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经济现实具有首要性。”[10] (P131) 这里弗罗姆对经济条件的首要作用的强调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中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一致的。上层建筑虽然被经济基础所决定,但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心理因素对社会经济的作用也是如此:“经济、心理和意识形态力量在社会进程中如此发挥作用:人对变化的外在环境做出反应,改变自己,这些心理因素又反过来有助于塑造经济及社会进程。”[9] (P212)

弗罗姆对心理因素塑造社会进程的强调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我们应当看到,社会发展虽然在根本上是由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决定的,但引起社会发展变革绝非仅仅是经济的原因,而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人的心理因素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性格使人“心甘情愿”地不自觉地做他必须去做的事情,它把外在的必然性变为内在的必然性,变为每个人自己内心的追求,并从中获得心理满足。所以,我们对社会进程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考察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因素,而必须兼顾社会心理因素的分析考察。不仅如此,弗罗姆认为,性格还决定着个人的思想、感觉和行动。除思想过程的纯逻辑因素外,这类思想,如伦理、哲学、***治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思想者的人格结构。不但成套的学说或理论体系如此,“就连像爱、正义、平等、牺牲之类的单个概念也是如此。每一个这样的概念和每个学说都有一个情感的源泉,这个源泉则植根于个人的性格结构中。”[9] (P199) 他举出单个的概念,如“爱”,由两个不同性格结构的人说出,这个词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

基于社会性格学说的分析框架,弗罗姆剖析了不同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性格。他反复强调,“现代工业化社会的经济状况,造就了现代西方人的性格。”[11] (P65) 而生产方式的变化也导致社会性格的变化。19世纪因为市场的强大作用,社会性格表现为以下特征:“竞争、囤积、剥削、权威、侵略以及个人主义。”[11](P72) 20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一个资产阶级却发展了另外一种性格,这种性格使节省极少含有美德之意,这种发展受基本的经济需要所制约:在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节省是必要的;而在大生产阶段,消费取而代之,“如果20世纪的人的性格必然恢复到十九世纪人的性格,那么我们的经济即使不崩溃,也将面临严重的危机。”[5] (P72) 所以,20世纪资本主义的社会性格特征就变为:接纳、协同、稳妥以及匿名的权威取代公开权威,日益增长的无能为力感取代了自豪感与优越感等等。[11] (P79) 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特征,弗罗姆得出了几种典型的异化的社会性格:权威主义性格、市场性格、重占有的性格,并以此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造成的影响以及这种社会性格对社会进程的影响。

弗罗姆社会性格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他立足于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的经济关系考察人,这个“人”是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具体的人,而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人;其次,他认为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社会性格是随着社会关系的历史变动而变化的,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有着辩证的关系。弗罗姆这种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考察人的方法,在他对各种特殊的社会性格的论述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社会性格学说是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独具创造性的运用和发挥,有国外学者将他的心理学理论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分析学”。[12] (P352) 弗罗姆的理论贡献还在于,通过对不同时期资本主义典型性格的揭示和批判,他不仅揭示了这些性格类型产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根源――这正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运用于社会性格分析的具体体现,也揭示了这些扭曲的社会性格对社会历史进程所造成的恶果。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人的性格扭曲,而扭曲的社会性格又加深了社会现实的矛盾和危机,如***主义战争以及全球生态灾难,这就是弗罗姆基于社会性格学说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说明弗罗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最本质的特征――批判性。

三、继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分析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蕴含着批判的巨大的潜能和诠释空间,所以它得到了包括弗罗姆在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异乎寻常的重视。弗罗姆在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异化思想的痕迹很突出。他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对异化的分类,如人与自己的创造物、人与人、与自我、与人的本性、与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力量的异化,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中对异化的论述几乎一致,同时也反映出新时代的内容和特征。

如人与自己创造物的异化,弗罗姆认为虽然人控制和主宰自然的能力不断增长,但社会并未控制它所创造的力量:“从技术方面来看,伴随生产制度的理性化而来的是它的社会方面的非理性化。”人创造的这个世界成了他的主人,“他似乎是受自利的驱使,但实际上他的全部自我连同其全部具体的人格却成为他亲手制造的机器之目的的工具。”[9] (P85) 这实际上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己的产品相异化,人用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力量变为控制人自身的力量。人失去了本应有的创造性、主动性,蜕变成了消费机器,变成了被动消极的物,而不再是人,所以人与自己的本性异化。现代社会同样有劳动的异化,他说在当代西方社会“劳动和工作本身不再是一种令人满意、给人以快乐的活动,劳动和工作成了一种义务,一种摆脱不掉的思想负担。人们越是可以通过工作致富,就越是把工作当成他们发财和成功的单纯手段。”[11] (P142-143) 在这一点上,弗罗姆与马克思是一致的,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得资本家只为交换价值而不是为了人自身而生产。这种生产目的客观上对人类的进步意义非凡,“但主观上它却使人为自身之外的目的而劳动,使他成为自己所造机器的仆人,因而使他有一种个人微不足道及无能为力的感觉。”[9] (P80-81) 弗罗姆也像马克思那样,揭示出现代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特征,它呈现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特征,这是一种两个抽象物、两个活机器之间相区别利用的关系。“雇主利用他雇佣的人,商人利用他的顾客。每个人对其他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商品,每个人总是受到某种友好地对待,因为即使他现在没有用处,今后或许用的着。”[11] (P109-110) 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的几个方面,在弗罗姆这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弗罗姆不仅继承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而且深华了异化概念,使它不再局限于劳动分工的客观后果或任何特别的阶级,[13](P168) 而是针对当代西方社会出现的问题及理论关注点,显示出自己独有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将异化理解为一种体验方式。他说:“所谓异化,就是一种体验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他同自己离异了。他感觉不到自己是他那小天地的中心,是本身行为的创造者――他行为及其后果则成了他的主人,也许还会对主人顶礼膜拜。异化的人与自己失去了联系,就像他同他人失去了联系一样。”[11] (P95)

将异化理解为一种体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弗罗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学科背景,因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人的内心生活,这或许是由于他们对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视,或许是因为临床心理学家听到的都是关于内心生活体验的倾诉。(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就非常强调体验对人的意义,认为无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献身事业,是实现自我的一个途径,“高峰体验”是自我H者的重特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一特点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车文博教授指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人的经验和主观体验摆在心理学研究的突出地位,这既是西方心理学摆脱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的客观主义的重大变革,双是促进心理学向人学回归的重要标志。”参见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页。) [14] (P11) 所以弗罗姆在考察异化时注重异化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善于从内心体验的角度阐发异化。即使我们不去考虑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这个特征,说异化是一种体验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们一般是以情绪化的态度来看待异化问题的,异化能够在中西方成为一个理论问题,是因为科技和工业的发展及战争的灾祸使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化,中国的“”同样也使东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化,而异化正是道出这种普遍的疏离感和压抑感的概念。[15] 异化表述的是主体所创造出来的客体反过来支配主体这种现象,它的产生既有客观的社会根源,又有主观的认识和心理因素的原因,认识的片面性行动的盲目性和畸变心理,往往使得人们努力以求的东西,转化为反对自己的力量,消费的攀比心理会使人成为消费品的奴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弗罗姆重视对这种主观原因的考察,是其身为心理学家的独到之处,况且,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弗罗姆也没有否认异化的客观存在。再者,马克思在使用异化概念时,是对私有制社会客观存在的状态的揭示,但马克思并没有否认人可以在主观上体验到这种状态,也许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对异化的客观存在的揭示,才会有人们对它的主观体验,这也表明弗罗姆实际上将异化概念深入到人的微观的心理层面,是对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拓展和深化。(注:张一兵教授将弗罗姆对异化的主观体验的理解说成是“将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油炸’成新人本主义能够接受的主观体验说。”参见张一兵:《异化:生产性的否定》,《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4期,第18-22页这完全是对弗罗姆的误读。)

所以,弗罗姆异化批判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将异化概念拓展到心理学领域,通过他的心理分析,揭示了看似正常的现代人心理的异化特征。他认为很多心理疾病都是异化现象的直接表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性格如市场性格、重占有的性格是异化,权威性格的受虐―施虐倾向是异化,无意识、移情和自恋也都是异化等等。有学者将这种批判称为“常态的病理学”,意指一个“正常”的人在病态的文化价值中体现出病态的特征,而心理分析就是引导人们意识到体现在这种病态的文化特征中的自我的病态特征。[16](P32) 将异化与心理学结合起来,是弗罗姆接受了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启发,即认为每一个神经病患者都是一种异化的结果,而且认为在对病态人格的研究中,马克思超越了弗洛伊德,与弗洛伊德注重个人的病理研究不同,马克思“关心一个社会所共有的、从该社会特定的制度中产生出来的病理学。”[2] (P62) 正是出于对马克思的这种理解,使弗罗姆将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发展成为社会无意识,并且提出社会无意识也是异化的表现,从而不仅对异化理论,也对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弗罗姆异化批判的其他特征,如认为当代西方异化已发展成为总体异化或普遍异化,注重对消费异化的分析,都是依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对异化的新的表现形式的剖析,他不仅将异化理解为人的主观体验,更加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客观存在。

弗罗姆不仅剖析了异化的各种表现形式,还试***去探究异化的本质和根源,他接受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异化存在的本质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不仅看到了异化这种“症状”,而且还指出了这种病症的根源,这就是马克思的深刻之处:“马克思认为,人是由社会形成的,因此,病理学根源于社会组织的特性中。”“当代偶像崇拜的根源就在于当代的生产方式,因此,只有通过彻底改变社会经济结构,使人在精神上也获得***,才能改变这种状况。”[2] (P64、62) 能够认识到马克思异化的根源是弗罗姆的深刻之处。这就是说,只要一种生产方式是为价值增值进行生产,而不是为了人自身的目的生产,只要不根除资本主义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异化就不可能根除。有学者认为,弗罗姆否认了异化的客观原因,回避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异化产生的社会根源,[17] (P82) 这种论断是缺乏根据的。

事实上,弗罗姆对马克思的继承并不仅止于此,在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对现实的关注等方面都可以明显看出马克思对他的影响。他提出并探讨了根除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病的几种主要方案,包括极权主义、超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仔细分析之后,他最终有条件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公有社会主义”的方案。他认为,取代西方病态社会的只能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极权主义、超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摆脱人对人的压迫和剥削,使人从经济王国的统治下***出来;使人重新成为社会生活的最高目的,在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创造一种新的统一,“人对人的利用必须终止,经济必须为人的发展服务。资本必须为劳动服务”[18] (P372) 等等。所以在理想价值方面,弗罗姆与马克思是一致的。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实质不同。马克思的批判强调把理论批判归结为实践批判,而法兰克福学派从不主张改变资本主义***治经济制度,而主要强调文化和心理方面的变革。因而他们的批判仅是一种用“应有”来批判现有,也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已。[19](P206) 本文认为,这种评价有欠公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不仅为在西方广泛传播马克思思想做出了贡献,而且,没有他们的批判理论,就不会有西方“马克思学”思潮,不会有60年代美国左派知识分子的运动及60年代末西方大规模的学生、工人运动。他们的理论也是旨在改变现实,只是他们改变现实的途径和根本目标与马克思的设想不一致。

这种关涉现实的理论取向在弗罗姆身上也非常明显。在研究对象上,弗罗姆社会心理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选择那些迫切关系到整个社会历史进步的社会心理现象如权威主义、市场性格等进行研究,借助于精神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不健康的病态现象进行深入分析。他一生的学术活动都与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他努力为社会心理学参与和干预社会生活,为批判社会现实,促进社会进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认为:“心理学家刻不容缓的任务是对认识当前的危机做出自己的理论贡献。”[9] (P1)

关注现实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他积极投身于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去,这点也和马克思相似。他11岁左右就热衷于***治,尽管他自认为不具备从事***治活动的气质,但还是积极参与了很多***治活动,如参与创建了一个和平团体,反对核***备竞赛和越南战争,参与美国社会***等等。这种参与的热情是因为他认识到他不能被动地置身于这样一个正在走向灾难的世界。他认为现代西方世界越来越不健全,越来越非人性化,因而也就越来越需要共同肩负着人类使命的人们团结奋斗。弗罗姆关涉现实的心理学对我国的学者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也表明他践行了马克思“重要的是改变现实”的实践哲学。

[参考文献]

[1]马丁・杰. 法兰克福学派史[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2]弗罗姆. 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3]McLaughlin,Neil.‘How to Become a Forgotten Intellectual:Intellectual Movement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Erich Fromm’[J]. Sociological Forum,1998,Vol.13,No.2.

[4]McLaughlin,Neil.‘Revision from the Margins: Fromm’s Contributions to Psychoanalysis’[J]. Int Forum Psychoanalysis,2000,(9).

[5]弗罗姆. 弗洛伊德思想的贡献与局限[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6]杜・舒尔茨. 现代心理学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7]Held・David.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Theory:Horkheimer to Habermas’[M]. London:Hutchinson,1980.

[8]Carola Mann.‘Fromm’s impact on interpersonal psychoanalysis:A well kept secret’[J]. Int Forum Psychoanalysis,2000,(9).

[9]弗罗姆. 逃避自由[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10]弗罗姆. 精神分析的危机[M].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11]弗罗姆. 健全的社会[M]. 孙恺祥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2]John Rickert.‘The Fromm-Marcus Debate Revisited’[J]. Theory and Society,1986,(15).

[13]Stephen Eric Bonner.‘Of Critical Theory and Its Theorists’[M]. New York:Routledge,2002.

[14]夏洛特・布勒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导论[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15]俞吾金. 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 [J]. 中国社会科学,2003,(2).

[16]Ortmeyer,Dale H.‘Revisiting Erich Fromm’[J]. Int Forum Psychoanal,1998,(7).

[17]李青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理论[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社会心理学篇8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最具权威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为民。***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为公、执***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靠人民***,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进,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在浙江的严格实施,保证***的路线方针***策在浙江的贯彻落实,确保我省的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从讲***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的领导。***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的领导,而是要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的意识、执***意识、***权意识,通过改善***的领导来更有效地坚持***的领导、加强***的领导,通过完善***的执***方式来更有效地提高***的执***能力、保持***的先进性。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的领导,在***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把***依法执***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巩固***的执***地位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治文明的过程,把加强***的***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贯穿于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社会心理学篇9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

中***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143-03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根本任务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很好地理解、预测和控制个体的社会行为。长期以来,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以讲授讲解法为主,这种方法对于具有简便易行、节约时间、便于掌握的特点。但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晦涩难懂,一昧就教材讲理论学生不容易理解,更谈不上运用。教师在讲授相关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论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识记”变成“体验”和“内化”的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实验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于实验设备和实验手段、选择适当的方法,将预定的实验对象的某些属性呈现出来,揭示实验对象的本质的过程。在传授社会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同时,若能增加心理学实验,将是是课堂理论教学的继续、补充、扩展和深化。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或学生的直接实验操作,可以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直观***象,从而形成概念,达到对所学理论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和灵活运用的目的。但是,在社会心理学中究竟应该开设哪些实验,如何进行实验,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任课教师难以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在社会心理学讲授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

一、社会心理学实施实验教学的现状

1.无对应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教材

应用心理学专业现在虽然已有社会心理学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相应的理论教材,但一直没有一本相配套的实验指导教材。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缺乏配套实验教材,教师在带教时也有一定的被动性,更不要说有什么创新和改革。因此,必须尽快编写一本与4年制应用心理学专业社会心理学相配套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指导》,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2.实验课时少,内容安排不合理

许多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计划安排为48~64学时,其中社会心理学实验个别高校安排仅有4~8学时。在每个实验内容一般为2~3学时的情况下,仅能安排3个实验内容。实验课时安排的时间少,一方面使教师在布置实验内容时过多考虑的是一些重复性、验证性实验,这样不仅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封闭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实验考核不合理

考核作为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1]大多数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社会心理学课程长期以来主要以课堂理论知识为主,实验部分为辅或者没有,课程成绩的判定也主要以基础理论考试为主,实验课仅占很小的比重或者没有。另外实验课成绩的评定,往往仅凭实验报告打分,其结果导致学生偏重理论,忽视实验操作过程,抄袭实验报告篡改数据,弄虚作假,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不能得到提高,达不到实验的最终目的。

二、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1.确立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目标和任务

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理论加操作”的教学,用理论指导操作,用操作滋养理论,实现理论与操作的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是为课堂理论教学服务的一种辅助手段。实验教学有其它教学模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和综合效益。[2]

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最基本的任务是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演示某种心理现象,验证社会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将已经确立起来的最基本的实验教给学生,使他们初步掌握心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便于学生透彻地掌握理论知识,可以培养他们熟练操作的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可以鼓励他们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技能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及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如此,实验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社会心理学的自觉性。

2.确定社会心理学实验内容,编制专业实验教材

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把整个实验内容分成三个不同层次,分别为演示实验、选择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要让学生跳出规定的实验题目和实验内容的旧框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三个实验层次的具体要求如下:[3]

(1)演示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实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知识,为以后实验打下基础,占实验总学时的50%左右。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本身包含着大量的实验。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演示,如卢钦斯首因效应实验、霍纳性别成就动机实验等,都是一些经典的实验。如讲从众行为时,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课前让学生熟悉该实验程序和操作要领,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验证群体规模与从众行为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

(2)选择性实验:把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基本课程训练和基本实验方法综合在一起,给出若干个实验题目以及相关参考资料,让学生依据各自的兴趣有选择地完成。此类实验难度适中,占总实验学时的35%左右。这一类实验是一些难度较大的、选做的设计型实验项目,如社会动机实验、社会情感实验、社会态度实验等。这些实验的特点是实验项目在实验指导书上找不到现成答案,需要学生去查询相关参考书。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从相关参考书中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

(3)综合设计性实验:实验指导教师可以给出部分实验项目以供学生选做,学生也可以自己确定实验项目,原则上一人一题,可以两人(最多三人)一题。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整个实验均由学生***完成,教师只进行指导,包括查阅资料,撰写实验方案,拟定实验步骤,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设备,完成实验并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这一层次的实验占20%左右,放在课程的最后一部分。

在具体操作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可将基础实验和应用性强、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实验优先安排,其它实验视具体情况适时控制。还可建立开放实验室,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实验室做实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实验教学由封闭变为开放。

根据这些实验内容,可以编制专门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教学手册。编制社会心理学实验教材应充分体现“三性”原则(综合性、专业性、设计性),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体现专业性特点。在具体实验项目中,要贯穿多种实验手段,要求学生同时掌握多种实验方法,并不断更新实验项目,使实验手段和方法达到比较先进的水平。

3.确定合理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

对于社会心理学实验部分要进行全面考核,打破以往以书面考试为主的考试形式,综合考查学生的表现,科学地考核学习成绩。这样可以增强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约束力,从而改变师生轻视实验的思想,由此还可以保证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4]

考试改革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平时成绩:包括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报告。每次实验结束以后,每位学生都要按照本次实验的具体要求,写出实验报告,教师根据实验报告的情况进行记分,学期结束时把所有实验报告的成绩进行加权平均。

(2)实验技能:内容包括已做过的所有实验,以抽签的方式随机抽取考试,并在教师监督下,当面进行实验操作,检验实验是否规范、准确,有无考虑控制或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干扰,是否有创新。

(3)理论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社会心理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内容有实验基本理论、实验原理、数据处理、结果分析、实验仪器的性能与使用,等等。

三、结语

我国大学本科课程特别是主干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如何进行,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5]社会心理学作为高校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还只是一个初步的理论构想,如欲深入研究,还需与相应的实验结合起来。本研究极力主张高校及其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学术追求及成就上严格要求大学生,并提升他们对学术内在价值的重视,以此回归大学教学探究高深学问之道。在社会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在教学方法上应摒弃过去重理论、轻应用,重教师教授、轻学生参与感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社会心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多视角地、创造性地观察现象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要组织学生联系社会心理学知识,理论联系实践,从中体会社会心理学实验的特点及应用过程,体会到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价值,提高学习社会心理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何献君等.高职院校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

[2]马燕.普通心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之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28(4).

[3]陈绪赣,赵晴.理工科本科课程考试改革基本思路与实践[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社会心理学篇10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启发性教学模式

中***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析社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0日

作为我国主干课程之一的社会心理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心理学本土化进程中,对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和相关教学制度实行改革非常重要。

一、社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一)改变传统集中教学模式。改变传统集中教学模式,即集中时段实行课堂上课,学期结束对主干课程进行考试,期末考试结束后该课程的学习也宣告结束。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称为快餐式教学。该教学模式适合学院的便捷管理也方便教师集中授课及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是集操作和实验于一体的,以这种方式教学是否违背教学规律?笔者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我国本科、专科社会心理学教学及人才培养的特性和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仅根据教学进度教授基础理论知识而没有让学生以本土化的思维去运用这些理论,不能满足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加入可操作的实验环节,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本土化研究,让他们在探究性学习和知识创新方面有所作为。笔者认为,可以对现行社会心理学教学时间制度进行改革,将教学时间分段利用,把整个课程教学时间分为三个时段:第一个时段,讲授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论,重点讲授社会心理学发展的历程、研究方法;主要流派的理论成果;指明社会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自己对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见解和看法,最后拟定第二时段学生进行可操作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的题目;第二时段为学生可操作实验阶段。在该时间段,学生就自己选定的题目展开较充分深入的研究,并完成较高质量的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提交给教师;第三时段为课堂讨论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简要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教师互动,开展辩论。在辩论中摩擦出创新的火花,授课教师再做中肯的点评,指出研究报告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及改进意见。对研究成绩优异或有发展潜力的学生,鼓励进行后续研究,并可以此为基础撰写高质量的学士学位论文。

(二)改革学习方法与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打下良好的研究基础,通过课堂采取的相关创新措施让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1、小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传统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研究型教学模式尝试把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具体的可以由任课教师把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视班级人数情况来定),每个小组8个人,然后任课教师再讲基础知识和理论划分出单元布置到各个小组作为教学任务。各组员接到教学任务后开始深入学习,相互探讨,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通过合作和集体备课的方式写出高质量教案,并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本单元内容,回答同学们的提问。通过小组学习可以加强各个小组的成员间形成彼此促进、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良好学习气氛。通过良性竞争的方式促使学生在全班产生浓厚的研究型学习的局面。

2、启发性教学:强化认知训练。前面提到的研究型教学并非否定了直接讲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第一时段运用直接讲授的方法是很必要的。从上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但因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主要以不同形式的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所以探索新知真识的认知方法训练就成为了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任务,因此启发性教学模式正好符合这一要求。认知训练可以分为基本认知训练和创新认知训练。

基本认知训练要求学生应掌握基本的逻辑和思维法则,学会合乎逻辑,进而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教师在社会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可从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问题提炼出辩论主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正式辩论。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充分掌握把握学生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和思维运行特点,辩论结束后做深刻点评。这种基本任职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鉴别诸如武断、仅从个人偏见出发或仅从最后结论出发等常识性错误。向学生阐明思考与研究问题只能从事实出发,即使是真理也不能作为出发点的原理,使学生明白收集支撑观点或主张之事实材料的重要性。

创新认知训练要求学生对现有的课题进行创新,这对于学生来说稍有难度,任课教师可以用如何去创新现有课题的示范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创新课题的方法和思维。帮助学生进行创新认知训练是比较复杂的课题,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以研究学术界各个思想大师、重大发现、发明及各种知识、理论等作为基础,并总结、提炼、创新这些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这些思维和方法展示给学生看,或让学生直接参与进来。尽管向学生展示这些发生在他人头脑中的具有内隐性的创新认知过程及特点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但教师不是不能做到的。如果有抱负的教师持之以恒,不畏艰难地不懈探索,奋力在新知真识获取上、在新思想新理论的建构上大有作为,那么,把其自己创新认知过程向学生示范出来就是难能可贵的。

二、结语

以上分析论述的教学原则和各种具体方法并非是孤立存在,它们是互相关联、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因此,社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能够灵活的运用和适时的调整,努力使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内容,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以上浅析的社会心理学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而且适用于高校的许多课程,希望笔者的探索对高校的教学方法改革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扈中平,刘朝晖.多元性教学理念与创新素质的培养[J].教育研究,2001.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社会心理学10篇

学习

心理暗示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暗示10篇,内容包括心理暗示100个,心理暗示心得感悟。也许这些都只是盲目的猜测,需要你用实际行动来进行一场真正的验证。每个人都在生活当中忙忙碌碌,每个人都在寻求一场心与心的交替和考验。也许那些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

学习

认知心理学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认知心理学10篇,内容包括认知心理学深度解析,认知心理学知识大全。一、学习风格与网络教育个性化人们对于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用于个别化教学,尤其是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实现,确已寄予厚望。达到这一目标的思路是,利用网络设置及

学习

消费税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消费税10篇,内容包括消费税知识汇总,消费税问题大全。(二)将应税消费品用于其他方面的筹划税法规定,纳税人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除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外,用于其他方面的,于移送使用时纳税。其他方面指用于生产非应税消费品、

学习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大全,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儿童、青少年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必然会遇

学习

心理素质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素质论文10篇,内容包括怎样提高心理素质论文,心理素质论文2000字。1.2工作学习压力影响人才心理素质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逐渐从体力要求转为了对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目前的社会对于人才不仅是

学习

消防设施检测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消防设施检测10篇,内容包括消防设施多久全面检测,消防设施检测报告合格标准。Keywords:buildingfirecontrolfacilities;Testingfacilities;Toexplore;Theproblem;countermeasures中***分类号:TU998.1

学习

心理障碍10篇

阅读(50)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障碍10篇,内容包括心理障碍有关的心理文章,心理障碍的书籍有哪些。因此,要教育学差生就必须了解他们,把握其心理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本文对高校学差生的心理进行了探讨,并对其形成做了简要分析。2初入高校,生活上的

学习

职务消费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职务消费10篇,内容包括职务消费督查情况分析,职务消费是什么意思。严格地说,职务消费是处在特定职务上的公务人员为履行公务所必须的、适度的消费。假公济私的个人消费是腐败,过度的职务消费尤其是故意的奢侈浪费也属腐败之列

学习

消费者投诉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消费者投诉10篇,内容包括消费者投诉攻略,消费者投诉案例哪里可以看。误区一:所有消费都可投诉《消法》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因此,非此对象的消费投诉不属消费者协会的受理范

学习

心理访谈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访谈10篇,内容包括完整的心理访谈记录,最新一期心理访谈的心得。2004年底,出于服务大众心理健康的目的,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倾心打造了一档大型日播心理栏目《心理访谈》。栏目每期约20分钟,以现场个案访谈为表现形式,有时会插

学习

古建筑论文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古建筑论文10篇,内容包括古建筑论文范文参考,古建筑论文题目大全。实践证明,正确的保护理念与科学的保护方法是历史建筑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与保证.历史建筑重在永续利用,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历史建筑的空间价值,才能体现出历史建

学习

心理咨询师培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咨询师培训10篇,内容包括优路心理咨询师培训,心理咨询师案例培训。2、学习内容理论层次高,深入浅出,贴近实际。要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疾病,教师首先学习高层次的理论,化理论为经验,实施心理帮助,为求助者提供合理的心理协助,制定

学习

心理老师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老师10篇,内容包括心理老师分享心得,心理老师刘聪。(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科学计算器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计算器10篇,内容包括科学计算器的各种使用方法,科学计算器240种功能说明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

学习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10篇,内容包括谈谈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论文范文,社会心理课程论文。原标题:上好思***理论课要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条主线——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收录日期:2012年12

学习

浅析匿名社交软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学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匿名社交软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内容包括网络社交反映的心理效应,社交网络带来的心理问题。匿名社交软件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社交网络的用户心理需求,体现在用户人际交往,身份认同,获取信息,情感维系等方面。以秘密APP为例,它是

学习

“微博病”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阅读(27)

【摘要】“微时代”背景下,微博成为当代青年必不可少的网络社交工具。随着微博的流行,网友中出现一大批“微博控”,他们不分昼夜地刷新微博、关注微博动态,把自己大量的时间投放于微博当中,出现了大量的病态行为。针对当今社会的“微博病”现

学习

试论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及其作用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试论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及其作用,内容包括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体系。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正处于空前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心理比

学习

浅谈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浅谈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分析中国式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开始走入人们的生活,便捷的信息服务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模式,同时不可避免的

学习

社会心理学视域下朋友圈微代购欺骗行为研究

阅读(36)

摘要:在微商发展的同时,大学生朋友圈微代购出现了欺骗行为,以社会心理学为视角,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朋友圈微代购欺骗行为产生的原因,侧重价值观念、行为倾向和心理调适等方面对消费者和销售者进行双方的行为和态度分析,并且理论结合

学习

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论文3000字,社会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推荐。社会心理学结课论文篇1摘要:国际体育社会心理学研究已有110多年的历史,这个过程至今没有被系统介绍。依托国际体育科技文献数据库port

学习

社会心理学之父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心理学之父,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最新版本,实证社会心理学之父。一、班杜拉的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