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论文10篇

古建筑论文篇1

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导向的规划方法:规划对古镇山水格局进行整体保护,理山顺水———村落的空间关系,保证古镇所依托的外部环境与古镇相协调,同时对古镇的原始空间形态加以控制,避免破坏古镇生态环境和整体风貌,体现“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挖掘传统空间元素,构建文化古镇入口空间.规划范围内,复原传统文化古镇元素,如山水格局、特色建筑、园林、文化景点、米市码头、河道空间、牌坊等,通过挖掘古镇的传统文化元素,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以体现历史文化古镇的地域特色.

2古镇历史建筑保护与传承

实践证明,正确的保护理念与科学的保护方法是历史建筑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与保证.历史建筑重在永续利用,只有充分发挥和利用历史建筑的空间价值,才能体现出历史建筑的核心价值.另外,历史建筑面广量大,应该根据其不同的现实情况,制定不同级别的保护与利用措施.从以往古镇保护案例中吸取经验,从规划层面的空间要素、天际线等角度,以及建筑角度对建筑细部、建筑立面类型、环境要素等多方面深入思考.历史文化建筑改造应保证其形式、高度、体量、饰面材料以及建筑色彩、尺度、比例上与古镇建筑风貌协调.旧建筑的适应性改造再利用,不论其空间价值如何,历史记忆价值的保留和营造都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出发点.许多时候,这种历史记忆价值远远大于空间使用价值.

3案例分析

为深入探索和了解建筑理论的实践性,以运漕历史文化名镇综合开发项目实践为例,探讨古镇历史文化建筑规划与保护设计的特点.

3.1古镇概况

项目选址于马鞍山市含山县运漕镇,项目规划用地位于裕溪河畔北,地块范围内包含运漕酒厂原址以及酒厂东侧至幸福街西侧的部分民居.方案主旨:一方面以保护历史文化为根本,改善古镇人居环境为基础,以提升功能为导向,力求将项目打造为安徽省旅游名片,成为体验“最安徽”传统文化的代表,成为安徽的“城市会客厅”.另一方面提升古镇环境品位和城市美誉度、关注度,打造特色的古镇名片,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3.2总体规划

3.2.1古镇“梳式”规划格局运漕古镇民居,从单个民居来看,显得有些拥挤和凌乱,但从总体看,却又显得错落有致,协调统一.古镇鼎盛时期,全镇有36条大街、72条小巷,与台、楼、庙、阁、坊等建筑交相辉映,构成“过街木楼石板街,青砖小瓦马头墙”的优美画面.粉墙、青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等和谐组合,构成了运漕古镇建筑的基调。

3.2.2总体规划布局本地块原始街道由幸福街、湾巷、五福和巷、徐家巷、以及横向的西大街和沿河路组成了独具风格的“梳子形”街巷文化.经过前期调研、分析,本区域西大街、幸福街、保留的老酒厂建筑之间基本保留了原有村落纵向街道的“古镇梳式肌理”.以保护古镇的肌理为核心,新建街巷尺度服从古镇的肌理,形成协调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参照运漕古街巷的布置原则,结合运漕老街原有的尺度与空间格局,保持原有街巷的尺度感与空间感.重要节点位置,通过“情景再生法”恢复本地块原有的五福和荤馆、洪义泰等代表性商号,将其打造成运漕古镇的标志性启动区域。作为古镇的主要展示面———街巷空间景观,是由建筑、街、绿化、水等元素,结合古镇生活、社会交通等功能而形成.规划设计的着重点是反映建筑风格、地域特色的历史街巷以及古镇原本的空间肌理.空间肌理:不仅是古镇历史文化风貌的视觉关键性因素,也是古镇空间组织及构造形态的体现.空间肌理的理解有两个方面:

(1)空间肌理在建筑布局上,可理解为***底关系;

(2)空间肌理在空间尺度上,可理解为各个元素组成的空间结构.传统小尺度街巷与组合院落式样建筑群,因内部单元的属性变化的组合变化形成了街坊构成特点:内部巷道曲折,而陆续加建的房屋,较为自由,平面肌理带有自由化倾向.与建立丰富的动线相伴而生的策略就是开放空间.在旧建筑中,其原本的空间特征、结构逻辑、材料肌理等均需要在开放的空间内明确呈现,故在设计中,设置多景观广场,以保证空间具有足够的开放度,植入休息、展览等功能.空间视线:传统古镇街巷中,人们在运动中观察景物的要求可以得到充分的满足,“隔景”、“对景”“、障景”“、夹景”、“框景”等建筑和景观手法多有运用,不仅增加了街巷的趣味性,而且加深了空间的内涵感,体现了“空间增值”的特点,古镇村落曲折的街巷空间,造就了街巷空间的光影变化,给人以美轮美奂的空间想象.轮廓线:坡屋面、马头墙、斗拱翘角、装饰木构件等,在构成街巷空间景观中,这些元素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坡屋面与马头墙的轮廓线,在视觉中具有非常强烈的层次感、节奏感、韵律感.古镇整体凭借坡屋面与马头墙的交相辉映,一个完整的古镇印象基调由此确立。

3.3建筑设计

历史文化建筑街区的建设采用原始街巷尺度复原,整体上以民居建筑尺度为基调,聚合的小体量的采用,历史街巷空间肌理的缝合,以错动的建筑手法强化建筑空间肌理,使之向整个古镇空间肌理平缓过渡,相映相融。立面控制街巷空间重点从三维立面出发,以再现古镇历史风貌及生活氛围.主要体现在:各个节点的空间肌理设计和古镇街巷基础设施以及一些装饰木构件上.修复街巷空间,维护组成古镇传统历史文化风貌的各种要素,如坡屋面、马头墙、沿街立面、水体、驳岸以及装饰构件等,以保证各种元素相互之间的协调关系。注重建筑第五立面———屋顶设计屋顶改造采用古徽州传统的四水归堂形成,采用四边坡屋面向中心倾斜,采用轻巧的屋面瓦以及轻钢支撑以减轻屋面荷载.历史文化街区力求与原有建筑群相似,自然融入到整体环境中,坡屋顶以古镇民居重叠往复的屋顶为原型,进行错动变化,采用折线连续的坡屋顶,形成与古镇空间肌理一致的屋顶景观。

4结语

古建筑论文篇2

由于建筑群落存在潜在的垮塌风险,已经不能满足文物建筑日常的使用及安全,结合市***府全面整治保护历史街区,恢复文物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因此需对该街区建筑进行有效的修缮维护。在修复工程中采用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尽量保持原有的形制及结构,尽量保证本体原料不变,坚持运用传统工艺施工,保持文物与本体环境的协调。这次修复的主要是院落群中的27号院,27号院修复工程包含原杨爱源公馆(四合院)和西跨院(旧警察所),现修复方案按两院合并考虑,整体实施。修复后布局为四合院+西跨院。正房为两层带檐廊(柱式),东西厢房为二层挑檐廊(垂花),南房为一层半挑廊(假);西跨院北屋为两层,南屋为一层半;其中四合院一进院东西厢房同为两层但不做檐廊,二进院东西厢房二层通过穿山廊与正房檐廊相连。

二修复过程中所考虑到的防火设计

要求对于古建筑而言,由于采用了木质梁柱、木屋架,火灾荷载高于现行的国家标准规定的火灾负荷量,起火后对建筑的危险非常大。古建筑中的木材,历经几十年、上百年的风干,材料的含水率很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干材,因此极易燃烧。一旦起火,火势将沿着整栋建筑的柱、梁直至屋顶而燃烧起来。古建筑的梁、柱、椽等构件,表面积大,木材的裂缝和拼接的缝隙多,大多数通风条件比较好,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快,燃烧猛烈,极易形成立体燃烧。

1耐火等级的设定

古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其耐火等级低,多为三、四级。所以当我们在做修复工程的时候对于防火方面不能把标准定位过低,古建筑的使用时间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考虑到院落旧址所在地块界限尺寸有限,加大防火间距势必破坏建筑群的整体性,因此我们将建筑的耐火等级定为二级,等同于目前低层商业及多层建筑的耐火等级要求,东西房与两个正房的防火间距均为6m以上,这样在保证了整体的同时也满足防火要求。

2建筑防火分区的设定

现代建筑防火分区的划分是防火安全体系最重要的基础,也是防止火灾蔓延以及人员疏散的安全保证,是保证结构安全的枢纽。因此,通过火灾危险性的分析我们对27号院落中根据实际的距离大小来划分防火空间,形成物理性的防火分隔,再以此空间的间隔,规划设置各项防火措施及设备,达到防火安全目的。在27号院落里面的两个正楼一、二层建筑面积为100m2~200m2左右,按照现在的防火标准可设为一个防火分区。在楼下均设有一层地下室,我们将每个地下室划分为不大于500m2两个防火分区,并且每个防火分区中均设有直通室外的疏散楼梯和垂直疏散口,以此来符合现在制定的防火设计规范和要求。在地下室建筑组团西侧和南侧均设有消防车道,在西跨院和四合院设计有室外消火栓,每个房间配置两个干粉灭火器。这样在防火设备上就含有移动和固定两种灭火设备。

3建筑材料的使用

古建筑原先所使用的材料很难达到现在的防火规范标准。对于古建筑的修复,首先在保证结构的安全和坚固的基础上,所使用的材料还要采用必要的防火措施来满足疏散和救火的要求。原有27号院落群的主体建筑采用的是砖木材料,根据多方探讨和研究决定在修复院落群建筑原貌的同时要积极运用现今成熟的工程技术和材料做法,因此院落的主要屋面和楼板采用基底材料,墙体基底则选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和加气混凝土砌块,这些材料的使用使得整座院落的耐火性能基本达到现今砌体建筑的水平,同时在建筑里还砌筑有砌至梁底的防火墙,并在木构件的表面涂刷防火涂料,从而为发生火灾时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救火留有一定时间。为保障安全疏散过程中人员的安全和尽量地延长逃生时间,在建筑中设置防火门成为必备的逃生和防火设施。会馆建筑里设置有双扇乙级防火门,管井门为丙级防火门。

三结语

古建筑论文篇3

我们必须承认,绘画是二次元的东西,建筑是三次元的东西。而且因为绘画的意***有各种各样,会影响建筑形象描绘的精细度和写实性。但同时我们不能否认中国古代绘画对中国古建研宄的可行性。

二、研宄方法

中国绘画与中国建筑同可在视觉感知上为人所认识理解,只要掌握相关的研宄方法,研宄者可在中国绘画艺术中提取较大信息量,再结合其他研宄方法,例如实务研宂以及研宄方式主要侧重研究阶段对资料的整理及罗列以及建立绘画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其可通过分类研宄以及比较研宄再将建筑活动场景模拟重现,为其研宄的对象进行手法性基础。再通过对研宄对象分析,得以在不同方面,中国绘画体现出的中国古代建筑研宄中的资料性意义。

1.1相关其他文献研究,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的文化及历史及区别等

通过中国绘画研宄中国建筑,在具备基本的建筑素养与中国绘画艺术研究素养的同时,我们需要把握一般的研宄方式,再确定研宄对象,在***纸与空间的转化过程中,逐个深入,全面研宄了解需要研究的客体。

1.研宄方式

1.1分类研宄

分类研宄是中国古代建筑研宄重要的方法。在通过中国绘画研究建筑时,可以对绘画作品进行相应时间或者类型的分类,也可对研宄建筑进行时间或者类型的分类。之后通过对其进行下文探讨的研宄方向的共性总结或差异性总结,而整体服务于中国古建研宄。品,对建筑比较。而横向比较则是通过罗列整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绘画作品展等方面的知识资料。最后配合其他文献以及实物调查深入探讨。又比如探讨宋朝建筑形式。以清明上河***为例,研究者可片段性整理***中不同建筑,进行分类,分类可按功能分或形式分类。按功能分类即分为:城镇,城防,宫殿,衙署,宗教,祭祀,文教,会馆,园林,村落,塔,桥,枋等。而按形式则可以分为:殿堂,楼阁,亭,台,轩,榭,塔,坊等。分类后整理,根据下文谈及的研宄方向,整理其相关内容,深入了解其共性及差异性,结合其他研究方法,对宋朝建筑形式做综合性了解深入。

1.2比较研究

与分类研宄不同,比较研究主要注重通过研究建筑与其余建筑的差异性,来综合分析其建筑形式,建筑文化的特点,以及建筑转变缘由。比较分析的条理性主要有建筑纵向比体现的同种建筑类型,来比较分析,以得出研宄到碉楼,毡包等建筑类型。这些信息皆为简单对比分析得出的初步信息,如果进行深入探讨,其绘画作品为古建筑研宄提供的资料性肯定更为充实。

1.3建筑活动场景模拟重现

同时,对于写实性较强的建筑绘画作品,比如界画,其记载的史料是相当充实的。对于这类绘画,在研究时我们因此描绘连续的城市建筑也成为可能。画家把想描绘的地区沿着主要街路,不同地区视点有所变化,但各个地区的景观都能正确描绘,以此来正确地描绘连续的城市景观。《清明上河***》中描绘的彩虹方向的特点差异等信息。以横向比较分析为例,分析建筑形式特点。先将所收集的绘画作品进行整理分类,从绘画作品的色彩,主题,及其中涉及的建筑类型等进行比较。从上***简单分析则可以看出,相较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藏族更带神秘宗教色彩,其对多,防卫性较强。这类从写实性绘画中得出的信息,可以为建筑提供资料性较强。包括虽然《清明上河***》的绘画不能全面的全方位的表达建筑,但是其轴侧的表达方式,可以清晰的展现建筑的两面,再通过中国古代建筑一般所具有的对称性,以及一般所具备的建筑学常识,及尺度感受。我们可以模拟出当时建筑的基本形态。再通过绘画作品中所展现的细节花样***腾等,则可以近乎完美地复制出当时的建筑,以服务于建筑研宄。2研宄方向通过上文所提供的研宄方式,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绘画与中国古代建筑相联系。之后将研究方向确定,分析可以从怎样的角度来研宄建筑,即为研宄方向。从中国绘画的二元视角到中国建筑的三元体验,我们可以从绘画作品中展现的建筑本身的形式与人在建筑之间的活动空间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研宄,以完整并补充人们对古代建筑的知识。

2.1建筑本身的形式

从绘画中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本身的形式,即是注重建筑部分。其主要包括从古代绘画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研究建筑符号象征等。而再进一步探宄,则会发现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人们同样在空间形式上追求美好的个人世界,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园林兴起。如左***对文人私家园林的***解,外面纷纷扰扰,主人以园林的形式将自己的世界与外面的世界隔开。同样这类从绘画艺术到历史及地方文化背景,再到建筑类型研究可以与“为何宋朝楼阁建筑会兴起”“商周时期建筑的简陋古朴原因”等等研究相联系。研究需引用前文的研宄方式通过绘画主题的不同,来对绘画进行分类或比较等,再通过绘画主题与建筑类型的联系进行研宄分析。研究不同绘画主题对应的建筑类型(如下表),过程为建立绘画作品题材与建筑类型之间的联系,即因果关系探究。绘画作品作为一种二元的物质体,其在史料中最大的作用可能在于其对于符号及***腾等文化的记载。绘画作为文化的传播方式,从古到今一直与人们的思想生活相关。而其对于不同时期对于不同地域,其信仰与崇拜不同则形成的***腾文化不同。这些也会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得到剖析,无论是人物绘画,风景绘画,***腾绘画,还是建筑绘画,其中均会有体现。而该***腾文化转化为建筑语汇,则在建筑细部上体现,例如,鸱吻,脊兽,雀替,辅首,抱鼓石大样,悬鱼,各种雕刻彩绘等。所以在研宄复原中国古代建筑时,参考中国古代绘画会对建筑研宄的细节完整性产生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做研宄,其***腾绘画文化研宄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近期进行的老司城遗址复原***设计中,除参考考古报告,文献资料,实物测绘以外,对当地花瑶族居民的信仰及***腾绘画或刺绣作品的研宄也是必不可少。而这些***腾也可能会在其鸱吻等部分细节构建得以体现。按此理由复原遗址建筑也能使这类建筑文化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及资料客观性。

2.2人在建筑之间的活动空间从“人在建筑之间的活动空间”的角度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是指,通过前文提及的

2.2.1从绘画研究建筑城市规划***策

通3D成及较及节点放大模拟现场的方《宋史?舆服志》也记载了宋代一般宅第制度”私居执***亲王日府,余官日宅.庶民日家.诸道府公门得施赣,若私门则爵位穷显经赐思者许用之.口口六品以上宅舍许作乌头门,父祖舍宅有者,子孙许仍用之。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屋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已。”由此可见.宋代宅第建设同其他朝代一样要遵守封建社会的整体秩序的原因了,因其非”官舍”。从《清明上河***》上反映的市井繁华可以看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并不强烈抑制工商的时代。《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东京的奢侈消费行为做了极其细致的描绘。其中对街巷的介绍一笔带过,详细描绘了酒店、饮食店和瓦子勾栏.即餐饮和娱乐场所。《清明上河***》中也有类似的反映,在所有店铺中酒店和餐饮占有绝对优势,以彩楼欢门装饰门面者除城内十字路口处刘家香铺外,其余皆为酒店。证明北宋东京的消费观念中,虽然“器物服玩”皆为奢侈消费的对象,但餐饮娱乐却是引领奢侈消费的最重要载体,超出其他消费。

2.2.2从绘画研宄城市界面

从绘画研宄城市界面以宋朝绘画作品为例。

三、结语

古建筑论文篇4

关键词:古代建筑传统思想民族特色

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综观中国的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中庸和谐

“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它后来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古人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中”而立。因此,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必须以“中”为标准,即做到所谓“天人合一”。

“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这一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中轴线对称的建筑观念虽然早在商周时代就开始,但最典型地代表这种中轴文化的当数明清的北京城和宫殿了。整个明清时代的北京城自南向北,沿着一条长达7.5公里长的中轴线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该中轴线以最南端的永定门为起点,以地安门北面的钟鼓楼为终点,其间建筑空间序列重重叠叠、高潮迭起又井然有序,尤以故宫三大殿的平面布局最富特色。此外,这种关于中轴线的建筑空间意识,也体现在北京一般的四合院民居住宅中。

“天人合一”的中庸思想在古代建筑上还体现为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中不追求房屋过高过大。因此,中国古代建筑从造型和体量上看,无论是帝王宫殿还是传统民居,总体上一直是向平面方向发展的,由间构成单体,由单体构成庭院,再由庭院构成建筑群,形成一种连续绵延于大地的感觉。“天人合一”的和谐观还可以从中国古代聚落选址上体现出来。古代的聚落建设,首先就是尊重自然和顺应环境,根据土地资源状况来合理安排居住用地。古代聚落建设,不仅尊重环境,对土地合理利用,还表现出了对土地、水源的保护思想。《荀子·天论》中记载:“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有节制地利用水资源,才能保证水资源的持续存在和长久使用,即与自然长期的和谐共处。

重伦守礼

维护等级与秩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礼”的一项主要内容。《乐记》中说:“礼者,天地之序也……序,群物有别。”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礼制内容,说到底是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这一点在《礼记》有关建筑功能的论述中表达得很清楚,即所谓“以降上神与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别”。中国古典建筑只有充分满足这些要求,才能最终与古代中国人传统上按远近、长幼、亲疏,继而按高下、尊卑、贵贱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同步一体。因此,中国古代建筑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

就一座建筑群体的组成而言,如北京故宫建筑群,除了院落和轴线组合外,还必须对单体建筑的等级和名分加以界定,才能形成各得其所、相辅相成的局面。从宫殿的平面布置上看也有严格的主次、内外等级,它的外朝和内寝是完全分隔的。建筑的等级甚至在并列于大台基上的三大殿上也可以反映出来:太和殿级别最高,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准备用房,就只用单檐四角攒尖顶;保和殿是宴请重臣和举行殿试之地,地位比中和殿重要,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顶。

在一般住宅四合院中,人伦关系反映在平面布局上。长辈住上房,哥东弟西,女眷居后院不迈二门等等。而房间的功能关系就是人际关系以及各式人等在其中的活动规律。一般在一组建筑之内,正、倒、厢、耳、门、厅、廊、偏各房都各有等级,不得高于主。即使是人死之后的坟园占地面积、坟丘高度、墓碑形制、神道石刻,以至棺椁祭器,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违背这些制度,要受到刑法制裁。如果僭用皇帝特有的形制,罪名更可至大逆。此外,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微的装饰,都存在着很有规律的数字等差关系。比如,间数以九间(清代扩大到十一间)为最大,依次降为七、五、三、一;进深以十三架为最高,以下递减至三架等这样的等差规则。这些规则又多是通过朝廷的法典(如唐代的《营缮令》宋代的《营造法式》等)固定下来,直接用这些数字的差别表示出不同等级人的建筑等级差别。

外儒内道

儒学是维护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中国儒家思想特征最明显的体现在中正、礼仪方面,因此,在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皇宫、坛庙、陵寝、寺院、宫观以及祠堂等等,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旁是陪衬的建筑物,陪衬的建筑要整齐划一,两相对称。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

古代宫殿建筑更是最高统治者通过建筑艺术来显示帝国的实力和威严的,象征王权的至尊和永恒,所以中国古代宫殿强调群体气势,群体的序列有助于渲染统治王朝的威严,群体的布局有利于体现宗法等级的贵贱尊严。

儒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但它过于束缚人性,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中国的古代建筑虽然外观是庄严雄伟,一切照伦理制度做事,但一般在建筑的后部都是诗情画意,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前宫后苑的格局。这内外两个完全不同的天地,就反映了中国人外儒内道的生命观。它是与道家思想提倡修身养性、追求自由洒脱、讲究气韵生动相吻合的。此外,中国古代建筑在造型艺术上形成的飘逸、流动的感觉,让中国建筑产生了翼角起翘、屋檐曲线流动状态,即使是屋顶也呈现不同的弧面,这样使建筑的重量产生的压抑感消失了,符合了道家的“气韵生动”之说。

恒变兼容

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定的。《易传》中所谓“可久可大”,《老子》中所追求的“天长地久”“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董仲舒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永恒观反映在建筑上,则导致“守常”意识的产生,所以我国古建筑在建筑立面形象上,从秦到清代的两千余年中,台基、柱子加斗拱、大屋顶这三段式的基本造型依然如故。在平面组合上也往往不分使用要求,都以单体和院落沿地面向外扩展。梁柱组合的木构框架也从上古一直沿用到清代末期。事实上,对于木材的一些弊端,古人早有认识,而且随着工具的改进,我国古代的石结构建筑技术也并不亚于同期的西方国家,这点在中国许多寺塔、石窟和陵墓建筑上可以得到见证。中国之所以习用木材是缘于阴阳五行的传统观念,所以到了明清时期,长期的采伐使中原地区的森林消耗殆尽,这时宁可将小料用铁箍拼合,也不屑以石代木,这体现出了对传统的严格恪守。

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是中国古人恒久思想的体现,那么中国古代建筑中榫卯结构的不同组合方式就是中国人善于变通思想的体现。中国人自古就有“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意识,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结构的榫卯上,就是它既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构架虽然基本上只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但无论哪一种都可以在具体使用中不改变构架体系的情况下而将屋面做出曲线,并做出翘角飞檐、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这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人恒变兼容的思想观念。

尊祖敬神

中国人崇拜祖宗,对祖宗崇拜历来得到高度重视。据说在三皇五帝时便有了祭天、祭祖的习惯,到商代就出现了称作名堂的祭祀性建筑。《周礼》对此作了记载并规定了王城规划必然重视祖庙的地位,按“左祖右社”进行布置。

虽然古代社会通过宗庙的祭祖制度将人们分成了嫡子与庶子、大宗和小宗,体现了父与兄的权威,为巩固宗法等级制服务。然而,祖先崇拜又强调了同宗同祖的亲密性,给上下等级差异罩上了家庭般的和谐气氛,这又具有稳定社会、凝聚血缘团体的作用。正是这种对祖先崇拜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模式是许多房间组合在一起的群体,是以某一房屋为中心向前后左右伸展的多组单层建筑群体。同时也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空间上都是以“间”为单位,各单体房屋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另外,由于中国古代以农业为根本,土地是宗族赖以发祥的根本,因此房屋必须立足于土,这也排除了建筑向上发展的可能。

总之,中国建筑在儒、道及佛家思想的影响下,既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又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布局、空间处理上体现等级的伦理观念,但在外在的庄严氛围下,却交织着浪漫的意韵,追求人工与天趣的统一、端庄与含蓄的统一、规格化和多样化的统一,更追求理与情的统一,所有这些特征使得中国古典建筑形成一种飞动轻快、精致典雅、舒适实用,富有鲜明节奏感和民族艺术特色的独特风格而著称于世。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古建筑论文篇5

关键词:园林建筑传统现代

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外延,正确对待传统建筑文化,对于促进文化现代化,弘扬建筑文化、繁荣建筑创作、推动“建筑文化学”的创立和建筑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传统文化与建筑

1.1传统文化的本质

1.1.1“传统”的基本内涵及现代涵义

“传统”到底是什么?有的说是形成传统的动力;有的说是已经形成的文化遗产或文化。具有民族生活情感的相互关系,同时在民众中不断流传、继承下来是否就是传统?丹下健三先生有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就音乐而言,可以分成演奏者、作曲家及听众三个部分,当然作曲家肯定是本质的创造者,把音乐加以流传的是演奏家,而去欣赏这些曲子的则是一般的人们”。“在音乐上把传统加以继承的母体,是演奏家的重复,而存在于民众之中。亦即在音乐的传统和创造这个历史环节上,是作曲家———民众———作曲家这样一种关系,而演奏家的重复是与本质无关的”

传统的现代涵义,可以认为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传的,流变着的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尽管传统的定义存在着种种不同,但关于传统的基本内涵,并无大的分歧:其一,一般是指贯通古今以至未来的某种流变着的,根本性的东西;其二,是经历史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思想、心态、道德、风俗、宗教、艺术、制度等“遣传因子”;其三,各地区、各民族所创造的传统,具有各不相同的形式和状态。

1.1.2在建筑领域,传统的表象直接体现为历史上的建筑形式

在建筑领域,传统的表象直接体现为历史上的建筑形式,它同一个民族过去的生活方式,建造手段以及社会对建筑的各种需求有关。例如西方古代希腊、罗马以及文艺复兴后期的古典柱式形式,

中世纪高耸的尖券等.已往年代的作品和民族记忆中把习惯的形式美法则保存了下来,使它们具有直接体现历史文化含意的形象价值。建筑传统更深刻的内涵在于作者历史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积淀。

因此,“传统”作为一个系统的核心和区分评价尺度就是价值观念系统,即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某种肯定和否定的关系结构,它对整个传统系统起着调控、制约的作用。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言,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神本性所决定的,它的精神本性是由该民族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和它的生产关系所制约的。

1.1文化与建筑

1.2.1建筑文化的特性

文化是人类在寻求理解生存方式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所在,它有着整体的、开放的、发展的特性,同时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惯性和积淀性。由于地域、语言、人种等不同,各种文化都具有相对的***性。从本质上讲,各种文化之间不存在优劣、高下之分,但由于时代不同,又存在先进和落后。建筑活动是人类征服自然为谋求生存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建筑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民族性、时代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等特性。

1.2.2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比较

有什么样的文化土壤与氛围,就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文化,建筑与文化互为同构关系。在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由于源头与走向不同形成了印度、中国(华夏)、阿拉伯、古希腊、古罗马等文化体系。这些文化体系相互***且自成体系,与之相应的建筑又各具特色,反映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底蕴。中国古代建筑较之西方古典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应从民族文化背景和深层次中寻找答案。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借助于古典文化来反对封建文化和建立自己的新文化,这个运动的思想基础就是“人文主义”,提倡资产阶级的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文艺复兴建筑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其建筑风格是讲究理性、统一与并富有条理性。文艺复兴建筑的著名实例有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维琴察的文艺复兴后期大师帕拉第奥的代表作圆厅别墅,总体特征是平面方正对称、规整、讲究条理。而中国传统建筑如城市、宫殿、寺庙、宅第等,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例如北京故宫其平面中轴对称、纵深布局,在建筑形体尺度的对比中、屋顶的不同等级和台基尺度的变化中,创造了高低错落、起伏开阔的群体空间,深刻地表达了王权至上的思想,深深地打上了封建文化的烙印。通过以上比较不难看出,其隐藏在建筑表相之后的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何等深远。

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交往日益增多,不同类型的文化也在发展中相互渗透、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不同文化之间有互补性,中国文化可以补偿西方文化之不足,克服它的机械性和形而上学;但同样,需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增加它的科学性,建筑文化亦然。我们必须弘扬理性精神,敢于冲击传统观念,在否定中前进,创造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民族建筑文化。

2传统建筑文化

2.1传统建筑文化

2.1.1传统建筑文化的性质

什么是传统建筑文化?怎样对待传统建筑文化?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一维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三段的话,那么,传统建筑文化则是人们在过去生产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建筑文化。传统一词,是指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由上代传交给下代。因此,传统,具有以下性质:

1.普遍性。它必须是一个民族所共有的,而不仅属于少数人。

2.传承性。它必须是代代相传的,而非由少数人杜撰出来,它的来源虽未必与民族同时发生,但至少有了相当的时间,使大家对它的起源已很模糊。

3.演进性,也叫进化性。有两方面的原因使传统不断进化,一是由于传统代代相传,必然要经过各个时代的调整选择,与新时代要求一致的传统得到发扬。二是各个时代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尽管传统的保守性,它对外来文化容易采取排斥态度,但在与外来文化的长期接触中,其中有益于传统的那部分外来先进文化,或迟或早会不断被吸收、融合,从而包容在传统中,这也是传统不断演进的重要原因。

4.不成文性。它必须是一个民族的大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接受的东西,它无法列成具体的条款,勒令大家遵从;它永远隐在文化实体内容的后面,形成一种不易言喻的气质;可以拿文化现象作比喻,却难于给传统下具体的定义。

2.1.2传统建筑文化的特性

作为传统建筑文化,它既然是整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份,那么,它必然具有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和连续性等特性。不言而喻,传统建筑文化,也必然具有传统的上述特性。我们阐明了这些看法,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建筑文化自然也就十分清楚了。

正因为传统建筑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发展的连续性、传承性和演进性等特性,所以它必然有许多具有价值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继承。比如,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园林,不仅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上享有盛誉,而且其中反映“顺应自然”、“珍惜生态”,“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手法和形式,确实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符合自然的设计理念与现代艺术理论是不谋而合的。就是与大家族制度、家长制度和传统

的伦理观念紧密联系的四合院也不能全盘否定,它不仅提供了在闹市中知识分子所迫切需要的幻想空间,而且有利于住在其间的各阶层居民的交往,使“人际和谐”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房屋建筑上得到最好的体现,这是独门独户的小住宅根本无法达到的。至于我国各族人民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创造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中华建筑文化,如江南水乡建筑文化、岭南建筑文化、黄土高原的生土窑洞建筑文化和西南山地建筑文化,更是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珍品。因此,那种全盘否定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认为提倡继承传统就是复古,就是阻碍现代化的观点和看法是不对的。我们认为,否定传统建筑文化,不仅会造成自暴自弃的社会心理,而且也对民族的新的建筑文化的建立不利。

还应指出,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估价,国外建筑师(包括华裔外籍建筑师)比国内建筑界要高;外国人通常比中国人更喜欢中国传统建筑,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一个在世界上曾领先1000多年之久的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居然没有什么精华可以继承,这怎么可能呢?

也正因为传统建筑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治、经济、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因此,适合昨天生产、生活方式的传统建筑文化,就不可能完全适合今天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了。所以宣传传统至上,只醉心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发掘,而不注意向西方现代化建筑吸收营养,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于新的建筑文化的创建无益。

那么,对待传统建筑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分析、继承、创新。分析是为了有选择的继承,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我们主张,无论传统的建筑形式还是外国的建筑形式,都不可能毫无选择地加以套用。我们主张对传统的、外国的建筑文化,都要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既有民族形式又有社会主义内容的建筑新文化来。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是一条艰难的荆棘丛生的道路,然而只有坚持在这一条道路上走下去,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建筑文化来。

2.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困惑

早在本世纪30年代,求新派认为中国的旧式房屋不合时用,又不经济。求新派不仅强调建筑艺术的整体性,还提出了建筑形式繁简变化的“循环论”,“在现代交通发达、文化传播,国际间同一样式建筑之产生将具有必然性”。然而,传统派则是在承认传统建筑的弊病并谋求以科学的方法,现代的材料来改进之的基础上,“以科学方法,改善建筑途径,谋固有国粹之亢进”。这派建筑师强调要把中国传统样式作为一种富有特色的传统来对待:“中国皇宫式建筑,在历史上占有极高位置,此时摒弃不顾、不特无以对我历史上发明家,且舍已之长,取人之短,智者所不为也”。“我们不应极端的无意识的,一味模仿欧化,而却把自己的民族全部抹杀”。主张“中体西用”或曰“西体中用”。“我们中国今后的建筑艺术应该取西人科学的长处,再加以东方民族的精神,那么方才堪称‘有美皆务无所不臻的了’”。

70年代末、80年代初“***思想”的讨论,夹杂着对“”的痛苦记忆和对“现代化”、“新时期”的强烈憧憬,在建筑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反传统、激进求新的趋向。建筑师把建筑的形式同建筑作为人们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场所的功能相一致的现代主义的建筑价值取向套装在哲学范畴的框架上,把“建筑的目的性,即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当作建筑的内容。或把建筑的内在矛盾界定为建筑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对立统一作为建筑的内容,实质上把建筑的样式直接偷换成了哲学上“形式”的概念,并由此以反对“形式主义”来反对传统样式。复古主义理论的错误,首先在于它把建筑的形式和内容割裂开来,又把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各地方创造出来的各种建筑形式认为是永恒不变的东西,可以任意套在任何内容上,这样,传统样式在被批判的语境中,就是传统样式=形成主义=资本主义,传统样式=形式与内容割裂=反辩证唯物主义。

另一方面,借助“新时期”、“向现代化进***”的社会精神价值取向和社会进步的乐观情绪,在唯恐被甩在世界进步和西方发达国家后面,在推行一种实用主义和别无选择的应战中,西方化/东方化被抽掉具体内容而被一种普通的,不容置疑的新/旧的判断所代替。以新/旧、古/今时间先后来代替价值判断,这是一种单线的进化模式,是西方近代科学发达后的一种技术乐观主义的反映。西方自古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乃至后现代的历史主义,建筑技术和材料、功能和经济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样式的建筑仍然受到建筑师和社会的欢迎,而现代主义倒象个借助战争、危机和技术恫吓力来截断传统之河的野蛮的异族入侵者。中国建筑的传统样式也是从秦汉的初成而经历了佛教传入,西域文化的输入等影响而延绵不息。近世西方文明的侵入所造成的经济、技术、材料、功能的大变更,是否也会是传统样式扬弃、转化的契机呢?以此为目的的民族风格的探索不应是受到鼓励?而断言传统样式产生的条件已经消失而传统必然消失,好象是一个基于“时间精神”神话的幻想和设定,难道唐诗宋词,古典音乐传下来并取得“高雅”地位,传统建筑样式不也是,或曰至少在相当一部分人心目中,是生生不息,弥古弥贵呢?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理论在中国建筑界的流行,尤其是整个西方社会的怀旧倾向和保守主义回潮,传统派在与创新派的论战中似乎占据了主动地位,尤其是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使传统派不仅获得得了与创新派“井水不犯河水”的平行发展道路,而且由于传统价值的反弹和操作的粗暴,传统样式在新建筑中,尤其在建筑艺术的主流中,几乎要占据了意识形态的霸权地位,成为大型公共建筑,重要文化建设的首选风格。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关注和新奇的手法无疑使中国建筑界的传统派受益非浅,而其反主流的怀疑、挑战、拒绝的内涵却少有深究。这样,在“后现代主义来到中国”的移植过程中,建筑师、评论家都急于占领话语的“置高点”,没有来得及对自身现代化思维范式和现代主义历史观进行必要的审视和批判时,就把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捧上了天,欲使后现代主义成为一种风格教条,一个发展的必经阶段和一种价值评判标准。

其实,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商业文化互为因果,最有价值的成果莫过于混沌中的多元了。价值论以客体与主体意向相符合的程度来作出取舍优劣的判断,这无疑是主体性的一种***。传统样式作为一种保证多样性的可能和选择,在更加开放与宽容的文化结构中获得了某种不可动摇的独特地位。

3建筑文化的现代性

一个建筑给人的形象感觉是通过两个层面去体现的:一个层面是建筑型体和空间虚实的变化,这很重要,是主体结构,但要创造一个感人的建筑形象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建筑的二维设计,包括饰面的色彩、分格、质感等等,它们对建筑形象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只要使体型塑造细部处理结合起来,就会取得很好的视觉效果和社会效果,而无需更多额外的投资。这一点国内外有许多优秀的实例都做的很好。如巴塞罗那独户住宅砖砌建筑院墙,采用两种不同砌筑方式组合在一起产生了统一而富于变化的建筑形式。再如,帖面砖饰面的分格及色彩的搭配,面砖横贴竖贴的配置变换,不同材质的对比等等,会使人感到丰富、自然和谐。还有玻璃幕墙的出现给建筑外墙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于由砖木材料构成的建筑外墙的感受。其本身的构造形式不同,玻璃幕墙也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在无框悬挂式玻璃幕墙中玻璃固定在一个自承重钢结构体系的钩挂体上,玻璃材质的特性及钩挂件的连接点都最大限度地展示在建筑立面上,是对现代高新技术的完美表达。超级秘书网

古建筑论文篇6

关键字:建筑特点建筑形式建筑风格文化

前言

使用和造景,观赏和被观赏的双重性,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但园林建筑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多。因此,艺术性要求更高,除要求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要求富有诗情画意。

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

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东西方园林之中,建筑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他是满足人们生活享受和观赏风景所必须的。西方园林中,如法国的古典主意园林,意大利的庄园、府邸和宫殿往往集中式布置,层数一般两到三层,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全国景色。在中国园林中为满足可行、可观、可居、可游的要求,需配置相应的廊、亭、堂、榭、阁等建筑。从我国发展史来看,园林中建筑密度越来越高,生活居住气息越来越浓。当然建筑也不纯粹作为居游的生活需要来设置,它本身也是供人欣赏的景物之组成部分,融合在园林的自然景色中。自然景色若有人工建筑做适当的点缀,可现出神采而富有魅力,为景观添色。

一、古典园林建筑的特点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

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比如江南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

廊有覆盖的通道称廊。廊的特点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用来连结景区和景点,它是一种既“引”且“观”的建筑。狭长而通畅能促人生发某种期待与寻求的情绪,可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弯曲而空透可观赏到千变万化的景色,因为由可以步移景异。此外,廊柱还具有框景的作用。

亭子是园林中最常见的建筑物。主要供人休息观景,兼做景点。无论山岭际,路边桥头都可建亭。亭子的形式千变万化,若按平面的形状分,常见的有三角亭、方亭、圆亭、矩形亭和八角亭;按屋顶的形式有掂尖亭、歇山亭;按所处位置有桥亭、路亭、井亭、廊亭。总之它可以任凭造园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丰富它的造型,同时为园林增添美景。

堂往往成封闭院落布局,只是正面开设门窗,它是园主人起居之所。一般来说,不同的堂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用作会客之用,有用作宴请、观戏之用,有的则是书房。因此各堂的功能按具体情况而定,相互间不尽相同。

厅堂是私家园林中最主要的建筑物。常为全园的布局中心,是全园精华之地,众景汇聚之所。厅堂依惯例总是坐南朝北。从堂向北望,是全山最主要的景观面,通常是水池和池北叠山所组成的山水景观。观赏面朝南,使主景处在阳光之下,光影多变,景色明朗。厅堂与叠山分居水池之南北,摇摇相对,一边人工,一边天然,既是绝妙的对比。厅的功能多作聚会、宴请、赏景之用,其多种功能集于一体。因此厅的特点:造型高大、空间宽敞、装修精美、陈设富丽,一般前后或四周都开设门窗,可以在厅中静观园外美景。厅又有四面厅、鸳鸯厅之分,主要厅堂多采用四面厅,为了便于观景,四周往往不作封闭的墙体,而设大面积隔扇、落地长窗,并四周绕以回廊。鸳鸯厅是用屏风或罩将内部一分为二,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后的装修、陈设也各具特色。鸳鸯厅的优点是一厅同时可作两用,如前作庆典后作待客之用,或随季节变化,选择恰当位置待客、起坐。另外,赏荷的花厅和观鱼的厅堂多临水而建,一般前有平台,供观赏者在平台上自由选择目标,尽情游赏。

榭常在水面和花畔建造,藉以成景。榭都是小巧玲珑、精致开敞的建筑,室内装饰简洁雅致,近可观鱼或品评花木,远可极目眺望,是游览线中最佳的景点,也是构成景点最动人的建筑形式之一。

阁是私家园林中最高的建筑物,供游人休息品茗,登高观景。阁一般有两层以上的屋顶,形体比楼更空透,可以四面观景。

舫为水边或水中的船形建筑,前后分作三段,前舱较高,中舱略低,后舱建二层楼房,供登高远眺。前端有平?与岸相连,模仿登船之跳板。由于防不能动又称不系舟。防在水中,使人更接近于水,身临其中,使人有荡漾于水中之感,是园林中供人休息、游赏、饮宴的场所。但是舫这种建筑,在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创造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知道,船是古代江南的主要交通工具,但自庄子说了“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邀游,泛着不系之舟”之后,舫就成了古代文人隐逸江湖的象征,表示园主隐逸江湖,再不问***治。所以它常是园主人寄托情思的建筑,合适世隐居之意。因为古代有相当部分的士人仕途失意,对现实生活不满,常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而他们的逍遥伏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一日千里,泛舟山水之间,岂不乐哉。所以防在园林中往往含有隐居之意,但是舫在不同场合也有不同的含意,如苏州狮子林,本是佛寺的后花园,所以其中之舫含有普度众生之意。而颐和园之石舫,按唐魏征之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由于石舫永覆不了,所以含有江山永固之意。

三、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

1、表现含蓄

含蓄效果就是中国古典园林重要的建筑风格之一。追求含蓄乃与我国诗画艺术追求含蓄有关,在绘画中强调“意贵乎远,境贵乎深”的艺术境界;在园林中强调曲折多变,含蓄莫测。这种含蓄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其意境是含蓄的;其二,从园林布局来讲,中国园林往往不是开门见山,而是曲折多姿,含蓄莫测。往往巧妙地通过风景形象的虚实、藏露、曲直的对比来取得含蓄的效果。如首先在门外以美丽的荷花池、桥等景物把游人的心紧紧吸引住,但是围墙高筑,仅露出园内一些屋顶、树木和圆内较高的建筑,看不到里面全景,这就会使人引起暇想,并引起了解园林景色的兴趣。北京颐和园既是如此,颐和园入口处利用大殿,起掩园主景(万寿山、昆明湖)之作用,通过大殿,才豁然开朗,见到万寿山和昆明湖,那山光水色倍觉美不胜收。江南园林中,漏窗往往成为含蓄的手段,窗外景观通过漏窗,隐隐约约,这就比一览无余地看有生趣得多。如苏州留园东区以建筑庭园为主,其东南角环以走廊,临池面置有各种式样的漏窗、敞窗,使园景隐露于窗洞中,当游人在此游览时,使人左右逢源,目不暇接,妙趣横生。而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背道而驰,失去了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

2、强调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意境“二字,多以自然山水式园林为主一般来说,园中应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是人作,但是要有自然天成之美,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在园林中,即使有密集的建筑,也必须要有自然的趣味。为了使园林有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筑各种相应的建筑,但是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与山水自然融合在一起,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这中间建筑对意境的表现手法如: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乃仿浙江嘉兴烟雨楼之意境而筑,这座古朴秀雅的高楼,每当风雨来临时,即可形成一幅淡雅素净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情画意***,见之令人身心陶醉。

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有中国自己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情入境的创作方法,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体物”的过程。即园林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在这样的体察过程中,心有所得,才开始立意设计。

“意匠经营”的过程。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然后根据立意来规划布局,剪裁景物。园林意境的丰富,必须根据条件进行“因借”。计成《园冶》中的“借景”一章所说“取景在借”,讲的不只是构***上的借景,而且是为了丰富意境的“因借”。凡是晚钟、晓月、樵唱、渔歌等无不可借,计成认为“触情俱是”。

“比”与“兴”。是中国先秦时代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文心雕龙》对比、兴的释义是:“比者附也;兴者起也。”“比是借他物比此物”,如“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兴”是借助景物以直抒情意,如“野塘春水浸,花坞夕阳迟”景中怡悦之情,油然而生。“比”与“兴”有时很难绝然划分,经常连用,都是通过外物与景象来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意的方法。

3、突出宗教迷信和封建礼教

中国古典建筑与神仙崇拜和封建礼教有密切关系,在园林建筑上也多有体现。汉代是园林中多有“楼观”,就是因为当时人们都认为神仙喜爱住在高处。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体现,皇家建筑的雕塑装饰物上才能看到的吻兽。吻兽既是人们对龙的崇拜,创造的多种神兽的总称。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仍可见到“龙文化”在新建的仿古建筑上展示,如今的龙文化(装饰)不仅仅是为了“避邪”;而且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海内外,凡饰有“龙避邪”的,一定是华人宅府),凝聚了民族的魂之所在。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风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因此吻兽是中国古典建筑中一种特有的雕塑装饰物。因为吻兽是皇家特有的,所以也是一种区分私家和皇家园林及建筑的一种方法。

4、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这是封建礼教在园林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5、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风格有异

洛阳自古以牡丹闻名,园林中多种植花卉竹木,尤以牡丹、芍药为盛,对比之下,亭台楼阁等建筑的设计疏散。甚至有些园林只在花期是搭建临时的建筑,称“幕屋”、“市肆”。花期一过,幕屋、市肆皆被拆除,基本上没有固定的建筑。

而扬州园林,建筑装饰精美,表现细腻。这是因为,扬州园林的建造时期多以清朝乾隆年间为主,建造者许多都是当时巨商和当地官员所建。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财富、粉饰太平,因此带有鲜明的功利性。扬州园林在审美情趣上,更重视形式美的表现。这也与一般的江南私家园林风格不同,江南园林自唐宋以来追求的都是淡泊、深邃含蓄的造圆风格。

四.结论

古建筑论文篇7

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①,门楼是宅院主人身份与财富的象征,在下梅村最精彩的砖雕主要集中在门楼上。以邹氏家祠为例,该祠临溪而立,门楼为幔亭式,九山跌落、阶梯式布局,十分壮观[3]。门楼壁面全部用砖雕装饰,题材有人物、花卉、器物、祥禽瑞兽和书法等。这些砖雕中的人物刻画得精准逼真,祥禽瑞兽塑造得栩栩如生,花卉器物描绘得精细自然,两侧横披以篆体刻有“木本”、“水源”四个大字,笔法苍劲、气韵生动。整个门楼的砖雕多达四十余组,结合浅浮雕、深浮雕、半圆雕、线刻、减地与镂空等多种雕刻技法,并以不同的构***进行交错布局,在光线照射下形成鲜明的层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

武夷山地处亚热带地区,林木资源丰富,盛产樟木、梓木、楠木、杉木、柏木和梨木等,这些木材纹理清晰、质地优美、材质适中、易于雕刻,所以木雕工艺被广泛用于下梅村古民居建筑构件以及各式家具装饰上。这些木雕在借鉴绘画与装饰的构***技法的同时巧妙地运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构成手法来突出主题。邹氏祠堂的正厅中摆放着一组以传统故事“二十四孝”为主题的大型雕花屏风,雕刻手法以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画中人物比例准确、形象生动,四周配有传统吉祥纹样,整幅作品忠孝意韵浓厚,且极富生活气息。在大夫第“小樊川”阁的花格窗上镶锲着许多采用浮雕工艺刻制的木质卡片画,这些卡片画与通透的花格窗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和断续相连的视觉效果。与其他宅邸不同,邹氏大夫第的柱础都是选用木质坚硬、不易腐烂的楠木或苦楝木制作而成,柱础呈八角鼓状,每个面都刻有精美的吉祥***案,这种木柱础在潮湿的南方着实罕见。下梅村古建筑石雕主要分布在门础、门当、报鼓石、石花架和石水缸上,所用石材大多为质地坚硬的青石,有很强的抗磨、抗击、抗潮和抗腐的特性。

邹氏大夫第正门两侧,摆放着一对高度约为60厘米的石门当,其正面刻着由麒麟、凤鸟和花草组成的“威凤祥麟”***案,两边则是“太师少师”***。作品刻工精湛、技法娴熟,尤为突出的是凤鸟的羽毛、麒麟的鳞甲和狮子的鬃毛都采用深刻技法,整个形象被刻画得纤细如丝、流畅自如。在大夫第天井及后花园还摆放诸多造型各异的石水缸,椭圆形的石水缸外形流畅优美,长方形的石水缸稳重大气,半圆型的石水缸圆润饱满。每口石水缸都是用单块巨石雕琢而成的,表面采用浮雕工艺刻绘着吉祥***案,不仅有盛水的功能,同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外,雕刻精美的石门也是下梅村古民居建筑雕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当年西水别业的主人别出心裁,改变了石门固有的造型,设计出异形的“圆月门”与“芭蕉门”,这种颇具创意的设计,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新潮的。

下梅村古民居建筑雕刻的装饰题材及文化内涵

因深受地理环境、宗教伦理及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梅村古民居建筑雕刻都以尊礼和祈福为主题,表达对礼教的尊崇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装饰题材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以祥禽瑞兽类吉祥***案为主的装饰题材

下梅村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大量出现蝙蝠、大象、鹿、马、麒麟、凤凰、狮子、仙鹤和鲤鱼等祥禽瑞兽的形象。大夫第的门樽上就刻有昂首曲鼻的大象,象背上驮着一方印玺,寓意“出将入相”,表达主人追求功名的意愿,同时“象”与“祥”谐音,又有着“吉祥如意”的寓意。在邹氏闺秀楼的门罩方框上刻有精美绝伦的“十鹿***”和“八骏***”,这两幅***案构***饱满、画面层次错落有致、工艺精湛,鹿与马或站、或卧、或进食、或嬉戏,神态各异,堪称为下梅村古民居砖雕中的精品。***案以“十鹿”通“食禄”,“八骏”通“拔俊”,寄寓了邹氏的先祖期望后代多出人才,并且能够世代永享俸禄的美好愿望。在下梅村“鲤鱼跳龙门”这类砖雕***案要数方厝门的最为精彩[4]。威武的龙门,门外几条鲤鱼飞跃而起,造型极其可爱,有呼之欲出之感,生动的形象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感官愉悦,而且还体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施***堂的门头上有一幅以喜鹊、鹿、蜂巢以及猴为题材,圆形构***的砖雕。竹节造型的外框,为***案增加了几分精彩,因“猴”与“侯”同音,“爵”与“鹊”同音,“鹿”与“禄”同音,“蜂”与“封”同音,故以谐音取意“爵禄封侯”,借谐音寓意后代子孙能够跻身王侯之列,光宗耀祖。

(二)以植物类吉祥***案为主的装饰题材

植物类吉祥***案是下梅村古民居建筑雕刻常用的题材。其中,有以牡丹、石榴、桃、荔枝、核桃、灵芝和松树等为代表的吉祥***案,表达主人对兴旺、和睦、长寿和平安等的追求,还有以梅、兰、竹、菊为代表的花中“四君子”吉祥***案和以松、竹、梅为代表的“岁寒三友”吉祥***案,表达主人坚贞高洁的志趣和情操。这些植物类***案,有的单独作为纹样的主题,也有的作为其他纹样的陪衬,无论如何使用,都是为了诠释吉祥的寓意。这是美的享受、美的升华。

(三)以器物类吉祥***案为主的装饰题材

器物类吉祥***案一般是采用在民间被视为有灵性的人造器物来组合,寓意吉祥喜庆。这类***案在下梅村古民居建筑较为多见,尤其体现在砖雕艺术上,例如一些建筑的门头上常将佛教的“八吉祥”、道教的“暗八仙”①、文人墨客的“四艺***”以及日常陈设的“博古纹”进行组合使用。体现出儒、释、道三教共融的哲学思想。在西水别业的漏窗墙上有一幅“平升一级”***案:一只直颈、圆腹花瓶里插着一把戟,象征平安升迁的吉祥寓意。

(四)以人物类吉祥***案为主的装饰题材

在下梅村古民居“三雕”作品中人物类吉祥***案取材广泛,既有传说中的各路神灵、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也有民间市井生活中的孩童嬉戏、竹报平安等。下梅村先民们常常将“八仙庆寿”、“天官赐福”、“三星高照”和“和合二仙”题材的砖雕装饰于自家的门楣上,反映了他们对神灵的敬畏,同时也表达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参***第门楼上有两幅以“刘海戏金蟾”、“东方朔偷桃”为主题的砖雕,这两幅作品造型生动、寓意吉祥,反映出古代匠人的聪明才智和主人盼发财、求长寿的美好愿望。在大夫第的正厅两侧的窗户上保存着许多木雕作品,其中“征战沙场”、“衣锦还乡”最为精致。“征战沙场”所表现的是五位跨骑骏马、手握兵器的将***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场景,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战斗场面表现得动感十足;“衣锦还乡”这幅作品刻画的是官员荣归故里的情景场面:年迈的父母喜气洋洋地出门迎接,乡亲们正纷纷前来道贺,整个画面洋溢着喜庆气氛。这两幅***案充分体现了主人期望后代文武兼备、自强不息、家业兴旺和永保幸福的心理。

下梅村古民居建筑雕刻形成之缘由

(一)雄厚的经济基础

康熙年间,武夷山市下梅村茶市繁盛,当地的邹氏茶商与山西常氏商帮结成贸易伙伴,每逢茶期,晋商常氏在下梅村收购精致的茶叶后,在“晋商万里茶路”上几经转折,将茶叶销往欧洲各国。作为“晋商万里茶路”第一站,下梅村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在清雍正年间,每年都有大量的茶叶经过下梅村被集运转销出去。他们将一部分茶叶通过水路、陆路运抵山西再经过张家口、归化和库仑直到俄罗斯恰克***,另一部分则运往福州、广州和澳门,再通过海运销往印度、英国等地。经济的发展必定带动村落的繁荣,这也为建筑的兴造、装饰的盛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物质条件。

(二)浓郁的礼乐风尚

武夷山是福建最早开发地之一,早在唐代,这里的学术氛围就开始日渐浓厚,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5]。到了南宋,朱熹在此讲学论道数十载,他在继承和发展孔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佛道思想和其他学术学派思想,建立起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新儒学思想文化体系。当代著名学者蔡尚思教授曾题诗赞叹道:“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①儒家学说渗入每个武夷山人的思想之中,儒家伦理道德观成为他们的行事准则,无论选择仕途、从贾经商还是从事农耕,武夷山人都十分重视读圣贤之书。同时武夷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他们满怀激情、咏歌吟唱、作诗品茗,体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热爱的“乐”感文化。在这种礼乐风尚氛围的影响下,下梅村的先民们有意识地将“仁、义、礼、智、信”的观念和“明德、修身、正心、诚意、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义以及一些祈福思想通过艺术手法转化为具体的***案,并运用到邹氏祠堂、邹氏大夫第和参***第等建筑雕刻艺术中,让世人进出瞻仰,目目激励,代代相传。

(三)精湛的刻绘技艺

在古代,武夷山是中原汉人入闽的最初驻足地,大量的农民、工匠通过这里入迁到闽,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使得武夷山农业和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建筑雕刻与雕版印刷有着紧密的关系,与武夷山相毗邻的建阳市麻沙镇和书坊乡在宋代就是全国刻书的三大中心之一,这里版印刻书“肇于五代,绵亘于前清”[6],其历史之久、规模之大和延续年代之长,在中国古代雕版印刷史上极为少见[7]。在此期间很多刻工名匠都有到南京、杭州等江南版印中心游历和生活的经历,逐渐成为绘刻兼备的木刻名工,这势必对闽北建筑雕刻工艺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在下梅村建造宅邸的工匠们,巧妙利用不同材质,运用精湛的刻绘技艺,采用最直接的方式把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表现得淋漓尽致,传达出主人的吉祥意愿和美好向往,大大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也使后人能从造型上感悟到其中的美学趣味和价值观念。

古建筑论文篇8

关键词:古代建筑;装饰题材;文化内涵

中***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2)01-0027-10

建筑装饰,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建筑艺术创作活动中,是人类建筑审美语言最直观的物质化表述方式,人们通过雕刻、彩绘、镶嵌、塑造等处理手法赋予建筑外部形貌以独特的美感,以具体而生动的形象题材叙述一个建筑的思想内涵和社会精神。因此,可以说“装饰,不仅赋予建筑以美的外表,更赋予建筑以美的灵魂”。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除了在空间、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显示其独特之外,更以其丰富多样、精巧绚丽的建筑装饰令人惊叹。无论是北京故宫这样庄严雄伟的皇家宫殿,还是远在边陲的云南大理白族民居;无论是繁华都市中商贾云集的会馆,还是偏僻山村里家族祭祖的宗祠,其建筑中的梁、枋、檩、椽、柱、斗棋、门楣、天花、柱础、山墙、屋脊等无不展现出形式各异、绚丽多彩、涵意深刻的装饰。一些国内外建筑学者干脆直言:“中国建筑是装饰性的建筑。”

诚然而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风格丰富多变、题材内容多样、处理手法娴熟、色彩绚丽、材料运用广泛以及雕刻工艺精巧等,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的确是独树一帜、赫然超群。它不仅有官式装饰与民间装饰之分别,而且地域性、民族性的个性特征也十分鲜明。与世界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建筑装饰不同,中国建筑装饰尤其在题材方面所表述的文化意义更是极为广泛、寓意深长,它涉及社会伦理、宗教、文学、戏曲、绘画、风水、生活等诸多内容,上至天文、下到地理,纵穿历史、横贯江河,既包含严肃的伦理说教和人生哲理的题材、又充满生活情趣、诙谐而活泼的题材,充分体现中国古代建筑所蕴含的多元化文化和深厚的人文精神。

一、装饰题材的发展与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装饰,大概以距今约5000多年的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村女神庙建筑遗址中出现的“彩绘”、“线脚”等为已知最早的建筑装饰实例。比其稍晚的是陕西省临潼县姜寨建筑遗址中龙山文化时期的居室,地面刷饰白灰以求光洁和防潮。

夏商时,因诸事皆“惧鬼崇神”,青铜器装饰采用绳纹、云雷纹、环带纹、夔纹、饕餮纹、象纹、龙纹、凤纹、鹿纹、蚕纹等抽象化的纹样为题材,由此可推当时的建筑装饰题材亦大体相同。根据相关考古发掘资料,此时建筑装饰的部位可能是人们认为建筑中最为瞩目或显著的构件,如大门的兽面铺首、屋面瓦当的装饰等。西周晚期,出现半圆形瓦当,纹饰以素面为多,也有重环纹、纹、回纹、兽面纹和饕餮纹,如陕西宝鸡市扶风召陈村的西周晚期大型建筑基址发掘的半圆瓦当纹饰即是重环纹(***1)。

春秋战国,建筑装饰日益兴起,不仅瓦当有装饰纹样,而且瓦钉上也有,同时装饰题材更加丰富,除云纹、山气纹、星光纹、兽面纹和饕餮纹等纹样外,还出现鸟、鹿、犬等动物***像题材以及文字装饰题材的半瓦当,如:河北燕下都出土的瓦当以饕餮纹和山云纹等装饰题材为多,尚有少量的对鸟纹。再如,临淄齐故城出土的瓦当以太极气树纹(***2)及太极气树双兽纹为多(***3)。此外,建筑山面、梁架和蜀柱等部分构件也开始有了装饰,其中蜀柱的装饰采用了植物题材,如《论语・公治长》所载:“臧文仲居蔡,山节藻税。”与此同时,建筑装饰也逐步形成了比较严格的等级规定,《礼记・明堂位》曰:“山节藻税……天子之庙饰也。”可见,前述文献中“臧文仲”已经逾越制度规定了。东周末年,王朝逐渐衰落,诸侯逾制现象常有发生,正如汉代荀悦《汉纪・文帝纪上》所说:“及至周室道衰,礼法隳坏,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节藻税。”

秦代,沿袭战国阴阳思想的影响,瓦当装饰题材大量运用各种阴阳气旋错行的纹样,如咸阳窑店出土的秦瓦当(***4),其纹饰表述“外部十气纹为十干,左旋;内四阴数右旋 ”。此外,还有表示“八节之气”的瓦当,中***为阳、八向左旋气纹为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5)。此外,秦代瓦当装饰还有花蒂纹(如陕西淳化县下常村出土瓦当)、动物交颈纹(如陕西凤翔铁沟村出土瓦当)等。

及至汉代,建筑瓦当的装饰题材发生很大的变化,装饰纹样更加丰富,除初期继承和保留战国至秦代的纹样外出现了新的纹样题材,其中有:神兽、星相、文字、动物、几何***案等(***6、***7)。不仅如此,在宫殿、祀庙和陵寝等重要建筑的铺地砖、空心砖、条砖上还出现了装饰有几何纹、龙纹、文字和建筑***案等题材的模印花纹,反映了汉代建筑砖瓦构件装饰题材的多样性特征(***8、***9)。

汉代的地面建筑虽然存留不多,仅存于世的为分布在四川地区及河南登封一带的石阙、山东地区汉墓的享堂石祠、北京西郊的汉墓墓表以及西安附近的汉代陵墓石像生等,但是从这些遗留建筑和石像生上,依然可见一些地面建筑局部构件装饰题材的运用情况,如四川雅安县高颐墓阙的母阙顶部檐下可分为三个部分,上段饰有以祥瑞神兽、羽人、舞乐等为题材的浮雕石刻,中段则装饰以三朵斗棋以及棋间雕刻舞乐人物,下段四角雕刻力士人物鼎承整个檐部,中间装饰兽面浮雕;此外,母阙的阙身上部则雕刻车骑出行浮雕***案,子阙檐部也饰有斗棋、神兽等(***10)。

汉代地下墓葬建筑中大量画像砖石上的装饰题材更是充分地展现了汉代建筑装饰的社会文化风貌特征,其中既有描绘墓主生前奢华的生活场景,又有表现向往神仙世界的***景,前者如江苏睢宁双沟发现的汉画像石中雕刻墓主的出行、宴饮、舞乐生活等内容(***11);后者如山东沂南汉墓中的门楣石、立柱上装饰题材描绘了传说中的冥界***案,内部石柱、斗棋雕刻成象征羽化成仙的附翼形象(***12)。从中可见,汉代社会不仅追求现实的享乐生活,而且还在独尊儒家文化的同时,依然崇尚先秦的神仙观、阴阳观以及民间流行的五行思想。

根据目前全国发掘出土的汉墓画像石的考古研究资料表明,不同地区汉代画像砖石的装饰题材内容有所差异,河南南阳汉画像石早期题材为建筑、历史故事、星宿***像等,中期题材为宴饮生活、舞乐百戏和出行***等,晚期题材为门吏、动物等(***13)。商丘一带汉画像石的装饰题材主要为祥瑞、神仙、辟邪、珍禽异兽等。山东地区汉画像石的装饰题材比较丰富,主要为生产劳动、现实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祥瑞神兽等(***14)。江苏徐淮扬地区的汉画像石的装饰题材主要是神话故事、祥瑞神兽、神仙人物、宴饮出行、舞乐百戏以及建筑形象等。四川地区汉画像石的装饰题材则是生产劳动、宴饮生活、车骑出行、舞乐百戏、历史故事、神话故事、神仙人物等(***15)。陕北地区以绥德为代表,装饰题材则以农牧、畜牧、狩猎等为主,也有一些神仙人物和祥瑞神兽等内容。

综上所述,汉代画像砖石装饰题材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反映现实生活、人物活动和生产劳动等生

动场景为主,同时也有展现神话故事、神仙人物和祥瑞辟邪等寄托精神的画面,由此折射出汉达的社会经济、深邃的文化意识、娴熟的雕刻艺术、先进的模具制作技术以及丰富的生活内容等。

此外,汉代陵墓中随葬的陶楼明器,也非常直接而具象地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特征,其中不少实例很清晰地呈现了一些建筑部位的装饰形式,不过这些装饰并非是***的,大都结合建筑构件外露部分进行形状美化的装饰性处理,如屋顶正脊两端做成飞翅状、大门门楣上的门簪做成方形或菱形以及大门上安置铺首的形象(***16)等。但是,陶楼明器上的窗棂却颇具有装饰性,装饰纹样有斜纹格、锁纹、菱花格等(***17)。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衰落、玄学兴起以及佛教在民间广泛流传,导致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发生巨大转变,另外加上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促使建筑装饰题材出现焕然一新的变化。

一方面,继承和保留了汉代的部分建筑装饰题材,如北齐时期邺城宫殿遗址发掘的云纹、文字、莲瓣、人面瓦等瓦当装饰题材。另一方面,产生了新的装饰题材,如:铜雀台遗址所发掘出的东魏北齐时的“石螭首”建筑装饰构件、兽面铺首、石门墩以及陶制鸱尾,北魏时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出土石雕柱础(***18),北朝洛阳宫殿脊兽方砖(***19)以及南朝陵墓神道两侧排列着神道柱、天禄、麒麟、辟邪等装饰物,却是这一时期特有的题材造型。此外,还有一些石刻反映的建筑形象中屋脊两端所采用的鸱尾、兽面等构件装饰(***20),则具有厌胜驱邪镇脊的装饰功能。

特别是,由于中原汉文化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从西域传来的波斯、印度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装饰题材中又出现了莲瓣、缨络、卷草、火焰、飞天、狮子等许多新的外来装饰元素,如河南登封嵩岳寺北魏砖塔,塔身门额做成火焰尖券形,上饰三个莲瓣,券角饰有对称的外券旋纹;塔身转角砌出倚柱,柱头饰火焰宝珠与覆莲,倚柱之间佛龛内外有彩画痕迹;龛下部基座正面两个并列的壶门内各雕一尊狮,立卧各异、造型雄健。

隋唐时期的佛教装饰题材基本承袭了南北朝的内容,但风格更加圆润、饱满和柔美。装饰纹样由单一纹样转向组合纹样,如:卷草凤纹、狮鹿卷草纹、佛像迦陵频加卷草纹。除此而外,还出现了新的纹样形式如:回纹、连珠纹、海石榴凤纹、葡萄纹、团巢纹、宝相花等。而此时的瓦当装饰纹样则与以往不同,也由莲花与连珠两种题材组合而成。

其他建筑装饰题材的变化,如塔门两侧出现持剑武士的雕像、柱础刻覆盆莲花、须弥座束腰转角刻力士人像等,这在河北房山县云居寺小塔、山西平顺县海会院明惠大师塔以及南京栖霞寺塔等建筑中均可见例。另外,在南京栖霞寺塔各层塔檐垂脊端部出现了螭首垂兽的做法;唐代李思训《江帆楼阁***》、五代卫贤《高士***》等一些绘画中的建筑山面则出现了“悬鱼”形象。在唐献陵等墓前神道一侧有“鸵鸟”石刻,这种新的动物题材反映了唐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的影响。

北宋商业经济和技术工具发展很快,城市变得空前的繁荣,市民生活多样化,园林、娱乐性建筑大量兴建,风格趋向细致工整,柔美绚丽。此时的建筑装饰,重要建筑除有正脊吻兽外,垂脊上也有垂兽、走兽,而且正脊吻兽一改隋唐“鸱尾”的形象,转变为具象的“龙吻”或“鱼龙兽”。其事例均可从《清明上河***》城楼屋顶、《中兴应桢***》的王府、《文姬归汉***》等大批宋画中的住宅屋顶得以见证。瓦当装饰纹样题材有兽面、花卉、花纹等。此外,北宋建筑中还有以“盘龙”、武将人物等装饰柱子的,前者如太原晋祠圣母殿前檐柱饰雕盘龙;后者如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石雕柱。另,河北省赵县陀罗尼经幢中出现仿写自然山水的须弥山、城阁和狮象等为题材的装饰内容。北宋彩画采用卷草、宝相花等植物题材,其中梁枋端头装饰题材为“如意头”、“云头”和“剑环”等,这些题材应用于官式建筑或其它重要建筑中,并成为《营造法式》规定的彩绘样式。

辽代建筑总体上继承了唐代风格,天花、梁檩枋等构件以飞天、卷草、凤凰和网目纹等为彩画装饰题材,如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但建筑外檐装饰题材却有较大变化,如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正脊采用“吻兽”,垂脊走兽四件、嫔伽一件;山西灵丘县觉山寺塔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饰有佛像、力士,平坐栏板以几何纹、莲花等为装饰题材。

元代推崇喇嘛教,由地区带来了一些新的装饰题材,北京居庸关云台基座上的券石和内壁上的天神、金翅鸟、龙、云等装饰纹样,正反映了这一装饰新特征。另外,宫殿建筑采用红色配金龙的方式涂饰柱子,并用毡毯、毛皮和丝质帷幕装饰塔壁,显示了蒙古统治者的生活风习的沿袭和影响。而道教建筑大多以道教人物为题材,在道观大殿墙壁上绘制巨幅的宣教壁画,如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水神殿、河北曲阳县北岳庙德宁殿等。

明代初期经济尚在恢复期,主要建筑活动为城市建设、海防城堡以及宫殿陵寝等,加上明初令律制度严格,所以建筑装饰发展缓慢。明中叶以后经济繁荣,尤其是江南地区民间建筑活跃,出现了会馆、戏院、旅店等新的公共建筑,建筑装饰活动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各地住宅建筑装饰题材丰富多样,木、砖、石三雕装饰发展起来,同时形成了不同地域的装饰风格。此时,官式建筑装饰趋向程式化,题材固定单一,手法缺少变化;而民间装饰题材内容却极其丰富活泼,有:花鸟鱼虫、山水风物、人物故事、历史典故、戏曲艺文、吉祥文字、伦理教化、祥瑞神兽、琴棋书画、文字四宝、生活场景、风雅器物等,特别是一些建筑物件自身,随着结构功能的退化而逐渐演化为纯装饰性构件,从而成为新的装饰题材。

清代中叶以后,建筑装饰艺术走向堆砌、繁缛、琐碎的风格,但地区性特征更加鲜明,并形成北京、江浙、安徽、广东、福州、山西、云南、***、等地区性装饰风格或流派,其中以苏派、徽派、晋派、潮派最为突出。苏派以砖雕见长、徽派以木雕见长、晋派以石雕见长,潮派以灰塑见长;且各派题材特征明显,苏派文儒清雅、徽派商儒兼蓄、晋派尊古重礼、潮派崇礼随俗。此时期建筑装饰题材突显建筑空间内、外有别,相比较而言内檐题材更多样、繁华,外檐则简约、清朗。可以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的一个集大成的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具备了各种装饰题材类型,而且装饰工艺技术、雕刻绘制手法更加多元化,并且与园林、家具、陶瓷器等装饰题材趋于同化。明清后期建筑装饰还受到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欧洲大陆新建筑装饰题材、装饰风格和装饰手法的影响。

二、装饰题材的类型构成及其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极其丰富多样,若仅依据其纹样、***案、功能、内容或装饰部位等某一种进行分类难以涵盖全部,因此,只有综合归纳分类,方可完整表述其类型构成、功能作用、部位特征、思想内容及文化意义。为此,根据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历史发展情况,对现有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综合划分为:云气星象类、祥瑞类、几何类、文字类、动植物类、神话传说类、生活场景类、历史典故类、历史人物类、宗教类、戏曲类、山水类、器物类、建筑构件类以及其它特殊类型等。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类型如此之多,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1 云气星象类:雷云纹、气纹、日月、北斗星相等。

2 祥瑞神兽类:龙、凤、麒麟、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白泽、辟邪、獬豸、天马、天龙、天鹿、夔龙、饕餮、螭、虺、虬、等。

3 几何类:环形纹、锯齿纹、波形纹、折线、曲线、回纹、龟背纹、菱形纹、曲尺纹、编织纹、(万字)纹等。

4 文字类:瓦当、照壁、柱枋、匾额、牌坊、牌楼等上的文字、对联、题字以及与室内装饰结合的字幅。

5 动物类:狮、虎、象、鹿、马、牛、羊、猴、鸡、龟、兔、狗、鼠、猪、鱼、喜鹊、蝙蝠、鸳鸯、锦鸡、鹰、蝉等。

6 植物类:松、竹、梅、兰、菊、牡丹、荷、莲、桔、柿、桃、杏、桐、柳、柏、槐、榆、梓、、茶、水仙、石榴、山茶、灵芝、琵琶、玉兰、海棠、百合、芙蓉、桂花、葵花、腊梅、芭蕉、茉莉、栀子、红蓼、绀蓼、月草、葡萄、芍药、瞿麦、太平花、宝牙花、宝相花、万年青、金盏花、雁来红等。

7 纹样类:卷草纹、流苏纹、冰裂纹、花形纹、回纹等。

8 器物类:琴、棋、书、画、文房四宝、佛八宝、暗八仙、青铜器、玉器、古陶器、古漆器、象牙器、香炉等。

9 历史故事类:二十四孝、负荆请罪、郭子仪拜寿、岳母刺字、桃园三结义、梁山聚义、竹林七贤、文王访贤、木兰从***、杨门女将等。

10 神话传说类:东王公、西王母、蓬莱仙境等。

11 祈福吉祥类:五福捧寿、鲤鱼跳龙门、三羊开泰、凤凰戏牡丹、挂帅封侯、马上平安、麒麟送子、龙凤庆寿、连年有余、喜禄封侯、双嚣临门、喜上眉梢、平升三级、五子登科、六合同喜、连中三元、鹿灵合欢、榴开百子、金玉满堂、春光长寿、平安如意、八仙祝寿、三星高照等。

12 历史典故类:渔樵耕读、凿壁偷光、孟母三迁、胡人驯狮、鹬蚌相争等。

13 宗教类:莲花、飞天、角兽、力神、塔刹、相轮、水烟、日月元光、佛本生故事、八仙过海、刘海戏金蟾等。

14 戏曲类:三国演义、封神榜、水浒传、西厢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戏文场景。

15 建筑构件类:雀替、隔架科、如意斗棋、天花、藻井、盘龙柱、栏杆、门窗花棂、挂落、脊兽、垂柱、悬鱼、惹草、鼓墩、上马石、拴马桩、照壁、须弥座、铺地、景窗等。

以上装饰题材中,云气星象类当为最早产生的装饰题材纹样之一,考古发现在商周建筑的瓦当和其它器物上出现,后来一直延续到汉代。云气纹作为建筑装饰题材,反映了早期人们对宇宙天地本源的认知,“气分天地而后生万物”,以“云气”象征天体宇宙来装饰建筑屋宇的瓦当,可见古人将屋顶比作宇宙天空,其间云气流动,生生不息。

文字类装饰题材,也是使用最早的装饰题材之一。由于汉字具有象形、会意、谐音、转义等特殊意义,加上中国文字自身具有独特的形式美的艺术特征,经后人不断提炼成为中国特有的装饰艺术题材。因此,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常见的装饰题材。

动物类的装饰题材,也是早期比较常见的装饰内容。这恐怕与原始社会游牧狩猎生活密切相关。当时,人们以猎获凶禽猛兽为荣耀,象征男性的勇武和力量,因此部落男子以狩猎技能高低确立社会地位。迄今为止非洲一些部落中男人能否娶妻自立门户,取决于他们捕获猛兽的数量。此外,凶禽猛兽的神化,也许是当时人们认为猛兽具有某种特殊的神奇力量,或是神的化身,所以许多原始部落将其作为自己部落的守护神供奉。随后,人们又以“善恶”将“神兽”社会化,从而产生祥瑞的神兽与恶煞的神兽,分别赋予其“吉凶”不同的代表意义,如:龙、凤、麒麟、鹤、鹿等为祥瑞神兽,而饕餮等为邪恶凶兽。善恶不同,装饰功能与意义也就不一样。后来,人们创造了更多的动物装饰题材,这些题材更多地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望,“龙凤呈祥”、“麒麟送子”、“鹤鹿同春”等祝福美好未来的装饰题材应运而生,并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常用装饰内容。“狮”、“象”等动物题材是随佛教传人而出现的新题材,其最初具有宗教意义,后来逐渐融入世俗社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吉祥题材。“狮子”,最受人们喜爱的原因:一是发音与“喜”相谐,二是有镇宅驱邪的心理抚慰作用。

植物类装饰题材,比之动物类题材要略晚一些。西周半瓦当中的树状装饰题材,据考古研究推测为接天地之气的神树。上古人认为高大入云的树木是登天通神的捷径,上接天宇下通黄泉,故为“神木”。因此,西周至汉的瓦当等建筑构件上常见此装饰题材。在早期文学诗歌中常常借用花草咏物寄情,据有关研究统计《诗经》所涉及的植物大致有二百八十种之多。由此可见,植物题材是早期人们在农业生产劳动中借物抒情的对象,是籍以表达和比喻爱恋的人或事物的品行和姿貌等,后来被士大夫文人“格物致志”而比拟道德品行,并逐渐成为建筑装饰的格式化题材,如《离骚》“以盈室兮”,其中“”即苍耳,因长满刺而代喻小人;蕙、兰等则被用来比喻君子。所以古代士大夫文人咏唱的“松、竹、梅、兰、菊”就被以赋予美德的象征而作为建筑装饰常用的题材。

戏曲类装饰题材,是在明代中叶之后才出现的,具有打破严格宗法制度下住宅序列空间的单调沉闷气氛,创造娱乐生活环境的积极作用。同时,透过戏文人物,也赋予一定的伦理教化意义。历史典故类、历史人物类等题材功能,主要为教育族人和子孙如何遵守儒学的修身为人的法则,如何勤劳耕读进身功名、精忠报国、光耀门庭等。祈福吉祥类题材是大众喜见的题材,应用极其广泛,反映古代人们追求家庭和谐、健康长寿的美好生活愿景。

建筑构件类,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建筑形式与结构的不断演进与成熟,一些建筑部位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时,以自身形态为装饰题材,并针对造型进行恰当的艺术处理,展现其优美的装饰性效果,如江南地区园亭等建筑翼角起翘,以其舒展、柔美的曲线将整个建筑屋顶塑造为“如鸟斯革,如荤斯飞”的形象。而另一些具有结构功能的建筑构件,在建筑不断美化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原有的结构功能,仅保留了构件的基本外形并转变为纯粹的装饰性构件,如“斗棋”构件,就成为中国古代建筑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装饰题材。

三、装饰题材的社会功能与意义

1 社会等级制度的标志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与建筑形制等级相一致,也是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重要标志。装饰题材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法等级制度的影响,题材内容反映了使用者的身份与社会地位,例如:商周时,兽面铺首是封建社会帝王诸侯建筑正门装饰的象征。魏晋时屋脊饰有鸱尾的门庑以及唐代的乌头门都是当时贵族府邸大门的地位标志;宋金至明清门窗中的“纹隔扇”是官式建筑的装饰形式。明清时,“龙凤”题材是皇家建筑专用的装饰题材。为此,对于建筑装饰题材的使用,历代封建王朝制定了严格的条律规定,如商周时“大夫有石材,庶人有石承”(《尚书・大传》),汉代则“按旧制,三公黄阁听事鸱尾。后主特赐摩诃开黄阁,门施行马,听事寝堂并置鸱尾。”(《陈书・肖摩诃传》),唐代“非常参官,不得造轴心舍及施悬鱼、对凤、瓦兽、通袱、***梁装饰。……庶人所造屋舍,不得过三间四架,不得辄施装饰”(《唐会要》),宋代“凡庶民之家不得施重棋、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宋史・舆服志》),元代

“诸小民房屋,安置鹅项衔脊,有鳞爪瓦兽者,笞三十七,陶人二十七”(《元史・刑法志》),明代“百官第宅,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公侯……屋脊用花样、瓦饰、梁栋、斗棋、檐桷、青碧绘饰,门三间三架,黑油锡环。”(《明史・舆服志》),清代“亲王府制……绘金云雕龙有禁,凡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脊,安吻兽门柱丹垩,饰以五彩金云龙纹,禁雕龙首……余各有禁,逾制者罪之”(《大清会典》)。

龙凤***案在建筑装饰中,标志着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与帝王建筑相关的装饰才能使用。同样是宫殿建筑,主次不同的功能建筑采用的装饰题材也有等级高低之分,如皇家彩画装饰中依据等级分为和玺彩绘、旋子彩绘和苏式彩绘三种形式,其中和玺彩绘等级最高,采用的题材为龙***案,色彩以金色为主。而苏式彩绘等级最低,题材选择比较自由活泼、风格素雅,花鸟鱼虫、村舍山水、人物故事等均可。此外,建筑大门装修中,官式建筑大门可以使用“铺首”、“门钉”、“斗棋”等作为装饰题材,但一般民居住宅严格规定不得使用。因此,民居的大门装饰就显得比较简朴,江南地区的民居大门采用“竹片拼花”构成回形或其它几何***案进行装饰。门簪的雕饰题材,以荷花、葡萄、梅花、牡丹等,根据住宅主人的社会地位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多寡。

2 社会伦理教化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的另一个社会功能就是“成教化、助人伦”。自汉代开始由于董仲舒推崇儒家思想,汉代帝王独尊儒术,致使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文化充分地浸润了儒家的宗法人伦思想精神,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一直贯穿着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历代统治者大力推崇仁义、孝悌、忠信之类的伦理道德,即“天地之行美也”、“善无小而不举,恶无小而不去,以纯其美”。尤其是自南宋程朱理学兴起以后,社会进一步崇尚儒家严格宗法礼仪,以儒家的人伦思想教化民众,因此,中国古代建筑更以严谨有序的平面空间布局形态,忠实地体现了这种宗法制度的社会人伦关系,而建筑装饰题材更是充分反映出“家国同构”宗法伦理特征,宣扬封建宗法伦理的“忠孝义节”、反映儒家文化的“二十四孝”、以“松竹梅兰菊”标榜传统文人节气等的装饰题材不断贯穿于各类建筑中,尤其是民居住宅建筑更是突出。山西灵石王家大院高家崖东堡院中,在两侧厢房裙墙的四个转角立石上雕刻着“二十四孝”***面刻画生动,高度位置适合儿童观看,这是王氏宗族作为弘扬孝悌、教育家族子孙孝敬父母长辈的一幅幅生动的教材。另外,牌坊也是古代社会作为旌表“忠孝节义”的纪念性建筑,如贞洁牌坊、孝义牌坊、功德牌坊等,其具有的社会作用就是弘扬儒家所崇尚的社会伦理美德,颂扬妇女、事孝父母、扶贫助弱、精忠报国等功业,教化社会民众识仁义、知廉耻,像这一类装饰性建筑在中国古代城镇村落成为社会最为广泛和普遍的标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涉及社会人伦教化装饰题材的还有如“文王访贤”、“孟母三迁”、“竹林七贤”、“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梁山聚义”、“岳母刺字”、“杨门女将”、“木兰从***”等内容。

3 祈福辟邪与禁忌警示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充满了古人祈福求吉的意愿,人们通过美好的题材表达自己对幸福生活、功名前程等寄予极大的希望和追求,如山西灵石县静升古镇文庙前的元代石雕照壁上,雕刻了“鲤鱼跃龙门”的画面场景,以此作为对前来文庙祭祀孔子、祈求功名的学子们的美好祝愿。另外,在居住建筑生活空间中还以间接的方式和形式,借助建筑装饰,以各种题材进行组合构成吉祥的***画,如鹿与荷花、喜鹊与梅花、花瓶与大象、蝙蝠与寿字、凤凰与牡丹等,通过语言谐音转义为“六合同春”、“喜上眉梢”、“太平有象”、“五福捧寿”、“富贵高升”等吉祥成语,从而在心里和精神层面获得幸福的抚慰与喜庆的满足。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民族一样,中国古代社会也普遍流行着各种禁忌文化,人们出于驱凶求吉、祈求平安幸福等目的,在日常活动中对于居住、出行、生产、营造、商贸、交往等行为进行的场所、时间、环境、对象等,根据社会公认的禁忌法则来判断和确定是否对自己或家人有利和适宜,尤其是对于自己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环境更是如此,如古人认为住宅方位若有悖于风水、或门窗朝向相对等则是不吉之征兆的禁忌。因此,在营造住宅和装饰建筑时,人们往往选择那些传说中创造的具有超自然力量、并可以寄望保佑自己避受伤害的善良神兽或宗教法器(如阴阳八卦***、佛八宝、道八仙或道八宝)等装饰自己居住空间的关键部位,以求得镇守辟邪、保护宅第安宁的心灵慰藉,常见的事例就是当某民居对着路口或巷道交叉处的墙角被认为是“犯冲”时,房屋的主人就会请人在此树立一块刻有“泰山石敢当”文字的石块作避邪应对处理。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题材还具有警示、告诫和行为拒止等象征意义,如松江方塔园中明代砖雕照壁,原是松江府城隍庙山门外的影壁,其上砖雕题材取自民间传说,说是世间原来有一种贪婪无比的怪物,吃遍人间金银财宝,犹贪心不足,妄想连天上的太阳也吞吃,结果蹈东海而亡。以此题材雕刻装饰,其意义在于警戒世人不可贪得无厌。

四、装饰题材的空间意义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装饰题材的作用不仅仅是修饰建筑空间,有时还对空间具有强化、限定、警示和引导作用。装饰可以通过题材内容赋予建筑空间以某种涵义,尤其是当某一装饰题材已经成为社会共同的、约定俗成的概念或被大众赋予某种特定的文化意义时,那么这一装饰题材在建筑中的运用就会给予空间某种新的诠释语义。比如历代帝王陵墓前的甬道空间,由于安放了石羊、石马、石狮、石人、石阙、石柱等具有特殊含义的装饰物,甬道空间就具有特殊仪式的性质,并被限定作为空间序列的辅助过渡功能,进行仪式活动的人一旦进入这一空间,行为将受到仪礼制度的约束,而上述装饰物则以某题材语义警示和引导从事仪式活动者的行为。再如“照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具有某种风水意义的装饰性建筑,它是构成一定空间围合与限定的重要元素,但若照壁中装饰题材不同,照壁的意义就会不一样,像民宅照壁装饰吉祥花卉的题材,则表示居住空间和谐,给来访者以亲和的空间感。若是佛门照壁,则又装饰“佛”或“南无阿弥陀佛”的文字题材,作为规范佛教信众和香客行为的特殊语言,提醒和告诫众生进入佛门净地,不可妄生杂念。

古代建筑中的牌坊或牌楼,常作为村镇、街巷或建筑群入口的装饰性标志,具有强化和限定入口空间的功能,如安徽皖南棠樾等明清古村落村口的“忠、孝、义、节”牌坊群,既是整个村落人口空间的限定标志,更是社会道德模范的精神标杆,它是封建朝廷对整个村落宗族杰出伦理的表彰,是整个宗族的自豪与骄傲。又如,北京故宫天安门前的华表,又名“望君归”,而门内的华表,又名“望君出”,这内外各一对华表寓意深长,表达对身处太和殿高堂的君王以施***警示,前者寄望君王常出皇城巡访体察天下百姓之疾苦;后者则希望君王外出巡察,不要留恋外面的山水美景,及时回归处理国家朝***。

建筑空间的划分,有时也可通过不同的装饰题材加以区隔。苏州拙***园西园部分的“鸳鸯厅”,就是对内梁架构件采用不同的装饰方法、运用不同的装饰题材,将大厅空间分隔成北南“一阴一阳”两个不同的意向空间,北厅梁架以圆作,南厅梁架以扁作,所谓“一雌一雄”,形同鸳鸯;同时也以“鸳鸯”喻意大厅空间的琴瑟和谐之意。

建筑装饰题材有时却被用来表述非常含蓄的***式语言,暗示某一空间的功能或性质,以告知某一特定部分的社会群体(如乡里、宗族等),提供空间性质和功能的可识别性,防止逾越礼制行为的发生,如浙江永嘉县芙蓉古村内部街巷交叉路口地面铺设了不同的装饰***案题材,挖掘了大小不同形状的池塘,构成“七星八斗”的空间识别系统,使不怀好意的侵入者寻找不到退却之路,从而保障村落整体的安全防御。又如江西吉安钓源古村中某宅第,其院落内部各功能房间门窗小木装修用不同的生肖动物和植物作为装饰题材,标示各房间使用者的性质和空间功能,从而避免非家族成员的冒失误入。类似这样的以装饰题材标识和限定建筑空间的事例,在中国民居住宅建筑中比比皆是。

此外,园林中以文字楹联或匾额题字作为装饰题材的目的和功能,一方面是作为对所属建筑性质和特征标识,另一方面更是促使建筑与园林中的景观及其环境产生联系,激发人对空间景境的审美联想,如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中的匾额题字,将亭、池、月、人联系起来,激起人的空间想象力,营造诗情画境般的景观意境,又如拙***园内“与谁同坐轩”之题字,亦为同理。

古建筑论文篇9

任何事物都是富有表化的,装饰雕塑也不例外。如果色彩不同、材质不同、造型不同,将使用价值和审美欲望合为一体,就会呈现不同的雕塑形式。

(一)材质材料在装饰雕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的强度、肌理、色泽和韧度等的不同,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装饰雕塑的应用范围、制作流程及主题表达。要想达到雕塑实体与材料的高度统一,可以在塑造雕塑实体的时候,将材料经过特征化。不同的材料特点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里反应和视觉效果,是因为它的质地、肌理、硬度及色泽的材料特点的不同。我们在欣赏雕塑的时候,会更看重肌理这一要素。金属材质在塑造雕塑的过程中,不管它的色泽、光滑程度千差万别,肌理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材质的多种多样,装饰雕塑也就各不相同。

(二)空间造型

1、装饰雕塑空间造型的均衡性

世间万物,都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均衡性原则。当然,古建筑也不例外。我们四周都有好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故宫的建筑,亭台楼阁的设计等等,都会是对称的,给人一种有条理,舒适的美感。但难免会让人缺乏趣味,于是人们开始在均衡的基础上打破对称,进行大胆的创造。均衡是原则,而具有表现力的形态特征应当使用简单清晰的语言概括。将不同形式的均衡应用到装饰雕塑中,比如调和与对比的均衡、多样与统一的均衡、概括与提炼的均衡,是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的。

2、装饰雕塑的夸张与变形

在雕塑作品中,将主观感受与情感需求贯穿,运用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坚持以美为原则,进行夸张与变形的艺术手法,进行装饰雕塑的创作,来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雕塑家的情感,生成一场视觉盛宴。

3、装饰雕塑的空间和环境

哲学告诉我们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事物包括建筑都是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相互关联,装饰雕塑与周围空间连为一体,比如像园林中的垃圾桶,都会做成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样式,不仅不会显得突兀,还会与那里的环境融合,加强园林主题,精美、灵巧、多样化,别有一番情趣。

(三)装饰雕塑的颜色装饰

雕塑的颜色并不是指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材料本身的颜色,而是雕塑家根据材料本身的属性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来刻画出的雕塑的成色效果。在雕塑作品时,主色调的运用非常重要,一般以纯色为主,而修饰色多采用对比色调,亦或是像橙色与蓝色这样的冷暖色调。这样不仅使雕塑作品生动活泼,有趣味性,又可以吸引人的眼球。

二、关于我国古建筑的装饰雕塑的作用

(一)装饰雕塑与

古建筑雕塑可以分为两大类,它并不是单单指建筑物自身,还有另一种因而存在的装饰雕塑,比如龙门石窟,和众多的寺庙。在古代,科技不发达,普通民众显得有些愚昧落后,人们崇拜和敬畏自然,并将自身所想与自然联系在一起,一代代相传,终成为无可考究的神话。人们又将自己的信仰文化赋予在雕塑中。装饰雕塑不仅承载着人们的与社会意识,还是人们智慧的缩影。早期的雕塑艺术如石雕、木雕、砖雕等等甚至石壁上的纹饰等等都有的印记。

(二)装饰雕塑与审美

在以前,像栏杆桑的石雕、门窗上的木雕等这些建筑中的装饰雕塑,都是由纹饰***案组成的,不仅能可以增添美观程度,还可以点缀建筑物。单单是建筑物本身未免会显得单调乏味,缺少情趣,在一些意境美的亭台楼阁中,常常会有纹饰***案作为修饰,让人们在感受建筑物庄严肃穆的同时,又可以看到它充满温情与友好的一面。在好多古代的寺塔中,它的四壁就会被人们装饰上浮雕。此外,有的雕塑比如小型雕塑和器皿等功夫一拼还具有实用性,还有一些比如秦始皇兵马俑和唐代的唐三彩,是作为殉葬品的。

(三)装饰雕塑与环境的美化

古建筑论文篇10

近年来,人们对更为自然、舒适的城市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各个城市相继举办各种园博会正是满足这个需求的重要场所。但是,对于近年来部分展园项目来说,其在景观设计方面缺少一定科学以及系统的空间组织分析,无论是实用性还是美观性都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2古典园林景观空间的手法及应用

2.1建筑在我国古代园林中,建筑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且往往在园林中占据着较高的比例。通常来说,园林中的建筑密度在园林中占据着20%以上的比重,且在园林中具有着统帅全局的作用。而放眼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建设,不同的建筑之间往往具有着非常灵活以及自由的组合,能起到有效的点景作用。古典园林与现代展园设计面积相当,比例尺度合适,我们在“南京园”设计时,借鉴了古典园林建筑的尺度,从而更好地在视觉以及心理方面对人造成一种整体舒适的效果。

2.2植物展园设计离不开植物的存在,为我们园林中所开展的植物配植也正是通过对植树材料的应用来进行造景。同园林中其它方面的因素不同,植物会根据自然季节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而且其也会根据人们种植方式的不同如丛植、带植、孤植等而展现出不同的景观空间效果,且人们在进入展园中所能够感受到的空间尺度也会随着植物树叶的茂密程度、树干的粗细情况以及植物的高低而产生不同的变化。而在我们对植物景观进行建设时,则可以通过研究古典园林中植物造景的几种方式来凸显出植物所具有的空间感:孤植树、点景树在古典园林及展园项目中使用手法相同,古典园林中其它植物造景方式如:使用较为低矮的灌木以及地被,则能够在园林中显现一种外向、自由以及开场的空间特点,能够有效地保证植物之间所具有的充足光线,更为适合在展园草坪中的应用;使用高度较高的植物,使其在一面或者多面保持封闭,并保证其所具有的遮蔽以及分隔特点,则能够使空间尺度方面的局部尺度受到限制,游人的视线在某一角度上较为封闭,适合增加展园的空间感;使用树冠以及树叶较为茂盛的中小型乔木,并借助其所具有的茂盛特点将此植物空间的四周保持封闭以及暗淡的光线,则能够在展园中形成一种较为私密的空间尺度感觉,较易于使用在展园的拐角、建筑边角位置处;使用树冠非常浓密的乔木,并保持其空间的四周开敞、顶部封闭,则能够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一种相对自由的尺度感,这种方式非常适合作为展园的背景林带。

2.3相地地形也是展园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其往往通过地形以及山石等元素的使用对园林空间进行分隔,且具有自然、舒适的特点,且往往通过不同空间之间的联系与渗透而在园林区域处形成一个别具特色的景观点。对于我国古典园林来说,其在对地形搭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借助到园林中的山石元素,并通过一定的方式的堆叠、搭设来形成独特的特征,能够有效地对园林整体风格以及外貌进行改变。而对于我们目前展园的空间尺度建设来说,主要具有以下几种类型:平坦地形:对于这种地形来说,其往往存在于展园的广场以及草地处,在视觉方面,其由于高度较矮,绝大部分的要素都能够较容易地被人们所观察,成为视觉方面的焦点。而在空间尺度方面,则由于其所具有的空旷以及开阔的特点而非常适合成为展园其它景色的一个自然背景,能够使人感受到非常广阔的空间感受;凸地形:这种地形特点更多地处在展园的小山峰以及土丘处,在视觉方面,其通过顶部以及坡面的设置对环境的空间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从而对人们的视线进行了适当的控制,更加适合人们的鸟瞰。而从空间尺度方面来说,其能够非常明显地成为展园中一个导向点。假山:叠石也是展园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能够对这种山体进行适当的利用,并通过山脊的特点使其具有对人们视线进行获得以及延长的能力,并通过这种视觉的延展恰到好处地延伸到展园中的一个特殊点;而从空间尺度方面而言,其也能够成为园林空间的一个边缘地带,并为人们提供一个能够观察外界以及良好视野的观察点,从而帮助人们较易地在山顶处形成一种俯览全园的空间感受。除此之外,在古典园林建筑中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地形的坡度设计,通过对于地形良好的坡度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地对景观空间所具有的整体效果产生影响,而且能够在展园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空间的构成以及感受。比如对于我国古典园林景观中不同区域设施的坡度设计来说,其往往能够更好地对该区域的空间质量进行体现,能够更好地使人们感受到园林景观的高低错落。而在我们现今的展园设计过程中,也应当能够根据展园中不同设施特点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坡度,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与特色。

2.4理水有山有水,方为园林。在古典园林建筑中,其根据水特质的不同而分为静水与动水。而对于水的处理手法来说,则主要具有以下几种:藏引:这种方式主要是将园林中的水通过适当的方式引入到内、外的空间,从而更好的帮助空间序列在此过程中得到适当的扩展。而在延伸的过程中,则需要保持水的或隐或露以及不同的曲折变化,从而使人在游览的过程中能够顺水而寻、逆流而追,更好的增加人们的游览兴趣。同时,也可以根据水面的高度对人们的视线进行一定的诱导,从而为人们营造出更好地视觉尺度。渗透:在这种手法中,其主要具有水的融合、贯通以及穿插等处理方式。其通过将不同的园林景观以水的方式穿成一串,从而有效的对园林景观进行一定的连通。同时,在以渗透方式进行处理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水面倒影的方式来对原有的景观效果进行一定的延伸,从而使人们感受到一种更为开阔的尺度感受。对比层次:这种方式的处理手法主要有动静、衬托以及刚柔等等,其能够有效的表现为虽有水隔,但是隔而生层次,能够更好的使人们以水为界感受到视线的延伸;同时,通过视觉的动静对比来使展园中的层次更加感受到错落有致的感受,从而使人们感受到这种低中见高、疏中见密的特征。而在我们实际对展园水源进行搭配、营造的过程中,也需要能够巧妙的借用水源,从而以水为界将空间布局进行良好的延伸以及相隔,并适当的通过灰空间的应用将展园各部位进行良好的连结与转化,进而获得统一、融合的空间感受。

3结束语

古建筑论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建筑论文10篇

学习

心理访谈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访谈10篇,内容包括完整的心理访谈记录,最新一期心理访谈的心得。2004年底,出于服务大众心理健康的目的,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倾心打造了一档大型日播心理栏目《心理访谈》。栏目每期约20分钟,以现场个案访谈为表现形式,有时会插

学习

消费者投诉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消费者投诉10篇,内容包括消费者投诉攻略,消费者投诉案例哪里可以看。误区一:所有消费都可投诉《消法》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因此,非此对象的消费投诉不属消费者协会的受理范

学习

职务消费10篇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职务消费10篇,内容包括职务消费督查情况分析,职务消费是什么意思。严格地说,职务消费是处在特定职务上的公务人员为履行公务所必须的、适度的消费。假公济私的个人消费是腐败,过度的职务消费尤其是故意的奢侈浪费也属腐败之列

学习

社会心理学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心理学10篇,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知识大全,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从国内外社会心理学多种研究取向的整合发展和现状启示中,我们认为,社会行为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文化和人格及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塑的造

学习

心理暗示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暗示10篇,内容包括心理暗示100个,心理暗示心得感悟。也许这些都只是盲目的猜测,需要你用实际行动来进行一场真正的验证。每个人都在生活当中忙忙碌碌,每个人都在寻求一场心与心的交替和考验。也许那些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

学习

认知心理学10篇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认知心理学10篇,内容包括认知心理学深度解析,认知心理学知识大全。一、学习风格与网络教育个性化人们对于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用于个别化教学,尤其是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实现,确已寄予厚望。达到这一目标的思路是,利用网络设置及

学习

消费税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消费税10篇,内容包括消费税知识汇总,消费税问题大全。(二)将应税消费品用于其他方面的筹划税法规定,纳税人自产自用的应税消费品,除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外,用于其他方面的,于移送使用时纳税。其他方面指用于生产非应税消费品、

学习

心理咨询师培训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咨询师培训10篇,内容包括优路心理咨询师培训,心理咨询师案例培训。2、学习内容理论层次高,深入浅出,贴近实际。要先了解学生的心理疾病,教师首先学习高层次的理论,化理论为经验,实施心理帮助,为求助者提供合理的心理协助,制定

学习

心理老师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老师10篇,内容包括心理老师分享心得,心理老师刘聪。(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科学计算器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科学计算器10篇,内容包括科学计算器的各种使用方法,科学计算器240种功能说明书。《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

学习

扶贫户帮扶工作计划

阅读(52)

本文为您介绍扶贫户帮扶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扶贫帮扶工作计划,脱贫户年度帮扶计划。(一)家庭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情况:1、交通情况;该户离组干道30米,入户道路属水泥路面。2、用电的情况;农村电网改造,用电正常。3、卫生厕所情况;室外设有卫生间。(二

学习

心理咨询中心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咨询中心10篇,内容包括心理咨询案例哪里找,心理咨询中心名字合集。一、选题背景如今,“移情”现象大家已经屡见不鲜了,当然这里的“移情”多指感情的转移,即移情别恋。而在心理咨询中,是指来访者把压抑的潜意识和情绪(喜爱或

学习

设计心理学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设计心理学10篇,内容包括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思维导。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94-0021前言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性边缘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解决设

学习

大学生心理健康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10篇,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内容大全,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篇。这次学校对我们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让我有不少的感触,感觉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也需要去重视,因此参加了这次的活动让我有了体会。我们进

学习

心理素质论文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素质论文10篇,内容包括怎样提高心理素质论文,心理素质论文2000字。1.2工作学习压力影响人才心理素质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逐渐从体力要求转为了对于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目前的社会对于人才不仅是

学习

研究生计算机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研究生计算机论文,内容包括研究生计算机论文范文大全集,研究生计算机论文必备单词。(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

学习

都市文化论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都市文化论文,内容包括人文文化论文范文,如何写都市文化论文。一、内部因素分析1.优势分析成都市是***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县(区)级文

学习

美术活动论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美术活动论文,内容包括美术实践活动论文题目,美术欣赏结课论文1000字。【关键词】亲子美术教育学前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越发凸显其重要性,而亲子美术教育是其一种最

学习

心理辅导论文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辅导论文10篇,内容包括心理辅导论文,心理辅导案例论文2000字。Keywords:groupcounseling;collegestudent;mentalhealth;education一、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社

学习

耕地保护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耕地保护论文,内容包括关于耕地保护的论文,耕地资源保护的论文。耕地是人类所需食物的主要来源,也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耕地主要由土壤组成,包括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有机地组合

学习

城市管理学论文模板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城市管理学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城市管理论文参考文献,城市管理学论文免费复制。该校住校学生均来自农村,绝大部分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年龄小,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保护意识都比较差。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寄宿

学习

五年级科学论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五年级科学论文,内容包括五年级科学论文范文,五年级科学论文100字。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和学术研究的载体,是反映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它的发表情况是评估、衡量学术机构及个人学术水平、科研实力的重要尺度。该文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