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篇1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知道,种子萌芽生长,必须经过黑暗中的挣扎才会有破土而出时的第一缕光亮;蛹破茧而出,必须经过苦苦挣扎才会有彩蝶的翅膀美丽如画。21世纪的青少年,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未来社会也日益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具有健康的自我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与能力。”①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这种竞争也被移植到学校。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他们只能透过窗户凝视着蔚蓝的天空,数着天空飘过的白云,看电视更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奢望。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公布的健康的标准中,前三条就是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可见,心理健康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小学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的重大变化。这些正理和心理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促进幼小个体长大成人。着个阶段人的可塑性很强,是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教育环境影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影响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品质,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因此,必须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这是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由于一些观念上的束缚,我国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一直未能达到对学习成绩重视的程度,有时甚至为了学生成绩而牺牲其身心健康。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百依百顺,讲究“一俊遮百丑”,还养成了一些“好”学生的骄傲和虚荣心理;而对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动辄训斥,肆意讥讽,美其名曰“恨铁不成钢”;往往造成一些“差”生的自卑和逆反心理。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这种观念和做法对“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害的。
从一些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如,交往适应障碍、学习困难、情感挫折、娱乐限制、择业茫然、生理发育烦恼、性生理偏差、亲子矛盾、社会环境适应困难、宗教影响、不良习惯等。这些心理问题也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新形势对儿童少年心理成长的冲击。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卸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健康美好的人生。
二、如何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其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维护任务。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教育和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维护,它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并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两个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培养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维护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生长发展,能适应、成人。
就其性质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心理处于不良状态或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回复正常状态。这两中教育也是不同的层次,发展性教育主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
基于上面对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和理解,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就是专门的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的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中去,任课老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的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这样就能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活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② 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容易表现两极性:情绪行为两极波动;“中学生处于情绪与情感的‘疾风怒涛’时期,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③ 闭锁性与开放性:对成人闭锁,对同伴开放;反叛性:反叛传统,喜欢标新立异。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下,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2)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的原则。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有的教师轻率地指责学生是“弱智”、“变态”,这是极不负责任的。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宜出现匆匆忙下结论,最好能请心理专家进行诊断。最后,还要防止在判别时出现以下几种偏差。把一般心理障碍视为严重心理障碍;把主要是心理障碍引起的问题,视为主要是或全部是生理因素引起的问题;把主要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心理障碍,视为主要是学生自身因素或其他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把个性品质不良导致的心理障碍,视为智力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品质恶劣等。只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判别,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青少年心理健康篇2
缘起:美国东部当地时间2007年4月16日上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韩裔学生赵承熙(Cho Seung-Hui)先后在一幢宿舍楼和一幢教学楼内开***射杀无辜,从上午7点15分开始,这场屠杀断续进行了两个多小时,造成包括赵承熙在内的33人死亡,29人受伤,成为美国现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平民***击惨案。
1 ***的问题
1.1 美国***支现状
既然是***击事件,***支的管理必然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支泛滥一直是美国一个头疼的社会问题。据美国司法部估计,美国私人共拥有2.35亿支***,几乎人均一支,这还不包括非法拥有的***支。在美国,已经形成了“造﹑修﹑卖﹑收藏”等一条龙的产业链。随之产生的一个现象就是无处不在的***支暴力。美国每年要发生100多万起***杀事件。1972年以来,美国每年死于***支造成的他杀、意外伤害和自杀的人数超过3万,在发达国家中居首位。***支大量流入社会,造成美国社会的不稳定,美国公民时时感觉自己生活在危险之中。
1.2 为何不禁***
(1)全国步***协会的反对。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支管制运动开始在全美大规模兴起。时至今日,***支管制问题已经成为美国***治范围中一个极富争议的问题,但事实上***支管制的实行一直困难重重,它的最大阻碍来自全国步***协会(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它一向反对***支管制,认为***和犯罪无关。弗州理工大学***击案发生的第二天,全国步***协会就表示如果***击事件发生时有师生带***,就可以一***结束凶手性命,制止这场惨剧的发生。而支持全国步***协会的***客大有人在。
全国步***协会每年几千万美元的宣传费是民间主张***支管制团体的几十倍。据统计,自1989年到2003年,主张***支权利的利益集团共赞助了1700万美元竞选资金用于联邦一级的各种选举。其中仅“全美步***协会”一家就贡献了1400万美元。而要求管制***支的利益团体的***治捐款只有170万美元,相差整整10倍。该会对国会展开积极而有效的游说活动,以维护持***者权益为名,一直反对加强***支管理的立法,在美国实施***支管制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
(2)***治利益的阻碍。
在美国合法购买一支新手***最便宜的售价在500美元左右,其中有一半是联邦税,美国有两亿多支合法登记的***支,单独联邦税就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美国的***店有10万家,比麦当劳还多。每个***支商店按照最少2名雇员就是20万个就业岗位。禁了***这些人吃什么?如果算上***支俱乐部、靶场、***支制造工厂等与***支有关联的行业,就是百万人就业问题了。美国***府的***客们不得不考虑它的***绩效益,这将关系到他们上台与否。
众所周知,***事工业是美国经济的支柱,每年它会向美国缴纳数千亿美元的税收,而且共和***经常受到***火商资助,假如***火商的利益受不到保护,共和***的利益也就会受到损害,所以共和***倾向放松***支管理。,在***治利益的阻碍之下,禁***显得寸步难行。
(3)历史人文的因素。
***支管理的松懈,尽管在他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但这其中也有其历史原因和美国特色的价值观原因。
1776年7月4日,在北美洲十三个殖民地的代表举行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上,通过了由托马斯·杰弗逊起草的《***宣言》。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献之一,它闪烁着自由和思想的光芒:“我们认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府,而***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统治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府;其赖以奠基的原则,其组织权力的方式,务使人民认为唯有这样才最可能获得他们的安全和幸福。为了慎重起见,成立多年的***府,是不应当由于轻微和短暂的原因而予以变更的。
2 人的问题
2.1 罪犯有心理问题
据媒体报道,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击案中的赵承熙在和女友发生争执后开始***杀师友,而此前他也显示出了“举止怪异和暴力的迹象”,他不太正常,曾在宿舍里放火,还曾追踪过女性,他在美国长大,家住在华盛顿郊区。他的邻居称他很“安静”,常打篮球,但是别人打招呼后,他不爱回应。赵承熙的同学回忆了去年文学课新开课第一天时的情景,他们说,学生当时都自我介绍,而赵承熙一句话也不说,学生都在签名册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而赵承熙写的只是一个问号。当老师问,“你是叫问号吗?”他什么也不说;他的同学朱莉·普尔说,赵承熙上课时总是坐在后面,戴着帽子,很少参与课上活动。他们所在的系不大,但赵承熙“像个匿名者,从不与人交谈”。从这些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赵承熙存在着心理问题。
作为犯罪心理学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也非常关注此案的进展。她认为,目前分析这起悲剧的原因时,许多人都将目光集中于或归咎于美国的***支泛滥,但是,真正需要人们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是如何发现人的异常心理问题。应该看到,心理问题的危害性更甚于***支问题。因为,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人来说,即使没有***,他也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2.2 该如何面对心理问题
其实老师已经发现了问题,但没有任何人关注并作出反应。这就给犯罪提供了机会。对中国高校来说,应该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呢?
大学是人生的转折站,学生要从一个亲情包围的家庭走入***打拼的社会、走入有些无情竞争的现实社会。这一阶段的学生接近***而尚未***,青少年时期面临的挫折最大最多,有升学、职业选择、恋爱、成家等问题。这在青少年时期都充满着未知数,而他们又没有任何责任性的牵挂。此外,人与人还有心理成熟的早晚问题,有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问题,有个人的理想和需求不同的问题。所以,除经济上的贫困者或弱者需要帮助外,人们还应该知道有“心理上的贫困者”,例如:从小家庭存在缺陷,缺乏亲情;或因上学远离家庭而缺乏心理资源。当他们遭受挫折,品尝失败时,亲情或友情是最有力的缓解方式。而学校、尤其是大学恰恰在这方面较为薄弱。
这次美国校园***击案发生前,老师已经发现凶手存在心理问题,可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提醒我们的高校,应该树立危机意识并制定应对预案。同时,人的个性心理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忽视心理健康,比***支泛滥的危害更可怕。不仅在***支泛滥的美国,在其他国家,甚至是我们国内,都有可能再次发生。但就我国而言,良好的***支管理是我们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有力保障。但我们不要认为没有***就安全了,***是人用的,管人比管***更难,也更重要。所以这方面的有关问题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美)特维.犯罪心理画像[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青少年心理健康篇3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快速变迁和青少年自我成长交织在一起,使得部分青少年出现了叛逆、恐惧、自卑、孤独、猜疑、嫉妒等心理,因此,带来的抑郁症、离家出走、自杀、犯罪等问题见诸报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怎样科学有效地进行预防和干预,怎样构建一个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的十八报告中以“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的承诺,关怀着青少年的成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明确指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魂强健、意志坚强”,***和国家正以积极的指导思想和策略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这为新常态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契机。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到了何种程度?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抓住契机又好又快的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点。全国教育的不均衡发展,也促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欠发达地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较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以欠发达地区为研究样本,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强对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社会化,推动全国素质教育的平衡性发展。本文利用观察法、访谈法对苏北地区S市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解答目前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研究方法介绍与调查样本选择
本文观察的场所是学校和课后辅导机构。考虑到研究的可行性与便利性,研究者通社会服务关系进入到学校和课后辅导机构,选择了1所中学、1所小学、1家课后辅导机构进行观察,主要观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内容等,同时在机构内观察学生的心理等。观察完毕后,撰写观察日志,并汇总和梳理分析相关日志。本文还采用深入访谈法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途径、方法等教育体系。秉承聆听、开放、干预服务的方式深入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谈对象采用立意抽样方式进行选择,总共选择了12位访谈者,其中学生10名,老师2名,每次的访谈或提供干预服务的时间在1小时左右。每次访谈进行了详细记录,记录的同时还对部分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观察,并记录在访谈记录中,以便于数据分析。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地位边缘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和心理组织,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完善人格、适应社会。在推广素质教育的时代,应试教育仍是欠发达地区教育的主要方式,从学生到家长,甚或学生本人都比较重视应试教育,所以在应试教育中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在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尚不清晰,应试目标是中小教育的根本,家长关注的也是学生的应试成绩。被访谈的中学老师直接简单明了地说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访谈者直言不讳地谈到,学校过于重视文化课成绩,以文化课教学为主,把学生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心理调适等心理健康教育放到次要位置。因此导致学校心理教师被边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被文化课侵占,使得心理健康教师无事可做,不得不借调到其他部门从事非专业工作。部分领导和教师还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错误认知,认为小城市的学生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大城市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且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城市生活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忽视了心理健康关系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是评价学生的核心标准,而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被应试教育目标所取代,重视语数外等主干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较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略好于中学,原因是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偶尔也会围绕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开展一些心理素质训练、心理辅导等活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多以非正式方式进行,甚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看成是一种娱乐活动。被访谈的小学老师谈到,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为目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一般不安排上课时间,主要在课间或者其他时间开展。被访老师说,如心理测试、心理训练等活动是我们学校开展的一种娱乐活动,主要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疲劳,他们始终认为学习成绩是第一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次要的,学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和研究团队的其成员在三家机构进行观察时,主要观察到了学习类的活动,很少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学活动。看到最多的是海报栏和黑板报上关于心理健康内容的展示与介绍。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被边缘化,重视心理健康仅停留在思想和理念上,理念转变为行动还需一段时间。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日趋形式化。有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学校也不得不开展一些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但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出现了形式化趋势。笔者在两家学校中发现他们都设有心理咨询室或者小组活动室之类的空间,但经过一个月的驻点观察发现,这些活动室要不大门紧闭要不就是用作它途。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研究团队对10余名学生开展了深度访谈,他们普遍反映自己从未去过心理咨询,也没有听说同学去过心理咨询师,只知道有这样空间,不知道怎么使用,甚或认为去心理咨询室的人都是心理有疾病的人。除了心理教育空间的形式化,心理活动也日趋形式化。某些心理测试活动和心理训练活动被其他教学活动挤占,观察期间曾经看到某中学把一些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活动放在课间,给学生发一张表格随便填写完就可以,没有进行专业的指导与训练。未进行专业训练的学生错误地把心理测试看成是一种形式活动,心理健康的答案可以进行百度搜索。当问及这些被访者时,他们都认同学习是第一位的,没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是第一位的,自然而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被形式化了。心理调适、心理辅导、抗逆力培养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能容和方式,但学校很少开展类似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学校和学生都把心理咨询疾病化认知,师生都把心理咨询看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这种认知直接影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片面理解心理健康教育,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的根源。
3.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不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支持系统,家校合作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目前,这种生态系统尚未理顺,家长关注学生的成绩,很少关注学生的情绪行为,学校以倡议书、家长信的形式向家长开展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导致单相传达,缺少沟通面对面的沟通机制。学校开展的各类心理将康讲座和心理游戏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很少亲自进行相关活动,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机会减少,知识传达有效程度降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态支持系统处于断裂状态。家庭方面,访问的学生多以隔代抚养为主,父母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较少,只是一味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就认为一切都好,这是一种错误的培养观念。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几乎不与学校进行沟通,家校合作系统尚未有效建构。社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媒体的话语权较重,是媒体在唱独角戏,只是部分的社会团体进行参与,参与力量不足。课后辅导机构主要对强少年进行课后作业的辅导,较少涉及心理健康和学习能力提升方面的辅导。所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尚不健全。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
从上面问题分析来看,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还停留在表层,且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观念和教育方式。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从边缘地位走向核心,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团体等教育主体的优势,充分挖掘各教育主体的优势,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成人成才的健康发展。
1.提高重视程度。从思想走向行动,学校、家庭与社会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关联着青少年的成人成才,也影响着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应积极主动地扭转已有的教育误区,走出唯成绩论范式,使心理健康教育从边缘地位进入教育核心位置,在重视学生成绩的同时,三方也要重视学习能力提升、人际关系调整、情绪调节、社会适应等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实现心理健康促进学习成绩提高的良性循环模式。
2.从形式走向实质,多渠道开展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多种渠道开展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行动上。发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学校、家庭、NGO等教育主体推动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积极宣传与思想认识,还应从行动上积极推进,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质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生态支持体系。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应尽快构建生态支持体系,形成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积极借鉴发达地区的互动模式,邀请家长、社会成员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王鑫强,张大均.青少年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张大均,郭成.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3]汪慧.3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发展[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青少年心理健康篇4
关键词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222
青少年是儿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个体的外在环境和内在发展都经历着巨大变化。近年来,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引发的青少年恶性事件频发,应引起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密切关注。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由于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引发的青少年恶性事件频发,据《人民***协报》报道,“我国3亿多青少年中,徘徊、游荡在普通孩子和犯罪少年之间的是难计其数、五花八门的‘问题孩子’,有的已经表现出了行为偏差,而更多需要心理的矫正…”。故应引起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密切关注。然而,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使正处在青春期的农村青少年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与倾向更为明显。笔者就开展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初步探讨。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教育性的原则:要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青少年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全体性原则:全体青少年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学校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青少年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差异性原则:要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青少年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主体性原则:要以青少年为主体,所以工作要以青少年为出发点,同时要使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科学教育与指导和青少年的积极主动的参与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整体性原则: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青少年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发展性原则:必须以发展的观点来对待青少年,要顺应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发展为重点,促进全体青少年获得最大程度发展。
活动性原则:要把青少年作为活动的主体,重视通过活动来促进青少年的发展。
保密性原则:教育者有责任对青少年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青少年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护。
农村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们学院是近年新组建的高职院校,大、中专学生并存,绝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因为农村孩子发育较迟,大多还处在青春期这一年龄段。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任性、偏执、焦虑、抑郁、自卑、早恋、嫉妒、人际敏感、厌学、自弃等等。这些不健康心理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发展,还影响学生的心理接受与承受能力,最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当前农村学校又普遍匮乏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教师,我们学院也不例外,再加上社会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度仍处于雷声大雨点小阶段,这给学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家庭因素:①家长心理保健意识差,思想观念落后:在农村有些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行为,整天沉迷于牌九、和迷信活动,家庭不和睦,孩子在耳濡目染中难免在心灵留下阴影。有的家长“重男轻女”,颇有封建家长制的遗风,极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家长望子成龙,但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方式,盲目的“教育”孩子,结果事与愿违。②“留守孩子”多,监管失控:在广大农村地区,很多家长为赚钱养家,长年外出务工、经商,把孩子托付给老人、亲属看管,造成“留守孩子”亲情的流失,监管失控,也就容易学坏。受社会上“一切向钱看”和“读书无用论”等思想的影响,一些家长因为怕孩子在家监管失控,竟轻易地让孩子辍学,不仅影响学业,也影响孩子的心理成熟与健康成长。③纵容护短,过分溺宠:现在农村,把孩子当成“小太阳”、“小月亮”的并不鲜见。家长多怕孩子吃苦、受累,家务、农活不让沾边,只求孩子专心学习。因缺少劳动锻炼,不懂得劳动的辛苦;过分的溺爱还易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性。当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时,有的家长不问青红皂白,妄加指责对方,甚或动粗。在祖孙三代的家庭中,有的祖辈为袒护孙辈,甚至在孩子面前训斥孩子的父母……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认识和改正错误,反而助长他们的恶习。④父母离异,情感缺失:有的学生因父母离异,成为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子女,易造成青春期情感缺失,导致性格上不合群,自卑感较重,心理压抑、焦虑,孤僻、偏激;学习上则表现为缺乏自觉性,消极抵触,成绩不理想;行为上易走极端,不遵守纪律,甚至出现违法等不良行为。⑤文化低,疏于管理:有些家长由于自己文化水平低,不懂得该如何去教育孩子。有钱的家长爱用钱物鼓励孩子,作为学习和做事的动力,可他们不知失去的家庭教育是无法用金钱弥补的,孩子被扭曲的心灵和形成的任性、倔强的心理很难矫正。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种种要求,不问用途与原因,要啥给啥,忽视对子女高消费的调节,忽略对子女自律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养成养尊处优的坏习惯。
学校因素:①认识模糊、传统教育观根深蒂固:农村学校之所以游离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的认识。尤其是“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及高考、中考的压力。所以,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也就不奇怪了,高考、中考的指挥棒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走过场罢了。②师资缺乏、教师心理知识贫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行文规定,必须取得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者,方可任职。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职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师资来源十分复杂,而且极不稳定。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③家校联系不足、缺乏实效:由于农村居住分散,路途较远、交通不便、通讯相对较差等客观因素制约,不利于举行“家长会”或组织老师进行家访等项活动。再加上有的家长长期外出务工,就更难联系了;还有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一般由家长向学校了解,无特殊情况,学校不主动与家长沟通,这样家校联系的机会就更少。因此,学生在家的情况老师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家长不知道,只能由学生自己反馈。如此,就极易造成学校与家庭教育不同步,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法、方式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或***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忌机械性的灌输或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农村学校缺乏专业师资,在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社会因素: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无处不在,主要包括***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个人心理的塑造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极易使青少年形成消极的心理意识,而人情大过王法,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的心灵;文化传媒中的暴力、凶杀、***、恐怖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侵袭也很严重,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再者,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也是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的时代。
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途径:①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应注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积极创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健康成长。家庭成员间若有纷争应尽量避开孩子,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②家长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现在青少年的家长,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所受的教育极其有限,须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努力拓宽自己的兴趣和知识面。一个爱读书的家长,会给孩子的心灵播下渴求知识的种子。如家长工作之余看看报纸,听听新闻,看些知识性的电视节目,和孩子一起谈论时事***治、道德伦理、风土人情、自然地理等,都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③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冷静面对挫折: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任何人都不能保证一帆风顺。有专家指出,在青少年时期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期,又是一生发展中最易产生矛盾与冲突的时期,加上社会生活瞬息万变,人生旅途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要敢于放手,让孩子接受生活的磨炼,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让孩子学会去排解困难,体会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的哲理。④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有的家长过于求好心切,常会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要知道,青少年尚未成熟定型(即便已是大专生),有时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家长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客观公正地评价孩子。不要拿放大镜看待孩子的表现,切不可要求孩子按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孩子痛苦,就连大人也很痛苦。因此,同孩子做协商,各退一步也许是很好的方法。应注重培养他们正确的认识、评价自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免给自己造成伤害。⑤加强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家长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尽可能抽空走访班主任、辅导员和科任老师,既要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也要向老师介绍孩子在家的表现,了解孩子的思想和学习等情况,使家庭教育能有的放矢。即便长年在外务工,不妨通过电话,多和孩子进行真诚的交流,加强和老师的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案,把家校要求统一起来。同时,要把孩子的想法和改正错误的决心转告老师,使老师对孩子不抱成见,对孩子的进步充满信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①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全体教育工作者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因此,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学校领导重视,清楚的认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是构建和谐校园、优化教育环境的基础工作。学校要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其他各科老师也要经心理学知识培训。无论是班主任、辅导员,还是科任教师,只有具备了心理健康知识,当学生出了心理问题,老师才能更有把握地找出问题的根源,及时给予处理、解决。③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教学过程中,只有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大胆想象的相对宽松的探究性学习氛围,找到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展示、交流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自主的探讨、沟通,才能刺激人的视觉听觉,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兴趣、情趣和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心理教学中,情景的创设、网络技术的应用、环节的设计、学生心理的交流与沟通,这些途径的运用尤为重要。④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教学活动: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用健康的心理来面对家庭、社会现实。用健康的心理来参与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竞争,学会在一定环境范围内进行人际交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价值观和成才观。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校园心理网页,开展心理专题讲座、团体辅导、心理咨询等活动,全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以优化教学环境与教学秩序。
社会方面:要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就务必要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务必关心和爱护他们,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以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应是多元化的,应以心理健康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目标,预防不健康心理现象的发生,以学生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能够自主地认识和初步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为出发点和着眼点。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和疏导已成为学校、社会、家庭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只有三方面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逐步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才能促进青少年的德智体和身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利国,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342-382.
2胡***生,等.父母对子女人格发展期望与青少年理想人格、现实人格和客观人格的比较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5):601.
3张素玲,等.新形势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之探讨.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3):149.
青少年心理健康篇5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在计算机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人们已经进入了网络化的时代,而据相关的资料调查显示,在计算机用户中,其中青少年的比例远远大于其他年龄阶段,这说明了青少年是网络化时代的主要受众。在这种背景下,网络已经和青少年的生活、学***密的联系在一起,并对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中着较为重要的影响。而对于网络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青少年通过网络可以接触大量的信息,为自身的生活和学习所服务。但与此同时,网络上的信息又是良莠不齐的,而且因为其信息量大的特点,很难进行全面的监管,这样一来,对于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青少年来说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对此,必须加强这种网络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于网络来说,它对于当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同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在相关的调查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如何一个人过于依赖或者是过度的事业网络,那么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产生网络成瘾综合症,这对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来说是较为不利的。并且还会逐渐的对生活产生影响,进而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也会导致青少年不愿意和外界交往,进而表现出行为孤僻的特点,具体来说,其主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因为网络的普及,在这种背景下,青少年通过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建立起广泛的友谊或者爱情,进而取代了生活中实际的交往,长期沉迷于此就会逐渐的把现实生活虚拟化,进而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2、接触网络不良信息对身心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游戏,或者是***。这些对于正处于成长期间的青少年来说是既充满诱惑,又会严重的影响到他们的成长,进而造成一些心理上的危害。
3、造成网络沉迷或者是自我强迫。网络是一个万花筒,如果过度沉迷其中,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自我强迫,甚至不能自拔。而且因为网络平等以及自由无拘束的一系列特点,还会造成青少年的一种自我放纵,在网络上进行漫骂或者是攻击,这些都在严重的扭曲着青少年的内心世界。
二、网络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通过以上的相关分析,我们对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大力加强网络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当然,在进行相关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也要从实际出发,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因势利导的开展进行。而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充分的认识网络这个大背景下的一系列特点,在网络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重点关注、预防和矫正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障碍与问题行为,在这方面,如因为过度沉迷网络所引起的焦躁和精神紊乱等。与此同时,我们对于网络给青年心理所带来的影响也要有一个全面、而且比较客观的认识,不能够一刀切或者是过于片面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于网络中的一些不利的一项因素开展进行,进而消除弊端,控制和克服因为网络不良信息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1、网络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的从正面进行引导,网络是一个体系庞大的信息资源和交流、传播平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的一点就是要让其对于网络在心理上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我们知道,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青少年的思维动向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我们让青少年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 对网络资源进行科学的鉴别, 从而能够很好的学会自我选择。在认识上加强认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对此教师和家庭都要积极的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对青少年进行网络知识的教育,进而让青少年了解到网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
2、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良好的习惯来引导青少年。网络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之一就是要消除青少年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进而走出网络的虚拟世界,远离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文娱活动,或者交往活动转移青少年的视线和关注点,进而引导青少年切断与网络聊天室、游戏或者网络***等的联系,同时使其懂得学会控制和有节制。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心开始的,所以我们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不能只是较为单纯的说教形式,而要在实际的生活中来有效引导,教育要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关爱和实际的行动去感化他们,并且在潜默移化中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这样一来,也可以极大的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这对于其成长和学习是较为有利的。
3、和谐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的一系列特点,进而也就会导致青少年的行为缺乏自我控制,自律性不强,这些都要求我们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加强网民心理自主性的教育。要倡导绿色上网与和谐上网。对于青少年来说,不能它网络作为垃圾桶,甚至是肆意发泄的场地,要引导他们规范自身的言行。在这方面,需要引导青少年在网上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与此同时也要学会自我的心理调试。 当然,这种和谐氛围的形成也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严格的要求青少年,通过道德的教育来进行约束,进而让他们意识到道德标准的存在,只有健全的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青少年才能够明确生活中应有的底线,进而防治过度的自我放纵和恶意性的网络攻击对青少年心理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综上所述,网络化背景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和掌握网络化的相关特征,并针对其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加强心理疏导和教育,进而培育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为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俊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
[2] 周毅列 关于网络背景下青少年教育问题的分析[J]
青少年心理健康篇6
关键词: 创新教育 心理健康 平衡 全面发展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青少年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对其创新素质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思维的引导、创新能力的提高的创新素质教育过程中,决不能忽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和对其健康发展的引导。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青少年的创造天性,开启生命智慧,但青少年心理正常、健康状况与否决定着创新素质教育的成败,二者相辅相成。
一、心理健康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种潜在心理能力,对青少年创新素质教育,就是指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全面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和实践来挖掘、青少年的创造潜能并加以发扬光大。这种“发掘”过程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有目的地引导来实现的,是外部因素;而学生个体的参与程度、学习兴趣、处理信息能力、价值取向、心理承受能力等直接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效,是内部因素。
青少年正值心理和创新能力的生长发育期,有着强烈的创造激情和愿望,但是由于其思维的片面、狭隘,个体认知发展的不完善等因素,使他们在完成学业和对社会的认知过程中不可避免将会遭受各种挫折打击,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俞国良教授用一系列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小学生中有心理行为问题的约占10%,初中生约15%,高中生约20%。而创新能力教育、培养就是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引导,打破原有的惯性思维束缚,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调动青少年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此过程如果没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素质,如***性、灵活性、洞察力、责任感、好奇心、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正确对待挫折的良好心态,就很难实现创新能力的拓展与提高。根据2001年,一项对1087名12―18岁的中国学生和1087名11―15岁的英国学生就创造力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英国青少年的创造力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特别在发散思维和技术领域方面差异较大。这与我国的教育模式和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样,北京市一项调查显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敢于当堂纠正老师错误的学生只有5.5%,这项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问题意识受到严重压抑,严重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心理健康状况对青少年的行为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
二、创新素质培养可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创新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打破原有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实践来引导学生建立创新思维模式,树立创新观念,以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例如通过鼓励青少年大胆设疑、解疑,提出问题并追根求源;鼓励学生敢于破除成规,敢于向权威和传统成规挑战,敢于有根据地对现有知识或结论进行批驳与批评,从而促进青少年批判精神及创新思维的充分发展;既引导学生探讨问题的深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重视学科交叉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思维深刻性与广阔性得到同步提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随着创新教育的深入,青少年在理论知识水平、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等诸多方面得到提高,学会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客观全面地看待世界和正确地认识评价自己,用客观、理性的思维模式去处理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排解成长过程所遇到的各类心理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使青少年心理素质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得以提高,加速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心理的成熟。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由外部教育转化为内部的自我教育,对培养他们坚忍顽强的品格、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素质与心理健康相辅相成
青少年心理健康篇7
[关键词]网络游戏;青少年;心理健康
网络游戏作为互联网的组成部分,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升级,今后相当一段时期不但不会消失,还将继续得到升级发展。因此,解决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问题应该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出发,将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分析。
1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
1.1产生心理依赖,危害身心健康
网络游戏设计大多具有高度竞技性,易吸引青少年长时间沉迷其中,易对其身心健康造成诸多不良影响。第一,长时间的游戏影响了正常的作息时间,长期的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等易导致出现内分泌失调、食欲下降、免***力下降等,长时间高度兴奋的网络游戏易导致过度疲劳,对大脑皮质功能产生损伤。第二,网络游戏成瘾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也会受到不良影响,高度亢奋的游戏环节、学业繁重的现实世界,易使青少年的心理产生巨大落差,从而带来自杀、离家出走等倾向的风险[1]。
1.2造成成绩下降,影响前途学业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会对其课业学习带来严重影响,一局一局的游戏升级使青少年欲罢不能,通宵达旦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不仅在生活质量方面受到了影响,也会使其在学习上时间不够、精力不足、目标不明确,造成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在学校中与周围同学积极向上活泼好动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
1.3导致人际关系疏远,影响社会交往
沉溺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容易满足于虚拟世界的成就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和较为复杂人际社交时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久而久之易产生自闭倾向。在网络游戏虚拟环境中的满足与现实生活的巨大落差更使得青少年的心理方面受到影响,复杂紧张的人际关系无法有效解决,悲观的情绪、责任的淡漠都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稳定的发展,也会在长时间的落差中加重对互联网、网络游戏的依赖,从而产生恶性循环[2]。
1.4强化暴力倾向,扭曲性格人格
目前网络游戏监管工作不到位,许多网络游戏存在着***、暴力、凶杀等不良的内容,青少年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些不良的信息内容对青少年的价值取向易产生负面影响,致使其责任感、道德意识不同程度缺失。缺乏经济来源、沉迷网络、迷恋网吧,加之暴力、凶杀游戏对青少年思想的不良影响,个别青少年因在虚拟世界升级网络游戏需要资金,在现实社会中发生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影响了青少年的人生轨迹。
2网络游戏对青少年造成危害的对策
2.1***府要强化网吧规范管理
网吧是网络游戏蔓延和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地方,因此做好网吧运行监管工作,有助于有效防范青少年的沉迷网络游戏和不良游戏传播。加大对网吧的监管力度,对上网内容、上网时间、身份证信息登记等进行严格的制度管理,尤其是加大对网络不良信息传递的打击力度,净化上网环境,可有力地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非法经营网吧,***府监管部门不能仅仅采取罚款的方法,还需要依法采取停业、取缔等处罚措施,坚决杜绝网吧经营乱象,努力营造规范健康的网吧经营环境。
2.2学校要发挥教育的主体作用
学校的主体教育工作需要落实到位,通过班会、思***课、课外活动、心理辅导等,对学生中进行一些诸如人际交往、控制情绪、树立自信心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在有趣、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找寻到自身价值,可有助于避免儿童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不良倾向发生。科普网络知识十分重要,青少年对于网络的认识不够全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积极利用网络的同时需要认清楚网络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使青少年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丰富学习与生活。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心理辅导设施,青少年需要在校园的沃土上,实现自身价值观和人生成就,满足内心的理想、愿望等积极情感,从而自觉抵制网络游戏的诱惑。
2.3家长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成长各个阶段都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为避免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应在课余时间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为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在孩子上网之前先确立好上网的目标,限定好上网的时间,这样既有助于养成学生做事规范、有条理的好品质,也可以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增强青少年对于网络的自控能力。
2.4社会要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日益显现,这已经不仅仅是青少年个人问题,也是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问题,青少年网络游戏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建立“防护墙”“保护网”,在加强监督管理同时,广泛利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力量,使网络环境进一步优化。应从网络游戏开发根源加以规范、监管,杜绝虚拟网络游戏中的暴力、、***等不良因素,全力营造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使网络的运行和开发工作更加绿色化、科学化、合理化。
青少年心理健康篇8
一、相关研究方法简介
(一)SPSS基本原理
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2]是一个统计功能极强、内容极其庞大的组合式统计软件包,集数据整理、分析过程、结果输出等功能于一身。它包括基础统计模块和一些扩展模块,主要能进行基本统计分析、均值比较与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非参数检验等,还能直接生成和编辑专业的统计***形,己在教育、科研、通信、医疗、商业等领域被广泛地应用。
(二)随机抽样
抽样是一种基于多数据下的数据选择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在众多数据中抽取部分数据进行相关分析。随机抽样方法就是按照随机的原则,即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对象都有已知的、非零的概率被选入作为研究的对象,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该方法能够使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本文采用简单的随机抽样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二、模型的建立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5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心理状况进行研究,设计了涉及生命教育、生活方式、娱乐三个领域,分别包括正向和负向两个框架,影响因素包括风险偏好、认知需要、决策风格三个主要方面。主要研究5个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下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程度,分析相同因素对不同年龄段的影响程度。
三、模型分析
以生命教育正向、生命教育负向、生活方式正向、生活方式负向、娱乐正向、娱乐负向为因变量,不同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在每种因变量下,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显著性差异是相同的,因此,以生命教育正向为例对不同年龄组的显著性程度进行分析说明。
单因素方差分析描述统计量表为本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量结果包括个案数N、平均值、标准偏差、标准错误、平均值95%置信区间、最大值和最小值。由表可知,9岁组的平均生命正向和17岁组的差异较大,而11岁组、13岁组和15岁组的生命正向平均值接近。
从上***中可以看出9岁组的生命正向均值和17岁组差异显著,而11岁组、13岁组和15岁组之间差异较小。总体组间均值比较结果为:17岁组>13岁组>14岁组=15岁组>9岁组。
通过分析得出,9岁组与17岁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为显著。
四、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不同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程度的模型分析得出,9岁组与17岁组的心理状况的显著性程度最大,年龄、生命健康的程度以及生活的态度3个因素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青少年心理健康篇9
【关键词】阳光体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阳光体育运动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阳光体育运动的发起是为认真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精神,而围绕广大青少年学生而开展的群众性运动。阳光体育运动是指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促进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快乐成长。阳光体育运动包括丰富的内涵和要求:
(一)阳光体育运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 ”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锤炼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
(二)阳光体育运动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达标争优 强健体魄”为目标。本运动力争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同时,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开展“达标争优 强健体魄”活动,力争使部分青年学生在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础上,达到更优秀等级。
(三)阳光体育运动以“每天一小时”,养成好习惯为落脚点。本项运动为了促使85%以上的学生达到健康体制,发出号召,促使广大青少年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四)阳光体育运动方式上与体育课教学和体育活动相结合。坚持依法治教,在保证体育课实践基础上,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同时,配合体育课教学,保证学生平均每个学习日有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通过广泛开展学生体育集体项目的竞赛、主题鲜明的冬季象征性长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等,不断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五)阳光体育运动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但由于网络在青少年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加上社会发展节奏加快,青少年的父母更多的精力忙于工作、学习和生活,家庭成员一起户外活动的时间、机会相应地大大减少,因此,要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以唤起全社会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广泛关注,吸引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二、阳光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一)增强青少年体质,从而提高心理的适应能力,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从生理上看,青少年青春期由于激素大量分泌体征比较明显,参加适量的体育活动可以发展和提高身体能力、保持体形和美化外表。经常在室外进行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体运动系统的生长发育,加速人体周身的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改善骨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代谢,加速造骨过程。运动时骨骼所承受的适度压力,可促进软骨板的增生,加速骨的生长。在室外运动时,日光的照射能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增进成骨活动,并使骨质坚实。青少年经常在户外从事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应变能力,使人善于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从而也大大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有促于青少年智力的发展,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进行一个小时以上的集体体育活动,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大脑获得更多的养分,有促于促进大脑的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提高大脑工作的效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大脑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反应性和灵活性。此外,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他们成材的物质基础。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日渐活跃,成人感、***自主性、对客观事物的辨别能力逐渐提高,自尊心、自信性和好胜心增强,因此是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体育活动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发现和自我改造的过程,也正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校经常进行集体体育活动,青少年可以在活动中尽情的游戏、运动和竞争,不仅可以广泛地参与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尊重。还可以从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
(三)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运动中,伴随着运动的激烈进行,个体要经历情绪的波动起伏,有胜利时的喜悦和兴奋,也有失败时的忧郁和着急,而且各种心态经常交错出现,这就要求心理上还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必须及时调整心态,用情感的动力去调节自己的能力,保持动作与情感的协调~致,这样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特别是在激烈的运动中,人的情绪往往更难控制,而体育运动游戏规则的权威性能促使运动者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逐渐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另外,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其中有来自内心的,如紧张、害怕、失落、犹疑等心理,也有来自外界的,如地理、气候环境和运动场景的复杂多变等。为实现目的,就必须承受来自内心和外界的各种压力,努力克服困难,消除障碍。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逐渐扩大学生的心理承受空间,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再者,在体育活动中,要求参加者必须遵守同样的体育规则,只有相互协作才能使群体具有更有强大的竞争力。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这种公平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对进入教室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四)培养青少年合作与竞争意识,调节情感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在体育活动中,既需要交往与合作,又存在相互竞争的现象。这种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交往、合作和竞争的意识及行为必定会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并且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与他人合作、竞争的能力。同时,体育运动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理状态具有抵抗作用。国外学者的一些研究结果也都证明了体育运动对焦虑、抑郁等不良的情绪状态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满足感,使自信心增强。
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必要性
(一)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问题凸显
据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联合进行的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在我国青少年在学生在身高、体重增长的同时,肥胖与超重继续增加,成为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并且与2001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继续上升;肺活量水平下降;速度、爆发力、耐力水平迸一步下降,令人忧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体质下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让人担忧,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在学校期间感到“疲惫”、“厌学”、“郁闷”、“紧张”、 “焦虑”或“恐惧”等不良情绪。
(二)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满足不了青少年心理成长需要
对于学校青少年学生来说,一天当中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学校,因而学校体育课的开设、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变的非常重要,但是,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缺少场地和器材,为了节约器材或为了避免伤害事故,干脆不开设或少开设一些激烈对抗的运动项目,以至于学校只是象征性的上体育课,单调枯燥的课程活动很难吸引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严重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出现很多学生“喜欢运动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
(三)网络时代要求青少年走出户外,加强身心锻炼
网络作为青少年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给他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网络内容丰富,网络活动随意。青少年好奇心强烈,自控力薄弱,长期上网,极易造成认知的困惑与惰化;然而,身处网络,以情感为纽带的人际依存被入机关系所取代,网络中真真假假、半真半假、时真时假的交往,严重影响青少年情感的健康发展,淡化了他们与社会、与他人的交流,使他们失去了对现实环境的感受力,现实情感日趋冷漠。网络言行的自由化造成青少年自我约束力下降,自我意志丧失,导致网络攻击、网络道德失范、网络犯罪、网络***等问题行为与日俱增。
四、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实质举措
(一)教育主管部门加大资金投入
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在场地、器材、经费上给予保障,改善学校体育设施和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并经常组织体育教师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理论和技术水平,不断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国家普及相关法规
国家相关部门应修改或增补现有的《义务教育法》、《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首先应把体育课和校内课外体育活动课以立法的形式体现出来,尤其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在课次上明确要求,任何人不得占用;其次把学生体育课成绩(学习或参与的态度等)和身体素质提高程度(进入学校之初和结束对比)按一定的比例列入升学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进行立法。硬性的法规会迫使学生重视、适应、习惯,会使学校转变应试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大踏步迈进。
(三)提高体育课质量、协调好课内外体育活动
体育课的质量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关键。体育教研组要积极认真开展好体育教学活动,更新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方案。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贵任感和敬业精神,按照“健康、第一”的理念,进行体育教学,保证体育课中运动参与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和运动技能目标的实现。要求体育教师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运动技能,更要注意传授科学健身知识及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掌握驾驭不同体育健身器材、适应不同体育健身环境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掌握一到两项锻炼技能。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和科学健身理念”的培养,把课外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安排体育教师进行课外活动辅导、训练,对参与课外活动辅导的体育教师按相应时间计算其工作量,确保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
(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加强组织领导
***、国家体育总局和共同成立全国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细则,领导和组织全国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各级教育、体育行***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按照全国的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措施,组织本地、本单位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五)加强宣传,营造“阳光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
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氛围。要制订详细的宣传计划,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开设专题栏目,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l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唤起全校师生对健康的关注,大张旗鼓地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其次,学校应当加强对全民健身知识的宣传,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强烈的健身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总之,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是利国利民之举,并已经在全国广泛地健康有序地发展之中,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伴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全民参与的阳光体育运动正蔚然成风,从而促进了我们社会更加和谐、健康、美丽。
参考文献
[1] 刘***.对“阳光体育”的推行障碍因素分析[J].福建体育科技,2010(10).
[2] 王艳等.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湖南省农村中学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9).
青少年心理健康篇10
[关键词] 足球运动 青少年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最佳时期,是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但是学习任务重,经常长时间伏案进行脑力活动,于是便出现了身体机能不良,心理失衡等影响健康成长的负面因素。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发展,调节心理失衡,使身心和谐成长。足球作为一项独特的运动项目,其运动价值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随着足球运动的迅速推广和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研究足球运动对青少年的作用关系,对于指导青少年参加足球运动,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有关心理健康的含义目前尚无定论,但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并能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形。“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消除一切不良的心理倾向,在适应的同时,努力改进环境,不断完善自我,以促进心理健康,使心理处于一种最佳状态。
二、运动可促进智力的发展
足球运动是一项技能,必然与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有密切联系。运动技能主要是借助于神经系统和骨骼肌骨肉系统实现的。而智力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所进行的认识活动(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的心智操作,主要是思维操作。有研究表明,人进行运动时各种动作,基本都是在短时间,甚至是一瞬间完成的,并有一定的治理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肌肉活动产生的神经细胞越多,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的刺激越强,动员工作台的神经细胞越多。这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的强度,有利于增强灵活性、均衡性及分析、综合能力,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功能得到加强,为智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足球竞赛过程中,运动员解决每一个战术任务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以直接与运动操作密切联系为特征的。在足球场上快速,多变极不稳定。其任务是在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只是不断迅速地解决这些任务,准确地预测即将发生的变化。在一个操作刚开始,就马上做下一步的决定才能适应场上的变化。足球动作的快速转化,首先来自正确的观察和判断,观察不断提高,思维会变得越来越敏捷,越来越发达。
三、足球运动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品质意志
足球运动具有强烈的对抗性,运动员经常地在强烈的对抗中运用各种战术进行强烈对抗,在这种需要具有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中,非常有利于培养青少年机智、勇猛、灵活果断的意志和精神。足球教学、训练过程因长期面对竞争、面对失败,因总是为追逐各种不同的目标而挑战各种艰难困苦,因遵守竞赛规则而受到约束和限制,为了最终获胜利而需意志坚定、坚忍不拔的努力奋斗等,十分有助于培养人的精神与人的全面的和谐发展,为人生的奋斗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也是一个美育的过程。
人类的生活如同竞赛场,不断地寻找完善自我的生活,依据于迁移原理,人们在运动场上所养成的良好品行和行为变化,迁移到日常行为模式之中而成为受社会认共同接纳的因素。同足球运动一样,在社会生活中有得意之时,也有失意之处,胜不骄败不馁,奋发向上,顽强拼搏是每个人应备的品质。从公平竞争的角度而论,竞赛场是培养人们具有合理意识的最佳场所。足球是一项双方都遵守着共同的规则,合理地运用各种技战术以争取胜利的一项竞争性运动,其最大的特点体现了公平性。青少年在足球运动中有了竞争的意识,使竞争意识不断地迁移到他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利于青少年正确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足球运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在集体凝聚力和团体合作的概念上发展起来的新概念,其表现是球队的全体成员为了使本队在比赛中获胜,有意识地在球队的训练、比赛等活动中,把球队的整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通过球队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使球队整体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就实质而言,团队精神是由奋斗目标而诱发的主动性的群众思想。
现代足球的显著特点就是攻守双方各11人在足球场上进行争夺,以射门得分为中心,按得分多少来决定胜负的一项集体性项目,为了取得胜利,它要球队每个队员必须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只有个人为集体,才能为个人技术发挥创造机会。青少年时期好胜心非常强,常常为胜利激动,自豪。为失败惋惜、懊悔,为了争取胜利,他们会相互鼓励,相互学习,争取让技战术发挥之最大限度,以争取竞技场上的胜利。青少年处于这种动静结合环境,通过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下纪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可以加强组织纪律性,非常利于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道德意识。
五、足球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发展
体育运动具有竞赛性,竞赛具有对抗性。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和显示结果的及时性等特点,使观看比赛或参加比赛的人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和期望。当期望得到实现或满足时,会使人产生欢快、自豪、敬佩等情感,已达到调节失衡的效果。这种情感往往移情于学习、工作、生活中,使人精神振奋,奋发向上,勇往直前,产生积极的情感变化。足球运动技术优美,战术配合丰富多彩,比赛竞争激烈,长出现强队负于实力稍逊的对手的“爆冷”情况,悬念不断,紧张刺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特别随着足球运动职业化和商业化不断深化,青少年可以经常看到精彩的高水平足球赛,可以与高水平的运动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在五人足球比赛中,经常可以与高水平职业运动员同场竞技等,这极大丰富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成功地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之,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时期,经济体制、文化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呼唤着人们更加健全的心理素质,也容易使青少年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患。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莉,朱丽萍.足球运动的大众文化品性[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03).
[2]陈艳武,薛锋.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程教学优化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青少年心理健康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