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相对剥夺感心理产生原因与社会分层与收入分配带来的差距,社会比较带来的心理感受有关。该心理会导致产生不良社会心态,影响心理健康状态,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可以通过调整归因,改变比较方式与对象进行调节。
关键词:相对剥夺感;心理;原因
中***分类号:B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240-02
当今社会人人都说自己是弱势群体。开发商说有钱没权的人是弱势群体、老板说民营企业家是弱势群体、官员说公务员是弱势群体、演员说自己是弱势群体、教授说知识分子是弱势群体、工人说自己是弱势群体 [1]……这样的言论后面其实是一种相对剥夺感心理在起作用。
一、相对剥夺感的含义
相对剥夺由美国社会学家 S.A.斯托弗( Stouffer,Samuel Andrew)等人提出,是指剥夺是相对的,人们对其处境感到怨恨或不满,未必是在绝对意义上被剥夺,而是与某些标准相比感到被剥夺了[2]。斯托夫等人通过对美***人员的素质及心理状况的调查,提出了“相对剥夺”的概念。他看到美***中一些升迁较快的成员,反而是最心怀不满的人。因为他们始终把***中地位显赫的高层人物视为参照群体,通过在权力、收入、声望等方面的比较,发现自己总处于劣势,从而觉得自己受到剥夺,老是被滞留在通往理想职位的道路上。对于早已定格在心目中的参照点似乎总是可望而不可即,进而产生了不满、怨恨、愤怒等主观反应。美国社会学家 Robert.K.默顿进一步发展了相对剥夺理论,默顿认为,当个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并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剥夺。这种剥夺是相对的,因为,人们不是与某一绝对的或永恒的标准相比,而是与某一变量相比。这个变量可以是其他人、其他群体,也可以是自己的过去[3]。
二、相对剥夺感产生的原因
1.社会分层与收入分配带来的差距。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由于占有不同数量和质量的具有社会价值的资源(***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源)而分为不同的层级,并由此而在社会地位、居住空间、生活方式、消费水平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 [4]。有学者[5]将中国社会划分为十个阶层。经济增长提速和社会发展加快的时期,同时也是社会阶层利益差距加大、群体矛盾因素增多的时期。贫富差距问题已经被社会公众看做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第一位的重大问题。而一些调查结果则表明,不少群体却都认为自己在改革发展进程中所获得的利益较少[6]。对十二类职业群体调查表明[7],越是低收入组阶层,越认为当前的贫富分化程度十分严重。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或社会经济地位下降的人的不公平感要强烈一些,而处于社会上层的人、社会经济地位稳定而波动不大的人或社会经济地位上升的人这种感受相对要弱一些。
2.社会比较带来的心理感受。马克思曾以比喻的形式说明相对剥夺感问题:“一座小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可怜的茅舍模样了,那么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被人轻视。”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夫认为,人们具有将自己的收入与地位、空间接近的人进行比较的倾向,当自己的收入不如别人时,便会产生相对贫困的判断,进而产生被剥夺的感受[8]。有学者认为,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人们看问题时往往和自己的以前比,和与自己地位相似的比,结果出现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社会现象[9]。对剥夺感心理是人们在和他人的比较中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
三、相对剥夺感心理的影响
1.产生不良社会心态。目前在中国社会中由贫富差距的扩大所引起的社会心态问题正在成为一个比贫富差距本身更为复杂的问题。有学者[10]认为,目前中国大众产生了诸多不良社会心理: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引发的不公平感与相对剥夺感、利益上的相互攀比心理、过度追逐名利引发的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心理、社会信任的弱化与缺失、盲目从众心理、法不责众心理、逆反心理等。另有观点认为[11],在当下中国,有八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值得关注: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装穷、暴戾、冷漠。2004年零点调查公司对中国居民的调查结果表明 [6],对社会发展走向持认同态度的主要是中等以上收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中青年群体,而对社会发展走向持怀疑态度的主要是中低收入、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年龄偏大的弱势社会群体。有调查中发现,在失业—下岗人员群体中,具有十分强烈的“我们感”。他们对于社会现象特别是对于贫富差距的看法是不仅对此持有相当极端的否定情绪,而且还经常流露出“我们”是被剥夺的人的不满和愤懑[12]。对某省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表明[13],中低收入家庭大学生的社会心态严重失衡,家庭收入为“下等”的大学生对***策的认同度较低。家庭条件越差,道德认同率越低。家庭收入“下等”的大学生对仇富的认同度却高达72.3%。随着家庭条件的渐差,仇官心态逐渐严重。
2.影响心理健康状态。相对剥夺感是人们实际得到的东西不能达到自己认为应该得到的程度,在和他人相比过程中产生了不满、抱怨、妒忌甚至是怨恨、愤怒等主观情绪。如果长期处于这样不良的情绪中,会影响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状况。不注意调节,任其长期发展下去,当遇到生活挫折、不幸遭遇会导致心理严重失衡,甚至引发后果严重的行为。制造震惊全国的校园血案的犯罪分子,犯罪原因除去原来性格特点、生活际遇外,和他们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心理有密切关系。他们感觉自己是弱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人格逐渐发生扭曲,为了宣泄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情绪,报复社会[14]。发生在某高校的恶性案件中,犯罪分子自述道:“我决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的人一个教训,我决定给那些无情践踏、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 [15]。当个体任由相对剥夺感心理支配,会作出很危险的事情。
3.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美国犯罪学家路易·斯谢利指出,“贫困不会产生犯罪,但是因贫困而不满却会而且奇怪地足以产生犯罪”,这是因为“大量的宣传工具在所有人中间激起了对奢侈豪华生活方式的欲望”[16]。全社会范围内的相互攀比使许多人有相对剥夺感。而小部分人(特别是心理承受能力较低的青少年)则在相对剥夺感加剧后,将仇视心理施予社会,采用非法手段占有社会财富,最终实施违法犯罪行为[8]。在现实生活中,个体的相对剥夺可能会潜藏较长时间而不被察觉,但是相同年龄、相同职业、或其他社会身份相同的社会群体成员都有相似的相对剥夺经历,则容易唤起人们的群体相对剥夺感。群体相对剥夺感一旦出现,就为的爆发提供了心理基础[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