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孤独10篇

感到孤独篇1

2、谁寂寞了繁华,埋葬了天涯,散尽一身的戎甲。

3、外貌决定有没有可能在一起,性格决定适不适合在一起,物质决定能不能稳定的在一起,信任决定能不能长久的在一起。

4、孤独是心里隐藏的血液,不管是该或不该,它就是在那里。不必知道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5、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6、对一个人最好的放下,就是无论再想念也不会去打扰。终有一天你会知道,失去比拥有更踏实。

7、我需要的,也只不过是一个,护我周全,免我惊慌,舍不得我受半点委屈难过,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我的人。

感到孤独篇2

孤独是黄昏过后,天空最后一丝光亮。

孤独是风浪过后,大海最后一叶扁舟,

孤独是暴雨过后,土地最后一株鲜花……

在2010年最后的尾声里,害怕孤独的我,终于要面临孤独了。

一路走来,不曾面临过孤独的我,此时面临的是——被同学抛弃的孤独。在去做早操的时候,本来我想跟同桌去,可是她又跟我们班的那位同学去,我一心只想跟同桌,可那位同学看见我就用很不欢迎我的语气叫道:“走开?S,不要阻止我走路咯”听到这句话以后,同桌似与那位同学一道地望了望我,我放开同桌的手匆匆地独自一个人走去了。在做完早操好,学校又是老样子,罚我们6到12班跑操场,我跑到那位同学里时,她不知跟我说了一句什么话,现在,我记不起那句话了。总之那句话不是骂我就是鄙视我的话了。(其实,她这样对我,都是因为那天做完早操,我跟她手拉手回教室的时候,我不小心弄得她的手好痛,当时,我已向她道歉了)。

接着下来的可不就是——独自一个人,上电脑课,自己一个人坐;上体育课,自己一个人去;去做早操,自己一个人走,在好好的一个班里,拥有着50多位同学,竟然没有一位与自己一道?难道我自己很快乐吗?每当我自己一个人走,心中的悲凉油然而生。其实,没有了友谊与我一道的日子,我过得很痛苦,每天都很不开心,每天都是坐在座位里,闷闷不乐、心烦意乱,我假装自己很坚强,可我骗得了我自己吗?看书也看得不入神,其他人却以为我很勤奋地学习。当我自己一个人走路时,我假装自己很坚强,劝自己一个人走,不也很轻松、自在吗?但这也骗不了我自己啊。我死撑着这一切,不让自己掉下无辜的眼泪,事实证明,我真的没掉下眼泪,我不也很坚强地撑着吗?其实,我自己一个人的日子,我每天都在反省自己,每天都过得很痛苦,都很孤独。

感到孤独篇3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关系 孤独感 心理健康

引言

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孤独”这一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作为当代大学生,本应该是青春向上,追求美好梦想的年代,为何会出现“孤独”这样的带有消极情感的词汇,而且这一词汇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这无疑引起我们对孤独的思考。

笔者抽样调查了中央民族大学200名大学生对“孤独”一词的使用情况,调查数据显示,72%的学生每周都会使用“孤独”一词,83%的学生表示会经常见到或者使用“孤独”一词,其中既包括了因个人因素产生莫名的孤独寂寞感,也包括对朋友等的调侃。总之,不管是严格意义上的孤独体验,还是作为玩笑而日益频繁出现的“孤独”一词,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大学生孤独感现象应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一、大学生孤独感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孤独感已经成为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孤独感是一种负面情绪,大学生的孤独感主要表现为孤立无助、郁闷、自卑、抑郁、焦虑等情绪反应。

一般来说,大学生孤独感最直接的表现是羞怯与孤僻,常常感受到孤独的大学生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一定的羞涩与不安,这是由于他们有着悲观的个人归因方式,即强烈的自责感和恐惧感。他们把人际交往的失败归结于自己的无能,他们不认为失败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加倍努力和尝试来克服的,而认为这些尝试都是无用功,因此他们更容易放弃自己,产生自卑和孤独感。

其次,很多大学生喜欢回忆过去,在过去的美好回忆中感叹如今的“孤独”,而对现在的生活不抱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不曾畅想。对过去的依赖感越强,其实是对现在生活的一种逃避。这种逃避会让自己活在悔恨和恐惧中,进而对现实生活失去信心,孤独感由此产生。

再者,很多大学生会时不时的感到孤独,但是,这种孤独也会不知不觉就消失了。比如情人节,单身的人往往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孤独感,而情人节过去之后,这种孤独感也就随之消失了;再比如当大学生走出校园,感受这个社会的冷暖世故时,内心便会产生害怕与孤独感,而回到舒适的大学校园,那种恐慌和孤独感也就随之消失了。很多大学生对孤独的体验其实是转瞬即逝的。但是,这种累积的孤独感也是一种负面情绪,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大学生孤独感会导致心理上的消极情绪产生,导致大学生性格孤僻,多愁善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孤独感对大学生的行为也有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善于表达自己,不合群,不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人际关系容易出现问题等等,这些行为特征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孤独感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人格特征――内向可以导致孤独感的产生

一般来说,外向的大学生与他人交往时,会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信息真实地表现出来,这样可以降低人与人之间的神秘感,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内向的人在与人交往时往往选择从众和顺从,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不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容易产生悲观,自责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孤独感的产生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好坏间接影响孤独感的产生

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孤独感的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心理学家Riggioeta1综合考察了社交技能、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关系,发现提高社交技巧和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可以降低个体的孤独感。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大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能够积极驾驭自己的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帮助他们战胜孤独感,摆脱孤独感的良药。而缺乏社交技巧的人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显得不够成熟,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是比较稚嫩和僵硬的,降低了与他人之间的信任度,不能建立自己理想的亲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缺失导致大学生所期望的人际互动不足,孤独感随即产生。

(三)网络的发展是现实孤独感宣泄的途径

网络的发展与孤独感有着显著的对应相关,当代大学生与虚拟网络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微博,人人,网络游戏等已经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在网络世界里寻找所谓的“快乐”,其实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更是对孤独感的一种宣泄,他们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企***在虚拟世界中弥补现实生活的遗憾和缺失,让自己的期望和价值得到满足。显然,在虚拟网络世界的宣泄并不能真正弥补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孤独感,只会让他们更加逃避现实,产生更强的孤独感。

三、大学生战胜孤独感的建议

(一)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是大学生战胜孤独的前提条件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很大一部分受到学校的影响。要使大学生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应创造和谐的校园氛围。通过班级,社团等集体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减少孤独感的产生。一个经常举办文娱活动的校园能够让大学生丰富人际关系,增强心理素质。

(二)心理辅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大学生战胜孤独的重要途径

心理咨询作为帮助大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目前已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通过对一些严重孤独的大学生进行咨询,可帮助他们认清孤独的原因,给他们指出化解孤独的方法。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心理健康中心,应该积极发挥心理中心的作用,通过举办一系列心理辅导,心理讲座等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帮助大学生摆脱孤独。

(三)形式不一的心理实践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是摆脱孤独的有效途径

随着时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例如新兴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团体心理辅导(GroupPsychotherapy)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心理辅导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专家咨询,更是一种贴近现实生活,摆脱烦恼,找回自我价值,拥抱希望的实践类课程。

感到孤独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孤独感 应对

1.引言

大学生群体是我们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群体,因此大学生的成长就一直是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特别是在两次高校扩招以来,就业竞争压力渐现增大,为使得国家和个人的良性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测试成为每个高校稳定发展之必备课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网络时代走进许多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手机的大量普及代替了书信、口头交流的不便,而这些也带了负性影响,大学生出现了种种类似存在的虚空、孤独、郁闷等心理现象或内心体验。

关于孤独感,研究者最先关注的是老年孤独,老年人大部分已脱离工作岗位,儿女也已成人,生活中社会交际和自身生理或心理功能的衰退给老年人造成不小的压力。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成人孤独感研究的推动下,对儿童、青少年孤独感的研究开始萌芽。目前,国内外关于孤独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孤独感的概念、影响因素、预测指标的测量和对孤独感的干预方式。

2.孤独感及其相关概念

孤独与独处和孤单是三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独处是自愿、主动的孤单状态。许多创造性活动就是在独处时发生的。如卢梭创作《爱弥儿》时就是在一个小农庄思考的结晶。孤单是指周围没有其他人交流的状态而不是身体上的独自一人,例如放假,独自呆在房间,外面下雨又出不去。孤单的客观状态可能使人积极地利用独处的时间,也可能会使人体验到不愉快的孤独,甚至有他人在场,个体也可能会感到孤独,因为这是一种主观状态。国内外关于此概念的研究从三个理论角度来表述的,(1)从人类需要的角度:Sullivan(1953)把孤独感描述为与人类的亲密需要或密切的人际需要不能得到满足的不愉快的体验有关。还有Weiss(1973)指出孤独感不是独自一人引起的,而是因为缺乏某种明确的、需要的人际关系的结果,或者是对缺乏提供具体关系的反映。(2)从认知加工的角度:Perlman(1982)提出,当个体渴望的社交关系模式和实际的社交关系模式存在差距,个体对此状态的认知会感到孤独。(3)从行为角度: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一些必要的社交技能缺乏反应或产生不充分的反应,社交关系得不到强化。周宗奎就对儿童的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研究,同伴关系对孤独感具有预测作用。此外,Earl J.Ginter(1995)通过跨文化研究孤独感的情感方式,研究表明孤独感是个多维度的概念,主要归结为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

大学生作为从青少年逐步过渡到成人的具有相当可塑性群体。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出强烈而广泛的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离家求学,地理的迁移打破了已有的社会关系网和人际资源网,使亲近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这样在大学里认识朋友的愿望就会使新生加入各种社团,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交谈等。Booth(1983)指出大学生在新的学校环境中建立了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疏远感和孤独感就会有所减少。有研究也指出,自我效能感与社会支持网络相关,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友谊或同伴关系维持状态就长。还有研究者认为,孤独感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由于自我效能感低不能维持交往关系,导致个体产生主观的负性体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Bandura最早提出来的,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在80年代,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Bandura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他关于强化与传统的行为主义的强化的看法不同。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人们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他的“期望”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传统的期望只是结果的期望,而他认为除了结果期望之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例如,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只要交往就会可能形成友谊或同伴关系,个体就可能去交往。效能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将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去交往就有可能形成友谊,而且感到自己有能力去交际,并能很好地去维持它,这样他或她就会进行这一活动。如果他或她能获得这个社会网络支持系统,自我效能感相应的增强。

3.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大都是与其它心理现象或行为相关角度来探讨。Anderson等人(1990)在研究大学生自我责备概念形成时,通过对两个大学生样本的相关研究发现,行为或性格的自我责备归因类型都能预测孤独感。Warren.J.mes对青少年研究发现,孤独感强烈的人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悲观的,表现出更多的自恋,对别人的谈话、活动很少反应。WIeiss特别强调社会孤独(社会网络支持系统)向外和情感孤独(主观负性体验)向内,具体表现为心理状态呈悲观态势,不适当的自我逃避、对社会关系冷淡,这两种孤独与自尊有关,自尊程度高,孤独感较低。Alfons.Marcoen(1985)研究了儿童和青少年的孤独感。通过孤独感量表和社会计量测验(如果面临孤独,你第一个帮助人物的选择是父母、朋友、其他),研究了儿童与父母间、朋友间的孤独,第一帮助任务选择、社会敏感度发现同样选择父母的儿童,孤独感存在年龄差异。第一帮助选择父母的儿童比第一帮助选择朋友的儿童在父母与儿童间的孤独感较少。孤独感作为一种多维度体验,家庭的功能影响因素如父母监控、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的孤独感间关系密切。李彩娜(2007)通过对青少年家庭功能知觉差异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发现,知觉差异水平与孤独感呈线性关系。还有研究者研究表明女性大学生体验到更少的孤独感是亲情孤独感和社交孤独感。多数人认为适合男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成就、事业有关,适合女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情感、人际有关,这是社会性别角色的期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人格也在发生变化,变的开朗化,会找宣泄的方法,所以体验孤独感较少。黄才炎(2006)通过大学生手机短信交往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发现,朋友友谊关系的孤独感与手机短信交往行为存在显著相关,从手机短信交往行为能显著地预测到大学生对朋友关系的孤独程度。大学生由于在青年期闭锁性心理的影响,形成既渴望友情又对友情交往怯步,手机短信给予一部分学生倾吐烦恼的平台,但这种交往行为并不能代替实际交往。当然,个体的气质类型也会影响到孤独感,一般我们认为情绪比较敏感的人更容易在朋友关系上体验更多的负性情绪。此外,文化因素也会影响到,不同文化环境下,对朋友的功能的理解是不同。

4.大学生孤独感的应对策略的研究

对于孤独感来说,个体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直接影响着孤独感的严重程度与其后果。根据已有的研究,不同文化环境、年龄阶段以及不同人格特质、人们孤独体验程度不同,所使用的应对策略和程度也是有差异的。Rokach等(1998)采用自编孤独感应付方式问卷调查了633名大学生和普通百姓的孤独感应对方式。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的应付方式分为六种:反思和接受、自我发展和理解、使用社会支持网络、躲避和否认、信仰宗教、增加活动。Qualter(2003)提出一种基于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互惠友谊、克服自我挫败思维模式的学龄儿童的孤独感应对方式,并建议教师采用以全校或全班为基础的方式进行干预。Shaver等研究发现人们用的最多的是积极的个人活动、寻求社会和联系、消极逃避。邓丽芳、郑日昌等(2007)研究发现气质类型、孤独感应对策略因子对孤独感以及气质类型、孤独感各因子对孤独应对策略分别构成显著回归效应。具体来讲,男女在应对策略上存在差异,男性倾向于消极应对如抽烟、喝酒等,女性倾向于积极应对如购物或找朋友诉苦等。气质类型偏向社会性的个体与偏向情绪性的应对方式也存在差异,社会性的个体倾向参与社会活动,主动与他人建立关系,对他人的情感反应也呈积极状态。而情绪性的个体积极应对的程度要弱一些。另外,有的研究者对大学生孤独感群体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来训练其社交技巧和建立,有利于社会活动的氛围,经过团体辅导活动之后,让学生填写自我效能感问卷,发现这种方式是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5.展望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很多,但是在孤独感概念上没有达成一致认识,即使这样仍存在一些共同的本质内容,那就是肯定大学生孤独感是一种痛苦的体验、一种主观认知、一种相对稳定的多维系统。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除常见的学校、家庭、社会外,还应该扩展到文化因素,对大学生孤独感的预测指标逐步转向大学生成长中许多不良行为,如网络犯罪、“中庸行为”等。孤独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由孤独带来的负面效应会给个体带来严重的困扰,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主观的幸福感。它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并且对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作用尤为重要。高校应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研究,探究大学生孤独心理的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最大限度地消除大学生的孤独感,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工作,在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调整锻炼自己,以摆脱孤独心理对自己的干扰。

另外,大学生孤独感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挫折归因方式、社会变迁引起的变化值得重视和深入。

参考文献:

[1]邓丽芳,王瑞,郑日昌.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2):120-126.

[2]黄才炎,严标宾.大学生手机短信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

[3]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当代西方孤独感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2006,46(5).

[4]赵冬梅,周中奎.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

[5]李幼穗,孙红梅.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交自我知觉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

[6]李彩娜,邹泓.亲子间家庭知觉功能的差异及其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7,30(4).

[7]Earl.J.Ginter,Ahmed.M.Abde-Khalek.Loneliness Among Young Egyptian Adult:Affective Dimensions of Loneliness[J].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Assessment,1995.11,(1).52-57.

[8]Alfons.Marcoen and Mia.Brumagne.Loneliness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olescents[J].Development Psychology,1985.21(6):1025-1031.

[9]John T.Cacioppo,Mary Elizabeth Hughes,Loneliness as a Special Risk Factor for Depressive Symptoms: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es[J].Psychology and Aging,2006.21(1),140-151.

[10]Dan Russell,Carolyn E.Cutrona,Jayne Rose,Social and Emotional Loneliness ;An Examination of Weiss’s Typology of Loneli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4.46(6)1313-1321.

[11]Anderson,Craig A,Miller,Rowland S,Riger,Alice L,Dill,Jody C,etal.Behavioral and Characterological Attributional Styles as Predictors of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Review、refinement、and Tes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90,66(3).

[12]Peplau L A,Perlman D.Perspectives on Loneliness. Loneliness:A sourcebook of current theory,research and therapy.NewYork:Wiley,1982:1-18.

感到孤独篇5

关键词:大学生;依恋;孤独感

中***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55-02

一、引言

依恋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和亲密的情感联系。尽管依恋行为在童年早期特别显著,但这种行为会伴随人的一生,并会持续影响个人的情绪体验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该研究旨在了解大学生依恋类型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救助,改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

1.被试。随机选取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在校就读大学生做为被试。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79份,问卷回收率为66%。

2.测验工具。(1)Collins等1990年开发出的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AAS),主要测的是成人依恋维度,然后再把依恋维度转换成依恋类型。(2)Russell等人编制的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该量表各项指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研究程序。由主试者对被抽取的学校随机进行测试,所有被试者全部匿名,要求按统一指导语***完成,回收量表。采用SPSS 18.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54.4%),其次是先占型(26.6%),再次是拒绝型(13.9%),最后是恐惧型(5.1%)。

2.大学生孤独感级别的分布。大学生孤独感级别以中间水平为主,其次为高度孤独(29.1%),一般偏上孤独(10.1%)和一般偏下孤独(44.3%)所占比例一样,居于第三,排在最后的是低度孤独(6.3%)。

3.不同身份的大学生在UCLA孤独量表上的分布。统计结果表明,女生、生源地是农村、理科生、非独身子女和处于空窗期的大学生相较于男生、生源地是城市、文科生、独身子女和处于恋爱中的大学生更容易有高度孤独的体验,且在不同身份限定的大学生中,中间水平的孤独感体验人数均为最多。

4.成人依恋量表与UCLA孤独量表关系。

①AAS各分量表得分与UCLA量表孤独感分数相关。

结果表明,在有效问卷中,亲近分量表与依赖分量表之间是不显著正相关,与孤独废分数是不显著负相关;依赖分量表与焦虑分量表在0.01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与孤独感分数在0.01水平上呈显著负相关。

②依恋方式与孤独感级别相关关系(见表2)。

结果表明,在本量表设计的有效问卷中,依恋方式与孤独感等级在0.01水平上呈现显著负相关,即依恋方式积极的人,其孤独感等级低,依恋方式消极的人,其孤独感等级高。

四、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呈显著的负相关。可以说明,在测验中越倾向于报告自己是安全型或先占型的大学生,其孤独感得分就越低,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就越不感到孤独,在这其中,先占型的大学生其孤独感的人要高于安全型的大学生;在测验中越是倾向于报告自己是拒绝型或者是恐惧型的大学生,其孤独感得分就越高,在人际交往和日常生活中就越容易感到孤独。在这其中恐惧型的大学生其孤独感得分要略高于拒绝型的大学生。因此可以得知拒绝型和恐惧型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倾向于隐藏自己,锁闭自己,这是不利于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特别是恐惧型的大学生,他们渴望接近他人,但是又很担心被拒绝,在他们的人际交往中他们更敏感地体验到渴望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使他们感到十分的孤独。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安全依恋被试者孤独感得分主要在33分以下,先占型依恋和拒绝型依恋被试者孤独感得分在33~39分之间,恐惧型依恋被试者孤独感得分在39分以上。其次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安全依恋型为主。不同身份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不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吴薇莉,张伟,刘协和.成人依恋量表(AAS-1996修订版)在中国的信度和效度[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4).

[2]符翠茹.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

[3]龚群英.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性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8).

[4]常若松,王瑜,熊亚刚.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特点的调查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生版),2007,30(5).

[5]凌悦.大学生依恋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感到孤独篇6

[关键词] 孤独感;大学生;自我隐瞒;自我表露;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横断面研究

中***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1-00747-05

孤独感(loncuhess)是指当我们的社会关系欠缺某种重要特征时所体验到的主观不适。这种缺陷可能是数量上的,也可能是质量上的。在影响孤独感的众多因素中,人格、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我隐瞒(self-concealment)是指个体主动向别人隐瞒一些在他看来是负面或痛苦的个人信息的心理倾向。负面或痛苦的个人信息可以包括个人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家庭秘密、痛苦或严重的疾病等。已有研究表明,自我隐瞒倾向与抑郁、焦虑、无助乃至身体症状正相关,与自尊和正性情感等负相关,由此可以推测自我隐瞒会对个体的孤独感水平产生影响。自我表露(self-discIosilre)是指告诉另外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信息,真诚地与他人分享自己个人的、私密的想法与感觉的过程。从字面上看,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有着明显的相似性,但它们却是两种相互***的结构。相对于实际社会支持而言,领悟社会支持(perceived social support)对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更重要的作用。那么自我表露、自我隐瞒、领悟社会支持对孤独感有何影响。本研究考察自我隐瞒和自我表露两种人格倾向对孤独感的影响,同时引入应对方式和领悟社会支持两个变量,以揭示自我隐瞒和表露影响孤独感的内在机制。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样选取华南师大与广东工大学生,涉及中文、英语、计算机、生物、心理、土木工程等专业。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482份。其中华南师大273人,广东工大209人;男生251人,女生229人(性别资料缺失2人);大一195人,大二104人,大三112人,大四68人(年级资料缺失3人);被试平均年龄21±1岁。

1.2 工具

1.2.1 Russell孤独量表(UCLA) 含18个项目,4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孤独体验越强烈。本次测量的α系数为0.85。

1.2.2 自我隐瞒量表(SCS) 含10个项目,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隐瞒程度越高。该量表信效度较好。本次测量的α系数为0.83。

1.2.3 自我表露指数量表(SDI) 由Miller(1983)编制,本文作者在先前研究中修订使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SDI含10个项目,5点计分,1~5表示从不告诉对方到非常详细地告诉对方,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表露程度越高。要求被试针对两种目标人(父母、朋友)回答自己的表露程度,将被试对两种目标人的表露分数相加作为表露总分。本次测量中,对父母表露与对朋友表露两个分量表及总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8、0.89和0.90。

1.2.4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 包括20个项目,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分量表组成.得分越高表示越经常采用该种应对方式。本次测量中两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76和0.73。

1.2.5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 含12个自评项目,分别测定个体领悟到的来自各种社会支持源如家庭、朋友和其他人的支持程度,同时以总分反映个体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总程度。本次测量中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8。

1.3 研究程序 调查时间为2005年4月。采用团体施测,测试前由主试按指导语训练被试学习使用整套问卷,然后正式施测,约20分钟完成全部问卷。

1.4 统计方法 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路径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孤独感的特点 大学生孤独量表平均分36.5±7.4,他们报告自己“很少”体验到孤独。以性别、年级为自变量,孤独感总分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主效应显著,男生的孤独感总分高于女生(37.4±7.5/35.4±7.3,F=8.25,P<0.01);年级主效应(大一至大四分别37.1±7.4/36.3±8.2/35.7±6.5/35.9±7.8,F=1.55,P>0.05)以及性别与年级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F=0.28,P>0.05)。

2.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及相关分析

表1显示除了自我表露与消极应对的相关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外(P>0.05),其他变量两两相关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性。

2.3 各变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本研究假设,自我隐瞒、自我表露既直接影响个体的孤独感,又通过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个体的孤独感,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在自我隐瞒与自我表露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存在的前提是三个相关显著(即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间两两相关显著)和两个回归方程(先做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回归;然后在它们中间加入中介变量做回归,若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明显降低,则认为中介效应显著,回归系数降低到0就是完全中介作用),中介变量能有效解释预测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从相关分析可以看出,除了消极应对与自我表露的相关没有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外,其余均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可以做中介效应分析。

以孤独感总分为因变量,自我隐瞒和自我表露总分为自变量作分层回归。控制性别影响后,将自我隐瞒和自我表露作为第二层,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作为第三层预测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第二层中,自我隐瞒对孤独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自我表露则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见表2).在第三层中,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其中社会支持的影响最大(β=-0.380),而消极应对则有显著

正向预测作用。当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进入第三层后,整个方程的解释力从第二层的17.0%提高到37.3%(F=51.128,P<0.001),增加了20.3%。自我隐瞒的β值下降但仍显著,原来显著预测的自我表露的β值降低并不再显著。这说明自我隐瞒除了直接影响个体的孤独感,还通过消极应对和领悟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个体的孤独感,而自我表露仅通过积极应对和领悟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个体的孤独感。

通过4个复回归对上述变量进行路径分析。第一个复回归:响应变量为孤独感,预测变量为自我隐瞒、自我表露、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领悟社会支持。第二至第四个复回归:响应变量分别为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领悟社会支持,预测变量均为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最终得到的模型如***1所示。

3 讨 论

邓丽芳等认为,在不同调查中,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孤独感调查量表,对孤独感的维度有不同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研究结果的不一致。因此本研究采用孤独感研究中普遍采用的UCLA量表,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结果发现,总体上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并不高,他们报告自己“很少”体验到孤独感。男生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这可能与社会对男性性别角色的要求和男性的某些人格特征有关,如坚强、较少表露、较***等。

孤独感是一种与个体的人格特征有重要联系的主观体验。本研究扩展了前人的研究,考察了自我表露和自我隐瞒这两种人格倾向对孤独感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隐瞒与孤独感正相关,自我表露与孤独感负相关。作为相对稳定的人格倾向,自我隐瞒和自我表露反映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的沟通行为。自我表露使个体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隐秘信息与个人感受,自我隐瞒则使个体把自我封闭起来。在人际关系的确立、发展和维持中,能否恰当地表露自己,而不是将自己隐瞒起来,会对同伴间的亲密度、关系的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因而低隐瞒倾向和高表露倾向的个体体验到较少的孤独感。本研究也发现,积极应对与孤独感负相关,消极应对与孤独感正相关。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更少体验到孤独感。而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个体更多关注内心的消极情感体验,更多感受到孤独感.这与以往的研究一致,如Buskirk(1991)发现,孤独和非孤独的青少年都使用了伤心被动(sad passivity)的应对方式,但非孤独个体只是暂时采用并且准备采用更积极的应对方式,而孤独个体似乎维持这一模式到了不适宜的程度。关于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发现。孤独感与领悟社会支持亦呈负相关。大学生群体虽然仍在校学习,但面临踏人社会的压力,他们通过向家人、朋友以及其他重要他人倾诉自己的烦恼,从中获得他人的支持与鼓励,这能有效降低孤独感,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感到孤独篇7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第一本长篇小说,这个29岁瘫痪只活了50岁的女人用文字告诉了我们几种孤独,或者说是她内心孤独的几种演绎。书是从朋友那借的,看了开始两页觉得自然顺畅,字里行间就透射着一种孤冷的精神。小说以网状结构叙述,分别写了哑巴、米克、考普兰德医生、杰克、布瑞农等几个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平行互立,而写得最让人入迷的莫过于哑巴和小女孩米克了。

定论早已把两个哑巴的那种相依为命的亲密和相去甚远的想念说成是同性恋,但哑巴的感情和孤独依然给人内心的触动。哑巴的感情像兄弟般,倾心照顾伙伴,但在精神深处对伙伴有着一种依恋的需要,用世俗意义上的同性恋来评论当然有所偏颇。哑巴睿智而清醒,对事物的分析和处理理智周全,周围人都对他充满敬意和好感。哑巴的个人背景和社会属性都被淡化,像个小人物,生活在小镇的边缘,哑巴内心深处的孤独好像一种人性本源的孤独,给小镇的生活添上了一抹的荒凉。这种荒凉因为伙伴的远离越来越深,和伙伴一起生活了十年之久,起居形影相随,哑巴的世界似乎只有伙伴和那间卧室,这些才是温暖,外面的一切干涉都会惊扰到那种个人的自足。孤独如刀刃般切入日常生活和内心深处,心里那个打了结的晦暗,是岁月累加的疼痛,是怀念一次次触摸内心的印迹,也是一种宿命般的力量。哑巴得知伙伴死去之后,那种孤独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而死亡的选择也让他人感受到余力,小镇每个人都被触动,尤其是一直赏慕他并视为知己的米克。哑巴的孤独是那种失爱失亲的孤独,充满无尽的荒凉,他的死更让人感到荒凉的无以复加。

米克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她是个沉迷音乐的小女孩,特立独行,善良敏感,怪异偏执。她出身在一个贫穷的家庭,渴望有台收音机,渴望能听到莫扎特的音乐,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拥有奇谲的梦想。贫穷并不能阻挡梦想,她抽烟,爬屋顶,胡乱涂画,每个夜晚聆听内心想象的声音,而这些声音就是音乐。独来独往,大胆勇敢,以内心为准则,这个孩子身上充满执迷的梦幻色彩,她的孤独也富有质感。相比哑巴的情感孤独,米克的孤独更来源于某种精神的需要。她一点点的长大,现实需要她进入成年人的角色,在生活无趣的打磨里,感受艰难蜕变的疼痛。那些梦想,变得渺小,变得轻飘,再也无法去触摸和聆听。这种孤独感,是一个人角色转换的孤独,是精神深处梦想破碎的孤独,而最孤独的莫过于自己的世界只有自己一个人。对于一些人来说,梦想是一种永远的生活方式。有梦想,就会有孤独。现实才是大世界,而米克所沉浸的“里屋”经不起碰撞和磨砺。米克是令人着迷的女孩,看到这个如此偏执内心、热爱音乐的女孩在现实中疲惫收场,每一个拥有梦想的人都会感受到那种孤独,仿佛与生俱来。

小说里其他人物也都有各自的孤独。考普兰德医生作为父亲与子女之间的隔阂,身为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抵触对抗,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让这个孱弱的老人活在复杂的孤独中;杰克的孤独更多来自社会***的无方可循和个人的落魄感;布瑞农开着咖啡店,妻子死后一个人活在现实与记忆里,以旁观的视角目睹他人的生活,对米克有种罪恶般的感情却无法言说,丰富的内心土壤滋长了孤独。

感到孤独篇8

论文关键词:孤独感 社会喜好 社会影响 问题行为

1问题提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基本是在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儿童的社会行为会影响其同伴关系的形成。因此,许多研究者都致力于探索不同的社会能力或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之间的联系,例如儿童较多的攻击、破坏、抑郁、退缩等行为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缺乏可能导致其同伴关系较差。总之,儿童的消极行为特征是导致他们被同伴拒绝或孤立的主要原因。对儿童问题行为和同伴关系的研究通常与儿童孤独感的研究联系在一起。Cassidy和Asher发现,在三至六年级儿童中可以稳定地测到孤独感,而且被同伴拒绝的儿童比其他儿童更孤独。我们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研究也得到相似结论。Margalit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在各种社会情境中儿童的孤独感经常是和同伴关系困难联系在一起的。而儿童不被同伴接纳的原因又多与他们的不良社会行为和贫乏的社会交往能力有关。由此似乎可以推论,社会能力的缺乏以及较多的问题行为会导致儿童被同伴拒绝,儿童的同伴接受性较差意味着孤独感较多。

在本研究中,儿童的问题行为分成内部问题行为和外部问题行为,它们对孤独感的影响被假设以同伴关系为中介。

本研究还将探讨这些变量在不同性别和年级被试上的差异。有研究者2对小学男生和女生的社会行为、同伴关系作了比较,结果发现男生的攻击行为显著多于女生,攻击行为多的儿童其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也更大。Delveaux和Daniels对儿童交往目标和交往策略的研究8也发现在交往目标和解决冲突的策略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通常以保持与同伴的良好关系为交往目标,而男生的交往则更多的是自我中心的,以控制他人为目标;在策略上,女生采用较多的亲社会策略,男生则较多地采用攻击、侵犯等策略,因此,男生的同伴关系比女生差。相应地,男生的孤独感也应多于女生。但是,有关研究却没有发现儿童孤独感存在性别差异,因此,儿童孤独感的性别差异问题还需要继续研究与探讨。有关儿童问题行为和孤独感年级差异的研究较少,但结论也不尽一致。有研究发现六年级儿童比四年级儿童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Parkhurst和Asher也发现青少年早期的儿童比小学儿童更孤独。但是,Crick和Ladd的研究却发现三年级儿童的孤独感多于五年级,三年级儿童的内部问题行为也多于五年级儿童。

综上所述,非常有必要验证和澄清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或年级差异的性质,本研究将以小学高年级儿童为被试探讨这些问题,并考察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

2研究方法

2.1被试选择方法

本研究中的儿童被试为河北省石家庄市某社区一所普通小学三、四、五年级的小学生。最后得到有效被试246名,其中男生142人、女生104人,各年级的人数分别为67、73、106,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1岁。这些儿童的家长参与儿童问题行为量表的填写。其中70.7%的家长的受教育水平为中等学历,16.7%的有高等学历,极少数为初中以下学历;77.5%的家庭的月收入在500—2000元之间。因此,可以认为这些儿童基本来自普通市民家庭。

2.2测量程序与工具

测量分两部分进行。孤独感量表与同伴提名法由被试在班内完成,施测过程由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管理。儿童问题行为量表由被试带回家,请家长根据详细的指导语填写。测查过程中同时收集有关人口统计学资料。主要变量的测量工具如下:

(1)采用同伴提名法测量同伴关系。同伴提名包括正向提名和反向提名两部分,题目为:“在你们班中,可能有你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同学,请你分别写出3个你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同学的名字。”根据Coie和Dodge1983年提出的分类标准u引,以班级为单位将正向提名(ML)、反向提名(LL)的次数标准化,二者之差为社会喜好(SP)分数,二者之和为社会影响(SI)分数。在此基础上将儿童分成五类:受欢迎儿童(SP>1,ML>0,LL

(2)孤独感的测量采用Asher等人u于1984年编制的专用于3~6年级学生的儿童孤独量表。该量表包括16个孤独项目和8个关于个人爱好的插入项目(为了使被试在回答时放松一些),因子分析表明插入项目与负荷于单一因子上的16个孤独项目无关,这16个“孤独”项目的Cronbacha系数为0.838,信度较高。

(3)问题行为的测量。以Achenbach儿童行为核查表为基础,选取其中45个项目测量儿童内部问题行为和外部问题行为两大维度。内部问题行为包括焦虑、抑郁、退缩等,外部问题行为包括攻击、违纪、冲动等。整个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4,两个维度上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825、0.809,表明量表有较好的稳定性。该量表被广泛应用,效度较高。

这两个量表均采用四级评分,1表示实际情况与项目描述完全符合,4表示完全不符合。上述所有变量上的得分越高均表示所测量的这种属性越强烈,如孤独量表上得分越高表示儿童越孤独。

3结果与分析

3.1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以内部问题行为、外部问题行为、孤独感为因变量进行2(性别)X3(年级)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对多变量模型而言,性别的主效应显著(F(3,214)=4.672,=0.004),年级的主效应也显著(F(6,428)=2.524,P=0.021),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6,428)=0.625,:0.711)。具体来说,在外部问题行为上性别的主效应显著,男生的外部问题行为多于女生(1.723>1.570);在孤独感上性别的主效应显著,男生的孤独感高于女生(1.726>1.569);性别对内部问题行为的主效应不显著;年级对内部问题行为和外部问题的主效应显著,对孤独感的主效应接近显著(结果见表1)。

对年级效应的事后平均数检验表明,四年级的内、外部问题行为均多于五年级;事实上,无论在内、外部问题行为还是孤独感上都是四年级儿童得分高于其他年级(结果见表2)。

同伴关系是以班为单位用标准分数表示的,无法考虑年级差异,在这里只考察性别差异。平均数差异检验表明,女生的社会喜好得分显著高于男生(0.302>一0.022,t=2.657,p=0.008),但是男生的社会影响得分高于女生,二者差异接近显著(0.124>一0.170,t=1.849,p=0.066)。

3.2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

3.2.1主要变量的关系模式

根据有关文献和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我们认为儿童问题行为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孤独感,因此建构了***1中的概念模型,然后采用LISREL软件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拟和数据(x2(1)=1.222,P=0.269;RMSEA=0.032;GFI=0.998;AGFI=0.967; NFl=0.994;NNFI=0.988;CFI=0.999;IFI=0.999;RFI=0.937)。

从***1来看,儿童的外部问题行为影响其在同伴中的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y分别为一0.313和一0.266),并通过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的中介作用导致较多的孤独感(分别为一0.228和一0.124),外部问题行为对孤独感的直接影响不显著;而其内部问题行为则直接作用于孤独感(y=0.328),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的中介作用不显著(y分别为一0.008和一0.150)。即儿童内、外部问题行为对其孤独感的影响是通过不同途径实现的:外部问题行为通过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两个中介变量实现对孤独感的间接影响(其直接作用不显著),内部问题行为则直接影响儿童孤独感。

3.2.2不同社会地位儿童问题行为与孤独感的比较

为了更细致地描述儿童的内、外部问题行与孤独感的关系,我们根据Coie和Dodge的理论,在社会喜好和社会影响得分的基础上将儿童分成五类: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儿童、有争议儿童和普通儿童,然后考察这五类儿童在问题行为和孤独感上得分的差异(见表3)。

首先,占被试总数16.3%的被拒绝儿童在内部问题行为上的得分显著高于被忽视儿童(占被试总数的20.7%)和普通儿童(占被试总数的42.3%),而与其他类型儿童得分的差异不显著。在外部问题行为上,被拒绝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受欢迎儿童(占被试总数的14.6%)、被忽视儿童和普通儿童,而与有争议儿童(占被试总数的6.1%)得分的差异不显著。其次,不同社会地位儿童的孤独感也存在差异。被拒绝儿童和被忽视儿童的孤独感较多,显著地多于普通儿童和受欢迎儿童,而与有争议儿童的孤独感没有显著差异。

儿童的内、外部问题行为和孤独感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只有被忽视儿童和有争议儿童的孤独感与外部问题行为的变化趋势明显相反。这也正体现了两种儿童的特点:被忽视儿童问题行为较少,但同伴也较少,所以很孤独;而有争议儿童外部问题行为较多,但有部分喜欢自己的同伴,所以孤独感较少。

4讨论

4.1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的特点

小学儿童的外部问题行为、同伴关系和孤独感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外部问题行为多于女生,这与其他研究者的结果一致,男生较多的攻击、破坏行为反映在他们的社会交往策略上就可能导致其较差的同伴关系,因此,男生的社会喜好程度显著低于女生,而社会影响高于女生,这一点也得到已有研究的支持。但是,本研究有关男生孤独感多于女生的结果却似乎与许多研究的结论不一致,例如Cassidy和AsherL、MargalitL及Galanaki和Kalantzi一izi等人的研究发现孤独感不存在性别差异。我们认为探讨、比较同类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不应脱离研究背景仅从研究的表面结论出发,而应该结合不同研究的具体内容从更深层探讨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没有发现孤独感性别差异的研究多数是以若干组不同类型的被试群体(如正常儿童与学习不良儿童)和性别同时作为方差分析的因素,由于被试群体类型对孤独感变异的解释率相对较高,掩盖了性别差异对孤独感变异的贡献,从而得出儿童孤独感不存在性别差异的结果。而本研究以正常儿童为被试,仅以儿童年级和性别作为方差分析的因素,能够相对明显地体现出性别对孤独感的贡献。另外,本研究表明男生的外部问题行为较多,这是导致男生被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而区分女生是否为被拒绝儿童的标准则是学习成绩和焦虑、退缩等行为,这说明男生和女生被同伴拒绝的原因和最终发展结果可能不同,同时也有研究证实糟糕的同伴关系对男生的消极影响远大于对女生的影响,即男生可能比女生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以往研究认为儿童问题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儿童对孤独感的理解和体验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多。本研究却发现四年级儿童内、外部问题行为显著多于五年级儿童;同时四年级儿童的孤独感也比五年级儿童稍多,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甚清楚,有待进一步考察。但问题行为与孤独感相同的年级差异模式却暗示这一结果的稳定性,或许从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方面能够更好地理解年级差异。

4.2小学儿童问题行为、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的关系

对儿童内、外部问题行为、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的研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考察这几个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二是从分类学角度考察不同社会地位儿童的行为与孤独感的特点。

感到孤独篇9

关键词 孤独感 测量

大多数人都体验过孤独的痛苦。临床及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这种现象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孤独感关注的原因。“我相信今天的人们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一代人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孤独感”[1]。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估计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这种对孤独感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将继续增长。一些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相信孤独感反映了对存在的情感疏离更深层次的关注和对有意义生活的追求。本文综述人本主义对孤独感的研究。

1 孤独感的界定和测量

孤独和孤立的含义是不同的。孤独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令他满意的程度低于他的期望时,孤独感就产生了”[2]。你可能很少与人交往,但如果你对此满意将不会感到孤独;相反,你可能有许多朋友,但仍感到有更多更深友谊的需要,这样便会产生孤独。对孤独感的这种界定,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虽然远离人群,生活却感到非常快乐;而一些人尽管被人群所包围,而且经常与他人交往却经历着孤独。现在有许多大学生抱怨身边没有多少真正的朋友。对这些大学生来说,与某些人进行坦诚的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将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从这个意义讲,孤独是一种个人体验。通常人们移居到一个新的城市或刚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常会产生孤独。有研究发现,尽管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而且孤独感的来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据此,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人格特征。有人设计了一些人格量表来测量人们对孤独感的一般感受性,利用这些测题进行研究表明,今天感到孤独的人几个星期之后同样也感到孤独。Schmidt和Sermat[3]设计了一份量表(见附录)来测量四种情况下人们的孤独感,即友谊、与家庭的关系、与异性的关系以及与团体的关系。用这个量表对某大学进行测验表明,大学生在所有项目上的平均得分通常为6到7分,得分越高说明越孤独;而在4种关系中,友谊类得分最高,其次为与团体的关系。可看出人际关系问题仍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

2 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研究者明确了引起人们孤独感的两种人格特征。有孤独感的人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评价。许多有孤独感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从而使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

2.1 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 孤独感与其他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生动地刻画出有孤独感的人那张毫无生气的沉闷的面孔。研究者发现[4],在孤独项目上的得分与在害羞、自我意识、低水平自尊上的得分相关。孤独的人可能更内向、焦虑,对拒绝反应更敏感,并且更容易抑郁[5]。孤独的人在朋友身上花费更少的时间,不经常约会,也很少参加集会,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什么使得孤独的人产生这种不友好的表现?可能是在人际交往时,他们对自己和对方的评价极端消极[6]。这一结论,也帮助解释了为什么对许多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孤独仍然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2.2 基本社交技能的缺乏 社会技能是指如何进行令双方都觉得有价值并感到愉快的交谈的知识。常有这样的人群乐意与别人交往,但一旦进行比较重要的而且时间较长的交谈就会出现困难,可能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正如以下几个研究所提示的,由于缺乏社交技能使得孤独的人陷入了孤独的恶性循环,而发展社交技能的最佳途径是进行交谈练习。由于在建立人际关系上有困难,缺乏社交技能的人更没有机会去训练社交技能,所以,难以有持久的朋友。由于考虑到交往模式,Jones及其同事通过与孤独的和非孤独的人分别进行交谈,发现在孤独项目上得分高的人对他们的伙伴不太感兴趣,关于对方的问题提得很少,常常不能对于对方所说的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相反,这些孤独者更多的是谈论自己并且常介绍新的与对方的兴趣无关的话题,倾向扮演一个“被动消极的社交角色”[7],也就是说,在交谈中不愿付出太多努力。所以,我们常常感到与孤独者交往很乏味,他们不知道这种交往方式是怎样赶跑了潜在的朋友。一些研究者考察孤独者和非孤独者使用自我暴露的方式[8],结果发现,那些孤独者不是很清楚什么时候该自我暴露,以及暴露多少是合适的这一社会准则。所以,当别人期望他们多暴露时,他们却暴露得很少;而当别人不期望他们过多暴露时,他们却暴露得太多。结果,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冷淡的或不可思议的,别人也据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当研究者考察孤独者和非孤独者自我暴露的量多少时,也得到相类似的结果,孤独者通常更少暴露自己。

孤独者因为采用消极的交往方式,并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与这些人交往常常让人感到不愉快,于是他们很难建立有助他们发展社交技能的人际关系,因而难以摆脱孤独。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通过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孤独者走出孤独的恶性循环,并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与***的实践中。这些方案提供一定的希望,即孤独不必陷入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不能自拔[9]。

附录:孤独感的测量

在下面的测量中,凡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描述,你就在该描述左边的横线上写上T(正确),凡不符合你的实际情况的描述,你就在该描述的左边横线上写上F(错误)。

——1.我认为自己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密切。

——2.我能够在我的爱人或配偶(男朋友,女朋友,丈夫或妻子)面前谈论我的问题和焦虑。

——3.我认为自己与我所生活的团体中其他人很不一样。

——4.我很少与我的家庭成员交往。

——5.我与我的家庭相处不太好。

——6.我现在正拥有一份浪漫的爱情或婚姻,我们双方都为了和谐相处而付出了真诚的努力。

——7.我与家庭中大多数成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8.我觉得自己在需要帮助时不能向周围的朋友求援。

——9.我生活的团体中似乎没有一个人对我特别关心。

——10.我自己与朋友保持亲密的关系。

——11.我很少从我的恋人或配偶那里得到我所需要的感情保障。

——12.我觉得自己在我居住的社区有我的“根”(一种归属感)。

——13.在我生活的城市我的朋友不多。

——14.我没有在我需要的时候能帮助我的邻居。

——15.我从我的朋友那里得到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

——16.我的家里人很少真正注意听我所说的话。

——17.很少有朋友以我所期望的方式理解我。

——18.当我遇到麻烦时,我的恋人或配偶能够觉察到,并鼓励我把它说出来。

——19.我觉得自己在我目前的爱情或婚姻中受到了好的评价和尊重。

——20.我了解我周围那些理解我并且与我观点和信念相一致的人。

计算你的得分,按照以下标准每答对一题给一分(所有题目及其相配的答案分成四类)。友谊类:8—T,10—F,13—T,15—F,17—T。家庭关系类:1—F,4—T,5—T,7—F,16—T。浪漫的/性的关系:2—F,6—F,11—T,18—F,19—F。与团体的关系:3—T,9—T,12—F,14—T,20—F。

黄洁华(515063 广东省汕头大学高教所)

参考资料

[1]Rogers,C.R.Carl Rogers on encounter groups.New York.Harper & Row,1970

[2]Peplau,L.A.,Russell,D.,& Heim,M.The experience of loneliness.In I. Frieze,D.Bar-Tel,& J.Carroll(Eds.),New approaches to social problems.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9,53~78

[3]Schmidt,N.,& Sermat.V.Measuring loneliness in different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3,44:1038~1047

[4]Jones,W.H.,Freemon,J.E.,& Goswick,R.A. The persistence of loneliness:Self and other determinats.Journal of Personality,1982,49:27~48

[5]Weeks,D.G.Michela,J.L,Peplau,L.a & Bragg,M.E.Relation between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A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1238~1244

[6]Levin,I.,& Stokes,J.P.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 of individual differenace variables to loneli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1986,54:717~733

[7]Vitkus,J.,& Horowitz,L.M.Poor social performance of lonely people:Lacking a skill or adopting a ro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2:1266~1273

感到孤独篇10

【关键词】孤独症;特殊;儿童;群体;心理干预;***

孤独症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存在语言上的障碍、行为上的刻板表现等问题,是全球增长速度较快的严重性疾病,他们在认知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在人际交流和沟通方面和情感认知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障碍。我们要重视和关注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问题,探索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和***措施,运用相关的理论,提升孤独症儿童的心理认知水平,实现早期心理干预和***,从而缓解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问题和障碍。

一、孤独症特殊儿童群体的心理早期干预方法和理论

(一)应用行为分析法

在对孤独症特殊儿童群体的心理早期干预方法和理论之中,应用行为分析法是指个体在自发的行为之下作用于环境,并在环境的强化和刺激之下,反过来促进个体行为的持续出现。在应用行为分析法对孤独症儿童的密集性的应用行为分析训练之后,可以使孤独症儿童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结构化训练法

这是针对孤独症儿童在语言障碍和感知觉障碍,而实施的针对性的训练和教育。其重点是通过对孤独症儿童对环境和训练内容的强化理解和服从,实现对孤独症儿童的个体化评估,如: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即是属于结构化训练方法,它通过对孤独症儿童的前庭感的训练、本体感的训练,增强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并较好地训练孤独症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并且还可以通过模仿和精细运动方式,提高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和社交能力。在这种个性化、针对性的训练和教育之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刻板行为等问题,并使孤独症儿童尽快地融入到社会儿童群体之中。在这个教育和训练过程中,家长要成为孤独症儿童的协同教育者,要通过对孤独症儿童的视觉训练、文字训练、***片训练、符号训练等方式和策略,增强和强化孤独症儿童的感知,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情感状态。

(三)视觉支持训练法

这是一种应用于自闭症和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干预策略,通过多样化的视觉工具,使孤独症儿童理解日常的活动顺序和规则,并以视觉支持策略为重点,辅助孤独症儿童实现惯常的程序和流程,从而避免和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或异常行为。

(四)地板时光疗法

这是以家庭环境和人际互动为重点的孤独症干预和***方式,它不强调固化的、外显的程序,而是注重孤症儿童的情感体验和想象,通过大量的运动游戏加以干预和***,以孤独症儿童的独特知觉和兴趣为指引,跟随孤独症儿童的独特情感体验,提升孤独症儿童的智力和心理状态。

(五)社交故事疗法

这是为孤独症儿童特别编写的社交故事,用于使孤独症儿童了解特定的社会情境和场景,了解社会线索和相对应的社交技巧,要通过清晰、简洁的描述,使孤独症儿童获得人际交往的理解提升。

二、孤独症独特儿童的心理干预和***实施

(一)拟定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和***计划

要充分考虑孤独症儿童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全面而完整地筛查孤独症儿童,实现统合式的心理干预互动,要了解孤独症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明晰孤独症儿童的各项能力的发展域,对症下药,拟定心理干预训练方案和计划,并根据孤独症儿童的具体发展状态,适时调节和拓展心理干预的区域,最大程度上矫正其缺陷,开发和补偿孤独症儿童的潜能。

要确定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的重点。将对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社交与言语沟通问题”列为心理干预重点,具体内容包括对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高跟鞋、精细模仿动作训练、生活处理训练、知识认知训练等。

同时,还要科学合理地选择对孤独症儿童的多项干预模式,具体来说,可以采用集体康复和个别干预训练的方式,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可以对孤独症儿童的学习环境进行良好的布设,并运用视觉支持系统理论,让孤独症儿童通过***示、符号等标识,了解每天、每一节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并理解训练活动的各项程序,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视觉的结构化,可以预先防范和抑制孤独症儿童的不良情绪问题。

(二)具体实施心理干预和***计划

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早期干预和训练,要借助于专门的感觉统合训练室、心理疏导的个训室、情绪发泄室、音乐***室等,对孤独症儿童实施心理干预和训练。

1、创设适宜于孤独症儿童的教学训练环境。在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心理干预的训练和教学中,要依据结构化教学理念,进行环境的布设,要避免太多的视觉干扰,并控制光线的刺激,并注意不要使用过于鲜艳和强烈的色调。并且还要依据视觉支持理论,完善教学训练环境,如:用大量的视觉支持卡片,让孤独症儿童在卡通表情下认知“高兴”和“不开心”的情绪体验,并用规则的强化,提示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的克制,然后再逐渐升级,由卡通表情卡片过渡到文字,使孤独症儿童逐渐学会合理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控。

2、支持孤独症儿童的正向行为干预。这主要是采用对孤独症儿童的正向行为的干预和强化,而消除孤独症儿童的问题不良行为。教育者要明晰孤独症儿童的问题不良行为,进行针对性的功能性评估和测试,根据评估和测试的结果,分析孤独症儿童出现问题不良行为的原因,并制定相对应的正向行为干预措施,采用逐步强化的、递进式的干预方式,强化孤独症儿童的正向行为,并在阶段性的训练之下,消除孤独症儿童的不良心理及情绪表达状态和问题行为。

(三)采用地板时光辅助干预方案

这是一种主张不直接干预的方法,注重以孤独症儿童的自我兴趣为引领,实现对孤独症儿童的人际互动干预和训练。在这种辅助干预的方案之下,要注意训练时间不宜过长,根据孤独症儿童的具体状态,进行时间的调整,重点训练和干预孤独症儿童的感觉信息处理能力,通过与孤独症儿童的互动,帮助孤独症儿童表达出自己的情绪体验和兴趣感受,让孤独症儿童在游戏和想象的过程中,产生与他人的密切接触,增进相互之间的互动与沟通。

在实施地板时光训练和心理康复方式之中,首先要建立起与孤独症儿童的亲密关系。要寻求与孤独症儿童共同的兴趣,并以此为契机,适当延长与孤独症儿童互动的时间,逐渐提升交往和互动的复杂心理程度。如:与孤独症儿童共同玩海洋球;与孩子共同搭建故事模型等,并注意观察孤独症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过度兴奋、焦虑心理、退缩心理等状态,帮助孤独症儿童恢复平静、愉悦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增强与孤独症儿童的双向沟通能力的训练,要注意使孤独症儿童的眼神接触,在目光接触之后,才能开始互动交往训练,并且在互动训练中要保持夸张的语调和丰富的表情,需要孤独症儿童必要的言语反馈,教育者一定要寻找到孤独症儿童在互动交往训练中的线索,以游戏的方式、故事的方式等,实现与孤独症儿童的交流。

三、孤独症特殊儿童群体的心理干预和***建议

(一)建构和优化特殊教育学校的心理干预和训练水平

要建立专职的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教师队伍,要面向专业教师缺乏、专业化教学水平有限的现状,增强孤独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对孤独症的专业知识认知和理解,这就需要对孤独症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进行定期和专项的培训,积累他们的专业知识,并通过教学实践积累经验,在各种教学案例的反思和总结过程中,增强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能力和水平。

要采用相关理论,整合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和***训练模式,可以采用感觉统合训练、地板时光干预、应用行为分析等理论,对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弱化,强化孤独症儿童的正向行为和习惯,使之成为一个整合的心理干预方案,较好地实现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

(二)强化家庭与特殊教育学校之间的合作

单依赖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和训练是不可取的,还需要结合家庭的合力,要让家长了解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措施和方法,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根据不同孤独症儿童的具体问题行为和心理状态,进行早期的干预和心理康复,通过家长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和沟通,获得孤独症儿童的问题反馈,从而更好地修正心理干预和***方案,获得较好的干预和心理康复效果。

(三)重视社会干预

在对孤独症特殊儿童群体的心理干预和***过程中,还要重视社会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作用,要加强对孤独症儿童的知识宣传,使社会成员能够公平地看待这些孤独症儿童,而不要用歧视的眼光和偏激的话语嘲笑他们,要营造温馨的关爱环境和氛围,实现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密集型干预和训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干预和***要基于相关的理论和方法,采用科学合理的整合教学和训练模式,强化孤独症儿童的正向行为模式,逐步弱化孤独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和习惯,了解孤独症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特点,探索不同的孤独症儿童心理干预策略,从而使孤独症儿童逐步提升自己的感知觉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增强对社会的感知和理解,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 唐兰芳. 孤独症儿童融合体育个案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6

[2] 赵丽娜. 面向孤独症儿童的教育游戏设计与实现[D].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3] 陈更娟. 以家庭为中心的孤独症幼儿积极行为支持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3

[4] 鲁丹萍. 培智学校孤独症学生个别教育训练现状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5

[5] 马蓉蓉. 辅助沟通系统(AAC)在孤独症儿童沟通障碍中的应用研究[D]. 浙江工业大学 2013

[6] 惠琳. 音乐对儿童孤独症***的影响研究[D]. 延边大学 2014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感到孤独10篇

学习

工作实践经验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实践经验10篇,内容包括工作实践经验怎么写,工作实践学习心得万能模板。所谓社会工作既是指一种运用专业技能和知识帮助社会成员克服生活障碍,增强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工作,又是指从事这类服务的一种专门职

学习

小品比赛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小品比赛10篇,内容包括最新小品比赛,小品大赛所有参赛作品。高中生书法比赛作品***片2高中生书法比赛作品***片3高中生书法比赛作品***片4书法有气韵,才有美感1、要想气韵贯通,先要熟记内容。2、贯气的办法,蘸一次墨要多写几个

学习

男性健康日活动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男性健康日活动10篇,内容包括今年男性健康日活动主题,10月28日男性健康日活动方案。在第xx个男性健康日到来之际,我社区响应上级号召,以普及男性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理念,努力营造有利于男性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目的,全力推进

学习

乡村医生述职报告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乡村医生述职报告,内容包括乡村医生述职报告,乡村医生个人述职100字。我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自从20XX年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以来,在卫生局及镇医院领导下,认真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全面贯彻上级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全面履行乡

学习

计算机工程师论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工程师论文,内容包括计算机工程论文怎么写,计算机工程师相关论文题目。问题是过分强调自动化技术是以削弱实际知识为代价的,过分强调也演变成了不学习实际知识的借口。从教育和实践两方面来看,如此过分强调计算机带给朝

学习

规矩和爱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规矩和爱10篇,内容包括规矩经典好文100篇,规矩和爱摘抄。全书的开篇单刀直入地提到家长朋友们需要学习做合格的父母——这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因为父母的职责无任何其他人可以替代。身为父母,注意的细节还是很多的。书中非常

学习

商场百货工作计划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商场百货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百货商场工作总结计划,超市百货每周工作计划怎么写。3、专柜人员招聘方面目前存在较大的难度,很多专柜出现缺编现象。于节前协助做好专柜的人员招聘工作。4、针对场外临时专柜较多,合理规划场外促销

学习

女孩的梦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女孩的梦10篇,内容包括女孩的婚纱梦,女孩的梦参考答案。却不曾见到你的身影梦的女孩你是否还在?请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女孩的梦未曾实现梦的女孩你是否愿意捡起丢在路边的女孩如果可以请将她的梦实现梦的女孩你能否左转旁边角落

学习

精彩演讲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精彩演讲10篇,内容包括精彩演讲范文大全,精彩演讲精选。公司加快了发展步伐,我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引导、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财务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的分工协作,积极配合下,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职本岗工作。在公司财务

学习

责任心得体会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责任心得体会,内容包括有关责任的心得体会,责任感悟心得体会。责任从大道理说,就是基本的职业精神,从小的来说即一个人做事的基本准则。只有负责的人,才有资格成为优秀团队的一员。我们都是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大学工作者,为了我们

学习

节约型校园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节约型校园10篇,内容包括节约型校园我们怎么做,节约型校园师生倡议书。6、提倡物尽其用,完善仪器设备报废制度,合理使用每一分钱,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办公效率。7、按照合理的原则配置设备,足够地使用设备,充分提高各项资产的利用效

学习

创先争优活动方案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创先争优活动方案10篇,内容包括创先争优考核方案,创新型创先争优方案。完善提高阶段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宣传典型。要在中国测绘报、国家测绘局***府网站上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并力争在中央新闻媒体上有测绘先进典型的形象和声

学习

卷烟上水平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卷烟上水平10篇,内容包括卷烟销售盈利水平横向对比,卷烟营销服务工作上水平。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心弱则志衰,志衰则不达。状态的好坏直接决定“卷烟上水平”的快慢、工作绩效的优劣。然而实际工作中,懒、散、满

学习

会计工作小结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会计工作小结10篇,内容包括会计实习小结怎么写,会计日常工作小结。我还积极参加各类***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治水平和业务水平。尊敬师长,团结同志,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好校内外的各项工作。二、教学

学习

情到深处人孤独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情到深处人孤独10篇,内容包括情到深处是孤独文案,情到深处人孤独阅读感悟。爱一个人,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一个人的事,爱他,他是否爱自己又有什么关系了,只爱他,爱他特有的容颜,爱他那磁性的声音,甚至爱他皱起的眉头以及指尖的烟草味。

学习

喜欢孤独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喜欢孤独10篇,内容包括喜欢孤独文案,孤独文章。拥有了孤独,才知道已拥有美丽,才知道自己那些不为人知的心迹也是一笔好丰厚的财富,所以当善良的人们对我不理解或对我的孤独投以同情和怜悯时,我不悲叹,也不艾怨,我只会向他们展示一

学习

“空巢老人”怎样告别孤独感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空巢老人”怎样告别孤独感,内容包括空巢老人的孤独感范文,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产生孤独感的心理原因生活中,不少空巢老人的心灵被孤独感所包围。孤独感不同于孤独生活本身,它是老年人认为自己被世人所拒绝所遗忘,而在心理上

学习

孤独的普希金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孤独的普希金,内容包括孤独的普希金阅读答案,孤独的普希金经典语录。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

学习

老人过分依赖子女源于内心孤独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老人过分依赖子女源于内心孤独,内容包括老人埋怨子女的心态,老人和孩子相处的渴求。如果您有心理方面的困惑,可以发电子邮件到中。我们将针对您提出的问题,请专门的心理医生来为您解答。您好!我今年36岁了,我母亲69岁,我是

学习

孤独的女孩作文800字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孤独的女孩作文800字,内容包括孤独的眼泪作文800字,一个孤独女孩的故事作文。孤独的女孩“妈妈妈妈——”小芽还没进门,声音就传来了。“小芽回来了。”姨妈走出来,“你妈妈出去做生意了。”“啊?”小芽失望的垂下了头和手,慢吞

学习

孤独的中国女儿―邓丽君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孤独的中国女儿―邓丽君,内容包括邓丽君孤独的女人,习惯孤独邓丽君。作为人,作为一个女子的邓丽君,其实人生很是坎坷。她的歌,或许也是对她自身哀伤的抚慰。曾看到台湾作家席慕蓉的一段往事。小时候,席慕蓉最喜欢唱李叔同的

学习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内容包括加西亚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的原因,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是世界文坛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当我第一次阅读《百年孤独》时,就被叙述开始时那一行迷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