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阅读篇1
当“读书时间”这一问题跳入张旭的脑海时,他唯一想到的就是每天早晚高峰的“地铁阅读”。这位毕业一年,目前供职于一家公关公司的23岁小伙子,每天固定的阅读地点就是往返于通州梨园和国贸的地铁上。“工作太忙,下班后又太累,没有时间读书。只有在地铁上时可以抱着iPad读一会儿网络小说。”对于地铁上的嘈杂环境,张旭倒也淡然,“读的内容无非是一些小说,或看一些电影视频,不需要思考费神,环境倒也无所谓。”
在如今这样一个“快餐时代”,还有谁会消受一套百科全书呢?迄今已有243年历史的32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收录了8万个条目;而“维基百科”在成立的不到10年时间里就已有40万篇中文条目。这个完全开放式的、免费的网上百科全书被称为电子阅读时代“最大胆的网络实验”。很少有人再去翻看字典或工具书了,有什么不懂问题,上一下百度、Google,问题便迎刃而解。新的“取阅”方式正代替传统阅读汹涌而来。
消费“浅阅读”
百度百科给“浅阅读”的定义是:“浅阅读就是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它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和心理的怡悦。”以“快速、、快扔”为特征的“浅阅读”,符合大众流行文化的一切基本品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工业化的大生产所带动的“浅阅读”虽然为人所诟病,但它的出现和流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如果说“深阅读”曾经是一场饕餮盛宴,在如饥似渴的时代里填补了人们空虚的胃,那么面对“浅阅读”,人们唯一能做的是像一个美食家一样不断浅尝辄止,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
不存在理解障碍,对记忆力要求也不高,“碎片化”的迷宫信息打破了事物的整体风貌。从中世纪的吟游诗人到晦涩的现代主义,从韦编三绝到无纸化阅读,从红学研究到论语新解,“浅阅读”可谓信息轰鸣世界里横跨东西的一场全球阅览式。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海量膨胀的信息,搜索式阅读、标题式阅读、跳跃式阅读成为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的主要形式。名著通俗本、普及本、精简本、口袋本的盛行,财经、励志类***书以股市语言行文替代学术说理,以及各地书店中通俗读物多居排行榜前列的现象,都证明人们“浏览式”浅阅读的特征。从“学习性阅读”向“休闲性阅读”转变,成为当下青年阅读的趋势之一。
“知道分子”和“语录”
在信息量大爆炸的e时代,类似《101部世界文学名著速读》《一口气读完二战史》《一口气读完50场经典战争》等作品的畅销,让我们陷于“浅阅读”的包围。随着“知道分子”取代“知识分子”成为这个时代的阅读主体,“精英”与“文盲”的界限更趋于消亡。“泛阅读”的时代,阅读内容早已突破了文字的限制,***片、视频、影像等铺天盖地,除去睡眠,几乎每个人都生活在阅读的框架之中。
“远处奔跑的马就是小马,近处的马比远处的马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上世纪60年代就预言整个地球透视关系即将发生巨变,暗示世界将面临一场新的“透视学”变化。而提出“变形的世界观”这一著名论断的《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则更为明确地告诉我们:世界被拉平了。电脑和网络是人阅读世界的USB接口,而电脑屏幕则充当了这个“扁平化地球”的隐喻。
门户网站上满屏铺天盖地的讯息涌来,让人感觉到窒息。在阅读媒体时,人们经常能看到类似于“声音”和“语录”的栏目,它使阅读的跳跃性更大。“浅”意味着轻松和愉悦,也意味着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应运而生的“语录”,可谓“浅阅读”的代言人。从时事***治到文化生活、娱乐八卦,无所不包,资讯发达的时代,语录可以概括世界上让人关注的每一件事,而又不会让人感觉到在面对海量资讯时阅读的痛苦。一本“语录体”的《非常道》也大受欢迎,人们可以从任何一页看起,都不影响阅读。
“浅阅读”:退化or进步?
你的阅读姿势是什么样的?是I型――站着,还是L型――坐着,甚至是反L型――躺着?“如果你跟我有相同的阅读姿势,那么我们就能彼此安慰。”这句盛传于网上安妮宝贝的关于阅读的话,同样可用于解读“深阅读”与“浅阅读”的阅读姿势:I型和反L型似乎都是属于“浅阅读”的姿势,迅速补充又迅速完毕;L型则属于传统的阅读姿势,这种姿势理想的状态是慢,最好还配有香茗、青灯,缓慢地培养出阅读的愉悦感觉。当然,这三种阅读姿势并不代表可以绝对地划分“深阅读”与“浅阅读”的壁垒,站着也可以“深阅读”,坐着也有可能在吃“阅读快餐”,同样一个人,也可以一边“深阅读”,一边“浅阅读”,重要的不是“深”和“浅”,而是“读”与“不读”。
有学者认为,“浅阅读”时代的到来是人类的退化,在资讯中嬉戏冲浪,浅尝辄止的“知道分子”成为阅读主体恰恰是社会大众浅薄和浮躁的集中表现。民族的乃至人类的真正有内涵有价值的“滋养品”,存在于“深阅读”之中,一味地“浅阅读”,必会造成人们的文化“贫血”和精神营养不良。
也有学者认为,不要把“浅阅读”看作是“浅薄”的阅读,因为有些“浅阅读”实际上是轻松的阅读、轻快的阅读、轻灵的阅读,“轻”与“浅”不是没有分量,而是另一种重质感的阅读。
周国平曾在《世上并无“浅阅读”》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严格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个人的一种文化生活,是读那些有文化内涵的文字,是进入到这些文字所承载的文化传统中进行思考的行为。而能够承担这个功能的,唯有好的书籍,尤其是经典名著。这一点不会因为新技术的出现而改变,纸质产品和数字化产品只是形式不同,关键在内涵,从网络上读孔子和柏拉***与从纸质书上读没有本质区别。”照此说来,果然是“世上并无‘浅阅读’”。
浅阅读篇2
关键词:中学***书馆;阅读推广;浅阅读;深阅读
中***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40-001
当前,科技进步和网络普及,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发生着深刻变化,即时***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性的“浅阅读”正在成为阅读新趋势。
1.新阅读环境下中学生的阅读特点
1.1数字化阅读、云阅读
现在的中学生一代是伴随着网络蓬勃发展一起成长的一代,他们几乎人手一部无时无刻都可以上网的手机、电脑、平板,一个小小的数字产品可以放下无数的电子书,携带方便,可以方便的随时查找浏览想要的信息,更适合于利用零碎时间阅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定制阅读内容。电子***书一般都比纸质***书价格便宜很多,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都倾向于数字阅读。而2015年全国各出版社报送选题数量的下降,更进一步说明,数字化阅读、云阅读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1.2浅阅读、碎片化阅读
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实用性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速读、粗读、快读、浏览,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是指通过手机短信、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接收器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正好顺应了中学生的现状:学习压力大、闲暇时间少,需要在间断、短暂的时间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和足够的娱乐资源,所以成为中学生阅读习惯的突出特点。
1.4多元化、个性化
网络的发展,电子设备的便利,使学生获取信息更新更方便快捷,学生知识面越来越广,他们习惯于海量的个性化信息推送,需求越来越差异,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
2.新阅读环境下中学***书馆阅读推广面临的困难
2.1碎片化阅读、数字化阅读,使学生知识面越来越广,需求越来越有差异,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他们习惯于海量的个性化信息推送。大部分中学***书馆规模和建设跟不上学生需求,一些学校盲目为了评级达标,实行一两次的突击采购,只重视学生人均藏书数量是否达标,导致采购的藏书质量不高,学生借阅兴趣不大,后期没有制定定期采购计划,馆藏长期不更新,馆内设施老旧。
2.2中学***书馆馆员专业知识不能应对日益多样化、高要求的学生需求。一些中学***书馆管理员由一些老师来担任,缺乏***书馆学专业知识来应对读者教育、咨询的需求,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展阅读推广,导致***书馆利用率不高,学生有需求却得不到明确的帮助。
3.新阅读环境下中学***书馆如何进行阅读推广
由于科技的发展,阅读变得容易便捷,但每天进行无数散乱无序的碎片化阅读,要有很好的记忆力、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将碎片整合成完整有意义的内容;而传统书刊的完整性,使得其有较强的逻辑性,可以令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连贯的思路,易于进行深度思考,但是需要比较完整的时间进行。
***书馆应肯定浅阅读有存在的价值,致力于指导学生如何在众多的碎片化浅阅读中筛选有益的信息,由习惯浅阅读到自觉寻求深阅读,养成深阅读的习惯。
3.1***书馆应该对学生阅读内容保持中立态度
学生借阅任何书籍,***书馆员都应该对学生保持开放宽容的态度。***书馆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要如何吸引学生进入***书馆、使用***书馆,提高***书馆的利用率。
3.2通过剪报、宣传栏等途径提供碎片化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阅读方向
浅阅读,适用于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如网络小说、网站资讯、博客等,读过而已,并不会留下思考,甚至过目即忘,但往往^们对某类资讯或者***书感兴趣,正因为这些浅阅读的引导。由于成长于网络环境,学生习惯于信息推送,***书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馆内宣传栏、学校网页,甚至微信、微博等手段,用简短醒目的文字传递阅读理念,引导学生的正确阅读方向,引起学生对深阅读的兴趣爱好。
3.3通过了解学生阅读喜好,及时通过补充馆藏来调整阅读习惯
***书馆在采购新书时,不能闭门造车,不能单靠各学科老师根据学习需要采购,要通过***书借还信息掌握学生阅读习惯,分析学生阅读问题,由***书馆员与各学科专业老师共同筛选,带有引导性的目的选出经典与流行相结合的好书目补充馆藏。
3.4通过开展阅读课创造“深阅读”时间
在当前中学教育不能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学生阅读时间比较难保证,并且很少受到有效的阅读指导。学校可以在正常课时里统一安排阅读课,上课地点在***书馆内,学生可以在馆员和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寻找合适的书目进行深阅读,也可以在课前对某一本书、某一作者、某一类书进行适当的导读,课后学生对阅读进行点评。
浅阅读篇3
一、用教学机智让错误转化为有效教学内容
在《诺贝尔》中要求学生概括课文主要的内容时,由于一位学生在发言时说到诺贝尔在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时牺牲了。教室里,爆出一阵哄笑,这使笔者始料不及,同样发言的同学很。为了抓住这个难得教学资源,顾及发言同学的自尊,激活课堂气氛。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这位同学说诺贝尔牺牲不是没有理由的,你们能从中找出来吗?
学生在发现同学回答错了着实有点得意,一下子从文章中找出了许多的证据。
生:“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可见诺贝尔是受了重伤,可能九死一生了。
生:“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实验室在倾刻间化为灰烬,爆炸的威力很大,诺贝尔会有死亡的威胁。
生:“人们的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从现场目击者重复的念叨中,诺贝尔真的牺牲了。
生:“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
生:“四个年头几百次的失败。”
师:是呀,做科学实验本身就充满了危险和挑战,诺贝尔的每一次实验就是生与死的搏斗,都是把生命悬在手上的实验,若干次的实验总有疏忽的时候,综上所述,诺贝尔牺牲是有可能的。
让学生的一次误答成为解读文章的切入点,巧妙地解决了文章的重点与难点,课堂教学进展自然,不着痕迹,反而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诺贝尔不避风险,亲自实验,追求不止,恩泽后世的伟大人格。一位上课从来不发言的学生,也许诺贝尔的个人魅力深深感染了他,也发表了意见“诺贝尔把亲人的死当作了成功的动力。”随之激励他将自己经典发言书写在黑板上。是的,所有一切都不能改变诺贝尔为民造福的初衷。足以说明,这次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中有些环节是不可预设的,但出现了始料未及的情节,更需要教师的机智。
如果课堂伊始,就对该学生的概述给予否定,课堂的效果会截然不一样的。
二、引导巧妙解词,让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
学生在解读问题是总是片面的,这是由于学生的思维特征决定的,习惯于直觉思维,凭感性的经验,而缺乏理性的思维方式。请看《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柔弱的水能够滴穿坚硬的石块呢,能不能从这一自然奇观中找出答案?
生: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
面对学生只捡到文中的只言片语就来回答问题,显然是不够的,需要教师的继续引导。
师:什么叫锲而不舍?
生: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几万年……
师:这么多年来,水滴从不间断自己的工作。与上文哪一个词相对应?
生:接连不断
师:下文的哪一个词也说明了这个不间断的意思?
生:持之以恒
师:水滴光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就能将石块滴穿吗?请同学们在读书时一定要细心,一定要从这一自然现象中找出跟深层的理由。
生: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
师:那么水滴除了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外,还具备什么?请从下文找一个词来回答?
生:目标专一
师:那么谁能够完整地回答,水滴为什么能够将石块滴穿?
浅阅读篇4
【关键词】阅读率;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绘本阅读
1 全民阅读率下降的警示
近几年来,每到世界读书日到来之时,各种媒体都会出现一些关于全民阅读率方面的数据调查,用以提醒民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机构是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全国全民阅读调查。该调查从1999年开始,到2008年,已连续六次。从调查的数据来看,1999年的全面阅读率是60.4%,2001年是54.2%,2003年51.7%,2005年48.7%,2007年48.8%,2008年49.3%。2009年,又有媒体报道:全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只有5.6%的国民知道身边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74.4%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作家赵丽宏曾经表示:我们国民年平均读书的数量,只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在今年的世界阅读日,有网民发出这样的感慨:请所有读书人对着镜子――微笑,赞叹:看,这是时代仅存的贵族!
全民阅读率的下降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2003年起,全国人大***朱永新在“两会”上已连续六次以提案的方式提出“关于建立国家阅读日,推进全民阅读的建议。” 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 2010年2月25日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民阅读蓝皮书课题组《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发出了“国民阅读率下降 ,建议将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呼吁。可以说,这些忧虑和建议代表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共同心声。
阅读率的下降,已暴露出了阅读能力弱化的端倪。如今校园里流行这样一首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1]鲁迅的文章曾是多少年来的经典范本,如今的学生却已读不太懂,许多名篇被迫淡出教材。这不只是语言文字的消化能力问题,还是文化素质匮乏的问题。
放眼当今的阅读领域,传统的阅读习惯正在步步后移。在“快速、、快扔”为消费时尚的引导下, 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的新趋势。读***代替读文,读屏代替读书,读博客代替读经典,读故事代替读思想已习以为常。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新颖指出,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已呈现弱化的趋势,阅读的娱乐化和实用主义,最终会泯灭全民族的文化感受力[2]。
感受力是生命强弱的标志。文化感受力的衰退是极其可怕的,任其延续,将是灾难性的。所以,拯救阅读率的任务迫在眉睫,指望节日效应,还是远远不够的。况且,节日在当下又是何其的繁多,其内涵随着数量的增加而被逐步稀释。
2 阅读习惯的养成是提升阅读率的关键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喜欢阅读的孩子不容易变坏。这个判断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深刻的道理。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3]曾国藩的话于今仍有启发意义。如果要补充的话,那么,可以改为“唯读书成为习惯则可变化气质。”俗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只有习惯才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因为习惯是由你的兴趣爱好所决定的,并在经过了一系列的行为压缩、固化后所养成的个人行为程序。是人在日常行为中所修成的第二天性。因此,它有一股后天战胜先天的力量,能改变人的一些天生气质。
但在当前的阅读行为中,我们却很难看到这种力量的存在。反而是在电视、网络、电脑游戏的影响面前倒有些招架不住的疲态。究其原因,恐怕与时下阅读中缺乏阅读习惯的支撑大有关系。在生活节奏越来快,功利心越来越重的今天,人们的心态浮躁不安。静下心来,细细的阅读,慢慢的品味,深入的思考经典的境界在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浅尝辄止或看过即仍的一次性阅读。浅阅读已成为阅读的时尚和标志。所以,阅读的形式还在,但意义却在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对文本的深度解读,没有与作者的心灵发生感应和交流,没有将阅读的内容消化到自己的思想之中、阅读的行为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中,这样的阅读是培养不出真正的阅读习惯的。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有读书习惯的人现在只有5%。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能够自主阅读,能够自主选择名著阅读的人数越来越少。这是浅阅读的必然结果。
习惯的培养要有一定的条件与要求。目前阅读习惯培养成中存在着两大缺陷:没有真正考虑到习惯培养中的兴趣因素和没有把握住习惯培养中的有效时机。因而造成了阅读习惯培养上的扎根不深,根基不稳,没有形成自身的定力。因而,既经不起自身的消解,也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稍有懈怠,便溃不成***。
《学记》有言:“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的就是教育中时机的重要。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自发地喜爱读书的时间很短,一般在七八岁到十一二岁之间,如果在这个时间里不能让孩子树立起对书的好奇和喜爱,过了这个阶段孩子的兴趣将会转移到其他事情上,成长带来的各种烦恼开始占据孩子的心思,家长便失去了引导孩子读书的好机会。一个人在13岁最迟15岁前如果养不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将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大门可能会永远对他关闭。
想想我们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在做什么呢?他们不正在被升学的重负压得喘不过气来吗?课程多、作业多、辅导多、考试多,就是读书不多。课内的都已经应付不了,哪还有时间去顾及课外阅读啊。一旦从题海中解脱出来,就恨不得立即去电脑上玩轻松愉快的游戏来调节放松自己。据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学会2010年调查:“除了做作业,就想上网玩……本市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显示――学生年级越高,课外阅读越少”[4]。关键的时机不是在阅读,而是在紧张的应试环境下疲于应付,习惯的培养自然就是一句空话。
阅读时机的把握遭到了普遍的挤压,阅读兴趣的培养同样也在被扭曲。目前的***书市场上有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儿童***书成人化,书儿童化。这与教育中出现的小学生实施理想教育,大学生、市民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现象一样,先是拔苗助长,后又回头补缺。为了分数,为了升学,阅读兴趣被弃之一旁。作家曹文轩指出:“***书从阅读角度划分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打精神底子的,另一种是打完精神底子再看的。中国儿童的阅读现状是,打精神底子的书我们没有看,那些打完精神底子之后再看的书却被用来打底子,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现象。在我看来,中国小孩在成长过程中省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阅读环节,那就是他们在四五岁时少读了一种东西,这个东西叫***画书,也叫绘本。它就是用来打精神底子的,这些书是大善、大美、大智的集合。”[5]
浅阅读篇5
2013年8月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消息:立法起草工作小组已草拟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初稿,并将争取在今年年底形成比较成熟的方案,提交***法制办。消息一出,引发了社会公众的担忧与迷茫,此律是否将书刊与市民强拉硬拽在一起?具有私人性质的阅读为何需要法律的介入?是否有“小题大做”之嫌,但此种以“促进”为目的、以“倡导”为本意的立法举措能否得肯定,是否能得到社会的长期认同。
制定全民阅读法,统一规划全民阅读行为,全面提升国人气质,可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是如何细化、规范、实施是值得研究与商榷的。不禁使人想到了那些读书人,还有各类***书馆,尤其是公共***书馆。
我们必须认识到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计划,这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举措。但是阅读又是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一个主动的过程,它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个人而言,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教育”,与成长、成功相伴,决定个人的气质、品位。
笔者认为,浓厚阅读氛围的形成,第一,******机关要带头。倡导成立“读书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推荐书目,这要形成制度。第二,***书出版主管部门要把编辑出版发行健康文明的书籍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克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尤其是要改变少儿读物品种单一、价格居高的现象。第三,充分运用公共***书馆包括大专院校***书馆丰富的***书资源,发挥阅读的引领作用。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做法,大学***书馆是否可以探讨免费向公众开放。第四,建议各大媒体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广泛宣传阅读的重大意义,营造学习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只要我们从娃娃抓起,把阅读作为人生生活的一种需要,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便可神明自得。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是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和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的逝世纪念日。据资料表明,自“世界读书日”宣布以来,已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此项活动,其促进作用是逐渐显现的。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书日,全称世界***书与版权日,应该算是全世界读书人的节日。今年是第十七个世界读书日(此数据为2012年的调查统计数据),与往年不同的是,节日前夕的4月19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项目在北京公布调查结果,其相关数据值得我们这个没有读书节的国家的读书人的关注。
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国民***书阅读率为53.9%,较上年增加了1.6个百分点,连续第四年增长;2011年国民人均阅读***书为4.35本,较之2010年国民人均阅读***书4.25本增加0.10本,也就是说,2011年我国国民阅读率和阅读量均有增长,这是令人欣喜的数字统计。调查还表明,传统纸质***书的阅读率和阅读量双双上升,虽然幅度不是很大,但至少说明,传统阅读方式仍占重要地位。
另外一组调查数据则令人忧虑:2011年我国国民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1.2%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多,7.6%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比较多,50.7%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另有40.5%的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一般。对于个人总体阅读情况,有21.2%的国民表示满意(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有20.9%的国民表示不满意(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另有57.9%的国民表示一般。
两组调查数据让人忧喜交加,但还是忧大于喜,这里且不谈阅读质量,仅国民人均阅读***书为4.35本的阅读量就很难让人高兴起来,不妨与周边国家以及法国、以色列国民年阅读量的数据做一对比:日本40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以色列60本。还有来自联合国对世界500强企业家读书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数据:日本企业家一年读书50本,中国企业家一年读书0.5本,相差100倍。再就是来自网上的一项相关国家每年人均购书量的数据: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而中国平均每人每年购书不足5本。
这些的数据应值得注意,相比之下我们的全民阅读的有些尴尬。国民阅读率为54.9%,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为4.35本。在国民人均年阅读量上,我们与之差距悬殊。
当然,我们也可以列说出种种理由来辩白:比如中国人口基数大,且农民和低文化水平的国民占比也大。但如果反向思考,这些理由其实正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全民阅读指向的是“全民”,重点却在想读、应读却没有阅读条件或缺乏阅读兴趣的那部分人。以公共阅读场所为例,亟待优先解决的,多不在大城市的***书馆,而在广大农村以及农民工聚居的社区。当然,具体到某个城市,那还得看这个城市的公共阅读场所现状。不排除也存在这样一些地区,由于主***官员的好大喜功而偏爱为***府部门大建楼堂馆舍(当然,当前中央已明确制止了),却忽略了对公共阅读场所的投入。这些在“全民阅读”上欠账已多的地区,必须在责任机制的督导下加快补足。
有人认为是电子读物的出现,使得国人本来就没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更加糟糕,但笔者不这样认为,有阅读习惯的人,如果打算通过阅读,掌握一点知识的话,那么,不管是纸质的阅读,还是网络的阅读,皆是有益的阅读。
目前,在***书馆界也有两个关于阅读的提法很流行:“浅阅读”与“功利性阅读”。学者们对这两种阅读基本持否定态度,不过二者命运稍有不同,也就是,偶尔可以看到对浅阅读的肯定研究,但对于功利阅读则一般是批评,总之是不友好的口吻。
功利性阅读有两类,一类是学子们的应试阅读,一类是为完成某些特定目的进行的阅读。前者的确有些可悲,那是一种非常痛苦的阅读。但不能责怪老师与学生,升学就业环境如此恶劣,僧多粥少,不“功利”地读一读就只能永远生活在社会底层,或者沦为啃老一族了。那么,站到***书馆学的立场,从社会层面讲,我想我们应该要为功利性阅读正正名。学者们对于功利阅读的批评,反映了精英社会对于阅读的垄断,以及对于平民社会阅读行为的歧视。这种歧视与当前我们倡导的全民阅读是格格不入的,与***书馆学的主流价值观也是格格不入的。《公共***书馆宣言》声明:“公共***书馆应该在人人享有平等利用权利的基础上,不分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向所有的人提供服务。公共***书馆必须为那些因各种原因不能利用普通服务的用户,例如小语种民族、伤残人员、住院人员、或被监禁人员,提供特殊的服务和资料。”功利不功利已不是主要的了,主要的是“阅读”。其实,“大学者”读书,哪怕读经典,多半也是功利性阅读,不过他们的职业需求使他们功利的对象正好是经典,而一位想成为技工的农民工的功利则是读操作技术。当然也有少数人不带任何目的阅读,读的档次很高,但那多半是有钱的闲适客。为生活奔走或改变命运奋斗的社会底层人士,能读闲书实在太难。
有些学者对于功利性阅读的批评,其本身就是功利性。“大学者”读的书别人不读,自然有些寂寞,研究《论语》的巴不得全世界的人跟着他读《论语》。另外一个问题是,专家学者们所点名的经典,有些固然是经典,也有些不那么经典,甚至属于糟粕。前后出师表曾那么的经典、水浒曾那么经典,用现代社会的意识看也不那么经典了。当今,真正反映现代社会主流价值的、通俗易懂的经典,专家们推荐得并不多。
***书馆人不但不应该与所谓精英一起歧视功利性阅读,而且在阅读活动中应该更多地尊重读者选择阅读内容的权利。上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书馆学理论确立了尊重读者阅读自由的核心价值。我们的文章中不乏个案,比如某***书馆给某人某书后使某人变好,但这样的个案并不能从科学上证明***书馆学比读者高明。因为我们不能统计出***书馆员给读者推荐的书中多少是有价值的,而读者自己选择的书中多少是有价值的。让***书馆的大门敞开,尽可能方便读者的选择与获取,就是对全民阅读的最好的支持,也是全民阅读的必然要求。
我以为,读什么凭自己。如果打算通过阅读,掌握一点知识的话,那么,不管是纸质的阅读,还是网络的阅读,选择是问题的首要。到底要进哪家的门槛,虽然是个人的事情,但如果就是因为进错了门槛,不光是误了时光,更要紧的是容易因被误导而耽误正经事情。原来的阅读,讲的是精华,论的是名著,如今呢,眼下的出版物以及网络文章,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是,越是这样,就越发显得选择的必要。不要被表面的“琳琅满目”所迷惑,要明白,那里边,究竟有多少水分,有多少泥沙,又有多少是不怕火炼的真金。
需要提及的是,“促进型立法”,并不意味着***府权力的过多干预,有些时候,促进型立法不可或缺。在“促进型立法”之下,公民的选择是自由的。阅读与否仍然依个人的喜好、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来定。如果一个人就是不喜欢看书,法律也不会拿着手***顶着这人的脑袋逼他阅读。怎么读,也在凭自己。觉得纸质的出版物好读,就选择它,偏好它,也未尝不可。如果觉得还是网上浏览快捷,那么,眼神就该集中在显示器上,也会有所收获。不过,我以为,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通过什么途径阅读,深度阅读,尤有必要。只有深度阅读,才会有真正的所得与收获,走马观花不成,蜻蜓点水不成。
我个人体会的读书方法,最好是一卷好书在握,好的段落,好的语言,随手记录下来,以防过眼不留。至于深读,心灵与书籍默契或对话,是最好不过的了。谁不想更好地活着,或者活得更闲适一些。没有功利性的读书是最好的了,阅读的过程,心灵的愉悦,是难得的。
诚然,那种闲情逸致的阅读(阅读消磨时光),细究之也有功利性,其功利性在于追求休闲。只是功利性不那么显而易见罢了。
浅阅读篇6
摘要: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读”又是阅读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那么怎样让学生去“读”,理解文本内容、处理获取的信息、准确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这就给每个语文教师留下了一个难题。要想完成阅读教学任务,我们必须清楚认识“读”的重要性,理解学生需要“读”的形式以及“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让我们语文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语文 阅读教学 形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审美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怎样让学生去“读”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下面就结合我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来谈一下:
一、“读”别忽视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来说,阅读是从文问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整理和处理信息、认识整个世界、发展思维能力、审美体验的过程。而“读”是阅读教学这个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必须读,要感受和体会文本中所流露的情感必须读,想积累大量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更要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清楚认识到“读”在阅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一味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体会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失去了应有的主体地位。这样做就忽视了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失去学习的兴趣性,从而严重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和默读都是“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读”又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以“读”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主动积极地去把握文本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文本所流露出来的情感。这样可以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的,教师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读”的形式
在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离不开“读”。学生对文本粗读知晓大意,精读品味语句,熟读体验情感。因此,需要语文教师根据具体的阅读教学的需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读”的形式来达到“知晓大意、品味语句、体验情感”的效果。让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近几年来,我在阅读教学中探索并总结出两中“读”的形式:
(一)自读自悟
自读,就是学生自己去阅读。自悟,就是用心去领悟文本的内容以及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这里学生可以运用粗读、精读、,更好运用熟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大部分的时间由教师围绕文本的情节反反复复地分析,学生机械地记录。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弘扬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以他们为学习的主体,把时间交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做到自读自悟。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释放的空间,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虎口藏宝》:“‘纳塔莉,你父母呢?’威廉叔叔看上既疲惫不堪,又忧心忡忡。”当学生自读到这里,便会产生疑问:威廉叔叔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神情呢?联系上下文,学生有的认为威廉叔叔是从外国出差回来的,因路途遥远而显得疲惫不堪;有的认为威廉叔叔是被两个歹徒折磨的结果;有的认为威廉叔叔的行踪被歹徒发现,并被逮住了,当时又被逼带他们来到纳塔莉的家里,威廉叔叔担心胶卷被发现,更加担心纳塔莉的一家会因此事受牵连而显得忧心忡忡的神情……这些都是学生们自读自悟的结果。教师在鼓励他们把这些意见说出来,然后再进行总结归纳,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自读自悟是“读”形式的一种,能让教师出色地完成阅读的教学任务。同时,自读自悟又充分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拥有自学、自悟以及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空间。
(二)结合语境读
语境就是指使用语言的环境,是言语行为的条件,对语言的使用有制约作用。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这样学生能从文本的词语、句子中准确把握当中所包含的感情色彩,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范仲淹的故事》:“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这句话初读时觉得没有什么,可放在课文具体的语境里,就不一样了。此句写出范仲淹废寝忘食地刻苦读书,钻研学问的精神。我们朗读时,用平淡的语气、缓慢的速度来读出范仲淹为了读书而努力克服所有困难,特别是“累了”“饿了”声音稍重一些,就更能体现范仲淹在刻苦读书。
结合语境是阅读教学最常用的形式,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读”的注意问题
“读”贯穿整个阅读教学,我们教师都非常清楚这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绞尽脑汁地选择各种朗读手段。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
(一)别忽视默读
我们都认识朗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费尽心思地采用分角色朗读、竞赛式朗读、配音朗读等手段来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但有时效果不佳。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从中可以看出,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里,除了重视朗读,还需要重视默读。因为默读可以帮助学生用心与文本进行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有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要想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产生自己独特的体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默读。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做出正确的取舍,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意齐读的效果
浅阅读篇7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心理;阅读指导
目前我国小学生阅读心理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不懂选择的盲从心理,只重阅读数量、不作深入思考的浮躁心理,不动笔墨、不爱讨论的慵懒心理,被迫阅读的敷衍心理,读书单一的偏爱心理,只读教学参考书的功利心理等。专家认为,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心理现象,是因为阅读过程总是夹杂着复杂的心理现象而产生阅读效应,即阅读者因参与阅读活动而产生的感知、思维、情感、意志、注意力等心理现象。这种阅读心理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呈现纷繁复杂的变迁状态,对阅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关注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发展状态,对其阅读能力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一、学生阅读心理的差异
为找出小学生阅读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学者研究制订了一份小学生阅读心理调查问卷,它的理论建构是把小学生阅读心理划分为七个因素,即阅读感知、阅读记忆、阅读思维、阅读情感、阅读意志、阅读注意力、其他影响因素。其中感知、记忆、思维、注意力属智力因素,情感、意志、其他影响因素属非智力因素。随机抽取我校550名学生做这份小学生阅读心理调查问卷,结果表明:
1.年级不同在阅读心理上存在差异。在阅读感知、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对比上,一二年级的相关值低于五六年级,却高于三四年级;在阅读情感、意志及其他影响因素等非智力因素对比上,一二年级的相关值也高于三四年级。这个结论看似有违小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但经过观察可以发现:(1)读物变化。幼儿期读物是***片、卡通画,完全是***的形式,一二年级读物***文并茂,由***片向文字转化,这些形式都吸引儿童,使他们喜欢阅读。三四年级读物是拼音或文字读物,三、四年级受识字量所限,词汇积累不多,阅读文字***书有一定的困难,导致阅读兴趣弱化。(2)阅读指导断档。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巩固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训练过程,需要家长及教师长期关注,并依据学生阅读状况的变化进行经常性指导。但事实上,家长只注重孩子学龄前的阅读指导,幼儿时期都是家长读给孩子听,一二年级是幼儿期的延续,家长仍会陪孩子阅读。三年级以后家长认为孩子已经有了阅读经验,加上依赖教师指导,于是多数家长不再过问孩子的阅读。而在学校,教师过于注重阅读的功利性,较多在阅读方法、技巧及具体文章的解析上下功夫,忽略了学生阅读心理的研究与指导,致使在三四年级学生的阅读指导上出现空白。
2.性别不同在阅读心理上存在差异。小学阶段女生发育比男生早,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女生在语言能力、辨别色彩能力、机械记忆、形象思维、对细节的知觉和观察方面比男生强,加之女生耐心细致、学习主动、做事持久,对文字阅读兴趣浓厚,从而女生在阅读感知、阅读能力上普遍比男生强。
3.生源地不同在阅读心理上存在差异。来自城市、乡镇、农村的小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呈递减趋势,主要是城乡之间的经济、文化、家庭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所致。
二、阅读指导的方法
针对阅读心理上存在的这些问题,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指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突出“接受主体”地位,给小学生提供长期有效的阅读指导。教师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订不同的阅读指导计划,低年级注重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中年级注重工具书使用、检索能力的培养,高年级注重阅读方法、技巧的培养。并根据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开展各年级不同特色的读书活动,如低年级开展画故事、讲故事比赛,中年级开展写童话、演童话比赛,高年级开展写读后感、编阅读小报等活动,以活动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逐步提高。
2.综合运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提升小学生阅读品质。阅读是各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智力因素是成功阅读的基础条件,非智力因素是成功阅读的根本动力。家长和老师应给孩子更多的阅读选择权,让他们读感兴趣的书,或开展亲子共读,及时帮助孩子读懂作品,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知识积累。注重培养语感,提高孩子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用心体验作品表现出的精神内涵及字里行间蕴涵的旋律、诗意和激情,有效提高阅读品质。
3.大力倡导阅读从娃娃抓起的理念,积极开展各种儿童阅读推广活动。阅读是人的基础生存技能之一,学会阅读必须从娃娃抓起,这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每个家庭、每所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宽松、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播撒下阅读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杨丽珠,邹晓燕,刘雯.儿童心理学纲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李广建.青少年阅读心理与读书方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7.
[4]储晋.教会孩子阅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刘翔平.不会阅读的孩子:如何帮助阅读障碍儿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王增奎.阅读策略与技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浅阅读篇8
《中国文化报》报道:近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文学蓝皮书《中国文情报告(2011-2012)》正式,报告显示,文学阅读浅俗化正成为当下中国文学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如果仔细看文学蓝皮书的报告会发现,文学阅读浅俗化的说法更多是针对青少年,尤其是青少年的网络、手机阅读。阅读时间增长本是好事,但比起传统的纸质阅读,数字化阅读获取渠道多,信息量大,价廉甚至完全免费,更容易流于浅俗。加之无论手机阅读还是文学网站,都主推网络新作,质量参差不齐,令人担忧。
由于主流评论界长期以来对网络文学评论的缺席,加之网络作品庞大的体量,如何评判一部作品的好坏并不容易。在这里,网站的推介与读者的评价占据了主导。易受资本左右的市场与感性大于理性、好奇又缺乏辨识能力的青年读者都不足以保证网络文学这艘大船顺利起航。
互联网逼出来的杂志业***
《外滩画报》:“印刷媒体已死!”这是近年被一再重复的断言。过去报刊业赖以生存的昂贵印刷广告,不断转向成本很低的互联网。出版商的业务就像被一场飓风夷平。
不过在风暴过后,出版业浮现出一道新的风景线:这种一度相当简单划一的生意——找到一个有相同身份或兴趣的群体,为他们写报道,然后在报道旁边卖广告,已经裂解成多个不同种类。
除了极少数例外,要在新闻业赚钱,意味着要么能吸引巨大受众群体的廉价消息,再通过广告赚钱;要么对一个小圈子受众来说很重要的昂贵消息,通过订阅费赚钱。
杂志业却出现一种新乐观。在受衰退打击最大的北美,2011年新增杂志数量比停刊的数量多,且已是连续第二年如此。据杂志媒体协会报告,杂志受众的增长速度高过电视或报纸,尤其在年轻人中。
与报纸不同,多数杂志没有互联网可以夺走的大量分类广告版面,文章的时效性也比较长。因此,奢侈品杂志非常红火,尤其在新兴市场。当地迅速扩大的中产阶级正在进入广告主的视线。
数码广告以前赚不到多少钱,网络广告只占杂志广告收入的一小部分。不过,以苹果iPad为首的平板电脑可能会改变这一切。iPad问世仅两年,多数杂志推出iPad订阅版还不到一年,杂志媒体协会今年4月才平板电脑的广告计算标准建议。但已经有迹象显示,出版商对平板电脑版的接受度高于网络版,因为平板电脑上的杂志更接近印刷版,阅读体验更吸引人,而不只是文本和链接的丛林。出版商仍在试验各种新形式,包括3D版等。
网络文学十年,盗版成为营收致命伤
《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没有任何一种形式比网络文学更容易被盗版。这种自诞生之日起便生存在网络上的文字,几乎可以在更新的几秒钟内便迅速被他人“窃取”。原创文学网站苦心经营近10年仍徘徊于营收的生死线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2011年,盛大文学前十大热门作品每天被搜索量近130万次,但是,搜索结果中充斥着大量的侵权盗版链接;在小说搜索结果中,正版链接的数量仅为1%。
文学网站在打击盗版的力度上不小,但收效寥寥。更令文学网站郁闷的是,盗版其作品的网站在收入上却“捡了大便宜”。蛊大文学CEO侯小强前不久微博表示,一家盗版小说网站通过盗版盛大旗下网站的小说获取流量,进而牟利,其有效流量已经超过起点中文网。
“防盗版的成本要远高于盗版的成本。”红袖添香运营副主编范晓霞称。据介绍,红袖添香一直探索如何防盗版,比如将文字版改为***片版,或是修改页面颜色,增加防盗版的字符等,但“盗版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算能在网站上采取一切技术措施,那些“乐于奉献”的网民“手打”的激情也是无法防范的。
科幻文学与传统文学并不冲突
浅阅读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方法和途径;成果
我国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体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阅读的要义。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让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掌握读书的本领,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对语文中考命题原则“课外语段知识点在课内,题在课外”的理解,更基于本班学生因阅读少而文化底蕴浅的现状,我把抓好课外阅读作为突破口,在我所教的班级大胆进行了尝试和摸索,连续两届初三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2010届本人所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A等率达到24%,B等率达到32%;2013届A等率达到25.64%,B等率达到35.9%。这些成绩的取得,我想主要应归功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提供了一条希望之路。
我尝试的方法和探究的途径是: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课前三至五分钟进行好文章推荐朗读(不少于600字)或演讲,虽然这只是一件小小的事情,但课下学生会认真筛选、阅读等做各种准备,并把文章认真抄写下来或打印出来,在课上读给大家听,并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听的同学要给予评价,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一展身手的机会。所以,每次的朗读或演讲都是成功的,而且非常精彩。这样,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通过朗读,朗读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写简短的感受达到了小练笔的效果,其他学生给予简短评价的前提就是要认真听,又锻炼了学生的听力。于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三分钟练习,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融合在其中并得到提高。
浅阅读篇10
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之作。从先秦诸子散文到明清的八股文,沿用了两三千年。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学习文言文,懂得一些文言知识,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但有助于我们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还能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有明确的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阅读题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近年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选取的材料主要是比较浅显的记叙类文体。
【阅读技法】
浅易文言文的考查内容除对字词的考查外,更多的是对材料理解性的考查,主要包括句意、段意、篇意以及表现手法的分析等。从题型看既有客观题,又有主观题。客观题多采用选择题,主观题多采用用原句回答的简答题或填空题等。那么如何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呢?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这就要求学生集中精力,浏览或跳读一遍全文,明白文章大意,大概了解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人们对他如何评价等内容。
二、细读题目,定向阅读。一般来说,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较容易的题可在这一步完成。通读文言材料后,学生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会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考题中设法获取一些信息,解决疑难。为了体现“浅显”二字,降低解题难度,有的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常常把艰涩难懂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那么通过看这一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一遍,全文内容马上就会成竹在胸,结果自然事半功倍了。因此,我们要充分结合题干所给选项和阅读材料去理解。
三、再读材料,据文正义。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辨清信息的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据文正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查揣摩字义、词义、文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考查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探究,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要运用恰当的方法,抓住关键性词语和语句的含义。例如: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可利用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释义;2.利用实词在句中的位置进行判断;3.根据文言文句式的特点释义;4.利用上下文语境推知语义;5.联系与之有关的成语的含义;6.联系所学课文进行推断;7.以题释义,利用选择题的解释来印证或更正自己阅读时的理解。
四、重读全文,全面检查。这一步大致相当于对文章进行精读研读,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三步中所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另外还要注意,在阅读文言语段时,不要第一遍读文章时就急于推敲个别词语的含义,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善于前后推导,回答问题要理解由句到段再到篇的意义。在解决个别难点和正确把握文意、准确翻译文句时,要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内容相推导的方法,来正确判定实词的词义,并结合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要善于运用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准确作答。
【例题讲解】
婆媳棋局
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②,宿于逆旅③。既灭烛,闻主人媪④隔壁呼其妇曰⑤:“良宵难遣⑥,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⑦。”积薪暗记,明日覆其势⑧,意思皆所不及也。
(选自唐・李肇《国史补》)
[注释]①王积薪:唐代出名的棋手。②京师:京城。③逆旅:旅店。④媪(ǎo):老妇人。⑤妇:指儿媳。⑥难遣:难以消遣。⑦伏局:服输的意思。⑧覆其势:重新演示那盘棋从始至终的过程。
探究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意思。
(1)自谓天下无敌_________
(2)王积薪棋术功成_________
(3)可棋一局乎_________
(4)既灭烛_________
(5)尔败矣_________
【解题指导】本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角度,判断所考查的词语是实词还是虚词。若是实词,要考虑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是否是古今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结合具体语境加以解释;若是虚词,在掌握词语含义的同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用法,确保所答的内容符合题目要求。可见,字和词的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
【参考答案】(1)认为(2)技术(3)下棋,名词用作动词(4)已经(5)你
2.指出下列句中黑体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
A.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王积薪棋术功成
D.意思皆所不及也
【解题指导】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情况,只要平时留心积累,一般都能答对。A项的“闻”,古义:听见;今义:用鼻子辨别气味。B项的“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D项的“意思”,古义:用意,这里指下每一步棋的用意;今义:用语言文字等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C项的“棋术”,古今义皆指下棋的技术。
【参考答案】C
3.与例句中黑体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不蔓不枝
A.可棋一局乎 B.自谓天下无敌
C.明日覆其势 D.佳木秀而繁阴
【解题指导】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词类的活用,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例句中的“蔓”,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的意思。B项的“敌”是名词,对手的意思;C项的“势”是名词,局势的意思;D项的“秀”,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繁荣滋长的意思。A项的“棋”是名词用作动词,下棋的意思。
【参考答案】A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解题指导】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文段中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应明确句中重点要掌握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然后考虑句中有无特殊的文言句式或修辞方法,决不能将句中关键性的词语漏译或误译。
【参考答案】(1)王积薪下棋的技术学成以后,自以为天下没有对手。(2)这么好的夜晚不容易消磨,愿意下一盘棋吗?
5.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给你什么启发?
【解题指导】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侧重探究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倾向,解答时应正确地感受文章,结合实际从文章的主题去分析,能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生动地说明了艺无止境,因而“学”亦无止境的道理。启发: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6.请你说出婆媳二人技术高明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解题指导】本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要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才能结合文中重点词句作答,切不可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
【参考答案】可以隔墙下棋。婆媳二人分居两室,都是心中设一盘,下棋过程全凭记忆。
【拓展训练一】
卞庄刺虎
庄子①欲刺虎,馆竖子②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③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庄子以为然,立须④之。有顷⑤,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选自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注释]①庄子:此指卞庄子,传说为春秋时鲁国的勇士。②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竖子,对人的蔑称。③伤:指伤虎。④立须:立,站立。须,等待。⑤有顷:顷刻,一会儿。
探究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黑体词的意思。
(1)庄子欲刺虎_________
(2)馆竖子止之_________
(3)两虎果斗_________
(4)庄子从伤而刺之_________
(5)一举必有双虎之名_________
(6)一举果有双虎之功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2)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3.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1)馆竖子止之
(2)立须之
(3)庄子从伤而刺之
(4)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4.请将这篇文言文用一个成语或俗语来概括并作解释。此篇短文让我们想起了《战国策》中一个有关鹬蚌的寓言故事,你能写出这个八字成语吗?
5.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感受。
【拓展训练二】
富者乞羊
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尝访邑里故人,其邻人贫有一羊者,富拜之曰:“吾羊九十九,今君之一盈成我百,则牧数足矣。”
(选自《金楼子》)
探究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的黑体词的意思。
(1)牧羊九十九__________
(2)而愿百__________
(3)尝访邑里故人__________
(4)今君之一盈成我百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富者,牧羊九十九,而愿百。
(2)尝访邑里故人。
3.这则寓言揭露了什么?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
4.穷人有没有把仅有的一头羊给富人呢?请给这则寓言续写一个结尾。(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如何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拓展训练一:
1.(1)想要(2)劝阻(3)果然(4)跟上,追逐(5)名声(6)功效2.(1)卞庄子认为他说得对,站在旁边等待它们。(2)庄子追赶上受伤的老虎并杀死了它,这一来果然获得了杀死双虎的功劳。3.(1)指卞庄子,代词。(2)指代两虎,代词。(3)指代受伤的老虎,代词。(4)的,结构助词。4.成语:坐山观虎斗。比喻坐看别人争斗,待两败俱伤时再从中取利。两虎相斗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的争斗。俗语:两虎相斗,必有一伤。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到严重损害。鹬蚌相争,渔翁得利。5.(1)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事半功倍。(2)我们不论做何事,都要做到客观冷静,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