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系统而概括地论述了休谟经验主义怀疑论对传统哲学的挑战,从而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文章认为,休谟以其所提问题的深刻性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奠定了康德批判哲学的基本框架,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休谟;怀疑论;康德哲学
中***分类号:B561.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39-02
黑格尔曾经指出:“休谟怀疑论的历史意义就在于:真正说来,康德哲学是以它为出发点的”。黑格尔对休谟怀疑论的历史意义的这一揭示,是敏锐而深刻的。休谟的怀疑论既揭露了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独断性,又把经验主义推到了逻辑终局,昭示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弊病和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成了近代西方哲学的否定环节,直接促使康德走上批判哲学的道路,从一个新的方向解决思维与存在、经验和理性等矛盾。
一、休谟怀疑论的哲学背景
任何一种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总是要受到其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的制约,并且总是以它的先驱者传给它的思想资料为前提的。休谟就是沿着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路线继续发展经验论的,他在批评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过程中创立了西欧近代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哲学体系,正是这一哲学体系,终结了英国经验论与大陆的唯理论。
在休谟之前,西欧各种哲学陷入一系列无法摆脱的内在矛盾之中。休谟哲学的初始目标是由它所面临的双重哲学困境决定的。一方面,英国经验论哲学从强调知识是外物的主观反映,突出知识的经验确证性,发展到用上帝(贝克莱)来统摄心物关系,用上帝来确保普遍必然性,这正是英国经验论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使感性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大陆的唯理论哲学偏执地强调理性思维的普遍必然性。笛卡儿开始把哲学的研究从外在自然转向人的内心世界,发展到莱布尼茨一沃尔夫的先验唯心主义体系。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存在物只有精神性实体,即充满宇宙的客观精神,人类知识具有天赋的普遍必然性。“观念原先就是存在于我们心灵中”。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抹煞了知识领域中感性质料和理性形式相结合的可能性,理性权威需要神圣上帝来维持,尽管这是理性神而非人格神,使理性陷入困境。
而对如此困境,休谟试***建立一种能够解决这些矛盾的哲学。他的知识论哲学就是应这一形式而建构的。他的双重任务的性质决定他的哲学既反对经验主义,又反对唯理论。因而,休谟把自己哲学的任务规定为反对“形而上学”的独断论,批判传统哲学及宗教神学的虚妄,为科学知识寻求确实可靠的基础。
二、休谟怀疑论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休谟的怀疑论是从经验的观点出发的,其出发点是洛克和培根的哲学观点,即经验哲学。作为经验哲学基础的是“外部直观或内心感受所提供的材料”,因而,休谟的怀疑论就是从这种外部直观的和内心的经验出发,它的基本观点是”认为我们的概念是从经验取得的“,它的全部推论都是建立在这一基本观点或基本原则之上的。
休谟的方法是把形而上学的问题或存在的问题还原为认识论问题,转换为探讨知识(经验)的起源和本性的问题,而对知识(经验)的起源和本性的问题的探讨,又是采取单纯分析和还原的方法,把知识分析为或还原为知觉,把知识的基本要素看作知觉,又把知觉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印象”,它们是由感觉和反省直接得来的知觉;一部分是“观念”或“概念”,它们是印象的复写或摹本。这两种知觉在内容上是相同的,因为印象是观念的原本和材料,观念是印象的摹本或映像;它们之间的差异只是在于强度和生动性方面的不同。印象是最强烈、最活跃的知觉,观念则是教黯淡、较不生动的知觉。对简单印象的复写就形成简单观念,而通过联想、想象又可以把简单观念结合成复合观念。这样,复合观念被还原为简单观念,简单观念又被还原为简单印象,也就是说,经验或知识最终被还原为印象,而这同时也就证明了一切观念归根到底来自印象。这便是休谟提出的其哲学“第一原理”。
休谟认为,有了这一原理,以后对一切理论或学说,便可以照此来观看它们所提出的那些观念或概念到底来自什么印象,如果找不到它们与之相应的印象,则便可证明它们是虚假的。至于这些印象又是从那里来的,休谟则提出了怀疑论的观点,把这问题给“存疑”了,认为这是人类理性所完全不能解释的。他认为,知觉是我们唯一知道的存在,知觉以外有没有其他东西存在,以及知觉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我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因为经验在这里什么也没告诉我们。这就是休谟的怀疑论,它表明了经验主义被贯彻到底,推到了逻辑终局,严格局限在经验之内,不超出经验半步,把经验以外的存在问题给“存疑”了。
休谟在提出了他哲学的第一原理之后,进而依据这一原理来考察和解决知识的问题。他把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观念的关系”(“概念的关系”)的知识,如数学知识;一类是关于“实际事情”(“经验事实”)的知识,这后一类知识在他看来是建立在因果推论的基础上的。休谟考察的重点是后一类因果知识。由此得出著名的“休谟问题”。
对以因果知识的考察,休谟一方面是坚持知识来源于经验、观念来源于印象的原则,认为任何因果推论都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的,都只是出于经验,而不是出于先天的推论,把因果联系的观念置于经验的基础上;另一方面是把感性物与普遍者区别开来,排除经验中有因果联系和普遍性必然性的因素,从而排除了因果必然性的可知性和自在性,把因果必然性的观念归结于经验基础上的想象力的错误产物,看作基于经验的习惯性联想:“我们期待相似的原因产生相似的后果时,是根据一条习惯原则进行推论,即某些不同的现象总是结合在一起,某些观念总是联系在一起”,于是我们的想象力就根据习惯,把它们设想为具有着因果必然的联系,从前一现象的出现联想到后一现象的产生,从而作出因果推论。其实,我们在经验中所知觉的只是两个现象在时间上的先后相继和恒常会合而已,我们并没有知觉到因果必然联系。这种因果必然联系并不是实际存在的普遍性,而只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即“习惯”。
休谟敏锐地看到普遍性和必然性并不是经验所能证明的,经验中并不包含普遍性和必然性,看到了理性和经验、客观和主观的对立。在经验中,人们无非是把习惯当成了普遍性和必然性,然而这种普遍性和必然性由于只是由经验所形成的,而经验又是个别的、因人而异的,因而这种普遍性和必然性:只是主观的,并非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特殊的和或然的,而非真正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康德正是从休谟的这一思考出发,肯定了认识不能离开经验,而单纯经验的东西是不包含普遍必然的规定的,且又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因而康德要去考察知识中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客观有效性的来源与可能性的问题,这才有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这一认识论的总问题的提出和“理论理性批判”的建立。
三、休谟怀疑论对康德哲学的影响
休谟对康德的影响是直接而且重大的。这不仅表现在休谟探讨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深深地打动了康德,而且还表现在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论为康德的批判哲学提供了思想资料,奠定了批判哲学的基本框架。康德曾毫不含糊地说:“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哲学在多年以来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辩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正是在休谟的启发下,康德完成了他的哲学变革,并建立起“批判哲学”。具体表现为:
第一,休谟探讨问题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康德。休谟从对人类理智能力的考察出发,把形而上学问题还原为认识论问题。从考察形而上学的源泉人手来一劳永逸地解决形而上学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康德从认识论入手来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改变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从本体论到认识论的研究思路,而由认识论切入,然而进到本体论。
第二,休谟把哲学的任务主要归结为考察人的认识能力,而又把认识能力的考察主要归结为考察“普遍必然性”的观念及被认为具有这种性质的因果性知识的来源和基础。他以经验主义怀疑论否定了形而上学实体存在的根据,把形而上学排除出科学与理性的领域,从而否定了形而上学“求真”的可能性。这直接影响了康德把理性批评看作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康德也从形而上学的源泉即人类理性能力人手,把哲学研究的任务集中到解决“科学知识是否可能以及怎样可能”的问题上。他通过批判性的考察,确认数学和自然科学不但可能,并且实际上已经存在;而形而上学成为科学则是不可能的。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形而上学的问题,达到了同休谟哲学相同的目的―形而上学。
第三,休谟为康德哲学提供了思想资料。休谟的怀疑论暴露了以往哲学一个很大的弱点,即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形而上学地割裂了经验与理性、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因而都不能真正解决世界的可知问题。如不解决这个弱点和矛盾,哲学就难以继续发展。如前所述,这个矛盾作为经验论哲学家的休谟本人是无力解决的,康德却机敏地发现了它,并发挥了休谟未经发挥的思想。康德提出“先天综合判断”理论,就是企***克服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执一端的片面性,主张将理性因素和经验因素结合起来,使科学知识成为可能。康德正是在休谟的启发下,通过对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改造和综合,力***解决思维与存在、认识论与本体论的矛盾,从而在西方哲学史上树立起一块新的里程碑。
第四,休谟关于知识领域和信仰领域的区分,也给康德以深刻的影响。休谟以怀疑为尺度和武器,剥夺了上帝在知识领域的地位,摧毁了宗教神学的哲学基础。但他并未完全抛弃宗教,他提出建立“真正的宗教”,为上帝进人信仰领域留了一条后路。受此启发和影响,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处置了―个上帝,论证理性不能证明上帝的存在,把宗教逐出科学领域;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又请回―个耶和华论证了在实践领域上帝的公设是应当的和必要的它保证了道德行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