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散文诗10篇

关于爱情的散文诗篇1

泰戈尔与他的创作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于1861年5月7日出生在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印度教宗教改革领袖,他是父亲的第十四个孩子,也是最小的孩子。他8岁就写诗,并展露出非凡的天赋,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兼有诗人、小说家、剧作家、音乐家、画家、哲学家等多重身份。他一生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他还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众多的歌曲。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般的地位,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做一个圣人。

泰戈尔重要的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重要短篇小说有《还债》《摩诃摩耶》《太阳与乌云》等,重要的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等。早在1915年,泰戈尔的作品就由***翻译介绍到中国,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文坛上的“泰戈尔热”盛况空前。此后的几十年,泰戈尔的作品在中国保持了长盛不衰的魅力。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大多选有泰戈尔的作品。

泰戈尔在世界上具有巨大的影响。1941年8月7日,80岁的文学巨星陨落了。

泰戈尔的散文诗

泰戈尔说:“诗人的创造领域宛如星空。浩渺朦胧的星空中不时迸发出成形的恬静的创造。那就是诗。是我全部作品中的宠儿。”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像一个辛勤的园丁,用勤劳的双手,浇灌着一朵朵美丽的诗之花。他的诗闪耀着深邃的哲理之光,不仅唤起人们对自然、人类和一切美好事物的爱心。而且也启示着人们如何执著于现实人生的理想追求。让整个世界充满欢乐与光明。

第一,泰戈尔歌唱大自然的变化多姿与美好。大自然中,有变幻无穷的云雾:“雾,像爱情一样,在山峰的心上游戏,生出种种美丽的变幻”:有静悄悄母亲般的黑夜:“静悄悄的黑夜具有母亲的美丽,而吵闹的白天具有孩子的美”:有奉献光明给天空的月亮:“月儿把她的光明遍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她自己”;有脚步虽小,却拥有无限大地的小草:“小草呀。你的足步虽小,但是你拥有你足下的土地”(《飞鸟集》)。

第二,泰戈尔崇尚美妙纯洁的爱情。他把男女之间初恋的羞怯,相思的苦闷,期待的焦急,幽会的颤栗,新婚的快乐,生死离别的痛苦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尤其是他毫不吝惜地运用了大量比喻来赞美爱情的伟大与永恒:“生命因为付出了爱情。而更为富足。”在对待爱情问题上。泰戈尔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峭壁是高的,而让你的爱情坐在峭壁上。”对待爱情,必须忠贞,只有双方用爱来交换,才会获得真正的爱情。如果玩弄爱情,人为地制造种种的爱情悬念,那势必是让爱情悬在峭壁之上,随时都有粉身碎骨的可能。

第三,泰戈尔倾心于母爱与童真。泰戈尔怀着一颗的童心,回到了闪着琥珀色奇光的童真世界,去歌唱母爱:“孩子,你真是快活呀,一早晨坐在泥土里,耍着折下来的小树枝儿。我微笑地看你在那里耍着那根折下来的小树枝儿。”孩子无忧无虑地坐在树下的泥土里玩耍,并天真地询问自己是从哪里来到人间――“我是从哪儿来的,你,在哪儿把我捡起来的?孩子问他的妈妈说。她半哭半笑地把孩子紧搂在胸前说:你曾是我藏在心里的愿望,我的宝贝。”(《新月集・玩具》)母亲微笑地看着玩耍的孩子,没有责备,只有欣赏。

第四,泰戈尔赞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爱”。泰戈尔对“爱”的思索,是深切、执著的。不仅男女间有纯真的爱情,母子问有温馨的亲情,而且人与自然间也有微妙的感情……一切人类可以体会的情愫,都被他原原本本地极其含蓄地表达出来。因为有“爱”,世界才会充满幸福与快乐。他说:“我们爱生命,实在就是为了维护我们同这个大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爱的关系。……一切存在的矛盾都在爱中融化、消逝。”爱是人生的基础,爱是人生的全部。

第五,泰戈尔积极探求人生的真理。他倡导一种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默默献身的精神。“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那小小的绿叶,没有花的事业的美丽,也没有果实事业的尊贵,可是,它的价值不就体现在为果实、为花朵做陪衬和制造绿荫吗?这种“叶事业”,是一种献身的事业。泰戈尔还倡导不断奋斗的精神:“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了泪,那末你也要错过群星了。”人。不要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去流泪,错过了今天的太阳,只要你能正视黑夜,并执著地追求,那么,闪烁在夜空中的群星,仍然会给你力量,给你信心,去追逐明天的太阳。正因为人有了默默奉献的精神,有了不断进取奋斗的拼搏精神,人活在世界上才能“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吉檀迦利》片段欣赏

下面的片段摘自《吉檀迦利》的第10、11首诗歌,描写的是泰戈尔心中的“神”的所在:

这是你的脚凳,你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

我想向你鞠躬,我的敬礼不能达到你歇足地方的深处――那最贫最贱最

失所的人群中。

你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骄傲永远不能走近这个地方。

你和那最没有朋友的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们作伴,我的心永远找不到那个地方。

他是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太阳下,阴雨里,他和他们同在,衣袍上蒙着尘土。

泰戈尔心中的“神”,是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是自由、平等、博爱的象征,是诗人追求的最高目标――“神我合一”。神“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歇足”,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在锄着枯地的农夫那里,在敲石的造路工人那里”,也就说明诗人在最贫最贱不断干着苦力的劳动者那里,关心他们,爱护他们。这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泛爱思想。

相关链接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的描写性。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以美和想象,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段。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散文诗最早出现在法国。中国的散文诗出现在前后,刘半农是中国散文诗的开拓者。印度散文诗的开拓者是泰戈尔。

泰戈尔作品的中译本:

《泰戈尔散文诗全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

关于爱情的散文诗篇2

关键词:诗;散文;美学特质诗与散文之不同,倘若仅从其外部表现形式看似乎不难分辨:分行分节,讲究音律的是诗;散体语言,段章形式,不讲究谐音押韵的是散文。但是事实上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比如“现代散文诗”,它的外部表现形式是散文的,但它却是诗;而有些表面看似“诗”的东西,比如“顺口溜”之类,尽管它也分行分节,谐音押韵,好不顺口,却绝不是诗。散文也是这样。有些散文,比如写景抒情的“美散文”,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等,尽管它们也是充满诗情画意但它不是诗,依然是散文;而像鲁迅的《秋夜》《雪》等散文诗,尽管其表现形式是散文的,它们却是诗。

可见,作为一种特定文学体裁的“诗”与“散文”,除了它们相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外,还有其作为“诗”与“散文”的本质意义的东西,即:各自不同的美学特质;并且这种作为本质意义的美学特质,主要还得从其内部,即它们各自所表达的内容、所追求的美学境界来考察。也就是说,作为本质意义上的“诗”或者“散文”,除其一定的外部表现形式外,主要还在于它们所表达的内容所追求的境界本身就是“诗”或者“散文”的。那么,作为体现其本质意义的“诗”与“散文”,它们的美学特质各是什么呢?

1先谈诗

诗主情。诗所表达的内容主要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某种情绪、情感、情趣或情志,是某种飞越了具体个别的生活事例与客观事实本身,而对其社会生活、宇宙人生及其命运的深层次感情思考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意识或者精神。尽管诗也反映社会生活,甚至描绘客观环境,其所表达的“情”也是在一定社会生活事实的背景下缘起和产生的。但就其内容所体现的美学特质和它的美学指向来说,它是“灵动”“虚拟”“飞越”的,是“形而上”了的。它的内涵及其美学指向其实一开始就远远超出了字面所描述的客观事物而飞越到了一个无限遥远与辽阔的宇宙空间,深入到了一个无比深邃精微的世界的“真”的本原。它所传达的信息已不仅仅是某一具体的客观事物和关于那个事物的现实感触,而是诗人的灵魂在与宇宙世界的感应、交流与对话中传达出来的话语;是关于那个世界的“本原之真”的话语;是足以产生联想、暗示、象征,从而获得无限丰富的灵动内涵的话语。这样的“话语”才是“诗”。所以诗往往是含蓄、隽永、深刻、灵动和飞越的。

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唐] 贞元三年科场应考时写的一首科考答卷诗,白此时年仅十六岁。全诗以“古原春草”抒写“送别之情”,写得不仅转合分明,对仗工整;更可贵的是能在融入深切生活感受的基础上,使全诗达到情真意深、空灵浑成的境界:那“离离”“萋萋”的古原春草啊,便是我浓浓的送别之情!特别是前四句写“草”,自然流畅,浑然天成,而诗意之隽永浓烈、意味深长,使之千百年来几乎成为人们代代吟诵的一首***的名诗了!考究起来,这令后人世世甚爱的前四句诗之所以为“诗”,并不仅仅在于它描述了原野一年一度枯荣的草;仅仅描述了“野火”烧后春天又生的原野的自然景象,而是因为它原本就是蕴含着远远飞越了这平凡事物与现象本身的令人心灵颤动的“诗情”!特别是当我们因联想而与诗句产生共鸣的时候,我们就更能深刻体会到诗句中蕴含的“诗情”的力量!譬如,当我们把诗句中这平凡的“草”,与千百年来历尽苦难却生生不灭的黎民百姓联想起来,就会产生颤鸣不已的诗的情感。在我们这样的解读中,透过“草”,我们看到的是千百年来“弱小平凡”的黎民百姓所经历的种种“苦难与新生”,感悟到的是对于它们生生不灭的力量的信念!――这种能够使人产生联想,透过字面传达出来,远远大于字面内涵的“深层意味”便是“诗”,是诗的精魂。

散文诗之所以是诗不是散文,原因也在于此。即它所表达的内容,从美学特质上说,也是某种含蓄、灵动、隽永、深刻的“诗情”。例如,鲁迅的《秋夜》:“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开篇第一句的“也是枣树”,我们一读到它,就会感到它含着某种“诗情”。它令我们飞越字面描述的具体事物去探寻它背后含着的那种别样的诗情与意蕴。事实上,我们继续读下去,就会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那“落尽了叶子”,“默默地铁似地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完全是作者战斗精神与不屈意志的象征;那“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话语,蕴含着的完全是作者深沉浓烈的感情。品味着它,使我们对鲁迅先生坚忍不拔的战斗意志,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震撼不已!可见,诗之为“诗”根本之处在于它的诗情、诗意、诗志、诗趣。这种诗的情志与意趣,从美学特质上说,它是灵动、隽永、含蓄、深刻的。它因含蓄,灵动而有不尽的意趣。

再从诗所追求的艺术境界看,诗之为“诗”还因它有灵虚深邃的“意境”。这一点与诗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趣是相一致的。所谓诗的“意境”,是指由一组饱含情感意趣的“意象”(即运用想象所创造的具有象征意蕴的相对***的一个个艺术形象),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组合建构而成的一个全新地带着感彩与音乐旋律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世界。它是诗人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结合,是诗人诗作艺术的集中体现。诗人的情感意趣,就是通过这种由“意象”组成的“意境”来表达的。例如[元]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短短五句,全由一个个饱含悲凉情感的“意象”(画线所示),组构成一幅萧瑟凄凉的“秋郊夕照旅人漂泊***”;表达了漂泊在荒远异地的游子,思念家乡亲人的极度孤独、凄凉、悲伤的饿情感。写得情景交融,极具意境。

散文诗是“诗”,这方面也是个重要因素。仍以鲁迅的《秋夜》来说,全篇意境深邃空灵。而其深邃意境是由这样一组饱含思想情感蕴含象征意义的具体“意象”所构成的:那“奇怪而高”,“非常之蓝”,“眨冷眼”“现微笑”“洒繁霜”的“夜空”/那“窘得发白”的“月亮”/那“脱尽叶子”“默默地铁似地直刺夜空”的“枣树”/那“冻得红惨惨,瑟缩着做着梦”的“小粉红花”/那“哇――”一声飞过的“恶鸟”/那追逐光明,“撞在玻璃灯罩上叮叮作响”的“小青虫”/以及“点起一支烟”对着“默默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的“我”。这些一个个虚化了的具体形象即“意象”,共同组构成一个完整统一,意蕴深长的“秋夜”意境,使散文诗独特的诗情得到极好的凝聚与表达。

总之,诗之为“诗”在于它有诗的精魂:饱含深层意味的“诗情”。这种诗情是通过诗的意境来暗示、象征与表达的,而诗的意境又是诗人的情感与具体意象的完美结合。“诗情”是动人心魄的。这一方面是它的载体:诗的意象与意境的美丽空灵;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它背后的飞越时空的情感意趣的美丽与空灵。它往往因飞越了具体个别的事实而具有时空与内涵上的广延性;往往因暗示、联想与象征而意蕴无穷,摄人心魄!

2散文则全然属于另一个美学世界

从其表达的内容看,散文记人记事、写景状物、议论抒情,笔之所指,意之所趋,无处不到,无所不能。但有一点是本质的。这就是:它始终是属于具体的个别的现实世界。它没有也不打算飞越它的具体、真实与个别的现实生活。它只对这个“吾生于斯,吾存于斯”的现实人间作具体真实的见证、记取与眷恋。尽管它也抒情也言志,但它并不“空灵”,并不“超越”,而是有如“孩儿对母亲的哭诉”“农民对土地的希冀”。它是纯实的。在纯实的叙说与描述中传达着思考与感情。它是以饱蘸着真实生活的酸甜苦辣的笔触,用个别有着饱满生活血肉的情景与人物,在纯净如泉、娓娓动听的叙语中深深拨动读者的琴弦,打动着读者的心。它是以它对于现实人世的赤诚而获得永恒。因此,散文在内容上一般是不应当虚构的。当代文学评论家秦晋曾说,散文是发现与开凿的艺术。它的真谛并不在于创造出什么东西来反映和表现某种思想、情感和精神,而在于从对生活的观察的感触中把那些思想、情感和精神挖掘出来。

古典文学中[明]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和现代文学中朱自清的《背影》可谓散文的经典传世之作。它们在内容上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在创造形象”,而在从“我”的真实生活的经历中发掘着并记取了最牵动人心肠的东西:母爱、父爱、妻爱……等人间情爱:我在这个人世间经历过的世事沧桑;以及其间真实的人与物,真切的喜与悲……。正是这些内容在己在人都是真实的,是饱含真实生活的血肉的,因而它不仅对作者自己来说是牵动魂肠的,对于读者来说也能以它朴实纯净真实的艺术力量动人心扉,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感动。――这便是散文艺术内容所体现的美学特质,也是散文艺术所追求的美学境界。反之,散文如果描写的不是实际发生了的事情,而是关于可能发生的事情,是完全虚构的事情,那么读者心理就会出现“阅读障碍”。比如有人告诉你朱自清的父亲并没有送朱自清到车站,更没有为他买橘子在车站月台上爬上爬下这回事。这些只是朱自清为了写“散文”而杜撰虚构的。那么,你肯定会有被愚弄了的感觉,《背影》的生命力也就断送了。这是因为《背影》是散文,散文应当是真实的。这一文体内容的美学特质已经在读者中形成了认同与默契。读《项脊轩志》也是这样。“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代读书、生活过的一间“百年老屋”。在这间老屋里,作者经历了静心读书的美好时光,也经历了大家庭解体,祖母、母亲、妻子相继去世的悲痛岁月。作者以朴素深情的笔调摄取其间感触最深的物与景、人与事,记叙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喜”与“悲”,表达了对已逝三代亲人深深怀念。文章字字真情句句含泪,情景细节如在眼前。但倘若有谁说这是“假”的,我想,所有读者都是不会答应的。

散文内容的“非虚构”性质决定了散文艺术“纯实”的美学方向。但这不是说散文不能有“想象”;不能有情景交融的“诗情画意”;不能有引人入胜的美的构思与美的境界;而是在于散文中的想象、形象和意境与散文的纯实性、非虚构性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体现在:它不是使散文的情景人物导向虚拟与空灵,而是使之与客观形象更加贴近更加逼真与完满。拿[宋] 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岳阳楼记》来说,文中对洞庭湖的描写可谓精彩之至:“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丘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薄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这段文字使人如见其景如临其境,令人心旷神怡好不美极!然而有谁知道,范仲淹在写这篇文章前竟然根本没有去过岳阳楼见过洞庭湖!如此生动逼真如诗如画的景致竟然全是范仲淹凭着地理知识充分运用想象写出来的!可见散文同样需要想象,同样应有引人入胜的意境。关键在于:散文艺术的美学导向是使其形象及其意境,与客观真实更加贴近更加完满,达到既实且美的境界;而诗则需要“飞越”与讲究“空灵”。

最后,散文意境中的“情”与诗中之“情”也有美学意义上的不同。仍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前后两处景物描写为例说明:“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两处景物描写都极具意境,十分动人。前句是“项脊轩”这间“百年老屋”经过一番“修葺”后作者对它外部环境的描写。这处描写除写得诗情画意极为美丽外,关键是表达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句是全文最后一句。尽管对枇杷树的描写也极具精致,但却饱含悲伤情感,体现了作者睹物思人,对亡妻无限怀念的悲痛心情。这里要指出的是:这两处描写体现的情感尽管一喜一悲,但读了它我们不会像读诗那样飞越它们所描述的现实情景而去探寻另外的情趣,而是更加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为其真切的喜而喜,为其真切的悲而悲。――这便是散文的艺术,散文的境界。它是纯实的,也同样是永恒的。

总之,我以为,诗是“虚”的艺术;散文是“实”的艺术。这是它们美学特质的不同所在。朋友,不知您对此有同感否?参考文献:

[1] 秦晋.新散文和散文新观念[J].文学评论,1993(01).

关于爱情的散文诗篇3

关键词:散文 意象 明月

意象一度作为诗的专用术语,但用于其他文体研究中,则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意象具有复杂的内涵特质。考察中国诗论发现,“意象”的生成离不开物象:“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物象是客观物,是“意象”的基础。其次,生成于上的“意象”审美内涵随“意”而变,不同的诗性思维关照相同的物象,如明月。产生不同“意”的“象”,所谓“物象有限,意象无穷。”意象离不开作者的情感与意识加工。意象的分析需在文本语境中才能得其“意”。在散文创作中,意象的生成也离不开文本语境。在文本语境中分析意象的生成过程可以考察相同意象的不同诗性特征。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散文创作蔚为大观,白话文散文在艰难创新的同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第一次在千年禁锢中走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文学家带着他们各自“以生命的血书写”的作品纷纷走上文坛。文学的最高精神是诗性,散文也不例外。生命各迥异,境界有大小。石评梅、丽尼和苏青三位以血泪书的作家写出了具有不同诗性特征的“明月”。作为物象的“明月”在不同诗性思维的关照下、不同的文本语境中产生不同的审美内涵,形成具有特色的“明月”意象:“客观存在的月亮只有一个,诗中出现的月亮千变万化。”从“明月”意象中考察其不同的诗性特征,把握作者与时代的诗性精神。本文旨在通过具体分析三位作家笔下“明月”意象的诗性特征,考察其散文中体现的时代精神,恢复三轮被埋没的“明月”应有的光彩。

一.石评梅的“明月”

在浪漫思潮澎湃的“五四”时期里,人生往往比传奇更加有传奇性。具有民国四大才女之名的石评梅年仅韶华就结束了短暂、浪漫的传奇一生。“她的遭遇太驳杂,所以形成了她一种悲哀的人生观,因之她赞美死,她诅咒生。”人生经验在石评梅的散文中以“濡泪滴血的笔锋”呈现。

“黯淡的天幕下,没有明月也无星光,这宇宙像数千年的古墓”神秘性的悲剧色彩氛笼罩整篇《墓畔哀歌》。开篇,春日的朝霞和冬的残梦、残月和孤坟、枯颜与姣容、白头翁和红颜少年等物象在作者意识与情感加工下形成真实与虚幻交叠的物象群,为“明月”意象铺就了如梦如幻的大语境。《墓畔哀歌》是悼亡爱人与青春之作:“谁知道青春的残蕾已与你一同埋葬。”接下来,石评梅表达对往昔爱情的忠贞不渝,对人世艰辛的深切痛感:“我的心是深夜梦里寒光灼灼的残月”于是,明月在历经世事之后变成“残月”,但却不能舍弃爱情:“残月照着你的墓碑,湖水绕着你的坟,我爱,这是我的梦,也是你的梦。”可怜爱人已经死亡,青春已经破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的感情已经受创:“我的心是深夜梦里,寒光闪烁的残月。”“明月”是见证一切的第三只眼睛:“我们无语,心海的浪波也只有月儿能领会”“明月”物象中涌动着哀怨凄绝的伤感情绪,在浓厚诗意情绪与意识加工下的“明月”不再只是“唤起具体心理表象的文字符号,构成本文的基本素材”的语象或是“由具体名物构成的语象”的物象,而成为审美语境中的特殊“意象”。“明月”照见“两人梦想未来——梦碎——一人做梦不愿醒”的现实时间,通过“明月/残月”的生成方式转换时空,散文以“梦碎——两人梦想未来——一人做梦不愿醒”重新编码文本时间,从而突显出“明月”意象。石评梅笔下的“明月”意象体现古典诗歌的诗情,诉诸白话散文流畅、自然的笔调,显现的是一个新时代女性“充满病痛、伤害、血和死亡的女体影像。”

在那个无以解忧的年代,石评梅以笔诉情,哀叹一代令女性身心俱痛的死亡体验。她的散文在悲叹个人境遇中具有喟叹对于追求至情至性的时代幻灭感的诗性品格。想要永生的青春和爱情,却沉沦在病痛和死亡的痛苦中。沉沦的命运轨迹绞杀了这个充满青春浪漫想象的时代,哀歌陪伴这“月夜”下孑立的孤影走向毁灭。

二.丽尼的“明月”

“三十年代散文创作的文体意识比前一时期大为加强。”“杂文、小品文和抒情性散文都各自有长足的发展。”相比较其他涉猎广泛的三十年代作家,丽尼专心创作散文。他在面向灵魂独语的散文思想和文体之美的散文创作活动中建树颇高。巴金说:“可能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但是现代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者不会忘记他在现代散文的发展上所做的贡献。”

自诩为“夜之子”的丽尼在《黄昏之献》《春夜之献》中为流浪的灵魂唱出一首首离别的诗:月亮照临的山道、流泉哀诉的声音、医院边的坟场等语象组合成一个生者与死者对话的奇幻世界,丽尼在梦中回忆道:“断裂的心弦,也许弹不出好的曲调来吧?正如在那一天的夜晚。”他调动了诗人的触觉、视觉、听觉聚合的感觉方式,塑造“如空虚的梦”的世界:在这里,只有梦魂与夜之子两个人在对话。月亮是“仓惶的神态”,风在喊叫死亡、星斗在唱挽歌。作者不断流动的意识与情感赋予了“月亮”物象成为一种内涵丰富的隐喻。丽尼对人生、对世界的超现实的理解,强烈的***时空感生成了具有高度自足新的新意象。面对时代的变迁,怀忧的善良人只能在时空交错、梦境与现实交织中面对“月亮”长歌当哭:“梦一般的生活,露水的世呀”月夜是逃避现实的个人天地,正常的时空在这里无法再干涉“我”。这也正恰恰对比出在五四浪漫幻想破灭之后,新生活呈现出一种令作者无法容忍、企***逃避的残酷事实。丽尼是一个痛苦的“善良人”。面对当下与过去对比,梦与现实对比,他通过书写忧郁而美丽的散文来排解。真是“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夜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个人的情感在广阔、浩淼的时空背景中显得十分软弱,生命显示出更多的仓惶、无奈和神秘。灵魂的悲歌凝结成丽尼悲郁忧离的审美情感,只能对“明月”诉说心肠。

在个人独行的路上,无法解忧的丽尼在时空交错中为整个陷入***治分野的时代、陷入人生困境的人唱一首深情的挽歌。他用澎湃的感情、诗意的笔调面对“明月”书写了一个“野草”式的知识分子善良的灵魂。

三.苏青的“明月”

四十年代,战争割裂了整个中国,文坛也形成区域性的“孤岛”。苏青是四十年代年代上海“孤岛文学”中与张爱玲齐名一时的作家,“她比张爱玲更迟到一些, 有些被张爱玲带出来的意思。她不来则已, 一来便很惊人, 她是那么活生生的, 被掩埋这么多年几乎不可能。”审视苏青散文成就,应超过她已经取得的文学地位。

“茫无边际的黑海,轻漾着一轮大圆月。”《海上的月亮》横空飞来第一句就将读者的视野带入“月夜”、“海上”的时空坐标中。月夜能令人静穆地思考。苏青看到这一钩“故乡屋顶上常见的淡黄月”立刻记起青年美丽却身为弃妇终成疯婆子的母亲。这不仅是苏青一生的恐惧,也是人类对于生存压力的无可释放,而只能寄怀独自面对明月的喟叹中。这轮“淡黄月”引发受过高等教育的苏青对历史的回望。但是苏青的“月亮”在接下来的审美观察中产生了新变。“海上的月亮消失了”,“我”被盲肠炎的痛苦折磨得死去活来。“人还是要老、要病、要痛苦烦恼、要做噜哩噜苏事情的,以至于死,那捞什子月亮于他有什么用处呢?”苏青在月夜中体验到的不是战争纷纭、国家天下的痛苦,是一个基于安生立命需求上衍生出的个人痛苦经验。她怀疑明月的光明,怀疑希望:“海上的月亮是捉不到的,即使捉到了也没有用,结果还是一场失望。”“月亮”意象融入作者真诚的质疑与反思。这种全新的审美观促使“明月”意象完成了在本文中自足性的生成。这种全新的现代审美意识支撑了整篇文章的意象群的生成:从故乡的“淡黄月”、月下哭泣的女子、远离家乡的人到弱小可怜的孩子们。苏青的情感与意识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延伸中塑造“一个相对完整***的多重意义空间乃至意象体系。”“月夜”意象成为沟通时空的桥梁,具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明月年年望相似”的哲理性思考。苏青不再限于情感的追忆,更多对人生际遇的现实思考。

整篇围绕“明月”的意象群组合勾画出一个清醒而痛苦,伟大而单纯的人的形象,这是四十年代孤岛上千万“人”的形象:直面人生“光明”的谎言而痛斥之的伟大勇气,支撑这一轮“海上的月亮”照耀整个“孤岛”。

三种“明月”意象的生成显现出三位作家不同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意识。石评梅在浪漫幻想中体验死亡,体现出对青春理想永恒的哀叹;丽尼在直视惨淡的现实人生,剖白自己内心的忧思和徘徊的体悟。苏青通过“明月”意象的穿越打通无限延伸的时空,表达出对于现实人生困境的***思考。他们在面对自我灵魂和命运的书写中展开了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我们看到,在现代散文文学史,除了享有盛名的散文大家之外,还有无数失落的作家与优秀的文本等待我们去发掘,散文文体的文学价值不可忽视。但对于散文的研究,多集中于名家、大家的作品,甚少有具体文本的深入分析。像石评梅、丽尼和苏青这样优秀的散文家备受冷落。我们应该认识到,散文同样具有高度的审美内涵与诗性特征,具有丰富的个人与时代精神,足以与小说、戏剧、诗歌相抗衡。本文希望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引起对散文文本研究的重视,拓展对现代散文的研究视野,以散文文本的研究方法挖掘更多失落的“明月”,照亮新的散文史。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7,(第2期).

[3]裴斐著.诗缘情辨.成都市: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4]卫建民编选.魂归陶然亭-石评梅.[M]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石评梅著;张***,琼熙编. 石评梅散文全集.[M]郑州市:中原农民出版社,1996.

[6]林幸谦.濡泪滴血的笔锋:论石评梅的女性病痛身体书写[J].文学评论,2010,(第5期).

[7]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巴金等著.忆丽尼.[M]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9]丽尼著.丽尼散文选集. [M]上海市: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10]王安忆.寻找苏青[J].上海文学,1995,(第9期).

关于爱情的散文诗篇4

【关键词】冰心;散文语言;艺术魅力

冰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星作家,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她一直紧跟历史脚步,用知识女女性的角度记录这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她一共坚持创作75年,无论是在诗歌、小说还是散文上,冰心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她的散文,处处蕴含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浓厚的家庭伦理观念让冰心的散文中迸发出爱的光辉

在冰心的散文中,自始至终要表达的就是“爱”,她主张爱自己的母亲、爱护儿童,还要热爱大自然,在她的眼中,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互爱”来解决的。之所以冰心有这种大爱的思想,正是由于她孩童时期生活在一个非常和谐的家庭中,而作家的民族记忆、少年记忆与民族记忆都是他们创作的源泉,特别是童年记忆,这会影响一个作家的一生。正是由于冰心生长在一个民主、和睦的家庭中,造就出了她高雅的气质。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冰心,在行动与思想中都有着善良的品质,在成人后形成了“爱的哲学”,在她的散文作品中,很少有直接描述***治变换的篇章,更多的是描述自己的家庭,阐述家庭伦理观念与道德。例如,在描写自己的母亲时,她写到:

“母亲,你是大海,我只是刹那间溅跃的浪花,虽暂时在最低的空间上,幻出种种的闪光,而在最短的时间中,即又飞进母亲的怀里,我挚爱恩慈的母亲”。

这种家庭伦路思想贯穿在冰心一生的创作中,在她的散文《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山中杂技》、《往事・二》、《南归》、《空巢》中都可以看到她对传统中华民族家庭伦理精神的传承,这是值得我们拉发扬光大的。

二、典雅的中华文化让冰心的散文富含诗学的气质

冰心有很深的古代文学造诣,她长期受到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陶冶,将其渗透到自己的作品中,让她的散文充满诗学的气质。同时,冰心非常擅长利用诗句来点化文章,一些极为平常的诗句经过她的加工又重新绽放出光芒。在《寄小读者・通讯十六》中,她这样描述到:

“二月七日,正是五天风雪之后,万株树上,都结上一层冰壳。下楼微步雪林中,曲折行来,偶然回顾,一身自冰玉丛中穿过小楼一角,隐隐看见我的帘幕,虽然一般的高处不胜寒,而此琼楼玉宇,竟在人间,而非天上”。这一段是冰心描述的自己居住的小楼,在描写时,她借助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句意与语序上做了变动,实现了抒情叙事和语境描写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

冰心的这种语言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欢迎,连胡适先生都予以了高度的赞扬,她的散文有着音乐美和形式美,善于应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来提升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给她的散文赋予了更好的表现力。

三、时代的进步为冰心的散文赋予坚韧的生命力

在时代的进步下,冰心也在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境界与品位,文学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冰心的散文善于描述感人肺腑的片段,有着鲜明的美文特征,这与作者的人生阅历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童年温馨,求学生涯顺意,工作环境平和,人际关系友好,家庭生活幸福,都给她留下了很好的回忆。冰心在她的回忆散文中描写出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的宽广胸怀,表达出传统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

冰心虽然没有像巴金那样,强调社会责任,以反思的态度和含而不露的锐气,立足人生书写,但她自觉地紧密联系社会现实,把爱心贴紧大众人生,目光依旧关注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同样是通过自我感情的变动来折射社会现实问题,敢于写出带辣味的烫手文章。愈近晚年,冰心的写作愈发收放自如。冰心以更大的诚意与智慧来表达心中所思所想,以逾越人生苍桑的睿智与慈爱来展示她的心灵,表达她对时世的喜悦与愤慨。她在新时期的一些短篇散文中有一点文化祭的味道,这不仅是《我的童年》一类文章中引用了好些对联诗文,她对早年的回忆,更让人体会到五四精神的返照,充满了雅正之气。且冰心特有的深情,在这一时期,更化作奇妙的想象。

四、结语

在现当代文学史中,冰心是一位有着独特艺术风格、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她的散文文字典雅、清丽、思想纯洁,随处可见意境美。她一生崇尚美、追求美,在她的散文语言中显露出她独特的美学追求,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这不论是对当代的散文创作还是散文理论的丰富,都是一种珍贵的可资借鉴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丁晓卿.论冰心作品的“女性意识”:一步一步走向真我[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9)

[2]裴旭东.春华秋实 圆熟雅致――谈梁实秋散文的独特艺术魅力[J].科技信息.2009(02)

关于爱情的散文诗篇5

对徐志摩诗的研究,最早的是胡文在1923发表的《徐志摩君的。在徐志摩的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出版后,其诗新鲜的艺术形式,思想内容的独特表达,立刻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1931年徐志摩不幸催难以后,悼念诗人、评论其诗文的文章更是大量集中涌现,《诗刊》出版了《志摩纪念号》,《晨报・学园》刊出《哀悼志摩专号》,其它的报刊和杂志也相继发表了很多文章,在文坛掀起了一场评徐热潮。1936年以后,徐志摩研究渐趋冷落,专门研究的文章仅有高穆的《徐志摩论》(1944),赵景深的《徐志摩》(1946)等寥寥几篇。1948年陈从周的《徐志摩年谱》是第一部有关诗人生平创作资料的专著,提供了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成为后人研究不可或缺的依据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治标准席卷了整个文学研究领域,这一时期徐的研究偶有散见的文章,也是***治大批判,少有鲜论。只有陈梦家所作的《谈谈徐志摩的诗》,提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看法,对其诗的思想意义和优美形式做出了肯定。

自从1980年后,经过了漫长的停滞和的空白,徐志摩研究开始焕发出光彩。这一时期的著述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人,拓展了徐志摩的研究领域,而且涉猎了诗人的各个方面,并且有了一定的理论深度。

徐志摩的爱情诗在其诗中过半,但在50年代前,对徐的爱情诗论只是散见于各种评论文章中,论者只是将爱情诗作为文章的一个部分,或者作为印证某个观点支撑。朱湘在《评徐君》中,对徐志摩的爱情诗给以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徐志摩的“本色当行”是情诗,并对其情诗营造的氛围有着精彩的描绘:“(情诗的)街上有挂满了美丽的幻妙的小灯笼的灯笼铺,有雕金门面浅蓝招牌的茶叶店,有喷出晚香玉的芬芳的花厂,并且从堆了红边的黑漆的酸梅汤店里飘出一片清脆的敲铜片的声音,朱湘的看法是中肯的,从总体上对徐志摩的爱情诗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产生深远影响的当属写于诗人去世一年左右的茅盾的《徐志摩论》,茅盾的评论现在还不断的被人们引用,“我以为志摩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把它来当作单纯的情诗看的,透过他那恋爱的外衣,有他那个对于人生的单纯信仰,”徐志摩的爱情诗和自身的理想联系了起来。徐志摩的爱情诗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自身理想的影子,这一看法已被广为认同。张露薇1932年在《大公报・文学副刊》第2期发表的《论诗人徐志摩》一文,认为几部诗集中,《翡冷翠的一夜》是最成功的,尤其诗人的情诗成就最高,但又认为其爱情诗一味沉浸于个人的缠绵之中,不注重社会的复杂和自己的思想,因而有脱离现实人生的轻浮之嫌。’

新中国成立后的徐志摩的爱情诗研究,全盘否定的居多。1957巴人在《也谈徐志摩的诗》中写道:“徐志摩是那样一种诗人:自我以外没有世界,生活的天地是很小的。因之,人也就像动物似的,成为他惟一的泉源,这是谈不到什么个性***的。”仁饭963年吴宏聪撰文((资产阶级诗歌的堕落一评徐志摩的诗》,以((鲤跳》为例,认为他的爱情诗更多是轻桃放荡的痴情话,“充满着一种纯粹属于纵垮子弟寻欢作乐的迷醉,充满着有闲阶级的青春的戏谑。调子是柔和的,轻盈的,也是的。”这一时期徐诗的研究可以说是被打入了冷宫,对爱情诗的批判更是上纲上线,学术上的收获几乎没有。

1979年第9期的诗刊上,卞之琳的《徐志摩诗重读志感》为徐正名,拨乱反正,给徐志摩诗歌以较公允的评价。卞文说,不应仅凭《秋虫》、《西窗》极个别的诗作,而否定徐诗的积极思想意义,并认为徐的《志摩的诗》继《女神》以来巩固了新诗阵地,肯定了徐诗的价值和地位,在当时可以说是开启了徐诗研究的大门,遂引起了徐志摩热。1980年2月陆耀东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评徐志摩的诗》一文,肯定了徐诗歌颂美好爱情所具有的反封建意义,并分析评价徐诗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

对徐的爱情诗研究,在80年代后有了长足的发展。虽依然有一些论者坚持吴宏聪的否定批判的眼光,如胡炳光就指出:“徐志摩写过不少恋爱诗,在《志摩的诗》以后,这些恋爱诗不仅反映了他对爱情的沉迷,而且更有对的追求,”并且说他是把肉麻当有趣,这主要是指徐诗中历来备受争议的几首诗《别拧我,疼》、《春的投生》、《两地相思》等。

不过持肯定意见的论者还是居多,如张大雷认为,徐的爱情诗“热烈细腻地表现了所有真挚爱情的那些永远征服人心的美好品质。当这些美好品质正被沿袭数千年的封建势力和传统观念所摧残的时候,这发自诗人灵魂深处的心声即使没有什么很高的意义,也未始不是‘醒过来的人的真声音’,具有不可忽视的伦理和道德价值,给人以健康的力量和美感。”〔幻文木、郁华对几首有争议的诗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别拧我,疼》“可以说,这只不过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情诗,它只是比较细腻具体地摹写了欢爱时女方的表情、声调和眼神。既非浪声秽语,又无性的描写,决不是黄色作品。”

对于《春的投生》,他们认为是诗人以写实和夸张结合的手法写成的,用象征性的比拟和暗喻来描写展示男女欢爱过程中的灵与肉的和谐,愉悦欢畅和美妙,表现了一种生命力,一种春的投生的盎然生机和对生命的渴求与呼唤。徐志摩的爱情诗有一定真实生活成分,是人之常情的正常流露,因此对个别诗作应以开放的眼光做出中肯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徐志摩.徐志摩诗全编[M].顾永棣编.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

关于爱情的散文诗篇6

符·维·阿格诺索夫在谈到二十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时曾说道:“20世纪的俄罗斯承传了自身的文化传统,而文学则形象地反映出俄罗斯复杂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考察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基础。”[1](p3)实际上也是我们考察苏联电影的基础。上个世纪苏联文学的巨大成就是俄罗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延伸,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就苏联电影来说它和苏联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苏联电影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学基础,可以说它是在俄罗斯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传统浸***下成长发展起来的。苏联电影从内容到形式上处处都闪现着俄罗斯文学的浑厚、深沉、辽阔的艺术底蕴和壮丽而忧郁的抒情现实主义特色,总能引起人们无比的向往和思考。苏联电影以其鲜明的文学性特征区别于娱乐电影等其他不同类型的电影。特别是“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创作与发展,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电影创作,使苏联电影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文学性诗意风格。

电影的文学性实质上是指电影作品从整体上所体现出来的浓浓的文学精神和韵味,它有别于纯粹的商业电影和戏剧式电影。在电影诞生初期,苏联的电影大师们就反复研究学习俄罗斯的文学传统和创作经验,并从文学创造的角度着力探索电影如何运用电影的影像和视觉表现力来地描绘生活。在默片时代的高潮期,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库里肖夫、杜甫仁科等一批年轻的电影艺术家在批判法国“先锋派电影”的基础上,富于创造性地实验和发明了电影的镜头剪辑,并揭示了这种剪辑技巧在艺术创作中听显示出来的隐喻、对比、以及理性揭示的巨大艺术表现力,他们把这种关于电影镜头的剪辑组接技术称为蒙太奇。电影蒙太奇可以象文学那样具有艺术典型化的创造作用、对形象内涵的理性揭示和表现功能。客观地讲当时爱森斯坦和普多大金等人对蒙太奇的努力探索实际上是想找到电影艺术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的表现能力,并创造一种艺术性的电影,为此他们创立了以社会主义美学思想为基础的“诗的电影”学派,并奠定了苏联电影的文学风格。对此,米·罗姆认为爱森斯坦等人是充分地继承了普希金、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的创作精神,“对于我国文学的这些宝贵经验,我们研究得还不够深入,而爱森斯坦是深入研究过的。他所以提出‘杂耍蒙太奇’,正是根据原始艺术、古典悲剧、托尔斯泰的经验以至世界艺术的全部经验概括出这种手法的。”[2](P95)也正是由于此,在他们的电影中都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学色彩。象爱森斯坦拍摄的《战舰波奖金号》和普多夫金拍摄的《母亲》等影片则标志着“诗的电影”的诞生。《战舰波将金号》很好地处理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并注意了诗的隐喻与电影叙事的密切结合,显示出了影片的大气和场面的惨烈,此片赢得世界影坛的广泛赞赏。

为了使电影能够象诗那样去表现出浓郁的情绪性和鲜明的“俄罗斯忧郁”: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爱森斯坦就拍出了《白静草原》,尽管这部影片在当时遭受到了极左思想的批判,但它仍表现出爱森斯坦对电影的诗意情绪化进行的深入不懈探索。影片内容是少先队员巴甫立克·莫洛卓夫因向苏维埃***权告发了富农父亲及其同伙的罪恶阴谋,而被其父亲手杀死的故事。这部影片并没有完全迎合当时的***治气候而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多样的本质,特别是父亲杀子的场面写得极富人情味。此外这还是一部具有屠格涅夫式的诗意片名的影片,影片并没有详细具体叙述一个故事,而是运用多样化的电影语言手段去表达和挖掘影片的内涵。本片按照爱森斯坦的说法就是影片的“绝大部分材料都是采用非现实主义手法处理的”,这里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象征主义、隐喻、借喻、假定性等手法,这些丰富多样的表现技巧使影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影片还特别突出了影像造型的电影元素作用,环境、布景、自然景色、道具、照明、明暗对比等成为超越演员表演和对白的重要的剧作手段,较好地完成了对人物的塑造和对影片内容的表现。影片正象科瓦洛夫所分析到的,在影片中“爱森斯坦没有把大自然意识形态化,而是赋予它以灵性。他的仁慈厚道的俄罗斯中部地带并不是冷漠无情的,他发怒、欢乐、和悲伤。在那里整个人类世界都是自由自在的。在永恒、回声隆隆的苍穹下,杀子本身就具有奉献牺牲的语言的特征。”(3)(p137)这类“诗电影”对以后苏联电影的发展影响很大,以至后来出现一大批优秀的诗电影,象《伊万的童年》、《跟随太阳走的人》、《雁南飞》、《士兵之歌》、《恋人曲》等影片。因为这些影片都非常好地运用了诗的语言表现方式:譬喻、寓意、象征、主观情感性等艺术手法,使影片比较完美地体现了作为文学主要形式——诗歌的艺术韵味。

“散文电影”是苏联另一种极具文学色彩的电影体裁形式。散文电影是通过人物的形成过程去体现主题思想,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其表现手法体现了散文创作的“形散神凝”的基本特点。就这一点而言,这也是戏剧与小说的共同美学要求。戏剧有其时空局限,强调对话,视点固定等特性;小说也有其时空跳跃,结构灵活,重视抒情和描写以及插叙等特性:散文电影也就是借鉴了小说与戏剧的艺术表现特点,并以更加纪实的方式使影片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的丰富多彩的性格特征。其中早期影片有:罗姆的《列宁在十月》、《夏伯阳》;艾尔姆列尔的《伟大的公民》,以及格拉西莫夫的《七勇士》、《教师》等影片,这些都是富有代表性的散文电影。其中,格拉西莫夫的电影最具散文的特征。格拉西莫夫非常喜欢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他从契诃夫的作品中汲取了大量文学和美学的营养,力***像契诃夫那样,深入地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在影片中体现出“平凡中的诗意”和“平凡中的美”。在以后苏联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有非常好的散文电影的出现,如舒克申的《红莓》、舍皮奇科的《升华》和罗斯托茨基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影片。特别是最后这部影片以散文诗的方式展示了二战时期苏联女战士的魅力与悲壮。正像卡拉甘诺夫所谈到的:“姑娘们在远离前线和部队的卡累利阿地区森林里一个接一个倒下去了,但是他们在牵制了敌人、阻止敌人伞兵窜向白海运河的战斗中立下了功劳,……每个姑娘都像他们的指挥员瓦斯科夫准尉一样,在影片的进行中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因此,他们建立功勋的诗学形象表现得更加突出,对胜利的价值的思考也通过银幕动作、气氛和语调得到更加清晰地刻画。”[4](p110)影片以充满诗意的艺术意境,描绘了影片的典型环境:幽静的山林、漂浮着轻纱一样的雾的湖面,古老的乡野小教堂,远近传来的鸟的叫声,安宁而又富有生气的村庄。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发生了一场卓绝的生死较量。六个美丽的姑娘为祖国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象爱神一样的女战士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为国捐躯,使人充满了痛惜和崇敬。影片的诗化散文特点还表现在它的结构上,在影片中以残酷的战斗为发展主线,然后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构筑了三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形式,并从空间的情绪色彩上创造了这种结构所必需的意境。黑白颜色的镜头表现的是阴森残酷的战争,高光色彩镜头表现的是姑娘们对战前爱情与家庭的回忆,而真实还原的色彩则是对现实安宁幸福生活的再现。正是这样的彩色蒙太奇的结构形式,使严峻的战争、梦一般的回忆和绚丽的现实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有着密切联系。高调彩色而提纯了的回忆场面是现实女战士的信念和力量的源泉,而现实那美丽灿烂的山林,又是女英雄们的崇高精神的折光。影片以凝炼的笔触、抒情的意境和新颖的结构形式,从多方面塑造出了极富启迪意义的银幕形象,并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实质。

综上所述,苏联电影中所表现出来强烈诗意和散文色彩,实际上是其所追求的文学风格的多种表现方式,并折射着俄罗斯文学的传统的文化色彩。电影的这种风格也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新颖的欣赏喜悦和美的艺术享受。正是由于此,苏联电影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并对我国的电影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电影浓郁的文学特性也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然而这种艺术上的影响由于社会***治方面的极左思想的制约,有时候显得顺利,有时候也呈现出曲折和困难。这是因为当时我国的***治大环境决定了电影所关注的首先是电影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中国电影对于苏联电影的接受首先注重的是其***的思想内容。我们从众多的苏联电影作品中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理想,看到了无产阶级取得***权与巩固***权的复杂性与艰苦性,并鼓舞了我们的胜利信心。此外,我们更多的还是提倡从前苏联电影中获得了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和感染,如所放映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乡村女教师》等等。这一些电影在当时确实给了正在进行***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以极大的鼓舞和教益,也对年轻的新中国电影给予极大地影响。正象夏衍同志所描述的:“以苏联电影为榜样,并制成了许多反帝反封建的、有利于***事业的影片。”[5](P8)而这一切在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作品中可以看出来,象《钢铁战士》、《红日》、《红旗谱》、《南征北战》、《地道战》等影片。可以说苏联不但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而且,也整整影响了中国一代人的思想和电影审美观念。但是此时我们的失误也是严重的,那就是我们在关注苏联电影的***性与思想性的同时,却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苏联电影在艺术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文学诗意的美学特性。特别是当五十年代苏联电影出现解冻迹象时,不少的富有探索精神的苏联电影艺术家坚持人道主义原则,努力从多方面开拓电影表现生活的领域,并且在艺术形式上进行大胆的试验,拍出了很多富有强烈文学性的“诗电影”和“散文电影”。象《雁南飞》、《海之歌》、《士兵之歌》、《七面风》、《伊万的童年》、《恋人曲》等为人们所瞩目的优秀影片。这些影片虽然也能很快通过不同渠道输入到中国,但那时国内对待这些影片的态度很是令人费解的。当时的情况是,这些影片大都是作为反面教材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放映,人们不但对这些影片思想内容的变化和艺术形式的创新视而不见反而以极“左”的态度对其展开了大规模的批判活动,把这些富有艺术探索价值的影片看作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黑样板,是***治上的修正主义,是艺术上的形式主义。当然也有一些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敏锐的注意到这些苏联影片的审美意识上的创新性,并对这些影片的诗学特点做出了深入的分析。郑雪莱先生对此曾说道:“我们有些同志囿守于三四十年代:‘戏剧电影’的概念,认为‘诗电影’、‘散文电影’等等仿佛都属于旁门左道,甚至将其斥为‘现代派’,殊不知爱森斯坦、杜甫仁科、早已是‘诗电影’的代表人物,尤特凯维奇、格拉西莫夫、赫依费茨迄今仍是以散文电影风格的成熟运用而著称。……采用戏剧或诗、散文的风格则属于诗学的范畴。其实、散文化或散文电影在现代电影中已成为相当普遍的风格,它更接近于叙事文学,及艺术散文的诗学特点,因而使电影与文学更加靠拢。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倒可以说,现代电影中的文学形式大为加强了。”接着在谈到苏联电影《海之歌》时,他又说道:“这个电影剧本既有散文、诗(抒情诗)、史诗(叙事诗)的因素,又有戏剧的因素,它既具有较高的电影艺术综合性及电影性,又具有不可置疑的文学魅力或文学性。”[6](下卷p64)显然在真正的电影艺术家那里,他们还是在默默地关注和研究着苏联电影。苏联文学诗意电影对我国的影响在以后年代的电影创作中逐渐显示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电影诞生以后的几十年间都是影戏和戏剧电影的天下,只有极个别的影片如《小城之恋》表现出一定的文学色彩。我国电影真正地向艺术、向文学靠拢是在“”以后开始的。此时电影的风格、样式、结构开始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一大批极富文学性的电影相继出现。随着电影美学观念的进一步确立,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在叙事结构上演化为一种更加随意自由、更加生活化叙事方式,于是出现了散文式电影。如《城南旧事》、《都市里的村庄》、《小街》、《逆光》、《巴山夜雨》、《如意》等。这些影片都力求从电影艺术的本体、现实生活的本源与流程上来进行艺术的变革。《都市里的村庄》采用了多层次、多侧面穿插并进的手法,虽然它以丁小亚受冷漠与孤立的故事为主线,但其他的情节纠葛并不是它的必然有机延伸,而是相对***地发展的,对主题有着自己的意义。《城南旧事》则是以小主人公英子童年的目光,关注着发生在老北京的几个故事,这几个事件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又是时代的折光,影片的格调朴实清新、含蓄隽永,叙事随意自然,有着极强的艺术真实感。这些影片在结构上都力求避免人物的戏剧化,尽量按照生活的自然流程和真实的时间关系来结构影片。影片还注重细节的运用,注重场面的积累,注重光影造型,强调视觉形象的象征意味,使影片透露出浓浓的诗意。此外这些散文式影片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新颖的文学式结构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并在国内外各种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新时期中国电影美学观念最突出的变化则是文学诗意影片的崛起,这是由一批年轻的“学院派”电影艺术家们带来的。这些艺术家大都是科班出身,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电影理论知识,并受过严格的电影制作训练。他们观摩了大量的外国影片,其中包括苏联的一些经典影片,并从中汲取有益的艺术元素。他们在对中国传统电影冷静深入反思的基础上,从电影本体论出发,向文学靠拢,大胆实践,终于以自己别具一格的富于诗意美的电影给世人一个惊喜。《红高梁》、《黄土地》、《海滩》、《晚钟》、《菊豆》、《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在世界影坛上相继获得大奖,这标志着中国文学诗意派电影美学的诞生。这些影片充满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造型意识,注重向文学吸取营养。影片中大都通过精心的空间造型和叙事以展示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并以此来揭示审美对象的深刻内涵。影片中那些高度写真又混然整体的空间处理,质朴逼真又达到高度的象征概括化的画面构***、以及精心独到的光影造型等不但给人以新颖的诗的意境感受,而且还传达着丰富多义的历史文化意蕴。

这种诗意美电影还打破了叙事电影中情节是塑造人物、展示内涵的唯一的手段。在传统的电影中叙事性占统治地位,影片要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或曲折、或惊险,总是要把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这种电影的情节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线性的封闭性电影结构表现方式。而诗意电影强调的象诗一样是意象而不只是故事,它刻意追求的是通过比喻、象征、拟人的手法,以及色彩、光影等空间影像的造型以达到作品思想内涵的目的,并希求运用形象的含蓄性给接受者以思考、回味的广阔空间,让接受主体自己去体悟影像造型的思想意义。所以说诗意电影是意象体系,是开放性的结构。由于诗意电影重视影片的造型性,这就必然带来影像思想意念的多义性,一个画面、一缕光影、一抹色彩都可以引起观众多种多样的联想和思索,每个人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可以看出,这种“以形写神”、“写意传神”既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特征,也有苏联“诗电影”和“散文电影”的艺术韵味。如《海滩》中老鳗鲤等人奔向咆哮的海潮,人和自然合为一体,显示出无穷的意味性。《黄土地》结尾处,憨憨穿着红兜肚在求雨的人群中呼喊着,逆向奔行,画面采用的是高速摄影,缓慢的奔跑动作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它所创造的意念也是耐人寻味,富有意义的,张艺谋的《我的父亲母亲》更是一部情节简单、纯净的电影。有的人把这部影片描述为“散文诗”,也有人称之为“抒情电影”,实际上都无不可。的确,《我的父亲母亲》不同于张艺谋以往的风格,他不是着意在影片中讲述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和故事,而更多地是一种对意境和画面的塑造。这部影片虽然淡化了故事情节,然而却通过优美出众的音画造型传递给观众一种诗情画意的美感,一种心灵的抚慰,表现的是艺术家对美、对真挚爱情的理解和追求。另外,创作者在这类影片中都不是通过画面把现成的结论和观念奉送给观众,而是运用精心营造的富有诗意美的画面引导观众去想象和思考,进而感悟人生,理解世界。总起来看,在文学诗意美字观念下创作的电影作品具有新颖***的意义,由于这类影片是以新的结构形式和造型语言来表现当代人的意识和观念,所以它不仅是一种直感的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理解思考的艺术,它同当代人多层次、多视点、多极性的思维方式是相一致的。诗意电影及其美学观念正是通过电影的特殊造型手段,向世界电影美学的哲理化、内心化和生活化健步迈进,终于以其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独树一帜。电影的这种发展趋势,实际上也是电影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确实汲取了各种艺术的营养,但我认为它主要还是从文学和戏剧获得了更多的自身发展的基质。到现在为止,不管电影的自身视听造型手段有多么长足的发展,他仍然摆脱不了文学的强大支持,或者说他仍然需要向文学那样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表现力和对人、对世界深刻认识来赢得自身生存的价值。如果说苏联电影一开始就注意到文学元素的重要性,并进而在电影艺术实践中实现了电影的文学诗意性,那么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前提下,也终于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诗意性电影,这对于我国电影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电影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在商品经济规律的支配下,电影文化出现了新的转型,出现了内容风格和艺术形式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令人担忧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影片出现了“浅”、“俗”、“丑”的不良倾向,缺乏艺术的魅力,当然也就不能吸引观众。电影的创作不能为了迎合市场就一味地闹剧化和粗俗化,而应遵循电影的艺术的创作规律,着眼于提高影片的艺术晶位。所以说我们的电影还是应该多借鉴一些外国电影的创作经验,特别是苏联电影的文学诗意性特点,要提高我们的电影的艺术品位,使电影在给人娱乐的同时,更能给人强烈的富有诗意的审美感受,这样电影的发展才会多样化,才会受到观众的喜爱,也才会更有前途。

收稿日期:2002-02-06“有”版权所

【参考文献】

[1][俄]符·维·阿格诺索夫,20世纪俄罗斯文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苏]米,罗姆.重提“杂耍蒙太奇”[J].世界电影,1983(4).

[3][苏]奥·科瓦洛夫.时代的象征[J].世界电影,1988(6).

[4][苏]A·卡拉干诺夫.苏联电影·问题与探索[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关于爱情的散文诗篇7

一、完成的工作和主要做法

(一)、积极开展文学活动

2、2012年3月3日晚举办庆“三、八”女作家联欢会

3、2012年4月9日晚上举行一次读书会

4、3月28日定海作家群组织寺岭古驿道踏青活动

6、2012年5月14日举办“红五月诗会”朗诵会

7、9月20日区作协会员参加走进定海公安“印象警营”采风活动

8、9月24日,作协散文组、小说组织摘箬山采风

(二)、完成多项大型文艺活动创作任务

白马为定海区教育系统书香活动大型经典吟诵会撰写诗歌主持词。白马、储慧、应红枫、缪佳祎为“潮起东海看定海”定海区纪念舟山***60周年大型晚会撰写主持词及有关创作。白马、缪佳祎、储慧为“定海港湾秀音乐烟花晚会”撰写主持词、解说词。白马、李华为定海区机关工委撰写“红色礼赞”文艺晚会撰写主持词、串台词。八月以来,定海区举办“唱响定海——家家通杯魅力网格才艺PK大赛,我会白马、应红枫、赵翔、胡翠君、李华、王冰沁等深入***、昌国、城东、环南街道及岑港、册子、白泉等赛区活动现场,采写花絮、得到上级好评。白马为总决赛撰写解说词。采写、编辑《千年马岙》一书。

(三)、注重文学培训与研讨

1、举办文学讲座

2012年1月10日,定海作家协会举办一次文学讲座,请舟山作家、原《青年文学》编辑陈锟老师讲课。陈锟老师以文学是什么?我们与文学的距离,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中国小小说与舟山小小说现状分析等话题展开;为大家讲了一堂生动的文学课。下半场进行了提问互动,大家反响较好。

2、举办吴妙琴《班主任日记》研讨会

2012年6月19日上午定海作家协会举办吴妙琴《班主任日记》研讨会。研讨会上庄世维石林、储慧、顾丽敏、余文茱、芭蕉、方交良、李华、张学群、姚琦峰、胡翠君等作了发言,对吴妙琴的《班主任日记》进行了多方位的研讨。

3、与区文联联合举行白马诗集《爱的光芒》首发式暨研讨会

2012年7月1日晚上,区文联、区作家协会联合举行白马诗集《爱的光芒》首发式暨研讨会。定海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区文联***张交和向舟山市***书馆赠书,区文联副***乐玲娜向金颐书苑赠书。作者白马向到会领导、嘉宾、作协会员赠书。研讨会上,白马谈了创作感言。王冰、俞跃辉、侯宏琦、储慧、周晓红、缪佳祎、何伊娜、颜珊珍、顾丽敏、叶琛等作了研讨发言。大家对于爱情诗如何创作进行了多方位探讨。最后,到会领导汤赛虹副局长、乐玲娜副***、张交和局长作了讲话。

4、举行蒋杰叶琛诗集《南北风》研讨会

(四)、开展交流活动

与外地交流:3月17-18日,协会诗创委与《黄河诗报》主编王竞成进行了诗歌交流。11月8---9日,梁晓明等作家、诗人来定海采风交流。

开展对外交流:3月24日—25日,我会二名会员应邀到三门参加省作协诗创委、台州市作协诗创委主办的“相约春天,桃花诗会”活动。活动期间与省内诗人进行了多次交流。

10月16日白马、储慧等到杭州参加国际诗歌朗诵会,并分别上台朗诵了各自的诗作。有美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的诗人参与了此次朗诵会。

(五)、抓好队伍建设

1、召开二届八次理事会

2、召开创委会会议

2012年4月9日,定海作家协会召开创委会会议,各创委会主任、分管活动副***、秘书长、副秘书长出席会议。会议对各创委会开展活动、指导会员创作做了工作安排。希望各创委会多组织活动,以活动促进创作,始终抓住创作作品多出成果这个中心。

3、做好发展新会员、推荐会员加入市、省级协会工作

发展3名新会员:梅露、吴妙琴、练碧辉。

我会何伊娜、芭蕉、菁艺批准加入市作协。

我会副***兼秘书长储慧加入浙江省作协,至目前,我会有2名省作协会员。

做好佳依等3名会员加入省作协的推荐上报工作。

(六)、作品集体亮相

《绍兴诗刊》2012年第1期推出“舟山诗群”,发表我会白马、俞跃辉、储慧、佳依、伊娜、蒋杰、叶琛、梅露、芭蕉、宏琦等诗作。

《黄河诗报》2012年第3期,推出“定海诗人”小辑,发表我会宏琦、跃辉、储慧、佳依、红年、伊娜、蒋杰、叶琛、冯飞雅、白马的诗。

(七)、编印《定海作家简报》10期。

二:主要收获与创作成果 (一):主要创作收获

1、长篇小说《金塘儿女》出版。定海区金塘镇业余作者俞友芳历时4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金塘儿女》3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金塘儿女》的编辑出版,是协会上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由白马、庄世维担任修改、校对任务。

2、白马诗集《爱的光芒》出版。白马爱情诗集《爱的光芒》于2012年6月出版。

3、蒋杰、叶琛诗集《南北风》出版。蒋杰、叶琛诗集《南北风》2012年11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这是定海作协第一本合出的诗集。

3、王冰(潘瀚涛)担任总纂的《昌国遗风——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共六册十五卷,180万字)。

4、与新视野文化公司联合策划编印《诗咏舟山》摄影争配诗台历。

5、特别会员创作成绩突出。杨怡芬、远山、孙和***等创作成绩突出。

6、白马完成专题诗集〈诗咏定海〉的创作。

7、庄世维完成〈定海特产〉一书写作。

(二)、主要获奖情况:

白马的诗《定海组诗》获2008—2009定海海洋文艺精品名品奖银奖。

吴顺珠《定海•普陀山》获2008—2009定海海洋文艺精品名品奖铜奖。

苗忠表的散文《初恋的地方》获“榕树下”文学网“我愿意”征文一等奖。

何伊娜《水样精神,海样情怀》3月获浙江省电力系统女职工论坛金奖。

苗红年诗歌《空中的云朵》获诗界论坛2012年第一届诗歌比赛银奖,诗歌获《星星》诗刊主办的“嘉阳杯”全国诗歌大赛优胜奖

由市委宣传部举办的舟山***60周年征文比赛揭晓,白马的《大桥礼赞》获二等奖,苗忠表《将青春塑成一座纪念碑》获二等奖,应红枫《放歌岙山岛》获三等奖。

由定海区委宣传部举办的庆祝舟山***60周年征文比赛,白马获一等奖,储慧获二等奖,应红枫、庄世维获三等奖。

苗忠表散文《普陀山读海》获第六届“普陀山杯”全国文学征文三等奖,散文《妈妈,妈妈》获中国节日祝福网2012年母亲节征文特等奖。

王冰获浙江省“民间手工艺—虎头鞋”设计创意邀请赛个人优秀组织奖。

白马的《舟山跨海大桥》组诗获新国风2010诗歌创作金奖。

8月,储慧的《品读人生》、缪佳依的《让我们都期待一个好结果》获全市宣传系统读书心得征文优秀奖。

赵翔的《好儿媳黄传秀》获“王龙杯”中国孝德新故事征文三等奖。

储慧散文《走过东沙古镇》并荣获中国当代散文奖。小说《虎子的爱情》荣获《小说选刊》,首届全国小说征文二等奖。

何伊娜《一生读你》获普陀区读书征文比赛一等奖。

冯飞雅《福鼎纪行》获全国散文年会二等奖。《用雪莲般的姿态拥抱幸福》在全国百名作家看白茶征文中获二等奖。

(三)、主要入选作品

苗忠表小小说《心中的远方》入选《2009年中国小小说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储慧散文《走过东沙古镇》入汇由新浪网、《散文选刊》等评选的“2009年中国散文排行榜。”《诗20首》入选21世纪今选文丛第二楫《当代10名诗人今选》。

赵翔相声《九字迷》入选《2009年全国相声作品大奖赛获奖作品选》(中国文联出版社)。

叶琛的小诗《回望》入选《中国微型诗300首》(湖南人民出版社)。

苗红年《祖国和我》入选《中国阳光》(由《北京文学》月刊社策划,同心出版社出版)。《致父母》《海边》入选《诗样年华》。

芭蕉散文《不愿隐没前世今生的恋情》入汇由新浪网、《散文选刊》等评选的“2009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相忘书——浙江省文学内刊优秀作品选》一书,近日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我会白马的《灯塔组诗》、储慧的《诗五首》、何伊娜的诗《向阳花厅》、周晓红的散文《走马微州》入选该书。

储慧创作情况及散文作品《茶人谷》分别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储慧二书。

何伊娜报告文学《海天佛国护灯人》入选大型报告文学集《浙电人奋力前行的足迹》。

何伊娜长篇组诗《向阳花开》发表于《七弦琴》。

2012年《中华散文精粹》入选储慧、何伊娜、白马作品。

(四)、主要发表情况

庄世维《舟山人婚俗礼仪面面观》在舟山日报“人文”版全版推出。

蒋杰的诗《古野岙》(四首)发《文学港》2010/一。

王冰、周晓红的随笔发《舟山日报》3月3日副刊。赵翔《收藏的故事》,胡翠君、邵友娣、吴妙琴在《舟山日报》发表作品。

姚琦峰《清明古道行》二篇发《舟山日报》4月13日旅游版。姚琦峰多篇散文发《舟山日报》。

《海中洲》发小红、姚琦峰、叶琛、何伊娜等多名会员作品。

《绍兴诗刊》2012年第1期推出“舟山诗群”,发表我会白马、俞跃辉、储慧、佳依、伊娜、蒋杰、叶琛、梅露、芭蕉、宏琦等诗作。

《黄河诗报》2012年第3期,推出“定海诗人”小辑,发表我会宏琦、跃辉、储慧、佳依、红年、伊娜、蒋杰、叶琛、冯飞雅、白马的诗。

苗忠表小小说《过江龙》发《短篇小说》2012年第4期。

《今日定海》发庄世维、储慧、陈瑶、云青青、应红枫等多篇作品。

王冰《民间自主:传统节庆活动的传承之路》刊《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第3辑,《桃花会:传承在舟山海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刊《文化月刊》2012年第七期

缪佳依《我的忧伤在门外》发《散文诗》2010/10。

何伊娜《水榭亭台吟清秋》发《东海岸》第一期。《真心感悟真情写作真性表达》发《东海岸》第四期。《向阳花开》入选部级刊物《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情诗》诗刊发侯宏琦、储慧、芭蕉作品。

红枫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作品60多篇。

三:存在不足

1:许多会员投物局限在本地,向全国刊物投稿少。

2、各门类载体创作发展不平衡,小说、戏曲、小品创作仍是弱项。

3、各创委会开展活动不多。

四:2011年协会工作计划

一、协会工作

1.召开一次会员座谈会。

2.召开2—3次理事会,重要事情及时召开常务理事会。

3.做好发展新会员工作。

4.做好协会日常工作和组织联络工作。

5.推荐本会会员加入市作协等。

6.向市内外报刊推荐本会会员优秀作品。鼓励会员积极向市内外、省内外投稿,努力做到出作品、出人才、出成果。

7.推荐会员优秀作品参加区、市评奖。

8.十二月,收集汇总会员一年来作品发表获奖入选情况,搞好年度工作总结。

9.编印《定海作家》简报,及时反映协会动态、会员创作情况。

二、培训、研讨

2、推荐、组织会员参加各种文学培训。

4、举办作品研讨会。

三.文学活动

1.进行一次对外交流活动。

2.进行2-----3次文学沙龙活动。

四.做好《望潮》组稿、编辑工作

1.鼓励会员创作优秀作品,积极为《望潮》供稿。

2.积极配合文联做好《望潮》的组稿、编辑、校对等工作。

关于爱情的散文诗篇8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著名散文家、诗人、儿童文学家、编辑家。1924年10月出生于江苏淮安,曾任《世界晨报》记者、编辑,《联合晚报》副刊编辑,《新文丛》杂志编辑,《新民报》记者、编辑,《***日报》记者、文教组组长,《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并出任过《人民文学》、《儿童文学》编委和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书记处书记、***团成员。现为《散文世界》主编、国际笔会中国中心理事。

山因***而高,地以人杰而灵。漫步井冈山,每一座山峰都是一部英雄史诗,每一条小径都凸现一种沉着和坚毅,似乎每一杆竹子都是中国***的见证,每一阵风过都有先烈的呼唤和叮咛。走在井冈山上,我们俨然在读一部红色经典。

记者第一次知道袁鹰、第一次知道井冈山、第一次知道井冈多竹,是在中学时代的语文课本上的那篇散文《井冈翠竹》。

经过长时间的约访,终于见到心仪已久的著名作家、资深报人袁鹰。年已耄耋的他,谦和、淡泊处世,谦恭有余,~头皤皤银发展示着他人生的艰辛与事业的辉煌。融洽的访谈气氛,消除了年龄的界限与初次接触的拘谨。透过他淡定、沉着的神情,笔者感受到文学带给他的魅力。

袁鹰的散文,感情奔放、文笔清丽、细腻而为读者喜爱。袁鹰的诗,朴实、清新而令吟诵者称道。更让人啧啧称赞的,是他的为人、为世之道。

袁鹰是散文大家,写过《井冈翠竹》和《风帆》、《十月长安街》、《小站》、《戈壁水长流》等大量散文名作。决定散文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很难用一两句话说得清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散文所要表现的时代精神很重要,袁鹰也认为时代精神对散文来说不是可有可无、可浓可淡,更不是味精、胡椒粉似的调味品。在他看来,任何文学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时代,何况散文这种最简便、最自由的文体,更可以从多种侧面、多种角度、多种层次去表现作者对时代的感受和审视。他说,我们摒弃简单的、机械的“为***治服务”,但决不能否定时代精神。

不过,袁鹰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散文作者是不是掏出了自己赤诚的心,抒发了自己真挚的情。“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感人肺腑、使人长年不会忘怀的名篇佳作,尽管可以从中分析出于条百种成功的因素,但是归根到底,那最关键的必定是作者流泻在字里行间的一片真心、一段至情。”正因为如此,我们在袁鹰的笔下感受到他的至性至情,“犹如一股股清泉,流泻在心田深处,晶莹透彻,动人心弦,感人肺腑,更净化人的灵魂”。有时透过他的文字,似乎能感受到笔墨底下波澜万丈,纸背之心腑万千言语。

袁鹰前期的散文多描写处在旧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忧伤与、沉沦与反抗,以此来鞭挞黑暗,表达对光明的向往,艺术上追求一种质朴无华、明朗欢快的格调。***后,他的散文大多触景生情,即事论理,通过摄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反映社会的人情风貌。语言凝练酣畅,熔抒情、议论于一炉,经常采用排句、叠旬的形式,结构跌宕严谨。他曾说:“人生的妙谛,人类的至情,文化的菁华,艺术的真善美,往往蕴育于日常生活的起居、行止、交往、饮食之中。”“我比较喜爱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人生真理于水光山色之中,寓哲学蕴味于诗意氛围之内的散文;喜爱理在方寸、思隔山河、情思隽永、含意深远的随笔。”

“‘文章如锦气如虹’,在真实与自然里,可以看出作者‘读书破万卷’的痕迹。”冰心先生生前曾如是评价袁鹰的散文。红学家李希凡在《(袁鹰代表作)前言》中也曾说:“我还以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厚的修养,似也在作者的创作中起着特殊的‘引发’作用,给他能散文的艺术境界的创造,增添着诗意盎然的情趣。”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博。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袁鹰的散文“诗情”常常表现在对古人的诗文名旬的运用上,使语言音调铿锵,大有散文诗的音韵美。袁鹰的诗朴实、清新。1953年发表的《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获全国第一届优秀少年儿童文学奖。1960年发表的诗《刘文学》,获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与此同时,他还写了不少杂文、随笔、儿童文学作品和文艺评论等。1983年出版的《秋水》,获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1985年3月,个人获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领袖之星”勋章。

许多年来,熟识的朋友都说他是脚踏新闻界和文学界的“两栖人”。袁鹰感慨:“半个世纪的‘两栖’生涯,一面为他人缝制嫁衣,一面为自己裁剪衫裤,忙忙碌碌,风风雨雨,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我至今不悔,还常常引以为荣,引以为乐。它是生活给我的厚爱,使我的人生道路虽然平坦却不单调,而且还算充实。”

袁鹰的文学成就,赢得了声誉和文艺界的认同。在1979年召开的第三届作家代表大会上,袁鹰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在第四届、第五届作家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作协***团委员,成为作家团体中的领导成员之一。但是袁鹰从来不把这当成一种“宫”。他在任时,经常是挤公共汽车去作协开会。

1987年离体后,仍先后担任《散文世界》主编,《人民文学》、《儿童文学》等刊物的编委等。他仍然笔耕不辍,写了大量深情感人忆战友、忆往事的散文和富于哲理、文采的随笔。晚年,他每天不忘看书看报看杂志,《人民日报》、《中华儿女》等9份报刊是他常看的,央视“新闻联播”是必看节目,4频道国际节目与11频道的京剧节目也不时看看,“电视剧好的不多,一般不太看”。

一次,袁鹰游览成都宝光寺。寺中一塔、五殿、16院让他十分感叹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历史悠远。在该寺主殿大雄宝殿,袁鹰看到这么一副楹联:“世外八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细细品来,他悟出了其中的禅机。在他看来,“了犹未了”实在蕴涵着朴素的真理。“了”是相对的、暂时的,“未了”才是绝对的、永恒的。对于他,生活与创作从来都“未了”。他认为:“对个人来说,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安下心来,利用未了的剩余时光,继续做未了的事。”得益于这副楹联的启发,晚年袁鹰把自己的书斋起名为“未了斋”。

关于爱情的散文诗篇9

一、意境阐释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从文本角度解释意境。“文因道存,道以文显”。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篇目都是文质兼美、情境俱佳的文章,教师要引领学生解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还原作者的时代,感受作者的人生经历,读出作者鲜活的灵魂。如在《小石谭记》教学中,教者仅以“唐宋家”、“河东先生”介绍作者柳宗元,难以还原作者的时代背景。教者先介绍柳宗元随父宦游、避乱逃亡、革新运动、永州之贬,步入柳宗元的情感世界,体会挚友之情、父母之情,感受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治抱负落空,借山水来排遣人生的失意,心理的空洞得以弥补。透过其作品,我们从“宁为有闻而死,不为无闻而生”看到了柳宗元坚持理想、不懈追求的积极人生态度,从“嘻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乎恸哭”中看到了柳宗元遭贬谪的悲伤心境,“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倾吐“怨骚”之情。

2.从情感角度解释意境。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注重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获取过程、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养成,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缺失。语文教学应限制工具性,弘扬人文性,强调尊重人的情感、人格、人性和尊严,发展其内在精神和***人格。中学语文文本处处洋溢着生命活力,绽放着生命景观,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真情流露,体验生命的交融过程。散文作品更是如此,它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寄托情感,以此来抒发主观情感。如在《背影》教学中,通过“再三嘱咐”、“甚是仔细”、“踌躇”等字眼流露出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疼爱。通过三次流泪感受儿子对父亲的爱,从望父买橘,看到艰难背影时的感动之泪;父子离别,依依惜别背影时的惆怅之泪;到含泪读信,再现背影时的思念之泪。品读文章,能从字里行间充盈着慈父孝子间相怜相爱的深情,品味到永恒的亲子之情。

3.从人物精神解释意境。诗歌之美不仅美在语言精炼,似品味琼浆玉液,令人回味;美在韵体和谐,句式工整,韵律流畅;更美在人物精神,讴歌生命,弘扬精神。在学习《蒹葭》作品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追求爱情应放在鲜花盛开的浪漫季节,为何偏偏选择在树木枯黄、树叶飘落、万物萧条的秋天?许多中国人习惯在秋天情绪低落,故有“士子悲秋”之说。士子笔下的悲秋预示着青春不在、生命漂泊、爱好遭受打击等主题。从诗句“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感受为追求纯洁爱情历经艰难险阻的执着和求而不得的伤感情怀。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境教学

1.抒情散文的意境教学。文章之妙,在于有意境而已矣。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吟诵作品唤发学生的视听表象,将其带入作品创设的意境,感受意境之美。在学习《秋天》时,教者让学生回忆有关秋天的诗句,如曹丕的《燕歌行》、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营造秋天的氛围学习新知。抒情散文语言优美,韵律流畅,情感丰富,意境优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高低、缓急、轻重读出作者情感的变化,从读《济南的冬天》感受济南冬天山的暖和、舒适、秀气和雅致,水的暖、绿、活。抒情散文语言精美、准确传神、意味隽永。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味语言的生动,想象文中之境,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如在学习《春》中,通过“偷偷地钻”写出了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小草破土而出,表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2.叙事散文的意境教学。叙事散文情皆在文中,形象由叙事而生,情感借形象而发。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散文的情感,感悟散文的意境美。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面对重开的生机勃发、辉煌灿烂的紫藤萝花,引发对生命的思考,生命的长河中虽有迂回曲折,但应顽强不息,永远前行。

3.诗歌的意境教学。在诗歌中,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客观影象融为一体,是需要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超越于意象之外的境界。如在《雨说》教学中,教者让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欢快、优美的画面,并充分发挥想象力,仿照原有诗句,重新创作新诗,从中捕捉智慧,收获灵感。

关于爱情的散文诗篇10

关键词:跨越时空;英国文学;茶文化;比较

1英国饮茶习俗

荷兰人将中国茶叶带到英国,早期价格非常之昂贵,其价值如同黄金,只有王室贵族才有消费的能力,当时宫廷中流行喝酒,经常有人喝醉。早在16世纪时意大利作家波特罗(GeiovamniBotero)认为茶是一种中草药,利于身体健康、助于驱除邪气,且可以有效缓解宿醉带来的病症。一时间茶叶药用价值得到英国人的信赖,成为茶叶广告、学术研究的重点。而后英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快速发展,随着茶叶价格的降低以及宫廷贵族的传播与推崇,茶叶逐渐深入到寻常百姓家。由于英国一日三餐习俗与中国不同,早餐丰富、午餐简单、晚餐又晚,贝德芙公爵夫人安娜女士就在午餐与晚餐之间饮用些茶点,还可以与朋友聊天闲谈,久而久之这一习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在贵妇们的传播与推崇下形成特色英国下午茶文化,无论是贵族聚会、朋友小聚,红茶配着三明治、饼干成为当时的茶点时尚,再用各种精致的茶器具以及各种舞蹈娱乐活动,成为了当时最流行的时尚,甚至成为了人们进入上流社会的最佳场所。英国人爱喝茶可以堪比中国人,但其与中国饮茶文化大不相同,他们喜欢在茶中加入如牛奶、糖,并与甜点等一起饮用,且还有固定的时间,对饮茶的环境提出很好的要求,因此根据不同的饮茶时间,英国茶文化又分为早茶、上午茶、下午茶以及晚餐茶,其中以下午茶为核心。《爱丽丝漫游仙境》是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也是儿童最为喜欢的童话故事,爱丽丝漫游仙境时时常与伙伴们享受优雅的下午茶,这足以说明下午茶文化在英国的流行。英国的下午茶文化逐渐渗透到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英国茶文化的代表。

2英国文学与茶文化

在英国茶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茶叶不仅仅是“缪斯之友”、“众神的甘露”而且是小说灵感的源泉,也受到许多诗人、画家、作曲家的追捧,甚至成为他们成名的助推力。德蒙•沃尔特为皇后写的赞美诗《饮茶王后之歌》一时间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沃尔特从此名声大噪。英国剧作家皮内罗将茶视为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寄托,引领他探索陌生的未知世界,带领他思考当下及未来的生活,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与古代古人对茶的感触与体会如出一辙。茶在英国文学家视野中,既是日常饮用、招待客人的物质用品,也是文学家们情感寄托的精神粮食,其在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力不亚于茶在中国文学界的影响力。当时有关茶书籍的销售量非常之高,给英国的文学界创作带来了春日的阳光与雨露,也为创造大众喜爱的读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英国文学又为茶文化的丰富、流传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可以说,英国文学与茶文化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关系,下文将重点分析英国经典的小说与诗歌中对茶文化的描述,是如何丰富其文学主题的。

3英国文学与茶文化的相融

在英国,茶叶从起初的物质、药品到饮料再到后来形成了茶文化和创作素材,成为激发文学家创作灵感的甘露。17世纪当茶与咖啡、可可同时出现在咖啡馆时,在咖啡馆中流传一句话———“你去了就可以看到牧师在喝咖啡,而诗人在品茶。”可见,茶对英国文学的影响,也因英国文学的兴盛而丰富了茶文化。3.1英国小说中的茶文化英国茶文化深得英国文学家的歌颂与称赞,英国文坛泰斗塞缪尔约翰逊宁愿做茶鬼,“与茶为伴欢娱黄昏,与茶为伴抚慰良宵;与茶为伴迎接晨曦,典型顽固不化的茶鬼!”他对茶的喜爱不比我国古代文人对茶的喜爱少,其以茶会友创办的文学俱乐部,成为当时文学界的流行风尚。劳伦斯在其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中在讲述19世纪末英国底层人民艰辛生活以及复杂变态的心理—“恋母情结”,在这一宏大主题中作者展现英国家庭饮茶风俗。莫雷尔是个挖煤工,贪杯、粗俗,但其十分爱喝茶,无论自己工作多么辛苦,身体多么劳累,他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煮水烧茶,似乎在家中只有他喝茶的时候才是幸福的。作者事无巨细地描述了莫雷尔很多喝茶的不同习惯与场景,比如他下井时就喜欢喝不加奶不加糖的凉茶;他随时会把铁皮水壶灌满茶,看见太太喝着他沏的茶时,他也感觉十分满足;有时莫雷尔喝茶时非常粗犷,甚至不顾形象将茶直接倒在茶碟上,待茶凉些时,隔着大胡子一口气喝完,胡子乌黑黑的,喝完后叹了口气,随时继续将茶倒在一茶碟上。小说中像这样细节的描述还很多,从这些喝茶的细节中我们看到英国底层百姓爱喝茶,但又无法享受优雅的饮茶方式,这与当时宫廷贵族、上流社会的下午茶形成了鲜明对比。凯瑟琳•曼斯费尔德的短篇小说《花园茶会》描述有钱人家的一场下午茶会,在自己的花园中搭着精致的帐篷,专业的乐队,美味可口的各色点心,定制的高级糕饼,各种果酱,高档的茶具和茶叶,茶托、茶盘、餐巾、刀叉勺等器具都有繁复严格的规定……处处彰显着主人的高贵、优雅的生活,展现了主人浪漫的生活格调。而劳伦斯笔下茶在底层百姓的生活仅仅是饮料之一,或许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疲劳,而只有在周末家庭聚会中,茶会才会显得稍微丰富些,但无法企及上流社会茶会的优雅与浪漫。[1]3.2英国诗歌中的茶文化随着英国人对茶的喜爱,茶文化在当地迅速被广泛接受,诗人们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纷纷创作茶诗,既从不同的视角展现英国人对茶的爱,又启发人们的思考。英国诗人和剧作家纳厄姆•泰特合作的《灵丹妙药:茶诗两篇》:“健康之饮和灵魂之饮,美德和优雅人士开怀地痛饮,它像令人高兴的花蜜,又像一剂古希腊传说的忘忧药。”饮茶已经深入到英国人的灵魂之中,她能让你开怀又能让你忘却烦恼,以至于“阿波罗在天亭第一次尝到芳香的茶叶时,产生不朽的力量,那种开心胜过花蜜和忘忧药。”诗人用通俗易懂、活泼有趣的语言表达对茶的无限热爱,茶能赋予你开心,赐予你不朽的力量,从这里我们便能明晓为何茶叶会成为英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济慈和雪莱都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济慈在诗歌中刻画了恋人们等茶喝的场景:“一点一点地吃着烤面包,在叹息中等待凉茶……”。雪莱被称之为诗人中的诗人,其在一首300多行的长诗中写道:那药师医士抱怨的饮品,而我会不顾劝诫大口痛饮,当死神来临我们将抛硬币决定为饮茶而死谁第一。拜伦在诗中写道:“你还在心情忧郁吗?那就去喝中国茶吧。”茶是恋人约会聊天的必备品,是人们打发无聊时间、是缓解情绪的必需品,喝茶时的优雅与格调是他们高尚精神的体现,无论何时哪怕面临死亡时,英国人都要喝茶,可见茶在英国受欢迎的程度。维多利亚时期著名作家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中介绍英国正式非正式茶会,从达官显贵的高雅茶会到普通百姓的日常饮用不同的场景,折射了英国当时城乡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2]。1663年,在凯瑟琳公主与查理二世结婚一周年时,诗人埃德蒙•沃尔特特意为写了赞美诗《饮茶王后之歌》送给皇后,译文为:“花神宠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与秋色,美难与茶比。一为后中英,一为群芳最。物阜称东土,携来感勇士。助我清明思,湛然去烦累。欣蓬事诞晨,祝寿介以次。”[2]诗人既赞美了茶精神之美,品德之高,同时又称赞凯瑟琳皇后的美貌及其对饮茶文化的推广,将赞凯瑟琳皇后茶之美相媲美,该诗歌得到皇后的欣赏。从这里透露出当时英国宫廷贵族们对茶文化的崇尚与痴迷,也反映出当时贵族生活奢靡之风气。茶文化为小说家、诗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其描述人物形象、社会现状提供了很好的意象,丰富了文学作者主题思想;同时,英国文学又为茶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内涵表达提供详实的记录,英国著名的诗人———亚历山大•波蒲在《额发之》中表达了,饮茶不单单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感觉,可谓是传播茶文化的佳作。3.3英国散文中的茶文化英国散文与茶文化的高雅之精神更加契合,散文充满了诗意的美,尤其是抒情性散文、散文类诗歌,茶叶又是纯净的、神圣的,茶与散文可谓是最完美的组合。吉辛的散文代表作《四季随笔》主要讲述归隐乡野的文人———隐士赖克罗夫特,对大自然、对书籍以及对往日美好回忆的眷恋,向往淡泊宁静的大自然生活。作者在散文中描写了很多日常喝茶、茶会、饮茶礼仪,茶会中人与事,如“一天中光明时刻,散步回来,有点倦了,便脱掉靴子,坐在深深的有着柔软扶手的安乐椅上等着茶盘。”[3]寥寥数笔读起来如同漫步在江南小巷之中,安静而又美好,深深表达作者对茶的喜爱,对茶文化的欣赏,不自觉地等着喝茶,可见茶已成为作者家庭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品,甚至已经渗入其灵魂之中,也表达了作者对家庭生活的享受。艺术创作源自现实生活,作者对茶的喜爱也正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对茶的痴迷,只有如此才能将生活的细节,无意识的心理动作渗透到文学中。《四季随笔》作者还描述了很多家庭聚会时茶桌礼仪,这些都是英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丰富的茶文化为小说增添了生活气息,也为英国茶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普及提供有利的渠道,更为后人研究英国历史文化提供真实的资料。茶是英国文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很多文学家们因为爱茶而写茶,因为写茶而更爱茶,无论是在小说、诗歌还是散文等文学题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茶的影子,体会到英国与众不同的茶文化,在浓郁茶文化的侵染中,英国文学多几分魅力与精妙。英国文学的发展与成熟,进一步普及了茶文化,扩大了茶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英)劳伦斯,***廷,刘文澜译.儿子与情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2](英)狄更斯.张万敏,高山,译.匹克威克外传[M].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关于爱情的散文诗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爱情的散文诗10篇

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课件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数学教学课件10篇,内容包括小学数学教学课件,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交流ppt课件。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小数意义的探究和

学习

经典情感文章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情感文章10篇,内容包括情感文章大全100篇,情感爆款文章范文。老师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经典教育的方式达到经典教育的目的,主要的方式和手段有很多,比如通过朗诵经典的方式。朗诵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朗读的过

学习

小学生校园安全知识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校园安全知识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学校安全知识大全,小学生校园安全内容资料大全。一、领导高度重视,全员积极参与根据县***府[XX]62号文件精神,教育局及时制订了《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兴教字[XX]33号),召开了由乡镇教

学习

安全饮食手抄报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饮食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安全饮食手抄报三年级,安全饮食手抄报内容简短。永安东街小学开展了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的文艺汇演,举办了“食品健康与公众健康”科普手抄报展评活动,参展的手抄报是从4-6年级各班中选的优秀

学习

迟子建丈夫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迟子建丈夫10篇,内容包括迟子建丈夫黄世君,女作家迟子建丈夫黄世君简介。梁广大当时对记者表示,他设立重奖的目的是“为了吸引一群狮子到我的身边来。”迟斌元显然是梁广大期望的猛狮。迟斌元把珠海看作自己的英雄用武之地,他

学习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10篇,内容包括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哪里,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的例子。我国的道家和儒家都提倡讲规矩:道家尊崇外圆内方,如太极***,外圆,而内部的阴阳之气则相互对峙;儒家崇尚外方内圆,表面上循规蹈矩,君君臣

学习

身边的科学知识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身边的科学知识10篇,内容包括身边的科学小知识简短,身边的科学知识100字。一、身边教学法的含义与可行性1.身边教学法的含义身边教学法是指教学参与者(包括教师和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要求,将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的任何相

学习

关于圣诞节的手抄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圣诞节的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圣诞节英语手抄报第一名,圣诞节手抄报简单又好画。圣诞节那天,其他班上的同学们都拿着礼物站在教室里拍照,我们也非常想要礼物,可是摸摸空空的抽屉,我失望极了。我走在走廊上本想透透气,结果三班

学习

小胖减肥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小胖减肥10篇,内容包括小胖的减肥心酸史,小胖减肥。为身宽体胖的事,小胖想了许多办法,可都无济于事,一天下班后,小胖无奈地走在大街上,因为今天老板说了,如果再不减肥,就炒他鱿鱼。小胖一脸茫然,漫步在大街上,这时正好有一位减肥公司

学习

伤感心情日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伤感心情日志10篇,内容包括伤感日志精选,空间伤感日志大全。现在,李志广仍然处于伤后康复阶段,每周要做五次康复***。谈到未来和旅游,他说:“旅游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旅途中的点点滴滴就像是一粒粒种子,它会在你的心中生根发芽,

学习

不再失落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不再失落10篇,内容包括不再失落的歌词,不再失落的城市。2.板演问题。由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若干问题适当进行板演。3.归纳问题。引导学生对板演的问题进行归类梳理,整理出一些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有时教师还可根据需要提

学习

关于男人的文章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男人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关于男性的最新文章,男人成熟沧桑文章。《古兰经》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教认为,《古兰经》是真主的语言,是真主依照临时发生的事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陆续下降给的启示,是***教惟一的经

学习

小学第一学期教研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第一学期教研,内容包括小学日常教研美篇题目,小学第一学期教研总结。二、工作思路:规范教学管理,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深入开展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讨与实践;进一步更新教师观念,促进骨干教师的成长,发挥骨干教师作用,全

学习

意识形态广告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意识形态广告10篇,内容包括意识形态广告文案全集,意识形态广告的特征。当广告在品牌的周围不断附加上越来越多的事件、故事与观念时,其文化上的艺术与审美便成为可能,并且由此产生出广告本身的独特价值。意识形态广告是广告的

学习

没有了爱情也要生活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没有了爱情也要生活10篇,内容包括没了爱情照样活下去美文,没有爱情也要生活dj版。小乔,女,网络编辑,租房同居者:我们打算三年后给对方的无名指戴上戒指,虽然那时候我们可能连房子的首付也没有凑齐。不过我不是很介意啊,只要我们相

学习

十二楼的爱情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十二楼的爱情10篇,内容包括十二楼的婚恋观,十二楼的爱情知乎。张爱玲以小说家闻名,“却以治学为终”(周汝昌《定是红楼梦里人》),张爱玲以她“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成著的《红楼梦魇》,是移居美国后的晚期创作中学术性

学习

徐志摩的爱情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徐志摩的爱情10篇,内容包括徐志摩爱情的十句话,徐志摩的爱情古诗。徐志摩虽然生命短暂,他的一生却执拗痴迷地追求“爱、自由、美”――现实中的和梦幻里的。徐志摩出身于一个封建、买办的富裕商人家庭,但受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

学习

关于爱情的文章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爱情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经典爱情文章100篇,关于爱情的文章大全。4、也许身影很远,但心灵很近;也许感情很缥缈,但感动很真。累了,可以诉诉苦;烦了,可以缓缓神。无助时,赋予精神的支撑;流泪时,给予最真的心疼。了解生活中的负

学习

爱情话语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话语10篇,内容包括爱情的情感句子汇编15篇,爱情语录长篇。3、每个女人内心里都向往着爱情,渴望获得受人钟爱的快乐。希望得到保护、提高、同情,这是女人的一种特性。再加上多愁善感和情不自禁,往往使女人很难拒绝对方。这

学习

经典爱情语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爱情语句10篇,内容包括名人名言爱情经典语句,爱情的伤感经典语句。3、你是那样地美,美得象一首抒情诗。你全身充溢着少女的纯情和青春的风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你那双湖水般清澈的眸子,以及长长的、一闪一闪的睫毛。像

学习

爱情古语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爱情古语10篇,内容包括古语表达爱情的诗句,爱情古语。一、《古典爱情》中的语言对比《古典爱情》开篇柳生赴京赶考,行走在一条黄色大道上[1]。让我们看看作者余华对这条大道是如何描述的:此刻正是阳春时节,极目望去,...

学习

普希金的爱情诗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普希金的爱情诗10篇,内容包括普希金爱情诗一朵小花,普希金爱情诗完整版。一、女友型普希金是一位浪漫诗人,他的一生与女性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他的诗歌创作是女人成就的,这些女性中有一些人与诗人保持着纯洁的友谊关系,这给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