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江的古诗篇1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的***片欣赏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片1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片2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片3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片4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片5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的内容:古诗词名言名句
1)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2)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3)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4)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5)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6)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8)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9)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10) 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关于古诗文手抄报的资料:谐音古诗
1、《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想),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2、《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留)。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片作为参考:
1.关于古诗的手抄报内容素材
2.关于古诗词配画的手抄报资料素材
3.精美的语文古诗手抄报内容素材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2
一、品读古诗,悟山之神韵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一座座山川不仅秀美、雄壮,更有迷人的文化神韵。蕴含哲理的古诗,就是山山水水的精华再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人文沉淀。利用古诗可以更好地活跃地理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例如,学习“五岳独尊”泰山的时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只有1532.7米,并不是很高,但孔子为什么会有“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当学生学习了有关地形知识后,就会懂得因为泰山位于华北大平原的东部,于山东丘陵之上,整个华北大平原之上惟它独高,所以相对高度就显得很大,气势就显得特别雄伟,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的一个美学形象。此时,再引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学生就如同身临其境,心领神会五岳之首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能感悟到诗人借物咏志的远大抱负。
再如,学习庐山时借用《题西林壁》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朗朗上口的言语中感受到诗人坡慧眼横看、侧看和远视、近观,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因为庐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再加上其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常隐没在云雾之中,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造就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地貌,寥寥几字,不仅道出了一个深刻的地理原理,也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领略了中国文化的艺术之美。
二、品读古诗,感水之灵性
水是生命之源,黄河、长江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指导学生学习黄河时,教师可以引用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首先请学生思考:黄河是我国第几长河,“天”指哪里,“海”又指哪里?学生很容易指出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天”指黄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海”指的是渤海。接着再思考:上句写大河之水天上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东去,势不可回,黄河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状态?学生经过研讨发现:黄河流经我国的三个阶梯,第一级阶梯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比第二级阶梯的高原地区高出2000-3000米,比第三阶梯的平原地区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们来看,黄河好似从天而降,一泻千里,巨大的落差使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学习长江流经地形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学得生动和有趣,先点拨学生思考“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轻舟”、“彩云间”表达了什么?学生易答出“轻舟”形容长江流速特快,“彩云间”是描写白帝城地势特高,以突出长江流经上游时落差特大,生动突现长江上游多峡谷,水流急的特征。再指导学生赏析“朝也磺硫,暮也磺硫,三朝三暮,磺硫如故”的含义,领悟长江中游河道多弯曲的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学生展示长江下游江阔、水深的特点。这样把地理与古诗巧妙结合,不仅能让学生生动感悟长江各段的水文特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之情。
三、品读古诗,观地形之奇妙
古诗中的精练语言,能为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某地的地形特征,加深学生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内蒙古高原地形特征时,可借用北朝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诗句,能启发学生轻松感悟其地形特征是地表坦荡,草原辽阔。
再如,学习四川省地形特点时,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四川省地***,借用李白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学生边读边悟到四川省特别是西部崎岖的地形特点,四川西部山脉属于横断山脉,山峦起伏,地形非常复杂。最后借用俗语“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体验到,气候垂直分布是山高谷深之因,为学生体会四川地形特征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品读古诗,探气候之奥秘
每天的阴晴、冷暖、风力大小无不给我们以直觉的感受,但一提到气候,学生就感到抽象,提到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时候学生更感到难以接受,此时可借用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
如为了指导学生识记和理解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的有关知识,可引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诗句,激起学生的兴趣,点拨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探究并懂得其中的科学原因:诗句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导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而形成。夏季亚欧大陆上形成的亚洲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其仅仅保留在海洋上,这就是北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太平洋暧湿气流在亚洲高压的吸引之下,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形成东南季风,即夏季风;在我国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以东以南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划为季风区,以西以北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为非季风区。至此,学生通过古诗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情感,深刻理解了季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形成,也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3
多年来,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研究,甚少涉及在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应用。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创意应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除全方位开发历史文化旅游外,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工艺品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青睐,好几年前的一件印有“朕知道了”的胶带纸,曾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现在越来越多的带有历史文化因素的、显示高雅审美情趣的事物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在南京工艺美术市场和夫子庙、博物馆等处,也能看到带有历史文化因素的工艺品。当然,如果仅仅把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创意的应用局限在工艺品领域,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包括文化项目的开发、文化活动的构想、文化产品的设计,也包括文化内容和文化服务的创新,文化生产活动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创新。我国文化产业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文化旅游对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二,艺术创作对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三,音像影视和出版业对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四,工艺品对文化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五,对文化历史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山川形胜,人杰地灵,南京历史文化流传至今的既有六朝碑刻、明代城墙、民国建筑等有形的历史遗址,更有大量的六朝文章、唐诗宋词等文字作品和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其中更具深层历史影响的南京古代诗歌资源,代表了六朝以来形成的南京历史文化的精神层面,也是南京历史文化流传至今所发挥的深刻的内涵。它不仅影响着今天生活在南京的人们,也发挥着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南京古代诗歌资源极为丰富,完全可以成为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的重要源泉,两者结合,更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南京古代诗歌资源是在漫长的历史延续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对当代文化产业创意策划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借助包括现代科技在内的各种手段转化为城市文化产业创意发展源,将对南京市文化产业影响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重大作用,体现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软实力价值。多年来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研究虽然较多,却甚少涉及社会经济文化领域的应用,绝大部分研究局限于文史领域和思想意识范畴。我们仅能见到的诉诸社会经济文化应用方面的零散文章大致可分三类。一是学习古代诗歌资源,建设文化城市;二是利用古代诗歌资源,装饰旅游景点;三是文化艺术创作等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借鉴。总的来看,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与当代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南京古代诗歌资源基本状况的分析研究
1.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基本状况
南京古代诗歌资源极为丰富,山水城林之间,无处不流淌着古今文人墨客的遐想情思,移步换景之处,都让人想起怀古叹今、深沉纯美的美好诗篇。与南京有关的、带有南京元素的古代诗歌有多少?除全面系统收集的难度外,界定的标准、把握的尺度也是较大难题。本课题项目组进行了大量地搜集整理工作,从各种近代以前的诗歌总集、诗人个人作品集、诗文合集、古代文学史等着手,进行比较充分的初步梳理,并按时代顺序和作家、作品简要归纳比较。初步统计出与南京有关的、带有南京元素的古代诗歌约五千首(不含诗赋之外的其他文体),比通常估计的数百首、上千首多得多1。一般来说,名家作品较易被关注,不以诗赋名世的人以及普通诗人,易被忽视,如许多明、清和近代诗人,这一点并不奇怪。奇怪的是,容易被重视的是诗歌佳作最多的唐宋时期,这是理所当然的;但同样易于被忽视的,却是同样佳作不少的六朝时代。比如,晋室南渡之际是玄言诗的盛行时代,名人郭璞的歌咏老庄哲学、也善于抒情的《游仙诗》就是当时南京诗坛代表作。至于南朝乐府民歌和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庾信、谢朓、沈约、孔稚圭、江淹、何逊、吴均、任昉、徐陵、丘迟等人的诗赋作品,更是南京六朝时代诗歌的瑰宝,但他们的名作较少为大众知晓。我们所说的南京古代诗歌,其中包括诗人在南京的作品,也包括诗人在别处提及南京和含有南京元素的作品。例如,南朝宋齐间的杰出诗人谢朓的名篇《人朝曲》2,为南京诗人在南京写南京的作品,而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名篇《泊秦淮》3,则是外地诗人在南京写南京的作品;庾信的《春赋》、李煜的《清平乐•别来春半》是诗人在南京的作品,而庾信的《哀江南赋》、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4,则是诗人在外地写有南京元素的作品;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其四)》是来过南京的诗人在外地写到南京,左思的《吴都赋》则是从没来过南京的诗人写南京。5如何对大量的南京古代诗歌进行分类?按时代顺序和作家、作品等方法进行简要归纳只是研究的起点。近年开始有人注意到有关南京的诗文,从历代诗文对南京何处着墨,按地名分类历代名家的诗文6,这种分类法不仅显得碎片化,也与丰富多彩的诗歌内涵关系不大。诗歌门类虽多,作者的出发点和时代各异,林林总总,但要与文化产业创意策划联系起来,就宜以“景(色)、(抒)情、感(悟)”三类型分,进行文史多方法分析研究,提供作为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的基础。
2.南京古代诗歌资源基本分类:歌咏美景、抒感、感悟兴亡
歌咏美景,歌咏江南美景、南京长江天堑、江南烟雨、亭台楼阁、城市繁华、物产丰饶的山水诗赋、咏物情诗。从丘迟《与陈伯之书》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从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到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到《金陵》“始发碧江口,旷然谐远心。风清舟在鉴,日落水浮金。瓜步逢潮信,台城过雁音。故乡何处是?云外即乔林”,都是古代南京地区令人陶醉的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阕)似乎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站在北宋南京的江边山峰,欣赏当年的秋色:“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难足。”抒感,抒发当时金陵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热情向往,对亲情、友情以及忠诚、爱国感情的抒发和深情赞颂。例如,南朝乐府民歌中的《采莲童》“泛舟采菱叶,过摘芙蓉花。扣攕命童侣,齐声采莲歌”;《读曲歌》“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分别抒发了对劳动生活和爱情的生动感情,让人难以忘怀。再如,唐代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洋溢着对亲友的真挚感情,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而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更是借景抒发了激越强烈的爱国感情和民族精神:“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咏物与抒情常常联系在一起,若以物写情,写物中带有感情,则归入前一类;若以情写物,写情中提及事物,则归入这一类,如刘禹锡的《金陵五题•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人生的感悟和兴亡的慨叹,特别是慨叹和感悟南京六朝以来兴亡诗歌。南京六朝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虽然繁花似锦,雄冠天下,但由于是半壁江山,南京六朝也是专制皇权相对削弱的贵族***治时代,比如,东晋初年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因此这是文人士大夫相对活跃的时代,当斯时也,名士风度,玄学兴旺,儒、道、佛三教以及无神论思想等都参与争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这种历史积淀和文化惯性一直延续到隋唐五代(及南唐)、两宋和元明清乃至民国时代。如果说西安的古都历史文化是以帝王陵墓和强盛的汉唐气象遗存为特征,开封杭州的两宋历史文化是以市井繁荣和发达的经济文化为特征,北京古都文化是以明清故宫陵阙表现的泱泱大国及皇城根文化为特征,而南京的六朝以来诗歌则是与六朝石刻、明城墙相辉映的士大夫的兴亡之感悟,这种对咏物抒情的延伸,对繁华与悲恨相续的伤感和慨叹,低回婉转、忧思抑郁结合了慷慨悲壮,一咏三叹,正是它引人感悟、激励人心的魅力所在。正如宋末元初诗人白朴《沁园春》上阕吟道:“我望山形,虎踞龙盘,壮哉建康。忆黄旗紫盖,中兴东晋,雕兰玉砌,下逮南唐。步步金莲,朝朝琼树,宫殿吴时花草香。”让人永远引发的是随之而来的兴亡之感。该词下阕:“长江。不管兴亡。谩流尽、英雄泪万行。问乌衣旧宅,谁家作主?”直教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词)。
3.南京古代诗歌万紫千红与主基调
南京古代诗歌洋洋数千首,万紫千红,蔚然大观,却有别于其他城市和地域诗歌。我们必须从南京的地域特征和历史发展中追寻南京古代诗歌的主要特色、或曰主基调,为南京文化产业创意策划提供重点和核心元素。南京六朝以来的诗赋表现了一部悠久的兴亡史。六朝的兴亡,特别是其与豪华相续的遗恨感悟,不仅是那个时代主旋律的真实写照,更给以后历朝的文人墨客、***治家思想家深深打上永无熄灭的时代烙印,让人们的内心深处始终凝结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伤感与感奋之情。东吴、东晋、南朝奠定了“六朝兴亡”的根基,隋唐五代、两宋及元明清乃至民国年间,后之诗人笔下的江南怀古作品,多借六朝之事寄慨言志。这类诗词歌赋,在我国历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伤感之情,溢于言表,且与世沉浮,经久不衰,进而成为历朝历代忧国忧民者的共同意识。这种起源于六朝、滋生于南京而后来代代传承并在华夏大地蔓延开来的共同意识,理所当然具有广义的内涵。从历史看,六朝虽逝,隋唐以降,***治中心北移,金陵无复往日的繁华,但金陵由六朝沉淀的历史是无法抹去的,它对后世以至于近现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深沉纯美、遗恨无穷的独特的城市文化资源。六朝始于东吴,吴主孙权称帝前,即公元229年之前,金陵王气弥漫江东八十一州,展现了堪与曹刘争雄匹敌的吴国霸气,第一次印证了“帝王之宅”的著名论断,枭雄曹操慨叹:“生子当如孙仲谋。”但是,东吴王霸气概不因既有帝号而强,却有称帝而微的历史遗憾,称帝即预示着衰落势头的到来。及至孙亮、孙休、孙皓,国祚日颓,王气渐无,终于在咸宁五年即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下令兴师伐吴,吴主献城而降,吴国随即灭亡。对此,唐人刘禹锡说“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7,表达了六朝之首的吴国是兴亡命运的象征。六朝诗赋予兴亡的关系应从伤东吴开始。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建都建康,并于次年称帝,即晋元帝,从此西晋没而东晋始。“衣冠南渡”又找回了金陵的王气,名相谢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建康遥控八万北府兵在淝水杀得前秦苻坚南下的数十万大***一败涂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战”是代表中原正统的东晋王朝又一次上演气吞万里如虎的霸气,门阀大族如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局,匡扶晋室,绵延晋祚104年,同时也显示了权臣贵族的强大。公元420年,宋武帝刘裕代晋称帝,历史宣告东晋“王气兴亡”的周而复始,给后人留下无限伤感。北宋词人周邦彦进一步演绎了刘禹锡诗:“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8伤逝之情,浸漫斜阳巷陌,借喻呢喃燕子,述说故国的淡淡哀愁。六朝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南朝宋齐梁陈时期,虽然仍比北方安定,也多次规划兴复中原,但最终亡国恨的悲情演化为浓浓的脂粉气和靡靡之音,如陈后主《玉树花》。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长达369年的魏晋南北朝,但它给后代的文人骚客、忧时伤今者多少感慨和多少咏叹,正所谓“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9南朝建都金陵,不同于一味暴虐嗜杀的五胡十六国和北朝,兴亡与悲恨相续的史实饱含着极深的教训,因此“金陵怀古”几乎成了后人咏史的专题。“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唐杜牧),对六朝兴亡相续,历代文人墨客感受最为深刻。历史的沉重,君王的无用,红颜的辛酸,英雄的无力回天,一并而来,化作唐宋诗词歌赋和学者文人作家的无限伤感。原本“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东晋谢脁),经过“四十馀帝三百秋,功名事迹随水流”(唐李白),诗人感叹“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唐刘禹锡)而“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和“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最为沉痛地渲染了《玉树花》,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六朝诗赋为兴亡感悟的属性。六朝止于陈,但六朝兴亡之伤感忧思的基调在南京从来没有停息过,也不仅存在于诗词歌赋中。它历经南唐、南宋、南明,甚至近代民国,岁月悠悠,不绝如缕。南唐,李氏父子都金陵,荒于***,痴于情,闺愁深而国祚浅。公元975年,宋灭南唐,李煜成了亡国之君。追忆故国,李后主无限伤感,发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无奈之叹。源于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王气”兴衰又一次在金陵传承,南唐是六朝亡国恨的第一个承接者。李氏父子的千古绝唱,在艺术上升华了《玉树花》,在思想上演绎了六朝的“悲恨相续”。六朝以后诗赋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演绎着自己的兴亡史。被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赞誉的“华夏民族文化登峰造极”的两宋之世历320年灭亡后,1279年秋,南宋***权覆亡已半载有余,金陵亦被蒙元***攻破四年之多。转战南粤的文天祥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过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诗作情辞委婉而含蓄,多处借用典故,抒怀渊深,情愫悲壮。文人爱国者的怀古之幽情不仅是抒发对往事的感伤,更有忠臣***的爱国精神和壮志豪情。唐宋之后的感伤诗赋已从君王之悲演绎为国破家亡、臣民离散的家国不幸,其中的家国情怀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例如辛弃疾、陆游的著名诗篇。今人考证,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亦作于南京,其中充沛的爱国主义激情,更使每一位读者心潮澎湃、意气难平。朱元璋得天下,都金陵,派大***北伐灭元。立志重建霸业、克服六朝的脂粉气。宋濂在《阅江楼记》中说“金陵为帝王之州”,但是历史上一直偏据东南,没有形成映照天下的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实足以当之”,称当今的大明天子,以其“开千万世之伟观”的非凡气度,改变历史的不对称。为了避免拟建中的阅江楼成为执***者的娱乐场所,宋濂委婉规劝洪武帝登览之顷、“悠然而动遐思”的是怀柔恤民的励精***治,而不是像陈后主那样,建临春、结绮意在“乐管弦之***响,藏燕赵之艳姬”,重蹈“王气终”的覆辙。然而,明朝历史最终未能摆脱历代王朝的兴亡循环,到了明清之交,又得到分外的渲染。公元1644年清***入关,大明灭亡,次年南明亡。辗转时间虽短,离乱遗恨却长,王气终伴随着遗民泪。明末清初文人多出于江南,他们的诗赋流出的是江南的血脉,是大明的国魂。“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钱谦益作《金陵秋兴》,多达104首,形式上步和杜甫《秋兴八首》,澜翻不穷,饱含着作者与其红颜知己柳如是抗清复明的爱国主义感情。史学大师陈寅恪评价说,“较杜陵尤胜一筹,乃三百年来绝大著作也”。作者身为清吏,深感其耻,重经南京,写出“桃叶春流亡国恨,槐花秋踏故宫烟”诗句,用王维拘于菩提寺典故表达自己的感伤(王诗云:“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牧斋抒发国恨,也包含河东君的无限深情:“苑外杨花待暮潮,隔溪桃叶限红桥。夕阳凝望春如水,丁字帘前是六朝。”充溢着历史感悟的六朝以来诗赋步入近代的时空,南京再次演奏着慷慨激昂又无可奈何的兴亡旋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但是,民国的历史一直演绎着内忧外患和所谓安内攘外的不幸。民国***府***治腐败,致使南京遭受近半个世纪的战乱与离乱,直至最终抹去做国都的资格。这段沉重的历史足以使那个时期的诗人感同身受,少不了抚今追昔,油然而生悲恨相续的六朝情结。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历史走到哪里,悲恨相续就在哪里延续,令人感叹。综上所述,南京六朝以来诗歌资源的历史内涵,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兴亡史,成于魏晋南北朝,延于唐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损益兴替,可谓史事沉重;作为主观意识的文人故国情,愁肠百结,一唱三叹咏千年,绵延不绝,可谓情感凝重;作为物质意义上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虽经兵火损毁或人为破坏,但重修重建增其旧制的易代努力,还是被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偃蹇如山,可谓景物厚重。其“史、情、景”的表现形式和融合形式,文化层面的内涵自然从兴亡感转变为忧国情,从客观转向主观,是历代思想家、文人学者群体意识的结晶与升华,转变提升了六朝以来诗歌资源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从而凸显了由故国情、家国恨升华而来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个南京六朝以来诗赋主基调,其作为南京文化产业创意策划资源层面的核心内涵,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价值。
三、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利用研究
1.文化产业创意策划能利用南京古代诗歌资源
(1)南京古代诗歌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和宗教思想不清晰的国家,儒家思想长期以来成为中国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诗经》为诸经之首,中国古代就有“诗教”的传统,诗赋是有教化作用的。南京古代诗歌是南京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的源头活水之一和重要土壤。文化创意产业策划必须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方能使其策划产品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接受。
(2)诗歌创作和文化产业创意策划有相当多的共同性,两者都是既诉诸理性,又诉诸感性,都既有理性的思索,又充满个人感性的体验,其中个体、个性、感性包括体验及创作(策划)者和读者(消费者)两个方面。
(3)诗歌创作和文化产业创意策划都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文化创意产业是高级产品产业,其打动人、感染人必须依靠“美”的力量,依靠人们的审美感受。例如,苹果手机为什么畅销,领一时之,除了使用便捷、功能全面之外,诉诸人们对美的感觉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其轻薄美观的设计和为使用者舒适方便的考虑符合美学的审美价值,如同诗歌通过美的力量来影响人、感染人一样。
(4)从根本上说,对于诗歌的价值,古人说得好:“诗言志”。诗歌是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诗歌的主体历来是地域的、历史的民族精神的反映。文化产业的创意策划必须把准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和积极向上、进步发展的主流,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市场所接受的产品。这些产品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前进的方向,才能为社会、为人民、为广大消费者所需要和追求。
(5)南京古代诗歌资源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南京文化产业创意策划是利用南京古代诗歌资源提高文化产品品质和魅力的重要途径。今天人们评价文化产品品质和魅力的注重点是其文化内涵,在影响文化产品品质的诸多要素中,其文化品质内涵居首要位置。许多专家断言,现代城市文化产业以文化论输赢。高品位的人才喜欢高文化品位的城市文化产品,高文化品位的城市文化也必然吸引高品位的人才、引领城市发展。因此,以文化产业创意策划的文化品位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品牌,推动城市发展,理应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中之重。
2.利用南京古代诗歌资源进行当代文化产业创意策划
(1)文化旅游创意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产业对于古代诗歌资源各方面的利用可以根据资源类型进行细分:历史遗迹类,民俗风情类,娱乐游戏类,宗教类,建筑和园林类,还有专门的文学艺术类。随着旅游者对旅游文化产品内涵、文化品位日益强烈的追求,旅游活动开始由观光游览向知识度假转移,文化旅游成为旅游消费市场的新动向,构成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和提升质量的增长点,旅游资源开发理念由“浅层产品”向“文化旅游”“深度旅游”转变。南京古代诗歌文化资源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它在漫长的时间延续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历史文化资源。这种资源对城市影响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重大作用,体现资源软实力价值。文化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南京经济的发展,从最近10年数据看,南京旅游总收入呈递增趋势,由2003年的244亿元到2013年的1360.67亿元,增长了5倍多。旅游收入对GDP的贡献维持在15%到19%之间,GDP对旅游的依存度从2003年到2008年逐年上升,2008年以后稍有下降,总体维持在15%左右。这对南京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来说,既有欠缺,也意味着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南京的GDP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但旅游收入的增幅没有GDP的增幅明显,说明南京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并没有被充分挖掘,旅游价值没有充分实现。总的来说,南京旅游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尚未确立,其作为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旅游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与国际化水平不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南京旅游产业与南京文化资源融合不足,文化资源彰显不够。仅从历史遗迹类来看,我们研究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旅游资源化,既可以在各个景点、遗址立出诗碑,增加旅游景点历史氛围和文化价值,也可以按照时代、诗人、诗赋作品等组织富有诗意和历史感的旅游线路。总之,发展文化旅游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以各类南京古代诗歌遗产为主线,设计出文化产品和市场品牌的传导机制,将诗赋资源概念及其表现形式进一步物化,包括现实和虚拟的历史遗存,物质空间结构和旅游景点等,充分彰显南京人文古都魅力,提高南京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水平。
(2)文学艺术创作与表演创意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以南京古代诗歌的某些内容作为题材,重新进行再创作。以某一历史时期、历史内涵的南京古代诗歌为主题,进行文学艺术创作与表演和经营。复原和发掘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艺术形象,将其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观众。改编某些南京古代诗歌,创作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和作品。以历史文化遗址为舞台背景,进行南京古代诗歌形象与意境的艺术表演。南京的文学艺术创作与表演历来很有成就,但发展空间和潜力仍然很大。不仅可以在现代文学艺术创作中利用南京古代诗歌元素,更可以各种方法利用南京古代诗歌和其反映历史文化事件打造大型文艺节目。南京的这些资源不仅可以打造超过杭州大宋千古情、印象西湖的典范观光文艺产品,产生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都市艺术,也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南京古代诗歌的艺术化,活化南京古迹和历史遗址,再现历史场景,在演艺产品、文化创作、数字娱乐、创意体验等领域实现突破,打造若干精品,彰显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创作优势。
(3)音像影视和动漫、出版业创意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音像影视和动漫、出版业通过***像、文字、音乐、语言等再现南京古代诗歌里的风景名胜、历史文化、习俗风情、美好情感、时代沧桑、家国兴亡等。具体表现为,通过音像、影视、***书来再现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感悟等。树立品牌观念,以南京古代诗歌资源主基调和历史文化特色为灵魂,以南京诗歌名人及其创作反映的故事为主线,构筑南京音像影视和动漫的主打产品;挖掘南京古代诗歌的资源禀赋,梳理资源特质,提升产品层次,以这些音像影视和动漫的主打产品丰富南京风景名胜和历史遗存的内容,开发城市文化的品牌价值,在宣传上积极拓宽播出平台,多渠道向全世界宣传南京;充分发挥中山陵、明孝陵、夫子庙、明城墙等中国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把南京的六朝文化、唐宋文化、明清文化和民国文化充分展现给世界。
(4)城市建设与社会生活空间的文化构建中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元素的开发和利用。城市标志性产品的创意策划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开发利用。认真思考推动城市建设及其他城市标志性产品、文化旅游产品之中,创意开发利用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具体对策。可以把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各种历史文化因素融入相关建筑、景观、公共或民间设施中,研究这些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和物质空间布局,形成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的现代都市。例如,在今天的南京城南长干里,结合李白《长干行》,建设爱情园;在可能的情况下,长期规划复建南京古代诗歌里著名建筑和景点,如赏心亭、凤凰台等等,充分彰显南京人文古都魅力。至于其他城市标志性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完全可以融入南京古代诗歌元素,南京古代诗歌名句可以用作商标、包装等外在名称,如秦淮灯笼、南京风筝都可以利用南京古代诗歌元素,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自会让人们感到亲切和喜闻乐见。其次,运用南京古代诗歌的诗意和创作手法,策划含有南京地域特色诗意的中高档城市标志性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第三,学习古代诗歌的创作思维,策划出仿古或出新的城市标志性产品、文化旅游产品。
(5)文具、工艺品等文化产品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比如,比较常见的工艺品可以凭借其高超的工艺和南京古代诗歌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受欢迎。
(6)一般文化商品创意策划中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元素的开发和利用。除了上文提到的具体分析外,对一般文化商品创意策划,还可以利用诗歌的创作方式,如联想、发散思维、感性体验等等,策划开发出各种全新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商品。(7)城市文化精神锻造中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元素的开发和利用。
3.加强宣传教育,扩大南京古代诗歌影响面和感染力
做好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的利用,挖掘和扩大南京古代诗歌影响面和感染力,较充分地初步梳理,有意向性地总结南京历代诗歌,进行有价值的归纳和分类,深入挖掘和凝练其中可作为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元素的资源要素。这是第一个重点,也是本文的初步探索。要多方面把握南京历代诗歌丰富涵义,在此前提下准确理解“景、情、感”既可分类与一体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南京古代诗歌的主要特色,为南京文化产业创意策划提供重点和核心元素,使人充分感受和接受研究结论。第二个重点是在学校和社会上,有意识地加强南京古代诗歌的宣传教育,扩大南京古代诗歌影响面和感染力。可以通过举办读诗活动、朗诵比赛、新闻媒体宣传、群众团体参与等多种方式,普及南京古代诗歌这个地域文化的瑰宝,为文化产业创意策划对南京古代诗歌资源利用奠定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作者:赵建中 单位:东南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引文注释
1例如《金陵颂——历代名家咏南京诗文精华》(叶皓主编,南京出版社2005年12月版),一共收集历代(从古代到近现代)名家歌咏、赞扬南京的诗词文赋及楹联、书简、笔记等计306篇(其中有的是节选)。
2其中名句“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楼”。
3名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4《哀江南赋》名句如“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等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通篇名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永王东巡歌(其四)》:“龙盘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故丘。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吴都赋》全篇以华丽辞章写南京。
6同1。
7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4
摘要:《文心雕龙・物色》首次提出“江山之助”这一命题。此命题在明清时期得到了深入的关注和发展。文章通过分析明清两代的诗文论,并与前代观点相对比,从三个方面阐述这一时期“江山之助”的内涵及特点:一是江山之“助”人,二是江山之“助”诗,三是诗人与诗“助”江山。
关键词:江山之助;明清内涵;特点
“江山之助”这一命题,最早可追溯至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的表述:“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此处的“江山之助”主要是指“山林皋壤”所代表的大自然对文人的文心诗脉的激发。然而刘勰对此命题并未充分地展开论述,就其理论成熟度而言,这一时期只能算是初创期。之后,此命题在唐宋及明清时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关注。对唐宋时期“江山之助”的探讨,前人论述已颇为详备。但明清时期对此命题的研究,又多有缺漏,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明清两代诗文论中“江山之助”的内涵及特点。笔者将从三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江山之“助”人,二是江山之“助”诗,三是诗人与诗亦“助”江山。
一、江山之“助”人
明清两代文人深入探讨了江山对作家的陶冶之功。概而言之,妙效有五。
第一,诗人游历天下名山大川,种种奇胜之景有助于其开阔胸襟,成就审美的人生态度。徐沁《明画录》有云:“能以笔墨之灵,开拓胸次,而与造物争奇者,莫如山水。”盛大士《溪山卧游录》中也说:“诗画均有江山之助,若局促里门,踪迹不出百里外,天下名山大川之奇胜,未经寓目,胸襟何由而开拓?”明清两代文人肯定了山水自然对开阔眼界,提高精神境界的积极作用,盛大士更是反对“局促里门”的创作方式。
第二,江山有助于文人变化其气质。魏禧在《曾庭闻文集序》中提到:“文章视人好尚,与风土所渐被,古之能文者,多游历山川名都大邑,以补风土之不足,而变化其天质。”文人可以通过远游博览,补原来生活的自然环境之不足,进而改变自己的天性气质,丰富审美情趣和个性。更进一步而言,诗人的性情、气质应当与山水相融合,从而得山水之灵气,清代厉志《白华山人诗说》有云:“凡作诗必要书味薰蒸,人皆知之。又须山水灵秀之气,沦浃肌骨,始能穷尽诗人真趣,人未必知之。试观古名人之性情,未有不与山水融合者也。”厉志认为,诗人只有得山水之灵气,才能尽诗人真趣,成为“真诗人”。
第三,明清两代文人,继承了宋人“江山之助”与“养气说”结合的理论,将“养气”与游历相联系,如宋濂在《送陈庭学序》中认为,陈庭学正是因为游历了成都这样人杰地灵的地方,因而心中自有无限豪迈之情,浩然之气充盈心胸则必然发为不吐不快之言,在“诗益工”的同时,其“气愈充”、“语愈壮”、“志愈高”。宋濂将这些变化均归之于“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吴雷发《说诗菅蒯》亦有:“文要养气,诗要洗心。子由推司马子长之文有奇气,而归功于游览,是亦气之一助也。”吴雷发赞同苏辙对司马迁文的评价,将其文章的跌宕起伏、饱有奇气归功于游历活动,并指出“游览”是对养气的一大帮助,旨在说明饱览自然山川有益于作者主体创作之气的培养。赵翼在《送蒋心馀编修南归》中也有相似的观点:“气兼湖海豪犹在,句得江山助益工。”
第四,明清时期,对“江山之助”的论述取得了新的进展,即“江山之助”与发挥性灵结合在一起,被视为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宋濂《刘兵部诗集序》有:“吟咏侈矣,非得夫江山之助,则尘土之思胶扰蔽固,不能有以发挥其性灵。”而袁枚作为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之一,力倡“性灵说”。他所说的“性灵”大致是指“性情”与“灵机”的综合,袁枚的“性灵”说重视诗歌抒发个人的真性情,表现诗人的“自我”,这是他诗论主张的核心。而在《答祝芷塘太史》中袁枚将“性情”与山川相结合:“必须山川关塞,离合悲欢,才足以发抒性情,动人观感。”他认为必须有山川的相助才能抒发真“性情”,这一观点与他的“性灵说”紧密相连。石韫玉也认为文人往往得江山之助,山水对文人性灵有“默助”之功,其《潘古堂诗序》有:“然文人之性灵与江山之助,引而益胜,攸往而不穷。”
第五,文人们注意到了贬谪者偏得山水之胜的微妙现象,专门研讨了逆境中崛起者与山水的特别关系。王世贞《艺苑卮言》认为流贬者“穷则穷矣,然山川之胜,与精神有相发者。”山川美景触动流贬者、失意者的精神,帮助文人从文学创作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与存在的价值。
更进一步说,明清时期的文人将“江山之助”与“穷而后工”相结合,宋琬在《萧五云豫章纪游诗序》中说:“天既产名山巨浸,则必生缕槔落之人,往往使之羁愁穷饿,假岁月之间,以搜剔岩壑,而发其光怪雄奇、磅礴郁蒸之气,故名士未有不好游者。”在“天”这种不可抗力的影响下,自然中有名山大川,也就必会产生“缕槔落之人”,这种人经历“羁愁穷饿”种种磨难,感悟与发掘出名山大川之“气”,在得到这种“气”后,又写作诗文来抒发之,因而成为名士。在这里,作家之“穷”与江山之助有了很好的结合。
二、江山之“助”诗
江山对诗之“助”,首先表现在其对诗之灵感的触发、诗之诗艺的激发方面。山水形状之变化无穷可以提升诗人的审美感受,激发诗人的灵感。宋濂《题玄麓山八景》诗的序文中有如下表述:“予不作诗者十年,近寻兰至玄麓山,左泉右石,争献奇秀,疑山灵欲钩致新句,故使人情思烨烨然也,因赋诗八章。”虽然我们无从知晓宋濂十年不作诗的原因,但至少此处他明确地指出是玄麓山之景使其重新获得了作诗的欲望与灵感。可见,“江山之助”对宋濂诗歌创作的重要性。
“江山之助”触发文思、激发诗艺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顾清《送任南村北游序》有:“尝读太史公自序,观其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请业齐鲁之都,以历于彭城,过梁楚而后归。其足迹迨半于天下。方是时,太史公年二十余,迹其所履历,其所感于胸中多矣。故其发为文章,豪宕不群,若天马行空,人望而不可及。虽其才气有过人者,而江山之助亦不可诬。”以及潘耒《五岳游草序》中的:“司马相如、子长、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陆务观之流,则真足迹遍天下,而其文辞亦遂雄奇跌宕,超越千古。”这两则文论以司马迁、司马相如、李白、杜甫、韩愈、苏轼、陆游为例,说明这些名士“豪宕不群”的文章与“雄奇跌宕”的文辞,与山川游历息息相关。王士G甚至把一代篇什之美,归之于“江山之助”:“远观六季、三唐作者,篇什之美,大约得江山之助写田园之趣者,什居六七。”
江山之“助”诗,还表现在不同地域的山水会对诗歌风格产生不同的影响。沈德潜《艿庄诗序》对这一特点有精准的表述:“予尝观古人诗,得江山之助者,诗之品格每肖其所处之地。永嘉山水明秀,谢康乐诗肖之;夔州山水险绝,杜少陵诗肖之;永州山水幽峭,柳仪曹诗肖之:彼专于其地故也。”诗的风格与诗人所处地域有紧密联系,就如“少陵之夔州、东坡之海外、放翁之锦城,其最著也”(沈德潜《钮用谦序》)。文学的发生离不开诗人所处的坏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山川景物不仅可以为诗歌提供灵感,还能以自身的地域特点影响作品的风格和基调,使作品带有丰富的地域色彩或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山川地域对作家作品的积极影响。
从消极方面讲,宋琬《赵双白诗序》以七闽山水与文人、作品的关系为例,对山川给予文人创作的消极影响做了阐述。七闵山水“幽深靓邃,蜿湍激之奇”,这使得成长、生活在其间的文士性格“瑰伟雄特”、“孤行一意”、“百折不回”,其文章更是“高坚S兀”,文辞又有“辞尚诘曲”、“杂用方言”之特点,其音节“不无绵蛮钩b之病”。这说明,地域山川对文人性情的影响颇深,而文人性情又直接影响其诗文的创作。这是山川地域对作者作品的消极影响。
三、诗人与诗亦“助”江山
明清时期,人们已能辩证地论述江山与作家作品的双向助益关系。诗人得江山之助,而江山亦借诗笔以传,正如沈德潜《艿庄诗序》所云:“江山与诗人,相为对待者也。江山不遇诗人,则f岩[沦,天地纵与以壮观,终莫能昭著于天下古今人之心目;诗人不遇江山,虽有灵秀之心、俊伟之笔,而孑然独处、寂无见闻,何由激发心胸,一吐其堆阜灏瀚之气?惟两相待、两相遇,斯人心之奇,际乎宇内之奇,而文辞之奇得以流传于简墨。”
李元阳在《玉湖游录序》中提出了作家作品对自然山水声名的影响,“山水之系人文尚矣”,山水不仅因为其景致殊胜,还因为名人名作而显其不俗。他举例说,湖北郎官湖之所以有名气,是因为李白的《贬沔州城南郎官湖》;河南开封蓬池之所以出名,靠的是阮籍的《咏怀》。所以山水之名气,与文人的关联实在密切。人文景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名人名作的推介,地方景致更需要名人名作从而得以彰显。从李元阳的推论可以看出,人的活动确实影响了自然景观的声名。宋琬也认为正是因为文人对山水的喜爱,才使得山川河流得以闻名于世。他在《董阆石诗序》中提到,松江之机山是因“晋陆机兄弟尝读书其中”而得名,并将之归结为“山川之重,岂不以人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明清两代的“江山之助”,既有对前代文论的继承,也有结合当时的文论思潮所取得的新进展。首先,江山对诗人的助益主要是:有助于诗人开拓胸襟及变化气质;“江山之助”与“养气说”结合起来助诗人之“气”;“江山之助”对“性灵”的激发;“江山之助”与“穷而后工”相结合,使失意文人的人格性灵在山水间得到陶冶和升华。其次,“江山之助”对诗的助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触发灵感、激发诗艺;二是不同地域的山水对诗人性情、诗歌风格产生的不同影响。最后,明清时期的文人已认识到,江山与作家作品的双向助益关系,即“江山与诗人,相为对待者也”。从而在此基础上,论述文人与诗对山水声名的重要影响。(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 郭绍虞编选:《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 归庄:《归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 永、纪昀等纂修:《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 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6] 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成都:巴蜀书社,1997年版。
[7] 赵翼著,曹光甫校点:《赵翼全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8] 纪宝成主编:《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9] 沈德潜著,潘务正、李言点校:《沈德潜诗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 王鏊著,吴建华点校:《王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11] 黄宾虹、邓实编:《美术丛书》,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版。
[12]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
[13] 范***:《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江山之助”》,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5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精彩导入诗歌教学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彼得・克莱恩说:“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首先可以运用音乐和画面再现诗歌的意境,导入新课教学。例如,在教学长春版二年级《忆江南》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江南的美丽景色,通过老师唯美的语言描述和画面的呈现加上音乐的渲染,让学生更自然地走进本课。
师配乐: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这里田园村舍,如诗如画;这里古典园林,曲径回廊;这里小桥流水,古镇小城;这里浓浓细雨,别有韵味。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新课导入时,还可以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爱看动画的特点,将有关古诗改为有趣的故事,做成动画课件,这样可以刺激儿童的感官去感受古诗的意境。
二、运用多媒体,课前查询诗人和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古诗教学,课前布置学生到网上查询、搜集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大纲对高年级提出较高的阅读要求:“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就喜欢行旅江南,后来又在苏杭做官五年,江南风光给他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回到洛阳12年后,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但是由于诗句的难懂,教师运用多媒巧妙地把词、作者、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再加上教师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于是,我让学生各自去查询诗人的有关资料,学生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将资料编辑制作成小卡片。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三、字斟句酌,体味语言美
古诗人用词非常精练,一词一句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传统的古诗教学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上古诗词课时智力因而枯竭。而现代多媒体就想一顿丰富的大餐通过色、香、味、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具体的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例如,《忆江南》这首诗一个“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蓝”字。由于学生年龄小,对“蓝”理解得不到位,有的学生说蓝是蓝色的意思。所以,教师借助网站***片为学生讲解,“蓝”是一种绿色植物,能够提取绿色的燃料。通过直观的***片,解决了本课的难点。学习古诗文中的汉字计算机辅助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学习“忆、胜、曾”字,多媒体就好比小导游,带领孩子们理解字义,分析字形,他们需要的是“有声、有色、有形、有境、有趣,理寓工中”的教学形式,而现代多媒体技术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四、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在古诗词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词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目的。我在教学完《忆江南》后,播放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和那里的百姓建立起深厚友谊的录像,让学生产生了“风景就曾谙”的感觉,这样,学生读起来既感情真挚,又抑扬顿挫。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融为一体,学生的心灵受到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会产生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这样,学生通过一遍遍的朗读不但把握了诗的节奏、诗的韵律,而且培养了语感,更在朗读中感受到白居易不仅回忆的是江南的景色,还回忆的是江南人。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6
[关键词]古诗瑰宝 丰富资源 理解粗讲 熟读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通过诵读浅近的古诗,感受语言的优美,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体会作品内容,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并能背诵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毕业生背诵古诗词100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古诗的课堂教学,我认为,从阅读心理的一般规律和读懂古诗的基本要求出发,应该抓住下面几方面。
1 理解背景,粗讲大意
任何课文的学习都要从理解课文背景开始,正所谓“言为心声”,只有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下此文的,才有可能对文章作进一步的理解。如:在学习《闻官***收复河南河北》这首诗时,背景介绍就显得格外重要。如果不知道,当时正处于持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时期,我们怎能体会作者听到这个喜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试想昔日流离失所,背井离乡,犹如飘蓬。今日突然听说收复失地了。逃至四川避难的杜甫,怎能不涕泪交加。肋下生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如:李白的诗想象瑰丽,狂放豪迈,充分显示了他洒脱不羁的性格。而他又特别重感情,处处流露处对友情的依恋。《芙蓉楼送辛渐》、《赠汪伦》就是这样的代表,学习时,应充分体会诗句,把握思想感情。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重阳节,寒食节,春节,有时它会以背景信息出现在诗词中,这些也必须充分了解。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还有《寒食》、《元日》,里面都有所涉及。这时我们可以介绍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 引导诵读,达到背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毕业生背诵古诗词100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古诗文,将会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更有甚者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读多么重要。它是进一步理解诗词的必要条件。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在唐诗宋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吧!不过读也是有技巧的,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引导背诵。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的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很显作者炼字的功夫。一堵高墙的“关”和一枝红杏的“出”,形成了一对矛盾:一个要把满园春色关住,一个却要枝露墙头,春光外泄,一“关”一“出”,整个画面活了,有了动感,显出了春花盛开时的盎然春意。学生自然而然就将诗词内容背诵。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前两句“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写送客的时间、地点和送客时的环境与心情,其中第二句,作者着意用“楚山孤”表达送别的心情:芙蓉楼上,俯瞰长江,寒雨凄凄,远眺楚山,望客帆远去,心情惆怅,仿佛觉得楚山是孤寂地峙立在那儿一样。一个“孤”字,看似写山,实是写人。写出了作者送别友人时惆怅孤独之感。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关键词语后,在弄懂诗句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比较顺畅地疏通整首诗的意思,背诵全文。
3 以乐配诗,升华情感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7
关键词:江湖派;戴复古;诗作;人民性
长期受学术界轻视冷落的南宋江湖派,近年来,似乎时来运转,逐渐得到了部分学者的关注和重视。江湖派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南宋时代,金人入侵中原,宋室仓皇南渡,社会处于大变动中。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加上其他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所起的作用,使得南宋间游士和诗人的队伍空前扩大。在这样特定背景下产生的特定诗派,也有了与时代相符合的文学流派特点:主要表现在思想上,江湖派诗人创作大多忧国忧民,倾向进步。在江湖派中,有一位极其典型的诗人,他就是爱国诗人戴复古。
戴复古(1167—1246),今浙江温岭塘下人,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的南宋。年青时,他“南游瓯闽,北窥吴越,上会稽,绝重江,浮彭蠡,泛洞庭”,出游在外四十余年,目睹外族入侵,朝廷屈膝投降,贵族、官僚却仍然过着奢糜生活,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生灵涂炭,一片混乱悲凉的景象。在他广泛接触社会中,意识到人民苦难来自南宋统治者***治腐败和经济剥削,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情绪,特别是对下层的饱受苦难的农民寄予极大同情。他把他一生热血,及由此凝结而成的光辉诗篇,都献给了那个时代,成为了我国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
戴复古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心民瘼,写下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把南宋山河破碎、吏治败坏,特别是对统治者残酷压迫和剥削穷苦农民的社会现实,揭露深刻,批判尖锐,可说无处不到,无所不及。戴复古为何能写出带有明显的人民性特征的诗歌,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评析:
其一,在我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程中,很少朝代像南宋那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激烈、尖锐、终致亡国。纵观南宋中期,宋金屡次开战。1206年南宋北伐一发即败,金兵九路南下,攻入真洲;1219年金兵犯滁州,至六合,惊建康;1221年,金犯南京,围光州,攻五关,陷蓟州,国事日益不可收拾。当然,在此期间宋***也打过几个小胜仗,但南宋小王朝却偏安一隅,迷恋于灯红酒绿的奢糜生活。在赵构临安初立之际,南方虽有局部***,但北方有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力主抗战,本可团结***民,奋起北伐,但统治者一味屈膝求和,失去了大好时机。既要投降,就必须以巨额贿赂外族;既是享乐腐化,只好巧立名目、毫无忌惮地加紧对人民进行剥削掠夺。当时除了正常的赋税之外还有所谓“耗米”、“带收钱”、“糜费钱”、“经总制钱”等。许多地区“税米一斛,有输及五六斛;税米一千,有输及七八千”、“税米有及百万石”另一方面,由于战事频繁,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南宋***府趁机把它们圈为官田,土地兼并达到高潮:“百姓膏腴皆归贵势之家。”可想而知,人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两重袭击下,生产遭破坏,村落萧条,一片动荡不安的社会景象,就暴露在诗人面前。这给戴复古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素材;同时两种矛盾的激烈和并存,随着国运日衰,也造成诗人内心的强烈压抑。压抑越深,诗人抒发和抨击时局也就越激烈。可以说,戴复古的诗作是情感压抑的爆发,是对矛盾下国家民族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本质的揭露。
其二、戴复古一生的坎坷经历,促使他走向人民,成为人民的代言人。戴复古出生在农村读书人家庭。其父戴敏“以诗自适”,“终穷而不悔”小时,他就决心“传父业,显父名,”做一个闻名于世的诗人。戴复古的家乡温岭塘下,在南宋时是山水阻隔的“海曲荒凉地”,他“负奇尚气,慷慨不羁”,“不能郁郁窟中藏,大笑出门游四方,”决定到南宋***治中心临安施展抱负,想通过献诗当道,以求汲引而报效祖国。谁知屡屡碰壁,空怀一腔忠心报国的男儿热血,只留下“京华作梦十余年”之叹。此后,他奔走于消息灵通,***治敏感的长江中下游各区,还曾“十年浪迹游淮甸”,多次进入淮南地区。他广泛地接触社会,目睹“四海疮痍甚”,“饿走抛家舍,纵横死路岐”的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权门炙手如火”“举世争趋名利场”的炎凉世态,经过“行藏两无策”“山林与朝市,何处着吾身”的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冷却了“致君以儒术”之梦。他满怀报国之心而报国无门,使他沦落到最下层,开始走向人民,走向民间,他认识到即使有机会做官,也无法做自己理想的官,开始赞同“有道行其志,非时作甚官”,而高唱“野人事业在山林”。诚然,他身处山林一生,并非不问***治,不关心人民。诗人一生漂泊江湖,饱经忧患,与那个悲剧重重的时代的下层人民有着较深的接触,他寄情于不幸的人民,很自然,在情感上已经与下层人民相通起来。这样,他以下层文人的特有目光,以“身在草茅忧社稷”的强烈情感,观察社会,分析社会,勾画出人民之苦难,反映人民的抗议和不平,使诗作的现实意义超过了诗人的写作意***。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8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古诗词鉴赏题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近年来,古诗词鉴赏题在题型、题量与分值方面都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命题趋向。通过分析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可以为古诗词教学带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2013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命题特点;教学对策
中***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121—03
一、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整体概况
2013年,全国共有17套语文高考试卷,要研究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就需要对这17套试卷的试题进行一个整体的分析,从作品作者、主题、题型、题量和分值等方面对2013年全国古诗词鉴赏试题做一个整体性的回顾。
2013年的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的选篇依旧以唐宋诗词为主,共15首,占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选篇总数的83%;另外,还有两首清代诗词和一首金诗,所占比例很小。作家大多是不同朝代较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或词家。在题型方面,以主观问答为主,北京卷、浙江卷与湖南卷出现了客观题;浙江卷与湖南卷各有一道填空题;北京卷中有一道选择题。在分值上,多为7~8分,江苏卷为10分,而新课标卷与辽宁卷达到了11分;福建卷分值低于其他省份,只有6分。各省市古诗词鉴赏题题量也多在2~3题。从整体上来看,古诗词鉴赏题在题型、分值、题量方面与往年相比都比较稳定。
从考点分布上来看,很多省市注重对诗词情感进行整体性的考查。如新课标卷1和卷2、江苏卷、安徽卷、江西卷、福建卷、湖北卷、湖南卷、四川卷共9套试卷,都要求学生分析诗人的情感或心境,其中江苏卷有两道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情感的把握。除此之外,表现技巧与字句理解同样是古诗词鉴赏题的重要考点,有7个省市的高考语文试卷题目包含了对古诗词表现手法和技巧的考查,而字句分析题在3个省市的试卷中出现。
二、2013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命题特点
2013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的古诗词鉴赏题都有各自的出题方式和特点,呈现出不同的命题面貌,然而,不同之中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题型设置固定化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题在题型的设置与安排上与往年基本相同,多以主观问答题为主,17套考卷中有14套全部是主观问答题,只有浙江卷、湖南卷和北京卷中出现了客观题。问答题的特点是答案具有灵活性,侧重考查学生在理解与领会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浙江卷和湖南卷的客观题部分要求学生补充填空,把古诗词补充完整,看似是简单的背诵识记,实际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诗词的内容,回顾已学知识,综合把握。
(二)考查内容确定化
1./
关键词
古诗词注重“炼字”,很多诗人写诗会推敲字眼,仔细揣摩,分析一字一句的意味与情趣。例如,贾岛作“僧敲月下门”一句,对于用“敲”好还是用“推”好,可是经过了一番思量和琢磨的。有些字词的使用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够增添诗句的形象性,加强诗词的感染力。因此,分析关键字词的用法成为古诗词鉴赏的重要考查内容。2013年的17套高考语文卷中,有3套试卷的古诗词鉴赏题要求考生分析某个字或词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或是其运用的妙处。而历年高考题也有不少问题涉及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如2009年山东卷、四川卷,2008年天津卷、全国卷1、全国卷2、安徽卷,2007年全国卷2、广东卷、天津卷,2006年江西卷,等等,反映出出题者对古诗词关键字词的重视程度。
2. 注重学生对古诗词情感的体悟
古诗词抒情性很强,“诗者,根情”。古诗词看似咏物述事,实则咏情。诗歌情感或豪迈奔放、***恣肆,或婉约细腻、隽永绵长。鉴赏诗歌要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回味。由2013年高考语文考题来看,新课标卷1和卷2、北京卷、江苏卷、安徽卷、江西卷、福建卷、湖北卷、湖南卷、四川卷都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解读诗人的情感或人生理想。古诗词鉴赏要求学生能够正确体会,并能合理言说。
3.强调学生分析古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
在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题中常常看到“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这样的字眼。即使题目中没有出现这些字眼,很多考题的答题思路还是会向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靠拢。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中,新课标卷2、天津卷、辽宁卷、山东卷、安徽卷、浙江卷、湖北卷、重庆卷和四川卷都考到了诗词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或是指明让学生分析某种表现手法的运用,如四川卷第二题“‘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上的运用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浙江卷第二题“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天津卷“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或是从诗词整体着手,要求学生逐条分析和阐述,如新课标卷2中的“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山东卷中的“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重庆卷中的“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类型的题目已经成为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必考题目。
三、由古诗词鉴赏题看古诗词教学
(一)正确理解和分析“诗眼”与关键字词
孟浩然的著名诗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用“淡”和“滴”两个动词把微云、河汉、疏雨、梧桐这几个平常之物巧妙地串联起来,组成了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写出了红杏蓬勃绽放、春意盎然的景象,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这几句诗中,“淡”、“滴”和“闹”都属于“诗眼”。准确、传神的“诗眼”有助于增强诗歌描写对象的形象性,增添诗歌情趣。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写出了春天的脚步渐渐临近,江南两岸生机复苏、生气勃勃的景象。春意的降临是有层次、渐进性的,“绿”字将这种变化和情态生动地体现出来。
能否准确定位和理解诗眼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个重要考查内容,旨在评判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与体察敏感度。如2006年江西卷要求学生找出所给古诗中的诗眼。很多试题也会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诗句中某一关键字词的能力。如2013年天津卷、福建卷和湖南卷分别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地阐释“嫩”、“绿”、“净”3个字的含义。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感知古诗词关键字词的能力呢?首先,要让学生多读诗、多朗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理解能力自然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语言敏感度也会相应提升。古诗词本身富有音乐性与节奏性,通过抑扬顿挫的吟诵或朗读,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会逐渐加深。
另外,理解和分析关键字词要从整句诗、整首诗入手,而不是单单对这个字或词进行肤浅的解释与说明。刘勰《文心雕龙》有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这段话指明了字、词、句与文章全篇的关系,即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字、词、句运用得恰当、传神,文章就会显得文采斐然,浑然一体。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解读
关键词 的时候,要从全诗入手,着眼全局,而不能只在一字一句上做文章。
(二)知人论世,掌握诗歌的时代背景与诗人的风格特点
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性格不同,诗作的风格特点也会存在明显差异。即使是同一诗人,生存境遇的改变与社会的变迁也会对其诗歌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如2010年高考语文安徽卷中关于杜甫的《岁暮》一诗所设置的考题,要求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细品读,还要了解诗人的主观志向与生活境遇,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的有关杜甫诗歌的特点,进行多角度的思考。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讲解一些与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写作特点相关的知识。一些处于动荡时代、思想深入反映现实的诗人,或者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写作风格出现巨大转变的诗人,都可以作为教师重点分析的对象。了解诗人的生平境遇,对学生体会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的心理,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把握古诗词情与景的关系
王国维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是诗歌鉴赏的两大要素,景中见情,情不离景。诗人因物触情,移情于景,总会触动诗思,引发诗兴。
景与情的关系是高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常考考点。有些考题要求考生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如2009年福建卷《江行》(严羽)第二题:“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还有些考题单独考查诗中的景或情,但这种类型的考题相对较少。如2009年湖北卷中关于《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的两个问题均是对诗中写景的考查,只不过角度不同。
要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情景关系的能力,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金开诚在《漫谈“想诗”》一文中将联想分为预期的联想与非预期的联想。所谓预期的联想,是指“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已经期望欣赏者产生这种联想,为此而在诗中作了巧妙的限制与诱导,使读者在欣赏时能循着作者的意***进行联想,这种预期的联想虽然‘意在言外’,却是作者所要表现的诗词内容的有机组成”。“非预期的联想并非作者在创作中有意表现的内容,只是因为欣赏者另有其特定的思想感情或生活经历,因此在欣赏中产生他所特有的联想”。一些古诗词鉴赏题,尤其是一些包含双关义、象征义的古诗词,需要学生调动自身的预期联想。除预期联想外,非预期联想也必不可少。学生亲身经历和感悟的事情,印象会更深。诗词教学要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感情体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讲解送别诗词,教师可以唤起学生送别的生活经历,加深情感体验;也可以通过绘画、音乐和表演等诸多学习形式引发学生的非预期联想。
(四)合理开展主题式组诗教学
张志公先生有这样通俗的说法:“在教学中,不能教给学生三篇课文,学生就会这三篇课文;而是教给学生三篇课文,学生就能学会三百篇。”学习要有一定的规律性与技巧性。以古诗词学习为例,教材中选取的古诗词数量是有限的,教师应根据诗词的特点,有效拓展,积极延伸,让教材中的古诗词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引子,引导学生进入更广阔、更壮丽的诗词天地。
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与山东卷的古诗词鉴赏题中都涉及到了“凤凰(鸳鸾)”意象的分析。虽然两首诗的作者不同,但凤凰这一意象的特定内涵是基本确定的,凤凰自古就被视为祥瑞,是仁爱善良、品行高洁的象征。由此可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某一意象为中心,进行主题式的组诗教学,以一带多,促进学生对古诗词某一特定意象的深入理解与领会。同是2010年高考语文卷,江苏卷与天津卷选择的都是别离主题的诗词,天津卷更是将两首古诗放在一起考查。江苏省的古诗词鉴赏题选取了王昌龄的《送魏二》,第一个问题是:“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如果学生对两首诗词理解不到位的话,这道题答起来就会比较吃力。包括该题的第三问:“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如果学生能由考题联想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用法,这道题答起来就会轻松很多。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主题式组诗教学也是如此。主题式组诗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诗歌间的联想与比较,发现彼此间的共通之处,互相融通,加深理解与体会。
[
参考文献]
[1]刘勰著.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文史知识编辑部.诗文鉴赏方法二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戴***.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1).
[6]陈晓秋.新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教学——试论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4(10).
[7]牛红梅.新课标下古诗教学漫谈[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6).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9
关键词 :古诗词 青主 艺术歌曲
中国的古典诗词以其洗练的语言、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内涵,传达着中国文化特有的神韵。近现代有很多作曲家都或多或少地根据古代诗词谱写艺术歌曲,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传世。其中青主的《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是两首艺术造诣达到较高境界的作品。笔者就将这两首作品从诗歌文学和音乐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阐述。
《大江东去》
青主早年就读于黄埔陆***小学堂,在辛亥***中曾立过战功,所以1912年他被派往德国学习***事,业余时间也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大江东去》就是他留学德国期间的作品。这首作品谱于1920年,可谓是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若说它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开山之作”亦不为过。歌词取自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但仕途并不如意。元丰二年(1097年),他因写诗讽刺新法,被逮捕入御史台狱,这就是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百日后,苏轼获释,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首词是在“乌台诗案”3年后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表现了他在***治斗争失意时的心境。
这首词的开篇就用大手笔描绘了江河的浩荡和古战场的雄奇壮丽,令人骇目惊心,随即引发了一种超越时空的遐想,在众多豪杰当中,诗人着意刻画了周瑜的少年英雄形象,又以“小乔初嫁”来衬托他的儒雅风流。诗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几笔,就把周瑜指挥若定的大将风采和他建立的赫赫战功勾勒了出来,诗的最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写出诗人缅怀古人古事来对照自己,伤感韶华逝去,功业无成,由此发出深深的慨叹。这首词最能代表苏词的风格,备受后人推崇。
总的来说,青主运用欧洲近代的作曲技巧,鲜明地表现了这首中国古典诗词所提供的意境,颇具创造性。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宣叙调的表现手法,但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如“大江东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几处,又使曲调带有豪放的歌唱性。词的下阙用咏叹调的手法,曲调舒展潇洒,富有幻想性和浪漫气息,将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和使曹***“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表现得颇具震撼力。全曲的调性布局很细致,e-g-e-E-(bA)-E-e,基本上是同主音大小调和三度调性变化,这是欧洲浪漫派作曲家喜欢用的转调手法,青主用以表现词中奔腾澎湃的景致和吊古伤今的情感,用得非常得体。词的下阙音乐基本上是绚烂的E大调,而在“雄姿英发”一句,由E调临时离调到bA,由于关系疏远,色彩为之一新,效果很特殊,令人心驰神往。钢琴伴奏在第一段插入6小节描写“惊涛拍岸”的间奏,颇具声色。第二段右手弹主旋律加和音,左手在低音区弹三连音分解和弦,融合瑰丽。所有这些,都使《大江东去》成为一首特色鲜明的,男中音独唱曲目中的经典之作。
《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是北宋诗人李之仪的名作,原诗是这样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很显然,这首诗受到晚唐诗人姚和的《送薛二十三郎中赴婺州》一诗的启迪和影响,姚和的这首诗是这样的:“我住浙江西,君去浙江东。日日心来往,不畏浙江风。”读了这两首作品,可以看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当然,李之仪立意长江抒写真情,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诗原是写对恋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和表现坚贞的爱情的,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常在”的感受,青主谱曲时赋予它新的含义。为什么这样说呢?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之后,***人被大肆屠杀,由于青主是一名***人,所以也在被通缉之列,青主先赴香港避难,但因无法维持生计只好又回到了内地,他找到了留学德国时的老同学、时任上海国立音专校长的萧友梅,在萧友梅的帮助下,青主隐姓埋名留在国立音专靠作曲及编辑音专的校刊《乐艺》为生。就是在这期间,他写下了《我住长江头》来表达自己的愤恨和寄托对难友的哀思,李之仪的这首词成为他表达这种感情的最好的媒介。这首歌最大的特色是感情真挚深刻,音乐优美单纯,一切都生于自然,发自内心。它的和声醇美,用的几乎都是很普通的大小三和弦与七和弦,只在个别地方为了增加一些悲怆的色彩而使用减七和弦;它的曲调与民歌的风格很接近,但又是艺术歌曲型的;它的旋律跳动不大,但却蕴藏着激动不已的感情;它的节奏非常平稳,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变化,更能表现其朴实与痴情;钢琴伴奏也始终贯穿着流动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音,仿佛不息的江水负载着深深的爱和绵绵的恨在滔滔奔流。“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四句在歌曲中重复了两遍,作曲家后来透露,他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为了更充分地表达他在血腥时局中郁积在心头的恨和对难友深切的怀念。当时人们无法了解作曲家这一心中的秘密,但其怨恨之情表现得深邃而淋漓尽致则是可以感受到的。这两遍重复很重要,如果没有它们,则感到“意之未到,功之未达”,不能收到圆满的效果。我们说音乐一成不变则显得单调,变化不足则显得单薄,变化太多则显得离散,而此歌后四句的重复,音乐变化非常自然,恰到好处。它们有异有同,新中有旧,深化了主题,连结成一个艺术整体。
总之,青主的《大江东去》和《我住长江头》是艺术歌曲创作领域当中的精品之作,也最能代表青主在这一领域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这两首作品也是歌唱家们最钟爱的音乐会中的保留曲目。
参考文献 :
关于长江的古诗篇10
关键词:意象;象征;爱情;思乡;升华;灵魂
“月”从古至今,引发着人类无数的幻想,人们对它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陌生。诗人对月更是有着特殊的感情。“月”在中国文学中出现频率呈倍增长,至晚唐北宋达于巅峰。“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
由于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幻和精妙,中国古代诗歌长期笼罩着一层或浓或淡的“人月相得,心月互通”的趣味。诗人们创造出了许多美不胜收的吟月诗。本文从三个不同侧面归纳分析了一下古诗中“月”这一意象丰富的内涵,试***简单阐述一下明月意象在古诗中的发展变化过程。
一.月――自然界永恒的存在
月在古诗中首先便是一种永恒,一种苍凉阔大的意象
王昌龄是将这一意象融化于诗中的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的起句以眼前高悬的明月,巍峨的雄关,构成一幅苍凉壮阔,孤凄清凉淡远的画面,即所谓“发兴高远”。在“明月”和“关”两词之间又增加“秦”、“汉”两个时间限定词,让诗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使读者将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的筑关御胡及汉代与胡人在关内外的一系列战争这些悠久的历史自然联系起来,“万里长征人未还”便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不只是当代人之悲剧。而是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悲剧。让诗具有一个阔大而深远的历史背景,整个历史,段续的画面化为一个整体,“征人”便是这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爱国卫士”形象,平凡的悲剧,平凡的希望,由此显示出不平凡的含义。
在诗人的笔下,月不只可以化作永恒、阔大,还可以化作一种生命驰骋自由的潇洒。李白《峨眉山月歌》曰“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诗从“峨眉山月”写起,月只“半轮”,使人仿佛看到青山吐月的优美秋景,次句写月映江水,又随江水流逝,紧随依傍舟人,正是“月亮走我也走”的妙景。凡咏月之处,皆尽吐江行思友之情,诗的时间跨度驰骋自由,诗人的情怀更是挥洒自如,冲破时空,获得永恒,冲破人生的狭隘,俯瞰历史的无限,找到人生的潇洒,正是月亮赐予人类的第一灵感。
二.月――人类美好情感的载体
自古以来,“花前月下”是青年男女倾诉爱情的最佳场所,“花好月圆”更是人间美事的代称。爱情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月作为爱情的象征物,除了用来烘托渲染幽会时那种恬静温馨、柔情蜜意的氛围之外,也是借月亮的皎洁无瑕来象征青年男女爱情的纯真,给人以美好的享受。
在这类诗歌中,“月”的意象变得美丽而朦胧,色调也较明朗,不再给人以忧伤的感觉,而且往往与“花”相映,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携手看花深径,扶肩待月斜廊。”(贺铸《西江月》),这两句极其生动地写出了男女欢会时在花光月影环境中卿卿我我、情意绵绵的情态,给人以温馨旖旎的印象。而“闲云归后,月在庭花旧栏角。”(晏几道《六幺令》)又为读者点明了情人幽会的地点环境。
在古人心目中,团圆的明月,就是那爱情纯洁圆满专一的象征,而月辉的消退便是爱情蒙上了阴影,而缺月便更是令人不堪追思的离愁别绪。正是“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爱情、友彩的消退是那样令人无奈、惋惜;人们多么希望残缺的月儿快快圆。正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共勉,也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祝愿。
人间不只情人爱人的别离最令人心碎,挚友的分别也是那样地动人心魄。谢庄《月赋》曰:“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川路漫长,临风慨叹,朋友一去将无音讯,好在有朗朗明月与友相共,深切的关怀仍可寄送。正是“愿为南流景,弛光见我君。”(曹植《杂诗》)只要我们共有一个心中的月亮,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各在天一涯,也仍会感到离而不别,别而未分,对朋友温暖的宽慰,深挚不渝的友情及别后的思念,深含于字里行间。
三.月――人生的追求和哲理的升华
月是美的,正是这美丽给诗人们以多少想象!月不仅是外在的美,它的美更给人以灵魂上的启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古往今来,悠悠万世。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是一个折磨人的哲理之谜,诗人却从美好而永恒的自然意象――“月”那里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便是“月”作为中国古诗美魂的千古佳作。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作诗,又以月为主体。“夜”是抽象的,写好了“月”就有了特定的“夜”。故全诗见月十五处,可谓句句不离“月”。月光下的景物似万花筒,随着月的起落及月色的变化。景物也闪烁变幻。开始是潮涌月出,波光滟滟;接着是月光朗朗,花似珠霰;再则是皎月中天,碧空如洗,使人遐想无边,上穷千古,下感离情;那落月的余辉散落树梢,诗情袅袅。一个“月”字贯穿今古,朗照天地,境界顿时深邃开阔。诗人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大成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隐藏在迷离恍惚的艺术氛围中,汇成了一种情、景、理水融的清幽,邈远的诗意美。
“月”是美好的,是永恒的。“月”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代表了生与死、离与聚、悲与欢……。它是诗人的精神参照与寄托。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经历了从代表永恒到情感载体到人生追求的转变,这也代表着人们对由生的向往到人生意义的哲理升华的转变。(作者单位:荆州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4]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
[5] 《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长江的古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