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诗句10篇

庐山的诗句篇1

2、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4、琼英斧碎非月老,瀑布天成非织女。初疑鱼鳖谒龙门,复恐星辰会牛渚。

5、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庐山的诗句篇2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诗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诗后两句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此,诗中所写的山是庐山。

2、苏轼于公元1084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来源:文章屋网 )

庐山的诗句篇3

单元教学总览

【教材分析】

1.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是围绕“处处留心皆学问”这个专题编排的。由《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三篇精读课文组成。《暮江吟》一诗构思精妙,摄取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一幅是弯月初升、夜色朦胧;《题西林壁》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雪梅》咏物说理,咏物贴切自然,合乎情理,说理精辟深刻,富有启示性;《爬山虎的脚》细致观察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和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向上爬的,启发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事物;《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这是通过作者长期、深入地观察得知的,启示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在观察中发现自然的奥秘。

2.单元重点

(1)了解观察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了解观察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古诗三首》一文的学习中,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作者在古诗中表达的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想象能力;《爬山虎的脚》一文鼓励学生,要通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蟋蟀的住宅》一文教学中,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根据细致观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本单元安排了习作《写观察日记》,通过引导,让学生运用好眼、耳、心等感官,懂得关注现实、仔细观察、积累生活素材的道理。理解写观察日记要围绕写作中心,联系广泛、多角度思考,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学情分析】

该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对所介绍的新鲜事物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肯动脑筋,但缺少深入、细致观察的经验,且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于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滞后于直观感受。本单元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力。

【教法建议】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赏析古诗

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2.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上来仔细观察,具体描写的。运用比喻句显得更生动、形象。

3.通过观察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它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4.口语交际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激发学生的习作乐趣。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把握观察的方法。结合课文提示对习作进行指导。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表达习作。

6.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课文

9.古诗三首

2

10.爬山虎的脚

2

11.蟋蟀的住宅

1

口语交际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1

习作

写观察日记

1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2

合计

9

9古诗三首(精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等1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三首的自然美和语言美。

3.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4.

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古诗《暮江吟》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重点)

4.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

【教具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唐诗是祖国语言文化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我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一些是写景的诗,谁来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几首写景的唐诗——《暮江吟》。(板书

《暮江吟》)

【设计意***: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代表作有《琵琶行》《忆江南》《长恨歌》等。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方法指导:古诗词的思想感情一般含而不露,蕴藏在字里行间。有些诗词中

(1)

(2)

(3)

的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暮江吟

瑟瑟

重点指导生字:暮:“暮”和“幕”“墓”是形近字,不要混淆;

吟: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jīn”,右边是“今”,不要多加点。瑟:“瑟”和“琵”是形近字,不要读成“pí”;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可爱。

瑟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可怜

珍珠

真珠

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3)

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想象: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暮”,上下结构,上小下大。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暮”,学生练写。

暮:中间的撇捺要舒展,下面是“日”不是“曰”。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4)

(5)

(6)

(7)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愉快,写下了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预设:

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江:大河。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

暮江吟:傍晚在江边的吟诵。

2.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生听课件中范读)

3.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是什么意思?

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铺”是什么意思?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

“射”可不可以?

铺:把东西展开或摊平。体会到了夕阳的温暖和柔和。“铺”换成“照”

“射”不好,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实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照”和“射”都不及“铺”字形象、灵动。

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出示课件)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6.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板书

露水

月亮)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

预设:打比方。

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预设:把露珠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弯弓。

小结: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娥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

景色美丽)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想象全诗意境,大家闭起眼睛想一想。

在月色朦胧的夜晚,仿佛我们来到了江中的小岛上,看到了深蓝的天空中挂着弓一样的月儿,月儿倒映在水中,草上的露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珍珠一样可爱,你们看到了吗?

7.指导朗读全诗两句。

请同学们有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傍晚时分江面美丽景色的喜爱之情。8.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作画

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一道残阳铺水中

可怜九月初三夜

半江瑟瑟半江红

露似珍珠月似弓

(2)写话。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

【设计意***: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展示,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小结

1.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夕阳西下时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明诗意;悟诗情。

八、当堂检测

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九、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7)

(18)

(19)

(20)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自然美和语言美。(重点)

3.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重点)

4.

通过诵读和想象来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难点)

5.理解古诗的意义,并从中体会生活哲理。(难点)

【教具准备】

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画导入。

教师口述: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景色优美。在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有一座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庐山。

今天,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美丽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片)

这里山高水深,这里云雾弥漫,这里古树参天,这里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是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游览了庐山,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板书

《题西林壁》)

【设计意***:***片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庐山,同时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代表作有《饮湖上初晴后雨》《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卢钺,字威节,一作威仲,宋代诗人。

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1)

(2)

(3)

(4)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只缘

未肯降

骚人

输梅

阁笔

费评章

(重点指导生字:缘:“缘”和“椽”是形近字,

不要读成“chuán”;

降:是多音字,在“投降”中读“xiánɡ”,在“降落”

中读“jiàng”在本课读“xiánɡ”逊: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sūn”;输:区分“输”和“愉”形近字,不要读成“yú”。)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脚下。

西林

因为。

书写,题写。

诗人。

骚人

服输。

同“搁”放下。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评章

不及;比不上。

评议。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

(3)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峰、侧、缘、输、降、须”,左右结构,左窄右宽;“费”上下结构;“费”,上大下小;“题、庐、阁、逊”,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字“庐”

、左右结构的字“缘”和

(5)

(6)

(7)

(8)

(9)

(10)

上下结构的字“费”,学生练写。

庐:里面是“户”不是“尸”。

缘:笔画较多,右边的撇要匀称。

费:上宽下窄,下面是“贝”不是“见”。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一)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解诗题。

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

预设: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抓字眼,明诗意。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预设: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板书

峰)(板书

变幻莫测)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板书

低)(板书

千姿百态)

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因为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板书

从不同角度观察)

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识”是什么意思?“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的原因是什么?

识:认清。是因为“我”就在山中。

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3.多诵读,悟诗情。

(1)多诵读。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11)

(12-14)

(15)

(16)

(17)

预设:作者喜爱庐山。

小结: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

你们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读出诗人对庐山的赞美之情?现在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悟诗情。

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老师有一个地方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4.背诵古诗。

小结:《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二)学习古诗《雪梅》。

1.看***片、赏雪梅。

(1)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板书

《雪梅》)

(2)介绍题目。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2.读古诗、诵《雪梅》。

(1)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2)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3)男女生接读。

(4)齐读。

(5)背读。

(18)

(19)

(20)

(21)

3.品诗句,悟道理。

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这两句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

梅香(教师板书:雪白

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4.谈雪梅,拓诗词。

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曾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找同学背诵《梅花》)我们的伟大领袖***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课件)

5.指名朗诵。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美丽景色,通过对庐山各个面点所得到的景象也阐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看事物必须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各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雪梅》中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

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

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22)

(23)

(24)

(25)

七、当堂检测

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的。

八、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有关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完成《点拨》1+x阅读攻略的练习。

2.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板书设计

9

古诗三首

《暮江吟》

白居易

露水

月亮

景色美丽

《题西林壁》

苏轼

变幻莫测

从不同角度观察

千姿百态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雪梅》

卢钺

雪白

人各有所长

梅香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的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非常容易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较好,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时,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

3.我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庐山的诗句篇4

一、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

我国小学语文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是比较枯燥的,其只为小学生分析了古诗词基本涵盖的内容,注重古诗词在学习中的应用,并没有意识到古诗词中传递的情感,基于新课改背景模式下,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提出更有价值的教学策略,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带领小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以及作品的意境。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针对我国小学语文古诗词的课堂进行分析,以小学生为主体,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以下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1.采用朗读方式感受古诗词的文字美

小学语文古诗词中,存在较多附有美感的句子,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着重画出具有美感的句子,让学生以吟诵的方式进行重点朗读,例如唐代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两句诗,以字面的意思即可大致的了解,作者并没有采取复杂的表达方式,学生在有感情朗读时,即可体会诗句字里行间传递的美,树木茂密的山间在经过一场新雨洗礼后更加幽静,夜幕降临,秋风袭来,带来阵阵凉意,此时皎洁的月光透过树木间的空隙,照在清澈的小河上,只见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的流淌,刻画了秋雨过后山间的晚景。又如,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整首诗的文字都是极美的,学生可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字间描绘出一个稚嫩的孩童在水边垂钓,显示出孩童的天真和童趣,因为害怕鱼儿受到过路人的惊吓,以致赶忙摇手回绝路人的询问,让学生在文字中感受孩童的天性,通过蓬头稚子、侧坐、遥招手等等感受作者文字的美感。

2.构建古诗词情景感受画面美

古诗词是诗人对事物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促使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师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古诗词的情景,让学生体会诗词中的画面美,例如,唐代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整首诗描绘了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教师可为学生描绘诗中的画面,“在阳光温暖的照射下,香炉峰上盘旋升起了紫色的烟雾,我遥远的看到庐山的瀑布像一条白色绸缎一样悬挂在山川的前方,在高山上飞流顺势而下的瀑布可以长达好几千尺,仿佛是从天边的银河而来流泻到人间”,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不一样的庐山瀑布,但是瀑布的雄伟壮观依然可以清晰的体会到。又如,唐代贺知章的《咏柳》,《咏柳》是小学生非常熟悉的一首诗,着实描绘了春日里的柳树,而且教师可非常容易的为学生构建一幅美丽的春柳***,教师可让学生试想一下,眼前有无数高高的像被碧玉装扮一样的嫩柳,细长的柳条既柔软而又轻盈,在春风中,像条条绿色的丝带在飘动,不知是谁在精心的修剪片片柳叶,原来是二月里的春风,剪出丝丝柳叶点缀着大地,教师在讲述时,可适当进行有感情描绘,增加诗中画面的生动感。

3.整体分析彰显作者情感

中国部分古诗词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教师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可对古诗词的整体进行分析,促使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流露的情感,例如三国时期曹植的《七步诗》,作者用豆茎和豆子比喻自家的亲兄弟,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道出了作者为难的处境,以及对骨肉之间相互残杀的愤恨,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时,可结合当时曹植的背景,作者借助《七步诗》表达了内心对自家兄弟的斥责以及对当时社会统治的不满,而且起初整首诗都在围绕豆茎与豆子做描述,后期采取直接表述的方式,传递自身的情感,不仅可让学生感受到诗中的含义,更是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的情感。又如,明代于谦的《咏石灰》,此为典型的借物言志诗,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慷慨激昂的氛围,诗中描绘了石灰出深山的千锤万凿,在经历过烈火焚烧之后,即使是粉身碎骨也不怕,为的就是将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间,作者将自己比喻成石灰,此时作者已经是经历了无比曲折的仕途生活,但是即使自己将全部的热情贡献给朝廷,仍然得不到信任和重用,还是逃脱不了被冤杀的命运,诗中虽然句句都在描绘石灰,但是句句都体现作者的感情,同时还展现出作者面对困难不屈服、大无畏的精神,纵然作者不被当时世人认可,但是其为国牺牲、英勇献身的精神是不可替代的,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很容易即可感受到作者满腔爱国的情怀。

4.名句赏析体会诗词中的哲理

我国古代的诗词文化是博大精深的,而且诗词的种类也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含咏物、言志、抒情,更是包含丰富的哲理,教师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剖析诗中的哲理,让学生感悟体会诗词中的哲理,例如,宋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此为一首七言绝句诗,同时也是一首抒情的小诗,作者将船停靠在瓜州,此时在作者看来,京口与瓜州之间只是隔了一条长江,但是作者曾经居住的地方却被层叠的山峦遮住,温暖的春风又一次吹向大地,将江南的田野吹绿,在明月的照耀下,作者感叹,自己何时才可在明月的陪伴下,回到钟山的故乡,作者在规划大好前程时,突然思念自己的家乡,此诗一语双关,蕴含丰富的哲理,表面上表现作者极度思念家乡的心情,实际上暗示自己即将再次踏上***治舞台、推出新***策的欲望。又如,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此诗创作于苏轼在游览庐山后的感悟,其以庐山的千变万化为基础,暗示一种生活的哲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庐山的面貌,从正面和侧面观看庐山,其呈现的是绵延不绝和高耸入云,但是从远、近、高、低四处在观看庐山时,其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作者感叹自己不能将庐山的真实面目全部看清,只是因为自己此时就处在庐山中,作者以此表示对于事物要有不同方向和不同层次的分析,以全面的角度去观看整体的事物。

三、结束语

我国古诗词历史悠久、文化精深,其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代表,而且我国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新课改背景下,应改革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只有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才可保障小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感受我国古代诗词传递的美感和情怀,促进我国古代诗词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郝华雄.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与情景教学[J].新课程(下),2011,(06).

[2]邓学梅.试析新课改视野下的小学语文目标教学[J].新课程学习(小学),2012,(03).

庐山的诗句篇5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赏析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共十三首。据龚斌《陶渊明集校笺》注:“《山海经》共十八卷,载海内外绝域山川人物之异,保存了许多古代神话,作者已无从确证。晋郭璞曾为该书做注并题***赞,陶渊明读的《山海经》就是这种有***赞的《山海经》。诗中《周王传》指《穆天子传》,记周穆王驾八骏游行四海,多为神话传说。”由于《读山海经》(其一)与《归园田居》“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的生活环境相近,“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和《和郭主簿》的生活条件相似,“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与《归鸟》的心情相似,可见,《读山海经》应为诗人隐居之初所创作的。组诗的第一首写幽居读书之乐,颇能体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极诣。本诗共十六句,结构较为松散,大体四句可作为一解。

诗歌前四句先从读两书时节及所居环境写起。时节是“孟夏”,即初夏,这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此时天气并不炎热,春花虽然落了,但是树叶却长得繁茂。“扶疏”即树叶纷披貌,这树叶遮蔽着诗人的居所,既清凉有幽静。离开了***治漩涡的诗人,于无喧嚣的居所内,内心想必一片安然。“众鸟欣有托”是赋象,而联系下文“吾亦爱吾庐”,又是兴象。作者在《与子俨等疏》中曾说: “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写诗时,作者显然也是在众鸟的啁啾声中感受到他们栖托有所的欢欣,树上的鸟儿为有所托而欢欣,树下的“吾庐”内的作者也为自己有所托而欢欣。刘履《选诗补注》里评此句“隐然有万物各得其所之妙”。

良辰,美景,有庐,有书,且是“既耕”“已种”的春耕结束之后,此时只需偶尔的维护,再要农忙,恐怕要到等到秋收了,因而初夏是一段较为清闲的时光,诗人自可开卷畅读了。清闲的同时,心中又是踏实的――身心安顿,无需为衣食而忧,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逍遥美妙的。而“吾庐”、“我书”,两用第一人称词组,增加了对庐和书的无限深情,“读”字有力地扣了题。“穷巷”两句,是说自己居住偏僻的小巷,远隔尘嚣。“深辙”指代大车,因为只有大车才能压出深辙。而大车一般又是达官贵人的高车驷马,作者表面似乎在说自己所住的陋巷大车是进不来的,所以即使过去在官场中的故人来到他这里,也会回去的,实际在表达他和过去那些追名逐利的官员已经没有往来,隐含有对世俗坚决的否定和拒绝。可见,作者这就有了读书所需的静境――既是自然环境,又有他自己创造的社会交往环境,周遭没有车马的喧嚣,也没有名利的困扰,自可悠哉读书。当然,作者虽然隐居起来,但是没有脱离正常的人际交往,他和普通的农民、知己还是有着频繁的来往的,这可以从作者的其他田园诗中获得印证,此处不再赘述。

接下来的四句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这是在叙述作者与知己共读共饮的情形,笔者以为从全诗来看并读不出该意,而是诗人自斟自饮自读书之乐。陶渊明“性嗜酒”(《五柳先生传》),如今良辰美景,有书相伴,又逢农村冬季时酿的酒,经春始成,初夏时节正好开坛取饮。四月正是蔬菜生长的旺季,从地中摘菜蔬以佐酒,是何等惬意的事?“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乃即景佳句,“微雨”“好风”的“好”“微”二字互文,即所谓和风细雨。风好(夏天的“好风”,应为凉爽的风吧、故曰“好风”),雨也好,润衣不湿,且俱能助酒兴。在很容易形成偶句的地方,诗人偏以散行写之,雨“从东来”、风“与之俱”,适见神情萧散,兴会绝佳,“不但兴会绝佳,安顿尤好。如系之‘吾亦爱吾庐’之下,正作两分两搭,局量狭小,虽佳亦不足存”(王夫之《古诗评选》),盖中幅垫以写人事的六句,便见“尺幅平远,故托体大”。王夫之所见极是, 一般此类诗歌易写成叙事――写景――抒情的结构,或写成写景――叙事――抒情的结构。如将“微雨“二句放在“吾亦爱吾庐”后,则前景后事,分作两搭,觉局量狭小;如此景事相间,便见得尺幅平远,包容较大。作者不刻意用对偶句,篇章安排上也舒散自然,此种写法,颇能体现陶渊明诗歌创作的散文化风格。

至此,这首诗用了四个第一人称。第四句 “吾亦爱吾庐”、第六句 “时还读我书”、第十句 “摘我园中蔬”中的 “我”反复使用,既强调的是自己,又强调自己的独特性,可见陶渊明是一个很自我的诗人,即强烈肯定自己的诗人。

末四句复回到“时还读我书”,即“读山海经”的题面上来。“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虽只点到为止,但是结合陶渊明其他诗歌及古人乃至我们当代人读书的情况,却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读书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头悬梁、锥刺股”功利型的苦读,一种是审美式的乐读。渊明“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时已有“乐读”的倾向,这从“游好”二字可以会意。他自己也曾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而在归园田居后又大有发展,读书面更为广泛,这里便不是儒家经典著作,而是《山海经》、《穆天子传》(周王传),二者都属神话传说,是道家著作,有很强的文艺性和可读性。作者不是刻苦用功、不是把读书当敲门砖,只是流观泛览,读得那样开心,读得欣然忘食――“连饭都不想吃”(贾宝玉读西厢语),从而有很多的审美愉悦,同时又有那样一个自己经营的美妙的读书环境,笼在夏日绿阴中的庐室,清风从这里悠悠通过,小鸟在这里营窠欢唱,当然宜于开卷,尚友古人。他的读书又安排在农馀,生活上已无后顾之忧。要是终日展卷,没有体力劳动相调剂,又总会有昏昏然看满页字作群蚁排衙的时候。而参加过劳动的感觉就是不同,这时肢体稍觉疲劳,头脑却十分好用,坐下来就是一种享受,何况手头还有一两本毫不乏味、可以消夏的好书呢?

庐山的诗句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诗词教学;兴趣;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更加多元,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更侧重于古典诗词的意蕴和体悟,而不再像传统教学中强制性地要求学生“背下来”即可。但古诗词集结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内容,如何与现代教学完美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仍然是值得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反复诵读,感受文字美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产物,天然便带了一分文字之美。教师在实际的古诗词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在授n前引导学生对所学古诗词进行反复的诵读,标注出自己在诵读过程中感觉到的优美的、有韵味的诗句,并进行重点朗读,根据自己理解到的字面意思和曾经学过的古诗词的断句方式有感情地诵读。如,教师在讲解《小儿垂钓》时,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大量诵读来理解这首古诗的含义。该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且诗中所提及的主人公“稚子”和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多,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反复的诵读理解诗文中的完整故事。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就给读者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可谓是不神奇。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二、营造场景,感受画面美

古诗词的美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的言简意赅却意蕴悠长上,而更多的是能够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共鸣”。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时,也要善于利用古诗词的这一个优势,积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尽可能地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古诗文中描述的场景,使学生感受作者在进行诗词创作时的心态,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情感。这一教学方式方法与传统教学中文学常识的铺陈和描述异曲同工,都是为了尽可能地让学生贴近作者的心理,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著名篇《望庐山瀑布》,这首诗的文字表述简单直白且大胆地运用了夸张手法,长久以来被文人墨客盛赞。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发动自己的想象力,在脑海中再现壮观的庐山瀑布。太阳的照耀下,山顶的香炉峰好似九天之上的神殿,升起了淡紫的烟雾;远远地望过去,就能看到这条庐山瀑布挂在山川之前;这长长的瀑布啊,似乎有三千尺那么长;就好像是九天上的银河落到人间一样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脑海中的场景画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画出来的场景,背诵这首诗。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场景反作用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背诵和巩固,根据实际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应时应景地吟诵,切实地感受身临其境、学有所用的感觉。就比如在语文课堂上,随时可以让学生看看窗外,看到校园里的柳树,就引导学生吟诵一些咏柳的诗句;看到甬路旁的松树,就引导学生吟诵一些松树的诗句。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从而使整个课堂充满情趣。

三、分析名句,感受哲理美

很多古诗词都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情感。教师在教授古诗词时,不仅仅要引导学生知晓古诗词中的含义,也需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体悟其中的道理,这对于理解背诵艰涩难懂的古诗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正向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时,教师就可以针对最后的那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引导学生进行琢磨。这首诗是作者在游历庐山的时候,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写出来的一首颇具哲理的古诗。讲述了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位置都发现了庐山不同的美,描摹不出真正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细查才发现皆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中,格局太小导致眼界不够开阔,不能完整地进行认知活动。通过这首诗告诉学生在看待事物的时候,往往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要想全面地认识事物,就不能局限在其中,要适当地抽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这不仅仅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因此在新课改的影响下,创新改革迫在眉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笔者也希望每一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都能深入研究古诗词教学改革模式,为传播我国古代文化做出一份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庐山的诗句篇7

日本人借陈三立的好友,另一位诗坛巨匠郑孝胥之口,传递了邀请其出任日伪***府要职的信息。陈痛骂其“背叛中华,自***功利”,与50年的好友割袍断交。愤懑不已的陈三立开始绝食拒药。(***1)

不忍离去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如果是回忆,那么在庐山松林别墅“息影松林径,洗梦涧瀑流”的5年时光,无疑是老人生命里一段甜美的记忆。乱世之中,这里的一草一木,给诗人的心灵极大抚慰。

遗憾的是,老人自抗战前离开庐山便再也没有回去。

1937年,爱国诗人陈三立于北平寓所含恨离世。

同年岁末,陈家三公子陈寅恪离开北平辗转南迁。(***2)

翌年,郑孝胥在国都长春神秘死亡,据传,系日本人所为。

1945年4月,抗战胜利曙光依稀可见,双目失明的陈寅恪在流亡地成都百感交集地写下了《忆故居》“……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

出生于江西修水的陈氏父子,一生中只是偶尔寓居于庐山,然而,和中国历史上难以计数的先贤一样,他们都把心留在了匡庐之山。

几千年来,当中国的知识分子涉过历史险滩时,就像无根之草,找不到归途,也寻不见去路,有人死忠,有人随流,有人奋力挣脱去寻找心灵的自由。他们持守着“修齐治平”的理念,也怀着“隐逸山水”的梦想。

而对于这些行走中的赤子们来说,庐山,一如千年不变,默然守候的知己,抚慰他们孤独的心,陪伴他们求索的路。(***3)

人与山,交相辉映,给整个民族文明史挥洒出闪亮的传奇。

公元383年,正在弈棋的东晋宰相谢玄,接到前方捷报,8万晋***在淝水力胜前秦80万大***,淝水之战让来自中原的文化体系得以保存发扬。而庐山,这座已经与儒释道结下了深远渊源的大山,也因此得以继续它的文化薪火……

公元411年,谢氏家族的一位后人登上庐山,和他前辈不同,这位名叫谢灵运的土族子弟并未延续位列公卿的家族传统。

在崇山峻岭之中,谢灵运吟诵着“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把胸中无尽的丘壑化做诗歌和丹青。

肆意遨游山水的谢灵运,在不经意问,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一大流派――山水诗。

谢灵运为庐山写下了11首诗。自那时起,江西成为中国山水诗派的主要策源地。而庐山,也因为“前有陶令,后有谢公”,渐渐成为历代诗人的磁场和诗歌的温床。

2007年,庐山管理局组织各界学者,着手编纂《庐山历代诗词全集》,这是一个试***将有史以来,所有关于庐山的诗歌全部收罗的巨大工程。在繁重细致的编纂梳理过程中,一座诗词圣山的形象越发清晰起来。

在浩如烟海的典籍字纸中,人们发现了一位诗人伟岸的身影――他从25岁~57岁,曾经5次登临庐山。这是一个痛饮狂歌、扁舟破浪、乱发当风的独行者。

当代台湾学者余光中在一首诗中这样描述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而后世的人们给予他的称号――诗仙。

今天庐山脚下的秀峰瀑布,因为李白的诗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4)

对于庐山,那次相遇也许只是恒河细沙的一瞬,然而,就在石破天惊的一刻,盛唐气度、诗人情怀和天造奇观,把28个普通的汉字化成珠玑,永久洒落在民族文明的银河中。

因为有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庐山瀑布才得以名扬天下。但人们却不知道,在李白命运多舛的一生中,庐山一直是一个神奇的坐标。

胸怀天下的儒家人世观点,归隐山野的道家隐遁思想,仗剑天涯的侠义精神,李白的一生都在与这3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反复羁绊纠结。

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仗剑出川,开始他大济苍生的梦想。他沿长江流域,东至庐山时,被山中景色深深吸引,便萌生“吾将此地巢云松”的愿望,有心若干年功成身退终老于此。

公元745年,45岁的李白南下漫游金陵,第二次游览庐山。就在一年前,他发誓永诀官场。这次,他看中了庐山一处名叫屏风叠的地方。

公元750年,李白携夫人――清丽雅致的名门之女宗氏,第3次登上庐山。当他远眺最为钟爱的五老峰时,“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的诗句横空出世。

从那时起,庐山成为李白夫妇共同的寄居之所和精神家园。

公元755年,大唐帝国经历了一次致命的动荡。三道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翌年便攻陷都城,国号大燕。

“安史之乱”爆发的第2年,已下定决心再也不问世事的李白携夫人第4次登上庐山。这一次,他在庐山九叠屏修筑草堂住了下来,并自我鼓励说:“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看上去,年近6旬的他似乎真的彻悟了。

然而,几个月后,镇守东南的永王李磷派使者请李白辅***,天真率性的李白兴高采烈地奉旨出山,不过,李白又一次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随***不久,他就糊里糊涂被卷入了宫廷的皇位之争。永王兵败,李白背上了附逆的罪名。流放途中,遇到天子大赦,李白绝处逢生。《早发白帝城》正是那次返乡途中所写。途径九江时,他再次登上庐山。

这一次,李白以饱经风霜的心重新审阅大山,写下著名的《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在诗中,几乎囊括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所有庐山美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寻仙问道的心终究代替不了马革裹尸的夙愿。离开庐山回到南昌家中不久,李白以62岁的老迈之躯,又一次随***东征平乱。翌年,病逝于返乡途中。

直到辞世,李白都未尝实现自己入仕报国之梦。然而他桀骜不驯的性格,豪迈奔放的胸怀,摧枯拉朽的热情,浩荡山河的气魄,却从未因挫折与困顿而改变。这是命运对李白的捉弄,却是历史对于中华文明的成全。

庐山的文火依旧在延续……

李太白辞世半个世纪后,另一个伟大的诗魂也走上了庐山。

公元815年6月3日凌晨,当朝宰相武元衡的官轿踏上上朝的街路。然而,杀戮不期而至。

庐山脚下的长江,唐时被称为浔阳江。816年,正在辅佐太子的白居易因为越级上疏奏请严缉凶手,给了***治对手陷害的口实,被一贬再贬,一直贬到浔阳江边,做了一个品级低下的江州司马。(***5)

对于才华横溢,满怀***治梦想的白居易来说,他的人生从此转折。

九江码头所在,在遥远的古代,是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湓江湿地。1200年前的一个秋夜,两个不曾相识的人在这里相逢,在夜色波光中为彼此的人生以及后世的汉语言文学留下凄美的夜曲。

在冠绝全唐的《琵琶行》里,白居

易写出沦落天涯的忧伤和哀叹,从这时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成为每一个逆境中的客旅心底的咏叹。

白居易在江洲一呆便是4年,远离朝野的他夜听江水潮起潮落,昼看庐山云卷云舒,以一种逍遥而闲适的态度静观世界与人生。

在这里,白乐天的诗也变得从容优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高谷深,挡不住他的诗情。每读这样的文字,山间的春色,扑面而来。

白居易一直仰慕和崇敬陶渊明这位前辈,在庐山日久,他也和陶公一样,有了隐居于此,终老一生的念头。有一天,他发现东林寺附近一处山凹,北傍遗爱寺,南靠香炉峰。有密林有流水,景色怡人。他当即决定,在这里修筑一座草堂。

为了纪念这恬静的家同,1200年前的草堂主人白居易,写下《庐山草堂记》,“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字里行间,渗透着喜悦和惬意。

庐山的山水,让白居易受伤的内心慢慢愈合修复。对于厚待他的大山,白居易用深情的笔触写到:“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座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在群山的怀抱里,从来温婉平和,惯于以长歌描绘爱情人生的白居易,把他所有美好辞藻,聚成《庐山草堂记》,篇首的8个大字:匡庐奇秀甲天下山,激越昂扬。

这里的山水,洗去了他的忧伤。他渐渐地心静,也渐渐地淡定。悄然之间,诗人的人生观也得以改变。兼济天下淡出内心,独善其身渐人人生。

公元818年冬,守得云开的白居易结束了江州的生活,前往忠州任职。行前他为草堂写下了告别诗。“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

而此后,他只是经过草堂留宿了一晚。这以后,便再也没有机会回归庐山。

自魏晋始,至唐宋,庐山已成为中国诗人艺术生涯中必经的圣地,我们无法想象,没有了这自然的奇境,5000年的诗园殿堂该留下多大的缺憾。

在山脚下的西林寺墙壁,苏轼留下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诗出手,即成绝唱。转瞬便家喻户晓。对于面对宦海,茫然不知前程的苏轼来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还是不识人生和世界的真面目,后世莫衷一是。

西林寺几经毁建,当初的题壁已然不在,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句却被永久地题写在中国人的心灵中。人生百代无穷尽,然而对于世界和生命的困惑迷茫,古人有之,今人亦然。(***6)

蓦然回首,在人生的高峰或低谷,在生命的豪迈与困惑中,对这片大山心向往之的又岂止东坡一人。

欧阳修来过,大呼:“庐山高哉,几万仞兮。”

黄庭坚来过,描绘“胜地东林十八公,庐山千古一清风。”

康有为来过,高歌:“开士诛茅五老峰,手植匡山百万松。”

徐志摩来过,概口义:“这眼前刹那问开朗,我仿佛感悟了造化的无常!”

郭沫若来过,吟唱:“湖山云里锁,天籁雾中鸣”

正是这些诗人一次次完美的登场和谢幕,庐山的诗歌才在沧海桑田中聚沙成塔,蔚为大观。

在卷帙浩繁的庐山***书馆,依旧珍藏着陈三立、陈寅恪父子的大量诗词著述。在庐山人心中,他们二人和古往今来所有把心魂交付这片青山的人们一样,都是大山的赤子与骄傲。

***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为王国维题写的墓志铭,人们相信,这10个字,恰是庐山文脉以及中华文明薪火得以传承光大的风骨与精髓。

2009年夏天,庐山又迎来一批贵客――旅居于世界各地的陈氏后人,他们来到祖辈的心灵家园和安息之地,祭奠瞻仰。(***7)

庐山的诗句篇8

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里有一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句话是赞美庐山的风景,我早就渴望一睹它的风采了!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着我去观赏庐山的美景,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 首先我们来看三宝树,三宝树的主干是深棕色的,横七竖八地生出许许多多的枝条,上面郁郁葱葱地生长着一簇又一簇翠绿的叶子,与宝树搭配得美得让人不知如何赞叹。 三叠泉是庐山最出名的景点之一,当地人都说:“不到三叠泉不算来的庐山”。经过弯弯曲曲的台阶来到了三叠泉,眼前的瀑布像一道闪耀的白练倾泻而下,是那么的美丽壮观啊!难怪唐代诗人“李白”在三叠泉写了《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的风景真美啊,我真有点依依不舍的感觉,要是我能待在庐山里那该多好啊。

庐山的诗句篇9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哪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渲染、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具体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色彩的渲染、观察角度的变化。

一 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往往与衬托相关。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王维的《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态景物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以动写静;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清泉石上流”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了山中的宁静。

二 虚实结合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虚”是联想、想象或梦中的情景。二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想像中美好的仙境,属于“虚”的内容。

欧阳修的《踏莎行》,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阕写虚,通过描写“行人”想象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的《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雕栏玉砌”“故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春风十里”,实景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想象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象中的别后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三 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常常起到以乐衬哀的作用。

例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俞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浓彩重墨也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景。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

四 观察角度变化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写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后两句描绘的秋山近景。

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是作者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的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庐山的诗句篇10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让学生感受诗词之美

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因此,我把古诗教学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像、***形于同一界面,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

我们可以按诗歌的内容、主题来确定各种不同的情感基调,运用多媒体设计不同的界面以适应不同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中国古文化的魅力。教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以淡化的鹳雀楼为底***,诗句设置为黑色或深咖啡色的隶书字体,配以雄浑的古琴乐曲,营造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豪放、旷达、磅礴的气势,对理解诗意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营造出或悠远绵长的意境(如《山行》《枫桥夜泊》)、或悲凉凄惨的情境(如《蚕妇》《陶者》)、或愤懑激昂的氛围(如《杂诗》《示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抓住要点,提供感知,让学生领悟诗词之美

古诗的语言凝练、形象且含蓄,富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处处闪耀着美的情趣。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解释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讲说。”

多媒体辅助教学帮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比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从字面上解释是:庐山从正面看是雄伟奇特的峻岭,从侧面看又成了高挺峻峭的山峰,无论是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的模样都是不同的。尽管学生对文中意思是明白了,但凭有限的经验难以想象这种景象,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怀,理解诗中的哲理。我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正面***、侧面***、远景***、近景***、高空俯视***、山脚仰视***,学生不仅领略了庐山千变万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然后我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身在庐山中,能看到庐山千变万化的姿态吗?这是为什么呢?多媒体演示:诗人渐渐走近庐山;诗人边登庐山,边环顾左右,却只看到山石丛林,不由慨叹“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接着开展讨论:怎么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三、优化朗读,培养语感,让学生表达诗词之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琅琅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语感是古诗教学的重点。

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还是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四、开发资源,创造氛围,让学生享受诗词之美

庐山的诗句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庐山的诗句10篇

学习

三十年是什么婚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三十年是什么婚10篇,内容包括结婚三十年叫什么婚代表什么,结婚三十年叫什么婚。

学习

我的弟第10篇

阅读(28)

这个“老鼠眼”的小表弟在不经意间给我上了一课,加上妈妈的教导,让我知道除了电脑游戏还有其他健康的玩法,电脑可成为我们的敌人,可成为我们的朋友,只要合理运用它,它就是我们永远的朋友。真高兴,我有这么一个勤学好问的、懂事的“鼠老弟”。同

学习

抗洪救灾先进事迹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抗洪救灾先进事迹,内容包括1998抗洪救灾党员事迹,抗洪救灾的和感人事迹。××位于河中游,县内有五河三湖,防汛任务十分艰巨.××作为县防汛指挥长,对防汛工作高度重视.6月初,他就防汛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召开了全县防汛工作会

学习

向前走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向前走10篇,内容包括向前走林强,向前走文章展示。

学习

原则管理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原则管理论文,内容包括经典管理论文范文,管理策略论文。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

学习

谈中国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谈中国诗10篇,内容包括人民日报点评中国诗40篇,中国诗和外国诗总结。(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学习

少数民族预科班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少数民族预科班10篇,内容包括少数民族预科班历年资料,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基本简介。第三,在生活上,个体差异引发矛盾。预科班学生都来自不同的民族,各个民族的风俗文化和生活习惯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相处的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

学习

学习型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学习型10篇,内容包括自我学习提升篇,综合性学习感悟文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将面对来自本行业、本地域乃至世界各国大建筑公司的最强有力的竞争和挑战,同时也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

学习

电商运营转正工作计划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电商运营转正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电商运营转正工作计划表格,电商运营转正申请工作总结。对于电信运营业而言,转型既是世界性的大趋势,也是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唯一出路,至少要涉及3个方面或领域的同步转型。首先是网络转

学习

小梦想大梦想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小梦想大梦想10篇,内容包括平安小梦想大梦想,小梦想大梦想。与世界相比也许我们是渺小的,但是梦想却比天更高,比海更深。他可以肆无忌惮的遨游太空,不受任何束缚,受到宇宙的滋润,或许比平常更加的茁壮。头顶一片天,脚踩一片地是每

学习

打扫房间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打扫房间10篇,内容包括打扫房间卫生随笔,打扫房间过程120字。接下来是第二步——擦玻璃。我先弄了半小桶水,把抹布洗得干干净净。又翻箱倒柜,找来一些废报纸。因为玻璃上的灰尘太多,直接用湿抹布擦不干净,因此我先用报纸擦了一

学习

多得他10篇

阅读(28)

他是今天最重要的长辈,他须坐在那里,见远方来的亲戚,回答各晚辈的问候,还有一些酒席礼仪的注意事项。他一直很有耐心地微笑。他笑得那么好,仿佛这是他最幸福的日子。一直到我和我的新婚夫婿在他面前深深鞠躬。他才有空伤感,笑着落下泪来,好一会

学习

银行自查报告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银行自查报告,内容包括银行自查报告及整改措施,银行减费让利自查报告。自年初一开始,联社领导班子把合规管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目标考核,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内容,坚持常抓不懈。一是成立了以***书记、理事长为组长,纪

学习

美丽的心情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美丽的心情10篇,内容包括优美心情随笔通用15篇,美丽的心情和感悟。凝视着黑夜的奥秘的眼睛挂满橘子的树于是活了灰喜鹊——你孑然***她拿着行李从院门走过,她说快要失去自己。社会喧嚣着叫喊,而她已远离尘嚣。真正让她挣扎的

学习

清明诗句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诗句10篇,内容包括清明诗句100首,清明诗句文案。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1.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2.借问:请问。3.遥指:远远地指着。[简析]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

学习

七夕诗句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七夕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七夕诗句全文,七夕日落诗句。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7、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8

学习

形容中秋节的诗句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中秋节的诗句,内容包括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五言绝句,形容中秋节下雨的诗句。“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2011版课标第二学段阅读目标要求。事实上,当下的课堂不少老师已经关注到文本内容的概括,但

学习

过年的诗句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过年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过年的诗句都有什么,过年的诗词大全集。(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赞美月亮的诗句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月亮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月亮的诗句表达情感,赞美月亮的诗句10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渐渐地,他们的比赛也有了难度,终于,打成了八比八平手,这关键的时刻来了!这时,谁只要有了灵感,他就是擂主!只见徐榕仰头向上,撑着下巴,嘿,还真像

学习

关于七夕节的诗句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七夕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七夕节的诗句,关于七夕节的诗句及作者。三.凤楼迢递绝尘埃,莺时物色正裴回;灵芝紫检参差长,仙桂丹花重叠开。四.双童绰约时游陟,三鸟联翩报消息;尽言真侣出遨游,传道风光无限极。五.宋玉愁空断,

学习

关于惊蛰的诗句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惊蛰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惊蛰的诗词,关于惊蛰的100首诗句。一、巨大的思想冲击力读《惊蛰雷》,首先为其巨大丰富的思想蕴含所折服。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诗人写了上百个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同时对这些人物的新思考折

学习

描写立秋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立秋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形容立秋感怀的诗句,立秋最有诗意的诗句。4.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5.立秋种芝麻,老死不开花6.立了秋,便把扇子丢7.一场秋雨一场寒8.十场秋雨要穿棉9.白露身不露,秋后少游水10.立秋洗肚子,不长痱子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