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景名胜的对联篇1
杭州西湖灵隐山:
上联:龙涧风迥,万壑松涛连海气
下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漳州白云岩书院:
上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
下联: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福建漳浦县海月岩石佛:
上联:海气凝云,云气结成罗汉泪
下联:月光映水,水光返照菩提心
福建龙海木棉庵:
上联:明千秋大义
下联:为国家除奸
福州洪塘金山寺:
上联:日夜长浮,不用千篙争上水
下联:乾坤屹立,独能一柱砥中流
厦门浪屿日光岩:
上联:浪击龙宫鼓
下联:风敲梵刹钟
武夷山小桃源:
上联:喜无樵子复观奕
下联:怕有渔郎来问津
漳州南山寺:
上联:石骨金身何处来,无始无终自在
下联:慈云法雨从空下,亘天亘地悠然
浙江杭州西湖岳坟:
上联:青山有幸埋忠骨 正邪自古同冰炭
下联:白铁无辜铸佞臣 毁誉于今判伪真
杭州西湖灵隐山:
上联:龙涧风迥,万壑松涛连海气
下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印湖光
杭州西湖三潭印月:
上联:明月自来去 绕廓荷花三十里
下联:空潭无古今 拂城扬柳一千株
杭州西湖秋月:
上联: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下联: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杭州西湖灵隐天王殿:
上联:峰峦或再有飞秋,坐山门老等
下联:泉水已渐生暖意,放笑脸相迎
杭州西湖烟霞洞:
上联:倘他日蜡屐重来,须记取山中松径
下联:携一片红云归去,莫错认世外桃源
杭州西湖岳飞庙:
上联:爱国尽忠,武穆英灵长在 奇祸陷风波,南宋山河才半壁
下联:旧容新貌,西湖美景增辉 精忠贯日月,西湖俎豆足千秋
杭州西湖秋瑾墓:
上联:丹心应结平权乐 化身作自由神,姓氏皆香,剑花飞上天去
下联:碧血常开***化 呕心为长吉语,龙鸾一啸,诗草还让君传
浙江杭州西湖岳坟:
关于风景名胜的对联篇2
关键词:武陵源 风景区 城市化 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风景区城市化现象日益普遍。风景区城市化是指发生在风景区内的城市化现象,其人口由农村向风景区内的城镇转移,农业生产活动向旅游接待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活动转移,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风景区内的城市化现象按照发生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风景区核心景区的城市化现象,如通常所说的“山上、沟内、湖内”等地域,另一类是风景区内接待基地(旅游村、镇)的城市化现象。
一、武陵源风景区的城市化
武陵源自古地处边远,旧时交通闭塞,舟车隔绝。其开发以1979年由张家界国营林场开放接待游客1.3万人次开始,到2002年接待游客量560万人次。武陵源风景区的城市化现象始于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自1990年代城市化迅猛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专家对武陵源的考察报告中,“对武陵源的旅游业基础在1992年评估后的发展速度十分震惊”,认为“武陵源现在是一个旅游设施泛滥的世界遗产景区”,“已变成被围困的孤岛”,它们“对景区的美学质量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2000年4月,武陵源风景区建筑物拆迁总体方案出台,“连同居民住房在内将有近34万平方米的建筑物被拆除,耗资至少3.45亿元”,“自1990年到现在,景区所有门票收人也不过这个数,等于白干了”。武陵源风景区的城市化已经成为关系到这一世界级旅游胜地生死攸关的关键问题。
关于风景名胜的对联篇3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法律法规;应用;案例;
中***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风景名胜区的定义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条例》中规定:“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1]。”
二、国外风景名胜区的立法现状
国外不使用“风景名胜区”这一名称,而称之为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是以国外并无***的《风景名胜区法》。而其对风景名胜区的立法保护有如下三种形式:
1、将风景名胜区纳入自然保护区体系,制定相关的保护区法律;
2、将风景名胜区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制定《国家公园法》;
3、将风景名胜区的相关规定包含在一些综合性法律中。
三、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立法现状
我国当前尽管并没有一部真正的《风景名胜区法》,但有不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在保护风景名胜区资源及其规划利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风景名胜区条例》、《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等。
四、我国风景名胜区法律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制定、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法律法规在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这些法律法规并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由于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法律规格较低
我国现如今的风景名胜区保护和管理工作都是以***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为主要法律依据,但由于这部行***法规的位阶较低,在实施过程中发挥的法律效力也较弱,而不能有效制止一些钻法律空子的过度开发行为,这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性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国急需要一部强有力的法律法规。
2、立法行为滞后
在《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最初实行的一段时间,我国的风景名胜区确实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与管理。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管理现状也日新月异,而《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却止步不前,仍停留于暂行阶段,风景名胜区的正式立法也未能颁布,导致了我国越法办事的行为越来越普遍。我国现行风景名胜区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滞后、缺乏权威,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管理体制混乱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机构主要是地方***府,监督管理则由中央和上级机构负责,这虽然能够解决由我国地域辽阔而产生的差异问题,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但地方***府因缺乏有效监督、各自为***,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和地方利益而做出不利于风景名胜区健康有利发展的决策。另外,由于风景名胜区资源丰富、内容广泛,涉及旅游、林业、城建等多个部门,而各部门的职责不清,隶属关系复杂,因此会产生多头管理的问题,导致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效率低下。
景区规划失控
风景名胜区系统庞大,涉及到方方面面,其规划必须统筹兼顾、整体统一。但由于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现状分散、各谋其***,难以对其统一规划建设。然而在单个景区的规划层面上,由于对景区自身的现状、价值、范围、容量等方面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在规划实施中就缺乏整体性、真实性,与周边的环境也不能协调统一。此外,我国还缺乏专为风景名胜区做规划的设计单位,目前的景区规划受制于城市规划,不能满足风景名胜区的特定需要,导致出现不伦不类的景区。
五、完善我国风景名胜区法律保护与管理的建议
我国地大物博、风景名胜资源丰富,面对如此庞大的风景名胜区体系需要完善的法律,因此对于以上提出的风景名胜区法律保护与管理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法律体系
完善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法律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法规,对加强风景名胜区的法律保护与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护风景名胜区资源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完善的***策和法制体系。对于威胁风景名胜区发展的行为建立限制性***策;对于有利于其保护活动的行为建立鼓励性***策。统筹风景名胜区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使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与保护工作能够有法可依,相关***部门能够依法办事,从而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发挥景区的综合效益。
2、健全管理体制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设计和安排要具有机制性,依据景区资源现状协调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制衡关系,协调景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因此完善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景区应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并明确其性质和职责,对不同类型的区域管理机构的权限也要做出明确的规定;***下建立综合协调机制,统一规划协调景区的建设管理,加强各部门联系、减少摩擦,实现景区的统一管理;建立对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监督制度,指定对景区管理工作的评估标准和制度对其京行评估,赋予公民一定的参与权结合利用新闻媒体等共同实行对景区管理工作的监督。
加强景区规划
我国现行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形成已久,已不适用于如今的景区现状,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自然景观要素的认识和把握也较为缺乏,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对其进行修编。因此,我国要依法建立专门的规划机构来负责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工作,其中包含园林、建筑、生态、城规等各方面的专家,共同规划、协同合作。所制定的规划必须协调景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各方面的矛盾,又必须服从于区域的整体规划,与其他相关产业规划相协调。制定规划要注意要下几点原则:
对不可再生和脆弱的景区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协调好景区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
要严格按照我国的《规划法》对景区进行统一管理;
严格遵守规划编制的过程步骤。
风景名胜区规划一旦经相应的人民***府审核批准后就具有法律效益,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其内容。
六、结语
随着我国风景名胜区成为了被保护的对象,各相关专业学者也逐渐认识到了我国景区目前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完善风景名胜区法律体系,健全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已成为了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使景区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有效制止违法行为,使风景名胜区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资源得到合理循环利用。随着风景名胜区法律体系与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景区保护与管理工作也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得到更多公众的认可,其法律与管理体制也会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S].1985
[2]王德根,陆林,刘昌雪.改善我国风景名胜区现行管理体制的研究—以天柱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3,(3):67-69.
[3]谢凝高.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若干问题探讨[J].规划师,2003,(7).
[4]张听竹.论风景名胜区的***府规制[J].中国园林,2002,(2):37-40.
关于风景名胜的对联篇4
关键词:风景城市;空间开发模式;景城共生
序言
风景是一个国家至为宝贵的资源。风景城市则有其独特的自然风景或文化、名胜古迹。风景城市的规划设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议论的焦点是――如何使风景特色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得以延续。
在中国当前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镇发展侵蚀风景区用地的情况时有发生。在研究风景城市名胜区与周边城镇对立统一的关系时,可以着重参考自然界不同物种共生模式,梳理两者之间的空间联系,协调保护与建设的平衡,建立起唇齿相依区域共生发展机制。
1风景城市的内涵及成因
1.1什么是风景城市
风景城市指位于或临近风景区域的城市,是更大范围的自然与文化相结合的综合体。不同的自然景观,造就了我国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城市形态,山城,有水城,更有城市与山水相融的山水城,“洞中穿过高楼望,人在荆关画里游”,城本身就是风景,风景原本便在城中。
1.2风景城市的成因
中国风景城市的形成由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人(或城市)与风景因素构建的共生关系这三方面共同决定。地理环境背景和文人士大夫的“山水文化”素养是两个基本条件。在山水文化的影响下,在进行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时,成功地将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形成了足以赏心悦目、怡情寄怀的景观,这就形成了风景城市。当“山水文化”成为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后,它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谓的风景城市。
2 风景城市景城空间关系发展历程
由于当前国内不同地区经济发展阶段和城市化程度不同,因此不同地区的风景旅游城市在协调内部风景区与城镇区域的互动发展关系上也处于不同阶段。具体而言,可分为相对分离、互动协调、相互融合和交互共生四个大阶段。
2.1相对分离阶段
国内名山大川型风景名胜区大多处于与周边城镇远离的区位,因此仅能通过连接景区入口和城镇服务中心的快速交通联系。由于距离城镇较远,景区入口服务区和内部往往配置有餐饮、住宿等服务以满足多日游需求的游客,而周边城镇在通勤顺畅的前提下则作为服务功能的飞地存在。
2.2互动协调阶段
部分风景城市注重在依托名山大川型风景名胜区发展城市服务职能的同时,协调城镇风景区与主城区之间的关系。通过发展风景区的旅游休闲产业带动城镇快速增长,形成服务景区的旅游新城,进而达到景区与城市有隔离而互不影响,在功能上互动协调,各取所需的发展阶段。
2.3相互融合阶段
随着城市化迅速发展,造成风景旅游城市的城市空间与风景区从相望、相邻到相互融合,形成景区为城市包围或影响的情况。在景区范围不大且相对私密的前提下,景城融合的空间格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景区的开放性与可达性,形成良好的城市风貌。但城市的持续的空间蔓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景区的质量,进而降低旅游休闲城市的吸引力和美誉度。
2.4交互共生阶段
风景旅游城市在发展成为特大型城市后,不可避免的存在城市空间发展与风景区建设交错混杂的局面,进而造成处于城市内部的核心景区风貌受到一定威胁,景区独有的旅游休闲资源人工化、硬质化后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当然,如果能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适当增补人文资源,也能够形成风景区独有的天人合一的特色,弥补自然生态环境被侵蚀的缺陷。
3风景城市“景城共生”的空间发展模式
从目前国内外风景城市区域空间开发模式来看,主要有增长极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三种类型。在区域旅游进入后成熟阶段时则可通过对风景城市城乡联动、产服共建的旅游休闲空间的建构,引导风景名胜区与周边城镇地区在空间格局上走向共生发展的模式。
城市与风景(要素)的共生关系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内容或形式, 而风景城市的风景特色能否保持的关键有三,首先是对风景城市中城市与风景关系的本质有确切的认识;其次是明确各历史时期共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过程, 能较准确地预测共生关系今后的发展方向;再者能够在新的发展时期, 顺利转换或重新建立城市与风景要素的共生关系。
4构建“景城共生”的空间布局模式
风景城市与其他城市也有显着的不同。在风景城市的规划布局中,如何突出作为风景游览这一城市发展的基本因素,处理好风景与城市其他各组成部份的相互关系做到“景城共生”,使城市各组成部份与风景形成美丽和谐、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是这类城市规划布局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风景城市在保护风景区自然风貌的基础上,应结合区域山水特质,在周边建设空间共生发展的城镇。要达到该目标,需参考国内外风景的建设方式,有针对性的选取适宜的发展途径,从产业等四方面“四位一体”的形成景城共生的空间格局。
4.1产业发展途径:迁移污染,旅游带动
在产业选择上,风景城市应严格限制景区周边城镇污染工业的进入,同时通过发展传统旅游服务业带动周边相关产业,通过对景区周边城镇多元化的产业定位和品牌建设,形成产游互动的旅游休闲型城镇群。
4.2交通发展途径:绿色通勤,快慢结合
风景城市的绿色交通是塑造城市共生发展空间的关键,应同步建设景区内部的慢行游览交通和联系景区与周边城镇的快速通勤交通,共同形成景城一体、快慢结合的绿色低碳交通途径。
4.3文化发展途径:文脉互通,城景唱和
风景旅游城市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与景区文化地位相映衬的城市文化底蕴。可通过提炼风景名胜区文化资源,发掘周边城镇相联系的人文元素并加以交融,形成以景区的文化特征为主题,自然与人文资源相互唱和的景区-城镇文脉互通的格局。
4.4生态发展途径:绿心辐射,多楔联通
生态环境是风景城市的根本。依照景观生态学理论,应将风景名胜区作为区域绿心辐射周边城镇,同时通过保护山脉河流等自然空间和主动建设城市绿道网等多种方式来建设经由绿心辐射的多条绿楔,形成阻隔周边城镇连绵蔓延的态势,形成围绕景区的多中心组团形式的生态城镇群。
5结语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旅游产业的发展将促使风景城市的空间模式进一步走向与景区环境的融合与共生。“景城共生”发展模式实践,对引导风景城镇的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贾建中,邓武功.城市风景区研究(一)发展历程与特点[J].中国园林,2007(12).
关于风景名胜的对联篇5
为您提供论文: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内容如下: 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我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主体是具有自然科学或自然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 ②与自然有精神理念联系的文化或人文景观融于自然景观之中,不是相加,更不是强加于自然之上的人为物体。 ③风景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与科教活动需求,即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 ④范围较大,资源丰富而集中,是包括地上——水圈、生物圈和气圈、地下——岩石圈、洞穴和日、月、星空等各种景观要素有机结合的地域空间综合体。 1、风景区的价值、性质与定位 风景区的价值,主要指有关自然科学、自然美学和历史文化等价值。三者,前两者必居其一,后者不一定都具备。 自然科学价值,主要指从地质、地理、水文、生物、生态等科学的角度,或从生物多样性、特殊生态系统及濒危物种栖息地等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其价值如是部级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或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如果是世界级的,为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文化遗产。同理,从自然美学的角度看,亦作类似的评价。我国传统的名山大川,其美学价值较重视如形式美——雄、奇、险、秀、幽、奥、旷等形象,还有色彩美、动态美、音响美等等。历史文化价值,则包括从历史、考古、民族、宗教、建筑、艺术等角度评价其历史文化价值的级别。传统的名山风景建筑、构筑物,均以尊重自然、天人合一、“与天地精神往来”等理念而融于自然。如帝王之封禅、道家之“道法自然”、儒家之“乐山”“乐水”,佛教之深山净土和不杀生等教义以及普遍崇信的风水观念和神秘观念等,形成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朴素的生态环境观,在此理念指导下,又形成以自然为主,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名山文化。这是极具中国特色的非常珍贵的有着自然文化双重价值的遗产。 自然科学价值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没有国界,全世界有统一的标准。自然美也是客观存在,而审美主体却有主观性和民族性,但总地看来也是大同小异。把传统的山水审美与现代的科学美、生态美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审美水平,亦是必然趋势。文化是主观创造的,必然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方性。尤其是环境文化、山水文化,应该继承和发展,保存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和地方性,这正是《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所要求的,而不是去抄袭外地、外国的文化景观,改造、取代风景区的地方、民族文化原作。对自然文化遗产来说,照抄外来文化景观不仅没有什么新的价值,而且是破坏遗产证据。 为您提供论文: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内容如下: 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我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主要有以下特点: ①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主体是具有自然科学或自然美学价值的自然景观; ②与自然有精神理念联系的文化或人文景观融于自然景观之中,不是相加,更不是强加于自然之上的人为物体。 ③风景区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与大自然精神文化与科教活动需求,即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 ④范围较大,资源丰富而集中,是包括地上——水圈、生物圈和气圈、地下——岩石圈、洞穴和日、月、星空等各种景观要素有机结合的地域空间综合体。 1、风景区的价值、性质与定位 风景区的价值,主要指有关自然科学、自然美学和历史文化等价值。三者,前两者必居其一,后者不一定都具备。 自然科学价值,主要指从地质、地理、水文、生物、生态等科学的角度,或从生物多样性、特殊生态系统及濒危物种栖息地等角度来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其价值如是部级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或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如果是世界级的,为世界自然遗产或自然文化遗产。同理,从自然美学的角度看,亦作类似的评价。我国传统的名山大川,其美学价值较重视如形式美——雄、奇、险、秀、幽、奥、旷等形象,还
关于风景名胜的对联篇6
关键词:武陵源风景区城市化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风景区城市化现象日益普遍。风景区城市化是指发生在风景区内的城市化现象,其人口由农村向风景区内的城镇转移,农业生产活动向旅游接待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活动转移,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风景区内的城市化现象按照发生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风景区核心景区的城市化现象,如通常所说的“山上、沟内、湖内”等地域,另一类是风景区内接待基地(旅游村、镇)的城市化现象。
一、武陵源风景区的城市化
武陵源自古地处边远,旧时交通闭塞,舟车隔绝。其开发以1979年由张家界国营林场开放接待游客1.3万人次开始,到2002年接待游客量560万人次。武陵源风景区的城市化现象始于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自1990年代城市化迅猛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专家对武陵源的考察报告中,“对武陵源的旅游业基础在1992年评估后的发展速度十分震惊”,认为“武陵源现在是一个旅游设施泛滥的世界遗产景区”,“已变成被围困的孤岛”,它们“对景区的美学质量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2000年4月,武陵源风景区建筑物拆迁总体方案出台,“连同居民住房在内将有近34万平方米的建筑物被拆除,耗资至少3.45亿元”,“自1990年到现在,景区所有门票收人也不过这个数,等于白干了”。武陵源风景区的城市化已经成为关系到这一世界级旅游胜地生死攸关的关键问题。
1990年以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基本上处于“无规划、无管理”阶段。1990年,经***批准的《湖南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颁布实施,但没有及时编制重点景区和旅游城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没有按照总体规划执行,而且审批权限过于下放。由于旅游经济的刺激致使风景名胜区城市化快速膨胀,并且品质较低,规划管制过松,未经审批的违章建筑迅速扩展,是武陵源城市化最快的一个阶段。2001年湖南省人大颁布了《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并开始实施,规范了建设项目审批手续,使规划建设走上了法制化轨道,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得到了控制,品质得到了提升。
武陵源风景区内的城市化主要发生在锣鼓塔(***1)、索溪峪(***2)、天子山(***3)。2001年,锣鼓塔的旅游床位数已达3484张,索溪峪的旅游床位数达6731张,以天子山为主的核心景区内旅游床位(包括袁家界、杨家界等)2875张。其中,锣鼓塔位于金鞭溪上游、森林公园人口,是风景区的南大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驻地,距张家界市区20min车程。索溪峪是武陵源区人民***府驻地,是风景区的东大门,距张家界市区在30min车程内,用地条件良好,且位于金鞭溪下游。天子山位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内,是高台地,与张家界市交通联系相对不便,目前有天子山索道和水绕四门观光电梯沟通山上和山下。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vspace=5border=0>
***1索溪峪的城市化过程
(据相关年份的1:1万和1:5万地形***转绘)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vspace=5border=0>
***2锣鼓塔的城市化过程
(据不同年代的1:1万和1:5万地形***转绘)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vspace=5border=0>
***3天子山的城市化过程
(据不同年代的1:1万和1:5万地形***转绘)
二、山地风景旅游镇的城市化的空间过程
考察索溪峪的城市空间生长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点状形成阶段,此时主要发生在风景区旅游开发之前,当时主要是其自然山地村落,主要包括桂花村、高云村、文丰村、岩门村和沙坪村,居民主要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
2.2轴向扩展阶段。随着风景区的旅游开发,沿主要景点、景区的交通线及人口处,集聚发展了一批简单的接待设施,这些接待设施大都占地较大,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街区的形状。这一阶段主要为1980年代。
2.3伸展轴稳定阶段。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扩大,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武陵源,尤其是武陵源被列人世界遗产之后,***府部门、实力强大的行业部门开始大规模的圈地,逐步形成了街区(其中主要是武陵大道的形成),沿主要的交通沿线的土地基本被各个单位占完,城市伸展轴稳定。这一阶段以1990年代最为明显。
2.4内向填充阶段。由于风景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游客量剧增。原先各单位、部门利用权力和其它手段占领的土地,在商业化的浪潮下,进行了接待设施的升级改造,一些重要地段的土地得到了置换,并不断填充。这一阶殿主要出现在最近3年,如天子街的改造和一些高档酒店的建成。
2.5再次轴向扩展阶段。由于风景旅游业的扩展,地形条件较好的地块仍然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跨越了城市生长的门槛之后,另辟新的增长廊道和增长极。这一阶段正处于规划之中。《索溪峪旅游城镇总体规划(2001—2020)》中确定了未来新的城市增长轴和增长极,如岩门作为新的城市中心,并形成了新的增长轴线,同时确定规划控制区为文丰、高云和沙坪组团。
三、风景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3.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和偏好是风景区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由于风景旅游资源是一种舒适性商品,具有唯一性、真实性和不可逆性,其开发利用的收益非常高,远远超过了社会平均利润。以致许多风景区内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投资当年就可以收回成本,稍长的也只需两三年。有的开发项目,几千万的投入可以得到几个亿的回报。高利润和高投资回报使各方利益主体趋之若鹜,纷纷在风景区内兴建接待设施。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人数快速增长,区内的接待设施也快速增长,基本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接待设施基本保持与游客人数同步增长(***4)。旅游接待的压力带来了接待设施的快速增长,因而促进了风景区的城市化。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vspace=5border=0>
***4武陵源风景区内床位数增长与游客量增长的关系
一些大型的风景名胜区,由于位置偏远,与风景区外的旅游服务基地的交通联系相对不便,或者需要额外的特殊交通费用,并且一般需要两日以上的游程,旅游者根据最大效益原则和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在暂住地附近采用节点状旅游线路。因此风景区内核心景区便容易成为游客的逗留点和集散地。
许多旅游者急切需要欣赏风景区内的美景,不愿停留在距离风景区有一定距离的服务基地或进出口岸。而在风景区的旅游村镇、人口附近等,一般都能直接欣赏到风景区内的美景,因而旅游者乐意到这类地区逗留。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中的天子山地区就属于第一种情况。锣鼓塔、索溪峪等地属于第二种情况。
3.2城市化进程的带动作用
中国正经历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宏观的大环境悄悄地影响着风景区内的城市化,它往往成为城市扩张的牺牲品,其中城郊型风景区尤甚。因此,可以说,旅游城市化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
3.3国家***策和特殊的社会环境
***策制度是导致风景区城市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在旅游扶贫、大旅游***策、支柱产业***策等一系列新***策的引导下,旅游业蓬勃发展,城市化速度也大大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也使风景区城市化速度加快。地方***府为了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出台的诸如各种税收优惠***策、土地廉价出让审批手续简化、经营权转让等,均吸引了旅游投资项目,推动了风景区内经济发展、人口的迁移和城市化进程。
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在地方***府和部门领导的长官意志、崇洋、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和认识下,形成了一哄而上、盲目错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大大加快了风景区内的城市化进程,并且破坏了风景名胜资源。
3.4多主体推动
在大旅游口号的推动下,风景区内城市化的主体包括外来开发商、本地开发商、当地居民、***府及管理部门、各行业部门等。在这一过程中,自上而下是***府在风景区内的推动作用,地方***府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尤其突出,自下而上是开发商、当地居民在城市化中自发投资进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的推动作用。
总之,一方面源自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游客的行为规律,另一方面包括特殊的***策环境、领导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以及多方利益主体的推动,是风景区城市化形成的动力机制。
四、风景区内城市化的危害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和风景旅游区也同样经历了城市化的困扰。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至1970年代末,公园内的野营基地已达11处,且主要集中在游人经常进出的路段旁和重要景区。1980年代以来,在公园中心的钓鱼桥(FishingBridge)、TW服务社(TWServices)建立了综合服务基地,建有358套客房和乡村客舍,年供应量达170万次的豪华快餐店、游船码头和一个公共汽车运输系统、三处租车中心,公园中南部的格兰特村(GrandVillage)已发展成拥有300多套客房的现代化汽车旅馆、给养站和维修站等设施的旅游基地。公园内部旅游设施的不断扩大,破坏公园整体景观的和谐。更主要的是,对于多数体型较大的哺***动物,尤其是食肉动物,人工建筑往往构成他们运动中的主要障碍(如灰熊)。泰国巴塔亚旅游度假地1960年代初是曼谷市民周末休憩地,到1990年已发展成为海滨城市,过夜游客量增加到245万人,客房数从1970年的300间发展到22000间。度假旅游的发展刺激了海岸土地开发,延岸开发与沿路开发使巴塔亚度假地不断沿海岸延伸,向纵深发展,自然环境质量下降,海水污染、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游人数从1990年开始下降。
对于我国风景名胜区,城市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
4.1最大的个人利益,但众多的利益主体的理导致了风景资源被过度使用,最后导致了资源的枯竭。
风景名胜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可能出现三种博弈情形:囚徒困境、智猪博弈和斗鸡博弈。囚徒困境揭示了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可能出现的困境:如果每个利益主体都出钱保护资源,每个人的福利都会增加。问题是,如果我保护你不保护,我得不偿失,而如果你保护我不保护,我就占便宜。所以每个人的占优战略都是“不保护”。智猪博弈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府和一般开发商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中的博弈关系。***府好比大猪,普通的开发商好比小猪。这里的纳什均衡是,***府担当起资源保护的职责,是“按”的角色,而普通的开发商则是“等待”。斗鸡博弈则表明,***府在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和治理景区环境时应采取强硬的措施。
4.2破坏视觉景观
风景区内的核心景区和旅游村镇往往具有非常杰出的自然景观,而在该地段城市化之后,这些杰出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对武陵源进行景观美学评价中,认为人工设施是影响石英砂岩峰林景观的负面影响的首要因素,其权重值为—41.29;而正面影响权重仅为3,这说明即便是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人工因素,对峰林景观美景度的贡献也相当低,也就是说峰林景观的美学价值来自于它的天然构成本身,人工因素不可能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破坏性的人工因素不仅影响到生态功能,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美学质量。研究表明,人工干预对于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美学质量来说,其弊是远大于利的。
4.3破坏生态水文环境
1992年联合国世界遗产高级顾问验收武陵源,认为5540m长的金鞭溪,清澈的溪水,完好的植被,长地段不见人烟,这在亚洲是十分少见的。然而,1998年世界遗产官员再次检查武陵源时,认为“在峡谷人口区和天子山这样的山顶上,其城市化对自然界正在产生深度尚不清楚的影响”。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质明显恶化,大气环境质量逐年降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
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游客住宿的需要,风景区内锣鼓塔、天子山、索溪峪等地段城市化进程迅猛,而同时污水处理等设施严重滞后。服务设施增多的同时,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以锣鼓塔为例,接纳其生活污水的金鞭溪水质指标已发生明显变化。森林公园人口游客量与老磨湾断面水质污染物总值的对比关系(***5)可以看出,在1980年代,尽管人园游客量较大,但当时接待设施档次相对较低,金鞭溪水质仍然良好。但进人1990年代以来,随着宾馆饭店的不断新建和升级改造,金鞭溪的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并与森林公园人口游客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金鞭溪的水质污染呈现明显的有机型污染,总磷2000年度各断面年均值100%超标。总磷在枯、丰、平三个水期超标率分别为:52.9%、50.0%、100.0%,并与游客年内季节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vspace=5border=0>
***5森林公园入口游客量与老磨湾断面水质检测总值对比
资料来源:张家界市环境监测站.张家界环境质量报告书.2002.
接待设施过多地布局在风景区内,不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风景区内的用地、水源、交通等限制,风景区内不可能形成完善的旅游服务产业体系,而风景区内的过度城市化现象生硬地将游客引导到风景区内消费,但不能充分发挥风景区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
总之,风景区内的城市化现象已经影响到了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风景名胜区的生命周期。
五、风景区城市化的对策
5.1合理布局旅游接待设施,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合理使用土地
严格规划管理,按照规划审批,核心景区禁止任何过夜接待设施的建设,已有的接待设施应该逐步拆除。对重点景区景点分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环境整治规划。在严格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同时,控制风景区内的接待设施总量,高水平规划设计旅游村镇。
现阶段,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的现象同我国规划设计机构的水平和意识有关。美国国家公园署下属专门的丹佛规划设计中心和哈普斯斐利解说规划中心为所有的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服务。而我国风景名胜区内的规划设计大多由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他们将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欧式建筑等城市化的东西搬到了风景区内。建议应组建专门为风景名胜规划服务的机构,以提供专业化的高水准的设计服务。
5.2改善风景区内外的交通联系
完善风景区内的内部交通网络,尽可能采用环保机动交通,使游客能够在风景区快速扩散,缩短游客在风景区内停留的时间,加快游客周转。同时使风景区与进出口岸的交通四通八达,加快游客向风景区外的服务基地扩散,减轻风景区内的接待压力。
5.3妥善安置居民生产生活
核心区内的居民应该逐步迁出。调整风景区内的产业结构,改变风景区内单一地依靠旅游业的局面。鼓励风景区内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并把劳务输出与资金、信息、技术引进有机结合,带动旅游基地经济发展。同时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居民外迁,以缓解风景区内的资源压力。
5.4限制人口流动
严格控制外来人口落户缓冲区、发展区;应推行外来人口准人制度,禁止外来人口落户核心区。风景区内的旅游服务企业应该优先雇佣本地居民。
5.5增加***府投入
风景区是公益性事业,应有财***支持。在韩国和美国,国家公园的经费基本上是1/2国家支出、1/2靠门票和社会捐助。而我国的地方***府普遍将其视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每年还向景区收钱。例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60%归张家界市人民***府,而作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武陵源区人民***府仅得40%的门票收入,尚不够风景区正常的保护和管理费用。这迫使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扩大商业开发规模,修建多种破坏性的旅游设施,引导游人在景区内消费。
关于风景名胜的对联篇7
关键词:武陵源风景区城市化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风景区城市化现象日益普遍。风景区城市化是指发生在风景区内的城市化现象,其人口由农村向风景区内的城镇转移,农业生产活动向旅游接待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活动转移,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风景区内的城市化现象按照发生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风景区核心景区的城市化现象,如通常所说的“山上、沟内、湖内”等地域,另一类是风景区内接待基地(旅游村、镇)的城市化现象。
一、武陵源风景区的城市化
武陵源自古地处边远,旧时交通闭塞,舟车隔绝。其开发以1979年由张家界国营林场开放接待游客1.3万人次开始,到2002年接待游客量560万人次。武陵源风景区的城市化现象始于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自1990年代城市化迅猛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专家对武陵源的考察报告中,“对武陵源的旅游业基础在1992年评估后的发展速度十分震惊”,认为“武陵源现在是一个旅游设施泛滥的世界遗产景区”,“已变成被围困的孤岛”,它们“对景区的美学质量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2000年4月,武陵源风景区建筑物拆迁总体方案出台,“连同居民住房在内将有近34万平方米的建筑物被拆除,耗资至少3.45亿元”,“自1990年到现在,景区所有门票收人也不过这个数,等于白干了”。武陵源风景区的城市化已经成为关系到这一世界级旅游胜地生死攸关的关键问题。
1990年以前,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基本上处于“无规划、无管理”阶段。1990年,经***批准的《湖南省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颁布实施,但没有及时编制重点景区和旅游城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区内的建设项目没有按照总体规划执行,而且审批权限过于下放。由于旅游经济的刺激致使风景名胜区城市化快速膨胀,并且品质较低,规划管制过松,未经审批的违章建筑迅速扩展,是武陵源城市化最快的一个阶段。2001年湖南省人大颁布了《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并开始实施,规范了建设项目审批手续,使规划建设走上了法制化轨道,风景名胜区内的建设项目得到了控制,品质得到了提升。
武陵源风景区内的城市化主要发生在锣鼓塔(***1)、索溪峪(***2)、天子山(***3)。2001年,锣鼓塔的旅游床位数已达3484张,索溪峪的旅游床位数达6731张,以天子山为主的核心景区内旅游床位(包括袁家界、杨家界等)2875张。其中,锣鼓塔位于金鞭溪上游、森林公园人口,是风景区的南大门、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驻地,距张家界市区20min车程。索溪峪是武陵源区人民***府驻地,是风景区的东大门,距张家界市区在30min车程内,用地条件良好,且位于金鞭溪下游。天子山位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内,是高台地,与张家界市交通联系相对不便,目前有天子山索道和水绕四门观光电梯沟通山上和山下。
二、山地风景旅游镇的城市化的空间过程
考察索溪峪的城市空间生长过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1点状形成阶段,此时主要发生在风景区旅游开发之前,当时主要是其自然山地村落,主要包括桂花村、高云村、文丰村、岩门村和沙坪村,居民主要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
2.2轴向扩展阶段。随着风景区的旅游开发,沿主要景点、景区的交通线及人口处,集聚发展了一批简单的接待设施,这些接待设施大都占地较大,也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街区的形状。这一阶段主要为1980年代。
2.3伸展轴稳定阶段。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扩大,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武陵源,尤其是武陵源被列人世界遗产之后,***府部门、实力强大的行业部门开始大规模的圈地,逐步形成了街区(其中主要是武陵大道的形成),沿主要的交通沿线的土地基本被各个单位占完,城市伸展轴稳定。这一阶段以1990年代最为明显。
2.4内向填充阶段。由于风景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游客量剧增。原先各单位、部门利用权力和其它手段占领的土地,在商业化的浪潮下,进行了接待设施的升级改造,一些重要地段的土地得到了置换,并不断填充。这一阶殿主要出现在最近3年,如天子街的改造和一些高档酒店的建成。
2.5再次轴向扩展阶段。由于风景旅游业的扩展,地形条件较好的地块仍然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跨越了城市生长的门槛之后,另辟新的增长廊道和增长极。这一阶段正处于规划之中。《索溪峪旅游城镇总体规划(2001—2020)》中确定了未来新的城市增长轴和增长极,如岩门作为新的城市中心,并形成了新的增长轴线,同时确定规划控制区为文丰、高云和沙坪组团。
三、风景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3.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和偏好是风景区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由于风景旅游资源是一种舒适性商品,具有唯一性、真实性和不可逆性,其开发利用的收益非常高,远远超过了社会平均利润。以致许多风景区内的旅游服务接待设施投资当年就可以收回成本,稍长的也只需两三年。有的开发项目,几千万的投入可以得到几个亿的回报。高利润和高投资回报使各方利益主体趋之若鹜,纷纷在风景区内兴建接待设施。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人数快速增长,区内的接待设施也快速增长,基本能够满足旅游者的需要。接待设施基本保持与游客人数同步增长(***4)。旅游接待的压力带来了接待设施的快速增长,因而促进了风景区的城市化。
一些大型的风景名胜区,由于位置偏远,与风景区外的旅游服务基地的交通联系相对不便,或者需要额外的特殊交通费用,并且一般需要两日以上的游程,旅游者根据最大效益原则和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在暂住地附近采用节点状旅游线路。因此风景区内核心景区便容易成为游客的逗留点和集散地。
许多旅游者急切需要欣赏风景区内的美景,不愿停留在距离风景区有一定距离的服务基地或进出口岸。而在风景区的旅游村镇、人口附近等,一般都能直接欣赏到风景区内的美景,因而旅游者乐意到这类地区逗留。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中的天子山地区就属于第一种情况。锣鼓塔、索溪峪等地属于第二种情况。
3.2城市化进程的带动作用
中国正经历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宏观的大环境悄悄地影响着风景区内的城市化,它往往成为城市扩张的牺牲品,其中城郊型风景区尤甚。因此,可以说,旅游城市化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转贴于中国论文下
3.3国家***策和特殊的社会环境
***策制度是导致风景区城市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在旅游扶贫、大旅游***策、支柱产业***策等一系列新***策的引导下,旅游业蓬勃发展,城市化速度也大大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也使风景区城市化速度加快。地方***府为了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出台的诸如各种税收优惠***策、土地廉价出让审批手续简化、经营权转让等,均吸引了旅游投资项目,推动了风景区内经济发展、人口的迁移和城市化进程。
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在地方***府和部门领导的长官意志、崇洋、急功近利的错误思想和认识下,形成了一哄而上、盲目错位、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大大加快了风景区内的城市化进程,并且破坏了风景名胜资源。
3.4多主体推动
在大旅游口号的推动下,风景区内城市化的主体包括外来开发商、本地开发商、当地居民、***府及管理部门、各行业部门等。在这一过程中,自上而下是***府在风景区内的推动作用,地方***府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尤其突出,自下而上是开发商、当地居民在城市化中自发投资进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的推动作用。
总之,一方面源自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游客的行为规律,另一方面包括特殊的***策环境、领导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以及多方利益主体的推动,是风景区城市化形成的动力机制。
四、风景区内城市化的危害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国家公园和风景旅游区也同样经历了城市化的困扰。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至1970年代末,公园内的野营基地已达11处,且主要集中在游人经常进出的路段旁和重要景区。1980年代以来,在公园中心的钓鱼桥(FishingBridge)、TW服务社(TWServices)建立了综合服务基地,建有358套客房和乡村客舍,年供应量达170万次的豪华快餐店、游船码头和一个公共汽车运输系统、三处租车中心,公园中南部的格兰特村(GrandVillage)已发展成拥有300多套客房的现代化汽车旅馆、给养站和维修站等设施的旅游基地。公园内部旅游设施的不断扩大,破坏公园整体景观的和谐。更主要的是,对于多数体型较大的哺***动物,尤其是食肉动物,人工建筑往往构成他们运动中的主要障碍(如灰熊)。泰国巴塔亚旅游度假地1960年代初是曼谷市民周末休憩地,到1990年已发展成为海滨城市,过夜游客量增加到245万人,客房数从1970年的300间发展到22000间。度假旅游的发展刺激了海岸土地开发,延岸开发与沿路开发使巴塔亚度假地不断沿海岸延伸,向纵深发展,自然环境质量下降,海水污染、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日益暴露出来,游人数从1990年开始下降。
对于我国风景名胜区,城市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危害:
4.1最大的个人利益,但众多的利益主体的理导致了风景资源被过度使用,最后导致了资源的枯竭。
风景名胜资源是一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可能出现三种博弈情形:囚徒困境、智猪博弈和斗鸡博弈。囚徒困境揭示了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可能出现的困境:如果每个利益主体都出钱保护资源,每个人的福利都会增加。问题是,如果我保护你不保护,我得不偿失,而如果你保护我不保护,我就占便宜。所以每个人的占优战略都是“不保护”。智猪博弈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府和一般开发商在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中的博弈关系。***府好比大猪,普通的开发商好比小猪。这里的纳什均衡是,***府担当起资源保护的职责,是“按”的角色,而普通的开发商则是“等待”。斗鸡博弈则表明,***府在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和治理景区环境时应采取强硬的措施。
4.2破坏视觉景观
风景区内的核心景区和旅游村镇往往具有非常杰出的自然景观,而在该地段城市化之后,这些杰出的自然景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对武陵源进行景观美学评价中,认为人工设施是影响石英砂岩峰林景观的负面影响的首要因素,其权重值为—41.29;而正面影响权重仅为3,这说明即便是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的人工因素,对峰林景观美景度的贡献也相当低,也就是说峰林景观的美学价值来自于它的天然构成本身,人工因素不可能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破坏性的人工因素不仅影响到生态功能,而且已经严重影响到美学质量。研究表明,人工干预对于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美学质量来说,其弊是远大于利的。
4.3破坏生态水文环境
1992年联合国世界遗产高级顾问验收武陵源,认为5540m长的金鞭溪,清澈的溪水,完好的植被,长地段不见人烟,这在亚洲是十分少见的。然而,1998年世界遗产官员再次检查武陵源时,认为“在峡谷人口区和天子山这样的山顶上,其城市化对自然界正在产生深度尚不清楚的影响”。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质明显恶化,大气环境质量逐年降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等。
为了满足日益增多的游客住宿的需要,风景区内锣鼓塔、天子山、索溪峪等地段城市化进程迅猛,而同时污水处理等设施严重滞后。服务设施增多的同时,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以锣鼓塔为例,接纳其生活污水的金鞭溪水质指标已发生明显变化。森林公园人口游客量与老磨湾断面水质污染物总值的对比关系(***5)可以看出,在1980年代,尽管人园游客量较大,但当时接待设施档次相对较低,金鞭溪水质仍然良好。但进人1990年代以来,随着宾馆饭店的不断新建和升级改造,金鞭溪的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并与森林公园人口游客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金鞭溪的水质污染呈现明显的有机型污染,总磷2000年度各断面年均值100%超标。总磷在枯、丰、平三个水期超标率分别为:52.9%、50.0%、100.0%,并与游客年内季节分布趋势基本一致。
接待设施过多地布局在风景区内,不利于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风景区内的用地、水源、交通等限制,风景区内不可能形成完善的旅游服务产业体系,而风景区内的过度城市化现象生硬地将游客引导到风景区内消费,但不能充分发挥风景区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
总之,风景区内的城市化现象已经影响到了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风景名胜区的生命周期。
五、风景区城市化的对策
5.1合理布局旅游接待设施,严格执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合理使用土地
严格规划管理,按照规划审批,核心景区禁止任何过夜接待设施的建设,已有的接待设施应该逐步拆除。对重点景区景点分别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环境整治规划。在严格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同时,控制风景区内的接待设施总量,高水平规划设计旅游村镇。
现阶段,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的现象同我国规划设计机构的水平和意识有关。美国国家公园署下属专门的丹佛规划设计中心和哈普斯斐利解说规划中心为所有的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服务。而我国风景名胜区内的规划设计大多由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他们将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欧式建筑等城市化的东西搬到了风景区内。建议应组建专门为风景名胜规划服务的机构,以提供专业化的高水准的设计服务。
5.2改善风景区内外的交通联系
完善风景区内的内部交通网络,尽可能采用环保机动交通,使游客能够在风景区快速扩散,缩短游客在风景区内停留的时间,加快游客周转。同时使风景区与进出口岸的交通四通八达,加快游客向风景区外的服务基地扩散,减轻风景区内的接待压力。
5.3妥善安置居民生产生活
核心区内的居民应该逐步迁出。调整风景区内的产业结构,改变风景区内单一地依靠旅游业的局面。鼓励风景区内劳动力外出经商、打工,并把劳务输出与资金、信息、技术引进有机结合,带动旅游基地经济发展。同时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居民外迁,以缓解风景区内的资源压力。
5.4限制人口流动
严格控制外来人口落户缓冲区、发展区;应推行外来人口准人制度,禁止外来人口落户核心区。风景区内的旅游服务企业应该优先雇佣本地居民。
5.5增加***府投入
风景区是公益性事业,应有财***支持。在韩国和美国,国家公园的经费基本上是1/2国家支出、1/2靠门票和社会捐助。而我国的地方***府普遍将其视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每年还向景区收钱。例如,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60%归张家界市人民***府,而作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武陵源区人民***府仅得40%的门票收入,尚不够风景区正常的保护和管理费用。这迫使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扩大商业开发规模,修建多种破坏性的旅游设施,引导游人在景区内消费。
关于风景名胜的对联篇8
微博阵地
在众多社会化媒体中,以直接、高效、迅速、覆盖面广等特点著称的微博正在成为全国各大景区网络营销的制胜法宝。
华山景区腾讯***微博建立于2011年3月,现已有超过14万粉丝,为加大景区微博营销的宣传力度,2011年华山景区建立了全员营销发微博的工作模式,截至目前景区微博发帖量已达上万条,其中深圳万科公司董事长王石、演员保剑锋、刘涛等都已经成为华山风景名胜区微博的听众。
杭州西湖新浪***微博粉丝达7万多人,腾讯***微博听众达44万多人,微博不但是景区旅游公益服务信息、为游客答疑解惑提供咨询、开展景区文化知识普及宣传的主阵地,也成为景区炒作推荐冷僻景点、进行舆情正面引导的有力武器。2011年6月19日,因遭连续暴雨袭击的西湖边一些地势较低的亲水平台被淹,新浪博友“浮夸翁”于当日13时52分微博“传说今天在杭州最浪漫的事,就是带着你心爱的人去西湖边看海!”,截至当天19时30分,该条微博被转发5000多次。对此,西湖景区***微博立即作出回应“的确有一些地势比较低的亲水平台被淹了,照片上的长桥建的离西湖水面很近,风稍微一大水就能够打上来”,正面引导了舆论。
2011年7月,峨眉山景区员工在万年寺发现了一只神态淡定的小猫,就将“万年寺淡定猫”拍下并晒到微博上,惹得众多粉丝跟帖围观,不少网友还专程赶往万年寺一探究竟,目前峨眉山腾讯***微博已有听众15万人。
各显神通
近年来,华山景区在各大视频网站几百个华山风光、民俗、文化、美食等方面的视频,在人人网、优酷网上发表的《老外游华山》、《高海拔华山之恋》视频,分享数达3万多次,平均日点击量在1000次以上;在网易、天涯、搜狐等虚拟社区里建立的社区人数超过10万人;在华山论坛中举办的《华山赋》与《最美华山》征文活动中,论坛提交的参赛作品达10万件以上。2010年4月,华山景区通过论坛联系到英国著名攀岩运动员leo houlding一行三人在十三个小时内徒手成功攀岩华山西峰绝壁,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与此同时,不少景区将社会化媒体与景区旅游商品的线上交易互动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黄山风景区通过将每天在景区电子商务网站——途马网上更新的旅游资讯和旅游产品,***文并茂的“贴到”微博上,并转发到相同类群的微博,引来网友点击关注或转发点评。2011年,途马网全年出售电子门票、索道票289.81万张,***交易额达到4.04亿元。
2011年,太姥山景区新***旅游网站建成,网友和游客可以通过360度全景虚拟游系统全面体验、了解太姥山景区的方方面面,反应良好;西湖景区也开发了掌上西湖手机客户端,让游客随时随地畅游舒心。
营销规范
由于现阶段景区社会化媒体营销缺乏有效且有说服力的运作模式,因此不少景区对此仍持“围观”态度,如何在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热潮下,驾驭其为景区创造价值成了重要命题。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文化中心的姚辰表示,景区借助社会化媒体操作便捷、宣传成本低等优势进行宣传营销,这在人力、操作和时间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在社会化媒体之下,景区由主动为自身定位转换到被动定位,人人都可以在这样一个互动平台下对景区发表自身看法,这对景区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为了促进风景名胜区对社会化媒体的应用,更好地用社会化媒体宣传风景名胜区行业形象,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于今年4月推出《风景名胜区社会化媒体应用项目》,在项目目标中,风景名胜区社会化媒体应用将分为试点与示范两个阶段。2012年,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拟建立3至5家“风景名胜区社会化网络试点单位”,进行社会化媒体应用的推广试点,通过规划、咨询、培训等手段,帮助风景区建立管理科学、运营规范的社会化媒体运营模式,形成高素质的网宣团队,提升风景名胜区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
此外,中国风景名胜区将在5月正式推出并实施《中国风景名胜区社会化媒体应用示范基地考评暂行办法》。根据《办法》,凡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及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均可向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申请“中国风景名胜区社会化媒体应用试点单位”,成为试点单位满一年后可申请“中国风景名胜区社会化媒体应用示范基地”,考评条件包括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化媒体的运营及管理,构建运营规范、管理科学的微博矩阵,在风景区日常推广活动及其他宣传形式中体现多种社会化媒体内容等。(来源:《中国旅游报》文:晁瑞、张夏斐)
《全球社会化媒体营销行业研究报告》
关于风景名胜的对联篇9
风景资源是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的总称,包括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纪念地、历史遗迹、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环境、风土人情等。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假日去风景名胜区旅游,但是近年来,由于开发保护不当,有些风景资源在给人们提供休闲欢乐之后,变得伤痕斑斑。 1风景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当今旅游景点的一大延伸方向,是由喧嚣城市走向宁静乡村,这符合人类回归自然的大趋势。因此,大力发展风景资源势在必行。但是,任何形式的开发都会使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想要进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就必须以保护为前提。所以,正确处理好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风景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一对矛盾,而风景资源的开发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处理好风景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关键在于把握风景资源开发的意义,不因为过度开发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福建省屏南县鸳鸯溪风景名胜区就是最好的实例,掠夺资源造成千余亩生态公益林被乱砍滥伐,遭到毁灭性破坏。现如今,风景资源开发中存在着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的问题,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空气与水环境的质量降低、天然林覆盖面积的下降、游客容量的超负荷等,把风景资源的精神文化功能裸的改变成单一的经济功能,直接破坏了生态环境。 1.1坚持在保护中开发 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开发中应保持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避免开发造成对原生性资源的破坏,对地域特色文化,要保护和继承。在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确定开发规模、速度和内容;同时,生态旅游资源要合理和积极的利用,突出原生态特点,提高市场竞争力,发挥综合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自然景观资源,如:名胜山河、地貌、森林、特殊地质、文物古迹、历史遗址等资源,不能由独家企业进行垄断开发,必须由***府进行调控,在高起点的规划指导下,以多家企业分片分期进行开发保护,并且禁令在风景区开发大型商业街、招待所、休疗养机构、宾馆酒楼、***府机关、管理机构、私人别墅、生活区以及其他大型工程等设施。 1.2坚持在开发中保护 保护的目的:(1)声誉不受损害;(2)资源永续利用。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既不能把风景区封闭成自然博物馆,使之与世隔离,为保护而保护;更不能只顾眼前,盲目开发,破坏生态环境,为开发而开发。对于文物级别的旅游资源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利用为次,以长期利益为重,以短期暴利为轻,发挥资源的永续利用,绝不可竭泽而渔。“科学保护,合理开发”,把保护与开发统一起来,在保护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进行适度开发,恰当地找出这个适度开发的“度”,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与保护并重,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两者相辅相成,决不能忽略其中一个,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2风景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 2.1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很多人把风景资源这一特殊的资源事业等同于经济产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它深层次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甚至有些***府领导提出一定要使该市的旅游产业占全市GDP较大比重的要求,这种以旅游为经济支撑点的指导思想,会使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绩观为指导,统筹经营城市,自觉地保护好、利用好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刻不容缓。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不是否定经济价值,而是为了更大的更长远的经济利益。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去认识,切实搞好统筹发展,让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真正达到“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目标。 2.2风景资源保护措施对于因自然力作用(如地震、风化、洪水、泥石流、白蚁等)造成的破坏,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进行保护。对于由于旅游者的原因造成的破坏,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2.2.1宏观上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加强宣传教育 宏观保护就是要以高瞻远瞩的长远观点、整体观点、法制观点和国际主义观点来洞察一切,对涉及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等重大问题,必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果断决策。转变国民单位、小团体和个人“商品”意识较浓的观点,以及大众在旅游观景的同时自觉保护景观的观点,避免再次出现“塑料的黄山迎客松、水泵抽水的趵突泉、混浊一片的黄河、看不到月亮倒影的卢沟晓月、消失一半的热带雨林、猎杀野生动物”的破坏现象发生。 2.2.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有序开发风景资源 通过立法切实加大对风景资源保护力度,把风景资源发展的有关要求和应遵循的原则写入发展生态旅游的地方性法规,对污染、乱砍砍伐、偷猎野生动物等行为人采取法制措施,完善风景名胜区保护系统,确保风景资源开发依法、有序进行和可持续发展。 2.2.3保护放在首位 永远把保护放在首位:提高参观价格、限制旅游人数、设置隔离装置。 2.2.4部门协调,区域联动,实现资源共享 结合风景资源的开发,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与发展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优先考虑风景资源建设的需要,并向重点风景资源区倾斜。另外,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与周边省市区的合作与互动。如川、滇、藏联合打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做法;构建四川-云南-贵州-重庆-陕西生态旅游网络体系;建立区域生态旅游合作机制;定期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事项;共同推动区域旅游的发展。#p#分页标题#e# 正确处理好风景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让美丽独特的风景资源更好的存在,并受益于世界,自然才会更加和谐。
关于风景名胜的对联篇10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资源保护
中***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3803
1 引言
风景名胜区的基本任务和作用之一是保护培育国土、树立国家和地区形象。因而在绝大多数风景区规划中,特别是在总体规划阶段,均把保护培育的内容作为一项重要的专项规划来做。风景区保护培育规划是对需要保育的对象与因素实施系统控制和具体安排。使被保护的对象与因素能长期存在下去,或能在被利用中得到保护,或在保护条件下能被合理利用,或在保护培育中能使其价值得到增强。
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一般采用分类保护与分级保护并用的方式。分级保护是依据保护对象的种类及其属性特征,并按土地利用方式来划分出相应类别的保护区。在同一个类型的保护区内,其保护原则和措施应基本一致,便于识别和管理,便于和其他规划分区相衔接。而分类保护是以保护对象的价值和级别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土地利用方式而划分出相应级别的保护区。在同一级别保护区内,其保护原则和措施应基本一致。
天台山七里坪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北省红安县北部,北与河南省新县相邻,南接本县七里坪镇,东西二侧分别与麻城,大悟相邻。风景名胜区对外联系以七里坪镇为重要节点,距红安县城33km,属大别山系,连绵数十里,主峰海拔817m,整个风景区的面积约122km2。由桐子冲、香山湖、香炉山、陆儿庵、九焰山、天台山主峰等组成。风景区范围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水资源丰富。
2 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
2.1 保护区划分
天台山七里坪风景名胜区采用分类保护与分级保护并用的方式。其中分类保护分史迹景观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生态保护区、风景游赏区、田园风光区,并划定了保护地带。分级保护有一级、二级、三级3个等级,并另设风景区保护地带。
2.2 分类保护
2.2.1 史迹景观保护区
(1)保护对象包括天台寺、九焰峰古兵寨、红***医院、红25******部旧址等景源;文物古迹周边的山形水系、地貌和植被、古道路、桥涵及其它相关设施;区内的古村落。
(2)保护措施分为史迹保护区内,除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外,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设施,严格限制机动车辆进入。按照环境容量合理控制游人规模,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不得新建居民住宅,严格限制改建,有条件的应按规划逐步外迁,加强生态绿化建设。
2.2.2 自然景观保护区
史迹景观保护区以外的游览地区,以保护自然景观为主。总占地面积8.01km2。该区域具有较高的自然美学、生物多样性、科研和生态价值。
(1)保护对象包括区内自然山体、植被、动物、泉、潭、瀑布、溪涧、岩石等。
(2)保护措施。该区内严禁开山采石、挖掘药材等破坏自然环境和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为;该区严格限制与风景游赏无关的设施建设,限制机动交通工具进入本区;逐步淘汰自然放牧。
2.2.3 生态保护区
游览区以外的山林地区,其范围与景观培育与恢复区一致,主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总面积35.43km2。该区域具有较高的生态和自然资源价值,应保持该地区的生态完整性并培育自然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
(1)保护对象包括自然山体、动、植物资源、水体及岩石等。
(2)保护措施。该区以保护山体水系、森林植被及其它动植物资源为主,禁止一切破坏景观、破坏地形地貌以及自然植被的活动。控制人为活动对物种资源和林地环境的破坏;加强林地环境及植物资源的管理,限制药材和其他经济植物种类的采挖。培育和恢复被破坏的山体和植被,保持水土、保护动物。严格控制区内村落建设。禁止开展对自然环境不利的生产与经营活动,尤其要禁止易产生面源污染的商业行为。
2.2.4 风景游赏区
(1)保护对象包括景点、景群、景区等各级风景结构单元和风景游赏对象的集中地。
(2)保护措施。宜安排各种游览观光项目,应分级调控游人规模、游览设施的分布及机动交通的进入。
2.2.5 田园风光保护区
当地农民生产生活密集区。除开展游览、休闲等活动的区域外,平原区仍然保留了部分农田及居民点,主要保护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历史风貌,总用地面积4.46km2。该区内以居住和发展生态农业为主。
(1)保护对象包括田园景观、耕地、民俗风情、地方建筑风貌。
(2)保护措施。农业种植要符合该地区历史风貌,以果树种植为主,不得占用基本农田搞建设,不得引进对风景名胜区有影响的产业。农民居住建筑风格要突出地方特色,与风景名胜区整体环境风貌协调。
2.2.6 保护地带
考虑到地区对风景名胜区的环境影响,特结合行***界线、山脊线、及道路轴线划定保护地带,总面积58km2。该区重点保护整体环境风貌与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在上述前提下根据“保护性开发”的原则进行建设。保护地带内应保持山体地形地貌的完整性,严禁开山采石,培育和恢复山体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农村居民点建设活动不得破坏风景资源。城镇建设区内应控制城镇规模,控制环境污染,新的建设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分析与评价。
2.3 分级保护
3 结语
在保护培育规划中,应针对风景区的具体情况、保护对象的级别、风景区所在地域的条件、择伏选择分类或分级保护,或者以一种为主和另一各为辅的两者并用方法,形成分类之中有分级或分级中又有分类的综合分区,使保护培育、开发利用、经营管理三者各得其所,并有机结合起来。红安天台山七里坪风景名胜区初步采用分级保护和分类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希望能在发展中得到保护,以保护促发展,使整个景区能够和谐发展,并且保护培育方式能够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张祖群.国家风景名胜区景观遗产的三维培育研究――以青海湖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7(4):75~78.
[2]谢凝高.国家风景名胜区功能的发展及其保护利用[J].中国园林,2002(4):16~20.
[3]Bao Jigang.Tourism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Beijing : Chinas Tourism Publishing House,2003.
[4] 蔡碧凡.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思路及应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3):269~271.
[5] 吴章文.森林游憩区保健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2):63~67.
[6] 杨 锐.LAC理论:解决风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利用矛盾的新思路[J].中国园林,2003(3):19~21.
[7] 魏 民.试论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J].中国园林,2003(3):25~28.
[8] 王仰麟,杨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旅游持续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1999,21(1):37~43.
[9]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Research on Protection and Cultination Planing of Scenic Spots
―A Case Study of Qiliping Scenic Spots of Tiantaishan
Chen Fangming,Zhang Liming,Zheng Fanning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Abstract:The scenic spots planningprovides fundamental premise and guidance, and is the foundationofprotection、using and management of scenic spots . The planning of protection and cultivation is one of themostimportant contents ofthe overall planning of scenic spots , and also a special plan aiming to protect the scenic resources. Based on several on-site investigations, this paper makes a deep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cultivation planning of Qiliping scenic site of Tiantaishan, and provides basis for protection this scenic area.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风景名胜的对联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