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四十篇1
70年代初,***号召医药界研究防治老慢支。北海舰队搞的课题是洋金花酊***“老慢支”,由401、406和403三个海***医院参加。我与外科高伯*医生(铁杆红团)去大连金州农村几个月。我们吃住在工兵团的一个营部,卫生所高所长派了卫生员小岳跟一起搞,因为小岳熟悉周围环境道路,又可以跟着我们学习医学技术。
我们先调查农民中“老慢支”的发病情况,列出名单,宣讲***号召和洋金花酊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项。因为洋金花属于有毒的中药,洋金花酊的副作用较大,服用后家属要注意护理。每次发药时我们按统一表格观察、记录病情;发药后当天睡前服用;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挨门挨户观察、记录疗效和副作用。每次发药和观察记录要走一整天。除此之外,所有村庄里的其他病人,一律免费诊治、给药。这样一直干到全部疗程结束,天天一清早出去,中午赶回来吃饭;扔下饭碗就走,天黑回来。由于整天奔走,我们俩的饭量大增。卫生所高所长还给我们出证明,到医院申请粮食补助,后来医院给了。
谁知,在全部疗程即将结束时发生了意外,有一个60岁老太太突然死亡。
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县里企业的***支部书记,二儿子务农。老太太在两个儿子处轮流居住。大儿子家经济条件好,但是大媳妇对她不好,把她看成负担。二儿子一贯孝顺,却经济条件很差。我们开始调查时,二儿子为了母亲顺利***,把老太太提前接过去住。***中,老太太症状明显好转。
老太太在二儿子处住了很久,就非要回大儿子家住。二儿子劝她坚持到疗程结束,老太太坚决不干,说:“我就要去他家吃他用他。”就在回大儿子家的那一次***,我们去她他二儿子家扑空后找到她大儿子家发药。这次发药时检查她还是好好的。第二天复查时他大儿子不在家,大媳妇在厅里摘菜。她大孙女(将近20岁)领我们进屋时,高医生发现老太太死了,我们马上抢救。四十分钟后,停止抢救。我们问她大孙女:“这个屋有谁睡?”“我和奶奶。”“你几点起床?”“天亮就起床了。”“当时你奶奶怎么样?”“一直没有动静。”“起床后你干嘛去了?”“下地劳动。刚回来就遇到你们。”
我们找到她大儿子家已经将近中午,究竟什么时间死亡她大孙女说不清楚。但是她大媳妇自始至终不吭声在厅里摘菜。我对高医生说:“马上向大队***支部汇报,要求法医鉴定,查明死亡原因。这是***民关系的大事,要防止阶级敌人乘机造谣说******医疗队治死了老太太。”此时,她大媳妇突然倒在地上全身抽搐,嗷嗷大哭。
我们向大队***支部汇报后,书记说:“马上就要过年(春节)了。她家出了丧事,还搞法医解剖,农村里是很忌讳的。这事与******医疗队无关,由我们与她大儿子商量解决。”
回到卫生所,我们三人把事情经过向高所长汇报后,把接下来的工作交代给小岳,立即回医院向金院长详详细细汇报。金院长听完,一声不吭立即坐上北京吉普走了。我们心中坦然,就回家了。
次日我们返回金州农村,小岳说:“你们金院长来了,问了详细经过,又要我陪去大队***支部。书记说:‘绝对不是医疗队的责任,他们家的家事我们大队***支部去处理。已经死了人,再弄出一个谋杀案,不妥吧。他大儿子表示:丧事好好办,免得弟弟有看法。此事到此为止。’金院长就连夜赶回去了。”看来,金院长原来想从中找碴儿整整我们,但是落空了。
全部疗程结束,我把资料整理成论文交给旅顺基地科研处孙福*医生。他是旅顺基地这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他看了我的论文,叫我立即带上原始资料去青岛401医院。
401医院在浮山所附近,原是日本人建造的野战医院。我看到大门口两个半露在地上的大碉堡。院区结构合理,绿化普遍,病区连在一起,相当有序整洁。内科张主任、谢医生,和406医院内科张泽*医生、我一起研究如何把三个医院资料合并重新写论文。由于406医院漏带了一部分资料,打长途电话派内科卫生兵小姜马上送资料到青岛。我们三人就住在病区里,吃的是病号灶,伙食很好。
星期天我们出去逛青岛,真是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人们都说青岛“岬湾相间,沙软滩平,海岸曲折,城伴海生,海增城色”,一点不错。我们逛了海滩、栈桥。正好逢“五·一”前后中山公园的樱花盛会,从日本移植的2万株樱花盛开,青岛人几乎倾城而出,樱花路上人潮如涌,万头攒动,大有“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气氛。公园里,每段路边的樱花品种不同,单瓣、重瓣、色彩、大小都异样,争芳斗艳,灿若云霞,妩媚动人,在阵风中如彩色的波浪,花的海洋。啊!美丽的樱花长廊。
有一天聊天时,张医生说:“青岛出大美女。”谢医生就讲了个真事:401医院原妇产科谢主任找对象唯一条件是青岛大美女,挑来挑去一直看不中,后来与话剧团主角结婚。他百依百顺,市场上出新款家具,她就要换;市场上出新款坤车,她就要换;衣服行头总是最时髦的。谢主任***衔、级别高,也挡不了这样破费。她不要孩子还到处红杏出墙,最后离婚时,谢主任还欠了一屁股债。我听后说:“找老婆又不是买花瓶,一要贤惠,二要勤俭,漂亮有什么用?”小姜听了直看我。
张泽*医生话不多,很幽默。小姜不漂亮,很老实,脑子反应有点慢。张医生和我常常拿他开玩笑。张医生在***人服务社买了一斤红枣,小姜问他:“要不要收全国粮票?”张医生和我笑得肚子疼。小姜要张医生带去***人服务社买糖块,我对服务员说:“她问你要不要收全国粮票?”张医生和我笑得前仰后翻,服务员莫名其妙。回到我们住处继续工作时,谢医生找张医生有事走了。小姜关上门,嗔怪我取笑她:“你真坏!”我想起刚才的事又笑起来。她上来就吻我,我赶紧推开她:“我有老婆的,她这个月生孩子。”她流着泪回隔壁去了。
张医生回来说,谢医生找他的意思是,资料留着,我们回去;由401医院张主任具体执笔写论文,再寄给我们;署名“北海舰队‘老慢支’科研组”。我说行。
临走前,我在集市上买了两筐鸡蛋。大连鸡蛋只有节日凭票供应每人半斤。这里集市上很多,价格又便宜,还可用全国粮票换。我现买两个元宝形的竹筐,装了满满鸡蛋,花光身上的全国粮票,添了点钱。回医院后,谢医生给我旧布针线,我把竹筐口缝死。两筐鸡蛋带回大连,给妻子坐月子用。儿子出生后,我给谢医生寄了一首六言长诗:“‘老慢支’事开会,春风迎面扑来。医院却似花园,青岛景色更美……买了两筐鸡蛋……何日再能面谢?”“面谢”是双关语,又有再见到“谢”医生的意思。可惜,底稿后来被我烧掉了。
这里还有两个小插曲:
1。401医院传染科支部书记找我:“蒋莲*护士长原是403医院的。我们想了解她入***的有关情况。”蒋莲*原是我们传染科总务护士,入***发展对象。因丈夫从“一海校”调到青岛而转入401医院。原来在科里她对我很有意见,至今我不知是何原因。
我就回答:“同科护士于春*结婚时,洞房里的毛毯很像病房用的。这种***毯市面是买不到的。蒋护士前几天清点科室毛毯时正好发现少了两条毛毯,就怀疑于护士偷的。于护士的丈夫是海***体工队游泳健将。于护士说毛毯是丈夫从北京带回来的。另外,两个护士长改行当医生,两个总务护士即将当护士长。当时总务护士刘淑*是***员,护士中只有于护士是***员,所以两个人的矛盾就更加尖锐。在支部发展蒋护士入***时,于护士千方百计进行阻拦。如果蒋护士晚一点来青岛,也很快就入***了。大多数***员还是眼睛雪亮的。”这番话使这位书记以为我是***员,亲临支部大会。其实我并不是***员,这些都是刘淑*护士告诉我的。
后来蒋莲*很快入了***。不过,她并不知道我和这位书记的谈话。
2。唯一遗憾的是:卫生所高所长不久病逝。我们离开后,高所长去北京出差,买到一只大降价的骨灰盒。回家后老婆骂他,什么东西不买,要这个骨灰盒有什么用?他说:“很漂亮的,当个文具盒、糖盒也行。”不久,高所长得肝癌很快去世,骨灰盒正好用上。
我们的论文《洋金花酊***慢性气管炎481例临床疗效观察》上交海***卫生部后,1973年5月在“全***防治老慢支科研大会”上交流。这篇论文是我第一次接触正轨的科研和论文写作,对我后来的医学科研起到了入门作用。
1956年,***在与访华的日本前陆***中将远藤三郎谈话时说:“你们也是我们的先生,我们要感谢你们。正是你们打了这一仗,教育了中国人民,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打得团结起来了。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你们。”从这个意义上,我也要感谢金立*。正是他逼我去金州农村防治老慢支,使我知道了一个科研课题从设计到写成论文的全过程,使我在临床科研和动物实验两个方面写了大量的论文。
六十七、医院搬迁
金院长早就有扩大医院的打算,请浙江师傅做粽绷床就是准备。他的设想是床位增加到500张。干部上升有两种途径:调到高位;扩大自己经营的单位。一个医学院扩大成医科大学,院长就是大学校长。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金院长开始了动作。
不久,原海工大院的东2/5划归403医院,秀月街的原403医院大院改成家属大院。新址有三栋大楼:内外科大楼、办公大楼、传染科大楼。原计划把传染科大楼筑围墙封闭,但是办公大楼和传染科大楼直角相连,怎么设计都不理想,就不了了之。又想把传染病人限制在大楼内,也不妥,监狱犯人还有“放风”时间呢。后来规定:传染病人限制在办公大楼大门的延长线之内。一开始还想筑围墙,后来没有建。所以实际执行时,传染病人很容易溜出医院。加强医院大门的管理也是空话,传染病人脱了病号服,门卫无法认出,再加上从后山也可以出去。所以,医院的建筑结构不是随便的。现代医院都是专门设计的。
床位编制是最高层才能决定的,岂能自作主张?新址还是200张床位,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但是宽敞多了。一旦扩大床位,只需在病房加床就行。
这次医院搬迁,面貌一新,又有了班车、卡车、北京吉普。最大的混账设计就是医院的开水锅炉在院区最西头,大门口附近。传染科护理员每天挑开水给病房灌热水瓶一次要走60米,还要挑上二、三、四楼。每天早晚两回,一回要两担四桶,供100名病人使用。而开水锅炉就在内外科大楼前,所以这是故意整传染科护理员。假如开水锅炉设在办公楼附近,内外科大楼和传染科大楼都近,传染科挑开水省2/3路程,而且传染科护理员有三名年龄较大。所以,我就经常帮她们挑开水。大联委解散后,妻子就回传染科了。她们说我帮老婆挑开水,我说是给病人挑开水。
群众注目这次医院搬迁的真正原因是家属宿舍。医院调入大量工作人员,都等着分房子。我住在小白楼,楼上两间是麻醉师宋定*,他四个儿子不够住,想要我的14平米屋子。我隔壁是内科医生张云*,她与丈夫、婆婆、两个女儿共一间近30平米大屋。张医生是铁杆“革总”,也想扩大面积。假如我搬走,她把大屋给宋定*,把楼梯处垒死,各走一个门,她就成两套间,一小仓库,厨房、厕所独用,总面积有40多平米。
在他们两家努力下,我搬迁到原传染科大楼三楼,两室一厨房,厕所、走廊两家共用。我父母每年来避暑,也方便了。在这里,我住的时间最久,但是也“遗祸”一生。
邻居刘*芬原是供应室护士,在第一次清洗中被转业。我们这个单元以前是开放性结核病房,改成家属宿舍时“据说”进行过“终末消毒”。但是,她很快就是开放性肺结核,在家休长病假。我后来也是肺结核球开刀。
她丈夫原是空******官,也转业了。大儿子、二女儿都与父母一样身体魁梧,小儿子也与我等高。一家两室住不开就想逼我搬走:她当着我们面在走廊吐痰;利用走廊公用挑事。有一次,她大儿子无端在走廊撞我。我双手放在背后对他说:“你妈和我都是被金院长整的。她恨金院长,别把我当出气筒。你家住不开,去找医院,和我无关。就是我搬走了,房子也不会给你家。你不清楚医院情况,你可以去问你妈。你也可以请到我家坐,一边喝茶一边聊。要打架,我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他一看,就回去了,从此表面上暂时太平。
刘*芬在家十分霸道,丈夫却非常老实。她小儿子“毛三”(小名)对我儿子说:“我妈床头有一根棍子。我爸不听话就挨打。”我就不明白:床头放棍子是用在什么时候的?难道房事不满意就打老公?这不是天方夜谭吗?此人前几年去世,她老公***了。
当时医院里的人分等级:老医院的家属宿舍属于下等人住,传染科大楼住原来的职工,内外科大楼住新来的职工(大多是干部子女);上等人都住在新医院附近的原海工留下的家属宿舍;中等人住在葵英街原海工留下的家属宿舍。还有一些在地方有房子的人散在外面,少数有“本事”者也分到新房子,自己的房子给亲戚。那些在“一海校”住的人数量不少,也是班车的大站。
人生四十篇2
布拉格之行给我留下了很多“异国”印象,但是印象最深的是有关食物的。我们有钱,但是可以买的东西就这么多,还是限量购买
1954年12月,我出生在纽约,但我长在奥马哈。
我的童年过得平凡质朴,极少奢侈。父亲满足了我读书和旅行的愿望。他鼓励我们姐弟三人追求各自的兴趣,并帮助和支持我们。我的母亲是一位很会关心人的慈母,她为人慷慨大方,当我还小的时候,母亲便让一些在当时的奥马哈大学念书的交换生来家里寄宿。有六七个交换生寄宿在我们家,一个曾寄宿在我们家的交换生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她是来自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的薇拉・维特瓦罗娃。她寄宿在我们家的时候,捷克斯洛伐克正处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1968年初,短暂的“布拉格之春”运动开始。在侵略战争爆发之前,薇拉加入到我们的家庭中来。
那年12月,我过十四岁生日的时候,薇拉也在。当薇拉1969年晚春离开的时候,她邀请我们去她布拉格的家做客,我动心了。
但母亲不同意。我一直同母亲理论,争取这次机会。记得有一天,父亲坐在客厅读报纸,他听到了我和母亲的对话,终于放下报纸说道,“苏珊-O(他给母亲起的绰号),让他去吧。我想这对他会是个很好的经历。”
于是,我一个人去布拉格待了一个月。到达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之前我们谁也没有想象到布拉格的局势会如此严峻。飞机降落到跑道上时,我看到机场周围有很多坦克、***车和***人。但是当我下了飞机,走向移民局检查处时,那儿有一个大块头士兵在检查护照,他拿着***,表情冷酷。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有孤零零的感觉。我不会说捷克语,当时也没有手机,因此心里一直惴惴不安。当薇拉和她的家人出现时,我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那次的布拉格之行给我留下了很多“异国”印象,但是印象最深刻的回忆是关于食物的。那里的食物是有限的。我完全不知道自从苏联入侵了布拉格之后,这里的人民生活有多么艰苦,我记得有几次我和薇拉一起去杂货店,排队排了两三个小时才进到店里,只买到了少量的马铃薯和面包。我们有钱,但是可以买的东西就这么多,还是限量购买。过去我都是随时随地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而在布拉格的一个月,我们每天只吃一两餐,每一餐都是高淀粉的平淡无味的食物,天天如此。我记得我还问过他们:“为什么我们不买些汉堡包或者肉类食品?”薇拉回答道:“因为苏联士兵先吃,他们把所有的肉和大部分蔬菜都拿走了,我们只能吃剩下的东西。”
布拉格有种超现实的特质。街道上有坦克,建筑的墙壁上有子弹孔,士兵也无处不在。我当时只是个小孩子,几乎很少踏出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半步,但是我开始意识到,我过于理所应当地认为,生活都如美国那里一样和平稳定了。我从来没有深陷任何危险中,但是现在,我看到在有武装冲突的地区,人民的生活水深火热。那次的旅行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一个人冒险。
那次的所见所闻点燃了***后去帮助像薇拉一家那样无法控制自己命运的人的欲望。像在布拉格这样让我感到彻底孤立无援的情况发生过几次,但这种恐惧最多也就持续了几天或者几个小时,然而这却是世间上百万的人每天都在经历的事情。而这些经历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哪里有贫穷和苦难,哪里就有粮食问题。
那时,我经营着伊利诺伊州中部一个农场,很多农业设备都采购于阿桑普森的斯隆器械公司,斯隆公司门外通常会陈列各种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货车、运粮拖车,每到春耕和夏秋收获时节,这个地方都特别热闹,然而一到冬天,厚厚的白雪覆盖着休耕的田地,这里则呈现出另一幅光景。农民们成群结队地来到这儿问问题,谈论新的想法和设备问题。敬业的农民是好学上进的。不久前,斯隆公司还举办了一个名为“播种机学校”的活动。
我第一次参加“播种机学校”活动是在2001年的冬天。除了经营农场之外,我还是附近的一家全球性储粮仓制造商GSI公司的合作伙伴,同时也是林赛公司董事会成员。偶然的一个星期六,我去参加他们的活动。第一个演讲者开头说的一段话改变了我的人生观,我当时并没有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其大意是这样的:
大多数人以为务农就是一个买种子、播种、施肥、收割,然后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过程。但是细想一下,从第一次你父亲带着你爬上带播种机的拖拉机,到你将土地传承给子女的那一天,如果你身体健康,又像大多数农民一样勤勉工作,那么你其实只有四十次这样务农的机遇。所以你有四十次机遇来种植庄稼,应对大自然的挑战,并希望一切风调雨顺。你有足够的时间熟练掌握务农的各种要领,但是这样的机遇是会被用光的。
你们中一些人四十次的机遇已经所剩无几了,我相信你们都已经从自己的错误中汲取了经验教训,但是我想,你们中没有谁会想当然地对待自己所剩无几的机遇。我们现在尝试在做的就是保证给予大家最好的工具和使用这些工具的建议。如此一来,你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这四十次机遇了。
这种想法让我眼前一亮。我从来没有这样看待过务农这件事。四十次机遇并不多,我自己也已经用掉了好些机遇了,所以,“不能再浪费时间了”!从那以后,我对务农的看法就有了改变,但是我也意识到这个想法适用的领域不止于此。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固定的生活节奏,然后沉重缓慢地前行。不论你喜欢或是讨厌,擅长或是纠结于你所从事的工作,你都要记住,生活不是一台跑步机,而是一条人行道。人生不能重来。不论我们做什么,我们都只有有限的机遇来把它做对。
于是我开始扪心自问:我有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我的机遇?我有没有在逐年地不断完善我的方法?我有没有倾听那些有新想法的人述说他们的理念?我有没有从我的错误里汲取教训?
除了经营农场之外,我还有别的重要事情要打理。我的父亲沃伦・巴菲特和母亲苏珊・巴菲特给了我一大笔钱,我用它创办了霍德华・G・巴菲特基金会,对此我深感幸运和荣幸。通过这个基金会,我得以支持一些对我、我妻子和子女而言无比重要的事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野生动物保护。我喜欢拍摄野生动物。
在旅行期间,我所到过的濒危栖息地越多,就越能理解全球粮食问题专家丹尼斯・埃弗里曾经跟我说的:“没有人会为了拯救一棵树而挨饿。”随着我逐渐看到问题的全貌,我开始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动物会濒临灭绝,为什么雨林在消失。而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也能够看到那些和濒危物种们共享一个生态系统的人本身其实也是岌岌可危的。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挨饿。如果我除了偷猎濒危动物以外别无他法喂饱我的小孩儿,我会怎么做?
我认识到,我应该着力解决更为根本的问题――饥饿问题。很快,一系列的数字让我寝食难安。根据联合国调查显示,世界上如今约有八点七亿人长期遭受持续性的饥饿。饥饿还是每一场战争背后的因素之一。如今地球上的人口有七十亿,到2050年,世界人口会增长到九十亿。也就是说,在我们中大多数人的有生之年里,饥饿问题会愈演愈烈。
那次在斯隆公司,那个演讲者的一席话让我大开眼界,之后我对生态保护的想法有了一些转变,就在这其后短短的几年间,命运又给了我一次冲击。2004年,我的母亲苏珊去世,父亲将原准备给母亲慈善基金会的一大笔钱分给了我的姐姐、我以及弟弟,充实了我们各自的基金会。现在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挑战,我知道我想做什么,我想帮助穷人解决温饱问题。在过去十年里,我们的基金会资助了很多农业项目,试***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并从这些项目中赢利两亿多美元。我走访过一百二十多个国家,曾和数千名农民交谈过。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预计,到2050年之前,农民必须将粮食产量提高70%,才能养活世界上所有的人口。要实现这一目标,所有的农民,都需要进行更集约化的农业生产并提高农业生产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更要资助那些即使我们不再介入,依然可以生存并持续发展下去的项目。
我们需要立即行动,刻不容缓。我父亲的一条建议曾帮助我度过了一些最艰难的时刻,对此我一直心怀感激,他说:“要把心思和资源花在那些没有你就做不成的项目上……犯错误是正常的,如果你只做‘安全’的决策,那么你将一事无成。”
人生四十篇3
摘 要:重庆有码头带来的城市之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伴随重庆近代化进程的是码头的繁荣兴盛,为码头服务的工人群体逐渐壮大且社会地位日益重要。本文主要从重庆近代化的特征对码头工人生存状况的制约性出发,试***揭示重庆码头工人为代表的城市下层社会群体的动态画卷,加深对重庆底层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关键词:码头工人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重庆
一、 重庆码头工人队伍的壮大
重庆是藉由发达的水陆交通成为的近代化大都会。码头作为水运的窗口,在重庆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890年,重庆因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而被迫开埠,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将重庆开放为通商口岸,川江物流人流日益繁忙,客货往来于码头更加频繁,于是在***前的重庆城便有了9门72 码头之说。码头工人是随着商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而日益壮大的一个特殊职业群体,他们常年在各水陆码头担任挑抬负荷及一切人力搬运工作。
重庆码头工人的来源以破产农民、城市贫民和失业人员为主。近代四川***阀割据混战频繁,当时有“一年三小仗,三年一大仗”①的说法,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天灾人祸的侵扰导致农业生产极度衰败,农民极端贫困。濒临死亡的农民迫于生计进城谋生,到码头出卖苦力。“在1930年到1934年间,合川、和江北三县农民往重庆者有8640人”②。当时重庆社会经济也极不稳定,众多城市贫民如小摊贩、佣工、商店雇员等随时徘徊在失业的边缘,生活来源得不到保障,当小工和做散码头,成为他们重要的谋生手段。另外,破产的手工业者也是重庆码头工人的重要来源。起初,码头工人只是商人或船家临时雇请的苦力。随着码头的兴盛,货物装卸频繁,码头工人群体日渐壮大。因为他们分散工作在各码头,装卸货物数量和工作时间不定,具有分散性与流动性等特点。因此很难确切统计码头工人人数,只有从时人的记载中进行推测。据1937年重庆市户口数据统计结果,“在码头聚居的沿江棚户区有住户27456人,其中搬运工所占比例约为55%。”③按照这样的比例数据计算,码头工人人数至少有15100人。据1942年统计资料记载,“重庆码头至少需要12000名码头工人才能装卸出入货物,若加上风雨冰雪的妨碍因素,平均所需的码头工人的人数还要多加两成,约合为1.4万多人。”④可见,码头工人已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工人群体。
二、重庆码头工人生存状况考察
与重庆码头的日益繁华相比,码头工人的生存状况却日益贫困而破败。董竹君曾在她的自传中感叹道,“位于社会最底层的码头工人、搬运夫、煤矿工人、人力车夫……他们生活毫无保障,只有劳累卖命才能勉强度日。”⑤“20世纪30年代,有人将重庆码头上‘面目污垢、衣衫褴褛、血管里似是滴血不存、荷包里确实一文莫名的穷苦同胞’与上海、南京、武汉以及世界各国码头上的贫民进行比较,认为重庆码头上的苦力是他所见到的‘最伤心惨目的形态’”⑥。
码头工人从事沉重的劳动。他们主要靠人力肩挑背扛来装卸搬运货物,劳动强度极大。“三四百斤重的东西压在背上,压得四脚爬,抬不起头来,就这样一级级的爬上高坡。”⑦“綦江县码头工人每次的负荷量为一百五十至两百市斤。嘉陵江峡区的运炭力夫,工作时用竹筐肩担运输,每担重量自百二十斤至百六十斤不等。”⑧码头工人成年累月担负这样沉重的劳动,他们经常加班加点,有记载,“据统计重庆地区的渡船工人每日工作时数达12个小时,提装工人和运输工人每日工作大约为10个小时”。⑨“1942年1月至12月间,码头工人每月的工作日数平均为28.96天,几乎是没有休息时间,与人力车夫、板车夫、泥水匠、木匠等四种职业工人相比,每月工作日数的最多的”。⑩
码头工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重庆市区位于两江之间的山上,码头上岸需爬10余米高的坡坎,港区岸壁较陡,难以行走,搬运货物十分艰难。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工作的码头工人工作强度更大。他们大多从事室外工作,风吹日晒雨淋下工作是常事。“无论严冬酷暑甚或狂风暴雨,凡遇海船到位立即派足工人按照海关限定之时间工作,不得有延误”B11。码头工作没有防护,工伤事故十分频繁,下雨下雪时,路滑坡陡,不少工人因此摔伤骨折。有的货物本身十分危险,工人同样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条件下扛抬。沉重的劳动、恶劣的劳动条件严重摧残着码头工人的健康。工人在受伤或致残后根本得不到相应的赔偿和保障。时人记载:“工人患病,医药等费,厂家全部负责,不存赈者,不易支薪,死亡亦无抚恤;间有家属者,领尸自葬,无家属者,则公司厂方草率安埋”B12。
码头工人的收入微薄,生活窘迫。“老张说,有一天被叫去挑一担米。他挑了六里上坡路,累得满头大汗。挑到的时候人家只给他拿一元钱。他再三要求多给一点,那人大眼睛一瞪:‘不要就滚!’后来没有办法,只有滚,一元钱也没要。”B13码头工人的工作艰辛,但是收入非常不固定,一旦遇到淡季,就难以维持基本生存。“还有最可怕的大问题,就是生病,去年四十多个人中病死七八个。因为这样的工作最容易生病,大太阳晒,雨淋蚊虫臭虫咬工作时出一身大汗,吃两杯冷糖水,倒在底下防空洞门口就睡着了,里面冷风吹出来,当时觉得很安逸的,可以最容易生霍乱病、痢症。”B141945 年6 月29 日的《新华日报》上写到:“重庆城区流行霍乱,在临江门丁字口码头300多名搬运工人,就有100多人死亡。”B15这惨不忍睹的数字正是码头工人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三、 结论
伴随重庆近代化进程的是码头的繁荣兴盛,为码头服务的工人群体逐渐壮大且社会地位日益重要。由于当时重庆的社会、***治、经济状况,战乱频繁,自然灾害严重,***府弱小,码头行帮林立等原因,重庆码头工人处在穷苦的环境中。(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注解
① 黄炎培:《蜀道》,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第4页。
② 吕平登《四川农村经济》,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65页。
③ 四川省***府秘书处:《1937年重庆市户口统计表》,《四川统计月刊》,1938年,第1版,第6页。
④ 黄宝勤:《重庆市之棚户问题》,《新重庆》,1947年第3版,第33-36页。
⑤ 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董竹君自传》三联书店,1997年,第17页。
⑥ 袁昌英:《我在四川所见到的奇迹》,《宇宙风》,1938年,第71期,第252-254页。
⑦ 蒋泽民:《记码头工人的生活》,《新华日报》,1944年5月19日,第4版。
⑧ 贺伯辛:《八省旅行见闻录》,重庆:开明书店,1935年,第15页。
⑨ 实业部中国劳动年鉴编纂委员会:《民国二十二年中国劳动年鉴第一编(下)》,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90年。
⑩ 社会部统计处:《重庆市职业工人工作时间表》,《社会调查与统计》,1943年第3版,第75-79页。
B11 舒新城:《蜀游心影》.上海;开明书店,1929年版,第41页。。
B12 袁昌英:《我在四川所见到的奇迹》,《宇宙风》,1938年,第71期,第252-254页。
B13 蒋泽民:《记码头工人的生活》,《新华日报》,1944年5月19日,第4版。
人生四十篇4
››《今天,你感恩了吗?》 第三周国旗下讲话››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春学期国旗下讲话 暨学生素质教育讲话安排››新学期开学典礼及第一周国旗下讲话稿››学会感恩 2011年春学期第四周国旗下讲话稿››献给女性的赞歌 初二(5)班国旗下讲话 文 章来源免费 教育 w ww.Edu wg.Co m文稿网 在十字路口,一朵稚嫩的花儿凋零了,留下的只是无尽的泪水和哀叹……
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表明,一九九八年全国平均每天发生交通事故948起,每7分钟就有一人丧生车轮下,每10分钟就有23人伤残,惊人的数字,惨痛的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同学们,请善待自己的生命。 每当我们在朝阳和晚霞的陪伴下进出学校时,你是否留意到:门口——拥堵成“常见病”。学校是一个整体,采取的是集体管理办法,上千名的学生上学、放学的时间是统一的,因此每逢时间一到,学校就门庭若市、车来人往、热闹非凡,学生上学、放学交通工具五花八门:由家长开车或踩自行车接送的;有学生自己乘坐公交车的;学校附近的则采取步行的;等等。门口的学生的车辆在道路上乱停乱放的现象也比较严重,所以常常给交通安全埋下了隐患。 安全走路,文明乘车,安全骑车等交通安全常识是我们应具备的。一、学会“走路” 由于一些交通参与者不会“走路”,造成了交通秩序混乱、拥挤、堵塞,交通事故频繁,国家、集体财产和行人生命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因此导致的交通事故,行人应负有责任。所以,“学会走路”,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横过马路应注意安全。要选择有人行横道的地方,这是行人横过道路的“安全地带”。在这个地带,机动车的行驶速度一般都要减慢,驾驶员也比较注意行人的动态。在没有划人行横道的地方横过道路,要特别注意避让来往的车辆。避让车辆最简单的方法是:先看左边是否有来车,没有来车才走入车行道;再看右边是否有来车,没有来车就可以安全横过道路了。横过道路不走人行横道,随便乱穿,或者在汽车已经临近时急匆匆过道路,都是十分危险的举动。二乘车安全常识 乘坐公共车辆,应该遵守公共秩序,讲究社会公德,注意交通安全。候车时,应依次排队,站在道路边或站台上等候,不应拥挤在车行道上,更不能站在道路中间拦车。上车时,应等汽车靠站停稳,按秩序上车,不能争先恐后,上车后,应主动投币,主动让座给老人、病人、残疾人、孕妇或抱婴儿的乘客。车辆行驶时,要抓住扶手,头、手不能伸出车窗外,以免被来往车辆碰擦。下车时,要依次而行,不要硬推硬挤。下车后,应随即走上人行道。需要横过车行道的,应从人横道内通过,千万不能在车前车尾急穿,这样很不安全。三、骑车安全常识 首先应该保持机件完好,安全设施有效,牌、证齐全。出发之前,应该先检查一下铃、锁、刹车、车轮、踏脚、链条、撑脚、座垫等是否完好有效。 在划分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非机动车在非机动车道行驶;在没有划分中心线和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机动车在中间行驶,非机动车靠右边行驶。 交通安全常识还有很多,这里着重强调了安全走路,文明乘车,安全骑车等交通安全常识。希望全体同学,不仅自己要学懂、掌握,同时还要向家长和其他成员宣传,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 善待自己,安全永驻心间。 >>《第十四周国旗下讲话-《人生路途中,要学会善待自己》》
人生四十篇5
二、携手共建卫生城,齐心同育文明花
三、手拉手巩固创卫成果,心连心打造文明xx
四、全民参与 共同奋斗 努力建设国家卫生城市
五、文明从卫生做起,xx因你而美丽
六、人人参与卫生行动,个个争当文明公民
七、让健康知识深入人心 让健康行为走进生活
八、与文明牵手,和卫生相伴
九、卫生从脚下起步,文明自你我做起
十、人人参与,为巩固卫生城市增光添彩
十一、爱卫工作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健康生活人人享有
十二、传播健康文化理念,引领健康生活潮流
十三、巩固国家卫生城市,营造和谐优美环境
十四、治理城乡卫生环境,改善人居生活条件
十五、人人讲卫生 时时讲卫生 处处讲卫生
十六、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彰显xx城市魅力
十七、建设卫生城市 重在行动 贵在坚持
十八、携手“国卫”共享文明
十九、美好生活靠我们创造 卫生城市靠大家建设
二十、你我多一份自觉,xx多一分美丽
二十一、人人参与控烟活动,共创健康无烟环境
二十二、做城市主人,当创卫先锋
二十三、创卫关联你我他,齐抓共管靠大家
二十四、巩固创卫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二十五、环境多一份清洁 健康多一份保障
二十六、创造优美环境,营造优良秩序,巩固创卫成果
二十七、群策群力巩固卫生城市,同心同德打造美丽xx
二十八、携手巩固创卫成果,共享健康社会生活
二十九、创卫巩固人人参与,环境改善人人受益
三十、创卫连着你我他,美化城市靠大家
三十一、人人动手 除害防病 移风易俗 保障健康
三十二、环境好,卫生好,生活更美好
三十三、建卫生城市是大家的心愿,创美好生活有你我奉献
三十四、管住脏、乱、差,留下真、善、美
三十五、鲜花还需绿叶扶,城市更需市民护
三十六、您为城市添一份洁净,城市为您送十分温馨
三十七、同护蓝天绿地碧水xx,共创卫生健康文明家园
三十八、一言一行彰显文明风范,一点一滴凝聚创卫真情
三十九、聚全民之心,举全市之力,巩固国家卫生城市
四十、建设国家卫生城 天天有个好心情 人人有个好身体 处处有个好环境
四十一、共建国家卫生城市,拥抱美丽健康生活
四十二、杜绝牛皮癣 爱护城市脸
四十三、共建国家卫生城市,改善群众生活环境
四十四、共建国家卫生城市,营造清洁美好家园
四十五、共建卫生城市,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四十六、增强卫生意识,养成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
四十七、垃圾不落地,xx更美丽
四十八、巩固国家卫生城,争做文明xx人
人生四十篇6
关键词:《十四行集》;民族特色;内容;形式
十四行体是起源于欧洲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被胡适引进到中国,曾被译为“桑纳体”、“声籁体”、“索内体”等,但以闻一多先生翻译的“十四行诗”最为流行。十四行诗顾名思义每首诗有十四行,并受到严格的音律限制。这一诗体传入中国,经过几代诗人的努力,创作了数千首中国特色的十四行体诗,完成了十四行体从欧美向中国的迁徙,实现了十四行体从印欧语系向汉藏语系的移植。中国诗人移植西方的十四行体,用以探索新诗形式的革新,按照中国诗的特点进行改造,致力于民族化的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十四行诗。“引进和创造诗歌新形式,必须适合民族生活的土壤。”①由于中西诗人在逻辑思维、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差异,因而不同民族的诗人在采用同一诗体进行创作时,仍然受到本民族文化审美心态的影响而对外来的文化加以改造。冯至虽然采用了西方十四行诗的形式,却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在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了“变体”,利用十四行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十四行集》以成熟的中国式风格和所达到的成就为中国的十四行诗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罗伯特・培恩在《白马集》中是这样评价的:“冯至的作品几乎全都是优美的中国式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集》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十四行诗集,一直是冯至研究中令人瞩目的焦点。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十四行集》就一直备受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者从思想艺术特点、思想来源、十四行体的民族化尝试等角度进行阐释与剖析。20世纪40年代,李广田在《沉思的诗――论冯至的》中作了肯定的评价。在认定《十四行集》诗意的同时,认为冯至同样是一位哲人,“可以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最不平凡的诗意”,诗人通过契合的方式达到对宇宙、自然、人生的关切。同时,李广田分析了歌德、里尔克等西方诗人对冯至的影响并肯定了冯至对十四行形式借鉴。朱自清在《新诗杂话》中认为:文章从选材上来源于“日常生活”、“诗人耐人深思的理”和风格上的“中年”气质给予了评价。20世纪80年代对《十四行集》研究的重要成就有:周棉的《论冯至的》、方敬的《沉思的诗――论冯至的》、朱金顺的《冯至的》等。20世纪90年代,很多学者从中西文化背景的角度研究冯至诗歌创作与西方文学的关系,以及在西方影响下冯至形成的艺术个性,如兴万山的《冯至与东欧文学》、韩牧的《冯至诗歌中的歌德思想》、解志熙的《生命的沉思与存在的决断――论冯至的创作与存在主义的关系》等。除此之外,张宽的《试论冯至诗作的外来影响和民族传统》强调除了西方存在主义对冯至的影响外,唐诗宋词也是影响冯至创作的因素。哈迎飞的专著《现代中的传统――论冯至与佛教文化之关系》从佛教文化对冯至的影响角度探讨其诗歌的美学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本文试***从诗歌内容和诗歌形式上探讨冯至的十四行诗的民族特色。
一、冯至诗歌内容上的民族特色
冯至是沉思的诗人,观察思考都是那么仔细,能在平凡里寻觅那不平凡的“奇迹”,犹如“慧星的出现;狂风乍起”。冯至将哲理入诗,除了受外来哲学思想影响之外,还与本民族思想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引入里尔克沉思诗风,同时又继承了中国古典诗学的诗思传统。冯至在战争阴影和残酷的黑暗笼罩的时代中,表现了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合,体合为一”的精神。冯至十四行诗中与万物浑然融合的境界,除了对里尔克观照万物存在的方式的创造性接纳外,同时又汇入了中国自身的文化内涵,即灵魂与自然合二为一的东方式融合。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其基本含义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中国古典文学中把自然当做一个永恒的主题,而且对山水田园的歌咏之中还隐藏着把自然视为人生归宿的心理动机。与自然的默契成为生命归于大道的一种至高的和谐理想境界。冯至的《十四行集》不拘泥于抒写山水、草木的具体景象,而是把自己化作天地之间的一份子,与自然万物相融,将瞬间的诗思直接融入普遍性的天地,个体的生命一下子与永恒的宇宙融合,心灵的现实感应接通着远古和未来,这样的诗是超越时空的,是永恒的。如第十六首: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化成平原上交错蹊径/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在诗人眼里,自然界和人世间所有的存在者无一是陌生的异己,诗人与所有的存在者血肉相连,息息相通,休戚相关。如第十八首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表现了生命的永恒:我们的生命象那窗外的原野/我们在朦胧的原野上认出来一棵树、一闪湖光、它的一望无际藏着忘却的过去、隐约的将来……诗人一方面抒唱了生命的暂住、生命的流过和生命的无常,同时又把时间、历史视为一道永远向前的流水,说出了“刹那即永恒”的观念。
“意象是诗歌生命的细胞,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及其存在的生命符号,是中国诗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学品格之一。”②冯至的十四行诗在意象处理上并不以繁复取胜,而是以充盈取胜。意象成为诗人深沉的人生启悟的载体,“是最清醒的意志与最虔诚的灵魂在为表里的凝合”。他描写初生的小狗,原野的小路,村童与农夫的哭声,案头摆设着的用具……这一切普通的事物透过诗人的思考,从凡俗的意象中升发出丰富的美感。诗人注意民族欣赏习惯,
因此中国的十四行体既以奇思诱人,又避免了晦涩,在浸染着丰富思想情感的普通意象群中开拓诗的世界。在冯至的十四行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精神。诗集在第11-13首中分别赞颂了蔡元培、鲁迅、杜甫等历史名人,着力张扬他们光崇高思想与伟大精神。尤其歌颂了杜甫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及“穷年忧黎元”的忧患意识。
除此之外,冯至的诗歌中还有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离别是中国代代诗人乐于抒写的题材之一。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这样的题材比比皆是。古人多写离别的依依难舍和惆怅思绪,并多寓情于景中,但是离别这一题材在冯至的诗中有另一番风景。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身边感到冷,眼前忽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啊,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 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 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 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忽然感到前生。
此诗不同一般的离情别绪,诗人一改离别题材惆怅的基调,而是劝友人:就把离别看做 是新生活的起点,在战乱中,此次一别,也许终生难再见,就把它看做一次再生。经历生离死别的人,备受离别之凄苦,令人感到寒冷,别离容易再聚难,可是我们的友情依然存在,挥挥手,我们的世界就被劈成两半,再见到时,我们会如初晤面时,让我们想起前世,我们曾经逢过。
二、冯至诗歌形式上的民族特色
冯至之所以采用十四行的方式,冯至是这样解释的:“我采用了十四行体 ,并没有想把这个形式移植到中国来的用意,纯然是为了自己的方便。我用这形式,只因为这形式帮助了我。正如李广田在论《十四行集》时所说的,‘由于它的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它正宜于表现我所要表现的事物;它不曾限制了我活动的思想,只是把我的思想接过来,给一个适当的安排。”③冯至的美学原则是“愿意在一定形式的约束下,诗句能生动活泼,舒卷自如”。他认为:“我最不喜欢有一种诗为了凑字数、凑行数、凑押韵,把诗写得呆板没有生气,或是堆砌华丽的辞藻 ,让人读了喘不过气来 。”“我写十四行,并没有严格遵守这种诗体的传统格律,而是在里尔克的影响下,采用变体 ,利用十四行结构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④采用“变体”形成一种特殊的音律节奏,使冯至的十四行讲究格律而不拘泥于格律,其节拍灵活多变,语调自然流畅,创建了一种精练清新的诗歌旋律。
中西方在诗歌节奏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西方的诗歌节奏重在声上,中国的诗歌重在韵上,这是由于两种语言文字的不同造成的。中国的汉字多是单音字,没有轻重的区别所以实践十四行诗歌只能走民族化的道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差别太大,英语单词发音的特点在重读和轻读,汉语单字发音的特点在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入声。因此要把原诗的节奏(以诗行为单位的抑扬格五音步)完全用汉语来表达很困难。一般来说,在诗歌体式的借鉴中,韵式、段式可以直接移植,但“音步”则由于语言自身的差异则不能搬用。五音步是英国诗的范式,六音步是希腊的定式,汉诗的范式是七言中的四步。“在我国汉语新格律诗里,每行不超过四音组或四顿,比较自然。”(卞之琳)如果把西方十四行诗的五音步直接移植在中国诗歌里,诗行往往就会显得冗长,读起来容易让人忽略诗行的节奏,忽视由诗歌的韵脚形成的旋律感。《十四行集》坚持每首诗基本固定每行音数和节拍数,合乎十四行体的建行原则,同时又不拘泥,在整体诗行的长度、诗内各行的长度、诗内各行的节拍数等方面都有灵活的变化。正如里尔克说的:“给十四行以变化、提高,几乎任意处理,在这情形是我的一项特殊的实验和任务。”
冯至很注意本民族的欣赏习惯,以传统民族表现手法试验十四行体,与传统诗艺相互交融。如《十四行集 》诗之第十六首,运用复沓手法营造诗歌极强的音乐感。
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 化身为一望无 际的远景/ 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 化成平原 上交错的蹊径。/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全诗使用了四个韵脚、四组对称,诗情始终是朝上流动的,同十四行体的构思契合。但 由于借用了我国传统诗对称手法,因而更接近于民族风格,更富有民族特色。
十四行体从域外传入中国,作为诗体它已成为历史现象过去近半个世纪了。但是优美的十四行诗却永远不会成为“史”的。它以优美的诗篇展示着自己的魅力,让人无法忽视它在中国新诗领域中的地位。即使中国十四行体历经磨难 ,身处边缘境地 ,但是它在中国诗歌史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我们重新审视被郑敏先生称为“新诗的一个里程碑”的 《十四行集》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是不为过的。冯至在中国的十四行诗创作中的哲学思考和形式的大胆尝试对于我们的新时代的新诗创作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注解
① 徐荣街:《二十世纪中国诗歌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② 吴晟:《中国意象诗探索》,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
人生四十篇7
十四岁,我以年级第一的成绩进入初三;
十四岁,我开始了最强烈的对书本的厌倦;
十四岁,我没有认真听过一节课;
十四岁,我再也没有考过年级第一;
十四岁,我在老师的责备与告诫中度过学习生活;
十四岁,我混进了澧县一中,觉得不可思议;
十四岁,我不知道我的学习是成功还是失败。
十四岁,我第一次住进了学生宿舍;
十四岁,我第一次自己打开水;
十四岁,我有了***自主生活的能力。
十四岁,我固执地参加了学校的文艺演出;
十四岁,我站在台上唱了英文歌proud of you;
十四岁,我第一次听见同学说proud of you;
十四岁,我在老师心中是个怪学生。
十四岁,我看见了一场罕见的大雪,很美;
十四岁,我得了前所未有的一场重感冒;
十四岁,我在几乎病中参加了每一次重要考试;
十四岁,我尝到了感动的滋味;
十四岁,我把好多人的名字命名为刻骨铭心。
十四岁,我爱上了栀子花,纯白的栀子;
十四岁,我尝到了离别的撕心裂肺;
十四岁,我用一个巨大的谎言欺骗了身边所有人;
人生四十篇8
在城市的这个旮旯,我像往常的任何一天一样活着。虽然,今天是四十岁的生日。我不要什么蛋糕,不点蜡烛,不需要谁来倾听均匀的呼吸,要求的只是有一瓶孤独的红酒,还有偷着乐的心情……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四十岁的男人,鲜花一朵。经过二十岁的发芽,三十岁的含苞,四个岁的男人花开始怒放。男人四十一枝好花,比牡丹娇艳,像茉莉清吞,如郁金香孤傲。
男人四十,黄金的年龄。意味着成熟,意味着稳健、优雅,闪现着大度、成功、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奠定。道行浅的,会因此摇头摆尾,忘乎所以;道行深的,能导演光怪陆离的现代连续剧目。
四十岁的男人,历尽世事沧桑,目光多了一份豁达和睿智‘突然意识事务的繁琐, 自己的渺小,雄心万丈消退,开始包容一切。明白了世界的残缺,美的遗憾,没有圆满,不再盲从权威,开始迷信自己,知道“势”是做出来的。
四十岁的男人,突显务实,信奉煞费苦心,也还是有懈可击。开始“童言无忌”,总觉得人应当说真话,承认一切都有定,数,释然地对待许多事情。
四十岁的男人,打破对性的神秘和膜拜心理,开始怀恋旧人、旧事,感谢所有曾经给了帮助的朋友,依稀感觉时间于己不多,明白惜时的含义。
四十岁的男人,成熟深沉、内涵丰富,神情中带着体验人生、百般磨练的从容与豁达,比三个岁的男人沉稳,比五十岁的男人风趣。
四十岁的男人,特别不服输。喜欢体验极限能力,才华和价值工作是他的精神寄托,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他骄傲的资本。
四十岁的男人,是山,活动的火山,蕴藏热情,滚烫柔情;是天空,夜晚的天空,深邃神秘,无边无际,给人多少遐想和向往;是海,静谧的海,平静安详,水波不兴;是大地,雨后的大地,丰盈充实,带着泥土的芳香。
四十岁的男人,是树,秋天的树,繁华落尽,迎来的是硕果累累;是书,厚厚的书,有着厚重深沉的内容;是茶,一杯浓绿茶,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回味悠长;是酒,一坛陈酒,甘冽芬芳,迷醉久远。
四个岁的男人,开始眷恋。对家人感情浓厚,不再心猿意马,孤独无依,不再飘浮不定。心,开始踏实而温暖,因为爱的动力,苦也不觉得苦,累也不觉得累,心甘情愿,只要心里幸福,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四十岁的男人,真的有了隐私。无论是为情、为性、为心,还是为了别的什么。内心深处,都渴望能拥有一位红颜知己,也或成为谁的蓝颜知己。
四个岁的男人,已经失去欣赏自己妻子魅力的能力。眼里,搜索着新的、能拨内心深处那根最柔弱心弦的影子。
四十岁的男人,对女人的欣赏,已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能透过女人的容颜,审视风情万种。心,怦然而动,被一个女人吸引住了,或许是被自己的幻想吸引住了。
四十岁的男人,面对憧憬的偶像,眷恋拥有,却迟疑着放过机会,肩上有责任,胸中有道义,不再年轻莽撞,一切都自然而然,含而不露,等待着最佳时机。
四十岁的男人,一道美好的风景,一座坚固的石桥,是含蓄的清晨,深沉的夜晚。遇到失意和打击,也会很颓废,也有脆弱和忧伤。
四个岁的男人,事业有了成功的气象。虽羡慕三十不学艺,但更欣赏创业四个开始。
四十岁的男人,应该是属牛、属马,套了缆索不停歇,而且不得有怨言,亨做四月天,不做中年人。一岁开始,像幼虫一样无知;十岁以后,努力学习;二个岁以来,大浪淘沙;三个岁问生,立世,忽如一夜春风来。
四十岁的男人,野心勃勃,看上去又忧心忡忡,心里却在偷着乐。
四十岁的男人,可以顺理成章地放慢自己的脚步,照顾照顾自己,看开很多事情,感叹生活不止于职场拼杀,尔虞我诈。
人生四十篇9
“三”是古代容器立足之数,在早期词语中,意味着稳定、小成,也意味着多和增多。⑦比如上古汉语“三”读*soom或*suum⑧。法国学者沙加尔认为,既然“三”的词根也用于表示“增多”的“参”,那么,它在藏缅语里真正的同源词便应当是hlom,意思是“许多、全部或几个”。①很多证据表明,在人类社会史上,曾经有一个计数不超过“三”的漫长时代。②这在汉语中也有表现,即表现为“三……参之也”③“,三者,数之极”④等说法。这些说法可以和人类学资料相印证。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说“:南非洲的布须曼(Bushmen)族,除了一、二和多之外,再没有别的数字了。”⑤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说:“在非常多的原始民族中间(例如在澳大利亚、南美等地),用于数的单独的名称只有一和二,间或也有三。超过这几个数时,土人们就说‘:许多,很多,太多’。要不然他们就说三是二、一;四是二、二;五是二、二、一。”在安达曼群岛,尽管“语言词汇非常丰富,数词却只有两个:一和二。三的意思实际上是‘多一个’”。⑥这些情况说明:古人关于“三”的两种理解(理解为“参”和“数之极”)有非常深厚的历史积累,反映了文化数字同人类早期数概念的密切关联。文化数字有一个特征,即当人们建立起一个新的数概念的时候,这个概念会被赋予“完满”、“全部”“、成就”等涵义。“三”既然是“数之极”,那么,在汉语史上,它就是具完满色彩的数字。事实上,通过“三”来观察“二”,也可以判断:在数概念史上,“二”同样是一个最具完满色彩的数字。因为“三”之所以有“参”和“多一个”的涵义,正好说明,这时候的“二”是被看作“数之极”的。在史诗《梅葛》当中,“三”的文化色彩非常鲜明。在第一部第一章《开天辟地》中,拉地缩天的阿夫派三个儿子来拉天;然后“放三对麻蛇来缩地”,“放三对蚂蚁咬地边”,“放三对野猪来拱地,放三对大象来拱地”,地才得以生成。显而易见,“三”在这里是同创世———也就是同“生”———相联系的。关于“三”意味着“生”,意味着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的开始,《梅葛》中有许多例证。例如第一部第一章《开天辟地》说“:过了三天,过了三夜……太阳发亮啦,有了白天啦。”第二章《人类起源》说:格滋天神来造人“,天上撒下三把雪,落地变成三代人。”天神还分别撒下三把苦荞、三把谷子、三把麦子,用三串小火镰打出了火,使人类有了生存的条件。在这里,“三”成了关于创世过程的符号。又如《人类起源》说“:正月栽下葫芦籽,三天要浇一次水。栽下三天会出芽,过了三天藤爬地,又过三天开白花。再过三天结葫芦,最后三天会长大。”第二部第六章《蚕丝》说“:打春后三天,桑树发出来,蚕儿钻出来。”在这里,“三”成了关于生命发生过程的符号。另外,第四部第一章《死亡》说“:天王撒下活种子,天王撒下死种子。活的种子筛一角,死的种子筛三筛。活的种子撒一把,死的种子撒三把。”这句话通过同死亡的对比,再次呈现了“三”的生命意象。《梅葛》的上述数观念并不是孤立的,在其他民族的文献中也有很多表现。比如汉族文献《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又说“三生万物”,便明确指出了“母”和“三”的对应。由此可见,上文说到的“数之极”“、三为参”,可以理解为“:三”是终始的象征,是某种转折的代表。另外,在中国各民族的神话中都有“阴阳三合”而生人的传说。例如突厥语民族传说其始祖由天、乌麦、地母组成,乌麦是行于天人间的司命的上界光明神;满族神话中的始祖是宇宙三女神,即阿布卡赫赫(天女)、卧勒多妈妈(光明神)和巴那吉额姆(地母);壮族神话谱系中的始母神姆六甲传说是由旋转之气体、三黄神蛋、三界等生出来的。①如果联系以下说法:《楚辞•天问》“:阴阳三合,何本何化?”《谷梁传•庄公三年》“: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②就可以判断:在彝汉等民族的古代先民中有一个较普遍的看法,即认为“三”代表“生”,包括天之生和母之生。具体来说,作为生养万物之母的造化,是由阴、阳、冲气三合而成的。当然,《梅葛》中的“三”并非只有一个涵义。在很多情况下,它代表多或足够多。这种例证不胜枚举,以下是其中两个典型:第二部第一章《盖房子》“:野香樟木撒了三岭,马樱花树撒了三岭,白皮松树撒了三洼,橡树栗树撒了三坡,橡树栗树撒了三箐。树种撒下了,河边两岸都撒遍,山山箐箐都撒到。”第二部第二章《狩猎和畜牧》:“特勒么的女人,一天能搓三丈,三天能搓九丈;一天能结三丈,三天能结九丈。越搓越喜欢,越结越高兴;麻索越搓越长,猎网越结越好。”在后一个例证中“,九”成为“三”的强化数字,亦即强化了多和足够多的涵义。这反映了《梅葛》和汉藏语各民族在数观念上的一致:它们都把“三”看作多和增多的象征。
四和五
在古华夏族的文献中,“四”一般是同四方联系在一起的。《诗经》所谓“日靖四方”“、奄有四方”“、纲纪四方”、“以绥四方”、“四方攸同”③,表明华夏人古来就有以“四方”代指天下的习惯①。它同时表明“,四”曾经被赋予“完满”的涵义。这种习惯应当来源于对“二”和“二方”的崇重,所以在古代典籍中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②的说法,以及“二、四、六、八、十,阴之数”③的说法。这些说法的涵义是:地代表方和阴,天代表圆和阳;正是在“地方”这一意义上,“四”作为阴之数,成为“二”的发展。上述情况在彝族的方位词中也有表现。彝语中有四个表示东、西、南、北的“原始方位词”,其最初涵义分别指绿地、暗地、矮地、高地。到后来,另外四个表示四方的词语取代了它们,这四个词的具体涵义是日出、日落、河源、河尾。再到后来,这四个词的词义发生变化,成为指称高空、大地、阴间、人间的名词。④这种变化表明:人们最早的确是通过两方来建立方位观念的,四方观念实际上是二方观念的发展。但不管是二方观念,还是四方观念,都经历了由近而远、由较为具体到较为抽象的变化过程──比如由绿地、暗地来认识东、西,发展为由日出、日落来认识东、西;把对四个方位的认识,发展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但是,古华夏人心目中的“五”却有明显不同的涵义———它代表天上的神灵;或者说,同地相对,成为天圆的象征。比如《礼记•曲礼下》说到殷代人“祭五祀”,这“五祀”指祭祀勾芒、祝融、后土、蓐收、玄冥等五官之神。⑤《周礼•春官•大宗伯》郑玄注说:“五祀者,五官之神在四郊,四时迎五行之气于四郊,而祭五德之帝。”这话的意思是:尽管祭五祀要设坛于四郊(四方),但祭祀的对象却是天神,亦即代表五行之气的五德之帝。从祭祀方法方面也可以了解五德之帝作为天神代表的性质。例如《周礼•地官•大司徒》说“禋祀五帝”。“禋祀”也就是用燔柴升烟之法行祭祀,这是专用于祭天的方法。五帝既然采用“禋祀”来祭拜,可见它们便是天上的神灵。由此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古人为什么反复说“天有五行”、“天生五材”⑥?其原因在于“:五”和“四”的主要区别,不仅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数字观念的区别,而且是天地之别,同时是循环和不循环之别。⑦在《梅葛》中“,四”在文化上的涵义基本上就是代表大地和四方。例如《开天辟地》说:.格滋天神要造地,“七个姑娘中,四个来造地”;①其造地的方法是“地的四角撑起来”,或者“用虎的脊梁骨撑天心,用虎的脚杆骨撑四边”。在地有四方这一点上,《梅葛》认为天地可以相通,方位和季节可以相通。所以《开天辟地》还说“:猛虎杀死了,大家来分虎。四根大骨莫要分,四根大骨作撑天的柱子。”“肩膀莫要分,肩膀作东南西北方向。把天撑起来了,天也稳实了。”《人类起源》则说“:没有春夏秋冬,不分四季四时”“;太阳落在阿娃西山,月亮落在波罗西山,四季分出来,草皮树根长起来”。有必要指出:这些说法还联系于虎崇拜和太阳崇拜,因而显示了它的时代特性。我们知道,在游牧经济阶段,古彝人已经建立了虎尸化生万物的观念;②而方位、季节之所以相通,则因为这两种观念都源于对太阳运动的观察。关于“五”,《梅葛》反映了两个重要事实:其一“,五”是同“四”相对的文化数字,代表天和文化创造;其二,它曾经是一个具完满色彩的数字,代表多和足够多。前一事实见于《开天辟地》,云格滋天神要造天“,九个儿子中,五个来造天”。这五子分别叫做阿赌、庶顽、贪闹、顽连、朵闹,和造地的四姑娘相对。后一事实见于《人类起源》,云天神找人种,来到大海边,拉弓来射呜咽雀,一箭射中海边葫芦壳,葫芦里头叫起来“:已经五天没有人来打墙,已经十天没有人来打墙,今天哪个乱打我的墙?”这里的“五”和“十”表示足够多。正如第三部第五章《撒种》所说“:你我亲,十年不办婚,五年不办婚,今年才办婚。”也用“五年”、“十年”表示时间的长久。《梅葛》第一部描写天神创世的经过,说到人类和万物起源有几个阶段。首先是独脚人的阶段,人太矮,不会走路;其次是“人有一丈三尺长”的阶段,不分四季,被太阳晒死了;再次是“人的两只眼睛朝上生”(斜眼)的阶段,人懒,心不好;最后是经过洪水而产生的现代人的阶段。《人类起源》说:在后两个阶段转变之际出现了“直眼人学博若”。他有五个儿子、一个姑娘。“弟兄五个人,山上犁生地,箐底开水田”,建立了农业。类似的阶段划分也见于其它彝文史诗。例如《查姆》把人类发展分为独眼、直眼、横眼三个阶段。在《阿细的先基》的几个版本中,人类发展或分三代,即“瞎子”、“斜眼人”、“横眼人”;或分四代,即“蚂蚁瞎子朝”、“蚂蚱直眼睛朝”、“蟋蟀横眼睛朝”、“筷子横眼睛朝”;或分五代,即“蚂蚁层”、“蟋蟀层”“、独眼人”“、西尾家”、洪水遗民的子孙。③据研究,独眼、直眼、横眼的次序,乃是昆虫崇拜时期***腾分类的遗迹,在史诗和猴祖神话中,它们得到了系统整理,被整理成关于文化进化和智慧发展的次序。④由此可见,彝族史诗关于阶段划分的观念是有一定的历史内涵的。若作进一步推论,那么,从直眼人学博若有五个儿子一说看来,古彝人对“五”的认识及信仰,应当产生在史前时代的中期,即初步建立农业的时期。
七和九
作为文化数字的“七”和“九”,在很多民族中,是分别同女性、男性相联系的。据研究“,七”是隐藏在女性体内的文化数字。①比如女性的月经在14岁左右开始,月经周期平均28天,女性更年期出现在49岁前后,孕妇的妊娠期为280天左右,这都是以“七”为基数的。所以,传说黄帝时代的歧伯认为女性身体的发育以“七”为阶段②,早期佛经说人类胚胎的发育经过38个以“七日”为单元的过程。③正是在以上知识基础上,古代中国人建立了同“七”相关联的创世女神神话和一系列岁时风俗。比如《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记载说:女娲是古神女,“一日中七十变”;《楚辞•天问》王逸注记载说“: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民间流传的说法则说女娲用黄泥捏人,“捏好后就放在太阳底下晒,只要晒七七四十九天,泥人就会活”。④哈尼族神话把女始祖称作“塔婆然”,说她因风而孕,九个月后生出“七十七个小娃娃”。⑤满族神话《海伦格格补天》则说:海伦为了补天,依西天佛祖的指示,用一盆神火“炼七七四十九块石头,炼到七七四十九天”。⑥在这些神话传说中,都隐藏了“七”这个神秘的基数。在风俗方面,则可联系牛郎织女传说的七月七日女人节的风俗,以及七月七日乞巧的风俗。根据《诗经》、《西京杂记》、《荆楚岁时记》和《风土记》⑦的记录,这些风俗在周代已经萌芽,而在汉代便广泛流行了。另外,在民间文学中还有许多关于“七仙女”(见于“天仙配”故事)“、七姊妹”(见于傣族长诗《召树屯)、“七公主”(见于黔东湘西的盘瓠神话)的熟语和故事。在著名的牛郎织女故事中,织女被说成是王母娘娘第七个仙女。与上述情况相应“,九”被看作关于男性的数字。通常的说法是:女有七魂,男有九魂。比如云南永宁地区的纳西人在人死后要给鞋底钻孔:男性死者的鞋底钻九个孔,女性死者的鞋底钻七个孔。⑧基诺族也有这样的观念。基诺人生小孩,要在婴儿出生之后半个月,把胎盘包装起来埋在竹楼底下。若是女婴,则在其四周插上七个通气的小竹筒;若是男婴,则要插上九个小竹筒。①类似的信仰见于景颇族。其巫师认为:人有多个灵魂,男人六个魂,女人七个魂。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说法中,男人灵魂的数目是变动的,而女人灵魂的数目却很稳定;女人同“七”的关联有多方面表现,男人同“九”的关联则表现不多。怎样来理解这一现象呢?较合理的解释是:关于女人以“七”为神数的观念,是通过长期观察得出来的;关于男人以“九”为神数的观念,则是通过推理得出来的。以上情况,可以在《梅葛》中得到印证。《梅葛》中的“七”和“九”,正好是关于女人、关于男人的文化数字。例如《开天辟地》说:“格滋天神要造地,他放下七个金果,变成七个姑娘。“”格滋天神要造天,他放下九个银果,变成九个儿子。”②又如《盖房子》一章说“:帕颇有九个儿子,九个儿子来养树;帕颇有七个姑娘,七姊妹来养草。”另外,《开天辟地》中还有“公鱼三千斤,母鱼七百斤”的说法。这些说法证明:“七”的确是关于女人和雌性的符号;“九”虽然是关于男人和雄性的符号,但它也可以被“三”和“六”来代替。这证明了上文的解释:以“九”为男人神数的观念,可以视为一种次生的观念。当然,“九”在《梅葛》中还有另一个涵义,即作为九个自然数的极数,代表很多。例如《人类起源》说“:天上有九个太阳,天上有九个月亮。”又说“:天神用金锥开葫芦,天神用银锥开葫芦”,葫芦里走出来汉、傣、彝、傈僳、苗、藏、白、回、傣等“九种族”。这种数观念同样具有普遍性。《素问•三部九侯•释九》的说法是“:天地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关于“七”和“九”,还有一点值得辨明:按照《周易》的看法,男人、雄性是和天相对应的,女人、雌性则和地相对应。《梅葛》是不是持有这样的看法呢?看来不是。《开天辟地》说“:请飞蛾来量天,请蜻蜓来量地,天上量一量,地下量一量,天有七③,地有九,天造小了,地造大了,天盖地呀盖不合。”可见古彝人有天七地九的观念。这说明:天和男性的相配,地和女性的相配,这是较晚产生的观念。相比之下,关于女人以“七”为神数的观念,则有很深厚的历史积累。
十以上的数
(一)十二
这是一个同创世相联系的数字。《开天辟地》说:造天的五兄弟是通过分虎肉的方式创世的。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搓绳索牵老虎:“索子搓出来,不能多一,不能少一,索子搓成十二,牵着老虎走回来。”他们要做的第二件事是分虎肉:“虎肉分成十二份,一份也不多,一份也不少”,分别送给老鸦、喜鹊、竹鸡、野鸡、老豺狗、画眉、黄蚊子、大蚊子、黄蜂、葫芦蜂、老土蜂、绿头苍蝇等12种动物。分虎肉为12份的细节,应该是同古彝人的***腾观念相联系的。在四川凉山的老彝文经典《勒俄特依》中有《雪子十二支》一节,说黑头草、树木、杉树、水劲草、铁灯草、勒洪藤、蛙、蛇、鹰、熊、猴、人类都是“红雪”的子孙。在《创世歌:老人梅葛》和2003年版《梅葛》中,则有兄妹婚生出12节葫芦、葫芦中走出12种人的说法。①这意味着,古彝人曾经实行以12为结构的种姓制度,也就是一族分为12支的***腾制度。其次“,十二”是关于历法的数字。《梅葛》第二部《农事》章说:二月底烧荞地,“属牛日来烧,恐怕烧着牛。属虎日来烧,恐怕烧着虎。属兔日来烧,恐怕烧着免。属龙日来烧,恐怕烧着龙。属蛇日来烧,恐怕烧着蛇。属马日来烧,恐怕烧着马。属羊日来烧,恐怕烧着羊。属猴日来烧,恐怕烧着猴。属鸡日来烧,恐怕烧着鸡。属***来烧,恐怕烧着狗。属猪日来烧,恐怕烧着猪。最后商量好,选在属鼠日,老鼠会打洞,不会被火烧。”这里列出的12生肖,明显联系于以干支计日月的历法。值得注意的是,古彝人比较重视其中的龙、虎两兽。《农事》说“:三月二十日,开地撒荞子。属龙日来撒,庄稼像龙一样旺;属虎日来撒,庄稼像虎一样好。”这是同古老的虎崇拜和后来的龙崇拜相联系的。再次,在《梅葛》中,“十二”也是一个表完满的数字。例如第三部《安家》说:“粮仓十二间,一间装谷子,一间装荞子,一间装包谷,一间装麻子,一间装麦子,一间装豆子,样样都齐全。”又说“:小妹啊!抓不动的草有十二种,抓得动的草有十二种;拔不动的草有十二种,拔得动的草有十二种;硬的草有十二种,软的草有十二种;小哥力气大,抓不动的草哥去抓,拔不动的草哥去拔。”这里的“十二”,其实质涵义是“很多”。《梅葛》中的“十二”,可以印证华夏民族以“十二”为“天之大数”的观念②。关于这一观念,已经有很多讨论。③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因古人的天文信仰而形成的。例如《山海经•大荒西经》说“常羲生月十有二”,乃反映了对一年12月历制的神化。《山海经•海内经》说“噎鸣生岁十有二”,乃反映了对太岁纪年法或岁星纪年法的神化。根据对干支起源的研究,在先商时代或太昊、少昊时代,居住在中国东部的人群已经建立了一昼夜“十二时”的制度及相关信仰。④这都是以“十二”为神数的基础。而《周礼•夏官•方相氏》、《后汉书•礼仪志》所记“掌蒙熊皮”、以12兽驱傩之法,则可以看作古老的***腾制度的遗留。《梅葛》中的文化数字“十二”,既然联系于创世和历法,那么,它和华夏族的“十二”信仰便有同源的关系。
(二)七十七
在《梅葛》中“,七十七”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既同创世相联系,也同人类起源相联系。例如《开天辟地》说:在造地之时,放了三对野猪、三对大象来拱地,“拱了七十七昼夜,有了山来有了箐,有了平坝有了河。”《人类起源》说“:洪水淹了七十七昼夜,天神着了慌,下凡来治水。”显而易见,这里的“七十七”有“很多”的涵义。这一点可以在第三部《请客》一章中得到印证。《请客》说:“七十七样菜,桌子摆得满满的。”“七十七”在这里是极言其多。不过“,七十七”出现在造地的场合和通过洪水再生人类的场合,它就有神秘的意味了。这应该源于人们对“七”的崇拜。①事实上,在中国许多民族的看法中“,七”不仅代表女性,而且代表生命和孕育。明代田艺衡《春雨逸响》说“: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人之初死,以七日为忌。一腊而一魄成,故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具矣。一忌而一魄散,故七七四十九日而七魄泯矣。”这说明汉民族的民间贺生习俗、七七守丧习俗,都来源于以“七”为生命周期的观念。可以推断,正是在这一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以“七”为超度、还愿等法事之周期的习俗。例如瑶族人在举行祭盘王愿、祭密洛陀还愿的时候,以七日为周期。还盘王愿由巫师主祭,连祭七天七夜;祭密陀洛还愿时,主客两方歌手要连唱七天七夜《密陀洛》。②在瑶族人中还流传了始祖神盘瓠七天七夜变成人的故事。故事说:由于多情公主担心盘瓠饿死,等不了七天,到第六天即打开金钟观看,致使盘瓠一直留着个狗头。这些例证说明:“七”是同生命、再生相联系的文化数字,“七十七”则代表了对“七”的强化,拥有关于生命和再生的强烈色彩。在这一点上,《梅葛》和汉族、瑶族的观念是相通的。
(三)其它
人生四十篇10
二、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
三、竹笋虽然柔嫩,但它不怕重压,敢于奋斗、敢于冒尖。
四、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五、坚持者能在命运风暴中奋斗。
六、没有得到我想要的,我即将得到更好的。
七、把容易题作对,难题就会变容易。
八、各界精英大展宏***夺英魁,莘莘学子汇聚一堂学本领。
九、力争上游,龙腾虎跃朝气蓬勃;壮志凌云,你追我赶誓夺第
十、高三不再有,劝君珍惜之。一年之经历,终身之财富。
十一、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成功。
十二、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十三、责任重于泰山,态度决定一切!
十四、点点心血勤育英才厚泽九州;滴滴汗水勇赴学海逐鹿中原。
十五、模拟的成绩一定不要成为包袱,成为阴影。
十六、领导的速度决定团队的效率。
十七、试试就能行,拼拼才会赢。
十八、苦尽甘来,十年寒窗苦读效三皇五帝逐群雄;师生同喜,一朝金榜题名成八斗奇才傲天下。
十九、如果刀刃怕伤了自己而不与磨刀石接触,就永远不会锋利。
二十、今天多一份拼搏、明天多几份欢笑。
二十一、一时的挫折往往可以通过不屈的搏击,变成学问及见识。
二十二、收获是事业的雨量计;聚集着奋斗者洒落的每滴汗珠。
二十三、我自信,我出色:我拼搏,我成功!
二十四、不惜寸阴于今日,必留遗憾于明朝。
二十五、懂得的不需要,不懂的没必要!
二十六、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二十七、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
二十八、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二十九、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三十、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乘风破浪展雄才折桂蟾宫当有时。
三十一、名列前茅是银,日新月异是金。
三十二、破釜沉舟,拼他个日出日落;背水一战,搏他个无怨无悔。
三十三、人最可悲的是自己不能战胜自己。
三十四、一天过完,不会再来。
三十五、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三十六、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挑战自我勇创佳绩。
三十七、狠抓基础是成功的基础持之以恒是胜利的保证。
三十八、人生若没有一段想起来就热泪盈眶的奋斗史,那这一生就算白活了。
三十九、有来路,没退路;留退路,是绝路。
四十、对于世界,我微不足道,但对于我自己,我就是全部。
四十一、精神成就事业,态度决定一切。
四十二、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四十三、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
四十四、养浩然正气,成经纬之才,我们用勤奋用智慧书写我们的壮丽人生。
四十五、好的想法是十分钱一打,真正无价的是能够实现这些想法的人。
四十六、淡薄功利,轻装前进;不计付出,坚韧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四十七、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四十八、模拟失利并非坏事,让你发现问题。
四十九、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
五十、只有收获,才能检验耕耘的意义;只有贡献,方可衡量人生的价值。
五十一、空谈家用空谈来装饰自己,实干家用实干去创造业绩。
五十二、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
五十三、面对高考,保持你心灵的善良与纯洁;保持你情感的热情与丰富;保持你精神的进取与激昂!
五十四、励志报亲,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笑书人生,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
五十五、不干超人之事,难为出众之人。
五十六、一路风雨前程磨砺意志,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五十七、再苦再累不掉队,再难再险不放弃。
五十八、看清知识的盲点、能力的弱项、丢分的原因。
五十九、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六十、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勤奋。
六十一、说穿了,其实提高成绩并不难,就看你是不是肯下功夫积累——多做题,多总结。
六十二、勤学,勤思,勤问,苦钻。
六十三、头悬梁,锥刺骨,巾帼挥毫书奇志。
六十四、不要自卑,你不比别人笨。不要自满,别人不比你笨。
六十五、忘时,忘物,忘我。诚实,朴实,踏实。
六十六、松驰的琴弦,永远奏不出时代的强音。
六十七、金榜题名,辞旧迎新寒风阵阵催人逝;师生同心,苦尽甘来捷报片片暖人心。
六十八、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