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符号10篇

非主流符号篇1

非语言符号的特点

传播学学者韦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在合作撰写的《传播学概论》中认为,所谓非语言符号,是指语言、文字、***画以外可以通过感官感觉到的姿势、音容、笑貌、气味、颜色等的总称,它可以增强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也可以否定语言符号传播的信息。有学者也指出,非语言符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通常分为体语、服饰、类语言等。体语是指用身体的动作,如手势、表情、眼神等表达某种信息;服饰是指人的衣着装饰在传播活动中传递着某种信息;类语言包括传播活动中的音调、音量、音速、音质乃至停顿等“声音因素”和哭泣、、叹息、笑声、掌声等“功能性发声”。

纵观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不管非语言符号有多少种或采用哪一种传播方式,也不管它是有意而为还是无意而为,它们都呈现一些共同的特点:连贯性、相似性、通义性、协同性、即时性以及真实性。

连贯性。非语言符号“相互连贯,并形成一个色带(色彩)和范围(声音)”。就是说,非语言符号没有很强的数位性,它传播信息时,只是在一连串的符号中着重突出某个符号,而该符号的表述并没有固定的位置,而且它总是与语言符号或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很少单独出现。因此,它也可称作连贯符号。

相似性。非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因为它是把客观事物符号化。例如,竖起食指可以代表数字“1”,伸出双臂上下扇动可以代表飞鸟等。

通义性。非语言符号几乎可以称之为“世界语”。对于非语言符号的译读、理解,似乎无须接受专门教育,因为非语言符号与实物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产生出通用的意义。例如,向人作恫吓或威胁的姿态,向人做出欢迎或喜爱的动作,这些非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义,不同国家的人都能作出相近、共通的理解。

协同性。有学者认为,各种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是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协同一致的。如果它们不是这样,你的意***就要受到怀疑”。例如,某人为迷路者指示路径,他的眼睛、表情、身体也会随着手臂的指向配合行动。现实中的非语言符号都是协同传播的。

即时性。语言符号总是经过一定的思考才使用的,而非语言符号往往未经思考就立即作出条件反射式的传播。例如,驾驶汽车时,红灯一亮即踩刹车;一看到美味佳肴,饥饿的人就忍不住要流口水。对于外在变化的事物,人体会利用非语言符号立即作出反应。

真实性。身体语言多数是人们在无意识或半意识状态下运用的,例如瞳孔变化、出汗、心跳加快等往往不是完全用意识可以控制的,因而,身体语言常常是人们内心状态的真实反映。也就是说,语言信息可能会“言不由衷”,但非语言信息却常常是“真情流露”。

非语言符号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美国口语传播学者雷蒙德•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们所得到的信息总量中,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其中仅仅面部表情就可传递65%中的55% 的信息。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也认为,面部表情最具信息冲击力,并远远超过声音和言辞。他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冲击力的计算公式:信息冲击力1=0.07×言辞+0.38×声音+0.55×面部表情。在人际交往的信息传播中,讯息不仅通过话语,也通过声调、节奏、眼神等非语言符号显示出来,并由接受者的心理感受间接地来体会。

非语言符号的种种特点,使它在传播中具有种种作用。

补充作用。声调、面部表情、手势等非语言符号,都可以用来填补、充实语言符号在传播信息时的某些不足、损失或缺欠。例如,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们“注意听讲”的时候,眼睛盯着说话的学生,意在提醒“不要说话”。

替代作用。这是指以非语言符号代替语言符号传播信息的功能,此外,当某件事不便用言语表述或特定环境阻碍言语交流时也会利用非语言符号的这种功能。例如,当一位朋友在饭桌上准备将某人一次尴尬的经历告诉别人时,某人会用脚踢他一下,他会意后就不再继续这个话题了。

重复作用。有时非语言符号会重复语言符号所传播的信息含义。如,在对服务员说“再拿两瓶啤酒”时伸出两个手指,说“真棒”时连连点头,说“没劲”时连连摇头。重复可以使信息传递更加明确。

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应用

广告中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应用。在施拉姆的经典著作《传播学概论》中,施拉姆指出,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中,非语言符号要比语言符号传达更多的意义,因为人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不是只有语言在孤立地起作用,尽管语言传播具有强势作用,但人不可能压抑自己,非语言符号会传递更多更为真实的信息。正如施拉姆所说,非语言符号同样具有重要的传播功能,除具备传递信息的基本功能之外,非语言符号还可以检测语言符号的真实性,对语言符号进行补充。另外,非语言符号在特定的传播情境中还可以营造出特定的传播意境。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行为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很大程度上,是由非语言符号传播所产生的,而这对于广告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非语言符号在广告中可以起到传递信息、体现创意、塑造形象的作用。广告中的信息基本都围绕作品的诉求点来安排,所以非语言符号的出现大部分都直指诉求目标。在广告中,对非语言符号的设置与运用可以形成作品的记忆点,能有效地增强作品的鲜明性。如,在一则

空调的影视广告中,一个台球高手一杆将四个球同时击入洞中,台球手高超的技艺让受众对

该广告片产生深刻的印象。可见,掌握广告中非语言符号的编码技巧,充分发挥非语言符号的大众传播功能对于影视广告创作人员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节目主持人对非语言符号的应用。在主持节目的过程中,主持人要被受众接受,并进一步取得好的传播效果,就需要尽可能地调动一切传播手段,运用多种信息符号。在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除语言符号外,其相貌、服饰、表情、体态以及使用的道具等非语言符号亦可成为主持人传播的重要策略。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将其称作“一种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但大家都能理解的微妙代码” 。在主持人参与的这种类似人际传播的大众传播中,非语言符号所传递的信息量不容忽视。研究表明,在有两个人传播的局面中,有一半以上的含义是通过非语言传播的。

有了非语言符号,主持人所传播的内容及其传播意***就可以更加清晰地传到受众那里。例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下台时发表电视讲话,当时的气氛十分尴尬沉重。此刻,主持人对尼克松的下台发表任何评论,似乎都是不合适的。所以主持人“沉默是金”,什么都没说,只是对着观众看了看,叹了口气,耸了耸肩膀,停顿片刻,然后接着介绍下一个节目。这里,主持人用沉默和非语言符号来表达其复杂情绪,而观众也会在这“不着一字”中若有所思。主持人用这样高明的“留白”手法和体态语言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非主流符号篇2

1简述新闻采访中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涵义

1.1语言符号的基本内涵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信息传播符号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最佳应用。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语言符号是一种重要的媒介,是进行信息传播与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尤其对于记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语言符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语言符号的掌握,是新闻采访记者的基本技能,既要掌握好和受访者的语言沟通能力,也要实现非语言符号的准确拿捏,否则就会给整个新闻采访带来被动局面,从而使新闻采访陷入一定的困境和误区。语言符号氛围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声音语言是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是记者与受访者的语言沟通,文字语言是后期制作过程的文字处理能力,将口头表达的语言通过文字的形式描述出来,形成通俗易懂、新闻趣味、真实可靠的新闻采访节目,达到与观众的理解沟通。通过文字语言对声音语言的补充,更好的形成概念准确,时间精准、事件鲜明的合乎逻辑、规范的新闻文体[1]。

1.2非语言符号的具体表现特征

非语言符号是存在于语言符号之外的一种传播媒介,是对新闻采访记者综合素质的更高要求,是记者对新闻采访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及时应用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和应变处理能力,就很难掌控好非语言符号的实际应用。非语言符号是指在声音语言与文字语言以外的为人们的感觉器官接收的各类表象符号,例如人的神态、姿势、服饰、色彩、人际距离、环境景别、音响、画面等。非语言符号是记者对符号本身认识的一种升华,将具体的语言抽象化,通过与受访者的心灵沟通,在察言观色中掌握使用语言的技巧和新闻采访的方式进步,从而避免在采访过程形成被动的、蛮目的、机械化的采访模式,尤其是在特殊采访对象,比如群体采访、高端采访等一些素质高、知识面广的采访对象,运用非语言的能力更是采访的本质要求。

2分析新闻采访中语言符号的有效性和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

2.1新闻采访中语言符号的有效性探讨

新闻采访是一种语言的交流行为的全方位应用。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要在全面掌握语言符号的有效性的基础上,掌握语言符号的准确应用。一是构建与采访对象的语言交流模式。在新闻采访的之前,记者要建立事前了解机制,从侧面掌握、了解事件的相关内容,配合受访者在实践中的应用模式,形成语言应用的技术巧妙性,尤其是构建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良性人际关系,在熟知受访者的身份、气质特点、性格等方面的因素后,开展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语言使用方式,形成对话双方心理认同的语言交流[2]。比如在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收到不同行业、地位的影响,存在受访对象的个体差异性,面对不同的受访对象,就要形成准确的语言定位,摆正自己的位置,记者不能高高在上,尤其是采访弱势群体是,不能有领导的架子;在采访上级领导或者知名人士时,也要做到不卑不亢,记者可以建立一种和受访对象平等的语言环境。二是搭建与采访对象的新闻价值的有效桥梁。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始终掌握好新闻的真实性,因为这是新闻的本质和生命。再熟练掌握新闻采访语言符号的基本技能之后,记者全面认识采访过程中对新闻问题、事实陈述、文字表述等多方面的要素,及时引导对象进入问题的关键,从实际问题出发,达到新闻采访的准确、真实性要求。

2.2新闻采访中非语言符号重要性认识和实践应用

非语言符号对于新闻采访来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优势。既包括心理探求能力、也包括对采访对象神态、手势、姿态、心态等可以展示内心情感的非语言符号。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不但要准确理解采访对象的有声语言,更重要的是观察采访对象的无声信号,并且能在不同的场合正确使用这种信号,这种无声的信号就是体态语言,它是用表情、手势、姿态等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辅助工具。对人体各部位的姿势、动作、表情等传递信息哟一个全盘的及时掌握,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从表情语、首语、手势语和体姿语四类不同的非语言符号式加强对采访对象的沟通交流[3]。在具体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要掌握用目光和微笑与采访对象的交流和沟通,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现场采访和交流过程中来,构建与采访对象认知、理解、交流等的完美模式,实现记者对新闻线索的有效掌握,通过相互尊重、理解、配合默契的新闻采访非语言符号,并通过这些语言形式来实现对参访对象的鼓励和支持、肯定[4]。

2.3非语言符号的经验升级和体态语掌握

体态语是新闻采访过程急着要因注意的应用方式,也是非语言符号使用的一种技巧性方法。非语言符号的有效使用,是新闻采访记者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主要表现在记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仔细观察,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等基本的表现形态,还包括对采访对象的个人素质、修养、思想、文化内涵、艺术品位等,记者的观察仔细以及应变处理能力,直接关系到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因此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日常观察中,一定要尽可能掌握这些知识,才能通过观察对象的身体语言,准确捕捉到对方最真实的情感和深层心理,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而实现与采访对象自然、和谐的交流[5]。同时,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可以使用非语言符号来表达自己对事件的一些看法,表明自己对整个新闻事件或者被采访对象的态度,应用体态语言构建向观众传递信息的肢体性语言表述,向社会传达某些信息,从而能更好拉近心灵的距离,构建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良流氛围,确保新闻采访的质量。

非主流符号篇3

[关键词] 符号 跨文化交际 语言 非言语 差异性

人类在面临着文化交流活动的多样化和新奇化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环境地域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价值观念差异,心理因素差异、社会规范差异等原因导致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种种障碍。所以,本文主要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语言和非言语交际的内涵、特点以及在不同文化中产生的差异性,以促进高校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概念阐述

1.关于符号学

(1)奠基者。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aaure,1857~1913年)。索绪尔是杰出的现代语言学奠基人和结构主义哲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指出:“语言是一个表示观念的符号系统,每个符号都有它的‘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e)两重性质。能指即语言的声音印象,所指即概念。”他认为,语言符号联系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声音印象,所以语言符号纯粹是心理的。这一观念导致了符号学(semiotics)的创建。

(2)发展者。几乎与索绪尔同期,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自然科学家查尔士•皮尔士(Charles S.Peirce,1839~1914年)也***提出了符号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符号学的理论。他指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经验都是符号活动,符号活动包括计数符号的运作,都是逻辑运动,符号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依据一定的共同体或社会的规范对符号所作的解释或认知,赋予符号以生命,并以符号为工具发展了人类自身智慧。作为符号的解释者的人,既然是社会人,那么他必须遵循社会共同体的规范,遵循社会共同体给符号的一种规定,因而决定了符号解释者对符号解释的不自由。

(3)成熟者。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和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Ro1and Barthes,1915~1980年)。罗兰•巴尔在索绪尔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符号学的,使得符号学逐渐走向成熟。巴尔特符号学理论的核心,就是认为符号含有两个层次的表意系统,“能指十所指=符号”只是符号表意的第一个层次,而将这个层次的符号又作为第二层表意系统的能指时,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所指,巴尔特把它称为“内蕴意义”。

从符号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符号的能指是指语言和非言语的外在构成形式,其所指是这种语言或非言语形式所揭示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内涵的实质就是全人类生命活动历程的整体表现。

2.语言和非言语交际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包括本族语言使用者与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也包括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使用语言或非言语交际的一种行为。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跨文化交际只是符号在不同文化场里的交流传播,语言和非言语的交流都依赖着交流个体所属的文化场和思维场,即语言和非言语交际形式的不同,都是由交流个体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决定的,相同的符号形式外壳下,直接受到文化体系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要了解这种文化的差异性,才能跨越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1)符号意义的建立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在人类长期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认可,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人类之所以存在的精神家园,“词语最初与上帝同在。”语言担负着人类文明的继承与传播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它通过记录、表达人们的认识、思维、交际,参与文化而形成,甚至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际中,也就代表了一种符号意指和能指在交流与传播逐渐形成其意义,这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言语交际简单是说,就是不用言辞的交际,具体的说就是不用言辞表达的、为社会所共识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可能进行反馈的一种行为或信息。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读解文化间交流的方方面面,了解非言语行为在交往中扮演的作用至关重要。

二、语言和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差异性

1.语言交际的差异性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符号现象,是人类进行交际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直接导致了语言符号在传播和交流中所发生的变异。曾经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美国和平队队员到菲律宾两年后,有4人辞职,26人被送回国,据分析都是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隔阂产生的巨大的心理负担导致的。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文化,因此,也会导致语言交际中的种种差异性,下面的语言交际例子,阐释了语言符号在不同文化中所阐释出来的不同含义。

A.问候。问候作为最常见的交际用语,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例如,中国人见面为表示友好一般的问候就说“上哪儿去啊?”但是,这句中文翻译成英文为“Where are you going?”用来对外国人问候,他们就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询问,而非问候。相反,在中国,如果两个关系非常好的朋友见面的时候,或许会这样调侃的说话:“你这小子最近死哪去了?”但是,这句话到了一位外国汉学家的嘴边,则完全变了味,这位外国汉学家在一个外交场合见到一位他所认识的我国学者,为了表示友好和亲热,就说:“你这老小子,怎么还没有死啊!”当场让人目瞪口呆。

B.致谢。致谢虽然是表达人的对他者的帮助表示感激的一种友好语言交际,但是在两个不同文化场中也会弄巧成拙。例如,一位美国老教师受到中国翻译的照顾,很感激地说:“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kindness(多谢您的照顾).”这时,中国翻译回答说:“It’s my duty to take good care of old people(照顾老人是我的义务)”。这就使老教师不快。―方面,在西方“老”意味着“老朽”;另一方面,“duty”(责任)使人感到对方的帮助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职责在身,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要了解他国文化或风俗习惯,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和交谈。

C.建议。中国是礼仪之邦,凡是“礼”为上,为人处事都要“礼”字当头,相安无事要“以礼相对”,对人或事有意见或者建议时,更要以“礼”为先。例如,一个会议主持者向正在作报告的外国专家建议中间休息一下。他说“You must be tired. You’d better have a rest”(你一定累了,最好休息一下)。专家眉头一皱,回答说:“You must be tired(是你们累了吧)!”显然,会议主持者的一番好意由于使用了中国式的建议方式,而受到了外国专家的误解。

2.非言语交际的差异性

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的第二套符号系统,例如,身体动作、姿势、面部表情、手势、眼神、体貌、空间的排列、时间的组合、声音的细微差别等都属于符号系统中的元素,这些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在不同文化中也表示着不同的意义,因此对这些常见的符号进行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安装 原版全文

以下表格中的形式符号在不同国家地区中,就有着不同的含义:

三、符号学视觉下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并使用语言或非言语符号进行情感交流、知识交流、日常交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对不同国度的文化符号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运用符号策略灵活的进行语言交际教学。

1.形象化教学

“形式”这个概念在符号学中得到了高扬,因为符号学认为,形式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外观,不只体现在可见可触的物质媒介,如颜料、***画、影视中,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激发美感的形式中,如韵律、色彩、线条和布局以及具有立体感的造型。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文化差异或文化冲突的优秀影片,向学生形象的展示抽象的文化差异。例如,观看《刮痧》、《撞车》,对影片中所反应的文化差异及冲突进行课堂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2.动态多元化教学

符号的多元性和极大的整合作用,指导教师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动态多元教学法。符号就如空气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当中,它具有广泛性和多变性,因此,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符号的特性进行形象化的教学。例如,2010年在网上被评为“史上最牛80后英语老师”――新东方周思成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要适当的创建一下符号特征,利用动态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对提高教学效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束语

在符号学视野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要善于运用符号的形象性和多元性特征去比较语言和非言语交际的差异性,这不仅可以传授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对外语教学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Morgan.Attitude Change and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 W.T.Littlewood.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Its Imp lications for the Classroom[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3][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

[4][法]罗兰•巴尔特著.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5]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96.

[6][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

非主流符号篇4

摘要 非语言符号同语言符号相辅相成,是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有效工具,对体育教学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体育教学常用非语言符号类型包括身势语、肤觉、发声、空间觉、物用觉,并分析了非语言符号的在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旨在总结分析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各类非语言符号类型及其实践运用,为广大体育教师合理运用非语言符号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 体育 教学 非语言符号

一、非语言符号

人类使用的符号系统按其表达形式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主要指除了语言文字之外,各种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负载信息的标志或记号。语言学家爱德华·萨皮尔(Edward Papir)曾把非语言符号称为“一种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但大家都能理解的微妙代码”。非语言符号在信息的传播中具有语言符号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同语言符号相辅相成,贯穿交流过程的始终,共同实现交流的目的,是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有效工具。

二、非语言符号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体育教学通常是体育教师与学生面对面进行直接教与学交流的过程,这种面对面的双向沟通为教学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提供了最好的传播渠道。在面对面的体育教学传播过程中,有多种符号元素能够被用来表达意义,如讲解、口令、动作、表情等等。这些符号元素可以划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总体来说,体育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构成双重符号系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赛(A·Merabiah)通过研究指出,各种符号在传递信息内容时所产生的效能可以用“效能1=7%×语词+38%×声音+55%×面部表情”函数式表示,可见,非语言符号在人类信息传播中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教学中同样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在体育教学中恰当运用非语言符号,会对学生起到暗示、感染、激励、驱动等作用,这往往会形成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力量,使教学双方实现良好互动,使教学信息能够顺利沟通,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使用语言符号来进行动作技术的教学讲解和指示,而且要注意合理运用非语言符号来实现更多的交流目的和更好的交流效果,最终促进教学目的的顺利完成和教学效果的更好实现。

三、体育教学常用非语言符号类型

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相比,形式和内容上都更加复杂。符号学者伯贡曾将非语言符号分为七种类型:身势语;空间觉;形体表现;肤觉;发声;时间觉;物用觉。在体育教学中,并不是各类型非语言符号都会被全面均衡使用,常用的非语言符号类型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身势语。

身势语,即躯体活动,是一个人通过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根据躯体活动的部位不同,身势语体现为不同的形式(***1)。

(二)肤觉。

肤觉,指触觉的利用,即皮肤的感觉,包括辨别物体机械的、温度的或化学的特性的感觉。可以分为痛觉、温度觉和触觉三类。每类肤觉的适宜刺激和感受器各不相同。

(三)发声。

发声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在一定范围内约定俗成的非语言发声可以称为听觉性非语言符号,包括类语言和代声。

1.类语言

类语言是人类发出的没有固定意义的声音,它是一种类似语言的符号,但是又不像语言一样有明确的字形和读音,也不像语言一样有固定的语法规律可循。类语言包括辅助语言和功能性发声。

辅助语言是指辅助人类口头语言的声音要素,主要包括音调、音量和音质。当声音要素系统中的诸要素在口头语言的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口头语言意义的变化。

功能性发声是指人发出的哭、笑、哼、叹息、、口头语等声音。它们不具有固定意义,往往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不同的意义。

2.代声

代声是指人类发出的被赋予特殊意义的能表达意义能相互理解的声音,如锣鼓声、口哨声、音乐声等。

(四)空间觉。

空间觉即对空间关系的感觉,可以从距离和位置两方面进行研究。

1.距离。非语言符号中的距离主要指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在进行信息传播时的空间距离。

2.位置。位置主要指某一时刻在空间中的所占处,位置也可以传递信息。

(五)物用觉。

指物品的利用。例如衣着服饰、随身物品等,都是能够表达信息的非语言符号。

四、体育教学中非语言符号的实践运用

(一)身势语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身势语,对恰当地表达教学内容、准确展示示范动作,渲染情感氛围等,都能起到语言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身势语又被称为“第二教学语言”。

由于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身体活动,因此,相对于其它课程而言,体育课程教学更倚重身势语的运用,一名体育教师通常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身势语贯穿始终,根据不同的项目运动特点及不同教学阶段,运用重点和使用频度各不相同。总体来说,我们应该注重身势语的综合运用,以及身势语和语言符号的配合使用。例如在使用肢体语进行动作技术示范的同时,也需要注意使用表情语言,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在讲解动作要领和指令时,也可以使用头部动作及肢体语言来强化语言符号的运用效果;在学生圆满完成动作技术后,既给予语言上的口头表扬,又微笑甚至拍肩以示赞许和鼓励。

(二)肤觉

在体育教学中,可根据不同项目特点,灵活运用肤觉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摔跤、散打、柔道等对抗性项目教学中,可通过教学示范与模拟,使学生增强对力量强度、受力方向等的感知能力,从而加深对动作的理解与掌握;在游泳项目教学中,可陆地模拟水中动作可能遇到的阻力,并直接进行拍水练习,使学生加强水中运动肢体幅度的掌控及对动作节奏的把握;在球类教学训练中,通过不同力度的抛发球练习,使学生对各种类型的来球有更准确的认识。

(三)发声

类语言和代声都是常常被用于体育教学中的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1.类语言

辅助语言。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辅助语言的训练,使其更适合教程的需要。例如,通过对音色音质的控制,尽量在课堂讲授时使用令人愉悦的“乐音”,而不要使用尖锐刺耳的“噪音”;通过对音调音量的调整,使语言抑扬顿挫,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并可随不同场合产生不同的意思。

功能性发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功能性发声来传递各种各样的信息。以笑声为例,欢笑可以表达振奋情绪,苦笑可以表示无奈、不满等情绪,两者可能截然不同。在动作技术练习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一些呼喝声来提示动作的重点或发力点等信息。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能够辨别学生不同的功能性发声所代表的意义,并能及时调整教学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例如,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能通过练习时学生的微笑声、叹息声、声,甚至哭泣声,准确判断课程所设计运动负荷、训练强度,以及学生情绪状况、疲劳程度等等信息。

2.代声

以口哨声为例,口哨是体育教学中常见的物品,也是体育教师的常规教具之一,口哨声被广泛用于各级各类的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可以用于学生的召集、整队、催促,可以提示动作的开始、转折、结束,还可以调节课程的节奏与氛围。此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舞狮、舞龙、龙舟等,常常用到锣鼓声、音乐声等代声。拍手、响指等也常在体育现场教学中被灵活运用,起到配合、提示、指挥等作用。

(四)空间觉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运动项目特点,合理运用空间觉,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距离

距离体现在体育教学中即指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教学训练活动时的空间距离。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建立了近体学,提出人际沟通,相互进行信息传播时,人际间有八种距离因素,并把人际距离分为四个不同的区域。通常认为,人际间关系越亲密,越容易沟通,信息传播时的距离就越近;关系越疏远,沟通越困难,信息传播时距离越远。但这种距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的表现,选择合理的位置和距离。例如,在学生练习动作表现突出时,可以接近距离表示关注,往往很收到很好的激励效果,在学生表现倦怠或懒散时,也可以选择较近的距离,起到提醒、鞭策的作用。

2.位置

体育教师应善于运用不同的空间位置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例如,在一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常常主动变换不同位置,或调动不同队形,尽量使每一位学生都受到同等的对待,达到接收教学信息的最佳效果;在许多团体运动项目中,对运动成员空间位置的设计与安排,会极大地影响运动项目水平。

(五)物用觉。

以服饰为例,对于一名体育教师来说,其服饰、仪表在体育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展示与示范作用。有些运动项目如健美操、武术套路等,本身就是一种融“健”与“美”为一体而进行的一种身体练习。在这些项目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对运动项目最初、最直观的视觉表象就是来自于教师的服饰、仪表等非语言符号信息。因此,教师的着装打扮不仅仅展示了教师的审美情趣、文化涵养和内在素质,也展示了教师对运动本质的理解程度。体育教师的服饰应尽量体现自己的风格,适合自己身材、体型、肤色,同时必须符合体育运动特点,给学生以运动之感,健、力、美的印象,从而陶冶学生良好情操。这种物用觉的运用在课堂上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起到示范与感染作用,会让学生产生连锁式心理反射:欣赏——羡慕——向往——实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非主流符号篇5

【论文关键词】:新闻采访;语言符号;有效性;非语言符号;重要性

长久以来,记者采访水平的高低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采访中技巧的运用成为记者个人的法宝,带上了神秘主义的色彩。新闻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进行信息交流与分享的动态过程,从传播学角度讲,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与分享的是信息符号,声音、语言、文字、***画、手势、姿态、表情等都属于符号。[1]文章拟就这些信息符号在采访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1.采访中的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传播学认为,人类使用的信息传播符号分为两类,一类是语言符号;另一类是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是人类进行信息传播与感情交流的主要工具,包括了声音语言(有声符号),文字语言(写作符号)两部分。语言符号传播的特征是概念清晰,陈述按照时间顺序,推理合乎逻辑规范,富有抽象概括性。非语言符号是指在声音语言与文字语言以外的为人们的感觉器官接收的各类表象符号,例如人的神态、姿势、服饰、色彩、人际距离、环境景别、音响、画面等。非语言符号的意义在于符号自身。WwW.133229.coM表象是具体的,但含义往往模糊容易产生多义性。因此,非语言符号的传播往往无秩序,且多通道,不如语言符号便于控制。[2]

2.采访中语言符号的有效性

新闻采访活动是一种语言交往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中认为,任何一种话语交往,分析它的语言成分,有如下几类: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语言,二是陈述事实的语言,三是表达主观意向的语言。分析一个采访过程,从语言角度入手,同样可以发现三种语言成分。第一,建立人际关系的语言,就是用来确定双方身份定位、形成对话双方心理认同的语言,它受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制约。采访对象属于各行各业,地位有高有低,面对不同的对象自身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比如采访弱势群体不应高高在上,对待领导干部则要做到不亢不卑,在记者主体与采访对象间用语言首先建立起一种平等的语境。第二,真实性是新闻的本质和生命,在采访活动中时刻都得遵守这一准则,包括采访时记者对基本事实的语言陈述。即使是问"有什么看法"等,也得先交代有关情况,指出问题的范围,引导对象进入问题的关键。第三,要实现语言的有效性,取决于提出这些愿望和疑问,发问者是否出自"真诚"的态度,要让对象觉得你的行为完全是出于记者的道德良知和社会责任感。[3]

然而,要使采访语言有效,以上三种类别的语言必须首先建立在可理解的基础之上,这是成功交往必不可少的前提。可理解性体现在具体的采访活动中,就是记者在措词用句设计问题时,要根据不同采访对象的个性特征、文化修养、思维特点来设计内容和次序,语言要力求通俗易懂,交流方式要因人而异、平易近人。此外,在可理解性的前提下还要满足"适当性、真实性、真诚性"的要求,才能使三种类型的言语行为有效。

3.重视非语言符号在采访中的作用

3.1非语言符号在新闻采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美国 现代 心 理学 家通过大量试验得出这样一个结果,"在信息的全部表达中,说话占7%,态度占38%,而表情动作占55%。"此结果反映的是人际交流中最初接触的 规律 ,即人与人之间最初接触时,信息的传播有90%以上是靠非语言方式实现的。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被采访对象与记者往往都是初次接触,被采访对象会根据记者的非语言符号来判断是否接受采访或在多大程度上敞开自己的心扉,所以非语言符号在新闻采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

3.2采访中的非语言符号。在采访中,非语言符号主要指的是体态语言。人类学家霍尔教授说:"一个成功的交际者不但需要理解他人的有声语言,更重要的是观察他人的无声信号,并且能在不同的场合正确使用这种信号",这种无声的信号就是体态语言,它是用表情、手势、姿态等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辅助工具,是一种"伴随语言"。从电视记者通常运用的人体各部位的姿势、动作、表情等传递信息的情况来看,体态语可具体区分为表情语、首语、手势语和体姿语四类。

表情语指的是人的面部表情,即通过面部表情来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语言,表情语言是体态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情语中使用最广泛、表现力最丰富的是目光和微笑。在新闻采访中,目光和微笑是电视记者常用的非语言符号,无论是现场观察还是与访问对象交流,或是面对镜头述评播报,记者的目光和微笑都传达着最丰富、最有效的信息。目光能表达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尊重和对采访内容的关注,微笑往往是对被采访对象的鼓励和肯定。

首语是指人体头部动作所传递的信息。手势语是指人体上肢所传递的交际信息。体姿语是人的身体的各种姿态所传递的信息。这三种体态语的使用经常是同时进行的,也可以统称为身体动作。[4]

3.3体态语在新闻采访中的作用。一是表达态度,进行情感交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某种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经常需要利用某种身体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新闻事件或采访者的态度,通过运用体态语巧妙地向观众,向全社会传达某种信息,表达情感,拉近心理距离,与采访对象之间保持良好的交流氛围,从而使采访工作可以和谐地完成。如《焦点访谈》在1996年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播出的《走进麻风村》中,记者采访时主动与麻风病人握手。这位记者说,"我和麻风病人握手,就是想利用电视这种大众传媒最有效地消除人们对麻风病人的偏见和对麻风病的恐惧心理。"记者的态度和情感在这个小小的动作中得以充分体现,感受到这一切的不仅是麻风病人,还有观众,记者的采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以动作强调语言信息。体态语还可以被用作强调记者希望引起采访对象注意的问题和细节。比如,在提问中,记者可以利用手势动作加强提问的语气,从而使采访对象注意到记者提问的要点;在现场播报评述中,记者也可以利用动作加强播报评述的力度,从而使观众注意到记者播报内容的重点。[5]

在日常采访时,记者对人的观察,除了语言行为的观察之外,最主要的观察就是:身体外的和身体的标记、身体的运动、人与人的空间距离,这三个方面都属于非语言符号的范畴,通过观察这些内容,可以得到大量关于人的深层心理动机等情况。[6]记者在观察中,眼神、面部表情等体态语和服饰等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及形体语言,均传达着被采访对象的思想、个性、文化修养、 艺术 品位,记者观察得是否仔细,直接影响报道的传播效果。因此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在日常观察中,一定要尽可能掌握这些知识,才能通过观察对象的身体语言,准确捕捉到对方最真实的情感和深层心理,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进而实现与采访对象 自然 、和谐的交流。

参考 文献

[1]罗以澄.《新闻采访学新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林如鹏.《新闻采访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3]任之春,高国立.《采访语言的有效性》[j].《青年记者》,2002,9.

[4]张冠文,邹立森.《非语言符号对新闻采访的影响》[j].《青年记者》,2002,10.

非主流符号篇6

[关键词] 洛特曼;电影语言观;电影符号学

洛特曼算得上是一位蜚声世界的符号学者,他从文学史研究入手,进而扩展到神话学、电影和绘画艺术等领域,并逐步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结构文艺符号学理论,之后随着研究视野的开阔,又由对语言符号体系的研究转向了文化符号体系研究。洛特曼的研究领域跨度相当之大,所涉及的艺术门类相当之多,电影符号学也成为其整个符号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洛特曼的电影符号学既是他结构文艺符号学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又是他文化符号学理论的初步实践和具体运用。与欧美主流电影符号学相比,虽然同样受到索绪尔语言学与结构主义的影响,但是洛特曼的电影符号学并不是对电影文本中的离散符号的阐释,也无意去提炼抽象的电影语法结构,更没有引入精神分析理论,进入到探讨主体建构的层面。在洛特曼那里,他把电影文本看做一个面向现实和观众开放的符号系统和交流系统,渗入了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思想。虽因与欧美学术交流存在隔膜,也未曾在西方世界引发巨大影响,但这种***发展出来的电影符号学,却彰显出与欧美学者不同的个性。在其独特的语言观统领下,他的一些观点在今天看来仍不失为电影符号学体系的有益补充,而且洛特曼的一些并非结论性的论述,也带来了一些相当诱人的研究课题。

毫无疑问,洛特曼的艺术语言观也受到了索绪尔和结构主义的影响,但是在对语言的理解上又相对来说灵活得多,部分地避免了西欧符号学者对语言学模式套用的僵化。要理解洛特曼的电影符号学,首先要了解的是洛特曼的语言观。

电影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符号系统

洛特曼所使用的语言概念是多层次的。在《艺术文本的结构》里,洛特曼指出:“我们所理解的语言是指:使用按照特殊组合方式组合起来的符号的任何交流系统。”① 洛特曼是从形成“交流系统”这一角度来考量艺术语言的,这样的一种语言观便使得其在艺术语言的研究中摆脱了对自然语言的简单类比依附。因为交流功能的存在,洛特曼不是把艺术等同于语言,而是艺术可以成为语言的创造者。

在洛特曼早期的结构文艺符号学思想体系里,他进一步将语言划分为以下两个层次和三种类型:

第一层次主要指直接表示生活或科学现象的符号体系,它主要由两种类型的语言组成:一是自然语言,比如俄语、法语等,它们是人类社会中最得力的交流系统,是人们标记现象和思考生活的元语言。二是人工语言,如科学语言以及路标等常规信号语言。

第二层次是作为上层建筑,建构在自然语言层面之上的交流结构,洛特曼称之为第二语言或第二模式系统,艺术就从属于这一级。这个时期的洛特曼强调:“人的意识是语言意识,因此所有作为上层建筑建立在意识――艺术在其中――之上的语言模式类型,都可以被定义为第二模式系统。” ②

由此我们看到了洛特曼非常强调自然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区别,突出第一模式系统与第二模式系统在组织结构、功能及意义生成上的不同以及第二模式系统相对于第一模式系统的从属性和派生。尽管后来他逐渐认识到并非只有自然语言才是惟一的文化模式的元语言,文化模式的符号性并不仅仅在于它借用了自然语言的符号性,而且在于它本身就存在独特的有序符号。

但不管洛特曼的语言观发生了怎样的嬗变,他与西欧符号学者的不同就在于从一开始他的艺术符号学就建构在语言分层的基础上,并清醒地认识到:“在文学艺术文本中,不仅符号的分界线不同,就连符号的概念也不一样。……艺术中的符号与其说是约定俗成的,如在语言中那样,不如说是肖像式的或描绘性的。”③这一洞见的提出,恰恰可以消解电影认知主义学派对传统电影符号学的一个质疑。认知主义者往往认为电影是形似性表达,不存在所谓能指与所指任意联系的符号,而洛特曼却将形似性的表达视为第二再现性符号,将能指与所指相似的形象依然放置在符号学的研究范围里,而且他从不简单套用自然语言的符号概念去费力探求各种艺术语言中与自然语词相对应的符号,洛特曼对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区分跟对比是建立在“具备交流功能的符号系统”这一概念上的。这一点上,洛特曼着眼的是功能,而不同艺术形式实现同一功能时应该有不同的符号表现形式。

传统电影符号学的一项主要工作便是为电影寻找语言系统。麦茨认为:“电影语言与人类音声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应当沿语言系统的方向去探讨。”④但最终却是在一种矛盾的心情中开展这项工作的,因为电影缺少任意的符号,缺少最小的单位,缺少双层分节,他最终不得不宣称电影是一种“没有语言系统的语言”,但也指出虽然电影文本不能被认为是从既有的语言系统中产生出来的,电影仍然可以展现出一种像语言的体系。麦茨的这番探索正是建立在索绪尔语言/言语的划分基础之上的。从结构主义的观点看,没有语言系统,没有代码,而称其为一种语言总是让人感到有点勉强的,而这种电影语言系统探索的逻辑前提无疑是将注意力放在了电影中单独符号意义的生成上。

洛特曼显然没有被桎梏在寻找电影语言系统的徒劳中,洛特曼不像大多数西方符号学家那样,去分析单独符号对意义、对接受者的关系,而是集中探讨作为传达内容的机制的语言以及这种机制所利用的某种基本的符号系统。“为什么我们会讨论电影语言问题?电影语言是否存在?这是因为我们把某种十分复杂的综合体当成了个别元素,并把同样极为复杂难以搞清的程序当成了一种规范。”⑤在洛特曼看来,现代电影类似一个活的有机体,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有序信息集合体,他认为电影不是一个现成的符号体系,而是一个面向实践不断生成的语言系统,若要弄清洛特曼的电影符号学,接下来继续探讨洛特曼的语言观。

分离性系统与连续性系统的互动:电影艺术的多语性在整个西方哲学出现语言学转向的背景下,洛特曼强调第二语言建构在第一语言之上的说法自然再正常不过,反映了洛特曼深受当时的语言决定论影响。但是洛特曼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是一个从不固守定论,甚至不惜“毁坏自己创作”的学者。究其一生的研究,洛特曼的语言观其实是一个嬗变的过程,在早期受语言决定论影响的研究之后,洛特曼立即又进行了重新思考与审视。

促使洛特曼语言观根本嬗变的动因来自于生命科学在人脑功能与运作方面的发现。这一现在看来已成为常识的发现表明,人脑左半球主管语言和逻辑,右半球则负责形象和直觉,人脑的思维活动依靠左右脑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这一发现启发洛特曼将其用于文化符号学研究中,他认为文化是人类符号化活动的结果,因此人脑的思维机制决定了文化的运行机制。人类思维的机制中至少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编码系统:分离性和连续性。分离性编码系统以线性方式来组织符号,比如自然语言和科学语言就属于这一类。而连续性编码系统则以非线性来组织,在这个系统中,符号的概念难以分辨,因为信息的表达缺乏分离性,比如***像符号。在文化的运行模式中,分离性系统起到类似于大脑左半球的作用,而连续性系统则起到类似于右半球的作用,所以文化运行机制上必须存在两种平行的、不同的模拟语言,事实上,在文化符号系统中绝不只存在两种不同的语言,而是存在多种相互碰撞、叠加的语言。这就是洛特曼的文化多语性观点。这与早期洛特曼认为艺术是建立在自然语言基础上的第二语言的观点,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虽然他仍肯定自然语言在充当文化模式元语言方面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但是已经将第二语言放到了与自然语言符号系统相对平等的立场上。

“电影实际上就融合了两种不同的编码组织方式,一方面它是‘移动的绘画’,另一方面,它以线性方式来叙述故事,电影从未放弃过口语符号和其他日常语言等分离性符号。”⑥比如电影中的***像可以起到造型语言的功能,而电影中的非造型要素,如词语、音乐等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如电影中的口头讲述并不是纯粹形式上的文字文本,它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像符号功能。因为当人物用话语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时,***像符号也会积极地介入人物的话语中,如人物在讲话时的面部表情、手势和其他肢体语言等。在电影中,***像也具有词语的特性,***像就像是诗的隐喻和换喻,具有双重话语含义和双关性的视觉形象,这些都是电影***像获得了它原本并不具备的词语符号的典型表现。电影文本之所以具有典型的双语性,就在于它的信息交际是建立在词语符号和***像符号基础上的。

洛特曼从对分离性系统与连续性系统的划分出发,还提出了一个关于艺术动力学的有趣命题,即“语言艺术寻求获得语言叙述原则的自由,***像艺术同样对选择叙述类型的可能性感兴趣,而不太愿意接受材料的特征自动规定的类型。语言叙述成为内在***像叙述的***化因素,反之亦然。⑦正是从这个角度,洛特曼解释了为什么有人力求把电影叙述做得像语句,如爱森斯坦蒙太奇的纯语言学原则那样;为什么有人费劲心思去寻找单个镜头跟词语的类比,以形成分离性符号的倾向。艺术作为第二模式系统,其中存在着符号系统互相综合变化的倾向。

洛特曼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考察了这种变化的倾向,他认为每一种艺术都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诞生阶段,这一时期目标集中于如何利用文本的框架,框架也在文本中起着重要作用。第二个基本阶段可以称为正规发展的阶段,也是自身规范化的时期,这时框架仅仅起框架的作用,而文本的内在结构才是要点。最后一个阶段是符号自行描述时期,符号自叙,框架超载,继而框架的作用再次得到重视,这也是艺术发展的危机阶段。⑧洛特曼在对艺术发展三阶段进行分析后指出“现在的电影正处于明显的危机阶段”。新时代的电影在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自我描述语言匮乏的局面,随着电影艺术内部的发展和电影技术的推动,电影元语言的建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迫切。如何建构电影元语言?这无疑又是洛特曼抛出的一个诱人的研究课题。

注释:

①②③ 洛特曼:《艺术文本的结构》,王坤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第12页,第30页。

④ [法]克里斯汀•麦茨等:《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李幼蒸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91页。

⑤⑧ 洛特曼:《电影语言和电影符号学》,远婴译,《世界电影》,1992年第1期。

⑥ 康澄:《文化及其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研究》;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非主流符号篇7

[关键词] 非语言符号;人际交往;表现形态

【中***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71-1

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中不以语言为载体,而借助于直接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它包括人的表情、神态、手势、动作、服饰、摆设、环境、艺术等。

从人类诞生到现代社会形成之前,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往中的使用范围相对语言符号则更广泛些,在语言符号形成之前显得更明显。尽管随着语言符号的不断成熟,使用范围愈来愈广,作用日益突出,但是在现在这样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中,我们仍会发现一个事实,随着语言交流的不断加强,非语言符号并没有减弱,它仍然具有有着很大的使用频次和广度,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的一种重要交往手段。

美国口语雷蒙德・罗斯认为,在人际传播活动中,人类所得的信息量只有35%是语言符号传播的,而其余的65%的信息是非语言符号传达的;梅拉宾曾专门设计了一个信息冲击力计算公式:信息冲击力1=0.07*言语+0.38*声音+0.55*面部表情。可见,非语言符号在成功的信息传播中占有者很大的分量。

非语言符号种类繁多,我们可以将在日常人际交往过程当中使用到的非语言符号总结为体态语言、服饰语言、颜色语言、环境语言、气味语言这五大类。每一类语言在人际关系中都传递着交流的信息,每一类语言在人际交往中都扮演者很重要的角色,理解好和使用好这些非语言符号,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体态语言,我们最熟悉的一种表现形态。体态语言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约定俗成规定好的,比如握手、拥抱等,另一类是无意间表现出来的。

体态语言在日常的交际中使用十分广泛、如课堂上学生举手,这是在告诉老师,他有什么事情要表达。同时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体态语言也会用到,比如流行的航母style,噪音很大的航母上是难以靠语言进行交流工作的,而“航母style”却能很好的指挥战机飞行。

体态语言有一很大的特点-极强的个人色彩,“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这里的脸色就是一个体现,因此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将语言和体态语言结合起来,对于我们明白他人言语的完整意义是有很利的。然而事实上,透彻了解我们交谈对象的体态语言是不现实的,意义也不大。我们只需了解一些人类共同心理所表现出的一些习惯动作,如:“手足无措”、“面红耳赤”等等,这对于我们的交际是很有帮助的。

2.服饰语言,穿着打扮同样具有着信息的传播功能,它能显示一个人的职业、爱好、社会地位、性情气质、文化修养、信仰观念、生活习惯及风俗等。穿着打扮就等于是一幅活广告,国际上目前还有着关于穿衣公认的TPO衣着原则。“T”指时间;“P”代表地方、场所、位置、职位;“O”代表目的、目标、对象。比如:性格开朗的人整体衣着鲜艳亮丽,内向的人整体会显得朴素严谨;当我们要去迎接某重要人士时我们会穿的很正式,我们私下生活则往往会穿的更讲究舒适安逸;情侣往往会穿着充满爱意的情侣套装,彰显他们的关系。由此可见,服饰语言在人际交往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使我们每一个人要做的必修课。

3.颜色语言,色彩无处不见,世界因为颜色五彩斑斓,颜色在人际交往中同样是重要的沟通工具。

颜色在人际交往中主要有调节情绪、影响交往程度等作用。灰色代表着典雅,黄色代表着温情洋溢,黑色代表着凝重稳妥,蓝色代表着悠远宁静,白色代表着和谐纯净,红色代表着热烈激情,紫色则代表者浪漫神秘。比如国际知名的快餐连锁店麦当劳和必胜客采用红色橙色和黄色为主调的配色,配以暖色的白炽灯,以使人觉得时间比实际时间长的作用,从而来加快客人流动速度;而咖啡厅的配色则会更多的采用冷色系列,使人的心理和心理比较容易的冷静下来,以来营造一个宁静安逸的空间,是的顾客得以放松。日常生活中,色彩在服饰方面作用的体现我们可能更加熟悉,比如:身材矮小的人宜白不宜黑,因为黑色有给人缩小的感受,白色则给人放大的感觉等。

4.环境语言,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也同样的重视这环境语言,借环境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态度,人们对环境的重视不亚于对服饰的重视。当迎接客人时,摆设什么花卉,悬挂什么样的字画,涉及什么样的文化习俗等,这些都关系到交往的成功与否;在文学中,作家们往往会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个人的落魄程度,用繁华喧闹的环境来突出一个人的落寞;商业中,经常有很多知名企业因为被媒体爆出产品生产环境条件的恶劣,被广大顾客知悉后,产品销量大降,有些企业甚至因此而倒闭;当我们进入一个脏乱差的环境与人交谈时,我们首先就会因为环境对人产生不好的印象,然后会尽快结束交谈。

5.“气味语言”:非语言符号种类繁多,气味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非语言符号,而这种气味在时刻发挥着作用,成为一种神秘的沟通力量。马克斯・韦伯曾幽默的说“气味也是会说话的语言”,比如“在豪华的宾馆里洒上适宜的香水,会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食物的香味会使人想起母亲当年做的美味;花香会触动人们伤感怀恋过去的情怀;会使用香水的女性往往会更具有魅力。利用好气味语言,在交际中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往中,具有语言所无可比拟的作用与优势,这也是它在人类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它可以超越语言的隔阂, 在无声中传达人们的意愿与信息。当然非语言的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甚至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凡是经过人工雕琢的事和物都可以负载信息,都可以作为沟通媒介,可见理解非语言符号的表现形态对我们搞好人际关系式大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张嘉玉.非语言符号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3,(4).

[2]闫顺玲.浅议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8).

非主流符号篇8

关键词:表情符号;网络游戏语言;网络交际

表情符号在网络交际中的运用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从第一个表情符号“:-)”到颜文字、动态表情包再到近年越来越流行的emoji表情,多种多样的表情符号已然成为网络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么,在网络交际中频繁出现的表情符号,其本质是什么呢?

笔者参考了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赵屹星认为:“(Emoji )表情便是……用以模拟人的面部、体态以及表达在无法面对面进行交流时用户想要传达的情绪乃至思想的视觉型非语言符号。”;余光武、秦云认为:“网络表情符号的本质是具有表情语功能的网络辅助交际手段,相当现实语言交际中的态势语。”;李菲认为:“网络表情符号应该是网络使用者在以网络为中介的传播中用来表达情感、进行社会化非语言提示等功能的非语言传播符号。”

上述三种说法虽然表述不同,但都认为表情符号具有表达情感的功能,都将其视为一种辅助交际的非语言手段,本文便由此入手界定网络表情符号。笔者将观察手机游戏“梦幻西游”中系统提供的“表情动画”(***名称,下称表情)的使用情况,并具体地分析其在网络游戏言语交际中表达情感、辅助交际的作用。

一、“梦幻西游”相关背景简介

手机游戏“梦幻西游”中共有“系统”“世界”“当前”“门派”“帮派”“队伍”“组队”七个频道,其中“系统”频道主要用于系统公告和奖励信息;“世界”频道供所有玩家互相交流,全服可见;“当前”“门派”“帮派”“队伍”频道则分别供同一场景、门派、帮派、队伍的玩家进行交流;“组队”频道则用于固定格式的便捷组队消息。本文选取“系统”、“世界”和“帮派”三个频道进行观察和分析,以期从中看出系统语言、陌生玩家间言语交际、熟悉玩家间言语交际的表情使用特点及其作用。

二、系统频道发言中使用表情的情况

1.系统频道发言概况

2.系统频道发言分析

从使用表情的形式来看,系统消息中使用表情比较规范,通常只用到一种表情,只使用一次,且一般置于句末,作为语意表达的补充成分。

从表情的选择来看,主要选择的是表示“开心”“得意”等意义的表情,这与系统消息的内容(公布玩家活动奖励)密切相关,能够传达一种开心、愉悦的情感,使玩家(尤其是获得奖励的玩家)感到满足和愉悦。

三、世界频道发言中使用表情的情况

为发现玩家在世界频道发言中使用表情的规律,笔者在一个连续时间段对世界频道的所有发言进行观察和记录,排除掉无效及重复的发言后,在共计216条发言中,采集到100个含有表情的发言,并按照性别、内容等进行了分类统计。

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玩家在世界频道的发言中使用表情的情况比较普遍,使用表情率达到46.30%。其中,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在使用表情率上表现出差异,女性角色比男性角色更倾向于使用表情。

2.世界频道发言使用表情的内容差异

根据玩家发言涉及的内容,将其分为五大类,分别统计其使用表情的情况。

3.帮派频道发言中“纯表情句”的使用

玩家在帮派频道的100例包含表情的发言中,有27例是纯表情的,此处姑且称之为“纯表情句”。可以看到,纯表情有时可以***成句,表达发言者一定的情感和传达一些具体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说,表情符号有时可以不仅作为一种语言辅助手段,本身亦可充当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五、小结

本文以手机游戏“梦幻西游”为例,观察了网络游戏语言中表情符号的使用情况。系统语言表情符号的使用比较规范,通常只用到一种表情,使用一次,置于句末,主要作用是渲染开心、愉悦的感情。陌生玩家之间的言语交际,使用表情率达46.30%;从使用率最高的表情来看,主要是表达“快来啊”“开心”“亲近”的意义,使用表情的主要目的是引起玩家注意和拉近与玩家距离。熟悉玩家之间的言语交际,使用表情率高达73.53%,表情在交际中的作用更为突出;使用率最高的表情“小心我咬你’甚至具有一定的负面意涵,却在熟悉玩家直接言语交际中常常用到,而且并无恶意,这与陌生玩家之间言语交际所选择的表情类型差异显著。

网络交际的环境具有特殊性,表情符号作为一种具有表达情感功能的、辅助交际的非语言手段,其在网络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小觑。本文仅以一款游戏为例进行了简单的观察分析,其余作用有待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屹星.Emoji表情符号中的受众心理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6,6(1):46-49.

非主流符号篇9

在我们电视界,电视传播以画面为主的观念贯穿于80年代,而且一直影响到90年代。“画面为主论”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它源于情节性电影观念。电影艺术大师伊文思说过,“画面是电影的主体,解说词只是加强画面效果”。[1]伊文思这句话,不仅对中国电影学术界,而且对中国电视学术界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是电视“画面崇拜”的理论依据。“一幅画就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这一称颂画面魅力的名言,成为电视“画面崇拜”的旗帜。1991年初,当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的洪民生在第三次全国电视音乐交流会上的讲话重申了电视传播“以画面为主,声音加以配合”的观点,[2]电视“以画面为主论”有了***的权威的定论。

电视“以画面为主论”,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北京广播学院教授朱光烈1990年《对一个定论的异议——电视传播中语言与画面功能的比较研究》,[3]提出电视传播是以语言为主的,1991年中央电视台在舟山召开声画关系研讨会,对朱光烈的观点进行了激烈的批评。1991年,林杰谋发表《厚此薄彼的比较方法不可取——与朱光烈同志商榷》一文,批评朱光烈“厚此薄彼”、“厚语言”、“薄画面”。此后,“主画论”者和“主声论”者各执一端,时有争论。主流电视学术界也以“声画结合”论取代了“画面为主”论。

1997年8月,暨南大学教授黄匡宇《电视新闻:用语言叙述、用画面证实》(载《现代传播1997年4期),该文的核心观点是“电视新闻语言符号的双主体构成”,不料却引起“声画结合”论者的反驳。1998年4月,《现代传播》第2期发表马莉的《电视声画不再分离——兼与黄匡宇先生商榷》、杨竞的《略论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同构》,以“声画结合”观点驳斥黄匡宇的双主体论。1999年,朱光烈在《现代传播》上发表长篇论文《“声画结合”论批判》,从12个方面向“声画结合”论开火,提出“语言是构成电视传播的基础”,“声画结合论不具有普遍意义,不具有理论品格”。2000年1期的《南方电视学刊》刊出凌燕的文章《强化画面意识,实现声画的最优化结合——兼与朱光烈、黄匡宇先生商榷》一文,也以“声画结合”作出回应。

电视声画关系引发的争论,其实是两种电视观念的碰撞,争论的双方各执一端,多陈其理。其中也有“调和论”、“声画结合”即“主画论”者意识到画面的缺陷后推出的调和论,“双主体论”也是“主声论”者推出的调和论。但这两种调和论都未跳出“以谁为主”的思维框架,似乎都不能令争论双方信服,反而引发对方更为激烈的批评,这其中原因到底何在?

应该说,电视声画关系的争论,推动了电视学术研究的进展。“主画论”和“主声论”者都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电视界长期以来存在重画面、轻声音、重视觉元素、轻听觉元素的现象,“主声论”者对“主画论”的诘难,打破了这种平衡,却不能解释引发争论的原因。

电视声画关系的争论,说到底是电视叙事艺术符号系统内在机制造成的。从系统论的视点看,电视叙事符号系统本质上是一个自组织系统,它以自身的内部矛盾为依据,通过与外部环境的适当交流而自发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这就是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内在机制,它在形式上表现为互斥、互补和整合。它调节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运动,随着时代的衍变,打破元初的和谐,使之经过重新建构,达到新的平衡,沿着“有序——无序——新的有序”的历程前进。

电视是一门晚近诞生的新兴艺术,它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是地地道道的晚辈,显得年轻而稚嫩。电视在构建自己的符号体系过程中,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那就是无论是画面系统还是声音系统,都从其他艺术形式汲取了养料,甚至可以说是从其他艺术形式脱胎而来。它难以割断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

有一个不容忽视实际情况是,早期的电视人要么是广播界人士,要么是电影界人士,在构建电视符号系统过程中,大家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电视与广播的区别,“听广播”、“看电视”,便是这种区别的最直观的显现。广播只能诉诸人们的听觉,而电视不仅诉诸人们的听觉,更重要的是诉诸人们的视觉。看到了这一区别,人们理所当然地作出判断:广播主要依靠有声语言,而电视主要依靠画面语言。人们致力于电视画面符号的研究在情理之中,而电视画面系统的构建完全建立在电影画面的基础上,因为电视同电影区分的只能是物质手段、成像原理、镜头运用的不同而并无本体上的符号的质的区别,它所运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电影完全相同。人们以电影画面模式来研究电视,认为屏幕上存在没有声音的画面,却不可能存在不见画面的声音,由此推出“无声的画面,仍然可以成为电视艺术作品,而无画面的声音,则根本与电视绝缘”,“没有了画面,就没有了电视”[4]的结论。这是典型的“主画论”。“主画论”在电视符号系统建立之初以及之后较长的时间,居于主导地位,使得电视符号系统成为一个稳态系统。

由于“主画论”的盛行,电视界较长时期重画面、轻声音,重视觉元素,轻听觉元素。结果是:纪实性的电视艺术作品没有同期声,没有真实的环境音响和真人的原腔原调;电视剧几乎都是后期配音,对口型、补台词。重者,口型对不上;轻者,体型对不上、气质对不上、情感对不上、气氛对不上,百片同调,多剧同腔,移花接木。更有甚者,有人试***以画面取代声音甚至文字语言的功能,美国人施瓦兹尼就曾说,“电视使得人类社会进入脱离文字的时代”,“主画论”走向了“画面崇拜”,暴露出许多问题。

然而,电视符号系统一经建立,便具有了系统的内在机制,电视声音系统的功能画面无论如何取代不了。电视声音系统在电视画面系统侵入自己的功能时,其内在机制便会自发地摄取负熵、排除正熵,以维持系统内部的稳定有序状态。这一维持的机制就是前文提及的“互斥机制”,就是说,电视声音系统与画面系统彼此之间互相对立、相互排斥、互相斗争。这种“互斥”的内在机制在系统外的表现就是“主声论”的崛起。

电视声音符号系统的构建一方面移植了广播艺术声音,另一方面亦受到电影声音的渗透,其运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广播和电影并无二致。在电视符号系统构建之初,因有广播艺术声音的完整移植,电视声音系统处在有序状态,其互斥的内在机制并未发挥作用。国内电视学术界普遍认为“电视是广播的延伸”,“广播电视”经常并举,可见电视声音系统对广播声音系统的完整移植。然而,当电视画面系统功能不断地侵入声音系统,产生较大范围的互切边缘区域后,电视声音系统的互斥机制便产生了作用,具体表现就是以朱光烈为代表的“主声论”者向“主画论”发起诘难。声画关系的论争,打破了元初的和谐,直接将电视叙事符号系统导入一种无序状态。

必须看到,电视叙事符号系统中声音和画面的互斥性,仅仅是其内在机制的一个方面,也不是电视声画关系的实质。声音和画面同属电视叙事符号的两大系统,其相互之间的对立、排斥是电视符号系统内部的矛盾斗争。“主画论”和“主声论”都同样从“以谁为主”的问题出发,具有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偏差,将电视符号系统中声音和画面的互斥机制给予过度强化。电视叙事声画两大系统的关系的根本出发点是如何配置并发挥电视的声画功能,而不是“以谁为主”,突出或者削弱声音或画面的功能,因此,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不是声画的互相排斥,而是声画的互相补充。电视叙事符号系统的都存在这种互补的机制。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我们把电视符号系统看作是一个恒久不息、变化前进的开放系统,“开放系统被定义为这样一种系统:它通过输入和输出组建和破坏自身物质成分的行为,同环境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5]电视声音和画面系统正是通过与外部环境(指其他艺术形式或声画之间)的物质交流,保持自身的结构,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这种交流的机制,就是互补机制,它指电视声音和画面对外部环境之间同时共存,互相联系,互相补充,各以对方为依存条件,一旦丧失了对方就丧失了自身。

电视叙事声音和画面的互补机制取决于它们各自承担着的不同的电视的功能,它们各自承担的功能的融合才构成电视叙事的符号系统。电视画面和声音各自功能的负载并不意味着它们处于封闭状态,恰恰相反,这两大系统都处于开放状态。一方面,电视声音和画面各自都从相邻艺术和相关范围汲取营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电视声音和画面符号的构建,***品格的形成是一个过程,是从较低水平的有序向较高水平的有序上升的流转不息、生气勃勃的过程。在这两种有序状态之间,电视声音和画面以其互补机制,通过与外部环境(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与联系,刺激与反应、“同化”与“顺应”,打破旧的有序,导问新的无序状态。这是电视声音和画面互补机制表现出来的独具特征的形式。电视叙事艺术晚出,电视画面从电影画面汲取营养,电视声音从广播声音延伸,形成一种元初的有序。随着互补机制的形成,电视声音和画面均需脱离母体,进而建构自己的***品格。因而,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人们致力于电视声画两大符号系统的构建,努力寻电视艺术的“个性”,终于为自己争得“第九艺术”的地位。

电视艺术地位一经确立,其互补机制便日益强化。电视不断地同其他艺术形式交流,从而打破元初的和谐,导向新的无序状态。在90年代以后,许多艺术形式与电视联姻,交叉渗透,电视诗歌、电视散文、电视小品、电视舞蹈、电视音乐,等等,莫不反映出电视互补机制的强大作用。正是这种交叉与联系,使得电视声音和画面两大系统内部发生不平衡状态,尽管其互斥机制可以排除正熵以维持有序,但交叉与联系的广泛使得电视声画外部环境的干扰加强,正熵激增,元初的和谐被打破,电视声画走向了新的无序状态。

另一方面,电视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除电影外)大多的一种符号体系作为要素,电视以声音和画面两大体系构成其符号系统。声音和画面在与外部环境交流的同时,互相之间亦不断地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是以声画各自负载的功能为交换内容的。交流的结果便是声音和画面在功能上产生了互切形式,出现了中间环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中间环节的产生并非互相排斥而是相互交流的结果。因此,电视声音和画面的交流应该是一种互补关系,而非对立关系。这是声音和画面关系的实质。

无论是“主画论”还是“主声论”,看到的都是电视声音和画面内部的互斥机制,强调的都是声音和画面的互相对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斗争,以为强化某一方面的叙事功能,必然削弱另一方面的叙事功能,这其实都是片面思维的结果。电视声音和画面各自负载了不同的电视叙事功能,声画之间除了相互对立、排斥之外,其本质的关系是互补关系。电视声音和画面的交流,使其功能上产生了互切形式,出现了中间环节。这个中间环节,既非声音在功能上取代了画面,也非画面在功能上取代了声音,而是声音和画面都可以负载或共同负载了某方面的电视功能。就是说,电视声音或画面某一方在某一方面功能的强化,并不能削弱另一方在这方面的功能,而是在这方面出现了边缘区域。由于电视声画互补机制的作用,电视声音和画面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交流的同时,互相之间亦不断地进行物质交换,这就出现了两种相切的边缘区域:一是电视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切的边缘区域,二是电视声音和画面功能上的相切的边缘区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视的互补机制日益强化,这种边缘区域必然走向扩展。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任何试***扭转这一趋势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实际上,“主声论”和“主画论”的努力都是这种努力,双方都试***准确界定以至强化声音或画面的功能,忽视了声画功能互切的边缘区域扩展的趋势。

在电视声画功能互切的边缘区域扩展面前,发挥作用的应是电视声画的内在的整合机制。从系统论动态原则看,由于电视声画的互补机制的作用,引起了声画内部的变化,发生了不平衡状态,这时就有新的行为,将无序导向新的有序,建立新的平衡,同时又向着比受到干扰以前更加稳定的平衡前进。这就是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即对电视声音和画面的基本属性、基本功能和审美观念的调整和规范。电视声画的内在机制并不允许“边缘”区域的无限扩大,因为“艺术越接近到它的或一界限,就会渐次地消失它的一些本质,而获得界限线那边东西的本质”。[6]这时候,电视声画的整合机制就会自我调节,在旧有本质的基础上,整合相切时产生的特质,从而建立起新的本质,完成更高形态的本体建设。实际上,在电视声画关系争论的同时,这种整合就已经发生,“声画结合”、“声画同构”就是这种整合的表现。或许,“声画结合”、“声画同构”如朱光烈、黄匡宇先生指出的那样,还存在很多理论上的问题和缺陷,但是对电视声画关系的整台却是电视声画内在机制的要求。

笔者认为:对电视声画关系的整合,不仅涉及电视传播的基础,而且涉及电视的本质。我们以叙事理论审视电视声音和画面,并综合争鸣各方的观点,提出以“声画一体”对电视声画关系进行整合。电视声画关系整合表述为:电视传播的声画关系是以语言为基础,以叙事为本质,主要通过声音叙述和表现、画面描写与再现,声画功能互补的声画一体的关系。

首先,电视传播以语言为基础。语言是以“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资格被归入现象之列的,语言的交际功能显而易见。每一个人都可以体会到在他和其他社会成员接触时,他都要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哪怕是极其简单的所谓“寒喧”,也要运用语言来进行。正因为这个缘故,只要有社会生活的存在,只要有人们之间的接触,就要有语言。从人类社会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有语言。人类创造了语言,以语言来进行思维和交流。语言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在生命的诞生与终结这一点上,人同其他动物没有区别。然而,人却因其精神的存在可以不死,精神的不死在于语言符号。人肉体消失了,但其精神却被语言符号锁定并流传下来。人类创造了巨大的文明,这个文明离不开语言符号。语言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如朱先烈先生分析的那样,文明社会人的交流,他们的经济、文化、***事、教育、科学等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都是借重于语言进行的,文化、教育、科学都是用语言构成的,人类的一切传播都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电视也不例外。语言不仅是电视传播的基础,也是画面解读和阐释的基础。

其次,电视传播以叙事为本质。电视的本质是什么?张锦力在《解密中国电视》中否定了对电视本质从电视定义方面作出的理解,认为“电视的第一本质是对新闻的传播,而不是什么第九艺术,也不是什么画面纪录”。以新闻传媒作为电视的本质,笔者不能苟同。从传播学观点看,电视是视听合一的媒介,视听兼备决定了电视具有极强的形象感、现场感和过程感,由于是电子媒介,电视时效性强,保存性、选择性差,这些是电视传播的特点。认为电视传播的本质是新闻,仅仅看到了电视传播时效强的特点,试***以一个方面的特点概括本质,显然是片面的。仅符号学的观点看,电视声音和画面分别包含了电视传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系统。符号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指代性,符号总是代替某一事物,它承载一定的内容(概念、意义),是传播活动的基本要素。符号的基本属性是指代性、社会共有性和发展性。从电视承载的符号看,怎么也难以得出电视传播的本质是新闻的结论。

那么,电视传播的本质是什么?我们从其功能切入看看会得出什么结论。电视属大众传播,查尔斯·莱特认为,大众传播的功能共有四个:监视环境、舆论引导、传承文化、娱乐。胡正荣据此概括为: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7]功能决定了电视节目的编排。在大多数的电视节目里,浸透的是叙述。那些电视剧、供电视播放的影片、动作系列片、卡通片、新闻、纪录片等等,都是叙述性文本;那些供消遣娱乐却有着描述、教育或论证之类目的的其他电视节目也往往以叙述作为达到目的一种手段。“惟一的一种贯穿始终都避免叙述的电视节目是那种依自身的交替规则结构十分明显的节目:例如游戏节目,体育锻炼节目、记者招待会、访谈节目、音乐节目、体育竞赛等。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叙述也在悄悄发挥作用。比如说,一场足球比赛就可以看成是一个队胜利和另一个队失败的故事,可由体育竞赛播音员来叙述”。[8]因此,叙述不仅是电视中起主导作用的文本类型,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叙述结构就像是一座大门或一个栅栏,即使是非叙述性电视节目也必须穿其而过。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是由叙事话语规则构成的世界。由此,我们自然得出电视的本质是叙事。

第三,电视主要通过声音叙述表现、画面描写再现。语言基本上是一个听觉系统,语言的模式是一种时间中的系列运动。在运动中,语言符号主要由声音负载。电视声音是一个时间流程,它在时间中运动,是历时性的。叙述是一个过程,是线性的、流动的,也是历时性的,是时间的艺术。这与电视声音的特质是相同的。因此,电视声音主要承担了电视的叙述表现功能,电视亦主要通过声音(语言)叙述表现。当然,电视并不完全依赖声音叙述表现,画面也可以叙述表现,声音亦并不只是承担叙述表现的功能,它也可以描写再现。

电视画面负载了非语言系统的全部具象性符号。它以流动、动态的空间,通过横向的展示,主要承担电视的描写再现功能。再现是描写性的,共时性的,这与电视画面的特质相一致,因此电视画面主要承担了描写再现功能。电视并非仅仅通过画面描写再现,声音也可以描写再现。画面的叙述和声音的再现就是电视声画互切的边缘区域。

第四,电视声画一体,交相扶持。在视听兼备、有声有形的电视叙事艺术中,画面赋予声音以形态、神韵,声音则回报画面以生命、现实感和生活气息。在电视叙事文本中,声音(语言)历时性地提供事件、人物和背景,画面则共时性地展示这一事件、人物和背景。声音和画面,如骨肉难分,相辅相成,交相扶持,相得益彰,一损俱损,一荣皆荣。因此,我们说电视是声画一体的时空复合艺术。

笔者认为:非要在电视声音和画面中分出以谁为主,无异于非要在人之手足中分出以谁为主。声音和画面各自承担着电视的功能,它们的功能之间可以交叉,但不可能互相替代。强调声画一体,其实就是要充分发挥声音和画面的功能,声画交替扶持,互相补充。有的论者将声画两张皮现象归咎于“声画结合”,“声画同构”,是不够准确的。声画两张皮现象是强调声画互斥机制造成的,无论是以声音为主还是以画面为主,都无法解决两张皮现象,而声画一体,为声音和画面共同完成叙事任务提供了理论支持,更能解决声画两张皮问题。

收稿日期:2001-06-18

【参考文献】

[1]朱光烈.“声画结合”论批判[J].现代传播,1999,(5).

[2]洪民生.繁荣电视音乐,为屏幕增光彩[J].电视研究,1991,(3).

[3]广播电视业务[M].电视业务,1990,(1).

[4]高鑫.电视艺术学[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贝特朗菲.开放系统模型[J].哲学译丛,1983,(2).

[6]剔林斯基.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M].

非主流符号篇10

关键词 《超级中国》;国家形象;“他者”视域;二轴符号分析;归因

中***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上升,世界上关于中国形象的莫衷一是,“中国崛起论”“中国”“中国不确定论”等言说此起彼伏。这反映出不同意识形态行为体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判断,可见中国国家形象不仅关联着一国对他国的好感或影响力,也反映出国家间形成的一种交互性与竞争性关系。而韩国KBS推出的纪录片《超级中国》,不仅是一种从“客观存在”到“被认识、被反映”的过程,而且是国家行为体及民间互动与关系建构的体现,展现出韩媒对中国形象叙事的“他者”视域。

一、“他者”塑造的国家形象叙事与符号化生产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构成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形象的建构往往是国家间以及结构内交往互动的产物,也存在着认知形象的“我形象”、与“他形象”的内外双重维度。埃里卡・穆克吉(EricaMukherjee)认为,国家叙事是国家认知存在的基础,有利于提升国民对国家及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了解不同文化的根源。国家叙事通过价值意义的表达来促进国家形象的故事化传播,而本片是韩国媒体眼中的中国,它并非韩国***对中国的认知,只是民间对中国的认知与感受,是对中国形象的叙事传播。

国家形象纪录片承载着国情与***治理念、经济社会观察、历史文化与民俗及时代精神,是被系统化、结构化的符号系统。国家叙事作为纪录片背后的思维框架,彰显出叙事符号下纪录片文本的价值域与影像魅力。纪录片的叙事就是通过历时性的语言符号与共时性的非语言符号的构成,并决定其功能和类别。语言符号通过“能指”与“所指”的选择与组合来展现出流逝的声音意义,非语言符号的视觉叙事向受众呈现符号背后的意义。将符号二轴系统“组合轴”(syntagmatic)与“聚合轴”(paradigmatic)的两个展开向度,组合与聚合分别通过其连接性与类同性构成多层次选择组合系统,分别勾勒大致框架、解决逻辑与心理关系问题,达到移情式隐喻和交感式转喻的双轴互动。

基于叙事符号及符号系统的结构与关系理论,从两个层面对该片的符号系统进行分析。微观上,以电视叙事符号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为基本架构,视历时性的语言符号(场内外人物语言、屏幕文字、画面文字)视为组合轴,共时性类同的非语言符号(构***、造型、音响、音乐)视为聚合轴,着重考察影片自身符号系统的建构。宏观上,“他者”的镜像体现了国家形象叙事中的二元系统,以故事化的叙事符号为主体,搭建起中国形象编码的组合轴,标志纪录片的意义空间,同时运用类同原则分析其聚合的联想组合,探寻其隐藏的深层逻辑和心理关系。

二、文本分析(结构,关系)

《超级中国》中符号的选择、组合与聚合意在展现出媒介呈现的国家形象,每一个影像叙事符号都是为展示中国国家形象服务的,这些符号意义的所指、生成机制、价值认同则构成了一个具象化的中国形象。微观上,语言符号的信息结构与非语言符号的功能性作用意指生成。宏观上,运用联想性指涉、抽象组合功能作用对中国国家形象进行符号化叙事塑造的系统建构,在意义的编码中完成符号意义的传递。

(一)微观符号意义建构:用符号指涉中韩相互影响关系

1.隐喻符号功能指涉。《超级中国》巧妙运用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组合,通过隐喻指涉出“他者”形象互为因果的关系,从而塑造出中韩两国相互影响的种种心态。如下表l例2,旁白介绍(语言符号)中方企业在韩国房地产买卖,画面呈现磅礴气势的航拍全景和沉重深邃的音乐(非语言符号),无疑在向受众们提醒,中企在韩房地产扩展之迅猛、影响之深远不容忽视。

2.表象符号功能指涉。符号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提出了推理概念的符号(语言符号)和表象的符号(非语言符号)。在视听艺术中,非语言符号通过画面构***与音响音乐来传递、揭示、还原表象符号意义。在表2《超级中国》的微观叙事中,语言符号对故事的基本概念建构,非语言符号在此基础上对故事进一步发展,从而通过符号组合聚合法则生成表象背后的意义所指即意指作用,如此一来该片呈现的中国国家形象则不言而喻。如例5,语言符号传递了中国地域充满朝气的意象,画面(非语言符号)显现了具象化的中国产品,暗示了陆地通达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从而呈现了中国四通八达的大国形象。

3.符号组合深化意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组合建构是深化所指的双重结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同时作用,产生强烈的意指作用。表3中所列,从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对同一符号项的双重编码同时显示了符号组合和深化意指的作用。如例4,旁白介绍(语言符号)企业中******发展,画面(非语言符号)呈现企业运行及文化与执******(中共)倡导的主流价值的一致性,两者组合暗示中国执******理念影响广泛,从而建构出***的民意基础与引领性。

(二)宏观符号的意义生成:用符号化叙事来塑造多重国家形象

1.符号表层结构指涉正面意义:中国影响世界。符号结构就是元符号或符号之间的选择、排列、组合、聚合、连接形成的架构,即符号元素的组合联系。该片的叙事符号呈现出了横向组合和纵向组合两种符号模式,无论是横向的符号组合,纵向的时间或发展线索组合,都通过符号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符号模式之间的规则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建构起符号意义的横向和纵向结构。

(1)横向组合延展广度:中国文化软实力与中共改革、执***力的肯定。横向组合模式在表层上对不同元符号进行历时性组合排序,通过对同一属性的不同元符号重叠、组合,形成无限的符号表达,生成符号模式下的意义。《超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符号模式在组合轴上排序组合与多种元符号的重叠排序建构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软实力系统:不仅有薪火相传的传统文化,更多则是现代意义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诸多文化领域的优秀成就及新闻领域的表现力,具有一种大跨度、多视点、持中的话语风格。而在聚合轴方面,在逻辑上从一个具体叙事符号进行深层的认知转喻,上升到中国叙事的高度,如音乐方面,钢琴家朗朗世界级演奏受到关注转喻为音乐无国界的中国影响力;美术方面,中国美术在韩国市场的开放度与数据调查呈现出中国打破西方画家独占世界美术市场的势态;传统文化方面,通过郑和下西洋这一具象叙事符号引入,经过逻辑关系层层组合出中国与欧洲历史勾连及今日的互动联系。从而通过对音乐、美术、电影等不同领域符号进行横向组合聚合起中国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宽广性与深邃性的特征,并对元符号进行深层联想,构建出中国走向世界的时代特征,从而生成聚合轴意义:中国***府主导下的软实力***景,也呈现了中国符号参与世界意义的建构。(***1)

关于中共执******形象叙事从***组织与领导力相关多个元符号进行多维度的扩展,通过永联村、权力核心、***员组织、与时俱进、大学生***员、履历六个方面的叙事项进行广度的呈现。同时在对永联村、***组织发展等多个元符号单元项中,也呈现出了注重纵向的深层表达,通过联想叙事把永联村的富裕与永钢发展、永联村***支部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生成了这一元符号聚合意义:永联村因为***而繁荣。如此产生其共性的聚合意义:有了***才有今天,塑造出执******亲民为民的先进性形象。(***2)

(2)纵向组合扩展深度:中国改革的步伐与崛起的影响力。纵向模式是单一元符号的多维度显现,横组合轴上进行符号历时性或随意的表层组合,纵聚合轴则是符号联想关系的逻辑先后的深层呈现,以此生成符号化叙事的聚合轴意义。全片多运用纵向组合的深度扩展来呈现多侧面的中国:人口力量形象的阿根廷草原叙事、王斌集团叙事,经济形象的房地产买卖、莫罗科查村庄,***事外交形象的斯里兰卡叙事、尼加拉瓜运河叙事,陆地与城市形象的西安叙事等单元都是从一个具体的叙事角度出发生成符号意义,塑造国家形象。

《超级中国》中陆地与城市形象叙事项通过西安这一元符号项的多项组合呈现出西安发展的历时性势态,从而生成出聚合轴意义:中国陆地与城市关联,文明与现代化关联。(***3)本叙事单元先着眼西安历史发展符号的编码一黄河文明、兵马俑历史阶段与时代文明、人类文明兴起以及与陆地发展历史符号进行历时性组合呈现,再到西安城市发展即IT业中心、高铁建设、一带一路等城市与社会经济发展符号的勾连,形成了对西安元符号的纵向扩展深度,从而生成多维度的意义空间。

该片的纵向组合模式更多运用叙事作为线索,将叙事情节在组合轴上大跨度的连接,一个符号关联下一个符号,由此进行组合。人口力量形象的阿根廷草原叙事项,就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叙事链进行符号排序与组合,形成符号间的纵向组合结构,反过来符号在结构中的纵向组合也生成符号存在的自身价值,实现其符号意义。该叙事单元的组合聚合***显示出组合轴上多重叙事项:放弃牧业一黄豆一喂猪一肉类消耗一饮食习惯一世界影响。制片人运用叙事链条的这些表层符号排列,从逻辑上深化至中心主题:阿根廷草原叙事项折射出中国与世界的双向互动,同时也表达了中国庞大人口基数的影响力。(***4)

2.符号深层结构指涉矛盾性:对中国崛起的双重认知。在符号二轴系统中,对碎片化的表层符号进行发展过程组合,再通过聚合轴联想解码符号隐藏的内核,该片就运用宏观符号通过联想性指涉、抽象组合进行深层结构的构建。该片片头借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之口道出了片名“SUPER CHINA”表明其视角双重性。中国知名学者的言说既有中国视野代言人思路的阐释,又有与其对话。缘此,便形成了全片关于中国叙事的逻辑起点――包容、持中、焦虑与担忧。其次,在全片叙事焦点的选取上,分别以经济形象和外交形象两个叙事单元为重心,搭建起符号系统的深层次结构***式。

(1)对中国经济崛起的双重认知一受益与焦虑。《超级中国》中经济形象叙事单元的符号化过程,主要通过房地产买卖和秘鲁莫罗科查村庄这两个叙事单元生成意义,横向组合轴上对叙事单元进行线性符号化呈现。一系列的叙事项的合并,又生成更大意义群,即纵向聚合轴上对中国经济形象的编码意义。现实中,中国经济平稳发展势头良好,彰显出友好合作的新型大国形象,但在全片的媒介呈现中,符号化叙事的影像却暗含着:这一经济崛起背后潜藏着周边的焦虑亦或对本国竞争力的担忧。(***5)

中国经济形象的呈现是从中国人在韩国济州岛进***地产买卖这一具体的事件切人,通过购房一高端房产一永久居住权一房地产置业一赚钱回国这一系列叙事单元的组合来完成,再扩展到叙事者对房地产买卖的深思一济州岛开发预期目标一对韩国造成更深层次的负面影响,从而生成意义:中国置地虽韩方获利但却深层次地威胁到韩国此领域的健康发展,彰显了符号深层结构下的矛盾性特征一有损韩方的本质性、主导性。

片中对中国经济形象叙事的另一符号化运作从对外资源开采角度切人,以中国在秘鲁莫罗科查的资源开采为线索进行故事化呈现(***6)。片中展示中国企业言而无信、重利轻义的典型形象,再通过中国对世界资源开发一中国成长一世界价格上涨一国际社会采取措施的一系列叙事项组合,联想性指涉中国资源开发在经济伦理学上存在弱项,这些多维度抽象组合和联想性指涉生成聚合轴意义:中国资源开发令世界担忧。

(2)外交与安全的悖论:援建促发展与海外扩张。该片的外交与安全形象叙事单元的生成与上文经济叙事单元的编码组合相似,皆通过组合轴的线性单元符号展开,再在聚合轴上生成联想性指涉意义。从片中选择斯里兰卡港口与尼加拉瓜运河两个叙事单元来叙述援建与扩张的悖论(***7),在斯里兰卡港叙事单元中,通过援建一友好外交一中国意***一石油输出一霸权势力的线性叙事,一方面在表层叙事中展示中国友好外交形象的组合,但在聚合轴上却凸显中国石油输出、中国与印度发展相异的符号化叙事,从而生成聚合意义:中国对斯里兰卡的援建含有海外扩张的野心。

三、符号价值:“他者”差异化背后的归因

以上分析可见本片具有正反双向的叙事策略和多重的叙事符号功能,韩方“他者”镜像下中国形象的多重性、复杂性与矛盾性塑造,于是片中更多注重和凸显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创新性与力量,并正视中国叙事的正确逻辑起点一作为国家执***者的中国***的合法性与治理能力。然而在安全领域(经济、外交和国防)的叙事中,更多地表现出对中国崛起而削弱韩国竞争力及对自身安全的担忧。但我们不止步于对《超级中国》文本本身(关系/结构)的关注,再深挖文本外的相关要素,追问谁在说、不同叙事主体的言说方式以及谁在看?故此,应进一步聚焦本片的言说者即制片人,并与代表西方主流媒体的BBC对中国形象叙事加以通观,同时也要留意该片播出国的民众接受心态,最后还可就我国媒体的国家形象叙事进行“他者”与“我者”的主体间对话。

(一)言说者文化决定“他者”基调

该片由韩国KBS电视台推出,其制片人朴晋范不可避免地带有言说者的价值观,其认知态度也对该片的叙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言说者的身份来看,朴晋范曾是韩国留学清华大学“知华派”项目的新闻与传播硕士生,从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出发替韩国的发展、人民的生存与权利来思考问题,故面对邻国这个大国的崛起,其叙事中交织着两种矛盾心态。从言说者的角色来看,作为一名韩国驻华记者,他对中国发展和变化有着传媒人敏锐的洞察力,存有对中国越广大越复杂,越“大国难测”的好奇心与探索热忱,其“世界看中国”叙事角度,恰好为韩国提供了看待中国的新视野和更好应对中国的崛起与自身存在的思考点。另外,不局限于制片人,宏观上言说者们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浸润,其融合性、非排他性对其国家结构有着深层影响,儒家社会关系圈“由己及人的同心圆”属性也影响着文化圈的“向化”,没有绝对的“他者”,而是相对的“我者”。

(二)地缘***治与受众心理关联价值实现

《超级中国》的制作与播出时机与2014年中韩蜜月期的开启时间恰相吻合,伴随着中韩“宣传战”的持续升温,该片应运而出。该片多维叙事中正面逻辑是对“他者”认同,也是韩方在建构东亚命运共同体中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与自我位置战略的认同,也是对中韩“合作的进化”共生体系的呈现。同时,折射出韩国人看待中国的眼光由过去的俯视转为平视甚而仰视。韩国人一直没有停止了解中国的努力,每年都会播出大量有关中国的纪录影像,但多偏重人文历史介绍。随着中韩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影视文艺作品如综艺节目、电视剧都促进了国民间的相互了解与好感。由此看来,此部全面介绍中国崛起的影片炙热是上述要素发酵的结果。正如索尼亚・利文斯通(Sonia Livingstone)所说,电视作为一种建构性的、为文化所定位的符号性产品,只有通过与受众建立联系才能被理解而产生意义。从韩国国民的接受心理来看,对于中国崛起的华丽时代叙事,从另一个方面也引发韩国国民醒悟与忧虑。环球网就报道称韩国观众“既羡慕又害怕”,对于自己邻国中国的快速发展让他们感到不安。韩国受众的心理与该片中国叙事的路径是否吻合虽有待进一步考察,但韩版的“他者”心理也须引起有关国家形象叙事的整体性思考。

(三)西方视域下的“他者”差异

西方世界习惯于对中国指手划脚,韩版的《超级中国》却更为包容和正面,少了大量而过度的关于中国发展“脏乱差”的问题,而是借多国各行各业的受访者之口的客观角度向韩国观众讲述一个大国的形象。于是,我们把目光投向英国BBC,试***勾勒出其叙事话语的“他者”特性:其一,《今日中国》(《China》)(2006)虽也以“中国崛起”为背景,但选材多以社会的阴暗面为主,紧盯权力与民众、中国女性、环境问题、法制建设漏洞,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轻描淡写。其二,《中国人要来了>(《The Chinese Are Coming》)(2011)虽以西方的视角描述中国人涌进非洲开发,却仅狭隘地大量炒作中国破坏当地环境及所谓的新殖民主义的劣迹,该片负面叙事的另一例是针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在美国引起文化和经济安全上的巨大恐慌。其三,《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2014)以武汉这样一个典型的中部崛起城市为例,展现了中国令人惊奇的高速经济增长背后不健康发展假象,指责中国的***体与机制,是西方媒体对中国崛起焦虑的体现,表现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看空。西方主流媒体受其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的制约,其叙事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中国的负面形象上,呈现出西方世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否定,其实质是意识形态的理念之争,说到底还是***治上的不信任与文化上的偏见与傲慢。而《超级中国》的“他者”视域,基于其地缘***治、国家利益、文化交流、经贸关系等考量,而显得较为客观持中,当然这也只是韩国知华派对中国的言说而已。

(四)关于中国的“自叙”与“他叙”的对话思考

非主流符号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非主流符号10篇

学习

郑板桥的小故事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郑板桥的小故事10篇,内容包括郑板桥简单小故事20字,郑板桥小故事完整版。

学习

好看的空间留言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好看的空间留言10篇,内容包括好看的空间留言,一些适合空间留言简短句子。1.留言板:其实,不要小看留言板,留言板有很大作用,对于增加访客的活跃度和信任度都很重要。你可以店家留言板,上面会有一个主人寄语的,就是别人看你留言板就

学习

三字经朗诵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三字经朗诵10篇,内容包括三字经朗诵教程,三字经朗诵完整版摘句。今天我参加了《三字经》故事朗诵比赛。一共有20人参加了比赛。我表演的节目是《铁杵磨成针》。喊我的名字时我非常紧张,心怦怦地直跳,快表演完的时候,我看着马老

学习

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大自然现象的作文,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400多字。作为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经验的高度总结和对未来发展道路的科学前瞻,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忠实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科学发展

学习

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别忘了给生活加点糖10篇,内容包括别忘记给生活加点糖,给生活加点糖下句是什么。生活就像一杯白开水,只要细细品味,总能尝到那一丝清甜。有太多的事被我们的匆匆而忽略,有太多美好的事物被淹没。可能是早晨起来的那一束阳光;可能

学习

养蚕工作经验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养蚕工作经验总结,内容包括养蚕简单心得体会,养蚕农户养蚕心得。二、加大宣传。注重总结技术培训,利用科技之冬,科技大集。3月下旬至4月上旬利用牡市广播电台、**市电视台宣传发展**养蚕业,投入3000余元。全年发放蚕业技术资料

学习

计划生育工作信息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计划生育工作信息10篇,内容包括计划生育信息简报,计划生育论文十篇。一、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现状与意义我国计划生育信息统计工作主要采用层层分级的方式,首先在各个市县对该地区的目前人口总数、出生率以及死亡率的数

学习

美在你身边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美在你身边作文10篇,内容包括美在你身边作文,美在你身边400字征文。吴斌叔叔走了,一个人感动了一座城,他让一座城流泪。吴斌叔叔走了,但他永远被人们记在了心里,永远也不会忘记。吴斌叔叔在严重受伤的情况下想的不是自己,他心里

学习

感恩教师黑板报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感恩教师黑板报10篇,内容包括感恩的黑板报粉笔画,感恩教师黑板报主题内容。

学习

沁园春长沙课件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沁园春长沙课件10篇,内容包括沁园春长沙课件,沁园春长沙原文word文档。1.2借助多媒体技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单一的“黑板+粉笔”组合,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按照一定的

学习

淡然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淡然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淡然诗句集锦,淡然的诗句100首。东晋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却流传千古而不衰,千百年来,历尽岁月的涤荡,始终为人称道,对后人影响极其深远。正如元人金好问所赞:“一

学习

情诗散文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情诗散文10篇,内容包括情诗散文诗,经典散文情诗100首。舌尖上滚烫的语言的一种温馨的扩张中,跃动的爱情意味深长的梳理着复燃的心灵,储满在飘逸躁动的神秘园里。2释放着压抑多年的一种不可公开的充满苦涩的久久不散久久渴望的

学习

早教教案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早教教案,内容包括早教教案模板范文简单,1-2岁早教教案。教学目标:对三优对象进行最基础的早教启萌。教学重点:理解早教的重要性。教学思路:要让年经父母主动加入早教必须让他们理解早教,要理解早教必须弄清早教的重要意义,要弄

学习

凡卡的故事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凡卡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凡卡的故事,凡卡的故事简介。

学习

非主流伤感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非主流伤感10篇,内容包括早期伤感非主流语句,非主流伤感独白。3、不要以为对着你笑的人就不会背着你哭。4、呆呆地,望着电脑,手起指落,不知道在敲打什么,只是茫无目的,敲打着零碎的文字,敲打着零碎的思想,敲打着零碎的时间。什么时

学习

标点符号练习题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标点符号练习题10篇,内容包括标点符号练习题附答案,标点符号的练习题。A.“激情”源于希腊语,原意是“上帝本色”,这里的上帝本色不是别的,而是指一种持久不变的爱心-恰当的自爱(自我接受)和由此延伸出的对别人的爱。B.古人赏梅,

学习

非主流日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非主流日志10篇,内容包括非主流经典日志,非主流时期的日志。经过“黄金时期”的经济腾飞,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OPEC对日本禁运石油,由于其能源结构中石油占到3/4,而其中90%来自于海湾地区,导

学习

非主流颓废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非主流颓废10篇,内容包括非主流颓废的文案,非主流颓废伤感日志。3、但愿善良的人都能得到幸福。也但愿那些不那么善良的人可以变得善良之后再狠狠地幸福吧!4、有的人说不qing那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5、我的世界不允许你

学习

网名符号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网名符号10篇,内容包括网名符号格式推荐,网名装饰符号。3、Cry︶寂寞4、寂寞说爱你5、Smile過期℡6、哭到_微笑_7、搁浅记忆的忧慯8、夏季゛苦笑着思念等待9、ミ掉在愛的沙漠丿10、时间冲淡了爱情ヾ11、伤却美12、℡倒不出的

学习

数学符号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符号10篇,内容包括数学中的符号,长的数学符号。"对,对不起,”明明不禁脸红了,“我以后再也不这样了。”“0”和“1”有点心软了。可“6”有要求:“你必须把我们写端正才可以。”明明拿起笔和纸,一笔一画地把“6”、“1”、“

学习

电视广告中创意符号的传播学解读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电视广告中创意符号的传播学解读,内容包括电视广告的文体学特征,电视广告创意的思考方法。【摘要】本文通过对两则广告的对比分析,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解读电视广告创意符号的运用技巧。如语言符号的运用既要明确广告诉求,又要从

学习

爱护你身体的美丽符号

阅读(21)

女人的腰,是除了女人的臀部和胸部以外的第三种性感符号。女人的腰,常常是以无声的线条来表示意义的,线条和色彩是人类在有声语之外,最具有表现能力的无声言语。人类发出的语言信息,以无声语的含量最大,内涵更丰富,更具有多变性和多意性,更具有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