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的诗词10篇

凄美的诗词篇1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 杜鹃 意象 审美意蕴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春夏季节、暮春时刻,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悲伤之情顿生。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相传它是望帝杜宇的化身。在《蜀志》中这样记截:望帝称王于蜀,得荆州人鳖灵,便立以为相,“后数岁,望帝以其功高,禅位于鳖灵,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惨”。杜鹃感人的渊源和“声声啼血”的哀鸣,激发了无数文人的情怀。杜鹃就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下面我就来谈谈它在古典诗歌中的审美意蕴。

一、抒发乡愁、思念之情

杜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如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的诗词鉴赏题是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子规”意象的含义是: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幽梦不断。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吴融《子规》:“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该句意为:傍晚杜鹃的凄切之声,使湘江上尚未归家的游子更加忧愁悲伤,更加归心似箭。

再如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二、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苏轼《浣溪沙》:“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松林间沙路洁净得不沾泥土,潇潇的暮雨声和布谷鸟的啼叫声在回荡。作者虽贬官黄州,但他从自然景物中汲取生活的乐趣,杜鹃鸟在这里烘托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由景入情,作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光流逝,得出了“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胸怀旷达、信念坚定不移的思想感情。“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生怕子规声到耳,苦羞双燕语穿帘。”(朱淑真,《伤春》)“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曹雪芹,《红楼梦・桃花行》)“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都是借杜鹃鸟来烘托伤春惜春之情。

三、表现环境之凄凉

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就是借“杜鹃啼血”来渲染江州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州的哀怨之情。而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则是借愁鸟子规的哀啼来烘托山的高峻奇险,渲染环境的阴森恐怖,从而达到强调蜀道难的目的。再如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从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就更增加了环境的凄凉和词人无穷的愁绪。此情此境,当然只能以“可堪”道之了。

四、比喻忠贞之情

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的那首《金陵驿》了。写这首诗时,南宋***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今南京)亦被***元***攻破四年之欠。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尤其是诗中的那句“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不知感动和激励了多少代的仁人志士。在诗人看来,尽管当时整个金陵城都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中,我也不愿离她而去,因为那是我的母亲,我的挚爱。但元***不让我在此久留,肉体留不下,就让我的忠魂化作啼血不止、怀乡不已的杜鹃鸟归来伴陪您吧。本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誓死如归、以死报国的坚强决心。

五、表达送别、怀人之意

白居易《江上送客》:“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

杜鹃声声鸣啭,哀怨、凄凉,似哭;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寻夫,泪洒斑斑湘竹,如血。鹃声似水,斑竹成泪,送别的凄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句,写杨花漫天飞舞,飘泊无定;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六、寄寓征人未归之意

杨万里《杜鹃花》:“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暮春时节,杜鹃花开,杜鹃声起,声声不歇,啼血不止。满眼满耳尽是思人之事。诗人从对方切入,杜鹃泣血不停,征人滴泪不止,表达对征人的无限思念。

韦应物《子规啼》:“高林滴露夏夜清,南山子规啼一声。 邻家孀妇抱儿泣,我独展转何时明。”

在夏夜,“南山子规啼一声”格外凄清而悠远,细节之一是,征人未回,孀儿抱泣;细节之二是,诗人不归,辗转反侧。杜鹃夜啼,既引人之思,似乎又是诗人自身的投影与写照。

从以上几点可见,或有冤屈、或是哀怨、或客居异地,或是伤春,或是谪居,都因为杜鹃啼至血流还不止,都寄托了诗人的伤感和哀怨,因而强化了杜鹃的悲情感人的意象。所以中国几千年一代代的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写道:“物之能感化者,在天莫若月,在乐莫若琴,在动物莫若鹃,在植物莫若柳。”杜鹃是一个感化人心、骚人独钟的鸟类意象,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鹃声凄凄,晨鸣暮吟,表达了诗人丰富的心灵世界,表现了古典诗词丰富多彩的审美意韵。

参考文献:

凄美的诗词篇2

善于运用意象思维,能快速地理解诗词的意境。所有的意象都带有诗人特有的情感,具有特定意味。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诗中,作者运用的意象有:白帝、彩云、江陵、轻舟;江流水声、两岸猿声,通过这些意象抒写了诗人喜悦畅快的心情。一种意象只有经过诗人审美的眼光和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才能成为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掌握常见的意象,可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古诗词中最为常见的意象往往是植物。柳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诗经》里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李白有词:“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的意象往往代表着感伤、留恋、怀念等情感,通常用于朋友送别。春草也是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绵绵无尽头的春草比喻离愁别恨。而芭蕉、梧桐在古典诗词中都染上了孤独、凄苦、哀愁的情感色彩。李煜的“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则奏出了一支萧瑟凄清的秋窗夜雨之曲,使帘内人长夜难寐,内心无限忧伤凄冷。李清照也曾借芭蕉表达伤心、愁苦、烦闷:“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用梧桐表达幽怨、凄苦的诗很多。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女主人公彻夜难眠,听细雨淋淋漓漓洒落在梧桐上,“怎一个愁字了得”!亡国之君李后主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描写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一个多么清冷凄凉的意境,诗人借“寂寞梧桐”表达无法摆脱的万般离愁。梧桐的意象对全词意境起了重要作用。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还有一些动物,如杜鹃、乌鸦、鹧鸪、燕、蝉、鱼雁、青鸟等。杜鹃又名子规。传说周朝末年蜀王杜宇号望帝,“使鳖灵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帝薄……亡去,化为子规。”杜鹃在春末出现,啼声哀怨,听去好象在说“不如归去”,所以诗人用它写游子思乡怀归之情。李白诗中有不少杜鹃。他在《宣城见杜鹃花》中写道:“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杜鹃的阵阵悲鸣引发诗人心中多少乡愁。他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杨花落尽子规啼”渲染凄苦哀愁氛围,表达对友人被贬的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蜀道难》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又用它渲染悲凉荒寂的环境氛围。乌鸦在民间是不祥之物,因它经常出现在荒僻之处。中国古典诗词有中乌鸦处往往是衰败、荒凉的。如马致远有“枯藤、老树、昏鸦”(《天净沙・秋思》)的凄凉,南宋词人张泌有“古树噪寒鸦”(《河渎神》)的萧瑟,而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更被称为千古绝唱,其凄切之情溢于言表。蝉,它在古人笔下是高洁的象征。它餐风饮露,栖于高枝,因而颇有生活清苦、与世无争的隐士风范,成为诗人们寄托情思的又一物象。唐诗人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以蝉自喻,是对自身品格的抒写,寄寓了清高的心志。燕也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燕子是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中的一分子,但诗人常借燕子寄忧愁、孤独的情感。宋词人冯延巳《鹊踏枝》的“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用双燕相亲相伴、软语呢喃表达女主人公独居幽处的凄清与对心仪男子的期待。鱼雁是古诗词中传递书信的使者。晏殊“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渺茫无着落的惆怅充盈字里行间。秦观“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踏莎行》),北归无望的幽怨、怀旧思乡的离恨无法消除。南宋词人温庭筠有:“雁门消息不归来,又飞回。”(《蕃女怨》),李师中有“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菩萨蛮》),盼着有消息,而音讯全无。李清照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词人盼望锦书,遥望云天,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离情别绪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凄美的诗词篇3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很显然是写给友人的,可以想见这样一副***景:诗人夜宿清幽绝尘的骆氏亭,因日间阴霾的天气而想到夜里或可听到雨打枯荷之声了,伴着自己度过漫漫长夜的只有寂寥和凄清。这一份凄清便是李商隐诗的特色。

朱鹤龄云李商隐诗“沉博绝丽” 。其实不独李商隐,晚唐诗人的诗都约略透露出一些“丽”的气质来,只不过各有所重而已。李贺之“丽”偏于诡奇,杜牧之“丽”偏于俊逸, 温庭筠之“丽”偏于浓艳,李商隐之“丽”编于凄清。鲁迅也说“王簪山清词丽句,你敢比肩” ,这“清词丽句”大抵不错。李商隐诗中的凄清美更能体现他诗的特色,读来哀婉、缠绵,却不幽怨,这使得他在晚唐社会的衰颓凋败中犹如一朵仙苑奇葩盛开在涧边幽谷。

二、咏雨凄清之美

李商隐的诗咏雨的很多,读来让人觉得满眼的凄清萧瑟。这种凄清萧瑟之感最直接最明显是源于诗人摄取的一系列凄清萧瑟的景物。

一颗善感的心,一生坎坷的路。使得诗人对那些衰飒凄凉的风物特别关注,似乎这寂寥冷落的事物更贴近他孤凄索寞的诗人情怀。于是凉夜、落花、清秋、残月,箫音便都入了诗,而最能体现李商隐诗凄清美的便是雨,尤其是夜雨。

李商隐写夜雨从表象上说着重于写感觉。 他似乎生来就有一种纤细锐敏的感情,他把这雨看得极尽透彻又极尽空灵,而且因为这雨应和着心境和际遇,所以更倾心于那一种凄清得使人惆怅落寞的美。

初随林霭动 ,稍共夜凉 分。窗迥侵灯冷 ,庭虚近水闻。—《微雨 》

这一首写夜雨是很有代表性的。“初随林霭动”重在视觉。夜临了 ,随着林霭的浮动,微雨悄然飘洒,似见又似为夜的黯淡融着,好象一缕雾气,一片夜露,终难辨识。“稍共夜凉分”和“窗迥侵灯冷”则重在写触觉,待雨丝触及肌肤,又有似夜凉,屋内的灯火明明灭灭的,透出隐忍的凉意,主人虽垒得离窗很远,却也分明感觉到了。“庭虚近水闻”,则重在听觉,庭院空了,夜也静了,方可依稀听到近处水面极细核微的淅沥雨声,仿佛有人声乃至一切杂声相掩那微雨都是不肯入耳的。

诗人没有直接去写雨,是从周遭的事物和周 围环境起笔,写出了静夜中变得极为细致锐敏的触觉感受和听觉感受,微雨之神韵自然溢出。这首《微雨》,从意象的组合上给人的感觉是清冷的。主人公在静夜中感受着微雨和凉意,冷落孤清之感顿生,灯火的明灭又格外添了几分寂寥。然而却又很美,因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传递给了读诗的人。

槭槭度瓜园 ,依依傍竹杆 秋池不自冷 ,风叶共成喧 。——《雨 》

这很显然是诗人的咏雨抒怀之作,首联直接从视觉听觉入笔,雨是槭槭的,如落叶之声,雨是依依的,如怀人之情,轻柔飘荡着。吕本中很欣赏这一联 ,说是“此不待说雨,自然知是雨也。”秋池因这场雨平添了些许凉意,风声、雨声和风雨吹落树叶的声音相杂相和,听似一片热闹喧嚣,实则不然。这“共成喧 ”三字极尽妙处,它不但细致地描绘出细雨飘落在池塘里,洒落在风叶上所带来的凄凉气氛和萧瑟秋声,而且也从这表面的热闹中透示出诗人一片苦冷悲愁的心境,恰到好处地融合了各种感觉,显得空灵迷濛,好象诗人也沾了满身满心的雨。

三、咏雨诗之背景

李商隐咏雨之作,大抵都作了客居之中,诗中很明显流露出客子思乡的况味,这与意象的凄清相映相合,构成了整体意境的凄清美,同时也增添了诗的凄清意韵。

李商隐陷于牛李***争,终不得脱。为生计不得已,为前程不得已,从大中元年起,他先后追随郑亚、卢弘止、柳仲郢漂泊于桂管 、徐州 、巴蜀一带,三次为幕僚,别妻离子,背井离乡。漂泊生涯中,思乡之苦自是饱尝殆尽了。

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使宵送书雁,应为稻梁恩。——《雨 》

这是前面引到的《雨》的颈联和尾联,秋雨由疏而密了,傍晚时分,雨中一只传书的鸿雁独飞着,诗人不由得忆及故乡和亲人,渴望鸿雁能够为他带来远方的消息,然后再寄去他一纸书信。以遣满腔愁怀。诗人并没有提到亲人和故乡,然思乡之情却融合在秋雨秋风中,系缚在一只鸿雁上了,不得触又不得脱的是凄凉孤苦之心。

远书归梦雨悠悠,只有空来故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端居 》

这是诗人中年暮游远地时所作,看情形颇似桂幕。远书久疏,归梦难成,客居寥落的秋夜更生凄怆之感,阶前的红树和青苔本来在素秋的萧瑟当中是一道极美丽的景致,然而在这样的愁怀凄苦之中也显得清冷无味了。“雨中”、“月中”似非一夕,诗人将所见所感与回忆中景色交融在一起,实是暗示念远怀人 已非一日一夕之事了。这雨是泛泛地写,但却凝结了多时相思之苦,大概曾有多个这样的雨夜入月夜,使旅人客居的心理压力日见其重、其浓。

滞雨长安夜,戏灯独客愁。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滞雨》

因为羁留在长安的夜雨中,独对残灯,终生一种客愁。想象故乡此刻也应是云封水浸,方有“归梦不宜秋”之慨。姚培谦语“大抵说愁雨 ,皆生不寐时,此偏愁到梦里去”。实在这种思乡的苦处是没有一时一刻的停歇,凄楚之意陡增,“运思甚曲,而出以自然”。

诗人咏夜雨并非单纯的吟咏,而是和他自身的遭际、身世结合起来,并且又倾注了他全身心的落寞情怀。试想,为人宾客,日间为人所用,忙碌中无暇念及于此,夜里闲下来,对着窗外飘洒的细雨,自会生出一份客居异地的乡悉,且剪不断,理还乱,无以排遣,遂有《风雨》之作。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遥想郭震当年以一《宝剑篇》 名威天下,自己今日竟零落飘沦到这个地步 被人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诡薄无行”,沦落幕府之中。怀才不遇之慨叹一径发出,这秋夜叶落风雨的景致便很自然地同人间风雨的严酷情势联系起来。解忧要新丰美酒,可是穷困潦倒的诗人只有念念不忘的份儿了。于是只有借凄苦的言辞以解满腔愁绪,写下了许多咏雨诗,雨由疏而密,由小而大,恰恰应和了诗人遭际不幸日深。

由于经年累月的羁泊流离,对这夜雨的感触就更深更敏锐了。就连一些近似雨声的节奏都能引起诗人的一翻凄苦联想。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碟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无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草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二月二日》

踏青时节,日暖簧暖,笙歌清悦,本来一片大好春光美意,可是“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悉人到酒边” 。美好的春意也逗人羁愁。就连新滩的流水也不能解悟人的心意,而作出一副风雨凄凄之态。诗以乐境乐主写衰思,渲染凄楚的处境,以轻快简捷的笔触写郁闷不展的愁怀,实是素日夜夜苦听风檐夜雨声,念念于归之心久了,新滩的流水声听在耳里也便成了风檐夜雨声了。这里连幻觉都加入了。一种似幻似真,似梦似醒的悲凄惆怅跃然纸上,这更能揭示出诗人不幸的精神内涵。

四、凄清但不萎靡

李商隐诗虽然有一种凄清美,读来只觉满心的苦涩,满眼的无奈,可是却并不消沉、萎靡。这种凄清的美是从意象和意境中体现出来的。

李商隐的咏雨诗也体现了这一点。李商隐的咏雨诗不单纯是咏雨,而是夹杂着他的平生遭际,所以就格外显出凄清的韵致来,但是这种凄清却并不使人惘然、沉沦。象前面提到的那首《风雨》,虽然凄苦无助之情已然写尽,但是读其首联“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暗用郭震《宝剑篇》之典,显然透示出自己对初唐盛世的心向往之和壮志不已渴望济时匡世的迫切心情。尾联“心断新丰酒 ,销愁斗几千”,又是用典,借马周落拓而终有幸遏以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郁勃难明之际又流露出自己渴望得志的用世热情。这篇《风雨》,读来颇有几分李白《将进酒》的豪放了,只是气势显得沉郁了些,这也是商隐之凄清所在。

而另一首十分有名的咏雨诗《夜雨寄北》则更能流露诗人的这种审美理想“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抒情短章以深夜灯前为场景,外面夜雨涨满秋池,巴山、夜、雨、秋,他这一连串含着寥落、凄清、缠绵,萧飒之味的意象,以一个形象而传神的“涨”字连缀,诗人客居中的相思之苦和寂寞之情似乎也随着“涨”了起来,本来凄楚至极了。可后二句扣住夜雨,从这种悉绪怅怀中却生出一幕遐想:远日重逢,今夜这“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景与情都会成为西窗之下剪烛夜谈的话题吧。虽然归去尚“未有期”,但想到可以在重逢的欢欣愉悦之中畅叙往事,似乎今夜的雨也不那么凄冷了。似乎雨夜也添了一丝红烛之火燃起的温馨,似乎寂寞的心怀也得到了几许排遣。

诗人虽然客居异地饱尝了客居之苦,却并没有自叹自怨,而是始终期待着那份也许很远的美好的到来,在这份期待中,他或许把这份苦楚亦当作一份隔着帐帘的美好来咀嚼,享受着,于是苦和凄清也便多了一份迁回的美丽况味。

五、结语

在李氏诗中,这种凄清美始终伴随着他对美的执着追求,所以凄清之下,并不显得苦涩,伤感和消沉。这大概正是其诗厉来为不得志之人,客居之人所吟咏不止的原因之一吧。

参考文献:

[1] 刘琦.《李商隐诗选注》吉林文史出版社

凄美的诗词篇4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学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唐诗和宋词。在研究宋词时不能不研究著名女词人李清照,而要研究李清照的词就不能不研究那首著名的《声慢慢》,而提到《声慢慢》就不能不说词中对叠词的运用,堪称文学中的经典。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享有盛誉的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她在强调词的协律,崇尚典雅情致的基础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使自己的词作独树一帜。在叠字叠句的用法上,她突破传统格律诗词的束缚,广泛吸收民间及前人的叠字使用优点,使她的抒情词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位颇具文学才能的女作家,在宋代众多词人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声声慢》是她晚年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节,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这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清照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中,《声声慢》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词。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通过对秋景、秋物的描绘,表现了李清照晚年孤苦无依、愁怀百结、度日如年的处境与心情,与之前书写少女天真无愁之气的词有很大不同。“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下面就个人观点,从以下几方面来谈叠词的运用。

一、叠词以抒情开篇,富有感彩

这首词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尤其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以抒情开篇,连用七组叠字,巧妙、生动而又贴切,显示出了李清照深厚的语言艺术功力。“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女主人公好像丢掉了什么珍爱的东西,在认真寻觅,这四字既包含了作者流亡以来的不幸之遇,又流露出了她对昔日欢乐生活的留恋,“寻、觅”二字重叠,传神地表现出了国破、家散、夫亡,这些变故带给她的剧痛、哀伤以及孤独寂寞、茫然无措的情态。她环顾四周,想“寻觅”到一点什么东西来慰藉自己孤寂的心灵,可似乎什么东西都不在了,到处一片“冷冷清清”的景象,“冷冷清清”渲染出了环境的悲凉,主人公内心的无依无靠,也是对词后面提到的乍暖还寒时节景象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心情,这样的环境,怎能不让人觉得“凄凄惨惨戚戚”,“凄凄惨惨戚戚”又进一步写出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十四个叠字既未写悲愁,也未写眼泪,却蕴含着人生无穷无尽的酸甜苦辣,这些叠字由浅入深,一层一层递进,丰富的感情内容深蕴不露,烘托出一种浓厚的悲凉氛围,读起来立即震撼读者的心灵,有一种沉重的感觉,这种声情紧密地配合了女主人公深悲大痛的文情。十四个叠字还细腻曲折地将女主人公难以言明的复杂感情、发展过程表现出来,又为全篇奠定了感情基调,使以后出现的“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感彩。在词的下阙结尾处,又用到叠词“点点滴滴”,与开头照应,加重了词的感彩。

二、叠词运用创意出奇,层次分明

她的这首词的词风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李清照在她的晚年写了一些流传千古的佳作,也使她的艺术成就达到了最高峰。她的名作《声声慢》一词就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最主要的代表作之一,一直被人们奉为杰作。李清照通过对残秋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她晚年时期国破家亡、丈夫病逝,饱经忧患离乱的愁苦生活和凄惨心情。李清照的《声声慢》,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欣赏,特别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句,大胆联用七对叠字。尤使词人和词评家们赞叹不止,称它“创意出奇”,“用字奇横”,“句法奇创”。当然也有少数人持异议,理由是“不过奇笔耳,并非高调”。甚至有人持相反的意见,认为“此词颇带伧气,而昔人极口称之,殊不可解”。过去曾有人认为在词里动用叠字是李清照的创举,这种评价虽有微词但也贴切。

这连下七组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曾申说其婉妙:“中心无定,如有所失,故曰‘寻寻觅觅’。房栊寂静,空床无人,故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六字,更深一层,写孤独之苦况,愈难为怀。”下阕又用“点点滴滴”两组叠字,赢得历代读者无比赞叹。有认为创意出奇者,有认为情景婉绝者。或以为工于锻炼,出奇胜格;或以为造句新警,绝世奇文;或推崇其“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或以为“公孙大娘舞剑器手”,或以为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其中,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的论说,最能传其美妙:“此十四字之妙:妙在叠字,一也,妙在有层次;二也,妙在曲尽思妇之情;三也,良人既已行矣,而心似有未信其即去者,用以‘寻寻’。寻寻之未见也,而心似仍有未信其便去者,用又‘觅觅’;觅者,寻而又细察之也。觅觅之终未有得,是良人真个去矣,闺闼之内,渐以‘冷冷’;冷冷,外也,非内也。继而‘清清’,清清,内也,非复外矣。又继之以‘凄凄’,冷清渐蹙而凝于心。又继之以‘惨惨’,凝于心而心不堪任。故终之以‘戚戚’也,则肠痛心碎,伏枕而泣矣。似此步步写来,自疑而信,由浅入深,何等层次,几多细腻!不然,将求叠字之巧,必贻堆砌之讥,一涉堆砌,则叠字不足云巧矣。故觅觅不可改在寻寻之上,冷冷不可移植清清之下,而戚戚又必居最末也。且也,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三、叠词运用感染力强,细腻而真挚

“叠字”又叫重文,从商种文体中都使用过叠字。比较而言,在韵文里运用得更多些。艺术感染力也更强烈一些。《诗经》、《古诗十九首》里叠字运用不乏其例,而在唐诗里可谓司空见惯。如自居易的“新诗三十轴,轴轴金石声”。甚至有的诗人不惮其厌连用叠字,比如韩愈的《南山》诗:“延延离又属,夫夫叛不遵,喝喝鱼闯萍,落落月径宿,间阎树墙垣,蛾蛾驾车厩。参参削剑戟,焕焕衙玉绣。敷敷花披萼,啕闽屋摧雷,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

叠字的运用,虽然不是李清照的独创,但她也不是照猫画虎,而是在前人的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些叠字运用巧妙而又贴切,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古典诗词中运用叠字的情况相当普遍。如汉代无名氏《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前六句连用六个叠字,不仅音节响亮,朗朗动听,而且极富于变化。头两个写景。“青青”写草的颜色,“郁郁”写柳的生态,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艳阳景象:后四个细致描写思妇的美貌,“盈盈”形容姿容美好,“皎皎”形容皮肤白皙洁净,“娥娥”形容施脂粉后的娇艳,“纤纤”形容手指细而柔长。

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公认的一首叠字使用极佳的名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开头十四个字,全是重叠使用,一向为人所称道。“寻寻觅觅”从字面上看,似在寻找什么东西,“冷冷清清”则是“寻觅”的结果;“凄凄惨惨戚戚”则又是经过感受产生的深一层的愁苦情怀。这十四个字把一个生长于贵族之家、中经战乱丧夫、如今过着飘零生活的女人的愁苦心境表露无遗。

李清照叠字运用恰到好处,而不在多。在元杂剧中,用叠字句最多的《货郎担》第三折:“我则见黯黯惨惨天涯云布,万万点点潇湘夜西。正值得窄窄狭狭沟沟堑堑路崎黑黑暗暗彤云布,赤溜赤溜潇潇洒洒断断续续,出出律律忽忽鲁鲁阴云开处,霍霍闪闪电光星注,正值着飕飕捧摔风,淋淋渌渌雨,高高下下凹凹答上一水模糊。扑扑簌簌湿湿渌渌梳林人物,却便似一幅惨惨潇水墨***。”这样的叠字的运用,把一个双叠和两个双叠交错安排,形成音节繁促嘈杂,渲染出云密天暗,疯狂雨骤之势。但终觉叠字用得过多。我们知道,万绿丛中一点红是美,红遍郊野也是一种美,但前者能够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元人乔梦符的《天净沙》小令:“茑茑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这样的叠字毫无真情实感可言,纯粹是一种文字堆砌的游戏,都受到人们的讽刺;清代一位女词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箫》叠字词:“寸寸微云,丝丝残照。有无明灭难消。正断魂魂断,闪闪摇摇。望望山山水水,人去去,隐隐迢迢。从今后,酸酸楚楚,只似今宵。遥遥。问天不应,看小小双卿,袅袅无聊。更见谁谁见,谁痛花娇?谁望欢欢喜喜,偷素粉写写描描?谁还管,生生世世,夜夜朝朝。”全词总共九十五字的词篇,叠子多达五十八个,有名词叠、动词叠、形容词叠、代词叠,叠法灵活多变,毫无堆砌板滞的感觉,的确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新创造。认真探究起来,这首词运用叠字虽然报精到,在叠字的数量和用法的灵活上甚至超过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但从总体上来说,却仍不及李清照词十四个叠字凝练、含蓄,所包蕴的情感内容也不及李清照词丰富和深刻。由此我们认识到,艺术创作中技巧诚然是重要的,倘若它不能完美地为内容服务。技巧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和光彩。李清照《声声慢》中,起调十四个叠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成功的经验主要也就在于能真切而深刻地表达了女词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细腻而丰富的心曲。

四、叠词运用敢于创新、极富美感,影响深远

李清照的词敢于创新,不仅在叠字运用方面具有美感,而且在叠句和偶句运用上也独见功力。叠句如“甚霎儿晴,要儿雨,霎儿风”《行香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声调和美,节奏强烈,琅琅上口,从而使感情随声调的起伏变化而升华。对偶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人悄悄,月依依”《诉衷情》等,都是极佳的对偶句,平仄协调,属对工整,圆润如珠,优美和谐。

李清照还非常擅于向前人、向民间文艺学习,常有口语熔炼其中。众所周知,词本来是民间的艺术,可是后来被士大夫垄断,与人民群众脱离了,因而也逐渐消蚀了它的生气,词搬用典故蔚然成风。但李清照独具慧眼,没有随波逐流,注意从民间语言中汲取养料。她的《声声慢》就是一例,如“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的“将息”就并非文人们的书面语言,大约为庸宋时的方言。再如,“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几句语言简单朴素,却十分写实,表现了女主人与侍女的一段间断应答,“却”字生动地表现了李清照对侍女漫不经心的回答的失望与质疑。

随着时代的发展,就文学体裁而言,诗词、散文等也都有叠词的运用!

现代诗人徐志摩的诗有很强的音乐美。如《再别康桥》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叠词“轻轻”连用三次,给人一种飘逸之感。把全诗柔和、优雅的情调在开头即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之所以感人至深,不仅在于使用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使本来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而且与叠词的运用大有关系,四节中运用了四个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使得全诗低回难抑,如怨如诉。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尤其是叠词的灵活运用更是他文章的一大闪光点,在他的《荷塘月色》等散文中用了多处的叠词,丰满了作品的艺术形象,令人爱不释手:蓊蓊郁郁的树,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脉脉的流水,阴森森的小路,淡淡的月色等等,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感染强烈,美在其中!

当代作家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记》“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短短五句话使用了四个叠词“白皑皑、密密、重重叠叠、斑斑点点”。极写天山原始森林的广阔和茂密。

综上所述,叠词作为语言的一种运用形式。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对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加强作品节奏和表现作者感情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之所以说在运用叠字方面,李清照独占鳌头,是因为她用得大胆而成功,是宋词中绝无仅有的。其大胆之处在于:《声声慢》有平仄二体,她用的是仄体,而且在词的开头,连用十个难发的齿音:“寻寻”、“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多的齿音连用,是前人所没有的。由于这些叠字和思想内容的表达有机地揉和在一起,显得独具匠心。这十四个叠字包含了三层意思,而这三层意思浑然成为一体:“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表达作者的心理感受,作者内心孤寂而空虚,想要寻觅她过去美好生活,结果是什么也寻找不到,这就更加深了她的沉寂索寞之感;“冷冷清清”则写环境的悲凉,这样的心情又恰逢乍暖还寒的季节,自然倍感清冷:“凄凄惨惨戚戚”,进一步书写内心感受,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廖廖十四个叠字竞融铸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这正是人们推崇李清照叠字运用的原因所在。经过上文对李清照词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李清照敢于创新,在叠字、叠句和偶句运用上独见功力;李清照善于从民间语言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口语。李清照以高超的语言运用技能,赢得了当时的文人以及后人的赞赏。因此,我们可以说李清照的词在具有很高的艺术技巧的同时还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堪称千古绝唱!

参考文献:

[1]林健.李清照诗词评释.广东人民出版社.

[2]吴惠娟.自是花中第一流.上海古籍出版社.

[3]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大连出版社.

[4]鹤林玉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3.

[5]词律[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132.

[6]词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37.

凄美的诗词篇5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课内自读课文,属于“古诗词鉴赏”专题阅读板块。“伟大的诗篇中总展示着诗人博大的胸怀,体现着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每个读者都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影子”。在教学中以课文文本为例子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让学生学会用诗人的生命之光去洞彻自己的灵魂,用诗人的燃烧的火炬去点燃自己前行的灯塔,进而以自己的生命去接近艺术的生命,在自我与诗人心灵的交融与碰撞中,通过对作品阅读、语言品味,能够感受作品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升审美境界。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

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的意境,品味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体会词的意境美。

2.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2.探究中华文化里的“愁韵”,引导学生关注热爱生活,培养健康的情感。

【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以“情境―穿插―赏析―迁移”式落实高考古代诗词阅读鉴赏的内容与能力。因此,诗词的阅读教学亦如历经王国维的“三种境界”,本课的教学既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循着作者的物景去体味作者的情感,以课堂整合为契机,让学生走向中国古诗词探寻诗词“愁”韵。

【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体验―探究

【教学时间】1.5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氛围激趣 走进情境

(一)营氛围 激兴趣

1.请同学们根据评语判断我们评价的对象是谁。

(课件出示):“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国伤时的赤子忠臣;/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你知道她是谁吗?(引出李易安,即李清照)

2.播放歌曲《月满西楼》:让学生聆听音乐两遍后,用一个恰切的字概括曲与词所蕴涵的情绪。(愁)

3.集体齐背《一剪梅》

4.学生朗读展示的句子。

(课件出示)

(1)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采桑子》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3)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蝶恋花》

(4)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行香子》

(5)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

(6)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

师:千古才女李易安,是沧海愁人,她有万古愁心,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却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今天我们共同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作者的内心世界,用我们的心去感受她的万古愁心。

(二)走进“愁”情境:诵读中知晓文意

1.先听范读,后跟读,再自读。

2.结合注释,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3.个人或集体背诵《声声慢・寻寻觅觅》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追寻踪迹 扣响心弦

(一)追逐“愁”踪迹:探析文本中的物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找出定下全词感情基调的句子。(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七个叠字词给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2.知人解诗情,简介作者。

教师陈述: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李清照18岁嫁了宰相赵挺之子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常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情感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词风真挚细腻、委婉动人。

但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充满了浓重的哀愁。

(板书)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境凄凉。

2.为了写“愁”,为了表达这种愁苦凄凉悲戚,词人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寻,讨论后推选代表发言。

(课件出示)

(1)淡酒:并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酒”,心愁的象征。

(2)秋风:自喻晚年的凄苦悲凉。用秋风渲染愁情。 ――“秋风”,愁情的象征

(3)过雁:“雁”是“旧时相识”,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雁”,离愁的象征。

(4)黄花:堆积可以是绽放的花朵的堆积,也可能花飘零之后的堆积。实写,也暗示自己,以花来写人,写自己飘零而憔悴不堪之意。――“黄花”,飘零憔悴的象征。

(5)细雨、梧桐:白居易《长恨歌》中“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周紫芝《鹧鸪天》“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秋天的绵绵细雨打在这已经发黄梧桐叶上,梧桐叶随风慢慢地落下来。显得十分的凄凉,一种深秋的孤独与寂寞,所以梧桐细雨象征着哀伤、愁丝,而且是到了黄昏,雨停后,雨在树上点点滴滴落下来,“滴……答……滴……答”的雨声,对于伤心的“我”来说,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叶上,也仿佛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梧桐细雨”,哀愁的象征。

小结: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

(二)扣响“愁”弦:体悟作者内心深处的秘密

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学生自由选取诗句赏析,自由讨论,自由回答。名句做重点鉴赏,其余简略分析)

(课件示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开篇语破天惊地以七组叠词来表现心态,奇特而具有音乐美,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可谓“横绝古今”。女词人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希望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寻寻觅觅”而不得,反被一种“冷冷清清”的孤寂气氛笼罩。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凄凄惨惨戚戚”之情油然而生。仅此三句,就把空虚、凄清、伤感、愁惨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也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体现了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凄清孤独的生活感受。

(课件出示)

(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3)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4)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5)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探寻文化 激宕余韵

(一)探寻“愁”文化:中华文化里古诗词中的“愁”

“愁”是一种心绪,一种情感,一种忧思,一种愤慨,它无形无状,无长无短,无轻无重,无高无低,无硬无软,无色无味,可是,在浪漫多情、奇幻生辉的文人笔下,它却呈现出立体多维、丰富多彩的风姿。

(课件出示)

1.“愁”的高度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 ――苍生忧患,高齐终南,不可丈量,更有愁高如山。

2.“愁”的长度

唐・严维《丹阳送韦参***》:“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千种恨意,万般离愁,恰如滔滔不绝、绵绵不尽的江水,从诗人眼前也从诗人心上缓缓流过。流水走得多远,诗人的离愁忧思就有多长!

南唐・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江春水,滔滔滚滚,无穷无尽,写尽了词人国破家亡的万斛仇恨。

3.“愁”的广度

唐・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将生命凋零的茫茫愁思比作浩瀚无垠的大海,凸显谪恨之深广。

淮上女《减字木兰花》:“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 ――恨如千里云峰,迢迢不断;愁似万顷烟波茫茫无际;旧恨新愁,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简直可以让人绝望、窒息!

4.“愁”的密度

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细密繁复,不绝如缕的无边雨丝,恰似困扰人心,驱之不散的缕缕愁绪。

晏殊《玉楼春》“楼头残梦五更钟,花低离愁三月天。”――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描绘千丝万缕、纠结缠绕的离愁苦恨,突出思妇梦醒楼头的缠绵情思。

5.“愁”的频率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黄昏细雨的繁复细密,点点滴滴来烘托词人独守空房的情深愁重,雨滴声声,悠悠不尽,见证了词人辗转反侧、心绪不宁的漫漫长夜。

6.“愁”的重量

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重连小船都不能承载。

董解元《西厢记》:“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愁重连马儿也驮不动。

7.“愁”的硬度

苏庠《临江仙》:“猎猎风蒲初暑过,萧然庭户秋清。野航渡口带烟横。晚山千万叠,别鹤两三声。秋水芙蓉聊荡浆,一樽同破愁城。蓼花滩上白鸥明,暮云连极浦,急雨暗长汀。”――烟雾弥漫的渡口,千重万叠的晚山,声断气歇的别鹤,铺天盖地的暮云,倾盆而至的急雨,种种意象构筑成铜墙铁壁般的愁绪,一杯淡酒,不敌江天云雨,又岂能轻易破愁?

8.“愁”的韧度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万斛愁情,词人对过去的种种回忆,对现状的沉沉伤感和对未来的殷殷忧虑,犹如盘绕纠结的丝线乱麻,无头无尾,无端无绪,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是天地网罩住词人的!纵使词人横冲直撞,也突破不了离愁的围城,真是离愁绝唱!

小结:多重愁绪积压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头,他们在中国文学史的坎坷路上颠簸前进。

(二)课堂结语

讲离愁,讲孤寂,讲悲秋,李清照的《声声慢》当推榜首。一杯残酒,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孤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李清照的《声声慢》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氛围,读着它,我们似乎听得见阶前滴雨,长天孤雁,看得见梧桐落叶,黄昏孤灯。无疑这是一种凄厉的美。

(三)激宕“愁”余韵:吾手写吾心

1.发挥联想与想象,将《声声慢・寻寻觅觅》改写成散文。

2.以“乐”为情景,仿作《声声慢》。

【教学视点】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成功的阅读教学与创意优美、角度新颖、手法巧妙、激趣昂扬、学生活动、教学技巧等等是分不开的。

(一)“批情入文”是古诗词教学的价值,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必由之路

这节课的亮点始终将学生的“情”与作者的“情”紧紧联结在一起,让学生行走在作者的“愁”的情感世界里,让作者的“愁”的小溪流淌在学生的心灵,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接受信息、批判反思、过滤沉淀,从本质上摒弃教师支离破碎的解读,建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性情与作者的性情激宕,产生阅读的美感。

(二)“涵泳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抓手,是学生感动与感悟古诗词的灵魂

要落实古诗词阅读教学效果,关键不在于教师用什么方式、教师讲多讲少、教学环节是否完整,而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智能否“动”起来,能否直接而长久地受益。这节课在精心营造的“愁”的氛围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词中的物境,循着作者的物境去探寻作者的心灵,从而在“知人论世”中比较全面地解读作者,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体验中学会去阅读诗词――缘景明情晓主旨。学生在解读的过程中,往往是一种新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强的新颖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就在这感动与感悟中得到提高。

(三)“出乎其外”是古诗词教学的宗旨,是学生提升文学素养的关键点

凄美的诗词篇6

何谓悼亡诗?“抚存悼亡,感今怀昔之诗也。”[1]“悼亡”本指对亡者的哀悼之意。但在我国古代,并非所有悼念亡者的诗都能称之为悼亡诗。自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诗”为题,抒发追悼亡妻的伤逝之情后,悼亡诗才成为了特指悼念亡妻的诗,从此作为历史过程中文人们约定俗成的界定。所以,应将悼亡诗“视为夫妻间丧偶后,生者哀悼亡者的诗篇”。[2]

既然悼亡诗词取材于伤逝亡妻的主题,那么就决定主宰其间的是一种感伤之美。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却缠绵不去,故以天下至语写天下至情!悲哀的情感贯穿于字里行间,以寄托诗人不能排遣的感伤。

一、

抚今追昔,以内心哀婉的悲情和妻子高贵的品格渲染其感伤美。

悼亡诗词的感伤美,首先源于夫妻间共同生活中所产生的鹣鹣深情。恩爱夫妻,本该白头偕老, 可亡妻的现实又是诗人不能不接受的, 于是抚存感往, 巨大的悲痛从作者的心底涌出, 使得作品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悲情色彩。如江淹《悼室人》之六:“牕尘岁时阻,闺芜日夜深。流黄夕不织,宁闻梭杼音。凉霭漂虚座,清香荡空琴。蜻引知寂寥,蛾飞测幽阴。乃抱生死悼,岂伊离别心。”;又如李商隐《房中曲》:“忆得前年春, 未语含悲辛。归来已不见, 锦瑟长于人。今日涧底松, 明日山头檗。愁到天地翻, 相看不相识。”诗人们或表达佳人早逝, 空留遗迹, 独帏凄寂之苦;或抒发追思迷离, 呜咽难绝的心绪, 其情其境, 哀怨动人。

“为文造情不容易,为情造文更艰难”。[3]所以悼亡诗词在情感真挚这一点上, 比其它任何诗歌都来得严格, 可以说容不得半点虚假。它往往以爱情为经, 以死亡为纬, 在表现人生爱与死这两种生命的极端情感时,句句带泪,曲曲传情。而贯穿其间的主线,就是作者丧妻后无法排遣的一怀愁绪、满腹心酸。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八首》其五:“伴客销愁日长饮,偶然乘兴便醺醺,怪来醒后旁人泣,醉里时时错问君!”悼念亡妻, 流泪的应该是诗人自己, 可诗人偏偏不写自己伤心落泪, 只写旁人哭泣, 从旁人的感泣中表现出自己的伤心, 以醉里暂时忘却丧妻之痛, 写出永远无法忘怀的哀思。其蓄情之深,含情之真,令人赞叹。象这种化解不开, 挥之不去的感伤之情,在悼亡诗词中可谓俯抬皆是:元稹《遗悲怀》:“昔日戏言身后世,今朝都到眼前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残夫妻百事哀。”;纳兰性德《浣溪沙》:“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这些读之令人喉喧气塞的悲妻诗行, 是作者丧妻后心灵伤痛的自然流露。一首首悼亡诗词,就如同一个个喷射口。诗人郁结于胸, 无法排遣的悲伤,在字行间得到渲泄、转移、疏导。使人“一读则改容,再读则泪下,三读则断肠矣”[4], 其打动人心的魅力, 正源于它所独具的感伤美。

悼亡诗词都是以一种追悼的形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妻子生前留给作者的恩爱与温馨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妻子的美丽与贤惠在诗人伤感的思念中显的更加无可替代,往往是“见尽世间妇,无如美且贤。”(梅尧臣《悼亡三首》);“我辈钟情故自长,别于垂老更难忘。不如晨牡兼狮吼,少下今朝泪几行。”(陈祖范《悼亡》)而更有细述者如元稹《遣悲怀三首》:“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又如王海洋《悼亡》“ 千里穷交脱赠心,芜城春雨夜沉沉。一官长扬吾何有,却捐闺中缠臂金。”这里作者从生活小事忆起, 前者回想当初家境拮据时,妻子勤俭持家,体谅丈夫,粗茶淡饭,却毫无怨言。后者则回忆妻子生前为人大方豪爽,急丈夫好友之所难,不惜将腕上金镯相赠。平凡的锁事,衬托出妻子贤惠、无私的品格,清贫的生活更显出夫妻的患难情深,而诗人平和的叙述, 却充满了对贤妻的赞叹与怀念。

陈寅恪说:“韦氏(元稹妻韦丛)不好虚荣,微之(元稹字)尚未富贵,贫贱夫妻,关系纯洁。”[5] 正因如此,元稹才会在《离思五首》中吟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样的千古名句来表达妻子韦丛在他心中无可取代的位置,从而更加渲染了诗歌的感伤之美!

二、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以眼前的凄凉景致和妻子的生前旧物衬托其感伤美。

触景生情是我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触景生情,即先有景,而后生情,情与景合而为诗。悼亡诗词正是常常通过景物表达情感, 赋物以情, 移情于景, 使景物人情化。 这时景物已不再是客观的自然物, 而是移入自然物中诗人的自我情感, 景物成了诗人悼念亡妻悲凄情感的象征。试看以下作品:李商隐《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 廊深阁迥此徘徊。先知风起月含晕, 尚自露浓花未开。”;史达祖《过龙门》:“一带古苔墙,多听寒螀,箧中针线早销香。”;沈叔培《山花子》:“ 碧柳千条露未干, 金衣百啭晚风寒。”这里绿苔寒露, 晕月晚风, 残蝉啼莺, 都是渗入作者主观悲情的景物。 句句写景, 又句句含情,它是作者怀悼亡妻悲伤孤寂心灵的写照, 是凄清落寞处境的再现, 作者虽未直接言悲说愁, 但悲愁之情自见。

悼亡诗词的作者本来就敏感多思, 偏又遇上丧妻的人生巨痛, 所以眼前之景、触目之物从悲伤的心灵滤出, 一切都染上了伤感的色彩, 睹物思人的文字比比皆是。如潘岳《悼亡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其一)

“展转盼枕席,长簟竟床空。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独无李氏灵,仿佛睹尔容。”(其二)

“茵帱张故房,朔望临尔祭。尔祭讵几时?朔望忽复尽。悲怀感物来,泣涕应情陨。”(其三)

潘岳借助对亡妻故物进行铺叙状写,以表达对亡妻沉痛哀悼之情,感情真挚,读罢不觉泪已湿襟。无怪后人陈柞明夸赞地说:“安仁(潘岳字)情深之子,夫诗以说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6]又如李商隐《房中曲》:“玉簟失柔肤,但见蒙罗碧。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再如梅尧臣《悲书》:“有在皆旧物,唯尔与此共。衣裳昔所制,箧笥忍更弄。”诗人们以悲愁之眼观物, 使所见皆愁, 即使是美好的景物, 在他们的笔下也被摧残、毁损, 他们的诗词始终透着一股睹物思人的悲痛之情。因此这不仅仅是外在世界的悲凉,更是作者内心的悲凉。悼亡诗人们正是借眼前景物, 渲泄出丧妻后的万念俱灰,其无法掩抑的沉哀茹痛, 令人回味不巳。

三、

情含事中,以往昔夫妻间的平凡琐事对比如今人去屋空、孤独寂寥的处境,展现其感伤美。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潘岳《悼亡诗》)作者的妻子杨氏已经离他而去,只留下作者独自一人。回想起曾经和妻子的幸福生活,而如今却是人去屋空,如此强烈的对比下不难想像作者在感情上承受着怎样的痛苦。妻子似乎在存亡之间, 想象中的形影不断在眼前出现。当诗人从幻想中清醒过来, 痛定思痛, 就不能不接受冷酷无情的现实---自己已经与妻子阴阳永隔,留下的只是对妻子无尽的思念和自己的孤独!

这种人去屋空的感伤之情,在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金缕衣·亡妇忌日有感》中更显出孤独凄凉,可称之为此中绝唱。一首词,悼尽人间悲情!

“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 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应久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个惧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是作者在妻子亡故三周年的忌日写的一首悼亡词。作者怀念亡妻,表现了沉痛孤寂的心情,写得哀婉凄恻。这首悼亡词以决绝表情深,说妻子魂梦不回,是因她觉得“不及夜台尘土隔”,想结再生之缘,却“还怕两个俱薄命”,又希望死者复生“湘弦重理”,成为连理枝,幽魂相守。整首词充满了孤独之感,格调低沉凄婉。作者对妻子的失去产生的生者徒伤悲,死者长已矣的慨叹用人去屋空、孤独凄凉的情感模式来表达,更显示出作者对妻子的情深,也更加映衬出了作品的感伤之美。

诗人们追思往事, 最令其悲痛欲绝的是永远失去了妻子的温柔体贴, 这一痛苦倾注于笔端, 一首首催人泪下的诗词便由此产生了。如元稹《六年春遗怀》其二:“ 检得旧书三四纸, 高低阔狭粗成行, 自言并食寻常事, 惟念山深驿路长。”全诗仅叙述一件小事, 即翻检到亡妻生前曾写给自己的书信, 信上妻子淡淡诉说对“并食”而炊的清苦生活早已习惯, 唯一惦念的是在外奔波劳顿的丈夫。又如李商隐《悼伤后赴东蜀至散关遇雪》:“剑外从***远, 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 回梦旧鸳机。”隆冬时节, 诗人从***边塞离家远行, 旅途中顶风冒雪,自然盼望妻子寄衣御寒, 可妻子已逝, 还有谁能记挂我的冷暖?追思往

事, 诗人们情不自禁地记起妻子曾给予自己的关心温暖, 对比眼前孤寂无助的处境, 怎能不感慨系之, 黯然神伤呢?再如史达祖《寿楼春·寻春服感念》:“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 同在晴窗。谁念我, 今无裳。”;邵曾鉴《金缕曲·到家》:“年时握手揩双泪, 两相看, 千头万绪, 从何说起?任是纤腰墉无力, 强要瘦扶花倚, 强要做, 欢颜破涕。” 一个由今日的“无裳”, 引发对当初的绵绵怀想 , 一个由往日的生离 , 抒发今天孑然一身的愁怅 , 貌似客观平淡的叙述中, 包含着诗人对亡妻不能自已的深情。

如果说回忆夫妻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 使作者对亡妻的贤德更加敬重、赞叹的话, 那么回忆夫妻间曾有过的欢情趣事, 则更令作者柔肠寸断、痛苦万分。如纳兰性德《浣溪沙》:“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记绣榻闲时, 并吹红雨, 雕栏曲处, 同倚斜阳”;“最忆相看, 娇讹道字, 手剪银灯自泼茶。”当日夫妻把盏对饮的欢乐, 剪灯泼茶的趣事, 红雨斜阳的诗情画意...这些令人心醉的情景, 在作者的脑海中仍记忆犹新,可情投意合的妻子却撒手而去,作者越是回忆, 越是陷人痛苦的深渊无法自拔, 内心交织着悲戚、依恋、痛苦等种种复杂的情感, 其中悲伤的滋味只有诗人自己心中明白。

四、

以梦托情,以虚驭实,借虚幻的梦境返照现实的残酷,深化其感伤美。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借梦的意象来表达情感,表达悼念,就更显的生动、真切。古代悼亡诗词中,以“梦”为题的作品很多。如:韦应物《感梦》“岁月转芜漫,形影长寂寥。仿佛观微梦,感叹起中宵。绵思霭流月,惊魂飒迴飚。谁念兹夕永,坐令颜鬓凋。”另外,元稹也有《感梦》诗一首:“行吟坐叹知何极,影绝魂销动隔年。今夜商山馆中梦,分明同在后堂前。”两首同题诗主题相同 ,但表达方式却各具特色 ,前一首将悼亡与自悼相结合,表达无可挽回的情感;后一首却反映了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还有苏轼的名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两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作者写自己梦中还乡, 梦中夫妻相会, 梦醒后的愁怅, 几经转折, 表达出对亡妻不绝如缕的思念。这些形形色色的梦境,作者们写来都是锥心泣血,读之则令人气阻声噎,感伤之情萦绕心头,久久不能自已。

悼亡诗词经常包含作者的自悼成份。所谓“自悼”,“是个体对生存状态面临命运摧折时的一种情绪反映。”[7]命途多舛, ***治上的失意, 使悼亡诗词的作者加深了对爱与死的情感体验, 对生命的思考也就不仅仅围绕亡者来展开, 而是扩展为对自我生命的悲思。首先,作者经历了妻子死亡全过程后,对自己的死也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并有所准备。其次,经过了一次爱人失去后的情感埋葬过程,作者心身受到剧烈的创伤,诗词中不免带有人世沧桑之叹。悼亡作品中的自悼成份,又使悼亡作品倍增凄切感伤成份。如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全诗表达了作者由悲妻而转为悲己,沉浸于绝望的苦思冥想之中;又如韦应物《月夜》:“浩月流春城,华露积芳草。坐念绮窗空,翻伤清景好。清景终若斯,伤多人自老。”也表达了作者面对美丽的春色伤往昔,叹人生,景虽好、愁难消、人易老,怎不让人伤悲呢? 再如梅尧臣《秋日舟中有感》:“天乎余困甚,失偶泪滂沱。世事随时远,秋风顺水多。鳏鱼空恋穴,独鸟未离柯。岁月都无几,存亡可奈何。儿娇从自哭,婢騃不能呵。已觉愁容改,休将旧监磨。弊衣留暗垢,残药恨沈痾。斗厌驱驱役,终期老薜萝。”表现了一种在孤寂凄凉的环境中苦度残年的自伤自悼之感;还有蒲松龄《悼内六首》其一:“迩来倍觉无生趣, 死者方为快活人。”这里, 有对百年人生深思后的自悲, 更有厌弃人世、羡慕死者的情怀,格调虽然低沉、消极, 但它是发自古人心灵最深微处的生命思考和命运悲叹, 是古人对人生的感知和确认。悼亡诗词的作者们一面藉着手中工愁善怨的笔抒发哀情, 对现实进行苦苦的排拒, 一面则又不得不直面人生, 将自己深深的锲入到现实生活中去。 无论叙事还是抒情, 悲人还是悲己, 贯穿其间的始终是凄楚辛酸的情感。

总之,古代悼亡诗词传达的是一种“物是人非事事休, 未语泪先流”的悲情;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哀婉;是“人死如灯灭”的巨痛与感伤。古代的悼亡诗词的意象选择带有一种极普遍的特征: 多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 即多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小事, 平淡无奇的家庭琐事, 多是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物象,诸如冷火残灯、沉香旧筐、孤帐空床、未完针线、娇儿索母之啼等等。这些一物一景、一事一情平凡的意象组成了一首首凄美绝伦、催人泪下的悼亡诗词。因为失妻之痛是陈情不竭的,无论富贵还是贫贱,与妻子的相濡以沫是失去妻子之后的悲痛之源,而正是这潺潺不绝的悲痛成就了悼亡诗词至情至深的感伤之美。

参考文献

[1] 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674.

[2] 尚永亮.血泪哀歌生死恋情---中国古代悼亡诗初探[J].江汉论坛.武汉1989,4:52.

[3] 苏勇强.元稹悼亡诗之悲缘.[J].汕头大学学报,2003,19:3.

[4] 刘洁.浅论古代悼亡诗词的悲怆美[J].兰州学刊,1999,2:01.

[5]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C].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106.

凄美的诗词篇7

关键词:以怨为诗;雅怨;哀怨;凄怨

中***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17-02

钟嵘的《诗品》在品评五言诗人时更倾向于表达个人情感的、悲怨的作品,钟嵘以怨为美,体现了对个体情感的充分认同。仅在《诗品》上品中,钟嵘就在五位诗人的评价中提到“怨”:评《古诗》“文温以丽,意远而悲”“多哀怨”,评李陵“文多凄怆,怨者之流”,评班婕妤“词旨清捷,怨深文绮”,评陈思王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评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这里的“怨”被解释成哀怨、凄怨、绮怨、雅怨、典怨等,但总体来说都是充分表达个体情感的作品,这正是反映了那一时代普遍的审美倾向。

钟嵘在《诗品・序》开篇就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o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是肯定了个人情感为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嘉会寄诗以亲,离群诗以怨。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故曰:‘《诗》可以群,可以怨。’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於诗矣。”更进一步提出诗歌创作要表达出真挚的个人情感,尤其重视“怨”的抒发。这列举的种种境况,都是怨情的体现,怨情是诗歌创作的动因,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释放怨情。

因此,钟嵘品评诗人也多是从怨情角度出发,以是否重怨为一条标准。

一、雅怨。他最推重的陈思王曹植,由于拥有受其兄排挤、终生不得志的悲剧性命运,而寄托了一代文人的共同感受。他的作品多用比兴象征手法写成,曲折反映内心的不平与哀怨,为钟嵘所推重,评价其“情兼雅怨”。“雅”从一定程度上看源自《诗经》,代表了雅正的高层次的审美趣味;“怨”又表现了个人情感的流露和抒发,源自屈子遗恨而抒的《楚辞》。曹植生在“钟鸣鼎食之家,温柔富贵之乡”,接受了良好的艺术熏陶,其高雅的审美趣味充溢着作品,而他在争储中的失利直接导致了***治上的不得志,又有着屈原般的愤恨,两种情感自然融合,形成了“情兼雅怨”的诗风。最能体现他“雅怨”的诗,例如“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夕宿潇湘b。时俗薄朱颜,谁为发皓齿?俯仰岁将暮,荣耀难久恃。”用比兴的手法,把楚辞中美人迟暮的哀怨和乐府民歌的清雅相结合,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对时光流逝的惋惜,并将怨情通过委婉的方式传达,显得含蓄蕴藉、温文雅丽。

二、哀怨。《古诗》也是有着深远情感体验和含蓄不尽意境的作品,仅以萧统所选19首为例,亦可见那深厚真挚的绵绵感情和哀怨动人的审美意境。古诗十九首大部分都是围绕相思、离别,以及思妇的哀婉之情。

例如第一首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虽是一首代言体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的哀怨在反复诵读中还是极易体会的。起句叠字并用,言行路远,言别时久,有“渐行渐远渐无书”的绵远悲凉的意境,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了全诗。二三句言关山迢递、路途遥远,相见无期、生离如死别。“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兴中含比,寄喻着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接着两句在白描中体现思妇思君之深切及哀伤之沉痛。“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通过思妇的猜疑使相思之情愈显刻骨、深婉、含蓄,意味不尽。“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绵绵的思念只能摧残容颜,青春已逝,哀怨之情溢于言表。而最后“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却强装坚强、聊以。

雅怨和哀怨皆源自于《国风》,都有着感情蕴藉深厚、委婉深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特点。

三、凄怨。李陵和苏武的赠别诗表达的却是一种凄怆的感伤。钟嵘知人论世:“陵,名家子,有殊才,生命不谐,声颓身丧。使陵不遭辛苦,其文亦何能至此!”短短数语,体现了世人对生不逢时、命途多舛的李陵的极大的同情与怜悯,道出了其诗风凄怨的根源――坎坷悲惨的人生经历。其诗源自《楚辞》,他亦与屈原一样身为怨者,生命中充满着绝望与悲愤,也正因为此,他的诗作才能在字里行间透出凄惨、悲怆的色彩。他与苏武的离别,可能就是永别,因此更显得凄绝怨断。“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既是对眼前浮云实景的描写,又是象征自己与友人离别、从此聚散不定,体现自身独居大漠的凄凉心境。

怨情的内涵是丰富的,而抒发手法也是多样的,左思“文典以怨”,指他善于借用典故委婉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得讽喻之致”;班婕妤“《团扇》短章,词旨清捷,怨深文绮”是指她以女性特有的缜密心思、通过绮丽的文辞表达幽深的怨思。

以“怨”言诗是中国诗学一个重要传统,是我国古典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钟嵘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诗可以怨”、屈原的“哀怨起骚人”,以及处于文学自觉时代的陆机提出的“诗缘情”的文学主张,推重充分表达个人情感的悲怨的作品,不仅在文学批评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诗歌的进一步发展亦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后代诗人创作更多的吸收了钟嵘的思想,将个体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呈现出更为悲怨的佳作。

参考文献:

[1]钟嵘.诗品[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张伯伟.钟嵘诗品研究[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少康.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怀瑾.钟嵘诗品评注[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

[5]涂敏华.钟嵘《诗品》中的“怨―――以其所评之汉诗为例[J].许昌学院学报,2006(3).

[6]蒋雪艳.《诗品》对诗之本质及诗美境界的阐释[J].齐鲁学刊,2006.

凄美的诗词篇8

摘要 入声是古汉语重要的语言现象。本文将入声与押韵结合,分析名篇名作中入声韵的具体声情效果,以探讨在汉民族共同语中已消失的入声韵的情感表达效果,以便更深地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关键词:入声韵 情感 孤寂 压抑

中***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入声是古汉语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由于语言的变迁,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但入声字在古诗词中大量运用,为古诗词增色添彩。而语言声韵传达的感受,不是默诵中的体会,而是在吟诵时的体验。这些入声字用普通话读起来,有很多不押韵和节奏不和谐的地方,少了很多韵味儿。那么,这种独特的入声究竟有着怎样的审美特色呢?这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一入声的语音本质

汉字读音按其韵尾的不同可分为阴声、阳声和入声三类韵。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阳声韵以鼻音收尾。阴声阳声的共同特点是发音可以延长,在延长的过程中还可以有高低起伏的变化,给人以柔美漫长、豪迈高亢之感。入声韵则以塞音[p]、[k]、[t]收尾。这些辅音韵尾只作发音的口腔姿势而不完整地将音发出来,这是造成入声短促、不能延长的根本原因,也是入声的本质。短暂的停顿,使音节听起来有一种急促闭塞的顿挫感。所以,阴声和阳声又叫舒声,入声又叫促声。

入声调是同平、上、去三种声调概念一起从南北朝之际出现的,不管是“平上去入”、还是“天子圣哲”,都是从声调的调值上形成区别的。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中,又分平声、仄声,其中,上、去、入声归为仄声。平声平直高昂,声调变化不大,仄声短促低沉,声调高低变化较大。古诗词讲究平仄,就是利用声调的高低起伏,形成抑扬顿挫之美。《康熙字典》前面载一首名为《分四声法》的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入声有不同于其他三个声调的特色。入声调和入声韵是一回事,从韵母看,有塞音韵尾,特点是气流突然被截断堵死,形成一种戛然而止、压迫急促的感觉。从声调上看,也有不同于平、上、去三声的特性,特点是短促、低沉。

二古诗词押韵的本质

押韵,就是在上下语句或隔句的句尾,有规律地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给人以音韵回环、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押韵不仅能使诗歌产生铿锵悦耳的音乐效果,还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具有声情作用。不同的韵具有不同的音响,会引起人听觉上不同的感觉,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联想,进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有的词语,开口度大,响度大,声音比较洪亮;有的词语,开口度小,响度小,声音比较细微,这本来是词语的自然属性,但却可以给人听觉上以不同的感受。清人周济说:“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各有声响,莫草草乱用。”就把不同音响的韵对于接受者所起的不同心理效果揭示了出来,说明不同的韵是与人们的不同感情相联系着的。袁枚《随园诗话》说:“欲作好诗,先选好韵。”所谓“好韵”,即选择与诗情相切的音韵,也就是根据诗词作品表情达意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韵脚,做到情声相谐、以声传情。

古入声字有塞音韵尾,带噪音成分,念起来短促急收,声调调值、调型直且短,念起来急促低沉,用来押韵,反复回环,单调沉闷,令人不快。因此入声韵适于表现孤寂、抑郁、激愤、悲壮的思想感情。尽管这些情感不只是入声才能表达,但使用入声韵突显了类似情感。

三诗歌中入声韵的情感表达效果

1与其他韵脚互换押韵,突显情感变化

入声韵与其他韵转换使用是为了适应思想内容的表达和层次结构转换的需要,使用入声的几行与其他韵脚形成对比,以达到情移韵转、声情相切的艺术效果。如《诗经・关雎》第三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前两节赞美淑女,渴求淑女,心情愉悦,押轻微柔和的阴声韵;第三节写求之不得,坐卧不宁,难以入眠,痛苦烦躁时,改押“得、服、侧”急切短促的入声韵。用韵不同,哀乐有别。中间换成入声韵,突显了歌者感情的变化。

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更能突显出入声韵与阴阳韵截然不同的情感。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全诗可分五个层次,随着内容和情绪的变化,每一层都换用不同的韵脚。

第一层为前五句,诗人有意选用“号、茅、郊、梢、坳”比较适合于表现狂风怒号、茅草漫天飞卷的情状。

第二层共七句,前五句写老天虽无情,可也并非专门有意欺负作者。此时南村顽童公然当着他的面抱走他用来遮风避雨的茅草,他才真正觉得自己老迈无力,尤其对于一个无助的外乡人来说,更觉得伤感和凄惨。“力、贼、得、息、色、黑”这些短促的入声字作韵脚,加强了孤独无助的伤痛感。

第三层共六句写屋破受风,又下起连夜雨。屋里连个立脚的干地方都没有,一家人只好挤在一起,在凄凉的秋风苦雨中等待天明。这是何等凄苦的情状,入声“铁、裂、绝、彻”,加强了凄苦悲惨的感觉。

第四层共三句,写诗人由一己的屋破推及天下寒士的苦状,他突发奇想,想使天下寒士能安居,有宽敞明亮的大房,过上喜笑颜开的日子。阳声字“间、颜、山”作韵脚,声音宏亮,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加强了盼望、喜悦的效果。

第五层为最后三句,写他愿为天下寒士献身,但眼前的现实依然是凄苦、悲惨,所谓广厦千万间,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入声字“足、屋”作韵脚,恰当地表现作者心境的沉痛、悲凉。

2全押入声韵,渲染沉郁悲凉的气氛,表现悲愤压抑的情感

杜甫诗歌中的入声韵脚诗主要出现在安史之乱期间,反映安史之乱的社会状况,描写社会***、民不聊生的现实,表达诗人忧国忧民而又报国无门的伤痛和悲愤。《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最后写到: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洞不可掇。

诗人的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当他怀着喜悦之情“荣归故里”的时候,一路所见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象,他的心情立刻变得沉重不堪。一回到家,见小儿已经活活饿死,他欲哭无泪。诗人为自家的惨状哽咽,更为天下黎民悲痛,但他官卑言轻,毫无办法,在这种情况下,入声韵准确地表达了他无边无际的愁绪。

杜甫的《哀江头》也全押入声韵,《哀江头》开头写到: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旧地重游,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他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我们看到一个泣咽声堵的老人,孤寂地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向隅而泣。而入声韵脚准确地表达了这种无声的哽咽,与诗人因国家残破而悲痛万分的思想感情相协调,深化了意境。

我们不能说诗的情感和意境全由韵脚来表现,但韵脚确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把杜甫入声韵诗与诗歌中表现轻松愉快心境的诗比较,更能理解杜甫选用入声韵的良苦用心。阴声韵脚如《望岳》:用“了、晓、鸟、小”作韵脚,给人一种心胸激荡、意气昂扬的感觉。又如阳声韵脚《春夜喜雨》:用“生、声、明、城”作韵脚,表现一种由衷的轻松喜悦的心情。而《闻官兵收河南河北》中的“裳、狂、乡、阳”是开口度大的阳声韵,表现年过半百的诗人突然得知安史之乱平息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被后世诗论家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真正达到了声情相切的境界。

四宋词中入声韵的情感表达

词的押韵,有平仄韵之别,不同的词牌,表情达意各有所归。平声字调舒长,而仄音激越上扬。仄声韵里入声是一个很特殊的调类,***性很强,不跟上声、去声混押。单押入声韵的词牌较为多见,尽管没有规定硬要用入声。但仅从名篇来看,也能领会词牌押入声韵的声情效果。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从思想感情上看,眼前的***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牾,所以不免思绪深沉,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度的叹惋。虽然此词是豪放词典范,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境界扩大,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冲突只能无可奈何地归结为以酒浇愁,为典型的外境雄伟、内境悲凉的词作。而入声韵的急促,突显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悲愤之情。

再以一首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原来《声声慢》的曲调韵脚是平声,调子相应也比较徐缓,而改押入声,使舒缓变为急促,哀婉变为凄厉,使全词顿挫凄绝,如泣如咽,恰切地表达了欲说无言、痛苦不堪的心境。全词没有一滴眼泪,然而却超过千万滴眼泪所表达的凄酸――那凄凄欲泪和难以言传的酸痛。前人评价叠字、齿音,给这首词增添的艺术魅力,但从声韵角度只注意这些,仍不免有失偏颇。那结舌不顺、欲说还休的入声字,也是使声情与词情完美结合的要素。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入声有自己的音响特点,诗词中大量运用入声韵表情达意,使诗词句读抑扬顿挫,更加突出诗词的思想内容,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但由于语言的变迁,读音的改变,入声塞音韵尾在民族共同语中的消失,声调调值的变化,使我们在鉴赏和阅读古诗词时,要么平仄不合,要么不押韵,诗词失去了韵律和节奏感,也就失去了诗词作用于人们听觉上的美感,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应该关注入声字、入声韵,尽量挖掘入声的声情作用,以便保留和传承这一独特的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 张炼强:《词语声音的锤炼要注意哪些方面》、《语言学习百问》,《中等师范学校现代汉语知识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 苏志武:《杜诗的用韵》,《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 赵宏:《浅谈汉语入声韵塞音尾消失的原因》,《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凄美的诗词篇9

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古典诗歌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些事物成了古代诗人常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不了解这些意象,读起诗来可能会不知所云。

①月:思念的代名词。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事物,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诗人的思乡情借月悄然而出!

②鸿雁:抒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者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汉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诗人有时简为一个“雁”字,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和她的《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

③柳:离别怀人的伤感。

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加上“柳”与“留”谐音,所以提到柳,多与送别有关。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经典的情景交融的离别名句;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一曲折柳歌,竟然勾起了人们的故园之情,由此可见“柳”非同一般。

④杜鹃:凄凉悲伤的象征。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望帝传说是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让退隐,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至口中流血,闻者凄恻。后来多用“杜鹃”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无题》:“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⑤鹧鸪: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惆怅。

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诗人常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和心情的惆怅。如温庭筠的《菩萨蛮》:“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辛弃疾的《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⑥松、菊、梅:坚强清高品质的化身。

松、菊、梅是傲霜斗雪的典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称赞欣赏它的人比比皆是。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开了歌颂之先河。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更是具备***家的乐观情怀。

自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菊便以隐士的身份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唐人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梅历来为文人画士所爱,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⑦莲:传情达意的凭借。

“莲”“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周敦颐的《爱莲说》又赋予“莲”以新的含义:高洁***,出污泥而不染。

⑧梧桐、寒蝉:哀婉凄凉的代称。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梧桐细雨营造了一个悲苦交加的氛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人徐再思在《双调・水仙子・夜雨》中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凄美的诗词篇10

关键词:李清照 清新健康 凄婉沉郁 形象性 音韵美 白描

李清照,号易安,是我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她的词反映着她的坎坷的一生:前期反映少女时期的快乐幸福,清新明快;后期反映国破、家亡、夫死后的忧愁痛苦,凄婉沉郁。在写作上具有强烈的形象性,通过白描手法来写景抒情,高度锤炼词句,讲究韵律使其词凄婉沉郁。

李清照词在写作上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强烈的形象性。李清照的词具有强烈的形象性。用生动的意象进行比喻突出形象性。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最后一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黄花又称,在古人心目中象征高洁。在这里,词人自比黄花,赋予黄花以人的形象,使黄花与词人形成共鸣?从而达到词人描写思妇的那种憔悴的神态和忧郁的心理,其形象无以伦比,以比人,更衬托出人的灵魂的美丽。词人将自己融入黄花的形象中,除以它的优雅来形容词人的资质,有一种黄花在秋风中越开越盛,凌风傲霜的品质,象征词人的高洁。陈祖美在《李清照诗词文选评》中,指出此词最后两句曾有论者解释为:李清照是在借咏花发泄自己才能被埋没和对社会的不平。

(二)借用出新意。善于借用,这也是李清照词的一大特色。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化用了唐韩偓《懒起》的诗意。韩诗云:"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李词中一句"海棠依旧"胜过"海棠花在否",简洁明了,道出了作者的迫切心情。又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中"人比黄花瘦"与秦观的《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的"人与绿杨俱瘦"相类似。可能李清照的词是从秦观词中脱胎出来的,但青出于蓝,后来居上。因为用黄花来比人的瘦,把人的状态、神情形象地展示出来了。这一句之所以赢得历来读者的赞赏,并非偶然。李词的借用,不仅借用同一时代的词作,还借用了《诗经》,化用了《诗经鄘风柏舟.》的"忧心悄悄"等等的句意,极言忧愁之深。总的来说词人借用他人的作品,使之加以提炼,达到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境界!

(三)遵循音韵规律,具有音韵美。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指出"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她的创作实践了她的理论,她善于运用双声叠韵来增强词的表达情感和声韵美。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起句十四叠字,分别属于唇音、舌音和齿音,词人将它们重叠的连在一起,轻重相间,抑扬起伏,从听觉上造成凄清寂寞的气氛,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强烈的孤独感,将修辞美与声韵的音乐美极其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表达深刻的意蕴。

(四)以乐景衬托哀情,倍感凄切。李清照常以乐景衬托哀情,有助于渲染哀情之悲。李清照的后期的词,大多是写愁,她不仅选择一些衰败的景物来写,有时也选择了一些欢快美丽的景物来写,以此衬托心中的愁苦。如《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上片是词人南渡前宁静幸福生活的前景,也是她少女时代欢快愉悦心情的写照。④那时每当雪花飞絮,梅吐清芬,她便以应时香梅作饰物插在自己的秀发上,那是多么令人陶醉的情景!下片指国破后的晚年境况。作者写乐景不是为了写乐,而是为反衬下片的伤感。现在漂泊天涯,风烛残年,这是以梅喻人,既写人,也写梅。更何况"晚来风势",梅花的芳颜已是惨不忍睹了。其实这又是写她惨不忍睹的晚年生活的写照。

(五)善于锤炼字句;善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诗有诗眼,词也不例外。一首词中,一个字,一个句写得好也能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使词更凝练。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胡仔《招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六十说"'绿肥红瘦',此语其新"。历来人们也都认为是个警句。一个"肥"字,真实的把经雨洗后绿叶滋嫩的状态,色泽鲜明地显示出来了。一个"瘦"字,却十分形象地活现出经风雨后那凋零、枯槁的花枝容貌。"肥"与"瘦"字,通常是用来形容动物的,而作者却移用于花木,又恰到好处,赋予了花木动物的灵性。又如《武陵春》(风往沉香花已尽)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后主的《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水之多比愁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又进一步把愁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以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词人用一个"载"字,把无形的愁量化、具体化,使愁具有了重量且船也载不动,既曲折生动又巧妙自然。

总之,无论是清新明快还是沉郁凄婉,李清照的词在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以独特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李清照自己的风格--易安体。她的词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极富形象性。她在借用中出新奇,在韵律中创新,在锤炼语言中点石成金。她驾驭语言的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把她内心的多愁善感,喜怒哀乐准确形象地表现出来,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陈祖美.李清照诗词文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

[2]郑孟彤.唐诗宋词赏析[M]广东人民出版社

凄美的诗词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凄美的诗词10篇

学习

教师节教师发言稿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节教师发言稿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表彰会优秀教师代表发言稿,教师节慰问教师代表发言稿。大家好!在这个硕果累累的九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我有幸作为获奖教师代表发言,心情非常激动!在此,我谨代表获奖教师们向

学习

姐姐不可能那么可爱10篇

阅读(23)

她会在周六的下午去校门口等我,给我一卷散发着汗水味的零钱,再将我的衣服拿回家去洗。父母的身体开始变差,只能勉强侍弄家中的田地。一家人的生计就这样落在17岁的姐姐身上。我在学校里从不会担忧成绩,却会因为琐事而郁闷。谁在上课的时候抢

学习

解除保全申请书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解除保全申请书,内容包括解除诉讼保全申请书,解除诉讼保全担保申请书。1、被申请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2、申请人在财产保全期间撤回申请,人民法院同意其撤回申请的;3、人民法院确认被申请人申请复议意见有理,而作出新裁定,

学习

祝福元旦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祝福元旦10篇,内容包括祝福元旦的句子给朋友,元旦祝福篇。4、不许动!抢,抢,抢劫!认识我的站左边,不认识我的站右边!想笑的站中间,还有盯着手机看的!对!就你!放下手机双手抱头!听着:元旦节给我快乐点!5、年终电话拥挤,祝福怕你想不起,提前送

学习

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100字内,爸爸的花儿落了读后感400字左右。我一个人站在窗前,雨水落在了窗玻璃上我努力地想回想起那些小学同学的面容,却惊讶地发现,有些面容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不清了

学习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10篇,内容包括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内容,走一步再走一步文章内容10字左右。是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前程万里,全要个自去努力。大家都认为有困难是件坏事,但我认为困难也是件好事,因为困难会

学习

关于桥的对联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桥的对联10篇,内容包括桥的对联大全欣赏,鸡犬过霜桥对联。上联:一池金玉如如化下联:满眼青黄色色真上联:潮来直涌千寻雪下联:日落斜横百丈虹上联:两翼石碑扶海出下联:三秋水月渡空行上联:青山绿水百花苑下联:聚龙醒狮万年城上联

学习

关于元旦的祝福短信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元旦的祝福短信10篇,内容包括元旦给领导祝福短信,2022元旦祝福短信。不只这样的日子才会想起你,而是这样的日子才能正大光明地骚扰你,告诉你,圣诞要快乐!新年要快乐!天天都要快乐噢!零时的钟声响彻天涯,新年的列车准时出

学习

苦中作乐的例子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苦中作乐的例子10篇,内容包括苦境中作乐的例子,抗战时期苦中作乐的例子。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议论文的基本常识,理清文章的基本观点。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证思路,领会作者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3、理解作者对责

学习

安全知识手抄报资料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知识手抄报资料10篇,内容包括安全知识手抄报简单漂亮,普及安全知识手抄报简单。小学三年级食品安全手抄报***片(2)小学三年级食品安全手抄报***片(3)小学三年级食品安全手抄报***片(4)小学三年级食品安全手抄报***片(5)

学习

有关春天的诗歌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春天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朗读关于春天的诗歌,关于春天的儿童诗歌。一、路径一:扫瞄语言,读懂诗歌内容由于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练、含蓄的特点,因而考生要想走进诗歌,读懂诗歌,必须巧妙掀起语言这层面纱。除审读诗题、关照

学习

客房实训报告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客房实训报告,内容包括客房实训总结1000字,客房服务的实训报告。(一)实习动员2014年6月30日在校内1F513王瑞华老师和李娟老师的主导下进行了实习动员,老师们首先说明了实习地点,实习时间,实习的基本要求。同时强调了安全问题,要求

学习

商业招商方案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商业招商方案10篇,内容包括商业招商方案ppt模板免费,商业招商最佳方案。二、工作目标全年争取实际利用内外资(实到内资、实际利用外资)2.3亿元,内外资注册资本(内资新增注册资本、合同利用外资)9600万元;健全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

学习

雾里看花终隔一层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雾里看花终隔一层10篇,内容包括雾里看花隔一层意思,雾里看花终隔一层出处。3、看着那些兴高采烈的上班族,灰蒙蒙的,就像雾里看花一样。4、你的感情我真的不懂,好似雾里看花,总也看不清他有多么美。5、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这烦扰的

学习

霜降诗词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霜降诗词10篇,内容包括霜降诗词100首,霜降诗词完整版。——姜特立《偶题·霜降水自落》2、念兄适吴越,霜降水初冷。——苏辙《次韵子瞻颍州留别二首》3、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白居易《大水》4、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

学习

月亮的诗词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月亮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月亮的诗词10句,月亮诗词大全100首。2.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5.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6.月落

学习

中秋的诗词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中秋相关的诗词合集,中秋的诗句精选十篇。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适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02《秋宵月下有怀》唐孟浩然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

学习

古诗词三首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古诗词三首10篇,内容包括完整的古诗词10首,经典古诗词三首及翻译。传金柝()云鬓()辔头()3.下列句子与“出门看火伴”一句结构不相同的一项是()A.对镜帖花黄B.不亦说乎C.雄兔脚扑朔D.路转溪头忽见4.请仔细辨析下面每句中的多义词,并解释其含

学习

立春的诗词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立春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10首立春诗词,立春祝福语诗词。4、《春运》(杜甫)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5、《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6、《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

学习

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模板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初中语文古诗词论文模板,内容包括小学语文古诗词论文题目,初中经典古诗文拓展论文。2教师诗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鉴赏的为数不多,即使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古诗词,也不能深层次地引导学生鉴赏,更

学习

大雪节气诗词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大雪节气诗词10篇,内容包括大雪节气经典诗词,大雪节气观日出诗词。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

学习

描写战争的诗词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战争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关于南诏天保战争的诗词,跟战争有关的诗词。4、如何一别朱仙镇,不见将***奏凯歌。——于谦《岳忠武王祠》5、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杜甫《房兵曹胡马诗》(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