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影评篇1
公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一道闪掣云霄的蓝光刺亮了河北唐山的天空,紧接着大地开始疯狂的抖动起来……
现今,唐山大地震已经被拍成了电影,我去看了首映。它是一个催泪弹从一开始便来的就是那么强烈,那么震动人心,生与死的抉择犹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岂能一个痛字了得,整个地震的描述,缩小到了一个家庭。这样更能让观众体会到其中的滋味。一个看似渺小的家庭,却演绎着人生情感的百态。丈夫在危急关头的冒死,母亲对骨肉的割舍、对丈夫的感恩以及女儿对母亲的不理解与怨恨,还有******的博爱无私,这种种惟妙惟肖的动人心弦的描述,给现在疲于生活的都市人的情感提供了一个休憩的港口。
影片中,最精彩和最催人泪下的场景,无非是故事主人公在面临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生死抉择。这时,我的心也似乎跟着碎了,一个母亲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哇!
当心灵开始刺痛的时候才明白,原来整天围着我们身边的已经平淡无奇的感情是那么弥足珍贵!正如那句台词所说:“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句让主人公愧疚了一辈子的话,似乎在告诉我们他真正的含义。
逝者已矣!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也不可预知未来,唯有好好珍惜现在,恐怕这也是此影片真实意义所在。人活着应该如何抉择,在遇到无法改变我们的困难的时候,我们应选择有信心战胜困难,只有自己有了信心,困难才能向我们低头。不要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世界才会更美好!
其实,《唐山大地震》影片那么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拍摄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人群混乱,采用了电脑特技。与演员动作相结合,看起来惟妙惟肖。这可与大型科幻电影《2012》的制作效果相同。在其中,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更深一层体会了大自然无穷的力量和生命的珍贵。可看出,这部影片的主创工作人员一定花费了不少心血,我十分欣赏这部大片!
《唐山大地震》看的是一部影片,可是思考的是一个人生。正如海报上写的一样“23秒,32年”,是啊,仅仅因为那23秒产生的巨变,却需要用32年的时间来抚平人心理的创伤!
唐山大地震影评篇2
关键词: 城市防灾资源; 评价体系;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中***分类号: TU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75-01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灾害发生的规模与频率不断增大,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隐患,我国大量的震例表明了防灾资源储备的重要性。因此,通过建立城市防灾资源体系及其评价模型,为了解城市的防灾资源储备水平提供了参考。
一、唐山市城市防灾资源概述
城市防灾资源是一个内容广泛的概念,既包括各种物质资源,也包括与灾害防、抗、救相关的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等。唐山市属于高烈度抗震设防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活动频繁,1976年7.8级地震之后,唐山市地震活动进入调整阶段,但是地震形势依然很严峻。多数专家认为在唐山市老震区有发生较强余震的可能。
二、唐山市防灾减灾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防灾减灾工作的宗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出发点。
2.坚持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
要建立科学、高效、协调的防灾减灾总和管理决策指挥体系,灾害监测预报评估服务体系,综合灾害信息实时共享体系。
3.坚持综合减灾的原则
灾害具有突发性、群发性、链发性和叠加性等特点。因此要坚持综合减灾的发展方向,坚持各级***府统一领导、减灾委员会综合协调、各涉灾部门密切配合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
三、唐山市防灾资源体系的评价方法
(一)建模思路
唐山市城市灾害连锁效应明显,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唐山市被***确定为全国21个地震重点监视区域之一,属于高烈度抗震设防地区。地震灾害一旦发生,由于其突发性及不可预测性,并易产生次生灾害,需要强大的应急救灾资源来支撑,不仅仅是人、财、物的支撑,科技支撑、法规支撑等等也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选择在地震灾害背景下,对唐山市城市各防灾资源储备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二)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得到城市防灾各类资源合理的权重,本研究向了解本领域研究内容的专家共发出8份问卷,收回6份。考虑到各专家的个人经验和知识水平,我们选用各位专家平均权重,进行打分而得到在城市防灾资源体系构成的一级指标中,人力资源所占权数为0.196,物力资源所占权数为0.121,时间资源所占权数为0.136,空间资源所占权数为0.093,城市生命线资源所占权数为0.124,技术资源所占权数为0.060,资金资源所占权数为0.079,组织资源所占权数为0.066,法规资源所占权数为0.059,思想资源所占权数为0.066。
同理可得,一级指标下方案层的各个指标权重为,救援专业队伍建设情况0.056,志愿者队伍规模及培训0.024,医疗救助能力0.060,居民自救能力0.055;物资储备的种类0.061,物质储备的数量0.061;震情速报时间0.045,预案启动时间0.045,指挥部门到达现场的速度0.046;人均避难场所面积0.046,人均疏散空间用地面积0.047;冗余能力0.062,防灾抗灾能力0.062;对已有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0.030,灾害信息的能力0.030;救灾资金的储备情况0.052,人均财***收入情况0.027;防灾机构设置情况0.026,防灾机构功能执行情况0.040;灾害立法情况0.030,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0.030;宣传教育情况0.044,防灾演习次数0.022。
四、城市防灾资源的综合评价
通过对以上一级指标下方案层的各个指标权重的计算,我们认为唐山市城市防灾资源体系的评价结果为“一般”,具体为:
1.人力资源
唐山市计划在每个县区配备应急专业救援队伍50人,其中芦台、汉沽、高新区和南堡各为30人;在141座地震宏观观察哨中设观察员153名,防震减灾助理员及志愿者196人。
2.物资资源
防震减灾的物资资源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存在较大的缺口,应急车辆和应急装备,都不能保障在灾害发生后的快速救援行动。
3.时间资源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益,抓紧时间就是减灾。时间资源的效益要求震情速报时间要短,要求监测能力的信息化,网络化。
4.空间资源
我市的避震疏散空间面积储备水平一般。《“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省会城市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按照有关规划和标准,加快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工作。
5.城市生命线系统
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水平一般。要加强城市生命线的抗震设防,将供水、供电、燃气、通讯、医疗等城市生命线工程设施按地震设防烈度9度进行抗震设防。同时对生命线实行分散化和自立化,提高其防灾能力。
6.技术资源
唐山市台网中心能够接受40个台站信号,主要分布在环绕京津唐经济开发区和环渤海区域,但由于台站所处位置比较集中,并且现有观测手段单一,缺少形变、地磁等观测手段,难以形成前兆观测手段数字化。
7.资金资源
2009年,唐山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53元,然而灾后的救助资金严重不足。往往由于资金的限制,装备老化、防灾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缓慢。因此,要加大资金的投入,积极进行防灾减灾建设。 8.组织资源
从评价结构来看,唐山市的组织机构还是比较健全的。2006年,***府对防震减灾工作领导体系进行了完善,明确了职责,统一指挥、协调全市抗震救灾工作。但是缺乏唐山市防灾减灾综合指挥决策中心。
9.法规资源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落实《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策法规性文件、同时强化《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并认真做好《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
10.思想资源
在12个县区建立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站196座,宣传员196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并积极开展“六进”(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进家庭)活动。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21世纪城市综合防灾减灾[M].城市发展研究,2000(3):1-3.
[2] 于山,苏幼坡等.唐山大地震震后救援与恢复重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
[3] 王绍玉.城市灾害应急与管理[M].重庆出版社,2005:115-120.
[4] 郑宇.城市防震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与应急需求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03.
[5] 吕元.城市防灾空间系统规划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4.
[6] 于山.基于GDP的城市抗震减灾资源配置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唐山大地震影评篇3
关键词:抗震纪念馆;档案;社会效益
中***分类号:G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2-0191-01
地震是人类共同的灾难。由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受其影响,我国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分之一,不仅频度高,强度大,而且范围极为宽广,几乎全国各省均发生过强震。一直以来,同处地震多发地带的美国、日本由于科技先进,在地震观测及信息处理上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而中国科学技术稍有不足,但拥有的大量地震档案却为地震预报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信息。如帝舜时期的“地震泉涌”,就真实地反映了地震时的自然景象,由于抗震意识的缺乏,以致于“龙生庙,犬哭于市”。随着该类档案地不断积累,一个问题也摆在了大众眼前,即如何发挥抗震纪念馆档案的社会效益。本文探讨了发挥抗震纪念馆社会效益的有效措施,希望能为广大档案管理人员提供一点参考和借鉴。
一、抗震纪念馆档案发挥社会效益的主要措施
(一)推出精品展览,再现抗震精神
地震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力,但抗震却给人们在悲痛中带来直面灾难的勇气。抗震纪念馆应该加强档案的管理意识,避免展览内容的单一性、重复性,要重视最新档案地不断添入,精品档案的不断推出。在唐山大地震30周年时,曾在市委、市***府的组织策划下,推出了《唐山抗震成就展览》,充分展示了唐山人民的抗震精神,通过多角度、多技术成功地纪录了三十年中灾后家园的重建工作,集历史***片、电脑合成***、光电地***、程控***于一体,大量运用多媒体景观艺术与现场环境相结合的手段,将展览办得有声有色。汶川地震博物馆这几年也加大了精品意识,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只有通过这种精品展览,才能让抗震档案发挥出积极地、有效的社会效益,让人们传承抗震精神,铭记历史伤痛。
(二)普及地震知识,提高防震意识
通过纪念馆的档案展览和档案管理,能够有效地启迪、影响到社会和公众,改变他们对地震知识的薄弱、落后状况。通过档案展览,不仅要有效展示地震灾难的真实情况,更应该致力于提高大众的防震意识。因此,有必要加强防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通过***文结合的方式,改进人们的防震措施;通过展示地震的灾难性,提高人们的防震意识。为了加大宣传范围和宣传效果,纪念馆应该拓展宣传领域,采用巡回展览的形式,刊印防震手册,深入厂矿,深入农村,深入学校,深入机关,从而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缓解人们面临地震的恐慌心理,降低地震带来的灾害程度。可以说,一座好的抗震纪念馆应该成为一个地震紧急救援的培训基地。
(三)整合文化资源,促进地震研究
我国有悠久的文明史,特别是盛行修纂史书和地方志以来,相关的地震档案就极为丰富。在19世纪末,大量学者加强了该领域的研究,陆续刊发了一些地震目录,可以丰富地震学家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利用。1956年时,曾由地质学家李四光提议,著名学者范文澜等主持,翻阅文献近万种,胜利出版《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并编制出全国历史震中分布***;1960年,地震学家李善邦主持编辑《中国地震目录》,顾功叙在23年后又对该书进行了修订、补充;1978年,谢毓寿和蔡美彪花费5、6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的编纂出版工作。通过这些文化资源的整合,可以促进地震的研究工作。作为抗震纪念馆,更须如此。
二、纪念馆档案社会效益得以发挥的几点体现
(一)能让各级领导高度评价
1992年7月30日,******在参观唐山地震博物馆时,曾题词:“中国人民要以唐山为鉴,长期不懈地同地震灾害作斗争。”随后的汶川地震博物馆在开馆,各级领导也纷纷致辞予以高度评价。通过各级领导的评价重视,对发挥抗震纪念馆档案的社会效益能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二)能让业界同行充分肯定
抗震纪念馆档案的建立,由于专题性强,往往会受到业界同行的高度关注,如地震、规划、建筑等部门。如唐山地震博物馆,曾被中国地震局确认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中央电视台评为2007年全国十大特色博物馆之一,全国地震研讨会、以及一些省市县的防震减灾研讨会都纷纷在此召开,成为全国抗震纪念馆的典范。获得业界同行的充分肯定,自然会扩大其影响力。
(三)能让共建单位一致欢迎
抗震纪念馆档案的主题是反映抗震救灾知识,为了有效地提高人们的防震知识,应该加大宣传教育的工作力度,与一些企业、学校及部队结成文明共建单位,一同探讨科普知识和德育教育,举办抗震救灾主题征文、演讲、座谈及巡回展览。在这方面,唐山、汶川地震博物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唐山的共建单位高达50余个,开办了大量的实际活动,举措得当,反响良好,影响深远,获得共建单位的一致欢迎,值得广大抗震纪念馆借鉴和学习。
(四)能让地震学者研究利用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应该做好痛定思痛,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在地震灾难过去后,通过建立和管理抗震纪念馆的文献档案,可以供地震学者研究和利用。《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中国地震目录》、《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等书籍的编纂出版,即是专家学者们研究利用各种历史文献档案的体现,能够提高后人的研究利用效率。抗震纪念馆档案不能偏重于管理,更需加强研究利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它们的社会效益,才能体现它们的最大价值。
(五)能让参观人员深有感悟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这是《左传》中的一句话。抗震纪念馆档案要加强展览和借阅措施,让众多参观人员能够更多、更快、更好地接触到各种***文、影视资料,直面地震灾难的危害性、抗震救灾的积极性,加强自己的地震预防知识、环境保护意识和爱国爱家情怀,让抗震纪念馆档案成为一块良好的科普教育基地和德育实践基地,从而有效地发挥其社会效益。
三、结束语
抗震纪念馆档案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满足社会和个人对于地震和防震的文化知识需求。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地地震灾害的频繁发生,地震档案的建立、展览和研究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抗震纪念馆管理人员及档案人员应该发扬职业精神,加强档案文献的收集,注意精品档案的推出,从而更好地发挥抗震纪念馆档案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唐山大地震影评篇4
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凯瑟琳·斯廷普森曾经说过:“女性主义提供了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分析,这种分析将性别以及性别结构与性别的不公正置于最突出的地位”6。可见,女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重要的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的观念视角和思考方式。同样,从女性主义角度去分析影视剧作品也能够带给我们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发现。因此,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试***解读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女性主义内涵,从中窥见其思想价值和意义在进行电影批评之前,我们应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说明:
首先,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是在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7。从《余震》到《唐山大地震》的改编过程,体现着文学语言与影视剧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今天,我们将电影作为一个***的艺术作品来看待,即我们所有的分析和批评都是建立在电影文本的基础之上。形式主义和新批评派将文本作为文学研究的重心,我们也只是从电影本身入手分析其包涵的女性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其次,对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所传达出来的意义,已经有不少学者和影评人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诠释,其中包括冯小刚导演自己对电影的“现身说法”,这对于观众理解电影内涵有着积极的意义。而我们在这里讨论这部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色彩,是从电影文本入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我们所力***论证的,是电影内在隐含的社会文化元素,是包括电影导演在内自觉地流露出来的意义内涵。这样一种解读路径的设定,无疑带有极大的理论预设性。但与此同时,影片看似随意的叙述,事实上却有着极为深刻的女性主义色彩。
再次,从女性主义视角批评《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意味着文本对电影的批评已经潜在地承认电影中大量地存在着关于身份认同的差异和不平等这一事实。也就是说,在本文中所进行的女性主义批评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证明电影中存在女性主义的倾向,或者存在着性别的差异与歧视,而是要通过对于这部电影的分析,去探寻女性主义的这个视角在这部电影中有何新的形态和新的内涵。女性主义批评具有反思的特性,本文所要做的,是从女性的立场去反思《唐山大地震》的社会历史环境和背景以及其呈现方式,而不仅仅是为了解释某一社会现象的不平等。
影片开始不久便抛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大难临头,究竟是救姐姐还是救弟弟?而这个问题也成了贯穿整部电影始终的线索所在。在姐姐与弟弟的选择中,作为母亲的元妮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她放弃了自己亲生女儿生存的权利,将唯一的(至少在当时人们印象中是唯一的)可能,留给了儿子。本文在开篇便提到,这里分析电影的一切内涵成因和影响,都应该从电影本身出发去寻找答案和线索,立足于电影文本和视听语言本身去分析电影所代表的性别与身份认同的倾向,所以对于“救弟弟”所代表的性别倾向也应当从电影中去寻找答案。如果仔细揣摩电影的文本,我们会发现,电影本身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倾向性。
一方面,从电影视剧听语言方面来看,景别和视角是电影视剧听语言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景别的大小是电影基本视觉元素积淀的特定意义,小景别大影像相对于大景别小影像具有更多正面、肯定的意义,也更加具有表现张力。在《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的开端,也就是在元妮喊出“救弟弟”之前的电影片段中,便揭示了一种社会历史传统潜移默化的结果,一种在极端情境下女性长期处于劣势地位特殊本能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男权社会构建的文化规劝。
另一方面,从女性主义角度上讲,《唐山大地震》的成功和感人之处并不在于它从某种侧面揭示出了女性的一种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影片通过一个女人32年的心路历程来展现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种反抗的姿态,这种姿态在方登的成长经历中显得尤为清晰和写实。
一片死尸中,方登缓缓站起来,看了看身旁已经死去的父亲,她迷茫却坚定的目光告诉大家,她经历了一次“死”而复“生”,这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代表着方登摆脱了父权文化的控制,完成了心灵上的“弑父”。这样一种“弑父”的行为,造成的结果是:父的礼法、父的家庭、父的语言都遭到弃绝,女人的“新生”获得了一个空前自由的空间。如果说,存在着一种历史男性话语所抹杀的女性记忆,那么女性文化的挣扎便是将这无声的记忆发而为呼喊、为表达8。
无论是封建文化秩序还是先圣孔子之道,作为原有民族结构主体中的超我原则或者社会强制标准,都在无时无刻地以一种难以抗拒和潜移默化的形式存在于社会历史当中。女性即便意识到了这样的一种抢夺话语权的存在,也很难对父权文化进行公开的反抗,因为意识形态就是以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目的的指涉价值观念的话语体系,它不允许“否定”的声音出现在这个话语体系中9。因此,女性的反抗永远是软弱的、单薄的,只能通过“隐藏自己”的方式默默进行。
如何称谓“我”,如何确定作为客体的“女人”和作为主体的“我”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也就意味着如何确定女性肉体本身和女性指称符号的关系。因为在父权社会中,女性的指称永远是一个“空洞的能指”,一个“想象的他者”,一个社会规定的性别角色10。在这样的一种指称下,女性永远是一种作为客体的存在,即女性的肉体与女性的符号指称永远是割裂开来的、滑动的。所以,当片中女性重新以自我的方式指认自己——喊出“我叫王登”的时候,也就否认了自己作为“客体”的身份,进而否定了整个父权文化的主体地位,便是从主客依从的关系转换成间性的凸现。
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到:“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没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经济上的定命,能决断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而是人类文化整体,产生出这居间于男性与无性中的所谓‘女性’。12”因此,《唐山大地震》用方登的死而复生,这样的一种戏剧化的情节提出了一个可能的想象性生存空间。女性的命运既已为这一既定构造所决定,任何向女性所受到的性别歧视挑战的努力,便无不在此自然秩序前化为烟云。如果米歇尔·福柯所谓“真”取决于谁控制话语的命题可以被接受的话,那么我们就完全有理由相信,男性对话语的控制权是诱使女性落入一个男性“真理”的陷阱。所以女性作家应当抗争男性对语言的控制,而不是消极退入一个女性话语的避风港。
唐山大地震影评篇5
没了,才知道没了
我一直期待观看唐山大地震,是因为有一种莫名的缘由:我老公和他的全家都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我想试***通过电影去感受他和他的家人32年前经历的那场灾难和恐惧。都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痛,在我们共同生活的这10多年中,听到他讲述和回忆关于地震的话题并不多。每次若有提到,也只是淡淡地、平静地叙述,很少有评价。我猜不到他的心绪,但是可以感觉到,在他内心深处的某个寂静的角落埋藏着那些破碎而伤心的记忆,我无法感受到揭开它的代价。
两年前汶川地震时,我在四川的同事受了伤,失去了亲人,工厂也损毁严重,这些事情传到我耳中只是感到很难过。看了唐山大地震,我才可以从内心深处知道那些失去亲人的幸存者,他们真切地感觉:没了,才知道没了。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足以把任何一个人压垮。逝者已经长眠,无知无觉,伤痛却永远地驻留给他们的亲人,不能洗刷,不能磨灭,不能提起也不能忘记,那种折磨可以让一个人的心碎成渣。
故事并不象片名那样感觉会有大部头的灾难再现,只是慢慢讲述地从震前相亲相爱一个完整的到震后的那个残缺破碎又重建的家,历经32年的磨难和守望的故事。这个过程也让我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我的想象和也着实地牵引着我的感动和悲伤,我没有一分钟不在想当时年幼的老公和他的一家在那场灾难中的分分秒秒,房屋倒塌的刹那,废墟中挣扎地呼唤,惊恐的眼睛和那双瘦弱的小手在庞大的废墟中寻找希望、呼唤亲人的样子,我无法继续想象下去、、、
老公一直都说,76年地震就是他的亲哥把他从废墟中扒出来,然后他们一起徒手在瓦砾中寻找父母、、很久没在一部电影中流这么多的泪了。我座位的前后左右人人都在落泪,或许片中震后的亲情和牵挂感动了所有的人。我们也许不能说让人掉泪就一定是好电影,但能让这么多人在整部影片中都持续掉泪,电影应该还不错的,至少可以释放出让人产生共鸣的真实的爱和亲情。当看到大强推开元妮冲进欲坠的房子救孩子时大楼轰然倒塌的那一瞬间,我哭了;当姐弟俩压在同一块石板下呼唤妈妈时,我哭了;当女儿对自己的养父说出不愿意回去找亲人的真正原因“不是记不住,而是忘不掉”的时候,我哭了;当母亲回答儿子为什么不再找一个老伴儿:“再找个人?你爸为了救我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还会有谁会用自己的命去爱一个人”,那一刻我哭了;当32年后女儿再一次见到母亲,母亲愧疚地说“我给你道个歉吧“,扑通跪地时,我哭了;在父亲的墓前,女儿向母亲认错忏悔,相拥而泣的时候,我哭了、、、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去世,让我记起老公说过:唐山地震后,真正靠救援部队被救起的生命不足两万人。地震就发生在***结束之前的几个月,影片没有讲述和展示救援的镜头,当时也确实没有现在这样的应急机制和国力去组织救援,这也是导致伤亡人数巨大的原因之一。生命在这样的灾难中显得多么脆弱,多么渺小,而人们对生命的渴望又是何等地强烈啊!
1976年7月28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却注定给人们留下一段非同寻常的记忆与经历。我的公公当时是参与唐钢的建设和调试工作,全家四口人是临时安家在太唐山的,却把恐惧和思念永久地留在那里。他单位有60多位一起朝夕相处的同事永远地离开了他们,23秒的震动带走了鲜活的生命,23秒让相濡以沫的人们相隔于阴阳两界。没有什么可以告慰亡者的灵魂,也没有什么可以安抚生者的绝望。相信我的公公如果看了这部电影,一定会老泪纵横。没了,才知道什么叫真的没了、、、、、、
这是影片里女主人公元妮重复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伴随她度过了内疚和心碎的32年,她终日守候着亡夫和女儿的遗像去寻找内心的平复和救赎。唐山大地震给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们烙上了难以抚平的伤痛,瞬间的23秒,让上万个家庭消失解体。老公的家庭在震中幸免于难,在震后的30几年中,他们的生活平稳有致,家人相爱倍加,把一切看的很淡薄。我有时隐约感到,在老公家人的心里,地震的伤痛早已经过去了,他们更加珍惜生命是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至尊权利,善待生命,好好生活、、、
影片改编自小说《余震》,讲述了震后发生在人们心中的情感震撼。一对龙凤胎姐弟被垮塌的楼板压住,在只能选择救一个的不得已的情况下母亲选择了“救弟弟”。影片用爱呼唤着人性的光辉和人间温情,撼动了对世界和亲人失去信任的姐姐的灵魂。弟弟虽然身残却创立了事业,懂得珍惜亲情,用大爱回馈社会。姐姐的养父母那边,他们用爱来温暖那颗冰冷的心,给予了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姐弟在汶川地震的救援中相认,打开和舒缓了存留了30年的记忆和麻木。
老公说真正从唐山地震走出来的人都是平和的,他们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了,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知道生活的目标。唐山大地震震撼了我的心灵,从影片里感受到了生死离别,感受到存在的意义,活着的权利:没有什么比拥有生命更重要。
电影看过已经整整一周了,那份悲切也已经慢慢远去了,只是觉得生活在当下,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善待生命,感恩家人。过往的日子,人们会用金钱来装点外表,修饰豪宅,却疏于对心灵的滋养,淡漠了对生活的感动,忘记了感恩应有的行动。在我们还可以拥有的时候,要提高感受拥有的能力,好好生活,关爱亲人!
主题曲《23秒,32年、、、》
如果没有那么长的夜,
此刻怎会这么痛,
23秒, 32年,让一生失眠、、、
眼角有鱼尾的***案,时间压弯了躯干,
23秒,32年,月就没有圆。
被风吹乱的蜡烛,顶着火焰流泪哭,
当挖开记忆那一层土,
就像经历没有医学专用的手术。
耳朵塞满了孤独,我听不见幸福。
别再用冷漠对待麻木,我还有温度。
23秒,30年的雺,我呼唤日出。
那一片心灵的废墟
凭心而论,冯小刚的电影还是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耐人寻味的,从娓娓道来的故事中,你往往能自然地产生共鸣,或随之而笑,或随之而哭,或随之而叹息,并且在回味起来时还有绕梁三日的感觉。
唐山大地震影评篇6
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角色
张子枫2001年出生,她是《唐山大地震》里的方登,是《唐人街探案》里的思诺,是当红电视剧《小别离》里的方朵朵。别看张子枫年纪小,但是演戏的经历却不少,不仅和很多明星大腕合作过,而且还成为很多著名导演非常看重的演员。
让张子枫成名的作品是赚取国人无数眼泪的经典电影《唐山大地震》,她在剧中饰演方登的童年时期。说起这个角色,张子枫不免有一丝得意,因为这部作品一开始并没有选她,这是张子枫自己争取来的角色。众所周知,唐山大地震是我国一场让不少人现在都心有余悸的灾难,导演冯小刚对演员的要求极为苛刻,因为他想还原那段让国人难以抹掉的记忆。而在剧中需要一位童星,冯小刚选了好几个,但最后都无果而终。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介绍冯小刚认识了张子枫,冯小刚看到这个充满灵气的小女孩时,眼神里还是充满了疑问。但看到小姑娘很执著,便答应让她试戏。经过短暂的试戏之后,冯小刚当场拍板决定让她来出演方登。对此,冯小刚说:“张子枫仿佛是一个百变精灵,她的眼神里时而透着忧伤,时而透着可爱,而在这部剧中我非常需要一个眼神里充满忧伤又无辜的女孩,她做到了,假以时日,她一定会成为一名非常不错的演员。”
冯小刚的预言很快成真了,《唐山大地震》公映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观众觉得这部电影拍得非常真实,张子枫塑造的角色也很快成为经典,观众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在废墟里的女孩,她的眼神是那么的无辜,灾难在这一刻仿佛定格了,很多人的记忆重新被拉回现实。有媒体评价:“没有张子枫,或许电影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效果,感谢她的付出。”这一年,张子枫只有8岁,并凭借此片荣获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新人奖。
面对大家的夸赞,张子枫说:“其实没有什么,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塑造这个角色,把导演的意***用我自己的方式诠释出来,我觉得演戏本身就是演自己,用自己的方式还原真实,我想这是最令人感动的。”让大家对张子枫点赞的还有她的敬业精神,张子枫天生具备一种不怕吃苦的优良品质。
网易娱乐曾经这么评价张子枫:“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张子枫大都在废墟中演戏。虽然只有8岁,但已经能像职业演员一样吃苦耐劳。”张子枫不仅表演出色,广告、主持方面也很优秀,虽然年纪不大,但已和众多大牌导演和演技派演员有过合作,人缘也是非常的好。
完美诠释人物心理活动
看过《唐人街探案》这部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在这部电影快结束时,思诺(张子枫饰演)的一笑让整部电影瞬间从喜剧转变为恐怖,仿佛这个笑容里埋藏着太多的内容,在这部电影中张子枫并没有很多的语言,但是一个眼神、一个笑容却掌控着电影的风格变化,就连导演陈思成也说:“子枫的这个笑容太有杀伤力了,我看完后都觉得毛骨悚然。”
这部电影上映后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张子枫也被评为观众最喜欢的小演员,但是面对这份殊荣,张子枫并没有太多的得意,她说:“我觉得一部电影最重要的并不是语言,而是心理活动,每个演员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所以说我只是尽了自己的力而已。”张子枫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每当拍摄一部作品时,都会想方设法去摸清人物的心理活动,张子枫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人物的灵魂,才能被观众认可。就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诠释,这或许也是零零后最新的杀手锏。
甚至有人说,如果在2015年一整年的电影里评选出一个“年度表情”,张子枫在《唐人街探案》结尾的微笑一定会高票当选,那一笑让一部喜剧电影一秒钟跌入恐怖深渊,情节也全部大反转。据称看到这里时,电影院里的广大女同志纷纷大声尖叫花容失色。随后这开了挂的狞笑转瞬即逝,张子枫又恢复天真清纯无辜的萌萌哒萝莉脸,真是天使和魔鬼的双重附体。
2016年9月,电视剧《小别离》火爆上映,很多观众说这部电视剧让人看得十分入迷,因为这种现实题材的剧越看大家会越有共鸣。不仅剧情上非常出色,该剧演员演技全员***,让人完全不会出戏,而且其中张子枫的表演也是不输大人。在这部剧中,张子枫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得更加准确,有一个场景是张子枫的哭戏,她频繁地眨着双眼满脸委屈,而这时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出来,这个场景让不少家长非常揪心,他们突然觉得孩子原来这么脆弱。
在剧中有很多外放的戏码,张子枫也通过台词、动作和表情的配合传达出了想要表达的情绪,观众甚至会跟着她的表情一起着急,这就是心理活动的力量,也是一个演员功力的完美展现。
坚持,让梦想璀璨绽放
也许张子枫根本不会想到自己有今天,很多网友觉得目前张子枫已经是国内炙手可热的小童星了,她的演技虽然暂时不能和很多明星大腕相比,但她最真实的诠释,却一次次征服了观众,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知名度一路攀升。
很多人会在成绩面前迷失自己的方向,张子枫也不例外,演完《唐山大地震》时,张子枫曾经在一个阶段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年仅8岁的她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将何去何从,她所听到的都是别人对自己的赞美,虽然幼小的张子枫不知道出名是什么意思,但那种感觉让自己非常飘飘然,成了自己炫耀的砝码。2015年出演《唐人街探案》时,这种感觉在她身上更加强烈。
都说知子莫如母,当母亲看到女儿这样时,她说:“子枫,你觉得演戏快乐吗?”张子枫并不知道母亲想说什么,她随口说:“当然快乐,这让很多同学看得起我,我觉得非常不错。”母亲叹了口气说:“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固定的,每时每刻都需要去改变,我们不能因为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我觉得唯有坚持才会让你的梦想之花璀璨绽放。”母亲说完后,就离开了,剩下张子枫坐在那里发呆。13岁的张子枫突然认真思考起自己的人生来。
唐山大地震影评篇7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生动;震撼
2010年7~8月,《唐山大地震》即将上映及上映过程中,我不断地从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对影片的宣传和评论,作为一名唐山大地震的亲身经历者(地震时,我是一名***人,我们部队地处重灾区,距离震中仅几十里路),电影热映期间我连看两遍,颇受感动。我认为:影片场面宏大,视觉震撼,故事生动,细节感人,在近几年上映的故事片中堪称力作。
《唐山大地震》片中人物由部分专业演员(徐帆饰李元妮,张国强饰方大强,张子枫饰童年方登,张家骏饰童年方达,陈道明饰方登养父王德清,陈瑾饰方登养母董桂兰,张静初饰成年方登,陆毅饰方登男友,李晨饰成年方达,王子文饰方达妻子小河以及咏梅、吕中、杨立新等)和众多群众演员组成。
一、客观地再现震前生态变化
影片一开始展现的画面是:方大强和方登、方达在卡车驾驶室内看着窗外的漫天飞舞的蜻蜓感到新奇、感到惊讶,编剧和导演要借此告诉观众:这是大地震前的预兆之一。
这一特写镜头也把我的思绪带到1976年7月及7月之前,地震前的确是有不少反常现象的。仅举几例:一是地震发生前的数月中,我们部队直属单位所在地惟一的一口生活用水源――机井,时而有水,时而无水,情况反映到主管首长那里,经过相关人员数次现场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机井老了,需要选址新打一眼。二是我所在的营房前后有多个鱼塘,不时就有鱼窜出来跳到岸上,部队首长家的小孩儿,不止一次捡回活鱼让妈妈代养或炖着吃。三是7月27日傍晚,运输队指战员外出归来后,马匹就是不肯回马厩,是驭手用鞭子、锹把把那些“不听话的马”打进去的。震后,人们发现:有数匹马被砸死在马厩内,其中有一相同点:它们是被牢牢地拴在马桩上的。四是7月28日凌晨3点左右,一只猫沿着营房屋脊声嘶力竭地号叫,当时,杨***医被猫闹醒,他披上衣服打开房门,顺路捡了几个土块很生气地把猫撵走了(返回后,杨***医脱衣躺下,还没有入睡地震就发生了。令人惋惜的是,处于清醒状态下的杨***医,居然被大地震夺去了性命)。遗憾的是人们没有理会这些反常现象,更没有读懂这些反常现象所蕴含的深意(它在警示人们:灭顶之灾即将到来)。当时人们关心的是***治,想的是“批邓反击***翻案”,那些主管市、省、国家地震预报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早已忘记了自己的神圣职责,大地震前没给唐山人一丁点儿提醒,否则,结果就不会那么惨(以我们部队为例,7月27日晚上12点,大家还在团部大操场看电影,同样是在这里,28日上午9时却摆满了震亡的(数百名)干部战士的遗体)。
23秒钟的剧烈颠簸、左右摇晃,把一个蒸蒸日上的工业城市唐山夷为废墟,民用建筑大多倒塌或遭受严重破坏,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4204个孩子成了孤儿。经济损失超过了30亿元人民币。惨烈的地震罹难场面,叫人目不忍睹。
二、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感人
时间:1976年;地点:唐山;主要人物:货车司机方大强一家(妻子李元妮、双胞胎姐弟方登、方达);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方大强)经常出门在外,偶尔忙中偷闲回来一趟,女儿、儿子都像过节一般。7月下旬的那个夜晚,方大强回到了家。在住宅区外的马路上,大强和元妮在车上亲热。突然间(7月28日3点42分)车身剧烈地晃动着,怎么回事?“地震了!”为了抢救两个孩子,方大强不幸罹难。元妮找到孩子时,得知:小姐弟俩被压在倒塌的一块楼板下。现场救援者直言:无论要救出其中哪一个,都得放弃另一个。时不我待。在“两个都救”无望的情况下,母亲作出救子弃女的痛苦选择。非此即彼。因为,此时抛弃谁都错,保住谁都对。压在楼板下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救弟弟”的选择。震后,元妮独自抚养着(失去了左臂的)儿子,顽强地活着。女儿方登被雨水浇醒,挣扎着从废墟中爬起,她没有去寻找妈妈,而是哭着被人抱走。之后,方登被***人王德清、董桂兰夫妇领养,步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此后约32年,母女姐弟间杳无音信。2008年5月汶川地震的发生,给元妮这个不完整的家创造了一个团圆机遇。方登、方达为了感恩,同赴汶川灾区做起了志愿者,姐弟俩不期而遇相知相认。在救灾现场,方登目睹了一位母亲(刘莉莉饰汶川女孩母亲)为了女儿能活着而作出的“残忍”抉择(同意救援者把女儿的两条腿锯掉)。也就从这时起,方登才渐渐谅解了母亲,才慢慢消除长久累积在心里的恨。有了原谅的开端,也就有想去看看妈妈的想法,于是在(震后32年的)唐山出现了母女相逢的场面。喜从天降,女儿要回来了,母亲特意洗好了西红柿,以兑现震前的许诺(明天,妈给你买)。不过,母女相见后的方登仍是一脸漠然,直到步人墓地,她看到在自己的墓穴中母亲年复一年为自己增添的(从小学到高中)课本,才明白原来母亲从未抛弃过她。方登为之触动,满含泪水抽泣着连声对母亲说:“对不起!对不起!”短短几个字道出了女儿心中的愧疚、悔恨,进而反思自己32年来以故意隐瞒真情折磨母亲的“冷酷”与“残忍”。一家人历经坎坷重聚在一起,给观众传递的是:亲情不断、温暖人间、希望无限。影片要告诉人们的是:大地震撮撼的不仅仅是桥梁建筑,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肉体心灵。
三、片中人物个性鲜明、形象典型
李元妮人美(震前是遭同事街坊嫉妒的一朵花),心灵手巧,勤劳善良,生活态度认真,对爱忠诚执著;方大强热情肯干,责任心强,爱妻胜己;童年方登聪明、倔强、有心眼儿,成年方登固执、冷漠、有主见、敢作敢为;成年方达身残志坚,思想活跃,独闯天下,勤劳致富,孝敬母亲,富有爱心;方达妻子小河通情达理,情感丰富;方登养父王德清宽厚豁达,爱憎分明;方登养母董桂兰和善有爱心,但心胸狭窄;方达大姑善良体贴,顾大体,重思考,善分析;方达奶奶心直口快,朴实厚道,善解人意。方登男友有文化,无德行,冷酷绝情;牛师傅诚实热心,乐于助人。
四、人物语言富有个性、掷地有声
(1)李元妮得知儿女被压在同一块楼板下时绝望地哭喊:“都救,两个都救。”表达了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挚爱和对抢救儿女的急切心情;“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句元妮挂在嘴边的话,似乎在告诉观众:一位妻子对失去丈夫、一位母亲对没了女儿的无奈、痛苦、绝望、悔恨与自责;震后多年,当儿子问起母亲为什么一直单身时,母亲说“我也不是没人要。我的命是你爸救的,这个世界上哪还会有用生命爱我的男人?”分明是说:你奶劝我改嫁我没 点头,老牛向我示爱我没答应,我心里只有你爸,为一个深爱我的男人(你爸是为保护我而死的)坚守一生;从儿媳口中了解到女儿远嫁加拿大后,元妮叹了一口气,原来“她躲我那么远呢”。其实想说:女儿是诚心不见我,她这是在恨我;面对女儿,元妮跪下说了句:“我给你道个歉吧。”这个举动令女儿意外,这也是片中最令观众动容的一幕;当母女俩跪对时,元妮问道“你从哪儿蹦出来的?”表达母亲对女儿这些年刻意隐匿生还消息、不和自己联系的惊诧与困惑,言外之意:这些年妈一直在惦着你,妈以为:你的死是妈造成的,妈愧对你;但万万没有想到:女儿活着,且活得好好的,却执意不来见妈。女儿你好心狠;(2)“我是一个唐山人。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我边上躺着的是我的爸爸。”这是在地震中死而复活、倔强的成年方登在告诉男朋友自己已经怀孕时说的一句话,她毅然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做了单身妈妈!许多年前母亲救了弟弟放弃了她,而当她面对着选择时,她选择了留住生命。“我不是想不想,而是忘不掉”这是方登对养父说的一句话,是的,有些东西不用想,永远不会忘掉。在方登心中,妈妈偏心(从地震前把家中仅有的一个西红柿给了弟弟,到地震后姐弟俩只能保一个时妈妈选择了“救弟弟”),妈妈重男轻女,自己是被妈妈抛弃的。“救弟弟”三个字时常在她的耳边回响,尽管那声音很痛很小很低,但她听得真切怎能忘掉,她恨妈妈心狠!(3)方达对女友说:“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永远盖不起来,32年守着废墟过日子。”“我妈生了我三次,一次是把我生出来,第二次是我在三岁时得了肺炎,大夫说没救了,可是我妈坚持让他救我,第三次,就是地震。”方达知道:失去了爸爸和姐姐是妈妈心中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痛,32年来妈妈总不肯离开原址,就是想万一哪天爸爸或姐姐回来了,能毫不费力地找到家。在妈妈心中或许隐隐约约意识到会有奇迹发生,这是妈妈对已故亲人怀念的特殊方式。亲情如同大树,它会为你遮风挡雨;亲情是停靠的港湾,永远对你的小船敞开;亲情是温暖的家,时刻迎候你归来。(4)方达大姑:我们把方达带走这不是要元妮的命吗?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元妮着想,虽说唐山遭了灾,母子俩生活上会有一些困难,但毕竟当妈的有个寄托,有个盼头。劝说母亲不必非带孙子(方达)回山东老家不可;(5)方登成人后,离开养父母多年,当她出现在养父眼前时,已处于暮年的养父责问女儿为什么不回家,方登:我怕你担心。父亲反问:“不想让我担心?”转而情绪激动,生气地大喊:“我每天都在担心。”一句话道出做父亲的对女儿不尽的思念、牵挂、忧虑。
五、主题曲言简意赅、令人回昧
唐山大地震影评篇8
欣赏过该电影的观众,带着哭红肿的眼睛,用沙哑的嗓音谈论了影片所带来内心的感受。他们称:除去开场10分钟的惊心动魄和结尾10分钟的感天动地,电影叙事中间的部分几乎看不到撕心裂肺的痛楚和恸哭。可是他们的眼泪却是不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一致认为该影片***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听觉的震撼,更是心灵上的震撼。每一个中国人都该静下心,接受电影《唐山大地震》带来的心灵冲撞。
观众不仅在影院洒下了泪水,还在影片的100分钟内收获了人生真谛。有观众称,没有什么比和亲人在一起是幸福的了。虽然人命在自然面前不如草芥,但是我们只要珍惜这份情,没有什么可以分离我们。影片带给观众最大的感受就是对死者的怀念,对死者的致敬,是为了生者可以活的更好,可以懂得活着的意义。
影评人刘邦邦评价了电影的情感基调,“不矫情不煽情,是《唐山大地震》难为可贵的情绪基调,它勾画了清晰却又高明的情感脉络。其间融汇了各种情,而导演高明之处则在于,没有将他们熬成一锅浓烈的汤,而是有节制地慢慢勾兑。”
唐山大地震影评篇9
地方文献作为地区性出版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不同的侧面系统揭示了当地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与实用性。作为藏书建设的重点之一,对地方文献的收录范围,杜定友先生曾提出过著名的“史料、地方文献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三部分的论述,我馆的地方文献专藏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模式建立的。
1 我馆地方文献的收藏
1.1 收藏原则:
我馆地方文献的收藏原则可概括如下。
1.1.1 具有唐山特点,并有一定学术、史料价值的文献资料(包括有地方特点的科技文献)·
1.1.2 反映本地人物生平、传记、事迹的文献资料;(3)涉及唐山地方特点的饿本省、市出版物和外省、市出版物;(4)唐山人士著述(指有地方特点的文献资料部分)
1.2 收藏规模
我馆地方文献的收藏是从1998年开始的,经过十几年的辛勤努力,目前已初具规模,收录的类型包括地方志、期刊、报纸、论文、科技报告、专著、检索工具、参考工具、***表等。其中检索工具包括反映我市***书馆馆藏的联合目录、专题目录和地震目录;参考工具包括年鉴、手册、企业名录等;***表包括地***、气象***、水文***等。其中书目810种、期刊21种、报纸29种、其它类型出版物27种。
1.3编目与典藏
长期以来,我馆地方文献中的***书馆部分除与其它***书一样分编著录加工入藏外,还单独设立了目录索引和***书专柜。2000年年初我馆地方文献书目作为特定馆藏地录入了我馆的书目数据库,期刊报纸和其它类型的文献与书目的样本均放入参考咨询室的地方文献专柜供读者阅览查询,书目的复本(内部交流除外)全部送交外借部,实行外借流通,使我馆地方文献工作有了长足进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地方文献的利用率,方便了读者交流,深受读者的好评。
2 我馆地方文献的利用
在地方文献利用方面,我馆采取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方式,改变以往开架式“超市服务模式”,强化了其知识导航的功能。组织地方文献基本读者队伍,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形成良性互动,即:以不断收集整理加工为手段、以利用、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为目的的良性循环,使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成为我馆读者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馆地方文献的利用有了显著的成果。
2.1 为市***府立项决策提供服务
在中央制订的《国民经济“十五”计划》中明确指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工作。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力杠杆,旅游业对新唐山的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为此今年年初市人大有关人员通过大量深入的调研,结合我馆提供的《遵化县志》、《清东陵》、《风景名胜研究》《中国历代帝王陵寝》等有关文献,制定出《唐山市旅游业2000-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依托京津客源市场,突出‘三区二线’区域旅游框架建设,使旅游成为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引擎和重要支柱”的战略目标。作为评剧的发源地,市***协课题组参考了我馆提供的《乐亭县志》、《成兆才》、《唐山市文化志资料汇编》、《唐山戏剧》等地方文献,提出了“以举办一年一度的评剧艺术为契机,建筑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艺术中心,并赋予其多种功能,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的构想。依此构想我市于2000年9月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第二界现在正紧锣密鼓地筹备。
2.2 提供多种市场信息,为企业做好咨询服务。
入世在即,我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及民营企业为取得进人国际大市场必备的“通行证”,纷纷进行ISO9000、ISO9001、ISO9002等质量体系认正工作,如市民***局下属的几个福利厂、古冶广安生化厂、古冶生化制品厂、市啤酒厂等多家企业都来到我馆查找有关资料。为此我馆一方面积极主动地力他们提供资料,另一方面通过信息反馈,把他们的科研成果以及他们所掌握的资料线索,充实到我馆的地方文献中,形成良性互动,为地方文献工作提供了一个创造性思维和跨越式发展的巨大空间。此外,通过我市的企业名录、产品名录等,先后为许多企业提供多种咨询服务,促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促进产品、技术的就近流通,避免产品、技术因无效的位移而产生巨大的浪费。
2.3 利用特色馆藏,搞好国际合作,充分展示新唐山建设的累累硕果,震后的唐山,城市工作之艰难、规模之大、环境之特殊、项目功能种类配套之齐全都具有典范意义,其人口增长之快,在中外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尤为可贵的是,震后二十五年来唐山人一直在对这种经历和事实进行总结分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其中聚集巨大潜能。多年来,我馆一直在做这方面的文献积累,逐步形成地震文献特色馆藏,旅居加拿大的方黎平博士会同日本株式会社的研究人员一道专程来馆,通过查阅《唐山地震考察》、《唐山地震的社会经济影响》、《唐山市统计年鉴》、《唐山市志》《唐山概览》、《唐山市第三产业普查资料》等大量文献,就日本阪神地震的恢复重建及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我市著名作家刘晓滨、市委***史研究室主任吴焕发等通过我馆提供的《唐山地震纪实》、《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瞬间与十年》、《唐山大地震灾害》等文献,先后出版了《搏击者》、《命运的朝胜者》、《唐山,唐山!》、《凤凰从火中再生》等中长篇著作,再现了当年抗震救灾的场景,实事求是地记述了唐山地运、救灾、重建、腾飞这一历史过程。
2.4 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揭示地方文献
为纪念中国***成立80周年,唐山抗震25周年,我馆特编辑《李大钊研究专题文献目录》、《唐山抗震25周年专题文献目录》;为驻唐武警支队提供《冀东***史》、《唐山概览》等知识竞答材料;帮助读者查找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史研究室、市广播电视报社联合举办的《纪念***80周年***史知识竟答试题》答案;在唐山***50周年之际,协助唐山市***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市档案局、市地方志办公室、市广播电视报报社出版《唐山历史写真》一书;多次为电台电视台制作节目提供第一手资料等等,通过地方文献这种实实在在的真实记录,又一次体现了***书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深刻的主题。
3 走联合之路,做好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正如1994年《公共***书馆宣言》中倡导的那样:“公共***书馆是各地通向知识之门,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生学习,***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的条件。”就地方文献工作而言,需要公共***书馆做好对地方文献中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开发、激活、重组、传播和提供等一系列工作。近年来我馆地方文献工作在收集和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收集方法、收集规模及现代化的开发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如领导不够重视、坐等上门、时断时续、信息开发严重滞后等不少问题。面对浩如烟海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以知识导航为理念的发展环境客观上促使建立新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以知识导航为理念的发展环境客观上促使建立新的地方文献服务模式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放眼量风物,居高识全局,走联合之路是一种必然。
3.1 联合收集、联合编目
由于收集人员的水平和素质、各馆资金及各地领导和社会的重视程度等内外因素的限制,各馆地方文献收集情况下一。省市县三级馆应联合起来,互通有元,分工协作,联合收集。由于地方文献出版物的类型多种多样,目前全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地方文献分编标准,各地基本采用本馆书目分编方法进行地方文献的分编,我认为应在全省范围内制定一个统一的分编标准,实行联合分编,使基础工作标准化,力今后联合开发、联合建库奠定基础。
3.2联合开发,联合建库
目前,各馆地方文献基本处于条块分割、各自为***、分散开发的状态。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现代化技术在***书馆中的应用,将全省地方文献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开发联合建库己成可能。我认为可以由省馆牵头,利用省馆的技术条件、资金及收藏优势,各市县馆资料为辅,先建立联合书目数据库,我省的地方文献联合书目数据库正在建设中。在经验和条件成熟之后,在根据各地各领域读者需求建立某专题文献题库和全文数据库。可以通过光盘和网络等不同的方式提供给下面各级馆,实现资源共享。
唐山大地震影评篇10
这已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收到的第三封感谢信。5月30目和6月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国土资源部先后来信,感谢地大(武汉)对抗震救灾工作的无私支持、通力协作以及学校遥感中心张志、杨***杰、郝利娜、黄庭4名同志和地调院周爱国教授等6人的突出贡献。
随着灾区救援工作的进展,灾后的评估、重建工作也提上日程。作为一所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救灾活动。
承担国家任务
参与灾后重建论证、评估工作
学校先后有六批共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国家组织的灾后重建、规划重建和地质论证工作:
――由学校牵头,代表***参加的国家“十一五”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已经选定四川茂县为观测点之一。
――5月13日,学校空间科学研究技术中心王琪教授驱车前往四川灾区,协助中国地震局,在汶川、北川、茂县、绵竹等地进行余震监测工作。
――5月19日起,学校张志教授等4名专家,先后加入中国地质调查局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卫星遥感数据解译组,专门处理收集到的震区遥感数据并负责质量监控。
――5月19日~22日,学校邀请吴冲龙等知名学者,面向社会公众,组织了5场防震减灾系列科普报告会和一场公益报告会。
――5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邀请学校地调院院长周爱国教授等加人“灾后重建规划研究组”,参与灾后重建规划地质论证工作。周爱国教授等所提供的技术思路和评估工作方案被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采纳;周爱国教授等7人也应邀继续参加“国土资源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组”工作,并负责整个评估组的总体技术工作。
――6月初,学校张丽琴、朱江洪等4名专家奔赴北京,参加“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前期论证中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工作。
――6月20日晚,他们参与完成的14个极重灾县灾后重建规划地质安全性与水土资源保障程度评估成果提交国土资源部。据统计,在四川12个极重灾县的分县各专项评估***件与分县报告中,周爱国、周建伟、张丽琴等11名专家编制了灾后重建规划地形坡度分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分区***、地质安全性分区***和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等共60幅***,在四川省12个极重灾县的各项评估***件与总报告中,他们编制了“5・12”汶川地震四川省极重灾县灾后重建规划地质安全性分区***和“5・12”汶川地震四川省极重灾县灾后重建规划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等12县汇总***,共计5幅***。负责完成了四川省北川县、青川县的灾后重建规划的评估报告,以及四川省12个极重灾县灾后重建规划的评估总报告。他们的工作成果,为“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各项规划提供了重要而准确的地质科学依据。
――6月5日起,学校谢忠等11位专家先后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基础地质资料组的数据成果集成工作,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高度赞扬和感谢。
集合学科优势
组建科技赈灾专家组深入震区
中国地大(武汉)着力组织了一批在构造地质、地震地质、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有较强实力的专家深入震区一线,为抗震救灾提供更多的决策依据和科技支撑的建议,为灾区的灾后重建、恢复生产做出应有的贡献。
5月28日至29日,学校科技赈灾专家组在副校长、赈灾专家团队队长唐辉明教授的带领下,分两批先后抵达四川灾区。团队成员有63岁高龄的吴冲龙教授,有构造地质方向的权威专家李德威教授,有对地震学研究颇深的於文辉教授,有在环境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祁士华教授,还有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方面的专家唐辉明教授、贾洪彪副教授和陈刚副教授。
他们强强联手,通力合作,一到灾区就立即分析四川省地震局等单位和部门提供的数据、资料,经过讨论,专家组提出了专门针对灾区的救灾方案:重点研究龙门山断层,并在这个断层上实测过映秀剖面、过北川剖面和过青川剖面,以期为北川、青川等县城的重建选址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其次,专家组还将勘测四川受灾区域的次生地质灾害,担负起抗灾救灾的重要工作,为灾区重建和规划提供参考建议。
方案商定后,专家组首先驱车一百多公里前往北川县,依次考察了北川中学、仁家坪、擂鼓镇、杜家坝、空坟子、孤儿山等地方。专家们在零碎的瓦砾堆里,仔细观测每一个地震引起破裂的地方,精确测量它的经度、纬度和后期计算所必需的参数。为了既有较高的可信度、精确度,又能快速地得出结论,为灾区人民抢时间,他们不怕苦、不怕累,起早贪黑,翻过一座座山,越过一道道岭,采集一个又一个典型的标本……在考察中,专家组发现了一处处隐患险情,及时向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并提出了治理建议。
在茂县,专家组和茂县县委领导交谈后,得知茂县最紧急的是要尽快选择临时过渡板房的修建地址。经过实地观测、讨论沟通后,专家们提出了选址建议。
在茂县回龙村,专家组和村干部一起爬上回龙山上观测踏勘。唐辉明副校长走在最前面,他不停地观测山上裂缝的走向,不放过任何可能会造成滑坡的蛛丝马迹,同时还不断给茂县的县委领导讲解认识滑坡、阶地的方法,给他们现场指导。经过专家组仔细踏勘,最终在山上发现5处存在有滑坡和泥石流险情的地方。专家组建议茂县和回龙村有关部门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加强对回龙山上存有险情的地方进行监测并做好群众疏散应急预案,为茂县***府修建安全、舒适过渡安置房的选址工作提供了详细的参考意见。
在南坝镇垭头坪村,为了确认山下部队的营地是否安全,百姓的帐篷有没有危险,专家组爬到南坝镇垭头坪村的山头上查看因地震导致的巨大裂缝有没有引起山体滑落的危险。当天天气不好,山路里有很多积水泥土,路边有很多荆棘枝条。在这样的状况下行走,很容易发生意外。唐辉明副校长和吴;中龙教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队伍的年轻老师很担心他们,让他们不要上山,他们却说:“这种典型的裂缝一定要看,一定要分析它的形成机理,弄清它的危险程度,才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南坝镇的百姓。”
下山后,唐辉明副校长带着专家组去会见山下的驻地部队,部队官兵惊奇地问:“下这么大的雨,你们也敢出来,也敢上山?我们的部队今天只在山下待命。”专家们微笑了一下说,“我们是搞地质的,这点苦不算什么。”唐辉明给驻地部队讲述了专家组在山上勘测的结果,告诉他们山上的裂缝随时有可能在雨水的侵蚀下进一步扩大,引发山体大滑坡,并建议山下的部队和群众最好立即转移到对面安全的地方。部
队官兵和垭头坪村***支部的领导高兴得不得了,连声道谢。
在震区工作的过程中,专家组队长唐辉明教授和专家组成员吴冲龙教授、祁士华教授、於文辉教授讨论出了一个建议,他们认为,灾区一方面需要积极吸纳社会各界的支援、帮助,另一方面还应该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培养一大批家乡重建所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从长远的角度真正意义上帮助灾区实现恢复生产的梦想。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家们共同构思,齐心协力,迅速向四川省***府、四川省教育厅提交了用科技和教育振兴家园的报告,四川省***府有关部门很快就有了答复:科技赈灾,教育为先,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专家们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的废墟堆里观察着、记录着,在一座又一座跨塌危险的高山之间丈量着、勘测着。短短20天,他们走南闯北,从雅安到青川,从映秀到北川,从夹金山的东面到西面,从震中映秀到高原地带的阿坝州,他们走过了5000多公里的路程,对四川省受地震影响的北川、映秀、汉旺、绵竹、清平等12个受灾地区进行了全面调查。他们收集和实地测量了大量后期计算所必需的数据,在地震集中灾区累计为当地***府及时预警预报了15处具有次生灾害隐患的地方,为当地***府和驻地部队排除了险情,保障了灾区人民和驻地部队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专家组对次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形成机制、预警与防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为龙门山地区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规划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在地震地质方面,较全面详细地对龙门山断裂带进行调查,对地表破裂进行追踪,发现一批重要的地质现象,为揭示断裂发震机理、预测预报和灾害重建区域稳定性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料。
据了解,通过第一阶段的实地踏勘,专家组在第二阶段将重点摸清龙门山断裂带发震模式与地震趋势预报、地震危险性评价、城市(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灾后重建、规划等内容,切实为灾区人民做出贡献。
积极建言献策
学者支招助灾区重建
由于受灾地区的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灾区人数众多,救灾持续时间较长,生活用水存在较大的压力。5月21日,中国地大(武汉)李长安教授建议,向灾区派一批打井队员,通过钻井来发现地下水,以缓解灾区的用水难题。
关于灾区房屋重建,地大项伟教授和周华伟教授建议:要选好建房地基,要在家建“抗震间”。项伟说:“选择对抗震设计有利的场地和地基是抗震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对抗震有利的场地条件应该是:地形开阔平坦;基岩地区岩性均一、坚硬或上有较薄的覆盖层;若为较厚的覆盖层则应较密实;地下水埋藏较深;崩塌、滑波泥石流等不发育。”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唐山大地震影评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