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的诗句10篇

杜鹃的诗句篇1

1.《宣城见杜鹃花》唐朝·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2.《杜鹃花》宋朝·柳桂孙:金鸭香烧午夜烟,空弹宝瑟怨流年。东风一架蔷薇雪,老尽春风是杜鹃。

3、《杜鹃花》宋朝·周文璞:云树重重和泪吟,故宫遗庙有知音。秦吴万里皆芳草,染到山花恨最深。

(来源:文章屋网 )

杜鹃的诗句篇2

关键词:意象;缘情悟象;由典析象;披文入象;以人解象

在高中古诗词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大量的意象探究的问题。那么,何谓意象?意象,即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意就是情感,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一语。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古诗词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内涵的丰富性需要我们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解读。比如“杜鹃”意象,历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的咏鹃诗词,杜鹃往往成为“悲鸟”的形象。然而,这种凄凉哀伤的情感并不是杜鹃情感内涵的全部,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分析。因此,对于意象内涵的解读,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探究。

一、缘情悟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探究意象的意蕴内涵可从诗词情感人手,这是最常见的探究方法。例如唐代诗僧无闷的《暮春送人》:“折柳亭边手重携,江烟澹澹草萋萋。杜鹃不解离人意,更向落花枝上啼。”诗歌内容浅显易懂,大致讲的是友人分别,离别之时心情悲伤难耐之语。然而,诗歌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杜鹃这一形象的出现。诗人刻意将杜鹃这一形象放在了诗歌的后半部分出现,于是我们看到了离别之时在杨柳、长亭、江水、芳草的形象背景之下,友人双目相对,类似于“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的依依不舍之无声情境,而暮春时节的杜鹃不合时宜的啼鸣声打破了此刻的宁静,每一声啼鸣声声入耳,声声入境,声声人心。诗歌的情感在杜鹃的啼鸣声中不断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从无声到有声,从情感铺垫到情感蕴藉到情感爆发,离别之情显得情真意切,意象内涵得以彰显,可谓简单小诗中的不简单之语。

从该诗看来,暮春时节的离别之情是诗歌表达的情感,而顺着这一情感思路,我们品悟出了杜鹃意象的内涵。情感体悟是探究意象内涵的主要方法,又如杨万里《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花愁月恨只长啼,雨夕风晨不住飞。白出锦江归未得,至今犹劝别人归。”在该诗中,杜鹃被赋予了故园之思的情感内涵。在花月风雨这些形象营造的悲伤情境中,杜鹃鸟也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有家不得归,归思难收,却还在对游子劝归,究竟是劝人还是劝己?个中情感,只有作者自己知晓吧?杜鹃这一意象的内涵在这细微的情感中得以彰显,堪称妙用!

二、由典析象

古典诗词意象的内涵是丰富的,我们可以从与之相关的典故及传说中找到依据。然而,这种依据并非一定是我们的既有认知。比如杜鹃意象的典故和传说大多来源于“杜宇化鹃”的悲剧故事,虽然我们将其定位为“怨鸟”“悲鸟”,但是回溯典故的细节,我们依然能探究出意象的新意。比如北宋王令的《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在这首诗中,暮春时节的伤感一扫而尽,花落了依然能够再开,燕子飞去依然能够再次飞来。而杜鹃鸟日夜啼鸣,呼唤着春风,期待着春天依旧能够来到身边。这首诗的杜鹃与以往诗词里的哀伤形象大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情感,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顽强进取,执著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华阳国志》中记载:“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山以除水害。帝委以***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也。”《禽经》:“江左日子规,蜀右曰杜宇,瓯越间日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凡啼必北向。”从这些典故细节中来看,杜宇化鹃固然是个悲剧传说,古典诗词中将其塑造为为国伤怀、身世悲凉的亡国之君的形象,但是杜鹃“夜啼达旦”固然也有坚持顽强之意,因此,王令《送春》表达的杜鹃积极坚定和乐观的情感意蕴也就有了依据。典故与传说是意象内涵探究的重要来源,值得深究。

再如唐杜甫《洗兵马》:“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耕种。”陆游《初夏绝句》:“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布谷鸟即杜鹃鸟,传说望帝生前教民务农,等到化鹃之后,常常于农忙时节飞回田间,催促农事,在春天阳光明媚万物更新之时出现的布谷鸟一反悲苦怨鸟形象,被诗人赋予了“催耕”之意,形象颇为积极。

三、披文人象

阅读古典诗词,重在读懂古典诗词,体会诗词意境。大多数诗词意境的营造需要依靠一系列被赋予了情感的形象,即意象。因此,体会意象的情感内涵重在对诗词内容及意境进行整体观照,用文意来解读象意,切不可一叶障目,生搬硬套。例如宋周邦彦《浣溪沙》:“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新笋已成堂上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这首小令是即景抒怀之作,与慢词相比,要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情感,词作的高明之处在于用一系列意象营造出了思乡悲苦之情境。从句尾来看,表达的情感是思乡之情。词作情感层层铺垫,从上阕芳草、登楼之语的含而不露、欲说还休,到下阕暮色引发的春光易逝、羁旅愁苦,自然而然地引到了最后一句“杜鹃”之语: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杜鹃”是系列意象的最终呈现,是写作内容的自然延伸,只有通读词作,才能理解词作中意象的真正内涵。因此,在这个前提下再看词中结尾的“忍”字,实为“岂忍”之意,文意与象意已然巧妙融合,情感真切,真乃绝笔!

意象的情感内涵在诗词文意的背景之下得以彰显,从而反过来促进诗词情感的表达,这种意象探究方法重心落在理解文意,是意象探究的重要方法。又如唐白居易《江上送客》:“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虽然从题目上可以一眼看出诗歌的送别主题,这种清晰的文风也正合白居易的创作风格,然而细细品析文意,依然可以察觉白居易诗歌创作简单中的复杂。萎绝的江花,销歇的江草,孤客伴孤舟,一系列意象营造的情境孤寂悲凉,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依依不舍之情,蕴涵在送别***景之中。此刻如泪的竹斑,杜鹃鸣啭声声,视觉加之听觉,让离别之人更显哀怨而凄伤,杜鹃意象的离别内涵因而也更加深化。

四、以人解象

杜鹃因其啼鸣的方式与声音带有悲伤的色彩,与古代文人的某种悲观心理产生了共鸣,于是我们能够在很多诗词中找到作者与杜鹃情感的联结。如宋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篷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49岁的陆游被闲置西南,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岁月蹉跎中满是功名失意以及对时局的忧心。杜鹃日夜啼鸣凄厉悲凉,声声直击词人内心,词人触景生情,无限悲慨,冤恨之痛油然而生。纵观千百年来,混乱时局中的失意文人,在谋求个人发展道路上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内心愁苦无法排遣,或心灰意冷、或思念家人、或愤懑不满、或心有寄托,而杜鹃啼鸣恰恰能够触动作者忧伤的情怀,以至于“与尔同销万古愁”了。这种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于意象内涵的解读往往至关重要,意象本身同时代、个体形成了不可或缺的关系。

杜鹃的诗句篇3

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名学者林从龙先生曾来我校讲学,对中华诗词的历史地位、社会功能、鉴赏标准作了精辟的分析阐释,并提出让中华诗词进入校园,在中学和大学开展诗教的主张。听了林先生的讲演,我深受启发,便在语文教学上有意识地尝试诗教,并将诗教渗透在新课导入、分析鉴赏、课后总结这一教学过程的各重要环节中,起到了为语文教学造情激趣的作用,效果良好。

一、巧作导语,情趣顿生

利用诗词作导语,有机地导入新课。能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心弦为之一动,兴趣骤然之间即可激发起来。

在教学李白《蜀道难》时,我以王安石的一首谜语诗作导语:

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

走入绣帏寻不见,任它风雨满江湖。

根据这首诗可猜出四个唐代著名诗人的名字,每句各猜一个诗人。由于诗歌极富谜趣,学生兴致很高,很快有人猜出第一、二句诗的谜底是贾岛和李白,第三、四句在我的启发下猜出是罗隐和潘阆。由此导入唐诗单元,并引出了李白。学生的情趣顿时被调动了起来。

教学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时,我列举了下面一些诗(词)人咏杜鹃的诗(词)句。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秦少游《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由这些诗(词)句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白了作为鸟类的杜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更是人们经常吟咏的对象。还使学生明白了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悲愁的象征物,从而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教学《荷塘月色》可用咏月的诗词,如林逋的《梅花》、坡的《花影》;教学《黄鹂》可用杜牧《江南春》一诗;教学《过万重山漫想》可用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教学《咬文嚼字》可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教学《失街亭》可用《三国演义》卷首词杨慎的《西江月》。这些诗词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为新课的教学造情激趣。

二、联类引申,情趣盎然

教学过程中,对课文的讨论分析、鉴赏评论,内容若与古今诗词相关相联,我会不失时机地联类引申,使分析讨论向纵深拓展,在内容上力求开掘深广一些,从而将学生的理解认知也引入深广的境界,以期收到情趣盎然的效果。

赏析李白的《将进酒》时,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李白饮酒放歌的狂放性格,我结合杜甫的下列诗句来让学生鉴赏: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通过杜诗的鉴赏,学生对《将进酒》中的重点诗句及李白狂放之情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

教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的写法,领悟作者表达的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我把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词与文章对照分析: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道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词抒写了丈夫赵明诚去世后的伤感忧愁之情。景物依旧,可是人事全已休。这一点与《项脊轩志》有相似之处。通过这一联类引申,增加了学生对课文认知理解情趣。

还有,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与古今离别诗联系起来赏析,如柳永《雨霖铃》、杜枚《赠别》等;教学龚自珍《病梅馆记》,可与他的《已亥杂诗》参照理解文章;教学普希金《致大海》,可与歌吟自由的诗相联系,如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叶挺的《囚歌》等。

三、妙为结语,情趣绵长

在教学教程中,总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好的导语能使学生耳目一新,情趣顿生,那么,精妙的结语不仅能提挈全文,而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意味隽永悠长。为了使总结这一环节达到这种效果,我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尝试用诗词作结,效果不错。

教学完《勾践灭吴》,为了让学生从勾践的卧薪尝胆,发愤***强,转败为胜的史实中汲取精神力量,进一步明确人处逆境中不能沉沦,要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这一道理,我用郑燮的《竹石》来作结语:

绿竹扎根在岩石的缝隙里,经历成千上万次风刀霜剑的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勾践失败后仍能坚韧不拔,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灭掉吴国,转败为胜,不也象竹石那样坚强吗?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讲完王勃《滕王阁序》,我用王勃的《咏滕王阁》作结语,让诗文互见,强化学生的印象。

诗歌凝炼含蓄,概括了序的内容,透露了盛衰无常的意旨,这与序文对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山川秋景的寥廓壮美的具体描绘有明显的不同,但亦各有千秋。我们将诗文结合起来把握,也能感悟到各自内容和写法的妙处,令人回味无穷。

杜鹃的诗句篇4

圣风

一阵布谷声把我从熟睡中喊醒,卧室里散射些白光,刚刚笼明,一看表才四点半,便再也睡不着了,耳边不断响起“拐古”的声音,脑海里也不断翻腾着关于布谷鸟的故事和影像。

布谷鸟在我们当地俗称拐古,学名叫杜鹃,也叫子规,还叫精卫鸟,到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名字叫法。布谷鸟远看比鸽子瘦长,与斑***相仿,尾巴比斑***还长些,毛深灰色,嘴鲜红色,叫四声音节。每年的暮春至初夏季节,就听到它急促而响亮的声音,“拐拐拐古”“快快播谷”“快快收割”,在村庄及田野上空,由远及近,悠忽由近及远,有时在密林中高树顶梢上鸣叫,当想看看它长的怎样,走到树下还没有看清时,“扑棱”一声很快鸣叫远去,警觉性很高。它的叫声入脑入心,不免让人思索。谷雨前后,布谷来到的第一声啼叫开始,它啼叫的频率就逐渐增加,直至昼夜不停,直到芒种后结束。它提醒人们春争日、夏争时,快些播种收割,不误农时。有农谚说,“有庄稼的地方有拐古”,“拐古来的早,糠多粮食少”,人们早已把拐古容进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它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美好生活的希望,不愧是我们农民的吉祥鸟。

布谷鸟还是我儿时的快乐鸟,记得小时候,和玩伴每听到布谷叫,就随着它一问一答地唱和。

我们有的唱和到:

“拐拐拐古,拐古拐古。

你逮哪住?我在家后。

你吃什么?我吃大肉。

大肉香吗?不香不臭。

你有儿吗?绝户绝户。

绝户几辈 绝户八辈。

八辈不够,绝户十六。”

还有的唱和到:

“拐拐拐古,拐古拐古。

光棍受罪,想想寡妇。

寡妇寡妇,寡妇命苦。

寡妇不苦,快回屋去。”

这些儿歌是一辈辈传下来的,说唱第一首儿歌,吃大肉是人人向往的事,可以理解,而传唱布谷绝户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是因“***占鹊巢”,咒骂有部分布谷不养子的事,说的是有的布谷把蛋下到鹊鸟的窝巢里,它的幼鸟先孵化,为不被大鹊鸟看出,它会把鹊鸟蛋蹬出窝外,狡猾的很。再说社会舆论也不要很苛刻,毕竟人无完人、鸟无完鸟嘛。唱第二首儿歌,现在想起来,小玩伴们确实调皮捣蛋,有些恶作剧。有时还专门到光棍或寡妇门前唱,当然大人们听到后也真的打屁股。

布谷鸟所以叫杜鹃,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古蜀国有个皇帝名叫杜宇,号望帝,字子规,在其百余岁时,楚国荆州有个叫鳖灵的人,死后尸体逆江而上,至蜀复活。望帝立他为宰相。望帝在位期间玉垒山暴发了凶猛的洪水,于是派鳖灵凿山,疏导了洪水,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望帝自觉功德不如鳖灵,就让位于他,自己到西山隐居修道。他是一个非常负责而且勤勉的君王,他很爱他的百姓。到后来看到有的人们乐而忘忧, 他心急如焚。为了不误农时,每到春播时节,他就四处奔走,催促人们赶快播种,把握春光。杜宇积劳成疾,告别了他的百姓。可是他对百姓还是难以忘怀。他的灵魂便化为一只小鸟,叫杜鹃鸟,望帝去时,正值杜鹃鸟啼鸣季节,所以蜀民每听到杜鹃鸟鸣,就想望帝而感到悲伤,说望帝就是名叫“杜宇”的鸟儿啊!每到春天,杜鹃徘徊翻飞,苦啼不止,象是说“快快布谷,快快布谷”所以叫布谷鸟。又象是“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如唤子归,故杜鹃又名子规鸟。直叫得嘴里流出鲜血。传说不是历史,但可以说是历史的影子,它承载了人们历史观点和历史情感。布谷鸟的传说承载了人们对杜宇的深情怀念,因为他是一位勤***爱民的明君。

听布谷叫声给人的感受,因人而异,因心情而宜,在诗人的笔下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代诗人常借布谷抒怀乡之情。李白《宣城见杜鹃花》吟到: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诗人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古人还常借布谷以伤春。杜牧《惜春》吟道: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杜甫诗云:“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春夏之交,杜鹃彻夜啼鸣,啼声清促,催人急迫,催促年光。极写春之凋零,人之无力。古人常用布谷抒写谪居的凄苦与幽怨。秦观《踏莎行》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词句,陆游《鹊桥仙夜闻杜鹃》中有“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的诗句,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古人常用布谷来喻人君或寄兴亡之事。胡曾《成都》吟道: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因此布谷常作怀念故国旧国的主题,这也正是诗人咏史的目的。

以上可见,或有冤屈哀怨、或客居谪居,或是伤春,都因为杜鹃啼至血流还不止,都寄托了诗人的伤感和哀怨,因而强化了杜鹃的悲情感人的意象。中国几千年一代代的文人墨客,已经把布谷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

杜鹃的诗句篇5

关键词:杜鹃 诗歌 杜甫 望帝 亡国 思乡 鳖灵 陶宗仪 杜宇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情感,因此,只有真正了解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和人物形象。意象即含有“意”(情感)的形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题,这些意象在漫长的文学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分析诗歌可以从这些特定内涵入手。如在古典诗歌中杜鹃鸟往往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这种意象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蕴又多是与其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的。历代诗人大量的咏鹃诗创作了一系列的杜鹃形象,大多源于“杜宇化鹃”的悲剧传说。

一、杜鹃是亡国之君的形象,抒发的是亡国之恨

中国神话传说中有这样的故事:早在秦惠王时,秦一直想把蜀国灭亡,得知蜀王开明十二世沉湎女色,大山压死五壮汉,而蜀王却为了美女而悲伤,由此断定蜀国并不可怕,就派大***进攻蜀国,很快将蜀国灭亡,并杀死了开明十二世。化为杜鹃鸟的望帝眼见故国灭亡,却无计可施,以致满腔愤恨却只能终日哀鸣啼叫,蜀人听到这声声啼唤,知道是旧君望帝在怀念故国。由此,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杜鹃就成了为国伤怀、身世悲凉的亡国之君的形象。杜鹃形象还多被后世文人与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表达对亡国的悲伤和忠君爱国的思想。最著名的是唐代诗圣杜甫的《杜鹃行》:“君不见昔日蜀天子,化为杜鹃是老乌。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为哺雏。虽同君臣有旧礼,骨肉满眼身羁孤,业工窜伏深树里,四月五月偏号呼。其声哀痛口流血,所诉何事常区区。尔岂推残始发愤。差带羽翮伤形愚。苍天变化谁料得,万事反覆何所无。万事反覆何所无,岂忆当殿群臣趋。”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剧形象。又如杜甫《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化身,杜鹃的哀鸣往往能勾起人们国破家亡之恨。古人认为,杜宇化鹃之后,所啼皆“亡国之音”,所抒皆“亡国之恨”。唐吴融多首咏鹃诗都以此为题材,如《歧下闻杜鹃》诗:“化去蛮乡北,飞来渭水西。为多亡国恨,不忍故山啼。”此诗将亡国之君的亡国之恨抒发得淋漓尽致。又如《子规》诗:“举国繁华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意为蜀国过去的繁华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了。杜鹃鸟不分晴雨早晚的啼叫,杜鹃啼声悲切使舟中人也愁苦万分,这首诗从“杜宇化鹃”写到“啼血成花”,流落异乡到思念故国,再写到船上行人闻声伤感的情景,写出了杜鹃啼鸣的哀厉与执着,更抒写出了失国难归的无限伤痛。

二、杜鹃是劝归者的形象,抒发的是思归离愁之感

杜鹃“其名若曰‘不如归去’,故尤动离人之思”(《本草纲目》)。由此诗人们就用杜鹃的啼鸣表现思归、催归的情意,勾起人们无限的乡思离愁。思归故乡,成为咏鹃诗的一大主题。在宋以后的禽言诗中,“劝归”是常见题材,杜鹃成了苦苦劝人归去的形象。如宋杨万里《出永丰县西石桥上闻子规二首》其中一首:“花愁月恨只长啼,雨夕风晨不住飞。自出锦江归未得,至今犹劝别人归。”诗人描绘了杜鹃自己有家难归却依然劝人归去的动人形象。唐元稹的《思归乐》也是一首咏杜鹃的禽言诗,其中有:“我作思归乐,君作思归鸣,尔是此山鸟,安得失乡名?”抒发了思乡的感情。又如宋戴昺《禽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千山万水家乡路。今年又负故园花,来岁开花定归否?归去归去须早归,今日江湖非旧时。”由杜鹃的鸣声双关见意,表达思归或催归的情意。再如方孝孺的《闻鹃》诗:“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动我愁,二声伤我虑;三声思逐白云飞,四声梦绕荆花树;五声落月照疏棂,相见当年弄机杼;六声泣血溅花枝,恐污阶前兰茁紫;七八九声不忍闻,起坐无言泪如雨。忆昔在家未远游,每听鹃声无点愁。今日身在金陵土,始信鹃声能白头。”随着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频频啼鸣,游子的思绪渐远,思乡客愁愈转愈深,这里表现的分明是思乡之愁、思归之苦。

三、杜鹃是冤魂的形象,抒发的是悲哀冤屈之情

南朝鲍照的杂言歌行《拟行路难》:“愁思忽而至,跨马出北门。举头四顾望,但见松柏园。荆棘郁蹲蹲。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声音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飞走树间啄虫蚁,岂忆往日天子尊。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全诗叙述望帝化为杜鹃的传说,昔日是“天子尊”,现在却变成了飞走树间的“逐虫蚁”,诗人对其不幸遭遇饱蘸了同情,并由此联想到自身境遇,感慨人生富贵变化无常,抒写了沉痛难言之情。唐杜甫的《杜鹃》这样抒写:“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倾馀,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行飞与跪***,识序如知恩。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今勿暮春间,值我病经年。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这首诗描述了杜鹃在群鸟中的“至尊”形象。诗人见之常再拜,因病不能拜,则泪如泉涌。杜甫诗中的杜鹃就是帝王的象征,诗人借此寄托犹君之情。杜鹃不仅是古帝魂,还是冤魂的形象。在元代陶宗仪《说郛》中望帝让位于鳖灵,是权位之争失败后的被逼无奈之举。在传统文化中,当帝王化身为杜鹃鸟时,本身就含有帝王流落民间的悲情意涵。所以,历代诗人都为杜宇鸣冤叫屈。如唐杜牧《杜鹃》:“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芳草迷肠结,红花染血痕。山川尽春色,呜咽复谁论?”诗人因杜鹃悲鸣,所以用疑问的口气探询杜宇有何冤屈。而在唐顾况的《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叫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一诗中,则直接指出杜宇的含冤之恨。在表达杜鹃悲冤意象的同时,诗人由此还联想自身际遇,借此抒发仕途失意或怀才不遇的深深感叹。如宋余靖《子规》诗云:“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阿落花村。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僵惭自束,为尔忆家园。”诗中借子规的声声断魂之啼诉隐射***治上的冤屈。又如唐吴融的《秋闻子规》:“年年春恨化冤魂,血染枝红压叠繁。正是西风花落尽,不知何处认啼痕。”罗邺《闻子规》中的“蜀魄千年尚怨谁,声声啼血向花枝”,罗隐《子规》诗中的“一种有冤无可报,不如含石叠沧溟”,杜鹃都是饱含无限冤屈的“冤魂”形象,它给予诗人的是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

四、杜鹃是春的使者,抒发的是农耕的喜悦

杜鹃啼血是杜鹃鸟意象的一个重要部分,承载的杜鹃鸟意象的悲情内涵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被反复吟咏。其实杜鹃还常被看作催耕春使的形象,所以杜鹃鸟还被称为“报春鸟”“布谷鸟”和“催耕鸟”。望帝生前教民务农,化鹃后,每到农忙季节就飞到田间,催促农事,于是农人就开始“布谷撒谷”“割麦插禾”。因为它于春天飞来,正是春光明媚、万象更新之时,诗人们的诗歌也呈现出一丝亮丽的色彩。如明朝李贽《焚书咏史》:“莫道门前马车富,子规今已换春回。”再如宋陆游诗云:“时令过清明,朝朝布谷鸣。”唐杜甫《洗兵马》:“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耕种。”李白《赠从弟冽》中也有“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的诗句。再如宋周紫芝《五禽言》其五:“田中水涓涓,布谷催种田。贼今在邑农在山。但愿今年贼去早,春田处处无荒草。农夫呼妇出山来,深种春秧答飞鸟。”这里的杜鹃形象就有了积极的象征意义。虽也隐约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但其形象却始终是“愉快的播谷鸟”,这从新的角度拓展了杜鹃鸟的形象。

参考文献:

[1]郭发明.杜宇化鹃故事探源[J].文史杂志,1987,(3).

[2]王功绢.论唐诗中杜鹃意象及其情感蕴涵[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杜鹃的诗句篇6

花是大自然的语言,花是造物主的恩赐。自古至今的文人墨客大多喜爱花,这是因为自然界中的花是与中国文化植根在一起的,尤其是与人文精神相绾结,便成为一种内蕴的生命力和灵魂的情感生灵。李太白如此,坡亦然,白居易更甚。此说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主观臆断,只要我们随手翻阅《白氏长庆集》,便处处可见牡丹的雍容华贵、茉莉的淡雅清香、梅花的疏影横斜、杏花的胭脂染腮、的凌霜不凋……并且从这些花的身上,我们都能找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或者寄托的情怀,不过白居易最爱的只有两种花,那就是坚贞纯洁的荷花与漫山红遍的杜鹃。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关莲花的意象(包括荷花、芙蓉、菡萏)被明确使用的就有83次之多,在古代堪称“咏荷第一人”;不过白居易更爱白莲花,将其用以自比,作有《种白莲》、《东林寺白莲》、《感白莲花》、《六年秋重题白莲》、《莲石》、《白莲池泛舟》等等有关白莲的诗。莲花是佛教之花,是花中君子。白居易对白莲花的纯洁无瑕赞美备至,甚至连自己一向推崇的红莲便只是“虚得清净名”(《东林寺白莲》)了。其《感白莲花》诗云:“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濉2挥牒煺咴樱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自此,姑苏白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氛氲……”白莲这种孤清不群、遗世***,但仍馥郁芬芳、颇具神韵的形象,不正是诗人非常偏爱而用以自诩的真实写照吗?

白居易对杜鹃花一往情深也是比较罕见的。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山踯躅、红踯躅,其花叶兼美,地栽、盆栽皆宜,用途最为广泛,生命力极其顽强,素有“百姓之花”的美誉。杜鹃花的此类特点,正好契合了白居易一向亲民爱民的为官之道与性格特点,所以垂青自在情理之中。他在《山石榴寄元九》中写道:“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诗人把杜鹃之美比作绝代佳人西施,而芙蓉和芍药都相形见绌,能得到如此之高的礼遇,想必杜鹃花更会“争及此花檐户下,任人探弄尽人看”了。因为酷爱杜鹃花,白居易不仅把江州(今江西九江)山上野生的杜鹃移植到住所,还写下了《戏问山石榴》一诗:“小树山榴近砌裁,半含红萼带花来。争知司马夫人妒,移到庭前便不开。”不仅如此,元和九年(819),白居易调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时,还千里迢迢,把庐山杜鹃带去种植,并写下了《喜山石榴花开》一诗:“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去年树。已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白居易惟恐读者不知此花的来历,还特意在题目下写下了“去年自庐山移来”的注脚。这一小小的细节,足见香山居士对杜鹃花的痴迷程度。

杜鹃的诗句篇7

摘 要: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意象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意象的英译应该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提出了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 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 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 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等实现“映射对等”的古诗意象英译策略。

中***分类号: H0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1012706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Images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from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1. QUAN Xun-li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Anhui 246133, China)2. TIAN De-b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1, China)

Key words: image; conceptual metaphor; equivalent mapping; translation

Abstract: The images in ancient Chinese poems and metaphor are of the same cognitive nature and images are also a conceptual metaphor. Therefore, translators should try to achieve the mapping equivalence between original metaphorical image and target metaphorical image in translating the images of Chinese poetry into English. And at the same time, fou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to achieve mapping equivalence by means of concrete examples: English corresponding image source field, changing Chinese image source field to English image source field, English corresponding image source field plus Chinese target field and English corresponding image source field plus notes.

诗歌作为“隐喻式语言”, [1]其创作过程就是诗人运用隐喻的手法,将抽象的、不易把握的主观感情和思想投射到形象具体的意象上的过程。诗歌翻译中,意象的理解与传达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诗的解读与欣赏。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诗即译意象。故翁显良指出,汉诗英译必须保持本色,而这本色就在于“意象以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2]

我国目前的古诗意象英译研究较多地集中在意象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对古诗中单个或某一类意象的英译的得失评价等,而对诗歌意象英译整体关照较少,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意象英译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从本质上来说,古诗意象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正是古诗意象这种“言在此,意在彼”的隐喻特质给其翻译带来了难题。对于古诗意象翻译的研究,应当抓住其隐喻的特质,从认知的角度考察作者所构建的意象及其寓意是否在译文中得以映现。

一、 认知“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体验、思维方式及认知手段,其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3]“概念隐喻”指的是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地生成和被理解的,并通过系统的跨域映射完成。一个概念隐喻由两个概念域组成:源域(S)和目标域(T)。源域通常是具体概念; 目标域通常是抽象概念。在概念隐喻中,大多数的隐喻都以本体即源域的形式出现。概念隐喻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隐喻是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其形成过程就是从熟悉、具体的源域向另一个不太熟悉、抽象的目标域跨域映射的过程。其前提是对源域具体事物的体验和认知,其基础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性。

二、古诗意象与概念隐喻的认知相似性

古诗中的意象十分复杂,按不同的视角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张保红将诗歌的意象分为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4]本文聚焦于探讨古诗中狭义意象的翻译。狭义的意象是指古诗中的语词意象,包括普通物象意象和典故意象。前者如人物、地名、自然物象等。这样的意象通过普通物象的外化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或审美体验。后者指通过引用典故或用典而构成的互文性意象。袁行霈通过梳理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的不同涵义后总结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5]

路易斯(C. Lewis)认为,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①

由此可见,隐喻与诗歌是同质的现象。而作为诗歌最核心成分的古诗意象与概念隐喻具有共同的认知机理,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束定芳指出,诗歌意象在本质上是隐喻的。古诗意象和隐喻属于同质的认知现象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意象和隐喻同为一种认知手段。诗人通过丰富的联想,从一个新的角度赋予客观的物象以新的理解,并浸染上诗人特定的思想感情,扩充了人们对这一物象的认识范围,从而扩大了人们熟知的具体事物的认知领域。意象产生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赋予具体的、熟知的物象以新的抽象涵义,用具体的概念(象)来说明或理解另一抽象概念(意)的过程。隐喻所具有的认知功能正好契合了诗歌意象的产生过程。在本质上,意象和隐喻同为一种认知方式。

第二,意象和隐喻有着相同的生成方式,即联想。联想是诗歌意象的形成方式,是连接“象”与“意”必不可少的纽带。陈植锷指出,“诗人为表达一定意念的需要,选取能够引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来抒发内心世界的特点,这就形成了意象。”[6]同样,“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7]“隐喻形成的基础就是发现互相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本来可能完全属于不同领域的两种事物联系起来。”[8]

第三,根据概念隐喻的映射论,我们同样可以对诗歌意象进行隐喻解读。当诗人将基于本人的文化认知体验的具体物象,映射到其他抽象认知域,并用文字表达出来,使之成为表达主题思想以及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手段时,便形成了诗歌意象隐喻。例如由于具

有耐寒凌霜和孤芳自赏等品质,陶渊明将“菊”的具体意象投射到自己清高贞洁、不同流合污的品性上,形成“菊”这一隐喻意象。而“菊”这一生动具体的意象源域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它的品格”这一目标域,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古诗意象与隐喻的产生机理同出一辙。为讨论方便,本文将诗歌意象和相应的隐喻涵义分别称为“意象源域”和“意象目标域”。

三、 认知“概念隐喻”理论对于古诗意象英译的启示

意象也是一种隐喻,意象的产生也是一种“跨域映射”。在意象英译中,如果译语意象源域与原语意象源域能够实现“映射对等”,让英语读者得到和汉语读者相同的认知和等同的反应,就达到了传递意象隐喻的目标,该意象的英译就是成功的。因此可以把原意象源域能否在译语中实现“映射对等”,当作意象翻译策略取舍的内在动因以及检验意象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准。对意象翻译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语言符号转换上,而应该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分析原意象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以及二者能够构成映射的相似特征,尽量在译入语中找到与原语意象源域在映射上基本等同的意象源域,或者采用补偿的办法使得意象源域与原语意象源域获得“映射对等”。

只有这样,译文才能将原意象所映射出来的文化信息、美学价值和思想感情完整地再现出来,使得读者领略到原诗的诗味,并丰富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认知视野。

隐喻从来都与其所在的文化具有一致性,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由于人类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认知体验和生理体验,因此形成了相同的认知心理,使得人们有相似的概念认知。然而,汉、英为母语的两种文化体验认知存在多方面的差异,这也使得隐喻概念系统存在差异。下***1表明了汉诗意象源域与英译文的意象源域的映射对应情况以及实现两者“映射对等”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由***1可知,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即通过直接移植原意象以实现映射对等。这也是最理想的翻译方法。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可以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以形成映射对等。对于第三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或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加以补偿,以实现映射对等。

四、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古诗意象翻译策略

(一)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由于汉、英民族有着某些相同客观世界的经验,从而积累了相同的认知经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9]由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类似,并且“我们有相同和类似的生理器官、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这就决定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具有共通的思维,这是人类能够交际、理解和互译的认知基础。”[10]这就表明,在意象英译时,如果汉英两个民族对某一意象感知体验相似,从而产生了相似的概念认知,能够对同一意象形成相似的联想,译者可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以实现映射对等。如陶渊明《饮酒》(其五)当中“飞鸟”意象的翻译。原文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从搜集到的15个中外译本来看,有13个译本采用了直接移植原意象的翻译方法,将“飞鸟”意象源域翻译成英语对应源域:“flying birds”(共7个),“birds on the wing”, “the birds keep flying”, “the birds are flying ”, “birds in flight”, “birds go home in flight”, “birds in flight”;只有一例译为“the weary birds”。[11]

可以推断,大部分的译者都认为,原文“飞鸟”意象源域和以上这些英语的对应源域具有相同的隐喻含义,能够实现映射对等。因此,译入语的读者能够利用自己与源语读者相似的认知经验,通过上下文,正确解读该意象的隐喻含义。而译文“the weary birds”不仅译出了原意象的源域“birds”,同时解释了源域所对应的目标域“weary”,实质上是低估了译语读者的认知能力,也剥夺了他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权利。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外译者在处理陶渊明诗歌中其他一些常见的意象如“菊”、“松”、“云”、“酒”等,大多采用了直接迁移原意象的方法。正如莫嘉琳所指出:“隐喻之所以能够翻译,是因为存在一些跨越语言与文化的普遍认知经验”;“隐喻被翻译至另一语言后,仍然能够保存其生命力,为听话人所解读、破译。”[12]

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诗中用两种具体的意象源域“比翼鸟”和“连理枝”来映射“夫妻恩爱,永不分离”这一目标域。 Fletcher将其译为: We swore that in the heaven above/We never would dispart/ One tomb on earth enclose of us/The frail and mortal part. [13]267把“比翼鸟”和“连理枝”两个意象都省略了,只译其意。而许渊冲则直接采用英语中的对应意象,将其译为: On high, we’d be two love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13]271由于原意象和译语意象所“映射”出来的特性对于汉语和英语读者概念上是一致的,保留原意象丝毫不会给译语读者带来认知上的困难;相反,两个生动的形象在译文中重现,最大限度给译入语读者留下了解读空间,让译语读者通过该意象浮想联翩,感同身受,并领略到原诗的韵味,获得美的感受。而Fletcher的译文将原意象省略,只翻译出了原意象的寓意,消除了诗人托物言志的“言外之意”和空白美,译文读者难以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体验及反应,堵塞了读者的想像空间,原诗独特的审美意趣也就无法实现。相比之下,许译更传神逼真。

由此可见,将原意象直接移植,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是神形兼备的佳译。通过保留原作者认知状态的真实,保证了译文读者了解诗人审美认知的来源,从而更加了解本意象的含义并获得深层次审美感受以及新的认知经验,最终丰富了目的语的表达方式。

(二) 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

概念隐喻是以民族文化认知体验为基础的。以汉、英为母语的两种文化体验认知必然存在许多的差异,相同的意象隐喻往往会引发迥然不同的文化联想意义。“当同一隐喻在源语言中的映射含义与其在目标语言中的映射含义存在差异时,就无法实现其在目标语中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或造成映射混乱。”[14]可以将原意象转换为英语中和原意象具有相同联想意义的意象,从而使得汉语意象和英语意象形成映射对等。例如James Legge将《诗经》中 “关关雌***,在河之洲”中的“雌***”意象翻译成“ospreys”[13]35。“睢***”在中国文化当中往往被用来隐喻爱情。而英语中“ospreys”,即“鱼鹰”的意象并无任何和爱情相关联的映射涵义,最好用与原意象相同隐喻涵义的目的语的源域来翻译。因此,许渊冲将“关睢”译为“turtledoves”[13]41,即“斑***”。因为“turtledoves”在英语中有“爱人”的隐喻涵义,较好地实现了映射对等,使得译文读者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

翻译时对原意象的替换应该非常谨慎,因为“对原语文化意象的处理还是要本着保存原作风姿, 展现原语文化色彩的宗旨,警惕以带有强烈译入语文化色彩的意象来翻译原诗意象,以免给读者带来文化上的困惑。”[15]

(三)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

对于有些浸润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的意象,通过直接移植或转换意象源域都难以使译语的读者产生同样的联想,可以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的方法译出。通过增加对原意象特有的文化含义的解释,能够帮助译语读者构建意象映射,从而使得汉语意象源域和英语意象源域形成映射对等。如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里,杜鹃(又叫子规鸟)的叫声所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古代有 “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相传周朝末年蜀地有位贤明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叫声凄厉至于口中流血。百姓因为怀念他,就在鹃鸟前面加上“杜”字,名为杜鹃。因此,杜鹃已被中国文人墨客定位为一种悲鸟,是“悲愁”的隐喻化表达。它的哀鸣表达了“思归,催归”的意义。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而在西方文化中,杜鹃的叫声却会引起人们相反的联想。如威廉•华兹华斯在《致杜鹃》一诗中,将杜鹃称为“快活的鸟儿”,“春之骄子”,“而你呀却是希望,却是爱”,“你这受祝福的鸟”。[16]杜鹃的叫声给人的感觉是希望,爱和幸福。而莎士比亚在《爱的徒劳》一剧中,也将杜鹃描写成欢欣的形象。

还有那杜鹃花吐蕾娇黄,/描出了一片广大的欣欢; /听杜鹃在每一株树上叫,/把那娶了妻的男人讥笑: /咚咕! /咚咕! 咚咕!,可怕的声音,/害得做丈夫的肉跳心惊。[17]

莎翁用和cuckold(通奸)发音近似的cuckoo来讽刺剧中妻子的不忠,是一种诙谐的手法,足见英语中cuckoo一词并无“悲伤”的含义。下面是“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三种不同的英译文。

译文1:Day and night, what are some of the things

one can hear?

The cuckoo's note and monkey screeches fill

the air. [18]305

译文2:“From dawn till dusk I hear no other sounds

But the wailing of night-jars and the moaning of apes.”[19]240

译文3:“What is to be heard here from daybreak till night-fall,

But gibbons’sad cry and cuckoo’s‘home-going’call?"[20]295

在这句诗中,作者通过描写杜鹃的悲啼和猿群的哀吟(意象源域),表达了诗人无故被贬官后失望、凄凉以致思归的心情(意象目标域),这句诗也是构成整首诗“悲凉、伤感”感情基调的一部分。徐忠杰将“杜鹃啼血”译为“The cuckoo's note”。“note”在英语中的含义是“音调,音符”。由于文化认知的不同,译文的读者从这个译语的意象“杜鹃的叫声”中,很难触发“因悲伤而思归”的感情,反而往往会引起“欢欣”的联想。由于原意象所含有的特有的目标域未能得到传译,原意象源域不能和译语意象形成映射对等,使得这句诗和前后诗句在感情基调上偏离,影响了译语读者对整首诗的理解。原意象中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寓意也荡然无存。杨宪益的译文“wailing of night-jars”,也未能全部传递“杜鹃啼血”这一意象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但“wailing”一词在英语中表达的是“哀号”的意思,能够部分映射原意象的寓意,因此是可以接受的译文。而许渊冲不仅直译了意象源域“杜鹃”并补充了杜鹃叫声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即目标域“思归”(“home-going call”),能够帮助译文读者了解原诗意象的寓意,较好地实现了原意象和译文意象的映射对等。这样的译文不仅将原意象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完整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而且超越了原意象在译语中蕴含的认知内容的局限,带给读者全新的认知视域,丰富了译入语的意象词汇。

(四)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

汉语诗歌中有些专有名词,富含文化含义,对于诗歌的理解至关重要,但在译入语中无法找到能够和原语意象源域形成映射对等的意象。翻译中可以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加以补偿,以实现映射对等。如许渊冲将温庭筠的诗歌《苏武庙》译为“the temple of Su WU” [18]330, 并运用加注对苏武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实现了原意象和意象译文的跨域映射对等,能够帮助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诗的主题,藉此也扩大了译入语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范围。

此外,中国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经常通过运用典故来构建文化意象,表达独特的思想感情。这些典故不仅往往是全诗的“诗眼”,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因此,除了要将原意象的隐喻意义译出,最好能保留意象源域,以弘扬传播中国的文化。但外国读者对中国典故认知甚少,这种文化认知的缺失使得原诗通过典故所建构的文化意象很难在译诗中得到再现。在这种情况下,直译“源域”意象加注释以获得映射对等是最有效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意象的信息,又体现了美学价值,同时也有利于英汉语言文化的交流。

比如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下面分别是3位译者的译文:

译文1:I can but poise a fishing-pole beside a stream

Or set sail for the sun like a sage in a dream. [20]109

译文2: While I was idly fishing from the bank of a stream,

I suddenly returned to my boat in a distant dream. [18]80

译文3: So idly I fish by a limpid stream, Dreaming of sailing towards the sun.

*Lu Shang used to fish by the Wei River before he met King Wen of Zhou and helped him to conquer the Shangs.

**Yi Yin, before he was discovered by King Tang of Shang, dreamed that he was sailing in a barge towards the sun. [19]55

在《行路难》一诗中,作者抒发了自己***治报复不能施展、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引用了“垂钓碧溪上”和“乘舟梦日边”这两个文化典故。吕尚(姜太公)辅佐周文王之前,曾在碧溪之上垂钓,伊尹在受商汤聘请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这二人最终都辅佐帝王建立了不朽功业。作者通过运用典故,将自己与两位古人吕尚、伊尹相比,以此来鼓励自己。尽管世路坎坷,壮志难酬,还是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总有一天,也能像能吕尚、伊尹一样,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译文1背离了原诗积极向上的主题,是说因为“行路难”,“只好拿根渔杆去钓鱼,或者仿效哲人在梦中经过太阳旁边”;译文2的意思是“正在钓鱼的时候,忽然回到了遥远的梦中”,不仅和主题无关,更是让人不知所云;译文1和2均没有保留原诗的典故文化意象,使得这一句的译文与整首诗的主题脱节。而译文3通过保留“垂钓碧溪上”和“乘舟梦日边”两个意象并加注释,完整地表达了诗人壮志未灭,对前途依然充满了信心,希望终有一天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寓意,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主题和意境,扩大了读者的认知视野。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是一种从具体的物象源域到抽象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因此,意象的英译应该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为此,译者应首先熟悉译语读者的认知心理和文化背景,在充分把握原意象隐含寓意的基础上,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尽量保留原意象,适度转换原意象为译语的意象,以确保将原意象的文化信息、美感以及思想感情完整地传达至译文中。这样的翻译方法通过保留原语文化的异质性,既弘扬了中国的文化,又扩大了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认知视野,使得不同文化之间能够融合、共生、发展,最终真正实现翻译跨文化交流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20.

[2] 翁显良. 本色与变相――汉诗译琐议之三[J]. 外国语, 1982,(1):285.

[3] Lakoff,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

[4] 张保红. 汉英诗歌翻译与比较研究[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15.

[5] 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63.

[6] 陈植锷. 诗歌意象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47.

[7]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99.

[8] 刘冰泉,张磊.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J]. 中国翻译, 2009, (4):72.

[9]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J]. 当代语言学, 1998, (3):45.

[10] 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 中国翻译, 2005, (9):46.

[11] 汪榕培. 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39-146.

[12] 莫嘉琳. 隐喻及习语的语言哲学探微[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3):41.

[13] 许渊冲. 中诗英韵探胜[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31.

[14] 苏立昌, 李建波. 从概念合成理论看隐喻翻译[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31.

[15] 李气纠,李世琴. 文化翻译观下中国古典诗歌中“玉”意象的英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9):60.

[16] 威廉•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 黄杲,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79-180.

[17] 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二)[M]. 朱生豪,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192.

[18] 徐忠杰. 唐诗二百首英译[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杜鹃的诗句篇8

“雪藏”是近年来产生的新词。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字)。

1.某歌星多年前因直言而“得罪”公司经纪人,从此被公司雪藏,不知双方何时才能握手言和。

2.为确保最后一场小组赛能尽遣精锐上场,该队正在考虑明日与法国队交手时雪藏部分主力。

3.这个原先颇有一定知名度的乡镇企业,在雪藏了五六年之后,一举跻身“中国百强企业”之列。

【技法指导】

一般多义词包括本义、基本义、借代引申义和比喻引申义。本义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意义;基本义指词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借代引申义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比喻引申义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多义词往往与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双关”等结合考查;有时和病句,如“表意不明”等结合考查;有时和同义词结合在一起考查。辨析多义词,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多音现象辨析。如(1)他这个人不难求,太好说话了。(2)他这个人太好说大话了。不难判断,(1)句中的“好”读上声,是“易于、便于”的意思。(2)句中的“好”读去声,是“喜欢、爱好”的意思。

2.从词义上辨析。如(1)山上到处是盛开的杜鹃。(2)树林里传来了杜鹃的叫声。其中,(1)句中的“杜鹃”指的是“杜鹃花”。(2)句中的“杜鹃”指的是“杜鹃鸟”。

3.从词性上辨析。如(1)他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大会。(2)他是代表小李来参加大会的。显然,(1)句中的“代表”是名词。(2)句中的“代表”是动词。

4.从语境上辨析。如(1)把电视关上,我们要学习文件。(2)大家注意,下午要拿学习文件来。从语境中可以看出,(1)句中的“学习文件”是指从事的某项活动。(2)句中的“学习文件”,则是要拿的东西,而不是进行的活动。

5.从对象与搭配上辨析。如(1)我们要学先进,赶先进。(2)他正在赶苍蝇。(3)他在百忙之中赶写了这篇文章。其中,(1)句中的“赶”与“先进(人)”搭配,是“追”的意思。(2)句中的“赶”与“苍蝇(昆虫)”搭配,是“驱逐”的意思。(3)句中的“赶”与“文章(涉及的任务)”搭配,是“加快行动,使不误时间”的意思。

【同步训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老孙头慷慨地说:“我那琉璃眼也乐意换给他,……”

②***这位15岁的女英雄慷慨就义了。

B.①……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了。

②这朦胧的橘红色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C.①“夜雨剪春韭”是老杜的诗句吧,清新极了。

②老圃种菜,一畦菜怕不就是一首清新的诗?

D.①他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②谁知道他的老境却是如此的颓唐!

2.你能根据语境猜出“可怜”的词义吗?

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②可怜今夜千门里,银汉星回一道通。

③姊妹弟兄皆***,可怜光彩生门户。④任昉当年有美名,可怜才调最纵横。⑤可怜无益费精神,有似黄金掷虚牝。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杜鹃的诗句篇9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诗人感受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景物,于是自己的内心情感关注到各管景物之中的一瞬间,由物我两忘至物我统一,客观之物带上了“我”的色彩。以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为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园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词的上阕大意为:晨雾浓郁,看不到远处的重楼高台,月光朦胧,看不清夜色里河边的渡口,向往的世外桃源又到何处去寻找呢?独处客馆,春寒逼人,夕阳西下,杜鹃催归,宦游之人又怎能受得了这情这景的折磨!写浓雾,写夜月,写斜阳,喻愁绪、喻情丝;写渡口,写寒馆,写杜鹃,喻乡思,喻归心,一景一物,无不染上诗人的主观色彩。诗人贬职削官后的惆怅,孤栖异乡的凄苦,往事不再的失望,使他内心蕴藉浓浓的乡愁乡思,而又把这些主观的情感贯注到眼前的事物中,使这些景色都产生了感情,似乎和诗人共享孤寂凄苦。因而“楼台”因“雾”而失见,“渡口”披微光而不明,憧憬的“桃源”(理想境界)也无“寻处”,相伴的是冷清的客馆,惹人愁烦的春寒,再加之“斜阳里”声声催归的杜鹃。特别是最后一句“杜鹃声里斜阳暮”几可与咏羁旅的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媲美。词的下阕中“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郴江也具有诗人的离愁别恨,自怨自艾,为何要流下潇湘去,把诗人那种内心深处的凄苦、怨艾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犹如“庄生晓梦迷蝴蝶”,蝴蝶是我呢,还是我是蝴蝶?诗人受到娴静、优美事物的惑染,从平静的心境中回味一种境界,在淡泊超脱中物我相对,这不是移情作用,而是诗人纯粹的直观感觉在领略客观景物的结果。在无我之境中,诗人与景物表面上两回事,实际上是默然相契,诗人的心理和情趣是隐蔽的,深藏在与之相对的景物中,如陶渊明的《饮酒》诗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不愧是善于营造“平静淡泊”气氛的高手,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恬然、闲适的田园生活写得纯洁优美,悠然自得。这是诗人直观感觉在领略的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与景物默然相契,来得自然而又不失“真意”,故为历代文人传咏。

杜鹃的诗句篇10

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何谓“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

意象归类

二、典例解析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芽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试题分析

题目是对诗歌形象鉴赏的考查,侧重诗歌意象的浅层理解,但浅题难答。解题的关键是找出能“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而非仅是“表现其情感”的意象,也就是说所找的意象是有明确限定的。我们应看到题干指向与所供答案之间存在的偏差,审题精准的考生不要认为答了“日暮”和“月初白”即大功告成。当然,如果严格依照题意,符合条件的只有“日暮”和“月初白”两个意象,表明由暮而夜的变化。而“落叶”“流萤”“孤灯”等都不具夜渐深沉的变化之意。其中“清秋”虽是时间,但无法与“日暮”和“月初白”相连而显其变化的脉络。

参考答案:清秋 日暮 月初白 落叶 流萤 孤灯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湖北卷)

丹阳送韦参***

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泸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凤城:京城。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了“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试题分析

对于意象的分析,首先看物象的特征,其次看诗人赋予它的情感,最后看诗人使用意象时所运用的手法。如“人生长恨水长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种正向的比喻;“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是对比的衬托。

本题中的“水”是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这里要对两首诗中出现的“水”的意象进行比较分析。把“水”放入具体的诗句中,结合它的物象特征看它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水的物象特征是长流不尽,上一首诗就是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长流不尽而年光不长在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

3、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高考浙江卷)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

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注]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其中______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

试题分析

该题型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鉴赏内容。这里对元曲的前四句作了分析,说出某意象所包含的特征,要求考生从曲中选出它所对应的意象。前四句共写了小径、流水、青山、白云四个意象,对应题目中的分析,不难得出答案:流水、白云。

三、强化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江总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行***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什么意象,共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杜鹃的诗句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杜鹃的诗句10篇

学习

教育管理毕业论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管理毕业论文,内容包括教育管理学毕业论文推荐,教育管理毕业论文6000字。【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是在《面向求学网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而实验则是

学习

劳动保护制度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保护制度10篇,内容包括劳动保护制度有哪些,劳动保护实施细则。第三条本市行***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及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工作适用本办法。第四条各级人民***府应当加强高温天

学习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中国历史简单的成语故事18篇,写出源自历史故事的成语。3、才高八斗:比喻人极有才华。4、初出茅庐:茅庐:草房。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5、惊弓之鸟:被弓箭

学习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0篇,内容包括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知识点,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本节内容属于总结概括性的内容,通过对前阶段“生物圈中的各种动物”内容的学习和上学期学过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的角色分析,加之本节

学习

流星许愿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流星许愿10篇,内容包括流星许愿技巧,流星许愿动。流星雨如果你只能在那一瞬间施展你的魔力,那么就请你就在那一瞬间,用你的魔力帮我实现这个愿望。

学习

藤野先生阅读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藤野先生阅读10篇,内容包括藤野先生的阅读感悟200字,藤野先生这一篇的阅读心得。现在我将以鲁迅的《藤野先生》为例,从中一步步的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看到文章的题目,很多人都会先入为主的认为这是在讲述“藤野先生

学习

情感文案扎心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情感文案扎心10篇,内容包括扎心情感文案,情感文案伤感扎心素材。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之根,是母体的艺术,属本元文化。她源远流长、千姿百态。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都是以民族特色来显示,越是地方性的东西便越具有世界性。民间染织

学习

废物管理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废物管理10篇,内容包括废物管理的解决方案有,废物处置管理规定。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区域范围内医疗废物的收集、运输、贮存、处置及相关环境污染防治管理活动。第三条(管理部门)市环境保护局(以下简称市

学习

超市店长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超市店长10篇,内容包括怎么写超市店长的文章,超市店长工作日记。一、个人简介今天,在这里。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xxx,江苏徐州人,毕业于xxx,所学专业是连锁经营管理。从我一毕业,就在xxx超市工作过一年,从事的是理货员。现在,在这

学习

奠基仪式致辞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奠基仪式致辞10篇,内容包括奠基仪式发言稿范本,奠基仪式致词。最后,衷心祝愿××集团新厂项目开工大吉、兴旺发达、财源滚滚!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奠基仪式致辞(二)在长城花园奠基仪式上的

学习

你在或不在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你在或不在10篇,内容包括你在或不在美文朗读,你在或不在散文。默然一蓬莲的心事让婉约在清香里,萦然-你见,或不见我都会把思念串成期盼风起,随梦而舞雨落,在清幽里翩跹-你在,或不在我都会执着一份眷恋翘首云卷云舒,只为那一声深情

学习

有关春天的古诗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春天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春天的古诗一二年级,春天学习励志的古诗。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掌握,而对中国的水墨画技法也有所了解,所以,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巧妙地运用水墨技法进行诗配画创作。三、教学目标认知

学习

晚会抽奖背景音乐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晚会抽奖背景音乐,内容包括汇演抽奖背景音乐,晚会抽奖颁奖的背景音乐。二、晚会地点:优山美地俱乐部地下闹吧三、晚会时间:××年月::原创:四、晚会内容:互动游戏,自助餐,抽奖,员工表演节目五、具体活动方案:(一)现场摄影人员:姜仑、张伟

学习

豪放的诗句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豪放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豪放诗句10首,豪放的诗句。(一)单元整合课比如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专题总结――探讨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有教师设计如下。自主先学环节:(课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1、学生通读本专题李白的四首诗,标出每首诗中设

学习

初雪的诗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初雪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初雪的诗句美篇原创,初雪诗句文案。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学习

描写冬雪的诗句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冬雪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冬雪的诗句大全100首,描写冬雪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赏读:

学习

端午的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端午诗句100首,端午的诗句佳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和端午北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已酉端午明贝琼风雨

学习

描写雪花的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雪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雪花纷飞思念友人七言诗句,描写雪花飞舞的样子的现代诗句。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教学设想:按照“读――译

学习

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表达思念之情的诗句六年级,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问题(2):“渭北春天树,江东

学习

山水田园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山水田园诗句10篇,内容包括山水田园诗句及其赏析,20首山水田园诗。2、唐朝时期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众多,有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常建等。王维,唐代诗人,被称为“诗佛”,宋代苏轼评价王维的田园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

学习

雪花的诗句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雪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雪花的诗句唯美句子,雪花的诗句古诗词。4、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5、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

学习

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100个描写春天的诗句,描写春天积极向上的诗句。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关于第四句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1)《古代诗词曲名句选》(广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