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的诗句篇1
2、梅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其一》
3、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云《别诗》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7、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舒亶《虞美人·寄公度》
8、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除夜 / 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 除夜有怀》
9、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卢梅坡《雪梅·其二》
10、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11、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____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12、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3、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4、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二首》
1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初雪的诗句篇2
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
城中增暮寒。
译文
b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写作背景
此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写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崭新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余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余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初雪的诗句篇3
这两种版本:一种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1年11月第一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以下简称《初中语文第四册》;另一中版本是由华书局出版、1957年11月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以下简称《唐诗三百首详析》)。
同一首诗歌在两种版本中,虽然只是存在一个字的差别,但是意境却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对其分析比较如下:
一、在《初中语文第四册》中“将***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一句,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却是“将***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猶着。”。两种版本中,除了这一句不同之外,诗歌的其余部分完全相同;并且,这一句在两种版本中,仅仅是一个“难”字与一个“猶”字的区别而已。
二、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作品中的生活***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那么,作者的思想感情必然与文学作品的意境的构建起着必然的联系和一定的决定作用。在作者生活的哪个年代,当时的西域边境的民族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保持着稳定局面,加之诗人怀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对前途充满信心,因此,其边塞诗中洋溢着的理所当然是一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也正是如此,诗人才会以大胆的想象、新颖的比喻将严寒的大雪比着春天遍野的梨花、萧瑟的冬日才会演化为一片温馨的春光,用绚丽多姿春来替代寒风萧索的冬。从而为全诗奠定了乐观向上的精神世界和艺术氛围;从而使得读者在作品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冬天的寒冷和萧瑟,而是春天的绚丽多姿和温馨。
三、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那挂满的枝条的雪花在形状和色彩上与春季怒放的梨花是那么的相似,简直可以假乱真。那“千树万树梨花”正迎着“春风怒放”已经成为了诗人对象化的活动,也即是说,诗人歌颂着挂满枝头的雪花的美景、颂扬“梨花”的迎春怒放,实际上是他自己本质力量——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对象化的结果,从而使得作者的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与大雪挂满枝头的生活***景融为一体,这必然构成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这种奇异多姿的艺术境界。此时文学作品中那“树万树迎着春风怒放的梨花”已被建构起来成为现实审美对象,那隐含与文学作品中的“我”,则成为了与被建构起来的现实的审美对象相统一的审美主体,从而确定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因此,那挂满雪花的枝条在那严寒萧索的冬季之所以会转化为绚丽多姿的迎风怒放的梨花,正是由于审美对象的性质(挂满枝头的雪花与春季迎着温馨的春风怒放的梨花在形状和色泽上都极为相似。)与审美主体的本质力量(积极乐观、昂扬奋进、向上的精神。)相统一的结果;也正是隐含于文学作品中的“我”的审美活动得以展开的结果。严寒的大雪之所以成为“遍野的梨花”;萧瑟的冬日之所以与“温馨的春光”联系起来,这是审美活动产生的必然结果;这是审美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必然结果。也正是由于诗人具备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全诗才会呈现出积极乐观、昂扬、奋发向上的艺术氛围。也正是作品中的“我”(审美主体)以一种审美的眼光去看待那萧瑟的冬、漫天的大雪,萧瑟的冬日才会和温馨的春光联系起来;在那严寒的冬季挂满枝头的大雪才会被诗人用大胆的想象、新颖的比喻比作春天遍野的梨花。
四、从意境的角度来看,虽然两种版本中诗歌的前半部分都是咏北地飞雪的情景,但在《初中语文第四册》中,“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句中的一个“难”字,只是通过铁衣的寒从侧面反映了天气之寒冷,其间,我们可以感受到铁衣之寒、天气之冷,揣摩出“都护”表现出的心理是一种畏惧和无奈而已,这明显的与诗歌的前半部分营造的意境——“春天遍野的梨花迎着温馨的春风怒放、多姿多彩的意境。”从色调和感情基调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协调和不统一。诗歌的前半部分在色调上是鲜明的、在思想感情上表现的是一种乐观、奋发向上、进取的精神,而“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句中一个“难”字将诗歌的前后意境完全割离开了,首先,既然意境是作者(诗人)通过丰富的相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中描绘的生活***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那么,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意境的构建也应该起着决定性作用;其次,在作者生活的年代,西域边疆的民族关系是比较融洽的,保持着稳定的局面,加之诗人有着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对前途充满信心,因此,此诗既然是诗人的边塞诗的代表作,那么,其体现的艺术风格也正应如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称岑参的那样“诗奇体峻意亦造奇。”的那样洋溢着的也应是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再者,我们可以从全诗明显的看出诗人在描绘西域的奇异的雪景时,有意避实就虚,通过虚构和想象,将平常的自然场景转化为富于美感的艺术意境,从而使得严寒的大雪变成了“春天遍野的梨花”、“温馨的春光”将萧瑟的冬日“替代”、寒风萧索的冬季幻化为温馨的春季,从而给全诗奠定了一个正如殷璠所评价的“诗奇体峻意亦造奇。”的那样一个艺术氛围和意境。
但是,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猶着。”一句中的一个“猶”字,不但表现了严寒冬季的寒气逼人,更加细腻的刻画了“都护”心理的微妙变化和矛盾,天气已经够冷的了,而铁衣由于其物理性质所致,让人更觉得寒冷,可是,由于环境所逼、职责所在、任务所需,“戍边”这一特殊环境使得“都护”明明知道穿上铁衣会更加寒冷,但又不得不穿上铁衣的矛盾心理及其微妙的变化。一个“猶”字如画龙点睛之笔,通过“都护”的矛盾而微妙的心理变化不但反映了客观环境的恶劣,更为重要的是刻画出“都护”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克服了恶劣的气候、战胜了自我的怕冷心理,勇敢的穿上了铁衣。从这一点看来,在《唐诗三百首详析》中更能够充分表现诗人积极乐观、昂扬奋进、积极进取的精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与诗歌的前部分营造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奇异绚丽多姿的意境相统一和协调,从而在色彩和思想感情上融为一体;从而更淋漓尽致的表达作者的那种昂扬、乐观进取的精神。
综上所述,从意境的角度来解读的话,《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猶着。”一句中的“猶”字,在对意境的构建上比《初中语文第四册》中“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一句中的“难”字在意境的构建上要深远的多、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上要丰满的多。
所以,不管是在搞文学创作的时候,还是对文学作品进行欣赏解读的时候,我们都应坚持“推敲”的精神和原则——“僧敲月下门”与“僧推月下门”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主要参考文献:
初雪的诗句篇4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2、(广东省广州市)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3、(内蒙古赤峰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应用你的知识体验,说说前两句诗歌蕴涵了怎样的自然现象。
(2)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述表达效果。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儿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5、(江苏省南通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6、(山东省淄博市)阅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完成下面题目。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最后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7、(湖南省娄底市)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8、(浙江省温州市)古诗文阅读
送友人
薛 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
【注释】①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9、(四川省乐山市)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路难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②在诗歌中诗人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0、(浙江省金华市)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
(1)“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山东省济宁市)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下面的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江西省)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3、(浙江省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
早梅
[唐]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14、(湖北省仙桃市)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回答下面问题。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中描写主人公在潼关驻足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曲由所见所想到所感,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这样一个历史的主题____________。
15、(山东省菏泽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16、(浙江省嘉兴市)认真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题目。
伤桃源薛道士
刘禹锡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
(1)诗的前两句中,哪两个词表现了薛道士死后凄清冷漠的氛围?
(2)诗的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7、(四川省达州市)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18、(湖北省黄石市)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第(1)一(2)题。
【甲】 绝句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乙】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借景抒情是诗文中一种常用的抒情方式。甲乙两诗都借景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之情。
(2)甲诗侧重写眼前景,一个“欲”字妙在采用了
手法,化静为动,赋予花朵以动态美;乙诗既写了眼前景“ ____________”,又写了_____________“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9、(贵州省遵义市)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找出体现情感基调的词语及与友人握别后各奔前程的诗句。
(2)结合诗句简析本诗抒情手法上的特点。
20、(海南卷)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写了早春时节的哪些景物?
(2)请你说说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1)高、直、陡、险(答出两点即可)
(2)要做一个刚正不阿(正直、顶天立地)的人、要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2、(1)示例:“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①这两句诗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途渺茫时,往往会绝处逢生。这两句诗,道出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超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因而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②这一句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教育后人要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③这句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山水之间寻找,忽然眼前一亮的惊奇与惊喜之感,并且后来从中引申出了在绝境的尽头,往往是另一个美好的世界的哲理,具有很好的励志的作用,因而被人们广泛引用。
3、(1)地理位置的差异,对花开的先后具有一定的影响。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归”“觅”“转”三个动词,赋予了春天具体可感的形象。
4、(1)“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绿杨阴里白沙堤(3)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5、(1)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2)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6、这首词的最后两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绪,比作可用小船来承载的具体的东西,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哀愁的沉重。
7、(1)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古伤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1)苍凉(悲凉凄凉凄清)
(2)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9、(1)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2)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10、(1)天冷、声杂、城孤。
(2)思乡之情。
11、(1)写出了秋夜的漫长。(意思对即可)
(2)凄清孤寂。寂寞幽思的心情。(意思对即可)
12、(1)上阕写待月的心情下阕写赏月
(2)桂花西风
(3)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13、(1)“白玉条”句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14、(1)望西都,意踌躇。 (2)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或: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对即可。)
15、(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2)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16、(1)巢空、闲行 (2)抒发了作者对薛道士的怀念之情(或写出了物在人亡的悲伤之情);以乐景衬哀情(或对比)。
17、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必然会遇到一个又一个困难,我们要做好面对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充满信心,勇敢面对,坚持不懈,直至胜利。
18、(1)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2)拟人化 巴山夜雨涨秋池想象景(未来景)
19、(1)词语:愁(愁杀)诗句:君向潇湘我向秦
初雪的诗句篇5
1.熟读古诗,理解诗句;
2.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古诗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课前提神
师:同学们,这周星期一吴老师给你们上过一课,谁能说说吴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生:吴老师很帅气,上课对我们很亲切,我喜欢上吴老师的课。
生:吴老师朗读课文很有感情。
生:我们回答问题时吴老师总鼓励我们,我们上课很轻松。
师:谢谢同学们的赞美,今天我们又学习一课,课前我们换一种问法,好吗?
师:同学们真精神。
生:老师真精神。
师:同学们真可爱。
生:老师真可爱。师生一片笑声。
师:老师已过了可爱的年纪,能换个词吗?
生:老师很年轻。
师:我们祖国的语言很丰富,可要准确用词啊。同学们请多多关照。
生:老师请多多指导。
【赏析:这节课是下午上的,课前学生精神疲劳,老师以幽默的语言,亲切的教态,像好朋友一样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精力充沛地走进课堂】
二、回顾前知,导入新课
师:谁愿意吟诵一首会的古诗?
生甲: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师:谁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古诗再吟诵一首?
生:背诵《桃花溪》。
……
师:刚才,我们吟诵了许多古诗,古诗是我国古代艺术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江雪》。(板书课题,读诗题)现在,让我们走进《江雪》,一起来聆听诗人柳宗元的心声。
【赏析:课前谈话有的放矢,由课前问好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古诗,然后由背诵所学过的古诗入手,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氛围】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知音
师:拿起课本,读读这首诗,借助手中的词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呢?学生争先恐后,教师指名读。
师:你字音读得很准,你觉得哪些字音需要提醒大家?
生:径、蓑、翁的音需要读准。
师:带着这位同学的温馨提示,同学们再读诗句。
师:刚才我们读通读准了这首诗的字音,这叫“知音”(板书),除此,我们还要“明意”(板书)。
四、品词析句,理解诗意――明意
师:古人云: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一首古诗就是一幅清新的水墨画。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画,那诗人在这幅画中画了些什么呢?
生:画中有鸟和人。
师:画中有鸟和人吗?从哪里看出?
生:绝是没有,灭是消失,从绝和灭看出没有鸟和人。
师:火眼金睛,真厉害。还有什么?
生:画中还有雪。
师:哪里有雪?
生:地上有,路上有,江面上也有。
师:到处都是雪,用一个什么词形容好呢?
生:银装素裹。
生:冰天雪地。
生:白雪皑皑。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幅画,是不是和你们心中所想的一样呢?看谁能把画面上的内容说清楚?
生:冰天雪地里没有人,也没有鸟,只有一位渔翁在钓鱼。
师:如果你也身处在这雪花飞舞的环境中,你觉得这儿怎样?
生:这里寒冷、凄凉、寂静、冷清。请生读一二两句,读出自己刚才的体会
【赏析: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按传统方式,由词语的意思再到诗句的意思,以此逐步让学生了解诗意,而是让学生去想象画面,了解画面上的内容。这一设计开放而针对性强,学生在想象景物的同时,又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可谓“一箭双雕”】
师:好一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鸟儿飞走了,也没有了人的踪迹。只有老渔翁在寒江中独钓。读到这里老师的心里产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猜猜这个问号是什么?
生:老渔翁为什么在寒江中独钓?
生:我想渔翁饥饿了,想钓鱼吃。板书饥饿。
生:我觉得渔翁家里穷,想钓鱼卖钱。板书赚钱。
生:渔翁肯定心里孤独,借钓鱼散心。板书孤独。
生:这是他的兴趣和爱好。板书爱好。
师:看来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到底哪种合情合理呢?我们来看看《江雪》背后的故事吧?课件出示资料。
资料:柳宗元是唐代著名诗人,是“唐宋家”之一。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和排挤,被贬到永州做司马。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但当权派仍旧不放过他,他想到自己报国的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
师生共读阅读。
师:现在,你比较赞成哪种看法。
生:孤独。(师擦掉其他答案)
【赏析:读诗不但要读其文字,更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一开始就出示诗的写作背景,而是让学生深入文字,去读,去猜,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适时出示《江雪》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走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触摸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品读感悟,体悟诗情――悟情
师:诗其实就是诗人的心情,只有读懂了诗人的心才能真正读懂诗啊!在蓑笠翁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谁的影子?
生:柳宗元孤独的影子。
师:是啊!蓑笠翁就是诗人的化身,那些迫害、磨难又是诗中的哪些景物呢?
生:是寒冷的天气,是冰雪覆盖的江面。
师:孤独的渔翁成了诗人孤独心情的写照,再读读诗句,你从诗中的哪些字揣摩到作者孤独的心情?
生:我从绝、灭、孤、独揣摩到作者孤独。
师: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绝和灭上,想想都是什么意思?
生:它们的意思都是没有,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盖了,没有飞鸟,没有行人,没有声音,除了渔翁,再也没有别的生命!多么寂静,多么凄凉的画面啊!
师:谁能把这种孤独和寂静读出来?指名读前两句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寂静的、凄凉的画面。
师:如果没有“绝”和“灭”这两个字,那诗句就是(千山鸟飞,万径人踪)又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生:是一种有鸟有人有树有草的景象。
师:换一个恰当的词说。
生:是一种鸟语花香的景象。
生: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是一种热闹的景象。
……
师:是呀,诗人笔锋一转,“绝”、“灭”两个字,使这一切刹那间无影无踪,变得如此荒凉。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二句吧。学生放声朗读诗句
师:人常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如果字有颜色,绝、灭、孤、独会是什么颜色呢?
生:黑色、白色、灰色……
师:如果有温度,会觉得怎样?
生:会是冰冷的,寒冷的,凄寒的……
师:这苍白而冰冷的画面融入了诗人多少孤独啊!请同学们再读整首诗。配乐
师:我觉得你们已经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了画面,已走进了柳宗元的内心。
【赏析:古诗语言极其精炼,每个字都是诗人锤炼的结晶。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用“你从诗中的哪些字触摸到诗人的孤独情怀?”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抓住“绝、灭、孤、独”这几个字来感受这份孤独。然后又通过去字,将“千山鸟飞,万径人踪”与原句进行对比,一个“绝”,一个“灭”将画面由繁华走向荒凉,由生机盎然走向死气沉沉。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去想象画面的颜色和温度,可谓独具匠心。这一片段的教学,教师层层铺设,步步推进让学生的思维直抵诗人的心灵深处,让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同频共振】
师:同学们,学习过程中,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把四句诗当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读看。
生:我发现了一个词语―――千万孤独。
师:谁能读出万千孤独的感觉?
生:感情朗读。
师:你的朗读已到了百般孤独,还差一点,再练读。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你们读出了“千万孤独”,真会读书。诗中的渔翁就是诗人的代言人,那漫山遍野的积雪,那凛冽刺骨的寒风便是诗人所遭受的迫害与磨难。面对这样的命运,面对种种的迫害和磨难,诗人屈服了吗?绝望了吗?你从哪里发现?
生:我从独钓发现他没有失望。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柳宗元呢?
生:这是一个不怕磨难的柳宗元。
生:这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柳宗元。
生:这是一个有广阔胸怀的柳宗元。
……
师:是呀,柳宗元在孤独中透露着不屈不挠,还透露着什么?
生:还透露着高洁、坚定的信念。
师:在孤独中透着高洁,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这就不仅仅是孤独了,而是(孤傲)。你们真是柳宗元的知音,读出了蕴藏在他心底的那种孤傲的情怀,这就叫悟情,这是学诗的最高境界。板书孤傲
生齐读古诗
师:要读出这种情怀就要特别注意“独钓”。指导学生去背,注意语气的变化
【赏析:由孤独到孤傲是学生感悟诗情的难点,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直接揭示,而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走进柳宗元的心灵世界,真正触摸诗人那颗跳动的心,感受诗人高尚的情操,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在师生对话的同时,其实也就是与柳宗元在进行心灵的对话,做他的知音,在此基础上,感悟诗人的“孤傲”就不再是缘木求鱼了】
六、拓展赏情,情牵百线
师:找到了诗的心情,也就找到了诗人的心情,你也就成了诗人的知音。那么你是否也能成为清代王士祯的知音呢?读读这首诗吧,想象画面。
师出示《题秋江独钓***》: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诗人简介:王士祯(1634――1711)清初大臣、著名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初为扬州府推官,得到上司推荐,升为礼部主客司主事,后多次升官,最高职位为刑部尚书。
师:用刚才的学习方法――知音、明意、悟情,自读这首诗,比较和《江雪》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说说理由,读读。
师:你看,是心情决定诗句,又是什么决定心情呢?
生:是季节决定心情。
生:是仕途决定心情。
师:是呀,由于季节的变换,官职的升贬,作者才有了不同的心情,才写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赏析:拓展和延伸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命题,适度的拓展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可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用“知音、明意、悟情”的方法读《题秋江独钓***》,并与《江雪》进行比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辨析能力】
七、开放小结
还有许多诗是关于钓鱼的,同学们课后可以搜集一下,按照知音、明意、悟情的方法去读一读这些诗,感受一下,你还能体会到诗人的哪些心情。
【赏析:开放性的小结,为学生课后阅读指明了方向,教会了阅读的方法】
板书设计:
江 雪
灭 绝
孤 独
孤 独 孤 傲
初雪的诗句篇6
恍若诗歌在飘摇;
海把沙滩轻轻拍打,
仿佛诗人在吟唱;
生灵存在的空间,
总有诗歌相萦绕;
我的渴望,
用诗歌唱!
――题记
阳光从树叶的缝隙间洒到书上,枝叶摇摆,层层叠叠的光斑不停晃动。午后最惬意的时光莫过于此:翻着雪莱的诗集,坐在窗口,一边品味激情洋溢的诗句,一边享受柔情似水的阳光,气温舒适得让人产生蒙胧的睡意。四周被静谧的气息包围着,闹钟的滴答声似有似无。
一阵西风吹来,绕着我转了个圈儿,随即又走了开去。冷风刺醒了我,我打了个寒战,继续徒步前行。云雀在鸣叫,悦耳的歌声叫人陶醉。我兴奋得一路小跑,小径的尽头,一个男子正在编织下一部作品……我步入了雪莱的诗境中。
我的名字里有雪莱的影子,父母希望我从小就有一颗勇敢、坚强的心。我感谢父母,感谢他们为我和雪莱结下这不解之缘。最初接触到的雪莱的作品,便是那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措辞温柔的诗句背后,我看到一个强有力的灵魂在支撑着它。从此,我对写诗燃起了满腔的热情。我爱诗,就好像天空爱海洋、山林爱大地一般。读诗、品诗、写诗,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曾模仿着写:
我悄悄走入星空,
怕打破柔和的夜曲;
我默默端详浮云,
怕吹散梦的故乡。
轻音乐在空气里弥漫,
如同夜的精灵与我相伴;
凉风在树叶间盘旋,
沙沙声这般和谐。
我不敢与雪莱相媲美,但如今的欠缺又能算什么呢?雪莱在《无常》中提及:“我们的明日从不再像昨天,唉,除了‘无常’一切都不肯停留。”我渴望明日能成为一名诗人,我渴望读遍所有的诗歌,我渴望身边无处不充溢着最美的诗句、最美的心灵。
当和雪莱面对面时,这种感受何止是兴奋和激动?读诗本就是令人十分愉悦的事,而读与自己“同名”的诗人的作品,更是一种近乎于极致的幸福!他带我去感受西风,感受那个世纪冲击腐朽的势力的浩大,感受生命力的顽强;他反复在我的心中诵读“要是冬天已经来了,西风啊,春日怎能遥远”;他带我去听云雀啼叫,听那倾诉衷情的最甜的歌声,看它们从地面一跃而起时鄙弃尘土的样子;他带我去看那朵枯萎的紫罗兰,让我与他一同抽泣……噢,感谢你,雪莱,感谢你带我的思维一起舞蹈,感谢你为我的未来导航……
拾起脚边的叶子,
精心用诗歌缝制。
挂上希望的树枝,
展翅让梦想飞驰。
名师点评:
初雪的诗句篇7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主要从审美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情景相生,优美与壮美兼具,喜悦与忧郁并存。“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愉悦的氛围。上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彩鲜明,《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旬则以白鹭的灵动之势写自然的生气:淡蓝色的晴空下,一行白鹭振动翅膀,翩翩起舞。一个“上”字,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的意味。诗句有声有色,色彩鲜明而不杂乱,声音圆润而不嘈杂;静中有动,静而有张力,动而不失轻盈幽雅,这正是一种优美的境界。那么,这种优美的境界,能给我们传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愫呢?大自然生机勃发,诗人心有所动,又怎能不颔首微笑,发出愉悦的轻呼呢?
可是不要以为诗人的心情就此定格,且看后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这里,诗人的视角进一步转换:从窗口望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望见的是否真的“西岭”?也许这并不重要。一说这是写诗人看到窗棂上早春的残雪,联想到西岭上终年难化的积雪。再看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一个“泊”字,写出船此刻停留未开。“东吴”,是指船由东吴来,还是到东吴去呢?这也许并不重要。有论者说,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蜀中与东吴之间的商船已可通行,也有说东吴是泛指江南一带。在这里,引起我注意的是两个词语:“千秋雪”和“万里船”。“千秋雪”极言积雪之厚,时间之久,千年的积雪,要何时才能融化?“万里船”极言行程之遥远,空间之无限,要想到达心中想望之地,又谈何容易!如果说前面两句诗中,黄鹂、翠柳、白鹭、晴空这一组意象给人的是优美的感受,那么后两句中“千秋雪”“万里船”的意象带给我们的则是崇高感。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上文的“千秋雪”和“万里船”就其本身(作为审美对象)而言,从数量上和空间上具有强大的威力;就审美经验而言,他们带给主体一种“坚冰难化”的痛苦或“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沉重。那么,与前两句相比,这两句里,我们体会到的还只是愉悦和轻松吗?李渔《窥词管见》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旬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在《绝句》(其三)中,诗人着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先写黄鹂、翠柳,声色纷呈,相映成趣;次写白鹭、青天,飘逸出尘。然后诗人移步换景,用蒙太奇的手法,先让西岭雪山的千年积雪冲击我们的视觉,震撼我们的心灵,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停靠在浣花溪边的那艘船,让我们去询问它来自哪里,又将去向何方?或者会想起三国时那位奉命出使东吴的费某说过的一句话:“万里之路,始于此桥。”诗人全篇并未有一个字的抒情或议论,但我们分明可以觉出他情思的变化,或惊喜,或微笑,或拈须,或徘徊,或沉吟,或泪下。
这种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传统,如《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实在杜甫的其他作品里也有这样的手法,如《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旬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杜甫诗歌的抒情方式是多样的,正如梁启超所说,杜甫是一个“情圣”,他可以直抒胸臆,如《望岳》,也可以即景抒情,如《登高》,还可以寓情于景,如《绝句》组诗。在《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用“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写往日的盛会,转而用“又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来写今日的相逢。全篇没有直用“喜怒哀乐”之词,而用“寻常”、“几度”,“又”几个字,寥寥数语,写尽无限的感慨,而“落花”之“好”,正反衬了落魄之人的失意与沧桑。这正是“老年识尽愁滋味,欲语还休,而今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境界啊。
初雪的诗句篇8
笔者认为前者把古诗词教学过于简单化,后者把古诗词教学过于复杂化;前者教学缺少点拨,后者教学讲解过多,两者都各有弊端,不利于学生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因此,古诗词教学要在学生多读的基础上,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思考、解决疑问,让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点播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这要因文而异,也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对诗词的内容要适当点拨。诗词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原文,让学生对诗词内容有所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话虽有点夸张,但的确有道理,强调了多读就能够理解意思。有的教师爱多讲,占去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教学效果也不佳。应该让学生自己读,自己领悟,遇到学生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可做适当点拨,让学生豁然开朗。
其次,要设计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如学习的《沁园春.雪》一文,可以在学生对照注释读两遍智之后,作如下设计:
师问:“这首词中描写的是什么景色?”生答:“雪景。”
师问:“这是哪个地方的雪景?”生答:“我国的北方的雪景。”
师问:“词人具体描写了北方的哪些地方的雪景?”生答:“长城内外、大河上下。”
师问:“还写了什么地方的雪景?”生答:“群山、高原。”
师问:“这些地方的雪景各是什么样的?”
生答:“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师问:“这些景色,诗人是通过哪一个字引出来的?”生答:“望”字。
学习崔颢的《黄鹤楼》一诗,先让学生熟读成诵。教师可设计4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诗句的理解:(1)诗中哪句写了“传说”?“传说”有什么作用?生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点拨作用:传说为黄鹤楼蒙上一层神奇的色彩。)(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句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点拨:寂寞、惆怅之感。)(3)诗人登楼看到了什么景象?(点拨: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流露出诗人什么感情?生答:“思乡之情。”通过这4个问题的设计,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就理解得非常透彻了。
其次,诗词的意象需要点拨。诗歌精炼的语言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想象进入诗词的意境。如学习的《沁园春.雪》,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雪景,再进一步想象雪后天晴、红妆素裹的景象。通过想象理解诗人在景中流出的情感(热爱祖国山河)。
初雪的诗句篇9
初冬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使得大地一派银妆素裹,心中挂念着初冬尚未凋谢的月季、等花卉以及火棘、枸骨、石楠等观果植物,想象着它们在雪中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于是带上相机,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去“踏雪寻芳”,领略雪中赏花的意趣。
外面早已是一片银白世界,不同的植物在白茫茫的大雪中展示着各自的风采,苍松、翠柏、青竹、枸骨等常青植物在白雪的衬托下更显其苍翠挺拔,而紫荆、合欢、紫薇等落叶植物道劲刚健的枝干上落满了白雪,犹如玉树琼枝,红瑞木那血红色的枝条就像刷上了一层红油漆,红红火火,给人以热情奔放,充满生机的感觉。
终于找到月季花了,白色的花朵上覆盖着白色的雪花,分不出哪是雪花,哪是月季的花瓣,但月季那甘洌的芳香却是白雪所没有的,粉红色的月季花与白雪交相辉映,别有一番特色,可谓“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而鲜红色的月季花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是那么的娇艳,犹如燃烧的火焰,彰显着生命的顽强。、一串红等较为低矮的草本花卉已经彻底被埋藏在雪的下面,难见其踪影,偶尔露出几枝,色彩虽然依旧,但已经被冻僵了。估计雪融化后就会香消玉损,但它们的根部还留在土壤中,等待春季萌发新的生命。
除了雪中尚未凋谢的花朵外,枸骨、火棘等植物的果子虽然不大,却色彩鲜亮,圆润光滑,如同一粒粒红色珠子,在翠叶、白雪的掩映下格外醒目,不时有灰喜鹊等越冬的鸟儿前来啄食,为寂静的雪天增添了几分生趣。
初雪的诗句篇10
1、大量创作“无题”诗,并对后世特别是宋初西昆派诗人产生很大影响的诗人是(D )
A. 王昌龄 B.王维 C.李白 D.李商隐
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C )
A.岑参 B.白居易 C.韩愈 D.柳宗元
3、主张文章应“惟陈言之务去”的文学家是 ( A )
A.韩愈 B.柳宗元 C.欧阳修 D.王安石
4、 下列诗歌中属于绝句的是 ( D )
A.陶渊明《饮酒》 B.李白《行路难》
C.王维《山居秋暝》 D.杜牧《泊秦淮》
5、杜牧是唐朝哪个时期的诗人( B )
A.初唐 B.晚唐 C.中唐 D.盛唐
6.《将进酒》的作者是( C )
7、杜甫《蜀相》“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是指( C )
A.曹操 B.李斯 C.诸葛亮 D.王安石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属于( D )
A.山水诗 B.乐府诗 C.田园诗 D.边塞诗
9、中唐倡导新乐府运动的诗人是( C )
A.李白 B.李贺 C.白居易 D.杜牧
10、《前赤壁赋》行文内在情感变化的线索是( C )
A.悲乐喜 B.悲乐悲
C.乐悲喜 D.乐悲悲
(二)
1、《行路难》中,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实的是( C )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反诘与比拟 B.设问与比拟 C.反诘与比喻 D.设问与比喻
3、宋代作家中,在诗词文赋以及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是 ( B )
A. 欧阳修 B. 苏拭 C 陆游 D、辛弃疾
4、“满地黄花堆积,惟淬损,如今有谁堪摘”诗句的作者是 ( A )
A、李清照 B.李白 C.李煜 D.李商隐
5、“中原干戈古亦闻”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D )
A.用典 B.比拟 C.暗喻 D.借代
6、在盛唐诗坛上,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是( B )
A、王昌龄 B.王维 C.岑参 D .杜甫
7、下列诗歌作品属于七言律诗的有( D )
A、陶渊明《饮酒》(其五)B、王昌龄《从***行》(其四)
C、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杜甫《登高》
8、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A )
A、韩愈 B、柳宗元 C、苏轼 D、欧阳修
9、下列诗歌中,属于格律诗的是 ( A )
A.《泊秦淮》 B.《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D.《短歌行》(对酒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