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篇1
1、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是中国研究哲学家尼采的著名学者之一。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198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在职读博士研究生课程,毕业后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受聘为西南***法大学兼职教授。
2、著有:《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善良丰富高贵》,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偶尔远行》《宝贝,宝贝》,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以及《人生哲思录》《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篇2
日子过得好快啊,放假的时候学校的墙面还是白的,一晃就变成红的了,教室的桌椅原来是旧的一下就换成新的了,黑板本来是固定的转眼变得可以移动了,卫生间以前是开敞式的转身就变成密闭式了,瓷砖到顶了、门厅漂亮了、地面锃亮了、大门也要改向了,原高三的学姐学长变成大学生了,新来的学弟学妹成为我校一员了,唯有教学楼天井里那颗郁郁葱葱的大树依然挺立见证着教师园丁般的辛勤培育和学子小树般的茁壮成长,在学校兴旺发达的过程中,我们是亲历者也是创造者,时间在流逝、变化在继续、目标却总是一致的,我们怎样以更饱满的姿态投入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呢?
我不想老生常谈、也没法标新立异,暑假我买了两本周国平先生写的书,一本是《人生哲思录》一本是《周国平语录》我把其中宜于我们老师和同学的句子送给大家,让我们从中分享哲学家的智慧,使我们的人生活得丰盛一些、精彩一些。
“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学历和课堂知识均是暂时的,自我教育的能力却是终身财富。经验证明,一个人最终是否成材,往往不取决于学历的长短和课堂知识的多少,而取决于是否善于自我教育。
这一段话来自周国平先生的《人生哲思录》,他告诉我们教育是终身的,自身是成材的关键因素,老师只是你的引领者,如果一个学生把成材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老师或者别人身上,那他出了校园的门就意味着教育的终结,这种人的水平就永远停留在最后学的那本书上,学校是有形的教育场所,而社会是无形的教育天地,善于学习的人,即使在江河日月花草树木身上也可以获得知识和智慧!
“教育即生长,教育的本义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依据于此,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这一段话也是来自周国平先生的《人生哲思录》,这是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的,作为引导者,我们切忌灌输和硬塞,不要过分看重一题一卷的得失,要重视性情和灵魂的培育,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成重点,与其把鱼给学生,不如教他们学会打渔。
“今天的教育已经多么严重地违背了常识。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目标,使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
“体制的改革非一日之功,我们不能坐等其完成。我们应该看到,即使在现行体制下,老师和家长仍拥有相对的自由,可以为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创造一个尽可能好的小环境,把大环境对他们的危害缩小到最低程度。(励志电影; )当然,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站的足够高,对于现行体制的弊端有清醒的认识,对于教育的理念有正确的理解。可以想象,这样的老师和家长多了,不但其学生和孩子受益,而且本身就能成为促进体制变革的重要力量。说到底,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制度。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篇3
***治学研究
(1)什么的平等?——当代***治哲学中关于平等的客体之争 高景柱
无
(5)建设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当代哲学 冯俊来
***治学研究
(6)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论的当代转向(二)——威尔·金里卡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思想述评 张正瑞
(10)论戴维·哈维对后现代主义的空间化阐释 尹才祥
马克思主义研究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路径 王永明
(19)马克思“人的***”视阈中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尹业初
历史哲学研究
(22)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及其启示 饶涛
(28)批判与反思: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逻辑及启示 鹿云
(33)历史理性与文学张力关系论析 厉梅
社会史研究
(36)试论“新县制”时期县参议员群体之蜕化 贺宝玉
(40)试析华北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治意识 郑立柱
(43)危机与应对:论1930年代国民***府的矿业***策 向明亮
文化研究
(47)从楚辞的龙马精神论其与殷商文化之关系 王伟
(50)元上都扈从诗与上都多元宗教文化 杨富有
(54)清代花谱传播与京城文化 岳立松
(59)朱舜水研究的最新史料——《西行手录》的史料价值 李心纯 林和生
古代史研究
(64)《禹贡》中“贡”与“赋”的关系 郭永琴
(68)司马迁***事思想中的黄老因素 陈金霞
(72)三国时期家学考论 程平
(77)论北魏对出镇宗室的监控措施 刘***
(81)南宋地方桥梁的修建与士人参与 宋燕鹏 张素格
(88)论《文献通考》之存《序》说 崔志博 樊兰
妇女史研究
(92)孔子“女子难养”说的诠释学意义 吴信英
(96)民初夫妻关系中妻权利的变化——以大理院夫妻关系的判解为例 王坤
(102)五四知识女性话语空间的拓展与让渡——以陈衡哲为考察中心 谢燕红 李刚
(107)闽南女神民间信仰与社会性别文化建构——以妈祖文化崇拜为中心 黄耀明
文艺理论研究
(112)杜甫的文艺思想与实践 韩成武 张东艳
(116)朱熹《论语集注》文学观简论 李春强
(121)“作者意***”追问与叙事作品的意
解释——从解释学视角谈金圣叹叙事作品评点 光
(126)中国现代词学中的词意论 胡建次 周永忠
现当代文学研究
(131)新世纪文学的困境和困境中的文学 罗坚
(136)20世纪中期民族小说一体化认同的“自我”原因探析 朱斌 于晶晶
(140)漫谈十七年乡土小说中的方言问题 魏宏瑞
(145)陆文夫美食思想的社会批判性 高建国
(149)李锐:从“寻根”走向“后寻根” 周引莉
外国文学研究
(153)论歌德的文学哲学——兼论文学的幽默 赵升平
(158)论朗费罗诗化的宗教话语 柳士***
无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篇4
凭藉特立独行的哲学思考与美学追求,“例外”以服饰为载体成功构建起一种东方哲学式的生活艺术,在西方服饰观念一统天下的定式格局中树立起独特的时尚风标。
1996年,两位服装设计科班出身的年轻人――毛继宏和马可在一次摇滚派对上认识了,由于两人的兴趣爱好都一样,并且都不打算毕业以后找工作,打算做自己的品牌,惺惺相惜的气质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热恋期的人儿对于想做的事情总能一拍即合,两人从头开始,自己创业。最早的例外品牌,就在广州某饭店的对面的一个小店面里,两人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一没有钱了就去对面给饭店做制服,就这样,两人把例外做下来了。“低调不张扬”是两人做这个品牌的初衷,剔除浮华与矫饰,用***的人文精神为品牌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也是品牌成立以来一直奉行的准则。凭藉特立独行的哲学思考与美学追求,“例外”以服饰为载体成功构建起一种东方哲学式的生活艺术,在西方服饰观念一统天下的定式格局中树立起独特的时尚风标。洪晃曾经说过:“熟悉例外成衣的顾客都知道例外向来很有一番文艺女青年的飘逸,我一直认为这是例外在中国女性中走红的原因之一,在我们心目中永远有一种对五四女学生的向往。这是外国品牌捕捉不住的中国感觉。”
2006年,两人的感情以分手告终,并各自组建新家庭。马可创立了“例外”的高端品牌“无用”,并继续兼任“例外”的艺术指导。在普通人看来,马可仿佛是“一夜成名”。其实早在1994年,23岁的她便以“秦俑”系列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青年兄弟杯服装设计大赛金奖。24岁时又获得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称号,并被日本《朝日新闻》评为“中国五佳”设计师。而2007年2月,35岁的马可作为中国第一位在巴黎春夏高级时装周(Haute Couture)上开会的设计师,个人品牌“无用”便是她的一个高峰。同年底,导演贾樟柯以“无用”为主题的纪录片《无用》,获得当届威尼斯电影节纪录片最高奖项――地平线单元最佳纪录片。
与“无用”的高端定制稍有不同,“例外”的定位是大众成衣。抛开市场化的商业属性,“例外”呈现给消费群体的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上的体悟与阐释、一种东方语境下生活态度的传递与分享。心灵的感动与慰藉是“例外”给予众多拥簇者的精神馈赠。东方美学所传达的自然、自得与自在的精神境界在“例外”服饰中生根发芽,尊重传统与关照自然成为“例外”倾力传递的核心价值。抵制对自然环境的肆意污染与破坏,以理性精神倡导绿色的设计方向。所以,“例外”与“无用”在材料的选择上力求回归自然,用环保、质朴、亲民的棉、麻等天然材料取代在自然界中无法降解的化纤织物,让包含阳光滋养的植物纤维赋予穿着者“天人合一”的精神感受。有别于西方设计理念所标榜的高调的奢华,“例外”和“无用”走上一条与其截然相反的设计道路,反对Logo化与过度物质化,用节制的“减法设计”取代“加法式”的繁复堆砌与叠加,剔除表面化的张扬与浮华,以“结构”自身的力量再现服饰独特的美学价值。注重服装内在结构的研发与创新,以解构主义观念重新审视服装的属性与表达,以结构线条为创意要素制造出有别传统的审美语汇,简约、自然、质朴的造型语言塑造出不同凡响的风范。手工劳作所赋予的体恤与关爱在一针一线间流转,在工业文明的马达轰鸣中早已散落的人文关怀,在“例外”精神的感召下渐次复归。
伦敦时装周与巴黎时装周,米兰时装周及纽约时装周,并称为全球四大时装周。2012年由《艺术与设计》杂志社有限公司在伦敦举办了一场高规格,高水平的活动,使“中国时尚”成为了伦敦时装周开幕之日的最大亮点,这不仅是中国时装品牌企业第一次进入全球四大时装周,也是第一次中国驻外使馆举办大型时装秀。而其中的女装品牌就是――“例外”。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篇5
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一、文字、思维、文化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笔者试***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与此相反,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含蓄》)等等。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语言学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发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西方人很早就很重视对语言的研究。从古希腊时期以来,语言学就“变成‘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枚***学科”,一直到近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一直是遥遥领先的。而中国人的思对语言的依赖性小,此相应,中国对语言研究就不那么重视。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孔子早就提倡:“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的音韵学就是文学和经学的附庸,人们只是为了写好诗赋和第才去研究它。学者们甚至把文字、音韵、训诂贬称为“小学”。直到十九世纪末,马建忠才照搬西方的语言理论,写成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此后,中国的语言学才逐渐***发展起来。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还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气质。中国哲学史上的三大流派儒道佛都强调内心的反省、体验与觉悟。儒家先贤曾参早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同上书《论语·述而》),以反省为必不可少的修身手段。道家则更进了一步。王弼认为:“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明象》)语言,甚至***象都成了束缚思想的桎梏,思想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象和语言都不存在了。这个传统在佛教徒那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慧能虽然不识文字,却能以力主“顿悟”成为禅宗南宗的鼻祖。后来,禅宗干脆主张“不立文字”,彻底抛弃语言文字,而完全用纯粹的直觉传递那些被认为不可表达的奥妙,“棒喝”就是其主要形式之一。因此,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发展起来,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产生,中国形象思维的土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与此相应的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形成了一系列玄而又玄的概念,如阴阳、元气、意境、神韵、风骨、虚实……举不胜举。在语言思维影响下的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表现出了另一种风格。西方哲学家们总是以语言的严密性和思辩性见长。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如此,近现代西方哲学家们也如此。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哲学是一种语言思辩的哲学。当然,西方学术史上的概念也是相当明确的。专家认为,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这大概是中国人思维的特点;相对地讲,语言思维具有精确性,这是西方人思维的特点。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在各自的语言体系中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固然,这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语言研究的不同态度也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西方语言是比较精确的,汉语,尤其古代汉语则比较模糊(由于大量西方译名的输入,现代汉语正在向精确化发展)。同一个意思,中西哲人的表达风格各异。如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简本《老子》第二篇第九章)类似的意思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却变成了“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孔子对智慧的定义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亚里士多德却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4]虽然把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的语录译成了现代汉语其精确性仍未泯灭;而老子和孔子的语录就必须通过一番领会才能得到其真谛。从上述比较中,我们还可发现,表面上看,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抽象性、概括性,而中国先哲的语言具有突出的具象性、比喻性。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其实,在这种具象性、比喻性的背后,却表达了与西方哲人所揭示的同样抽象的道理。所以,有些人认为西方人的思维富于抽象,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这是一个错觉。有谁能说“得意忘象”不是一种抽象?有谁能说“心通”、“冥合”不是一种抽象?只是它们扑朔迷离、难于表达而已。甚至一向贬斥中国哲学的黑格尔也不得不承认,《周易》中“那些***形的意义是极其抽象的范畴,是纯粹的理智规定。”中国学术思想的特点是在与其他文明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所以我们不妨以西方乃至印度的学术思想为背景探讨这个问题。一、文字、思维、文化对中西文化系统上的差异,近代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复讨论。笔者试***从文字对思维、思维对文化的影响方面作一尝试性探索。现代脑科学研究证实,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分工是不同的。右半球主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形象,左半球主要处理形形的语言符号。这表明左右两半球的思维工具不同,右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形象,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形象思维;左半球的主要思维工具是语言,我们可以称这种思维为语言思维。语言是形象的象征性符号,形象是语言代表的意义。在大脑中,形象和语言、形象思维和语言思维之间并不是漠不关心的。相反,连接大脑两半球的胼胝体以难以想象的速度传递左右脑的信息。人们常说,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它们到底是如何不同呢?这种不同是怎样形成的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认为,中西书写文字的差异,是造成两者思维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固然,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它不同于语言,不等于思维的工具。但是作为人们最经常使用的交流工具,文字对思维无疑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西方语言的书写形式是字母文字,这种文字既不表形,也不表意,而仅仅表音;也就是说,它完全割断了与形象的直接联系,是一种纯粹的记录语言的符号。这种纯粹记录语言的字母文字频繁地、广泛地刺激人们的大脑,就逐渐地形成了西方人长于语言思维的特点,使之语言思维特别发达。而汉语书写符号是方块汉字,它不仅表音,而且还能表形、表意。这种音、形、意互相联系的文字,为形象思维提供了方便的工具,使中国人长于形象思维。文字影响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又影响文化的发展特点。中西文字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中西文化表现出各自的独特风貌。西方学者认为,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如黑格尔就声称:“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们的语言里。”杜威也指出:“吾谓思维无语言则不能自存。”而我们的语言学教科书则反复强调,语言和思维是外壳和内核的关系。与此相反,许多中国学者却认为自己思想的最高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今本《老子》一章)、“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庄子·秋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系辞上》)、“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品·含蓄》)等等。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和语言关系上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语言学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发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西方人很早就很重视对语言的研究。从古希腊时期以来,语言学就“变成‘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枚***学科”,一直到近现代,西方的语言学一直是遥遥领先的。而中国人的思对语言的依赖性小,此相应,中国对语言研究就不那么重视。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孔子早就提倡:“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的音韵学就是文学和经学的附庸,人们只是为了写好诗赋和第才去研究它。学者们甚至把文字、音韵、训诂贬称为“小学”。直到十九世纪末,马建忠才照搬西方的语言理论,写成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此后,中国的语言学才逐渐***发展起来。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还深刻地影响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气质。中国哲学史上的三大流派儒道佛都强调内心的反省、体验与觉悟。儒家先贤曾参早就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同上书《论语·述而》),以反省为必不可少的修身手段。道家则更进了一步。王弼认为:“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明象》)语言,甚至***象都成了束缚思想的桎梏,思想修养达到了一定程度,***象和语言都不存在了。这个传统在佛教徒那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慧能虽然不识文字,却能以力主“顿悟”成为禅宗南宗的鼻祖。后来,禅宗干脆主张“不立文字”,彻底抛弃语言文字,而完全用纯粹的直觉传递那些被认为不可表达的奥妙,“棒喝”就是其主要形式之一。因此,佛教之所以在中国发展起来,禅宗之所以在中国产生,中国形象思维的土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与此相应的是,在中国学术史上形成了一系列玄而又玄的概念,如阴阳、元气、意境、神韵、风骨、虚实……举不胜举。在语言思维影响下的西方文化和西方哲学,表现出了另一种风格。西方哲学家们总是以语言的严密性和思辩性见长。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如此,近现代西方哲学家们也如此。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讲,西方哲学是一种语言思辩的哲学。当然,西方学术史上的概念也是相当明确的。专家认为,形象思维具有模糊性,这大概是中国人思维的特点;相对地讲,语言思维具有精确性,这是西方人思维的特点。中西思维的这种不同特点,在各自的语言体系中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固然,这同中国人和西方人对语言研究的不同态度也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西方语言是比较精确的,汉语,尤其古代汉语则比较模糊(由于大量西方译名的输入,现代汉语正在向精确化发展)。同一个意思,中西哲人的表达风格各异。如老子说:“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简本《老子》第二篇第九章)类似的意思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却变成了“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所以把它分成两半时,这两个对立面就显露出来了。”孔子对智慧的定义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亚里士多德却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4]虽然把赫拉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的语录译成了现代汉语其精确性仍未泯灭;而老子和孔子的语录就必须通过一番领会才能得到其真谛。从上述比较中,我们还可发现,表面上看,古希腊哲学家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抽象性、概括性,而中国先哲的语言具有突出的具象性、比喻性。但这并不是说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其实,在这种具象性、比喻性的背后,却表达了与西方哲人所揭示的同样抽象的道理。所以,有些人认为西方人的思维富于抽象,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这是一个错觉。有谁能说“得意忘象”不是一种抽象?有谁能说“心通”、“冥合”不是一种抽象?只是它们扑朔迷离、难于表达而已。甚至一向贬斥中国哲学的黑格尔也不得不承认,《周易》中“那些***形的意义是极其抽象的范畴,是纯粹的理智规定。”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把抽象思维(确切地说是语言思维)与逻辑思维混为一谈,所以那些认为中国人的思维缺乏抽象的人,也往往断言中国人的思维缺乏逻辑。这同样是错觉。所谓逻辑,就是客观规律性。其实,反映客观规律性的思维就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也反映了客观规律性,当然也是一种逻辑思维。当然,我们不否认,语言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具有不同的特点。语言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语言之中,在语言表达中显而易见,因而是外在的;形象思维的抽象性、逻辑性存在于形象之中,在语言表达中则不那么显著,因而是潜在的。这正是造成以上各种错觉的根源。中西思维方式的这些不同特点,造成了中西学者在理论体系上的独特风格。也就是说,中国学者的理论体系是潜在的、模糊的;西方学者的理论体系是外在的、清晰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学术并非没有自己的体系,那种认为中国缺乏理论体系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形象思维是通过直观或直觉把握事物的,这就自然地决定了这种思维方式把握的是事物的整体,而非局部人们用直观或直觉去感知一个事物的局部而舍掉其它部分是相当困难的。当我们想象桌子的形状时我们的大脑中出现的总是整个桌子,既不只是桌子面,也不只是桌子腿;同样,我们想象桌子面或桌子腿的形状时,它们总是同整个桌子合为一体的,难分难舍。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相反,语言思维的工具是语言,这就给具体分析带来了方便。人们在运用“桌子”、“桌子面”、“桌子腿”等语词概念进行思考的时候,它们都是完全***、互不牵制的。因而,这种思维方式具有分析性。形象思维的整体性和语言思维的分析性各给中西文化打下了自己的烙印。中国学者的著作,大多是非常综合的,一部《论语》,囊括了孔子的***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心理学思想、伦理学思想等内容。而西方的学术著作,一般是分门别类的,如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是《工具论》,心理学著作是《论灵魂》,美学、艺术理论方面的著作则以《修辞学》、《诗学》为代表,此外还有《***治学》、《雅典***制》等***治学方面的著作。在物质文化方面,以北京故宫、曲阜孔庙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具有鲜明的完整性,而西方的建筑则颇具错落有致、不拘一格的情趣。语言思维的分析性与精确性是相辅相成的。为了更加精确,必然要求具体分析;只有具体分析,才能更加精确。它们表现在艺术创造上,是求真与再现。西方的艺术家们为了把人体画得更逼真,往往在人体解剖学上下功夫,他们力***再现艺术创造的对象。古希腊、罗马艺术家们的雕塑品,使当代艺术大师们叹为观止;达·芬奇的画蛋的求真态度,已成为妇孺知的美谈。这种真的、再现的艺术是符合西方之审美观的。亚里士多德就说过:“维妙维肖的***象看上去却能引起我们的。”西方艺术的特色,就在于这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貌的真实感。形象思维的整体性与模糊性表现在中国人的美学观上是求似与超脱。中国的艺术家们不在求真上下功夫,而是追求一种“超真”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的特色就在这里,几条线、几点墨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独有偶,司空***早在《诗品》里就说过:“离形求似”,可见这是一个传统。无论是中国的画,还是诗,总能给人一个无限想象的天地,使人们回味无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苕溪渔陷从话》前集,卷十五)坡对王维的定评,一语道破了中国艺术的特色。其实,在中国艺术史上,何独王维的诗是如此呢?“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这不正是一幅用饱醮忧愁的笔墨描绘出的***画吗?又何独王维的画是如此呢?敦煌壁画中的佛像,那种既大智大悟,又天真纯净;既莞尔而笑,又庄严静思的神态,不正是一首绝妙的诗吗?这都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结出的硕果。至于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什么中国在古代占优势,西方在近代占优势呢?这个问题迷惑过不少人,包括爱因斯坦这样卓越的科学家也感到惊奇。我以为,这是由于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显示出来的不同的优势。分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两点:第一,确切地讲,科学不等于技术,前者是指一种以理论为主的学术体系,后者主要是指在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创造;第二,科技也是由技术创造向科学理论发展的,古代的科技形态以技术创造为特征,近代以科学理论为主要特征。既然古代科技形态的显著特征即技术创造以实践经验为基础,显然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会大显身手,而西方人的语言思维就相对逊色了。所以,中国能够成为四大发明的故乡四大发明基本上是技术创造。中国古代的科技著作,主要也是技术方面的,《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对明代手工业生产经验的总结,《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对中草药的功能与用途研究的记录。另外,中国学者在理论体系和学术概念上的潜在性、模糊性、玄奥性表现在哲学、美学等方面是别具一格的,但与生性精确的近现代科学理论背道而驰。这或许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一落千丈的一个深刻原因。而以语言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西方科学家,却正是在这方面得天独厚,故能在近现代科学理论的许多领域中独占鳌头。牛顿的力学、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体系在近代科技史上显示出了语言思维在这方面的优势。我时常有这样一种想法:中国的科技形态基于人类的原始经验,而西方的科技形态则是对人类原始经验的转折。原始思维研究证明,原始人具有超乎寻常的直觉能力和经验积累。我认为,中国的方块汉字和形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这种原始经验,从而形成了中国的科技形态;西方的字母文字和语言思维则在一定程度上割断了与原始经验的联系,使之另外开辟出一块天地,从而形成了西方的科技形态。西方科技在现代社会的优势已为人们所共睹。其实,中国的传统科技,尤其中医学,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有待人们去发现、去挖掘。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人类思维之树上的两朵奇葩,互有优劣,各具独特风貌,在历史上争奇斗艳,各领。因此,不能笼统地划分谁好谁坏,贬低一方,抬高一方。那种贬低方块汉字和形象思维、抬高字母文字和语言思维的论调,事实证明是站不住脚的。二、哲学与宗教哲学与宗教是文化的更深的层面,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又反映了各个文明的不同风貌。在我看来,哲学和宗教的含义,是一个需要重新界定的前提性问题。这两个概念都来自西方,所以,一般人观念中的哲学与宗教,都是西方意义上的哲学与宗教,可谓之狭义的哲学与宗教。以这种狭义的哲学与宗教来考量中国的学术思想,严格地说,中国既没有哲学,也没有宗教。如果一定要以这个意义上的哲学与宗教来分析中国学术思想,我们当然可以找到类似于西方的哲学和宗教。依此,或许可以这样说:西方思想的特质在于哲学与宗教相分离,印度思想的特质在于哲学与宗教相合一,而中国思想的特质在于以哲学代替宗教。各国的宗教都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但在中国,哲学就是为了解决人生的问题,不需要宗教来扮演这一角色。中国哲学通过两条途径来安顿人生,一是自然,二是人自身,它们又往往交织在一起。由于它们都为人生而设,所以都具有人文主义特点。就此而言,我们又可以说中国哲学的特质是人文主义。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不过,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到,中国的传统思想有自己独特的风貌。按照西方的标准来讨论中国的学术思想,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公正的。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束缚,在更超越的层面上去理解哲学和宗教,对这两个概念从广义上进行重新理解和诠释。我想,如果把“哲学”看作关于世界根本观点的学说、关于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如果把“宗教”看作关于人生的学说、关于信仰的体系,那么,那么就可以说中国思想具有哲学和宗教的两重性;它既是哲学,也是宗教。中国思想立足于人自身,所以这种哲学是人文主义的哲学,这种宗教也是人文主义的宗教。中国传统思想的这种特质,是殷周之际经过一场以人为本位的深刻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形成的;这场思想风暴,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建立。也就是说,中国哲学是从探究人的本质即人性(德)开始的。透过这场宗教批判运动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哲学是从原始宗教中转化出来的。西方的情况完全不同。西方哲学尽管也萌芽于宗教,但它是从探究客观世界开始的。所以它的最初形式是自然哲学,然后才转向人,从而具有人文主义性质。不可否认,西方早期的这种人文主义和中国早期的人文主义有许多一致之处。例如,伦理学一度成为古希腊哲学的主要课题,研究形上学是为了解决道德问题。这和先秦哲学家的思路不谋而合。中西哲学不但出发点不同,而且发展进路迥异。希腊哲学没有经过殷周之际那样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这就为宗教留出了一定的空间。所以,在希腊哲学发展的后期,哲学终于和来自东方的宗教合流了,由此导入中世纪。然而,正是由于西方没有经历过殷周之际那种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所以西方的哲学和宗教始终禀性各异。其哲学是理性的、人文主义的,其宗教是非理性的、神本主义的。终于,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哲学与宗教又一次分道扬镳了。就这样,西方重新确认了久违的人文主义传统,并跨入近现代社会。可以说,西方的近现代文明是西方人的思想从中世纪的枷锁中挣脱出来的结果,所以它表现出对中世纪激烈批判的意识。但是,由于经历了殷周之际的宗教反思和批判运动,所以从那时起,中国的思想就一直是人文主义的。正因如此,中国没有中世纪,也不存在什么封建社会,就象不存在奴隶社会一样。也正因如此,中国人没有必要从中世纪的枷锁中挣脱出来,重新认定人文主义传统,因而也不可能象西方那样经历文艺复兴运动。多少年来,在西学的一片凯歌中,学者们千方百计地用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来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费尽心思地寻找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运动,煞有其事地猛烈批判中国的封建主义、专制主义,……所有这一切,皆迹近无的放矢。诚然,中国古代社会有它的弊病、有它的缺陷,甚至严重的弊病和缺陷。然而,这就是封建主义吗?这就是专制主义吗?对此,需要重新考量。我想,中国古代至少没有西方那种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如果说中国有西方意义上的专制主义的话,那应该是斯大林主义传入以后的事情,而是其顶峰。所以,中国的许多问题,我们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直面现实,不要总是把账算到古人的头上、总是把祖宗当作替罪羊、总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切实地提高自己,发展社会。三、形上学形上学不但是某种哲学的核心,也是某种文化系统的核心,所以它最能反映一种学术思想的特点。形上学所探讨的最普遍的存在是超越一切的,是与现实世界无对的。这就是说,它完全由人心所设。这样,我们就无法回避心这个概念。上文谈到,心包含生命之心和认知之心两个层面。我认为,相应地形上学也有两种类型,即生命形上学和认知形上学,它们分别由生命心和认知心所构造。前者乃生命根本特质的投影。哲学家们把他们对心(或者说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和把握投射到最高形上概念上,然后用它来规定心、安顿心。后者乃客观世界根本特质的投影。客观世界的根本特质首先投射到认知心,然后又由认知心投射到最高形上概念上。由于哲学家们对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和对客观世界根本特质的认识各有不同,故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命形上学和认知形上学。黄梨洲说:“心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6]这里,我要接着他的话说:存在(最普遍的存在)无本体,工夫所至,即其本体。既然最高形上概念为心的投影,所以,存在的本体,也就是心的本体;“工夫”的不同,决定了心之本体和存在之本体的不同。“工夫”,当然是心的工夫。中西传统的形上学属于不同的类型。西方哲学一开始就是一种“爱智”的学问,由此形成的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西方传统形上学的主流是用科学性的概念、判断、推理的理论知识体系来把握的,这当然是一种认知形上学(前苏格拉底哲学或有所不同)。中国哲学一开始就立足于生命的价值,因而其传统形上学的主流是生命形上学。儒道佛三派形上学的最高范畴分别为天、道、真如,这些范畴的实质分别为善、自然、空。就是说,三派对生命根本特质的体悟分别为善、自然和空。不过,宋明新儒学中的程朱一派的形上学则是一种认知形上学。它虽然声称其最高范畴“理”具有普遍性,但在实际论证中更侧重社会人伦的一面,所以与西方的认知形上学有所不同。既然生命心的功能是对其自身的体悟,所以它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而归根结蒂它是主体性的实际承载者。这正是中国哲学主客合一特点的根源。与此相反,对象化是认知心的鲜明特征。它总是把客观世界作为对象去认识;即使对自身,它也是先将其对象化,然后再去认知。换言之,认知心与客观世界本来二分。另一方面,认知心与作为主体性实际承载者的生命心与本二分。这就导致了西方传统哲学主客二分的特点。由于中国哲学脱胎于早期宗教,所以它难免带有中国早期宗教的特征。就象在原始宗教中人的命运是由天所赋予的一样,在中国哲学中,人性也是由天、道等最高形上实体赋予,从而内在于人自身的。这一点,也是与西方形上学大相径庭的。需要指出的是,西方近代以来尤其现代以来怀疑、否定传统形上流的实质,在于对认知形上学的背离和对生命形上学的靠近。这样,一些西方哲学家自觉地从中国哲学中吸收养分也就不足为怪了。以上从三个由浅入深的层面分析了中西学术思想的特点。事实上,这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的。参考文献[1]黑格尔《逻辑学》,第7页,商务印书馆版。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要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2]杜威《思维术》第174页,中华书局1933年版。[3]《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第20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3页,商务印书馆版。[5]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第120页,商务印书馆版。[6]《明儒学案·自序》。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篇6
“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首先要问自己有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一个有人格尊严的人,必定懂得尊重一切有尊严的人格。”
这些透着哲学智慧、闪烁着艺术光华的文字是如此朴实,如此真切。这些哲思的作者是周国平——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作家,同时他还是一位极具人文精神的学者。他的作品集哲学、文学于一身,诗性而又理性地思考着人生与人性的真谛。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从他的哲文里我了解了什么是人文精神,懂得了什么是善良、丰富、高贵;我第一次聆听了生命意义的诠释,懂得怎样做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人生负责;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爱,怎样去爱,什么是幸福,怎样去感受幸福;第一次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意义和肩上的使命与责任。
读周国平的《善良丰富高贵》,《周国平文集》和《周国平人文讲演录》等文字就如同欣赏一种独特的美,在这种美的深处有着震撼心灵的力量,这种力量能让你的灵魂游走出身体之外,坦露在天地万物之间,让自己的灵魂经历着一次次的洗礼和放牧。周国平主张在学校里面配备三种教育:一是生命教育,培养健康的生命和对生命的尊重;二是智力教育,培养智慧的头脑;三是灵魂教育,德育和美育,培养高贵的灵魂和丰富的灵魂。下面这些碎语是对自我行走方式的一次审视,使我的精神家园,少一些杂芜,多一份清朗……
一.尊重生命
周国平在《人文讲演录》中说到:“讲人文精神,讲尊重人的价值,第一条就应该是尊重生命的价值。生命对每个人都是最珍贵的。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自己的生命要珍惜,对别人的生命要关爱。”当我们看到灾难中一个个肢体残缺的生命被从废墟底下救出的时候,我们懂得:有了生命这个世界才有意义!作为教师,我们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尊重所有生命呢?尊重自己,我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要把自己最大的生命价值发掘并体现出来;尊重学生,我要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负责,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给学生的创造和谐的成长空间,把学生最美好的价值通过教育体现出来。
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孙晓云说:“上天给你的禀赋,理应善待之”。其意义是:如果你在哪一方面有天赋,请你一定珍惜并努力发展它。周周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天才指挥,他是一名智残人,但他的父母与身边的音乐家们给了他应有的尊重并发现了他的指挥天赋,他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
作为教师,我们有幸见证、引领、参与了学生的成长历程,用我们的爱与智慧陪伴学生度过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时光。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不管他的肢体、智力是否残缺,也不管他们的天资是否聪颖还是迟钝,我始终坚信每个生命都怀有上天赋于的使命,理应得到尊重,通过教育,让他们人性中固有的那些美好的为禀赋得以生长。
二.丰富的头脑
“人必须有丰富的心智生活和心灵生活,这是一种完全内在的,非功利性的生活,也是一种比较超脱、达观的人生态度。老师,他的育人工作,也与能否评上职称无关;医生,他治病救人的工作,与能赚多少钱无关。他们应该是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也是充实的,自由的,是不为任何外在的目的所羁绊的,所束缚的。”
其实,教师的生活本来就是与思考、阅读、写作分不开的,我们需要有静下来独处的时间。当结束一天的工作,夜深人静之时梳理一下一天的工作,写下自己一天的教学札记与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要前提。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最好的朋友就是自己。一个人如果不能做自己的朋友,一独处就难受,这样的人对别人肯定没有多大益处,反而会造成损害。不管多忙,都要找个时间什么也别干,静静地想一想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珍贵的,人生对人来说只有一次,短暂的时空里我想划出最美最深刻的印迹。留给后人的是我们追求的精神世界,而不是物质的享乐。几乎每天我都要把自己融进阅读、音乐与书法中。唐诗宋词汉文章,在书海中品读人生;古典浪漫与现代,在音乐中体味生命的律动;从毛笔到硬笔,在书法中领略古典风韵,这是我的精神家园。为丰富自己的知识与修养而不断追求,因为我认为:一个能自我丰富的教师也能引领学生走向丰富!
三.高贵的灵魂
之前,我对德育我一直有一种狭隘的理解,就是把它仅仅看成规范的灌输,比如守纪律、爱国等。周国平认为:灵魂教育的目标是要让灵魂健康地生长。德育就是要造就高贵的灵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即能意识到做人的尊严。
高贵灵魂的培植不是靠教出来的,我不禁想起曾经读过的一段文字:教师胸怀世界,孩子才不会心胸狭窄;教师自信自强,孩子才不会自卑自弱;教师爱满天下,孩子们才不会自私残忍;教师追求卓越,孩子才不会畏缩不前;教师勤奋好学,学生才会学而不厌;教师坚韧刚强,学生才不会遇挫弯腰。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篇7
周汝昌,1918年4月14日出生,著名诗人,书法家,红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他是继胡适等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有四十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研究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近代红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曾在《百家讲坛》开讲《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周汝昌著作等身,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周汝昌是在怎样的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的。周汝昌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他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方格内,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父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再到后来,周汝昌右眼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盲写都成困难的他,继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周汝昌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现在靠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我积累了几十年,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
周汝昌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普通得无法再普通的衣着,简陋得难以再简陋的居室,略带天津音调的京腔,记忆翔实细腻,思维敏捷深邃,出言鲜活生动,谦和可亲,著作等身,这就是于斗室书斋中从容坚韧、“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周汝昌。早已年逾90的周汝昌,留给世人的是钦佩与敬仰。
1.坚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汝昌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但他仍然以饱满的热情去从事他所热爱的事业,这是何等的坚强。
2.磨难。面对命运给予自己的磨难,周汝昌没有屈服,他以自己的行动,以著作等身的成果挑战了命运,他告诉了命运:自己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3.追求。心中有追求,才会有动力,周汝昌遇到的困难不可谓不大,但他心中对事业的追求,却让他不愿停止甚至放慢自己坚定的脚步。
【适用主题】坚韧;坚持;奉献;从容……
周国平,1945年7月15日出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学者,散文家。曾在《百家讲坛》开讲《爱的四重奏》。
2007年,周国平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表示,阅读是思维、灵魂、精神的事情。而“电视文化把我们自己娱乐死”绝非危言耸听。他分析说,文化有两个要素,一是传统,二是思考。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就是置身于人类精神传统之中进行思考。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电视会把我们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在电视的强势影响下,一切文化在不同程度上都转变成了娱乐。到了这个地步,本来意义上的文化就荡然无存了。2010年9月26日晚,周国平做客东南大学,就“人生的境界”与东大学子交流“用了半辈子才悟出来的人生感想”。自称“除了年纪,什么都不老”的周国平传授平凡生活的幸福秘诀,跟学子分享“育儿经”之外,更强调阅读经典、阅读写作的重要性。
作为哲学家,周国平多年来著作不断,无数专著在哲学界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学者,周国平以其广博的知识、流畅的文笔,给无数读者以心灵上的哲学慰藉。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1.清醒。任何时候,头脑的清醒都至关重要,尤其在当下的娱乐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显得重要。什么才是真正的可以传承的优秀文化,需要的是时间的检验,我们莫要让真正的文化被娱乐时代所吞噬。
2.心态。周国平自称“除了年纪,什么都不老”,周国平传授“平凡生活的幸福秘诀”,反映出的都是他良好的心态。正因为如此,一个人才能保持一颗年轻之心,才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
3.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周国平关于文化有两个要素――“一是传统,二是思考”的认识,的确让人们警醒。离开了自己的思考,被外界牵着鼻子走,前途往往难以预料。
【适用主题】文化观点;阅读的意义;心态……
马未都:
君子不可以不知恒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曾在《百家讲坛》开讲《马未都说家具收藏》《马未都说陶瓷收藏》《马未都说玉器收藏》《马未都说漆器收藏》《马未都说收藏杂项》《薪火相传说收藏》。
关于自己如何走上文物收藏之路的,马未都说:“我是一个对各类事物都感兴趣的人,十分愿意思考其规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大家熟知的文物收藏不过是我的业余爱好。早年喜欢过文学,错以为文学是一生的事业,后来发现人生有许多事情比文学还绚烂多彩,就势利地离文学远去了。走进文物领域,深知此处积淀之厚,非一世之功不可攻入,故兴趣盎然。世上凡能成事的人都要保持这种兴奋,持之以恒。王安石所以说:君子不可以不知恒。”
关于如何鉴别真品和赝品,马未都说:“我从来不研究赝品,更何况每件赝品的破绽都是不同的。每个月,我都要抽空到博物馆泡上一整天,不干别的,就是盯着古董看,一直看熟看透为止,收藏界管这叫养眼。经过这样反复无数遍的养眼,眼睛就只会适应真品的感观,今后一旦看到赝品时就会觉得非常扎眼。”
不重视历史文化传承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百家讲坛》推出马未都,让他给观众讲授中国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正是反映了当今国家重视文化、重视历史的潮流。尽管马未都先生说“我们文明的魅力很难用语言来表现,无论是谁,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面前,都显得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他仍以自己渊博的知识,让人们得以大开眼界。
1.适合自己。《论语》中这样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了兴趣,什么也做不好。马未都先生从文学领域,转向文物领域,做出了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
2.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尽管文物收藏原本不过是马未都的业余爱好,但他靠着持之以恒的努力,成为了该领域首屈一指的大家。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篇8
本文所谓“哲学文化手册”,特指融入稻盛经营哲学的企业文化手册。不做特别强调时,也称“企业哲学手册”或简称“哲学手册”。本文中“经营哲学”特指“稻盛哲学”或“稻盛经营哲学”,也与“京瓷哲学”同义。
从“企业文化”到“经营哲学”
企业文化界有个共识,企业文化的实践来自日本、理论总结来自美国、根源在中国(见***1)。企业文化的日本实践,有三个里程碑(见***2):日本近代企业之父涩泽荣一、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企业文化的理论总结,有所谓的“四块金砖”:《Z理论》《日本的管理艺术》《追求卓越》及特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根源是在中国,那就是中国的“圣贤文化”,其内在逻辑是“内圣外王”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稻盛先生将中国圣贤文化逻辑,实践并总结为“提高心性、拓展经营”的经营逻辑,何其简单明了!
企业文化在稻盛和夫这里达到最高境界,同时也回归了原点,将“做人与做事”“现场工作与终极思考”有机结合,“人生观、工作观、经营观”三观合一,以朴实的外观上升为经营哲学,而区别于一般的企业文化范畴。
中国圣贤文化在近现代商业活动中的系统实践,则首推涩泽荣一,并总结在其著作《论语与算盘》中。他说:“我常把《论语》当作商业上的圣经,在经营时一步也不敢超越孔子之道。”这种“依圣贤之道经商”的精神衣钵传到日本第二代企业家那里,则成就了一位“经营之神”松下幸助。其代表作是《道路无限宽广》。“做最素直的事,行最宽广的路”,为该书主旨。稻盛崇敬松下先生,阅读其书、聆听其讲座,后来则有会面。在浸染中国圣贤文化的个人成长过程中(详见葛树荣,稻盛哲学的思想坐标与文化土壤,2014年05月《全球商业经典》),“依道经商”的传承,偶然并必然地体现在京瓷的社训“敬天爱人”之中,同时诞生了当今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其代表作为《活法》。
2013年10月15日,稻盛先生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从中国古典思想中学到的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致良知’,就是达至良知,按良知办事。‘良知’在日本叫‘良心’,用我的话叫‘真我’,真正的我就是‘良知’。遵循良知判断事物,我认为这是绝对性的东西。到达良知的境界,将良知付诸实行,就是我至今所有事业成功的最大秘诀。”稻盛哲学的核心,就是企业文化的根源,也就是中国文化的“良知”。
“经营哲学”与“哲学文化手册架构表”
本文所言“经营哲学”,不是任何学者的理论演绎或学术概念,而是特指稻盛先生来自经营一线的实践经验总结,即稻盛哲学。稻盛先生用该哲学不仅成就了两个五百强,还拯救了破产五百强日航。而且,日本境外,尤其是中国,各行业均有企业学习导入稻盛哲学并取得显著效果,因而它具备普遍性。2010年稻盛先生在北京演讲“经营为什么需要哲学”,谈到了其哲学的产生过程以及经营需要哲学的三个理由:
他说:“从那时(1955年入职松风工业)起‘为了做好工作,必须拥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必须抱这样的心态。’每当有所感悟时,我就把自己的想法记在研究实验用的笔记本上。当开始经营京瓷公司的时候,我常常把记录了工作要诀的笔记本拿出来,再添上在经营中新的体悟,将这些工作和经营中的要点重新整理,这就是所谓的‘哲学’”。他又进一步解释说:“就是说,我自己投身于工作,埋头于经营,在实践中,‘究竟该怎么做,工作和经营才能顺利进展?’我烦恼,我思索。在这一过程中,终于领悟到了有关工作和经营的理念、思维方式以及具体的方法模式,归纳起来就是‘哲学’。”
到了1994年,稻盛先生的笔记本,已经记录了8 800条人生体悟、工作和经营要诀。那年正值京瓷创业35周年,在时任社长伊藤谦介的建议之下,稻盛先生将这8 800条精炼为78条,连同“京瓷的追求目标”“做一名优秀的领导”为《京瓷哲学》手册,总共三纲九目110条,见***3。其哲学纲之下,共9目78条。
2014年,京瓷创立55周年,稻盛先生将公司“至宝”,除了盛和塾“拒不外传”的京瓷哲学,连同其讲解,公诸于世,以回报社会。2016年东方出版社将其翻译出版。作者将其称为“盛经”原浆。在学习和导入经营哲学的过程中,80%以上的京瓷哲学原文,都可直接借鉴或做个别文字修改而使用。与此同时,企业结合自有文化及行业特点进行理念整合。该过程,作者喻称为“原浆勾兑”。
至于经营需要哲学的理由,稻盛指出,第一,哲学是经营公司的规范、规则,或者说必须遵守的事项;第二,哲学用来表明企业的(高)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样的高目标所必需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第三,(基于“作为人何为正确”的)哲学赋予企业一种优秀的品格。
对京瓷哲学文本进行结构分析,并结合企业文化常见要素,可以得出一个“哲学文化手册通用架构表”(见表1)。这就是编制哲学文化手册,或完成“文化手册”向“哲学手册”升级的核心技术工具。
京瓷哲学中的社训“敬天爱人”,汉语表达对应“企业信念”。“经营理念”(追求全体员工物质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对应“企业使命”。再加上企业文化基本要素“企业愿景”和“核心价值观”,就构成了“1核心理念”纲,即企业文化的“主文化”,简称BMVV(信念、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经营理念”板块,即“子文化”部分(见***6),放在表格的“2经营理念”纲,或放在“5经营哲学”纲的“理念群(文化体)”。
京瓷哲学78条涵盖的三大板块,即构成“3人生哲学”纲、“4职业哲学”/“工作理念”纲、“5经营哲学”纲。其内容示意,见***4。
京瓷哲学的“人生哲学”和“职业哲学”具体条目,在“***3”(京瓷哲学78条)中很容易对应找到,详见东方出版社《京瓷哲学》。而“经营哲学”的部分,为了便于把握,作者将其归纳为“一八六七”,即“一个总纲、经营方针、六大经营理念、七大管理理念”:
(一)一个总纲:依照原理,遵循原则
(二)经营方针
1. 以心为本开展经营;以大家族主义开展经营,重视伙伴关系/构筑信赖关系/玻璃般透明的经营
2. 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润
3. 志存高远
4. 贯彻顾客至上主义
5. 贯彻实施实力主义
6. 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经营
7. 统一方向
8. 重视独创性
(三)六大经营理念
1. 提高核算意识/每天都需进行核算
2. 贯彻健全资产原则
3. 节俭为本
4. 按所需数量购买必需物品
5. 追求销售最大化和经费最小化
6. 定价为经营之本
(四)七大管理理念
1. 简单地看待事物
2. 贯彻现场主义
3. 重视经验
4. 贯彻一一对应原则
5. 贯彻双重确认原则
6. 以将来进行时来看待能力
7. 使目标众所周知,贯彻始终
哲学文化手册谱系***
对京瓷哲学手册的文本分析,再加上企业文化手册基本要素,产生了“哲学文化手册通用架构”,是“京瓷体”的表达方式。而对我国优秀企业的哲学体系做文本分析,又产生的第二个关键工具“哲学文化手册谱系***”则是“文化体”的表达方式,具有更充分的企业文化体系常见要素,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群”。“京瓷体”与“文化体”参照使用,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或概括企业的哲学文化体系,并产生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体系架构。
深圳赢家服饰有限公司通过导入经营哲学而形成的哲学文化体系,融合了常规企业文化体系要素,是“企业文化体”的表达方式。通过对其进行归纳,则产生了“赢家哲学文化谱系***”(***5),并进而建构出“企业哲学文化通用谱系***”(***6)。
***5 赢家哲学文化谱系***
“谱系***”的“基文化”,是全部哲学文化体系的土壤和基础。其主要内容是“经营哲学”,包括“人生、职业、经营”三纲;或按照“日航哲学”模式,分为“为了度过美好人生”和“为了创建优秀的企业”两纲,并对应“哲学文化通用架构表”的哲学部分。通常的企业文化手册,加入了基文化的“经营哲学”,也就升级为“哲学文化手册”。根据常规的企业文化体系,“基文化”还可以包括“稻盛哲学语录”“圣贤语录、国学经典摘要”“公司创始人语录”及“行为规范”。
“根文化”,相当于“树根”,是最凝练的、箴言式的、最深层的价值观原则,是企业类似“敬天爱人”的信念,如方普公司“匠心・厚德”,莱克斯顿的“修己・感恩・利人”。
“主文化”由“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构成,加上“企业信念”对应“哲学文化通用架构表”的“核心理念”。“京瓷体”哲学手册通常没有“企业精神”纲目,企业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增加。
“子文化”即“经营理念群”,包括“综合的经营理念和工作理念”及“职能/专业领域理念”,对应“架构表”的“5经营哲学”纲的“理念群(文化体)”,或“2经营理念”纲。
所谓“文化体”,即企业文化手册常使用的“格言式”或“关键词式”语法,如“万合投资”的“发展理念”――“走正道、用奇术”;团队理念――“团队、信任、支持、合作”。而“京瓷体”,是京瓷哲学手册采用的,平铺直叙的陈述句,如“经营之心”的第一条“以心为本开展经营”、第二条“光明正大地追求利润”。
哲学文化手册编制程序七步法
哲学文化手册的编制程序,共分七个步骤:诊断分析、文献分析、消化原典、架构设计、校准、条目阐释、排版设计(印刷),见***7。
***7 哲学文化手册编制程序
第一步“诊断分析”,采取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三元锁定模型(表2),分析造就企业成功、阻碍企业发展的文化因素,即“成功因素”和“阻滞因素”,以及驱动企业更好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要体现在哲学文化手册编制中。
第二步“文献分析”,重点为一把手讲话、年度总结、工作报告、内刊、墙壁标语、价值观宣言等相关资料,并从中挖掘自身哲学文化要素与基因。
第三步“消化原典”,即系统地学习稻盛哲学核心经典作品,并与自身工作实践链接。要真正做到“食稻有化”,并准备“原浆勾兑”,以期达到最后结果的“哲学有谱”。这个过程,有如“十月怀胎”,是孕育的过程,不可省略,通常需要六个月左右的时间。本阶段必读稻盛哲学六大核心经典作品:《活法》《干法》《阿米巴经营》《京瓷哲学》《经营十二条》《会计七原则》。
第四步“架构设计”,要同时参照通用架构表和通用谱系***,绘制自己的谱系***或架构表。尽管工具是通用的,但企业结合自身现有文化资源、经营实践、思维方式和语言风格,所得哲学文化架构各不相同。这才是自己想要的,属于自己的哲学文化。举例说明:***8为广东万合投资有限公司的哲学谱系***(草案),表3为广州帝森建材有限公司哲学架构表(草案)的主要局部。
第五步“校准”,通常由外部人员到企业现场来查看和体会其文化特质、文化调性和文化主题,并据此校正哲学文化手册的文本内容。作者在广东中窑公司现场考察时,看到现场的钢铁、火红的窑炉等工艺特点,感受到其文化氛围,当即提出了“中窑品格”:“火般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耐火材料般的承载”。在场中窑同事无不激动认同。在深圳乐百乐公司调研考察时,则发现了其“信”与“爱”的文化主题,并协助提炼了公司信念“信诚爱实”。公司领导、同事认为这就是乐百乐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创始人的为人――对员工、对顾客“信得很诚、爱得很实”。
第六步“条目阐释”,对架构中的所有条目进行阐释。这是个全员学习和消化的过程。要请全员参与对理念条目阐释,也称“自话自说”,并注意向内引经据典,挖掘内部人的丰富语言。例如,广州莱克斯顿服饰有限公司的条目阐释,简明准确、易懂易行:实现产品极致的性价比。我们所追求的性价比,是在优良品质的保证下,追求最合理的价格。我们联合众多优质的供应商,始终坚持选用优质环保材料,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良,控制隐性的生产成本,降低不必要的浪费,以最实惠的价格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最终实现商品极致的性价比。
第七步“排版设计(印刷)”,需要考虑的设计要素有:
(1)版本尺寸(210毫米×130毫米常规书籍,或92毫米×160毫米常规口袋书);
(2)封面/封二/封三/封底内容;
(3)纸张选型;
(4)单色或彩色印刷;
(5)序言/宣言;
(6)公司历史与简介;
(7)相关故事、案例;
(8)插***、照片。
排版设计完成后,就是印刷。这是编制手册的最后环节。之后,则是落地践行。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篇9
关键词:高考作文题 写作教学 哲学 法国 中国
曹丕《典论・论文》所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长期被视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开始。写作是社会发展之必需,是个体应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写作教学比写作本身更重要,因为它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人们对世界、生活的看法和思维的方式。高考作文题牵动着写作教学的神经,是强有力的“指挥棒”。当一个国家在进行人才选拔时,没有好的作文命题导向时,那么这个国家将面临很多危机。那么,我国的高考作文题究竟怎样?为了明确此问题,我们不妨将中法高考作文题做一番比较。
一.法国高考作文题的主要特点
法国的高考作文题有三个显著特点:
1、两种类型题目任选。法国高考作文一般有三道题目供选择。一道是“语录评论题”,给出一段哲人语录,考生运用学过的哲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诠释与评论;还有两道是“观点论述题”,给出某种哲学观点,考生引经据典加以论述和发挥。
2、引经据典三段论说。法国高考作文近乎单独考哲学,第一项任务是概念解释,用自己的话“点题”诠释题目的含义。第二项为引述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进行证明。这对知识面和阅读量是一个相当大的考验。值得提出的是在考生引经据典的基础上,可以自由发挥,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问题,最好能够举例。第三项是文章总结。如果做到上述各方面,得分就在16分以上(满分20),考生能拿到12分就已经很不错了。
3、聚焦哲学理性思考。法国高考作文题很“哲学化”,理性意味十足。在法国,哲学课是与法语、数学和物理等主课不相上下的必修课,文学类学生每周要上7小时哲学课,经济和科学类学生分别有4个和3个小时。法国***颁发的课程大纲规定哲学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意义。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发现自我价值,学会对周围司空见惯的现象说“不”,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养成创造性的思考方式。对于法国高三的许多学生而言,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等名著是必读的著作,还需要从批判的角度学会表达自己的思考与观点。
二.中国高考作文命题基本取向
中国高考作文隶属于语文且比重一般为30%,命题基本取向有三个方面:
1、材料作文占有优势。2005年以后,随着话题作文的衰落,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双峰竞秀,平分天下。近几年话题作文谈出江湖,命题作文重履下坡,材料作文独当一面。直至2012年,话题作文踪迹全无,命题作文只有江苏卷一题命题作文“忧与爱”,其余16卷全是材料作文。而且“忧与爱”也是材料式命题作文,2013年的高考作文中除了四川卷是以“过一个平衡的生活”为话题,其他均为材料作文。浏览全国2013年20多个省的考卷,几乎是清一色“小故事,大道理”式作文题,包括两大部分:首先给一段材料,大多是一则小故事、一句或几句名言,然后是具体作文要求。
2、自拟题目任由发挥。在2013年高考作文题中,除天津是半命题作文“____而知之”,其它省份都是“自拟文题”。自拟题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不拘囿学生的思维。立意角度比较多,相对比较宽松,比命题作文更难押题。
3、道德关注感性体悟。每年的高考作文题出来后,大家褒贬不一。有的说太虚,有的说太文艺腔,有的说太注重文笔,有的说缺乏理性,等等。新浪网调查2013年最“寓意深远”的高考作文题前三名:江苏卷(探险者与蝴蝶)、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安徽卷(围绕一位哲人萧伯纳的一句话:为什么要做这个事,为什么不做这件事。)基本的核心的关键词是:责任、道德、心态平衡、生命的意义等,对道德的关注可见一斑。
三.中法高考作文题差异及启示
1、中法高考作文题的主要差异。中法高考作文题的差异主要有四:一是从题目的视野和内涵讲,中国的题目,不论是论述文、记叙文,还是材料分析作文,都比较侧重于人生价值、道德塑造、挫折教育、成功励志、个体感受等方面的发挥。法国的题目则侧重于文化传承、历史追溯、哲学信仰、平等自由、科学艺术、国家制度等方面的阐述论证。二是从思考的深浅程度上讲,中国的题目相对浅易而具体,作为一个高中生,只要有正常的思维能力和作文基本功底,恐怕就能够做出来,好坏且不论,而法国的题目则比较抽象,相对深奥,要求学生的有较为宽阔的阅读视野、具有较强的论述考证能力,否则无从下笔。三是从对历史先哲的思想评述上讲,这方面,中国历年的作文题目中很少涉及对先哲的思想评述,而法国的题目则每年都有对先哲思想的评点解读。四是从思维多样化灵活性上讲,中国的作文题目有些程式化、标准化,便利于老师阅卷评分。而法国的作文题目,适合多方位发挥,使得评卷打分的老师,应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才行。
2、法国高考作文题对中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启示。法国高考作文题里洋溢着深厚的哲学色彩,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以下启发:一是高考作文命题要注意启迪智慧。法国的文化传统赋予了高考作文题的内涵。从拿破仑时代起,哲学就是法国人一生必过的关。法国将语文和数学放在哲学考试之后,是因为它们属于技能。而思想比技能重要,毕竟思想决定行动,思考带来进步。法国教育大纲也有详细说明。法国按照哲学概念和主题来组织哲学课,训练学生对关乎人生、社会、***治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初步的哲学思考。事实上,在法国,中学哲学教育的目的并非为了造就哲学家,也不是为了让法国人掌握哲学,而是为了培养公民。这解释了为什么经济社会科、理科乃至技术科的中学生都被要求学习哲学。中学哲学教育的本质乃是公民教育,因为哲学被认为有助于塑造具有自由精神、批判意识和***治责任的“开明公民”。改革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取向,在作文命题中渗透哲学理念,是启迪学生智慧的必然选择。二是高考作文命题要侧重文化陶冶。多元开放的民族文化决定了法国高考作文题的主旋律。法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上曾产生过像笛卡尔、孟德斯***、伏尔泰、卢梭、狄德罗、萨特这样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思想家和哲学家。耳濡目染,很多法国人都不知不觉地沾上了几分学究气。所以法国人个个能“侃”。在法国有一种特殊的流行文化:哲学咖啡馆,即街头普通咖啡馆,每周日固定开辟专门的时间(一般两个小时左右),聘请一至两位文化名流当主持人,组织咖啡馆的客人探讨哲学问题。哲学思考固然费脑子,但是也可以使法国人对人生采取超然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保持平和的心境。正如背过哲学的一位法国人谈到有关“愉快”的题目时所言:“能在生活中当个重要的人固然是愉快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当个愉快的人。”把民族文化融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中,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也利于形成正确的文化导向。三是高考作文命题要突出人文精神。中国高考长期偏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育,管窥法国的哲学试题,将是一个有益的参照。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的“鲁绍臣”点评:“德国人重理论,法国人喜思想,美国人爱实用,中国人尊传统,应试教育和标准答案的考试制度,便是明证。这导致传承知识有余,创新能力不足。因此,中国人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文情怀的熏陶,任重而道远!”高考作文是综合考察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研习和掌握的一种题型,本身就是考生掌握的知识和思想的界限和载体。所以,作文考试也是一种人文考试,仅仅考察文字基本功,不要求反映出人文熏陶,让他们的学习只起到对付考试的作用是很遗憾的。
参考文献
[1] 柳小平.关于高考作文题命制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2).
[2] 邓玉文.中法高考作文题比较[J].现代语文,2008(2).
[3] 谭海生.中美两国高考作文命题比较[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4).
[4] 翟华.法国高考作文用哲学“烤”人[J].教育文汇,2012(3).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篇10
法,
有 法 之 后 求 其 化 。
―― 郭沫若 语录,是一种文体。它一般只有只言片语,不重文彩,也无需讲究篇章结构。其特征是字数不多,行文随意,语言隽永,生动形象,明白易懂。人们常常也将这一类文字称作格言、箴言、隽语、清言等,它们虽短小精悍却内涵丰富,哲理深刻。
现行语文教材中没有对这样的文体设计专项的写作训练,但由于时展,语录的使用频率已越来越高。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微博的出现,让原本很多写作内容的秘密成为了公开,让写作水平的展示有了平台。语录体文字的写作便成了大家必须认真学习并掌握的一种实用文体。因此,指导学生学写语录体已经刻不容缓。学习并写作语录体文字,还可以训练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一点思考、用形象的文字展示自己的独特感悟、通过身边的小事探寻一点深刻的道理的能力,学写语录体的文字也为学生今后写作议论文打下必要的基础。
古今中外都有语录体的经典代表,《论语》就是我国最早的语录体写作范式,我们归纳《论语》的写作特点,可以发现“格言化”是它的特点,“说理性”是它的亮点。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样的文字呢?
首先,要养成两种习惯。一是要有经常观察身边事,认真思考,找到触动点,悟出一点道理的习惯。关注的事不必求大,身边小事一样含有深刻道理。但感悟的道理要力争能引起他人的共鸣,并给他人以教益。二是要有观察周边事物,细致揣摩,发现思考,探寻一点规律的习惯。这需要平时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培养自己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因为见是表象,思是深层;所见是切入,所思是终点。如“不必为落叶而惆怅,因为叶落了还有绿的希望;不必为落叶而叹息,因为叶落了还有生命在孕育;不必为落叶而悲伤,因为叶落了还能再次萌发”,这条语录就是从自然植物生长的规律中悟出了生生不息的道理。再如“成功新三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乃心态;‘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乃过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乃成功”,这种重组的诗句,活化了诗意,创新了境界。
其次,具体练习写语录可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学习细致写景叙事。写景要注意多角度,既要注意视觉,也要注意听觉;既要注意嗅觉,也要注意味觉;既要注意感觉,也要注意心觉。还要注意分层次,这是写语录体的前期准备。第二步,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从特征中体会蕴涵的意义,可以采用联想和象征的手法,也可以采用类比、对比的方法。第三步,懂得思考景、事与理的联系。景不在于美与奇,事不在于大与重,关键在于景与事能引起别人的思考。第四步,学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力争做到哲理的思辨,诗化的语言。如“蝴蝶飞舞,只为化茧成蝶之后展现自己的美丽;枫叶飘落,只为万物凋谢之前演绎自己的精彩;落花纷逝,只为春暖花开之时奉献自己的薄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周国平人生哲思录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