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医古文载:王海藏治一女,形肥年将笄,时患目,或一月或两月一发,每发则红肿,如此者三年,服祛风热药,左目反生顽翳,从锐眦起遮瞳人,右目亦生翳,自下而上。洁古云,从外走内者少阳也,从下走上者阳明也,此少阳阳明二经有积滞也,六短滑而实,轻取则短涩,遂用温白丸,减川芎、附子三分之二,倍加胆草、黄连下之,服如东垣痞积丸法,初服二丸,每日加一丸,如至大便利,则每日减一丸,复从二丸加起,忽一日泻下黑血块,如黑豆大而硬,自此渐愈,翳膜尽去。王海藏日:病人服药,必择人煎药,能识煎熬制度。须令亲信恭诚至意者。煎药铫器,除油垢腥秽。必新净甜水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用纱滤去滓,取清汁服之,无不效也。所述王海藏即是金元著名医家王好古。
王好古(1200-1264),字进之,晚号海藏老人,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王氏通经史,好医方,尝任赵州医学教授,兼提举管内医学。王好古年少时曾与李东垣同受业于张元素,因年幼于李东垣20余岁,故张元素殁后又从李东垣学医。
他精研《黄帝内经》《难经》《华氏中藏经》《伤寒杂病论》诸书。著有《医垒元戒》《阴证略例》《医家大法》《此事难知》《仲景详辨》《伤寒辨惑论》《汤液大法》《斑疹论》《活人节要歌》《标本论》《汤液本草》等医书。
王好古深受张元素研究脏腑虚实的影响,故注重脏腑虚损,并在李东垣阐发脾胃学说的启迪下,临床既重视脾胃,又主张补益肾虚,对***斑疹等多有新论点。对于阴证的***,王氏推出“三阴可补之法”。内伤三阴阳虚证,分别以理中汤、通脉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作为***太阴、少阴和厥阴的主方。他主张温养脾肾,如应用以附子为主药的霹雳散、正阳散、火焰散、回阳丹、返阴丹等。针对内伤饮冷、外感风寒或三焦气虚等证,他独创了神木汤、白术汤、黄芪汤、调中丸等。王氏还善用腹诊辨别证候,认为阳气外越之阴证,常有四肢皆热,谵语妄言之证,易与阳证相混,若按其胸腹,久不热者为阴证,灼热者为阳证。阳气内消之阴证,常有四肢厥冷、语言错乱之症,易与阳郁似阴证相混,若按其胸腹,久不热者为阴证,反之为阳郁似阴证。
应用王氏的医学思想指导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诊治,是余一惯遵循之要旨。王好古的脏腑辨证、药物归经理念、伤寒杂病一体论、阴证论、三焦分证等,使余在临证中,认真识别真寒假热证,注重脉诊的研究,以脉辨证,证随脉立,方从脉出,临床***心脑血管病善用王氏温补法,以其附子理中法***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均取得明显疗效。
正如王好古所说:“大抵前后证变之不同,以脉别之,最为有准,不必求诸外证也”。如脉虽洪大,按之无力者,重按全无,便是阴证。”其“热象”是“假热”,其本质是真寒,即阴盛格阳,真寒假热。
和王好古一样,余亦好古,然非师古不化,而是师古创新。余自幼精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外台秘要》《千金方》《医宗金鉴》以及儒门道家诸书,深受古人思想熏陶,尤爱古物收藏,藏有唐代以来的字画、医籍、金石、瓷器、家具、石雕、笔砚等古董,遇有珍稀古物,不惜变卖家财而收购。不免论为遵经崇古痴人,曾被津京医界称为“金有王好古,今有张好古”。余藏有一套清光绪年版本的《此事难知》上下两卷、《阴证略例》一卷,终日研读,爱不释手。无奈余因非谄媚之徒,敢于直言,得罪了当权者,甲戌夏日,遂被其驱出院门,余与家当***书无处可居,可惜众多古籍善本散失,幸存者被抛向路边,任凭日晒雨淋,损失惨重。《此事难知》《阴证略例》等大批古籍善本在这场劫难中不知去向,实乃可惜之至。颂日:
医垒元戎师张李,逐脉定方察病机。
伊尹汤液广为法,东垣之说多裒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