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词集篇1
首页 著名诗人 诗词名句 年代诗人 诗词标签 诗词周边 诗人故事 史书典籍 词牌名大全
首页 > 诗词查询 > 唐代诗人 > 许浑的诗
《折杨柳》
年代:唐 作者: 杨炯
边地遥无极,征人去不还。秋容凋翠羽,别泪损红颜。
望断流星驿,心驰明月关。藁砧何处在,杨柳自堪攀。
查看全部
换一首以上为随机展示
许浑的诗词全集、诗集(447首全)
查询到许浑的古诗一共447首!
281、《洛东兰若夜归》 唐·许浑 一衲老禅床,吾生半异乡。管弦愁里老,书剑梦中忙。鸟急山初暝,蝉稀...
282、《神女祠》 唐·许浑 停车祀圣女,凉叶下阴风。龙气石床湿,鸟声山庙空。长眉留桂绿,丹脸...
283、《别韦处士》 唐·许浑 南北断蓬飞,别多相见稀。更伤今日酒,未换昔年衣。旧友几人在,故乡...
284、《京口津亭送张崔二侍御》 唐·许浑 爱树满西津,津亭堕泪频。素车应度洛,珠履更归秦。水接三湘暮,山通...
285、《下第别友人杨至之》 唐·许浑 花落水潺潺,十年离旧山。夜愁添白发,春泪减朱颜。孤剑北游塞,远书...
286、《将离郊园留示弟侄》 唐·许浑 身贱与心违,秋风生旅衣。久贫辞国远,多病在家稀。山暝客初散,树凉...
287、《崇圣寺别杨至之》 唐·许浑 萧寺暂相逢,离忧满病容。寒斋秋少燕,阴壁夜多蛩。树暗水千里,山深...
288、《将归涂口,宿郁林寺道玄上人院二首》 唐·许浑 西岩一磬长,僧起树苍苍。开殿洒寒水,诵经焚晚香。竹风云渐散,杉露...
289、《秋晚登城》 唐·许浑 城高不可下,永日一登临。曲槛凉飙急,空楼返照深。苇花迷夕棹,梧叶...
290、《送段觉归东阳兼寄窦使君》 唐·许浑 山水引归路,陆郎从此谙。秋茶垂露细,寒菊带霜甘。台倚乌龙岭,楼侵...
291、《韶州送窦司直北归》 唐·许浑 江曲山如画,贪程亦驻舟。果随岩狖落,槎带水禽流。客散他乡夜,人归...
292、《伤冯秀才》 唐·许浑 旅葬不可问,茫茫西陇头。水云青草湿,山月白杨愁。琴信有时罢,剑伤...
293、《送友人罢举归东海》 唐·许浑 沧波天堑外,何岛是新罗。舶主辞番远,棋僧入汉多。海风吹白鹤,沙日...
294、《留题李侍御书斋》 唐·许浑 昔话平生志,高斋曾见留。道孤心易感,恩重力难酬。***千峰晓,频来...
295、《凌歊台送韦秀才》 唐·许浑 云起高台日未沉,数村残照半岩阴,野蚕成茧桑柘尽,溪鸟引雏蒲稗深。...
296、《移摄太平寄前李明府》 唐·许浑 病移岩邑称闲身,何处风光贳酒频。溪柳绕门彭泽令,野花连洞武陵人。...
297、《湖州韦长史山居》 唐·许浑 一官唯买昼公堂,但得身闲日自长。琴曲少声重勘谱,药丸多忌更寻方。...
298、《题卫将***庙》 唐·许浑 武牢关下护龙旗,挟槊弯弧马上飞。汉业未兴王霸在,秦***才散鲁连归。...
299、《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怀》 唐·许浑 碧树苍苍茂苑东,佳期迢递路何穷。一声山鸟曙云外,万点水萤秋草中。...
300、《破北虏太和公主归宫阙》 唐·许浑 毳幕承秋极断蓬,飘飖一剑黑山空。匈奴北走荒秦垒,贵主西还盛汉宫。...
301、《和淮南王相公与宾僚同游瓜洲别业,题旧书斋》 唐·许浑 碧油红旆想青衿,积雪窗前尽日吟。巢鹤去时云树老,卧龙归处石潭深。...
302、《卢山人自巴蜀由湘潭归茅山因赠》 唐·许浑 太乙灵方炼紫荷,紫荷飞尽发皤皤。猿啼巫峡晓云薄,雁宿洞庭秋月多。...
303、《贺少师相公致***》 唐·许浑 六十悬车自古稀,我公年少独忘机。门临二室留侯隐,棹倚三川越相归。...
304、《题崔处士山居》 唐·许浑 坐穷今古掩书堂,二顷湖田一半荒。荆树有花兄弟乐,橘林无实子孙忙。...
305、《疾后与郡中群公宴李秀才》 唐·许浑 强留佳客宴王孙,岩上余花落酒樽。书院欲开虫网户,讼庭犹掩雀罗门。...
306、《晨起白云楼寄龙兴江准上人兼呈窦秀才》 唐·许浑 兹楼今是望乡台,乡信全稀晓雁哀。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华千里抱城来。...
307、《酬钱汝州》 唐·许浑 白雪多随汉水流,谩劳旌旆晚悠悠。笙歌暗写终年恨,台榭潜消尽日忧。...
308、《将归姑苏南楼饯送李明府》 唐·许浑 无处登临不系情,一凭春酒醉高城。暂移罗绮见山色,才驻管弦闻水声。...
309、《经故丁补阙郊居》 唐·许浑 死酬知己道终全,波暖孤冰且自坚。鵩上承尘才一日,鹤归华表已千年。...
310、《闻州中有宴寄崔大夫兼简邢群评事》 唐·许浑 箫管筵间列翠蛾,玉杯金液耀金波。池边雨过飘帷幕,海上风来动绮罗。...
311、《寄殷尧藩先辈》 唐·许浑 十载功名翰墨林,为从知己信浮沈。青山有雪谙松性,碧落无云称鹤心。...
312、《赠河东虞押衙二首》 唐·许浑 长剑高歌换素衣,君恩未报不言归。旧精鸟篆谙书体,新授龙韬识战机。...
313、《陵阳春日》 唐·许浑 百年身世似飘蓬,泽国移家叠嶂中。万里绿波鱼恋钓,九重青汉鹤愁笼。...
314、《酬杜补阙初春雨中舟次横江喜裴郎中相迎见寄》 唐·许浑 江馆维舟为庾公,暖波微渌雨濛濛。红桥迤逦春岩下,朱旆联翩晓树中。...
315、《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 唐·许浑 紫霄峰下绝韦编,旧隐相如结袜前。月落尚留东閤醉,风高还忆北窗眠。...
316、《郊居春日有怀府中诸公并柬王兵曹》 唐·许浑 欲学渔翁钓艇新,濯缨犹惜九衢尘。花前更谢依刘客,雪后空怀访戴人。...
317、《赠桐庐房明府先辈》 唐·许浑 帝城春榜谪灵仙,四海声华二十年。阙下书功无后辈,...
318、《奉命和后池十韵》 唐·许浑 叠石通溪水,量波失旧规。芳洲还屈曲,朱阁更逶迤。浴鸟翻荷叶,惊蝉...
李清照的词集篇2
关键词: 李清照 抒情词 婉约含蓄
王国维认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王国维先生将婉约词派早期的几位代表词人温庭筠、韦庄和李煜的作品进行比较,毫不掩饰对李煜词的褒奖。清代沈谦则认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以此来肯定李煜和李清照在婉约词派的重要地位。可以说,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这位在男性牢牢掌握话语权的古典文学世界里占有一席之地的柔弱女子是凭什么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呢?
“暗淡青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鹧鸪天》
李清照本人在《鹧鸪天》中给出了最好的解释。她认为,在色彩缤纷的鲜花世界中,花的惊世骇俗不是靠它的色和艳,而是靠它的高洁的品性和疏远的意境。这首词正是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的写照。
李清照与温飞卿、李后主、柳耆卿、秦少游同为一代婉约词人,以朴素清新之语,抒深沉婉约之情,比之温、李、柳、秦是一种更为内在的醇厚之美。
李清照词集名为《漱玉词》,存词六十余首,多半是抒情之作。她的抒情词在我国抒情文学园中独树一帜,作为一代抒情圣手,她不仅秉承了前代“花间词”派优点,更独辟蹊径地延续着惜春悲秋、生离死别的情感。李清照抒情的婉约含蓄在她的作品中主要有以下一些体现:
一、借景抒情,巧用意象
“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很多文学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感,而非单纯的写景,所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才是目的,而写景只是手段。李清照将对于天气变化的敏感,对于自然观察的仔细很好地体现在作品中,并与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比如,她在《菩萨蛮》的开头以“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来描写告别酷冬迎来暖春时的愉悦心情。又比如,她在《醉花阴》开篇即以“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句营造出了浓重的感伤氛围,可谓借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意象是浸透作者主观情感的物象。“审美意象,乃是包含着审美认识和审美感情的心理复合体……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一个物象显示出或者使我们忆起生活,一如我们所了解于生活的那样,我们觉得它美;因此,要觉得物象是美的,我们就必须把它同我们对生活的了解对照起来。’”李清照通过选择一些极为细小的意象,曲径通幽地表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
比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从细小处着笔,选取了红藕、玉簟、兰舟、锦书、西楼、大雁、月等景物,细致地描述了思念之情。红藕的色彩、玉簟的凉都有特殊的美感。“红藕香残”描写了红荷花凋谢了,惟有余香;“玉簟秋”点明了时节是秋天。兰舟、锦书、西楼、月等都是与离别相关的景物,自然会引起词人的离情别绪。这些景物的选取典型而富有艺术美。
百花中被李清照采集于笔的往往是格高韵远的,如秋菊、红梅、雨荷、海棠等,清新淡雅。
比如: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上阕写秋凉情景,流露自己在阴沉浓郁的重阳佳节因丈夫外出而生的无限孤独寂寞之感;下阕词人赏菊把酒解愁,以满袖的幽香来描摹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此时词人的情绪已较开篇的“薄雾浓云”所渲染的强烈、揪心的情感有了变化,赏菊饮酒已暂解了刚才的揪心情绪,但随之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淡淡忧愁笼罩在心头,词人正是以的幽香来细腻地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感受,情深韵远。
再如《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词人以对丈夫的撒娇来写婚后的甜蜜,以花的美丽娇艳来流露出她对自己美丽的自信,这也是词人借意象委婉含蓄抒情的表现。
李清照作了大量咏花词,用自己的笔描绘了一个独特的女性眼中的百花王国。花是她少女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她情肠、深情相思的寄托,也是她晚年孤苦、历尽创伤心灵的外化,更是她女性意识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二、炼字炼句,创设意境
词,原是配合隋唐以来燕乐而创作的歌辞。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李清照的作品中充分发挥了词的这一特点,并利用词篇幅长、字数多的优势将自己深藏的情感含蓄蕴藉地抒发了出来。
比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在开头三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连续运用了七个叠音词,构成七个均等的音步,我们读起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声音。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增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浓郁、强烈,耐人寻味。而且,这七个字叠用能够将词人在南渡后的思乡,特别是丈夫去世后的孤独无依、百无聊赖、苦心寻找精神寄托的过程和心理状态描摹了出来。
李清照的晚年极其凄苦,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大约在避难温州时,她写下一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她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芭蕉树长在窗前,但却能够“阴满中庭”,这就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词人反复用“阴满中庭”这句话来写心中笼罩的孤独压抑愁感。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雨打在蕉叶上,如同滴落在词人的心上。在她那早已被思念煎熬、被痛苦浸透了的心中,又添上了一股酸涩的苦汁,催落了她更多的伤心之泪。三更的冷雨霖霪不止,词人的泪水更是倾泻如注;雨打芭蕉声是那样地凄凉,词人的啜泣声更加悲切。词人反复写“点滴霖霪”这句话,不但从音韵上造成连绵悄长的效果,而且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凄绝的气氛。
后人以“愁情瘦境铸伟词,清疏淡雅见风流”这句话来赞美李清照的艺术成就。其中,李清照营造的“瘦境”尤为引人注目。她在《如梦令》中以“绿肥红瘦”曲折含蓄地表达了她的伤春情绪。在《醉花阴》中再次创设了“瘦境”,最后一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仅写出了秋菊的凋零,说出了自己的神情憔悴,而且委婉地表现了当时的一种黯然消魂、郁郁寡欢的心境。
“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可能是李清照受到普遍接受的原因。宋时的美丽标准迥异于唐朝,飞天那种丰满和完全不为宋人接受。一个时代的美学标准几乎是其意识形态的脸孔。当李清照用词描摹出自己的美丽和气质,无意中反映了那个时代大环境的美学取向。
三、留取空白,委婉抒情
在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诗歌艺术中,作者往往借助丰富的意象来抒情言理,不是把自己的意旨情趣直白于表,而是通过塑造出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时人去咀嚼、吟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词“留白”艺术。善用“留白”能使作品含蓄蕴藉,明白如话则使作品空洞无物。
比如: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李清照在有限的篇幅中通过增加与侍女关于风雨过后海棠花谢与否的对话来委婉抒发惜春惜花之情,一个“试”字,一个“却”字,以及一个“应”字,表现了词人感情丰富、心思细腻,意趣横生。
而反观唐韩的《懒起》:“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同样写雨后赏海棠花,由于没有“留白”,让人读了感到平淡无味。
周济谓词如“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致,追寻已远”,言其境界之隐约凄迷。实则不但词如此,凡佳词无不如此。李清照的词更是婉约含蓄类作品中的佼佼者。李清照的词很好地体现了宋朝审美精致化的特点。她透视生活世界之细小视角、心灵之细腻敏感、遣词用句之艺术手法奠定了她婉约派集大成者的地位,并对后代婉约派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
[2]褚斌杰.李清照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
李清照的词集篇3
【关键词】秋瑾;比较;综述
秋瑾,是近代著名的***志士,也是著名女诗人。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辉煌灿烂。她倡导男女平等,并身体力行的实践着。近二十年的秋瑾研究,呈现出不一样的活力。本文试***在丰富的资料文献中,对二十年来的秋瑾比较研究做一个回顾和总结,对后来研究者提供借鉴,使秋瑾研究更进一步。
近些年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秋瑾研究的视野越来也广阔。秋瑾诗词的比较研究成为热点。就目前搜集的材料看,主要集中在秋瑾与李清照比较和秋瑾诗词中与伍尔夫比较等。
一、秋瑾与李清照比较
李清照与秋瑾,被誉为“清末以前中国女界的两座高峰”, 两人各自在所处的时代对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无可取代的贡献。秋瑾和李清照所处的时代不同,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风格也不尽相同,但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代才女,比较研究双方的文学创作的异同,从而找到女性文人特有的文学共鸣。
蔡勤《巾帼亦豪情――李清照和秋瑾词作中的爱国情怀浅析》,以爱国情怀为切入点分析了秋瑾和李清照词作中爱国情怀的不同表现风格。李清照词中的爱国情怀更为深沉,词作多以身世之感抒爱国之情,词风婉约。秋瑾个性直率,在词作中将笔墨倾注在揭露社会现实和抒发为国捐躯的豪气中,词风豪放。李弗不《婉约、豪迈两巾帼――李清照、秋瑾比较赏读》刘光祖《李清照秋瑾诗歌风格比较》同样认为李清照、秋瑾词作风格,一为婉约,一为豪放。
卫青斌《秋瑾与李清照之对比研究》除了论述以上的观点外,还特别从艺术风格和前后期作品比较的角度论述。也有的研究者从李清照秋瑾诗词内容,意象等方面进行研究。
除了诗词的比较外,也有人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秋、李两人的生平比较上。李岚《李清照与秋瑾悲剧人生之比较》,认为李、秋有着共同的悲剧命运――女卑的社会环境和自身至高的品学修养。由于这种共同的悲剧命运,使她们的审美风格偏爱残、瘦之美。
二、秋瑾与伍尔夫比较
对秋瑾和伍尔夫的研究,湖南省教育厅有一个青年项目――“秋瑾与伍尔夫女性思想之比较”,对此进行了专门系统的研究。在搜集的资料中,郭晓春的四篇文章《秋瑾与伍尔夫女性话语之比较》《秋瑾与伍尔夫女性思想之比较》《为有源头活水来――秋瑾与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之比较》《“风骨”与“崇高”――从美学的角度看秋瑾和伍尔夫的作品》《秋瑾与伍尔夫女性话语之比较》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两者不同,从而探索女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秋瑾与伍尔夫女性思想之比较》《为有源头活水来――秋瑾与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之比较》两篇,对秋瑾和伍尔夫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女权主义思想做了系统全面的比较,并对女性思想的异同做了根源上的分析。
在郭晓春《秋瑾与伍尔夫女性话语之比较》,作者分别分析了秋瑾与伍尔夫女性话语特点。秋瑾词作语言激进,感情强烈,典故多;伍尔夫则表现为语言平实,谆谆说教,血书意味浓。并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方面阐述了两者叙述话语的差异。《“风骨”与“崇高”――从美学的角度看秋瑾和伍尔夫的作品》,中西方的比较意味更浓,中国“风骨”说和西方“崇高”说,作者将这两种相同又相异的审美观运用在秋瑾、伍尔夫作品分析中,秋瑾作品风清骨俊,伍尔夫作品则是崇高典范。
三、其他比较研究
周乐诗在《清末小说中的女性想象(1902――1911)》一书中,用一小节比较研究了秋瑾自身作为新女性的形象,秋瑾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和秋瑾作为文学作品中的新女性形象。通过三者的比较分析“对当时以秋瑾为代表的一种以女豪杰为特征的新女性提供了一个切入的视角,也可看出秋瑾所处过渡时代的特征。“秋瑾自身形象与秋瑾文学作品中形象反差很大,作者把这归咎为秋瑾的女性与***意识超前,当时的人是无法完全理解和接受的。周乐诗的研究视角显然是受到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在同时期的秋瑾研究中,这一观点是相对新颖的。
a李玉洁《刘马青霞与秋瑾比较》龙丽平《秋瑾诗文对历代女性诗文突破初探》,秋瑾与谢道韫,秋瑾与吕碧成研究,将秋瑾和同时期才女,历代女性文学比较,开启了宏观研究的思路。将秋瑾与同时期的才女比较,其着重点并不在诗词歌赋的比较,而在于思想观的比较。
秋瑾所处的年代,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救亡***存,文人已不满足于诗歌吟唱,更重要的是呐喊,要求思想上的***。《秋瑾与向警予妇女观之比较》,秋瑾和向警予都主张妇女***思想,但由于其所处阶级的不同,其妇女思想***也产生了质的不同。通过这两位妇女思想***比较,可以看出近代妇女思想***的发展历程。
其他如《论李清照李煜词风格的同异》《柳永与李清照歌词之比较》则根据诗歌风格特点来比较,《美妙奇巧的比喻――试论李清照和埃米莉・迪金森的用喻技巧》《萨福和李清照诗歌创作比较研究》将比较对象侧重于诗歌本身,即从文学创作技巧来比较。
四、结语
90年代以来,秋瑾研究开始出现新的生机和活力。比较研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被广泛应用在秋瑾研究中,使秋瑾研究视野开阔,研究观念新颖。但不足和局限同样存在,比较研究这一领域,如上,研究者们力***通过对比研究来扩展新的研究领域,对秋瑾诗词做新的诠释。但是,大部分研究的内容相对单调,创新内容较少。大多数比较研究作品,只停留在两个人物的作品***分析,结合创新的部分较少。
参考文献
[1] 周乐诗.清末小说中的女性想象(1902―1911)[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 郭延礼.秋瑾文学论稿[M].西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李清照的词集篇4
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的词集篇5
一、文学旅游资源概念阐释
文学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是人文旅游资源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与著名作家、经典文学作品、大众熟悉的文学作品故事内容以及故事发生的真实或虚构场所等有着直接而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学旅游资源既包括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文学作品以及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包括文学作者、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情景等事物和因素,也包括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包括文学创作环境、文学作者居住环境等旅游景观。
二、文学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功案例
文学旅游资源开发已有成功的案列:如依照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描写对象:孔乙己、咸亨酒店,现已成为绍兴旅游的金字招牌。湘西凤凰古城,也主要是寻找沈从文《边城》等作品中描述那种质朴、静谧、安详的湘西韵味。江苏常熟的沙家浜镇,镇上的“春来茶馆”,就是根据京剧《沙家浜》中所描述的情形而建设的。孙犁等作家取材于白洋淀的抗战小说因其神奇的创作地理背景、独特的地域水乡风情、久远的作品艺术魅力,而蕴藏着丰富独特的文学旅游资源,对白洋淀景区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李清照文学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
李清照是宋代杰出的婉约派诗人,也是中国词作史上著名的诗人,其文学作品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宋代及以后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人格魅力以及其作品体现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一)李清照故居的文化旅游价值
李清照故居位于章丘百脉泉公园内的漱玉泉畔,故居内的“清照园”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品位最高李清照纪念堂。该园由全国著名园林设计专家周培正先生设计,吸收了苏州园林之精华,又处处呈现出鲜明的宋代建筑风格。大门上挂着郭沫若写的“李清照纪念堂”匾额,堂前还有他题定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柳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陈列厅里展陈着女词人的画像和著作,还有她父亲撰文的碑石拓片和她丈夫登泰山的题名刻石拓片,以及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叶圣陶、冯沅君、臧克家、夏承焘、唐圭璋等人的题字等。该园自1997年5月落成对外开放以来,被众多游人称为是镶嵌在中国北方的一颗仿宋江南民居建筑的璀璨明珠,同时,它也是一处进行李清照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二)李清照作品的文学价值
李清照是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李清照的作品《如梦令》、《声慢慢》、《醉花阴》等已选入中小学课本。李清照的名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早已耳熟能详,老幼皆知。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已成为千古名句。李清照的词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她的语言具有音乐的美感,她的“小歌词”文学,在节奏上非常重视节拍,体现出一种灵动跳跃的节奏美。在韵律上由于灵活用韵,给人以舒适、愉快的感受,使韵脚的变换,随感情的起伏变化而变换,抑扬顿挫,错落有致。同时又通过运用叠字、叠句、排句来创造出谐婉流转的音乐美。李清照还善于营造“情”化的自然意境。花之意象几乎篇篇出现;李清照笔下的“雨”意象也是频繁多样化的,除了“花” “雨”意象外,李清照词中还有诸如 “月”“酒”“雁”“舟”等一系列渗透着词人主观情感的意象,它们不是纯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浸透着词人深情、景情相融。与词人心灵交感的“情”化了的自然物。
(三)李清照的爱国情怀
忧国忧民,巾帼不让须眉。李清照还以诗词中所抒发的爱国情怀打动读者的心灵,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赢得了显著的一席。李清照17 岁时写的诗二首《浯溪中兴颂碑和张文潜》,李清照虽只是一名少女,却关心国事,作品深刻分析了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和***队无能的原因,借古喻今,表现了对北宋末年朝***的担忧。靖康之难,李清照踏上了逃亡的道路,宋室南渡,国土沦丧,国家民族的奇耻大辱构成了李清照作品的爱国主义主旋律。“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语泪先流。”、“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南渡纷乱之际的《夏日绝句》这一流传千古的诗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人对赵构之流的“懦夫”们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中原沦陷敌手表达强烈愤懑。《永遇乐》是李清照晚年名作,元宵佳节,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并借此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李清照是南宋杰出的爱国作家,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岁月里, 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激烈斗争,李清照旗帜鲜明地站在了主战派一边,为积极御敌而呐喊助威, 为山河破碎而引吭高歌, 表现出同仇敌忾的凛然正气和爱国精神。
四、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李清照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女性文学大家,她通过诗词等艺术形式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精神财富,她将自己的人格魅力、精神追求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倾注于诗词间,使之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如此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何得以保护、开发、传承,使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整合李清照文学遗产,将李清照及其故居打造章丘文化旅游名片
文学资源重在文化的内涵,李清照文学遗产丰富,不仅有李清照的故居、纪念馆这些实体建筑,还包括文学作品、影视、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成果,还包括多年来李清照研究的成果,以及历代著名大家的题词。因此,开发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应该,以李清照故居为重点,进行资源整合,合理设计旅游项目,吸引中外游客。同时整合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还可以进行跨区域合作,李清照的四个纪念馆分别位于济南章丘百脉泉公园、济南趵突泉公园、山东青州范公亭公园、浙江金华八咏楼内,这样的跨区域合作,不仅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还有利于提高李清照旅游资源的知名度。依托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将章丘打造成文化名城。章丘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白云湖、七星台、锦屏山等自然景区和城子崖遗址、明代古宅朱家峪、绣源河旅游度假区闻名遐迩,尤其是济南七十二名泉的百脉泉百脉泉和天下第一泉同享盛名,自古就有“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的美誉。以李清照文学旅游为主线,借助章丘丰富的旅游资源,***府积极发挥作用,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将章丘打造成文化旅游名城。
(二)注重体验式的旅游开发
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丰富,可以因地制宜开发各种文学旅游产品以增强旅游主体的体验性,从而为文学旅游提供新的生存空间与价值。比如李清照诗词中花的意象,因而可以在相应的景区开发花卉市场,在配以相应的音乐,让旅游者漫步其中,感受李清照诗词的魅力。还可以通过在景区上演经过精心排练过的戏剧《李清照》,使旅游者不仅能欣赏到古典戏剧,而且还使他们能身临其境,感受古典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除了这些表演式体验外,文学旅游资源还可以是品尝性体验。李清照对酒的爱好丝毫不比男士逊色,在她作品中,涉及酒的作品数量较多,形式多样,所赋涵义之深可以说是独具一格,所以酒已经成为李清照词中重要素材之一。酒也伴随了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一生:有少女时期的无忧酒、少女时期的伤春酒、人生的得意酒、人生的失意酒。因此可以结合李清照的不同时期的作品,设置不同的场景,与百脉泉酒业集团合作,通过酒把李清照的一生生动地展现出来。
(三)结合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开发
李清照是历史上的一名奇女子,她的形象通过各种艺术性搬上荧屏和舞台,电影《李清照》是西安电影制片厂于1981年推出的一部人物传纪影片,该片以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她悲欢离合的传奇一生。电视剧《李清照》是1988年香港亚洲电视邀请刘雪华出演的一部讲述李清照从出嫁到孤独终老的一生的电视剧。《李清照》(越剧作品)于2001年在南宁市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中一展风采,夺得多项大奖。2009年8月27日由楚淑珍主演的豫剧《李清照》唱响长安大戏院,此次进京演出活动是全省“向祖国献礼--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河南省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活动的一部分,《李清照》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开发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要充分发挥以上这些艺术形式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起到宣传作用,吸引更多的游客,同时,还可以提高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质量。
(四) 注重多元化的旅游开发
文学旅游资源具有观赏审美性、休闲娱乐性、教育提升性等多种功能。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应承担经济功能,更应承担知识、文明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和教育的职责,重视发挥其教育的功能。文学旅游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李清照是中国历史罕有的忧国忧民的女性文学大家,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其旅游教育作用。在注重其诗词艺术的审美特性以及休闲娱乐性开发的同时,对其爱国主义思想以及不媚权贵的高尚情操,通过展览、解说、作品出版以及影视等各种形式进行了展示,使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的同时受到了感染和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情感熏陶和精神提升作用。这样,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起到文化传承、提高国民的素质的作用。应该注意的是,发挥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的教育作用,应该本着真实的原则,不能随意地夸大和无端的编造。
(五)建立教学基地或亲子游基地
李清照文学旅游资源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亲子游和教育教学基地的最佳场所。开发李清照旅游资源,不能坐等游客,应该坚持“走出去”的原则,适应市场的需求,主动与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教育教学基地,亲子游基地。针对不同的游客群体,合理设计线路,开发旅游产品,比如:与笔墨等相关的纪念品,李清照作品集等,还可以倾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寓教育于旅游之中,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五、结束语
李清照的词集篇6
李清照,是宋代有名的女词人,她年轻时的生活十分富贵,中年开始,生活变得落魄,她所写词的内容随之发生变化,变得有些凄凉。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词人,她擅长写词,偶尔也写诗。但她写的诗并不比她写的词逊色。就拿入选《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里的诗---《夏日绝句》来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也表明了李清照的风骨。
李清照的诗都那么的有名,那她的词就更不用说了。她青年时写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让我知道了李清照家当时十分富裕,从“卷帘人”、“应是绿肥红瘦”等这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同时,李清照又是一个仔细的人:她知道昨晚刮了一阵大风,所以很多花瓣都打落在地---“应是绿肥红瘦”。
再看李清照中年时期写的《声声慢》。这是一首凄凉的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开头,就让读者感到她格外的凄凉。经过我的查阅、搜索,我还知道了,这时的李清照,不仅有着凄凉,还有一种悲痛。
在我眼中的李清照,她是一位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才女!还是一位坚强、不贪富贵的人。
李清照的一生,随着家庭的富贵、衰败而跌宕起伏。我想,也许,就是这样的遭遇,才造就了她的性格,创造了她的杰出的诗词。
【范例2】
不知从何时起,莫名地对李清照有一种好感,这个著名女词人,以她自己独有的魅力,击败了那些明星大腕,轻而易举地打动了我 ……
最初了解到她,应该是因为她的那首洋溢着爱国情怀的《夏日绝句》,后来嘴边就一直挂着,直到书中出现了她的《如梦令》,我便让爸爸打印了一份李清照词选集,一有空就看。更有趣的是,我每次在写李清照的词,特别是那首《如梦令》时,都会很认真,很专注地写。即使在心情低落甚至浮躁时,你在任何地方看到的词总是很美丽,不然的话,我就会感到有点过意不去,好像对不住她似的。是的,就这样地敬佩她。
李清照的词集篇7
走进趵突泉公园后,在导游姐姐的介绍下,溜溜和同学们欣赏了“天下第一泉”―― 趵突泉的“三股水”。“哇噻!还真有点江南水乡的意思。”溜溜不禁赞叹道。在“三股水”的不远处,溜溜看到了一片小荷塘。在几朵小小的荷花旁边,一些蜻蜓翩翩起舞。“大家快看!”突然,一个同学大声叫道。这么一来,一幅画面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在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上,一只小小的蜻蜓正站立在上面悠闲地晒着太阳。溜溜和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吟起了语文课上学过的古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游罢“三股水”,溜溜和同学们在导游姐姐的带领下来到了李清照纪念馆。对于李清照,溜溜是十二分地崇拜。从小,她就想成为一名像李清照一样,给后代留下无数作品的女词人。想着这些,溜溜迫不及待地跨进了李清照纪念馆的大门。走进纪念馆,溜溜首先看到的是一尊栩栩如生的李清照塑像。塑像边是一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这副对联是对女词人身世和作品的高度概括。
通过导游姐姐的介绍,溜溜了解到李清照生于1084年,是当时齐州章丘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济南人。她是中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中优秀的一个,尤以词和词学理论闻名于世,被誉为“词国皇后”,历史上享有“词压江南,文盖塞北”的美誉。
导游姐姐介绍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的著名学者。李清照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一个金石考据家。学者与才女结合,两家门当户对,生活优裕。但他们的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公元1127年,中国历史上的宋王朝正处于多事之秋。金人铁蹄南下,懦弱的宋王朝不堪一击,宋***一溃千里。大宋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被金***掳走,皇室成员赵构仓皇南逃,在杭州成立了新朝廷。由于金***的烧杀抢掠,大宋百姓也纷纷南迁。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李清照夫妇也开始了漂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难怪李清照的作品和“愁”字分不开。”溜溜和身边的同学们讨论着。导游姐姐接着说:“北宋灭亡后不久,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叛乱被平定之后,赵明诚被朝廷革职。李清照为丈夫的临阵脱逃行为深感羞愧。虽身为女子,但她却有报效祖国的伟大志向。”接着,溜溜和同学们随着导游姐姐手指的方向看到了一幅画。导游姐姐结合这幅画给大家介绍说:“1128年,李清照夫妇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两人相对无语,气氛尴尬。行至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当年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而现在的南宋朝廷,只顾偏安于临安,只求苟且偷生,任百姓遭受金***蹂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就连自己一直敬重的丈夫,也为了苟活于世而弃城逃走。可怜自己是女儿身。一个弱不禁风、漂泊不定的女子,纵使美貌多情、才华横溢,却也无力改变国破家亡的命运。她觉得活着当作人中的豪杰, 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 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心里想着这些,李清照只能将满腹的愁绪付诸这滔滔奔流的江水,随口吟就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哇噻,这就是李清照的著名作品《夏日绝句》!”溜溜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这引起了大家善意的笑声。
李清照的词集篇8
翻阅资料,观点不一。胡云翼《词选》、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夏承焘《唐宋词选》皆作“晚”;《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教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史》(罗宗强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陈强主编,高教出版社)等权威版本,皆是当今古代文学一流专家主编,也作“晚”。当然《词综》和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作“晓”。由此看来,教材持主流派观点,无可厚非。最有意味的是,词学大师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作“晓”,所编《全宋词》却又作“晚”。难道词学大师在“晓”、“晚”问题上亦举棋不定?我一定要讨个“说法”。
清朝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评价:“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斑。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对于李清照及其《漱玉词》的评价可谓切中腠理,但可惜的是《漱玉词》已经散佚,今本为后人所辑。可李清照作词时准确的用字二者只能居其一,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要弄清“晚”、“晓”的来龙去脉必须从源头入手。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是最完备的笺注本,其注“晓”、“晚”二字之渊源最为可信。
《古今名媛汇诗》《古今女史》《草堂讨余别集》《诗余神髓》《古今诗余醉》《词菁》《词综》《古今别肠词选》《清绮轩词选》《诗词杂俎漱玉词》作“晓”,《草堂诗余别集》注:“一作‘晚’。”这清楚完整的记载,人们会认为“晓”是词人本意,“晚”是误传。那么,权威大家主编的诸多今之注本作“晚来风急”原因何在呢?大概是因为“晓”与下片的“黄昏”句相抵牾。词的下片是: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既有“黑”、“黄昏”字样,人们便以为是写作者“黄昏”时一段时间的感受,那“晚来风急”似乎顺理成章。愈深入探讨愈觉得不能盲从,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也不能根据注本用“晓”、“晚”的数量决定。所以要打开词人心扉,知人论世,细审词作抒情技巧,再从词作的意境方面作一系统梳理。
首先,“晓来风急”可否讲通。乍看难以讲通,有两点疑惑:秋季何时是“乍暖还寒时候”?早晨,词人是否可饮“三杯两盏淡酒”?
第一点疑惑,吴小如先生在《唐宋词鉴赏辞典》(第1213页)中解释道: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我认为,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吴先生认为“乍暖还寒时候”系“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极有见地,由此,“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吻合。
第二点疑惑,俞平伯《唐宋词选释》(第148页)诠释道:古人于卯时饮酒称“卯酒”,亦名“扶头酒”。白居易《早饮湖州酒寄崔氏君》:“一扶头酒,澄泓渴玉壶。”贺铸《南乡子》:“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扶头”,原义当为醉头扶起。“扶头酒”是一复合的名词。宿酲未解,更饮早酒以投之,所以只是较淡的酒,以此种饮法能发生和解的作用,故亦以“扶头”称之。
“卯酒”表示饮酒时间在“卯时”,即早晨五时至七时之间。“扶头”表示饮酒的目的是使头脑清醒。昨夜饮酒致醉,晨起困乏如病谓之“酲”。酒病以扶头淡酒解除,谓之“解酲”。“卯饮一杯眠一觉,世间何事不悠悠”(白居易《卯饮》),可见卯饮扶头酒会生出暖融融、很舒畅的感觉。李清照词有“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念奴娇・萧条庭院》)句,其“扶头酒”即为卯时所饮。故晨饮“三杯两盏淡酒”符合宋人饮酒之习,于李词有证。
其次,《声声慢》写在丈夫去世前或后?词人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乍看容易,实需辨正。
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第三卷126页)这样阐述:该词作于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从前轻盈妙丽的望夫词如今变成了沉重哀伤的生死恋歌,词境由明亮轻快变成了灰冷凝重。这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现今常见的多数版本对于作词的时间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上述观点大致相同。
90年代南京大学出版社发行了一套大型丛书一《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其中词学专家陈祖美所著《李清照评传》的第二章,否定了以前有关《声声慢》系李清照晚年所作的说法,修正为《声声慢》作于赵明诚在世时,特意唱给丈夫听的。“晓来风急”化用了《诗经・终风》篇的“终风且暴”,所谓卫庄姜被丈夫疏远甚至***之事。从训诂学解释“暴”,疾也,“日出而风日暴”,“暴”自然就是“晓来风急”的意思。再进一步挖掘,“怎敌他、晓来风急”更与《诗经・卫风・硕人》有关。《诗序》谓,庄公宠幸其妾,冷遇庄姜,故庄姜无子,国人闵之,为作此诗;朱自清则说“《硕人》篇要唱给庄公听”。由此看来,这首《声声慢》的题旨当是从对《终风》和《硕人》篇的隐括中,表达作者“无嗣”和何以“无嗣”的“难言之隐”。因此,李清照的《声声慢》很可能是唱给丈夫赵明诚听的。
第三,要探讨的问题是,“晓”、“晚”哪一种用法更能表现词作的意境。
“晓”、“晚”二字的根本区别何在?“晓来风急”乃写一整天事情,“晚来风急”则写一晚间的事情。
李清照用14个叠字,写怅惘若失心态。先是“寻寻”,无获;复“觅觅”,无果。寻来觅去,找到的却是“冷冷清清”a“冷清”之感蹙凝于心,故“凄凄”;“凄凄”之情不堪承受,故“惨惨”;“惨惨”之情无以寄托;方终之于“戚戚”。所以,这泼墨狂写之“愁”,不是静态的、一时的,包含着动态过程,有时间跨度,不仅仅只限于“守著窗儿”的“黄昏”一刻。李清照词给人的感觉是,一大早就百无聊赖、丧魂落魄,一整天的愁惨凄厉、魂不守舍。
《声声慢》所写的事情有:饮酒浇愁、秋风送雁、黄花堆积、雨打梧桐。这些事,不太可能完全发生于“晚”、“黄昏”这同一时空条件之下。例如,“雁过”和“细雨”不太可能同时:“雨”中飞雁毕竟少见。而“风急”和“黄花”存在因果联系:正因“晓来风急”,方才有“黄花堆积”。《声声慢》的叙事,是按照拂晓、白天、黄昏、天黑的线索展开的。
值得一提的是《艺蘅馆词选》作“晓来风急”,并附有梁启超的一段眉批:“这首词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这几句话,对词旨阐释深入浅出,也解决了此词流传中的一大疑点,即“晓来风急”更加合理。
综上所述,唐圭璋先生的“竟日愁情,满纸呜咽”(《唐宋词简释》),是言简意赅且切中肯綮的评价。比较权衡,还是“晓来风急”吻合词境,符合李清照本意。
李清照的词集篇9
关键词:美国;李清照词;汉学英译;创意英译
中***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01-0161-06
中国“婉约派”词宗李清照及其词作在美国的流传史已近百年,逐渐成为汉学研究中的显学,并日益为美国诗坛所关注。期间,李清照词的英语译本(文)陆续问世,译者多达数十人。综观各种译本(文),类型繁多,形态各异,但从宏观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汉学英译和创意英译。
“汉学英译”是“由生活或学习在西方国家且谙熟汉语文化的汉学家或汉学研究者所进行的汉语文本翻译。”①那么,“汉学英译”属于汉学翻译,其译文文本表述语言为英语。汉学英译追求的是源语与译语文本之间信息转换的完整性,既包括内容传递的完整性,又包括形式、风格再现的完整性。汉学英译的目标是原文与译文之间“相似性”的最大化,即意、形、体的“极似”。“创意英译”,在美国译者尤其在美国现当代诗人翻译家中,极为盛行,是美国特色鲜明的一种翻译传统。香港学者钟玲认为,具体落实到诗歌翻译而言,创意英译以表达美感经验、将诗人译者对原诗的主观感受以优美的英文呈现出来为目的。②这有别于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汉学英译。创意英译是一种译者吸纳原作内容并将其转化为自我创作灵感、彰显诗人译者自身诗学观念的翻译方法。
在众多美国李清照词英译文本中,许芥昱等学者的汉学英译译作被认为是经典之作,收录进美国高校的中国文学教材,沿用至今;肯尼斯·雷克斯罗斯的译本则是创意英译的典范,被收录进美国各种诗集,影响了广大美国读者,甚至被不懂中文的读者误认为优美的英文“原创诗歌”。美国李清照词的学者译者与诗人译者分别采用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的主导性原因是译者的文化身份,因为其文化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他们的译介实践任务,也决定了他们对英译方法的取舍。
笔者以美国李清照词的学者与诗人英译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两类译者群体选取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的动因及具体翻译操作,以期总结方法,归纳经验,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汉学英译:学者的学术性翻译方法
“文学翻译离不开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是文学翻译的前提。”③美国汉学界的李清照词翻译与研究是同时进行的。美国的汉学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将李清照词进行英译,以方便相关研究或教学的开展。这些以学术性为旨归的英译方法正是汉学英译。正因如此,美国李清照词的学术性翻译方法始终坚持“忠实”原则,译者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也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语言信息在翻译中的传神达意。许芥昱、叶维廉、欧阳桢等学者型翻译家便是典型代表。
许芥昱(Kai-yu Hsu, 1922—1982),著名美籍华裔学者、翻译家,终生致力于研究、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1959年,许氏获斯坦福大学文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数家大学任中国文学教授、系部主任。“许芥昱学养深厚,并不缺少研究、介绍古老汉学的能力。”④他在中国文学研究与翻译方面著述颇丰,治学严谨,为美国学界所称道。
1962年,许芥昱在美国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刊物《现代语言协会会刊》(PMLA)《李清照诗词(1084—1141)》。这是美国较早的李清照词研究文章。作者详述了李清照的生平背景、作词经历,深刻分析、总结了李清照词的五大特点:口语入词,形象生动,善用叠词,音乐性强,借景抒情。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在文中英译了李清照词20首,作为论文论述的例证。这是李清照词在美国最直接、最具代表性的汉学英译译文。例如《如梦令·一》的翻译。
常记溪亭日暮,
Often remembered are the evenings on the creek,
沉醉不知归路。
When wine flowed in the arbor and we lost our way.
兴尽晚回舟,
It was late, our boat returned after a happy day
误入藕花深处。
Entering, by mistake, the thicket of lotus clusters.
争渡,
As we hurried to get through,
争渡,
Hurried to get through,
惊起一滩鸥鹭。
A flock of herons, startled, rose to the sky. ⑤
这首小令回忆了词人年少时的一次游记,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之处,景物描写细致,烘托出词人的欢愉之情。许芥昱的译文以意译为主,以传达原词原意为准则,又能展现原词的特征。译者几乎“字对字”的翻译,如首句“常(often)记(remembered)溪(creek)亭(arbor)日暮(evenings)”,却又以英文语法、句法规则加以整合,措词简洁,是地道的现代英语,符合英文读者的阅读习惯。译者在第二、三句译文中使用了尾韵,“way”与“day”,五、六句“争渡”叠词(hurried to get through)也得以忠实再现。译者将末句“惊起一滩鸥鹭”译为“一群鸥鹭,受惊,飞向天际。”这是一种深化的翻译方法,将原词景物的描述视线由地面延伸至天空,视野更加宽阔,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译文与原词借景抒情的效果异曲同工。
叶维廉(Wai-lim Yip,1937—)是美国著名的华裔比较文学学者、翻译家、美国比较文学学会顾问。叶氏196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美国的若干大学任比较文学教授。他的文学创作、汉诗英译与比较文学研究并行不悖,建树颇丰。数十年来,叶维廉致力于中西文化交流和中美诗学汇通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早在20世纪九十年代,叶氏在学界就享有极高的声誉:“在比较文学、诗歌创作、文学批评,以及翻译的领域,叶维廉教授无疑是颗耀眼的明星!”⑥叶维廉作为汇通中美诗学与文化传统的学者,情系大洋彼岸的中国,始终“致力于两种传统:美国溯源自庞德一系的现代主义和中国诗学传统,相向地传递信息。”⑦因此,叶氏坚持英译汉诗的“定向叠景”原则,其目的是为了将中国古诗中的语言模式、文化认知与思维角度最大限度地传递到译文中去。这既可以纠正西方译者对汉语的误解与扭曲,又可以为英语读者提供更为自由开放的诗歌审美体验空间,例如《如梦令·二》的英译文,
1.昨 夜 雨 疏 风 骤
1.last night rain sparse wind sudden〔6〕
1. Last night, scattering rains, sudden winds.
2. 浓 睡 不 消 残 酒
2. deep slumber not dispel remaining wine〔6〕
2. Deep sleep abates not the remaining wine.
3. 试 问 卷 帘 人
3. try ask roll- blind- person〔5〕
3. Try ask he who rolls up the blind:
4. 却 道 海棠 依 旧
4. but say begonia --- remain--- the-same〔6〕
4. Thinking the begonia blooming as before.
5. 知 否 知 否
5. Know ?〔2〕 Know ? 〔2〕
5. Know it? Know it?
6. 应 是 绿 肥 红 瘦
6. should-be --- green fat red thin〔6〕
6. Fattening leaves’ green, thinning petals’ red. ⑧
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叶维廉设计了“三步走”的汉学英译方法:第一步,给出汉语原诗;第二步,进行“字对字”的释义;第三步,按照英语文法进行最小限度的修改,得出最终译文。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叶维廉在对《如梦令》进行“字对字”注释的同时,还标明了每句原文的字数或音节,甚至以问号“?”对译“否”字。译者对第二步所作最小限度的修改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传递原词的语言特质,如第二句的译文中没有使用符合常规英语文法的“does not abate”,而是以“abates not”英译“不消”。译文第三四句中也没有增译“我问”和“卷帘人答”,两句译文均为“无主语句”,意在再现汉语语言的专有模式和原词中的“无我”境界。由此,“定向叠景”的译诗理念得以实践:译文中助动词与主语均省略不译,使得原词中并置的意象一一罗列,令英语读者有“移步换景”的阅读体验。叶维廉这种几乎“偏执”“极端”的汉学英译方法虽然罕见,但“无疑传译出两大文化系统内更多的信息,从内容到形式更为开放,留给读者更多的联想空间。”⑨
欧阳桢(Eugene Ouyang, 1939—)是美籍华裔比较文学家、教授、翻译家。他早年求学于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获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此后,他任印第安纳大学比较文学教授、文学院东方文化系教授。在美国汉学英译李清照词诸位译者中,欧阳桢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他共翻译李清照词24首,其中13首收录在1975年由柳无忌与罗郁正合编的《葵哗集:中国历代诗歌选集》。该选集刊行后即在美国学界广为流传,随即被许多大学选为教程,此后数十年间多次再版。这为李清照诗词在美国社会的流布产生了深远影响。”⑩1999年,在早年13首英译李清照词的基础上,欧阳桢又增译11首,共计24首入选著名学者孙康宜等人主编的《中国传统女诗人:诗集与评论》。
欧阳桢对翻译理论与技巧有较深的研究。他认为,翻译对人类文明史、对各国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不可等闲视之。他把翻译区分为纯粹的翻译——科技翻译,与传神示意的翻译——文学翻译,前者容易后者难。他认为,鉴别文学翻译有三条标准:“自明”“信达”“透明”。“自明”即译文像原文一样,无需借助其他文献即可让读者鉴赏、理解;“信达”即原文的意义要完整无遗地译出来,原文与译文的“情调”要一致;“透明”即让读者透过译作看到原著,而不应让他们看出这是翻译过来的。由此可见,欧阳氏以学者的身份,侧重翻译中以原作为中心,强调译文的基调应和原文一致,译文要反映出原作者的特点,而不能反映译者自己的特点。他尤其指出,李少英和李清照就应有不同的特点。两个不同的作家或诗人,译文就应该分别反映出两种不同的风格。这也是他翻译原则“传神示意”的另一种阐释。
例如《减字木兰花》的英译:
减字木兰花
Jian zi mulanhua
卖花担上,
From the pole of the flower vendor
买得一枝春欲放。
I bought a sprig of spring about to bloom,
泪染轻匀,
Tear-speckled, slightly sprinkled,
犹带彤霞晓露痕。
Still touched by rose mist and dawn’s early dew.
怕郎猜道,
Should my beloved chance to ask
奴面不如花面好。
If my face is as fair as a flower’s,
云鬓斜簪,
I’ll put one aslant in my hair,
徒要教郎比并看。
Then ask him to look and compare.
此词写词人对春花的喜爱,对容貌美及爱情的追求,擅用心理描写、拟人等手法,语言通俗、易懂,含蓄地描写两人的爱情。欧阳桢的英译文十分忠于原词,以浅显易懂的英文再现了原作的原意,还原了原词语言平实、口语入词的特点,无需译注或其他辅助文献即可让英文读者理解,是为“自明”。同时,译文不增译,不漏译,上阕中“一枝春”比喻“一枝花”,译者直译为“a sprig of spring”;下阕中将春花拟人,以人面与花作比,译者仍直译为“my face is as fair as a flower’s”,译者将比喻与拟人修辞格照直译出,并且皆押头韵,再现了李清照词音乐性强的特质。原词以花喻人,尤其是下阕含蓄的心理活动委婉地描写夫妻之间的恩爱。这是东方式的爱情表达,与西方直接、热烈的情感流露完全不同,而译文阐释的仍旧是原词含蓄的“情调”。译者坦言:“我们必须努力展示的不仅仅是我们彼此文化间的共同点,还有彼此文化间的差异。”是为“信达”。译文直接脱胎于原词,其中译者主体性几乎没有发挥,没有任何创造性翻译,真正做到了“译者的隐身”,是为“透明”。
除此之外,冰心的硕士学位论文《李易安女士词的翻译与编辑》(1926)、何赵婉贞的硕士学位论文《人比黄花瘦:李清照生平与作品》(1968)、库克(C.H.Kwock)与文森特(Mchugh Vincent)合译的《有朋自远方来:圣朝汉诗百五十首》中21首英译词(1980)以及詹姆斯·克莱尔(James Cryer)的《梅花:李清照词选》(1984)均为李清照词在美国较有特色的汉学英译译本。囿于篇幅,笔者在此不做一一举例论述。
二、创意英译:诗人的创造性翻译方法
在20世纪初叶的美国新诗运动中,庞德开启了一种以诗歌创作为导向的诗人译诗传统。美国诗人译者主要以东方诗歌——尤其是中国古诗——翻译为主,他们以诗人的视角与灵感解读中国古诗,在翻译过程中掺杂了自己的创作成分。这种“大胆”的、出人意料的翻译,可以说创造出了另一首诗,却往往与原诗的精神想通。这就是中国诗歌的创意英译。肯尼斯·雷克斯罗斯是最富代表性的创意英译诗人翻译家之一。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 1904—1982)是美国著名现代诗人兼翻译家,是“旧金山复兴”运动的倡导者,对美国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诗歌创作与翻译多达50余部,其中四部汉诗译集中均有李清照诗词的出现:《汉诗百首》(1956)包含7首,《爱与流年:续汉诗百首》(1970)译介6首,《兰舟:中国女诗人诗选》(1972)英译7首,《李清照诗词全集》(1979)全译67首。在美国,像雷氏这样对译介李清照词如此倾心的译者十分罕见。雷克斯罗斯创意英译汉诗——特别是李清照词——的方法缘起于他的诗人身份,他在《诗人译者》一文中陈述了他的“同情”诗歌翻译观:
以诗译诗是同情行为——将自己与他人相认同,翻译他人的话为自己的话。众所周知,一位好的译者是不会对字对字翻译的。他不是人,而是拼尽全力的辩护律师。他的责任是一种特殊的请愿。诗歌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同化,即陪审团是否被说服。
在此,雷氏将译者视为原诗作者的“辩护律师”,要求译者要按照作者的“意愿”和“精神”去感动读者,即“陪审团”,译者是作者与译文读者情感传递的纽带。他反对诗歌的直译,注重译本读者感悟到译者与作者同样的诗歌“灵感”,因此译者要积极主动地靠近原诗作者的精神层面。在雷氏眼中,“作者和译者都是靠灵感进行诗歌创作和翻译的,他们之间其实没有主与仆的区别。”这正为雷氏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诗人译者主体性奠定了基础。译者只有以平等的地位洞察原诗及作者的精神实质,达到“感同身受”,然后以英语将这种“同情”表达出来,此时译文与原诗之间语言是否“忠实”则无关紧要了,“我并未期待该集(《汉诗百首》)成为东方文化研究的学术之作,它们(译诗)只不过是若干(英语)‘诗篇’而已。”这也是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的根本差异。
如《一剪梅》的英译:
一剪梅
SORROW OF DEPARTURE: TO THE TUNE
“CUTTING A FLOWERING PLUM BRANGCH”
红藕香残玉藫秋。
Red lotus incense fades on
The jeweled curtain. Autumn
Comes again. Gently I open
轻解罗裳,
My silk dress and float alone
独上兰舟。
On the orchid boat. Who can
云中谁寄锦书来,
Take a letter beyond the clouds?
雁字回时,
Only the wild geese come back
And write their ideograms
On the sky under the full
月满西楼。
Moon that floods the West Chamber.
花自飘零水自流。
Flowers, after their kind, flutter
And scatter. Water after
Its nature, when spilt, at last
Gathers again in one place
一种相思,
Creatures of the same species
Long for each other. But we
两处闲愁。
Are far apart and I have
Grown learned in sorrow.
此情无计可消除,
Nothing can make it dissolve
And go away. One moment,
才下眉头,
It is on my eyebrows.
却上心头。
The next, it weighs on my heart.
该词作于词人新婚不久丈夫即外出之时,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擅长创作情诗的雷克斯罗斯以其诗人对爱情独有的感悟,去“同情”李清照,真切感受词人当时的心境,并将这种情思付诸于英语的载体,以创意英译的方法,再现了原词的离愁别绪与思念之情。首先,译者不以原词的行数为准则,果敢地采用大量的不规则断句与跨行,形成一种急促、直接的情感宣泄节奏,以西方英诗的外在形式与情感表达手法表露词人原本含蓄的情感。其次,原词中的若干意象被译者改写,以更加深刻地烘托全词的抒情氛围。上阕中“玉藫秋”之“秋”译为“秋天又一次到来”(Autumn comes again),使得哀愁更加忧郁。“雁字”本意为大雁飞行时排成的“一”字或“人”字形状,译者在此译为“唯有大雁归来,在天空中画着表意的字符”(Only the wild geese come back / On the sky /And write their ideograms),将其意象具体化,与“锦书”(letter)相呼应,因为译者认为,“大雁是中国古诗中‘信使’的惯用意象”。下阕中的创造性英译方法更为明显。“花自飘零水自流”中“落花”“流水”本是充满悲伤、无奈、绝望的意象,而译者描述完“落花”之后,笔锋一转,将“流水”译为“水流分开后,终将归复一处”(Water after / Its nature, when spilt, at last / Gathers again in one place),“落花”“流水”两个意象在译文中相反相成,将原本离别的愁苦状写为“苦尽甘来,聚散有时”的积极向上的爱情期待。末句更将“此情”(sorrow)外化为一种“可观”(on)、“可感”(weighs)的客观存在,“雷氏在此极力传递女词人不可消除的思念之情的全部重量!”再次,译者成功地将女词人的情感“同化”,以现代英语表达出来。原词由于汉语特有的语法特点,全词没有出现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但在译文中,译者六次将“我”(“I”“we”“my”)显现,在英语语境中,这有利于全词抒情的发挥。有学者认为,雷氏的李清照词本身就是优美的英诗,此处把“无我”的境界化为“有我”的境界,于(英语)读者而言,具有极大的情感感染力。
雷克斯罗斯创意英译的李清照词在美国影响很大,美国现代诗坛中的很多诗人正是通过雷译的李清照词结识了中国婉约派词宗,并对其诗学加以师承,融合到自身的诗歌创作中。美国著名汉学家、文学评论家荣之颖对雷氏的《李清照诗词全集》评论道,雷克斯罗斯作为痴迷于中国诗词的美国著名诗人,克服困难将其译为母语(英语),无论忠于原作与否,其译文文学上的优点理应被肯定。
三、美国李清照词英译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启示
李清照词在美国的英译与传播是翻译文学史上的重要个案,这得益于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在着力于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当下,李清照词作为“走出去”的成功典范,对中国文学对外译介评判标准、译者的文化身份及译作的传播途径等方面均有启示意义。主要启示有三个“多元化”:
第一,翻译评判标准的多元化。通过美国李清照词英译可以发现,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翻译方法下产生的文本多姿多彩、百家争鸣。若以中国传统译论的圭臬“信、达、雅”加以衡量,则多数为“失败”的翻译作品;但是事实却是,它们都在不同领域、不同读者群中被比较广泛地接受。这是为什么呢?以这样的翻译实践反思评价翻译的标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学翻译的评判标准必须多元化,不能以是否忠于原作作为唯一标准。正如翻译目的功能学派所倡导的“目的决定手段”的宗旨,文学译者有权根据特定的翻译目的与用途,如汉学研究或诗歌创作,以及译本在目的语中需要完成的特定功能而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而“不必考虑翻译是否按照‘标准’的方式进行。”
第二,译者构成的多元化。吸纳海外译者,需求“合译”模式。由美国李清照词英译的案例可以发现,海外多元文化身份的译者是中国诗歌外译的有生力量,他们中有汉学家、有诗人,甚至有的译者既是学者又是诗人。尤其是汉学英译的译者多为美籍华裔学者,他们既有扎实的汉诗素养,又有美国地域的文化体验。国内译者理应与海外译者加强合作,寻求合理有效的“合译”模式。“树立国际合作的眼光,积极联合和依靠国外广大从事中译外工作的汉学家、翻译家,加强与他们的交流与合作。”雷克斯罗斯与中国学者、诗人钟玲成功合译《李清照诗词全集》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三,译本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从英译的李清照词在美国的传播渠道可以发现,以作家为中心的译作单行本虽然是传播的主要形态,但不是唯一渠道。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还可以有其他诸多方式,如高校的硕、博士学位论文、学术论文、主流中国文学选集,甚至中国文学研讨会等形式。笔者还曾搜索到在美国多个外国文学网站中有李清照词英译文的出现,虽然译者多不可考证,但这也不失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个颇为便捷的现代化媒介。
翻译是文本跨语际的转换活动,更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受到各种原因、目的的影响,不同翻译方法的使用会产生与原作或亲近(忠实)、或疏离(叛逆)的译本。李清照词在美国的汉学英译与创意英译是核心观念迥异的两种翻译方法,这是由译者的文化身份、翻译目的造成的。但是,这又是两种在异域成功传播中国文学的翻译方法。对其进行辩证的考察与分析,对于拓展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标准、译者模式以及译作传播渠道,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李清照的词集篇10
文/裁缝
李清照18岁时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为连理。婚后,两人志趣相投,感情融洽,时常互相切磋诗词文章,共同研究和收集钟鼎碑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夫妻两人经常为了搜集名人书画和古董漆器而“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夫妻两人还会相伴去都城开封的相国寺一带的集市上去寻访金石书画,只要看中了,便倾囊购下。在两人的合力经营下,他们的书斋“归来堂”,单是钟鼎碑碣之文书就达到了两千多卷。
1129年,赵明诚死于湖州,一段将近三十年的美满姻缘就此落幕。
当时的北宋刚刚灭亡,战乱不断,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又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
李清照刚刚接触张汝舟的时候,觉得此人也是个彬彬有礼的君子。结婚后的一段时间里,张对她也是照顾周到,不过,张汝舟对李清照不同于赵明诚,他看中的实际上是李清照身边所携带的文物,在李清照并不愿意将这些东西与他共享时,张汝舟很快就露出原形。李清照在乱世之中始终携带这些沉重的文物,自然将其与自己的生命等同,断不肯轻易失去。但是张汝舟认为:你既嫁我,连你的人都是我的,你所拥有的东西当然也就是我的了。双方立场的不同导致了他们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彼此间的裂缝也越来越大,最终同床异梦。
张汝舟在发现自己并不能完全让李清照屈服后,开始恼羞成怒,最后完全顾不上文人所应该具备的风度,对李清照拳脚相加。于是,李清照决心和张汝舟离婚,并告发张汝舟有欺君之罪。
原来,张汝舟科举考试是通过作弊过关的,在娶了李清照后,张一时得意,就将这件事拿来夸耀。李清照在找不到其他更好办法的时候,只好选择走这条对自己也没有好处的路。依照当时的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是对是错,都要坐牢两年。
判决结果当然是李清照胜诉,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尽管李清照也要坐牢两年,但在当地官员的关照下,她仅仅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如此,李清照在这场离婚大战中,不仅成功地离婚,而且保住了自己的全部财产。
皇帝中也有运动健儿
文/倪方六
儒家理念在中国的流行,似乎给人一个误会,中国自古尚文轻武,对体育不重视。其实错了,在未开始科举考试取仕之前,中国古代一直提倡的是文武双全。有一副好武艺,好身板,比满腹经纶更实用。虽然没有“体育”这一词语,但并不影响中国古代重视体能的事实的存在。不只民间喜欢体育运动,不少帝王本身还是“运动健将”。像“举重之王”秦武王嬴荡、“足球皇帝”汉成帝刘骜、“马球皇帝”唐中宗李显、“棍术鼻祖”宋太祖赵匡胤、“摔跤牛人”元太祖铁木真、“投壶高手”明宣宗朱瞻基、“射箭神手”清圣祖玄烨等等。
在南京,也有一位达到运动健将级别的古代帝王,那就是梁武帝萧衍,他可是一位围棋高手。
梁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为数极少的高寿皇帝之一,活了86岁,在今天也算是高寿。梁武帝能活了那么大岁数,大概与其中年以后事佛戒色有关,但根本原因还是他自小重视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