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春晓的意思篇1
古诗英译 《春晓》 复合式解读 直感式解读
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这可以说是译界人士的共识。
诗歌作为人类社会文学作品发展中的精华一直在文学的殿堂里闪耀光芒。英国著名诗人Robert Browning曾做过类似这样的解释:诗歌是创作那一刻的灵感。诗人有那么一刻创作的冲动,创作出来以后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该如何为诗释义。诗的难解性可见一斑。释诗就已如此之难,那么译诗更是可想而知了。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大译家就提出“诗不可译”。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一句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成为“诗歌不可译”者们的有力依据。即使是主张诗可译的人士也提出要“以诗译诗”,“诗人译诗”。我国的著名诗人郭沫若,闻一多等都是持这种观点的。
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方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与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是迥然不同的。而唐诗最能体现这一点。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鼎盛时期而产生的一个奇迹。在形式上,唐诗讲求韵律格致;在内容上,则讲求一个“意”字。古人所主张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最好的说明。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是诗人的诗意不只在言内,更在言外。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神韵”、“意境”。要想将言外的“神”、“境”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很困难的,更何况要以诗的形式用重形的西文来表达呢?所以才有了大家的共同体会: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
虽然中国古诗难译,但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精髓,中国古诗还是要译的。但如何译?这是摆在每位译者面前的问题。本文拟就《春晓》的英译来试探中国古诗的英译。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简洁晓畅,读来朗朗上口。从字面看也易懂,但其内涵却是要好好体悟一番的。清王尧衢在为其注解中指出:此诗字字做“晓”字。第一句自不必说;第二句中,因鸟啼而示“晓”;第三句中,“夜来”示“晓”;第四句,一个“?”示“晓”。这一切若非细细品味是很难领会得到的。但这还不够,更深的内涵还深藏其中,需要慢慢领会。这点下文会再提到。让我们先看《春晓》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译文。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许渊冲译
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翁显良译
对照原文,我们可以看出,许译从形式上讲更接近原文,其对仗工整,简洁明快,与原诗十分相称,可以说是比较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音,形,义。而翁译在这方面却显得稍逊一筹。我们甚至可以说翁译极不“忠实”地对原诗作了处理。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传递原诗意象方面,翁译无疑占有绝对优势。翁译从更深层次上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雨夜睡得香甜的美妙情景,及伤感“春雨打击花落下”的痛楚意境,从形、神两方面表达了诗人惜春、爱春、伤春的情怀。
同一首简单明了的古诗为何在两位大译家手里却成了截然不同的东西?这是与诗的解读有很大关系的。张保红在其《古诗英译三题》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指出这首诗虽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然而言浅意浓。要读懂这首诗,仅从字面上理解是难以奏效的,从而提出了两种解读方式:复合式与直感式。这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导致两种不同的解读效果,他指出:复合式,即诗人抓住清晨睡起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但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漏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的感情轨迹,然后让读者沿着诗人的思维方向去丰富和补充。这种解读得出的诗的主题是惜春,爱春;直感式,即诗人亲历“春眠不觉晓”,亲闻处处鸟啼,亲受夜来风雨,亲见花儿纷落,这种解读得出的诗的主题是惜春,伤春。
回过头去再看译文,我们可以看出:许译采用了复合式的解读方式,他将诗人的直感和意识复合在一起对其进行理解,从而才有了他的译文;而翁译则采用了直感式的解读方式,从而他挖到了诗人的内在感受,也即挖出了原诗的深层意蕴,从而对原诗重新组合,通过对其意蕴的再表达再现了原诗。两相对照。我们可以感到第二种解读方式似乎更能突出诗人直感感觉的敏锐,也更使该诗具有诗意特征。而通过这种解读得出的译文也就更像是诗。所以有人认为理解原文总比译成另一国文字要容易些的看法对于汉语却不尽然。对于重意的汉语,尤其是其被应用到极限的表现――中国古诗,也许最关键,最难做到的还是在于理解,其次才是翻译。
虽然现今译界对不忠于原文的译文进行大肆批判,译界怪才林纾就是一例。但在具体问题上我们也要灵活对待才行。虽然我们不提倡林纾过分的乱译、改译,但其对原作“神”的把握却是我们该学取的。在译诗方面更是要如此。前文提到中国人注重的是“神韵”,是“意境”,而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方式却使其能在一些意象面前感悟到其所包含的“神韵”。但注重理性的西方人呢?他们能够领悟的到吗?如果他们不能领悟,那么我们的译诗还有什么意义,毕竟汉诗英译的目标读者是西方人,其目的是为了要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宝库。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古诗英译方面,我们要“深入意境,再创形象”。
深入意境,再创形象。唯有此,才能创造出适合目标读者口味、鉴赏力的诗作。不懂华文的庞德虽对中国古诗改容易貌,但他的诗作却体现了原诗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能让西方读者所喜爱,使他们得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不正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吗?当然要真的做到深入意境,再创形象并不是一句话的事。笔者比较了《春晓》的9种译文,发现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怕是只有翁教授一人。这就需要有志于古诗英译的译者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对中国古诗的鉴赏能力。只有挖出其深层的东西,才能对其进行完美地再现。
朱纯深教授在其《心的放歌》一文中指出:“诗,不是通过对其所指意义的解释而获得,而是阅读过程中因为用心的体验而产生,因为放心的翻译而驻留。这就是‘诗意’”。也许这应是每位译诗者所应记取的吧。
参考文献:
[1]朱纯深.心的放歌(二之一)――假设诗歌翻译不难[J].中国翻译,2002,(2).
[2]张保红.古诗英译三题[A].杜承南,文***主编.中国当代翻译百论[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
古诗春晓的意思篇2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小语第四册第二单元由古诗《春晓》、童话《丑小鸭》和儿童诗《春雨》组成。每篇课文都有插***,前两篇是讲读课文,《春晓》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诗句描写了春天早晨雨后初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思想感情;《丑小鸭》这篇童话讲的是一只丑小鸭,自从出世以后就被人看不起,谁都欺负它,被迫出走,最后才发现自己已不是丑小鸭,而是漂亮的天鹅;《春雨》是自读课文,这首儿童诗描述了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赞扬了小朋友顶着春雨种树,绿化祖国的行为。阅读本单元课文,使人感到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春意,述说着动人的故事。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从小要和善待人、正确认识自己的教育;了解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和春雨对植物生长的益处,教育学生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如何教好本单元课文,提出如下建议。
1.突出重点,学好生字、新词。本单元两篇讲读课文共有14个生字,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将音、形、义结合起来教学,又要各有侧重,突出重点。如《春晓》中“晓、眠、闻、啼”等字词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基础和能力,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字形和字义:“日”出为“晓”,闭目而“眠”,故“晓”为“日”旁,“眠”为“目”旁,“闻”是听,与耳朵有关,所以是门字里边一个“耳”,“啼”为鸟叫,所以是“口”旁。在《丑小鸭》一文的生字中,重点要读准“剩、瘦、除”这几个字的卷舌音,字形分析中要突出“瘦”、“越”两字的难点:“申”和“戊”的笔画笔顺。
2.加强朗读,帮助理解内容。本单元课文的文体是诗歌和童话,因此在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线,朗读训练的重点应放在重音与停顿上。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语言规律,加强学生对课文词、句、段的记忆,使学生不但理解内容,而且能化作者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特别是在古诗教学中,朗读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教学时,要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背诵和默写的目的,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3.借助插***,品味诗文意境。本单元三篇课文都配有相应的插***,教学时要借助插***的作用,诱导学生品味诗文的意境。如《丑小鸭》一文有四幅插***,要引导学生注意***与***、***与课文内容之间的联系,弄清故事发展变化的过程。《春晓》与《春雨》两课描绘的一幅是雨后,一幅是雨中春天鸟语花香的绚丽***景,这正是诗的意境。教学时可从***入手,***文结合,将学生带入画中,品味诗文意境。
4.运用旧知,学好自读课文。自读课文是供学生课余阅读的文章,没有学习生字的任务,一般不占用课堂上的时间,但教师必须启发诱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自己阅读课文。本单元中《春雨》这篇自读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充分运用在《春晓》这首古诗中学到的有关春天气候的特征以及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等知识自学《春雨》中所讲到的内容。
古诗春晓的意思篇3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诵读
对于春天,古往今来,太多的诗人用太多美丽的诗句对她进行了讴歌和赞美。是的,在这样的季节,无论用怎样华丽的辞藻去形容她、描绘她都不过分。春天一直是文人的宠儿,是他们笔下的骄子。古往今来歌春咏春的诗句便如雨后新芽,不胜枚举。虽然诗人的心情不一,让落在纸上的诗句或热情、或伤怀、或慨叹、或喜悦,但每一首诗句的字里行间都融汇着挥不去的春色春情。
明媚的春光里最适宜读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里有70篇古诗词,其中描写春天的诗词有13篇,从中足以看出从古诗词中感受春天是多么重要。教材的编写者也是用心良苦,一般都会把这些描写春天的诗词编排在春暖花开的第二学期,以便W生能入情入景地感受春天。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词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在遇到古诗词时,采用诵读中感受春天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口诵心想,咀嚼感悟,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更需要诵读。我国自古就有诵读诗词的传统,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诵读,但也同诵读一样,诵读古诗词会创造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诗词诵读中不知不觉感受春天的美,感悟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诵读方法来促进学生实现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对春天的感悟。
一、大声朗读法
大声读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因为大声读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从而可以将这种美还原。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时,让学生大声读,在大声朗读中熟悉诗歌,因为大声朗读,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让学生更快地熟悉诗歌。在熟悉诗歌后,让学生大声朗读时,在大声朗读中体会诗人杜甫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失所的生活后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只有大声朗读,才能体现诗人的“喜”,只有大声朗读,才能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喜”。
二、诵读想象感悟法
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将作品的形象在大脑的屏幕上描绘成一幅画,然后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蕴含的意义。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涌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是有着大胆的甚至梦幻的想象力。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呈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例如,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如何美?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甚至是闭上眼睛想象,才能感受到春天“红胜火”和“绿如蓝”是如何的美。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进一步张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意的深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想象中描绘它、欣赏它,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真正感觉到春天如诗如画般的美。
三、感情朗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感、思想,感受春天的美。为了更好地领悟古诗词的意境,通过感情朗读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把握诗的节奏、重音和语速,并通过边读边体会,边体会边读,揣摩古诗词中的情感、形象,以实现诵读中感悟春天春暖花开的意境,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例如,教学《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让学生用一种节奏读感受诗人笔下“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天,然后再换一种节奏读,再从中感受,让学生仿佛听到不同节奏的“莺啼”,或者快,或者慢,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在重音的运用方面也可以变换。例如“多少楼台烟雨中”,先是把“多少”作为重音进行朗读,感受楼台的多;再把“烟雨”作为重音进行朗读,感受春天烟雨朦胧的迷离。
四、吟诵法
古诗春晓的意思篇4
《春晓》中,旋律活泼、轻盈;鼓点由低鼓和***鼓敲击的均等的四分音符时值,简洁又富有朝气;低音用低沉的大贝司,为灵活的音乐打下坚固的堡垒;副旋律运用了多种乐器,有大号做低音填充,短笛、小提琴做高音旋律填充。副旋律运用在主旋律的长音处,正所谓“你走我停,你停我走”。像《春晓》这样热情洋溢的歌曲还有《咏鹅》《一字诗》《晓窗》《村居》《江南》等。当然除了欢快风格的曲子以外还有感人泪下的,如《游子吟》,此曲明显比《春晓》忧伤很多,由138拍的速度变为55拍,表达意境深远悠长。前奏以箫为主旋律,小提琴、古筝做副旋律,凄凉的箫声,古色古香的古筝,既抓住了歌曲的意境又赋予了浓厚的民族风味。像《游子吟》这种风格的还有《相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不同风格的古诗词歌曲使孩子们内心感情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词曲结合特色中国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其核心的价值在于其语言的自律美——音韵美;其内涵的他律美——意境美。首先看声调和音调:我们知道,中国人做律诗、律句等时,非常讲究音韵美,而汉语有一个区别于其他语种的重要特征就是具有音韵美,而音韵美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因为汉字有声调。古汉语的声调是四种:平、上(shǎng)、去、入,现代汉语也是四声:阴、阳、上、去。旧人以词作曲时,除了要求旋律的动听外,也要考虑词曲结合时的音韵美,因此,在作曲时,歌词中每个字的声调都必须考虑到,某个字是平声,那唱出来也必须是平声,是上声,唱出来也必须是上声,去声、入声也是如此。这就是所谓的“依字行腔”。再次关于平长仄短,通俗讲,一声二声统称平,三声四声统称仄。古诗词文(尤其是律体诗)里强调的平平仄仄,是对汉字的两种最基本的划分。在古诗词里其发生的基本要求就是平长仄短,在通常语言中也是平声长仄声短,相应的在歌曲里写作中也需要考虑这种因素。比如七言绝句:《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平起、首句入韵式,平生韵,下联上半联换韵处的仄声字“在”字四拍时值,与韵脚“关“还“山”三个字一样四拍时值,这与诗歌声律不符,没有考虑诗的语感和意境。但是整首诗还是基本遵循了平长仄短的规律,“月”比“明”时值长,“汉”比“时”的时值长,“度”比“阴”的时值长,而且曲风也符合了此诗的意境,深刻表达了人们对飞将李广的思念之情。
伴奏与古诗词的意境谷建芬古诗词童声合唱音乐的MIDI伴奏中,有民族乐器:古筝、萧、笛、琵琶等;西洋乐器:小提琴、大贝司等;流行乐器:吉他、架子鼓等综合乐器。既有古典风味又融合了现代的流行气息,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特色。虽然乐器的多种多样使得音乐内容丰富多彩,同时音乐风格也各有千秋,但是谷建芬老师却完美的将伴奏与古诗词意境相结合。比如像《游子吟》表达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伤感而又凄凉。伴奏中凄凉的箫声、古色古香的古筝声、还有那虚幻而又飘渺的小提琴声,紧扣古诗词的意境,将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像此种风格的还有《相思》、《赋得古原草送别》等都比较符合原诗的意境。
谈到人文阐释就会提及到“母题[1]”这个新潮的音乐概念。音乐的“母题”是指在音乐行为(包括创作、演奏、演唱)中经常出现的主题或题材。音乐母题的这种独特性是由文化赋予的,要想深入了解一种音乐,就必须了解这种音乐所经常表现的母题;而要了解一种音乐的母题,又必须了解形成这种母题的文化,把握这种母题所暗含着的深层文化意蕴。谷建芬古诗词童声合唱音乐的内容形式多样,《春晓》、《一字诗》、《出塞》、《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两声部作品,《七步诗》《静夜思》为三声部作品,《长行歌》为四声部作品外,其余都是单声部的,也就是齐唱型的。形式是音乐的外表,阐释是音乐的内在,究竟这些作品具有怎样的人文内涵呢?
(一)“月”的母题
“月”是自然母题的一种。谷建芬古诗词歌曲《静夜思》《一字诗》《长相思》就是以“月”为母题的题材。此首诗借助皎洁的月光抒发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借助月亮来抒发感情呢?这个问题蕴涵着丰富深邃的文化意蕴。“月”作为传统音乐的一个母题,其地位是十分突出的。在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种类的器乐中都可以看到以月为题材的乐曲。在古琴中有《关山月》《良宵引》等名曲;在琵琶中则有《月儿高》《浔阳夜月》等;二胡中有《二泉映月》《良宵》等;合奏中有《春江花月夜》《彩云追月》等。“月”在传统音乐的重要性是与她自身所含有的文化意蕴分不开的。这个文化意蕴即是:月象征着和谐、宁静、妩媚、休息和超脱,代表着中国文化中崇尚柔性的一面。谷建芬创作的《静夜思》,恬静、优美、和谐、飘渺。不但符合了古诗词的意境,而且还突出了月之美的特点,做到了将音乐与文化相融合,避免了将音乐作为一种科学的对象用科学的方法加以对待的弊端。
(二)“思念”母题
“思念”母题是情感母题的一种,主要指爱情思念和朋友思念。谷建芬创作的《相思》、《清明》《游子吟》《长相思》《赋得古原草离别》《明日歌》都有对恋人、友人、亲人的思念内涵。这些思念的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意蕴。谷建芬谱写的古诗词歌曲《清明》,描写了一个客居外地的人的思乡之情,但由于中国人对思念之情是含蓄、蕴籍、回环曲折的,所以此作品并没有直抒胸臆的表达自己多么的思念家乡,而是说想找个酒店,消消愁。借此来表达自己是多么思念家乡。词曲处理非常含蓄,有低回,缠绵的效果。
(三)“山水”的母题
古诗春晓的意思篇5
【关键词】讲一讲;画一画;演一演
《纲要》中语言领域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积极的进行思考探索:我们认为应该带领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不同季节的气息,从而丰富他们的想象、语言、情感,同时再为幼儿创设一个诗中优美的意境,通过师幼互动、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运用说、画、表演等方式,使幼儿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由情入景——理解诗意——尝试体验古诗意境,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素养和创新意识。而幼儿时期又是一个人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时期能大量记诵古诗,既可以锻炼幼儿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又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熏陶情怀,启迪智慧。那么如何进行古诗教学,发展幼儿的智力呢?
1 在讲一讲中理解古诗,发展幼儿的理解智力。
古诗的特点是简短、读起来比较拗口、含义深刻,对于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来说有一定得难度,但我认为只要理解这首古诗的意境,而且所选择的古诗的内容是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再进行教学朗诵感觉是截然不同。如: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就结合重阳节这一主题活动来进行教学的,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而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为了帮助幼儿熟悉理解这首古诗,我采取了讲故事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因为讲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教学活动,我就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将古诗编成了一个故事:我有一位好朋友,他为了工作独自一人离开了家乡,去了遥远的地方,每逢到了节日的时候,他在异乡非常得思念我们和他的家人,想我们登上了高山插茱萸,在插茱萸的时候就会思念他,想他现在正在做什么?通过听故事幼儿对古诗就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活动既能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又容易记忆古诗的内容。教育家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当我每周带幼儿外出参观、散步活动时,就会随时选择情景教幼儿学古诗。例如:现在正是花开的季节,我带领幼儿到室外寻找春天。我一边走一边朗诵古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生,花落知多少。幼儿在我的后面也情不自禁地朗诵着。幼儿在念古诗的时候脑子里仍然有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爱,可这些都是他们真实的表达,幼儿在不断地朗诵中,寻找着快乐,在快乐中喜欢古诗,同时幼儿在讲一讲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古诗蕴藏的含义以及深刻的道理。通过讲一讲幼儿的古诗有了一定地理解,那“悦”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孩子的理解智力也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发展。
2 在画一画中熟记古诗,发展幼儿的记忆智力。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因此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以后,在脑海中就能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我常常在电脑里收集***片,引导幼儿观看***片理解古诗的含义。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特点,4岁儿童更为典型,他们头脑中想象的事情都是生动而形象的,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是很具体,基于幼儿思维的特点我认为以绘画的形式进行古诗教学,教师可以一边朗诵古诗一边绘画,这样既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而且又能帮助幼儿记忆古诗。例如:古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画成四幅***画,第一幅春天的景色;第二幅画上许多的小鸟,这些小鸟可以在树上、在草地上或画在空中飞翔的小鸟,但是所有的小鸟必须是张着嘴巴,也可以是两只小鸟面对面好像在唱歌或说话;第三幅背景颜色是晚上的,再画上风和雨,画上的风和雨的线条要明显突出;第四幅画的是第二天的早晨,地上、小河里、都落满了花瓣。有了这样的四幅***幼儿能较快地学会古诗了。如我教古诗《一去二三里》先出示一幅完整的画面,让幼儿感受一下自然优美的田园风景画,接着念到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时,在原来的***画上再画上房子、亭台、花,这样既有利于吸引幼儿的眼球,又能帮助幼儿理解和熟记古诗。其实在画一画中学习古诗既能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帮助幼儿理解和“悦”读古诗,幼儿记忆古诗的能力也得到了飞跃的发展。
3 在演一演中“悦”读古诗,发展幼儿的模仿智力。
古诗春晓的意思篇6
关键词:古诗词;学习;技巧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60-01
学习古诗词不仅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获取智慧,更重要的是要传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文化。然而怎样去品味,怎样去感悟呢?多年的古诗词教学,总结了浅显的技巧赘述给读者,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一、品味古诗词的美
古诗词的美是品出来的。伤痛着她的伤痛,快乐着她的快乐,豪放着她的豪放,幸福着她的幸福。读古诗词,唯有这样才有品味古诗词之美。
1、静静听,品味古诗词的音与境的和谐之美。在静听配音朗诵时,随着古诗词与音符碰撞的和谐,你的心将步入古诗词和谐之美殿堂。读《孔雀东南飞》,可感受爱情浪漫的悲状与无奈;"读王昌龄得《出塞》可以感受“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精巧绝伦的写法与超时空享受!
2、把握全局品味意与境和谐之美。古诗词语言精炼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尽之意,同时古诗词非常形象,意与境和谐统一。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可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通常一定要对每一个词语都作确切的解释,这样做破坏了诗词所描绘的意境,连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也被破坏了。诗歌的意象和诗人的形象在最初的理解中,只是一些零散的印象,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一些有条理的生活***景和画面来,把自我融入诗歌中去,从而把握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这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能力培养方法。例如我在教学《玉楼春》时,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有的同学就问,为何说"绿杨茂密如烟"仍是"晓寒轻"的,我就指导同学们理解诗中的意境,"晓寒轻"其实作者是在写春意,写自己心头的情意。特别是一个"闹"字,突出了春意勃发,百花争春斗艳的情景,意境全出。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人的形象,融入自我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描摹一幅这首诗的画面,使学生充分感受其苍凉意境。
3、抓好"诗眼"品味神与境和谐之美。抓住"诗眼",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诗的"诗眼"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抓住这句作具体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就不难理解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了。再如辛弃疾的《鹧鸪天・代人赋》一诗,诗眼就在"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两句上,抓住这两句就可以提挈全篇,品味作者对农村田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的感情了。
因而,品味古诗词的美――通过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来实现的――常常表现在其意境美。因为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可是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进入诗词意境中的角色,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
二、感悟之古诗词的道
每篇古诗词都有其本质和内涵,仔细的揣摩都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古诗词往往以 "景""物""人""事""生活"来阐发观点,传达哲理,所以优秀的古诗词,既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给人以宇宙。因而学习古诗词要善于发现,善于感悟其中永恒不变的道理。
1、通过诗人的哲理理解"哲理"。借景说理。通过描写自然抒发内涵:这类诗词以景物描写寄寓某种道理或是为说理作铺垫如杨万里的《过沙头》: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此诗一二句写景。"地平江阔"是涨潮的结果,"气清温"说明潮势平和。第三句用"暗""无人会"作铺垫,"水痕"照应第二句,说明潮势极细微的变化,却只有篙师才能"识".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除此之外,还有即事说理诗、托物言理诗等,在此不复赘述。
2、通过古诗词的形象入手,进而由物到人(或到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把握诗歌所要阐述的"哲理".例如:《题西林寺壁》"纵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诗叙述诗人游览庐山时的印象,但若细加揣摩和推敲,就不难想见这首诗中锁蕴含的深刻哲理:如热恋时两人都会充满希望地早点过上幸福的两口家庭生活,但一旦成家,未几何时,家庭生活却又被诅咒为"爱情的坟墓";有失恋经历的人更会有这样的体会,与心爱的人时常在一起,并不觉得如何牵挂和留恋着对方,但一旦分手以后,却会对之思恋以及怀恋之情会油然而生――越是难得到的越是觉得珍惜和珍贵,这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有力注解吗?只可谓:"英雄常见亦常人" "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写照啊!
古诗春晓的意思篇7
一、“吟”诗,声情并茂的强力
中国语文教育深受孔子“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思想的启迪,“吟诵美读”是语文课程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说:“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渐染。”中华上下五千年,在浩淼的古诗长河中,有许多诗歌均以浅显含蓄的笔调,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或赞美自然景观,或表达思乡之情,或讴歌大好河山……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诗歌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帮助低年级的学生积累这些优秀诗文,诵读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即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然成诵。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入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变单一的学习为有序地引导,我在教学古诗词过程中进行了内容的整合。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诗词串联,如“春夏秋冬”系列,采用“春之歌”、“夏之莲”、“秋之月”、“冬之梅”四大篇章,用优美简洁的语句进行串联。导入:春天是一幅水彩画,艳丽而真切。春天孕育着生命与希望,春给人以鼓舞和信心,引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对它的赞美。可春天到底在哪里呢?从而引出贺知章的《咏柳》、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孟浩然的《春晓》……结束语:让我们生活有诗意,心中有诗情,做一名感情丰富,心灵高尚,会生活、懂生活、爱生活的人。“动物篇”“植物篇”,“花之语”“情之思”等等,把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的古诗词进行有效资源整合,因为有主题、有内容,古诗词的诵读就变得丰盈而充实,学生吟诵起来就容易把握语言情感,体会诗词意境,也容易积累和记忆。
二、“写”诗,龙飞凤舞的引力
书法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诗词与书法同是与文字有关的艺术。书法家吴善茂先生说得好:“书法是写字,但写字不都是书法。”优美的硬笔字和硬笔书法作品,能令人赏心悦目,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在“古诗文诵读”过程中,把古诗文教学和书法作品结合起来,开展一些以古诗词为内容的硬笔书法比赛,不失为一种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简短的五言诗,课内的李白的《古朗月行》《静夜思》《夜宿山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课外的《江雪》《竹里馆》《相思》等,都可作为书法比赛的材料。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春雨》和孟浩然的《春晓》,这是非常优秀的练字材料,我利用下午的文体活动课,指导学生进行写字比赛,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对别的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学生们发挥合作的力量,从写字质量和正确率方面进行挑选,对选出的优秀的作业每组再选出1名小评委进行再评价,最终挑出最优秀的作品进行表扬和张贴。教室的四壁,走廊的墙壁等都可以作为学生作业展示的资源,这些古诗词书法作品,既给班级中的习字优秀学生创造了展示机会,又让所有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积累优秀古诗文。
三、“绘”诗,妙笔生花的魅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朱光潜在他的《诗论》里也提出了“诗不是用来‘解’的,而是用来‘见’的”的观点。把古诗“译”成画,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实施拓展型课程的一种创新。课堂内,尝试诗画结合,美术和语文学科教学整合;课堂外,给学生创设拓展的空间和探索实践的平台。如教学《咏柳》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柳树迎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录像资料,然后让学生用画笔去赞美它。有的学生抓住柳树嫩绿的颜色来表现春天的到来;有的学生用拟人的方法把柳条画得像少女的头发,以表现柳条的柔美;还有的学生从写实的角度把迎风飘扬的柳条画得很逼真……然后,教师出示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让学生通过画柳咏柳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种方法既帮助了学生理解诗中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怀,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绘画的综合能力。“绘”诗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还提高了审美情趣和民族文化修养。以绘画的方式表现诗的意境,正是古诗词另类教学的魅力所在。
四、“唱”诗,余音绕梁的活力
古诗春晓的意思篇8
关键词:古典诗歌;汉译英;意境美;误译;异化
中***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59-02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吸引了众多中西学者竞相译介,他们为发扬中国古典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
然而翻译古典诗歌并非易事。不仅要求译者对诗歌本身所蕴涵意义有透彻的理解,更要求译者将其理解转化为另外一种语言。译者若要翻译出古典诗歌的韵律,节奏必定会造成英语读者的理解难度。但是如果从英语读者的角度考虑,那么有可能翻译出的作品似是而非,是诗歌还是散文,就无从判断。因此在古典诗歌的翻译方面,译者起着很大的作用。现以几首古典诗歌英译实例做一分析,探讨、归纳翻译应该注意的问题。
例一: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众所周知,意境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审美中心,它的最大功能是内足以书写怀抱,外足以感染读者[1]。因此翻译时就要翻译出非常开阔的意境美。
Chi Le River winds around Yin Mountains,
Like a huge yurt the sky envelops the plains.
The sky is so blue and the steppe is so wide,
As wind lowers grass livestock cannot hide.
虽然译文在转化过程中意思表达清楚了,但还是失去了某种意蕴,不像汉语那么能够引起人们的遐想,但是此翻译也遵照了一定的翻译体制标准,翻译中压了尾韵,读起来还算朗朗上口。
例二:
春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1. Spring view
On war-torn land streams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
In vernal town grass and weeds are overgrown.
Grieved oer the years, flowers make us shed tears;
Hating to part, Hearing birds breaks out heart.
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ing hair;
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pin.
此译文虽然形美上没有做到压尾韵,但是诗歌忧伤之情却被翻译出来。
2. Spring Perspective?
The nations has fallen, the land endures:
Spring tree and grasses flourish in the town.
Troubled by the times—flowers bring tears;
Dreading parting—birds startle the soul.
With turmoil of battle three months on end.
A letter from home is worth a fortune in gold.
Scratching these white locks makes them thinner;
As it is, they can barely hold a pin.
此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汲取了英诗的味道,并且也准确传达了作者的悲伤之情。做到了“意美”与“形美”。
3. A Spring View
As ever are hills and rills while my country crumbles;
When springtime comes over the Capital the grass scrambles.
Blossoms invite my tears as in wild times they bloom;
The flitting birds stir my heart as Im parted from home.
For three months the beacon fires soar and burn the skies,
A family letter is worth ten thousand gold in price.
I scratch my head, and my grey hair has grown too thin,
It seems, to bear the weight of the jade clasp and pin.
此译文在三个译文当中当属最好。不仅做到压韵,语言通晓易懂,诗歌的形、神也恰当的传达了出来。
许渊冲先生提出,译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但是“三美”不是并列的,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第三位的。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2]。
在翻译杜甫的诗歌时,首先要传达的就是“意美”。诗人的爱国之情,忧民之前必须翻译出来。
例三: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1. Sexual Morning
I don't wanna wake after an overnight fight
I find cock screaming everywhere i pass by
Sex blowing every night almost makes me die
Secret flowers fly and people just sigh
译文1纯粹属于误译。错误传达了诗人的意思。这样的译文只能让英语读者误认为孟浩然整日沉迷于美色,不做正事。
2. Spring dawn
Sleeping not knowing it's morning.
Birds are singing here and there.
Sounds of raining and winding came,
I wonder how many fallen flowers are there.
第2个译到了压尾韵,节奏和诗歌的韵律方面也被较完整地体现出来。
从本诗的两个译文来看译文是误译还是准确传达诗人的意思非常重要。误译产生的后果:1、对于作者的印象和人格产生负面影响;2、文化的失真。翻译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文化的交流,如若传达并为起到文化交流的效果,对本国文化进行扭曲传达,不如不译。所以作为译者的首要职责就是要在本国文化背景下,历史时代背景下,正确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这样才有翻译的资格,并且起到正面的文化交流的效果。
例四: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构思奇巧,通过柳来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袅娜多姿,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你可知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锋利如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1. Ode To A WillowThe big willow tree seems decorated with jade,Whose twigs droop down like so many a green silk belt.I didnt know who had its slender leaves made,
Until the February vernal wind like a scissors I felt.
2. The willow
The slender tree is dressed in emeraud all about ;
Ten thousand branches droop lie fringes made of jade.
But do you know by whom these slim leaves are cut out
The wind of early spring is sharp as scissor blade.
两个译文各有特色。翻译的都很好。第一个翻译较之第二个更胜一筹。第一个翻译标题上迎合了英语国家读者的口味,并且也传达出了作者的赞颂之情。用词通俗晓畅,又压韵。
不仅正确理解了原诗的意思,更加在译文中做到了文化传真。我们国家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的意思,形象的传达给了外国读者。遵循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技巧。
在翻译这首诗歌时,我们注意到译者使用了异化技巧。所谓“异化”也就是“异化翻译”,这种翻译刻意在目的语的文本中,在风格和其他方面突出原文之“异”。“异化”论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归化”论则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翻译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尽可能多地将原文的信息和效果在译文中体现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译者可能常常会感到左右为难,有时他应发挥目的语的优势,多一些归化考虑,而有时却只能多保留一些源语的特色留一点“洋腔”,多一些异化。[3]
通过对四首古典诗歌以及不同版本翻译的分析和评论说明不同的诗歌应该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例如敕勒歌意境优美,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景,因此翻译时就要翻译出非常开阔的意境美。在翻译杜甫的诗歌春望时,首先要传达的就是“意美”。诗人的爱国之情,忧民之前必须翻译出来。春晓的几个译文用来说明译文是误译还是准确传达诗人的意思非常重要。咏柳的译文说明了归化和异化的翻译技巧在诗歌翻译中的运用。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四个古诗的英译分析得出,翻译诗歌任重道远。译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且精通两种语言,对英,汉诗歌语言的韵律、节奏了解深透。并且要有正确传播中国古诗歌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古诗春晓的意思篇9
关键词:古典诗歌;意境美;语言美;鉴赏
中***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49-01
一、体会意境美
诗歌意境美是鉴赏的重难点,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要想尽快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形成诗歌鉴赏意识,提高鉴赏能力,必须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
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二、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而诗歌又是文学中最精粹的语言。要在短小的篇幅内表现丰富的内容,诗歌的语言必须凝练生动;要创造传达出含蓄隽永的艺术境界,诗词语言必须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古典诗词中的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其艺术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内容、技巧乃至风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于语言的表现。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1、品读诗歌语言的画面美。 中国诗歌讲究“立象”,“象”即客观事物,“意”即主观情感,意思是诗人的情意要熔铸在形象中,不要特别的说出来。例如:要抒发满腹愁思,就寄托在:“一江春水向东流”和“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画面氛围中。
2、品读诗歌语言的动态美。中国古代诗人特别强调用炼字、炼句来增强诗句的动感。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人格化的“闹”字,意态传神,动感十足。
3、品读诗歌语言的色彩美。诗歌的语言不仅要表现出形象和动态美,还要表现出物象的色彩。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李商隐《菊》诗“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在句中交错、编织色彩来展示和渲 染绚丽多彩的审美境界。
4、品读诗歌语言的立体美。诗歌语言的形象美还表现画面立体空间的拓展上。例如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上有暖日春山,下有花草沙滩,远有飞燕子,近有睡鸳鸯,高低富有变化,前后错落有致,形成了辽远深邃的空间立体美感。又如王维的“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一样具有气势雄浑的空间立体美。
三、培养学生综合鉴赏能力
1、要多读。这里的“多”有两层意思,一是对于每一首诗都要“多”读几遍,二是读诗的数量要“多”。古代学者朱熹云:“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带解脱,自晓其义也。”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逐渐形成较强的个人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尽量多地去寻找相同背景、相同题材、相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拓展阅读,引导学生把视野由课本延伸到课外。
古诗春晓的意思篇10
在语音造体层次的基础上产生意义单元层次,它是由字词及其句法结构组成的一个层次。这也是言意象关系中,还停留在言跟意的关系,也就是说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现主要是从字义、语词、句型、章法等方面入手对言意关系进行分析。
首先是语词意义的多义性。同一个语词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当中,虽然它本来的含义依然存在,但是因为上下文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该语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也要相应发生改变。比如说陆蠡先生在《囚绿记》当中写道“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这里的“绿”是一个名词,是文章描写的客观对象。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当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里的“绿”词性从名词或者形容词变成了动词,使……变绿,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春风的气势,色彩鲜明,表现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美感。
文学作品中的语词往往同时具有两种意义:字面意义和隐喻意义。大多数的文学作品当中的语词的意义都是按隐喻意义来使用的。例如人称小杜的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句就是说扬州路上有一个美丽年轻的女子,只有十三岁多一点点,如同那豆蔻梢头刚刚开放的花朵。这里用了隐喻,因为他没有在诗句中明显运用比喻词。又如,李青莲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把瀑布比作银河,把高度比喻九天,具体形象生动地描写出瀑布从高山上倾泻而下的壮观和气势。
其次,从句型分析入手。就以倒装句为例分析。作者通过对诗的句法进行颠倒,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态度。例如杜子美的《秋兴八首(其八)》中有一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从字面上看,似乎违背常理,香稻没有牙齿为什么能够啄鹦鹉粒,碧梧也没有足为什么还能够栖居在凤凰枝上。如果把香稻和鹦鹉的位置颠倒,把碧梧和凤凰的位置交换,那么这两句诗“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凤凰枝”就符合常理了。为什么子美要颠倒它们的位置呢?其实,如果不把它们颠倒过来,按常理那样就单单是陈述两件写实的事情。鹦鹉吃不完香稻粒,凤凰栖居在碧绿色的梧桐枝上。杜子美在这里运用倒装句法目的是为了强调香稻和碧梧,突显香稻的丰富,和凤凰居所的安逸,抒发了杜子美对盛唐美好生活的怀念。
最后,从章法上对意义单元层次进行分析。我们通过章法来探索作者在诗歌当中的抒情线索。元代范德玑在他的《诗格》里说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起”的特点主要有高唱(即景生情、渲染气氛、包举全篇),境界阔大,突兀。如:曹植在《七哀诗》的开头中写道“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这一句写实写月光照到哪儿,流光徘徊到哪儿,思妇的愁思就跟着流到哪儿,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氛围,烘托出思妇望月思念怨恨丈夫婉转的愁思,包举全篇。
“承”。律诗以第二联为承笔。这一联要与第一联的起笔衔接,或写意或写景,点题,还要为“转”作铺垫开启下文。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首联以锦瑟起笔,“思华年”包举全诗,颔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承接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追忆锦瑟年华。作者融情于物,将“晓梦”、“春心”借“蝴蝶”、“杜鹃”之物来表现属于写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古诗春晓的意思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