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阿Q是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的典型人物,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它概况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阿Q是一个现代的国人的魂灵,他这一典型,对于每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边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来,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这是阿Q形象的重要典型意义的一个方面,也是鲁迅对中国文学史的重大贡献之一。
关键词:精神胜利法 国民性弱点 典型形象 《阿Q正传》 阿Q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我麻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目的和特色是自欺、自解、自嘲、自我麻醉,它的普遍概况程度,不仅是超越阶级、超越时代,而且是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就这个意义说,阿Q表现了“国民性的普遍弱点”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夸耀先前的阔,设想儿子的阔,我过去比你阔多了,我的儿子将来也会,我的儿子阔了,我就阔了,和别人口角时,会瞪着眼睛说:“我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什么东西”第二、忌讳头上的癞疮疤,又说别人不配。第三、被别人打了,不能反抗,说儿子打老子,被赵太爷打了,会想:“现在的世界太不像话了,儿子打老子!”,但想起赵太爷这么威风,现在居然成了他的儿子,就得意起来。第四、他以第一个能自轻自贱而得意,甚至以作贱自己,用力打自己耳光来反败为胜,被假洋鬼子打了,以调笑,欺侮小尼姑博得闲人们的喝彩而对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轻松得飘飘然似乎要飞去了。第五、他健忘到近乎麻木,甚至以被侮辱被损害作为忘却的条件,常摆出挨打的架势,在被打以后,反而觉得了结了一件事而一无牵挂。第六、被捕以后,听审讯被抓进抓出,他想:人生大约有时不免要抓进抓出,他也就心安理得了。第七、画圈时,一心想画圆,画不圆了立刻想,孙子才画得圆,他是爷爷,不是孙子,又胜利了。第八、被杀时,高唱:“过二十年又是一个”。
凡此种种,都表现出精神胜利法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真正地作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行动。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时,他认为创作这篇小说并非在于塑造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而是着眼在刻画“国人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阿Q既不是“思想性的典型”、也不是落后农民的“阶级性典型”,而是一个“国民弱点”的象征性的典型。鲁迅指出的精神胜利法,确实是揭示了一种严重的国民性的痼疾,他通过阿Q典型性格的塑造,呼唤着要整个民族从这面镜子中获得自省的途径。
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谈谈:
第一、与阿Q的“游手之徒”的身份和阅历有密切关系。阿Q的小生产者和流浪者相结合的社会地位和浮浪生涯,决定了他的思想性格必然复杂,他不仅要接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思想影响和毒害,要沾染无产者的许多习气,还有来自小生产者落后生产方式的许多弱点,阿Q好逸恶劳,好喝懒做,思路歪了、酗酒、偷窃、斗殴、调戏妇女、种种勾当,自然都干得来,与此相联系,他生着和染着可诅咒的病症,事事陶醉于精神胜利法之中,也就成了合乎规律的现象。同时,在未庄,阿Q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地位,深受统治者和闲人们的压迫和损害,他无力反抗,无力改变,只好在精神上取得胜利。
第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近代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封建统治阶级面对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不断失败的处境,无法清醒地正视现实,承认失败,奋发***强,为维护其统治,就产生了既以自欺、亦以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从农民自身而言,奴隶的地位和反抗失败的历史,也是产生和接受精神胜利法的土壤,因此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的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阿Q这一典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可以在里面照出自己的或一形象来,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这是阿Q形象的重要典型意义的一个方面,塑造出阿Q的形象,是鲁迅对中国文学史的重大贡献之一。
总之,阿Q精神胜利法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广泛流传,在阿Q身上滋生和蔓延,表现为严重的形态,总括起来是这样的原因:封建统治阶级利用自己的统治,把封建思想和精神胜利法广泛传播开去,全体中国人由于处在共同的历史条件,都从天子的臣民变成了洋人 鱼肉,他们都不甘心接受这种局面,但暂时又无力改变这种局面,不得不在精神中寻求逃路,共同的历史条件和处境,使精神胜利法容易在全体中国人中传播,落后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旧中国、小农、小生产者是一片大海,他们在近代中国的悲惨命运是走向没落破产,分离出大批无业游民、流民,他们人数多,处境复杂,决定了近代中国社会有着接受和滋生精神胜利法的广泛土壤,阿Q正是在这片土壤中长出的一个尤物,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形成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2.《鲁迅研究》林志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说不尽的阿Q-无处不在的灵魂》中国文联出版社
(作者介绍:杨恒,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高三年级学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议阿Q的精神胜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