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互助的谚语篇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头雁先飞,群雁齐追。
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城。
团结加智慧,弱者胜强者。
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则存,***则亡。
墙倒众人推。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
群众心里有天平。
人心齐,泰山移。
人和万事兴。
人多好办事。
人多势众。
团结互助的谚语篇2
【关键词】英语谚语 审美 修辞格
1英语谚语(Proverb or Saying)总述
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文学的瑰宝,是英语民族智慧的结晶。英语谚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令人印象颇深,而且往往寓意深刻、富有哲理。曾任英国首相的John Russel说:谚语是One man's wit, and all men's wisdom(一人的妙语,众人的智慧)。英语谚语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语言特色,反映了英国劳动人民和作家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晶,具有生动形象,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
2英语谚语是美学修辞的典范
审美价值是自然界的对象和现象或人类劳动的产品由于具体某种属性而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能够引起人的审美感受。谚语作为千百年来人类劳动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能够教育人,而且经过去粗取精、千锤百炼,在艺术形式上也散发出美的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英语谚语的修辞功能按照现代修辞学的观点,修辞的目的在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前者又称为交际修辞(communicative rhetoric),后者又称为美学修辞(aesthetic rhetoric)。交际修辞,在内容的表达上偏重于炼字锻句、明确流畅,在形式的结构上偏重于平匀缜密、严谨妥帖,总体上讲究逻辑思维,叙述准确,鞭辟入里,以有效地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美学修辞,在运用逻辑思维的同时,偏重于随景应情,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修辞格唤起生动的意象,使语言文字新鲜活泼,意蕴优美,发挥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取得艺术性的表达效果。英语谚语是美学修辞的典范,是英语语言的瑰宝,是英语民族智慧的结晶。
3英语谚语中的修辞格
英语谚语中的修辞格众彩纷呈,比比皆是,它们往往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下面对英语谚语中的修辞格作一一例证论述,以便更好地理解、欣赏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提高英语知识水平和英语审美能力。
3.1比喻就是以此喻彼。它有一个基础(心理联想)和四项要素(即本体、喻体、相似点、相异点)。比喻可分为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隐喻(metaphor)和提喻(synecdoche)。
明喻(Simile)这是一种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修辞方式。基本格式是A(本体)+比喻词+B(喻体),即用比喻词与另一种具有鲜明的同一特色的事物联系起来,把抽象的东西通俗化、生动化、形象化,给读者造成深刻印象。
(1)Lovers live by love as larks live by leaks.情侣靠爱情生活,就像云雀靠韭菜生活一样。
(2)To marry a woman for her beauty is like buying a house for it paints.因为美丽而娶一个女人犹如看上粉刷去买一个房子。
暗喻(Metaphor)暗喻也是一种比喻,但不同于明喻的是它不用比喻词,把一事物直接当成他事物来描写,基本格式为A是B。
(3)The eye is the lamp of the body.眼睛就是身上的灯。
(4)Books are ships that pass through the vast sea of time.时光好比,书籍好比航船。
换喻(Metonymy)它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借与该人或物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
(5)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独燕不成夏。用独燕代替个别现象,意指不能凭个别现象作判断。
(6)What is learned in the cradle is carried to the grave.幼小所学,终生不忘。其中the cradle指birth, the grave指death。
提喻(Synecdoche)它与换喻相似,具有相同的表达效果。是以局部代替全体,或全体代替局部的修辞方式。
(7)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Great minds代指英雄,局部代整体。
(8)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干活。hands代指人,局部代整体。
3.2拟人(Personification)英谚将无生命的事物或者动物比作人(有时也将人比作动物或事物),使描写栩栩如生、趣味盎然,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往往增加了生动感和表现力。
(9) Hedges have eyes and walls have ears.篱有眼,墙有耳。
(10)An uncut gem does not sparkle.玉不琢,不成器。
3.3反论(Paradox)这种谚语看似荒谬,存在矛盾,细细品味,实则暗含着哲理和智慧,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11)Good swimmers are often drowned.善游者溺。
(12)Haste makes waste.欲速则不达。
3.4暗引(Allusion)即借用历史上或传统中的典故来暗指当今人或事,亦即借古喻。今其特点是不注明出处,不引全句。所以要理解其含义,需有相关的文化背景。
(13)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bringing gifts.敌不可轻信。出自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埃涅伊斯》,记述希腊传说中,希腊人攻打特洛伊城不下,就把藏有伏兵的木马遗留在城外,佯作退兵,特洛伊人将木马移入城内,结果希腊人里应外合,取得胜利。
3.5反语(Irony)即说反话,有人称之为讽刺,但有失偏颇,有时用来进行讽刺,但有时只是善意的幽默,并无讽刺意味。
(14)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时间的浪费者。
3.6对照(Contrast)对照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并列起来,互相衬托比较,或是把一种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并列起来,以便更加鲜明,更加全面地表现事物本质的修辞方式。
(15)A colt you may break ,but an old horse you never can.小驹可训,老马难教。
3.7夸张(Hyperbole)这种修辞故意以夸大事实,言过其实的表现形式去渲染客观事物,表达强烈的感情。具有诙谐、讽刺、褒贬之功能。
(16)A unfortunate man would be drowned in a tea-cup.人若倒霉,一杯水也能淹死。
3.8反复(Repetition)用来表现强烈的情感,其强调作用,而且可形成优美的节奏。
(17) Blood must atone for blood.血债用血来还。
3.9对比(Antithesis)。对比是利用反义词或相互对照矛盾的语言加强语句的气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8)Little strokes fell great oaks.水滴石穿。
3.10回文(Chiasmus)将其归为反复,称之为逆转反复(Antistrophe)。指的是两个语言单位通过互换位置表达两个相反相成的意思。
(19)Old young ,young old.年轻时老成,老成时才会年轻。
3.11省略(Ellipsis)即省略句中某些结构或成份。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又印象深刻。而且在英谚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四字或六字组成的短小精悍的省略句。
(20)No bee, no honey; no work, no money.没有蜂,没有蜜,没有劳动,没有收益。
3.12重复(Repeat)英谚使用省略使语意简明,但有时使用重复使语意突出。
(21)Let bygones be bygones.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3.13押韵(Rhyming)押韵法是重复相同的读音或字母进行押韵的修辞手法。谚语中使用押韵可增强音调的和谐与美感。
(22)Liberty is no license.自由不是特别通行证。(首韵(Alliteration)即在句子的开头重复相同的字母或读音。)
3.14双关(pun)双关就是一语双关,是指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两层不同的意思,借以使语言活泼生动,或借题发挥,创造一种滑稽幽默的效果。双关可分两种。语义双关。即利用一词多义的特点使语言表达的内容有两种不同的理解。
(23)If we don't hang together,we shall hang separately.如果我们不紧紧团结在一起,那就会一个个地被绞死。
谐音双关。即利用词义根本不同的谐音词构成的双关。
4结束语
泉水最清,谚语最精。英语谚语中修辞格的广泛运用,使之精练简洁、形象生动、韵律优美、寓意深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语言艺术美,富于韵律之美而不失含义的深刻,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却又处处展现艺术的感染力。通过对英语谚语修辞格探讨, 能够更好地有利里于学习者掌握英语的语言特点,?更生动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更深刻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这对加深理解、学好用好英语也是大有帮助的,使我们的英语学习和工作更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岳智强.英语谚语中的修辞格[J].***教育学院学报,2006,(3).
[2]杨建华.英语谚语中常见修辞格浅析[J].运城学院学报,2006,(8).
团结互助的谚语篇3
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谚语是语言的精华,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具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谚语也是一个国家人民日常工作经验的概括与总结,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语言,谚语的独特魅力在于它是民族文化的精邃.既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共性又反映了其个性:受该民族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审美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其谚语所涉及的内容差别很大。
1.生存环境的差异。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在历史上很发达;而中国地处洲大陆,土地是人们的生活所依。所以在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时,英语的表达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
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历史文化的差异。英汉谚语中,有些词汇或说法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因此,了解其历史背景,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英谚“Talk of the devil,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或“speak of angels and you will hear the their wings”意思接近于汉谚“说曹操曹操到”,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英谚“Love is blind ”源于西方神话中古罗马爱神 Cupid或古希腊爱神Eros (别称 the blind god),其对应的汉谚为“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英谚“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类似于汉谚“人要是倒霉,喝凉水都塞牙”,但二者去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英谚“Don"t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类似于汉谚“要倒贩槟榔到广东”,二者虽然都表示“勿多此一举”之义,但各自的背景不同:Newcastle是英国靠近产煤地的一个煤港,而广东则为中国南方热带省份,盛产槟榔。
英语和汉语之间虽有近似的谚语,但两者之间一方是来源于生活,另一方来源于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可直接对号入座。例如,“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近似汉谚“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前者来源于生活,后者却来源于神话。又如,“Don"t be a dog in the manger”类似于汉谚“别占着茅坑不拉屎”,前者来源于《伊索寓言》故事,后者却是来源于实际生活;再如,英谚“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类似于汉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而后者却是来源于历史传说。
3.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自主性。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体现了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谚语“Punctuality is the politeness of kings(守时乃帝王之理)”以及“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受其影响,汉语谚语中有着极其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汉语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集体主义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人们比较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肝胆义气和自然形成的责任意识。集体主义也体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国家”,因此有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典型特征。
团结互助的谚语篇4
语言之于文化,也象语言之于思维一样,是一种表达形式.因此,语言也是各种文化内容的载体.借助语言,可以触探文化的内涵;从表达形式的比较中,可以窥视文化的异同.比如,比较文学,比较语言学等.语言中一个丰富多彩,又广为流传的形式,便是'名言警句'.这些被广泛引用的精炼语句,往往积淀概括了人类文化经验的精髓,高度概括,又琅琅上口.又因为它往往触及人类生存的根本课题,且具有较深的历史渊源,所以不同文化中,往往可以见到相似的表达.学过外语的朋友多多少少都会接触过类同于本族语的名言警句.下面试举一些多年学习英文所积累的中英文名言警句,与大家一起欣赏不同文化的共同经验积累.
最相似的一类,其表达方式与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看起来就好像是直接的翻译.比如:
Tostrikewhiletheironishot.
趁热打铁.
Goodluckwouldnevercomeinpairs.
福不双至.
Fireprovesgold,adversityprovesmen.
烈火显真金,逆境识英雄.
Longhairandshortwit.
头发长,见识短.
Bloodisthickerthanwater.
血浓于水.
Ifyouwouldnotbeknowntodoanything,neverdoit.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Inunityhereisstrength.
团结就是力量.
Hewhosebellyisfullbelievesnothimwhoisfasting.
饱汉不知饿汉饥.
Easiersaidthandone.
说时容易做时难.
Idlenessistherootofallevil.
懒惰是万恶之源.
Wallhasears.
隔墙有耳.
这类对应谚语,从形式上几乎看不出任何文化差异.在谚语的起源上,有些甚至可能是相互的借鉴或翻译.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比较研究,或许会提供一些证据.但不同文化中能有如此相通的谚语流传,也说明人类社会的文化积累过程有很多基本的共同进程.
还有一类谚语,所表达的含义完全相同,但所隐喻于的事物略有文化上的差异.比如:
Betterbetheheadofadogthanthetailofalion.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Theforemostdogcatchesthehare.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Everypotterpraiseshisownpot.
老王卖瓜,自卖自夸.
Thefoxpreysfarthestfromhome.
兔子不吃窝边草.
团结互助的谚语篇5
我在教学中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中的德育因素,让学生在学唱歌曲后自己讲歌词改编成一个真实的故事,并在小组内表演出来,学生通过表演故事进一步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而且也体会着助人为乐的快乐。孩子们带着头饰表演着自己改编的故事,除了懂得了一些道理之外,思想上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有助于孩子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二、感知音乐内涵
音乐教学中绝大多数音乐老师都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发展学生的听觉,通过欣赏活动让学生在听中去培养自身感受音乐的能力,但是欣赏教学不仅仅只停留在听音乐的界面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听中去感受音乐深藏的内涵,在感受中获悉无声的情感体验,在感受中体会真善美与假恶丑,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品德教育。如在教学《三个和尚》时,我这样教学: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歌曲《三个和尚》,今天再来复习一下,在复习前先请同学欣赏下动画片《三个和尚》,好不好?生:听到动画片,学生一个个精神抖擞。师:播放《三个和尚》的动画片,放到“庙着火”时就摁了暂停,然后让学生去猜测故事的结局。生:有的说庙里因为没有水,庙全部被烧掉了;有的说有村民帮助扑灭了大火;也有的学生看过这个动画片,说出了动画片中的真正结局。师:其实这个故事起源于我国的一句民间谚语,听说过这句谚语吗?知道这句谚语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吗?生:一个和尚……两个和尚……三个和尚……生: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要勤劳等等。师:如果你是编剧,你会给这个动画片设计怎样的结局呢?生:大胆创编,师及时肯定。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完整地欣赏一下《三个和尚》的原乐曲,细细体会三个和尚的节奏类型和旋律的不同。师:用课件出示描述三个和尚的旋律节奏卡片,学生选择。小和尚的节奏稍快,旋律比较活泼,瘦和尚的节奏适中,胖和尚的要稍慢些,旋律略显笨拙。师:在学生正确选择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编自由表演。师:最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学习《三个和尚》歌曲后的收获。在教学中学生不难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
三、培养协作精神
团结互助的谚语篇6
摘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 更能折射出不同的文化信息。文章从地域环境。历史背景。国俗语义。价值观念这四个方面通过举例对比的方法,分析了英汉习语产生的涵义,指出不同的语言承载各自不同的文化,使英语学习者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汉习语,民族特色
作者简介:黄晓林(1963-),女,壮族,广西田林县人,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
[中***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143-02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经过千锤百炼而凝成的习语,它们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典故、俗语、谚语等,是一种历史和文化沉淀的产物 ,具有鲜明的文化烙印,意义和结构比较稳定。每个民族都有体现本民族文化的习语。这些习语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反映了该民族对世界、生活的态度和观点,是反映各民族文化差异的窗口。学习、比较和研究英汉习语,可使人尽情地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魅力。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缘由,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对习语这一典型文化现象有着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地域环境差异
英汉习语中地理生态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的形成。发展和 变有着重要影响。骆世平认为:文化的形成脱离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特定的地理环境科学造就了特定的文化,特定的文化又产生特定的表达方式。
1、地域生存环境差异
英国土地面积不大,但四面环海。航海对英国经济的发展和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起了重要作用。英国人在长期的海上生活中,把观察到的现象和积累的经验应用到语言中,形成了许多与海上生活息息相关的习语。如know the ropes原来指的是在帆船时代,船上众多的风帆都是由一整套绳索系统来控制的,熟练的海员必须对这些绳索的功能了如指掌,才能在变化无常的大海上操作自如;后来他们把这一习语加以引申,用在其他地方表示知道窍门的意思。类似的源于海上生活的习语很多。如:
Let another’s shipwreck be your seamark.
别人的沉船,就是你的航标。(对应的汉语谚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As close as an oyster(对应的汉语谚语:守口如瓶)。
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
积聚成多会沉掉航船(对应的汉语谚语:水滴石穿)
Plain sailing(对应的汉语谚语:一帆风顺)
上述谚语都能体现英国岛国文化的特点。而与它们相对应的汉语谚语都有大陆文化的特点。中国的航海业未能成为国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航海有关的习语数量较少,汉语中的海多有神秘、遥远、不可思议的意义。石、树、缇、路、车都和陆地活动有关。这些表达方法,无论是英语的,还是汉语的,都是比喻用法。英汉语的鲜明区别在于英国人用航海经验作为生动机智的谚语的源泉,而中国人却从陆上活动的经验中吸取营养、产生谚语。
2、山川物产的差异
英汉习语中也明显地体现出山川物产差异。我国盛产竹子,汉语中有很多习语与竹子有关。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竹报平安等等。例如;中国人常用“雨后春笋”来比喻新事物蓬勃再现。而且中国历来文人赏竹、咏竹、慕竹之高洁与坚贞。如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咏竹名句,千古流传。竹之神韵,修竹挺拔,高风亮节,清风拂影。反映了中国人的高尚情趣,凝聚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虚心、坚贞、旷远的文化心理。欧洲特别是英国不是竹子的产地,英国人在本土没有见到过竹子。根本不知道竹子长的是快是慢,根本无法想象“雨后春笋”的气势。所以,在英语里没有任何的联想意义,也不可能有同竹子有关的习语。
二、国俗语义的差异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两种语言中具有同一实体指称意义的词语,其国俗语义都往往大相径庭。
汉语中有“狗急跳墙”比喻坏人走投无路时,不择手段地蛮干;“狗仗人势”比喻走狗、奴人依仗着主子的恶势力欺压老百姓。中国有句俗话说“挂羊头卖狗肉”这体现出汉族褒羊贬狗的传统特点。中国人一般都认为狗是比较卑贱的动物,所以狗常用来形容坏人坏事。而英语中有关“dog”习语有:a gay dog(快活人),to 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助人于危难)。再如“老狗”和“old dog”表面上看是对应的词语,但它们的国俗语义却不同:前者是骂人语,后者含褒义,指“年事已高而经验丰富的人”。这些都体现了东西方对狗的不同的传统看法。
国俗语义差异还体现在英汉习语中设喻的喻体不同。如:英民族用狮子而汉民族用老虎来比喻权利,勇猛和危险。这是因为在汉文化中“虎”乃百兽之王,如“虎跃龙腾” “虎踞龙盘”等词语中的“虎”都有“兽中王”的宏伟之意。“虎”用来比“勇猛威武”、“生龙活虎”等。
在习语方面,英汉的对应词上也出现了一种不对等的部分对应,即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的却是相同的国俗语义。例如,
“to rob Peter to pay Paul”和“拆东墙补西墙”,“the kiss of Judas”和“口蜜腹剑”,“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和“挥金如土”等等。
三、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人有着很强的家庭观念,“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相比之下,英美的家庭关系松散。对于婚姻,英美人特别注意爱情这一前提,而中国人对爱情很含蓄、深沉、保守,很少有爱情方面的习语。
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汉语“独木不成林,单丝难成缕。”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英美价值观念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自主性。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Don’t expect strangers to do for you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self(不要指望别人为你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表明每个人是自主的,***的,而不应该依赖别人而生活。
英美价值观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体现了进步观中的财富无限论。谚语 “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
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
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社会关系取向方面。中国传统价值伦理原则的核心是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仁爱思想。孔子思想中的“仁”是道德的最高原则。这种原则就是要舍己利人,舍己爱人,而且强调这种爱应该是从无私的动机出发的。正因此才有相传宋代王应麟《三字经》的总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种人性论观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西方古代哲人,尤其古代宗教先知是明确的人性本恶论观点的代表者。基督教《圣经》和基督教神学中关于人性本恶论的观点普遍地为西方人所接受。“Who sows ill reaps ill.”(谁种下灾祸,谁就遭殃。)表达了人性本恶的观念。
四、历史背景的差异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的痕迹主要存于习语当中。英语习语背后都有一个历史故事或传说。如;“drop the pilot”原为航海用语,指船到泊或过了险区后,就叫领航员下船。1890年3月29日,英国《笨拙》(Punch)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画的是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Bismarck)身穿领航员服装,被解除职务。此人曾任首相等职,为德国在澳洲确立霸权地位立下汗马功劳,后因与皇帝威廉二世意见不一,于1890年3月被解职。Drop the pilot便被用来表示成功后抛弃得力助手或功臣,相当于汉语的“过河拆桥”之意。
英语习语源自古希腊的较多:Achille’s heel “唯一致命的弱点”,cat’s paw直译为“猫爪子”,源于《伊索寓言》,比喻“受人愚弄或被当做工具使用的人”;Pandora’s box直译为“潘多拉的盒子”,意为“无穷的灾难”;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直译为“披着羊皮的狼”,意为“危险人物,貌善心毒的人”,源于《伊索寓言》、还有sour grapes“酸葡萄”(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聊以自慰)。中国的习语许多是和特定的历史内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联的。如秦汉之际,山东出了不少丞相(萧何、曹参、韦平、孔翟等),山西出了不少名将(白起、公孙贺、傅介子、成纪等),所以汉时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习语。三国时代的吕布,人美勇武,所骑的赤兔马骄骏善弛,所以流传“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一说。宋代的名将岳飞用兵“善以少击众”、“猝迂敌不动”,所以金兵中有此说“撼山易,撼岳家***难”。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家喻户晓,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条习语“死诸葛走生仲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与古希腊、罗马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深地打上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烙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成一体,古时几乎没有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
结束语
我们进行英汉 idiom(习语)文化差异性比较研究,是相对于英汉习语相同性而言。任何语言,它们之间一定会存在着相同的结构、表达方式。对其差异性的探讨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准确理解和把握文化所赋予英汉谚语丰富独特的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把握这两种谚语必须建立在其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理解其蕴涵的哲理以及幽默所在。
参考文献:
[1]李红.从英汉习语看民族文化特征[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黄碧蓉.翻译视角下的习语文化差异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3]刘振铎.汉语辞书大全.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3.
团结互助的谚语篇7
【案例背景】
本节课所选内容为Unit 5“Together We Are Stronger”的“reading and writing”,旨在让学生知道成为良好的团队合作者是职场必备的软技能。该单元的warm up,reading,writing,real life skills 和further reading 都是紧扣主题,可为这堂课所使用。于是,我把整单元进行适当重组,以“导入―读写”为主要内容,融合real life skills和further reading,以职场中团队合作能力作为重要软实力为契机展开,围绕团队合作的典故成语、探讨团队合作的内涵,进行团队合作能力测试、参与团队合作游戏等组织教学,旨在营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体验什么是团队合作的精神本质,学习如何成为一个良好的团队合作者,落实“做中学”的人本教育思想。然而,我自认为内容生动、设计巧妙的一堂课却依然给我留下了不少遗憾。
【案例呈现】
教学片段
在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三步:第一步,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和《三个和尚》的典故,引起学生对团队合作话题讨论的兴趣,并利用句型进行词汇的训练和观点的表达。第二步,让学生展示他们课前预习时从网上搜到的与团队合作相关的英语谚语。第三步,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过渡到读写部分。第一步时学生凭借对两个典故的理解和我给出的句型“In my opinion,I think_____ is a successful team,because_____.”顺利地、正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意识到处处存在团队合作,达到目标。
但是在让学生展示他们从网上搜到的谚语时,却没我想象的那么顺利。在教学设计时,我就在展示的方式上举棋不定,是让学生口述,还是让学生写到黑板上呢?口述可以节省时间,但其他学生可能不一定听得懂;黑板板书更直观些,一目了然,如果有不懂的我解释起来也方便很多,但不足的地方是很耗时。考虑良久,决定还是要保证学生的理解,我选择了让学生板书,而且为了节约时间,我还规定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只写两句。但即便如此,学生写字很慢,两句话写到完还是用了较长时间,而且还出现了我没预想到的情况:有两组写了“Everybody hits a man who is down.”(墙倒众人推)。我当时愣住了,这是有关“团结”的谚语吗?还两组都写了。幸好在略作解释后学生都认同这与“团结”无关。其实课后想想,展示学生的成果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有实物投影仪是最好的,在没有的情况下,也可以把学生的成果拍成照或输入电脑用多媒体展示,这样可以省时不少。
【案例评析】
一、课堂总结
(一)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课堂延伸
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
1.布置学生课前以小组为单位在internet上查找相关teamwork的英文习语,并在课堂上展示成果,帮助他们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探索者,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收集信息、查阅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把阅读和表达结合起来。另外,这个活动还有利于把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文化背景的学习融合在一起。
2.以电视访谈节目的形式,由六位学生再现了课文内容,让学生深刻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及如何做到“团队合作”。以此作为阅读后的一个拓展和升华,把阅读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先进行有效地“输入”,为进行有效地“输出”打好基础。
3.从导入部分的***片展示后用一句话总结“teamwork”的重要性,到写作前句型的归纳总结,再到总结时回答“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好的团队合作者”,整堂课各个环节都有适当的升华和有效的“输出”,体现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想;同时,重点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述个人观点的能力。另外,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发表观点,因而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二)以方法为载体,注重课堂效率
本节课中,我主要使用了下列几种教学方法:
1.任务教学法
现代教育者认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必须使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因此,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形式多样的任务,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学习。
2.激趣法
在导入部分通过PPT课件播放不同***片,帮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认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团队合作能力测试,激发学生养成合作精神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快速进入下个环节的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法
以六人为一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实现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用集体的智慧,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寻找在探究中的乐趣。
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避免教学手段使用僵硬化
用课件上课使课上不能出现“变数”,必须按部就班地按照预设的步骤走到完,不能根据课上情况进行取舍或调整顺序。比如说这堂课中习语的展示,在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成果后,我已经没有必要再补充,但是已经做在课件里了,不得不展示。
(二)避免教学内容设置表面化
本节课课文难度不大,易于学生理解,但活动较多。一是为了能用多次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感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二是想把好的活动、好的点子都用到课上,使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都得到锻炼。
(三)避免教学过程实施功利化
语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注重向学生传授各方面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具体说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中语言难点的分析和训练,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那些含有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内容的语言现象,并结合这些语言现象,广泛地向学生传授文化、语用、认知、文体等方面的知识。
总之,这堂课的“遗憾”告诉我:预设重要,课上的生成更重要。我要选择最佳方式组织好各个环节的活动,课前的“计划”应当服务于课上的“变化”,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我要继续这堂课的“优点”,让以后的教学少些“遗憾”。
团结互助的谚语篇8
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修订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从2004年高考和2005年复习备考情况看,考生对于“成语”比较熟悉,而对“熟语”相对陌生一些。因此,提醒考生备考熟语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熟语特点
所谓“熟语”,是指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一般来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构的稳定性。熟语的结构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乱加改动。如“瑕不掩玉”不可改成“玉不掩瑕”;“胸有成竹”不可改成“有竹成胸”。
2.形式的独特性。熟语的形式与一般词语有别:成语多为四字格,如,毛遂自荐。惯用语多为三字格,如,敲边鼓。谚语、格言多由两个短句构成,如,人心齐,泰山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歇后语多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比喻,后半部分是释义,如,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
3.表意的整体性。熟语作为“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其意义往往是一个整体,不能按照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有的熟语经常使用的是比喻义。例如:(1)鸡蛋里头挑骨头(谚语):比喻有意挑剔。(2)以管窥天,以蠡测海(格言):比喻所见狭小短浅。(3)卖油娘子水梳头(谚语):比喻把自己的东西送了别人,自己要用时却没有。(4)放空炮(惯用语):比喻说空话,不干实事。
二、搜集常用熟语
所谓“常用熟语”,即活跃在现代汉语中的熟语。例如:(1)望梅止渴(成语):比喻借空想来安慰自己。(2)钻空子(惯用语):利用漏洞进行对自己有利的活动。(3)风无常顺,兵无常胜(谚语):比喻做事不可能一直顺利。(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格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受侵蚀。(5)狗咬耗子——多管闲事。(歇后语)
《高考》杂志2004年第11期和第12期刊登了江苏省阜宁中学姜有荣老师整理的《高考语文常用熟语100例》,考生可以查阅。
三、知晓熟语考查形式
1、可与语音题结合起来考查字音。
2、作为选择题中的错别字选项出现来考查字形。
3、将成语和谚语、惯用语等混在一起,让考生判断使用的正误。这一类题型是高考熟语考查的最主要形式,考生应在这一题型上下功夫。
4、有可能结合名言名句来考查熟语。如:(1)《醉翁亭记》中有个熟语______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意义比较接近。(答案:醉翁之意不在酒)(2)与“好死不如赖活”意义相反的熟语是_____。(答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5、作为语言综合运用题出现,写一段话,要求在所写的一段话中用到某个熟语。例如:请用“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一熟语写一段话,不少于30字。
示例: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反对***八股》)
四、加强熟语考查适应性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就连和东方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情人节、愚人节,也大有席卷华夏之势。
B、共同犯罪,特别是重大经济犯罪,案犯之间盘根错节,每个案犯的存在都以其他案犯为条件。借用“拖泥带水”的说法,他们互为萝卜,又互为泥土。在这种情况下,“拖泥带水”就不可避免。
C、或者是他们饱汉不知饿汉饥,不知道民工等着这钱去治病救命,等着这钱给儿子交学费。
D、记者最近在一些县市农村发现,少数学校在教学楼、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危房改造中,有“等、靠、要”的思想和“乱花钱”的倾向。有的地方怨天尤人,抱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态度,一味请求上级倾斜,而不是自力更生、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资金困难。
分析:B项“拖泥带水”是比喻做事不干净利落,在句中使用不正确。应该用“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A项“八竿子打不着”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C项“饱汉不知饿汉饥”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D项“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比喻态度强硬、要求强烈的单位或下属能得到更多的照顾。
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俗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为了保持自己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重拾往日的辉煌,大众集团这次真是不惜“血本”,情愿花费巨额代价作赌注。
B、开门一看,原来是大学的同学大张和他的表弟小李。无事不登三宝殿,在一番叙旧之后他们便开始直奔主题。
C、所以他们只是在规定的“权力”范围行使职责,市委书记能说什么呢?他也不能越权啊!那是各部门的“一亩三分地”,别人无权进行干预的。
D、法海和尚见许仙不答应,就快刀斩乱麻,把他关了起来。
分析:D项“快刀斩乱麻”比喻果断地处理棘手的问题,在句中使用不当。应该用“不管三七二十一”(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A项“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比喻要达到某一目的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B项“无事不登三宝殿”指没有事情就不上门。C项“一亩三分地”形容所属地盘、势力范围。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记得有一次妈妈生病了,她都坚持要我背乘数表,背不出就不准我吃饭。妈妈唱白脸,爸爸就唱红脸,所以当时我更喜欢爸爸多一点。
B、中国有句俗话,谓之“好了伤疤忘了痛”。但是,我们中的有些人不仅健忘,而且麻木,竟至伤疤还未好就已经忘了痛。
C、大凡贪官都喜欢唱主角——而且是反腐倡廉的高调。究其缘由,一为恐慌,二为掩饰。
D、在春运安全最关键时刻,南充两个乡镇***、***府竟关门闭户,无人上班值班。昨日记者从南充市有关部门获悉,两个“唱空城计”的乡镇***书记受到停职检查处理。
分析:C项“唱主角”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在句中使用不当。应该用“唱高调”(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A项“唱白脸”指扮演反派的角色。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B项“好了伤疤忘了痛”比喻过上了舒心的日子就忘了过去的苦日子。D项“唱空城计”比喻掩饰自己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比喻某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不在;也形容肚子饿。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原安徽省副省长王怀忠已被执行死刑。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个被群众叫做“王坏种”的腐败分子靠贿赂上级一路青云直上,靠大搞劳民伤财的***绩工程成为***界明星,卖官鬻爵,索贿受贿,把阜阳搞得乌烟瘴气。
B、就业问题时常困扰着大家。没工作的人找工作,有工作的人又存在着随时被炒鱿鱼的危险。
C、因为资金紧缺的原因,将于今日开幕的第六届长春电影节走到了一个骑虎难下的境地。虽然开幕式闭幕式请来了不少港台明星撑场面,但真正唱主角的电影人却寥寥无几。
D、没有证据就是诽谤,我让她吃错药。
团结互助的谚语篇9
【关键词】彝区;乡风文明;关键环节
昭觉是全国最大少数民族聚居县,地处川滇黔结合部的乌蒙山片区,集***老区、彝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于一体。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封闭自守、不求进取、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生活态度,使区域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交织。昭觉县新农村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部级贫困县,昭觉县目前广大农民仍未脱离温饱线,如何加强民族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对实现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与管理民主”,道德建设是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和动力。彝区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育程度等的特殊性,其乡风文明建设的特点、内容、形式以及存在的制约因素不同于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必须充分结合彝区实际,客观分析并探索新型农村社区居民道德的提升的现实路径。
一、教育对凉山彝区新农村乡风文明道德建设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由于经济条件、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生存环境等不相同,形成了本民族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如尊老爱幼、互相帮助、扶贫济困等优良传统,其特点具有自发性、淳朴性、民族性和权威性。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如《论语》《道德经》《三字经》《弟子规》等在孩童启蒙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彝族也有作为其核心价值观的传统彝文典籍,如《玛牧特依》《勒俄特依》《尔比》《妈妈的女儿》等,作为彝族家庭教育启蒙性的传统教育经典,广泛传播于婚嫁场所、家支集会地等[2]。
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认为:传统意味着许多事物,就其中最明显、最基本的意义看,它的涵义只是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任何墓去延传至今的东西[3]。彝区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要弘扬民族传统道德中所包含的文明、勤劳、善良、诚信、团结、和谐等精神,形成适应时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新农村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需要我们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积极探索、创新,以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不断提高新时期农民的道德素养,创立符合时代精神的乡村文明,挖掘道德资源,包括对家规家训的重释与对传统乡规民约的现代转换[4]。少数民族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民族传统道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凉山彝区道德教育路径选择
(一)开启家庭教育的启蒙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传统道德教育首先要通过家庭教育的启蒙来实现,通过父母在家庭日常生活、共同活动、人际交往中,践行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孝顺父母、礼让宽厚、互助友爱等传统道德元素的言传身教,使孩子感受到传统道德的熏陶,同时,对孩子品格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5]。
(二)注重学校教育的实践性
学校教育是践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教育者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案例研究、辩论会、视频***像、故事会、课堂讨论等方法,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人文价值熏陶结合起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拓展、挖掘、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传授具有传统道德内涵的戏曲、谚语、歌谣、碑刻铭记、民间神话传说、风俗习惯和娱乐活动等口头故事,让受教育者在充分了解家乡传统风俗文化的基础上,培养乡土感情,以达到发扬传统道德的作用。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深化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力求建立有针对性和有效的德育教学体系。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浓郁的传统文化熏陶氛围,在走廊、教室、宿舍、办公室等铭刻历代先贤们践行传统美德的华美诗篇或动人故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首先,教育者在乡村学校举办历史事件演讲、优秀古诗文朗诵、征文、歌咏、摄影等比赛以及民俗技艺训练、参观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组织电影和宣教片的观看等相应的以传统道德教育为旨的文体、社团或其他课外活动。其次,道德教育要与社会生活实际相适应,将传统道德的继承与现代文明的渗入相结合,赋予忠诚勤劳、理解谦让、诚信和睦等传统道德元素新的内涵;最后,要发挥传统道德教育的世代延续性,在潜移默化地熏陶下使其深入人心。
(三)延续乡规民约的传承性
民间风俗如农谚、传说、民谣、地方乡村谚语、歌诀以歌谣谚语、民众读物等文学形式,乡规民约、风俗习惯、信仰文化等制度与非制度形式,民众娱乐、传统活动等系列活动形式,融于乡村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乡村德育的载体。乡规、村规、族规等道德规约起着维护乡村文化传承和社会秩序的习惯法作用。村规民约在维护农村生产经营秩序、稳定公共秩序、移风易俗、推动乡村道德建设等方面都起到独特的作用[6]。
三、凉山彝区道德教育关键环节
团结互助的谚语篇10
摘要:互文性理论近年来在翻译研究中被广泛应用,而商标名称作为广告的重要部分属于功能型文体范畴,其语言的目的和功能决定了广告商标翻译必须以目的语消费者为中心,投其所好,吸引潜在的消费者购买所推销的商品或服务。所以本文指出译者要将互文性与广告商标翻译巧妙地结合起来,巧妙运用互文因素激发人们记忆存储中熟悉的文本和己有的文化知识,引起消费者的联想和共。
关键词:互文性;广告商标;翻译
一、引言
互文性,也称文本间性,由法国文论家克里斯蒂娃博士率先提出,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转化、吸收和指涉,文本的这种特性也因此被称为互文性。互文性从最初的在法国学术界的生根发芽到受到各界的关注与传播的40多年的发展和流变中。互文性作为解读一切文本的工具与前提,注重挖掘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突破了传统分析文本的做法,但跨语际互文性的理解,却由于不同的语言习惯和社会文化差异,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孙,2007)。从已有的研究语料库来看,绝大多数学者对互文性的研究都趋向于文学赏析这一领域,也有部分将其与新闻、广告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但是从互文性视角来看广告商标翻译的研究甚少。因此,笔者从广告商标翻译这一领域与互文性的交集做简要研究,阐述互文性在广告商标翻译中表现出来的重要价值。
二、广告商标与互文性
广告商标作为企业和商品的“门面”,最先承担着吸引顾客的职责。因此,广告商标必须引人注目,具备“注意价值”和“可读性”(许建忠,2001)。广告的商标语言常常借助一些特殊表达手段,促使人们产生联想,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或者通过相似的情景或语境,使读者产生某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激发人们对某种产品的欲望,因此,广告文本常与其他文本形成一种互文性关系。
广告文本中常见的三种互文关系包括:(1)引用,即直接引用前文本;(2)典故,即在文本中使用出自圣经、历史故事、神话、章话、民间传说、宗教故事及经典作品等等之中的原型;(3)仿拟,即故意模仿现成的语言形式(如人们所熟悉的谚语、俗语、成语、名诗、名歌等)形成新的词语句篇的一种修辞手段(杨全红,1997)。
三、互文性在广告商标翻译中的应用
就广告商标翻译而言,“忠实”并不是第一性的。广告商标侧重效果和联想力,这意味着在广告商标翻译中,译者其实是在从事一种再创作,应尽可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既合乎日标语文化又能够反映产品质量可靠形象的同时,还要注意语言新奇,引起消费者注意,在顾及普通消费者的语言水平的同时,使广告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何晓喜,2000)。 在这一过程中,互文性是可以用在广告商标翻译中来帮助译者满足这些要求的。
1.互文性与联想价值
广告中的互文性情景可以巧妙地暗示所推销产品的某些特征,鼓励读者进行思考和相关的联想。倘若观者经过一番玩味才悟出广告的奥秘,那么,这种解开谜底般的就很有可能增强广告的说服力。例如,我国著名电脑品牌“联想”,其原来的外文商标名本是Legend,可是Legend这一商标却早在很多国家就被注册过。为了创新其独一无二的商标名,拓展国际市场,联想集团最终将其英文商标改为Lenovo。Lenovo是新造的词,第一个音N与联想的“联”字具有语音上的相似性,而novo具有“新的、创新”的意义,预示不换名后的联想是新生的联想、具有创新力的联想。
2.互文性与记忆价值
广告商标应具有充分的记忆价值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商标译者在翻译时若能善于利用互文性原理,灵活引用、拼贴和仿拟目的语中脍炙人口的诗句或谚语对译入语消费者进行宣传,不但能够增加译文的可读性和易记性,有时甚至可以带给译文意想不到的诗意美感。宝洁公司商标P&G翻译成中文为“宝洁”,与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词语“保洁”谐音,消费者很容易就记住了它的名字。其旗下产品如洗发水Rejoice译为“飘柔”,译自头发的飘逸柔顺;Head&Shoulder译为海飞丝,意为飞扬的秀发,其中文译名都是普通常用的字词,而其产品作用也一目了然,既有立体美感又让人印象深刻。
3.互文性与注意价值
译者在商标翻译中应尽可能地利用目的语的文化和语言中的互文因素借助有独特创意的表现手段来追求自身产品吸引注意的最大化。如我国著名电器商家海尔集团的商标英译名也是一个成功运用互文性的例子。海尔的英文商标为“Haire”,不仅与中文海尔音近,而且与“ higher”同音,让人联想起奥林匹克精神“Swifter,Higher,Stronger”(“更快,更高,更强”),不仅名字清新易记,海尔集团不断追求产品更高质量、服务更加完美的宗旨,通过其英文译名很好地传达给了顾客。
四、结语
本文作者从广告商标这一特殊翻译题材的特点入手,针对广告商标之于其他文体在语言和文化上的不同,所以本文提出互文性理论应作为广告商标翻译的指导性原则,注重其在商标翻译中体现的价值。一味地追求文本功能必然导致译文被过分简单化,所以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巧妙地运用互文因素可以激发人们记忆存储中熟悉的文本和己有的文化知识,引起消费者的联想和共鸣。(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浦东;200135)
参考文献:
[1] 何晓喜.语用等效原则和广告翻译[J].晋中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47。
[2] 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J].上海:上海译文出版补,2006:29。
[3] 孙劫.互文性关照下的电影名称翻译[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6)2007: 67。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团结互助的谚语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