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诗句10篇

草原的诗句篇1

2、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早低见牛羊。——乐府《敕勒川》

3、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曹邺《寄刘驾》

4、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无名《草原诗》

5、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无名《草原诗》

6、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7、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8、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9、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0、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1、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鲍溶《塞上行》

12、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

草原的诗句篇2

1.知识与技能:

学会6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会学习一般古诗。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件引导生看***,读诗、品句进行总结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诗意,学习领悟草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赏***理解诗意,感受意境,学习领悟草顽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实物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教学过程 设计意***

一、由课前学生背诵古诗引出《草》这首诗,读诗认字。

引言: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好几首古诗,背的很流利也很有感情,赵老师告诉同学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很多的诗人,他们写了许多许多的诗,这些诗写的都可美了,流传千古,传诵不衰。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

1.师领读课题,范读诗文。

2.生模仿读,学习识记5个生字。

3.生再读诗,想: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看不懂?生质疑问难。

二、品词赏***释诗意。

(一)第一行:离离原上草

1.抓关键词“原”解意。

2.配***理解“离离”。

3.理解诗句意思。

(二)第二行:一岁一枯荣

1.用“岁”说一句话,理解“一岁”。

2.出示“草”四季***,理解“枯荣”。

3.理解诗句意思。

(三)第三行:野火烧不尽

1.播放“火烧草原***”的动画录象,理解诗意。思考:为什么烧不尽?师板画草根。

(四)第四行:春风吹又生

生解译,看***感受意境。

三、指导有感情诵读古诗。

四、思想熏陶:感悟草的顽强精神。

五、背诵古诗。

六、总结:师背诵《草》的后4行(第二部分)诗,激发学生期待的欲望。

七、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原:半包围结构,厂部,注意”小“上是“白”不是“日”。

尽:上下结构。

吹:左右结构,口部。注意书写时候座窄右宽。

八、作业

“我爱春天”书法比赛 借助课件和插***,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 思。

草原的诗句篇3

关键词:电教手段;小学语文;古诗词

一、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益处

随着经济地发展,科技地进步,教学也进入了科技新时代。在科技普及的当下,电教媒体进入课堂教学。电教手段的优越性不言而喻,它将声音、***像、视频、文字等有效地结合,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化、趣味化;使教学氛围更加活跃;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益处:

(一)***文并茂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而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比较抽象,往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用电教手段,将古诗词与***像结合起来,达到***文并茂的效果,见物见人,形象逼真,小学生自然兴趣盎然。因此,我在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时,就借助多媒体展示词中的景和人:老人、孩童、茅草屋、鸡笼、莲蓬等,并用音频播放江浙一带的方言,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农家生活的美好,理解诗向往的祥和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情感。

(二)声像叠出练习朗读

古诗词往往音韵和谐,意境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使人听之心悦。运用电教手段,古诗词朗读与反映古诗词内容的***像或者视频递次出现,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朗诵诗词的正确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含义的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春晓》这首诗时,如果干巴巴的读,学生根本不会用心,因为上学前就能“背诵”。所以教学时,我运用了班班通资源中的原文朗读,辅以音频唱读、视频情境咏读,反复练习,既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韵律,又领悟到诗的意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有***有真象理解字词句

古诗词中的一些字词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范围、所代表的意思多有不同,比如“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坐在椅子上,坐在哪里”,而是解释为“因为”;全句意思是,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如何通过电教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字词句呢?于永正老师的教法就很值得借鉴。

在教白居易的《草》时,于永正老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师:“离离原上草”中“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一(投影出示草原***,***上的草长得非常繁茂。)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一棵挨着一棵,一眼望不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一定知道“离离”的意思是什么了。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非常茂盛。

师:说得对极了!谁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生:……

一个小小投影片,就帮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并掌握了“离离”的意思,还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说话训练,何乐而不为呢?

二、運用电教手段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需注意的问题

同大多数的事物一样,电教手段的运用有其有益的地方,然而使用不当,也会导致一些问题,因此在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一)播放的时机要准确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电教手段的运用要恰逢其时,课件的播放要紧紧贴合古诗词的内容,紧紧贴合教师讲的内容,紧紧贴合学生关注的点。

(二)电教手段的使用要坚持适度原则

所谓过犹不及,电教手段使用得太少,起不到激发兴趣、练习朗读、理解字词句的效果;电教手段使用得太多,则会使老师紧跟课件的步伐,不能很好地关注课堂、关注学生,而学生的注意力过度集中于***像上,也会使其缺少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三)播放的音量要适中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使用电教手段,可以很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诗词朗诵能力,但是教师要注意播放声音的音量,音量过小,学生听不清,音量过大,会对学生的听力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使用电教手段的过程中,即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效果,也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健康。

三、结语

草原的诗句篇4

1.形象思维在翻译诗句中的作用。

跳跃性是诗所特有的语言特征,古诗自然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即使学生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都弄懂了,却仍然不能把句子翻译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利用形象思维,把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空白”填起来。

如《锄禾》中“粒粒皆辛苦”一句,学生一开始都译成“一粒粒都饱含着辛苦”,教师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农民在酷暑中种下秧苗,和风下雨施肥拔稗草,凉秋天气收割稻子的情景。然后再翻译,他们便会想到应该是“一粒一粒都饱含着老农的辛苦”,利用想象把词与词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了。又如二年级教材《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如果学生能把这两句通顺地译出来,那么学生也就差不多理解课文了。可许多学生把“野火烧不尽”的原因理解成在草原上的草太茂盛或野火被大雨浇灭了。前者没有理解诗的深层意思,后者曲解了诗的本意。如果教师提问“野火烧的是草的哪一部分?什么部位是野火烧不到的?”学生想到草根是野火烧不掉的,纷纷把译句改正过来:因为野火只能烧掉草的叶子,每年春天,埋在泥土里的草根又会长出茂盛的草来,所以草原上的草是烧不尽的。通过形象思维,填补了诗句之间留下的空白。

2.形象思维在体验美境中的作用。

A.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画面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整首诗是从“望”字展开的。“日照”“紫烟”“瀑布”“银河”每个物体中分别包含着色彩红、紫、白、蓝,这四项组合起来,就是一幅斑斓的画面。教师要从无色彩的字词的描述中,引导学生看到绚丽的七彩,引起他们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热爱与赞美。诗中“挂前川”

“飞流直下”“落九天”的描绘使瀑布在浩浩荡荡奔流的声势与一泻千里的动感中,具有了线条美。其线条笔墨随意、酣畅淋漓,诗人的心也随之怦怦地跳动,也使学生读诗时仿佛把着诗人的脉,身临其境。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用“飞”字?通过比较,学生改“奔、快、急……”等多个字反复琢磨,细细品味用这些字和用“飞”字的差异。体会其中微妙变化。我通过咬文嚼字,一步步地把学生唤醒,让学生看到庐山瀑布叹为观止的强大落差,听到瀑布抑扬顿挫的水流声,感受到瀑布豪迈磅礴的气势。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B.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的意境美。要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就必须善于给学生创设意境,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李白的《静夜诗》,我在教学时,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满天星星的夜空,一轮明月照耀大地,屋子里,一个人正抬着头,望着夜空,他在做什么呢?学生的思维马上变开朗了,有的说:“他在欣赏美丽的夜景呢!”“他在思念故乡吧!”“他在吟诗吧!”……这样。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很快就知道了诗的一些内涵。这时候,我再让学生自吟一遍诗作,进一步感受诗中蕴涵的感情,抓住诗中几个关键字词。如写乡愁是由“疑”字带起的,在表达愁绪时又用了“举头”“低头”两个细节性的动作,把最复杂的乡愁用最轻微的动作表现出来。教学中教师只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意境就能让学生大胆合理利用形象去思考,充分挖掘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3.反复吟咏,感受诗歌形象,体会诗歌内涵。学生要通过反复吟咏,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吸收来体会诗的内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凡诗,熟读深思子自知”,强调的都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学是要加强朗读训练,反复吟咏。形成画面,感悟其内涵。

在教学诗歌《长歌行》时,我觉得有一个环节的教学比较成功。上课后,我在学生熟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这样指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和有感情朗读:

A.让学生大声读诗,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就像在头脑中放小电影一样。

B.全班同学交流自己头脑中想象出的景象,交流之后,大家描绘出这样一番情景:“清晨,园子里绿色的蔬菜叶子上滚动着许多露珠,晶莹透亮,可是旭日东升,露珠很快消逝了;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万物充满生机,草木葱茏,繁花似锦,很快秋天来了,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一片萧条凄凉的景象;众多的河流向东流入大海,滚滚向前,永不回头。一个孩子一会儿玩溜溜球,一会儿打游戏,转眼之间已成为一个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的老人,他在掩面叹息,痛哭流涕,可是青春已回不来了。”

C.我声情并茂朗读诗歌,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以上的描述再次在头脑中展现出这个面,进一步去想象。

草原的诗句篇5

" 古代诗歌,其作品蔚为大观,其种类也纷繁芜杂,在这里,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话题,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 (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即人们把汉浯四声分为两类, “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 “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 三、对仗诗歌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对偶就是将同类概念或对立概念并列起来。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其形式主要有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等。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 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独自的规则,即: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3、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是要求对仗的,而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用,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例外,这里不作详论)。 了解了律诗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掉序”练习。一般说来,在进行这类工作的时候,我们有以下一些规律可以遵循:(为了方便讲解,我们以《钱塘湖春行》一诗为例) 钱塘湖春行(诗句己打乱) (唐 白居易) 乱花渐欲迷人眼 谁家新燕啄春泥 孤山寺北古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浅草才能没马蹄

第一步,找出“韵脚” (“同韵”的平声字)。本诗中“韵脚”有:泥、西、低、堤、蹄。 第二步,将八句诗组成四“联”。本诗的四联为;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早莺争暖树”、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和“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第三步,依据“联”的乎仄规则(对句句尾字为平声字),确定出句和对句的顺序。因而将上边四联调整为: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四步,本诗只有两联对仗,因此,对仗的两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即为“颔联”或“颈联”。 第五步,本诗有五个韵脚,也就意味着全诗首句即入韵,所以,带有两个韵脚的联“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应为首联。剩下的一联自然就是尾联了。 第六步,依据诗歌内容,诗人由“水面初平云脚低”开篇,先写“高、远”之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再写眼下“低、近”之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后与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相合。因此,“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为全诗颔联,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萆才能没马蹄”则为全诗颈联。 第七步,排出顺序,并检验格律。本诗押“i”韵,首句入韵,中两联对仗。诗句在平仄上符合“粘对”规则。 原诗顺序应为; 钱塘湖春行(原涛)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外,了解了律诗的常规格律要求之后,我们还可以借此顺利地进行“诗歌补白”练习。例如:请选出填入下边诗歌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 登庐山 (***)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 吴起白烟。 陶 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 ? 选项:A 东 公 田 B 东 公 耘 C 三 令 田 D 三 令 耘 解答;平常说“东吴”较多,但依据对仗原则,应选“三”与前句的数目字“九”相对。 “陶公(尊称)”和“陶令(县令)”都无大碍,但是依据“粘对”规则,应选“令”与前句的仄声字“下”相粘。最后,再依据押韵原则,应选“田”与全诗的“韵脚’ (音“an”)同韵。故答案为c。 古诗格律相当复杂,单就“律诗”而言,也不是可以仅借数言可蔽之的。我们高中生应该在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多多诵读古诗,培养古诗语感,以便更好地加以掌握,从而有利于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鉴赏

草原的诗句篇6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绘画;情感

[中***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47-01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诗歌意涵的引领,要么让学生将诗词的意思一抄了事,要么直接让学生背诵,导致诗词教学只求能背而不求解,妨碍了学生对诗词的解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动手绘画这一途径,让学生在涂鸦的同时,将诗情和画意融为一体,由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一、借道绘画,领悟诗歌意涵

小学教材中,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意涵。教师可借助有效的绘画途径,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带领学生领悟其中的深意。

比如,人教版教材中《草》这首诗歌,诗人紧紧抓住草原中的野草,对其顽强的生命力给予真诚的赞美。虽然内容直白浅显,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其中丰富的情感意涵,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让学生借助绘画来体会这首古诗中的野草精神。我先让学生观察野外的小草,然后根据观察和理解,拿出画笔进行描画。学生画出了一片嫩绿的、生机盎然的草地,并指出这是春天的小草。我追问:“夏天的草是什么样的?秋天呢?冬天呢?”学生画出了夏天草的茂盛与深绿,秋天草的黄绿相间,冬天草的一片枯黄。我让学生用古诗中的句子来表示自己的画,这样学生便深刻理解了“一岁一枯荣”的含义,并体会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二、借道绘画,扩展丰富想象

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绘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歌意象融合在直观形象的***画中,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乡村四月》一诗时,我先让学生诵读古诗,之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开始想象,然后说说自己想要画什么。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绿色的大草原,那里有蒙蒙细雨,淡淡烟雾,还有茂密的树林;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生机勃勃的稻田;有学生说,想要画出飞翔的杜鹃鸟,飞得累了就站在枝头啼叫。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是什么样的颜色?”学生展开想象,这里的山是绿色的,草是绿色的,山坡上的树木是绿色的,田地里的禾苗是绿色的,江南的水也是绿色的……在这样的想象空间里,每一个学生都借助绘画,将诗歌中的美景诠释了出来,不仅理解了诗歌的丰富内涵,而且在绘画中提高了审美能力,扩展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借道绘画,突破诗歌难点

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句子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就需要借助绘画设置相应的阶梯,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自由体会,逐步领悟诗歌中丰富的情感。

比如,在人教版课文《渔歌子》中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词人闲适的心情。@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所在。为此,我先让学生根据词的前两句内容,画出景物。学生画出了一座山,山前有几只展翅飞翔的白鹭,山脚下,河水边,桃花正在盛放着,娇艳的花瓣落在水中,流向了远方;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正在水里游来游去。这是远处的景物。那么,在近处有什么呢?学生继续画了江边垂钓的老翁。他身上披着绿色的蓑衣,头上还戴着斗笠,小雨轻轻地落下来,他却浑然不觉,仍然在专注地钓鱼。根据学生画出来的这幅***画,我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要画出白鹭呢?白鹭代表了什么?”学生这才领悟到,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正如垂钓的老翁一样,乐而忘归,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深情。由此,学生借助绘画,对词中蕴含的情感内涵有了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借道绘画,品析诗歌修辞

小学教材选用的诗词不但词句优美,而且运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学生借助绘画,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汲取丰富的文学养料,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望洞庭》一诗时,我让学生根据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画出远山和湖水,还有悬挂在高空的月亮。学生勾勒出诗中的景物之后,再根据诗歌的描写,涂上颜色。他们涂上了蓝色的画面,淡黄的月色,并涂出了绿色的洞庭山。但在诗中有一句“镜未磨”,该如何画出来呢?学生仔细思考后,发现当湖上没有风的时候,湖面就会宛如没有磨过的铜镜一般,与天上的月色交相应和。由此,学生借助绘画,品味到了诗人借助巧妙的比喻,将平静的湖面比作了一面铜镜,形容波澜不惊的湖水与秋月交相应和的美景。

草原的诗句篇7

“野火烧不尽”的意思是:不用管野火是怎样无情地焚烧,“小草已被野火燃尽了身躯”,也不能把小草燃尽。是的,牺牲,失去都是必须付出的,英雄是对走出困境的勇士加冕。

史圣司马迁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毅然地走出了绝境,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春风吹又生”的意思是:小草只用轻轻的声音把温和的春风召唤来,一吹,小草自己奇迹般的复活过来又蓬勃地生长了。这说明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希望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希望。我的外公在时期被划为,危及生命,但是凭借自己的坚韧的意志,走出困境,现在仍然健康和快乐的生活着。

这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古诗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去勇敢的面对,去想办法克服种种困难”。也许这就是我喜欢这句古诗的主要原因吧!

草原的诗句篇8

王 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独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跃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跃了更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销魂,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必定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作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联。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联的两件事写在了一起,使这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诗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草原的诗句篇9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者生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有1400多首。他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综观杜甫一生的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治倾向,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期的***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1962年,杜甫诞生1250周年时,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自安史之乱以来一直在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春天,他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到“锦官城”(成都)西北郊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黄鹂百啭千啼,自鸣得意。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不由得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但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读时须把握感伤、叹惋的基调。

就内容来说,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用了设问的方式,读时须有明显的自问自答语气;后描述祠中景象,但不是客观描述,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诗人的咏叹正是从这一联开始的,所以这两个字必须重读,而且要有感伤的情味。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全诗以“长使英雄泪满襟”作结,含无限深意,这里说的“英雄”也包括诗人在内,要读得沉重一些,表现诗人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鉴赏要点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到了夔州(现在重庆奉节),那里也有一所武侯祠,他参观后又写了一首《咏怀古迹・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务劳。)两相比较就可以发现,这首诗主要是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它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而后一首主要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

全诗赏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用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阶而上。“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功业,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确切些说,应当把这两句看成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这正如宋代范文在《对床夜语》一书中所说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写出了庙外景色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就是生动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的写景抒情诗句,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这种境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订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东联孙权,北攻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清代沈德潜曾经说过:“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 ……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杜诗的议论正由于有情韵,不仅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沉挚悲壮”;浦起龙认为这个联语“句法如兼金铸成,……亦如金浑化。”都是很有见地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的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凭吊古迹的作品非常多,有的人到一处名胜古迹,照例做一首诗,里面有没有感情呢?多少有一点,但谈不上深厚。在杜甫凭吊古迹的诗中,虽然说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发了他内心的情感。《蜀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前后两个部分以一个“自”字,一个 “空”字为纽带。诗人看到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伟人的祠庙竟变得如此破落、荒凉,从而引起种种感慨。这首诗看似抒的吊古之情,实际上也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完美的艺术形式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蜀相》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凝炼而内涵丰富。如果把刘禹锡的话用来评《蜀相》,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古代诗歌跟古代散文一样,很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所谓“起承转收,一法也”。《蜀相》这首诗的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两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这首诗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成功地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确地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征的景物,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人的特定心境。此外,诗句还具有非凡的概括力,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五、六句对诸葛亮的为人和一生功业的表述上。

“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诗的确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以后的诗作,更加成熟。他的律诗对仗工妥,用字精当,声音和谐。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律诗的这些长处,我们在细读《蜀相》这首诗时,是能够领悟得出的。

关于丞相祠堂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草原的诗句篇10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前言】

《灞陵行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抒写行者和送行者的离情别绪,同时蕴含着作者对***局的忧虑。诗中运用灞水、紫阙、古树、春草等意象,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神激荡的景象,并向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给人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注释】

⑴灞陵亭:古亭名,据考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灞陵,也作“霸陵”,汉文帝陵寝之地,因有灞水,遂称灞陵

⑵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⑶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他曾为避难南下荆州,途中作《七哀诗》,表现战乱之祸害,诗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句

⑷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

⑸紫阙: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一作“紫关”

⑹骊歌:指《骊驹》,《诗经》逸篇名,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汉书·儒林传·王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颜师古注:“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后因以为典,指告别。一作“黄鹂”

【翻译】

送君送到灞陵亭,灞水浩荡似深情。岸上古树已无鲜花,岸边有伤心的春草,萋萋蓠蓠。我向当地的秦人问路,他说:这正是当初王粲南去走的古道。古道的那头逶迤连绵通长安,紫色宫阙上浮云顿生,遮蔽了红日。正当今夜送君断肠的时候,虽有黄鹂婉婉而啼,此心愁绝,怎么忍心听。

【鉴赏】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在这里,所以称为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灞水”重复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水水势“流浩浩”是实写,但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也正如浩浩的灞水。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春草萋萋,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诗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乎没有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潜伏着怀古的情绪了。于是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汉献帝年号,公元196~220年)时代著名诗人。公元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这里说朋友南行之途,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隐括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友人在离开灞陵、长别帝都时,也会像王粲那样,依依不舍地翘首回望。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很多前往长安的人,好像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西京的巍巍宫殿上,太阳快要西沉,浮云升起,景象黯淡。这带有写实的成份,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是常见的。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的***治原因。

从诗中来看,行者和送行者除了一般的离情别绪之外,还有着对于***局的忧虑。“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诗《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诗人所感受的,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草原的诗句10篇

学习

陈列协议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陈列协议10篇,内容包括超市陈列协议汇总,陈列协议范本。1、商品陈列位置:2、陈列时间:3、陈列要求:4、乙方同意以上陈列要求,并支付元/月,付款方式为5、协议期间,甲方保证乙方其商品的陈列位置与方式,乙方不得随意更改和调整6、本

学习

档案管理员职责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档案管理员职责10篇,内容包括档案管理员工作职责,档案管理员的职责及特点。(3)对馆藏档案有初步的了解,能根据利用者提供的线索,查到所需要的档案;(4)参加编辑档案材料的工作;(5)担任档案专业的业务指导工作,能正确掌握档案业务方针、*

学习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包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绩效评价标准指标体系。keywords:budgetfortheproject;performanceevaluation;evaluation一、我国预算制度改革与发展趋势我国的预算制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

学习

个人业绩材料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个人业绩材料,内容包括个人工作业绩材料,个人业绩报告经典范文。1、提升保洁标准,保持车库卫生今年,停车库协管岗位从两人调整为一人,停车库保洁任务全落在一人身上,陈金标不叫苦、不叫累,而是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虚心向环境卫生

学习

夏娃的爱情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夏娃的爱情10篇,内容包括夏娃的爱情主题曲,夏娃的爱情。《圣经》作为宗教的产物,它更多的是向人们传达一种神圣的宗教思想,宣扬上帝的伟大,神圣,万能和无所不知,警告人们违背上帝意志的后果。在《圣经创世纪》中,作者用简洁的语言

学习

四叶草的约定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四叶草的约定10篇,内容包括十年之约和四叶草的约定,四叶草的约定里最打动人心的话。今年的六月,和往年一样,一样晴朗的天空,一样清闲自得的云,一样是烈阳炙烤着大地。可又和往年不一样,今年的酷热怎么就转换成忧伤了呢?忧伤,

学习

经典情诗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情诗10篇,内容包括最美经典情诗,精典情诗。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3.了解“绿”字背后的小故事,感受“绿”字的妙用。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的主要内

学习

颁奖典礼流程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颁奖典礼流程10篇,内容包括颁奖词十篇,颁奖大会的活动流程怎么写。差距一“先天缺陷”――评奖规则一个人漂不漂亮光看长相并不能说明问题,关键要看气质,套用到我们的颁奖典礼也是一样,场面是其次,关键是缺乏权威性。这权威

学习

雨伞的英语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雨伞的英语10篇,内容包括雨伞的英语单词,雨伞英语怎么说。英国的毛毛雨下起来,总是那样慢条斯理,漫不经心,甚至是有气无力,正如狄更斯笔下所描写的:“雨缓慢而固执地下着,像是连倾注的精神都打不起。”那雨点被方向不定的冷风裹挟

学习

生产车间半年工作总结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生产车间半年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生产车间一个月工作总结怎么写,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学习

幼儿园开学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开学10篇,内容包括幼儿园迎接开学美篇内容,幼儿园开学时间。小三班的宝贝们:你们好,我们是你们的新老师王婷老师和赵晓薇老师。欢迎来到三班。进入幼儿园将意味着你人生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我们为你们而高兴!宝贝们,幼儿

学习

描写水的成语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水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水字头的成语大全,描写水的四字成语500个。2、泛萍浮梗:浮动在水面的萍草和树根。比喻踪迹漂泊不定。3、浮光掠影: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比喻观察不细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4、水色山

学习

年终出纳工作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年终出纳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出纳年终工作总结汇报ppt,企业出纳年终个人工作总结。1、严格执行库存现金限额,把超过部分按时存入银行。审核现金收支凭证,每日按凭证逐笔登入现金日记帐。2、严格保证现金的安全,防止收付差错。对

学习

祝福祖国母亲生日快乐10篇

阅读(44)

本次展览以书写内容分为8个部分:祖国万岁、精彩奥运、征途脚步、征天英雄、中华人物、华夏雄风、大好河山、长城之歌。其中最早的诗“欢呼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书法作品对书写新诗作了探索)作于1970年;最长的诗“长城歌”(书法作品

学习

关于燕子的诗句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燕子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燕子带来好运的诗句,燕子的诗句100首。释义: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3、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出自唐代张九龄的《咏燕》。释义:海燕虽然是细微渺小的,趁

学习

关于志向的诗句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志向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表达远大志向的诗句,男人志向远大的诗句。中国的山水诗从何时开始?传统的解释,是认为中国的山水诗开始于谢灵运,同时,也承认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山水诗。这就出现了一个难以圆通

学习

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写一首关于中秋节的诗句,关于中秋节的英语诗句。学习方法:反复朗读,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秋”――你是独特的!(提示:可以采用“在我的眼中,秋是________

学习

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述豪情壮志有关的诗句,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2[关键字词](1)酬:以诗相答;(2)乐天:指白居易;(3)长:振作。3[情感基调]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

学习

端午节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端午节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端午节诗句古诗屈原,小学关于端午节的诗句古诗。2、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陆游《春晚叹》3、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4、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mdash

学习

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一年级,描写秋天的诗句古诗20字。2、《秋夜曲》【唐】王维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3、《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

学习

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100句,古代关于爱情的诗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

学习

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描写荷花的诗句三年级,范成大描写荷花的诗句。4、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别储邕之剡中》5、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采莲曲》隋·殷英童6、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