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管理篇1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金融供应链风险管理
Abstract:Asthenewresearchareain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focusesthatcashflowshouldcorrespondwithinformationandlogistic.Duetothegoal,thispaperestablishestheguardingriskmechanisminfinancialsupplychain.ItishopedthatwhattheauthorpresentedinthispaperwillstimulatethedevelopmentofsupplychainmanagementinChina.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Risk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
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约,它将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保证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合作性谈判等形式订立各项契约。而在运营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应严格遵照契约,保证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协调性。为此,在核心企业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拟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2、建立信息技术平台促进信任
为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成员间的信任,供应链上企业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ERP系统平台,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物料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以此保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性,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信息流活动的无缝隙整合。这要求供应链企业加大对信息管理硬件的投入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以加速交易处理过程、降低信息风险和成本,实现信息传递及沟通方式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陈祥锋.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6,3:93-95
供应链金融管理篇2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融资 物流金融 贸易金融
中***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7-017-04
上世纪末,我国企业开始大范围推行供应链式管理方法,其理念被应用于各个行业的管理实践中。在这一趋势下,国际市场的竞争模式随之发生改变:由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由不同生产工序及其服务体系构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通过外包和全球化走向供应链的生产组织模式,并发展出新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方式和商品流通方式以及跨单一企业组织的合作方式――供应链管理模式。
一个参与市场活动的组织,其金融端和运营端的活动是相互联系和密不可分的。供应链是在价值链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供应链金融则是突出了供应链组织关系中资金流对这个过程增值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整个链条的整合,从财务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发展目标进行优化。
供应链金融是目前在国内外银行金融实践中最为热门的创新产品之一。它是随着新型的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诞生和发展的,主要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供应链组织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的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的运作目标是帮助供应链企业最大化资金利用价值,最小化资金的获得成本,保证供应链整体健康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
一、供应链金融全球化的新问题
传统的、单一国境内的、纵向一体化的生产制造企业越来越少,通过全球成本的比较优势,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供应链中选择了不同的价值增值节点。全球产业的布局和制造业的升级也随着供应链中物流系统的全球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完成。
核心企业通过外包,使得供应链的加工增值环节和实体参与企业组织分布在不同的国境之内,并通过跨国的供应链管理,发展出新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方式和商品流通方式以及跨单一企业组织的合作方式,这就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供应链全球化模式带来的主要新问题有:
(一) 库存堆积两极化趋势,加大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压力
供应链组织模式下,使得每个环节所持有的库存与传统模式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在这一“零库存”的精益供应链思想的引导下,新型库存管理模式的出现导致核心企业无意持有库存,促使供应商和分销商都必须面临实物库存挤占现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整个供应链中的库存堆积在上下游中较为弱势的企业上,在整个供应链产出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加剧了这些成员企业的库存占比,减少了库存周转率,也降低了资金周转率。
(二) 供应链模式下所发展的大批中小企业,面临苛刻的融资环境
在供应链的竞争模式中一个突出要素是专业分工并全球外包。供应链中的成员企业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注重某一细分领域的专业运作。在细分领域中的中小企业规模小,且由于过分集中于某一零部件的生产和分销,导致实物资产、生产条件和企业资质无法与传统融资主体企业的要求相匹配。
(三) 赊销方式取代传统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融资渠道进一步缩小
根据SWIFT组织的统计,80%的国际贸易选择赊销作为其主要的结算方式。赊销发展初期主要目的是刺激供应链下游加大单次的订货批量,使得供应链规模效应突出后,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更多的客户,并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但随着供应链模式的不断发展,除了刺激销量外,赊销还被广泛用于核心企业优化自身的现金流,选择赊销的方式往往将资金的压力继续传导到供应链上弱势企业。而在传统的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集中于电汇、信用证、票据等传统结算方式下的融资产品,缺乏基于赊销方式的产品,使得供应链中小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融资压力。
(四) 汇率波动风险和理财需求出现
在供应链的利润和价值增值过程中,由于产业全球成本优势的分配,导致单一供应链中必须涉及多国货币结算和支付体系,不可避免需要应对汇率波动问题,并由此诞生了避险理财的需求。
供应链金融强调集物流、供应链管理、协作以及金融于一体,在两个或者更多的供应链成员之间,包括供应链的外部服务提供商,通过计划、执行和控制组织之间的资金流来创造更多附加价值的活动。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原动力是在传统的生产制造通过外包和全球化走向供应链的生产组织方式下,延伸出新的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方式和商品流通方式以及跨单一企业组织的合作方式,供应链金融就是为了应对这些变化而诞生的金融业务产品。也就是说,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必须要与供应链管理的创新同步,才能获得创新的成功。
供应链金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金融服务机构所面对的服务对象的组织、管理和协作模式发生了改变。这一变化,就迫使金融服务机构必须随之而变,创新出新的服务产品以及采用新的服务体系以顺应顾客需求的变化。
二、供应链金融相关概念辨析
供应链金融在其发展和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类似和定义范围相近的概念,本文根据中文文献和实际商业应用中的积累,对下面三对常用概念进行辨析。
(一) 供应链金融和供应链融资
从广义上说,供应链金融的概念里包含了供应链融资。供应链金融是在保持供应链上各个参与成员之间的法律和经济上***的基础上,利用中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利用成员之间共享相关资源、生产能力、信息和风险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方式。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优化和再配置供应链整体上的资金流,进行整个供应链的融资管理;另外,还应该包含从供应链组织形式的角度,对投资者关系以及财务分析等提供一个新的管理视角和方法,也即对企业和供应链的投资管理和财务管理。
供应链融资,是指面向供应链当中不同运作环节和上下游成员,提供基于供应链真实交易的融资产品。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实践和国外大部分的产品创新中,目前还没有广义上的供应链金融,大都属于供应链融资范畴。
(二)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国际贸易融资
在国际实践中,供应链金融应该是传统国际贸易的一种延伸。从金融机构作为供应链金融中融资部分的主要资金提供者这一点上来看,服务目标与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差别不大。
但二者在服务对象方面有所区别,供应链金融突破了原来单一的买卖双方的关系,延伸至供应链上下游包括最终消费者及物流服务提供商在内的全部参与方,将参与各方的利益通过优化整条链的资金流进行有效分配,可以说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针对供应链这个新型的国际贸易组织和分工形式设计出来的;而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则仅仅局限于跨国贸易中的单个买卖双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基于某一家企业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开发,仅针对单笔贸易往来提供融资业务,业务品种较少。
简言之,供应链金融是一对多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传统国际贸易融资是一对一的专项金融服务。
(三) 供应链金融与物流金融
广义上的供应链金融包含了物流金融。物流金融强调以物流控制为主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结算、保险等产品,是伴随物流产业的发展而开发起来的。推动物流金融发展的主导者一般是物流服务提供商,商业银行以合作者的身份进入到物流金融产业中提供资金支持。
供应链金融,则是强调金融服务的专业性、系统性,将供应链组织运作中的全部金融服务有效地整合,利用供应链中所有参与和非参与物权转移的成员,优化整个供应链在财务方面的绩效指标。
综合各类相关概念,给出如下***1的概念属性示意***:
三、国际供应链金融实践与国内发展
(一) 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
供应链金融涉及的不同角色的参与成员很多。从广义上说,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的参与者主要有:
1.实体供应链本身的上下游企业和成员,包括制造商(一般而言是一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等;2.金融服务机构,特殊融资服务商、银行、投资者等,狭义上业务涉及平衡其他组织的投资和融资需求的机构都可以算是金融机构参与者,广义上只要是与原始的或者和间接的借款人之间存在金融协议的机构,包含提供融资服务、资本投资、安全投资或者风险覆盖的机构,以及信息和咨询服务提供商;3.物流服务提供商,为实体供应链提供物流外包服务的成员;4.企业投资人,包括公共和个人投资者。
就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服务手段等方面来说,与商业银行传统的产品相比,与其说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创新的产品,不如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创新的一整套服务体系。
(二) 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提供主体
不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由系统中不同的参与方来完成,而不仅仅依赖于商业银行。现有的国际和国内供应链金融实践中,可以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体有很多:
1.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可以以传统的贸易融资、保理、信用证等中间业务为入手点,从银行原有的融资和担保类业务入手,整合现有的产品,开发突破传统的中后台业务操作模式,开发出适合供应链管理变化趋势的产品。国际上的商业银行,一般从传统的国际贸易入手,按照战略客户自身扩张和发展的要求,设计和创造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的金融产品。
2.第三方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公司可以依托自身物流实体网络以及物流业务,通过与最终客户的深度接触和天然的监管优势,发展保险、存货融资、应收款类融资等金融业务。这类公司在部分环节上与商业银行合作,但大多数业务提供子公司或者部门***运作。这类公司中目前做的比较好的是下属于UPS的UPS Capital公司。
3.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第三方贸易平台公司则可以利用自己已经建立的B-B贸易交易平台,依托建立的交易信息平台和信用数据库系统,采用自身的支付系统和财务处理系统,挖掘平台用户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需求,并提供一整套金融、财务服务。此类交易平台系统最根本的是提供电子化的自动审核单据服务。其所提供的支付系统,是取代LC等现有支付方式的一种新的结算方法。这类公司中,比较突出的是Trade Card公司,该公司采用会员制,该公司是第三方中介公司,需与物流、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国际检验机构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后方能具体运作。目前阿里巴巴开始涉足中小企业信用贷款业务,也说明了他们看中了以自身强大用户信用数据和真实交易信息下的美好未来。
4.供应链上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大部分是制造商/组装厂商,但也有行业主要集中于分销商(例如,家电产业)和零售商(例如,零售业)上。核心企业开发供应链上其他成员(上游、下游、最终客户)的融资需求,以平稳整个供应链现金流和发展整个供应链为管理目标,进行供应链金融管理。
(三) 国内和国际供应链金融发展差异
首先,目标客户的不同。国内外金融机构开发供应链金融系列产品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了所服务的目标客户群体的不同。国际上是为了维系老客户,国内上主要是为了开发新客户。国内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要目标客户,从营销中介的角度来寻找与核心企业相联系的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并由核心企业提供信用可靠的潜在客户名单。国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是基于维系与核心企业(老客户)的关系,满足全球化、供应链发展趋势下老客户新融资需求,为了解决核心企业或者说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流方面的问题。围绕核心企业的发展瓶颈以及供应链的稳定性,国外的金融机构研究具体的供应链金融业务。
其次,所提供的具体产品、提供方式也不同。国内供应链金融所涉及的产品,大都围绕着存货质押和应收帐款质押等较为原始的动产质押融资产品,大都基于实体和有效的商业单据进行融资产品的开发。国际上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则是围绕着整个供应链中可能出现的融资、投资、现金流、财务管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提供一整套、有体系、能完全覆盖的产品体系。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建议
在我国整体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社会信用体系缺失、法律不完善的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的开发主体主要还是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产品与其以往传统的产品有所不同,需要商业银行突破固有一些服务模式和创新模式来研发。
(一) 加大“供应链自偿能力”风险管控供应链这种组织方式的风险有别于传统的单一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其风险同时具备系统性、传递性、波动性等特点。所以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侧重点已经不适应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要求,需要对以供应链为单位的企业群体进行抗风险能力分析和个体授信安排,并对集成后的系统风险重新评估和管理。相比于传统金融产品的风险控制,更强调主动风险管理和全面风险组合管理。
(二) 建立总分行模式下跨地区协作机制
由于供应链本身地域分散性的特点,导致了供应链金融所服务的对象地域同样分散,在设计和整合产品资源时,跨地域的总分行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模式会对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成效起巨大的作用。
目前跨地域的合作方式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需要对其进行细化,提高行内组织的运作效率和准确性,并提高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三) 设计和开发创新的标准化可供组合产品
供应链金融服务,是一个介于高度定制化和完全通用化产品之间的一种金融产品。
与传统的企业和银行一对一的金融服务相比,供应链金融是一系列的、由金融机构为供应链上所有成员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产品簇,对供应链成员个体提供基于供应链最优的不同或者相同的产品和组合,是一种基于行业和产业链的视角的集成服务。
需要先通过分析供应链通用的一些金融服务需求,设计出通用性适中的基础产品来解决,这样能通过对这些标准化产品的快速组合满足整体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需求,提高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效率。
而对这些通用性的产品需求的分析和设计,除了要从现有商业银行所能提供的产品中进行筛选和修改之外,还需要对金融服务需求进行有效的细分和分析,在合理的服务范围内进行基础产品的研发和整合。
当模块化金融服务产品设计完成后,还需要配套建立一套快速反应的模块组合方式,快速和有效地为金融客户提供组合后的系列产品。
(四) 培养风险、营销和整合的专业人才
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运用和推广时,对银行内具有风险识别、产品设计和营销整合专业技能的团队要求很高。
团队内的成员除了必须具备有专业全体系供应链金融产品的专业设计技能,还需要能在市场中鉴别客户,尤其是对运营资金借款有兴趣和需求的客户,需要了解供应链所涉及的背景材料;能简单评估潜在借款人的需求规模和类型,并设计现有产品的组合方式,开发相应的合约;因为供应链上下游的相关性极强,所以要求团队成员需要具备对最终产品的市场和行业有全面的知识积累,在风险是双边性(买方和卖方均会产生风险)的前提下,需要同时关注供应链的上下游。
需要商业银行从人才队伍的建设上有重点地培养出一个能同时担负三种职能的专业化团队,从而保证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设计、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Hofmann, E., Supply Chain Finance: some conceptual insights[J/OL], Logistik Management - Innovative Logistikkonzepte, Wiesbaden2005, S. 203-214.
2.William Atkinson, Supply chain Finance: The Next Big Opportunity[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08,4:57-60.
3.李毅学,汪寿阳,冯耕中, 一个新的学科方向――物流金融的实践发展与理论综述[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30(1):1-13.
4.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 背景, 创新与概念界定[J], 财经问题研究, 2009,8:194-206.
供应链金融管理篇3
(一)行为风险
行为风险是指,供应链金融在实际办理过程中无意间的过失,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这种供应链金融风险在实际应用中属于很难避免的风险模式。在当下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办理中,供应链金融的行为风险是金融业务管理人员所面临的核心管理问题。
(二)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指,在构成供应链金融的同时,不同企业由于其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理念存在差异性,从而导致金融工作发生错乱。这种差异性往往会导致金融供应链出现混乱,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在发生变化的时候,企业没有随之进行销售计划的变动,从而造成的商业银行还贷风险,这种风险广泛存在于国内供应链金融中,为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带来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当前国内中小型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供应链金融风险。由于这些中小型企业处于发展初期,其自身管理不够规范、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机制,从而造成了信用风险的发生,为企业带来了不必要的后果,严重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物流环境的错综复杂
当下,国内的物流发展水品仍旧处于十分落后的阶段,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在我国物流市场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往往都是生产性企业自营物流和联合物流,这种情况导致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缺乏物流管理标准的中小型企业很难获得相应的物权保障,在物流过程中无法对产品进行有效管理,使得银行对于这类物品的流通也丧失了控制权,风险管理无法正常运作,直接导致了供应链金融存在严重的风险。
(二)信用环境混乱
就我国目前的金融贸易信用环境来说,常规的贸易交往往往都是通过票据进行结算,这种缺乏有效法律机制的信用模式,对于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极其不利。今年来,人民银行针对这一情况曾进行过严厉的管理措施,但由于国内缺少相关的管理规范,使得我国贸易与国外贸易在信用环境上存在极大差别。这一问题成为当下供应链金融中的主要矛盾因素。
(三)企业资金管理不明确
由于国内缺乏专业的集团企业资金管理体系,使得国内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资金管理部门混乱缺乏实际作用、投资部门复杂化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等情况,在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无法清楚的区分资金管理部门和投资部门。这些问题,都是由于当下国内企业资金管理缺乏相应管理体系,以至于很多企业在资金的风险性管理上存在不明确、不重视的情况,直接危害到了企业的经济发展。
三、商业银行供应链风险防范措施
(一)商业银行应正确选择合作对象
在供应链金融的构建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正确选择合作对象,首先,经营状况与银行合作度成为选择合作对象的首要衡量条件,选择生产经营状况稳定、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企业,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供应链金融中存在的风险,这类企业包括钢铁、石化、电信、汽车等产业链。通过与这类企业进行合作,在获得合作经验的同时还可以帮助银行有效扩大服务范围。同时,银行也可以通过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详细资料进行调查,从而实现在供应链企业中的筛选,对于存在经营风险和不合规操作的企业要及时予以淘汰,以此,保证了企业供应链金融的正常发展。
(二)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是当下供应链金融中衡量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标准。全方面风险管理指的是,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在可控制范围内与其他企业或者零售业务进行统一风险管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需要依据各类业务的相关规定对企业间全部的资产组合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真正实现了供应链金融的全面风险管理。
(三)将供应链金融与商业银行进行统一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风险管理能力、人力资源、资本和其他相关资源的范围之内,其管理需要处于供应链金融的承受能力以内,只有这样才能稳妥的管理供应链已经承担的风险,将风险与收益做到维系平衡,使得风险调整后获得收益最大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必须与供应链的目标与原则相兼容,并且能着重评论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供应链金融中不同的产品其风险管理成本特征差别极大,在产品具体推出之前,预先对风险管理的成本及收益进行对比,有效预防供应链风险。二是对供应链金融与相关业务进行边际收益对比,通过数据比对来决定是否推行该业务,这一方式有效预防了供应链金融风险,做到了对企业及供应链的有效管理。
(四)加强对客户资信质押货物的管理
商业银行与物流企业都应该针对性的对相关业务进行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管理程序,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杜绝因企业内部漏洞而产生的风险。例如,商业银行为提高对质物的管理能力,需要不断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止银行操作中的风险状况;物流企业为提高自身质物管理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仓库管理水平,同时实现仓库管理信息化,制定完善的办理质物入库、发货方案,在源头上对物流运作进行管理,实现企业运作风险的有效管理。
四、结束语
供应链金融管理篇4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风险管理 融资模式
一、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数量众多,约占企业总数的99%,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中小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然而中小企业占有的金融资源却远远小于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它们不仅很难直接从资本市场上融资, 而且更加难以向银行融资。因此, 积极发展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产品, 促进其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供应链金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银行业内内率先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系统地对供应链中应收、预付和存货提出了结构性的解决方案。继深圳发展银行之后,目前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以及一些传统国有银行都已涉足该项业务。伴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供应链金融发展中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如何防范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也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焦点。本文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出发,介绍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风险防范与对策。
二、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它将资金流有效地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来,既为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企业提供商业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国外学术和著名商业银行与之相关的研究通常指的是财务供应链管理(FSCM),而国内的研究也只是涉及到金融物和物流金融等概念.2006年6月,深圳发展银行首次提出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并随之推出多种多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从而使国内这一研究领域得以迅速发展。
根据深发展银行提出的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以及本文所要的研究问题,采用胡跃飞(2007)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电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既包括企业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网络和链条,也包括下游的分销商、商,即渠道链。
三、供应链金融的模式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动产质押模式,应收账款模式及应付账款模式。
(一)动产质押模式
动产质押模式是指借款人以自有货物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借款的一种融资模式。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该模式下的质押物已由中小企业的存货、仓单、商品合格证等发展成为动态动产质押物。
(二)应收账款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在该融资模式下,债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债务企业也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
(三)应付账款模式
应付账款融资模式指在处于上游的核心企业承诺回购的前提下,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信用担保,中小企业以金融机构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质押贷款来缓解预付货款压力,同时由金融机构控制其提货权的融资业务。中小企业、核心企业、物流企业、银行四方签署应付账款融资业务合作协议书,银行为融资企业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事后,融资企业直接将货款支付给银行。
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
虽然发展供应链金融可以带来多方“共赢”的结果,然而,供应链金融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效地分析和控制这些风险是供应链金融取得成功的关键。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它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
(一)企业自身变化带来的信用风险
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对象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分销商,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企业通常是中小企业。由于中小企业往往存在着信息不透明、公司治理制度、财务制度不规范,企业营运资金运用效率低等问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企业素质、履约情况、经营能力、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前景往往较差,主体信用风险很高。一旦企业经营情况有变,都可能给银行带来损失。
(二)***策风险
当国家经济***策发生变化时, 往往会对供应链上的企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供应链的资金筹集、投资及其他经营管理活动, 使供应链的经营风险增加。例如,当产业结构调整时,国家往往会出台一系列的相关***策和措施, 对一些产业进行鼓励,为企业投资指明方向;或者对一些产业进行限制, 使供应链上企业原有的投资面临着遭受损失的风险。
(三)行业风险
由于供应链上企业所处行业自身的变化带来的风险,这些变化可能影响到借款企业的还款能力。例如行业由于自身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因素,导致行业内的企业面临着需求紧缩的局面,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
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化例如经济危机的发生使得作为经济社会基本细胞的企业难以独善其身,尤其是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整体经济环境向不利方向发生变化很容易引发借款企业的信用风险。
(五)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由于企业自身主观原因带来的银行贷款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涉及的主体不仅仅包括借款企业,还可能包括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等关联方。道德风险发生的情况可能有如下几种:借款企业可能不重视自身信誉,擅自改变所借款项的资金用途,从事对股市、房地产的投机性投资,一旦投资失败,企业资金链断裂,就直接影响到还款意愿和能力。
(六)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市场发生变化, 使企业无法按原定计划销售产品从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还款风险,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方面是预测失误,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上出现新的替代品从而导致企业销售计划落空, 资金链条断裂,企业还款困难。
(七)供应链稳定性风险
由于供应链本身不完善或刚刚建立,抵抗风险能力差,造成的供应链上企业合作关系不牢固,容易引起供应链断裂,并由此引发的风险,对商业银行信贷可能带来相应的损失。
(八)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和各类交易中会受到各种商业准则和法律法规的约束。由于无法满足或违反法律要求,导致商业银行不能履行合同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
法律纠纷时,商业银行就有可能会面临着法律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无效法律行为。主要指银行员工或机构发生的无效行为,无效可能导致物权得不到法律保护(b)法律规定的不确定性。我国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在法律上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法律规定的不明确,甚至法律之间互相冲突的现象经常存在。若关于动产物权的设定和担保方面出现法律规定模糊不清的现象,而供应链金融业务又经常会涉及到动产物权的问题,因此法律上的不确定性也容易给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带来风险。
(九)银行内部的操作风险
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将仓单甚至物流过程纳入质押对象,这势必牵涉到对仓单和物流过程的定价评估问题。一方面,由于价格的变动,会导致质押对象的价值发生变化,从而引起一定的抵押风险;另一方面,对银行内部来说,要严防内部人员操作失误和作弊的发生。在对抵押品的估值和评价中,要坚持客观公正原则,以科学的方法来保证估值和评价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确保银行的利益不受损失。
五、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鉴于供应链融资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完善和加强风险管理就成了确保供应链融资健康发展的必然之路。本文针对上面提到的风险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管理措施:
(一)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
这是最基本也最保守的风险回避方法,即拒绝不合格企业的贷款申请。回避了风险意味着放弃了取得风险收益的机会,但是,某些企业的信用风险太大,一旦风险发生,银行将承受很大损失,对于这种企业,不与其合作是避免风险的最好办法。在实务中,商业银行一般是根据客户评级是否达到银行标准来确定是否给予提供融资的。在这方面,深发展已经开展了客户的评级工作,国内也有一些专门的机构来给企业做资信评级,例如远东征信等。
(二)提高对抵押物的要求
银行要提高对抵押物的要求。首先,应要求抵押物质量合格,并具有使用广泛、变现容易、价格透明、品质标准化等特点。其次,要求企业提供抵押物的合法权属证明,例如购销合同、海关报关单、出厂证明、增值税发票、付款凭证等等,还需要保证抵押物不存在货款、税收等方面的争议和问题。另外,在实务中,银行还可以要求企业在提供存货抵质押的同时提供不动产抵押,多种抵质押物共同利用,以求将风险分散,并降低到最大限度。
(三)完善企业征信系统
培养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够有效地减少风险的产生。为共同扶持信用良好企业的发展,联合制裁资质不良企业,孕育良好的信用环镜,我国人民银行开发建立了企业征信系统,各家银行通过该系统能及时查询企业以往履约记录及企业基本情况,但目前系统还处于不够全面,处理信息不够及时的阶段,所以,我们应不断健全与完善企业征信系统,使金融机构能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情况,有效地维护商业银行授信资产安全。
(四)建立紧急预警机制
供应链是个错综复杂的网状松散团体联盟,在这种结构中,突发事件、重大事件的发生将不可避免。基于供应链的网状结构,一旦发生风险事件,风险将沿着供应链条不断扩散和蔓延,若事后再进行控制与挽救,就难以操作。所以,我们要先行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提早预测各种风险的存在,并量化风险发生后的损失程度,将风险化解在真正爆发之前,将风险降低到金融机构自身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杨育谋.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途径[J].中国中小企业.2007;06
[2]陈祥锋.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供应链金融管理篇5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价格风险;风险生成因素;风险管理;途径
一、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生成的主要因素
农产品生产代表农业生产领域,它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相互交融的特殊再生产方式。相比于工业再生产,农业再生产的风险因素更多,这主要是因为农产品的培育生成不但具有严谨的系统性也具有诸多不确定性。考虑到农产品种类繁多且与粮食农产品具有替代效应,因此,农产品的市场经济波动也肯定会影响到它的价格波动,进而造成价格风险因素,这也是本文所提出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因素,即农产品供应链的价格风险。作为再生产物质,农产品的价格风险来源于宏观经济变量,它也是造成农产品价格波动系统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来说,来自于宏观的农产品市场金融价格风险主要生成因素主要包括以下4类:第一类,即宏观经济因素。它就包括利率、国家***府的宏观经济***策、宏观货币供应链以及消费指数等等因素。第二类,生产资料价格因素。它就涵盖种子、肥料、饲料、油料等围绕养殖需要所存在的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因素。第三类,国内市场及国际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因素。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时刻变动的,其中粮食价格变动也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动,因为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农产品品种,所以它们彼此之间的价格变化影响因素会很大。第四类,自然灾害与***病。这两种因素对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影响最大,当旱涝灾害或***病来临时,蔬菜农产品与肉禽农产品都会受到其直接影响。
二、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价格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
首先,要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相互协同效益。农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应该主动提升自身的实体资产使用效率,从成本节约角度来有效增加销售总量目标,形成互补效应。虽然说互补效应是非常具有经济价值的,但也要注意它易于被其它企业所模仿,让企业自身失去核心竞争优势。所以企业应该在农产品供应与流通方面突出隐形资产作用,即发挥本企业独有的资源及技术优势,让其成为企业源源不断的发展源动力,进而让其它企业所无法模仿复制,确保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相互协同效应。其次,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满足农产品供求关系,围绕市场探清农产品价格波动现象本质原因,并寻求价格稳定方法,避免由于其价格风险过大而对市场供需关系产生危害。因为它一方面会影响到农民及居民生活收入支出,一方面也会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行。所以应该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及物价,确保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
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价格风险的波动趋势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经济在社会中地位非常关键,这主要来自于人们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是社会安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据我国农业部及商务部近五年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尽管不断经历重大自然灾害、食品安全问题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实际上其价格波动于供求环境在本质上并未发生过多改变,供需量基本维持平衡稳定状态,且略有盈余.在我国,农产品是国民日常需求中占比重最大的消费品,也是农民增收的最主要途径。所以有效管理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满足多方需求,稳定社会金融经济整体健康稳定有序运转,促进国家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我国农业部与商务部在过去6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国内农产品供应链在鲜水产、鲜蛋、鲜奶、粮食方面价格波动变化不大,鲜肉、蔬菜与水果等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而且它们的年增长量趋势也更加明显,呈现典型的价格周期性波动。这不但是因为水果、蔬菜与鲜肉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也因为国民普遍对这3种农产品的需求导致生产性更为突出,以下给出2011年~2015年度我国粮食与鲜肉两种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曲线***。
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优化途径
1.基于订单融资封闭流转制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农产品供应链金融融资呈现特殊的抵押融资模式,考虑到其订单契约是无法交易的,所以其本身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需要通过订单金融融资的方式来实现信用贷款目的。考虑到农产品的自利性适应因素诱惑极大,有可能导致经销商违约,造成农产品流通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要巧妙利用农产品现代化电子批发市场,对其进行有效的市场监控融资行为,主要来说本文给出两种金融融资资金封闭流转制度做法。首先,可以采用“一单一贷”做法,该做法通过某个订单来实现一次金融机构融资,但它并不能在同一个金融机构或不同金融机构实现两次或以上次数的融资。所以为此应该首先从电子批发市场发出公告,并与其签约合作协议,通过银行来提供订单融资,以便于直接从电子批发市场获取直接信息与融资申请贷前风险评估报告。对现代农产品流通而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相关制度安排是有必要的,即“一单一贷”技术,因为它能够大幅度提升金融机构的贷前风险评估效率,使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波动降低,确保市场农产品价格稳定,降低供应链大风险概率发生的可能性。其次是“回款锁定”,该做法通过融资者质押订单所涉及的一切农产品,在产品交割以后再获取现金,但现金并非进入融资者所存取交易账户,而是进入只能存入不能提取的保证金账户。这种做法的原因就在于电子批发市场必须用融资者的资金进行金融机构还款付息,然后再将剩余资金汇入融资者交易账户。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强制性的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保险机制,它能够几乎完全杜绝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的扩大,逐渐促进整个供应链的协同风险管理效率。
2.基于不守信惩罚制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农产品供应链与一般***组织不同,它的内部行***约束手段与制度不够充分,许多契约也不够完备。所以应该根据农产品供应链参与者分散且经营规模小的特点来构建基于不守信惩罚制度的风险管理机制,强制提高交易流通信任制度,确保农产品供应链中各种契约的正确顺利履行。
五、总结
从2003年~2015年间的农贸市场价格指数描述统计就可以看出,我国粮食价格的波动方差高达8.34400,而肉类产品的波动方差为8.683346,相比粮食价格波动幅度更剧烈。它们都严重影响了国内农产品的供应链金融稳定运行,最终导致供应链利益分配与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频发。所以,***府目前应该加大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力度,作为供应链管理的市场主导角色出现,主动参与农产品生产行业流通交易活动,做好规则制定者与服务者之间的角色转变,同时在制度、税收、财***与信息方面给予农产品供应链以足够、可靠的后盾支持。
作者:陈启瑾 单位: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辛.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生成机理与管理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3.189-191.
[2]黄寒.鲜活农产品供应链价格风险传导机理探索[J].商业经济研究,2015,(12):30-31.
[3]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5):24-27.
供应链金融管理篇6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银行业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深入,银行间竞争不断加剧,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快金融产品的研发,以新型授信技术和客户关系管理模式争夺中小企业市场份额。一些银行借助客户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运行特点,突破传统信贷思路,创造性地推出了供应链金融模式,并率先向大型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客户群进行推广。该模式突破了传统信贷业务的评级授信、抵质押担保、审批流程等方面的限制,客户准入门槛比较符合中小企业的特点,方案设计灵活,适用范围较广,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众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商业银行在推广供应链金融过程中,需要对供应链金融的特定风险进行管理,以增强供应链金融的适应能力。
一、供应链金融的涵义与主体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scf),是商业银行授信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银行层面),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新型渠道(企业层面)。从商业银行视角看,供应链金融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为满足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创新发展的金融产品,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及银行等各参与主体的合作共赢。根据深圳发展银行副行长胡跃飞提出的概念,供应链金融是指在对供应链内部的交易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商品贸易融资的自偿性信贷模型,并引入核心企业、物流监管公司、资金流导引工具等新的风险控制变量,对供应链的不同节点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及其他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
(一)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1.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准入标准上,不再孤立地评估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风险,而是侧重于考察中小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核心企业的交易记录,将购销行为引人中小企业融资,为其增强信用等级,并将资金有效注入相对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在供应链内部封闭授信。融资严格限定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购销贸易,禁止资金的挪用;利用供应链购销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主要基于商品交易中的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进行融资,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贷款形成鲜明对比。
3.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将核心企业的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并把销售收入直接用于偿还授信。另外,供应链金融还引入了物流企业的合作,起到货押监管的作用。
(二)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
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有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物流企业以及在供应链中占优势地位的核心企业。
金融机构在供应链金融中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通过与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合作,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根据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进行“量体裁衣”,设计相应的供应链金融模式。金融机构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模式,决定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融资成本和融资期限。
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受经营周期的影响,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占用大量的资金。而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中,可以通过货权质押、应收账款转让等方式从银行取得融资,把企业资产盘活,将有限的资金用于业务扩张,从而减少资金占用,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物流企业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协调者,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物流、仓储服务,另一方面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货押监管服务,搭建银企间合作的桥梁。对于参与供应链金融的物流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为其开辟了新的增值业务,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为物流企业业务的规范与扩大带来更多的机遇。
核心企业是在供应链中规模较大、实力较强,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的物流和资金流产生较大影响的企业。供应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会给核心企业造成供应或经销渠道的不稳定。核心企业依靠自身优势地位和良好信用,通过担保、回购和承诺等方式帮助上下游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维持供应链稳定性,有利于自身发展壮大。
二、供应链金融的基本模式
在供应链中,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缺口主要产生于预付账款、存货、以及应收账款等节点,这些节点在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周期内占据了较大比例。为了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效率,结合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周期特点,供应链金融基本模式主要有:基于预付账款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基于存货的融通仓融资模式以及基于应收账款的融资模式。
(一)保兑仓融资模式
在采购阶段,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往往需要向上游核心企业预付账款,才能获得持续经营所需的产成品、原材料等。对于缺乏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保兑仓融资模式获得银行的授信支持,用于向核心企业支付预付账款。所谓保兑仓,是以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以核心企业在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以控制中小企业向核心企业购买的有关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由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该模式下的授信产品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主要通过银行(金融机构)、中小企业(经销商)、核心企业(生产商)和物流企业(货押监管)四方签署合作协议而实施。…经销商根据与生产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生产商货款的支付保证和到期支付;物流企业提供保证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向物流企业进行反担保。物流企业根据掌控货物的库存情况和销售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根据经销商存入的保证金签发相应额度的提货通知单,物流企业凭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经销商发货,经销商销货后向银行续存保证金,银行再签发提货通知单,物流企业再凭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经销商发货,如此循环操作,直至保证金账户余额达到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票据到期,银行保证兑付。保兑仓融资模式如***1所示。
保兑仓融资模式实现了经销商的杠杆采购和生产商的批量销售,经销商通过保兑仓业务获得的是分批支付货款并分批提货的权利,避免一次性支付全额货款,从而为供应链节点上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有效缓解了全额购货造成的流动资金压力。生产商以自身的资信或实力为下游经销商提供 回购承诺,进一步稳定和扩大了下游销售。从商业银行的角度,以供应链上游核心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条件,由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并以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由物流企业提供授信担保,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风险。
(二)融通仓融资模式
当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处于支付现金至卖出存货的生产经营周期时,可以采用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是中小企业以银行认可的存货等动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授信的行为。然而不同于简单动产质押,融通仓是指在动产质押中引进物流企业,将中小企业采购的原材料或产成品等质押标的存人物流企业开设的融通仓,由物流企业提供质物保管、价值评估、信用担保、去向监督等服务,由银行根据动产稳定性、评估价值、交易对象、供应链状况等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授信业务。融通仓的还款来源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或质押产品销售中产生的分阶段还款。必要时,银行还会与中小企业的上游核心企业签订质物回购协议,降低融通仓授信业务的风险。融通仓融资模式如***2所示。
融通仓融资模式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联结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开辟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通过融通仓融资模式,使针对中小企业的动产质押贷款业务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融通仓凭借良好的仓储、物流和评估条件,协助中小企业以存放于融通仓的动产为质押获得融资支持。此外,融通仓还帮助作为质押权人的银行解决了质物估价、监管和拍卖等难题。总之,通过融通仓模式中小企业可以将以前银行不太愿意接受的动产转变为其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标的,从而构建起了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资金融通的新桥梁。
(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商品销售阶段,由于绝大多数正常经营的中小企业都具有未到期的应收账款,这一模式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具体而言,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凭证为标的物(质押或转让),由商业银行向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授信业务。在应收账款融资中,主要有中小企业(债权企业)、核心企业(债务企业)和银行等主体,如果是应收账款质押,银行第一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第二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给付的应收账款。如果是应收账款转让(有追索权明保理),则第一还款来源是供应链下游核心企业直接支付给银行的应收账款,第二还款来源是处于供应链上游中小企业的销售收入。应收账款融资也可以引入物流企业提供第三方保证担保。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如***3所示。
在应收账款质押中,银行通常将中小企业视为借款人,将核心企业视为担保人核定授信额度;而应收账款转让(有追索权明保理)通常将核心企业视为借款人,将中小企业视为担保人。因此,在应收账款融资中,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交易风险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得到银行更多地关注,避免了只针对中小企业本身进行风险评估,借助核心企业较强的实力和良好的信用,使银行的授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供应链金融的特定风险
供应链金融虽然在结构上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由于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灵活、契约设计复杂,其运作也存在一定风险。
1.核心企业道德风险。核心企业因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在供应链金融中是决定风险的特异性变量。通常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互利互惠,可以将中小企业的边际信誉提高到与核心企业同等的水平。但是,如果核心企业出现道德风险,利用其谈判中的优势地位,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上对上下游中小企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短期效益最大化,则会导致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迫使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以维持其基本运作。一旦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供应链资金紧张状况得以缓解。核心企业可能进一步挤占中小企业资金。如果由此积累的债务负担超出中小企业的承债极限,核心企业就会由控制风险的变量转变为供应链系统性风险的“震源”,使得供应链出现不稳定,带来相应风险。
2.物流企业渎职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是链接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核心企业多方参与主体的纽带。订单形式的需求信息、货物形式的监管标的、担保形式的金融服务等都通过物流企业在供应链上层层传递。一般而言,物流企业的引入有助于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但是,在物流企业准入不严的情况下,供应链金融的货押监管变量可能转化为一个新的风险隐患。比如出现监管方渎职、与中小企业的合谋诈骗或与核心企业发生纠纷等等,则必然影响供应链金融的有序循环,使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得不到无缝衔接,严重时将使整个供应链金融中断或者崩溃。
3.中小企业物权担保风险。供应链金融作为针对中小企业的授信类产品,其最大特点是强调授信的自偿性,通过对物流、资金流、控制技术的结构化运用,规避了因中小企业资信、实力不足所蕴涵的信用风险。鉴于此,供应链金融弱化了主体评价的权重,对受信主体的资质要求门槛较低;而强化债项评价的权重,对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更为重视。预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等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授信支持性资产,是重要的直接或间接还款来源。如果对中小企业此类广义的动产担保物权选择不慎,供应链金融将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4.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需要根据供应链的具体信息来量身定做金融服务,设计多元化的契约,以协调各参与主体之间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这其中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合法性和严密性是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而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每个主体都是***经营的经济实体,当供应链结构日趋复杂、规模日益扩大时,供应链上发生错误信息传递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在银行扩大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提供更加灵活金融产品的形势下,如果对于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契约设计不完善或有问题,供应链金融操作过程、人员、信息或外部事件不能得到准确有效地管理和配置,将可能引发操作风险,进而影响供应链金融中银行债权的有效实现。
四、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针对中小企业的结构性金融创新,在运作模式上具有参与主体多元化、资金流动封闭化、强调动产担保物权等一系列特征。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供应链金融比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需要更为复杂的技术手段。
1.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选择管理。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首先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选择问题。“为了防范核心企业道德风险,银行应设定核心企业的选择标准。(1)考虑核心企业的经营实力。如股权结构、主营业务、投资收益、税收***策、已有授信、或 有负债、信用记录、行业地位、市场份额、发展前景等因素,按照往年采购成本或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对核心企业设定供应链金融授信限额。(2)考察核心企业对上下游客户的管理能力。如核心企业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准入和退出管理;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提供排他性优惠***策,比如排产优先、订单保障、销售返点、价差补偿、营销支持等等;对供应商,经销商是否有激励和约束机制。(3)考察核心企业对银行的协助能力。即核心企业能否借助其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协助银行加大供应链金融的违约成本。
2.物流企业的准入管理。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物流企业的专业技能、违约赔偿实力以及合作意愿三项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关键指标。其中,专业技能和违约赔偿实力两项指标分别关系到供应链金融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可以进一步细化这两项指标,采用打分法形式对物流企业进行评级和分类。对于合作意愿指标,除了考虑物流企业与银行合作的积极性,还应考虑物流企业具体业务操作的及时性,以及物流企业在出现风险时承担相应责任的积极性。根据上述三项指标筛选的物流企业应能在链接供应链有序运转的同时,协助银行实现对质押货物的有效监管;在出现风险时发挥现场预警作用,将质押货物及时变现,最大程度地降低银行供应链金融违约损失率。
供应链金融管理篇7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互联网平台支持下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在生态圈中,电商、银行、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以及中小企业跨界合作,减缓过分依赖传统金融机构的程度。与传统供应链金融一般将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控制转移到信用资质高的核心企业相比,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控制是供应链整体的信用风险控制。如何管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已经成为许多大型互联网平台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研究较多。早在1948年,艾伯特(Albert就将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分为存货质押和应收账款融资两种,并针对各自的管理方式进行了研究。对于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国外学者基本上是基于传统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进行的,包括信用度量术模型( Credit Metrics )、宏观模拟模型( Credit PortfolioView)、信用风险附加法模型( Credit risl )、信用监控模型(I}MV)、风险在险值(VaR)和概率型非线性回归模型( Logistic ) 。 2013年马姆杜·雷法特( Mamdouh Refaat ) 就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评价进行研究,将SAS信用风险评分体系应用于标准格式下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估。由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从国内兴起的,国外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较少,仅有2012年巴苏和奈尔(Basu & Nair ) 通过分析B2B平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的业务模式,设计了一种随机动态规划模型,认为互联网平台下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的不完善会增加信用风险。
在国内,研究供应链金融较早的罗齐等讨论了融通仓模式下如何充分利用物流这一关键环节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问题。对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研究一般是基于传统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或结合其他模型进行的,孔媛媛等构建了供应链传统信用风险的度量模型,并结合模糊算法将某些难以量化的信用风险影响因子模糊化处理。而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研究较少,赵道致等提出的通过电商平台结合仓单质押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其本质是将传统供应链金融仓单质押信用风险管理模式搬到互联网。将财务指标应用到传统信用风险模型的研究相对多一些,郭菊娥等的研究具有代表性,提出基于B2B电商平台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的发展路径,指出互联网化会让信用风险呈现协同式的特点,并运用财务指标将不同信用风险模型的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
总体来看,国内外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较少,且现有研究运用财务指标进行分析较多,运用非财务指标及系统中实时数据进行分析的较少。
三、逻辑回归模型
逻辑回归(LO}1St1C)模型是处理分类数据的有力工具,对解释变量几乎没有任何限制,适用性非常强。
(一)逻辑回归模型简介
逻辑回归模型是概率型非线性回归模型,在因变量为分类变量时应用较多,可根据分类变量取值分为二分类逻辑回归、多分类逻辑回归、配对逻辑回归三种类型。本文主要分析二分类逻辑回归模型。
对于信用风险研究而言,分类变量主要是违约和不违约,假设y=1为违约,y=0为不违约,P } y=1)为违约概率,x为信用风险指标,企业违约的概率与信用风险指标的关系为:
P=(Y=1|X)=f(x) 0≦P≦1
对数变换模型为:
这里,月。为常数,}i" }z"…、月、为信用风险指标回归系数;P为违约概率,P越大,企业信用风险越大。本文选定p=0.5为闽值。如果通过逻辑回归模型预测融资企业违约概率在0.5以上时,判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明显;当计算出来的结果小于0.5时,则判定融资企业没有违约,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可控。
对于违约概率的参数估计,采用迭代解法进行估计: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指标选择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对象主要是众多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财务制度相对不健全,其公开的财务数据往往不能体现公司真实的运营状况。在研究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时,指标选择应过滤掉这些无效信息或虚假信息,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获得诸如资产价格、资金流水、交易活动产生的实时流动性数据,以便对客户进行更真实有效的分析,全方位评价、量化其风险,从而提高贷款决策的可靠性。
本文选择的信用风险指标包括企业基本状况、互联网交易状况、互联网服务质量和供应链行业状况等指标(参见表1)。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大数据多是非结构性的数据,冗余、重复信息非常多,需要从中筛选出对信用风险影响大的指标。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筛选数据。
(三)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是利用降维和线性转换的思想,将多个相关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主成分变量。主成分变量按照方差由大到小排列,可以不重复地反映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在引进多方面变量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分析重要指标,从而使问题简单化。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互联网供应链企业平台上的中小企业诸多交易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模型简化。
对于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的资金供给方即互联网平台企业而言,需要观测P个信用风险影响
其中,凡为第J个主成分,共有P个主成分,a;}为主成分系数,本模型有三个假设:
第一,F;,凡互不相关(i兴j,a, j=1, 2,…,P)。
第二,F.J依照方差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F,的方差最大,既大于F,的方差也大于F3的方差。
第三,试,+ CG z,= +二+呱=1(k=1,2, .. , P)。以上表达用矩阵式为:
主成分分析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
W将原始信用风险影响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量纲,得到标准化数据矩阵z,其矩阵元素为:
(3)求解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以及相应的特征向量。根据雅克比方法求方程}R-al卜0的P个特征根,从而可以得到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a}} a=…,入:)以及相应的特征向量a.(a;,,a;=,…,air),a=1,2,…,P。
(4)得出主成分表达式:
主成分分析法的核心逻辑是利用方差贡献率来解释原始信息,方差贡献率是某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占全部特征值的比例,即:
贡献率越大,说明该主成分所包含的原始变量信息越多。主成分个数k的选取标准由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决定,累计贡献率超过85%时,一般就认为主成分指标变量涵盖了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5)对主成分变量进行综合评价。在确定主成分后,还要注意主成分变量的实际含义解释,这种解释需要结合主成分变量的经济意义,不能机械式填充。
四、实证分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阿里巴巴网,选取了2016年度60家平台中小企业,其中共900个数据30家企业作为训练样本,用于构建模型;另外30家企业作为测试样本,用于模型的检验。按照互联网供应链信用风险影响指标选择的原则,本文涉及14个自变量,包括年营业收入、仓库面积、员工人数、累计成交笔数、累计买家数、重复采购率、近90天退款率、近90天投诉率、货描相符、响应速度、发货速度、供应链重复采购率、供应链近90天退款率、供应链近90天投诉率(如表1所示)。
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如表2所示。
(一)主成分分析结果
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14个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影响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解释总方差表(参见表3)。主成分提取原则是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大于85%,由表3可知提取的6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7.83%,即解释了87.83%的总变异,大于85%,说明可以有效反映原始数据的主要信息。
***1为主成分的特征根数值碎石散点***,从第7个折点开始折线变平缓,落差变小,说明前6个点能够很好表达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进一步验证了上面6个主成分选择。
主成分确定后,需进一步确定因子载荷矩阵(参见表4)。将因子数据进行正交旋转得到的旋转成分载荷矩阵,可使变量解释更清晰,明确因子的实际意义。
由表4可知,供应链重复采购率X,=、供应链近90天退款率X, 3、供应链近90天投诉率X,4等原始变量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因子F,上,说明的是供应链整体的状况。
累计成交笔数X4,累计买家数X5等原始变量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因子F,上,说明的是融资方的互联网交易频度状况。
年营业收入X,、仓库面积X=等原始变量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因子F3上,说明的是融资方主体基本状况。
响应速度Xi o、发货速度X,,等原始变量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因子FQ上,说明的是融资方服务质量的状况。
近90天投诉率Xs等原始变量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因子F5上,说明的是供应链下游投诉的状况。
重复采购率X6等原始变量的信息主要反映在因子F6上,说明的是供应链下游重复采购的状况。
总之,这6个主成分集中代表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的供应链整体状况、互联网交易频度、主体基本状况、服务质量、供应链下游投诉以及重复采购状况,解释了87.83%的主要信息。
(二)逻辑回归结果以及分析
本文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6个主成分为自变量、信用等级作为因变量进行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在5%的显著水平之下,6个主成分都是显著的,因此整个模型也是显著的。融资方的违约概率逻辑回归模型如下:
最后应用上式对剩下30个测试样本进行回代检验,验证模型的适用性。通过表6可知逻辑回归模型对测试样本判别的平均准确率为90%,其中第一类对15个违约样本辨别出13个,准确率为86.7%;第二类对15个非违约样本辨别出14个,准确率为93.3%。这表明本文的逻辑回归模型具有不错的预}}iJ能力。
(三)预测结果分析
传统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多是基于财务报表数据进行的,这种数据是结构化的、相对静态的。而互联网平台公司在供应链交易循环生态中会形成大量的非财务数据,这些数据具有碎片化、非结构化等特点。在本文的主成分分析实证中,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企业的供应链整体状况、互联网交易频度、主体基本状况、服务质量、供应链下游投诉以及重复采购状况解释了87.83%的主要信息,这意味着可***利用非财务数据对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对本文而言,重复采购率、近90天退款率、近90天投诉率、货描相符、响应速度、发货速度等非财务数据都是社会关系参与的体现,这种体现跟企业关注的声誉有关,通过监控这些指标可以进一步管理信用风险。也就是说在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中,非财务数据可体现很多信用风险的信息,如果不善于利用这些信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管理极可能不是充分有效的。
本文用逻辑回归模型进一步处理这些非财务指标,最后归一为违约概率判别变量,实证说明信用风险度量具有一定预测能力,***利用非财务数据度量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切实可行的。
相对于传统财务数据,利用非财务数据管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拓宽了风险管理的界限。传统财务数据主要反映企业运营状况、担保物经济价值等,对于融资方的行为、偏向、心理都不能覆盖,这些只能通过非财务数据才能有效表现出来,最终落实信用风险控制点。
(2)可及时动态地进行风险管理。对于企业而言,最短的财务报表周期是一个季度,但如此长的周期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风险管理要求。因此,传统的财务数据背景下信用风险管理效率过低,而且是相对静态的。非财务数据式的信用风险管理可以快速动态地利用日常交易数据随时监控融资方的信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及时监控的要求。
(3)降低信贷欺诈风险。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财务数据都是未经过审计的,财务制度不完善,仅仅依赖财务数据进行信用风险管理,融资方的欺诈成本较低。但是基于大数据的非财务数据风险管理方式对数据进行大范围杜撰难度和成本都较大,信贷欺诈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五、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盯市模式设计
实证分析说明,应用逻辑回归模型预测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下融资企业的信用风险具有即时动态性,可将其应用到信用风险管理中。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有两点:第一,确认融资方身份以及交易的真实性;第二,动态度量和判别信用风险。
为了动态度量和判别信用风险,本文增设风险判别器,将盯市制度引用到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模式中。
(一)盯市模式
本文构建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盯市模式结构如***2所示。该模式中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主要涉及五个主体:互联网平台、资金需求方、资金供给方、物流企业(仓库)、第三方支付。为了研究方便,假设互联网平台、资金供给方、物流企业(仓库)、第三方支付平台同属于互联网平台企业集团的子企业(现实中阿里巴巴集团、京东集团基本符合这种假设),互联网平台是整个信用风险控制的核心,因为它是大数据的来源,只有互联网平台才能真正控制和监督交易行为。资金需求方可以是互联网平台的供应商,也可以是下游的销售商,涵盖互联网平台的所有企业,这些企业只要满足授信条件都可以向互联网平台申请贷款。物流企业和仓库是整合物流的重要环节,互联网平台企业控制了物流企业和仓库,就相当于获得了无形的抵押物,包括且不限于应收账款、订单、仓单等。资金供给方可以是拥有剩余自有资金的互联网平台企业、P2P公司、小贷公司甚至传统金融机构等。资金流的闭环重点在于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财付通等,它可以实现融资、还款、投资三个资金环节衔接循环。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逻辑回归风险判别器即时动态地监控资金需求方的状况,预判资金需求方的信用风险,完成授信资金的划拨、控制、贷后监控、还款所有的资金循环。
(二)盯市机制的实现
本文模拟期货盯市制度设计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模式,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相当于期货交易的双方,第三方支付平台相当于期货公司。
第三方支付平台具有获取相关数据的优势,能够便利获得逻辑回归模型计算所需的动态非财务数据,如交易频率、客户活跃度、满意度等,因此第三方支付平台负责控制逻辑风险判别器,并管理保证金账号。
该盯市制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贷前和贷后信用风险管理。贷前信用风险管理由资金供给方结合互联网平台大数据进行授信审批,第三方支付平台根据贷款额度或者授信额度通知资金需求方提交一定比例的初始保证金。贷后信用风险管理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运用逻辑回归模型计算企业违约概率。如果企业违约概率低于某一值,保证金账号资金不动;如果高于某一值且低于0.5时,越接近0.5资金供给方收取的保证金越多,当保证金比例低于维持保证金比例时,第三方平台通知资金需求方追加保证金;如果违约概率达到0.5或者资金需求方未及时追加保证金,则资金供给方将停止对其放贷、追回贷款余额、有权收取剩余全部保证金,如同期货交易中强行平仓措施一样,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要协助资金供给方进行催收管理,提前预警并做好失联管理。
供应链金融管理篇8
要组成部分。***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相比线下模式发生了很大变
化,因此对风险的管理不容忽视。文章主要运用理论研究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线上供应链金融
的模式演进与风险要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虽然线上供应链金融在协同运作和服务效率
上有很大提升,但是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其风险发生了诸多变化,银行面临的风险
整体有所增加。据此,从严格准入条件、明晰权责界定、提高操作水平、加强监控预警、完善补偿机
制等五个方面对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参考建议。
关键词:B2B;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演进;风险要素提取;风险管理
中***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4)01-0013-10
一、引言
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挑战,中国建设银行于2012年6月正式上线“善融
商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被称为国内银行业搭建并运营电商平台的首次尝试。“善融商务”依托建行
品牌及庞大的客户群体、完善的资金结算体系、优惠的入驻***策与全国性的分支机构支持等诸多优势,吸
引了大量商户,淘宝、天猫的不少优质商户也纷纷主动加盟,不到一年,商户数已超3万,成交额接近90亿
元。截止2013年7月底,“善融商务企业商城”累计发放贷款客户数70家,累计发放贷款金额3.42亿元。
实际上,在自营电商平台“善融商务”上线之前,建设银行已与阿里巴巴、金银岛、敦煌网等多家第三
方B2B电子商务企业合作,提供“网络联保贷款”、“网络/电子仓单融资”、“网络/电子订单融资’’等服务,
且业务模式已趋于成熟。以“电子仓单融资”和“电子订单融资”为主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将银行、
第三方B2B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等多方系统对接,实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高效协同,为广大线
上中小企业客户带来融资便利。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线上供应链融资为改善中小企业生存现状,促进经
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将围绕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其运
作机理与模式演进路径,探究线上供应链金融相比于传统供应链金融在特征和风险要素等方面发生的变
化,以期为理论及业界提供参考。
二、研究依据与问题描述
(一)研究依据
1.现实依据。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eom)资料显示,截止2012年底,阿里巴巴的注册
用户数量达到8000万,企业商铺1030万个,付费会员近100万。另外,慧聪网、敦煌网、金银岛等B2B网站的
注册用户也快速增加,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网络平台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交易选择。相比于线
下的中小企业,基于B2B平台的中小企业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规模更小,财务不规范现象更严重;多为
纯贸易型企业,通过中间买卖获得贸易差价,资金需求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效性强”的特征。这些特点
进一步增加了线上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难度。探索便捷高效、风险可控的融资模式,改善B2B中小企业贸
易融资现状,促进B2B电子商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已经逐步成为***府、金融机构、第三方B2B电子商务
企业的共识和努力方向。
2012年3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指出要鼓励中小企业应用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销售、采购等活动,提高生产经营和流通效率,并在专栏2中列举了发展中
小企业电子商务的诸多措施,其中包括: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品牌化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商务、
融资担保、仓储物流等服务。同年6月,建设银行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正式上线,作为国内商
业银行试水电商的领***者,建行的这一举动引起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建设银行已与多家第三方
B2B电子商务企业合
作,提供“网络联保贷
款”、“网络/电子仓单
融资”、“网络/电子订
单融资”等服务,具体
情况如表1所示。由此可
见,发展基于第三方
B2B电子商务平台的线
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已是
大势所趋,必将被越来
越多的商业银行借鉴。
2.理论依据。国外文献对基于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早。Cronin(1997)很早在《互联网
上的银行和金融服务》一书中就谈到,随着科技发展和电子技术的成熟,电子商务将成为金融服务的一个
重要领域。在概括全球领先电商企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Cronin总结了基于Web的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的
关键问题及面临的挑战。Kaplan(2000)提出E-hub(电子中心)的概念,并在供应链聚合模型中介绍了电
子中心可为买卖双方提供融资服务。Heng(2001)认为电子商务有潜力影响银行和金融系统,并介绍了
电子商务与金融系统在三方面存在互动关系。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互动则为:电子商务给银行提供了一个
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机会,并说明了电子商务融资的可能性。Corning(2001)提出B2B电子商务交易
为开展即时融资创造了条件,B2B交易参与方应与金融服务机构结成联盟,发展速成授信、融资及纠纷处
理等服务。Basu(2012)探讨了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指出通过预付融资订货可有效解决物流的滞后性,并
建立了随机动态规划模型对融资的价值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少,但学者提出的符合国情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操作模式和
发展思路同样具有积极意义。李明锐(2007)总结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并指出第三方平台背景
下的供应链融资是解决该问题的较好渠道。张强(2007)最早提出将电子商务和仓单质押相结合的融资
模式,并对该模式的动因、运营和收益做了初步探讨。吴樯(2011)在分析基于B2B电子商务平台的网商
融资服务难点的基础上,提出在现有环境下支持网商融资服务应加强综合配套机制建设。吴晓光
(2011)指出网络融资业务是网络金融创新的典型实例,并分析了商业银行网络融资业务的主要模式、积
极意义和发展思路,并对业务的潜在风险和控制做了简要说明。李卫娇(2011)对基于B2B的供应链金
融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将供应链融资模式应用到B2B电子商务中,可以有效地提升融资业务利益相关者
的综合经济效益,并且有效地降低融资风险。何娟(2012)对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云仓”的运作模式进
行了初探,其中,“云平台”的典型应用即为现货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文章提出的“云仓”融资模式与电子
仓单融资稍有差异,增加了“云市场”、“云撮合”等元素。陶强(2012)对基于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
的物流金融模式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建立了风险评价指标,利用模糊评价法对该业务中银行的风险进行了
综合评价。
综上,国内对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多集中于模式
探讨、作用分析等基础层面,系统性的深入研究较少。尤其是在从线下到线上的发展过程中,供应链金融服
务的模式演进、风险演变方面缺乏研究,本文将重点从这两个研究的薄弱点人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动态
比较,从模式演进、风险演变过程中提取风险要素,得出风险控制措施,使分析结果更细致、更具指导性。
(二)问题描述
线上化、跨界搭建电商将是未来一个时间段内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发展方向,对相应模式和风险管控的
研究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依托现实与理论依据,本文将分四部分重点讨论以下问题:一、什么是线上供应
链金融,它有哪些分类,由传统线下供应链融资的演进路径是怎样的。二、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
金融有哪几种主要的融资模式,每个操作环节中银行面临的风险要素是什么,这些风险要素哪些是与传统
线下融资类同的,哪些是线上所派生出的新风险。三、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相比传统线下供
应链金融的特征发生了哪些变化,风险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四、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征和风险变化,从
银行视角来看,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和防范风险。
三、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划分与模式演进
(一)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划分
线上供应链金融是指金融业与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实体产业之间,通过信息化协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
的新趋势和高级阶段,包含电子商务交易、***支付、交易融资和物流管理等多个环节,是复杂性金融创新
产品。它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结合业界实践
情况,本文对线上供应链金融进行了划分,如***1所
示。首先,根据业务中是否结合B2B电商,可将“线
上供应链金融”分为“基于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
融”和“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的电子化/线上化”;根据
B2B平台是否自营,可再将“基于B2B平台的线上供
应链金融”划分为“基于自营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
金融”(如建行的善融商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和
“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如建行
与第三方B2B平台合作推出的e单通、e贷通等)。
当然,“基于自营/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还可根据银行是否介入贸易过程,划分为“封
闭式”和“开放式”两类。其中,“封闭式”电子商务融资指银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企业实现
系统对接,使银行可以介入到B2B平台上企业间贸易的关键环节。银行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情
况实施监视和控制,在提高融资效率的同时,提高风险控制的标准化和自动化水平;“开放式”电子商务融
资指银行不介入企业的贸易过程,也没有“核心企业”、“物流企业”等参与方,如阿里贷款主推的“网络联
保贷款”模式。本文的研究以“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封闭式”融资为主。
(二)线上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演进
基于第三方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一般包括:银行、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B2B中小企业、
物流企业和核心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基于其掌握的中小企业的交易信息、供应链信息,及对交易产
品市场风险的预测能力,为银行提供风险管控的新手段。线上供应链金融将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信用作为
其金融信用的补充,从而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主体授信的考察,并通过信息化管理和网络信息披露等方
式控制贷款风险,缓解了B2B电子商务平台会员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其运作机理如***2所示。线上供
应链金融的模式由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演进而来,模式演进示意***如***3。
四、基于第三方B2B平台的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及风险要素提取
(一)电子仓单融资模式及风险要素提取
1.电子仓单融资模式业务流程分析。电子仓单融资指借款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贸易的
企业)持商业银行认可的专业仓储公司出具的电子仓单进行质押,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的信贷业务。电子
仓单融资业务能够有效解决借款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临时性资金周转需求。其操作流程如***4所示。
主要流程包括:①借款企业在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平台上进行***报名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所需授信材
料;②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实施***授信;③借款企业***提交货物入库申请,并将货物送达指定仓库;④
借款企业***选择货物种类、数量,生成电子仓单,提出质押申请;⑤物流企业审核电子仓单,进行电子签
章后发送给银行;⑥借款企业登陆银行融资平台提出贷款支用申请;⑦商业银行发放贷款;⑧借款企业取
得还款资金后,进行***还款,申请质押货物解押;⑨商业银行将货物解押指令传送给物流企业;⑩借款企
业凭借电子提货单和提货密码在物流企业仓库提取货物。
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几点说明。一、借款企业需为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的注册会员。第三方电子商务
企业与商业银行共享平台数据信息,为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的授信提供参考。二、在目前的业界操作中,商
业银行对借款企业的授信多未实现完全意义的***授信,仍需让借款企业提供主体授信所需要的各种证
明材料。三、在实际操作中,电子仓单的审核、传递可以由物流企业完成、第三方电子商务平成或两者
合作完成。四、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对借款企业发放贷款的额度一般不超过质押仓单所对应货物市场估价
的70%,并将贷款放入专用账户进行监管。
2.电子仓单融资模式风险要素提取。通过对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操作流程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及业界
实践,对该模式的风险要素进行了提取,结果如表2所示。
其他风险要素提取:
监控故障、人员失误等因素导致风险预警的滞后和缺失;网络系统安全风险;业务人员素质、能力风险;质押物价格波动风
险:借款企业经营风险和产业风险。
(二)电子订单融资模式及风险要素提取
1.电子订单融资模式业务流程分析。B2B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交易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赊销现象,通
过对信誉较好的企业(一般为核心企业)的订单实施授信,可以为其买方或卖方提供融资。电子订单融资
指借款企业凭借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确认的电子订单向商业银行申请融资的信贷业务。电子订单融资业
务可以解决上游供应商企业开展生产性活动的资金短缺问题,也可以缓解下游分销商企业临时性购货的
资金压力,实现“上游——贷款生产”、“下游——贷款买货”。
上游:“贷款生产”模式的操作流程如***5所示。主要流程包括:①借款企业在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平
台上进行***报名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所需授信材料;②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实施***授信;③买卖双
方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生成电子订单;④双方在电子订单上进行电子签章,电子订单经第三方电子商
务企业传送给银行;⑤银行为借款企业发放贷款;⑥借款企业取得资金后,及时安排生产,按合同约定期限
交货于买方;⑦买方支付货款给借款企业(卖方);⑧借款企业用货款偿还贷款本息。
下游:“贷款买货”模式的操作流程如***6所示。主要流程包括:①借款企业在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平
台上进行***报名申请,并按照要求提交所需授信材料;②商业银行对借款企业实施***授信;③买卖双
方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生成电子订单;④双方在电子订单上签章,电子订单经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传
送给银行;⑤卖方按约定订单合同给买方发货;⑥银行代替买家支付货款;⑦贷款企业按合同约定日期支
付银行贷款本息。
电子仓单融资模式的几点说明。一、在操作中,“先款后货”还是“先货后款”由各方协商确定,上面操
作流程中以“先货后款”为例。二、在操作中,银行为了降低操作风险,往往结合“电子仓单模式”,对融资过
程中的物流加以控制。即,卖方不直接给借款企业发货,而是发货至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生成电子仓单
背书转让给银行。此外,为了降低质押货物价格变动带来的风险,银行往往事先要求借款企业缴纳一定额
度的保证金。三、上游的“贷款生产”模式,一般买方为信用水平较高的供应链核心企业,确保对融资方生
产货物的如期采购。在实际操作中,银行还应采用合同条款严格约束融资方行为和界定违约责任及补偿
措施。
2.电子订单融资模式风险要素提取。通过对电子订单融资模式的操作流程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及业界
实践,对该模式的风险要素进行了提取,结果如表3、表4所示。
其他风险要素提取:
供应链的整体授信风险,如:对核心企业实地走访的缺失等;监控故障、人员失误等因素导致风险预警的滞后和缺失;网络
系统安全风险;业务人员素质、能力风险;借款企业经营风险和产业风险。
五、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特征比较与风险演变
(一)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特征比较
线上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弥补了线下供应链金融在对融资企业授信方面的不足,把企业的电子商务信
用合理转化为金融信用,为更多中小型网络贸易的企业提供了融资机会。线上供应链金融全程电子化的特
性进一步提高了融资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为银行实施监控和预警创造了新条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更
高的客户价值。从多方面对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特征做对比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二)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演变
根据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演进路径,对线上、线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演变进行了分析。
1.仓单/存货质押融资一电子仓单融资。减少的风险:①信用风险:电子仓单融资采用线上授信,将
“电子信用”作为“金融信用”的补充,双重授信有利于降低授信风险;②操作风险:电子仓单融资整个过程
***操作,大大提高了融资效率,也有利于银行实现及时化、规范化管理及对融资企业的监控和风险预警;
③市场风险:线上融资企业涉及行业较多,可一定程度上分散行业的系统性风险,电子商务平台也可有效
增加质押物的处置渠道。
增加的风险:①信用风险:线上企业地域分散度高,给银行的实地走访带来很大障碍。相比线下企业,
线上融资企业规模小,融资频率高、额度小,供应链稳定性程度低,违约风险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参与方更
加复杂,银行不仅面临融资企业的道德风险,还面临物流企业、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的道德风险;②操作风
险:电子化操作对银行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要求,加上“快速融资、高频融资”的特点,人员的操作
风险增加。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银行多方系统互通,增加了网络安全风险。此外,电子仓单属权
力质押,银行对货物实际控制力减弱,电子仓单、电子签名、电子签章的技术和法律风险也应高度重视;③
市场风险:电子仓单融资中质押物更加复杂多样,对“质押物价格风险的防范”以及“质物处置能力”都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线上融资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交易不稳定等特点,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面
临的市场风险较大。
2.应收/预付账款融资一电子订单融资。减少的风险:一、电子订单卖方融资。同电子仓单融资的信用
风险、操作风险的变化。二、电子订单买方融资。同电子仓单融资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的变化。
增加的风险:一、电子订单卖方融资。①同电子仓单融资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的变化;②还增加了以
下主要风险:存在买卖双方进行虚假交易,利用虚假订单骗取变相融资的风险;贷款时间发生在买卖双方
发生货物交易之前,银行难以对物流、资金流进行控制,也面临借款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
素,所以风险相对较大,银行需采取充分的合同条款进行权责界定。二、电子订单买方融资;①同电子仓单
融资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的变化;②还增加了以下主要风险:存在买卖双方进行虚假交易,利
用虚假订单骗取变相融资,并与物流企业进行联合欺诈的风险;监管不利带来的风险。电子商务平台上的
企业具有地域分散性的特点,交易双方往往处于异地,银行对质押物出入库、质押物审查等操作的监管难
度较大,很大程度上只能完全认可并依赖于物流企业。此外,此业务中银行需要和不同地区的诸多物流仓
储企业合作,给银行的走访、监管带来很大挑战。
六、结论与建议
线上化与跨界搭建电商作为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前沿领域,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依据现实与理论
研究,对线上供应链金融进行划分,并分析了其模式演进路径,发现电子仓单融资由传统的存货/仓单质押
融资发展而来,电子订单上游卖方融资和下游买方融资分别由传统的应收、预付账款融资发展而来。通过
对电子仓单和电子订单两种主要的线上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流程分析,提取了每个操作环节中银行所面
临的风险要素,并与传统线下供应链融资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虽然线上供应链金融在协同运作和服务效
率上有很大提升,但是针对网商的特性和线上化的特点,其风险发生了诸多变化,银行面临的风险整体有
所增加,但不能一概而论,主要取决于银行对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控水平。因此,针对线上供应链金融
业务,银行应转变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思想,充分利用线上的特点和优势,把“以数据为核心的管理”放
在突出位置,探索线上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新手段,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线上中小企业。根据本文对基于
B2B的线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要素提取和风险演变分析,从银行监管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1.严格准入条件。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企业良莠不齐,银行应在控制贷款总量的前提下,通
过贷款企业电子信用水平、交易频度和额度、所在供应链稳定性和整体实力等指标综合考量和评价企业的
信用等级,对达到准入条件的企业实施贷款操作。另外,电子仓单质押业务中,还应将贷款企业所提供的质
押物属性纳入考量体系,一般优先选择标准化、易变现的大宗商品,也可适当放宽信用水平等级较高的贷
款企业的质押物种类范畴。
2.明晰权责界定。线上供应链金融参与主体较多,操作流程复杂且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责任方不
明确则容易给银行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如电子订单上游供应商融资中,在货物生产、在途运输、仓储保管等
环节中一旦发生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延时交货或货物损失,极易影响银行贷款的按期回收。因此,银行应
全面考虑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权责界定不清的事项,并通过合同条款加以澄清和约束。
3.提高操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操作水平,防范操作风险。线上供应链金融实现全程电子化,对业务人员
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银行应加强队伍建设,通过技术培训、业务能力考核等方式不断提高业务
人员的操作水平,并通过健全内部制度、完善业务流程、设置操作权限等手段进一步规范操作,提高效率。
此外,银行应不断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同时***府部门应根据金融业务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网络银行、电子签
名等方面的立法且尽快出台其他配套的法规、条例,一旦发生网络安全事件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切实保
障银行及相关参与方的利益。
4.加强监控预警。在贷后管理中,银行应将重点放在风险的监控预警上。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参
与方较多,银行既要对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进行监控,防止联合欺诈或变相融资的发生,也要对
贷款企业经营状况、行业发展态势及质押物价格变动进行监控,以便及时发现企业本身或市场变化带来的
风险,这些都对银行的监管水平提出很大挑战。因此,银行***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应主动寻求与第三方
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的合作,通过设计合理的契约,在共赢的基础上,共享各方信息,实现更高效、更专
业的贷后监控,对网络平台上的投机者和违规者及时发现、披露或清退,以此来减少和降低银行的精力投
入和管理成本。
5.完善补偿机制。贷款利率的设定是银行风险补偿的最直接手段。2013年7月20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
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意味着商业银行拥有更大的自主定价权。重要的
是,银行应探索合理有效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贷款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和方法,完善定价管理体系,提高
定价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引入担保机构分散银行风险。***上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应发挥
供应链金融管理篇9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问题思考;创新设想
中***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3-0023-04
一、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
关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理论界和实务界目前尚未有一致的意见。随着供应链金融研究和创新实践的不断深入,对供应链金融概念与范围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界定和厘清。
(一)供应链金融概念定义的归纳
目前比较流行和具代表性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提供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
第二类,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集成。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一供一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第三类,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基于供应链商业交易的融资解决方案。国际知名的金融顾问咨询公司TowerGroup关于供应链金融的定义是:供应链金融是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值为基础,设计一系列的为供应商提供流动资本融资和现金流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管理目标实现的优化方案。供应链金融就是将金融引入优化目标,在现有供应链优化模型中直接加入资金流的测度,从而来制定优化策略,然后再将模型推广到更为复杂的库存结构乃至与生产、运输等问题进行联合优化。
(二)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
笔者认为,以上对供应链金融概念的定义仅仅描述了供应链金融的实践过程,尚未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作完整、全面的实质界定,并且在脱离供应链整体、以孤立的业务概念来研究讨论供应链金融,这样往往就会造成供应链金融概念扩大化或缩小化。实际上,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市场需求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服务产业发展的一种必然形式。论及供应链金融必须从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形成产生开始。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发端于20世纪的80年代,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世界级企业巨头寻求成本最小化冲动下的全球性业务外包,由此衍生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到20世纪末,企业家和学者们发现,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边”效应,实际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和接包企业劳动力“成本洼地”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由此,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始了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国际银行业也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创新,以适应这一需求。供应链金融随之渐次浮出水面,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
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应该界定为在整个供应链的范畴之内,即就是围绕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管理进行设计的一整套解决供应链资金问题的管理方案。其结果是让供应链的管理更加完善和高效,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从中得到业务的创新与拓展,取得相应的利益。因此,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应该界定为,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提供综合的财务金融服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如上所述,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种财务或融资创新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与发展在理论上是能够得到合理的解释。并由于这些解释而成为其发展创新的依据。
(一)供应链金融形成的理论解释
实际经济活动中,往往形成“有网没链”的情况,供应链管理就是形成连接各个网络之间的管理链条,把各个网络通过相关的利益连接起来,然后对连接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管理上有机结合,实现生产、流通和资金资本的资源分配帕累托最优改进(Pareto Optimality)。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商务流的网络连接(linkage)而组成的网络结构。在供应链管理中,可以通过探求因果关系的管理问题,建立相应的因果关系管理模型来寻找管理环节上存在的薄弱管理问题,这种因果关系的建模可以建立在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求证找出影响管理环节的主要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
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的理论依据就是在供应链管理中,强化金融服务的作用,通过金融服务的创新,实现供应链管理中的最优管理效果,推动经济效率的提高。供应链金融就是以最有效率的方案解决供应链管理环节中的资金约束的问题。
国内学者陈祥锋、朱道立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依据就是解决企业的资金约束问题,把包含资金约束企业所组成的供应链称之为资金约束供应链。在资金约束供应链中,企业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可能无法实现其最优的运营决策,这将会影响到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及整体的效益。然而,如资金不足的企业能够获得融资服务,并实现其最优的运营决策,那么融资服务可能为资金不足供应链创造新的价值。经过他们的研究推导发现:第一,由于信息不对称,传统以银行为核心的所谓1+N或N+1+N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不能为资金约束供应链创造价值,而在以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的结构和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控制结构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服务模式中,融资服务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运作将为资金约束供应链创造新的价值。第二,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控制优于以银行为核心或通过的控制。笔者认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就在此,即从供应链管理的链条上赋予更优的金融创新。因此供应链金融创新就是作为一种最优的资金约束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业务本身的改变或者创新。
三、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实践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
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其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着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创新问题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供应链金融在创新中存在的五个方面问题进行思考,以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方案:
第一,业务创新的后劲不足。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的制约。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但是,能够具备这种关系的中小企业是有限的。这种供应链金融虽然纳入了中小企业的内容,但仍然没有把它同大企业业务区别开来,而只是把它作为业务的一个链条,没有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服务和针对性的融资解决方案,显然没有起到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效能。这样业务创新明显出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
第二,模式创新的动力不足。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是现在这两类模式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等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即便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的合作,按照目前的合作模式,也很难让银行省时省力。另外,目前流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虽然可以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创造新的价值,但是其最高的收益不会超过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加上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费时费力。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动力是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这样的业务模式创新发展也是有限的。
第三,技术创新亟待解决。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两个领域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
第四,组织创新急待突破。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由于供应链融资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同时,目前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会扩大。据了解,在实践中,由于供应链资金管理的不善,已造成了国内几家大公司的经营困难,有的甚至破产重组。事实证明,一旦核心企业集团资金链断裂,必然会殃及整个供应链金融,形成系统性的风险。国内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金融组织创新形式已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必须进行有效的突破。
第五,制度创新需要加强。组织形式的突破必须有制度上的保障,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创新发展上存在制度的约束。从银行方面来说,我国的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不可能从整体上为供应链管理提供财务融资的服务,加上业务的运作与管理必然存在盲区和不易控制的环节。这样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仅能围绕大企业开展业务,难以满足发展中的融资、结算和风险分散等方面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更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求。从企业方来说,虽然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中引入了诸如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联合推动业务的创新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限于我国目前金融制度和法律的规定,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物流公司不能以其自有资金为企业垫付款项融通资金。因此,我国的金融体制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改革创新,改变不适应发展的制度法律的约束,使制度能够正确引导供应链金融实现全面的创新。
(三)供应链金融的创新设想
基于以上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中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已到了必须解决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阶段。为此,提出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基本设想如下:
第一,在技术上,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即传感器加互联网),建立我国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通过传感器的技术创新,将互联网运用到基础产业和服务产业,建立起不同行业、产品的基础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为供应链金融实现技术的整体管理创造条件。
供应链金融管理篇10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浙江省的实际从供应链金融概念出发,对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和范畴进行了界定,并讨论了供应链金融创新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创新问题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金融 金融创新
由于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远程生产组织和流通成本的降低,供应链正在取代纵向一体化成为国际上产业组织的主流模式。在供应链生产模式中,大企业专注于品牌、客户关系管理及创新性技术等核心能力的创造和提升,而将生产、流通、销售中低附加价值环节外包给中小企业,以此形成以稳定交易和利益共享为特征的产业链(或价值链)体系。中小企业则往往利用自己的专项优势,如单项专利技术、特别的渠道以及成本优势,加入到产业链分工体系当中去,成为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节点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伴随着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兴起,供应链竞争已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
在此实体经济组织变革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Chain Finance,SCF)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新的金融服务,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银行业中应运而生,并成为商业银行新的重要业务增长点。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界定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业界和学界都尚未有一致的意见。但是,随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实践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供应链金融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供应链金融概念与范畴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界定和梳理。
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定义的归纳。目前对供应链金融概念有代表性的理解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二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上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的集成。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畅顺,并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三是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基于供应链商业交易的融资解决方案。国际知名的金融顾问咨询公司Tower Group将供应链金融的定义为以发生在供应链上的商业交易值为基础,设计一系列的为供应商提供流动资本融资和现金流的解决方案,是一种管理目标实现的优化方案。供应链金融就是将金融引入优化目标,在现有供应链优化模型中直接加入资金流的测度,从而制定优化策略,然后再将模型推广到更为复杂的库存结构乃至与生产、运输等问题进行联合优化。
关于供应链金融范畴的界定。即在整个供应链的范畴之内,即就是围绕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管理进行设计的一整套解决供应链资金问题的管理方案。其结果是让供应链的管理更加完善和高效,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从中得到业务的创新与拓展,取得相应的利益。因此,供应链金融的范畴应该确切地界定为:从整个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提供综合的财务金融服务,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方案。
商业银行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
国内银行业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其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着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存在的创新问题
业务创新问题。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的制约。调研表明,目前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许多商业银行业务实践中,通过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但是能够具备这种关系的中小企业是有限的。这种供应链金融虽然纳入了中小企业的内容,但仍然没有把它同大企业业务区别开来,而只是把它作为业务的一个链条,没有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服务和针对性的融资解决方案,显然没有起到优化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效能。因此,这样业务创新明显会出现后劲不足的问题。
技术创新问题。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两个领域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全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金融风险的产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
模式创新问题。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是现在这两类模式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等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即便是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3PL)的合作,按照目前的合作模式,也很难让银行省时省力。另外,目前流行的供应链融资服务模式虽然可以解决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创造新的价值,但是其最高的收益不会超过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加上银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中的费时费力。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动力是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这样的业务模式创新发展也是有限的。
组织创新问题。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因为供应链融资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同时,目前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会扩大。事实证明,一旦核心企业集团资金链断裂,必然会殃及整个供应链金融形成系统性的风险。国内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金融组织创新形式已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必须进行有效的突破。
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的解决路径
***府牵头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供应链金融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环境。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商业银行业务,没有良好的对信贷人权利的保护是难以发展起来的。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到动产担保和权利质押,因此物权的界定与登记也是必不可少的。《物权法》虽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创造良好法律环境, 但《物权法》在动产抵押的登记公示方法上规定稍显笼统、登记部门多、公示性差等不完善的地方,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府要进一步健全物权法登记的体系,并将陆续出台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的***工作,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制环境。
商业银行构建较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供应链金融是多种金融产品的组合,银行对中小企业授信是基于对供应链核心企业及整个行业发展层面的考察,因此这项业务的开展行业跨度大,对企业经济技术分析、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更加困难,除了金融知识以外还需要许多专业知识,这将加大判断借款人是否发生经营风险的难度,另外对动产及货权质押的监管也比较困难,对银行业务人员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创新中可能存在贷前、贷中和贷后的管理与契约设计漏洞和法律的真空,发生操作风险的概率增大。对于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银行来说,加强人员的培训、提高员工供应链金融业务素质与能力迫在眉睫,同时在现有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下,将供应链融资的操作风险管理嵌入其中并进行有关创新也势在必行。
大力发展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的技术创新(即传感器加互联网),建立我国产、供、销的完整供应链信息系统。通过传感器的技术创新,将互联网运用到基础产业和服务产业,建立起不同行业、产品的基础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为供应链金融实现技术的整体管理创造条件。
加强供应链金融制度的创新。目前供应链金融在创新发展上存在制度的约束。从银行方面来说,我国的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不可能从整体上为供应链管理提供财务融资服务,加上业务的运作与管理必然存在盲区和不易控制的环节,这样以银行为主体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仅能围绕大企业开展业务,难以满足发展中的融资、结算和风险分散等方面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更难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求。因此,我国的金融体制必须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改革创新,改变不适应发展的制度法律约束,使制度能够正确引导供应链金融实现全面的创新。在制度上,实现对原有的银行分业管理向混业管理的转变,允许银行把非核心的业务合理有序地外包给专业的供应链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中介公司;允许诸如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中介服务的存在,并依法从事有关融资业务。
参考文献:
1.胡跃飞,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财经问题研究,2009(8)
2.李彤,深发展:供应链金融[J].商业论坛,2007(10)
3.闫俊宏,许祥泰.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分析[J].上海金融,2007(2)
4.陈祥锋,朱道立.资金约束供应链中物流提供商的系统价值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2008(6)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供应链金融管理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