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肿瘤篇1
关键词: 睾丸肿瘤 手术 心理护理 抑郁
睾丸肿瘤的发病率极低,约为1/50000[1]。睾丸肿瘤的***决定于其病理性质和分期,绝大多数患者首先需行经腹股沟根治性睾丸切除术。睾丸切除后影响睾酮的分泌和生精功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性别特征和正常性功能,使患者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心理障碍。因此,护理工作除日常的基础护理外,提供必要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使患者能够接受可能发生的性别特征消退以及性功能减退,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参与社会活动。近年来,我科对睾丸肿瘤患者心理护理进行积极的探索,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全程心理护理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5年1月-2011年5月共收治27例睾丸肿瘤患者,年龄16-34岁,平均年龄26岁。所有患者均在明确诊断后施行了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续相应的放疗和化疗。
2 心理护理
2.1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睾丸肿瘤是恶性肿瘤,需要切除睾丸。患者在了解自己的病情后,精神高度紧张、抑郁,害怕肿瘤转移,第二性征改变,丧失性功能。这时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最大限度缓解患者的紧张抑郁心理。医生护士和患者交流时应注意交流方式和技巧,尊重患者的人格,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2 做好心理疏导,消除顾虑 传统观念认为睾丸是男性的象征,睾丸切除后大部分患者认为自己丧失了生育能力和男性功能,给患者心理带来极大的、难以言喻的痛苦,大部分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甚至轻生[2],对睾丸肿瘤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提高患者对睾丸肿瘤疾病的认知,告知患者睾丸肿瘤虽然是恶性肿瘤,但是通过手术***和系统***后,大部分肿瘤是可以治愈的,不会影响男性功能和生殖功能。可以用美国的自行车运动员阿姆斯特朗作为成功的范例, 最终消除患者的心理顾虑,让患者充满信心的配合临床***。
2.3 提供温情服务,给予人性化护理 因为睾丸肿瘤的患者都是年轻人,年龄跨度较大,各个年龄段患者的心理状态都有自己的特殊性。通过针对性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给予人性化的护理。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性格和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护理, 对他们的疑问给予耐心解释,用乐观的、积极的语言和患者交流病情的变化, 利用同病种患者的现身说法增强其对疾病***的信心和期待感,帮助患者减轻或消除负面的心理状况。
2.4 通过人际***,增强患者信心 通过来自医院的、社会的、组织的、家庭的资源,关心、聆听、安慰、鼓励患者消除顾虑,保持情绪稳定。特别是家庭成员的关心和理解是患者康复的主要动力,消除患者家属对睾丸切除术后生育能力和性功能的顾虑,以帮助重建患者的家庭和谐。人际***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处于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中。
2.5 做好出院宣教,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在发生的睾丸恶性肿瘤中,对侧睾丸肿瘤的发生率为1.2%-5.8%。所以在出院宣教时应明确告知患者必须定期复查,如果正常睾丸出现无痛性肿大或疼痛时应及时来院复诊。防止对侧睾丸发生恶变或睾丸肿瘤转移。
3 结论
心理护理是睾丸肿瘤护理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心
[1] [2]
理状态是临床***的基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临床护理工作者认识到了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对患者康复的影响。加强患者心理状态的判定并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提高睾丸肿瘤患者的***依从性有较好的效果。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后有可能使患者产生严重自卑感并伴有焦虑、抑郁情绪,引起术后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护理重要的是有针对性地帮助患者改变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上的消极态度,对不良的心理因素及时进行疏导,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时为患者提供人际上的支持,使患者比较容易接受,消除或减少患者心理障碍的发生,提高自控能力,积极手术,有利于疾病的***和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年第一版.
睾丸肿瘤篇2
【关键词】 精原细胞瘤;病理
精原细胞瘤起源于睾丸原始生殖细胞,是睾丸常见肿瘤,属低度恶性,部分病例可沿淋巴管转移至髂内、髂总和主动脉旁淋巴结。生殖腺外精原细胞瘤可发生在纵隔、腹膜后、垂体和松果体区,但罕见。患隐睾者发生此瘤比正常人高8~15倍[1]。临床上有时以腹膜后肿物为首发症状,临床需检查双侧睾丸或判断是否患隐睾。本例为20年来我院病理科首例精原细胞瘤病例,现总结其临床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38岁。近期左腹股沟肿物逐渐增大至成人拳头大小,有明显胀痛感,2007年2月25日就诊,以“腹股沟疝”收入院。20年前无意中发现左腹股沟区一肿物,“栗子”大小,无疼痛及不适,未予就医。查体:左腹股沟区触及一肿物12 cm×7 cm×6 cm。彩超示:左腹膜后探及一巨大实性肿物,上缘达胰腺后方,下方延续至左侧腹股沟区,肠管及右肾受压移位,左肾未探及。临床考虑腹膜后恶性肿瘤腹股沟转移,遂行左腹股沟肿物切除术,术中送快速病理检查,病理回报:恶性肿瘤,肉瘤可能性大。手术中扪及腹膜后肿物巨大,不能完整切除,家属不同意继续手术,未予处理。病人住院24天,出院后5天因肾衰死亡。
1.2 方法 复习腹膜后肿物的临床病史及病理资料。追问查体、病史:左阴囊透光试验阳性;20年前左腹股沟即有一“栗子”大小肿物,至今未婚。行常规病理检查:标本4 %中性甲醛固定,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
2 结果
2.1 肉眼观 实性肿物长圆形21 cm×10 cm×8 cm,表面较光,包膜完整,切面灰黄灰红色相间,质细嫩,鱼肉样。肿物中央可见大片出血坏死区。
2.2 镜下 肿瘤细胞大部分为单一胞浆丰富透明,境界清楚,体积大,核大,排列成巢或散在,其间可见一些肿瘤细胞排列不规则,核大呈多形性,核深染呈块状,核仁较大而明显,可见核***像。肿瘤实质广泛坏死,瘤细胞巢间可见成熟淋巴细胞浸润。
病理诊断:(左腹股沟)隐睾典型精原细胞瘤,部分区域细胞间变,腹膜后巨型肿物为转移病灶。
3 讨论
3.1 临床特点 睾丸原发性精原细胞瘤占所有睾丸肿瘤的30 %~40 %,多发生于30~50岁,青春期前及50岁以后少见[2]。隐睾者发生此瘤机会较高,卢洪胜等[3]报道比正常睾丸者高20~40倍。这可能与隐睾所处环境温度较高,致生殖细胞发生异常,血液循环障碍和内分泌紊乱有关[1]。性腺外此瘤可发生在腹膜后、纵隔等处。此病例临床检查后初诊曾认为原发腹膜后肿瘤转移至腹股沟。此瘤低度恶性,发生发展缓慢,随着肿瘤逐渐增长,沿淋巴管转移至腹腔淋巴结,后腹膜位置较深,相对宽阔,利于肿瘤慢性增长过程,发现时肿物已巨大,占满后腹膜腔。晚期通过血液播散,恶性生长加快。有时睾丸原发瘤很小即发生转移,睾丸可肿大或不肿大,当以腹膜后肿物为首发症状时,应想到睾丸或隐睾原发瘤之可能。
3.2 病理特点 根据Mostofi[4]建议,将本病分为三个亚型:(1)典型精原细胞瘤,最多见,93 %精原细胞瘤属此型[5],约占生殖细胞肿瘤的40 %[6]。(2)间变性精原细胞瘤,此型较少见,约占生殖细胞肿瘤的5 %~10 %,又称未分化型。这两型预后较差,易发生淋巴管转移。(3)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约占精原细胞瘤的3.5 %~9.0 %左右。大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临床症状较少,此型不见于未下降的睾丸、卵巢及外生殖器部位[7]。此型不发生转移,预后良好;有少量报道典型的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伴有肉瘤样成分,部分可以转移,预后不佳。贾勇等[8]曾报道文献记载至今仅有13例报道,其中肉瘤成分多为横纹肌肉瘤或未分化肉瘤。肉眼观:前两型不能区分,睾丸可弥漫性肿大,但有15 %患者睾丸正常或缩小。肿物可中等大小,实性,有报道大者直径至20cm[9],切面淡黄,略呈分叶状,质均,鱼肉样。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肉眼观,肿块质软,胶冻样外观。镜下观察:根据病理形态不同分为:(1)典型精原细胞瘤,具有瘤细胞单一,胞浆透明,境界清楚,体积大,核大,瘤细胞排列成实性巢状,间质内见较多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可由假结核肉芽肿结构形成。这可能是由于瘤细胞坏死后释放出脂质或***分解产物所引起的组织反应。(2)间变性精原细胞瘤以瘤细胞和细胞核呈高度多形性和间质内缺乏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瘤细胞排列不规则,常呈大片分布,核大空泡状或小而浓染,核***像和瘤巨细胞多见,间质内一般无淋巴细胞浸润,亦无肉芽肿反应。(3)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由三种细胞混合组成,无淋巴细胞浸润和肉芽肿形成。免***组化染色PLAP为阳性反应,但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为阴性反应[6]。
3.3 诊断及鉴别诊断 B超和CT对睾丸肿瘤的诊断与阴囊内其他病变的鉴别,确定腹膜后淋巴结有无转移及转移的范围非常重要;病理学检查确定组织学分型与***关系密切。注意当临床表现以腹膜后肿物为首发症状时应鉴别肿瘤是原发还是转移。Presti[10]认为所有腹膜后生殖细胞肿瘤都原发于睾丸,只有纵隔的生殖细胞肿瘤才具有真正的异位性。李月明等[11]曾报道1例罕见的原发性腹膜后精原细胞瘤。睾丸内原发肿瘤可以很小,需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原发睾丸内的微小精原细胞肿瘤可转移到腹膜后形成较大肿块,很像原发肿瘤,需特别慎重,要排除由睾丸而来的可能性,原发性腹膜后精原细胞瘤与原发于隐睾的精原细胞瘤腹膜后转移癌鉴别很困难,但***十分重要。
3.4 预后 此瘤对放射线很敏感,瘤组织及其淋巴结转移灶内的炎性间质反应可导致瘤细胞广泛破坏,因而预后较好。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预后最好。间变性精原细胞瘤侵袭性较强。本瘤属低度恶性,部分病例可沿淋巴道转移到髂内、髂总和主动脉旁淋巴结。晚期偶尔发生血液转移至肺和肝。
参考文献
[1] 武忠弼.病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26-427.
[2] 王和枚,王玉华,李维华.腹膜后转移性巨大睾丸间变型精原细胞瘤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1998,5(2):115.
[3] 卢洪胜,甘梅富,周涛.腹腔肠系膜隐睾并发精原细胞瘤1例[J].浙江临床医学,2006,8(10):1012.
[4] Mostofi FK.Histological typing of testis tumours[M].Geneva:WHO,1977:105-109.
[5] 武忠弼.中华外科病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65-1166.
[6] 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55-459.
[7] Floyd C,Ayala AG,Logothetis CJ,et al.Spermatocytic seminoma with associated sarcoma of the testis[J].Cance,1988,61:409-414.
[8] 贾勇,郭丽娜,刘彤华.睾丸精母细胞性精原细胞瘤合并癌肉瘤一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33(4):391-392.
[9] 王世杰,王峰,董涛,等.巨大隐睾恶变精原细胞瘤1例[J].临床泌尿杂志,2005,20(6):356.
睾丸肿瘤篇3
关键词: 红外热影像;男性生殖系统;阴囊温度
男性生殖系统的各种病变可不同程度地影响阴囊的表面温度,阴囊位于人体下部的体表,应用红外热影像诊断仪定量分析其温度改变情况,可为睾丸和附睾等相关疾病的诊断提供间接的依据。本研究对39例睾丸和附睾等相关疾病进行红外热影像诊断,探讨其在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均来自我院泌尿科门诊,由一位泌尿科医师检查和诊断后转来红外热影像,并在当天同时进行超声显像。男性各类生殖系统疾病共39例,包括鞘膜积液9例,急性睾丸炎4例,精索静脉曲张4例,急性附睾炎14例,其他疾病8例(精索囊肿、精索细胞瘤、睾丸囊肿、附睾结节、前列腺癌、睾丸外伤、性功能低下和左侧睾丸扭转各1例)。39例中有5例(4例鞘膜积液、1例急性睾丸炎)经抗菌、消炎等***后进行红外热影像复查1~2次。
1.2 红外热影像和超声显像 红外热影显像患者站立,双腿分开,充分暴露会阴部,阴囊和大腿内侧不相互重叠。红外热影像仪器为台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Spectrum 9000MB Medical System,红外摄像镜头对准阴囊部位进行前位和后位显像,采集的***像勾画感兴趣区进行计算机处理,计算左右侧阴囊温度的高值温度、低值温度和平均温度。超声显像在超声波科进行,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
1.3 红外热影像诊断标准 正常人左右侧阴囊的温度差值在0.5℃以内(正位的高值温度或平均温度为准),异常者左右侧阴囊的温度差值>0.5℃为异常。低值温度由于波动较大仅作为参考。红外热影像结果与B超相对照,并参照临床诊断。
2 结果
2.1 鞘膜积液 9例(左侧、右侧和双侧各3例),8例与超声诊断相符,其表现为急性炎症期温差明显,慢性期温差虽然降低,但温差仍>0.5℃;另1例双侧鞘膜积液者两侧温差<0.5℃,阳性检出率为88.9%(8/9)。
2.2 急性睾丸炎 4例(左侧3例,右侧和双侧睾丸疼痛各1例),其中3例异常显像与超声诊断相符,1例左侧急性睾丸炎左右侧阴囊无温差,与超声诊断(左侧睾丸无变化)相符,阳性检出率为75%。与B超诊断的符合率为100%(4/4)。
2.3 左侧精索静脉曲张 4例,其中3例与超声诊断相符,1例超声提示有明显左侧静脉曲张者而红外热影像的两侧温差<0.5℃,阳性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均为75%(3/4)。
2.4 急性附睾炎 14例(左侧6例,右侧4例,双侧4例),远红外显像与B超的诊断符合者仅5例(右侧1例,左侧2例,2例双侧),其他7例未显示温度差别,诊断符合率为35.7%(5/14)。
2.5 其他 精索囊肿、精索细胞瘤、左附睾小结节、双睾丸小囊肿、前列腺癌、性功能低下、睾丸外伤各1例,左右侧无温差,1例左侧睾丸扭转其左右侧温差>0.5℃,红外热影像阳性。
2.6 随访 ***后随访检测5例(鞘膜积液4例,1例双附睾头部囊肿伴右附睾尾部急性炎症性实质性肿块)共进行随访检测8次(3例鞘膜积液各2次,其他2例患者各1次),其中3例鞘膜积液和1例双附睾头部囊肿***2周后温差缩小提示好转,见***1,1例鞘膜积液***后双侧温差仍较大,提示疗效较差。
2.7 红外热影像诊断与B超结果对照 红外热影像对男性生殖系统的阳性检出率为51.3%(20/39),与B超的诊断符合率为71.8%(28/39),详见表1。
表1 红外热影像结果与B超结果对照 (略)
3 讨论
人体的热量从体表以辐射方式散发,其热辐射波长与红外线相同,红外线热影像探测的原理是利用感测器接收身体红外线光波,然后将信号转换成数位灰阶或彩阶***形并输出。在体外无创检测的红外热影像操作方便,对患者无任何影响,其无创伤性检测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也仅作为一种初筛手段,不能进行病因诊断。
技术上,定量测定较为客观,温度数据中,低值温度波动幅度较大,较不可靠,而后位位置不易对准,因此临床以前位的高值温度或平均温度为主要指标,以左右侧的温差超过0.5℃作为阳性标准,而目测和后位温差等指标仅为参考。
红外热影像在男性生殖系统中有多篇报道,Daneliia等[1]报道334例红外线体温探测的结果,167例睾丸肿瘤的诊断的特异性、敏感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2.9%、89.8%和91.4%,也对42例急慢性附睾炎、33例睾丸炎、17例鞘膜积液和75例正常对照进行检测。Tiktinskii等[2]报道42例急性和慢性附睾炎患侧温度增加0.6℃~2.0℃,睾丸恶性肿瘤的温差1.2℃,对急性附睾炎和鞘膜积液(32例)的诊断率为100%,对睾丸恶性肿瘤的诊断为89.6%。李望等[3]用红外热影像检测22例生育者、44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和17例原发无精症者,进行红外阴囊测温,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双侧阴囊温度显著高于生育者,低于原发无精症者。
本研究中红外热影像对男性生殖系统的阳性检出率为51.3%(20/39),与B超的诊断符合率为71.8%(28/39),其中对急性睾
丸炎、鞘膜积液伴急性或慢性炎症、精索静脉曲张的诊断符合率较高,其表现为急性炎症其双侧温差明显,慢性者温差有一定程度的减少;鞘膜积液并发炎症者则温度增高;精索静脉曲张由于血管迂回弯曲,破坏了睾丸内血管的自然冷却系统,而使睾丸的温度增高0.6℃~0.8℃,也使阴囊局部皮肤温度增高。
睾丸肿瘤篇4
【关键词】 b超诊断 腹腔内隐睾 睾丸鞘膜积液
患者, 男性, 54岁。因“左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入院。体格检查: 左侧阴囊发育不良, 阴囊内空虚, 未触及睾丸; 右侧睾丸附睾大小正常。超声检查: 右侧睾丸35mm×13mm×22mm, 内部回声均匀, cdfi见血流信号。左侧阴囊内未探及睾丸回声, 左下腹部膀胱左侧探及肿块, 呈中等回声, 大小约30mm×17mm×23mm, 内部回声均匀, cdfi见少量血流信号。其内上方见一枚无回声, 大小约26mm×17mm。超声提示: 左侧隐睾(位于腹腔内伴其内上方含液病灶)。(见***1、***2)。行左下腹肿块切除术, 手术见一3cm×3cm×2cm肿块, 另见一20mm×20mm囊性肿物。术后标本肉眼所见: 灰红色椭圆形肿块6cm×3.5cm×2cm, 切面见睾丸组织2.5cm×3cm, 边缘见囊肿直径2cm, 囊内含清亮液体, 内壁光滑(***3)。病理诊断: (左下腹)睾丸组织萎缩变性, 伴血管扩张充血, 局灶区可见鞘膜纤维组织增生伴囊性改变。虽然鞘膜囊壁未见明显衬覆细胞, 免***标记hbme-1也是阴性, 但考虑为间皮脱落或萎缩可能, 仍认为结合临床符合隐睾伴鞘膜积液。
讨论 睾丸在出生时有1%~7% 未降至阴囊, 其中大部分在生后数周内自然下降, 少数在几年内才下降。如至青春期睾丸尚未下降, 已无自然下降的可能, 则成为隐睾。单侧隐睾往往不会自然下降。未下降或下降不全的睾丸, 绝大多数(约70%)位于腹股沟部; 仅约25% 位于腹膜后; 5%位于阴囊上部及其他部位。此例腹腔型隐睾合并睾丸鞘膜积液, 更为少见。由于隐睾患肿瘤的发病率为正常人的20-40倍, 腹内隐睾恶变的概率更高于此数(因腹腔内温度较高之故), 因此, 应尽早对隐睾定位, 积极进行手术***。腹腔型隐睾因受肠管气体影响难以显示, 一般应在适度充盈的膀胱周围寻找; 对未能探及睾丸者, 应全面扫查, 不可妄做“睾丸缺如”的诊断。彩超作为一种无创、经济的影像技术, 用于隐睾的探测优于临床触诊及其他检查, 是隐睾术前定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睾丸肿瘤篇5
关键词: 睾丸扭转;早期诊治
睾丸扭转,又称精索氛围,是泌尿外科急症之一,睾丸扭转的长短与组织损伤的程度成正相关,一侧睾丸扭转后,往往须手术探查,若未能及时复全,将导致患侧睾丸缺血坏死,即使保留有活力的患侧,仍有可能出现生育力下降。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对于提高睾丸的存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总结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的32例睾丸扭转病例的诊治资料,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年龄9~28岁,平均21岁,左侧20例,右侧12例,均位于腹股沟管内,发病至我院就诊时间:小于6小时 15例,6~24小时8例,1~3天7例,大于3天2例。32例均以阴囊突然疼痛,肿胀就诊,查体见患侧睾丸明显增大,睾丸位置升高,阴囊触痛明显,抬举痛明显。初误诊5例(急性睾丸炎、附睾炎)。30例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睾丸增大,血流减少或消失。
2 ***和结果
32例均采取手术***。术中探查见顺时针扭转18例,逆时针扭转14例;扭转180度15例,270度8例,360度6例,360度以上3例。睾丸坏死切除11例(CDFI显示睾丸无血运),病理报告均为睾丸出血性坏死。保留睾丸并行双侧睾丸固定术21例。复位后用热水湿敷促进血运恢复,观察睾丸颜色恢复正常。
21例保留睾丸出院随访1年,均未再出现睾丸氛围,睾丸发育正常。11例睾丸切除者未发生对侧扭转。
3 讨论
睾丸扭转是由于睾丸和精索本身的解剖异常或活动度加大而引起的氛围,使精索内的血循环障碍,引起睾丸缺血、坏死。睾丸扭转氛围属泌尿外科急睾丸症,易被误诊为急性附睾炎、肾绞痛、阑尾炎等,延误***可造成睾丸不可逆缺血、坏死。睾丸扭转的发生以25岁以下的青春期或青春前期男性为主,这一阶段的发病率高达1/4000,明显高于这一时期睾丸肿瘤的发生率。[1]睾丸扭转起病急,多发生在剧烈活动、深睡眠、外伤、气温突然下降等情况下。症状表现为突发性的阴囊剧烈疼痛、肿胀,检查发现睾丸位置上移,睾丸横位,附睾移至睾丸前方、侧面或上方。拖起睾丸时疼痛不减轻反而加重。提睾肌反向消失。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灵敏检测出血管内血流,音量大小与血流量大小成正比。在睾丸扭转时,血流量减少或消失,对睾丸扭转的诊断率可达80%。[2]但在扭转早期,静脉淤滞而动脉搏动仍存在,可造成假阴性,和健侧睾丸作对比可提高准确率。为疑似病例的首选检查方法。99TC扫描显示患侧睾丸血流量减少,呈放射性集聚的“冷结节”,这一检查已成为睾丸扭转术前诊断的金标准。诊断率高达80%~100%
睾丸扭转***目的是挽救睾丸保护生育功能。早期诊断、及时***是关键。一旦确诊应争取时间尽早手术探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术中发现睾丸扭转,应立即将睾丸复位,利多卡因封闭精索,并用热盐水纱布湿敷,时间不少于30分钟。若睾丸经处理后颜色仍无明显变化,切开睾丸被膜呈紫黑色,则是行睾丸切除的指征。诊断若有疑问时,及时进行手术探查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即便是急性附睾炎,睾丸炎,手术也可达到减压引流,缓解症状,缩短***周期。近期研究睾丸扭转的解剖缺陷可能为双侧性,因此对侧睾丸亦可能具有扭转的因素,故建议行对侧睾丸固定。手法复位因盲目性大,如复位方向错误更是会加重睾丸缺血坏死,一般情况下不予推荐。
综上所述,睾丸扭转常发生于青春期及青春前期,除认真询问病史及体检病患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睾丸扭转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必要时仍应早期手术探查。对于突发阴囊肿痛急症患者,应考虑睾丸扭转可能,以争取时间挽救睾丸保护生育功能。
参考文献
睾丸肿瘤篇6
近50年来,我国癌症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其中***癌尤为突出。男性***癌(MBC)本是少见病,不到所有***癌的1%,但随着发病总人数的增加,临床上的病例也在增加。由于患者重视不够和临床医师认识不足,往往延误诊治。现报道1例老年男性***癌病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2岁,两个女儿均患有***癌。12年前发现左***区肿块约3.0cm×2.0cm,质硬,边界清,无疼痛,***无溢液,皮肤无破溃,自认为***增生,口服中药后肿块消失约3年。之后肿块再次出现,大小性状同前,未进行诊治。5年前患者自觉咳嗽,伴胸痛,当时考虑肺炎,抗炎对症***数日无效,行胸部CT检查提示:双肺散在大小不等结节状影,考虑转移癌,右胸腔包裹性积液。B超提示:左***一低回声占位,左腋下靶环状淋巴结。左***针吸细胞涂片提示:可见癌细胞。后经病理活检证实为左***浸润性导管癌,ER(++),PR(+),HER-2(-)。经环磷酰胺+吡喃阿霉素+卡铂方案解救化疗2周期,疗效评价为稳定。后给予解救内分泌***,来曲唑2.5mg每日1次口服。同时行双侧睾丸切除术。后复查CT提示双肺转移灶较前好转,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此后患者口服来曲唑时间长达4年,期间多次复查病灶稳定,未出现新发转移。于今年复查CT提示双肺转移灶较前增多,考虑病情进展。现给予单药紫杉醇方案解救化疗中,疗效待评价。
2 讨论
男性***癌发病年龄中位数高于女性10年,约为64~71岁。它的临床过程和转移方式与女性***癌相似但有如下特征:(1)MBC因90%ER(+)和75%PR(+)更具激素依赖性;(2)就诊时局部晚期较女性更多,30%以上有***溃疡、血性分泌物、***回缩等。由于晚期较多,总生存期较女性差。由于绝大多数MBC病人ER、PR阳性,睾丸去势术就成为最常用的内分泌***方法,有效率范围为55%~78%。化学***在MBC中与在女性中同样有效,因此在女性中使用的方案也可以在男性中使用。在晚期MBC中,化疗一般应在内分泌***失败后使用[1]。本例患者为老年男性,有家族遗传倾向,确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属Ⅳ期,内分泌***采用睾丸切除及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疾病进展时间(TTP)为4年,内分泌解救***效果好,符合以上特点。
对于MBC的发病原因,近年来有研究认为,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失衡、睾丸损伤、睾丸炎症、垂体催***素瘤及遗传等因素有关,但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有遗传倾向[2]。提醒存在以上高危因素的人群应重视此疾病的发生,定期行***房检查,尽可能做到早期诊断。临床工作者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同时需综合运用手术、放疗、化疗及内分泌***这些有效手段,方可提高此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睾丸肿瘤篇7
目的 探讨男性假两性畸形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15年来诊治的8例男性假两性畸形患者的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病因、诊断、***进行讨论。结果 8例均行手术维持女性性别,术后口服雌激素替代***,随诊1~15年,6例青春前期身体发育正常,所有患者外生殖器外观比较满意,感觉良好,2例术后2年第二性征获得改善,1例已婚,性生活正常。结论 男性假两性畸形的术后性别首选女性为宜,而尽早诊治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假两性畸形 诊断 ***
男性假两性畸形是性别表型畸形的一种类型,患者性腺为睾丸,但生殖道及外生殖器缺少正常的雄性发育,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女性的表型。自1994~2008年笔者共收治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8例社会性别均为女性,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年龄7~20岁,平均12岁,其中7例因外生殖器外观异常或发现双侧腹股沟或大***肿物而就诊,1例发现外生殖器外观异常及下腹部肿块进行性增大1年余就诊。所有患者体型、皮肤、皮下脂肪、声音均呈女性化,无喉结,无胡须,***房不发育,外生殖器外观以女性为主,有大小***,均有一长约1.5~3.5 cm的盲端***,相当于***部位均有一长约1.0~3.0cm的小***,4例***呈女性化分布。B超发现始基子宫1例,B超及CT检查发现盆腔巨大实质性包块(疑诊隐睾恶变)1例。实验室检查:24h 尿17-羟、17-酮、VMA 和血皮质醇8例均正常,血AFP和B-HCG显著增高1例。术前均诊断为男性假两性畸形,合并隐睾恶变1例。
2 结果
本组8例均手术***,保留女性性别。其中1例(20岁)切除两侧睾丸及小***,根部整为***形状,并做***成形术。术后定期行***扩张。1例手术探查下腹肿块为左睾丸(恶变),大小约20cm×15cm×12cm,并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右睾丸大小约1.5cm×1.0cm×0.8cm,质软。行左右睾丸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除加***成形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睾丸精原细胞瘤,右睾丸发育不良。最后诊断:睾丸女性化综合征并左侧睾丸恶变。6例行两侧睾丸切除加***成形术。本组术后均服用雌激素替代***,随访1~15年,6例青春前期身体发育正常,所有患者外生殖器外观比较满意,感觉良好,2例术后1年第二性征获得改善,1例已婚,性生活正常。
3 讨论
男性假两性畸形是性别表型畸形的一种类型,患者性腺为睾丸,但生殖道及外生殖器缺少正常的雄性发育,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女性的表型。按外生殖器外形可分为男性型、女性型和混合型,多数患儿社会性别为女性。按病因不同可分为:①睾丸对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黄体生成素(LH)的刺激无反应,胚胎睾丸间质细胞最初依靠HCG的刺激,而后依靠胎儿垂体对LH的刺激,产生睾酮,若对刺激无反应,则睾酮不足;②睾酮生化合成缺陷,这些缺陷造成雄激素不足;③雄激素靶组织的缺陷和睾酮代谢的缺陷;④终器官对雄激素不敏感,使睾丸女性化[1]。本组8例属于后一种情况,即为睾丸女性化综合征。睾丸女性化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现完全型女性化特征:睾丸常位于大***及腹股沟,有正常的女性外阴,***稀少或缺如,***呈盲端,无卵巢亦无中肾管,由于睾酮不能发挥作用,***产生障碍,停顿于精原细胞阶段,睾丸发生恶变者可达22%。这种类型细胞内完全缺乏与双氢睾酮结合的结合蛋白,因此靶组织对睾酮完全无效应;二是不完全型女性化特征:细胞的双氢睾酮结合蛋白仅部分缺乏,所以女性化特征不完全,睾丸位于大***及腹股沟,外阴性别难辨,***肥大,***部分融合,有腋毛或***,***房在青春期发育,睾酮水平正常。睾丸女性化染色体核型为46,XY[1~5]。
当临床诊断两性畸形时,需进行详细的外生殖器、染色体、影像学等检查,而找到性腺是诊断和***的关键,必要时可做内腔镜检查、剖腹探查及双侧性腺活检,以进一步确诊和制定***方案。
【摘要】
目的 探讨男性假两性畸形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15年来诊治的8例男性假两性畸形患者的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病因、诊断、***进行讨论。结果 8例均行手术维持女性性别,术后口服雌激素替代***,随诊1~15年,6例青春前期身体发育正常,所有患者外生殖器外观比较满意,感觉良好,2例术后2年第二性征获得改善,1例已婚,性生活正常。结论 男性假两性畸形的术后性别首选女性为宜,而尽早诊治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假两性畸形 诊断 ***
男性假两性畸形是性别表型畸形的一种类型,患者性腺为睾丸,但生殖道及外生殖器缺少正常的雄性发育,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女性的表型。自1994~2008年笔者共收治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8例社会性别均为女性,染色体核型均为46,XY,年龄7~20岁,平均12岁,其中7例因外生殖器外观异常或发现双侧腹股沟或大***肿物而就诊,1例发现外生殖器外观异常及下腹部肿块进行性增大1年余就诊。所有患者体型、皮肤、皮下脂肪、声音均呈女性化,无喉结,无胡须,***房不发育,外生殖器外观以女性为主,有大小***,均有一长约1.5~3.5 cm的盲端***,相当于***部位均有一长约1.0~3.0cm的小***,4例***呈女性化分布。B超发现始基子宫1例,B超及CT检查发现盆腔巨大实质性包块(疑诊隐睾恶变)1例。实验室检查:24h 尿17-羟、17-酮、VMA 和血皮质醇8例均正常,血AFP和B-HCG显著增高1例。术前均诊断为男性假两性畸形,合并隐睾恶变1例。
2 结果
本组8例均手术***,保留女性性别。其中1例(20岁)切除两侧睾丸及小***,根部整为***形状,并做***成形术。术后定期行***扩张。1例手术探查下腹肿块为左睾丸(恶变),大小约20cm×15cm×12cm,并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右睾丸大小约1.5cm×1.0cm×0.8cm,质软。行左右睾丸切除加腹膜后淋巴结清除加***成形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左睾丸精原细胞瘤,右睾丸发育不良。最后诊断:睾丸女性化综合征并左侧睾丸恶变。6例行两侧睾丸切除加***成形术。本组术后均服用雌激素替代***,随访1~15年,6例青春前期身体发育正常,所有患者外生殖器外观比较满意,感觉良好,2例术后1年第二性征获得改善,1例已婚,性生活正常。
3 讨论
男性假两性畸形是性别表型畸形的一种类型,患者性腺为睾丸,但生殖道及外生殖器缺少正常的雄性发育,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女性的表型。按外生殖器外形可分为男性型、女性型和混合型,多数患儿社会性别为女性。按病因不同可分为:①睾丸对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及黄体生成素(LH)的刺激无反应,胚胎睾丸间质细胞最初依靠HCG的刺激,而后依靠胎儿垂体对LH的刺激,产生睾酮,若对刺激无反应,则睾酮不足;②睾酮生化合成缺陷,这些缺陷造成雄激素不足;③雄激素靶组织的缺陷和睾酮代谢的缺陷;④终器官对雄激素不敏感,使睾丸女性化[1]。本组8例属于后一种情况,即为睾丸女性化综合征。睾丸女性化有两种情况,一是表现完全型女性化特征:睾丸常位于大***及腹股沟,有正常的女性外阴,***稀少或缺如,***呈盲端,无卵巢亦无中肾管,由于睾酮不能发挥作用,***产生障碍,停顿于精原细胞阶段,睾丸发生恶变者可达22%。这种类型细胞内完全缺乏与双氢睾酮结合的结合蛋白,因此靶组织对睾酮完全无效应;二是不完全型女性化特征:细胞的双氢睾酮结合蛋白仅部分缺乏,所以女性化特征不完全,睾丸位于大***及腹股沟,外阴性别难辨,***肥大,***部分融合,有腋毛或***,***房在青春期发育,睾酮水平正常。睾丸女性化染色体核型为46,XY[1~5]。
当临床诊断两性畸形时,需进行详细的外生殖器、染色体、影像学等检查,而找到性腺是诊断和***的关键,必要时可做内腔镜检查、剖腹探查及双侧性腺活检,以进一步确诊和制定***方案。
男性假两性畸形的手术处理,有涉及最终确定性别的问题。关于手术时机的选择目前还存在着争议,有学者[6]认为最好在新生儿期手术***,使术后性别和患者的抚养性别、社会性别一致,以避免心理变态。也有认为[7],术后性别的选择应该根据外生殖器、生殖管道、性腺的优势、患者本人及家属意愿、手术时年龄及术前的抚养性别和社会性别等综合考虑,如有可能,术后性别首选女性。相反,如果保留睾丸,外生殖器按男性整形,不但手术复杂,术后并发症多,术后患者性生活能力生育能力差,而且,患者术后性别与原社会性别及心理性别相悖,很可能造成悲剧,同时保留睾丸有潜在恶变的危险。因此,术后性别首选女性为宜。本组8例均选择手术维持女性性别,术后口服雌激素替代***,随诊1~15年,6例青春前期身体发育正常,所有患者外生殖器外观比较满意,感觉良好,1 例术后1年第二性征获得改善并已婚,性生活正常,而1例13岁就诊时睾丸已恶变和转移,说明早诊断、早处理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男性假两性畸形的术后性别首选女性为宜,而尽早诊治对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44-246.
[2] 吴阶平,马永江.实用泌尿外科学[M].北京:人民***医出版社,1993:98-103.
[3] 范小玲,周瑞锦,程四国,等.男性假两性畸形14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8,13(11):518.
[4] 张东升,曹会峰,罗振国,等.睾丸女性化综合11例报告[J].中国男性科学杂志,2001,15(2):123.
[5] 张文鼎,唐氵勇志,陈越,等.睾丸女性化综合征[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1,22(10):634.
睾丸肿瘤篇8
乙草胺(Acetochlor)是选择性旱田芽前除草剂,主要用于玉米、大豆、棉花、甘蔗及多种菜田,每亩一次施药50~80 g可控制整个生长期无杂草危害,是有推广价值的新型除草剂。急性毒性经口、经皮LD50分别为2 148 mg/kg、4 166 mg/kg,SD大鼠亚慢性90 d喂喟试验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为12 mg·kg-1..d-1,Ames、微核及睾丸染色体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我们又进一步作了两年致癌试验,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样品 95%乙草胺由江苏省昆山化工厂、南通化工厂、辽宁省大连农药厂、河北省宣化农药厂分批提供。
1.2 实验动物 清洁级5周龄SD健康大鼠,由上海BK公司提供,动物检***驯化1周开始给药。设1个对照组,200、700、2 000 mg/kg·饲料3个投药组,按鼠日均进食量折算剂量相当于12、42、120 mg·kg-1..d-1。应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每组雌雄各48只,共384只。
1.3 动物饲养 试验在全封闭屏障系统内进行。其系统内平均温度(22±4)℃,湿度(55±10)%,光照200 lx左右,空气经初、中、高三级过滤(过滤率为99.97%),换气12~16次/h,系统保持微正压,噪音60 dB以下,氨浓度20 mg/kg以下。采用自动饮水装置供动物饮用。动物在悬挂式铝合金笼内单笼饲养。饲料经60Co照射为无菌粉料。试验期间动物自由摄食饮水。
1.4 临床观察 体重称量0~13周每周1次,14~26周每2周1次,27~104周每4周1次。耗食称量:每周1次。每天观察1次,濒死动物每天观察两次。
1.5 病理检查 试验期间濒死或自然死亡动物随时解剖检查,于第52周做阶段解剖,每组雄雌动物各5只,其余均在活体试验终期(第104周)全部解剖。取出脑、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气管、肺、心、肝、脾、肾、肾上腺、食道、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盲肠、直肠、***、胰腺、膀胱、前列腺、精囊腺、睾丸、卵巢、附睾、子宫、***、皮肤、大腿骨、胸骨、淋巴结、眼球、唾液腺及所有肉眼认为异常的组织及脏器。称重脏器包括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脑、睾丸、卵巢。标本经体积分数为10%的中性福尔马林缓冲液固定5~7 d,取材之后再次固定12 h。组织以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树胶封固。光镜检查。记录病变的种类及程度。
1.6 数据处理 体重、耗食等用t检验。肿瘤发生率、死亡率等用χ2检验。
2 实验结果
2.1 肿瘤发生率 本试验384只动物其中222只出现肿瘤,雄性95只(42.97%),雌性127只(57.21%),雄雌比1∶1.3,这种差异与雌鼠脑垂体和***肿瘤的自然发生率较高有关。基中垂体肿瘤高剂量与低剂量分别为25%和37.5%,雌性分别为54%和62.5%。***肿瘤雄性各组只是偶发1~2例,雌性对照组为33.33%,高剂量组为35.41%。白血病雄性对照组1例,而高剂量组未发现,雌性对照组1例。高剂量组2例。肺腺瘤雄性对照组及中、高剂量组各1例,雌性仅高剂量组出现1例。肝癌雄性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各1例,雌性各剂量组均未发生。甲状腺瘤雄性剂量组发生率较高,低剂量组2例,中、高剂量组各1例,而雌性仅高剂量组有1例。甲状腺癌雄性对照组、高剂量组各1例,雌性仅高剂量组有1例,这些差异均无显著性(表1)。
2.2 肿瘤检出数 在222只发生肿瘤的大鼠中共检出298个肿瘤,其中每只有1、2、3、4、6个肿瘤的大鼠分别为166、41、6、8、1只。平均肿瘤数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雄性依次为1.0、1.45、1.11、1.18个;雌性依次为1.43、1.43、1.41、1.81个。各组均无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
2.3 不同时期肿瘤发生数 各剂量组大鼠肿瘤发生时间,除雄性低剂量组1例脑垂体肿瘤发生于第10个月外,其余都在1年半以后发生,在发生时间上各剂量组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2.4 动物自然死亡累积、时间及死因分析 中途自然死亡动物的累积数,对照组与高剂量组雄性分别为18只(37.50%)、15只(31.31%);雌性分别为19只(39.58%)、16只(33.33%),无统计学意义。动物死亡时间各剂量组间差异亦无显著性。中途死亡动物主要死因为脑垂体肿瘤、***肿瘤、白血病等,各剂量组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本试验结果高剂量组出现轻度中毒现象,与对照组比较体重受到抑制7%,各剂量组104周生存率均在50%以上。而且死亡大鼠自溶不能进行病理检查者不超过5%,这些都符合国际致癌试验的设计要求[1]。
表1 各剂量组肿瘤类型及发生数(只)
肿瘤雄性雌性
0(mg/kg)200(mg/kg)700(mg/kg)2 000(mg/kg)0(mg/kg)200(mg/kg)700(mg/kg)2 000(mg/kg)
肺腺瘤10110001
心纤维瘤01000000
肝癌10010000
胆管瘤00000010
肾胚胎瘤00200000
胰岛细胞瘤10200000
胰腺瘤00010000
胰腺癌00110000
甲状腺腺瘤02110001
甲状腺腺癌10010001
脑垂体腺瘤1817161228232624
脑垂体腺癌00102532
***腺瘤01002521
***纤维腺瘤03111391312
***癌00201004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1011000
胃***状瘤00100100
胃恶纤组00000100
脑血管瘤00100000
脑腺瘤01000000
脾网织细胞瘤01000001
白血病22101012
子宫血管纤维瘤00001000
子宫肌瘤00000010
皮下纤维瘤01000000
纤维肉瘤00010000
血管瘤00000101
血管恶纤组00010020
皮肤鳞癌01000000
腹腔纤维瘤00010000
肠系膜淋巴囊肿00000001
每组实验动物数为48只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2]参考WHO的致癌试验判定标准,制定出我国致癌试验结果出现下列之一,并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者可以认为致癌阳性结果:(1)肿瘤仅发生在染毒组,对照组无此类肿瘤;(2)染毒组与对照组均发生肿瘤,但染毒组明显高于对照组;(3)染毒组多发生肿瘤多,而对照组无或少数动物有多发性肿瘤;(4)染毒组与对照组肿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染毒动物发生时间较早。本试验结果不具有上述情况,此外从恶性肿瘤、癌前病变发生率来看,染毒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而且出现的各类肿瘤其发生率都在SD大鼠自发性肿瘤背景范围之内[3],林裕造等[1]还提出值得重视的3点补充意见:(1)在染毒组出现该动物品系中很少见的肿瘤,即使个别出现也应引起重视;(2)恶性肿瘤发生率低而良性肿瘤发生率高也是重要指标;(3)即使都属于自发性肿瘤,但染毒组发生早对阳性判定也有一定价值,本试验结果未见类似上述情况。
国外有人曾统计通过致癌化学物质制作癌症模型试验结果证明,其诱发肿瘤与自发性肿瘤不同点是大部分在1年以内出现诱发肿瘤,并提出如高剂量组1年半以上出现的肿瘤难以作为致癌指标。本试验中出现的肿癌大部分在1年以上,而且绝大多数在1年半以上,如雌性大鼠***癌高剂量组4例,对照组1例都是在两年终期出现,当属自发性肿瘤。文献报道SD大鼠自发性肿瘤的平均肿瘤数雄性1.6个,雌性2.0个。而本试验中发生肿瘤动物的平均肿瘤数略低,雄性、雌性分别为1~1.45、1.41~1.81个,这可能与检查组织数量多少有关。
综上所述,乙草胺试验结果提示在本中心现有试验条件下,对SD大鼠未出现致癌阳性结果。
参考文献
[1] 林裕造、高桥道人.动物致癌性试验的评价.病理と临床,1983,1:895-904.
睾丸肿瘤篇9
1.阴囊壁丹毒:
阴囊壁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其起病急骤,常伴有畏寒、发热和头痛等全身症状;局部出现片状红疹,与正常界限清楚,边界稍隆起。
2.阴囊壁蜂窝组织炎:
阴囊壁蜂窝组织炎是由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病变皮肤界限不清,阴囊肿大明显,并伴有皮肤急性坏死,局部与全身症状比丹毒明显。
3.阴囊象皮肿:
其特点是阴囊皮下组织广泛肥厚,压之不易凹陷,可有溃疡,渗出液检查可见丝虫或伴有其他血丝虫病征象,如***糜尿鞘膜积液等。其溃疡应与阴囊皮肤癌鉴别,后者溃疡处皮肤局限性收缩下陷,边缘隆起较硬,周围出现放射性皱纹。活体组织检查可确诊。
4.尿外渗之阴囊肿大:
此症多由于会骑跨伤或骨盆骨折等原因引起,主要症状为尿道出血、排尿困难、尿潴留、阴囊肿大明显及皮色苍白,水肿可延及、会阴和下腹部;可出现休克;疼痛在受伤处可放射至尿道口;可继发感染脓毒血症。局部检查可见会瘀血、压痛、肿大与阴囊肿大,阴囊穿刺可能有少量积尿;B超检查为腹壁下、会阴和阴囊积尿;尿道造影阳性。本病应与单纯性阴囊外伤性血肿做鉴别,后者无尿道出血、排尿困难和尿潴留,阴囊虽亦明显肿大,但皮肤呈紫黑色,水肿不延及、会阴和下腹部,疼痛亦无向尿道口放射,尿道口亦无感染,会无压痛,阴囊穿刺有积血但无积尿;B超检查仅发现阴囊内积血,尿道造影为阴性。
5.阴囊水肿:
除了上述炎症性水肿以外,尚可发生于继发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慢性心力衰竭及低蛋白营养不良症等的全身性水肿,若局部无继发感染,阴囊水肿温度不高、不痛或轻度肿胀,而全身相关疾病的征象很明显。
6.代偿性肿大:
由于一侧先天性阙如,或被切除,或因其他疾病被破坏,功能丧失,对侧则有补偿性增生,偶见出现肿大,属正常变异。
7.阴囊壁肿瘤:
阴囊壁肿瘤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良性瘤,有脂肪瘤、纤维瘤、皮脂腺囊肿、淋巴管瘤和血管瘤等,特征与其他处皮肤瘤相似,发病率不高。另一种即恶性肿瘤,称为阴囊癌,此症开始时为一疣状小瘤,无疼痛,以后逐渐增大,甚至波及大部分的阴囊皮肤,溃破后感染有疼痛感。肿瘤边缘隆起向外翻转,质硬,时常出现带有臭味的血性分泌物。若不及时***,有向腹股沟转移的危险。
8.附睾炎、炎:
附睾炎大多继发于尿道炎、前列腺炎及精囊炎之后,细菌经输精管进入附睾,常与以上炎症并存。少见于淋巴管或血行感染。急性附睾炎大都突然发生,出现附睾肿大、疼痛和发热,可继发鞘膜积液,并伴有全身急性感染征象。慢性附睾炎仅有微痛不适及胀感,附睾尾部轻度肿大及硬结;若是附睾结核,多与阴囊壁粘连或脓肿形成或窦道形成有关,导致输精管增粗或出现念珠状结节。
炎极少见,其感染途径有血行感染、淋巴感染和直接蔓延,后者多见,常称附睾一炎。而非附睾炎引起的炎,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为腮腺炎并发,二为梅毒病并发。腮腺炎并发炎者呈现全身脓毒血症状,迅速肿大,柔韧敏感,痛感有轻有重;阴囊红肿,附睾及精索伴发急性炎症,并可有鞘膜积水。梅毒并发症有间质性与树胶样两种改变。前者硬化缩小,后者肿大,亦可伴发鞘膜积水。
9.皋丸肿瘤:
肿瘤呈圆形,边缘齐整清晰,表面光滑,质硬,有沉重感。若肿瘤系由盆腔或腹股沟隐睾所致,并发现有逐渐长大的肿块而同侧阴囊发育不良和缺失,应警惕异位肿瘤的发生。
10.附皋囊肿:
此病一般无症状,少数患者阴囊部有轻度疼痛及下坠感。囊肿呈圆形,界限清楚。
11.鞘膜积液:
此症一般无不适,积液较多时,局部有坠胀感,站立时加重,若属急性炎症引起的积液则疼痛加剧。检查可见四周增大,呈圆形,表面光滑,扪之有弹性,波动感不明显。透光试验:以厚纸卷成圆筒(笔者常用左手四个指与拇指拼拢成小筒)对着阴囊,用手电筒从阴囊后方照射,如从圆筒中看到阴囊显示出均匀的淡红色,称透光试验阳性。鞘膜腔内若是积糜(***糜)、积血或实质性肿瘤,阴囊则不透光,属阴性。
12.精索静脉曲张:
当精索静脉内血回流障碍引起精索静脉蔓状伸长、扩张、迂曲时,称为精索静脉曲张。造成其原因分为两类:①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是精索静脉回流不畅所致。②继发性精索静脉曲张,见于肾肿瘤、肾积水、血管等病变导致精索静脉梗阻所致,亦称为症状性精索静脉曲张。本病轻者一般无症状,重者阴囊有下坠感,有时痛,并向会或腹股沟部放射,久站或行走过久症状加重。检查可见患侧阴囊松弛、胀大,阴囊内可触到曲张的静脉团,如“蚯蚓”状,若是原发性引起的,平卧时曲张的静脉团消失或缩小,而继发性引起者症状不变。本病95%发生在左侧,原因为:①左侧精索内静脉不像右侧一样直接斜行进入下腔静脉,而是垂直回流人左侧肾静脉,行程较长,阻力增大。②左侧精索静脉可能受到乙状结肠压迫回流受阻。③精索内动脉有时绕过肾静脉可能在左侧压迫精索内静脉。
13.精索扭转:
见于系膜过长,当过度活动或提睾肌强烈收缩时可造成精索扭转。临床表现:①有剧烈运动或阴囊外伤史。②突发、附睾处疼痛,常伴恶心呕吐及发热症状。检查时阴囊皮肤红肿,内容物肿大,位置提高,压痛明显。
睾丸肿瘤篇10
内蒙古自治区锡盟阿巴嘎旗蒙医医院,内蒙古锡林郭勒盟011400
【摘要】目的:观察蒙医药***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实验组采用蒙药三份丸加贝齿炭,四味、沙棘十一味散加贝齿炭等方剂为主剂,同时采用蒙医药传统方剂-五味药浴散足部浴疗;对照组用甲基睾丸素片(5 mg/片)10mg/次,3次/日,于月经来潮前3d开始服用,至下次月经来潮后仍按原方服用。两组均2周为1疗程,一般***2疗程。结果:实验组总显效率84.4%,对照组总显效率66.7%,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蒙医药***子宫肌瘤疗效较好。
关键词 蒙医药;子宫肌瘤;临床观察
【中***分类号】R2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5-0005-01
子宫肌瘤是妇产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居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肿瘤的首位,国内报告住院患者中子宫肌瘤的患病率为3.3%~20.45%,子宫肌瘤多发生于41~50岁,占50%,其次在31~40岁,21~30岁和50~60岁少有发生,20岁以下及60岁以上极少发生[1]。本病属于蒙医“痞病”范畴,是生于子宫的肉痞,又称“肥厚痞”,为慢性疾患,具有病程长,病情易反复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和健康。笔者采用蒙医药***子宫肌瘤45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经妇科B超证实为子宫肌瘤9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实验组年龄在29~49岁,平均年龄在39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1年,平均7年;最大肌瘤7.8cm×6.4cm×5.9cm,最小肌瘤2.4cm×1.8cm,多发性肌瘤最多有4个。对照组年龄25~50岁,平均年龄37.5岁;病程最长11年,最短9个月,平均9年;最大肌瘤7.2cm×6.54cm×6.48cm,最小肌瘤2.38cm×2.1cm,多发性肌瘤最多有4个。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肌瘤体积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实验组采用蒙药三份丸加贝齿炭,四味、沙棘十一味散加贝齿炭等方剂为主剂,根据病情可选用暖宫七味丸、枸杞七味散、益母草十八味丸等,同时蒙医药传统方剂-五味药浴散足部浴疗。对照组用甲基睾丸素片(5 mg/片)10mg/次,3次/日,于月经来潮前3 d 开始服用,至下次月经来潮后仍按原方服用。两组均2周为1疗程,一般***2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闭经,复经后月经周期、经量、行经时间等恢复正常,腰酸痛及带下量多等症状消失,妇检子宫大小正常,B 超肌瘤完全消失;有效:闭经,复经后月经周期、行经时间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腰酸痛明显减轻,带下量少,妇检宫体较***前缩小2/3,B 超子宫肌瘤体积较***前缩小2/3,多发性肌瘤消失1~2个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妇检和B 超显示子宫肌瘤体积尚无明显改变甚至增大[2]。
1.4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0.1软件进行分析统计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显效29例,显效率64.4%;有效9例,有效率20.0%;无效7例,无效率15.6%,总有效率84.4%。对照组显效18例,显效率40.0%;有效12例,有效率26.7%;无效15例,无效率33.3%,总有效率66.7%。实验组总显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显效率17.7%。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现代医学认为是一种激素敏感性肿瘤,恶变率很低。临床常表现为无症状,但一些女性表现为不孕症,骨盆疼痛,严重出血,甚至贫血,严重的导致子宫切除。蒙医认为子宫肌瘤是主要由饮食起居不当或因经期受寒受湿等因素有碍精华与糟粕的分离功能正常运行,起始于分解清浊功能失运,致经血、黄水停阻、赫依长期郁滞、瘀阻互结渐次变硬而形成痞块[3]。蒙药贝齿炭味辛、苦,性温,功能为破瘤、燥湿、止血,各种制剂具有调经、止黄水等作用,五味药浴散足部浴疗具有活血、改善循环等疗效。临床上蒙医药辨证施治子宫肌瘤疗效比单用西药显著,总有效率为84.4%。蒙医药***子宫肌瘤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能明显缩短病程,降低临床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石一复.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及病因学研究[J].中国医刊,2002,37:11-12.
[2]施锦锦,郑秀莲.中西医结合***子宫肌瘤45 例[J].福建中医药,2001,3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