硇洲灯塔是世界目前仅有的两座水晶磨镜灯塔之一,与伦敦灯塔、好望角灯塔齐名为世界著名的三大灯塔,被列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
硇洲岛,古称硭,是20―50万年前由海底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海岛,也是广东惟一的火山岛。它位于湛江市东南约40公里处,北傍东海岛,西依雷州湾,东南面是广阔的南海,总面积约56平方公里。
“硇洲岛扼守在粤东大港――湛江港的出海口,进出湛江港的船舶看到硇洲岛上灯塔就要转向了。”一踏上硇洲岛渔船码头,湛江航标处马改书记热情地向我介绍。
硇洲灯塔建在硇洲岛海拔81.6米的马鞍山上,离渔船码头还有十几里远的山路。
灯塔位于硇洲岛的东南方,直面南海。那个地方以前有座石塔,渔民出海打鱼都把这个石塔当作航标,看到石塔,渔船就开始转向进港了。元代名儒刘耿阳曾登石塔作诗抒怀:“卓耸奇观障碧川,势吞宝丽与云连。几来高处抬头望,撑起高凉半壁天。”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广东沿海各大港口成为列强向中国输入鸦片的重要口岸。1885年,中法战争后,法国殖民主义者在西南地区获得了通商的特殊权益,并强租了广州湾。他们出于***事和经济的目的,于1898年将石塔拆毁,用了26个月的时间修建了这座灯塔。***后,灯塔才回到了人民手中。
***后,灯塔一直是由部队管理和维护的。1982年,我们航标站从部队整体移交到广东海事局。
(一)
这是一个用青砖墙围起来的小院子。院子的门匾上写着“湛江航标处硇洲差分台”10个镏金大字,门边的围墙上嵌着一块白色的大理石,上面用描红的阴文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硇洲灯塔,中华人民共和国***,1996年11月20日公布”字样。
汽车进入院子,在灯塔前停稳。我从车窗就看见耸立院子中央的灯塔,浅褐色的塔身,白色的灯笼,一面五星红旗在塔顶上迎风飘扬,巍巍壮观。
灯塔高23米,由三个部分组成。正方形塔墩在灯塔的最下面,5米宽,约2米高。塔墩之上是圆台形的塔身,下底直径5米,上底直径4米,在上底还建有一个凸出于塔身的圆鼓形灯座,整个塔身约18米高,这是灯塔的主体。塔身之上是白色的灯房,也叫灯笼,是灯塔的心脏。航标灯器就放在灯笼里,每当夜幕降临时,一束束强烈的光线从这里射向海上,指引船舶航行。
我看到正方形塔墩下面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法文字样,估计是当时建造时留下的奠基石。塔身面向大海方向有3个5尺多高,2尺多宽的长方形窗户,一字型从下向上排列,可能是用来通风和采光的。洁白的灯房,在阳光下与塔身形成鲜明的对比,格外显眼。但是,我看到灯房通透的玻璃墙都用窗帘布给遮挡着。这是为什么?我心里直犯嘀咕。
硇洲航标站李站长说,参观硇洲岛灯塔要看“四绝”。这“四绝”是硇洲岛灯塔的精华。
他指着灯塔墙壁说,你看看这个石头是不是与众不同?
经他这么一说,我才仔细地看了看墙壁的石头。墙壁的石头表面布满小孔,麻麻点点的,有点象“”时期我们学校“五七”工厂里用煤渣烧出来的砖似的,但却很硬很硬。
李站长告诉我,这是硇洲岛特有的“麻石”。别看它表面麻麻点点象蜂窝煤似的,但特别坚硬。经历了100多年的风吹雨打,没有一点磨损和风化的迹象。他解释说,“麻石”实际上就是火山石。因为火山从海底爆发时,熔浆里有很多小气泡,冷却后就形成了有很多麻麻点点的火山石,当地老百姓就把这种石头叫做“麻石”。
“硇洲灯塔是全部用火山石建造的,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你说这是不是一绝?!”李站长用肯定的语气问我。
“别急,我们往上走。”李站长说着就领着我们往上爬。
灯塔内,一个圆石柱从地基直矗顶端,围绕圆石柱的是一级级螺旋台阶。我们拾阶而上。
只见李站长突然收住了脚步,指着脚下的台阶说:“你看看这个台阶有什么不同?”
我看了半天,并没有发觉有什么异样。我疑惑地看着李站长说:“没什么特别呀。”
李站长弯下腰,指着台阶的两头说,石阶与中间的圆柱和塔身的墙壁是用一块石头凿成的。台阶一头是圆柱形的,用来建圆柱;一头是弧形的,用来建塔身。第一个台阶也是圆柱的柱础,然后一层层垒上来,台阶砌到哪,圆柱和塔身也垒到哪。
“这样的工艺是不是一绝?!”李站长微笑着问我。
我恍然大悟地点点头说:“真是绝呀!”
这种建筑有三个特点。一是结实。支撑的圆柱与石阶和塔身构成一个三维的四面体,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抗震性特强。二节约材料。没有加固和支撑构建,使塔内空间最大化。三是全部用“麻石”一块块叠起来的,石块与石块之间非常吻合,浑然一体,不用泥浆砌。
这些石头都是当地老百姓从岛上开采出来后,一锤一锤打出来的。这个灯塔的建造凝聚着硇洲岛人民的智慧。
(二)
我们继续往上攀登,来到灯塔的心脏――灯笼。
灯笼是一个面积不足5平米的圆形阁楼,阁楼四壁全部是洁净明亮的玻璃墙,窗帘布把玻璃墙遮得严严实实的。阁楼中间是一个约60公分高的圆形白色灯座架,灯座架上,是一对直径达1.2米,形状如同尚未闭合的扇贝似的透镜,2个透镜中间是2盏400千瓦的荧光灯。夜晚,灯塔的光芒就是由荧光灯发出,经透镜聚光后射向大海的,射程达26海里。
“这就是第三‘绝’吧!”我指着透镜说。
“是的。这个透镜十分珍贵。”李站长笑了笑说,这个透镜珍贵在三个地方。一是设计科学。这个透镜是由160多条弧形水晶三棱镜片通过科学编排,组合成一个焦距2米的抛物面。每条三棱镜片间隔一定距离,不仅易于聚光,而且易于散热,可延长荧光灯的使用寿命,同时,又节约材料,减轻透镜重量。二是制作精致。160多条三棱镜片全部采用天然水晶,并按照一定的弧度和大小用人工打磨而成的。光洁度高,折射性能好。现在国外航标灯器厂家都难以生产出如此质量的三棱镜片。三是稀世之物。由于当时世界上使用这种水晶磨镜的灯塔很少,厂家是按客户需要定量生产的。后来战争又毁坏了一些灯塔。目前,世界上只有硇洲灯塔和好望角灯塔是水晶磨镜的灯塔。
李站长又指着透镜下面的灯座架说,灯座架不仅支撑着整个航标灯器,还为灯器提供动力,使灯器以12秒一周的速度周而复始地旋转。
这时,我发现灯塔壁有一个20公分大小的凹槽直通塔底,这既不象下水道,也不是管线槽。“哪是做什么的呀?”我向李站长问道。
“这是重锤槽。”李站长说。
他看我还是一脸疑惑的样子,就继续解释说,19世纪末,电动机刚刚面世,还没有广泛应用,岛上也没有电。航标灯的旋转就靠一个类似机械闹钟原理的装置来提供,只是提供动力的不是弹簧发条,而是一个500多斤重的铁锤。夜晚,值班工人在灯塔里摇动这个装置上的手柄,把这个重锤沿着这个槽吊到塔顶。航标灯就靠这个重锤下降的势能带动旋转,晚上每2个小时要摇一次。
问完第一个问题后,我又赶紧问第二个问题:“灯笼在大白天为什么要拉上窗帘呀?”我终于把登塔前的一个问题提出来了。
“这是保护荧光灯不被阳光照射坏。”李站长说。航标灯是通过透镜聚光的,使一个点光源能定向发射很远。但光具有可逆性,白天平行射入的太阳光通过透镜后,会聚焦于荧光灯上,把荧光灯熔化。
“哦!”我恍然大悟。
(三)
灯笼还有一个望台,一个1米多高的小门与之相通。参观完灯笼后,我们就弯着腰从小门来到望台。
来到望台,有种“人登绝顶我为峰”的感觉。凭栏远眺,茫茫大海,烟波浩淼,商船点点,渔舟片片,壮丽海景,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突然,我发现灯塔围墙有个小后门通向不远处的一个六角亭,在亭子附近还有一个用水泥砌的拱形墓,墓前放着两个花篮。
这是硇洲灯塔的第四“绝”。
了解硇洲灯塔,不能不了解与灯塔结伴终身的老***、优秀***员、劳动模范陈义同志。
陈义同志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5年参***。在战争年代,他舍生忘死,多次立下战功。1955年2月,已任团级职务的陈义同志不留恋城市,主动要求转业到硇洲岛守灯塔。
当年,硇洲岛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非常艰苦,乱石遍地,荆棘丛生,交通不便,物资贫乏,连生活用水都要靠雨水收集。但他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并把自己的积蓄全部资助驻地农家小孩上学。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精心维护灯塔,从未休假,终身未娶,一生与灯塔为伴。今天水晶镜片所以能保养得这么好,与他当年的精心呵护是分不开的。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员和广东省劳动模范。
1965年,60岁的他退休了。本来可以安享晚年,但他退而不休,继续留在岛上义务守灯塔。他与在职工人一样轮班、维护。1985年8月12日早晨,他与往常一样登上灯塔准备关掉工作一夜的航标灯,就在他登上最后一个台阶,准备进入灯笼时,只觉一阵头晕,倒在灯笼口,走完了他80年的人生历程。
为了缅怀陈义同志,同事们把他安葬在离灯塔约800米的地方,让他永远都陪护着灯塔。湛江航标处在灯塔旁建立了缅怀他的纪念馆,人们称颂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灯塔精神。著名作家张永枚以陈义同志的事迹为题材,发表了长篇小说《海角奇光》。
听完马书记的介绍,我对陈义同志,对航标人的敬重之情油然而生,也似乎进一步理解了“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航标精神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