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明初五十年中,朱元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断制造大案。辅佐他开创基业的有功之臣,大部分都被他以各种理由诛杀或者放逐。
宋濂是明朝典章制度的创立者,用古人的话说,是朱元璋的文胆;用今人的话说,是了不起的“制度设计师”。此公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小心谨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朱元璋单独召见过他多次,但没有任何人知道谈话的内容。宋濂不但守口如瓶,而且也不作任何记述,生怕惹祸上身。但就是这样一个谨言慎行的大才子、大国师,最终也难逃厄运,因他的孙子宋慎牵连到一起***治案件中,他差一点送命。要不是马皇后与太子力保,朱元璋早就将他处死了。他虽然保住了老命,却从此离开了权力中枢,流放四川茂州。人还没有走到茂州,便病死在长江三峡上的夔州,最终埋葬在那座整日任涛声撞击的荒城。
二
农民出身的朱元璋,从来都没有把读书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他对读书人要么百般侮辱,要么加宠,但宠得不是地方。读书人虽然也羡慕荣华富贵,也愿意过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最大的快乐仍在于“学有所用”,即所谓“学好文武艺,售于帝王家”。但朱元璋对读书人始终存有戒心,且极敏感,生怕读书人嘲笑他没文化。为此,不少读书人罹祸。
朱元璋起于草莽,虽是粗人,却也向中山王徐达说过“武制祸乱,文能安邦”之类的话。由此可知,他并不是不知道读书人的重要,知识的重要。当了皇帝后,他曾下旨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览阅,并对负责撰写起居注的侍读学士詹同说:“吾每于宫中无事,辄取孔子之言观之,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真治国之良规,孔子之言,万世之师也。”
由此可见,朱元璋之读书,之尊孔子,是为了找到治国的良规,舍此,哪怕再好的学问,也会被他弃之如敝屣。他认为世上的学问都要以圣人为准,而圣人的学问则以天为准。谁代表天呢?当然是他这位皇帝了。他认为真正有用的学问,就是能够帮助朝廷稳定***局,保固国本的学问。因此,他非常瞧不起汉代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司马相如,认为他的文章无补苍生。他告诫当代的读书人不要学他“无事浮藻”。比之“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汉宣帝,朱元璋的见识的确高人一筹。他知道什么是人间的大学问,他要在他统治的国家里,提倡一种讲求实务的学问风气。
由于朱元璋对孔子学问的推崇,在明一代,孔子的地位空前提高。洪武十五年,朱元璋下旨要求全国各州县都建孔庙,并将孔子的祭祀列为重要的国典。今天我们能见到的山东曲阜与云南建水两处规模最大并保存最好的孔庙,都是明代存留下来的辉煌建筑。
三
细研明朝初期的历史,不难看出,朱元璋需要的读书人,是那种有知识而无智慧的人。朱家皇帝希望读书人在技术的层面上而不是在思想的层面上帮助他们管理国家。他们需要实用性人才而非智慧性人才。换句话说,他们需要驯服的工具而厌恶读书人有***的品格。上有所倡下有所趋,因此明代的读书人比之春秋战国,比之唐宋,他们在中国文化星空中散发出的光芒,便要微弱得多了。
(摘自《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