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农民画运动第一人:
从工艺师到“牡丹”经销商
进入洪庙村村口,即能看见几座较为显眼的三层小楼,那便是“巨野县洪庙农民专业绘画合作社”和姚家父子的所在地。
合作社的理事长姚桂元“去展销会跑业务了”,二儿子也是合作社的负责人之一姚树昭接待了记者。
姚树昭今年42岁,微长的卷发,颇有些艺术气息。
“这是我家,旁边是合作社办公的地方,斜对面的我哥哥姚树超的家,另外前面不远那个小楼还没装修,是合作社的新场地,山东省农业厅补贴了25万元,合作社自筹30万。”
姚家的三处院子都十分巨大,占地将近一亩,老合作社为姚桂元的办公地,内有水井、菜园、植有牡丹,洗漱间十分现代,就连厕所也分男女。
踏进合作社一楼,可见墙壁上挂满画家、学者、专家、领导的合影。孔维克等著名画家皆前往参观过。
姚树昭的父亲姚桂元是巨野县农民画的灵魂人物。建国之后,巨野县曾设有一家国营画厂“巨野工艺美术厂”,内有四十几名画工,画彩蛋、褂扇、屏封工艺品等,姚桂元是这些画工中的一员。他们的作品曾作为外交礼物上过天安门城楼,专门做出口订单。
1979年,美术厂解体。姚桂元回到老家之后,“不想放弃绘画,父亲组织这些失业的画师发挥自己的特长画起了工笔牡丹。”姚树昭介绍。
1982年,能跑能闯具备市场眼光的姚桂元在曲阜这座旅游城市展销出第一批自己的作品,之后又到济南的英雄山文化市场,北京的琉璃厂,西安的大雁塔书画街,广州的友谊画店,一年销售近3000幅,解决了画工就业问题。
30年发展,画师从原来的40名发展到了300多人,自办培训班,动员老师带徒弟,徒弟带徒弟,一人带一村,一村带多村……姚桂元的事业越做越大,洪庙村有400口人,80户,农民画师就40多人。2009年,在姚桂元家庭画社基础上正式成立了“巨野农民绘画专业合作社”,姚桂元任理事长。
三代人的集体绘制
记者抵达洪庙村的时候将近正午,姚树昭的家中正有妇女推着电动车跟他打招呼告别。“这都是来学画画的吗?”记者问。
“是,她们中午要回家做饭。”
在姚树昭家中的二楼,尚有十余名女性正在手持画笔,勾线、描绘,记者一一询问,这些女性大都年龄在35到50岁之间,是附近几个村的村民,有的尚在学习阶段。她们告诉记者,“一幅画三五天即可完工,可卖五六百元。”
“三个月左右一般就可以学会了,我们每幅从中赚取一两百元的费用。今年我这边招收了十几个学生,我哥哥那边收了十几个,剩下学成的一般都是领了任务自己在家画。作品我们直接收购代销。”
姚树昭这边的题材多为工笔牡丹,“工笔整细致、色调统一,便于学习,很容易适应规模生产”。
街道斜对面,哥哥姚树超正在和妻子拿着扫帚打扫门前灰尘。姚树昭和妻子有些朴实,标准农村人打扮,庭院内养狗、养鸡、种菜。
进入姚树超的画室,可看出两兄弟的截然不同,姚树超的画室内放满了“老北京系列”、“水浒人物系列”、“十八罗汉”、“仕女***”等成品,更具文化怀旧味道,在企业办公室和酒店、家居装修市场很受欢迎。
“我和我哥哥的客户是不一样的,他有他的方向,我有我的市场。”姚树昭提供给妇女们的模板多为工笔牡丹,主要作为企业员工福利,参与展会交易。
农民工笔画也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样式创新,“比如去年喜欢大红大紫,今年就喜欢淡彩。画师会根据客户、市场的要求开发新的样式和色彩。”
姚树昭和姚树超兄弟除了帮父亲姚桂元组织培训、收购画作,另外的重要任务便是负责产品“研发”。
姚树昭本人虽是合作社的“牡丹画专业订制者”,自己闲暇却也画水墨山水甚至油画。据姚树昭介绍,自己从事绘画30多年,大学在西安美院学习国画山水,毕业后,又在西安学习了十年,之后回到家乡,开办起画院。
送儿子去专业美术学院深造成为一种远见。回到合作社子承父业之前,姚树昭和哥哥分别拜西安美术学院的教授为师。
姚树昭目前在初中就读的女儿和刚读小学的儿子,也大有走绘画道路的倾向,“大女儿已经开始学习绘画,巨野农民画算起来已有三代人的传统和经营,我这里,一切都是父亲的影响。”姚树昭说。
“养鸡养鸭合作社很多,但书画合作社这是第一家。”姚树昭告诉记者,农民画的颇具思索意味,也正在于此,虽是绘画产业,但给合作社批准立项的却是农业厅并非文化部门。
“你们自己该怎么给合作社定向呢?是文化产品还是具备文化色彩的农产品?”记者玩笑道。姚树昭回答,“随便你们怎么定义,我们反正就是画画的,就是画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姚桂元:一张牡丹画上的“三代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