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是音乐教育的本质所在。每个人今后不可能都成为音乐工作者,但每个人都需要具有审美能力和基本的鉴赏力,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不能脱离这个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力;鉴赏力;教育本质
“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新课标所揭示的音乐教育的本质。
1. 广泛涉猎优秀作品,提高学生鉴赏力 音乐艺术作品的鉴赏需要教师提供优秀的作品来熏陶学生,就像人在儿童时代需要加强营养一样。所以,我们提倡学生通过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培养高尚的艺术兴趣和爱好,从而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美的教育。
1.1 接触名作是培养自己美感能力的途径。称得上名作的,都是真正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和谐地把一切美好的东西反映出来。广泛接触优秀作品,有意识的拓宽自己的文化素养,是鉴赏音乐作品乃至于其他艺术品的基础。如鉴赏音乐作品时,我们不管它是民歌、历史歌曲、艺术歌曲,还是轻音乐、歌剧、室内乐、交响乐以及我国各地的地方戏曲、曲艺等,都有传世的范作,都应该涉猎。只有这样,才能对所欣赏的艺术对象进行分析评论,去粗取精,融化吸收。艺术鉴赏实际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艺术修养是再创造过程所必需的。人们审美趣味的发展,同鉴赏者的文化水平密切相关。就拿鉴赏音乐作品来说吧,严肃的演奏(唱)者是处心积虑的把优秀的艺术作品贡献给听众。帮助听者扩大视野,提高认识社会和认识生活的能力。欣赏这类作品时,可以随着作者一起领略一切美好的东西,从而使自己变得更美好、更高尚。即使有些作品表面上看来不能体现时代的音调,但能够唤起人们的美感共鸣,能够陶冶情操。
1.2 通过分析具体的名家名作,提高学生鉴赏水平。《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气势磅礴、音调雄壮、感情深厚的大型声乐作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黄河大合唱》的演奏(唱)内容和形式,感受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团结战斗、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心,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感、责任感。我在组织教学时,首先简单介绍作品的词、曲作者的生平简介及主要作品。介绍作者时,重点讲解词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凝聚一生心血的诗歌、戏剧、散文、评论等作品,以及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的事迹,推荐学生课外阅览书目为《张光年文集》;重点讲解曲作者冼星海短暂一生,创作出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黄河大合唱》是他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他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展现出抗日战争的壮丽***景,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在作品分析时,重点讲解《黄河大合唱》组歌,共分八个乐章,以配乐朗诵加以贯穿,采用混声合唱、独唱、对唱、重唱等多种演唱、演奏形式,各乐章既有***性,又有对比性。分析时要把乐章吸取的音调素材、借鉴的曲目、节奏的变化以及旋律走向等,向学生讲解。从这些曲式变化和反映内容中,让学生感受艺术的内在美,提高对音乐艺术的兴趣。如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吸收了船工号子的音乐素材,采用四部混声,领、合呼应的演唱形式,描绘出黄河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面,象征着***战争正在艰苦顽强地继续着;第二乐章《黄河颂》,曲调雄伟、壮阔、热情、奔放,节奏扩展而富于变化,采用男声独唱形式,热情的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吸收了《义勇***进行曲》和《满江红》的音调素材,采用三弦伴奏,配乐诗朗诵,叙述了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英雄,等等。通过对作者生平简历、作品的时代背景、分析作品所反映的内容、表现的思想感情以及歌曲的曲式、曲调、表现手法、演奏方式等等讲解,使学生从直观体验乐曲内涵,提高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认识,以达到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趣味之目的。
2. 审美教育应蕴含在音乐教学中 我觉得,音乐教学活动应重在审美体验,重在感受。其教学内容除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还包括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2.1 音乐教育的本质。音乐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知识获取多少为目标。而我们的学生在目前课堂教学中,在现行的评价机制之下,只能说是爱音乐而不是爱音乐课。老师把“双基”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或唯一目标,又怎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又如何去审美,如何去体验,如何去创造。音乐的美也就永远无法体现在课堂之中,也就永远无法去感染学生。
2.2 让学生保持着对音乐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我想,既然要把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权力和方法交给学生,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激发他们的兴趣。绝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音乐家,不是搞“精英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勇敢地淡化“双基”,把注意力转向对学生兴趣、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以审美体验为教学核心,让学生时刻保持着一种对音乐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重视学生对音乐审美的体验,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要努力营造这一种和谐轻松、师生双向交流的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各种音乐审美活动中,这样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我们只有端正自己的认识,以科学、辨证的眼光来对待音乐教育,还音乐教育“审美”的本质,才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态度和习惯,提高审美意识和情趣,最终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里曼.H 音乐美学基础{J} 音乐艺术2002.
[2] 宋谨 音乐美学基础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3] 王耀华 伍湘涛 音乐鉴赏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