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汉大词典》(以下简称《英汉大》)在词源信息标注方面做了有益且相对成功的尝试,开启了国内双语词典解释词源的先河。本文以《英汉大》为例,从词源的定义、双语词典词源研究现状和词源标注的争鸣、词源信息标注的认知语义学理据入手,探讨词源引入英汉双语词典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期引起对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视,进而形成对双语词典研究各个层面的均衡着力。
关键词:双语词典;词源;《英汉大词典》
中***分类号:H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8—0143—04
由陆谷孙教授担纲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以下简称《英汉大》)以其学术性、实用性、知识性、稳定性、趣味性的精确定位,确立了其在国内同类词典中执牛耳之作的权威地位。《英汉大》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开创性的尝试,它开启了国内双语词典解释词源的先河。词源信息在双语词典编纂中有着非同寻常的积极意义,词源项目的设立及词源信息的标注是我国双语词典编纂实践乃至理论上的一大进步,它标志着双语词典理论与实践的又一创新和发展,表明我国的双语词典将更加符合时代与读者的迫切需要。(魏向清,1996:41)。国内外对于双语词典词源信息的标注研究还处于肇始阶段,且给予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笔者发现1979—2010年30多年间中国知网收录的论述词典词源的文章简直屈指可数,关于英汉双语词典词源研究的文章更是寥若晨星,鉴于此状,本文以《英汉大》为例,尝试从词源的定义、双语词典词源研究现状和词源标注的争鸣、词源信息标注的认知语义学理据和相对可行的具体做法入手,探讨词源引入英汉双语词典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期作为一块引玉之砖,能够引起方家对这一相对冷清的研究领域的重视,进而形成对英汉双语词典研究各个层面的均衡着力。
一、什么是词源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词源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仅限于对意义和范围的界定。R。E。Allen(1990)认为词源(etymology)又叫“ 语源”、“字源”,是单词构成及词义发展有史料可查证的来源。兰多(Landau,1984:103)认为词源表明了语言在形式和意义方面的变化, 词源信息主要涉及语义变化以及创造新词和引进借词等。哈特曼(1981:119)认为词源指对词的来源与历史以及对词的形式与意义的变化(包括向其他语言借词 borrowing )所作的研究等。比如etymology 这个词是由ety—和—mology 两部分组成的, 它们分别来自意为true 和speech 的两个希腊词。etymology 的词根etymon 意为“词的原形”。
虽然我国的双语词典编纂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但词源研究在中国相对滞后,这与对词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国内学者如马建奎(2009:58) 指出词源学是研究词的读音、形式和意义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词典中的词源信息记录了被释词的历史演变轨迹, 是对释义内容的有益补充和延伸, 有助于词典读者完整、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内涵。另外,李明一等(2011)基本沿用哈特曼的定义,他认为词源是指一个词的来源和历史,包括词形与词义的变化,以及从其他语言引入的借词(borrowing)所做的研究等。文***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词源,他认为词源信息主要涉及词的历史:它们是如何构成、演变,并形成现在的形态和意义的。与百科信息不同,词源主要揭示某一次的源流,与词汇本身相关。如lexicography,来自于希腊的lexis“word”,legain“gather,speak”和graphia “writing”(拉丁语和法语)(文***, 2006:176—179)。
词源学是一门古老但并非深奥莫测的科学,之所以收录词源信息,与英语本身的复杂性有关:英语是一种混合语言(hybrid language), 即多源头的语言,是本族语和大量外来词相混生成的语言(俞步凡,1989:9)。除少数本族语词汇外,英语单词大多是从拉丁语、希腊语或法语等吸收的外来词, 以biscuit 为例,该词来源于法语。其中bis— (源于拉丁语的前缀,意为“两次”)和词根cuit (意为“cook”)的结合, 即 (twice cooked)。其原意为“seamen’s bread”(海员的食物)。海员的食物煮过两次后水分更少,不易变质,便于长时间出海食用,现引申为“饼干”。了解英语词的来龙去脉, 即词源, 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词的发展演变的理解, 使读者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做到“以源明义”(金其斌, 2007: 97)。
国外大部分的理解型英语词典都带有词源信息。如“The Concise Oxford Dire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和 “Webster’ 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等大型词典中都标注了词源信息。在我国, 一些双语词典编纂者意识到词源的重要性, 并在词典中注意提供词源信息。这其中《英汉大》在词源信息标注方面做得比较具有特色: 《英汉大》的词源特点是简明扼要, 词源的词义用英语解释, 但有时也用汉语作简要说明或提供有关背景知识, 这符合为中国读者服务的原则。有关语言的略语用英语, 使用词源符( < ) 以省篇幅, 没有确切把握时用“?”表示存疑。《英汉大》的编者在词源中重视向读者提供构词法的知识, 有时作一些简单说明, 有时提供背景信息。
二、双语词典词源研究现状和词源信息标注的争论
双语词典中是否应当引入词源信息呢? 历史上国外的词典学家,比如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兰多和卡西米等人曾有过争论,但基本上是反对词源引入的一边倒的声音。
捷克词典学家拉迪斯拉夫?兹古斯塔(1983:473) 在专门讨论双语词典时说: “只有在那些有相当学术倾向的词典中, 添上关于词目的词源注解才有用处。”兰多(Landau,1984:101—102)充分认识到词源信息的重要性, 他说: “要是没有词源, 词典里的词目看起来就会像是通过天权神授就成了它们目前的样子, 似乎它们目前的形式既与其他语言无关, 也与本语言的过去无关。” 但是兰多对双语词典中的词源信息观点完全不同:他认为双语词典提供词源——考虑到这些篇幅能用到更有益的用途——将是愚蠢的, 兰多坚持认为词源是专门为使用本族语的成人准备的, 学生词典和双语词典里没有必要包括词源。卡西米(Al—Kasimi,1983:105)认为所有的双语词典应该引入词源, 特别是用于语言教学的双语词典。在他的著作《语言学和双语词典》的最后, 把是否已经这样做当做评价双语词典的标准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双语词典词源信息标注的认知语义学理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