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标准篇1
所谓企业标准,是指企业为在本企业范围内统一技术要求、统一管理而制定的标准。我国《标准化法》第6条第二款规定,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企业的产品标准须报当地***府标准化行***主管部门和有关行***主管部门备案。已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在企业内部适用。
2 企业标准性质
依据我国法律规定,企业标准具有以下性质:①企业标准是企业由企业自行制定,在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实施;②企业标准应当报当地***府标准化行***主管部门和有关行***主管部门即质量监督部门备案;③已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可以制定企业标准也可以不制定企业标准,企业如果制定企业标准,则要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④没有相应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应当制定企业标准。由此可见,企业标准是由企业自行制定,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是企业内部验收产品质量的依据,其效力范围主要适用于企业内部,且根据国家技监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条文解释》规定,制定标准的部门,应对标准实施的后果承担责任,即企业标准的实施后果由企业自行承担后果。
3 企业标准适用与带来的问题
现代社会技术和经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总的来说,有关国家标准正在日趋完善。然而随着新技术的不但出现,也出现一些新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这在一些机械设备产品方面表现的较为突出。那么,该企业标准的外部效力如何?其能否作为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确定标准?这些问题是目前有关产品生产、销售企业不得不深刻思考的问题。
案例:某南方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公司)是一家生产截装机设备的新兴企业,自行研究出某一型号的截装机技术并进行生产和销售。该企业还就该截装机设备产品的有关结构向国家专利机关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北方某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北方公司)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到南方公司的有关产品信息,遂购买了一台该型号的截装机,用于某高速路段施工中对高速路桩基的截桩施工。设备运抵高速路工地在试车阶段发现,该截装机会把少部分钢筋截断(截断钢筋的数量占钢筋数量比例约为3%),工程监理部门随即责令北方公司停止施工,南方公司派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整和修理,但截断钢筋的故障最终无法给予解决,于是南方公司和北方公司之间出现纠纷。北方公司称,购买截装机的合同目的就是对高速路桩施工,而依据高速路施工验收标准在截桩过程中不允许将钢筋截断,因此该截装机不能实现合同目的,故要求解除截装机买卖合同,退还截装机货款并赔偿损失。南方公司辩称,我公司生产的截装机符合企业内部标准,并且该截装机设备已申请国家专利,是合格产品,故不同意解除合同。
那么,该截装机设备是否属于合格产品?其质量验收的标准是依据高速路施工验收标准还是依据生产企业的企业标准?
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产品质量标准的依据问题,双方公司各持己见,南方公司认为其完全按照其企业标准生产的设备,没有质量问题;而北方公司支付大量资金购买的设备结果被工程监理认为施工不符合要求被责令停工,自己觉得很冤。双方所述都有自己的道理。
笔者认为,本案事实方面是非常清楚的,其法律关系主要涉及合同法、产品质量法以及我国标准化法等有关的法律规定。依据我国《合同法》的第61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合同法》第62条,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61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另外,我国《产品质量法》也有相同的规定,《产品质量法》第26条,生产者应当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产品质量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该标准;(二)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疵作出说明的除外。
由以上法律规定可以看出,“意思自治”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首先,我们应当看买卖双方有没有关于产品质量的明确约定,有约定的按照约定,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在此,《合同法》并没有规定依据企业标准确定产品质量。我国产品质量法也规定,产品质量应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同时,该案中卖方并未就该截装机会截断钢筋作出说明。以及结合《标准化法》的有关规定,企业标准的性质属于企业自行制定的标准,除非在双方的买卖合同中明确加以约定,不应作为产品质量的标准。
产品质量标准篇2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措施
1农业标准化的相关论述
1.1农业标准化的定义
“标准化”主要是指针对某一潜在或实际问题,而制定重复和共同使用规则的活动,以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的秩序。“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就是针对某个领域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一定的标准并一以贯之,使其循环提升、不断完善,从而有效规范该领域的实践活动,提高其工作的标准化水平,更好实现该领域整体工作效益的提升。农业标准化亦是如此。将农业具体工作与上述概念相结合,可以概括出农业标准化的相关定义,即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严格按照和遵循“优选、简化、协调、统一”的原则,根据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完善的实施标准,以更好推广普及先进农业科技经验和成果,指导农民生产,引导农民消费,加强农产品市场秩序管理,从而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经济效益,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农业标准化的作用
1.2.1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不断修订、完善和升级标准,能够有效反映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农业发展实际和市场发展需要的、以实现农业优质生产为前提的农业标准化,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领域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实施农业标准化能够有效体现先进、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取代传统、落后农业技术的过程,进一步推广和普及与生产力实际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技术,有效优化、简化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操作流程,从而更好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节约农业生产成本。
1.2.2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农业标准化作为一种制度体系,既能够规范生产要素、农产品等市场客体,又能规范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规程等主体,通过明确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责、权、利,有效减少市场交易活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现象,规范市场交易秩序,有效降低交易风险和费用,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率和农业生产经营效率[3]。
2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
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主要是指将不同质量的农产品,按照农产品质量标准进行归类、分级。明确的农产品质量等级能够有效反映农产品相应费用、价格及其功能用途,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不同的质量要求和产品预期。广泛运用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能够进一步降低农产品市场经营成本和交易费用,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提高农产品市场流通率,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良性竞争,有效确保农产品批发拍卖市场、期货市场的稳定、有序运行。农产品质量是指农产品的价值、预期、意愿、效用等主观特性。农产品质量具有双重性。垂直质量差异,即农产品由于形状、大小、色泽、味道等生物特性造成的质量差异;水平质量差异,即受消费者主观偏好所影响、对消费者具有不同吸引力等所产生的产品质量的差异。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不是为高质量产品市场销售提供保障,而是为更好地满足消费者不同的产品需求。
3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的原则及方法
在开展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工作时,应以不同农产品的种类和用途为根本依据,且尽量与品种紧密结合;其等级划分程度应时刻保持在消费者需求质量之上,分级要素应尽量选择与产品内在质量、外观特征等密切相关的因素。在明确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指标时,应该将高官作为主要指标,确保各等级之间外观特征有明显区别,便于等级区分和分级操作,优化工商交接流程。在开展从产品质量分等分级工作时,其分级标准应与分级认证标准、分级取样方法、产品安全检测体系紧密联系。在对农产品质量等级要求进行规定时,应明确时间、地点等条件,避免在产品流通过程中农产品质量发生变化。在明确影响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的因素时,应从消费者喜好出发,明确消费者判断、度量农产品质量的因素和特性。在实施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时,要确保费用的合理性。
4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工作的主攻方向
4.1加强农产品市场秩序管理
农业管理部门应该明确自身职责和工作定位,时刻秉持“一切为了人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原则,在农业内部积极、广泛地组织、开展和实施农业标准化,并给予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工作充分地重视,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秩序的规范管理,加大监督、管理农产品生产、经营流程的力度,以更好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产品市场流通率,实现农产品质优价优,从而有效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经济收益,深化农村改革。
4.2建立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体系
国家及相关***府应该给予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工作充分的重视,加大对农业管理部门的拨款扶持力度,逐步完善各级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管理部门或机构,要求农业管理部门积极借鉴、吸收国内外优秀农业管理经验,督促其尽可能快地设计并制定出一套统一、大众的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工作运行机制及标准体系。
4.3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安全
农业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与其它部门的合作交流,严格规范生产过程中各种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切实保证食品安全工作质量。其中,积极宣传和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规范,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分等分级标准体系,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督与管理以及明确各部门管理范围和工作职责等为具体工作内容。与此同时,农业管理部门还应加强与相关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4.4建立农业全过程管理运作新模式
农业管理部门应该系统地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工作,以大城市为中心,率先开展和实施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体系及农产品安全准入制度,并逐步向周边推进;在农业生产领域建立完善的“农业档案库”、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建立健全的基本溯源制度,在产品销售领域建立科学、合理的诚信体系;在产品流通领域,要规范农产品期货市场和批发市场秩序,实施优质优价、按价竞拍规则,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农业全过程管理运作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农业标准化。
4.5进一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
农业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与行业协会合作经营的优势,建立科学、完善的农业生产组织体系,以更好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生产[8]。与此同时,在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分等分级时,应时刻秉持质优价优、卫生安全等原则,并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增强农民对相关生产技术的认识,积极引导和规范农产品生产及经营市场秩序,大力鼓励农民生产出更加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产品质量标准篇3
关键词 农产品;检测;标准物质;质量控制
中***分类号 S-3;TS20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06-01
标准物质和质量控制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标准物质的正确选择与使用,以及正确应用质量控制方法,对于检测、校准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在农产品检测过程中做好此项工作,进而确保检测数据与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现对标准物质的应用及质量控制方法作一探讨,为从事农产品检测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1 标准物质的应用
标准物质是一种已经确定了具有一个或多个足够均匀的特性值,用以校准测量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标准物质可以是纯的或混合的气体,也可以是液体或固体。
1.1 标准物质的选择
标准物质在农产品检测中主要用于校准仪器、评价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的准确度、考核分析人员的操作技术水平、监控分析结果(质量控制)以及产品评价与仲裁[1],因此正确选择标准物质就显得十分重要,标准物质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根据检测的目的从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标准物质目录》中选择相应种类的标准物质。二是选择特性值与预期应用测量值水平相适应的标准物质。不应选用不确定度超过测量程序所允许水平的标准物质。在一般工作场合可以选用二级标准物质。对实验室认证、方法验证、产品评价与仲裁等应选用一级标准物质[2]。三是选用的标准物质基体应与测量程序所处理材料的基体一致,或者尽可能接近。同时注意标准物质的形态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是测试片还是粉末。四是选用标准物质的基体组成应与被测样品的基体相同或相似。因为在微量或超微量分析中,基体效应往往是主要误差来源之一。
1.2 标准物质的正确使用
在使用标准物质前要仔细阅读标准物质证书,同时所选标准物质的稳定性应能满足整个实验计划的需要,凡是超过稳定性要求的标准物质切不可随便使用。因此,正确使用标准物质前应考虑到能够影响其校准的因素,如浓度水平、准确度水平、取样量等。具体来说,一是标准物质浓度水平的选择。标准物质作质量控制用时,应选择与被测样品浓度近似的标准物质;标准物质用于评价分析方法时,应选择浓度水平接近分析方法测量的上限与下限的2个标准物质;用标准物质校准仪器时,可选择1~3个或3个以上浓度水平的标准物质调整仪器的工作状态,从而核实仪器的精密度。二是标准物质准确度的选择,标准物质的准确度应比被测样品预期达到的准确度高3~10倍。在微量与超微量分析中期望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在±50%以内,则选用的标准物质的准确度应在±5%~±17%之内。三是标准物质取样量的考虑,当取样量小于证书上规定的取样量时,证书上列出的保证值无效,取样量等于或大于规定的取样量时,证书值有效[3]。
2 质量控制方法
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目的在于监控实验过程,并及时发现导致不合格或不满意的原因,以取得准确可靠的数据和结果。采取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可监控检测、校准工作过程,预见到可能出现问题的征兆或及时发现问题的存在,从而使实验室有针对性地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减少实验误差的产生。
2.1 质量控制的形式
实验室应有质量控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计划以监控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它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一是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进行监控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开展内部质量控制;二是参加实验室间的比对或能力验证;三是使用相同或不同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或校准;四是对存留样品进行再检测或再校准;五是分析一个样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而从单一质检机构本身的质量控制角度来说,质量控制主要分为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具体形式是:内部质量控制包括空白实验、平行双样测定、密码监控、质控样监控、标准物质监控、双人比对、不同检验方法比对、加标回收率实验、保留样品重复测定等。外部质量控制则包括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4]。
2.2 质量控制的评价
从实验室的角度来说,对质控样品的监控结果(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标准物质评价和加标回收率评价。具体来说,一是标准物质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将标准物质与样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测定,如果标准物质的检测结果与证书上的标准值一致,表明分析方法与检测过程的准确度令人满意,样品分析结果准确。二是加标回收率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向样品中加入一定量待测物质,用选定的分析方法进行测定,按照回收率计算公式得出回收率,回收率在标准规定范围内的,即表明样品分析结果准确当然,在对质控样品的监控结果(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时,标准物质评价和加标回收率评价,只是众多评价标准中一个标准的2种方式,对于不同的质控形式,应该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评价。主要的评价标准与依据有:《农田土壤环境质量检测技术规范(NY/T395-2000)》《农田水源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6-2000)》《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397-2000)》《农、畜、水产品污染监测技术规范(NY/T398-2000)》《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GB/T27404-2008)》以及指令性检测任务对质控的明确要求[5]。
3 参考文献
[1] 高月明,陈劲星.农产品质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331-332.
[2] 徐剑,镇召国,周建华.浅析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资质认定与规范化管理[J].农业环境与发展,2010(4):48-51.
[3] 秦淑平,朱萍,张敏,等.浅谈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内部管理[J].科技资讯,2013(21):230.
产品质量标准篇4
关键词:农业 标准 农产品质量安全
俗话说:“民以食为先,食以安为先”。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更是全球最大的粮食消费国。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逐渐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的也不断增强,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和安全双重要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现在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不是吃饱问题,而是“吃什么安全”的问题。
一、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是市场角逐的需要。 二是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需要。随着小康生活的全面实现,人们更加关注和追求农产品的品质营养、安全卫生,愿意多花点钱,也要买到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三是确保人民身体健康的需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实施农业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是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
二、当前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
由于部分农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在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三农”物资,致使农产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大大降低了农产品质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一是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够强,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全社会所认识,各级领导干部到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很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形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二是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化技术水平和采用国际标准的比列相对偏低,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广泛推广难。三是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 缺少质量安全监控标准化和相关检测方法,还不能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的需要,因此,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影响到农产品的国内外竞争力,关系到广大农民、农村、农业的持续发展,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甚至影响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加强农业标准化的制定和修订和实施工作,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食品)的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规范农产品行为,是当前的紧迫任务。
因此,当前农产品监管任务依然艰巨。如何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作为一名标准化工作者,从***沙湾县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成功经验中得到启示,认为解决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三、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应采取对策
(一)、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唯一有效途径
加快农业标准建设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胡***指出: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必须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实施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增强我国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
当下工业“三废”污染,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不符合包装要求等因素严重影响着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农业要生产出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不仅要求产地环境管理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化规定,而且要求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业生产技术、加工、包装、贮藏也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化规定。
近年来。为提高沙湾县农作物标准化种植水平、单产及增加种植的可比效益;沙湾县质监局和农业局强强联手,依照县委***府指示,提出了制定我县农业地方标准。依据国家、自治区农业生产有关标准文献和我县多年来农作物栽培技术;充分考虑了我县地域特点和气候条件,并根据无公害、绿色食品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原则、产地环境技术条件、农药合理使用准则、肥料使用准则等相关内容和要求;技术指标来源于多年、多点的试验、示范和高产典型经验。对我县农业种植技术标准进行了技术备案,标准涉及全县种植的5大类、21种农作物、26种栽培技术。农业局将标准文本装定成“沙湾县农业地方标准备案材料汇编”发放到全县各相关单位,使全县种植业标准化生产有了统一的标准参照实施生产。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全县完成标准化示范点200个,通过事实证明“一项标准胜过十万精兵”农业标准化正在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在此基础上,县委、***府把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做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载体和突破口:一是全县建成标准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区10个。县财***向9个示范园区补助70万元资金用于示范区建设,农业局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加大对示范区支持力度,免费发放有机肥料236吨,微肥20吨,频振式杀虫灯160盏。在全县38个标准化示范村建立涉及棉花、小麦、玉米、辣椒、番茄、打瓜等13种作物、辐射带动60万亩的农业标准化示范生产基地。
二是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申报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3个,面积45.8万亩;目前我县已获得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30万亩,创建期一年,用先进标准规范生产行为和经营理念,大力推行农作物精确播种,施肥、灌溉植保等技术,合理利用与配置资源,节工节本。增产增效,推动农产品生产上规模、质量上档次、管理上水平。并减少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少投高产、利环保广收益的目的,提升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是确保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的保证
农业标准化的贯彻实行,规范了对农产品的科学合理的投入,从技术上保证了农产品内在的品质的稳定和提高。最明显的成效:
近年来,沙湾县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宣传,大力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
(三)、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业效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
加快农业标准化发展,科技是支撑,农民素质是基础。农民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如果不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再好的标准、规范和技术都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会落空。面对市场需求的新变化、科技进步的新形势,现实中普遍低的农民素质,监管部门不到位“有标不依,执标不严”的情况十分严重,已经成为农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的重大制约。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的过程,说到底,就是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过程,是培训教育农民学科学、用技术的过程。
近几年来,沙湾县首先要把提高广大农业人员、生产者和经营者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作为加快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采取选派乡镇长科技助理、下派科技特派员、“兵地互挂”、向科研院所“借智引智”等形式,推动农业科技发展。
产品质量标准篇5
1.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2011年敦化市被农业部列为部级蔬菜标准化建设示范县,市委市***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门成立了由市***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由农业、牧业、特产、水利、环保、财***、科技、广电、粮食、烟草、技术监督、药品监督、工商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技术推广和质量检测机构,确保技术有人推,工作有人管。各乡镇也相应成立组织领导机构,并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层层落实。
2.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
2.1编制科学合理的生产技术规程 收集整理了18项地方、行业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8项敦化市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汇编成《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手册》,还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结合全市实际编写《农业标准化和质量安全知识手册》,共印制7000册,发放给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户进行推广使用,发挥了明显的技术推广作用。
2.2严格落实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 印制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日志》5000册,完整记录标准化生产全过程,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目的。各乡镇农业技术人员根据农业生产环节定期到村屯进行检查指导,避免违反规程操作,严格监督生产全过程,从生产环节上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全年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30万亩,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又有效解决了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问题,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效益,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2.3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制度 全年共制定了《农产品标示管理办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农业投入品管理使用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制度》、《初级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等6项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使工作有据可查有理可依,完善了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4创新科技推广服务方式 结合农业科技入户和农民培训项目,结对培育农业示范户2000多户,加快了农业标准化技术成果转化。主要技术成果的入户率和应用率达到75%以上,对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2.5规范核心示范区,增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作用 围绕主导特色产业,选择一批基础好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率先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形成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新格局。2011年,组建了市、乡二级科技示范园区21处,其中市级园区2处、乡级园区19处。示范园区总面积2764.5亩(其中:食用菌100万袋)。
2.6借助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 为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引导和指导农业龙头企业,实施订单农业,带动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全市共有21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11万多公顷订单农业,带动4万多户农民生产,带动标准化生产种植面积达到40多万亩。
3.做好检测服务,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敦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现有检测人员8人,检验(化验)室11间,仪器设备41台(套),能够定期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示范区的土壤、农药、化肥等质量问题进行检测监控,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进行检测监督。制订了农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区检测标准:禁止使用国家禁用、淘汰的农业投入品;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制剂;保护利用天敌资源;搞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为及时了解农产品安全状况,根据各个农事季节、重要节假期及重大活动,坚持日常检测和重点抽检相结合,全年对全市范围内中心市场、万客隆超市、康惠批发市场、江南镇蔬菜基地等重点种植区提供检测服务。形成了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中心,以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生产基地、超市检测点为基础,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2011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联合5个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检测次数10次,检测种类15种;对中心市场检测4次,检测种类11种;对江南镇双胜村、站北、六顶山等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测19次,检测种类13种,全市累计检测面积6000公顷以上,检验合格率90%以上。
4.开展优质品牌战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品牌是标准化的产物,更是企业的生命。敦化市高度重视培育特色品牌、争创省级部级名牌产品,支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发挥市场引导作用,通过各类农交会展览、展销等形式,不断扩大名牌影响,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转变。截至目前,全市有鸿发食品等2家可使用有机食品标志企业,有机产品9种,年产量1000吨;有敖东食品等4家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绿色产品8种,年产量6800吨;草还丹等4家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企业,无公害产品13种,产量620000吨。被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批准可使用省级无公害基地标志的企业有10家,产品20个,发展规模11000公顷。还有雁鸣湖工贸、宝利祥蜂业等5家企业,14种产品分别被评为“部级名牌产品”和“吉林省名牌农产品”。
5.整顿市场,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5.1整顿农资市场,规范经营秩序,把好投入品质量关 敦化市农业综合***大队,配备专业人员和专用车辆,以经常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明察和暗防相结合的方式,以品种专项治理为重点,标签管理为突破口,加强与公安、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全面加大农药、化肥、种子等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
5.1.1突出重点产品整治 在农资的购销旺季,结合省、州农委《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打击侵犯农作物品种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及制售假冒伪劣种子专项行动方案》的有关要求,集中力量重点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对重大的案件及时曝光,震慑不法分子,发现不具备农资经营资格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并将群众反映强烈、市场检查中问题突出的区域、市场、产品和企业纳入重点监测范围,提高监督抽查的针对性、实效性。对违法生产、经营不合格农资产品进行立案,坚决查处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在***过程中,不断提高***水平、***监管效能和快速反应能力,规范***行为,加大对重点环节的监管力度和日常***巡查力度,保证农资监管工作不留死角。
种子监管方面:以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种子为重点,坚决查处生产经营假劣种子、无证生产经营、超范围经营、越区种植、经营推广应当审定而未经审定通过的种子、未按规定建立经营档案、品种包装标签介绍与审定公告表述不符等违法行为。
农药监管方面:严格按照2007年底颁布的6项农药管理新规定,规范农药登记管理,加大农药产品质量和农药标签检查力度,以杀虫剂、杀菌剂和种子包衣剂为重点,坚决查处经营假冒伪劣农药,无登记证生产、添加未登记成分、扩大使用范围、一证多用、套证或冒证、标签不符合规定以及肥料产品标称具有农药功能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非法销售和使用甲胺磷等5种禁用高毒农药以及掺杂和销售高毒剧毒农药的违法行为。
肥料监管方面:以复混肥、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及床土调酸剂为重点,严查有效成分不足、包装标识不规范、夸大使用效果、一证多用、假冒伪造登记证等违法行为。加强对配方肥定点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的监测,建立完善配方肥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加强对肥料登记产品的后续管理。
5.1.2引导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加快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和农资信用体系建设 通过宣传、培训、监管等手段,强化农资生产经营主体诚信自律意识。并根据监督检查结果、市场主体资格审查情况、消费者投诉状况、公众评价等信息,逐步建立农资生产经营诚信档案,构建信用管理平台,实行分类监管。并要求生产经营企业建立健全农资生产经营台帐,并定期依法进行排查,发现问题,责令限期改正。通过建立和完善假劣农资黑名单制度,将屡教不改的假劣农资生产经营者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布。建立和完善重要农资产品市场准入和可追溯制度,逐步实现重要农资产品销售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的目标。与工商、消协共同树立了农资企业标兵店15家。
2011年共出动***人员358人次,出动***车辆165台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278家,查处农资违法案件17起,为农民查看苗情28次,调解经营企业和农民消费者纠纷33起,有效地震慑了农资违法违规行为。
5.2整顿产品流通市场,逐步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全市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服务点,加大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抽查力度,监督指导农产品市场履行质量安全义务。保证每次抽检果蔬6个样品以上,并把检测结果实时,引导消费者消费。还对农民产业协会、农产品运销大户等市场主体的进行登记管理,引导和督促农产品经营者建立进货检查验收、购销台账、商品备案、质量安全等制度。
6.提高种植技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体系
为保证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顺利进行,坚持从源头抓起,整合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冬春农民培训等项目资源,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班,通过集中授课、多媒体教学、田间指导等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让示范户掌握标准化生产种植要点,提高他们对标准化的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为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较大作用。
7.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
全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工作终始放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中。2011年深入开展“四进”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宣传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挑选渤海街、蔬菜批发市场、第三实验小学、官地镇、宝利祥蜂业等重点地段进行宣传,最大程度的扩大宣传覆盖面。进社区,主要采取流动宣传车和发放宣传单的形式;进学校,主要采取悬挂宣传条幅和摆放专题展示板;进农村,主要采取设置宣传咨询台配备农业专家进行现场解答的形式;进企业,主要采取发放宣传单和悬挂条幅。选取重点地段、集中时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最大程度的扩大了宣传面,大力营造了人人关心农产品安全的社会氛围。
产品质量标准篇6
一、要加大绿色蔬菜生产宣传培训
我们通过聘请省内外专家讲座、发放技术规范、书籍、光盘,张贴绿色防控挂***,统一印制标牌、挂***、台账,统一制作《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蔬菜标准园生产管理规范》等多种措施加强园区标准化生产的宣传。
二、要加强蔬菜绿色防控
绿色防控工作不同于常规的“重视化学防治,轻视农业防治”。在标准园中我们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集成技术,所建蔬菜标准园全部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重点示范推广蔬菜优良品种,嫁接防病,集约化育苗,小高畦地膜覆盖栽培,膜下沟灌和微滴灌节水,防雾滴耐老化多功能棚膜,蔬菜配方施肥,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熊蜂授粉保花保果,植物生长灯、反光幕补光防虫网、粘虫板、生物农药等物理生物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十余项标准化集成技术 ,通过集成技术的推广,近量创造适宜绿色蔬菜生产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适生环境,即培育壮苗少生病。通过一年多的努力涿州市5050亩标准园100%落实了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
三、要加强蔬菜质量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达到绿色标准
我市已经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涿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主体,负责对全市的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测,同时在重点龙头企业、超市、市场、蔬菜标准园基地等建立检测分站,加大对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测力度。
四、要加强园区农药使用监管
我们农业局综合***人员定期对园区库房的农药进行调查,一旦发现违规使用农药的情况立即责令生产管理人员进行整改,标准园用药应严格遵循《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产品质量标准篇7
[关键词]企业;产品质量;提高
中***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062-01
前言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在现代国际社会,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质量上。世界著名企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们始终围绕产品质量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这一主题,改善经营管理,发展新技术,从而生产出质量更高的产品。 那么怎样才能确保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呢,我们从以下四方面阐述:
一、提高标准化管理水平是产品质量得以保障的起点
随着市场竞争意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标准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入。因而产品的质量要提高,必须提高标准化水平。只有高水平的标准才能保证具有高水平的产品质量。因此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其丰富的内涵之一应为高水平的标准是企业产品质量得以保障的起点。
1、标准是依据,管理是手段
标准是衡量企业各项工作和产品质量的准尺,又是质量管理的依据。没有各种类型的标准,就不能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产品在企业的一切生产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标准这个依据来控制和指导。为保证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执行标准,从产品设计选用标准起,原材料,外购件的进厂由检验人员根据材料标准或外购件标准进行逐项验收;工程加工质量由检验人员根据工艺标准或工艺文件进行控制;直至最后成品由检验人员根据产品标准要求进行逐项验收,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零部件不转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入库,以生产质量实现产品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因此只有把标准化工作融入到产品制造的全过程中,以标准化确保产品质量,产品才有生命。
2、提高质量标准,增强竞争意识
随着高新技术的飞跃发展,产品质量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标准的动态性更为显著。要使企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住脚,使企业产品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提高企业产品的标准水平。
3、加强标准的实施监督
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是标准化法赋予的三大任务。标准的制定来自生产实践,标准的实施是对标准的检验。通过实施标准,一方面可以检验标准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检验标准的水平高低。对标准实施进行监督,还可以随时发现标准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修改标准提供依据。
4、提高生产工艺标准化
任何一种产品,要具有高水平的产品质量,应具备先进的工艺标准。工艺标准化是降低劳动强度和物质消耗,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手段,工艺水平直接反映着企业的生产能力、生产水平及产品质量的高低。企业内部的工艺工作,贯穿于生产的各个环节,编制大量的工艺文件,来保证生产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实现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品种,减少生产准备,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目标。因此,对企业来说,要想有好的产品质量,工艺保证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内容,应踏踏实实的作好。
二、制定合适的原材料标准,选好外购件、外协件生产厂家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
合格的原材料是生产出优质产品的物质基础,原材料标准是检验原材料质量合格与否的准绳,企业开发新产品,要求原料质量达到什么水平,如何检验,都必须按照原材料标准及检验方法标准进行检验。
物质质量标准就是在国家、行业原材料标准的基础上,根据本工厂产品的要求,再考虑一定发展因素所制定的原材料使用企业标准,由于原材料是投入生产过程以创造产品的物质,故又称物质质量标准。建立物质质量标准对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物耗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一定的作用。
物质质量标准的内容应包括,原材料的种类,产地、适应范围、规格尺寸、性能包装、运输和质量检验等方面。制订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压缩原材料品种、规格,压缩材料品种应根据现有产品和预计将来的发展需要,在保证产品质量之前提下确定适用范围,压缩规格,应根据零件加工方式,加工余量确定选用档次。
2、提高原材料标准化系数。所谓原材料标准化系数是指标准材料的品种占使用材料品种总数之百分比
3、立足于国内,限制使用稀有贵重的原材料,充分利用国家资源。
4、制定外购件、外协件验收规范,并列入企业标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满足用户需求,许多大规模的企业往往采用了组装配套来形成新产品,新品种供给市场。因此组装产品所用的外购件、外协件的质量问题就愈来愈显得重要。
三、持续改进是产品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
产品质量的竞争是事关产品市场销路、企业形象和发展前途的一件大事。随着名牌战略被国际著名企业更加推崇和在市场竞争中更加显示决胜作用。事实上,凡是名牌战略实施卓有成效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屡战屡胜的国际著名企业,都是注重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的企业。产品质量持续改进应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不断改进质量实现目标,以消灭不良品为原则,朝生产零差错的方向努力
企业产品质量的实现目标,作为企业对质量追求的一个阶段性终结,对产品质量的高低,具有决定性意义。
2、不断改进质量保证方法,以源产品检验为手段,朝全面预防鲁莽出错的方向努力
当今发达国家企业,已普遍把产品质量零差错,当作现阶段改进产品质量的终极目标,并且在如何实现零差错质量目标上进行研究和探索,已经成熟地拿出了改进质量的保证方法,即采用源产品检验和鲁莽出错预防两种管理技术,塑造企业改进产品质量的保证体系。
3、不断改进质量管理结构,以健全质量小组为条件,朝优化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的方向努力
改进产品质量离不开同步改进的强有力的质量管理,而质量管理并非只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们的事,而是事关企业全员的事。这一认识,在发达国家企业已成为共识,在此共识基础上形成的全面质量管理结构,也改变了过去单纯由企业管理阶层管理以及后来扩展到再专设一些质量监控人员共同管理的格局,使企业的质量管理结构得到了历史性的改进。
四、提高岗位生产者技术素质是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
质量是人生产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产品高质量,首先生产者本人要高质量。而要改进产品质量,也就要注重改进企业全员的质量,以提高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的岗位技术素质为关键,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并保证改进目标的完满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兰花.《 企业标准化》.中国纺织出版社.
产品质量标准篇8
关键词 农业标准化;现状;问题;对策;湖南新宁
中***分类号 F3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95-03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广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对进一步提高新宁县农产品质量、树立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创农业新优势、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笔者针对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现状,对其标准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新宁县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
1 农业标准化概述
农业标准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农业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农业标准按照生产过程分类可分为种质、种子(种畜禽)繁育、种养技术规程、采后处理贮藏、产品质量等标准;按照类别分类可分为产品质量、种质、安全卫生、种养技术规程、农业环境保护等标准。现在农业标准化择重在管理,其概念为“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结合,是对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以建立完善标准体系为技术基础,应用现代管理和质量控制技术,建立完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将标准要求落实到农产品产销的每个环节,在确保农产品质量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也就是要按照统一的标准要求和管理要求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主要包含4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技术基地;二是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确保标准要求实施到位;三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四是获得最大综合效益,指的是通过加强管理,使资源实现最佳整合而产生的效益。
2 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现状
随着现代农业和市场化的迅猛发展,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日益扩大,脐橙、水稻等18种主要农产品已制订了生产标准,满师傅、家家红等龙头企业都制订完善了相应的企业标准,同时积极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标准体系已初具规模,大宗农副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了50%,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1 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加快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
为切实解决新宁县农产品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差、品牌不强、效益低等问题,近几年来,新宁县大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001年新宁县就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创建无公害农产品(水果脐橙)示范基地县,并同时实施了标准化示范基地县创建监测项目,2008年又被定为标准化生产示范县,以脐橙、葡萄、蔬菜为主导产品在全县范围建立示范基地,全面推进标准化进程,现已制订了《绿色食品 崀丰脐橙标准》《绿色食品 崀丰脐橙种质标准》,2000年以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新宁县优势农产品为重点,逐步加强对主导作物脐橙、蜜柑、水稻、黄豆、花生、西瓜、葡萄、辣椒、西红柿、黄瓜、苦瓜、丝瓜、萝卜、茄子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结合每年开展的无公害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现已制订18个技术规程,并完善了满师傅豆腐、家家红糖水罐头2个企业标准和加工规程,在已认定农产品基地、已认证农作物品种范围全面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按照五统一措施推行标准生产,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16个,标准化生产面积2.27万hm2,同时积极开展出口果园商检认证,已有10个果园获得了出口果园商检注册登记,带动和辐射周边地区,促进了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生产。
2.2 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
新宁县自1999年始启动农产品“三品认证”工作以来,以满师傅食品罐头厂、家家红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新宁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书大姐菜业有限公司等为龙头,认证步伐逐步加快,到目前为止,新宁县已开展农产品产地认定2.28万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9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以脐橙等主导产品为主,建立了一系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2.3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
成立了“新宁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几年来进一步完善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设施和提高检测能力,连续5年中心通过了检测能用考核,同时,2008年县财***又划拨专项经费在全县18个乡镇建立了18个乡镇农残速测站,并指导扶持城区各大超市农残自检机构开展市场准入的检验检测,优果、步步新、大众、玲珑、家家乐5个超市都已建立了速测站,在接受上级部门监督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产品自检,正式实施市场准入,实现了从基地到市场的标准化控制,县—乡—基地(市场)监督检测体系基本形成,为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的形成做好了前期保障。
3 新宁县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标准化知识尚未普及
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够了解,一些标准只能在主导产品示范基地内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不能在全县范围全面普及,实施标准化生产还不能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同时,缺乏统一规划,制定和实施标准还处于分散状态,针对性不够强,导致标准的重点不突出,主导产品缺少配套和完整性,不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要求。
3.2 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不完善
由于新宁县农业标准化起步较晚,一是已制订的标准质量上有待完善,在农产品的商品规格、质量标准和包装上还没有形成统一;二是制订的标准较少,很多产品质量标准还没有建立,烟草、茶叶、药材等系列产品在标准制订上还是空白,农产品分级、加工、包装等标准基本尚未涉足,市场管理也没有统一标准,市场监督部门也没有规范商品质量和市场准入的具体依据。
3.3 标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新宁县制定的一些标准中,产中技术规范多,产后标准和系列标准少,标准与市场、流通结合不够紧密;标准考虑国内因素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少;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广工作有脱节,对标准信息传递渠道不畅,许多标准还没有传到广大技术人员手中,更不能为广大农民所掌握和应用。
3.4 农产品质量监测手段滞后
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基础设施不完善,手段较落后,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兽药残留以及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质量未能全程监测;农产品上市准入制度不健全,群众对上市产品质量不够放心。
4 加快推进新宁县农业标准化的对策
实施农业标准化须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如何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当前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从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着手,探索实施农产品等级分类包装,提高农产品商品质量;积极推行市场准入、检测等制度,逐步向生产标准化领域前移,最终达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目的。
4.1 把实施标准化作为提升新宁县农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宁县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各级要充分认识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近年来,新宁县农产品因农药残留等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产品出口形象,迫切需要实施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无公害化。
近年来,随着新宁县农村改革深入,农业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农产品实现了量的扩张。长期以来,新宁县农业生产由千家万户按传统的方法进行,生产操作、产品质量、商品包装等均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多数农产品都没有形成品牌,大大地降低了优质农产品应有的市场竞争力,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当前,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优质化和大量低质农产品供给过剩的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潜在的危机悄然袭来,没有质量的农产品经不住市场的冲击,一段时期新宁县农产品出现了卖难问题,极大地约束了新宁县农业发展和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新宁县农业迫切需要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那就是农业标准化。只有通过标准化生产,建立合乎新宁县实际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管理系列标准,进行农产品认证,指导企业、组织农户按统一的操作规程开展生产,对产品使用统一的包装标志,逐渐在市场中树立自己的品牌,通过多方努力,使新宁县农产品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为此,要求相关部门要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把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重视研究农业标准化,紧紧结合农业发展目标,科学制定农业标准化计划,在全面实施科技兴农工作中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
4.2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4.2.1 抓紧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从田头到餐桌,提高农产品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向市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要加快农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引导龙头企业率先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对于条件好的地区要积极实行国际标准,促进新宁县农业生产标准化发展。农产品标准化建设项目,要更多地向产业化经营组织倾斜,吸引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基地和标准化项目建设。
4.2.2 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继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标准制定、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建设的投入,形成完善的检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是农业标准化的最终阶段,也是农业标准化实施效果的有效评价。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加大与食品卫生、技术监督、工商管理等部门的联系,加强市场监督检测,严格检验制度,加强质量抽检力度,从生产环节做起,实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监控。龙头企业要主动执行质量标准及相应的技术要求,带动农户和商品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
4.2.3 严格实行市场准入。一是检查是否按照等级分类包装,等级是否符合交易要求。二是检查安全质量,是否拥有安全检测标志。三是检查商品标签,是否注明产地、日期、规格等内容。通过大力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行为。农业监测机构加强对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及各种辅助材料、农业生态环境实行全面的质量监测,确保提供健康、优质的农产品和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4.3 创新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要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农业主管部门要负责起草标准、宣传标准,并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日常检查,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科技部门应把农业标准化和实施科技项目加以推广;工商部门加强市场监管,确保市场产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正确运用标准化,协助有关部门贯彻标准及对实施情况监督检查。二是建立农业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三是建立农产品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1-6],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4.4 建设好农业标准化基地
4.4.1 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为适应新形势,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新宁县要充分发挥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气候优势,突出主攻方向,加大力度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成脐橙、水稻、蔬菜、葡萄、玉米等主导产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精心组织,科学规划,抓点带面,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康发展,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县通过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产品认证达40个,农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达到90%以上。
4.4.2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标准化。加快发展以标准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农业产业,推动农业标准化广泛应用,努力以标准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有效提高。坚持依靠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降低生产成本,千方百计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体地位作用,引导标准化全面开展,推动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4.4.3 标准化与产业化结合。用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两者有机结合,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良性循环,改变传统农业的增长方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新宁县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中,重要一条是把农业标准化建设引入到产业化工作的轨道,使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发展[7-9]。
4.5 建立一支农业标准化技术队伍
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一支农业标准化技术队伍,各个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合作,每个岗位都要实行专人负责。新宁县各农业部门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依靠农业标准化技术队伍,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发挥到田间地头,带动农民实施标准化工作。在完善农业标准化相关***策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农业标准化投入***策不断完善,从财***方面促进农业标准化发展。二是将农业标准化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2]。对从事农业标准化人员要在工作、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关心支持,妥善解决好应享受农业科技人员的一系列***策,充分调动农业标准化人员的积极性。对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有关单位和主要人员,应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三是对多学科、多部门科技人员参加的重大农业综合标准化项目,在申报科技进步奖、科技推广奖时,应适当放宽。
5 参考文献
[1] 杨发荣,秦春林.发展甘肃标准化农业的对策建议[J].甘肃科技,2005(11):2.
[2] 许建平.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J].中国标准化,2000(2):11.
[3] 张莹,王晓岩.试析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J].当代生态农业,2008(1):74-75.
[4] 姚於康.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层次[J].科技与经济,2003,16(2):27-32.
[5] 张鲁煜.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J].***农垦经济,2003(6):23-24.
[6] ***舟.积极推进***用通信保障装备设计的标准化[C]//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空航天与长三角经济发展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航空维修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宁波:第四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航空航天与长三角经济发展分论坛暨第三届全国航空维修技术学术年会,2007:265-268.
[7] 曾晖.农产品安全问题研究[C]//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青岛: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2003:160-165.
产品质量标准篇9
关键词:甘蔗;制品质量;技术标准
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之一,而甘蔗作为我国制糖工业中主要的原材料,在我国整个制糖工业发展过程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当前我国甘蔗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甘蔗产业也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而且其产糖量也位居世界第三。不过,由于当前我国在甘蔗机制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方面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得在不同的制糖企业当中,对甘蔗以及制品的质量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我国蔗糖产业的质量技术出现问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对甘蔗及制品质量和技术标准进行研究,从而对我国的甘蔗产业标准进行相应的完善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我国甘蔗产业标准化研究现状
1、我国甘蔗产业标准化的战略意义
1.1 虽然当前我国在甘蔗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巨大的突破,但是由于我国对甘蔗及制品质量和技术标准研究较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规范,这就使得我国甘蔗产业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丰富甘蔗产业的标准化,不但可以有效的增加甘蔗产业的产量,还能提高我国甘蔗及制品的质量。
1.2 目前在我国甘蔗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和监管制度,使得我国甘蔗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实行甘蔗产业的标准化,不仅有利于打破我国甘蔗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区域限制,还能推动我国甘蔗消费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甘蔗行业的进步。
1.3 如今实现我国甘蔗产业的标准化,在提高甘蔗及制品质量和技术的同时,还提高了蔗糖的生产水平,使得我国甘蔗产业在标准化的战略指导之下,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因此为了提高食糖的质量,我国也开始制定出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从感官、理化以及卫生这三个方面对食糖的质量进行要求,这不仅提高了甘蔗制品的质量,还有效的满足了人们的生活要求。
1.5 自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外市场经济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各个蔗糖生产国家在提高蔗糖生产技术的同时,也对食糖的标准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升,这不仅提高了我国制糖工业的竞争能力,对我国的甘蔗产业有着一定的保障,还保证了甘蔗及制品的质量。因此实现甘蔗及制品质量和技术的标准化,不但要符合国家制糖工艺的标准,还要符合我国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1.6 在实现甘蔗及制品质量和技术规范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我国当前制糖工业的生产环境,并且对其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在保证蔗糖生产质量的同时,也提供好了制糖工业的生产能力,进而保证我国制糖工业经济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甘蔗产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甘蔗产业标准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仅美国、哥伦比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及我国台湾就有蔗、糖质量标准52项,其中,产品质量标准32项,方法标准20项,涵盖了原料蔗、糖、糖制品等相关产品的诸多领域。而我国的甘蔗及制品质量标准体系无论在数量还是技术质量上都显得薄弱。
2.2 目前,我国在甘蔗种植领域的标准寥寥无几,这与我国作为甘蔗生产与消费大国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需求极不相适应。
2.3 多头管理的体制,使标准的制定过程冗长缓慢,标准单一。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甘蔗种植领域的标准分别由轻工、农业等几个部门归口管理,新标准的提出因为涉及行业多,难于协调,造成了立项难、制(修)订过程缓慢。我国现有的蔗、糖质量标准以产品标准为主,缺乏专门的方法标准,且企业标准占45%,技术较落后,指标粗糙,这些都直接制约着我国甘蔗产业发展的步伐,亟待在现有基础上加以调整和完善。
二、构建我国甘蔗产业标准化体系的途径
1、建立健全制(修)订甘蔗产业标准体系
要实现甘蔗产业标准化,必须制(修)订甘蔗产业标准。甘蔗产业标准,包括糖制品标准、糖制品生产过程技术规程标准和甘蔗产业生产环境优化与控制标准三大方面。制(修)订甘蔗产业标准应着重于:(1)抓空白标准的制订。即凡糖制品、糖制品生产过程技术规程、糖业生产环境优化与控制中未制订标准的都应制订标准,特别是对新的糖制品和甘蔗产品应争取在大面积推广生产之前把标准制订出来。(2)抓落后标准的修订。即对已制订的标准给予全面检查,凡落后的、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都应尽快修订,统一修订成具有国际标准水平或国外先进标准水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尽量废除地方标准。(3)抓标准的配套。即任一甘蔗产业标准都应包括产品标准、产品生产过程技术规程标准和生产环境优化与控制标准三大方面,以糖制品为最终产品的则还应包括种植和制糖两大部分,都应尽快配套。
2、加强甘蔗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加强甘蔗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推广先进的标准,引导农民以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理念生产,最终实现蔗糖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府应切实加强领导,增加资金投入,发挥标准化示范区的作用。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3、大力推广甘蔗产业标准化知识体系
蔗农标准意识不强,标准化推广人员水平不高,力量严重不足,都制约着甘蔗产业标准化的普及与推广。因此,应加强甘蔗产业人员的培训和标准的技术研究,切实把甘蔗产业标准化作为一项提质、增效、促进发展的工作来抓。必须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来普及甘蔗产业标准知识,使人人知标准、识标准、用标准,从而实现甘蔗生产环境的优化、糖蔗和食糖生产过程技术规程的标准化。
4、建立科学、合理的甘蔗产业标准化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作为标准化主管部门,要做好标准信息的收集工作,包括国内外技术标准、国际先进的检测方法等方面,建立甘蔗产业标准数据库,为编制甘蔗产业标准计划提供依据。同时要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及时与企业沟通交流,为蔗农和产业化企业及时提供适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方面的信息。
三、结束语
由此可见,从我国甘蔗及制品发展现状来看,虽然我国甘蔗以及甘蔗制品的年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三,但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导致我国甘蔗产业和制糖工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因此对甘蔗及制品质量和技术标准进行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监督机构,是提高我国甘蔗及制品的质量和产量,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产品质量标准篇10
关键词:QA;QC;GMP
我国新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以下简称GMP)对质量保证(Quality Assurance,以下简称QA)与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以下简称QC)都做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那么QA、QC和GMP究竟是什么关系,在新版GMP实施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有效的实施GMP,成为药品生产企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 问题的提出
1. GMP的实质。GMP是对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与质量管理中人员与组织、硬件、软件与工作过程(现场)的合理性、适用性和生产操作的精确性、规范性提出强制性标准。GMP的意义是防止药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污染、差错等,保证药品质量安全。我国新版GMP第八条规定:“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企业必须建立质量保证系统,同时建立完整的文件体系,以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第九条对第八条进行了细化,规定:“质量保证系统应当确保:药品的设计与研发体现本规范的要求;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活动符合GMP的要求;管理职责明确;采购和使用的原辅料和包装材料正确无误;中间产品得到有效控制;确认、验证的实施;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生产、检查、检验和复核;每批产品经质量受权人批准后方可放行;在贮存、发运和随后的各种操作过程中有保证药品质量的适当措施;按照自检操作规程,定期检查评估质量保证系统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我国新版GMP第十一条规定:“质量控制包括相应的组织机构、文件系统以及取样、检验等,确保物料或产品在放行前完成必要的检验,确认其质量符合要求”。第十二条对第十一条进行了细化,规定:“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应当配备适当的设施、设备、仪器和经过培训的人员,有效、可靠地完成所有质量控制的相关活动;应当有批准的操作规程,用于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的取样、检查、检验以及产品的稳定性考察,必要时进行环境监测,以确保符合GMP的要求;由经授权的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对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取样;检验方法应当经过验证或确认;取样、检查、检验应当有记录,偏差应当经过调查并记录;物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必须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和检验,并有记录;物料和最终包装的成品应当有足够的留样,以备必要的检查或检验;除最终包装容器过大的成品外,成品的留样包装应当与最终包装相同”。
2. QA的实质。QA就是为使产品或服务符合规定的质量要求,并提供足够的置信度所必须进行的一切有计划的、系统的活动。QA也可以理解为使人们(客户或药监部门)确信某一产品、过程或服务的质量所必须的全部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也可以说是为了提供信任表明实体能够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和有系统的活动。
药品质量保证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生产产品的承诺、规范、标准。由国家药品监管部门(也可以是国外药品监管部门、国内外客户等),提供药品质量技术标准,提供药品生产过程标准如GMP,药品生产企业按照这些"动态的或静态"的标准组织生产药品,药品监管部门和客户对产品进行必要的检验,对生产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现场进行必要的检查、审计、认证等,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因此,为使药品监管部门和客户确信企业能满足质量要求,而在质量体系中实施并根据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称为质量保证。显然,质量保证一般适用于有商业化生产产品的情况,其本质就是按照客户(包括药监部门)的标准(动态标准,比如GMP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客户的标准(静态标准比如药典等)进行产品生产,并且让客户确信是严格按照以上标准(动态)进行生产,并且产品质量符合标准(静态)。从理论上来看,质量保证分为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内部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部门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规程、记录等)使本企业负责人确信:按照客户(包括药监部门)的标准(动态标准,比如GMP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客户的标准(静态标准比如药典等)进行产品生产,并且让客户确信是严格按照以上标准(动态)进行生产,并且产品质量符合标准(静态)。而外部质量保证是在合同环境中,是生产企业质量管理部门提供充分的证据(规程、记录等)使客户(包括药监部门)确信,按照客户(包括药监部门)的标准(动态标准,比如GMP等)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客户的标准(静态标准比如药典等)进行产品生产,并且让客户确信是严格按照以上标准(动态)进行生产,并且产品质量符合标准(静态)。因次,质量保证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自己工作的真实性、规范性。
3. QC的实质。QC为达到质量标准(静态)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QC贯穿与产品形成的三个阶段:质量设计监测、生产过程监测与生产产品监测(检验)。无论是设计产品、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它们的质量都可以用质量特性围绕设计目标值波动的大小来描述,若波动越小则质量水平越高。当每个质量特性值都达到设计目标值,即波动为零,此时该产品的质量达到最高水平,但实际上这样的理想状态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我们必须进行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波动。也就是说,QC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通过有效的技术测量手段对质量特性的波动值进行测量,对照质量标准(静态),发现和消除质量环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比如不良趋势等)的因素。
二、 QA、QC与GMP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对QA、GMP与QC的深入分析,不难看出,QA就是满足客户对于本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所采取的所有活动。实际上,客户对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标准)有很多,比如环保要求、信用要求、绿色要求等,其中GMP仅仅是对药品质量安全中的防止污染、差错的要求,因此,GMP仅仅是QA里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一个要素。而QC是监测产品发生污染或差错的技术措施,因此,QC也是GMP里的一个要素。QA、QC与GMP之间的关系,如***1所示。
就质量管理的本质而言,如果抛开GMP,QA涵盖了QC,QC的职责是为QA提供技术支持,工作的着眼点是影响产品质量特性的波动(范围)及依据,其工作重点在产品本身。而QA的职责是为客户提供执行其质量标准(动态和静态)的系统证据,工作的着眼点是整个产品质量控制过程,其工作重点在质量体系。没有QC,QA就成了无本之木,反之,QA是QC做好工作的标杆,没有QA的指导,QC的工作就失去了准星,就没有办法得到客户的认可。GMP是QA必须贯彻的标准之一,对于药品生产企业而言,GMP是QA必须贯彻的主要标准,当然,QA必须用GMP的标准贯彻到QC活动的方方面面,当然,QC也可以成为贯彻GMP的必要工具。因此,从本质上看,QA、QC、GMP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因果,密不可分。
三、 理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活动中的QC、QA与GMP
1. 建立全面涵盖GMP的QA体系。对于药品生产企业而言,一个产品的诞生,要经历研究设计到商业化生产两个基本过程。因此,必须建立覆盖这两个基本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并把GMP要素镶嵌进去。
建立设计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设计质量靠“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来保证。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具体内容有:设计计划、检验测试规范、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试制鉴定和设计定型(包含工艺定型)、销售前的准备和设计更改。也就是说,从设计计划制定到设计的变更,都要配备数量充足的有资质的人员,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仪器与设备等硬件,完善的管理制度与工作程序,并且使得这些配置都得到客户(药监部门等)的认可。
优化生产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活动要深入到生产过程的方方面,把客户的标准,比如GMP标准贯彻到整个生产活动的所有角落:详见表1。
2. 完善GMP条件下的QC工作。根据以上质量控制的主要功能,质量控制实施的程序如下:(1)选择测量的对象;(2)选择需要测量的质量特性值;(3)选择测量的标准,详细说明质量特性;(4)选择能准确测量该特性值的仪器仪表和测试方法;(5)进行实际测试并做好数据记录;(6)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如有差错或不良趋势,应找出原因;(7)报告QA,商讨应采取的预防或纠正措施,并严格执行。
当采取相应的预防或纠正措施后,仍然要进行监测,评价这些措施实施的效果。
以上这七个步骤形成了一个封闭式流程,称为“反馈环”,不断循环,在新的水平上不断提高和改进。但是,这个循环必须在GMP条件下进行,我国新版GMP对此也做了七条规定:(1)应当配备适当的设施、设备、仪器和经过培训的人员,有效、可靠地完成所有质量控制的相关活动; (2)应当有批准的操作规程,用于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的取样、检查、检验以及产品的稳定性考察,必要时进行环境监测,以确保符合GMP的要求;(3)由经授权的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对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取样;(4)检验方法应当经过验证或确认;(5)取样、检查、检验应当有记录,偏差应当经过调查并记录;(6)物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必须按照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和检验,并有记录;(7)物料和最终包装的成品应当有足够的留样,以备必要的检查或检验;除最终包装容器过大的成品外,成品的留样包装应当与最终包装相同。
通过以上对比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GMP的条件下,QC的所有活动变成了有标准的活动,并且这个标准是确定的。比如,检测人员应当具备什么条件,学历、资历、经验和培训是什么标准;检测用的仪器设备是什么规格、型号、生产企业如何等;检测用的规程是什么标准上的,美国药典、欧洲药典还是中国药典等。只有确定了标准,QC的所有活动才能得到认可,产品质量从这个角度来看,才能稳定可靠。
3. 将GMP要素融合进QA工作。根据以上质量控制的主要功能,质量控制实施的程序如下:(1)根据客户的要求建立质量体系; (2)根据客户的要求建立各类标准; (3)对照这些标准对员工进行培训考核; (4)监督员工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这些标准; (5)对生产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找出原因; (6)修改或改进各类标准; (7)与客户沟通,证明执行标准的真实性和标准性,并根据客户的要求(变化)不断更新或改进。
同样,以上这七个步骤也形成了一个封闭式流程,也称为“反馈环”,不断循环,在新的水平上不断提高和改进。但是,这个循环必须把GMP的要素有机的融入进去。我国新版GMP对此也做了规定:(1)制定生产工艺,系统地回顾并证明其可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2)生产工艺及其重大变更均经过验证;(3)配备所需的资源,至少包括:具有适当的资质并经培训合格的人员;足够的厂房和空间;适用的设备和维修保障;正确的原辅料、包装材料和标签;经批准的工艺规程和操作规程;适当的贮运条件。(4)应当使用准确、易懂的语言制定操作规程;(5)操作人员经过培训,能够按照操作规程正确操作;(6)生产全过程应当有记录,偏差均经过调查并记录;(7)批记录和发运记录应当能够追溯批产品的完整历史,并妥善保存、便于查阅;(8)降低药品发运过程中的质量风险;(9)建立药品召回系统,确保能够召回任何一批已发运销售的产品;(10)调查导致药品投诉和质量缺陷的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类似质量缺陷再次发生。
通过以上对比研究,我们不难发现,QA活动融入了GMP标准后,所有活动变成了具有药品特性的,医药行业特征的“药品生产质量QA”活动,其目的就是确保药品质量稳定、可靠和安全。
四、 结语
由于有了贸易,才有了商业化生产,才有了客户。客户才会对产品质量提出要求或者标准,在现代质量管理时代,客户为了确保自身的利益,把这个标准不断扩大,从以前的产品质量标准扩大为包括产品质量标准在内的质量管理体系与运作标准,QA就随之产生了,QA的任务就分为两个主要方面,第一,对客户提供证据证明是严格按照客户的标准进行的生产,并且产品也符合客户标准。第二,对内,严格贯彻客户标准,对一切不符合客户标准的行为进行纠正。GMP是客户的药品标准,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来说,是QA主要贯彻的标准。QC是QA完成必要测量工作的助手。QA、GMP、QC实际上也都是预防为主要手段的产品质量的管理方式,这对于药品这个特殊商品来说,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参考文献:
1. 苏秦.现代质量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Howard S.Gitlow (美国)等.质量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 梁毅.新版GMP教程.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