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控制10篇

成本控制篇1

一、问题的类型

现代公司的经济重要性在于它将许多分散的资本加以集中,并聘用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经理人来运作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公司制相对于合伙或独资企业而言,集聚了更充裕的资本,所以公司制企业在寻求项目投资和生产营运时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在实现上述利益的同时,公司所有者也将资产的营运权赋予了职业经理人。当股东将经营权赋予经理人员时,经济意义上的委托—关系便出现了。作为人的经理人员负责制订决策以增加股东的财富。股东将公司视为一种投资工具,他们期望经理人员努力工作以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经理们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本为股东创造价值,他们将公司视为获取报酬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源泉,他们为了达到自身的目标,有时会以牺牲股东财富为代价制订决策从而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对股东来讲,防止经理人员做出自身利益最大化决策的唯一办法是设计有效的雇佣合约,指明在所有可能的情况下经理人员应该采取的特定行为。在信息完全的情况下股东能合理地设计上述合约,但是现实世界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股东并不完全了解企业的管理活动与投资机会,作为人的经理阶层比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更了解企业生产、收益和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经理阶层就可能采取偏离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决策而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股东也就必须承受由经理人员最大化自身利益行为所引致的成本,这种情况通常称之为问题。问题会直接影响公司的投资、营运与财务***策,行为的“弱无效”有可能导致股东价值的显著减损。我们将问题归纳为以下四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公司而言,不同种类的问题对其造成影响的程度不同。

1.努力程度问题。劳动经济学家指出工人通常会偏好闲暇所带来的利益,直至闲暇所带来的边际利益等于丧失收入所带来的边际成本为止。对于经理人员而言,上述理论同样适用,因为他们也是受薪雇员,也同样会产生以努力程度为基础的问题。Jensen和Meckling(1976)的研究证明,经理人员拥有的公司股份越少,他们在工作中偷懒的动机就越大。对于给定水平的偷懒程度而言,经理人员自身遭受的成本会随持股权份额的增大而增加。所以,持有更少的股权可能使经理人员偷懒的动机更强,这可能会使股东价值遭受更大的潜在损失。偷懒程度是不能直接加以量化的,因此该领域中的实证研究集中于观察经理人员的可见行为并以此作为偷懒问题发生的证据。研究者们检验了经理人员的外部行为是出于最大化股东财富的考虑,还是因为经理人员对收入、特权或个人名誉的追求。Rosenstein和Wyatt(1994)发现,当一个公司的经理人员被聘为另一个公司董事的消息时,公司的股价趋于下降。上述证据与“经理人员有时会为个人利益而制订决策,此类行为会使他们所管理公司的价值遭到减损”的观点相一致。

2.任期问题。一般来讲,经理人员都有一定的任期。相对于经理人员任期来说,公司有更长的生命期间,股东们关心的是未来期间的现金流。而经理人员在任职期间的要求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期的现金流。当经理人员接近退休时,他们任期的有限性与股东持股期的无限性(如不将股票抛出的话)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比如,经理人员可能偏好投资于具有较低成本和能够更快取得成效的项目,而放弃更具获利性但是成本较高且需长期见效的项目。公司应投资多少研究发展费的决策就是此类问题的一个例子,研发费的支出削减了会计收益从而减少了经理人员的当期报酬。因此,临近退休的经理人员可能会承受研发费的成本而未能享受其所带来的利益。Dechow和Sloan(1991),Murphy和Zimmerman(1993)的证据都表明,当经理人员接近退休时,研发费的支出随之减少。当资本市场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确认公司新项目的价值时,经理任期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DeAngelo和Rice(1983)指出,如果项目初期对于资本市场表现得无利润,经理人员可能拒绝有吸引力的项目,因为他们害怕由敌意收购所带来的职位丧失。

3.不同风险偏好问题。资产组合理论指出,持有资产的多样化有效地分散了公司特定风险,但是不能消除系统风险对于公司股价的影响。所以,具有多样化投资的投资者主要关心的是系统性风险。一般而言,经理人员并没有很好的多样化自身资产,他们财富中的很大比例与他们所在公司的成败息息相关。当报酬中很大一部分由固定工资组成时,经理人员的风险偏好可能更接近于债权人,而不是股东。财务危机或破产的发生通过对经理人员的名誉造成影响会极大地减少经理人员的净价值,增加了他们另谋职位的难度。经理人员可以有效地应对威胁公司生存的事件,但当情况发生好转时,他们报酬的增加却有上限,奖金数目经常为工资的特定百分比或是一个固定数目。研究者们发现,美国上市公司经理人员所拥有的小额股权对于激励他们最大化股东财富发挥了有限的作用。比如,Jensen和Murphy(1990)发现,平均而言,CEO报酬(包括选择权)对公司价值变化的敏感性是0.00325.也就是说,公司价值每增长1000美元,CEO的报酬仅增长3.25美元。经理人员的处境更接近于债权人,当公司陷入财务危机时,他们会失去更多,但是当公司收益上升时,获得的利益却很少。因此相对于股东而言,他们具有更小的风险偏好性。为了获得他们的风险偏好,经理人员会利用公司的投资与财务***策减少公司所面临的全部风险。比如,他们可以选择扩张已存的生产线,利用已知的技术等具有更小风险的行为,而不是投资于具有开创性的产品、科技与市场。经理人员也可能寻求购并扩展公司的产品生产线,或扩张进入另一个行业,这样可以减少他们所在行业(或公司)的特定风险。在一个多样化经营的公司中,一个分部的较差绩效可以其他分部的较好绩效所抵减。如果这些抵减效应减少了公司现金流的变动性,可以减少他们失去工作的可能性。近来对美国市场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相同的行业中,多样化经营公司的股东收益小于非多样化经营公司的收益。这些研究表明,经理人员可能作出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的投资决策,他们可以从公司多样化战略中获取较多的利益。经理人员也能利用财务***策去影响公司现金流的变动性与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为杠杆作用放大了经营绩效的波动性,相对于股东偏好而言,经理人员可能使用更少的负债融资,对于他们来说,债务融

资的成本超出了利益。最后,处于成熟期公司的经理人员可能选择低股利支付***策,这能使公司利用内部融资,类似的***策不仅可以使杠杆作用较低,而且还可以避免债权人的过多干涉。

4.资产使用问题。公司资产的不正确使用与用于个人消费也会带来成本。在职消费可以使公司吸引具有丰富经验的经理人员。然而,如果津贴过度,则会使股东财富遭到减损。经理人员仅仅负担此类支出成本的一部分,但是却获得了全部的利益,所以他们有强烈的动机进行比股东所希望的更多的在职消费。经理人员也有动机进行无利润的投资以增大公司的规模,从而增大了他们的报酬与特权。来自一些对美国公司CEO报酬的研究(比如Murphy,1985)发现,对于样本CEO报酬而言,公司规模(用销售额表示)比经营绩效具有更高的解释力。Jensen(1986)指出,经理人员具有过度投资的动机是非常明显的,通过此种方式他们可以获取超额现金流,Jensen将超额现金流定义为公司所有具有正净现值的可投资项目所产生的现金流与需要投入到其中现金流之间的差额,他还指出最可能产生超额自由现金流的公司是具有有限增长机会的盈利公司。

二、成本的治理机制

许多机制都能协调经理人员与股东的利益取向,限制经理人员自利行为产生的成本。

1.持股权。让经理人员拥有一定比例的持股权,是协调经理人员与股东利益的最直接方法。拥有大量公司股权的经理人员相应承受着经理层决策所带来的后果,持股比例大的经理人员工作得可能更加努力,相对持有较少股份的经理人员来说,他们可能作出更符合股东利益的投资决策。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在持股权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尽管联系可能是非线性的。Stulz(1988)的研究表明,经理人员拥有适度的持股权可以缓和经理人员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Smith指出,绩效改进是由于持股权增进了经理人员创造财富的动机,进而提高了营运效率。Agrawal和Mandelker(1987)指出,经理人员持股权会影响公司的资本结构,相对于债务水平减少的公司而言,债务水平增长公司的经理人员趋向于拥有更多的股票,这表明更大比例的持股权缓和了不同风险偏好问题。Schooley和Barney(1994)指出,经理人员持股权会影响公司的股利***策,他们发现较大比例的持股权增加了经理人员分配超额现金的动机,而不是将其用于投资,在CEO持股比例超过公司股份总数14.9%的公司具有更高的股利支付比率。

2.报酬合约。报酬合约是协调经理人员与股东利益的关键机制,一项有效的报酬合约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为经理人员提供做出股东偏好决策的激励。在经理人员作出大量不容易被董事会或投资者所监控决策的公司中,有效的报酬合约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比如,新产品的发展、新市场的进入等。相对于处于成熟期的公司而言,处于迅速增长阶段公司的经理人员有更多的机会作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缺乏及时与可靠的信息,使得评估处于增长中公司经理层决策的质量是非常困难的。设计经理人员报酬合约的问题在于,怎样使报酬具有充分的数额与合理的结构以吸引和留住有能力的经理人员。报酬合约一般包括薪金、奖金与股票期权。A.薪金。定期的绩效评价作为经理人员提升、降级与解雇的标准。实证证据表明,美国公司并没有有效地使用薪酬机制。Medoff和Abraham(1980)在一项对美国两大制造业公司7629个绩效等级的研究中,发现具有最低绩效的雇员收到的薪水仅仅比具有最好绩效的但具有相同级别的雇员少7.8%.Warner,Watts和Wruck(1988)发现仅仅当公司处于最低的绩效水平时,高级经理人员被解雇的可能性才显著增长。Bakeretal.指出在薪水与绩效之间的弱相关是经常的,他们认为原因在于固定薪金支付系统:a.将重点放在支付数额上;b.缺乏对做好工作的内在激励;c.使雇员仅关心手边的工作;d.会挫伤雇员的士气。一些用于减少成本以绩效指标为基础的支付系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首先,选择合适的绩效计量指标是困难的,不恰当的计量方式会使经理人员过于狭隘地集中于某一活动,或寻求起反作用的行为。第二,当经理人员的任期快要结束时,绩效评价的事后处理过程成为更无效的。对于任期内工作较短的经理人员来说,未来雇佣收入的现值是大的,重新谈判是一项减缓努力与任期问题的有效机制。但是对于任期内工作时间较长的经理人员来说,重新谈判的控制作用是较小的,工作时间长的经理人员趋向于是更重要的决策制订者,对于努力与任期问题而言,未来薪水的变化控制力较弱。最后,因为一个固定报酬流的现值依赖于公司的偿债能力,在报酬计划中包含大量的固定薪水会增大不同风险偏好问题。B.奖金。奖金也是以绩效指标为基础的报酬,它可以削减成本。在这些计划之下,如果达到了提前规定的绩效指标,经理人员可以收到现金、股票或二者兼而有之。将报酬与绩效指标相衔接会使经理人员工作更加努力,在制订投资决策时会以长期视角看问题,削减过度投资,合理利用财务杠杆。但奖金也有它自身的问题。首先,因为它基于会计数字,经理人员可以进行盈余管理来获取较高的奖金。其次,绩效指标的选择可能使经理人员仅仅关注会提高该指标的活动上,比如以销售额为考核指标会使经理人员以牺牲利润为代价促进销售。C.股票期权和有限制的认股权。期股和有限制的认股权能够解决任期与努力问题,因为股价与期权的市值与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正相关,同时它也能减缓不同风险偏好问题,因为期权价会随资产收益率的增长而上升。Mehran(1995)的研究表明,以市场为基础的报酬使美国公司的持股者受益,他证明了在制造业公司的绩效与以股权为基础的报酬之间存在正相关。然而,这种报酬制度也不是万能的。比如,当股利上升时,期权的价值下降,这增加了经理人员限制股利的动机。此外,以股权为基础的报酬使经理人员的报酬具有波动性。如果经理人员报酬的不确定性增长到足够高的程度时,他们就可能要求更高水平的报酬。这表明在控制成本方面,以期股和有限制的认股权可以作为持股权的替代机制。[1][2]

3.董事会。一般来讲,董事会的主要职责包括批准或同意主要的管理决策,并监控这些决策的执行、聘用和解雇经理人员以及为他们制订报酬水平。尽管董事会作为股东利益的代表机构,但是董事会并不总是利用它的职权为股东利益服务,当董事与股东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董事会可能会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来制订决策。一些研究者指出,当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比例增加时,股东与董事会的利益协调更容易进行。Weisbach(1988)指出,相对于外部董事来说,内部董事很少会对CEO提出异议,因为CEO对他们的职务有重大的影响。进一步而言,内部董事(包括CEO)有动机维护超过市场水平的报酬或超额在职消费。在一些情况下,外部董事可能不比内部董事更有效。Mace(1986),Lorsch和Maclver(1989)指出,美国公司的CEO经常决定着董事的提名过程,这样CEO就可以提名支持自己决策的外部董事。公司之间相互兼任的董事关系也会减少外部董事的***性。如果CEO兼任公司董事,外部董事可能害怕报复而决定不去弹劾CEO.外部董事与内部董事谁能更好地代表股东利益是一个实证性的问题。Bhagat和Black(1997)发现,来自美国证券市场的数据并不支持***外部董事影响未来公司绩效的观点。然而其他的一些实证证据表明,外部董事能更好地维护股东利益。比如,Rosenstein和Wyatt(1990),Hermalin和Weisbach(1988)都指出,在美国公司中外部董事是基于股东利益而被提名的。Rosenstein和Wyatt指出,当公司任命外部董事时股价表现出显著的上升反

应,这表明市场预期股东将从外部董事的任命中获益。Hermalin和Weisbach发现,在公司绩效下降之后,相对于内部董事的任命而言,外部董事的任命数增长,这表明外部董事被认为更可能接受提高公司绩效的挑战。关于董事会决策的股价反映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国市场对外部董事比例占优势董事会的决策反应更好,市场对内部人控制董事会的决策表示怀疑。比如,Byrd和Hickman(1992)发现当决策更可能是由外部董事比例占优势的董事会作出时,在收购竞价公告日前后的非正常竞价收益的数额是非常大的。类似的结果也被经理层收购(Leeetal.1992)和采纳毒丸计划(Brickleyetal.)的研究所证实,他们都发现当外部董事对董事会有投票控制权时,这些情况下的非正常收益非常大。一些其他的研究还表明,外部董事的比例与动机报酬计划的使用正相关,外部董事更可能采取决策替换具有较差绩效的CEO.比如,Mehran发现具有更多外部董事的美国公司实行了更多的以持股权为基础的报酬计划;Weisbach(1988)发现如果外部董事具有投票控制权,具有较差经营绩效的CEO更可能被解雇;Borokhovichetal.(1996)的研究表明,外部董事比内部董事更可能作出由来自公司外部的经理人员替换具有较差经营绩效CEO的决策,他的研究表明当需要时外部董事更情愿支持公司***策的重要变化。[1][3]

4.经理市场。Fama(1980)指出,经理市场通过一个对于经理人员过去绩效的“事后处理机制”能够有效地控制成本。他认为如果目前绩效会影响经理人员的未来工作机会,经理人员就会有动机控制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的自利行为。Fama和Jensen(1983)将这种观点应用于外部董事的劳动力市场,他们指出更多的外部董事关心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名誉,因此他们在监控经理人员的行为中是努力的。Gilson(1990),Kaplan和Reishus(1990)报告了与Fama和Jensen的理论相一致的证据。Gilson发现外部董事作出的决策会影响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声誉,在从陷入财务危机公司辞职的董事中仅有少于三分之一的人在其他公司谋得了职位。Kaplan和Reishus也发现,经理人员的绩效会影响他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求外部董事的声誉,相对于没有削减股利的公司而言,他们发现处于削减股利公司的经理人员在以后有更少的可能成为其他公司的外部董事,该证据的一个解释是,任职于削减股利公司的经理人员被看作业绩较差因此被邀请加入其他公司董事会的可能性减少。

5.公司控制权市场。Marris(1963)和Jensen(1986)都指出,当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无效时,公司控制权市场能够用于缓和冲突。上述理论基于市值已经反映了预期成本的观点,即当投资者预见到经理人员的无效管理时,公司的股价下降。市值的下降吸引了潜在竞价者的关注,竞价者相信他们能通过收购公司、改变其战略、改进其运作效率或消除公司无意义的行为获取利润。一些来自美国市场的研究提供了接管会增进靶子公司效率的证据,从1976年到1990年,在购并中支付的平均金额是目标公司购并前价值的41%.Martin和McConnell(1991)发现目标公司在被接管后,CEO的收益率增长,与接管以前的绩效相比该增长对于目标而言是相当之高,他们的结果与接管市场培训了较差经理人员的假设相一致。Healyetal.(1992)发现在购并之后公司绩效得到改进,而且绩效改进不是由于削减对于研发费或资本支出的长期投资来获得的。Morcketal.(1988)指出,敌意竞价的目标来自衰落或面临严重变化的行业。Jensen(1986)引用石油行业的公司作为例子。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行业可获利的投资机会减少,许多石油公司因此而持续地进行昂贵的勘探计划或在石油行业之外作出投资。Jensen指出公司管理人员有强烈的动机避免公司收缩,他们想要维持他们的控制范围并且他们的报酬可能与公司规模相关,他们不想在任职期间发生解雇和工资减少的现象。对于上述公司而言,只有外力充分的大才可以克服这些偏差,此时公司控制权市场可以帮助削减阻碍必要公司变化的惯性力量。

6.机构持股者。Shleifer和Vishny(1986)指出,单个股东监控经理人员并不是最优的。原因之一在于监控经理人员的单个股东承担了全部监控成本,而仅仅获得了取决于自身股份额度的利益。因为监控利益在所有持股者之间按比例分享,拥有较少份额的持股者有动机搁置监控并希望其他股东进行监控投资。这个“搭便车”行为表明如果不存在协调股东行为的机制,在公司中就存在对经理人员的较少监控。搭便车者会对批量持股者造成较小的影响。批量持股者会从对经理人员的监控中得到更大的利益,并且会超出他们的成本。而且,批量持股者经常是职业投资者,他们在评价公司绩效时是更专业化的,他们的监控成本比单个持股者是更低的。所以批量持股者的出现增加了监控的可能性,减少了成本,增加了公司价值。

7.债权人。作为“准固定收入”的要求者,经理人员偏好低杠杆。假定其他情况相同,更低的债务水平降低了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伴随的工作职位丧失。一些研究者指出,高水平的债务削减了成本。因为债务支付是法定的,它强迫经理人员支付可能被错误使用的基金。债务也使经理人员面临更多的市场力的监控。在一个无债务或低债务的公司,懒惰的经理层可以减少持股者的收益而不影响经理人员的福利与职位。当债务水平升高时,经理层、较低的利润与现金流会使企业不能偿付到期债务,从而陷入财务危机,这时债权人会在治理结构中发挥作用,替换绩效较差的经理人员。[1]

三、对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的几点启示

上述几种治理机制对于完善英、美等欧美法系国家的公司治理结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人文、法律环境的不同使得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与之有较多差异,但是就市场经济国家的共性而言,仍对我国具有颇多的借鉴意义。

1.***府部门应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府部门的职能应定位于维护市场的正当竞争,大力培育竞争性的股票与经理市场。如前所述,竞争性的股票市场与经理市场向企业经理施加了有力的外部监督和约束。在竞争性的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比重很高,以致于他们可以对企业施压,撤换不合格的经理人员。在竞争性的经理市场中,有能力、忠于职守的经理,能得到高报酬;能力较差、不负责任的经理只能得到低报酬,甚至会失业。经理人员要提高其收益,必须先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依据现代财务理论,企业股票价格主要取决于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所以经理人员只有努力提高企业的长期预期利润,才会使企业股票的价格提高,其在企业的地位才会巩固。而且,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人与委托人利益取向不相容的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因此,为了培育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笔者认为,***府部门迫切需要进行以下工作:第一,应逐步统一股票市场,解决股票市场中的条块分割现象,在竞争性的行业中应尽可能减持国有股,使各种股份都能在资本市场上正常流通,将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发挥巨大的正面效应;第二,大力增加多元机构投资者的比重,积极推进各类基金组织的发展,以此增进股东大会的效用。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将会形成一些规模较大的基金组织,诸如养老基金、住房基金等。应将这些基金与国有成分剥离,一方面可以减轻国家的社会负担,另一方面引导这些基金对企业持股,可以有效地改善企业股权结构;第三,对于国营企业而言,真正深化改革,首先要清楚地界定国家和企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消除企业的***策性负担,只有消除了***策性负担,国家不必承担企业的经营责任后,企业才能为其

经营后果承担责任,宏观意义上的***企分开才能做到;第四,继续推动债转股工作有序地进行,发挥银行在企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当银行的角色从债权人转变为所有人时,会更加关心企业的绩效。笔者还认为,把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完全归结于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只有私有化才能解决问题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对于目前我国企业的发展来说,竞争环境的完善至关重要,甚至是首要的任务。

2.完善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企业制度。在董事会与监事会中,引入真正意义上的外部董事和外部监事,由一些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来担任,完善企业内的“法制”,避免“人治”可能带来的问题。目前我国国营企业经理人员的任免不符合市场规律,“能上不能下”或“异地调转”现象严重,必须改变经理人员的任免制度,让市场来选择优秀的经理人员,建立董事和经理人员资料库制度,这些又与宏观意义上“经理市场”的培育密切相关,并且经理人员具有行***级别这种现象必须改变,这会导致经理人员的双重身份。我国的经理人员报酬普遍偏低,由于观念上的原因,经理人员不敢拿属于自己的高报酬,这是我国目前企业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也表明,多数国有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不高。依据我国证券市场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年度报酬、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非常低。Bakeretal.(1988)曾明确指出,报酬水平决定了经理人员在哪工作,报酬结构决定经理人员工作的努力程度。由此看来,合理制订经理人员的报酬水平与报酬结构已经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Byrdetal.Stockholder-ManagerConflictsandFirmValue[J].FinancialAnalystsJournal.May/June1998:14-3c.

成本控制篇2

成本控制措施1降低造价的原则

(1)保证工程质量,达到顾客满意。

(2)保证施工进度,确保工期目标。

(3)保证安全施工和文明生产的需要。

(4)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材料;不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5)加强管理节能降耗;加强管理消除浪费。

2降低成本的方法

(1)采用新材料、新技术;

(2)优化施工方案;

(3)科学管理、提高工效;

3降低成本的目的

(1)提高效益;

(2)回报业主,回报社会;

4项目成本控制

(1)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项目经理部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中心的成本控制体系,按内部各岗位和作业层进行成本目标分解,明确各管理人员和作业层的成本责任、权限及相互关系。

(2)成本控制计划

项目经理应依据其责任目标成本,组织编制施工预算,确定项目的计划目标成本。并应将目标成本按工程部位和成本项目进行分解,编制“目标成本控制措施表”,将各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控制目标和要求、各成本要素的控制目标和要求,落实到成本控制的责任者,并应对确定的成本控制措施、方法和时间进行检查和改善。

(3)成本控制运行

a.项目经理应坚持按照增收节支、全面控制、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用目标管理方法对实际施工成本的发生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b.项目经理部应根据计划目标成本的控制,做好施工采购策划,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动态管理,有效控制实际成本。

c.项目经理部应加强施工定额管理和施工任务单管理,控制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

d.项目经理部应加强施工调度,避免因施工计划不周和盲目调度造成窝工损失、机械利用率降低物料积压等而使施工成本增加。

(4)成本核算

a.项目经理部应建立项目成本核算制,明确成本核算的原则、范围、程序、方法、内容、责任和要求,并设置核算台账,记录原始数据。

b.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核算,宜以每月为一核算期,在月末进行。核算对象应按单位工程划分,并与施工项目管理责任目标成本界定范围相一致。

c.项目成本核算原则,项目成本核算应坚持施工形象进度、施工产值统计、实际成本归集“三同步”的原则。

(5)成本分析与考核

项目经理部应进行项目成本分析与考核,将成本分析的结果形成文件,为成本偏差的纠正与预防、成本控制方法的改进、制定降低成本措施、改进成本控制体系等提供依据;对各岗位人员及各作业队进行成本管理考核,并将考核的结果形成文件,为奖罚责任人提供依据。

5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

5.1科学管理

(1)加强物资管理

严格执行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之《物资管理程序》,确保物资采购和使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a.建筑材料的采购:项目计划员根据施工***编制工程物资主要材料总计划,并填写《工程物资计划表》,计划员按照施工网络计划和施工进度编制月/季物资采购计划,并填写《物资采购计划表》;项目材料员必须按照经过审批的《物资采购计划表》来供应物资。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必须经过验收、检验和试验,以防止不合格的材料而造成的损失。

b.物资的发放:

建立材料使用限额领料制度。超限额的用料,施工员应注明超耗原因,以便今后预防控制,经项目经理审批后,施工员办理领料手续并填写《限额领料单》。

建立材料使用监督制度。材料管理人员应对材料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做到工完、料净、场清,建立监督记录,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分析处理。

班组应办理剩余材料退料手续。临建/辅助设施用料、包装物及容器应回收,并建立加收台账。

(2)严格过程控制

严格执行公司《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和《质量/环境手册》中有关的过程策划和控制程序。

a.选择专业性水平高的施工员和施工队伍,严格按过程控制程序施工,消除不合格品,以避免返修、返工而造成的浪费。

b.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做到运输无遗洒、工完料净、现场清洁;有依据地合理利用下方料。

c.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成品、半成品的保护工作,并应责任落实到人。

(3)劳动力的控制

根据工程情况编制具体的劳动力使用量计划,合理地使用劳动力。根据施工方案,精心组织施工,严格工艺流程,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做到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全面展开、平行作业、交叉施工,各工序应紧密衔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和窝工。

(4)能源控制

编制节能降耗的技术措施,合理利用能源,消除浪费。

a.节约水资源:现场临时供水,应经过计算、设计,使管道的粗细、长远合理化;加强现场管理,杜绝跑、冒、漏、滴现象。

施工现场设置贮水池,利用降水工程抽取的地下水。

b.节约电源:制定用电制度,消除浪费电力资源现象。

(5)加强消防、保卫工作

建立消防、保卫规章制度,严防建筑材料、周转材料的丢失;杜绝火灾事故发生。

5.2采用新材料、新技术

(1)周转材料

a.模板系统:现浇板、柱、梁、墙采用优质双面覆膜胶合板,以提高效益。电梯井采用大型钢模板,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b.模板支撑系统:采用早拆体系,钢管用量少,周转快,易组装,从而加快了施工速度,加快钢管的周转,以降低钢管、模板、机械的租赁费用。

c.施工机械选用技术性能好、效率高的设备,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以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

d.采用砼罐车、砼输送泵进行砼运输,以减少用工,加快进度,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2)工程材料

a.钢筋:采用滚压直螺纹连接,以节约钢筋,降低成本。

b.混凝土:采用清水砼,减少粉刷,节约材料。

c.机砖:选用优质机砖,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d.砼、砂浆:运输过程中,严格控制遗漏,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3)新技术

将使用BIM系统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并严格按BIM系统项目管理制度执行。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a.工程进度计划管理:将根据资源的安排对计划工期实现平衡优化,做到均衡施工。

b.物资管理:建立物资管理系统,从材料预算的申报到采购、运输、进货检验和试验、保管、发放、质量跟踪等所有环节都将实现计算机处理,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所有信息都将进入计算机实现信息共享。同时,通过计算机系统实现设备材料的信息与工程进度安排的互动分析并提供相应报表。

c.工程质量管理: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质量记录控制、内部质量审核、统计技术应用、QC小组管理、纠正预防措施、试验检验与质量监督、工程档案资料、竣工资料、不合格品控制、计量器具、质量信息、质量考核奖惩、质量人员培训等管理;实现工程质量检验计划与工程进度的结合。

5.3优化施工方案

采取流水作业;分部分项工程实行流水、交叉、穿插作业;合理安排、使用劳动力;以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工期、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1)施工方案

根据工程和具体情况,组织优秀的技术人材、管理员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施工员,编制合理的、切合实际的施工方案。

(2)进度计划

使用甘特***进行施工进度计划,将分项工程、工序的施工时间都控制在进度计划内;使每个施工员都明白各工序的施工日期。

(3)实施

制订规章制度,严格要求,按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施工工期、环境保护达到预期的目标。在施工中不断地改进、提高管理能力,不断地补充、完善施工方法和措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成本控制的意义和内容成本控制: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加以管理控制。它贯穿于产品供、产、销的整个过程。包括目标成本、设计成本的确定,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的发生。通过产品成本控制使产品成本按照事先预算确定的成本水平进行,防止与克服生产过程中损失和浪费的发生,从而使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利用,达到节约生产耗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成本控制的意义

1、成本控制是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

成本管理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成本的预测、决策和计划为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据。而成本控制既要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渗透到成本预测、决策和计划之中。现代化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着眼于成本形成的全过程。

2、成本控制是推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动力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水平对产品成本水平有直接影响。实行成本控制,要求建立相应的控制标准和控制制度,如材料消耗定额和领发制度,工时定额、费用定额等都应该及时制订和修订,并加强各项管理工作,以保证成本控制的有效进行。

3、成本控制是建立健全厂内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条件

实行成本控制,首先需要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要求各部门、各环节对经济指标承担经济责任,以促使职工主动考虑节约消耗、降低成本、以保证成本指标的完成,使成本控制顺利进行,收到实效。

二、成本控制的内容

成本控制包括产品形成的全过程,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即投产前成本控制和投产后成本控制:

1、投产前成本控制

主要是目标成本控制,企业的目标成本是经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成本控制

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目标成本实行自身控制,即在确定目标成本时,要进行市场调查,可行性研究,确定产品价格和目标利润,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产品目标成本,为了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必须对目标成本进行控制。二是利用目标成本去控制设计成本和试制成本,以确定产品投产后的成本水平,这就要求设计方案不仅要保证产品质量,同时要从经济上符合目标成本的要求,即设计成本必须低于目标成本。

2、投产后的成本控制

主要是生产成本控制,统称为过程控制或反馈控制,实际上就是对产品实体形成过程和经济事项实际发生过程的控制。

这个阶段的成本控制,要将在发生的成本与目标成本、定额成本与费用限额等进行对比,将偏离情况及时形成信息,返回到职能部门、责任部门或决策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巩固成绩、克服缺点、防止浪费现象的发生。

成本控制学习心得总结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要有竞争力,而成本的提升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实现企业成本的控制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据有关部门对上千家亏损的国有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81.7%的亏损国有企业,很大程度上是“费用亏损”“成本亏损”。而xx作为一个有着80年辉煌历史的老国企,更应以史为鉴,为谋求企业发展,加紧完善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控制的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企业利润、配合企业取得竞争优势。而成本控制工作涉及到研发、采购、加工制造、销售、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下面将我本次学习认识到的几个主要方面,总结如下:

一、成本控制工作要突出“以人为本”。

成本不是控制出来的,而是激励出来的,成本控制不是降低成本而是以人为本。员工是各项工作的最终执行者,对工作场所内各种情况都比较了解,企业或部门要创造一种机制和氛围让员工自觉加入到成本控制工作中来,发挥出每位员工的成本控制作用,如果每人都能提出并改进成本浪费之处那长期来看就会产生无比惊人的效果。在成本控制方面做的比较好的各个大公司如丰田公司等无一不是把人作为成本控制工作中的首位来看待,并制定了详细完善的激励制度。

二、成本控制工作要注重数字化。

要想做好成本控制工作,除注重以人为本外,还要把各项工作和活动进行数字化,能用数字衡量的,才能进行量化分析,才能找出存在问题或是改进之处。马克思说过“你能衡量的,才是你能管理的,如果你不能测量你就不能管理”。成本数据主要有原始数据、管理数据和经营数据等。完整、准确、细化的各种统计数据是做好成本控制工作的基础部分,如果该部分做的不到位,有些成本控制工作尤其是非表面化隐藏在各个流程中的浪费现象,便得不到有效控制达不到成本控制的预期效果。

三、成本控制工作中要提升财务的作用。

一般来说起成本控制工作我们大多数人会想到物料采购、加工制造、销售等环节,即要做到“买的贱,卖的贵,中间环节不浪费”,往往忽略了财务在其中应发挥的作用。财务在一个企业成本控制方面的作用是通过细分各种费用,并找出其中不合理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指标进行控制,从而起到成本控制的目的,而不是将各种费用笼统的计入生产制造成本中,因为其中有些不必要支出的成本是可以节省或减少的。财务虽然不是直接控制成本,但是其能让员工充分看到成本信息,促使员工去改善配本绩效,财务在整个成本控制中的作用要由事后记帐转变为事前控制,起到诊断和指明方向的作用。

四、开展成本控制工作要利用好标杆管理。

开展成本控制工作不能搞***,必须根据不同的行业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如何使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不断提高取得成效,可利用标杆管理的办法。首先确定成本控制工作做的比自己好的企业作为自己学习和追赶的目标即立标,然后参照他们成本控制工作方法来开展本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即对标,三是通过学习落实使自己达到标杆企业的管理水平即达标,最后形成自己的成本管理模式超越目标企业,即创标。成本标杆管理可使一个企业少走弯路错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理想的成本控制成效。

成本控制篇3

[关建词]成本控制 问题 措施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和管理部门对任何必要作业所采取的手段,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达到预先规定的质量和数量。而成本控制是指运用以成本会计为主的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业绩和效果,并以例外管理原则纠正不利差异,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等于乃至低于预期的成本限额目标。

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是企业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的主要保障。一个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包括企业组织系统、企业信息系统、企业考核制度和企业奖励制度等四项基本内容。

1.企业组织系统

在企业组织中,通常将目标划分为几个子目标,并分别指定一个下级单位负责完成。每个子目标可以划分为许多的更具体的目标,并应指定下一级的部门去完成。企业的组织架构可以用管理等级和管理幅度这两个指标来描述。管理等级是指最高级单位与最低级单位之间的等级;管理幅度又称为控制跨度,是指一个单位所属下级的数目。组织架构所涉及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在一个高度集中的组织机构中,权力集中于较高级别的管理层次,低级层次的管理人员只拥有很少的决策权。在一个企业中,权力也可能在一个职能领域内

高度集中,而在其他职能领域中高度分散。一般而言,财务和人事是属于高度集中的领域,而业务经营领域则朝着一个分权化模式发展。

成本控制系统必须与企业的组织架构相适应,即企业预算是由若干分级的子预算组成,每个子预算代表一个分部、车间、科室或其他单位的财务计划。与此相关的成本控制,如记录实际数据、提出控制报告,也都是分小单位进行的,这样便形成了责任预算和责任会计。

2.企业信息系统

成本控制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信息系统,也就是责任会计系统。责任会计系统是企业会计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计量、传送和报告成本控制使用的信息。责任会计系统主要包括编制责任预算、核算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评价和报告业绩三个部分。

通常企业分别编制销售、生产、成本、财务等预算。这种预算主要按经营管理的领域来落实企业的总体预算。为了便于控制,必须分别考查各个执行人的业绩,这就要求控制责任中心来分解预算。这项工作即是编制责任预算,其目的是使各责任中心的管理人员明确自己应负责的事项和应控制的范围。在实际业务开始之前,责任预算和其他控制标准要下达给有关人员,他们以此控制自己的活动。对实际发生的成本、取得的收入和利润,以及占用的资金等,要按责任中心汇集和分类。在进行核算时,为减少责任的转嫁,分配共同费用时应按责任归属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法。各单位之间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要拟订适当的内部转移价格,以利于单独考核各自的业绩,以及报告预算的执行情况。

在预算期末应编制业绩报告,比较预算与实际执行的差异,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和责任归属。此外,要实行例外报告制度,对预算中未规定的事项和超过预算限额的事项,要及时向适当的管理级别报告,以便及时做出决策。

3.企业考核制度

企业考核制度是成本控制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

①规定代表责任中心目标的一般尺度。它因责任中心的类别而异,可能是销售额、可控成本、净利润或投资报酬率。必要时还要确定若干级次目标的尺度,如市场份额、次品率、占用资金的限额等。

②规定责任中心目标尺度内涵的解释。例如,什么是销售额,是总销售额还是扣除折扣和折让后的净销售额。作为考核标准,对其内涵的界定必须事先十分明确,以避免在具体执行时引起歧义。

③规定业绩考核标准的计量方法。例如,成本如何分摊,相互提供劳务和产品使用的内部转移价格,使用历史成本还是使用重置成本等,都要规定具体的计算方式。

④规定采用的预算标准。例如,使用固定预算还是弹性预算,是宽松的预算还是严格的预算,编制预算时使用的各种常数是多少等。

⑤规定业绩报告的内容、时间、详细程度等。

4.企业奖励制度

企业奖励制度是维持成本控制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人的工作努力程度受业绩评价和奖励办法的影响。责任中心的经理人员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与业绩评价有关的工作上,尤其是业绩中能够影响奖励的部分。因此,奖励可以激励员工更加勤勉地工作。

奖励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奖励办法,让被考核部门和人员清楚地知道业绩与奖励之间的关系,知道什么样的业绩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恰当的奖励制度将引导员工将自己的行为纳入到企业总目标一致的轨道中去,去争取更好的工作业绩。

成本控制的基本程序包括建立成本标准、成本差异分析、业绩评价与奖惩等环节。建立成本控制标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以后的差异分析、业绩考核及纠正差异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成本控制标准可以有多种选择,比较常用的有标准成本和弹性预算。

1.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通过精确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而制定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

在标准成本中,基本排除了不应该发生的浪费,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应该成本”。标准成本体现企业的目标和要求,主要用于衡量产品制造过程的工作效率和控制成本,也可用于存货和销货成本计价。

制定标准成本,通常先确定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其次确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最后确定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无论是哪一个成本项目,都需要分别确定其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两者相乘后得出成本标准。用量标准包括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单位产品直接人工工时等,主要由生产技术部门主持制定,吸收执行标准的部门和员工参加。

价格标准包括原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等,由会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分析确定。采购部门是材料价格的责任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和生产部门对小时工资率负有责任。各生产车间对小时制造费用率承担责任,在制定有关价格标准时要与这些部门协商。

2.弹性预算

所谓弹性预算,是企业在不能准确预测业务量的情况下,根据本量利之间有规律的数量关系,按照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有伸缩性的预算。只要这些数量关系不变,弹性预算可以持续使用较长时间,不必每月重复编制。弹性预算主要用于各种间接费用预算,有些企业也可用于利润预算。

与固定预算相比,弹性预算是按一系列业务量水平编制的,从而扩大了预算的适用范围;在弹性预算中,无论实际业务量达到何种水平,都有适用的一套成本数据来发挥控制作用。同时,弹性预算是按成本的不同形态分类列示的,便于在预期结束时计算“实际业务量的预算成本”(也即按实际业务量计算应该达到的成本水平),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和考核建立在更加现实和可比的基础之上。

弹性预算的主要用途是作为控制成本支出和评价、考核成本控制业绩的工具。在预算期开始时,提供控制成本所需要的数据;在预算期结束时,可用于评价和考核实际成本。编制弹性预算的基本步骤是:选择业务量的计算单位;确定适用的业务量范围;逐项分析并确定各项成本和业务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计算各项预算成本,并用一定的方式表达。

①编制弹性预算,要选用一个最能代表本部门生产经营活动水平的业务量计算单位。例如,以手工操作为主的车间,应选用人工工时;制造单一产品或零件的部门,可以选用实物数量;制造多种产品或零件的部门,可以选用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修理部门可以选用直接修理工时。

②弹性预算的业务量范围,视企业或部门的业务量变化情况而定,但一定要使实际业务量不至于超出确定的范围。一般来说,可确定在正常生产能力的70%—110%之间,或以历史上最高业务量和最低业务量为其上下限。

③弹性预算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性态分析的精确程度。所谓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对业务量的依存关系,当业务量变化以后,各项成本有不同的性态,大致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这三类。固定成本是不受业务量影响的成本;变动成本是随业务量增长不成正比例的成本。混合成本介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间,最终仍可以将其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这样,全部成本均可以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这两部分。

④弹性预算的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列表法(多水平法)和公式法两种。采用列表法,确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划分出若干个不同水平,然后分别计算各项预算成本,汇总列入一个预算表格。公式法所遵循的原理是,任何成本都可以区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可用y=ax+b表示,所以只要在预算中列示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便随时利用公式计算任一业务量x的预算成本y。

成本控制篇4

产品成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是一个综合性强的指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设备利用程度的好坏,原材料消耗的升降,产品质量的优劣,以及资金周转的快慢,最终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在产品成本中反映出来。产品的成本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必须加强成本的控制工作。

一、成本控制的意义

实行成本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揭示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于最大限度地挖掘降低成本、费用的潜力,合理利用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成本控制有利于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在日常生产中,在规定范围之内,对技术、生产、物资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活动,就必然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管理水平的提高。由于成本控制的需要对各种核算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客观上推动核算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计划的完成,有利于促进管理工作的改进;由于成本控制工作采用的标准成本,并在日常的生产量和正常的生产水平下制定出来的,这样计算出来的标准比较合理、可信,它既不过高,又不偏低,便于进行切合实际的分析,分清各部门的经济责任,找出管理上的不足,制定出改进的办法,提高有关部门的成本管理意识,从而促进管理工作的改进。

二、成本控制目标的确定

(1)配合企业取得竞争优势。企业管理中,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战略的需要高于一切。成本控制首先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控制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成本领先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以成本竞争对手的高额利润。

(2)在既定的企业战略模式下,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这之间的联运关系,促使企业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单纯以成本最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对“广种薄收”与“精耕细作”优劣的判断要因条件而异。“薄利多销”不仅代表一种价格与市场策略,有时也代表一种成本策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报酬只是成本控制的一个方面;通过改变成本的构成、规模等提高报酬则是成本控制的另一方面。

(3)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成本控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当企业不能无限制地取得所需的经济资源时,成本控制的基本作用不仅仅只表现在降低成本方面,还表现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方面。通过成本控制降低有限资源的消耗,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可以利用有限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增产节约”的目的。另外,改变资源的用途,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利润总额更高的产品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要使总体边际收益最大化,企业必须先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此时的重点由降低成本转向可供利用的成本(资源)的使用。

三、成本控制的方法

生产成本的控制主要是对生产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进行控制。

(一)直接材料是指构成产品实体或组成产品主要部分的材料成本,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用品,这中间会产生直接材料数量差异。直接材料数量差异,反映了生产制造部门的成本控制业绩,它形成的具体原因很多,除了产量变动外,还有材料质量变化、材料加工方法的改变,工人操作熟练程度,加工设备技术水平等。

要控制直接材料数量差异,就要制定严格的采购程序和实行比质量、比价格、货比三家的办法,无论价格高低,必须坚持以质为首、以质为本的原则进行材料采购,而比价则是在原有的质量上,比价钱,选择最低的价格进行材料采购。货比三家,是在有价、有质的情况下,考虑各种因素,选择加工后无废废料的材料。利用以上办法,控制物资采购成本,可以使材料成本降下来。我公司采取了以上措施,针对此问题还在公司管理机构中成立了物价部,在材料采购上,比价、比质。使公司的实际成本比标准成本上降了3%。由此可见,直接材料的节约工作在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作用。(二)直接人工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直接改变加工对象性质和实物形态的人工成本(生产人员的工资、奖金和各种津贴)。在直接人工中,会产生直接人工差异。直接人工差异是直接工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直接人工差异又分量差和价差,量差是由于实际使用的人工工时脱离标准而形成的差异,也称为人工效率差异。价差是指由于实际小时工资率脱离标准而形成的差异,也称人工工资差异。

如果一个企业想取得最高的效益,也必须从职工素质着手,我们以我公司近年的做法可以看出,公司从严格内部管理着手,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在公司经营中他们把各项技术指标和管理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分解到部门和每个职工头上,视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重奖、重罚,对生产人员规定,收入要同产品、产量、消耗挂起钩来。为了提高效益公司开展了减员增效一人多岗的办法,使原来的职工减少了20%,有效地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提高职工的素质上,我公司把创建一流职工队伍作为重中之重,并以思想教育为先导,进行职工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教育,促进职工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在抓思想教育上,在职工中广泛开展了“攻关、创新、创效、献礼”的劳动竞赛活动,确定攻关项目36项,参加竞赛活动职工达800多人次,增强了企业职工的责任感、任劳任怨感和无比的荣誉感。

(三)制造费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以外的全部费用,包括如不能认定某一产品的间接材料成本,间接人工成本和诸如固定资产折旧、维修费等其他制造费用。我公司自1997年以来,认真学习邯钢经验,教育职工,树立起“产品质量、效益”新观念,加大成本控制力度,按照先谋后算、先算后干、按照定额干的原则,理出办法,干出效益,并与个人收益等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压力,一级保一级全力压缩制造费用。

(四)差异分析。制造费用中,项目很多,有机物料消耗、工资及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租赁费、保险费、水电费、取暖费等。在这些费用发生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差异。

如耗费差异是实际制造费用与实际工时弹性预算的差额。耗费差异属于部门经理的责任,其有责任将费用控制在弹性预算之内。该项差异既可能是变动费用变动造成的,也可能是固定费用变动造成的,但和工时的利用状况无关,反映费用支出控制的业绩。

闲置能量差异,是高层经理人员的职责,它完全由固定费用的差异构成,反映企业对于生产能力的运用程度。

成本控制篇5

加强成本核算是成功进行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

(1)从源头抓起,加强对用料计划的审批管理,做到事前有控制。

每月末各单位将下月预计所需的材料消耗上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根据与各单位签订的内部成本费用结算合同和各单位的预计消耗情况,对各单位下达材料消耗计划。对于计划外的临时任务所需的材料,各单位必须另打报告,报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办理。

(2)加强对库存材料的现场管理。

建立大型材料档案管理制度。对单项金额大的、重要的大型材料一律建立档案,从材料的投入、使用、转运等过程进行监控,全部登记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同时,测算各类大型配件的使用寿命,达不到使用寿命的,对原因进行分析,属人为原因的照价赔偿,从而达到提高对大型材料的合理使用意识。对材料按类别或金额实行划片管理,责任到人,并对材料库存分类核定最佳储备量,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

(3)规范行为,加强材料领用管理,做好材料领用的事中控制。

①对材料领取、使用加强管理。主要采取查看领料单及现场查看相结合的办法,重点从材料是否超范围、材料收发存记录是否规范、对公私两用物品的领用管理是否严格、各单位领用的材料是否及时使用、是否存在小库存等方面进行管理。

②建立材料的交旧领新制度。对于有残余价值的物品,必须建立交旧领新的制度;对于应交回旧的物品而未交回的,决不允许领取新的物品。

③加强材料使用管理工作考核。主要从管理创新、节能降耗、定额消耗执行是否到位、查出的问题是否及时整改等方面进行考核,目的是促进各单位合理组织施工,减少材料损失浪费,发挥修旧利废作用。

(4)对材料的计划与实际耗用进行分析考核,做好材料领用的事后分析考核。

主管部门每月可按以下指标对各材料消耗单位进行考核,如:材料计划和实际消耗情况分析、节能降耗指标、定额消耗执行情况、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考核,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公正。将这些指标与各单位的工资薪酬分配挂钩,实行月度考核兑现和年终总考核总兑现的制度。同时将考核兑现结果在企业的内部公示栏进行公布,增加考核的透明度。

加强工资薪酬的控制管理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本观念,工资薪酬管理历来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工资薪酬支出却又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加强工资薪酬的管理控制是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1)合理定岗定编,在确保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控制劳动力的投入 。

合理定岗定编是加强用人管理的基础,也是节约活劳动、降低人工成本的基础工作。在这方面最主要的工作是企业必须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去设置合理的岗位和配备合适的人员,并结合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根据需要做适时调整,以达到合理定岗定编,控制劳动力投入的目的。

成本控制篇6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成本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专业从事内控管理或内部审计的人员来说,充分掌握和透彻了解企业成本控制问题是做好内控服务的重要条件。成本控制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无须讨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代企业管理管的就是成本。

无数从事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的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但是在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本控制和实践介绍的资料中,笔者至今尚未发现有从控制层次的角度讨论成本控制问题的文章。根据笔者20多年来从事财务管理和内控管理的实践经验,我认为成本控制应该有控制层次问题。不同的成本控制层次,决定了完全不同的控制和操作理念。许多企业在控制成本方面之所以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企业竞争失败,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分层次并错误地使用成本控制工具。

可以说,成本控制的工具非常多。广义地分析,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管理方法都可以看成是成本控制的工具。这里包括但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战略成本管理、管理会计中的量-本-利分析、预算管理、精益管理思想、六西格玛管理、价值工程、市场营销、现代物流控制、企业兼并重组等,都可以理解成某种成本控制工具。甚至没有成本控制本身也是一种控制工具。各种成本控制工具对处于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而言,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企业操作人员所站位置的高度和视野宽度决定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经过现场研究,笔者认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三个成本控制层次。具体介绍如下:

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可以说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基础,也是控制范围最广阔的一种控制工具。会计控制的主要实施者由财务人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包括成本工程师)和各级业务人员组成。某些情况下,一些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也介入此等成本控制。典型的控制工具就是各项开支预算、精益生产、价值工程、六西格玛以及鼓励各种技术发明创造以提高效率。会计控制主要研究绝对化的成本节约问题。比如改进某项工艺或业务操作流程,可以提高效率节约人力成本;比如减少或优化某项业务活动可以节约多少费用;推行六西格玛可以降低多少质量成本;甚至将纸张两面使用可以节约多少办公费用等。财务人员在会计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企业管理者一谈到成本控制,首先就想起了财务人员。财务人员在会计级的成本控制中也确实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和计算考核职能。会计控制也确实是企业现场成本费用控制的基础性工作。

但是,会计控制是有“副作用”的。在当前的企业运营管理中,管理者如果不能事先了解其副作用,错误使用会计控制,就不会达到预期的成本,降低目标,甚至还会造成损失。

【例1】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和成本费用控制的基本思路。成功的预算相当于文件打印前的预览――“所见即所得”。但是,管理层对预算控制一旦出现理解错误或组织执行不好,就会出现相当大的偏差。对此,在企业一线工作的广大管理者都会有这个体会,从企业每年开始编制预算起,各部门和企业总经理(CFO或财务总监)、企业管理层和董事会之间就开始上演“预算大战”。各部门无不利用各自掌握的信息争取最大限度地提高本部门的费用开支额度或者降低本部门的经营目标。而以企业总经理为首的管理层则和董事会就下年度的目标和开支计划同样展开艰苦的拉锯战。企业能否获得有利的预算结果,全凭自己掌握的信息数量和谈判技巧。当然,预算的结果也就很难符合企业的现实情况。当企业的费用预算大于实际开支情况时,一些企业在年底的各种疯狂消费活动也就开始了,其理由之一居然是保证来年预算不会被削减。当出现费用预算小于实际需要时,管理者或者会提出调整增加费用预算的要求,或者干脆研究如何减少必要的活动以维持对管理者有兴趣的活动。特别是当预算目标与业绩考核挂钩时,企业更是会采取各种措施(有些是正确的节约措施)包括一些造假或打球(管理者通常会在收入确定、预提待摊费用等方面使尽浑身解数)的办法来降低费用开支,结果当然还是损害企业股东的利益。还有一些没有建立严密的预算编制系统的企业,通常会简单地在上年度的预算基础上,将费用开支减少某个百分比,同时又将收入增加某个百分比。这种看起来非常有道理并被广泛认可的预算编制方法,有时其实比不编制考核预算危害更大。

如果要编制与绩效挂钩的考核预算,就必须最大限度地根据科学的预测信息和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例如,如果大家都知道2008年的钢铁价格要上升,而企业在编制铸造企业的成本预算时,却要求企业在上年度原材料采购成本的基础上下降材料成本,如果没有特殊的工艺改进方案,这样的预算就没有任何意义。但是非常遗憾,董事会和股东通常会乐意接受这样的预算。

本文无意贬低预算在控制成本费用中的作用,而是希望提醒有关方面注意采取预算控制法的企业要注意预算控制的“副作用”。正如参对于阴虚者是大补之物,但用法不对,对阳盛者可能就是有害的。

【例2】费用开支控制

为了减少和控制成本费用支出,某企业老总在7月份最热的季节里,宣布降低推行多年的夏季防暑降温补贴,即将中午的绿豆汤改为白开水。这应该是典型的会计控制方法,貌似非常严厉,但其实效果正好相反。这种不顾工人身体健康和工作情绪的做法,好像能给企业省下一笔绿豆汤的费用,但得到的结果是废品和中暑员工的数量上升。

如果一个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将控制成本的目光仅仅盯在会计控制上,或者错误地使用会计控制方法,就有可能导致成本控制失效。此类案例非常多。

但是,同样的会计控制在丰田也有,但他们却是成功的。丰田公司为了节约费用,要求员工将用过的纸翻过来接着利用。为什么绿豆汤换成白开水不成,而一张纸两面使用就成呢?其中的重大本质区别就是,判断实施一个成本节约的方法前,一定要研究清楚这个方法是否会对实施者造成健康损害、工作效率降低、产品质量下降、客户满意度下降等负面影响。丰田的一张纸两面用,就企业内部而言,即不会损害职工健康、也不会导致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下降,当然也更不会引起客户满意度的下降。

成本控制与客户满意度的关系问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案例,笔者称之为“宜家现象”。笔者在北京宜家餐厅用餐时,宜家的餐厅会打出一个标语,请客人自己将用过的餐具和废物倒掉。一般来说,这减少了宜家对客人的一项服务,至少可以说增加了客人的不便。但是,宜家的后一句话却有效地化解了客户的不满。因为客户的举手之劳可以降低宜家的经营成本,而这项经营成本正是构成宜家产品价格低廉的众多因素中的一项。包括宜家的自己取货送货***策等都是殊途同归的。

宜家的这项会计控制法是一个成功的控制典范。这样做的结果,除了使顾客乐意接受这样的劳动外,还使顾客正确理解了宜家产品价格低廉的重要原因――宜家产品价格低廉不是偷工减料的结果,而是减少各种不必要开支的结果。

运营成本控制

企业运营成本控制是区别于会计控制的一种成本控制理念。其层次要高于会计控制。企业运营成本控制的常用工具应该范围更加广泛,包括产品战略、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策略等。运营成本控制通常需要结合企业的收入、市场占有率和降低某些潜在风险等因素来判断。一些在会计控制层次来看是合理的成本控制办法或措施,站在运营成本控制的层面上来看,就可能是错误的,反之亦然。

【例1】产品战略

某企业有10种产品,其中的五种用会计方法分析,其成本太大,根本没有利润可言,甚至会导致亏损。而另外五种的收益不错,成本很小。但是,如果这10种产品是一条产品线上的,如果前五种赔本的产品正是赚钱产品的销售基础时,如果站在会计控制角度要求取消或减少单独看来不赚钱的产品,一旦如此实施将导致赚钱产品销量的巨大下降。最后导致总销售收入的下降。当销量下降后,很可能导致边际收益减少,从而导致单位固定成本上升。这就是一些汽车企业在确定整个汽车产品线时,必须保留某些亏损车型的原因。

一个企业CFO、财务总监或总经理如果不能透彻了解成本-收益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接受一个成本会计提出的削减某个亏损产品的建议。其后果是导致企业更大的销售损失以及成本增加。应该特别重视管理会计中的量-本-利分析所揭示的销售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例2】 质量改进投资

研究成本控制,并不完全是简单地单方面考虑削减或降低某项开支。更多的是研究通过投入来降低开支。当企业发现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大幅度增加生产成本并严重影响销售和市场占用情况时,除了研究操作过程和工艺过程外,恐怕还要考虑设备精度问题,包括检测手段问题。这时候必要的设备投资就成为降低企业成本的重要手段。站在会计控制的角度来看,可能没有必要出这笔费用,但在企业总经理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必要的。关键是财务负责人和企业主管必须做出量化的分析并经过反复的论证。类似的投资降本措施包括:投资增加安全监控设施,以防止偷盗等舞弊损失风险等。

【例3】市场营销活动

市场营销活动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许多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的人通常只是将市场营销理解成扩大市场占有,增加销售收入。其实企业采取各种活动,诸如广告宣传、客户拜访、市场促销(奖励返点)等活动,都是成本控制的重要方面,但是是属于运营成本控制的层次。通过必要的投入来扩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通过采取有效的促销活动等,通常会带来企业销售额度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这种市场占有率的提升,一方面可以扩大销售,通过增加收入,改善现金流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力,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被一般财务管理者不太认可的这些听起来比较“虚”的花钱活动,正是运营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种运营成本控制办法的最大缺陷就是效果评估比较困难。投入-产出之间难以进行严格的定量分析。运用不当,副作用也不小。

战略成本控制

这里讨论的战略成本控制法,并不完全等同于当前非常热门的战略成本管理。这里的战略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控制的最高层次,通常是股东董事会或集团CEO或CFO考虑的问题。战略成本控制不但要考虑收入问题,还要考虑融资等企业总体性的问题。站在企业会计成本控制或运营成本控制层面来看是合理的某个成本控制措施,站在战略成本控制的层次上,即从CEO、CFO或董事会角度来看未必就是可行的办法。反之依然。

【例1】集团产品战略

某生产各种汽车零部件的企业集团中的一个运管公司负责生产发动机的缸体,其他尚有一些企业则配套生产诸如油泵油嘴、活塞环和空压机等产品。由于产品不同,这些企业中有些企业的生产成本结构中原材料消耗占成本的绝大多数,而另外一些企业则以人工费或设备投资或技术研发等占多数。这些企业的产品都是面对共同的几个客户,一些大型发动机厂。由于发动机厂的装配数量受发动机缸体供货数量的限制,因此这些生产配套产品企业的销售数量就受到生产发动机缸体这家企业的供货数量的限制。简言之,生产发动机缸体的企业销售量大,则其他配套生产企业的销量也自然上升,反之亦然。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市场的钢材价格连年大幅度上升,这就导致生产发动机缸体的企业生产成本也急剧上升,在价格没有得到同步增长的条件下,该企业多生产一套缸体就多一份亏损。这件事从该企业管理层控制成本的角度考虑,减产或停产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但是,如果该企业减产或停产,那么其他配套企业的配套供货数量将大幅度下降,而实际上原材料涨价对他们的影响并没有生产缸体的大。如果生产数量下降,不但会影响客户的市场占有率,同时也影响到这些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市场占有率。当然,总体生产成本会因为销售额下降而上升。为此,集团总部CEO和CFO甚至董事会就应当进行集团产品战略分析。为了保证集团的总体成本控制,减少因为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利润损失,一方面必须要求生产缸体的企业继续维持供应,同时也会和客户就价格问题进行谈判。在没有达成涨价协议前,集团主管部门应当就缸体生产企业的亏损问题提出合理补偿办法。这里中石油在开采石油方面获得的利益应当补偿给炼油企业的亏损,也是属于战略成本控制的层面。

【例2】投资策略

在成本控制中,最不可思议的一些控制措施居然是亏损的投资策略。站在普通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没有一家企业的股东投资者从一开始就愿意投资项目亏损。但是在现实情况下,为了达到某种非常高的境界,一些投资者甚至会做出对当前来说是亏损的投资。这样做的结果将有机会获得更大的成本节约。例如一些出于提高社会责任方面的环保型投资、慈善捐款;一些为了达到合理避税目的的策略性投资;一些为了达到融资目的的包装性投资;技术储备性的研发投资等都属于战略成本控制的一种手段。这些投资策略对于站在企业运营管理层面或者一般财务管理层面的人员有时会感到难以理解,其实这种投资策略可能正是战略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

【例3】兼并重组

兼并重组既是一项***的企业资本运营业务,同时也是企业战略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措施。由于竞争者的存在,通常会导致销售价格无法提高,从而降低销售收入。如果通过一项兼并业务,将竞争对手合并到本企业来,形成一定的市场垄断,则销售价格就有可能得到提高。从成本控制分析来看,在有边际利润的情况下,销售额越大,利润总额越高。这种兼并重组有时代价非常高,一般运营层面和会计层面的人员可能并不能理解。这里的兼并重组也包括上下游关联企业的重组。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中的中铝集团并购云南铜业就属于这类成本控制。注意,兼并重组有时并不能完全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操作不当反而会增加更多的成本。戴-克的合并就是失败的案例。

某些战略成本控制项目,其实还有融资或增加企业现金流的目的。某些表面看可能是亏损的投资,其实有改善现金流的好处。有些上市企业的合并可能会产生股价上涨,从而使股东可以通过增发股份和公司债的方式获得更多的资金。这些低成本的融资本身,就是成本节约。

以上的案例讨论主要是说明成本控制中的层次问题。在企业实际成本控制过程中有些成本控制措施具有跨层次的特点。例如,某些新产品的开发投资,既可以看成是战略成本控制,也可以看成是运管成本控制;一些环保型的改造投资,也具有这些跨层次的特点。但无论如何,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牵涉到企业运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一些貌似白花钱的支出,其实具有非常大的潜在成本节约或收益!在从事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各级管理人员虽然所站的成本控制层次不同,但最大限度地了解更高层次的成本控制思想,无疑对提高自己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掌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将有重大意义。所谓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运用各种成本控制工具,并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做出最大的贡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企业的会计成本控制应当服从企业运营成本控制;而企业会计成本控制和运营成本控制则都必须服从战略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篇7

所谓价值链成本控制是基于现代价值链理论的成本控制,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由产品价值链企业全员参与,各个作业中心全面负责,通过作业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在确保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增加产品的成本竞争优势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化、复合型成本控制过程。

一、与传统成本控制的比较

(一) 成本控制观的比较

1.不同的成本动因观

传统成本控制的成本动因主要是数量动因,如对制造费用的分配,主要就是根据数量动因,即“传统成本管理对制造费用是先归集,再按一定标准(通常是生产工时),将之分配到各种产品中”。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成本动因则包括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的多动因观。因此,其成本控制范围和效果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2.不同的成本控制范围

传统成本控制着重于企业内部的产品生产制造过程的成本控制,相应忽视产品设计、采购、销售等过程的成本控制,没有涉及企业成本发生的全过程,仅以产品生产成本本身控制为主,较少从整个企业系统的角度探讨引发成本形成的动因及降低成本的途径。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范围则既涉及到企业内部也涉及到企业外部,既涉及到物质资源也涉及到非物质资源的耗费,既涉及到直接成本也涉及到间接成本。因此,其成本控制的思路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3.不同的成本控制思路

传统成本观念下的成本控制思路主要表现为成本降低和成本节省。WWW.133229.COM如标准成本制度,目的在于通过制定成本标准并在生产过程中执行标准成本,通过事后的比较进一步降低成本,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将发生的成本支出。”降低成本是其唯一的目标。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思路则大不柏同,它既重视成本的节省但更注重成本避免,既重视成本避免更重视成本的投入,即追求的是基于价值创造的成本投入足够化和价值提供的成本耗费的最低化。因此,其成本控制的程序和具体方法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二) 成本控制程序的比较

1.出发点不同

传统成本控制以成本为控制的重点,控制点集中于组织中的单位和个人,主要是“降低或克服一些小必要的浪费”,而没有着手消除产生无效成本的原凶,从而难以人幅度地降低成奉。而且只强调控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对产前成本控制重视不够,对设计方案存在的过剩设计或无效设计所造成的先天成本缺陷无能为力。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根本出发点是价值创造和价值提供,所以其控制标准的制定也就不只涉及到制定产品成本控制的标准或允许达到的成本目标,更关心的是成本投入和成本耗费是否足够和合理,从而为其后的价值链成本控制奠定目标基础。

2.控制的标准不同

传统成本控制以产品为核心制定耗费标准,体现在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成本项目为产品制定标准成本。它采用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正常的标准成本”,是现时可达到的标准,这种标准是机械的、单一的、僵化的,并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低效率,这与“零缺陷“的现代管理潮流相抵触。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根本出发点是价值翻造和价值提供,所以其控制的标准就应该是基于价值创造的足够的资源投入成本和基于价值提供的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费成本,因而其控制的标准既表现为成本动因控制标准也表现为成本控制标准,以利其后的价值链成本控制既能获取竞争优势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控制的基本思路不同

传统成夺控制的基夺思路是:运用各种方法,事先预定各种成本项目的成本限额。按照限额开支,事后再把实际开支与限额开支进行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与效果,对差异进行追踪分析以便提高限额或减少耗材。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思路是:价值链定位——价值链分析——价值链控制——价值链优化。

(三)成本控制方法的比较

传统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有成本项目的成本控制、责任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控制、定额成本控制、预算成本控制、变动成本控制和成本的优化控制等。传统成本控制基本遵守制定标准——核算成本——计算差异——控制差异这一成本控制程序。”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控制方法则非常灵活,既包括会计的方法也包括非会计的方法,既包括经济的方法也包括工程技术的方法,既包括管理的方法也包括非管理的方法,既有战略控制的方法也有战术改进的方法。所以,价值链成本控制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成本控制业务模式。

1.控制的策略不同

传统成本控制主要是依据组织机构的职能、权限、目标和任务来划分责任中心,形成纵横交错的责任控制系统。横的方面建立的是按职能部门划分的责任费用中心,纵的方面建立的是厂部、车间、班组三级责任中心。它的局限性主要是各职能领域是自治的,缺乏充分的交流,当某一部门为了工作的需要。提出一项计划和要求时,不得不跨过本身的职能领域请示其他相关部门,这样导致一些不相关的预算,使成本不可控。而价值链成本控制方法的基本策略是一切按价值创造和提供来衡量,因而没有一个人为的“控制标准”,企业-二切价值创造活动均按是否创造和提供价值来进行控制。

2.控制的具体方式不同

传统成本控制把成本费用的发生看作是数量的驱动,其成本控制的方式主要是标准成本差异分析方法和围绕责任中心进行责任成本的控制,具体来说,如节能降耗、防止事故、比价采购原材料或设备等。但这两种方法仅仅立足于生产成本的控制,只单纯着眼于降低成本,基本上是一种生产导向型的成本控制模式。而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策略,其控制的具体方式则要灵活得多。

3.控制的主要手段不同

基于传统成本控制的出发点和策略,其控制的手段主要有:比价采购法、材料切割限额法、制造费用限额控制法等,所有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控制”,即利用一切手段将成本压至最低,或一切手段的采用均要有利于管住成本,不使成本超过事先制订的标准。”其次,传统成本控制建立在落后的信息处理方式下,控制效率低,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利用internet,edt等信息技术手段,致使信息不全、不准确、信息管理不集中,且信息传递不及时。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成本控制只能是事后的分析和控制,面不能利用实时信息对企业产品研发、采购、仓储、生产、销售、服务等经营活动全过程的全部活动进行实时控制与分析。因此这种成本控制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基于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出发点和策略,其控制的手段则要灵活得多。如,建立ere系统、cims等有效的综合控制系统;建立内部市场化的综合控制体系;建立价值网络、虚拟价值链等控制网络等等。

二、与作业成本控制的比较

(一)成本控制观的比较

作业成本法,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建立在“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两个前提之上,具有“二维”观念:一是“成本分配观”(costassignment view),它可以概括为:资源——作业——成本对象;二是“过程观”(process analysis view),它可以概括为:经营过程分析——作业——持续改善。由此可见,作业成本计算着眼于分析成本产生的原因。

转贴于

1.视角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的视角是:作业成本控制是立足于作业,分析作业的成本动因,形成基于作业的成本控制观。作业成本控制的目标不是直接成本和产品成本的控制,而是涉及到了对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多成本观的控制,涉及到通过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的控制等。它虽然也强调成本动因分析,但其初衷是为了准确地分配成本。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视角是:基于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分析,以及各单元价值链和各价值活动之间关系的分析,哪些单元价值链该加强,哪些价值活动该加强,哪些驱动因素该加强,哪些驱动因素该减弱,从而寻找打造和增强竞争优势的途径。

2.范围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由传统的以“产品成本”为中心的控制和以“管理成本”为中心的控制转向以“作业成本”为中心的控制,溯本求源,从引起成本发生的本原人手解决成本为何发生的问题。它是一种多动因的成本控制,其控制的范围一直追溯到产品的设计活动,甚至市场调研,下推到顾客服务活动。然而,这条成本控制链并不涉及或直接涉及其它企业,而是从企业创造顾客价值的基本活动来进行成本控制的。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基本思想则是,首先从价值创造出发,包括整个创造顾客价值的产业价值链都纳入其成本控制的视角;其次是从价值提供出发,进行主要包括企业价值链的价值提供活动的成本控制。

3.层次不同

作业成本控箭以作业为控制重点,控制点集中于过程和团队。作业成本控制重视对产品设计工作的改进,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尽量消除不增值作业,并把着眼点与着重点放在成本发生的前因和后果上,注重过程控制,以作业为核心,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成本动因为媒介,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实时跟踪和动态反映,对产品形成过程中所发生的作业成本进行***控制。可见,作业成本控制的层次主要是作业层次的成本控制。而价值链成本控制则不同,其成本控制的层次涉及到企业内外等不同的层次。

(二)成本控制程序的比较

1.切入点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的切人点是从确定目标作业开始的,即确定欲控制成本的作业或者成本控制的目标作业。当然,确定目标作业是从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以及重点作业开始的,而并非同时对所有作业进行分析控制。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切人点是企业价值链分析,包括外部价值链分析和内部价值链分析。

2.分析重点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的分析重点是:作业成本法将形成产品的各项作业作为责任和控制中心,从成本发生的根源上展开分析;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建立最优的动态的增值标准,从财务和经营两个方面对作业业绩进行评价,不断改变作业方式,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分析重点是:价值活动成本驱动因素分析,从而确定控制的重点和目标。

3.控制思路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的控制思路是:识别作业链——确定作业中心——分配资源成本到成本库——计算作业成本——分配作业成本至产品,从而计算出最终的产品成本。在此过程中,同时也可以取得关于产品的财务信息和关于作业的非财务信息,并在确定哪些作业为增值作业、哪些作监为非增值作业的基础上优化作业链,从而使成本降低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控制思路是:首先,通过成本驱动因素分析,确定重点动因控制其资源投入。其此,根据成本动因分析控制价值链成本形成过程。

(三)成本控制方法的比较

1.控制主客体不同

根据成本的可控性,作业成本控制的主体就是作业活动主体,即基于企业作业链的各作业中心的主体单位,它可能是一个具体工作单位,也可能包括几个工作单位。其控制的客体就是作业成本控制的具体对象,即各作业中心的作业及其成本。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主体是指价值链主体及其价值活动主体,即企业或者虚拟价值链和价值网络的核心企业。其控制的客体则是指价值链成本控制的具体对象,即成本驱动因素,以及价值链及其价值活动。

2.控制的角度不同

作业成本控制的视角首先是基于作业中心的各项作业的成本,作业的划分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总装、质检到发运销售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其次,经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业的跟踪,为消除不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需求者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进最大限度的节约。”而价值链成本控制的视角首先是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以决定该价值活动是否必要及其投入是否足够。其次是价值链及其价值活动。从而确定各单元价值链之间的优化以及各价值活动之问的优化。

成本控制篇8

无论企业管理的主题如何变化, 我们都能从企业发展的历史中看出: 成本控制总是企业管理控制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之一。当然,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企业管理主题的变化, 成本控制的主题也会发生变化。当今及未来的企业环境需要企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影响, 从而形成了战略成本控制。本文首先论证了战略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主题在当代的发展, 然后进一步论述战略成本控制的基本理念和主要方法。

一、成本控制主题的历史变迁

在成本控制发展史上, 成本控制随现代企业由高速增长阶段到成熟阶段的发展而引起企业管理者的注意的。早期成本控制的主题是以成本核算为主的事后成本控制。19世纪末20 世纪初,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的提高, 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竞争程度的加剧, 经营者意识到成本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因而加强成本控制则成为企业管理控制的主题。20 世纪以后,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更加迅速, 规模经济更为企业所重视, 而大量生产迫使企业必须改革传统的管理方法以适应企业竞争的需要, 从而出现了科学管理。正是在此背景下, 发展形成了计件工资和标准化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标准成本”和“预算控制”等方法成为成本控制的重要形式。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成本控制更被企业所重视并不断开发新的控制方法。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工程师麦尔斯(M·files, 1947 年)提出“价值工程”的概念, 追求功能与成本的配比, 运用功能成本的概念加强成本控制。另外,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论”又进一步推动了成本管理思想的发展。根据德鲁克的理论将目标管理原理与成本控制相结合, 最终形成了目标成本管理体系, 对产品成本进行事先控制。1952 年, 美国会计学家希琴斯又提出了责任成本会计概念。责任成本会计强调确定各级责任中心、分解落实责任成本、责任成本核算以及加强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

20世纪中后期,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以销定产”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经营理念, 从而导致传统的制造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相关性减弱。为了提升成本信息的有用性, 于是便产生了以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的变动成本核算方法。但是, 这种成本核算及控制方法也只能解决短期的相关性问题, 就长期而言,变动成本法还不能够适应现代成本控制的需要。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高新技术、网络技术等给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传统的生产流程及其生产组织和方法不再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 产品成本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产品的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幅度下降, 而制造费用中所谓的“固定费用”的比例却大幅度上升。另外, 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 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面对这样的环境, 寻求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则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关键。为了配合企业战略管理, 将成本控制与战略相结合, 因而产生了战略成本管理控制。

二、战略成本控制: 基本原则与战略定位

1. 全面成本控制。战略成本控制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与成本有关的影响企业价值增值的因素, 这种成本控制首先是一种全面成本控制。全面成本控制首先是全过程成本控制, 即对包括产品设计过程, 制造过程及销售过程在内的整个价值形成过程都进行成本控制。在此理念下,降低成本不仅要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费用的发生, 降低生产过程的成本支出, 还要在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控制费用的发生, 降低其成本支出。因此, 全过程成本控制将成本控制向前延伸到设计过程、供应过程, 向后延伸到产品销售及用户使用阶段。

全面成本控制也包括全方位的成本控制。现代成本控制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成本管理, 它将成本控制与具体的作业管理结合起来, 根据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 准确寻找成本的动因, 再根据成本动因准确计算成本, 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成本控制, 促进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维护。全面成本控制还要求以相对成本节约观作为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即将成本的节约与效益结合起来, 追求效能成本。

全面成本控制的全员性需要企业所有成员的认同和积极参与成本控制, 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 一方面自身应更加重视成本控制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创造一种企业文化, 在成本控制过程中, 注意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学习型组织建设基础上, 借用共同愿景进行交互控制, 促进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

2. 战略成本控制定位。战略成本控制定位是战略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 它根据企业自身的战略需要, 选择合适的成本战略。战略成本控制定位一般包括成本领先战略下的成本控制、差异化战略下的成本控制及是专一化战略下的成本控制。

成本领先战略主要是低成本战略。根据这种战略, 企业在提供相同产品或服务时, 以成本领先优势作为其核心竞争能力。成本领先战略下的生产成本控制非常重视技术创新, 技术的进步是降低成本的最关键的途径, 因而企业努力采用新技术提高生产率并降低产品单位成本。差异化战略是指企业产品或所提供的服务与其他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独特的优势, 从而在市场上以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赢得消费者, 建立起本企业在行业中特有的竞争地位。但企业在实现差异化战略并获得相应经济利益的同时, 也会因之而发生一些额外成本, 因此实施差别化战略的企业,其成本控制的重点是追加成本控制, 因而效能成本的概念应得到更大的重视。

在战略选择过程中, 企业也可以通过市场细分的方法, 形成以特定顾客群体为营销对象的战略优势。从成本战略控制角度来看, 这种战略更加重视顾客价值与企业成本控制, 实施这种战略容易致使企业在顾客价值的追寻中, 忽视了成本控制, 其结果是市场占有率比重提升了, 顾客的价值也提高了, 但企业的价值反而下降了。例如, 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世界最大汽车制造者——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了一家子公司, 生产一种名为Saturn 的小汽车, 结果是顾客非常满意, 商品供不应求, 但企业为此不仅是满负荷的工作, 而且其差额利润一般。而相应的成本却是市场的两倍。因此, 专一化战略下的成本控制应以追求与企业价值一致的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其战略目标。

三、战略成本控制的方法: 作业成本法

战略成本控制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多种成本控制方法。例如, 我国邯钢借助于市场机制实行成本控制模式, 模 拟市场对内部成本管理采用“一票否决制”,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模拟市场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和做法包括(1) 确定目标成本。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 考虑国内先进水平和本单位成本历史最好水平, 根据目标利润推算出企业的目标成本, 作为成本控制的目标;(2) 分解落实目标成本。通过成本目标分解, 把成本控制目标落实到企业内部的每一责任单位, 乃至每个责任人员,并以此作为企业内部各级单位和个人奋斗的目标和考核与奖惩的依据; (3) 实行成本否决的奖惩制度。在期末进行业绩评价, 对完不成所确定目标成本的单位和个人, 扣除其全部奖金。

战略成本控制在当前的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就是作业成本法的运用。作业成本法, 简称ABC 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 它是根据生产消耗作业, 作业消耗资源的原理, 将企业活动分成若干作业或作业中心, 将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 并尽量削减非增值作业, 从而减少资源消耗, 控制成本。

作业成本计算法是一种通过对作业的追踪并进行动态反映, 其基本特征概括起来有: (1) 作业成本法不以部门为中介, 而是以作业为媒介, 分两步归集和分配间接费用,它先将耗费的资源按作业来归集, 然而再将各作业上的资源耗费分给各受益对象。(2) 作业成本法不再计算部门综合分配率, 直接地按成本动因作为分配分配依据, 计算因果分配率, 分配归集各作业的间接费用。(3) 成本责任中心中由部门变为作业中心, 成本责任中心的划分更细了。(4)以增加顾客价值为目标的业绩评价。顾客价值是指顾客实现的价值与顾客付出的代价之差—— 前者顾客拥有的期望值。后者是顾客付出的买价与顾客发生的附加成本, 如学习如何使用产品花费时间等。

ABC 将作业分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增值作业就是能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 反之则为非增值作业。在此基础上, 根据成本动因的同质性可以将作业进行合并, 确定作业中心。作业中心是指构成一个业务过程的相互联系的作业集合, 它可以用来汇总作业过程及其产出的成本。ABC 认为资源的耗费及成本的产生取决于成本动因, 间接费用的分配应以成本动因为尺度。成本动因(Cost Driver)不仅是分配间接费用的恰当依据, 它还揭示了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 揭示了消除浪费、改进作业管理效率的可能性。

在成本动因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适当的成本计算程序是作业成本法对传统成本法的又一创新。(1) 总的来说是分两步: 第一步按作业中心归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直接计入产品成本; 第二步分配间接制造费用; (2) 确定成本归集组, 即作业中心; (3) 按照作业归集组归集制造费用;(4) 选择引起资源耗费的原因—— 选择分配已耗资源的依据——成本动因; (5) 将已耗资源与成本动因相比较, 计算分配率; (6) 将产品已耗作业量与(4) 相比较, 分配作业制造费用。

作业成本法力***克服传统成本控制的不足, 通过对成本动因分析, 揭示了资源耗费与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 有利于提高功能价值比率, 降低成本, 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以提供有利于企业决策的成本信息。

参考文献

1.姜大鹏,和炳全.顾客价值与持续竞争优势.商业研究,2005,(6):19-21.

成本控制篇9

关键词:战略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流程;重塑

中***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093-03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全球影响下,企业外部“开源”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和挑战,内部“节流”降本增效便成为其渡过难关的首选。然而,缩减日常支出、裁员减薪等成本控制措施收获的效果通常一般,且易损害企业的社会信誉和员工凝聚力。企业必须注重成本策略和结构上的改进,才能找到一条长效的“节流”之道,安全渡过危机。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吻合的战略成本控制,成为现代企业成本控制的必然选择。

一、成本控制重心转移

(一)成本控制理念的更新

传统成本控制以“降低成本、减少支出”为宗旨,符合中国一贯提倡和秉持的“节省”观念。但是,在实施控制的流程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控制范围局限于生产经营过程;二是压缩预算费用不分阶段不论主次不管缘由一刀切。简单化的控制模式直接导致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缺乏弹性,具体操作时“一紧就死、一松即散”,远未达到“控制”应有的成效。将战略成本管理引入到成本控制的实施过程中,就要求企业更新控制理念,树立为节省而花钱的新思想,将控制重心转移到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的高度,即向其两翼――产品研发与设计阶段和社会成本阶段倾斜。尽管企业为此会相应地增加一部分开支,但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来看,却可以为企业带来成倍增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成本控制手段的扩展

战略成本控制的实施,需克服传统成本控制中的两个不利因素:一是控制信息的反馈滞后;二是信息的准确度值得商榷。因此,企业必须按照自身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进行动态实时控制,建立起相应的成本动态反馈控制模型。开发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交互式成本控制系统和成本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以提高成本反馈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同时,通过人机交互方式,能判断企业的调控措施是否存在弊端,是否达到控制目标。ERP系统的推广实施为战略成本管理信息化构建了技术平台。ERP系统充分运用价值链分析,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综合评价及重组优化,摒弃了那些不创造价值的流程,从源头上消除了无效成本的发生。根据企业的不同战略目标,在ERP系统中输入不同的参数,可以使ERP系统的运行符合企业战略的要求。如企业可在“成本管理”模块中选择不同的成本归集、核算、分配和分摊方法等。

(三)成本控制重心前移

传统成本控制范围局限于生产领域中产品的生产和成本形成过程,其控制方法是首先建立起一套固定的标准成本指标体系,其次在日常成本管理中偏重于单一成本的降低和费用的节省,最后以成本费用的升降作为评价管理成效的唯一标准。这种“单一”的观念,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成本管理的需要。企业为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必然要求一种全面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模式和策略。战略成本管理实施,需要适时改进标准(或限额),重构成本控制模式,在传统的制造成本控制基础上,将重心转移到产品研发和设计阶段,进而再将控制对象延伸到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形成一条脉络清晰的价值链,以适应产品更新换代快,新技术投入比重不断加大的现实状况。

(四)成本控制重心后移

现代企业是由股东、员工、供应商、客户、***府和社会等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作为利益共同体,企业承担着多元化责任,既要为股东创造财富,为员工构建培训和发展的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又肩负着公益、环保、和谐等诸多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应当全面衡量产品寿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以社会成本最小化作为成本决策的依据,实施真正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二、成本控制新模式

(一)成本抑减

1.含义。“成本抑减”一词,源自西方,英译为Cost Reduction。其意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运用各种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对企业成本形成环境进行改造,以消除和减少无效成本的管理方式。成本抑减,属于战略成本控制的初级形态,具体表现为“成本维持控制”和“成本改善控制”两种执行模式。

2.对比。从两种控制的对比中不难发现,成本抑减,较之传统成本控制更积极主动,更富开拓性、创新性和前瞻性。实施成本管理时,可持续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以改进成本费用支出标准,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成本抑减的实现,必须借助于良好的成本控制基础和运行机制,通过成本抑减所建立起来的新的成本控制标准,也必须依靠健全的成本控制体系来维持。

3.成功案例。在世界化工行业,王永庆被誉为“经营之神”。由他任董事长的台塑集团,无论台湾经济高速增长还是低迷萧条,总能保持一定速度的成长率。台塑“神话”,得益于王永庆构建并付诸实践的“合理化”成本“抑减”管理模式。

这套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在产业特性一定的前提下,从构成产品成本的最原始因素出发,沿着生产与管理流程逐项作异常点的深入分析和持续改善,以促使效益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能达到最合理的境界。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王永庆的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单元成本分析法”。强调对构成产品成本的各个最小单元进行不同于以往的深入分析,以发掘问题点进而解决问题点。这就将“成本控制”、“成本抑减”与“目标管理”更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其做法大致可描述成“标准―目标―分析―控制―抑减―新目标―新标准”这样一个循环公式。基本分为五个步骤:一是以石化工业的产业特性为前提,依据构成产品成本的最原始因素来发掘成本异常,各成本项目以“鱼骨***”或“成本树”的形式列示;二是针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沿生产线逐项作深入分析和持续改善。比如,王永庆在实践中发现,任何一套引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需要采用单元成本分析法,依靠台塑员工的切身感,沿既有的生产线逐项做点的改善;三是若差异连续三个月为正值,则重新检讨并据此设定新目标;四是若差异为负值,则不论时间长短,一律采取专案方式立项改善并连续跟踪改善结果,直至由负转正为止;五是由点及面,形成制度,如此周而复始,不断追求效益提高与成本降低。

A、整理问题型鱼骨***(各要素与特性值间不存在原因关系,而是结构构成关系,对问题进行结构化整理)。

B、原因型鱼骨***(鱼头在右,特性值通常以“为什么……”来写)。

C、对策型鱼骨***(鱼头在左,特性值通常以“如何提高/改善……”来写)。

(二)成本避免

1.含义。“成本避免”一词,英译为“Cost Avoidance”,是一种立足预防,从源流管理的角度来挖掘成本降低潜力的控制模式。它主张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企业应在早期尽力避免可能发生的无效成本,节省费用支出。这就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如去掉产品的无用功能、用新材料替代旧材料、对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生产程序进行改造与改善等。

2.实质。成本避免属于战略成本控制的高级形态,必须与工艺、工序在源流阶段的革新相结合,共同实施。因而现代成本避免的实质是“成本革新控制”。其核心内容是:一是在生产经营活动开始之前,对成本动因展开深入的调研和透彻的分析;二是在满足企业整体效益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重新构思和规划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三是追求科技和管理进步所产生的成本效益效应。

3.成功案例。日本的“成本企画”(Target Costing),被美国《幸福》杂志称为“锋利的日本秘密武器”、 “为预测、监控和解释成本的体系,相当‘简单’……但是有效”。其特征是,“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达成、再设定、再分解、再达成……”,这一多重中心实施循环。每一次循环就代表对成本的一次挤压。丰田公司通过实施全流程多重中心控制,将价值工程分析法与成本管理结合起来,实现先导式、更具成效的成本免除。丰田公司的成本企画是一种独树一帜的成本避免。独特之处在于,它针对的源流对象是“制品concept”。“制品concept”的确切含义是“产品观念”。以汽车为例,外在有式样、格调的“观念”,内里有行驶性能、驾乘舒适度、操作及功能上的“观念”等。所有这些“观念”反映的均是源自对产品本身的要求,具有较强烈的主观导向。鉴于此类“观念”,开发设计人员就会把眼光转向车身、底盘、马达、刹车、动力源、内装和附属备品等一系列具体问题。但是增加材料、改进加工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必然拉动整体成本的上升,这在设计攻关中将会引发技术人员对成本的思考:能否使这部分成本少上升甚至不上升,能否使上升额在其他“观念”改变较少或不改变的领域得以消化吸收。其实,所谓的“产品观念”,就是服务于源流管理,汇集了现有工程和成本要素,并可融入未来成本思考的一种“产品构想体”。针对产品构想体的管理是成本控制质的飞跃,较之于传统的反馈型成本控制模式有了根本的转折,即以产品观念为对象实施自觉的、前馈型成本控制。

(三)成本筑入

1.含义。“成本筑入”一词,英译为“Building-in of Cost”,是成本避免思想在实务中的深化。其本质是预防性、前馈式成本控制。由于“筑入”的成本是“先天性”成本―在生产阶段无法左右其开支的成本,所以,只有当这部分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时,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大幅度降低产品成本。

2.实质。成本筑入的过程,是企业优化成本结构的行为过程。它将技术与会计结合在一起,按功能分解目标成本,并在设计制造工艺上予以具体化,进而进行会计估算,用以衡量设计和制造工艺决定的产品成本是否在目标成本范围内。这一过程可以形象地表述为:对成本这种特殊部件的削减与重新装配。因此,成本筑入,实质上是结合价值工程进行成本改善与功能成本分析评价的方法,其目标是获取最优化成本结构。

3.实践。时下,“低碳”、“绿色”观念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备受社会关注,化工产品的弃置和环境损害问题成为化工企业不容回避的问题。废弃成本主要包括产品和包装物废弃后的废物处理、回收、循环利用成本;环境损害成本主要指由于产品的生产、使用、废弃而损耗、保护、恢复环境和资源后所支付的成本,包括保护成本、恢复成本、再生成本、替代成本、损失成本等。作为“社会人”的企业,理应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成本筑入”时期就考虑到产品的弃置成本,在研发设计阶段“筑入”产品的弃置成本。这样,一方面能满足企业自身成本控制目标,另一方面又能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既符合社会效益,又符合企业长远利益;既降低了产品的社会成本,又拓宽企业的成本优势范围。

三、结论

由本文论述可见,随着成本控制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演化,成本控制观念不断更新,事前成本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成本控制与战略管理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当前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利用战略成本控制对传统成本控制流程进行重塑,实施真正的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成为现代企业降本节流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胡建新.寿命周期成本策划[EB/OL]..

[2]李春海.战略成本管理初探[J].现代企业管理,2008,(35).

[3]薛巨泉.浅谈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J].大众文艺(理论),2009,(9).

[4]温秋鹏,淮建平.战略成本管理与ERP[EB/OL]..

成本控制篇10

[关键词] 经济增加值 作业成本 控制框架

集成成本观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部分学者提出的整合作业成本与经济增加值的综合管理理念。集成成本观是整合作业成本与经济增加值的产物,其基本原理是在作业成本观中融入经济增加值计算中的资本成本。集成成本观是指在企业成本控制过程中以集成管理理论为指导,将经济增加值(EVA)和作业成本法(ABC)集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成本控制的实践中,在成本控制的行为和组织上以集成管理机制为核心,在成本控制方法上以集成成本观为基础,实现成本控制与企业战略、经营管理、资源配置和绩效管理的集成,从而提高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和成本竞争优势。

一、集成成本观下成本控制概念

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责权范围内,根据一定时期预先设立的成本目标,在生产经营耗费发生之前和企业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主动、及时地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

集成成本观下的成本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增加值(EVA)和作业成本(ABC)整合的集成成本管理理念,为满足成本控制的战略需要,需在作业成本的基础上引入经济增加值,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内所耗费的资源成本最低目标。基于集成成本观的企业成本控制是“完全成本”概念,包括各个作业环节的经营成本与资金成本,弥补了传统作业成本观无法反映资本使用成本和机会成本的结构缺陷,从而控制产品成本更全面、更真实。

二、集成成本观下成本控制框架

基于集成成本观的成本控制是全面扩展企业成本控制范围的全过程成本控制新理念,成本控制包括成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是指产品正式生产前对影响产品成本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的规划、审核和监督,本文主要是运用集成成本观对产品设计成本进行控制;事中控制是指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的控制,本文详细阐述了集成成本观下加强产品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的控制管理。事后控制是指对成本追溯、监督及其对执行情况的绩效考评。

1.集成成本观下事前成本控制

事前成本控制是主要是运用集成成本观对产品设计成本进行控制。产品设计是企业内部作业链的首要环节,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作业。产品设计对产品性能、所用材料、组织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成本乃至企业整体价值链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据估计,产品寿命期的成本有 60%~80%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确定了。因此,产品设计是企业最重要的成本动因,成本是由作业引起的,不同产品设计方案所需的作业不同,各种作业的耗费也不同。要控制成本,就必须从产品设计开始,应用经济增加值理论和作业成本计算所提供的集成成本信息,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作业价值分析,修订产品设计,使产品设计在保证必要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成本较低的作业,消除一切不必要的作业,降低作耗费,进行流程优化。

而我们日常成本管理控制中往往忽视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我们在设计新产品时不但要考虑日后的生产制造成本,而且要评价分析投资该产品的资金成本,企业要不断的创新产品设计以节约资金资源成本。

如何控制产品设计成本,基于集成成本观的企业成本控制理念,在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应用经济增加值理论和作业成本分析方法,实现产品结构优化。根据EVA的基本理论,当一种新产品能够以高于其全部成本的价格出售时,那么从经济上来说是有利可***的。换言之,一种新产品能实现其价值就必须能够弥补其全部成本:直接经营成本(如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经营成本(如管理费用、租金)和资本成本(使用资本的成本)。这种关系可用下式表示:EVA=销售收入-(直接经营成本+间接经营成本+资本成本)。式中直接经营成本与间接经营成本之和即为经营成本,经营成本与资本成本之和即为集成成本。如果EVA大于零,表示成本对象为企业的股东创造了价值;如果EVA小于零,则表示成本对象毁损了股东的价值。

假设某种产品在进行创新设计前,它为企业作出的贡献值即带来的经济增加值EVA1,通过更新设计后其产品所带来的经济增加值EVA2,只要经济增加值EVA2大于经济增加值EVA1,就可以进行产品再设计,降低产品成本,为企业的股东创造了价值。否则,就不能也没有必要进行设计更新换代。基于集成成本观的企业产品设计成本控制是在分析产品日后的生产作业各个环节所耗费的经营成本和资金成本上进行的价值评判,更符合企业股东的利益目标。

2.集成成本观下事中成本控制

事中成本控制主要是在集成成本观下加强产品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的控制管理。

(1)采购成本控制

采购工作内容主要是原材料采购、零部件采购、设备采购以及低值易耗品采购,采购成本占产品制造成本的比例很大,如果不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所需的物料或者设备,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采购部门以采购计划为依据向供应商询价,根据供应商的报价进行比价,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下达采购定单。供应商收到定单进行发货,企业收到采购货物进行质量检验入库。

采购费用主要由供应商招标与考查费用、订货费用、仓贮费用、缺货费用、以及质检费用组成。因此,在集成成本观下采购环节的资金成本控制,主要是在采购作业各个环节如购货作业、收货作业、验货作业、储存作业等环节考核评价材料、商品、低值易耗品等存货的采购与库存所占用的资金状况及其对采购决策与效益的影响,制定最优经济采购批次和批量,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降低采购成本和资金成本的效果。

(2)生产成本控制

在集成成本观下生产阶段的成本控制主要是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生产准备、设备维修、生产和装配、质量控制等作业环节为降低成本而进行的不断改进作业。通过消除不需要的、无效率的作业,持续不断的改进增值作业,并且不断的研究新的生产方式以降低既定设计、功能的产品制造工程的成本,力求改进现有生产作业环节,进一步提高效率来达到降低生产产品成本的目的。

作业改进和利润中心都是生产阶段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方法,它们都可以和目标经济增加值结合起来,以实现在生产阶段的成本优化控制。

在生产阶段,作业中心主要是生产部门的集成成本控制,根据目标EVA对生产作业中心进行至上而下的价格和费用预算,计算本中心的经济增加值。对各个生产工序和零部件的成本,由生产工人和成本管理人员共同制定计划,形成工序和零部件的执行成本和实际经济利润,然后与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比较,找出差异并结合成本控制制度进行改进,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在此,经理人员必须洞察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进一步改进的潜力,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可能转变为现实,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中。企业必须为生产第一线的员工持续不断的提供详细的成本资料,使生产第一线的员工能及时掌握各项成本瞬时的升降状态,据以随时洞察其变动的因果关系,缩小成本差异,形成零部件执行成本;另一方面,以零部件的成本数据为基础,进行自下而上的成本计算。结合工资、费用计算部件的成本和经济利润;按照产品结构,汇集各层部件、部套的成本和利润,然后和由零基预算自上而下计算的目标作业成本和利润相比较,分析差异并采取相应措施,形成部套的执行成本;这样逐层汇集,最终形成作业中心的成本和利润,与目标成本和利润比较,形成执行价格,对作业中心进行考核。从生产阶段成本控制***(如***所示)中可以看出:集成成本观下生产阶段成本控制到零部件、部件、部套、作业中心和产品各个环节的包括资金成本在内的全部成本,并通过目标成本和目标经济利润与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成本差异分析寻求成本控制途径,消除不增值作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3)销售成本控制

集成成本观下销售过程成本控制主要是销售过程中订单处理、包装、运输、装卸等环节占用的资金成本。如赊销产品的价格及价外税款,销售费用及税金,销售部门管理的库存产品和仓储费用。资金成本控制主要是做好产品促销、货款回笼、减少库存,增强费用意识,努力压缩销售费用支出,防止形成新的“三角债”,从而达到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循环与周转的目的。

三、集成成本观下事后成本控制

集成成本观下事后成本控制主要是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差异分析和增值评价。成本差异是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之间的差额。制定某种成本费用的控制目标指标,基本上是以“数量标准”乘以“价格标准”来确定的。“数量标准”是在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用的消耗量和工时,应根据技术设计部门按技术设计要求所确定的消耗定额和劳动定额为基础确定。“价格标准”是根据市场价格和工资情况确定。

某种产品(作业或零部件)成本差异=产品(作业或零部件)实际成本-产品(作业或零部件)目标成本

某种产品的目标成本 =产品产量计划数×该产品的单位目标成本

某种产品的单位目标成本= 该产品数量标准×该产品价格标准

某作业中心目标成本= ∑(该中心每一种产品的费用目标指标)

根据实际生产成本数据资料可以比较产品、作业或零部件成本控制情况,并可以从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深入分析差异形成原因,从而评价作业中心成本控制效果。

某种产品的实际成本 =产品产量实际数×该产品的单位实际成本

某种产品的单位实际成本= 该产品实际数量×该产品实际价格

某作业中心实际成本 = ∑(该中心每一种产品的费用实际指标)

增值评估也是作业成本控制的最重要方法,包括两个基本步骤:一是确认每项作业是增值作业还是非增值作业。二是根据确认结果,将非增值作业剔除或在规模上压缩到最低限度;保留增值作业。这里所提的增值作业有三重意义: 一是指顾客价值,那些能够满足最终顾客需要的作业即为增值作业;二是指股东的报酬或价值,一项具有顾客价值,同时又具有股东价值的作业才是增值作业;三是指业务价值,即有些作业虽然无顾客价值和股东价值,但却是实现顾客价值和股东价值的条件,这类作业也为增值作业。

集成成本观下的成本控制框架从内容上看,成本控制包括各个作业环节的经营成本与资金成本,是“完全成本”概念,弥补了传统作业成本观无法反映资本使用成本和机会成本的结构缺陷,从而控制产品成本更全面、更真实。从控制过程看,成本控制是从企业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各个作业全过程进行成本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法上以集成成本观为基础,实现成本控制与企业战略、经营管理、资源配置和绩效管理的集成,从而提高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和成本竞争优势。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使用成本信息、业绩数据和实施企业战略,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凤菊:基于ABCM的企业成本管理集成系统的概念架构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59卷第1期

[2]龚光明王辉:ABC-EVA集成成本系统及其在资产配置中的应用.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6(9)第27卷第143期

[3]藩飞沈红波郭浩环:作业成本法与经济增加值的整合系统.财经论丛,2006(5)第3期(总第123期)

[4]陈华亭:管理会计新方法:集成成本系统.财会月刊,2005(1)

[5]白明:整合作业成本与经济附加值的ABC&EVA系统.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年第1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成本控制10篇

学习

计算机网络应用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计算机网络应用10篇,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有哪些。0前言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计算机网络诞生以来,计算机网络已经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网上信息的交流,如电子

学习

社会责任报告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社会责任报告10篇,内容包括社会责任报告范文,十大社会责任报告。2009年,苏宁电器了中国零售业首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2010年的报告中,苏宁形成了包含价值使命、共赢使命、服务使命、员工使命、环境使命与和谐使命在内的阳光

学习

粮食生产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粮食生产论文,内容包括中国粮食生产问题论文,中国粮食形势***策论文2000字。本研究充分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粮食生产实际情况,选择以下几种因素来分析研究区粮食生产:(1)粮食播种面积;(2)农村粮食产业从业人数;(3)农用

学习

环境与环境保护论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与环境保护论文,内容包括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的论文范文,关于环境保护与资源的论文。1.2关于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的理论环境意识在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环境行为决定环境意识,环境意识对环境行为具有极大的反作用。

学习

企业信息化管理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信息化管理10篇,内容包括企业信息化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精髓是信息集成。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经济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把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

学习

电机控制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电机控制10篇,内容包括电机控制的100种方法,电机控制方案大全。作为一种数字伺服执行元件,步进电机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控制方便、控制性能好等优点,广泛应用在数控机床、机器人、自动化仪表等领域。为了实现步进电机

学习

企业并购分析论文10篇

阅读(25)

公司在其经营活动中,对外购并,具有相应的财务决策,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财务计划、购并方式、财务评估。(一)财务计划如果企业想要购并另一家企业,购并的决策是否正确,就要对被购并的公司进行财务计划,对被购并公司,进行合理适当的财务计划..

学习

智能控制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智能控制10篇,内容包括智能控制技术心得,智能控制技术简明教程。1引言自动控制科学已经对科学技术的理论和实践作出巨大贡献,然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自动控制理论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点:(1)传统控制系

学习

纳税筹划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纳税筹划10篇,内容包括纳税筹划案例论文十篇,纳税筹划100篇。(一)新企业所得税法下收入结算方式的纳税筹划。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企业通过销售方式结算的选择,控制收入确认的时间,可以合理归属所得年

学习

风险控制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风险控制10篇,内容包括风险控制论文十篇,风险控制总结。(1)来自被投资企业外部的风险有:***策风险、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环境风险等。***策风险主要指***府在指导经济工作时所做的突然性***策转变,这对于一个企业的经营有

学习

智能控制仪表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智能控制仪表10篇,内容包括智能控制仪表有哪些,智能仪表介绍汇报。1冷冻机蒸发温度分析1.1冷冻机的流程冷冻机的主要流程如下:首先,制冷剂进入到压缩机当中,由压缩机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压缩,压缩到大约1.3MPa,压缩完成之后,再进

学习

现代企业制度论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现代企业制度论文10篇,内容包括现代企业制度论文选题,论现代企业制度特点论文。(二)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与代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再到公司的过程,在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中,企业的所有者与经

学习

企业安全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安全10篇,内容包括企业安全文章范文大全,关于企业安全方面的稿子。划分安全域当我们面对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系统时,单独对每项信息资产确定保护方法是非常复杂的工作,常常由于疏忽或错误导致安全漏洞。但是,将整个系

学习

护士人文修养论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护士人文修养论文,内容包括护士人文修养论文题目,护士人文修养论文参考文献。一、辩论教学法概述辩论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些有争议的内容归纳为问题,分配给学生,学生通过收集资料,研究分析问题,最后把自己的研究结

学习

企业成本控制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成本控制10篇,内容包括企业成本控制论文范文,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文。1.1加强材料消耗控制(1)从源头抓起,加强对用料计划的审批管理,做到事前有控制。每月末各单位将下月预计所需的材料消耗上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根

学习

成本控制的方法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成本控制的方法10篇,内容包括施工成本控制措施及方法,质量成本控制方法与实施策略。2、相对成本控制相对成本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增加利润,要从产量、成本和收入三者的关系来控制成本的方法。实行这种成本控制,一方面可以了解企

学习

成本控制管理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成本控制管理10篇,内容包括成本控制及管理,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案例。一决策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决策是企业管理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决策的成本容易被人忽视。例如某种原材料经分析价格有可能上涨较多,假设本月价格为2000元/

学习

生产成本控制论文10篇

阅读(48)

本文为您介绍生产成本控制论文10篇,内容包括生产成本控制的论文好写吗,生产成本控制分析论文。(二)云会计可以强化成本的关键控制点云会计平台可以提供跨部门的综合性信息,实现分布信息的资源共享。例如,通过财务模块与采购、物流、库存、生

学习

偏差分析法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探讨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偏差分析法在施工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探讨,内容包括施工成本偏差分析方法,施工成本偏差分析法在哪章节。【摘要】介绍了费用偏差、进度偏差以及常用的偏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偏差产生的原因及控制措施,最后通过一个案例分析了偏差分

学习

谈谈商业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谈谈商业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内容包括商业成本控制的意义,企业成本控制的现状及解决措施。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保持良好的竞争力,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使用现代的管理手段进行企业管理。企业成本管理是企

学习

品管圈在临床科室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阅读(31)

医院的临床科室通过品管圈管理方法对科室的可控成本进行管理控制,探讨科室成本比率高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将活动前与活动后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实施品管活动后科室成本比率明显下降,增强了医护人员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凝聚力

学习

企业成本控制预算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成本控制预算,内容包括预算与成本控制的关系,企业成本控制预算实施方案。内容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分别需要不同的企业资源与市场环境,并且在制度安排、程序控制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是企业用于规避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