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篇1
内容提要: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在探索自身行为和意识的规律,但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现代心理学却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德国的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期的历史。”虽然,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可是它充满了活力,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与应用给予人类巨大的财富。在今天,心理学称为最为普遍的应用学科之一,心理学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人类的知识,增加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而且其理论、方法和技术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
关键词: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应用
人类对心理现象的探索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只能被动地顺应自然。面对大自然的无可抵御的可怕力量以及种种难以解释的神奇现象,人们无奈地将心灵之感归于神灵而加以崇拜。所以,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心理学思想,就是“灵魂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一书被认为是最早的心理学专著。从古代开始,历经中世纪、文艺复兴以至到19世纪中叶,对心理的探索与研究不断继续着,但是,在一个相当漫长的岁月里,这种探索仅仅是处于无明确的研究目的、无明确的研究目标、无明确的研究思想、无明确的研究方法的混沌状态下进行的,而且夹杂在哲学和神学的研究中。心理学的方法也主要是思辩的方法,在那个年代,心理学实际上还是与哲学、神学处于一种没有分化的统一状态中,其内容被包容于哲学和神学的内容体系中。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有史以来第一次像其他学科一样被作为一门正式科学而进行研究,他成为把心理学转变成一门***学科的奠基者。从此,心理学从哲学、神学、医学等其他科学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心理学作为一门探索心灵奥秘、揭示人类自身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人类自身,帮助人们认识自我,发挥自我的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冯特创立心理学的时候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成复杂观念的内在原理与规律。不过,早期以冯特为代表的内容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是一门“纯粹”的科学,不存在应用的问题,但是这种观点仅仅持续了三四十年,心理学开始走出实验室,面向大众,服务于社会生活。
一、心理学对健康事业的应用
在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从一开始就直接服务于社会生活,致力于精神病人的***。而20世纪以来,心理学更加支持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人类健康事业的主旋律。人们不仅注重到了人的生物学方面,同时也注意到了作为完整人的心理、意识方面和社会行为方面。当今世界,人们更加崇尚预防医学,不仅考虑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包括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疾病,过去一直是指导身体的某一部分、过程、系统在功能或结构上的反常这一纯生物学概念;而健康,则仅意味着没有疾病。新的医学观下,健康指的是:“人不仅仅没有疾病和虚弱,而要有身体、心理社会生活的圆满适宜的状态。”不能达到这一状态,即可称之为疾病或亚健康状态。现代健康观认为人类疾苦的发生,有生物、心理、社会、生态诸多方面因素,只有在人类处于自然、社会、生理、心理的整体平衡协调运动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健康。20世纪70年代后期,健康心理学成为***的学科。健康心理学的研究及其工作实践与人类健康的各种问题紧密相联,甚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幸福,建立不久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人们自觉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或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躯体疾病的问题。现代心理学在矫正影响人类健康或导致疾病的某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疾病发生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运用心理学知识改进医疗与护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节省医疗保健费用和减少社会损失的途径,以及对有关的卫生决策提出建议。健康心理学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行为理论、程序学习、行为健康和条件反射的原理。在疾病的防治、不良行为的矫正、生理功能障碍的康复、意外事故的减少、精神紧张的缓解,以及运动锻炼与健康教育的普及等方面,都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也对降低许多心身疾病,如对降低心血管病和癌症的发病率等起了重要作用。如今在欧洲成立了欧洲健康心理学会,比利时、联邦德国、英国、荷兰等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立健康心理学机构。在美国,通过健康心理学家与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吸烟者的比率已明显下降,成人的吸烟率比20年前下降了12%,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吸烟致病致死的这一尖锐社会问题。实践表明,健康心理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必将会越来越显示出其造福人类的特殊作用。
二、心理学在经济理论中的应用
20世纪以来,心理学逐步向着经学领域渗透。首先,大量的心理原理和行为研究成果被应用于经济学。被称作“心理学的经济学”的行为经济学应运而生,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的思想流派,为经济学考察人类的经济行为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被称作“心理学的经济学”的行为经济学,剥去了传统经济学假设理性人光鲜的外衣,主张对行为的分析应以行为的真实心理形成机制为基础,不能以主观的先验假定为依据。
行为经济学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与传统经济学不同,融入了心理学的行为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人,包括人的认知、情绪、行为以及人格,而不仅仅是物的经济。行为经济学强调,对行为的分析应以行为的真实心理形成机制为基础,不能以主观的先验假定为依据,而个体行为的心理形成机制又是一种个体化过程,不能被他人所替代,所以个体化就成为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行为经济学主张用过程理性来代替实质理性,并致力于把被价格、收入等经济变量牵动的经济木偶还原成富有人性的人,使经济学成为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其次,在市场领域,消费者心理研究也被广泛应用。从消费主体出发,研究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和劳务的行为规律;研究消费者的态度、情感、爱好以及决策过程等;研究影响消费行为的一系列社会、个人和体制变量;研究满足消费的产品特点和消费者对产品特点的反应;以及研究市场需求的现状和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发应需适销产品等心理学使现代营销活动充满生机,使社会生产目的的实现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心理学在生产管理活动中的应用
20世纪末,心理方法就被引入到工业生产活动中,早期如泰勒的工作时间研究,吉尔布雷思和吉尔布雷思夫妇的动作分析,以及后来关于传送带生产的操作研究等,都是工业心理学中的经典性工作。在心理学发展的百年时间里,许多心理学学派都对工业心理学的理论作出过贡献。从经典的心理物理法、反应时学习心理,到当代的认知心理学、信号觉察论等,都对工业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强调知觉的形与基,在工业心理学的数符辨认、***形识别及服装设计中都是必须考虑的条件。
工业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应用理论,研究如何运用心理方法和成果解决工业或经济领域中产生的问题。它主要研究工作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心理学基础,利用心理学研究每一职业的要求;利用测验来选择工人和安排工作;规划利用人力的最佳工作方法;制定培训方案,使人力得到最有效的发展;决定最优良的工作条件;研究最合理的管理组织形式;研究工作动机,调整工人和管理人员间的通力协作。工业心理学强调探究人们在工作时的行为和产生这种行为原因的基本知识,同时也强调一些已知的人类行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满足工业或经济机构与劳动者的需求。
首先,上世纪中期,工程心理学形成。主张对劳动工具进行改装和设计,使劳动工具的设计适应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以保证最佳的劳动条件,使工程可靠,操作者轻松,效率提高。心理工作者的辛勤工作,不仅在记载和积累有科学价值的资料方面功勋卓著,而且在利用心理机制使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互相适应,在保证一个大系统的可靠性和高效率的前提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认知心理学的成果及客观分析人的心理过程的方法,被应用于解决自动化控制系统和大型国防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工业产生一系列的革新,同时科学领域里控制论、信息论、仿生学等科学的发展,工程心理学进入了系统研究。以人—机—环境系统为对象,研究系统中人的行为,以及人与机器和环境相互作用,使工程技术设计与人的身心特点相匹配,从而提高系统效率、保障人机安全、并使人在系统中能够有效而舒适地工作。认知实验心理学成为现代工程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如今,工程心理学正致力于把人机系统扩大为人—机—环境—社会这样的更全面的系统。
其次,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心理学启蒙阶段,其奠基就是以社会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专家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假设。他们认为,单靠物质刺激不能保证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的社会条件与工作效率有更密切的关系。此外,他们还提出了非正式组织在群体中的作用。现代管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与组织行为有关的人的个体特点,如动机、能力、性向等;人的群体特点,如群体的分类、人与组织的相互作用等;领导行为特点,如领导风格,领导的评估与培训等;组织理论与组织变革,如组织的模型,组织变革与组织开发研究等;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着重从改善工作环境,工作丰富化、扩大化方面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率。
除此以外,现代工业心理学的分支逐渐增多,包括管理心理学、劳动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人事心理学等等。工作环境是否适合于保证人的安全、健康和舒适,并保证生产的高效率;工作环境是否能适合生理上的需要,工作者心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等问题,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利用心理方法实施工作内容的丰富化和扩大化,减少简单、重复的劳动,提高工作本身对人的意义,增加工作者的满意度,都得到了满意的效果。人事心理学在提高人的激励水平,改善培训方法,对人进行科学的评价和选拔任用,以及职业的设计和人事安排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科学地制定有关人事管理的制度提供依据。
四、心理学在教育事业中的应用
19世纪末心理学进入了教育领域,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的学科。近代西方教育思潮倾向于把教育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是促进教育心理学成为***学科的前提条件。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对教育心理学的建立起到开拓作用。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他认为这两方面的教育活动都应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后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对教育事业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受格式塔学派的影响,教育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教育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同时,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
早期教育心理学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规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也就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般集中在:人类生长和发展,包括遗传与环境、一般生长和发展、社会与情绪的发展、动机的基本理论、智慧、性向与兴趣,以及个别差异等;学习,包括学习的本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动机、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态度、特殊科目的学习,以及训练的转移等;人格与适应,包括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卫生、特殊儿童、品格,以及社会活动;测量与评价,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智力与性向的测量、学习的测量、适应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包括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统计技术,以及为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逐渐转向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的探讨,也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人们高度关注教材、教法改革研究特别是关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手段的改进,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已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门。许多教育心理学家纷纷提出培养创造力的各种建议,开展了许多创造力课题的研究,教学中提倡发现学习,鼓励儿童的幻想、好奇心、个性***性等,都是着眼于教学的改革。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的斯金纳,参照以往别人制作的教学机器设计制成了程序教学机。这种教学机器的特点是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为自己设定步调,确定学习的进度,能够及时从机器中获得反馈信息,机器根据学生学习的程度自动调整问题和学习内容的难度。今天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我教学法就起源于这种程序教学机。程序教学运动对教学方法带来了很大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那些以操作条件反射为基础而设计的教学课件备受欢迎,斯金纳的及时强化思想仍然在教学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受到大多数教师的欢迎,其程序教学思想也影响了教材的编制。直到现在,无论是在教材编排还是在课堂教学方法方面,都能够看到程序教学的影子。教育心理学另一个发展趋势是更加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问题。随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不少教育心理学家开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把学校和课堂看作是社会情境,注意研究其中影响教学的社会心理因素。如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学习动机,试***用造成某种外部压力或不平衡状态的方法,来促使学生产生改革行为的欲望。人们开始重视教学组织形式中的社会心理问题。如心理学者罗杰斯主张,课堂教学中要建立温暖的师生关系,从而他强调采用指导讨论法进行教学。他认为,学习向高级水平发展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移情;二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三是和谐或真诚。心理科学引入教育理论和实践,不仅使教育理论面貌一新,更重要的是向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总之,进入20世纪,心理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向世人证明它不仅是一门年轻的基础科学,也是一门应用极其广泛的应用科学。除了上述领域外,几乎在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领域中,人们都开始注入心理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比如环境心理学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运动心理学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研究人们参加各种运动项目时,在性格、能力和气质方面的特点及体育运动对个性特征的影响;研究体育运动教学训练过程和运动竞赛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特点,如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等。
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人类的知识,增加人类对自身的了解,而且其理论、方法和技术可以直接运用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发展与社会和谐。一个多世纪以来,应用是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生命力之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心理学列为21世纪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之一,有人认为“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之所以能成为新世纪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主要原因是它应用范围广泛涉及人类活动各个领域,心理学的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心理学对不同领域做出巨大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标志着它逐渐成为一门与现代前沿科学发展结合最紧密的学科之一,以及对于人类现代生活工作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
参考文献:
[1]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心理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教育.2006,(5).
应用心理学篇2
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介绍:
1、历史沿革: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和心理研究所于1927年8月成立并归属文史科,随后于1929年4月改属理科。首届系主任为著名心理学家、生理学家汪敬熙院士。1930年前后,随着汪敬熙教授的离职,心理学系并入研究院教育心理研究部,主任为许逢熙,蔡乐生、高觉敷等也曾担任主任。
2、教研队伍:拥有全职教师12名,其士学位获得者9名、学校百人计划引进人才7名、兼职教授9名以及部分校内其他专业任课教师。在未来5年里,心理学系将发展以科研为本的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并培养一支富有朝气的科研和教学队伍。
3、发展方向:运用影像学和行为等手段研究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包括注意、记忆、语言、思维和学习等;运用实验及调查等手段研究网络心理;研究中国人思维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人际交往心理、消费和广告心理等。
(来源:文章屋网 )
应用心理学篇3
1、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前景主要是在中小学、高校、各类企业、 医院和诊所从事心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咨询师、犯罪心理学家、职业评估、释压疏导、心理医生等工作。
2、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中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应用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包括工业、工程、组织管理、市场消费、社会生活、医疗保健、体育运动以及***事、司法、环境等各个领域。
3、由于人们在工作及生活方面的需要,多种主题的相关研究领域形成心理学学科。随着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迅速发展,应用心理学有着日益广阔的前景。
(来源:文章屋网 )
应用心理学篇4
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是一种关于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科学,它主张以人的善端、道德、健康、爱等积极力量为研究对象,认为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的抗逆力和自我恢复能力也会更好。
积极心理学汲取了中西方文化中关于美德思想的精华,尤其是秉承了亚里士多德“福德一致”的哲学思想,肯定了“幸福”在美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幸福理解为是美德的实现,甚至是美德的极致,并用系统分类法从经典和现代思想中归纳出具有人类共性的六类美德,然后把美德分解成可以实践的24种品格优势,最后对每一个品格优势的概念给予相应的情景主题,即它们会在什么样具体的情境中展现出来。这样就带来了学校教育实践的深刻变革:当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追求的目标一致、方法共通时,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达至积极的人生幸福中就形成了合力,从而使得道德教育开始从积极的视角去看待学生的德性成长,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充分重视了道德对于一个人的幸福与繁盛中所起到的力量。从而,积极心理学就在最高的人类生活幸福的层面使得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会贯通,合为一体了。作为具有丰富道德意蕴和心理学内涵的积极心理学中的“美德”概念系统,其优势不仅在于其对人类身上存在的优势力量的解释力度超越了以往哲学领域的美德体系,而且它们有着可供评估的一整套标准。因此,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可结合不同地区的资源,用如下的方式实现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通。
首先,将积极心理学的“美德”体系作为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课程内容体系。积极心理学的“美德”包含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智慧和知识、勇气、仁慈、公正、节制和超越性”等六大内容。其下又包含24种品格优势,用于描述美德的心理构成,或者说美德实现的过程或机制。围绕这些内容,可以开发出以“美德的培养”作为主题的综合课程。其中,对于这些美德的阐述、理解、讨论和体验均可以分别从道德和心理的角度去设置。比如“勇气”,在道德层面上可以是指冒着失去朋友、职业、隐私或者声望而保持道德的诚实和真实性的勇气。在心理的层面上也可以是勇敢地面对使人痛苦的疾病或者毁灭性的坏习惯或状况的勇气。又如“节制”,在道德意义上可能表现为某种形式的自我牺牲,最终对自己和别人都是慷慨的,“谨慎”和“谦逊”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在心理意义上,“节制”这个专门术语则变成了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即在没有外部力量的情况下去检测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动机和行为能力。这种融合了道德特质和心理品质的新型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在心理体验与道德情感的双重维度上,理解并发掘自身具有的美好品质以及与他人共同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其次,在教育常规活动中增加“美德”主题活动,强化学生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不论是道德行为的形成还是心理品质的培育,都是在学生具体而生动的切身实践中才能获得。而最好的强化剂便是学生的主观幸福的感受,能够幸福地感受“美德”带来的心灵愉悦和自我力量的个体,对于“真、善、美”的接纳和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会有更为乐观的态度和深度的认同。因此,以“幸福感”为基调,以“美德”为体验的对象,设计各种整合性的教育活动,有助于学生心灵的整体提升和积极品质的开发。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可以借助各种活动形式,如团辅活动、情景剧、拓展训练、班会活动、节日活动等开展。
再次,在学校中建设以培养“美德”为目标的团体或组织系统,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对“美德”的体认。美德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环境。人的素质和行为必须纳入整个组织系统中来考察。建设富有美德的组织机构或团体,利用环境的浸染功能实现对学生美德的教化与提升,无疑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个群体层面的组织系统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靠组织内部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文化氛围与人际互动而使其成员形成对“美德”的实践经验的。
参考文献:
应用心理学篇5
中***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5-278-02
心理测试是依据人的心理活动及其与生理活动之间关系的原理,通过设计一定的问题向被测人提问,继而形成心理刺激引发被测人的心理生物反应,通过专用心理生理测试系统对其心里生物反应进行采集,记录和显示,从而评断和推断被测人与案、事件关系的心理检测技术。
心理测试通过设计并向被试提问与案件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自变量),从而引起被试心理活动、心理指标的变化(因变量),其中相关环境因素(额外变量)的控制也是必不可少。心理测试技术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反复的心理实验来证明其科学性,要想遵循客观规律,证明其科学性,就必须依靠实验心理学来保证其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心理实验是实验心理学用来研究心理学原理、规律及相关问题的主要方法。实验心理学是在实验控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心理学实验中包含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三大主要变量。这种变量可以通过刺激反应理论很好的呈现。
一、心理测试在心理实验中的科学应用
变量,是指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心理测试遵循客观规律,要想实现心理测试的科学公正有效,必须严格进行实验设计,对变量的考虑尤其需慎重,且对实验要进行定性定量确定。心理测试中,要科学准确的确定自变量,保证自变量的有效性;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正确认识和评判因变量。
1. 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控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称为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在心理测试中,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技术即为自变量的体现,它能够引起被试相应的反应,即引起因变量的反应,要保证自变量刺激是唯一的,要想使实验效果好,要保持问题的纯净性和唯一性。
(1)不同刺激特点的自变量。心理实验中,不同特性的刺激因素会引起被试产生不同的反应。在心理测试实验中,主试对被试提问与案件有关的问题或无关的问题,被试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例如,涉案人员皮电指标会呈现明显反应,而无辜人员的皮电反应大多趋于平稳。这就属于不同刺激特点的自变量。在心理测试中,体能正常的情况下,通过重复提问,无辜者在测试中反应值会有所下降趋,情绪也逐步有所放松;而涉案人一直到第三遍在目标问题上反应还是比较强的,情绪一般放松不下来。作为实验者,我们要想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有效准确,保持变量的恒定,至关重要。
(2)不同环境特点的自变量。当实验呈现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则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即为环境自变量。心理测试不是只在固定的实验室完成,它的随机性较大,所需的环境特点也是值得注意的。如测试时有无噪音,湿度、温度、视觉干扰、气味等。
(3)不同被试特点的自变量。被试者的特征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性、动机、态度、内驱力等都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这些因素统称为被试者变量。
2.因变量。因为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的现象变化或结果,称为因变量,也就是反应变量。心理测试实验中,被试生理指标的反应程度和反应变化是这项实验的因变量,同时也是实验得出结论的指标因素和客观依据。其中因变量的指标有以下几种,本文将重点做以陈述。
(1)反应速度。例如简单反应时间、或潜伏期,走完一个迷津所需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作业的数量等。在心测实验中,被试对目标问题会产生相应的反应,对相关问题有情绪体验的被试者,皮电的反应速度会很强烈,在皮电上会呈现相应的斜率陡然增大现象,由此自变量的科学准确有效性得到了因变量较好地反映,当然,因为特异性等原因,实验过程中***谱会有对应较不明显等反应。
(2)反应的正确性。心理测试技术在实验中看目标问题的对应情况,目标问题对应率在60%-70% 以上,则定为涉案。一般呼吸、脉压同时反应,皮电次之,最后看得分对应率,评判反应的准确性。
(3)反应的难度。在心理测试中,不仅要看反应的正确性,研究其是否涉案,而且要通过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技术,遵循顺时性与过渡性,通过导入题,压力题,自我认知题(时间、地点、性别等),SKY题,过程题,现实心态题等,根据问题对应的具体情况,分析判断与案件的关系程度及其在案件中的角色。
(4)反映的次数或几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者能做出某种反应的次数,在心理测试实验中,每套编题根据实验需要会反复进行两三次,这是因为在体能正常的情况下,无辜者在测试中反应值会有下降趋势,情绪也逐步有所放松;而涉案人一直到第三遍在目标上反应还是比较强的,情绪一般放松不下来。
(5)反映的强度。例如,情绪实验中的出汗量,皮肤电反射电阻变化的大小,等等。在心理测试中,当问题涉及到目标问题时,涉案人会表现出皮电陡然上升,斜率增大,且皮肤电反应持续时间长,经过反复测试,最终得到反应的正确性。
3.额外变量。额外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是除自变量之外的无关刺激和干扰因素。在心理测试中,如噪音、温度、湿度、视觉干扰、气味等都属于额外变量,要始终控制额外变量,才不会干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互关系,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在心理测试中,要保持室内的湿度适度,室内通风性应较好,测试室的温度应保持在16度至28度之间。测试时,被试需吃饱,休息好,没有饮酒,没有因为服用药物原因而影响测试。额外变量也是一个重要的变量,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测试的正常进行,在心理测试时需控制好。
二、心理测试的实验设计问题
实验设计,即进行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在心理测试中,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有:
(一) 刺激变量的确定及其呈现方式
刺激变量,即自变量,在心理测试中,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技术即为自变量的体现,它能够引起被试相应的反应,即引起因变量的反应。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技术,即突出问题客观性、认知性,以案件有关要素、情节、特点及案犯心理活动问题为主,采用多种编题方法,依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对于案件有关的多个目标问题进行设计编题,以检测被测人对案件认识状况的一种编题技术。其具体体现在编题上,即是采用自我认知检测法,违法犯罪认知检测法,即时心理状态检测法,以及以案件有关要素问题,犯罪情节及其相应心理状态问题为主进行编题。编题要遵循心理活动规律,符合心理活动规律的要求及其心理实验的规定和控制。其编题需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客观性与认知性;顺时性与过渡性;情绪体验性与防止过敏性;唯一性与通俗易懂性;全面性与适宜性。在心理测试中,刺激变量的呈现方式是以语言刺激的方式来体现,在测试中,主试的语言,语速,语音,语调等,都会影响因变量的不同反应。
科学编题要注意研究把握各心理现象间关系的影响,要注意不同气质和类型的人的特点、差异。要注意研究可能影响测试的有关因素,从而排除干扰。保证其科学性。
(二)反应变量的指标及其测量方法
心理测试中,反应变量的指标即***谱反应,一般以皮肤电反应为主,呼吸波次之,脉搏波次之。由于人的心理反应有所差别,对不同的对象,对其各项指标参数的侧重程度有所不同,其中,绝大多数人皮肤电明显,也有的人呼吸波或脉搏波上明显,还有百分之几的人皮肤电反应很弱,但呼吸波,脉搏波上反应很强。也有的个别人在极度慌乱时皮肤电反应反而减小。
认知综合测试法的测量方法是看目标问题的对应情况,目标问题对应率在60%-70%以上,为涉案,再根据问题对应的具体情况,分析判断与案件的关系程度及其在案件中的角色。
(三)对一切相关变量的控制措施
在心理测试中,如噪音、温度、湿度、视觉干扰、气味等都属于相关变量,要始控制相关变量,才不会干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互关系,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在心理测试中,要保持室内的湿度适度,室内通风性应较好,测试室的温度应保持在16度至28度之间。测试时,被试需吃饱,休息好,没有饮酒,没有因为服用药物原因而影响测试。
(四)确定被试者人数和选择被试者的方法
在心理测试中,被试者人数一般是一人单独进行,双盲测试。被试者应具备基本的生理条件和基本的心理条件。基本的生理条件包括年龄,体能水平正常,大脑处于正常唤醒水平的被试,未有药物饮食影响的被试者。基本的心理条件包括智力水平正常,不同人格的被试,注意状态不同的被试,情绪状态不同的被试,对问题的言语理解不同的被试,动机强度水平不同的被试。
(五)拟定主试在测试开始前对被试的指导语
对于被试,往往用指示语来控制被试者的反应,指示语乃是心理实验中主试者给被试者交代任务时说的话,使用指示语,应注意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到引起动机,激发兴趣。在可能的范围内,告诉他们实验目的与应用价值,使他们认识到参与和合作的意义。如心理测试中的测前访谈技术,测后谈话和讯问技术等。
(六)规定实验次数
心理测试遵循心理实验设计的可重复性原则,心理测试一般会根据测试的需要重复两到三遍测试,在体能正常的情况下,无辜者在测试中反应会有下降趋势,情绪也逐步有所放松;而涉案人一直到第三遍在目标上反应还是比较强的,情绪一般放松不下来。心理测试的实验设计和进行,都应保证能够多次重复,只有多次重复得出的实验结果才是科学可靠,令人信服的。
(七)安排实验程序
心理测试实验程序步骤即:犯罪心理动态分析技术,认知综合测试法编题技术,测前访谈技术,实测操作、观察和评***技术,***谱综合评断技术,测后谈话和讯问技术。这六大阶段技术构成了心理测试的实验程序。
应用心理学篇6
心理健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韩国语的良好情绪情感;心理健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信心;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心理健康有助于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评价,有助于身心全面发展等等。
我常把几种心理效应应用于韩国语教学。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在提倡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新世纪的韩国语教师,我深深体会到:真正了解并有意识地按照心理效应的启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大意义。如运用期待效应来激励每个学生获得成功,运用弹簧效应来调动班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以下是我对几种心理效应作的详细的解说。
一、巧用“弹簧效应”,让人人都忙碌
心理学认为,焦虑对一个人的动机状态具有一种“弹簧效应”:压力太轻则难使弹簧产生弹力;压力太重则将会使弹簧失去弹力;压力适中自然会导致最佳的工作表现效率。
因此,我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要求。在记单词,背课文,书面表达等方面,分四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的学生要求最高,教过的不仅要求做到“四会”而且要走在老师的前面,拓宽各知识面;第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次之,要求他们要对各知识做到“四会”;第三层次的同学在能力方面适当放宽要求;第四层次的同学要求能记能背的尽量,但至少要做到会读会认。这样一来,就避免了“优秀生吃不饱,后进生吃太撑”的情况出现。优秀生就不会认为,老师教的我都会了没事干,而后进生则就不会认为反正老师教的我也跟不上不读了。在我实行了这个制度以来,班上的每个学生都动起来,班级的学习气氛大为高涨。
二、巧用“门坎效应”,让作业更精彩
当别人提出一个貌似“微不足道”的要求时,往往很难拒绝,否则似乎“太不近人情”了,而且这种微不足道的要求,人们的心理完全能承受。一旦接受了这个要求,仿佛跨过了一道心理上的“门槛”,无抽身后退的可能,下一个更高的要求和前一个要求就有了承接关系,似乎就应顺理成章地接受,心理学家称之为“门坎效应”。
为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对潜力生要求保“底”,对尖子生则不封“顶”。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跨过了自己学习的一道“门坎”为学生韩国语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把大衣裹得更紧;南风徐徐吹拂,春暖花开,行人因觉得暖意上身,继而自然地脱掉了大衣,“南风效应”由此产生。
受“南风效应”的影响,我当学生犯错(如课上开玩笑等)时,我会因人而异、心平气和地引导,让学生由衷地承认错误,进而轻松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许某有一段时间经常上课讲话开玩笑,后来我叫他来找我。结果他提前等在办公室了,我什么话也没批评他,相反地,我表扬了他,并指出他的许多优点。从那次以后,他再也没出现过上课吵课的现象了,而且成绩在逐渐进步。
四、巧用“共生效应”,让合作更有效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心理学界把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受“共生效应”的启示,我们可引导学生在“共生”中学习,在合作中“共生”,从而营造有利于学习潜能开发的心理环境和精神氛围,达到韩国语水平整体优化的效果。
建立韩国语学习的“共生圈”(合作小组)是极为有效的途径。如我在班级中将学生分成15个学习小组,4人一组,建立“共生圈”。在“共生圈”的合作互动中,完成相关任务,让优秀生充分发挥帮、带作用,使后进生燃起学习欲望,克服畏难心理、除去羞涩感,彼此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从而促使学生群体在“共生圈”内得到共同发展。在每次小组活动中,各人各司其职,有的记录,有的策划,有的收集材料等,忙得不亦乐乎。
如教有关邀请参加聚会的对话时,我就放手先让学生分组自学,准备有关聚会等的材料、***片、VCD等,再让他们合作上台表演,让他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同时我们还评出“共同进步奖”、“配合默契奖”、“合作标兵奖”、“最佳表现奖”。
五、巧用“期盼效应”,让人人成功多
期盼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个人由于对某事情有强烈的期待,所以导致那件事情真的发生了,后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用来描述教师对学生的强烈期望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的现象。
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经常会对学生说你最近进步多了,相信你一定会把韩国语学好的,你回去以后要经常对自己这么说。这么做的目的是给他们一个积极的自我暗示。而且在平时我也注意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从而更加强了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的信心。
学生甲是我感触最大的一个例子。在大一开学一两个月后,随着对韩国语好奇心的消失,他也渐渐地变得懒散,消极。上课睡觉,做小动作,甚至打闹影响课堂纪律,成为老师同学眼中的“坏学生”。在一次课上,他也许是不开心,他没有睡觉也没有做小动作和打闹,似乎在听课。下课后,我找到他,极力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的各种能力和潜力,告诉他他是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绩的,将来会大有作为的。我教给他心理暗示的作用及如何给自己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此后,他课堂表现大有好转,变得有跟读有笔记,后来有作业。每次我都在班级同学面前表扬他。中间有一段时间他又变回原样,好像是故意在考验我,但在我耐心的等待和期盼下,他最终进步了,在接下来的月考中他从班级倒数第一进到倒数十几,不再是老师同学眼中的“坏学生”,而且还在进步,相信他会前途无量的。
六、巧用“鲶鱼效应”,让竞争更激烈
挪威人在海上捕获沙丁鱼后,如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比死鱼高好几倍。只有一只渔船总能成功地带活鱼回港,而船长一直严守着成功的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发现他只不过是多带了一条鲶鱼回港。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能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鲶鱼效应”。
运用这一效应时,我们可以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来对群体起到刺激作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居安思危,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我曾利用插班生的点滴进步和聪明智慧来激励其他学生,如外地学生乙在大一下学期转来时,连42个发音的读写情况都不是很好,班上的同学都有点看不起他。但他肯吃苦,常主动留下来补课。当我公布他第二次月考150分得108分时,教室内掌声震耳。在接下来的历次考试中,他也经常取得优分。在学生、家长面前,我极力表扬他,课后,更严格要求他,班上许多学生都想和他比一比,也有人主动要求做他学习上的“小搭档”。如此一来,班上的学习气氛比以前更浓了。我趁此机会在课堂上融入了更多的竞争活动:个人积分赛、小组综合竞赛(分发言、朗读、表演、守纪等方面)……
应用心理学篇7
一、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
课程教学离不开大纲,它是教与学的出发点,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南。大纲适用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笔者先对本课程的相关国内外教材总结,然后结合本专业实际,拟订真正能把心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与消费行为结合的教学大纲。
1.总结国内本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教材
首先,教材框架不完善、不科学,这就使得学生很难根据教材本身从宏观上形成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次,教材内容陈旧、过时,一些前沿性的相关理论成果和方法没有补充进来。再次,教材的编者大多从事市场营销方向的教学和研究却很少具有心理学背景,这在客观上也造成了教材体系的混乱。最后,教材内容不丰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这大大限制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鉴于此,笔者从本国本专业实际出发并主要参考国外心理学研究者编写的教材,制定了体系相对科学、内容相对丰富、视角相对独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重点在微观曾面探讨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规律)的教学大纲和对应的教案。
2.制订适应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即第1章绪论讲述消费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为个体心理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广告营销中的应用。具体包括第2章消费者的感知觉、第3章消费者的学习和记忆、第4章消费者的决策、第5章消费者的动机与情绪、第6章消费者的态度和第7章消费者的个性。第三部分是组织消费行为,包括第8章组织购买决策和第9章组织购买的影响因素。第四部分论述环境因素对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包括第10章文化与消费行为、第11章社会与消费行为、第12章情境与消费行为。第五部分是市场应用,包括第13章市场细分、第14章品牌及其培育、第16章企业形象及其设计。
二、探索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本课程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配合讲授,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把理论原理与生动的实例紧密结合。这种教法直观、灵活、简单、实用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对知识有具体感性的认识。
2.案例法
案例是为适应教学目标需要,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在对企业和有关部门进行实际调查之后所作的客观书面描述。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采取了首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国内外企业营销案例,再引导学生进行实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的四步法。
3.Seminar
Seminar译为讨论法,是指教师通过定期会见学生并讨论他们的报告或研究成果来指导其学习。由于时间和精力限制,笔者在这里借鉴并适当修改了这一方法,通过让一小组学生阅读某一主题的研究报告,与他们讨论前人研究报告所探讨的问题和前人如何解决此问题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这一方法重在训练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4.科研训练法
科研训练法,即让学生从查阅文献或从实际生活出发――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解决问题――撰写小论文这一步骤进行科研能力的训练。通过这些训练,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并检验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同时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为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和开拓创新能力的新型心理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本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
结合教学效果,本课程的教学按照以上思路基本达到培养面向应用型的心理学人才目的。然而,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演示法需搜集的***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要求更加形象地说明相关的理论和原理。案例法在实施过程中需学生积极地参与防止冷场,同时又要防止讨论过于激烈而无法控制局面。科研训练法需要把握研究计划指定的方向。
总之,笔者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了相对适合心理学专业的《消费心理学》教学大纲和方法,通过不断完善教学大纲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相信一定会探索出适合应用心理学专业要求的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Schiffman, L.G., Kanuk, L. L. Consumer Behavior [M].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4
[2]王策三:教学论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宝臣等:课堂教学艺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
[5]梁祖晨 王 耀:管理案例教学法对推动高校教改的积极意义 [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4(5),103~104
[6]冷余生:从讲授为主到自学为主――论我国大学教学方法的历史性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1996,17(2),59~65
[7]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马启民:seminar教学范式的结构、功能、特征及其对中国大学文科教学的启示 [J].比较教育研究, 2003,21 (2),20~23
应用心理学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中职学生;自我管理
前言
长久以来,中职学校由于学生学习能力较低、心理素质尚未健全等因素影响,虽然中职院校一直将学生管理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上,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能够提升中职学生管理水平,推动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管理人员开始相继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入手,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一、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方法简单,过分强调学生消极情绪
在大部分中职学校管理工作者眼中,学生品行要是十分恶劣,管理难度也就显著提升。所以,管理工作者在管理学生过程中,经常秉持着“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观点。一旦学生在做出错误事情之后,管理工作者也基本上采取批评及责备形式。部分中职学校为了的杜绝学生做出错事,甚至采取***事化管理模式,这种做法虽然看起来取得了良好成果,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平静之后存在的隐患。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人员应该将关注重点放在学生“优点”上面,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欣赏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价值都会得到提升。中职学生尚未形成完善人生观及价值观,一旦过分关注及强调其存在的缺点,就会容易造成学生忽视主观情绪变化,影响学生形成良好品质。
(二)评价标准单一,影响学生多元化发展
大部分中职学校管理人员将关注重点放在了学校发展及学生健康方面。所以,大学生学校对校园事故的出现都十分担心。正式由于在这种理念之下,学校都希望培养出听话的学生。积极心理学认为,学校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品质上,也即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公民、职业品德,符合企业对人才要求。但是学校所应用的评价标准和现实需求之间都存在较大差距,还是以传统标准衡量学生,也就是首要关注学生学校成绩,品德经常错误被认定为老实、听话。
(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影响根深蒂固
一般情况下,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并且也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经常会遇到各种烦恼,例如人格、意志力等。所以,在必要心理教育指导情况下,大部分中职学校所具有的心理学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心理咨询室无法发挥出自身作用,或者是将心理咨询看成学生管理手段。
二、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中应用
(一)转变观念,树立积极向上意识,构建多元化评估体系
按照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疾病模型,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都属于问题性学生,对其开展教育就是为了防止该类学生再次出现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学生自身的优点上面,并不是仅仅强调学生存在的缺点,至少认为优点和缺点同等重要,进而挖掘学生身上所存在的潜在价值。想要做到这样,中职学校管理人员及教师就应该转变自身观念,摆脱传统疾病模型所造成的影响,构建健康模型理念。中职学校在转变观念的情况之下,还应该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与转变之后的观念相吻合,采取动态及发展眼光评估每一个学生,保证可以对学生个性化评价,让学习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也可以在多元化评价体系中,获得自信及自尊,并且找到自身感兴趣的事情。
(二)开设专门的积极心理教育课程
学生品质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借助相关游戏活动实现。所以,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中应用,取得取得良好效果。1、设置专门积极心理学课程就以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幸福能力观”来说,心理教育课程就可以以此作为课程主题,并且为其配备完善心理训练课程,例如交往体验、情绪控制等,加强学生对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理解程度,并且会将自身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应用到心理品质上面。2、在学校教育活动渗透积极心理学知识团委在日常学生会活动及班级活动中,可以针对性向学生渗透积极心理学方面知识,梳理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简而言之,中职学校在所开展的多样化教育活动中,都应该在潜移默化状态下渗透积极心理学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身心意志,提高学生实践技能。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教学活动是学校主要开展的活动,从教学活动角度开展学生自我管理,对学生品质培养,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1)教学内容积极、健康积极心理学十分关注对积极情绪及人格特点体验,探索积极心理学研究过程。因此,中职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都应该尽可能表现出“积极”这个特征,符合足学生对积极心理需求,调动学生对积极心理学关注度,让学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感受积极、健康品质,可以充满自信心应对今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生命只有在拥有春天之后,才可以带领另一个生命拥有春天。所以,教师在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之前,自身就必须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这样才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自身积极心理,带领学生具有积极心理。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应用积极词汇数量,例如尊重、分享等,发挥出自身在教育上的作用,为学生树立积极心理营造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状态下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理。4、班主任尽可能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班级管理俗话说的好,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句话充分体现出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是班主任。积极心理学认为,人要是可以长期在积极环境下生存,自身行为举止及品质都可以发生改变。这就需要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中,尽可能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文化氛围。首先,班主任在编制规章制度时,应该尽可能做到积极向上;其次,班主任积极创新班级管理形式,从传统考试分数理念中摆脱出来,全方面对学生评估,充分认可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中的成果,让学生感觉到自身被尊重,进而不断进取,尝试到成功喜悦;最后,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尽可能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等优秀品质,通过良好性格、顽强意志、稳定情绪等影响学生,在学生在潜移默化状态下感受积极心理学。5、社会、家庭、学生一同对学生管理积极心理学认为,从注重学生理论水平应该转变到注重学生公共品质上面。学生在形成群体品质之后,周围同学也会受到影响,同时家庭、社会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所以,中职学校在对学生管理过程中,需要形成良好教育网络,也就是社会、家庭、学校一同努力,正确认识到社会及家庭因素对学生身心发展造成的影响,尽可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影响因素,并且将其转变为自身品质。与此同时,中职学校也承担着向家长讲解积极心理学的责任,积极和家长之间沟通交流。简而言之,中职学校应该调动自身资源,开展积极心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
结论;
学生自我管理作为中职学校管理工作最高境界,想要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目标,积极心理学可以为其提供良好发展方向。笔者在对积极心理学在中职学生自我管理的应用研究之后发现,积极心理学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处于积极向上环境下成长,进而从观念及课程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崔元慧.民办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4).
应用心理学篇9
心理学高校学生管理面对新时期、新阶段的诸多挑战,如何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积极有效地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成为摆在高校学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生管理队伍,是深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治教育工作的关键之一。工作中,高校学生工作者常常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讲究工作方式,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巧用心理学做好教育辅导工作,开创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包括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根据***第十六号文,辅导员的角色是***治辅导员。基本上可以把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分为思想***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日常事务管理三个部分。我们认为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治教育;组织建立完善的班集体;协调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质量;组织学生的课外活动;指导本班共青团、***员和班委会的工作;关心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工作和学会学习以及指导学生实习和就业等。
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按人类需要水平的高低排列成由低级到高级的五个需要层次。
1.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本需要。
2.安全需要。是在满足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出现的如躲避危险的需要,防御侵袭的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如社交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对友谊、情感和爱的需要等,当生理和安全需要基本满足后,社会需要就成为强烈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一方面指需要别人的尊重、赞许和对自己工作成绩的认可,需要威望与名誉,另一方面指需要有成就、有实力、有价值感,对环境有施加影响的能力。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使人充满自信,体会到自己生存的价值。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们希望自己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个人的理想与抱负,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每个学生由于自己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现在急切需要满足的需要也不同,比如对于家庭贫困的学生,也有可能他们目前最需要满足的是经济需要,这个时候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执行者辅导员可以考虑在生活上给予这个学生最大的帮助,贫苦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机会。对于单亲家庭的学生,尤其是孤儿,对于他们来讲,最需要满足的可能是爱与归属的需要,作为辅导员要从言语上行动上关心这类同学,让他们能感受到亲人的温暖,感受到爱。对于自卑的同学,对于他们最需要满足的有可能是尊重的需要,对于这一类学生,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通过一些活动让他们获得尊重的需要。
对于这些需要都基本得到满足的学生,对他们来讲,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能是他们最需要满足的需要,这个时候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为他们提供机会,比如做班干部、学生会干部、社团干部等给他们机会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学生工作者在工作中,努力做到让每一位学生的主要需要都得到满足,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 给其以被尊重的感觉;同时做到热情、真诚,给学生以被爱的感觉,让每个学生在班级里体会到归属感,给学生以积极的关注,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情感和处境,并把自己对学生的理解和支持表达出来,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这样不仅有助于辅导员发现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心理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一些心理问题,并且在辅导员于学生良好关系的基础上,也有利于形成一个团结、友爱和积极的班级氛围,在这样一个班级氛围中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爱,也在这样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才能得到满足,潜能才能得到最大的开发,学生管理工作也能更人性化。
四、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基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大部分都取决于先前行为的后果,而先前行为的后果起到激励作用,这就是强化的作用。所谓强化,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奖励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以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比如,学生出现了学校引导的或者鼓励的行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及时给予学生正强化,这样就能促使学生该行为出现的频率和次数。
负强化,又称惩罚。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以否定。如果学生能按校规校纪的要求行动,就可减少或消除令人不愉快的处境,从而能增大学生符合要求的行为继续出现的可能性。例如,学生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校纪校规班纪教育,不遵守学校纪律,就要受到批评,甚至受到处分,于是学生为了避免此种不期望的结果,而遵守学校纪律,不出现违犯校纪校规的行为。
强化的主要功能,就是按照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对人的行为予以导向,并加以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通过行为的后果反馈给行为主体这种间接方式来实现的。人们可根据反馈的信息,主动适应环境刺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就可以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强化。
首先,要多用正强化,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尽量设立一些能鼓舞学生的目标,在学生达到目标任务后,结合学生所处的需要层次,给予学生适当的正强化,这样才能最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激发学生的动力。
应用心理学篇10
1.激发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行为的内在动力。但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不会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激发和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生学习物理学的目的就是系统地掌握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从事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物理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通过了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任务,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应用反馈机制,强化学习动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败,作业准确率的高低,考试成绩的优劣,以及学习认真与否均属于学习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反馈信息实时地对学生进行正确高效的评价,让学生了解学习方面的进步、进展和所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的方面,教师也可以了解有关学生的掌握的情况,并对之进行分析评估,进而调整教学计划和学习策略,最终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这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常起到激励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在学生间开展学习竞赛,可以以个人、小组或者班级为单位。青少年大都争强好胜,开展一些学习竞赛,以竞赛名次为诱因,可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趋力和交往内趋力,提高学习动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
2.提高学生的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物理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力学、电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核物理学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小到行车走路,大到飞机飞船,可以说,物理的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充分挖掘日常生活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十分有益。比如在野外听到的山谷的回声现象,商店里玻璃制品晶莹剔透的反射折射现象。另外让学生多动手实验也是培养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每一个物理规律、物理发现、物理发明,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的。将物理情境融入平时的动手实验中,往往能化抽象为具象、变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浓厚的兴趣,如果老师对学生这些方面的积极性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并使之与该门课程建立某些联系,比如,化学、数学和物理有很多共同的基础知识和一些类似的研究规律,让喜欢化学和数学的学生喜欢上物理是完全有可能的。
3.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榜样这一价值载体的人格形象,激励和引导学习者自我内化榜样精神品质,生成自我道德人格和创新行为方式的一种教育活动。榜样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此作了充分的论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可以介绍一些著名的物理学家的事迹,在物理这个庞大的科学领域出现了众多的优秀的科学大家,他们在科学研究上求真求实,勇于探索真理。在生活上他们的表现也同样可钦可佩。这些卓越人物拥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人格魅力,我们可以历数出许许多多物理家的感人事迹,比如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名言是:“我姓钱,但我不爱钱。”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道出这位爱国科学家的伟大志向。他们创造的丰功伟绩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学生的模仿能力强,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好的榜样,见诸行动,这是教育的重要任务。
4.学习信心
心理学家对自信的定义有很多,得到公认的表述是:“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自信是保证学习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学生成绩差的原因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由于缺乏自信心,学业成绩与自信心的相关系数r=0.49。有的学生觉得物理好学,分析问题积极,思路开阔,而有的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做题时常常没有思路,觉得自己不行,不是学习的料。根据学习体会,我认为学习过程缺乏自信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物理是一个理解性很强、逻辑推理严密的学科,只有理解概念、掌握规律,才能有较强的推理能力,且常常不能立即收到效果,甚至花了很长时间思考也没什么收获。这样让很多人产生泄气的情绪,进而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畏惧消极的态度,最后影响了物理的学习。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暂时遇到一些困难就开始怀疑自己。面对浩瀚深邃的知识海洋,面对一个暂时解决不了的知识盲点或者难题,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特别是自信至关重要。当然只有自信是不够的,有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毅力也同样重要。
新课改下的新课堂,跟传统的教学有很大区别,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多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适时地对教学作出调整,创设一个宽松、活泼的教学环境,形成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老师悉心培养,学生愉快接受的良好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陈录生,马剑侠.心理学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