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课件篇1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 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名句导入,引出课文主要人物之一——孔子,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若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
(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设计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把文章读通读顺尤为重要。本环节按照“试读—范读—指导朗读—练读”的步骤进行,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 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2.检查学习效果,出示课件:
(1)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l 问其故。
l 及日中则如盘盂。
l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l 孰为汝多知乎?
l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l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l 孰为汝多知乎?
3.理解全文的意思。
4.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l 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l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l 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争论的问题:
人物
观点
依据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填上表。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儿甲小儿乙
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较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设计意***】两个小孩的观点是什么?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这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更是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圈点勾画,渗透着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只是点拨,做一个引领者,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找到了两个小儿各自的观点,知道他们不同观点的依据,明白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结论不一样的道理。
四、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阅读主题丛书《日近长安远》
1.学生借助注释及译文默读《日近长安远》
2.完成下表。
问题:
观点
依据
3. 晋明帝为什么两次回答不一样?(考很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说远是从客观考虑,说近是从个人情感角度考虑。晋明帝对京都思念却无法回归,太阳还可以看见,但京都却无法亲近。
三、板书
板书设计一: 日初 盘盂 日初远 日中 车盖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日初 沧沧凉凉
板书设计二: 两小儿辩日 一儿 近(大) 远(小) 一儿 远(凉) 近(热)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教案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说说你了解的孔子
(学生交流,教师以课件进行补充)
2.咱们学过孔子的哪些名言?
(回顾孔子名言)
3.就是这样一位学识渊博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却被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给难倒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辩”
师:注意观察这个“辩”,它的中间部分是什么?和他的意思有什么联系?
2.对于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3.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读通,解意,悟理,背诵)
三、读文
1.同桌之间互读课文,互相听听对方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配乐朗读
3.指导学生读好关键字,读出停顿和韵律
四、解意
1.谁能以一句话概括这篇古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孔子不能决也”
(1)“决”是什么意思?
(2)让孔子不能决断的事是什么?(两小儿辩斗)
3.什么是辩斗?辩斗需要什么?(观点和理由)
4.在文中用“______”画出两小儿的观点,“~~~~~~”画出两小儿的理由。
5.学生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1)小儿甲:日初近,日中远
小儿乙:日初远,日中近
(2)***片辅助理解“车盖”和“盘盂”的区别
创设情境辅助理解“沧沧凉凉”和“探汤”的区别
(3)引导学生带动作读两小儿辩驳的理由,注意读出对比
五、辩斗
1.两小儿说的是不是事实?(是)
2.可他们各执一词,各有各的理由,谁又说服不了谁,就要据理力争,用文中的话就叫做——辩斗
3.同桌之间互相辩斗
4.指名上台演示,指导学生加入一定的神态、动作加强语气
5.全班分两组进行辩斗
六、悟理
1.就在他们俩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时,谁来了?他有结论吗?
2.“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什么态度?
3.体会两小儿的“笑”是怎样的笑?
4.孔子为何不下结论,引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生再次齐读。
5.你佩服这两个小孩吗?理由?(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善思好问)
6.引导:孔子“不能决”是一种智慧,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善思好问也是一种智慧。
七、拓展
1.两小儿争论的是一个古老而有趣的问题,孔子回答不出,假设两小儿请教的不是孔子,而是你呢?你该如何回答他们?
2.补充相关常识
(1)远者小而近者大”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
是视觉误差、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显得小了。
(2)“近者热而远者凉”中午气温高,是否此时的太阳教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不是)
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3. 面对两小儿的嘲笑,孔子又会怎么想、怎么回答呢?请你写一写。你可以用白话文来写,那就用“孔子说”开头;如果你对文言文感兴趣,你也可以模仿文言文的语气写,那就用“孔子曰”开头。
4. 拓展阅读
《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这本书的内容为神话传说,全书共虚构了十五个神话故事,像《愚公移山》《夸父追日》等都出自于此,每个故事的形式以问答的方式呈现。这些玄幻的故事并不是的故弄玄虚,而是告诉人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不应用固执、传统的思维禁锢人们的思想,从而开拓人们的思想。
八、板书
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日初 日中
小儿甲 近(车盖) 远(盘盂)
孔子不能决也
小儿乙 远(沧沧凉凉) 近(探汤)
两小儿辩日课件篇2
一、整合资源,去芜存菁
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主要立足于城市,距离农村学生的生活较远。在长期的品社教学中,教师们也已经有这样的认识:道德生活是儿童自由自觉地生活,而不是刻板的、僵化的符合外部规范的生活。因此,生活是道德形成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我们不能拿城市的高楼大厦来向农村的学生讲家乡的变化,对农村的孩子来讲就像隔靴搔痒。农村有广大的天地,可以选择合适的资源进入课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地区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学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国家和地区的一些重要事件或突发事件等,也是需要教师关注并加以整理、开发的资源。”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爱护我们的家居环境”一课,我把村里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呈现在课堂上,一下子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引发了他们的道德思考。当然,在处理农村的课程资源,我们也不是完全摒弃城市的课程资源,也不是目光狭隘的想让农村的学生眼看脚下,我们知道现在的晋江农村也不是偏僻保守的地方,经济也相当比较发达,只是希望农村的学生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也能认识城市,知道生活的多元。
二、调查采访,避免盲目
调查采访是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方式,如果在品社教学中,调查采访都得由教师组织带队,这是不现实的。可是如果让学生自己走出校门、家门去调查采访,也存在一定不安全的因素。因此,在农村教师可以采取的方法是让家长配合学生进行调查采访,或者直接把家长当成一种资源。如我们正在做一个课题“开发瓷都资源 优化品社教学”,我们学校的学生三分之二是外来工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主要在瓷砖厂工作。我们在上四年级上册“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一课时,我了解到全部45名学生有36位学生的家长从事的是与瓷砖相关的工作,于是我除了让学生采访了学校的保安、食堂的阿姨,还让他们更多地采访自己的父母,让他们感受父母从事瓷砖行业工作的不易,知道我镇之所以成为“全国陶瓷重镇”与父母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从而产生尊重劳动者的情感。这样的采访更具实效性。
三、体验学习,易于操作
从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拍摄了许多视频,制作了容量庞大的课件,这对课堂教学当然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是这样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需要技术支撑,在平时常态的品社教学中显然没办法做到。这时教师就可以多采用体验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体验学习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走近残疾人”一课时,我设计了“盲人走路”和“哑巴问路”两个体验活动,让学生懂得看似简单的事情对残疾人来说其实非常不易,从而对他们产生同情心,并继而去帮助他们。
四、角色表演,简单高效
品德和社会教学课堂再现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情感。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我们如果没有办法出示色彩艳丽的视频吸引学生,让他们进入相应的情境,那么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简单的表演进入情境。如在教学四年级的“远离陋习”一课时,学生就表演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小兵生病了,肚子痛得他直叫,小兵妈妈赶紧要把他送到医院,而小兵奶奶却着急地拿出香炉灰,泡了一碗说喝下就会好的。学生通过简单的情境,很自然地进入了课堂。在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表演,呈现学生讨论的话题,把生活中的场景在课堂上再现。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买卖中的道德”一课时,让学生扮演卖假药的商人,通过再现这个角色,引出他们讨论的问题。通过角色扮演创设情境,能在教学中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课堂辩论,精简形式
我们看到现在的品社课堂,教师主宰,儿童被动活动的现象严重。也看到在课堂上,重表面形式,重轰动效应,赶时髦、追风潮等背离品德与社会学科本质的形式化、功利化倾向,不了解儿童,不能从儿童现有的思想发展水平出发设计教学。其实,在众多的教学形式中,辩论是较为便捷的而且也是能体现儿童思想的一种教学形式。“真理越辩越明,是非越辩越清。”辩论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中心论题,通过课堂辩论,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品社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激起他们辩论兴趣的话题。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怎样看电视”一课,我设计了一场这样的小辩论,正方辩题是:观看电视节目好,反方辩题是:观看电视节目不好。通过辩论,使学生理解了观看有益的电视节目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但长时间看电视会使身体得不到休息而影响学习,容易近视,甚至会得“电视病”。这样的学习方式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说教的枯燥,可以说是真正高效低成本的教学。
两小儿辩日课件篇3
单亲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最怕陷入或孤僻、压抑,或偏执、狂躁,或缺乏自信、自悲自怜,或盲目自大、无所顾忌等心境。如何培育其良好的性格,使之保持平和、健康的心态,以面对未来的社会,是我十年来戮力追求的。无论生活中有多少艰辛、工作中有多少烦恼,我在女儿面前从来都保持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带给她的永远是真诚、热情和大度,极少指责、批评。我们既是父女,更是朋友和伙伴。我总是努力营造出乎实、祥和的家庭氛围,使之在温馨、和睦的环境中,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会自爱、建立自信、了解社会、品味生活。但是,在对女儿的培育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家长与孩子所喜爱和崇拜的老师相比较,作用有时是很有限的。
从女儿一岁半去幼儿园到上初中一年级,曾为她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有十几位之多。女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们老师说的”,可见,老师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老师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表现出的个性特征和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在面对个别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更是深刻、长久的。
记得在女儿小学一年级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这天,女儿从学校回家后,一反平日的喜笑颜开,变得呆板无神。为了弄清原委,我就采用我们惯常的方式与她聊天,先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待她情绪平静后再渐入主题。原来,她“主动”拿了讲台桌上的小印章,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印上了小红花。这对于爱学习,渴望表扬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讲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她的班主任得知后,不是从正面引导,而是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她“品质不好”,“小小年纪就会偷东西”……最后,女儿哽咽着、仰起满是泪痕的小脸儿问我:“爸爸,你不是说我和其他小朋友都是一样的吗?(平等的)那老师为什么只给别的小朋友印小红花,而不给我印呢?我作业也全对了。”我无言以对。这件事,给女儿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当然,在女儿上学的几年中,这类老师只占极少数,大多数老师是亲切的、明理的、受人敬佩的。
那是女儿上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一件事儿。
思品课老师为了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生能力,举办了一次辩论赛。赛前,老师让学生们自由竞争主持人(1个名额)、正方选手(4个名额)和反方选手(4个名额)。全班报名竞争主持人者共8人,竞争正反方选手者共20人。
女儿回家后,小心翼翼地对我说:“爸爸,我报名竞争主持人了,您说我成吗?”听了女儿的话,我知道,她从电视中、各种活动中看到的小主持人太多了,他们都是那么大方得体、受人羡慕,她是多么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端庄、大方、受人瞩目的小主持人呀!但是我也知道,女儿在大庭广众之下,尤其在紧张的时候会说不出话来,甚至会掉眼泪。这次她竞争的角色是去主持一个随时可能出现“意外”的辩论会,我为女儿去挑战这个“角色”捏着一把汗。但我也为女儿的勇气所感动,鼓励她说:“你能成!耐心等老师的信儿吧。”
两天后,女儿还没进门,我就听见了那快乐得像小鸟般的声音:“爸爸,爸爸,我要当主持人了!哇赛,我要当主持人了!”我也为之一振:“真的?”“真的。”女儿说,“今天课间操时,李老师把我叫到她办公室,说她真没想到我有勇气竞争主持人,说我平常上课发言都轻声轻语的,她问我行嘛,我说凑合试一试呗,您要觉得我不行就算了。您猜,李老师说什么,李老师说,我这回还就觉得你行了。因为同学们会觉得很吃惊,会很认真地听你主持,而且你成功了,同学们会很佩服你,你好好准备吧。噢――噢――,李老师万岁!”女儿的快乐感染了我,我也想欢呼“李老师万岁”。
两周后,辩论会结束了,女儿又报来了佳讯:“爸爸,今天的辩论会结束时,李老师说,此次辩论,大会主持人准备得最充分,表现得最出色,还让同学们为今天的辩论之‘最’祝贺呢。最后李老师还说,谢谢姚莉莉!”
辩论会结束了,然而,留给女儿的,我想,是一个未完的、充满希望的人生……
去年我女儿上初中了。那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女儿当上了401宿舍的首任宿舍长。她高兴极了。可是有一天,女儿回来,我见她满脸的不高兴。我问她怎么了。她说:“我们学校要求晚上9:30必须关灯,熄灯后不许说话,可是昨天我们宿舍有一个同学熄灯后还继续说话,我就拉亮灯,跟她说:‘你别说了。’她不但不听,还说我‘假积极’、‘假正经’。今天,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老师,本以为老师会批评她,表扬我,可是老师既没有批评她,也没有表扬我,我觉得心里不痛快。”听了女儿的诉说,我没有马上表态,只是对她说:“这点儿事情不算什么,你也有不对的地方嘛。”她不理会。为了调节她的情绪,我带她到郊外玩了一趟。
一周后,女儿又回家了,一进门,她就对我说:“好了!问题解决了,是我错了。”我有些纳闷。她接着说:“周一我刚到学校,班主任就找到我。先表扬我,说我对班里的工作很负责、很认真。我高兴了。接着老师又说:‘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熄灯后不许说话是学校的规定,可是也要看说什么话,说的声音有多大。据我所知,你们宿舍的那位同学,熄灯后只是问同学明天上什么课,而且声音不是很大。遇到这种情况,作为宿舍长,你完全可以小声告诉她明天上什么课,再提醒她别说话了。而你却把灯打开,还大声批评她,你足不是也不太正确呢?熄灯又开灯,说话声音很大……’最后老师又鼓励我要继续大胆、负责地工作。我心里服了。正在这时,那位同学进来了,她主动和我打了招呼,我也冲她笑了笑,我俩跟没事儿似的,您说我能不高兴吗?”
我真为女儿感到高兴。同时也打心眼儿里佩服女儿的班主任。
两小儿辩日课件篇4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学识渊博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小儿辩日》中,面对两个孩子争论不休的问题:太阳到底什么时候离人们近,什么时候离人们远,孔子无法判断,因为当时的社会与如今相比科技十分落后,别说是天文望远镜了,连放大镜都没有诞生,根本没有一个人能解答。所以,当时孔子面临两个选择:第一,胡乱说一个可信的结论蒙骗孩子,以至于不用面对当孩子发现自己知识有限受到嘲笑;第二,虚心诚实地坦白自己无法回答这个问题,遭到孩子们嘲笑。可要知道,这件事一旦世人皆知,孔子的一世英名可能不复存在,让人们纷纷议论,嘲笑孔子原来也不是学文十分渊博。而孔子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本。也许仅仅因为一次你的不诚实,失去了朋友,失去了身边一切人的信任,被孤立,被冷落,被讨厌,所以诚实不容小觑。一则故事也让我们都明白了诚实地重要。
在一个课堂上,一位老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介绍着祖国的海产。忽然,有个学生请教老师对大小黄鱼的区别。老师一下子哑了,她其实并不知道,却又不敢承认,嘟囔了半天,道:“大的叫大黄鱼,小的叫小黄鱼。”不料,教室一阵哄堂大笑。原来就在书本上也记载着一个小故事,说是有位地理老师也是碰到学生问这个问题,她也不知道,后经多方面调查,请教内行,终于明白区别在于鳞片大小与尾柄长短。最终,这位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也借此教育了学生。
懂便懂,不懂便不懂,这才是明智的智慧的做法,不懂时也不用担心受到嘲讽,只要对不懂的问题去不断探索,如《两小儿辩日》中的两个孩子竟为太阳不同时间与人们的距离争论不休,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而且都经过仔细观察,有理有据,振振有词,理直气壮,言之凿凿。
两小儿辩日课件篇5
立志学医 终选哈佛
“看上”邓菲斯的6所大学中,前4所大学分别排名全美第一、第二、第四和第七,后两所排名全美第十和全美第二十三名,都是美国顶尖名校。经过反复比较,邓菲斯最终选择了哈佛大学。去年9月,他人读该校,在那里完成生物和医学预科专业四年的学习。
父亲邓兵说,邓菲斯希望将来能成为一个生物学家或医生,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在开学前的一段时间,邓菲斯也未闲着,通过选拔,他应聘到一家医学研究所打暑期工,兼做一点研究工作,月薪近2000美元。
神童也曾厌学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邓菲斯已小有名气,曾多次接受当地媒体的采访。
小学二年级,他以过人才智考入美国“天才儿童班”。初中,参加入学考试(SAT),他获得1500分(当时的满分为1600分)的优异成绩。初中升高中,他考入全美排名第一的汤姆斯杰弗逊科技高中。
邓菲斯的父母都是地道的武汉人。父亲邓兵,1986年赴美留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母亲孙红曾任教于江汉大学。邓家是教育世家,一家四人均从事过教育工作,邓菲斯的爷爷邓铁生,在武汉市从事教育行***管理工作,奶奶周孝梅曾执教于华师一附中和华中师大。
邓菲斯的姑姑邓红是武汉的一名公务员。据她介绍,侄儿邓菲斯1990年出生于美国,五岁时曾经和妈妈一起回到武汉。小菲斯特别聪明,但也很调皮,家人想让他在武汉先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但菲斯回到武汉学习后,出现明显的厌学情绪。3个多月后,孙红带着儿子重返美国。
中文非学不可
邓菲斯的爸爸邓兵说,对于儿子的教育,夫妻俩并没有刻意用心地引导和培养,孩子想学什么,完全由他自己作主。
从小到大,父母只有一件事没依着邓菲斯,那就是上中文培训学校。邓菲斯的中文培训一直未曾间断,虽然他也曾有过抵触情绪,觉得利用课余时间系统学习中文有点困难。但这是父母惟一的强行要求。父亲笑称,虽然儿子的口语不那么利索,但日常交流已足够。
据家人介绍,中学阶段,邓菲斯参与了一些全美大赛,如英特尔(Intel)科学才能选拔赛、全美西门子科学数学技术竞赛、美国奥林匹克生物竞赛等各项赛事,都是他自己要求,自己找渠道参与。“他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然后进行很好的自我教育,家长反而很省心。”
辩论高手多才又多艺
2007年4月14目,全美有44.6万人参加美国大学入学考试(ACT考试),弗吉尼亚州有3000考生报名参加。
作为全美85个满分考生之一、弗吉尼亚州惟一的满分得主,邓菲斯在接受当地报纸《sun Gazette》采访时说:“太多的学生沉迷于考试分数,因为它对于大学招生而言,是最容易的可控因素。”邓菲斯称,“如果获得的是地区或全美辩论比赛冠***和某项科技活动竞赛的冠***,我会感到更高兴。”
姑姑邓红说,侄儿从小就有很多爱好,才华出众。在汤姆斯杰弗逊科技高中,邓菲斯一直担任高中辩论队主辩成员,并创立了学校的公众讲坛辩论队,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全国辩论比赛。辩论是好手,对医学感兴趣,邓菲斯还是小提琴和游泳高手。“孩子很***,我们很少为他操心。”邓兵说。此外,他还担任过校学刊主编、校生物技术俱乐部会长、校神经生物协会财务主管等职务。
高中三年,邓菲斯在当地医院累计做了130个小时的义工,连续两年夏季被选到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NIH)的国家过敏和疾病传染研究所研究实习。
高分未必上名校
邓兵说,在美国,孩子能否上好大学,不仅仅取决于高考分数,一定要看综合素质。据称,美国名牌大学在录取学生时,除了看重学生的平均成绩(GPA)和老师的推荐信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课外活动。
两小儿辩日课件篇6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效果
【中***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45-02
一、回归生活,增强学生参与感
怎样才能提高品德课堂学生的参与感呢?
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少年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社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我平时在教学中先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然后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例如教学山美版三年级上册《我当小管家》一课时,让学生先回家体验生活,课前设计了三个活动。1.给爸妈准备一周的早饭,2.承担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一周,3.观察记录爸爸妈妈一天做了哪些事(观察记录卡)。学生体验后大家课上交流感受,让孩子知道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和为孩子操碎了的心。懂得作为家庭的一员,要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和爸妈一起分担家务,养成对父母、家庭和自己生活的初步责任感。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回归生活,在孩子的体验中已经润物细无声地进行了品德课的教学,而且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活动多样, 增强学生体验感
品德学科与主学科不同的就是更侧重于情感的体验教学,过程的体验更重于结果。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执行者,这种教学形式时间长了学生就会有疲倦感。而这门课程的自身特色在更大程度上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做法,改变自己的角色。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通过一次次地教学,也不再是一位至高无上、不可侵犯的老师了,而是一位能与孩子一块儿活动、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的好朋友。例如在教学中我比较常用的课堂活动有:
1.小演员进课堂
在品社课中,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行为习惯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表演,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其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很多课都涉及到的好习惯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表演出好的习惯和坏的习惯。让大家看完后进行评价,达到教学目的。这样在评演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2.小老师进课堂
在一些教学中学生当老师讲解的方法屡试不爽,既能锻炼小老师的能力,又能吸引听课孩子的眼球,所以这种方法在品德课上也很实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我在教学《天堑变通途》这一课时,一个小组的学生展示了我们身边的交通工具后,他们直接可以像老师那样对在坐的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去北京旅游你会选择哪种交通方式?为什么?”学生们一问一答,老师仿佛成了观众,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教学变得潜移默化。
3.小辩手进课堂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针博引,唇***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例如《放眼看交通》一课我就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既然交通发展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多不便,那我们就把交通工具抛弃算了,行吗?”全班同学都参与了正方和反方激烈的辩论,最后大家都对使用交通工具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教学效果非常好。
4.微视频进课堂
近几年微视频已经被大家广泛接受和使用,在我的品德课上它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年级的教学中微视频可以反转课堂,讲解知识点。例如五年级《卢沟桥上的***声》一课,我就制作了《我们不应忘记》的微视频,讲解了七七事变的真相,让学生记住了抗日战争开始的时间,了解了日***侵华的暴行,看到了我们全民族反抗的大事件。8分钟的视频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却很多,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课程整合, 增加德育资源
两小儿辩日课件篇7
关键词:小学口语交际教学 实践 体会
现代语言学认为,口语交际就是交际双方为了特定的目的,运用口头语言和适当的表达方式进行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所以说,口语交际不同于简单的听话、说话,其教学方法自然不能沿袭过去“听话、说话”的教学方法,应在原先“听话、说话”的教学基础上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探索出新方法。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尝试通过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生活入手,激发学习兴趣
口语是人类社会应用最广泛、最有实效的交际工具。如果没有较高的口语水平,没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很难适应社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就存在频繁的口语交际行为。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交际机会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新课标”指出:“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语文教育专家崔峦先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一文中也指出:“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从生活入手指导口语交际教学,可以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降低教学坡度,使学生认为“口语交际”并不是一件难事,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有一次,我以班上一位女生穿了一件新衣服为题要求同学们与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学生踊跃参与,积极性高涨。例如其中一段对话――
生甲:你的衣服真漂亮
生乙(女生):是的。颜色鲜艳,纹饰精美。我很喜欢。
生甲:一定花了不少钱吧?
生乙:是的,求我妈妈花了三百多元才买下来的。
生甲:我不会买价钱太贵的衣服,我也舍不得穿这样贵的衣服,我不能因为赶时髦而去乱花父母的钱。
生乙:谢谢你的提醒。我会记住你的话。
对话后,我再要求学生用“要不要因为赶时髦而去乱花父母的钱”为题进行辩论。学生的发言,教师的鼓励,使教室里一下子掀起了辩论高潮,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起来。
二、创设交际情境,营造互动氛围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所以,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其中,教师和学生是互动的,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是互动的。美好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情不自禁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能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口语交际的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创设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情境。
如何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呢?下面是于永正老师的一个课例――
于老师一走进课堂,便对小朋友说:“这节课我来画几朵美丽的,小朋友一边看一边练习说话,好吗?”说着,便伸手去拿彩色粉笔。可是粉笔盒里没彩色粉笔了,于是他很抱歉地对小朋友说:“真是对不起,老师太粗心,忘带彩色粉笔了,这怎么办呢?”老师的话音刚落,小朋友便七嘴八舌地帮助出主意:“去借”“去向一1班的李老师借”“可是怎么借呢?该向李老师说些什么呢?怎么说?”这样于老师就把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引导自由发挥,培养口语技能
口语技能不仅仅是口头语言表达问题,也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和青少年语言发展的水平是衡量他们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尺。因为人的智力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正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小学生已有一定的口头语言水平,教师应注意用普通话来规范他们的口语,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他们自由发挥,随时帮助他们纠正语病,并要求他们说话完整。“新课标”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现行教材编排了一些口语交际练习项目,其中有你问我答的“记者采访”式,你争我辩的辩论式,课文内容表演式,即兴演讲式等等。如“辩论”口语交际练习,我先讲了一个故事,要求学生听清,听懂――
一位老人找医院司药员,发生了一场辩论。
老人:同志,这药你给拿错了!
司药员:什么?你瞎眼啦!
老人:先别骂人,你看看,药方上写的“养心安神丸”,你怎么拿给我“补肾丸”呢?
司药员:……
老人:同志,以后认真点,发错了药会害人的!
司药员:吃坏了我坐牢,关你屁事!
讲完故事,我要求学生就司药员态度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辩论后再帮助他们总结,肯定正确的观点。通过辩论,学生自由发挥,提高了口语交际技能。
四、养成良好习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还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包括思想的、道德的、情感的,并广泛地吸取知识的养料,自觉地培养有关的各种能力。“新课标”指出:“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应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到各科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平时的锻炼、培养,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小时候养成的良好习惯,可以享用一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能力说到底是一种习惯。好的习惯养成要从小抓起,要从一点一滴起步,通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不能一蹴而就。
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自然的环境里通过语言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这叫作“习得”;另一种是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正规学习,这叫作“学得”。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口语交际活动,是与解决自己的生活和交际需要,认识世界的迫切愿望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口头语言,可以形成习惯,积累经验,并内化为能力。两种途径结合起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两小儿辩日课件篇8
浙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按照道德学习规律,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依据经验累积程序而编写。教材亮点之一是融入国家意识、公民意识、规则意识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意志、***的要求、儿童成长三者有机融合。教材编写体系从家庭规则、学校规则不断延伸到社会规则,且不同范畴的规则相互融合,螺旋上升。
众所周知,规则学习是一种社会价值学习,它解决的是“信不信”的问题,规则学习是从依从性学习到认同性学习,最后发展到信奉性学习的过程。规则教育不能靠说教,要解读教材逻辑,立足低年级儿童实际,激发规则学习的需要,采用多样的活动和体验落实规则意识的培养。这里,笔者以“集体处处有规则”为例,谈谈如何在三“对”引领下,不断转变学习方式,遵循规则学习的程式,践行对学生规则意识培养。
一、与生活对接,获得体验
规则对于学生,相对而言,更有严肃性,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怎么引出话题让规则学习成为学生自发需要的学习呢?教师在把握课程教学主题的前提下,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选择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或者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自觉地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激发规则学习的需要。
在教学这一课导入时,教师和同学们玩一个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教师出了“石头”并告诉大家自己赢了。出剪刀的小朋友输了,出“布”的小朋友因为包不住老师的“大石头”输了,出“石头”的小朋友敌不过老师的“大石头”同样也是输,询问小朋友服不服。
在同学们均不服的情况下讨论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最后总结提升,重新玩游戏。两次游戏后,交流两次游戏不同的心里想法,提出游戏有规则,才能玩得开心,才觉得公平。集体生活中同样也是需要规则。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活动体验出现的小问题,引发了学生对规则的初体验,自由表达看法,引发学生们对没有规则后果的思考,从而自然引到所学的主题内容。教学内容与生活完美对接,这样的教学,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的认知与生活产生融合,真实有效。
品德课堂的活动只有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才能让他们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找准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活动体验才不会显得苍白。
二、与他人对话,展开思辨
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借助于一定的道德思维来促进其内化。基于此,规则意识的培养就需要学生与他人对话,通过与教材编写者和同学的对话,促进规则意识的培养。课堂上,组织小辩论、问题评析、案例对比等是有效促进道德思维操作的策略,引导学生经历规则学习过程。
1.小小辩论寻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新问题时常按照原有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去思考,且也容易接受同龄孩子之间的智力启发。在教学中,巧妙创设有典型性、新颖性、探求性的问题进行辩论。“真理越辩越明”。辩论过程暴露学生真实想法和相对应的生活经验,在一次次呈现、批判、修正中提升道德认识。
在这一课教学中,针对课前调查发现有同学反映学校里规则约束人,让人没有自由的现象,直面这个问题进行辩论“集体生活是否一定需要有规则?”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营造一种浓郁的辩论氛围。辩论结束前,让学生自读“如果……就……”一组句子的巧妙引导,让学生自悟在集体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有规则。
教师把学生身边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规则事例引进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辩论讨论,在与同伴的对话中,发展自己的主观评判能力,加深了对规则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实现道德观念的内化,提高规则意识。
2.问题评析明事理
“生活即教育。”在规则教育中,为了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设计的问题可来自学生实际生活,可灵活选择班级中同学之间的典型事例、典型问题和典型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交流评析,交流评析的过程是和他人对话的过程,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提升的过程。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就采用面上选点的方式,呈现典型问题,引导学生评析,总结规则以及如何遵守这些规则。
(1)课前我们已经搜集了许多校园生活中的规则,四人小组内轮流交流找到的规则。
(2)交流完毕,选4条规则写下来。(重复的不用再写)
(3)统计出各组共同的规则。出示共同规则,引导学生评析遵守这些规则需要怎么做。
(4)交流怎么样才能遵守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通过这样的问题评析的方式,找到大家都J同的、最常见的规则,真实可信的操作方式,经历了从认识规则到找到生活中急需遵守的规则,这一过程反映了学生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找到的规则也是切切实实能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问题的。这一环节让学生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让规则与现实对接,完善规则。
3.案例对比增意识
皮亚杰和他的合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7岁、10岁和13岁是儿童公正判断时期,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思辨,学会正确判断。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具体事例对比,既真实可信,增加说服力,又让正确和错误清清楚楚,是非曲直明明白白,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孩子而言更有针对性。
在这一课体验规则,初步形成正确道德规则意识,提升学生道德情感环节时,采用以下教学过程。
(1)有的同学说规则让我们没有了自由,我们已经进行了小小辩论,那么现在让我们走进真实的生活,看看如果生活中没有这些条条框框行不行?出示新闻链接。
(2)出示新闻,事例对比谈感受。
新闻一:11月29日12时许,***阿克苏市杭州大道的第五小学课间操时间,学生从楼上蜂拥而下,前面的学生摔倒后引起踩踏事故……
新闻二:汶川地震中桑枣中学全校师生不慌乱,听从指挥,井然有序地逃生,无人员伤亡。
(3)讨论交流提升:此时此刻,你能说说为什么时时刻刻要遵守规则?遵守规则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在这教学片断中,采用了不遵守规则的踩踏事件和在灾难面前临危不惧,遵守规则安全逃生的事例进行对比讨论,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深受震撼,也领会到集体生活中遵守规则的必要性,消除了规则学习中认知与情感障碍,促使学生社会规范学习内化为学生个体道德意志。
三、与自己对话,他律到自律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的过程,道德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道德行为。规则教育就是学生养成规则意识,践行规则行为。如何让学生规则学习内化为学生内在意识,从依从性学习到信奉性学习,从他人规范到自我约束呢?场景自省,表演亲历,演练体悟等都是一些可以尝试的方法,从他律到自律,推进规则内化进程。
1.场景再现,自省中“提升”
遵守规则的道理学生都懂,但对于身边的规则有时却熟视无睹。规则在哪里?规则就在学生的生活里。抓拍学生的生活片段,进行生活场景再现。让他们感受到原来遵守规则的行为如此生动,不遵守规则和行为多么不雅,从而唤起内心的自省,促进情义交融。
教学中,评判环节就是通过生活场景再现,在评析、讨论中提升感悟。
(1)讲明要求。看明明的一天学校生活视频,看看他是否遵守集体生活中的规则。(遵守规则举绿牌,反之,亮起红牌。)
(2)课件出示。同学们作相应的判断和分析探讨。
(3)小结提升。通过刚才我们做小评判,我们发现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遵守一些规则。这些规则都写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生活是最好的品德教材,来自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再现,会让他们感到熟悉与亲切,特别是当孩子看到自己或同伴的镜头里的表现,就更能坚定遵守规则的决心和信心。
2.模拟表演,亲历中“亲近”
实现角色置换和情感认同,把抽象的规则意识和知识寓于生动形象的表演中,让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感受他人处境和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学生在表演中,将心比心,对自己的行为开始反思,加深了对自己行为方式的道德价值判断,形成健康的道德情感,萌发规则意识。
在M行这一课教学时,课前调查发现本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不遵守规则的现象插队。于是在导行环节前,设置了用一个心理AB剧的形式,呈现因为某种原因插队的问题。让学生来演一演,评一评,最后用温馨提醒的方式告之学生,为了贪***方便,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插队举动也是不可以的。
通过对他人行为的表演和评价落实到自身行为的表率,亲历的过程就是学生对集体生活中规则认识和践行的真实体验,能使学生情感和意志品质得到升华,促使学生从他律转向自律。
3.操作演练,体悟中“反思”
学习规则不是简单的读和背,也不是教师一味地灌输和学生机械地接受,规则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有了之前情境体验、道德评析,学生对规则已经有了一定的概念和认识,课堂上怎么将学到的规则运用于实践中呢?操作演练是一种很好的学以致用的方法,在操作演练中构建正确的道德行为。
两小儿辩日课件篇9
一、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1.巧用“留白”,与教材对话
品德教材作为德育的载体,大多来自生活,比较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中留有大量空白,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情感、认识及创意向交往的另一方——教材进行倾诉和表达。苏霍姆林斯基说:“人人都要表现自己,而且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学生在与教材进行对话时,虽是无声的,但往往会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富有创造力。如《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浙教版五上),教材设计的留白是:当你遇到了困难、挫折,或是有了苦闷烦恼时,你会向父母倾诉吗?为什么?这是一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填补的展示性空白。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教师和学生说:请你按自己的想法如实填写。几分钟后,同学们都有了各自的答案。
“我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因为有时父母会数落我,很没面子,有时也会请他们帮忙出出主意,毕竟多一个人多一份智慧。”
“我会,因为我们家很民主,我有事,爸妈会认真倾听,帮我出注意,对我很信任。”
“我通常不会,因为我跟他们说,他们总不能站在我的立场想,不能理解我。”
……
这个话题如果让学生即兴回答,很有可能是一边倒的答案,而通过留白将这些话真实地表现出来,是学生个性的张扬、真情的流露。
2.巧设情境,进行“你我式”对话
新教材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按照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和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话题,使学生与教材中的儿童形成一种“你”与“我”之间朋友关系。如《我来做个小导游》(浙教版三下),教材就安排了一个小女孩说:“我是小丹西,欢迎光临我的家乡——杭州。杭州有哪些名胜古迹呢?走,让我们一起去参观,去游览。”小女孩首先与教室里的学生开始了对话式交流,随即,学生可以去参观六和塔,去游览西湖美景,无形间学生与文本展开了轻松而又愉快的交往。
二、提炼有效话题,引导学生与伙伴对话
1.围绕目标,组织小组内对话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有效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个人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的有目的的学习过程,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学习,是在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认识中达成的智慧共享。为避免合作学习的虚假性,教师应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让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及每个成员相关的任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究的意识。如《动物、植物和我们》(浙教版二下),教师先安排学生在课外书、网上等搜集到动植物的有关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带上自己调查的动植物的头饰,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同一类别的排在一起,然后边游戏,边对话交流,相互介绍自己,其实是头饰上这些动植物的知识,这样,学生间各按所需,有的放矢地进行知识间的交流,避免了知识的重复,体现了伙伴对话的实效。借助对话,彼此介绍生活经验,通报信息,交换意见,交流收获,相互间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情感的发展,也培养相应的人际交往技能。
2.围绕话题,主持辩论式对话
课堂辩论是学生之间对话的又一种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炼出有价值、适合辩论的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辩论角色中,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如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时(浙教版六下),教师抛出话题“你觉得上网好吗?”让学生以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我觉得上网好。每次老师布置一些调查的作业,我都在网上快速查到。”
“我觉得上网不好。我们上网老是玩游戏,一玩就上瘾,就耽误了学习时间。”
“我上网不会耽误学习的,我在网上经常看一些感兴趣的知识,感觉对自己帮助很大。”
“上网不仅可以查阅资料,还可以发邮件、网购、看影视节目……足不出户,就可以安心过好每一天。”
“整天呆在家里上网,过分依赖网络,会养成懒惰的坏习惯。”
……
教师最后小结:上网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我们要正确认识网络。只上健康网站,不能沉迷游戏,不能上网吧,在家上网要严格控制时间,这样,网络才会成为我们的良友。
同伴的影响是巨大的。相对于教师的苦口婆心,学生更容易接受自主辩论中的结果。所以,这样的辩论对话,轻松了教师的教,加深了学生的学,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三、携手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与自然社会对话
品德课程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让学生参与社会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它决定了品德教学不应该也不能局限于课堂,把品德教学从课堂教学中***出来,走向社会大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和课堂外的生活,从课堂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教师可让学生在社会中进行观察、探索,通过此类形式的对话,促使品德教学达到预期目标。
1.任务驱动,与大自然深入对话
新课程提出让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步入社会去实践、探索,这在三维目标中都有所体现,在《品德与社会》“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内容板块教师都可以先布置调查任务,让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去搜集资料,参观访问等。如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浙教版六上)时,笔者让学生去调查我们生活的环境状况,学生发现学校附近的那条运河污染特别严重:河两岸有垃圾倒在河沿上;河面上时不时看到死狗、死猫等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河水颜色发黑,还有臭味……学生亲眼见了,心中的紧迫感油然而生,在这一系列与大自然的有声和无声对话后,当课堂上笔者提出如何提高水质这一问题时,学生很快就将方案设计出来了。有在村里设置宣传窗的;有已经写好了倡议书的;有建议两岸村民设立公共垃圾桶的。正是在这生活实景的引领下,我们的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两小儿辩日课件篇10
一、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空间,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敢想、敢说。如苏教版教材《二泉映月》教学时,当读到“渐渐地,渐渐地……”后面这极富感染力的词语时,我首先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呈现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在同位简单交流后,启发学生自由地说一说、猜一猜:此时阿炳会想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师傅啊,师傅,我现在终于明白了你话中蕴涵的道理……”有的同学说:“嗨,我是如此的热爱生活,爱好音乐,但生活、音乐又给了我什么呢?”有的同学说:“在这美好的夜晚,我要用手中的二胡描绘我幸福的生活……不知何时,我们这些民间艺人的地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学生精彩的抒怀引来阵阵掌声,不仅思想内容符合人物心情,而且声情并茂,从中我能够感受出来学生的确读懂了文本以外的内容。
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哪里来?一方面,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教学中我们应该提倡“童言无忌”,要让儿童畅所欲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好导语。我教学《菩萨兵》一课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知道的抗日战争时期的***队有哪些?然后问学生课文为什么把红***称为“菩萨兵”?这一设计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提高了。
2.开展活动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台唱戏,创设让学生自主活动的机会:①演一演。教师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或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当当小演员,亲自演一演,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执教《半截蜡烛》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以六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小组合作,小组间展开比赛。②辩一辩。“辩”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辩”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可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③唱一唱。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课时,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课前播放乐曲,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情感怎么会不投入?学生想象的翅膀怎么会不打开?
三、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是相辅相成的: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教师是主导,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点和熏陶。我教《雾凇》一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看课题,提问题,主动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形成学习期待。稍加提示,学生都能提出:学习这篇课文,我想知道吉林雾凇是什么样的,它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些学生还能提出: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写吉林雾凇的,我还想背下一些描写雾凇的美好语句……在深入学习课文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线索,边读边思考,特别要抓住各段的关键语句,继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结果学生基本上都能抓住课文各段的中心句或总起句,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
四、给学生提供自主展示的平台
1.让学生来当“小老师”
在学生的眼里,老师的权威、影响力不容置疑,学生以当“小老师”为荣。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我利用早读的时间,让学生毛遂自荐当“小老师”。这位“小老师”不但要带领学生读生字、课文,还要对不同的学生提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评价,一个月评出一位“教师之星”。
2.“我来露一手”
学习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在学生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了苹果有横切和竖切两种不同的切法后,教师放手让学生拿出苹果试一试,验证一下会有哪两种不同的结果,有的同学用小刀对苹果进行了横切,说出自己的发现,还有的同学将苹果竖切,也有的同学只是看别人切,他们有着自己的发现,验证了结果,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学生为自己的实践高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两小儿辩日课件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