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日志数学篇1
据《朝日新闻》编辑局长辅佐斋藤淳一介绍,战后,在日外国人主要指在日韩国人、朝鲜人。但是现在,在日华人从人数上已经超过了在日韩国、朝鲜人,成为在日外国人“第一大势力”。
从边缘到进入媒体聚焦点
神户中华街,最初,在日中国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在异乡辛苦打造了自己的新家。不过,记者查看了战后60年来日本五大报纸的资料库,关于中华街的报道几乎都集中在中华街举办的节庆活动上。
如果说第一代、第二代华侨主要以从事饮食业、商业为主的话,那么第三代、第四代华侨从事的职业更加多样,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变化引起了日本媒体的关注。
日本《每日新闻》在2004年时曾以“华侨新时代”为主题,对神户中华街的新华侨进行了连载报道。这些报道让日本社会意识到,在日中国人变了。
但是,当时日本媒体对在日中国人的报道还只局限在中华街的华侨身上。很多媒体可能都没有预想到,在他们看来不过是聚集在中华街的“小势力”,今后会演变为在日外国人的“最大势力”。
华人犯罪负面报道激增
伴随着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上世纪80年代后,赴日中国人激增。人数多了,问题也随之而来。
1983年中曾根内阁宣布引进10万留学生计划。为了尽早达到这个目标,日本***府放宽了就学生的签证率。什么是“就学生”?很多借了巨款、怀揣梦想从中国来到日本的就学生,为了高额学费,晚上在饮食店打工,白天趴在桌上睡觉。而其中少数就学生受不了日本社会的各种诱惑,走上了犯罪道路。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报纸的版面上,关于中国人盗窃、抢劫、伪造结婚等犯罪报道开始增多。
日本社会反思华人话题
2001年到2004年之间,是日本各周刊杂志集中报道华人犯罪的时期。很多标题让人悚然,比如2003年《Voice》杂志采用了“在日中国人犯罪白皮书――细数占外国人犯罪四成的中国罪犯的无比残忍的种种罪行”的标题。《商务信息》杂志在2004年11月推出了“犯罪的中国就学生――给我们添麻烦的邻人――日语学校成为中国人犯罪温床?”的报道。而且,这些杂志每期的预告都会贴在地铁车厢内。
记者仔细阅读了这些报道的全文,发现内容并非在煽动对中国人的仇恨,更多是在分析华人犯罪背后的日本社会问题,比如“给我们添麻烦的邻人”一文中就提到了中国就学生在日生活的艰难,“学校要求他在2天后立刻交上90万日元学费,否则就开除……近年来赴日留学生的质量有所下降,日本方面也有问题。优秀的中国雇员在日本得不到提拔,导致出众人才不愿来日……”
《诸君》杂志的文章中则主张“不赞成因为外国人犯罪增多就锁国。 要通过主动调查、加速判决等方法减少在日外国人的犯罪。如果让犯罪持续下去,会加深日本人的厌中情绪和***热潮。对中日两国都不利。”
不难看出,这些报道虽然包装耸人听闻,但内容相对客观。不过,问题在于,对于那些不买杂志只看到标题的人,很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可以说,这些足够刺激的标题在增加了周刊杂志销量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日本人对华人的态度。
被压榨的研修生群体
日本从1960年开始实施研修生制度。名义上是请各国工人来日本学习先进技术,实质上就是想招聘廉价劳动力。而单纯引进劳力在日本还没有被法律认可。根据统计,2008年在日研修生、实习生共有20万人,其中70%为中国人。多数研修生被暂扣护照,并被要求长时间工作,而得到的工资还远不及日本各地最低薪金标准。
近年来,日本各地发生了多起研修生用工单位的诉讼。研修生与用工单位的冲突在2006年达到了顶峰。当年,千叶县一家养猪场的中国研修生将老板杀害。而该案件背后,牵出了性暴力、被奴役等一连串研修生制度的黑暗面。直到此时,研修生的悲鸣才被众多日本媒体听到。
百万华人不容小觑
整体来看,日本的各大报纸在报道在日华人时,都比较客观冷静,而一些杂志社和电视台在标题制作上则有相当的炒作性。近年来,随着在日华人犯罪率的下降,日媒对在日华人的负面报道也有所减少。
研修日志数学篇2
关键词:.NET 网络中心 日志管理系统
1 概述
校园网络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占主要和重要的地位。校园网络中心承担着整个校园网络的建设、运营和维护,为师生提供工作、生活、学习等数字化校园服务。随着时间的发展,高校的校园网络建设越来越完善,稳定性也越来越高。其信息传输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故障检修的及时性和实时性、各部门信息交互的及时性和重要性等都有非常高的安全级别。所以,为了继续加强校园网的数字化建设,方便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网络和开展工作,建立一个安全性高的日志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开发技术选择
目前信息管理系统的主流技术是采用.NET技术的B/S模式,开发语言为C#,C#作为新一代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其功能非常强大。.NET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类库共C#调用。系统后台一般为SQL server数据库管理数据,来开发基于Web 的管理信息系统,既能提供完善强大的服务功能,又适合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由于网络中心自身的工作性质提供了网络服务的各种便利,不存在网络方面的各种限制,所以本系统采用该技术。
3 系统的总体设计及流程
本系统设计按照软件工程的流程,先进行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及需求分析,规划了系统的功能。系统设计初期定位了前台对外系统提供网络中心的运行周报浏览信息功能,后台对内系统日志和周报的管理等功能。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进行了UML系统建模,然后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数据流程和功能模块,确定数据库数据表结构。最后编写前台和后台的代码实现系统。
3.1 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及设计原则
此系统的开发对象是某高校的网络中心,现有的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强,专业技术完全能胜任本系统的开发,为系统的设计提供了技术可行性;本系统的目标是为了更好的维护校园网络建设,在稳定运行的同时为校园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而且开发团队为本校工作人员,校园网络建设本身就是工作职责,为系统开发节约了经济成本,提供了经济可行性;系统开发完成后运行在网络中心自己的服务器上,没有其他网络方面的限制,为系统的运行提供了操作可行性。
系统的设计本着易用、安全、稳定等原则,系统的最终用户每天要完成网络中心大量的工作,所以用户界面要求简洁友好,为工作人员节省时间。
系统的安全性很重要,本系统设计通过用户密码加密、权限控制、系统数据备份等策略来提高安全性。校园网络中心职能繁多,本系统设计采用功能模块化,考虑到与其他系统的衔接和协作,系统设计时本着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等原则。
3.2 系统的UML模型
系统在设计初期进行了UML建模,静态模型中的周报管理,如***1所示。
3.3 系统数据流程
系统的数据流程为系统的开发核心,数据流程***是系统物理设计的重要依据,数据流程以校园网络中心用户登陆为例,用户登录后可修改个人用户信息,并进行添加日志和日志查询、编辑、删除等工作,如***2所示。
4 功能模块设计
本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校园网络中心的日志记录管理和统计为周报。
日志的主要内容有,对校园教学区域的上网管理,控制办公区域的网络环境,记录教师用户的上网行为,对学生和宿舍的上网进行认证管理,记录学生的上网访问情况,校园服务器当前的运行情况等等;周报的主要内容是一周的网络运行情况,流量统计等。根据这些功能把系统设计为两个子系统,分别为对外系统和对内系统。对外系统提供师生浏览和检索信息。对内系统提供管理日志、周报等功能。
系统的功能模块如***3所示。系统的功能模块具体描述如下:
4.1 用户管理模块
该模块只对网络中心用户进行管理,师生可以用游客身份登录,无需注册。
①用户注册:可设计基于的membership组件,包含注册、密码修改、忘记密码、个人资料修改等功能。刚注册的账号可为禁用状态。
②管理员对新注册账号启用,赋予权限。
③用户权限设定,由管理员分配权限,管理员只需要拥有账户启用,授权、允许周报权限。
4.2 日志管理模块
该模块提供日志的添加、修改、删除、浏览、检索功能。五日以内可以修改本人录入的日志,日志不需要,一旦写入只有中心的老师有权限浏览。每一次故障申报都生成一条日志记录。
4.3 周报管理模块
该模块提供周报的写入、修改、删除、浏览、检索、功能。由周报生成人员进行编辑后保存,管理员点击授权,校内师生可点击浏览检索周报。
5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在整个系统的开发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着系统运行的效果。
数据库的存数量,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一致性都和数据库结构有关系,设计比较好的数据库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和运行速度,并能简化数据库的实现。数据库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应用系统的业务需求,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健壮性,并准确的表达数据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有良好的扩展性。
根据系统的功能分析和日常工作需求,设计的数据库主要数据表有系统管理表、用户表、日志表等。
系统管理表:用户ID(主键)、用户名、密码、权限、备注。
用户表:ID、工号(主键)、姓名、联系方式、值班时间、职位。
日志表:日志ID(主键)、日志标题、记录时间(可为隐含字段)、日志记录人员(不可修改)、故障类型、申报单位、申报人、故障描述、故障处理人、处理结果。
周报表:ID(主键)、日期、周、内容、。
6 结语
校园网络中心日志管理系统的建设简化了当前网络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使其坐在办公室就可以轻松的掌握教学区、办公区、学生和家属区等各层用户的上网行为。当网络出现问题时,可以快速找到问题的根源。极大的减少了网络事故发生率,维护了校园网络的稳定运行,为校园网络安全运行提高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夏高升.试析基于.NET的高校信息管理系统研发[J].信息与电脑.2011年2月.(46).
研修日志数学篇3
西北区域概念的形成,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由于汉、唐的***治经济中心在长安,陕甘为其直辖区,故而当时的西北区域,特指今***及葱岭以西之地。至南宋偏安,始称西夏及金人统治区为西北,自此西北的地域概念发生了变化。此后,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行***区划的更易,陕、甘、青、宁、新五省(区)所辖之地,遂成为今日西北区域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北五省(区)在***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趋紧密,并日益显示出一体化的功能。而记录西北地区发展历史的西北地方文献,在这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也日趋丰富。其最基本的概念属性就是“西北”这一特定区域。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其每一发展过程中,无不与西北息息相关。
一、西北地方文献的源流
西北地方文献最基本、最悠久的源流就是西北地方史志。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现存西北方志793种,这些方志从整体上反映了西北五省(区)数千年来活动的人物、发生的事件,体现着西北地区文明的进程。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地记开始,西北地区现存的有《三秦记》、《西京杂记》、《西河记》、《沙州记》、《凉州记》、《三辅黄***》、《三辅决录》等。隋唐时期是方志发展的第一个高潮,编纂了许多以“***经”为主的方志。隋代的西北方志,《中国古方志考》仅录陕西两种即《京师录》和《雍州***经》,其余四省(区)今己无考。敦煌发现的唐代西北方志有《沙州都督府***经》、《沙州地境》、《西州***经》、《沙州地志》、《瓜州伊西残志》、《敦煌录》、《敦煌名族志》、《寿昌县地境》、《西凉录》、《后凉录》等。宋元时期是地方志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据统计这一时期西北所修方志,甘肃22种,陕西21种,而留存今日的仅4部,其中宋代2部,北宋宋敏求纂《长安志》二十卷,南宋程大昌纂《雍录》十卷。元代2部,李好文纂《[至正]长安***志》三卷、骆天骧纂《〔元贞〕类编长安志》十卷。明代西北方志的纂修进入昌盛时期,这一时期西北修志多少,已无从确切统计,现存明修方志:陕西54种,甘肃19种,尤其是出现了为学者称颂的所谓明代十大名志,康海《武功县志》、吕《高陵县志》、乔世宁《耀州志》、赵时春《平凉府志》、胡宗《秦州志》、张光孝《华州志》、王九思《户县志》、刘璞《重修户县志》、孙丕扬《富平县志》、韩邦靖《朝邑县志》等。有清一代,西北五省(区)均编有志书,其中以康熙、乾隆、光绪三朝纂修的方志为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清代方志,陕西285种,甘肃156种,青海10种,宁夏19种,***80种。民国时期,***府曾数次通令各地纂修方志,西北共修志书计陕西62种,甘肃57种,青海31种,宁夏8种,***1种。
除西北地方志书外,西北地方文献的另一个源流,就是学术研究成果,最直接的即为清代的“西北舆地学”和民国的“边***学”研究成果。
清代西北舆地学,是18世纪期间研究***地理的一个学派,随着国内***治形势和学术导向的发展,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青海、西藏和蒙古,最后与蒙元史研究合流,形成清代后期一大学术潮流。这一方面是由于***府的重视、提倡,另一方面是由于乾嘉朴学考据风尚的盛行。清代西北舆地著作,从著作形式而言,一部分是清代学者的新著,以祁韵士《藩部要略》、张穆《蒙古游牧记》、徐松《西域水道记》和何秋涛《朔方备乘》等为代表性著作。另一部分是清代学者对先清西北地志著作所作的校正、考释和注疏,这类著作为数甚多。如何秋涛对《圣武亲征录》的校正,李文田、范寿金对《西游录》的注释和补阙,丁谦对《长春真人西游记》和《耀卿纪行》的地理考证等。“西北舆地学”的开创使对西北的研究进入了逐渐系统化的时期,对西北的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经济文化、中西交通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巨大贡献。特别是对我国西北疆域的研究,意义更加深远。王国维先生曾列举20世纪初中国新兴五大学问:殷墟甲骨文;敦煌、吐鲁番、和田简牍;敦煌千佛洞六朝唐人所书卷轴;内阁大库之书籍档案;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遗文。这五项中有三项与西北有直接的关系。清代的“西北舆地学”研究,到了民国时期,鉴于时势发展成“边***学”研究。当时的所谓“边***”,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为边疆***治,狭义为边疆行***。所谓边疆,一为***治意义的边疆,特指一国的边界和国界,亦即地理上的边疆;一为文化意义的边疆,特指国内语言、风俗、信仰、生活方式不同的边缘民族,亦即民族上的边疆。而“边***学”就是以***治学和人类学的观点研究关于边疆民族***治思想、事实、制度及行***的科学。它所涉及的学科层面比较广泛,诸如人类学、社会学、***治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史学、地理学以及其他有关国防的科学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仅1941年1月至5月发表的边事论文就有157篇之多,其中涉及西北的约有半数之强。此外,据1944年底的统计,自民国始所著仅有关青海的著作就有50余种。这一时期,由于“边***学”研究的倡导,对西北的研究已超越了社会科学的范畴,扩大到了自然科学,如经济地理、物产资源、地质矿产、土壤水利等领域的研究,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西北地方文献的文献源。
二、西北地方文献的***书馆建设
***书馆西北地方文献建设正式开始于甘肃省***书馆。甘肃是西北地区中心所在地,东出西联,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交流,起着枢纽作用。甘肃省***书馆建馆以来一直以西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早在1928年著名的地方文献著述家张维先生任馆长之初,就曾呈请省***府教育厅征集各县县志以充实馆藏。此后历任馆长都曾呈请征集西北地方文献。真正确立西北地方文献工作理论基础并以此为搜集、研究方向的是1943年担任馆长的刘国钧先生,他曾明确提出:“国立兰州***书馆的目的,要做到西北文化问题的研究中心;西北建设事业的参考中心;西北***书教育的辅导中心。”并指定“汇集西北文献;搜罗西北文物;编纂西北问题参考书目”(“筹备国立西北***书馆计划书”,《西北日报》,1943年9月23日),为其特有的三项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建设更需要对西北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1956年,国家把地方志工作列入了全国科学规划,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编纂新方志的热潮。这项工作由于***治原因,曾一度停止。在进入八十年代后重新启动,各类新志书相继问世。而继“西北舆地学”和“边***学”的研究之后,有关西北的研究已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西北学研究系统。特别是有关西北地区的历史、地理、***事、***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等等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国际意义。甘肃省***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就是基于西北学的研究成果逐步发展起来,并在时空意义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系统、连续记载西北地区自然和人文诸多信息的集合体。其概念范畴为:西北地区(西北五省区及其自然区划、历史沿革所涉及的特殊区域)相关的历史地理、***治经济、民族宗教、社会变革、自然资源、自然生态变化等内容有关的各种类型的文献载体。其收藏重点为敦煌学及其研究资料;汗简及其考释研究资料;中西交通史(包括丝绸之路研究)资料;西北民族宗教资料;西北地方史地研究资料;西北冰川冻土、沙漠治理资料;西北地方文物研究考释资料。
据初步统计,截止2002年6月,甘肃省***书馆藏西北地方文献共计17611种。在文献类型分布上,期刊和报纸的种数相对稳定,***书所占馆藏比例逐年递增;文献整体增长率稳定,1964年至1994年平均为5 04%,1995年至1997年平均为4 88%;从学科分布来看,其增长面相对集中,并呈现较为传统的继续,1964年至1994年增长幅度列前三位的类目依次为:舆***、宗教、史地,1995年至1997年增长幅度列前三位的类目依次是:舆***、艺术、语言文字,文献地区分布格局基本为:甘肃50%,陕西、宁夏、青海、***及西北总论之和为50%。
三、馆藏西北地方文献的特点
鉴于地方文献所具有的保存价值、使用价值、资料性、广泛性,尤其是地域性这一概念属性,甘肃省***书馆的西北地方文献所具有的主要特点为原始性、完整性、民族性、宗教性及文化复合性。
1 原始性
表现在西北地方文献中,有相当数量的档案资料的存在,据初步统计,仅***前搜集的总计为3310种***书中,就有档案资料1160种,约占1/3。其中有会议记录,《兰州市临时参议会第一次大会记录(1944)》;收发电文,《西北行辕准重庆行辕关于拉卜楞寺与阿哇发生纠纷所致代电》;计划书,《甘肃省驿运管理处三十三年度营运计划书》;章程,《甘肃省通志馆章程纪要》;报告书,《渭源县***府合作指导室工作报告》;调查报告,《甘肃河西荒地区域调查报告》;统计表,《甘肃各类学校概况统计表》;名册,《甘肃省***府财***厅职员表》;大事记,《西道堂大事记》;法规,《甘肃省粮***法规汇编》等等。不少是珍贵的稿本和抄本,如郭汉儒《陇右文献录》、张维《甘肃通志稿》等,这些文献的内容广泛,是确凿的原始资料和历史证件,具有第一手的印证作用。
2 完整性
这种完整性,首先表现在文献时空意义的延续,从汉代的《汉书·西域传》到汉魏六朝时期都邑簿形方志《三辅黄***》;从清代的《回疆通志》到现今的《甘肃省志》。其次表现在文献所涉及的内容,西北地方文献在内容上涉及宗教、哲学、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治、经济、***事、法律、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等诸多方面。第三,表现在西北地方这一层面的具体某一点的文献相对完整,如天水,仅地方志即有《[刘宋]秦州志》、《[顺治]秦州志》、《[康熙]秦州志》、《[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光绪]重纂秦州直隶州新志》、《[民国]秦州直隶州新志续编》、《[民国]天水县志》及今天的《天水市志》。第四,表现在出版形式上,一方面是公开出版物与内部出版物的并存;另一方面是不同类型,如***书、报纸、期刊,不同载体,如传统的纸质类文献和较为先进的缩微胶卷类文献的相互补充。
3 民族性
应该说西北地方文献所呈现的民族性,是由于西北地区独特的民族分布状况决定的。西北地区有史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的地区,除汉民族及其先民外,先后有西戎、月氏、丁零、铁勒、乌孙、匈奴、氐、羌、鲜卑、突厥、吐谷浑、吐蕃、回鹘、***项、畏兀儿、蒙古等古代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各民族之间经历了彼此消长、互为盛衰、相互融合的过程。元明以后,一些新的民族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现今的西北又成为回、藏、东乡、裕固、保安、土族、撒拉、***、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锡伯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记载这些民族历史的大量文献决定了西北地方文献所呈现的民族性,使得民族文献在全部文献中占有较高的比重。这些文献中,有古文献,如明代陈诚著《西域番国志》等;有现代文献,如《裕固族简史简志合编》等。从其涉及的区域而言,既有总论西北,如《甘青土司志略》等,亦有分论各省区,如《甘肃民族志》、《***礼俗志》、《青海风土志》等。其著作形式非常多样化,有地方志,如《西域***志》等;地方史,如《西夏记事本末》等;族谱,如《马氏族谱》等;资料汇编,如《马仲英事件文献资料汇编》等;印章,如《西夏官印集存》等;表格,如《青海各番族名称表》等;日记,如《龙蛇泪痕》、《庚午纪事》等。其中有刻本、稿本、传抄本、原件粘贴及油印本、铅印本等。有些文献观点虽有不妥,但史料价值弥足珍贵。
4 宗教性
具体说即是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和***教的特征。这是由于西北是佛教和***教传入的途径和繁衍的基地所决定的。佛教和***教传入后,对西北社会与文化产生了各自的作用和影响,成为西北历史与文化的一部分。***教在回、***、柯尔克孜、乌兹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少数民族中几乎为全民所信仰。在甘肃省,现有信教人数约159万余,其中信奉***教和藏传佛教的人口约占信教总人口的96.2%。在青海,信奉藏传佛教的藏、土、蒙古族约95 2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61%。在宁夏,信奉***教的回族占全区人口总和的32 4%。在***,信奉***教的***族约占全区人口总和的47 6%。加之文化遗存所具有的宗教特征,如敦煌莫高窟、克孜尔千佛洞等,都使西北地方文献具有浓重的宗教性。从1964年到1994年,甘肃省***书馆藏西北地方文献学科分布统计来看,在文献总增长率为151 2%的基础上,宗教类文献的增长率为236%,在各学科增长中名列第二。这类文献研究内容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年代较早的如羽溪了谛著《西域之佛教》、石觉民著《西北回教生活》,近年又有《甘青藏传佛教寺院》、《西北***教研究》、《西夏佛教史略》、《宁夏清真寺概况》等等著作的入藏。
5.文化复合性
这里所说的文化复合性,特指西北这一特定区域由历史沉积下的文化遗存在西北地方文献中的集中反映。它不是某种单一元素的表现,诸如民族的、宗教的、经济的、***事的或者说是历史的、地理的,而是上述这些元素或者更多元索的复合。最显著的例子,就是“丝绸之路”文化和“敦煌”文化。其概念的本身就具有多侧面、多内涵、多层面的性质,它们相互制约、影响,构成极其复杂的内部结构,并发挥着多种外部功能。比如“丝绸之路”,它是历史的,从西汉张骞“凿空”开始;它是地理的,从汉长安,经河西,到西域;它是经济的,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东西方的相互贸易;它是民族的,从匈奴、乌孙、大月氏到吐蕃;它是***事的,从“三通”到“三绝”……。以其为研究内容的“丝绸之路学”和“敦煌学”不仅在国内拥有日益深厚的研究基础,在国际上亦可称为研究广泛的显学,从而成为内涵多种元素、相互交织的交叉学科。体现到西北地方文献中即呈现出具体的文化复合性。随着研究程度的深入,这类文献在全部文献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仅以《丝绸之路》为名的专著,就有法国学者L 布尔努瓦所著、中国学者杨建新等所著两种。此外尚有《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丝绸古道上的文化》等。这类的期刊有《丝绸之路》、《丝路游》等。有关敦煌学的文献则不胜枚举,如《中国敦煌学史》、《敦煌学述论》、《国外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选译》、《法国学者敦煌学论文选萃》等等。这类的学术期刊有《敦煌研究》、《敦煌学辑刊》等。
如前所述,西北地方文献是甘肃省***书馆收藏的重点。1988年全省文献资源普查结果表明,其社会科学研究级学科文献中,达到能够支持研究决策能力的第一位为西北史地研究,敦煌学、***研究并列第四。
研修日志数学篇4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识研修的重要性
为做好暑期语数外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学校采取多项措施,加强研修管理。
1、抓研修前准备工作。为确保所有研修学员顺利进入研修状态,我校组织开好管理人员会、指导教师会、参训教师动员会,明确要求,同时要求网管人员在假期内熟悉操作规程、做好网络调试等,做实做细研修前准备工作。
2、注重过程管理。要求教师在研修过程中要做到两个“结合”:远程研修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研修培训和平时教学相结合。针对培训中可能出现的部分老师只重视关注度,忽视作业质量的现象,学校召开了指导教师会议,要求各学科明确研修目的,在推出精品作业上下工夫,确保教师有所学必有所得。
3、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完善三个制度:一是责任制度,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培训的全面工作,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是直接责任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二是考勤制度,要求考勤人员认真做好考勤记录,研修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按正常上班对待,不得迟到、早退、旷班;三是考评制度,学校制定了量化考核措施,对教师的培训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专家交流,给教师思想的洗礼
教师认真研修,热情高涨。每天早早来到计算机室,坐在电脑前看视频、做作业、发评论,该休息了还迟迟不肯离去。室内空气燥热,可是老师们不叫苦,不喊累,为期10天的研修无一人旷班、迟到早退,老师们都想抓住这次很好的提高充电机会,好好学习,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视频里专家们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教学经验、高尚的师德修养、先进的理论水平为我校教师提供了一堂堂精彩的报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水平、教学实践给予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老师们普遍认为每一次的专家报告对每一位培训的教师都是思想的洗礼、灵魂的撞击、理论的引领、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教学艺术、实践经验对我们教师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线教师的现场讲课也给老师们很多的启迪,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的满腔热忱,他们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育艺术,对教育教学细致地研究,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立了榜样。
三、收获希望,让培训教师受益匪浅
这次全员培训活动安排有序,内容丰富,方式便捷实用,实效性强,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全体学员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认真参与培训,主动学习,勤于总结反思,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了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达到了预期目的。学员们纷纷表示这次培训收获很大,每每听完专家的讨论点评,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每次面对面讨论,都是一次真诚的交流;每次作业,都是新的感悟与思考,全体参训学员都对模块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新学期的选课走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暑期,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统一部署,利用山东省教师教育网组织开展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部分教师参加的为期10天的新课程专题培训。为组织好此次培训,多次进行调研,了解学校硬件设施和网络条件,确定富国中学等11处作为语文、数学、英语教师集中研修点。7月20日各研修点专门召开了筹备会议,对集中研修的内容、模式、时间、开课条件作了详细说明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为顺利启动培训,组织语数英98名教师于7月26日下午2:00在各自培训点报到,特组建了班委会,组织教师们对网络平台进行登录测试,确保每一位研修学员按时顺利登录网络进行***学习。研修期间编排了巡查日程,由教研室、师训科全体同志组成的巡查组每天进行巡查指导,并提出指导意见。分科驻点跟踪辅导,各集中研修学习点都设置了各科班主任全程进行班级服务与管理,实施一天四点名制度,并对出勤情况及时进行通报。
7月27日—8月7日集中研修期间,绝大多数参训教师能够认真观看视频、浏览资源、提交作业,积极参加***研讨,每天集中学习6个多小时。经培训点负责人、班主任和全体学员共同评选,评出了26名同志为优秀学员,由教委颁发证书予以表彰。对于非全勤学员全市进行了通报,要求各学校将学员考勤情况纳入下一学年的年度考核之中,凡迟到(早退)达二次以上、事假达一天以上、病假达二天以上或旷课半天以上的学员其全部午餐补助费学校不予报销。
通过年语数外三科培训,各科教师知识面加宽,与专家交流及时的解决教学中的疑惑,极大地促进了我办中学的教育教学。
四、几点建议
1、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使培训学习成为教师工作生活的常态。
2、拓展研修平台效能。研修平台不能仅仅用于暑期培训,放大其功效,用于日常教学教研,可以通过累计积分、增加教师学分等措施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研修日志数学篇5
关键词:Oracle数据库 内存结构 运行速度
中***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0-0251-01
1 内存结构
影响数据库性能的最主要因素是内存。Oracle数据库的内存结构分为程序全局区(PGA)和系统全局区(SGA),每个Oracle数据库实例有且仅有一个系统全局区SGA。在Oracle实例的启动时自动分配内存,Oracle数据库关闭时释放。
SGA(System Global Area)是一组共享缓冲存储区,它由Oracle系统分配,用来存放控制信息和数据库数据,以便实现对oracle数据库的管理和操作。SGA中包含3个必备(共享池(Shared Pool)、日志缓冲区(RedoLog Buffer Cache))、数据缓冲区(Database Buffer Cache)和2个可选(Java池(可选)(Java Pool)、大型池(可选)(Lager Pool))。可通过SHOW命令查看SGA的大小,SQL>SHOW PARAMETER sga_max_size;
共享池包含的库高速缓存器对SQL语句和PL/SQL程序进行语法分析、编译和执行的内存区能提高SQL性能和用于收集最近使用的数据库中的数据定义信息的数据字典缓存器能有效改善响应时间。可通过SHOW命令查看shared pool的大小并用ALTER SYSTEM SET命令修改shared pool的大小,SQL>SHOW PARAMETER shared_pool_size;
SQL>ALTER SYSTEM SET shared_pool_size =15M;
数据缓冲区(Database Buffer Cache)存储数据文件中数据块的拷贝。利用最近最少使用算法(LRU)可以使数据的更新操作性能大大地提高。查看数据缓冲区的大小和修改大小的方法同上用SHOW和ALTER SYSTEM SET命令,只需将shared_pool_size改为db_cache_size即可。
日志缓冲区(Database Buffer Cache)是个环状的(可循环的)缓存器,用于存储数据库的修改操作信息,恢复数据库信息。其查看大小方法为:SQL>SHOW PARAMETER log_buffer;
Java池(Java Pool)是可选项,为执行Java命令提供分析与执行的内存空间。其查看大小和修改大小的方法同上用SHOW和ALTER SYSTEM SET命令,只需将shared_pool_size改为java_pool_size即可。
大型池(Lager Pool)也是可选项,用于Oracle数据库的备份与恢复操作、并行的消息缓存等。其查看和修改大小的方法同上,将shared_pool_size改为large_pool_size。
2 进程结构
Oracle进程结构的类型有:用户进程和Oracle进程,服务器进程和后台进程构成Oracle进程,每个系统进程的大部分操作都是相互***的,互不干扰。
用户进程是连接Oracle数据库执行应用程序时创建用以完成相关用户所指定的任务。在oracle数据库中有两个与用户进程相关的概念:连接与会话。连接是一条用于连接用户进程与数据库实例的通信路径,该通信路径由硬件线路、网络协议和操作系统进程通信机制构成。
服务器进程用于处理用户进程所提出的请求,此用户进程是由连接到Oracle数据库实例的用户所提出的。
后台进程:是一些相互***的附加进程。此进程用于确保oracle数据库不仅能在任意时刻都能处理复杂的数据操作和多用户的并发请求,还能提高并优化系统性能。
后台进程分为必备进程和可选进程。
必备进程是当Oracle开启时所必须要有的5个基本进程,缺一不可,如果进程崩溃数据库也会崩溃。它们分别是:DBWRn(将数据缓冲区中被修改过的数据写回到数据文件里)、LGWR(将日志缓冲区写入磁盘上的一个日志文件,是负责管理日志缓冲区的一个Oracle后台进程)、PMON(监视数据库的用户进程,并释放不当中断连接而被占用的资源)、***ON(在实例开始时执行必要的恢复。负责清理不再使用的临时段和在字典管理的表空间中合并临近的空闲区段)、CKRT(主要负责数据文件和控制文件的最新状态)。
可选进程是当有需要开启特殊功能时才会启动的进程如:ARCn(自动地在LGWR进程将事务日志文件填写重做项后备份这些事务日志文件)、REDO(负责在分布式数据库环境下,自动恢复失败的分布式事务)等等。
参考文献
[1]王红艳,李涛.ORACLE数据库集群技术的具体实施[J].电脑知识与技g,2011(02).
[2]张学义,王观玉,黄隽.基于Oralce数据库SQL查询优化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1(02).
[3]李可可.浅析Oracle数据库的性能优化方法[J].硅谷,2011(02).
[4]卢友娥,游莉.Oracle数据库系统内存优化探讨[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11(01).
[5]张婷.Oracle数据库优化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0).
[6]杨俊杰.浅析Oracle数据库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0).
收稿日期:2016-09-08
研修日志数学篇6
中国的史学传统源远流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有重修清史的设想,但一直没能付诸实施。跨人新世纪,在***中央和***的支持下,作为建国以来最大的一项文化学术工程,预期十年内完成的清史纂修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经过充分准备,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先后在北京、大连、上海、广州等地,主持召开多次研讨会,各地学者围绕着清史编纂体裁体例,切磋交流,同时又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1.关于新修清史宜采用何种体裁
中国有着深厚的修史传统和可资借鉴的多种体裁.历代正史即习称“二十四史”的编撰体裁,都采用司马迁所创立的纪传体或称纪传表志体.但各个历史时期撰成的正史,也往往因反映不同时代的特点,在局部范围内有所革新,如班固的《汉书》变司马迁的通史体裁为断代史体裁;陈寿的《三国志》分设魏书、蜀书、吴书三大部分,以魏书的几篇帝纪作为提挈这一时期史事的总纲,又在蜀书和吴书中保留蜀汉和吴国的纪年.正史之外,则有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体裁。晚清西学输入后,又有章节体史书出现。当代修清史,取何种体裁为宜,学者们讨论热烈。
有的学者主张基本承袭传统纪传体,再对之加以改造。使新修的清史成为继“二十四史”之后的又一部正史.有的学者还认为,除了采用纪传本之外,同时辅以其他体例,集历代修史体例之大成.因纪传体不仅是中国史学的独特传统、中国史学特色,而且此体例能最大限度地包容一代王朝历史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准确地记述史实。在记传体的基础上,同时要辅以其他体例,具体设置上,要有清史概说、清朝通史、清史编年、列传、志、***表等。
有的学者则主张摒弃原来的纪传体。采用新的章节体。也有学者主张新的章节体既要对以往的史书体裁辩证地继承。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传统史书体裁进行改造,形成一种新的综合体,力求较全面地反映历史。这种新的综合体,应包括对传统的纪传表志的改造.应增添***录等新的内容,还可考虑增加综述,用比较简明的文字综合叙述清代历史发展的全貌,以弥补传统纪传体大势难贯的不足。
2.新修清史与“二十四史”的关系
一种意见认为,新编清史应与二十四史相衔接,因为《清史稿》很粗糙,而且错讹甚多,难与二十四史并列,新修清史应该超越它而承续二十四史。与此相联系,他们认为在体裁上应尽量与二十四史相协调,主张以纪传体为主要框架,稍作变动,保持正史在体裁上的延续性。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不必强调衔接二十四史,而是要切切实实地编纂一部合乎历史本来面貌的清史,指出今人要继承的是中国优良的修史传统,并非继承修史的传统体裁。况且到了2l世纪的今天。要编纂一部让现代人看的断代史,纪传体的体裁已经无法包容.清朝从一个部族***权发展到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帝国,从中国历史上传统社会生产力的巅峰跌人任由列强宰割的弱国的谷底,两三百年间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激烈变革当中,其历史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是此前任何朝代都不能比拟的,也自然不是传统修史体裁所能表现的,可以考虑采用在章节体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新体裁。
3。新修清史基本体例的设计
有的学者认为,全书的第一部分应该用章节体来纵论有清一代历史发展的特点和演变大势,强调这是全书之纲,灵魂所在,不可或缺。有的学者则认为,这部分内容与其他部分难免有重复,建议作为普及本单独处理。
有清一代,前后曾有与清朝对立的***权存在,清初有南明,后有准噶尔,清后期有太平天国。有的学者主张以“载记”的方式处理,或采用“别纪”,或专史的方式。
较多学者认为,应加大志的份量,指出“志”既是纪典章制度,又包含有广泛的***治、经济、文化、社会史方面的史实和史料,是纪传体具包容量大之长的最重要部分,应该打破旧史书中志的设置原则,根据实际需要考虑志的增减分合,力求使新修清史的“志”能详实地反映清代社会生活各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包括下层社会的实际状况。传记部分的人选标准,大多认为对于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的人物,应该根据其对清朝历史有无重要影响决定取舍,同时要注意增加代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下层社会的人物,全景式地展现历史的生动画面。
4.新修清史的文体和规模
有的学者认为,应该用文言文,一是与传统史书保持一致,二是便于引述历史文献档案资料,三是言简意赅。
多数学者建议采用精练、典雅的现代书面语,因为与现代学科体系和学术视野对应又便于阅读传承的语言形式只能是白话文,语言应有时代特色,不可泥古。还有一个实际问题是,时下能够写好文言文的人并不多.
全书的规模,大多赞同总字数控制在约3000万字。是否在叙史的同时加以评论,一些学者认为,从《史记》到后来的诸正史,都有“太史公曰”或“论”、“赞”、“评”之类的文字,应该仿效古人妙笔之论,使新修清史增色。但多数学者主张“述而不作”,客观叙史,不作议论,强调今天修史的第一要义是要保持原始史料的真实可靠以及完整性,在此基础上提供一部“信史”,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如何解释历史上。
由国家组织清史的编纂,有人顾虑这会多少影响撰写者的***研究意识和判断,进而影响总体质量。多数学者认为这种担心可以避免,指出随着社会的发
展越来越深入,人的活动包括***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方面范围越来越广泛,原始史料的积累也越来越丰富,以个人的能力很难胜任修纂一代全史的工作,由国家出面组织是一种较适宜的办法。为了保证质量,学者们提出了一些应该遵循的原则,建议在坚持实事求是精神和唯物史观指导的同时,对古今中外一切有助于全面深入研究历史的理论和方法,也应有选择地采用。此外,根据清代历史的特点,应有全球的眼光,要将清代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坐标中,从世界***治、经济格局的整体变化来认识中国当时的***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变化,这将有助于反映清代极为丰富的历史内涵,加深人们对复杂历史现象和发展规律的思考。学者们对新修清史普遍抱有很高的期望,认为它应该面向现实和未来,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各种未刊档案和海内外的珍贵文献,能够为今人提供全面、准确的清史知识和深刻丰富的历史启示。
研修日志数学篇7
同志,中共***员,是县房产科的一名维修人员,同志工作几十年来,他时时刻刻不忘了以***员的标准来严格的要求自己,做事不声张,勤勉工作,是同志的工作特点,这些年来,同志以他出色的工作能力、心系群众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理想,践行着自己的入***誓言,赢得了领导、同事和广大居民群众的交口称赞。由于他出色的工作成绩,同志多次被评为出席本系统的先进工作者,并被市***府授予“市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一、勤奋好学,钻研工作业务
1976年,年轻的同志参加了工作,成为县房产管理所的一名维修工。工作中,憨厚、朴实的他一方面积极向老同志虚心请教,一方面利用休息间隙对拆换下来的零件进行研究、维修,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完全投入到了忘我的工作之中。艰苦的努力,务实的工作,不仅很快使梁士忠成为了单位业务骨干,也极大的降低了单位的维修费用和购置成本,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评价。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决不可以没有知识”,这是他十分欣赏的一句话,为此,同志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业务上,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吃透,干好。
随着单位维修量的增加,工作难度也在加大,原来作为设备维修主力的卧式管道疏通机,常因施工中进水而造成电源短路,既影响施工进度又是事故隐患,同志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对原有机器进行技术改造,啃下这块硬骨头。
同志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他一方面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一方面自己刻苦钻研,认真研究卧式管道疏通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其间,有的同志开玩笑的说:“咱就是一个维修工,操那份闲心干啥呀”?每逢这时,他总是淡淡一笑,心里说:“因为我是***员,就得要钻研业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同志终于解决了将卧式管道疏通机改成立式的技术难题,机器投入使用后,不仅增加了施工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长了机器使用寿命,还为单位节省设备购置和维修费用万元以上。
近年来,城镇居民区下水道井盖丢失问题严重,这不仅加大了维修的工作量,更危及到群众的出行安全。经过同志的几经调研,提出了利用单位废旧钢材自制水泥井盖代替原来铸铁井盖的思路,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推广,如今的水泥井盖不仅避免了丢失,而且还为单位节约了大量维修资金。
同志的钻劲不仅表现在技术革新上,还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由表及里,触类旁通。如今,他炼就了一身硬功夫:只要听听户主的简单介绍,就大体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干一行,钻一行。如今,凭着这股钻劲,使原本木工出身的,成为了集木工、瓦工、管道工、水暖工、油漆工为一身的全能人才。
二、时时刻刻心系人民群众
作为一名房产管理所的维修工,最大的特点就是总在与广大居民群众打交道,谁家的屋子漏了,谁家的下水道堵了,哪片的居民区污水外溢了,都离不开梁士忠和他的同事们,每当这时,不管时间早晚,梁士忠总是毫无怨言,随叫随到,满腔热情的投入工作。
2月26日,建华楼1号楼1单元202的于师傅因家中下水道被堵而急匆匆来到房管所请求帮忙。原来,于师傅家里的下水道因为种种原因18年没有疏通了,现在找了几个维修队,要么人家嫌活太脏,要么觉得技术不过关都没有承揽,万般无奈之下,于师傅找到了房管所。同志听说情况后,二话没说和两个同事就来到于师傅家开始工作,寒冷的天气,加之下水道刺鼻的屎、尿、洗衣粉等味道混合在一起,熏的人抬不起头,但是他没有任何抱怨,率先跳入下水道开始工作,机器处理不了的地方,他就把手探进去清理,清理过程中,污水不时的喷到脸上、身上,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住同志的工作,最后,同志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终于将管道疏通了。当时,于师傅激动的说:“我儿子18岁,这个下水道就整整18年没有疏通过,今天,你们可是了去了我一块心病!”
房管所维修工的工作特点是天气越热,活越多;雨越大,活越忙;逢年过节,更是不得闲着,为此,有的朋友也劝他:“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还那么认真干啥,该歇就歇了!”每逢这时,他只是淡然一笑,说道:“因为我是***员,就得要为群众着想。”因此,每当群众有了困难,他显得比户主还着急,总是想方设法满足群众的需求。
11月26日,星期六,同志正在亲戚家忙碌着丧事,接到报修电话,说沿河路街85岁孤老户唐淑珍家的坐便器漏水急需修理。他二话没说,和亲戚打了个招呼就会同同事赶到了唐淑珍家。由于坐便器老化,第一次维修后还是往外渗水,虽然这样,唐大娘还是一个劲的说:“大礼拜天也不让你们休息,行了,行了,这就挺好的,挺好的!”可是,梁士忠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身边又没有人照顾,毅然又把坐便器拆了下来进行了补救,彻底解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同志不善言辞,但是他的心里总是这样想 ,任何家庭成员都代表着自己家庭的形象,同样,自己是***员,也就代表着***的形象,因此,梁士忠在工作中总是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努力将群众因维修而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
排千家忧,解百家愁。同志解决的虽然都是些烦琐的小事,但是他以自己那凡事都要多为群众着想的朴素感情,书写着新时期一名普通***员的炽热情怀。
三、***员,时刻无私奉献
同志上有年近七旬的***亲,下有在外上学的儿子,妻子没有工作,全家的收入只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同时,他自己也患有血压高和轻微的甲亢,如果工作累了,身子就会发酸,出虚汗。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丝毫影响他的工作热情,相反,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30年来,他奉献了多少个公休日已经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了。
今年年初的一个星期日,楼居民区下水管道因过往车辆碾压而破裂跑水,污水又很快溢到地面结成冰层,如不及时抢修就可能造成人员、车辆事故。这天,在家休息的同志接到报修通知后,迅速和三名维修队员赶到现场。施工中,因天气寒冷,冻土层深达几米,每一钢镐砸下去,镐柄震的手掌都发麻,手都打起了血泡,但是同志全然不顾,毅然脱下外衣继续工作,在他的带动下,全体维修队员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在主管线位置挖出了一个2平米的作业坑,然后马不停蹄的拆碎管、安新管,很快使下水管道恢复了正常,临近施工地点的饭店老板主动邀请他们吃饭,都被他带头谢绝了。
有朋友不解的问他:“凭你的技术自己干一定比在单位干强多了,何必在那瞎守着甘奉献呢?”每逢此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道:“因为我是***员,就得要无私奉献。”就这样,义务奉献也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奉献源于责任。多年的维修工作中,总是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工作,很少想哪些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哪些是无私奉献的,他心想:只要群众对自己的工作满意了,自己也就知足了,也就无愧于***员的光荣称号了。
。
研修日志数学篇8
一、勤奋好学,钻研工作业务
年,年轻的同志参加了工作,成为县房产管理所的一名维修工。工作中,憨厚、朴实的他一方面积极向老同志虚心请教,一方面利用休息间隙对拆换下来的零件进行研究、维修,将自己的满腔热情完全投入到了忘我的工作之中。艰苦的努力,务实的工作,不仅很快使梁士忠成为了单位业务骨干,也极大的降低了单位的维修费用和购置成本,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评价。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决不可以没有知识”,这是他十分欣赏的一句话,为此,同志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钻研业务上,努力将自己的工作吃透,干好。
随着单位维修量的增加,工作难度也在加大,原来作为设备维修主力的卧式管道疏通机,常因施工中进水而造成电源短路,既影响施工进度又是事故隐患,同志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对原有机器进行技术改造,啃下这块硬骨头。
同志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因此,他一方面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一方面自己刻苦钻研,认真研究卧式管道疏通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其间,有的同志开玩笑的说:“咱就是一个维修工,操那份闲心干啥呀”?每逢这时,他总是淡淡一笑,心里说:“因为我是***员,就得要钻研业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次的反复实践,同志终于解决了将卧式管道疏通机改成立式的技术难题,机器投入使用后,不仅增加了施工的安全系数,提高了工作效率,延长了机器使用寿命,还为单位节省设备购置和维修费用万元以上。
近年来,城镇居民区下水道井盖丢失问题严重,这不仅加大了维修的工作量,更危及到群众的出行安全。经过同志的几经调研,提出了利用单位废旧钢材自制水泥井盖代替原来铸铁井盖的思路,这一想法马上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推广,如今的水泥井盖不仅避免了丢失,而且还为单位节约了大量维修资金。
同志的钻劲不仅表现在技术革新上,还表现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由表及里,触类旁通。如今,他炼就了一身硬功夫:只要听听户主的简单介绍,就大体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干一行,钻一行。如今,凭着这股钻劲,使原本木工出身的,成为了集木工、瓦工、管道工、水暖工、油漆工为一身的全能人才。
二、时时刻刻心系人民群众
作为一名房产管理所的维修工,最大的特点就是总在与广大居民群众打交道,谁家的屋子漏了,谁家的下水道堵了,哪片的居民区污水外溢了,都离不开梁士忠和他的同事们,每当这时,不管时间早晚,梁士忠总是毫无怨言,随叫随到,满腔热情的投入工作。
月日,建华楼1号楼1单元202的于师傅因家中下水道被堵而急匆匆来到房管所请求帮忙。原来,于师傅家里的下水道因为种种原因18年没有疏通了,现在找了几个维修队,要么人家嫌活太脏,要么觉得技术不过关都没有承揽,万般无奈之下,于师傅找到了房管所。同志听说情况后,二话没说和两个同事就来到于师傅家开始工作,寒冷的天气,加之下水道刺鼻的屎、尿、洗衣粉等味道混合在一起,熏的人抬不起头,但是他没有任何抱怨,率先跳入下水道开始工作,机器处理不了的地方,他就把手探进去清理,清理过程中,污水不时的喷到脸上、身上,但是这些都没有阻挡住同志的工作,最后,同志凭着过硬的技术和顽强的毅力,终于将管道疏通了。当时,于师傅激动的说:“我儿子18岁,这个下水道就整整18年没有疏通过,今天,你们可是了去了我一块心病
房管所维修工的工作特点是天气越热,活越多;雨越大,活越忙;逢年过节,更是不得闲着,为此,有的朋友也劝他:“这么大岁数的人了,还那么认真干啥,该歇就歇了每逢这时,他只是淡然一笑,说道:“因为我是***员,就得要为群众着想。”因此,每当群众有了困难,他显得比户主还着急,总是想方设法满足群众的需求。
月日,星期六,同志正在亲戚家忙碌着丧事,接到报修电话,说沿河路街85岁孤老户家的坐便器漏水急需修理。他二话没说,和亲戚打了个招呼就会同同事赶到了唐淑珍家。由于坐便器老化,第一次维修后还是往外渗水,虽然这样,唐大娘还是一个劲的说:“大礼拜天也不让你们休息,行了,行了,这就挺好的,挺好的可是,考虑到老人年纪大了,身边又没有人照顾,毅然又把坐便器拆了下来进行了补救,彻底解除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同志不善言辞,但是他的心里总是这样想,任何家庭成员都代表着自己家庭的形象,同样,自己是***员,也就代表着***的形象,因此,梁士忠在工作中总是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努力将群众因维修而造成的影响减到最校
排千家忧,解百家愁。同志解决的虽然都是些烦琐的小事,但是他以自己那凡事都要多为群众着想的朴素感情,书写着新时期一名普通***员的炽热情怀。
三、***员,时刻无私奉献
同志上有年近七旬的***亲,下有在外上学的儿子,妻子没有工作,全家的收入只靠他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同时,他自己也患有血压高和轻微的甲亢,如果工作累了,身子就会发酸,出虚汗。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丝毫影响他的工作热情,相反,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30年来,他奉献了多少个公休日已经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了。
今年年初的一个星期日,楼居民区下水管道因过往车辆碾压而破裂跑水,污水又很快溢到地面结成冰层,如不及时抢修就可能造成人员、车辆事故。这天,在家休息的同志接到报修通知后,迅速和三名维修队员赶到现常施工中,因天气寒冷,冻土层深达几米,每一钢镐砸下去,镐柄震的手掌都发麻,手都打起了血泡,但是同志全然不顾,毅然脱下外衣继续工作,在他的带动下,全体维修队员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在主管线位置挖出了一个2平米的作业坑,然后马不停蹄的拆碎管、安新管,很快使下水管道恢复了正常,临近施工地点的饭店老板主动邀请他们吃饭,都被他带头谢绝了。
有朋友不解的问他:“凭你的技术自己干一定比在单位干强多了,何必在那瞎守着甘奉献呢?”每逢此时,他总是淡淡一笑,说道:“因为我是***员,就得要无私奉献。”就这样,义务奉献也就成了他的家常便饭。
奉献源于责任。多年的维修工作中,总是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工作,很少想哪些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哪些是无私奉献的,他心想:只要群众对自己的工作满意了,自己也就知足了,也就无愧于***员的光荣称号了。
研修日志数学篇9
一、什么是行***权力、学术权力
行***权力是***治权力的一种,是国家行***机关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广义而言,也可泛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中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权力。学术权力有二义:一指学者凭借其学术能力对学术事务施加影响和干预的力量;二指管理学术事务的权力,其权力主体可以是学者,也可以是行***人员,或者是兼顾两种身份者。行***权力和学术权力基于行***、学术的不同性质而形成,因而两者的主体、来源、范围、目标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
1.主体差异:行***权力主体主要指各级行***人员,或者是兼顾学者身份的行***人员。学术权力主体则主要指学者,无学术能力的纯行***人员一般不具备拥有这种权力的基础。就志书编纂领域而言,行***权力主体包括各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的行***领导,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行***领导和一般行***人员等;学术权力主体主要包括志书主编、副主编及编辑等。
2.来源差异:行***权力主要来源于国家法律、法规以及所在组织制定的岗位设置、规章制度。在当前的志书编纂领域,主要指***《地方志工作条例》、各省级人大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各级《地方志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各级******府颁发的相关文件、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内部规章制度等。具体行***主体的权力来自各层组织的任命,它的大小取决于主体在整个行***管理层级中的位置高低。学术权力主要来源于学术能力,源于人们对其主体学术能力的认同与推崇。具体而言,就是志书主编及其他编纂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它的大小取决于主体学术能力的高低。
3.范围差异:顾名思义,行***权力的行使范围主要在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规定的行***事务范围内,它具有层次性和隶属性,必须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原则。在当前的志书编纂领域,主要包括组织发动、内外关系协调、人财物等条件的保障等。学术权力则主要在学术事务范围内行使,应遵循“互相争鸣、服从真理”的原则。在志书编纂中,主要为方案编制、凡例制订、纲目拟定、资料搜集、文本写作、文稿评审等学术性工作。
4.目标差异:行***权力服务于提高行***管理的效能和效率,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具体到志书编纂领域,主要目标是从各方面高效保障志书编纂的顺利进行。学术权力服务于学术研究活动,以形成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为最终目标。具体到志书编纂领域,就是力求编成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佳志名志。
二、如何正确处理行***权力、学术权力的关系
基于行***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差异,意味着两者的关系经常体现为矛盾性和冲突性,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两者形成平衡的组织,能发挥他们最大的合力,从而促进事业的良性发展,结出丰硕的学术成果。反之,则会带来不良后果。目前,民间对我国大学状况颇多非议,其根源之一就在于很多大学未能处理好行***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普遍存在行***权力压倒学术权力的过度行***化弊端。在志书编纂领域,同样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同样需要处理好学术权力和行***权力的关系。
(一)划定边界,各司其职志书编纂是一项包含了组织发动、对外协调、条件保障及方案编制、纲目拟定、资料搜集、文本写作、文稿评审、交付出版等项内容的复杂工作,兼具行***性和学术性。在志书编纂工作过程中,行***权力的作用主要可归纳为如下两点:
其一,行***权力是修志活动的发起者。纵观中国古代史学史,各类历史著作的编写,大致经历了一个由私撰为主到官修为主的过程。越往前,私人色彩越重;越往后,***色彩越浓。与史学史关系极为密切的方志史,也走过了一个相似的历程。隋唐为过渡时期,此前以私人所修为主;以后以***所修为主,历代均自上而下颁布修志***令,形成***府主持、志局(馆)组织、专家修志的基本运行机制。在这种机制中,修志逐渐演变成一种***行为,大多数修志均在***组织下而开展。行***权力往往扮演修志活动发起者的角色,***的倡议和组织成为修志活动的起点。否则,许多修志活动便不可能产生和开展。
其二,行***权力是修志活动的保障者。修志既为***行为,由行***权力提供所需条件自然是应有之义。自古及今,若无行***权力的多方保障,许多修志活动便无法顺利进行。这主要包括延聘人员、组织班子,筹集工作经费,组织内外协调等。在有的历史阶段,还以规章的形式对***府的修志职责作明确规定,如民国中央***府曾颁发《修志事例概要》,对省***府修志职责作了规定:“各省应于省会所在地,设立省通志馆,由省***府聘请馆长一人,副馆长一人,编纂若干人组织之。”“各省通志馆成立日期、地点,暨馆长、副馆长、编纂略历,并经费常额,应有省***府报内***部备案。”①至2006年***《地方志工作条例》颁布,更是以法律的形式对县级以上人民***府及其地方志工作机构的各项职责,作出明确规定。如果说行***权力主要起推动和保障志书编纂的作用,那么,方案编制、纲目拟定、资料搜集、文本写作、文稿评审等学术性工作可视作志书编纂活动中最核心的部分。***同志在首轮修志期间便指出:“过去修志是一些很有学问的人去做的,它本身是一项学术性的工作。”这是颇具远见的见解,可谓抓住了修志活动的本质性的东西。新一轮修志即将启动之际,李铁映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又强调:“把修志真正当成一门学问和学术来做。”学术权力的使命是为编成一部高质量的志书而努力,其作用主要是开展各项业务工作。
(二)保持平衡,互补互促在古今修志实践中,行***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复杂而微妙,两者和谐共处时,能促进工作良好开展,形成较好结果;若两者失去平衡时,则导致不良后果,主要表现为:
其一,学术权力缺位。旧时修志的一个弊端,就是把修志当做一般行***事务,而学术研究不足。诚如傅振伦先生所言:“志馆之设,地方官吏,每奉行故事,搪塞宪令。开局众修,滥置多员。乃著手编辑,则抄集陈案……计日成书……摘比似类书,注记如簿册。质言如胥吏,文吏若尺牍。”②如此编成的志书,质量可想而知。此现象的症结就是修志班子中没有真正的饱学之士领***编务,学术权力严重缺位所致。又如,当今有的地方志工作机构没有找准自己的工作性质和定位,过度强调行***职能,忽视学术研究。“当前不少地方志机构出现了行***化趋势,例如修志业务人员不研究修志,很少开业务研讨会,工作的重心向行***化转移,地方志工作人员忙于开会、应酬、干私活”①。
其二,行***权力缺位。如果行***权力无法给修志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修志活动将无法顺利进行。在古代,不少地方因行***权力在人、财、物方面支持不够,尤其是一地行***“一把手”的更替,导致志书屡修屡辍的现象不在少数。如今,有的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未能尽责,不能很好地协调全局,解决修志所需的条件。也有的地方***府任命无较强行***能力者为地方志工作机构的行***领导,甚至让不谙行***事务者勉为其难,去做行***工作,则不能很好地做好内外协调等工作,严重的会使修志队伍矛盾重重,人心涣散。另一方面,通过修志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在目前通行的编修模式中,一本地方志书能否具备高质量,既取决于其编辑部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也取决于承编单位编写组的水平及其配合程度。若没有后者的积极配合,编辑部往往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因为往往只有他们才能收集、掌握某个行业的大部分资料。若要避免这种困境,既需要编辑部编辑耐心的指导和沟通,也离不开行***层面的协调工作。就此意义而言,离开了行***层面有效地协调,很难编出佳志名志。
其三,行***权力不当干预。行权权力越位,会对修志活动造成严重干扰。最典型的是限期编修而影响志书质量。顺治朝河南所修的部分志书,由于***要求限期修成,致使“其率略舛讹十之七八”。“以故稽核虽无纰缪,而简略渗漏不能无讥焉。”②又如对编务横加干涉的事例亦不在少数。乾隆年间,章学诚受湖广总督毕沅之命修《湖北通志》,书成后,却受到新任巡抚惠龄无端指责,该志稿因而招致非议,未能正式刊行,迟至民国时期才被编入《章氏遗书》。学界一般认为,《湖北通志》是章学诚的方志代表作,完整体现了章氏方志理论。该稿无法及时刊行,是一个非常大的损失。时至今日,各地在处理行***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上探索出了很好的经验,注意到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培养了一支有较高专业理论素养的修志队伍,学术权力大致能够自主处理志书编务,但不可否认的是,不足之处仍然存在。如所谓的“长官意志”,“有少数领导出于某种原因,不顾方志编纂工作客观规律,片面追求时间进度,给方志机构压出版时间硬指标,造成赶进度不顾质量的问题。”③那么,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使行***权力和学术权力保持平衡,形成合力呢?主要包括如下两点:
研修日志数学篇10
一、加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地方性百科全书,其资料的全面与宝贵程度是毋庸置疑的,利用信息技术对这浩如烟海、拥有庞大文字量的地情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治、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是地方志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刘玉宏副主任在《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上指出:“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地方志系统深入开展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召唤,也是地方志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化建设作为地方志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日益重要,其作用日益凸显。”
1、提高工作效率,助力志书编纂。地方志文献是资料性著述,资料性是地方志的本质属性,在志书编纂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档案文献、会议纪要、数据报表等原始资料,并对其进行甄别、校对、整理、加工,其工作量极其繁重。通过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只需要对数据库和其他电子资料搜索查找,就可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的内容,并在电子文档上修改整理,大幅节省了人力物力,提升了编纂效率。
2、提供决策依据,服务经济建设。地方志的“资***”功能主要体现在为***府决策、经济建设提供信息支持和历史借鉴。地方志横陈百业、纵贯古今,在信息储量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对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经验教训等方面进行对比,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任务进行分析,提供各行各业分布格局和演变历程,立体还原地区经济轮廓,为***、***府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直接服务地区经济建设。
3、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方志传播。自古及今,地方志都是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地方志的编纂过程也是文化脉络的梳理历程,可将地域性的文化、民俗及其演变过程全面记录、流传推广,为大众所知。通过地方志信息化建设,使用影、音、相、型等技术手段以及网上展览等方式,可以形象的还原文化内容,尤其是戏曲民歌、服饰方言、民俗传说等难以用文字充分表达的内容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更能够得到全面的展现,使读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受到国情、地情教育,推动民族文化的弘扬,促进方志文化传播。
二、当前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意识淡薄。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人的因素非常重要。首先,一些部门和同志对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觉得不开展信息化建设,依旧能做好编修工作,认为信息化建设可有可无,缺乏对方志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其次,一些方志工作者,在过去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经验,较习惯于传统编修方式,对使用新技术进行编纂较为排斥,使得信息化建设与使用脱节。
2、信息资源开发浅表化。地方志的编修秉承“修志为用”的原则,地方志的信息化建设也应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为目标。许多地方志资源还停留在目录录入及数字化扫描的初级层面,如果方志的信息资源开发只是将传统的存放变成网络数字化的保管,而不对信息利用方式进行转变,对已有静态方志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开发与挖掘,形成有效信息服务,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3、信息资源不能有效共享。方志信息共享意识较为落后,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信息共享态势,各地信息资源多为“自成体系”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数据库与数据格式无统一标准,不同数据库之间无法直接兼容、或形成有效关联;各网络平台之间不共享,不能实现跨平台访问。这给全国范围内方志资源的有效利用带来了困难。
三、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几点建议
1、建立发展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地方志信息化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与条例配套的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程序,细化操作,把修志工作纳入制度化轨道。”(1)依法加强馆网建设、提升信息网络安全、细化信息采集与管理,实现地情资料数字化和网络化,推动地方志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开展,为公众提供全方位的地情信息服务。
2、加快引进先进技术。“数字化、网络化的出现,使修志和用志的方式都发生了***性变革,建方志网站已成为最好的方志开发利用形式。”(2)在现有的地方志网站与数据库基础上,可以利用“数据挖掘”、“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方志数据资源进行处理,根据需要对不同层面、不同领域、不同目标的内容进行挖掘、整理、开发,以决策部门和公众对地情信息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开发可信度高、参考价值大的地方志产品,如热点信息、资料汇编、民俗专题、商务指南等。另一方面,可以运用3D视频与动画技术将方志馆搬到网上,开设网上方志馆,除提供志鉴***阅读外,还可开展各类专题教育与网上展览,按照中指组要求,将其建设成为网上地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积极发挥共享功能。2008年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提出:“(各地要)加快现有地情资料的数字化,做到市与市、省与省的地情网站联网,实现资源共享。”(3)应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要求和***策引导为契机,充分利用现有的方志网站,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系统进行整合,建立全国性的共建共享资源网络,建立连接国家及各地方志网站数据库的数据节点,通过技术支持,促进跨平台使用,使全国方志行业之间地情资源互通互联,优势互补,实现信息增值,为方志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提供途径。
4、着重加强队伍建设。“地方志事业的繁荣和地方志工作的发展,关键在人,实施人才强志战略,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始终是地方志工作的重中之重。”(4)在地方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除了要配备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外,还要对那些有丰富方志编纂实践经验的同志进行专项培训,组织理论学习、普及信息化知识、提供技术交流平台,让他们能够提升意识、提高地方志信息化水平,从而改善修志队伍知识结构,打造既熟悉方志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修志人才队伍。
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地方志工作的迫切需要与必然趋势,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我们唯有立足地方志工作的实际,***思想,不断创新,将先进理念与前沿技术不断融入到地方志工作中,才能加速信息化进程,促进方志事业繁荣,为***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正坤浅谈如何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广西地方志》2012年02期
[2]吴冬梅基于云计算的***书馆信息化建设《***书馆学刊》2013年08期
[3]张海峰地方志公共服务功能研究
注释:
(1)于莎燕《在全省第八次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黑龙江史志》2012年第16期
(2)朱佳木《在黑龙江省调研地方志工作时的讲话(综合稿)》《中国地方志》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