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十二钗10篇

红楼十二钗篇1

1、《红楼梦》十二钗的名字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

2、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最优秀的十二位女儿。

3、金陵是一个省,“钗”是指女儿。

(来源:文章屋网 )

红楼十二钗篇2

摘要:作为红楼梦塑造的重要人物之一,薛宝钗在上世纪成为红学研究中的焦点人物。笔者认为薛宝钗不仅具有封建女性的特质,是封建女性的杰出代表,也深含男性特质。笔者试***从薛宝钗的博学多才、大丈夫情怀以及豁达果敢的处事风格三个层面展开,对薛宝钗的男性特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男性特质

20世纪是学术界对薛宝钗人物形象研究的鼎盛时期,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善解人意,多才多艺,同时还具有一些侠肝义胆,她几近完美的处事风格虽不免被戴上冷峻高傲的帽子,但依然受到国内诸多学者的欣赏,形成了“娶妻当如薛宝钗”的思潮。我想这正是因为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不仅是古代女性的典型代表,在对封建伦理道德恪守的同时,也同时兼具一些男性特质,展现出这一时期封建女性别样的一些特质,如相对林黛玉羸弱的风险女子形象,薛宝钗更加硬朗;她抛弃了王熙凤的凶相毕露的丑态,更具大丈夫豪迈之情等等。对薛宝钗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可以发现,虽然薛宝钗被誉为封建大家闺秀的典范及代表,但是其内心深处也蕴含着另一重行为性格特征,即具有典型的男性特质。可以说,大家风范、大丈夫的魄力和胆识在薛宝钗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本文试***对薛宝钗的男性特质进行分析与研究。

1.薛宝钗男性特质之博学多才

在封建时期,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对女性最好的评价之一,博学多才一直以来只是标榜在男人身上。而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则是一个新型的封建女子形象,她不拘泥于争宠、相夫教子,而是视野开阔、具有广博的学识。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薛宝钗将戏曲《寄生草》一字不差流利地读出,宝玉听过之后,对薛宝钗给予了“无书不知”的评价;薛宝钗所知晓的不只此,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七回中,薛宝钗又被冠以博学多才的名号,她不仅能够熟练掌握诗词歌赋,而且也是作诗论诗中的佼佼者。在这一回中薛宝钗通过朗诵白海棠诗一举夺魁,她对此诗词也做出了不要过于新巧的著名论断,她认为古代诗人所做出的诗词中不仅题目刁钻、古怪,而且押韵极险,因此若题目太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就不可能做出很好的诗词,即使有最终也仅仅是小家子气,难登大雅之堂,若能做到立意清新,那么诗词的措词就不会显得很庸俗。从这一回中薛宝钗对诗词独到的见解,可以看出她的才华横溢,不愧为评诗懂诗的大行家;同时,薛宝钗对于作画也颇有研究,在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对于作画的工具,无论巨细进行了一段非常长的论述,可见薛宝钗对作画也很有造诣;此外,薛宝钗对养生饮食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对林黛玉虚弱的身体,薛宝钗说道:“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对于行酒令,薛宝钗也掌握的非常透彻,在红楼梦的第六十二回中,薛宝钗说道:“把个酒令的祖宗找出来。‘射覆’从古有的,如今失了传,这是后人纂的,比一切的令都难。”薛宝钗对于行酒令的由来、发展都有着清晰的掌握;乃至于植物学,薛宝钗也深知一二,在第七十六回中,湘云谈及“”字道不知为何树,因要查查便知,薛宝钗却说道不用查了,是明开夜合之类的植物。湘云不以为然,查阅资料无误后,也被薛宝钗的渊博知学识所折服。

以上例子皆可看出,宝钗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知识,诗、书、棋、画、医药、养生等等她无不精通,连以“杂事旁收”而著称的宝玉也远非能及,可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在古代,男性能做到此也深属不易,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无疑是薛宝钗所展现的男性特质之一。

2.薛宝钗男性特质之大丈夫情怀

薛宝钗不仅是封建时期女性的杰出代表,也是大丈夫男性特质的有力代表,大丈夫情怀在薛宝钗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首先,“仁者爱人”。在红楼梦中,仁者的代表人物不是别人,正是薛宝钗。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二回中有一个场景,袭人让湘云帮她做鞋,此时薛宝钗却说道:想你也是一个明白人,怎么现在却这么糊涂,不知道去体谅别人呢?对于这段话的理解,我们需要根据红楼梦的整个故事情节展开,湘云从小就失去了爹娘,因此我们只要看到她,就不免伤心,而薛宝钗对袭人说出此番话,皆是出于湘云的关爱、仁爱;同时,她对长辈的关心、同辈的贴心和对下人的爱护,都是她仁者之心的有力证明;其次,薛宝钗秉承孝字当先,在红楼梦中也无处不体现出薛宝钗是个孝子,在红楼梦的第三十四回中,薛蟠把薛宝钗说的非常气愤与委屈,但是为了避免引起薛宝钗母亲的不安,背着母亲偷偷的哭了一夜;在红楼梦的第三十五回中,林黛玉尖酸刻薄的说道薛宝钗,但是薛宝钗却将林黛玉视为记挂母亲与哥哥,对林黛玉的刻薄话不予理会,直接回到家中,看望自己的母亲;点戏、夹菜等小事上,更是体现出她对长辈的孝顺与关心;第三,薛宝钗极为节俭,在红楼梦的第四十回,描写蘅芜苑“清厦旷朗”,“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不仅体现出薛宝钗的俭朴,更充分体现了孔子所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使得大丈夫的男性特质在薛宝钗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与发挥。

3.薛宝钗男性特质之豁达、果敢的处事风格

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描述往往为不自信、无主见、无文化、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等特质。笔者不可否认其中的部分女性特质在薛宝钗形象中得到体现,但常被定位为男性专属的豁达气度和冷静理智的处事风格也在薛宝钗身上得到体现。首先,她有着男人般的气度与胸襟,尤其表现在与“对手”林黛玉的相处中能够退避礼让,肝胆相照,在她误解自己生病期间却还能一如既往的送燕窝;与“小人”的相处能做到不排斥、体谅包容、一视同仁,如对贾环母子,别人都对他们冷淡,薛宝钗却还一同玩耍、送礼物;而就处世而言,她深谙世故,为人处世八面玲珑,在努力适应贾府生活环境的过程中,处处表现出一种冷静的理智,在关系复杂的贾府里能够敷衍周旋,如鱼得水,以至贾府上下没有不说她好的,就连自认“没时没运”的赵姨娘都称赞她“会做人,很大方”;在红楼梦的第三十八回中,薛宝钗所作的螃蟹咏中,更是使用了讽刺、谩骂的手法,使得我们很难相信这种具有攻击性的诗词居然会出自一位大家闺秀之手。尤其“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一句,将沽名钓誉之徒、趋炎附势、不学无术之人的丑态刻画的淋漓尽致,使得在场的人拍案叫绝,其中贾宝玉就说道:“说的太痛快了,我也该将我所做的诗烧掉了。”宝钗以其恢弘的胆魄,将笔锋直指世人,可见其勇者之态;此外,其所作《临江仙・咏絮》中“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句,也足见薛宝钗巾帼不让须眉的大丈夫志向。

以上种种,可见薛宝钗没有小女子的小性与琐屑,而是多了一份男性的气度与果敢。

结语

学术界对薛宝钗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尤其是薛宝钗心理行为特征与他人的比较(如袭人、林黛玉等)等,而薛宝钗作为封建女性不仅具备女性的柔情,也兼具男性特质,使得在古代男人专属的博学多才、大丈夫情怀以及豁达、果敢的处事风格在其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 李悔吾.论薛宝钗性格的多维性[J].湖北大学学报,1989,(4).

红楼十二钗篇3

摘 要:“钗黛合一”是《红楼梦》太虚幻境中的意象,因内蕴丰富而引得众说纷纭。文章以小说文本为基础,结合曹雪芹的性格和命运,分析了“钗黛合一”的象征意义。认为:钗黛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女性美的两种典型,“钗黛合一”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的审美理想;钗黛分别体现了两种处世态度:现实主义的入世哲学和理想主义的出世哲学,“钗黛合一”象征了作者希望兼具二者之美处世的人生理想。

“钗黛合一”是俞平伯先生于1922年出版的《红楼梦辨》中首次提出的观点:“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妙,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其文本依据是:一,太虚幻境中薄命司正册将钗黛合写为一***、合吟为一诗,而其他女子则一人一***一诗;二,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将一女子许配于宝玉。这女子“***名兼美字可卿”,“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俞平伯先生的“钗黛合一”说侧重的是“钗黛每每并提”,在艺术上起到了对比映衬、相反相成的作用,但未能顾及“兼美”一词的含义。后人对俞先生的观点有批评,有认可,有进一步的阐发。由于《红楼梦》是从书名、人名到物名都包含象征意义的一部奇书,本文尝试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曹雪芹的性格和命运,解读蕴含在“钗黛合一”即“兼美”意象之中的、作者欲言未言的象征意义。

“钗黛合一”是作者通过贾宝玉表现出的对女性的审美理想。

从外表上看,薛宝钗和林黛玉代表了中国古典女性美的两种典型,即“环肥”、“燕瘦”。小说第二十七回的回目“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就明确地以杨妃、飞燕指代宝钗和黛玉。从性情气质上看,秦可卿行事的温柔和平,临终托梦的深谋远虑,甚至于她的香气袭人、铺陈华丽的卧室,则代表了成熟女性的绰约风韵。

梦游太虚幻境时的贾宝玉大概十二三岁,属于刚入青春期的少男。“从心理学分析,少男少女进入青春期之初,对异性的情感还很不稳定,爱慕中感性几乎压倒一切,理性成分很少,而且往往希望自己将来的妻子或丈夫兼有几个人的优点。”①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的实现。贾宝玉梦见“***名兼美字可卿者”,正是他青春少男愿望的反映。潜意识中,他既眷恋宝钗“鲜艳妩媚”的姿容,又喜爱黛玉“风流袅娜”的气质,同时还倾慕秦可卿成熟的风韵。这种“兼美”的爱慕还不是成熟的爱情,和后来宝黛二人志同道合的“知己之爱”不在同一个精神层面上。曹雪芹将爱情写成由爱慕外表的美丽到注重心灵的契合,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不同于以往小说戏剧中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爱情俗套,因而更自然真切、更动人心魄。

只是宝玉梦中的“兼美”毕竟是“太虚幻境”中的女子,这喻示了在现实世界中,“她”终究是虚幻的妄想,是不可能存在的,恰似红尘中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兼美”只能是存在于曹雪芹笔下、贾宝玉梦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钗黛合一”是作者理想化的人生哲学。

十八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对哲学下过一个绝妙的定义:“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这里所说的家园,并不是指某国某地那样具体的家乡,而是指精神的家园,哲学意义上的家园,内心的家园。”②既然哲学可以这样理解,那么人生哲学就是人生在世的处世态度,决定这种处世态度的是非利弊价值观就是可以令一个人心灵安适的精神家园。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思想性格,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命运。

(一)薛宝钗所体现出的人生哲学可以称为现实主义的入世哲学。

1.入世哲学首先表现在她随分从时的正统思想。

封建社会末期的正统思想要求男子要“读书明理,辅国治民”,女子要“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作者在小说第五、八回介绍宝钗的时候,用了两个同义词:“随分从时”、“安分随时”,点明宝钗的性格底色,以后对这一底色又反复皴染。例如小说中多次提到她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以立身扬名,引得宝玉十分反感。她教导黛玉不要读杂书:“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第四十二回)她批评湘云、香菱谈诗:“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第四十九回)她评价黛玉做《五美吟》:“自古道:‘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第六十四回)从中可见宝钗思想中谨守封建道德教条、不重文学艺术只重实用功利的特点。

封建正统思想还非常讲究上下尊卑的秩序。这表现在宝钗常常为人诟病的评价金钏之死的言谈中:“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第三十二回)还表现在她安慰无辜遭打的平儿的话:“他(凤姐)可不拿你出气,难道倒拿别人出气不成?”(第四十四回)这些话语透露出宝钗意识中强烈的等级秩序感。

今天看来,这种随分从时的正统思想散发着久埋地下的腐败气息,但在当时的社会,这才是符合世情的主流思想,因此她深得主流社会代表人物贾母、王夫人、元春的青睐。

2.入世哲学还表现在她具有通达世事人情的生存智慧。

小说第五回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宝玉见了极厌,宝钗却做得极好。

宝钗的“世事洞明”。出身于皇商之家的宝钗因为“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具有精明的经济头脑。宝钗懂得“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她不仅极口赞扬探春的承包制,而且拾遗补缺,从人性自私逐利的角度提出利益均沾的补充措施,使得众人感服。众千金小姐不解当票为何物而宝钗明白,因为她们家就开着当铺。在荣国府当了半辈子家的王夫人不懂得参行牟利的手脚而宝钗知道,因为她们家铺子常和参行交易。家庭环境的历练使得她的经济头脑与王熙凤堪有一比,只是宝钗言说之间有学问提着,不似凤姐那般“流入世俗去了”。

宝钗的“人情练达”。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的大家族中,她抱着“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客之道,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合宜得体的关系,连著名的是非女人赵姨娘都夸她“又展样,又大方”。同时,她注意揣摩和迎合贾府统治者的心意,以博取他们的好感。例如贾母给宝钗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她曾当面奉承贾母:“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结果是贾母夸奖她:“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第三十五回)再如王夫人为金钏之死内疚的时候,她赶去以主仆之理安慰姨娘,并送上两套衣裳为死者装裹。王夫人感叹家道中落,配药时二两好人参都没有,宝钗笑道:“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咱们比不得那没见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第七十七回)相比于凤姐在老太太面前露骨的拍马逢迎,宝钗这种自持身份的淡然话语显得自然天成,应该特别迎合王夫人的心情。

宝钗因为明世事通人情而知进退。作为寄居贾家的亲戚,平***从不涉及贾家的纷争。但管家的凤姐病倒,王夫人亲口嘱托了她三五回,她才参与了理家工作,并展示了自己在平衡人际关系方面的卓越才能。她住在大观园时与众姐妹亲如一家,但听到抄检的消息,立刻以体面的理由搬出园子。王蒙评价:薛宝钗的表现堪称是文化理想的化身:进退有据,刚柔得度,行止得体,藏用俱时。这实是一种***治家的素质。③

(二)林黛玉所体现出的人生哲学可以称为理想主义的出世哲学。

1.出世哲学首先表现在她超凡脱俗的非正统思想。

前世为“绛珠小草”、“绛珠仙子”的神话背景暗示了今生的林黛玉具有不同凡俗的品性。

黛玉是诗的精灵。在芸芸众生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教条时,黛玉以其出众的“咏絮才”卓然于世。元妃省亲之夜,黛玉的题咏已让元春另眼相看,替宝玉捉刀的那首《杏帘在望》更受到元春的特别赞誉。以后历次的诗社活动,咏白海棠、咏菊、咏雪、咏柳絮,黛玉都表现得才思敏捷、自信快乐。诗社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花谢花飞的暮春,还是雨滴竹梢的秋日黄昏;无论是自家身世的飘零,还是世上红颜的薄命,都引动她缠绵的思绪,不尽的诗情。宝钗也善诗,但她视诗词为小道,她写诗用的是学问和技巧;而黛玉将诗作为情感的寄托,诗里浸着她的心血和泪水。

黛玉是情的化身。在婚姻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背景下,在外祖母评说戏中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的道德训教中,黛玉执着于心中的那份情。她和宝玉情趣相投,同样厌恶为功名利禄而蝇营狗苟,同样感受着生命的孤独和欢悦,同样追求着个体的幸福,两人产生了真挚的恋情。为了这份情,她猜疑、嫉妒、惧怕、忧伤,流尽了所有的泪水。

2.出世哲学还表现在她孤标傲世的理想节操。

林黛玉住在“窗前亦有千竿竹”的潇湘馆,她做的《问菊》诗透露出“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清高,她掣到的花签是“风露清愁”的芙蓉,她理想的归宿是“质本洁来还洁去”,这一切象征了黛玉“出世”的品格与节操。

黛玉是天然率真的。她心情愉快的时候会顺手抓两把钱给怡红院送茶叶来的小丫头,她感到周瑞家的送宫花有意歧视自己时会冷笑着发泄不满。她嫉妒金玉之论,疑心宝钗“心里藏奸”,常常讽刺挖苦,当她一旦感受到了宝钗的宽厚情意,她就真诚检讨。她外表孤高自许,内心不乏热忱,她耐心教香菱做诗,与丫鬟紫鹃情如姐妹。

黛玉懂世故但不世故。初入荣府,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连每饭后必过片时方吃茶的习惯都改了过来。奔父丧归来,也懂得“将些纸笔等物分送宝钗、迎春、宝玉等人”。她看出凤姐的行事风格,知道“便是有事缠住了,他必定也是要来打个花胡哨,讨老太太和太太的好儿才是”(第三十五回)。每常闲了,她也会算计家里的开支,明白“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俭省,必致后手不接”(第六十二回)。对于人情世故,她虽不如宝钗通达,但也不是不懂,只是她从不弄世故。小说中从未见她像凤姐、宝钗那样刻意逢迎贾母、王夫人等实权人物,对赵姨娘等恶俗的女人,她也只是礼让,从未见她像宝钗似的主动交接。

(三)“钗黛合一”体现的是“兼美”的人生理想。

1.“任是无情也动人”是作者对现实主义者的客观评价。

薛宝钗所体现出的入世哲学是世故的、随俗的,符合现实社会实用功利的原则,往往畅行无阻,甚至获得成功。其上品具有***治家的素质:洞明世事、练达人情、韬略在胸、因时而化,如历史上的范蠡、张良、萧何等;其中下品具有极强的世俗生存能力:世故圆滑、庸俗奸诈、随波逐流、如鱼得水,即为市井小民或小人。小说中宝钗身上隐约展现其上品风格;凤姐在表现理家才能时是上品,在弄权贪财时是下品。

前八十回中的宝钗还只是居住在大观园中未出阁的小姐,远离大的是非漩涡,她的入世哲学虽然因为“重理不重情”稍显冷酷,但她有所为有所不为还是令人叹服甚而仰视的。然而宝玉有个著名的论断: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宝珠;出了嫁,就变成没有光彩宝色的死珠了;再老了,竟是鱼眼睛了。揭示的是清净洁白的女儿身陷世俗的烟火逐渐蜕变的过程。不知佚稿中走出大观园升格为宝二奶奶的宝钗面对家族颓势会有何种作为,她会在官府上下打点吗?会开当铺牟高利吗?宝钗可是深知“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的现实并认同它的存在的。在理想主义者看来,这种人生哲学未免“无情”甚而“无义”,但谁都不能否认它在世俗社会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评价它“任是无情也动人”。

2.“莫怨东风当自嗟”是作者对理想主义者的无奈喟叹。

林黛玉所体现出的出世哲学是率真的、脱俗的,代表着人们纯真唯美的理想、情与爱的追求,但在滚滚红尘中却常常碰壁甚至寸步难行。正如学者吴宓所说:“黛玉一诗人,与宝玉性情根本契合,应为匹配,而黛玉卒不得为宝玉妇。作者不特为黛玉伤,亦借黛玉以写人在社会中成败之实况也。”④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屈原、陶潜、嵇康、阮籍、李白、苏轼……便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何尝不是如此呢?

许多研究者都认可贾宝玉身上有曹雪芹的影子,其实林黛玉身上也有曹雪芹的影子。曹雪芹的朋友张宜泉在《题芹溪居士》诗中这样描摹他的人格:“羹调未羡青莲宠,苑召难忘立本羞。借问古来谁得似,野心应被白云留。”⑤大量的研究认为:曹雪芹是一个性格傲岸、愤世嫉俗的文人,晚年过着“举家食粥”的困顿生活,倾十年心力创作《石头记》,终因幼子夭折,感伤成疾,一病无医,于“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一回眉批)。这种性格与命运与他书中的女主人公何其相似!林黛玉孤标傲世,懂世故而不世故;曹雪芹愤世嫉俗,深谙世情而不入世情。我们看他写四大家族官官相护,王熙凤玩转官场,刘姥姥到豪门打秋风,贾芸和小红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巴高望上,若没有对世情的洞悉与把握怎写得这样入木三分!但他怎么生活得那么穷困潦倒呢?虽然家族的败落断绝了他“补天”济世的仕进之路,但凭着卓然的才华,他只要稍稍低一低高昂的头颅,可能就不会落入如此悲凉的境地,当然,也可能不会给后人留下一部伟大的《红楼梦》了。

聪明如曹雪芹,当然明白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他在黛玉掣的花签背面引了一句古诗“莫怨东风当自嗟”感叹黛玉的命运,他何尝不是在感叹自身的命运?

3.“钗黛合一”是作者希望兼具二者之美处世的理想。

钗黛对香菱的指导颇具象征意义:宝钗教香菱做人,黛玉教香菱做诗。最终,善做诗的黛玉成了精神上的胜利者,现实中的失败者;善做人的宝钗成了现实中的胜利者,精神上的失败者。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入世与出世,各饶其美、各具其陋:宝钗的入世哲学适应现实但难免世故庸俗,黛玉的出世哲学清高脱俗却难容于世。作者通过“钗黛合一”的意象,试***传达给读者一种“兼美”的人生理想:以黛玉般脱俗的性灵,如宝钗般处理世俗的事务。借用一句现代社会的格言为:以出世的精神,过入世的生活。

“钗黛合一”的象征意义无论是对女性的审美理想,还是“兼美”的人生哲学,都存在于缥缈的太虚幻境,都是一场绮丽的红楼之梦,好似陶潜的桃花源,令人神往,使人追求。人类恰恰是在对理想的神往与追求中,走向愈加灿烂的文明。

① 周思源:《周思源看红楼》,中华书局,2005年6月第1版,第20页。

② 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第4页。

③ 王蒙:《王蒙活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76页。

红楼十二钗篇4

论文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

 

在明清小说中,《红楼梦》是最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它是由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写就而成的,有着极为强烈的现实意义,预示着封建制度必将走向灭亡。而《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突出的体现在人物塑造上,特别是女性人物的刻画上。薛宝钗和林黛玉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两个,是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女性形象。作者以其切身感受创造了这两个悲剧形象,其中渗透了作者对人生的痛苦思索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一、山中高士晶莹雪

宝钗是一位封建大家族的端庄淑女形象,符合封建礼教对女子所要求的妇德、妇言、妇工、妇貌,四德俱全。她端庄大方,知书识理,举止文雅,谨言慎行,集温柔贤淑于一身。

1、宝钗之貌

宝钗之美是显而易见的,且看第四回中宝钗的出场:“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指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除聘选妃嫔外,凡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红楼梦,充为才人赞善之职。”

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这自然是用来形容美人的。而宝钗的才气与品性又将她的容貌之美提升到了雍容大气的层面。对宝钗外形再次出彩的刻画是在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一时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再看看宝钗的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看呆了……”。

有人说此番描写显得宝钗的美,美则美矣,却有庸俗之感。其实不然,红唇、翠眉、圆脸、杏眼,这自是古典美人的评价标准。宝玉曾将宝钗比作杨贵妃,杨妃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这一对比自然显示出宝钗的容貌是极美的。宝钗之美是一种健康、妩媚的,其中又透露出了雍容、雅致。一位雍容大气、端庄妩媚的古典淑女形象跃然纸上。

2、宝钗之德

宝钗是一位才女,对诗词书画、戏曲酒令、佛殿语录都很精通。不但诗词作的好,而且博闻强识。宝玉在作诗的时候不知“绿蜡”的出处,宝钗随口便说出;在议论惜春的《大观园***》时,宝钗把绘画的技巧说得头头是道;宝玉参禅,她马上就能说出禅宗的“语录”;对戏曲也很熟稔,张口就能把《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这出戏中的一段《点绛唇》念了出来论文服务。

宝钗固然是用才的,但在很多时候她的德令人夸赞不已,说宝钗是德才兼备丝毫不过分。她端庄贤淑,在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八面玲珑,宝钗是极会做人的。贾母给宝钗过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宝钗全都按着贾母的喜好来说,使得贾母非常开心。宝钗生活上淡泊自然,喜素雅干净,对那些花儿粉儿得并不喜爱。她乐于助人,为刑岫烟赎当,出钱为湘云做东办诗社。而且宝钗品格和善,宽宏大量,从不与人难堪。这正是贾府这种大家族所需要的儿媳妇。

再加上宝钗有很强的管理才能。《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是“敏探春兴利除宿弊,时宝钗小惠全大体”。探春提倡大观园承包制,薛宝钗则对它进行了完善。她提议让承包的婆子们拿出一些余钱分给没有承包的婆子们,这一举动很是高明。宝钗对大观园里众婆子的一番宣传教育,更使众婆子心服口服。她要的不仅是除弊,还要通过改革使下人可以得到一些好处,从而心齐。宝钗在管理上的天份丝毫不输王熙凤,比之王熙凤的泼辣狠毒,宝钗更胜一筹。

3、宝钗之宽厚

在性格上,宝钗从容自然,温柔宽厚,不仅博得了贾母、王夫人的欢心,而且与下人的关系也非常好。她善于处理这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贾母曾当着薛姨妈的面陈赞宝钗:“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甚至连委琐卑微的赵姨娘也夸她“会做人,很大方”。

宝钗不仅宽厚待人、豁达大度,而且识大体、顾大局,第三十四回,宝玉挨了贾***的毒打,宝钗听说因与薛蟠有关,便去问薛蟠,薛蟠却说她是护着宝玉,宝钗只是默默流泪,第二天一早就去看望母亲。宝钗受到了委曲,并没有大吵大闹,只是暗自垂泪,反而担心母亲,可见她的孝顺。

宝钗性格中有冷的一面,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宝钗听说中金钏投井而死,王夫人都落下泪来,她却并不在意红楼梦,即便她主动拿出了自己的新衣服给金钏,也只是为了安慰王夫人而已。在尤三姐和柳湘莲的事情上,宝钗也表现得很是冷漠,连薛蟠还为柳湘莲的出家而难过了一阵,宝钗却并没有关心,反倒是劝薛蟠赶紧发放从江南贩来的货物。宝钗的热是对于亲人,她只是陌生人冷漠,这并非是真正的冷,而是她的能力着实有限,照顾不到所有人的身上,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宝钗抽到的花签是牡丹,评语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确实如此。艳冠群芳,宝钗当之无愧。宝钗的为人,着实可以胜任贾府的“宝二奶奶”。

二、世外姝仙寂寞林

黛玉是一位封建大家族的叛逆少女形象。她美若仙子而又聪明伶俐;多愁善感而又体弱多病;清高孤傲而又至情至性;才华洋溢而又锋芒毕露。集天地之灵气于一身。

1、黛玉之态

若说宝钗是鲜艳妩媚之美,黛玉便是风流袅娜之美。她的美,且看第三回中黛玉初进荣国府时,众人觉得,“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王熙凤也夸赞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由此可从侧面窥见黛玉的娇弱、标致的情韵美。

再看宝玉初见黛玉的时候: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番正面对黛玉容貌的描写,可见黛玉的眉眼是极美的。宝玉为她取字为“颦颦”可见她如同西施一般的美妙情态。黛玉的美是书卷气的、灵秀的,同时也是病态的。但是,正是西子捧心般的病态美,虽然不如宝钗那样健康,但总是让人觉得怜惜。

2、黛玉之才

黛玉身上有着浓厚的诗人气息。她是极有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黛玉的才使她会作诗而处于诗的世界。她博览群书,过目成诵。不仅是读《四书》,而且对《西厢记》,《牡丹亭》这样的杂书也是爱不释手;对于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可以随口诵读,而且有心得体会;她还会鼓琴,并且识谱。

黛玉的才情主要还是在作诗上,信手拈来,一挥而就论文服务。她的《白海棠》风流别致、柳絮词缠绵悱恻、菊花诗技压群芳,此外,她的《桃花行》、《秋窗风雨夕》、《提帕诗》、《五美吟》也都寓意深刻,体现出她的高洁品性。

最能突出黛玉的才情要数《葬花辞》,这是《红楼梦》中最凄婉绝美、荡气回肠的诗歌。是对世间美的事物短暂不能停留的永久哀伤和诗意升华。黛玉精神品格的重要关目,是她“花的精魂、诗的化身”的重要体现。“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体现了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忧愤;“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体现了对现实环境冷酷无情和自身忍受煎熬的痛苦;“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与污淖陷渠沟”借此表达了宁死也要保持洁白操守的高傲心态……所有的这些,无论“颓丧”还是“孤傲”,都符合黛玉多愁善感、孤高洁傲的性格,亦暗示了大观园女儿的命运归宿。

女子无才便是德,纵然德才兼备,德依然放在首位。黛玉的这一点便暗示了她与宝玉的爱情不会得到家族的认可。

3、黛玉之毓秀

在性格上,黛玉敏感多疑、孤傲高洁。因为父母早亡,只好寄人篱下,为人处事如履薄冰,生怕给人留下了坏印象,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这种性格。但是面对世态炎凉的环境,黛玉的自尊心是极强的,她始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保持着孤高自许、不惹尘埃的高洁品性。她讨厌虚伪的社会与世情,用诗人的浪漫来对待生活,她常用犀利的语言去揭露伪善的现实红楼梦,从来于是不给人留情面。便给人造成了目中无人、小心眼的假象。

其实黛玉是个胸无城府的女子,虽然经常与人生气,却总能很快便消除了隔阂。开始的时候她对宝钗有着很深的芥蒂,觉得她“有心藏奸”,但是后来宝钗说了一番关心她的话、送了几两燕窝以后,黛玉便抛开了芥蒂,并向宝钗袒露了心声,从此和宝钗犹如亲姐妹般亲厚。

黛玉是真诚而单纯的,她不过是想说就说、想哭就哭、想生气就生气,并不怕得罪任何人。她挖苦过宝玉、讽刺过宝钗、打趣过惜春、拆穿过袭人,骂过讨人厌的奶娘……不过都是些“俏语”、“雅谑”,又怎么能当真呢?不过是闺阁女儿的真性情罢了。在六十三回,黛玉抽到的花签是芙蓉,评语是“莫怨东风当自嗟”。风露清愁,钟灵毓秀,黛玉固然如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除了她,谁还配作芙蓉?也正是因为如此,黛玉终究是不适合成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女主人的。她是贾府中的异数,只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宝钗和黛玉,是曹雪芹精心刻画的女性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了强烈的美的感受。她们的美各俱特色,宝钗鲜艳妩媚、端庄大方、圆滑敦厚,黛玉风流袅娜、才华洋溢、钟灵毓秀。宝钗和黛玉,也都是悲剧人物形象,因为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爱情,宝玉和黛玉相恋,家族却不认可,黛玉抑郁而终,家族为宝玉选中了德才兼备的宝钗,然而宝玉出家,宝钗青年守寡。她们的悲剧,其实都是时代的悲剧、是封建家族文化的悲剧。而这两个人物形象之所以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正是因为她们成功的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融入了作者的理想和感情,一个是现实的典范,一个是理想的化身,具有典型意义。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岳麓书社.2004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周远斌.薛宝钗[M].中华书局.2006

[4]任明华.林黛玉[M].中华书局.2006

[5]俞平伯.名家***说薛宝钗[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6]蒋和森.名家***说林黛玉[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7]刘睿.《两种不同的人生——论薛宝钗、林黛玉的形象及其审美意蕴》[J].安徽文学.2009(05)

[8]许山河.《牡丹芙蓉俱风流——论薛宝钗、林黛玉的艺术形象》[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1(02)

红楼十二钗篇5

关键词: 《红楼梦》 薛宝琴形象 宝琴归宿 曹雪芹审美理想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塑造了无数多姿倾城的少女形象,薛宝琴就是这群女儿世界中出众的一个。宝琴在红楼世界中有着独特的魅力,其相貌、才情、个性甚至可以说是集中女子之所长,在其“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的大观园中堪称“惊艳绝伦”,接近完美。然而,统观《红楼梦》全篇,如此粉妆玉琢的女子,曹公却对其着墨不多,全然不似宝、黛、钗等浓墨重彩,也不似晴雯、妙玉、湘云等个性鲜明,可以说是模糊化塑造。对其结局和定位,曹公也未作过多说明。这些都导致宝琴成为“谜一般的人物”[1],也为诸多红学研究所误读。

一、宝琴的形象

对于薛宝琴这一形象历来有不同评价。冯育栋先生认为,宝琴是“谜一般的人物”[1]。清人陈其泰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认为“突然来一宝琴,是衬托宝钗文字,勿认真看作有一个宝琴”。周五纯先生说:“《红楼梦》文字有没有不得力之处?有。比如写宝琴,花了不少的功夫,但宝琴还是如纸糊的美人儿,没有什么生气。”[2]

对于上述认为宝琴形象塑造显苍白的看法,笔者认为是对其形象的误读。通读全篇,曹公对宝琴的怜爱,似乎显得过分而偏心。虽未过着笔墨,但宝琴的魅力已经近乎完美,这些完美的特性使得宝琴在红楼中注定不平凡,更加显露出曹公在其身上倾注的个人理想。

1.超凡脱俗的容颜

曹公对于宝琴容貌的描绘,可谓独具匠心。从宝琴出场的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曹公就并未对其进行正面描写,而是通过侧面烘托,勾画其气质神韵,彰显出宝琴的独特风姿。宝琴出场来得不同凡响。有了钗、黛等人的“高起点”,宝琴一来却可以轻轻松松倾倒贾府上下,其魅力较于其他姑娘们,有过之而无不及。第四十九回:宝琴尚未现身,宝玉便急不可耐地赞叹:

“你们还不快看人去!……更奇在你们成日家只说宝姐姐是绝色的人物,你们如今瞧瞧他这妹子……我竟形容不出了。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

足见,宝琴的相貌已远超大观园内钗、黛等众人。众丫鬟中,晴雯是最漂亮的,灵巧风流,也是最傲气的,心比天高。可是,她见到薛宝琴也是称赞,说宝琴等“倒象一把子四根水葱儿”。旋即,如玫瑰花般带刺儿的探春也不吝言辞:“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湘云更是称:“这一件衣裳也支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曹公精细描摹的许多各具特色、独具风韵的美貌女儿中,宝钗、黛玉本就是人间极品,“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但“琴姑娘”一来,钗、黛的黯然失色,宝玉的“形容不出”四个字是真正将宝琴的美刻画到了极致,无法用语言表达。由此,曹公并没有拘束限定宝琴美的层面,这就更给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想象出了一千个最美的宝琴。这样的再创造,升华出各自心中的人物全貌,宝琴的形象便具有独一无二的审美意蕴。

除此之外,贾母等人的偏爱也为宝琴的出众添上一些证明。贾母欢喜得不让宝琴住进大观园,留在自己身边一块儿住。看天上下雪珠儿了,又把连宝玉也没舍得给的一件“用野鸭子头上的毛做的凫靥裘”拿给她,并让丫头琥珀传话,“叫宝姑娘别管紧了琴姑娘……让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极是偏爱。第五十回里,曹公又为这位绝代佳人的美营造了一片超脱的意境:

“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这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的《双艳***》。’贾母摇头:‘那画的哪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贾母自始至终不曾这么赞扬钗、黛或是任一位女性,但宝琴的确担得起这样的称赞。白雪红梅,粉妆玉砌,明艳洁莹,自然天成。这样浑然天成的境界将宝琴的美又上升至了一个圣洁的高度。

2.聪颖敏捷的才情

薛宝琴“本性聪敏,自幼读书识字”,脂砚斋有如下评论:“凡野史中所云才貌双全佳人者,细细通审之,只得一个粗知笔墨之女子耳。此书凡云知书识字者,便是上等才女,不信时只看她通部行为及诗词诙谐皆可知。”

在大观园里,宝钗温润优雅,黛玉风流柔婉,湘云豪放豁达。三个人在大观园诗坛,各有输赢,不分轩轾。别的女子甘当陪衬。自宝琴一入大观园,三人雄踞地位便被打破。曹公在此处竭力表现宝琴的才华横溢。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宝琴初展才气,她与钗、黛共战湘云,妙句迭出,从容自如。这次联诗单凭捷才而论,宝琴已压倒钗黛,联诗到最后,湘云也在和宝琴的对抢中才穷力尽。联诗70句当中,宝琴占13句,黛玉11句,宝钗只5句。而其中,宝琴也不乏诸多佳句,“绮袖笼金貂”的华贵典雅,“吟鞭指灞桥”的豪壮,“伏象千峰凸”的雄伟,届气势不凡[7]。随后她吟咏的《红梅花诗》:“疏是枝条艳是花,春妆儿女竞奢华。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幽梦冷随红袖笛,游仙香泛绛河槎。前身定是瑶台种,无复相疑色相差。”技压李纹、岫烟,被公推为三首之最。“宝玉见其年纪最小,才又敏捷,深为奇异”,就连黛玉、湘云也对宝琴的才情表示佩服,“斟酒齐贺之”。众人猜灯谜时,宝琴又显示出了自己的聪慧,猜出了李琦的“萤”字谜,为众人佩服。

曹公将玲珑巧思给了宝琴,使其愈发臻于完美,足见宝琴在曹公心中的地位。

3.开阔深远的见识

宝琴胜于大观园众姐妹的还有她的胸怀阅历、才情气度。这也是宝琴与在众女儿中显得不平凡的最独特的一点。无论是沉稳大气的宝钗还是灵巧多思的黛玉,大观园里的女子终归是养于深闺、不谙世事。即使像黛玉一般被当做男孩子教养,她也不可能真正像个男子一样四处闯荡、阅世深刻,所获学识不免是从书本或他人传授而得的,总有所局限;抑或是宝钗,拾得大体,懂得持家待人甚至是官场的道理,但仍旧不可能有涉世的阅历。

但宝琴不同。薛宝琴自小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因而雍容大度,落落大方。这是自小养在深闺的黛玉和宝钗所不具有的。宝琴所作的诸多气势不凡的词句,也都是作惯了庭院诗的钗黛所不能比的,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书中借薛姨妈的话介绍她说:“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的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宝琴作为闺中少女得以历览名胜,绝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遇。其见多识广,已经远远超过宝玉和“正册”中任何一钗之上。

第五十二回,宝琴向大家讲述当年遇到真真国女儿的情景,还提到了一首“比我们中国人还强”的五言律诗,着实让大观园的女儿们满足了好奇心。

从这一方面,宝琴不得不说是打开大观园中女儿眼界的启蒙者,让这些女儿好奇地看了看外面的世界。小说在宝琴的到来之后,陡然冒出诸多西洋器物,这些西洋器物如此集中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时那样一带而过,而是联结着晴雯等重要人物的命运,不仅为小说在传统文化背景之外设置了几分西洋风景,在故事结构上,也与宝琴的出现形成了呼应[5]。

曹公对于宝琴这一人物形象的设置,着实有其精心独到之处,颇有通过宝琴的眼睛统观红楼的效果。

二、宝琴的归宿

宝琴的个人形象臻于完美,然其最终的归宿曹公却未加细述,甚至留下了一些惹人猜疑、引人遐思的困惑。

1.宝琴的婚姻结局

薛姨妈吐露,宝琴许了梅翰林的儿子。自此,文中便常有宝琴与“梅”相称的情况。第五十回“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宝琴立于梅花之旁;再者,七十六回的柳絮词暗示人物性格与后文家族命运,也提到了这一点。然而,第五十一回宝琴所作《梅花观怀古》:“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以及宝琴所填之词中明确写道“明月梅花一梦”仿佛都暗示着其婚姻之变。

这一点,红学研究众说纷纭。其中,有些人认为,《梅花观怀古》等诗与前文的人物判词和《红楼梦》曲子一样,暗示了人物命运和情节――宝琴的婚姻之变是必然的,与梅翰林之子鸳盟难谐,最终“不在梅边在柳边”,在贾府落难之时,为柳湘莲“拾画”所救,结为连理[6]。但笔者对于此类看法存在疑义,认为宝琴最终还是嫁与梅翰林之子。“在柳边”一说是对宝琴的又一误读。

首先,《梅花观怀古》一诗源于《牡丹亭》情节。“不在梅边在柳边”一句,指的应是《牡丹亭》中杜丽娘题在自画像上的最后一句诗。有人将《梅花观怀古》暗示的人物命运视作薛宝琴,这一点好像也在理,但细细思量,曹公并没有此种意***。《红楼梦》里关于宝琴的婚姻,提到她和梅翰林之子定了亲,又说:“梅翰林放了外任,一时半会回不来,难以完婚。”而小说也提到薛蝌之所以带着妹妹薛宝琴来都投奔薛姨妈,就是为了妹妹薛宝琴完婚的。这一点值得思考。笔者认为,文中此种迹象表明,梅家也许是有悔婚之意,因而,他们投奔的其实是投奔贾府,希望借助贾府的地位和影响力,向梅家施压。

这一点,从贾母催着惜春画大观园可以窥得一丝端倪。文中对此有三段描述:“贾母笑着,搀了凤姐的手,仍旧上轿,带着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少了两个人,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象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象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次日雪晴。饭后,贾母又亲嘱惜春:‘不管冷暖,你只画去,赶到年下,十分不能便罢了。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贾母催着惜春画大观园,为的是赶着送给宫中的元春。但贾母非要把宝琴画进去,且是“第一要紧”、非画不可,恐怕不止是因为贾母对宝琴的喜爱了。首先,贾母将宝琴添到画上也在理,但同时必须添到画上的还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且“一笔别错”,这一点恐怕有背后的深意。宝琴与梅翰林之子的婚姻还有一段时间,而薛蝌却早早以“成亲”为名依附了贾家。应该说,自薛姨妈被迫送薛宝钗进京待选而后依附贾家,薛家已经开始败落了,宝琴的出现可能暗示着薛家真正败落了。薛家将宝琴送过来,也许正是试***依仗贾府与梅家博弈,借此引起梅家的重视,不敢退婚。贾母要将宝琴画入画上,也是在向元春传递薛家举家依附贾家和帮助宝琴完婚的信息。

而此后,第七十八回,写贾宝玉等跟随贾***出去应酬,回来,和王夫人有一段对话:“王夫人一看时,只见扇子三把,扇坠三个,笔墨共六匣,香珠三串,玉绦环三个。宝玉说道:‘这是梅翰林送的,那是杨侍郎送的,这是李员外送的,每人一分。’说着,又向怀中取出一个旃檀香小护身佛来,说:‘这是庆国公单给我的。’”此时,关于薛宝琴婚姻的信息就在不经意间透露出来了,这就是这一句“这是梅翰林送的”。彼时,宝琴进京聘嫁,寄住贾府,却不闻梅家与之有所往来。此时可以看出,梅家与贾府(薛家)已结识甚笃。这表明,梅翰林已经被调回了京城,已经开始和贾***等走动了,甚至和贾宝玉也有交往。于是,薛宝钗在第五十六回对邢岫烟说的“偏梅家又合家在任上,后年才进来。若是在这里,琴儿过去了,好再商议你这事。离了这里就完了。如今不先定了他妹妹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的话就有所呼应,梅翰林家又回到京城了。在这种情况下,宝琴也应不多时便可完婚,而紧接着,薛蝌与邢岫烟的婚姻也可提上日程。若说还有什么婚姻变故,则怕是不可能的了。

其次,刘心武所言宝琴嫁给柳湘莲也是说不通的。柳湘莲在尤三姐死后剃发出家,还俗并与宝琴成亲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以柳湘莲的人品,是极为痴情专一的。此生爱定了尤三姐,又亲闻尤三姐因自己而死,是断不会与宝琴在一起的。所以,宝琴的婚姻归宿应当还是圆满地嫁与了梅翰林之子,这也符合曹公对于宝琴这一人物形象的完美设定。

2.宝琴与十二钗册

四大家族的女子皆列于金陵十二钗正册又副册中。而其中有一个特殊,便是宝琴。以曹公对于宝琴的青睐及其家族背景和个人魅力而言,宝琴是足以有资格与钗、黛等人相提并论的。而十二钗中恰恰是没有宝琴的。对此,三百年间,红学研究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宝琴未在十二钗册中更加印证了这一人物形象及归宿的完美感。

首先,关于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入选标准,曹公在第五回太虚幻境中已经呈现。警幻仙姑把贾宝玉引进了“薄命司”,恰恰金陵十二钗等都是“薄命之人”。这是曹公对于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人选范围的最主要的限定。反之,非薄命的人,是进入不到这钗册中的。而何谓“最薄命”,应当是指金陵省中十二个“冠首”和“紧要者”,副册则次之,又副册则更次之。所谓“冠首”就是指高贵,而“紧要”,恐怕就是指悲惨程度与其本来的地位造成的“反差”。对于正、副、又副册的区分,文中也有证明:“上中下三等女子之终身册籍。”也就是说,这正、副和又副册的人选,是以出身来做区别的。所谓上中下等,应该对应的就是贵族大户人家、乡绅之家和奴婢。正册的十二个人无一不是贵族大户人家,最不济的妙玉也是出身大户人家的。秦可卿虽然出身寒门,但其父毕竟是工部营缮郎,且之后嫁入贾府成为贾府长房长孙媳妇,死后贾珍贾蓉给她买了诰命身份;而副册列举的香菱,小说中第一回也有证,香菱之父甄士隐乃“乡宦”人家,即乡绅人家;而又副册列举的晴雯、袭人等,则无疑就是奴婢之辈了。

从宝琴的形象分析可知,宝琴的地位、容貌、才学等皆不凡,是绝不可能在十二金钗中未点全的副册之中的。而宝琴未入正册,唯一的理由即宝琴并非薄命之人,也即证明宝琴在八十回以后的人生命运都是圆满幸福的,这一点与上述宝琴之婚姻归宿相证。

三、宝琴的定位

梁归智先生曾提出问题:“有一个大家都感到困惑却谁也没有详加研讨的问题,那就是薛宝琴在《石头记》中的地位。”[3]当代一些学者曾质疑:“薛宝琴在曹雪芹笔下终成了虎头蛇尾,虚张声势 既称美貌,又似多才的薛小妹实在没有什么新鲜独特的性格 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不起什么积极作用。”笔者认为,曹公对于宝琴的塑造,其实真正体现了他的审美理想――在缺失中营造完美,在完美中构筑缺失。曹公对于宝琴的形象和归宿的安排成了红楼梦中清丽独特的风景。

1.宝琴的象征意义

由宝琴的阅历可知,宝琴身上有种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特质,这就使得宝琴虽寄住贾府,但与大观园群芳们有着不同的文化思想――颇有“旁观者”的意味。

宝琴是在大观园最热闹兴盛的时候到来的,一直到贾府“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之时仍然存在。可以说,她是观察整部红楼梦的眼,是观察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而衰的眼;在以后的日子里,宝琴又亲眼目睹了大观园众姊妹和贾老太君的悲剧命运。曹雪芹安排宝琴这一人物,又让她在前八十回的后半部方出场,让她见证了诸钗零落、贾府衰败[5]。“除夕祭宗祠”一事中,贾府隐隐有衰败之象。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时代没落的走向,如黛、钗等人,她们生活在贾府之内,与贾府这传统之根一脉传承,即便有所触动,有所察觉,也与宝琴的不同。宝琴开阔的视野与身上带有的西方文化色彩,让她可以跳出传统文化之外更冷静、理性的态度感知这一切,冷眼旁观,并不介入[8]。

宝琴就好比身离贾府的局外人,将整篇红楼中看不真切的部分审视得透彻清晰。宝琴于贾府,与于红楼,她的到来的象征意味是十分强的。

2.曹公的审美理想

“生于荣华,终于苓落,半生经历,绝似石头。”曹雪芹从封建贵族社会的上层跌落到社会的底层,他亲眼目睹了上层社会的腐朽没落,也亲身经历了现实生活的黑暗。回忆着昔日的繁华生活,目睹着眼前的悲戚景象,心里万分悲凉。因此,这曲伤金悼玉的《红楼梦》必然是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其红楼悲剧蕴含着曹雪芹深邃博大的情怀。尽管大观园里那些美丽女性高超的才情、高尚的气节、高贵的品质,染上了理想的色彩,但《红楼梦》现实主义的基调恰恰体现在曹雪芹亲手把这些理想毁灭;使那个“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红楼世界,成为美丽女儿们头上笼罩着的愁云惨雾、凄风苦雨,让她们在浊世人间遍尝仇和恨,经历春愁秋悲,风刀霜剑[4]。

曹公在塑造这些悲剧的女性时,也在创生了一个新的希望――薛宝琴。他通过薛宝琴极尽完美、圆满的人生在悲剧的缺失中营造了完美,寄托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对于宝琴的美好,“白雪红梅”的意境尤为贴切。在落雪的纯白和梅花的高洁中,宝琴的美远远高于《红楼梦》中的各种画面,臻于梦幻。在她的身上,大观园群芳的韵味和红楼世界的意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彰显了曹公对于美的最高追求――至真、至纯、至美,成为红楼世界里最大的梦想与希望。因此,宝琴应该是曹公完美理想的典型体现,只有她才担得起“极致美”的塑造。

曹公运用隔帘花影、雾里看花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琉璃世界”里的“白雪红梅”。薛宝琴之丰神灵秀、完美无缺在红楼世界里是不可或缺,值得深刻探究的。这是《红楼梦》中的又一高度。

参考文献:

[1]冯育栋.谜一般的人物――薛宝琴[J].红楼梦学刊,1988(1).

[2]周五纯.借一月照万川――《红楼梦》结构研究之一[J].红楼梦学刊,1989(3).

[3]梁归智.石头记探佚[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147-151.

[4]李青云.在缺失里营造的完美――薛宝琴形象与曹雪芹的审美理想.鄂州大学学报,2008(7).

[5]朱江玮.试论薛宝琴的文化审美意义.红楼梦学刊,2008(3).

[6]焦健.论《梅花观怀古》与宝琴的命运――兼论《红楼梦》原书的几处删改.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6卷第4期.

红楼十二钗篇6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塑造;辩证艺术

[中***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2-0069-05

清代二知道人在《红楼梦说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一日,众友群居,评骘《红楼》女子。有取宝钗之稳重者,有取黛玉之聪颖者。或爱熙凤之才能,湘云之爽直;或爱袭人之和顺,晴雯之袅娜。又有憎黛玉之乖僻,厌凤姐之擅权,恨袭人之柔奸,恶晴雯之利口者。议论沸腾,爱憎不一。予时默无一语。客诘之,予曰:“此曹雪芹纸上婵娟也。设诸君真遇其人,未必不变憎为爱也。”言毕,众皆粲然。①

其实之所以发生对人物形象理解与感受“爱憎不一”的有趣现象,正说明了形象本身的客观真实性和复杂丰满性。正是作者的成功塑造,使形象给人以“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多样化感受,不再是某种性格的单一体,而是多侧面性格的有机统一。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很难以纯粹的美或丑的概念来界定,亦难分出纯粹的好人或恶人。在人物塑造上,往往体现出美丑结合、化腐朽为神奇的、高超的艺术辩证法。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这样评价《红楼梦》:

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鲁迅看到了曹雪芹在人物塑造方面一反传统的做法,赞扬这种以写“真的人物”为目的的人物塑造方法。《红楼梦》打破了以往小说“非爱即憎,非憎即爱”的人物塑造传统,脱离了人物形象的脸谱化倾向。作者对人物塑造有着执着追求,因而他常常不得不违背自己的阶级同情、个人偏爱和主观意愿,遵循当时真实生活发展的必然规律,写出人物自己的“离合悲欢,兴衰际遇”的命运。人物的美与丑在作品中得到了辩证的艺术体现。

一、丑中有美,美中有丑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旧戏舞台上,就有红脸、白脸之分,所谓“一脸之红荣于华兖,一鼻之白严于斧钺”。在以往的旧小说中,也有英雄与逆贼、忠臣与奸臣、义士与小丑、贤女与等美、丑、善、恶之别。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直到《***》,均未完全摆脱“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影响。直到清代中叶《红楼梦》的出现,才打破了小说创作中这种僵化、落后的人物塑造传统。《红楼梦》异峰突起,超越了以往一切人情小说,成为300年间小说创作的冠冕。

在《红楼梦》中,最有争议的人物就是薛宝钗。读者总喜欢将她与林黛玉对比,有人说她是美的,亦有人说她是丑的。这种争论持续了几百年,直到今天仍然存在。邹在《三借庐笔谈》中曾写道,他与友人许伯谦一起讨论《红楼梦》,许尊薛而抑林,邹尊林而抑薛,“一言不合,遂相龃龉,几挥老拳,而毓仙排解之。于是两人誓不共谈《红楼》”。②可见林黛玉与薛宝钗都各自在读者的天平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份量,亦可以发现薛宝钗这一形象之所以会引起争议,正在于其性格极具魅力。对于这点,清代蒙族红学家哈斯宝也曾有过评论,他在评价宝钗这一人物形象时说:“乍看全好,再看就好坏参半,又再看好处不及坏处多,反复看去,全是坏,压根儿没有什么好。”③如果抛开哈斯宝的判断是否公允这一点不谈,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段话说明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正是由于薛宝钗性格中的多重矛盾因素,才造成了十分复杂的文学现象。对于薛宝钗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正说明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这一形象是成功的,是历久不衰、具有永久生命力。

曹雪芹打破了“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传统写法,既不是把宝钗写成“全坏”,也不是把她写成“全好”,而是将其写得亦好亦坏、既丑又美。他采取了化丑为美、化美为丑的办法,着力写出她性格中的多个侧面,塑造出一个“完满而有生气的”、“亦丑亦美”的宝钗。

薛宝钗是作品中贯穿始终的人物,她一出场就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她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春美少女,“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举止端庄娴雅。不光是外形美,她还具有丰富渊博的知识。都说林黛玉聪明灵秀,整部作品中的人物就只有薛宝钗能比得上有时甚至超过她。薛宝钗曾称赞宝玉杂学旁收,但她比宝玉涉猎更杂。她自幼读了很多书,从《女四书》、《烈女传》到《西厢记》等无所不知。她又极会作诗,与湘云论诗的一番话,俨然是一位诗人;她虽不大画画,但绘画知识却不亚于一位专业画家,连博学多才的林黛玉都被她比下去了;她的医学知识也很丰富,为宝玉送药,替黛玉分析病情,为母亲急诊,送贾琏棒疮药;此外,她又精通棋艺、书法等。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闪耀在薛宝钗身上的一个又一个“美”的亮点。她本来是为了待选为“宫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的,所以,她身上具有封建社会的女性所应具有的贤、孝、才、德等一切美德。

薛宝钗在***治立场上鲜明地站在封建统治者一边,其思想体系也基本上是封建主义的。她竭力劝导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劝林黛玉不要看《西厢记》等歌颂自由爱情的文学作品,认为看这些书会“移了性情”,她虽然也作诗,却对湘云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本分”。薛宝钗的“冷”是有名的,她吃的是“冷香丸”,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亦表现得十分冷酷。丫环金钏儿被王夫人逼得投井而死,连王夫人本人都承认“是我的罪过”,奴性十足的袭人“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宝玉更是事后偷偷跑去水仙庵的井边祭祀金钏儿。而宝钗却毫无同情之心,说出了自己的分析:“据我来看,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这一段话仿佛迎面而来的一股寒风,吹得人五内俱凉。由此可见,在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争斗中,薛宝钗旗帜鲜明地站在了王夫人一边,她对金钏儿之死的冷漠无情,表现出其思想性格中丑的一面。类似的例子还有,当柳湘莲因尤三姐自刎而出家后,薛蟠含泪四处寻找,薛姨妈也心生叹息,惟独宝钗听了之后并不在意,说:“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她反而提醒薛蟠酬谢跟他去江南贩货的辛苦了几个月的伙计是正经,其冷酷令人不寒而栗。

然而,走入薛宝钗的内心深处,我们会发现那里是一张多种矛盾纵横交织的网。薛宝钗的外表像一块冰,她的内心其实也有火热的一面。她也很善于替别人着想。她为湘云摆螃蟹宴宴请亲友,为邢岫烟解困赎回棉衣,为黛玉送燕窝治病,都表现出她善于关心体贴别人的一面。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她内心深处对于宝玉的感情。封建统治者需要她做一个封建淑女,她就力求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封建淑女的规范。尽管她的内心对于宝玉确有爱慕之情,然而由于自由爱情是违反封建礼教的,因此,她只能压抑自己的感情,把内心的爱慕之情冰封在心底。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细节中窥见她内心奔突的情感之流。前人曾这样评价薛宝钗:“其最可耻者,送丸药以医怡红杖伤,坐卧榻以刺怡红兜肚,柔情蜜意,无异自媒,毫不知避嫌疑,此皆由衷而发,不能自掩之耻态也。”④这段话虽有极强的主观色彩,但说薛宝钗之情“由衷而发”却是极为恰当的。薛宝钗是封建礼教下产生的完美淑女,在思想上深受“男女大防”观念的束缚,但她又是一个正当妙龄的青春少女,内心自然会有爱的要求。这就使得她对待爱情表面淡泊而内心热烈,这种矛盾,正是宝钗性格中可悲可叹的地方。

薛宝钗引人非议的地方还与其为人处世的原则紧密相关。薛宝钗的处世哲学是圆滑的利己主义。在小说第8回中,作者给她的定位是“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在第55回中,凤姐对她的评价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在贾府内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矛盾斗争中,她往往采取中立,以一种明哲保身的态度博得上上下下对她的好感。对于上层统治者,她往往会费尽心思揣摩其心理,迎合其需要,甚至不惜扼杀自己的个性与爱好。如第22回写贾母为宝钗做生日,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宝钗为了讨得贾母欢心,“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同一回中,元春派太监送来灯谜让众小姐们猜,“宝钗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就猜着了”。为了讨好元妃,她如此心口不一,实在是虚伪可憎!第27回滴翠亭边扑蝶的薛宝钗无意间听到了小红与坠儿的私情话,情急之中,她竟然使出“金蝉脱壳”的法子,编造出追黛玉的谎话,使小红疑心于黛玉。这种损人利己的做法令人感到可鄙可耻。

薛宝钗大方、会做人,连赵姨娘这样的人物也对她大加赞赏。在第67回中,宝钗将薛蟠从家乡带来的土仪分送给各人之后,也给没有什么权势和地位的令人嫌恶的赵姨娘与环哥儿送了一份儿。所以,赢得了赵姨娘在王夫人面前的大加赞赏,真是因小惠得大利。对于宝钗的为人行事,历来贬词很多,有人说:“以熙凤之黠,黛玉之慧,湘云之豪爽,袭人之柔佞,上自贾母,下至婢媪,皆能兼容并包而无不当。”⑤薛宝钗的世故与城府之深,使这一形象本身又增添了几分争议的内容。

应该说薛宝钗的性格是极富弹性的,因为它引起了审美领域当中如此持久与广泛的争论。她的性格当中有着热烈与冷酷、真诚与虚伪、善良与机诈、高尚与卑劣等种种因素的对立与冲突,使得这一形象让人美中有丑、丑中有美,让读者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例如清代著名的《红楼梦》评点家王希廉就认为宝钗是一个“奸人”,但当时有人问他“子之处宝钗也将如何”时,他的回答却是“妻之”。可见,宝钗这一形象在他心里也曾产生了强烈的美感,并非一个丑恶不堪的人物。

那么曹雪芹究竟是怎样将薛宝钗塑造成为一个亦丑亦美的人物的呢?原因在于曹雪芹在描写薛宝钗的封建思想和丑行的同时,深刻地揭示了促使其产生的社会环境,写出了薛宝钗思想性格形成的社会历史原因,进而引起了人们对当时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憎恨。同时,他并未将薛宝钗绝对丑化,而是将美貌、才智、学识、涵养和会做人等令人羡慕向往的因素都赋予了她,使这人物又得到了人们的敬重与好评。通过对薛宝钗“丑”的言行的描写刻画,揭示出封建社会的虚伪、腐朽,这样的“丑”也就起到了“艺术美”的效果。

二、善恶交赋,亦正亦邪

在《红楼梦》第2回,曹雪芹借贾雨村之言发表了一番正邪两赋论:认为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之外,还有一种就是正邪两赋之人,这种人“在上则不能成仁人君子,在下亦不能为大凶大恶。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尽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这种正邪两赋之人非纯粹的仁人志士,亦非绝对的凶恶之徒,而是亦正亦邪的具有复杂性格特点的真的人物。这一段正邪两赋论,其实正是曹雪芹创作思想的体现,表现出他对人物塑造的高度理论认识。在《红楼梦》中,虽然有许多人物,但作者并未强行将他们划归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而往往是细致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方方面面,让读者自己去把握人物。而在《红楼梦》之前的许多古典小说中,人物几乎都被简单地划分为正面或反面人物,并且只要是反面人物,就必然是假恶丑的化身,如《水浒传》中的潘金莲、王婆,《三国演义》中的董卓等,统统都戴上了恶人的脸谱。《红楼梦》中很难找出一个纯粹的无恶不作的恶人来,其中的人物往往给人一种亦正亦邪的审美感受。

宝玉就是这样一位正邪两赋之人。宝玉不爱读书,常厮混于内帏,然而他却不同于一般的吃喝***赌、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他偷看《西厢记》,他同情体贴下层受压迫受迫害的女性,这些都使他区别于薛蟠那样的花花公子。然而,他的身上也不乏贵族公子任性娇气骄横的一面,除了看到他的好性儿之外,我们也可发现他摔东西、砸茶碗、踢袭人的行为。他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热爱女性,无视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却无法真正地叛逆到底,与当时的制度决裂,他在思想上无法获得新的支撑点,迷惘无奈失落中只能皈依佛门。这样的宝玉让我们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真正是一个亦正亦邪的人物。

王熙凤也是一位正邪两赋之人。在《红楼梦》中,王熙凤可谓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周汝昌先生曾将她与宝玉列为全书中的两大主角。对于这样一位重要人物,曹雪芹的塑造岂会流于简单化、绝对化?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处处可以感觉到王熙凤的光彩。她那迷人的风姿、不凡的气质,往往给人一种强大的震慑力,再加上一张巧舌如簧的嘴巴,更使她成为老祖宗身边一刻也离不了的“开心果”。她虽没念过什么书,也比不上宝钗、黛玉那样有学识,可她的语言往往是随机而出、妙趣横生。例如第38回中,她就老太太额头上的小窝儿发表言论,说那是用来盛福寿的;第47回与老太太、薛姨妈玩牌,输了钱后,她说:“这一吊钱玩不了半个时辰,那里头的钱就招手儿叫他了。只等把这一吊钱也叫进去了,牌也不用斗了,老祖宗的气也平了,又有正经事差我去办了。”引得众人大笑不止。王熙凤不仅有着与生俱来的高超的凑趣才能,在治家理事上亦表现出不凡的才干。她协理宁国府时,上上下下的宁府中人皆对其刮目相看;第72回中她面对夏太监派来“借”银子的人说的一番软中带硬、绵里藏针的话更令人拍案叫绝!然而,这样一个风趣幽默、能干有才的“脂粉队里的英雄”,同时也是一个“两面三刀,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奸险恶毒之人。她“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计赚苦尤娘”,机关算尽,最终致祸,失去性命。这样的性格,这样的人生轨迹,让我们对于人物的把握不能流于绝对的正或邪,不能将其简单地说为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而只能将其看作当时社会制度下存在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坏”人亦有人性的闪光点

《红楼梦》中人物很多,作者笔下的形象主要是一些妙龄少女,这些少女多是钟灵毓秀的化身。而其中的男性大多是次于女性的,要么是一副假道学的样子,封建卫道士的面孔,要么是偷鸡摸狗之流,要么是不学无术的纨绔浮夸之徒。若说《红楼梦》中有所谓的“坏”人,那么这些“坏”人也主要集中在男性世界的范围内。当然,女性中也有,不过是属于“女儿”这一范围之外的婆子、媳妇了,如王善保家的、马道婆、赵姨娘等都是“坏”人。曹雪芹在塑造这些较为丑陋的灵魂时,往往能抛开“恶则无往不恶”的传统人物塑造程式,在展示人物的卑劣的性格侧面的同时,善于以隐笔或直笔点出其人性的一些闪光之处。

贾雨村就是这样一位“坏”人。《红楼梦》的读者可能十有八九都不喜欢这个人物。因为人们往往将贾府的败亡与雨村的口蜜腹剑、落井下石联系在一起,认为他是一个奸险小人,而他最终惹祸上身被流放他乡,似乎也出了不少读者胸中的一口怨气。殊不知,贾雨村并非生来就是这样一个“坏”人。他原本是一位落魄的读书人,胸怀大志,不拘小节,坦荡磊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甄士隐的帮助下,他进京赶考,中了进士,不料因不会巴结逢迎上司,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性狡猾、擅纂礼仪等,最终被革职。初次为官便被革职,这使贾雨村对于官场的黑暗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他必须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后来他在林如海的介绍下受贾***引荐轻而易举地复出,重新步入了官场。再次复出的贾雨村已没有了以前的“恃才侮上”,而多了几分心计与老练。“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一回,他的处事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性正在蜕变的贾雨村。如果说在此之前的贾雨村是光明磊落、有理想重感情的,那么此时忘恩负义的贾雨村已然被官场的黑暗腐蚀了心灵。为了保住乌纱,他在官场的黑暗浑水中走了一趟又一趟,变得越来越坏,惹人厌恶。曹雪芹在塑造贾雨村时所昭示给我们的是这样“潜台词”:在步入官场之前,贾雨村原本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有志青年,可步入官场之后,他却逐步蜕化成为社会的蛀虫、官员中的败类。正是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不良风气泯灭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去除了他人性的良知,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对于人性的戕害、对于真理的践踏!

赵姨娘是作品中少而又少的“坏”女人之一。她尖酸刻薄、不得人心,又不顾身份、不识大体,常常与小丫头们动手动脚,还伙同马道婆陷害凤姐与宝玉二人,居心叵测。然而曹雪芹并未将她刻画成一个坏到六亲不认的人。她为自己的亲生儿子争地位、争名分、争侍妾,虽然这一切也是间接地为了自己,但一位母亲的心,对儿子的情却也展示出其人性的一面,让我们对她怎么也恨不起来,而只是可怜她。她的所作所为亦有一定的情理可言,她虽然“坏”,但并非坏得彻底,而是情有可恕。

四、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女儿王国,这个王国中都是青春年少、美丽可爱的女子。然而在曹雪芹的笔下,她们却各具风姿、无一雷同,这不得不令人叹服。曹雪芹在塑造这些女儿形象时,突破了以往古典小说尤其是才子佳人小说中写人“美则无一不美”的类型化、概念化倾向。在曹雪芹看来,现实生活中本来就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物。他所塑造的美人往往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而是有一定“陋处”,也正因为不完美,有“陋处”,更使人觉得真实,有血有肉。

湘云是一位活泼可爱、豪爽率真的女孩儿,可是却有咬舌的毛病,“二”、“爱”不分,每每称呼宝玉时,总是将“二哥哥”喊作“爱哥哥”。对此,脂砚斋评道:

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今见咬舌二字加之湘云,是何大法手眼,敢用此二字哉!不独不见其陋,且更觉轻俏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掩卷合目思之,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然后将满纸莺啼燕语之字样,填粪窖可也。⑥

写到香菱,曹雪芹写她美丽动人、温柔娴静,借周瑞家的之口说她有“东府蓉大奶奶的品格”,以秦可卿比之,可见这是多么美丽的女子了,可是却又给她冠之以“呆”的称号,写她有些呆头呆脑。脂批曰:

“呆头呆脑的”,有趣之至!最恨野史有一百个女子皆曰聪敏伶俐,究竟看来他行为也只平平。今以“呆”字为香菱定评,何等妩媚之至也。⑦

这样的形象,在曹雪芹的笔下还有很多,诸如探春既有顽固的嫡庶观念,又抱负远大,志趣高远;袭人既温柔善良、宽容忍让,又有着某种根深蒂固的奴性;晴雯既叛逆反抗、藐视权贵,又欺侮弱小、且尖刻逞强;黛玉既清逸脱俗、才华横溢,又心胸狭窄、好弄小性儿……

曹雪芹笔下的美人均非十全十美、倾国倾城之人,也都是具有“缺陷美”的。正如断臂的维纳斯一般,这些缺陷非但没有削弱人物形象给我们的美感,反而增强了形象的现实感与生命力,给人物又添上了几许特殊的风韵,使人物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物的独特之处,从而在读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注释]

一粟编:《红楼梦卷》(第一册)卷3,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1页、第195页、第161页。

红楼十二钗篇7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复杂多变的人物。正因为形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让后人对《红楼梦》高超的人物塑造手法更加推崇。也许只有哈姆雷特能与之媲美。因其成功,至今仍使研究者很难简单地描述其性格特征:是好是坏、莫衷一是。让你说不清又道不明,既爱又厌。

也许是红楼里的“奇花”,也许是大观园里的“异草”。

薛宝钗自始自终超然的镇静,让她几乎很难体现出少女的某些特征。她的完美让人觉得美得不真实、美得很遥远,甚至有点隔膜。尽管她入大观园时不过十三四岁,到了结婚嫁宝玉也不过是二十一二岁的样子。但她的早熟与城府完全体现出成人化特征:她上下圆通,上至贾母、王夫人,下至一些丫头使女们,都称夸她,“性情宽厚”,“脸一直笑迎着”。 其容貌“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脸若银盘,眼若水杏。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任是无情也动人”。虽不同于林妹妹的柔弱之美,但也是冰雪玉脂、丰满圆润的雍容华贵之美,自有一段风流,其文采也与黛玉不差伯仲。正因如此,宝钗似乎更合乎传统人的要求、眼光。况其本人也曾希望入宫走元春的道路,后进了大观园也不再想此路,宝玉便成了其唯一的选择,恐怕也是最理想的退路了,当然比之最理想的状态都是退其次的无可奈何的选择。宝钗对宝玉的倾心,说白了,功利性是渗入其中,因而其对宝玉的爱再深也是有水分的,终是隔一层的。她所以能做得如此理智,如此超然,怕此也不失为一个原因,她的一步步争取是有计划性非出纯感情性的嫉妒。黛玉之所以做不到此,虽有性格原因,但很明显的一点是林妹妹的爱的更深更真更痴更迷。在加上其家庭背景使之很敏感多疑,甚至有很深的自卑感隐匿在“很自卑”中,她没有父母在身边,终身大事没人给自己作主,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只有靠自己去争取贾宝玉的爱,才能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望。正因其爱,她对周围的一切人都有戒心,怀有敌意,连史湘云有个与宝玉相同的麒麟她也远远地防着,心怕他们会玩到一块儿。她对宝玉的使性子更显出其真爱与可人的一面。她太在意宝玉,宝玉成她的唯一的精神寄托。

公正地说宝钗对宝玉的关爱、劝导,让其读书追求功名利禄,也是有一片苦心的。宝钗无从选择,宝玉只有一个,现在也只有慢慢地改造他,让他更接近自己的要求。故而在她劝宝玉读书宝玉当即表现不乐意转身出去搞得她十分尴尬的情况下,她只是在心里叹气,表面上却若无其事地掩饰过去。她是无奈的,封建女性除了接受又有何办法呢?丫头们倒是能看出她的好来,认为她才是当宝二奶奶的最佳人选,比之那刁钻尖刻的林姑娘可是天地分别,“这幸是宝姑娘,若是那林姑娘不知又要闹成个什么样子呢。”宝钗这方面的素质确实超过了林黛玉,况也不能不说圆滑乖巧,确实讨人喜欢。在贾母为宝姑娘过生日时,宝钗点戏、点商品无不是出于迎合贾母的想法、喜好入手:老年人牙口不好,甜的、烂的上。这点林黛玉恐怕就做不到,况很多时候宝钗表现出来的宽厚也是很实在,很周到的。每次薛蟠回来带的东西礼物,她总是上上下下都送个遍,丫头老妈子也没漏过,对林黛玉还特别照顾。心直口快的史湘云也是在诗社上顺口说出其要做东,宝钗马上劝其:“你一个月才几个钱,不必将来为之借债作难。”别人喜欢宝钗是无法抗拒的。

宝钗对宝玉的关爱,在宝玉挨打之后表现得十分突出:她马上过去探望,坐在床边看着宝玉,不免有些心疼、伤心,说:“别说是下人看了心疼,连我们……”没说完,便满脸通红地羞涩地用手绕着衣角……在其兄长拒绝承认是因他而使宝玉挨打时,宝钗不信。激起其兄顺口一句:“你喜欢他,要嫁给他,当然要帮他说话,向着他……”宝钗气得一直在房里哭了一宿,清晨起来满眼通红,尖刻的林黛玉见了,便故意说:“就是哭两桶泪,也不能少他一点疼……”

现在来谈谈宝钗的另一面——冷恨。尤其是触及她利益的时候,立刻反唇相讥。一次,宝钗、黛玉、宝玉三人在一起,宝钗说天太热满身汗得难受,宝玉开玩笑说其像杨玉环胖人才怕热,这下激恼了宝钗,反了一句:“我可没有杨国忠这样的兄弟!”黛玉在旁边得意地笑,过了好一会儿,说到唱什么戏,宝钗说是李逵向宋江赔不是,宝玉马上说宝姐姐怎么连负荆请罪都给忘了,宝钗马上说:“也不知是我忘了还是你们忘了。”

王夫人因为金钏的事情深感愧疚﹑不安,认为是自己白白害死金钏,宝钗看王夫人却冷静地说:“也别太自责了,说不定金钏自己挨了骂到外边玩掉到井里去了。纵是如此,不过是一个丫头,多送几两银子他们便感恩戴德了。”冷狠如此。再如尤三姐之死,柳湘莲出家,连薛蟠都大为伤心,而宝钗却冷冷地说了句:“也许对她是个好归宿。”全部小说里表现宝钗少女天性可爱的一出戏是“宝钗扑蝶”,可结果也一样做成了假装追赶黛玉,让人怀恨黛玉去了。“这宝姑娘听去了倒也罢了,林姑娘听去,可不知道要出什么乱子呢。”宝钗灵机一动,却把自己不愿承受的东西转嫁给了黛玉,使本就开罪下人的林黛玉更加受人怀恨了。

红楼十二钗篇8

[关键词]引导 中职学生 阅读《红楼梦》

高教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选入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这篇作品,自从拿到这本书后,我就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教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照本宣科吗?乏味;蜻蜓点水吗?浅薄;漫无边际讲吗?容量太大。怎样引导中职学生读懂这部被称为“中国封建百科全书”、“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长篇小说的珠穆朗玛峰”之大作,确实是个难题。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先生曾经做过如下分析:

“头一个与众不同,是它的思想内涵,和传统小说不太一样。从最根本上讲,正是由于这‘不太一样’,它才受到了二百多年来普天下人的注意,引起了他们莫大的阅读和探索的兴趣,愈钻研愈发现其广博精深。次一个与众不同,是它的笔法艺术,独具特点特色,也与传统的小说不可同日而语。它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惊奇赞叹,它的魅力能让你反复地一读再读,以至百读不厌,而且每读必有更新鲜的感觉和更丰富的收获,才明白过去根本没有读懂。有了这两大特别之处,已经比读别的小说难多了,不幸又加上了它的原来的整体给破坏了,现在是被别人硬按上了一个假‘原本’的后半截――试想,这部书,内中竟有多达三分之一的部分是伪托的,而且这一部分居最后,是收煞全书的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么一来,不论它的内容还是文字,都是一个真伪搅在一起的混杂体。这样的一部书,说它与众各别,很不好读,大约不是故意耸人听闻的吧?”(选自周汝昌著《红楼小讲》,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周汝昌的精辟分析告诉我们一个基本道理:要读懂《红楼梦》太难了,要教会学生阅读理解《红楼梦》更难。尽管难,能放下不管吗?这不是明白告诉学生你这个语文老师不合格吗?今后还怎么走上三尺讲台呢?算了吧,还是奉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原则,硬着头皮将难题进行到底。为此,我阅读了有关红学研究的大量著作和论文,并且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从中不难发现:从《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判词解读入手,结合与之密切相关的曲词、文中人物所作诗词以及灯谜、酒令等,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大体读懂《红楼梦》的基本内容,从而把学生顺利地引入红学殿堂。

让学生粗读《林黛玉进贾府》一遍,引导他们分析归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对王熙凤这个人物有个初步印象,认识到她很有斤两,精明强干,八面玲珑,四面周旋,处事得体,灵动出群,声势非凡,是位棱角分明、八面生风的千面娇娃。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许多《红楼梦》偏爱者都觉得王熙凤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所以,王熙凤是一个让人们又恨又爱的丫头,在许多评论中,有一条这样的评语最受人好评: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她是一个真正的女强人,里里外外一把手,把偌大的贾府管理得井井有条,她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透着智慧,透着风趣与幽默。尤其是她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令人五体投地,一般人能做到一箭双雕就已经沾沾自喜了,而王熙凤习以为常的是一箭四雕甚至五雕。试看《林黛玉进贾府》她的精彩说辞:“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这段话既讨好了贾母,赞扬了黛玉,夸耀了三春,怀念了林母,还显示了自己特殊的身份。区区八十一个字,竟然取得这样的功效,真可谓玩弄语言于股掌。只要有她在的地方就时常笑声连连,即使是靠嘴巴子吃饭的说书人也称赞她“奶奶好钢口,奶奶一说话,我们连站的地方都没有了”。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与尤二姐说:“她呀, ‘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全了。只怕三姨儿这张嘴还说不过他呢,奶奶这么斯文良善人,那里是他的对手?”周瑞家的告诉刘姥姥:“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他呢”。贾老太太赏识的“凤辣子”,那是名副其实的“辣”,她语言辣,长相辣,穿着辣,心思更辣。怎样全面了解王熙凤这个人物?“金陵十二钗”中王熙凤的判词明确说“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从末世来”指的是凤姐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强人生于末世的不幸,也就是生不逢时,“凡鸟”是繁体里的“凤”字,也就暗指王熙凤,说明她非同一般,是鸟中之凤,人中之杰,凤毛麟角;“一从二令三人木”指的是丈夫贾链对凤姐的态度变化,新婚后先“从”,对她百依百顺,惟命是从;“二令”指的是她在贾府得到贾家最高统治者贾母的欣赏,能够发号施令,唯我独尊,展露才华,显现能力,如鱼得水;“三人木”中“人”“木”合为“休”字,说的是由于她过分的要强,失去了女儿的温柔和平,终将为丈夫所弃;“哭向金陵事更哀”就是她被休弃后哭着回娘家的悲哀的写照。在当时封建社会中,被休弃是非常悲惨的。通过判词这样一解读,学生立即明白,再强悍的人,做事也要留有余地,把握适度,否则过犹不及。王熙凤的悲剧警示后人,一个颇有***治地位的女性,切不可将官场架子带回家庭,男人不能隐忍必将反抗,家庭的和谐自然没有了,经营婚姻可不是经营官场。再看《聪明累》,全文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说的是王熙凤性格泼辣,精明能干,善于算计,她为了敛财用尽手段,把大观园里主子丫头的月钱拿去放高利贷,一个月获利一千多两银子,这只不过是其中一个例子罢了,再如她弄权铁槛寺等等,确实是机关算尽了,但终究只能是作者所说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聚到多时眼闭了。”这给我们多么大的启发呀!至此,我们要启发教育学生懂得:“钱”这个东西,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是“钱”迷心窍,不择手段,终将招来祸患。这里,作者弘扬什么,批判什么,可谓一目了然,让读者得益匪浅。尽管王熙凤乍看八面威风,其实不能持久,仅仅是逞一时之能而已,到底又留有太多遗憾,这么一个能干的人,怎么就是这样一个悲惨结局?王熙凤若生活在当代社会,至少也应该是个善始善终的女强人,曹雪芹的安排也太残忍了吧?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疑问,那就水到渠成,因势利导,老师自然引申到《红楼梦》主题上来――这是封建末世的悲哀,再能干的人也难力挽狂澜,贾府这个小家的败落,实际上说的就是整个封建大厦的倾倒,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王熙凤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明证。这样分析,就不仅让学生读明白了,而且读出深意来了。这样来读,王熙凤就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形象,而是生活中一面极好的镜子。她的语言艺术、处理难题的艺术、管理艺术、处理上上下下人事关系的艺术,桩桩件件,对现代人仍能起到借鉴作用,她给人的启示太丰富、太精彩了。试设想一下,中国古代文学人物画廊里如果没有王熙凤,就将是天缺一角、地缺一块、人缺一类。这样一个重要角色,老师不能够讲清楚讲透彻,学生进入不了文本,岂不是对曹雪芹大作的亵渎!

再看薛宝钗、林黛玉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可叹停机德”说的是薛宝钗有“停机之德”,这里用了个“乐羊子妻”的典故。意思是说薛宝钗贤良,能相夫,《红楼梦》中薛宝钗曾劝说贾宝玉要努力求学,博取功名,光耀门庭,不侮先祖,希望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她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型的女人;“堪怜咏絮才”当然指的是林黛玉,喻指她有“咏絮之才”,把她比作东晋才女谢道韫,也确实恰如其分,她才思敏捷,写诗几乎是一挥而就,又快又好;“玉带林中挂”是说宝玉的心始终在黛玉那儿;“金钗雪里埋”指的是宝钗的命运不幸,青春葬送,寂寥一生,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就是最好的明证。真可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看了判词的解说,学生自然明白,为什么出身名门、见识广博,甚至有着超于林黛玉的美的宝钗在爱情上会一败涂地。原来爱情只能是“两情相悦,两心相许,”宝玉是个封建叛逆者,宝钗偏要违背宝玉心愿,奉劝他获取功名利禄,唯利是***,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况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贾宝玉代表的是一种新生事物,具有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些积极因素,他要求自由,要求平等,要求主子奴仆一个样;更难得的是在那种女子得不到丝毫尊重的社会里,他奉女子为“水做的骨肉”,难怪他与宝钗之间心的距离愈来愈远。这正应证了一句话:任何人逆历史潮流而进都必将碰得头破血流、摔得粉身碎骨,宝钗就是这样的一个角色。分析到此,学生就会逐渐明白:顺势而为的重要性。林黛玉尽管尖酸刻薄,目下无尘,但她始终是宝玉的知己,虽然她为情而亡,但她是爱情的成功者,宝玉最终做了和尚,不为黛玉为谁?贾宝玉用他自身的行动告诉读者: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样分析,学生如同在感受身边的生活,由内心而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红楼梦》这样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阅读的兴趣自然有了,老师再接着引申讲解薛宝钗、林黛玉的才学和她们为人处世的方法:诸如“螃蟹咏”、“海棠诗”、“葬花词”、“桃花行”、“五美吟”等等,让学生在学习《红楼梦》的同时进行一次诗歌的洗礼,性情的陶冶,并真正认识到《红楼梦》的文学地位和社会价值。说到为人处世,重点引导学生看“探宝钗黛玉半含酸”(1987年版《红楼梦》)以及各类人物对薛宝钗、林黛玉的评价,不难看出,宝钗处事圆滑,稳重温柔,宽厚待人,识大体顾大局;而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得理不饶人,虽逞一时口角之快,但却处处得罪人,所以,她在孤独的环境中成长,又匆匆地在孤独的环境中凋谢。这俨然就是我们周围的人和事了,该学习宝钗还是黛玉?一比较,折中最好,不必像宝钗那样工于心计,也不能像黛玉那样太过率直,中和二人的长处,尽量做到“外圆内方”,张弛有度。这样学生就会明白:《红楼梦》这部旷世杰作、千古奇书不仅教给他们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通过以上例子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金陵十二钗”判词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和推论曹雪芹这部未竟大作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读懂《红楼梦》,判词是一把最好的钥匙。

[参考书目]

红楼十二钗篇9

1、金陵十二钗,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最优秀的十二位女孩。金陵是一个省,也是剧情的核心发生地,“钗”指女儿,太虚幻境薄命司以十二为一组将贾府上、中、下三等女子编成正、副、又副三册”。警幻仙子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副、又副)下橱则又次之”。

2、第五回完整出示了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秦可卿十二位正册女性名单。

3、作为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部以歌颂女儿美和伤悼女儿悲剧为最高主题的小说作品,《红楼梦》塑造的金陵十二钗成为经典艺术群像,在世界文学史上站成一道靓丽风景,具有永恒的艺术生命。

(来源:文章屋网 )

红楼十二钗篇10

论文摘要:对于《红楼梦》中酒的描写,我们称之为酒文化。小说中的酒文化描写为全书的结构布局、塑造人物、连缀故事、展开情节等方面服务,作者也正是利用酒文化的描写来设计小说的关目,有机地结构小说。

中国文化的根柢属农耕文化,用粮食酿造醇酒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酒所具有的致醉功能使人进入一种独特的感官世界,并由此而在历史的思想精神发展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酒文化。酒文化源远流长,李白“斗酒诗百篇”,陶渊明留下脍炙人口的饮酒诗,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以说无酒不成诗。

据史料记载,曹雪芹本人嗜酒如命。敦诚在《四松堂集》卷一《佩刀质酒歌》题记中还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秋天的早晨,敦诚在其兄敦敏的别墅槐园,恰巧碰到雪芹,当时风雨淋涔,朝寒袭衣,雪芹酒渴如狂,但他们身边都未带钱,于是敦诚便解下佩刀沽酒,雪芹非常高兴,大笑称快,立即作长诗一首,高声朗诵,以致谢意。裕瑞《枣窗闲笔》记述说他“善谈吐,风雅游戏,触景生春,闻其奇谈,娓娓然令人终日不倦。”又说:闻其尝作戏语:“若有人欲快睹我书,不难,惟以南酒浇鸭享我,我即为之作书。”在《红楼梦》中,酒是使故事情节逐渐展开并且不断走向高潮的重要因素。酒贯穿在《红楼梦》中,并成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

第一回写贾雨村在中秋佳节到甄士隐家做客,二人归坐,先是宽斟慢饮,次渐谈至兴浓,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云:“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雨村酒后吟诗与宋江醉后题反诗一样,均暴露出他的野心,为后文埋下伏笔。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贾珍便去寻尤三姐饮酒取乐,贾琏去向贾珍请安,又拉尤三姐说:“你过来,陪小叔子喝一杯。”尤三姐站在炕上指着贾琏、贾珍笑骂,并说要和那泼妇拼了这命,也不算尤三姑奶奶!喝酒怕什么,咱们就喝!说着,自己绰起壶来斟了一杯,自己先喝了半杯,搂过贾琏的脖子来就灌,说:“我和你哥哥已经吃过了,咱们来亲香亲香。”唬的贾琏酒都醒了。贾珍也不承望尤三姐这等无耻老辣。这一段精彩描写把尤三姐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尤三姐在酒场上巾帼压倒须眉,连贾珍、贾琏也不放在眼里。第八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玉黛玉到薛姨妈家探望宝钗,薛姨妈留他们吃饭,席间宝钗劝宝玉不要吃冷酒,黛玉吃醋,借丫头送手炉讽刺宝钗。这段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出黛玉、宝钗等人的性格及他们之间的微妙关系。薛姨妈、宝钗借宝玉吃冷酒表现对宝玉的爱护,黛玉因此而吃醋,当薛姨妈问黛玉时,黛玉巧妙地掩饰过去了。这实质上也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一次暗斗。三十九回宝钗替湘云作东道,摆的螃蟹宴,赢得了贾府上下的欢心,既显示了宝钗会做人的处世态度,又显示薛家丰厚的家底。为日后金玉姻缘的实现奠定了基础。众人酒后写的菊花诗堪为绝唱,宝钗的螃蟹咏深刻地讽刺世人。五十回宝玉酒后访妙玉乞红梅,众人作红梅诗很有深意。

第五回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写宝玉来到太虚幻境,因闻得此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之麴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宝玉称赏不迭。宝玉喝的酒名为“万艳同杯”,前人早已指出谐音“万艳同悲”,揭示了《红楼梦》的主题,写的是女儿们的悲剧。

《红楼梦》几次重要的宴饮描写都预示着以后人物的命运。如六十二回,宝玉生日,筵席上众人玩射覆的游戏。湘云、黛玉的酒令均预示着后来两人的命运,宝玉、宝钗的射覆“敲断玉钗红烛冷”也预示着两人未来的婚姻悲剧。筵席过后则出现一幕“湘云醉眠”的美好画卷,湘云醉后香梦沉酣,卧于石凳上睡着了,周围芍药花洒了一身,一群蜂蝶闹闹嚷嚷地围着她,嘴里仍说着酒令。众人推扶她,湘云慢启秋波,见了众人,低头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这幅画卷展示湘云作为一个贵族少女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性格。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宝玉生日怡红院开的生日宴会上,众人行的酒令,抽的签上写的话则预示了各人日后的命运,例如探春抽的签上面是一支杏花,那红字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此签预示了探春日后远嫁作王妃的命运。而黛玉抽到一支芙蓉花,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写着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预示着黛玉与宝玉的爱情悲剧。宝钗抽到的签上画着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下面又有镌的小字一句唐诗,道是:“任是无情也动人。”

刻画出宝钗是一个成熟世故的冷美人。袭人抽到一支桃花,题着“武陵别景”四字,那一面旧诗写道是:“桃红又是一年春。”为后文袭人嫁给蒋玉菡埋下伏笔。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宴席上众人行的酒令也预示出日后的命运。像宝钗“陇水无声冻不流”似乎预示日后守寡的命运。黛玉的酒令因是《西厢记》里的句子被宝钗听出,引出后文“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两人和好的情节,深入刻画宝钗成熟圆滑善于笼络人心的性格。二十八回冯紫英家宴席上,众人的酒令也为后文埋下伏笔。宝玉唱曲及酒令“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形容瘦”,预示着宝玉的婚姻爱情悲剧。蒋玉菡的酒令“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合和”及酒底“花气袭人知昼暖”预示着蒋玉菡日后将和袭人结婚。薛蟠的酒令及哼哼韵刻画出他粗俗不通文理的性格,也为其日后与夏金桂的婚姻埋下伏笔。接着是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进一步暗示后文他与袭人结合的结局。四十一回刘姥姥醉卧怡红院,写贾母等人领刘姥姥逛大观园,刘姥姥酒后入厕,出来后迷了路,无意闯进怡红院,看到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皆贴在墙上,锦笼纱罩,金彩珠光,连地下踩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这是借刘姥姥的眼来看怡红院与日后再入大观园凄凉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与贾家败落后,宝玉入狱神庙(据脂评八十回后贾家被抄,有茜雪红玉狱神庙探宝玉的情节)以及宝玉出狱后“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据脂评)形成鲜明的对比。

七十五回中秋宴席,贾珍杀猪宰羊大摆宴席,贾珍有了几分酒,益发高兴,便命取了一竿紫竹萧,文花唱曲。喉清嗓嫩,真令人魄醉魂飞。唱罢复又行令。那天将有三更时分,贾珍酒已八分。大家正添衣饮茶,换盏更酌之际,忽听那边墙下有人长叹之声。这一段描写宁国府祠堂内鬼魂长叹,预示着贾家败落的日子快要来临,而贾珍等人却穷奢极侈,安富尊荣,丝毫不考虑后事。中秋家宴上贾赦说的笑话意在讽刺贾母偏心,贾***说的笑话则显示出怕老婆的性格,暴露出家族内部母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的重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加速了贾家的败落。贾母酒后听到凄清的笛声,忍不住堕下泪来,似乎预感不幸将要降临。

四十四回王熙凤生日,宴席上众人敬酒,尤氏对王熙凤说道:“一年到头难为你孝顺老太太、太太和我。我今儿没什么疼你的,亲自斟杯酒,乖乖儿在我手里喝一口。”凤姐笑道:“你要安心孝敬我,跪下我就喝。”尤氏笑道:“说的你不知是谁!我告诉你说,好容易今儿这一遭,过了后儿,知道还得象今儿这样不得了?趁着尽力灌丧两钟罢。”凤姐见推不过,只得喝了两钟。尤氏的这番话是谶语,按曹雪芹的构思,贾家败落之后王熙凤被贾琏休妻,哭向金陵事更哀。在《聪明累》里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说明王熙凤被休早死的命运。同时,尤氏、鸳鸯等人敬酒,凤姐喝多了,要家去歇歇,又引发了下面精彩的情节。凤姐发现家中贾琏正和鲍二家的在干好事,两人背后骂凤姐是“阎王老婆”,“夜叉星”,凤姐撒泼大闹,众人上来解劝,贾琏“倚酒三分醉”,逞起威风来,故意要杀凤姐。这次大闹的结果鲍二家的上吊自杀,使贾琏对凤姐更加不满,为凤姐日后被休平儿扶正埋下伏笔。这一系列的情节都由王熙凤过生日饮酒为线索贯穿起来。《红楼梦》第二回贾雨村与冷子兴相遇是因为酒。两人在酒店相遇,谈起贾府的兴衰,把贾府的几代人的大致情况作了介绍,使读者有了大致的了解,并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四十七回薛蟠酒后调戏柳湘莲遭柳湘莲苦打。这一节“呆霸王”薛蟠与“冷二郎”柳湘莲的性格形成鲜明对照,同时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后文贾琏给柳湘莲提亲也是在一酒店。

酒贯穿在《红楼梦》中起到突显人物性格,贯穿情节,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暴露家族矛盾,揭示主题,预示人物命运,为后文埋下伏笔的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红楼十二钗10篇

学习

懂事的孩子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懂事的孩子10篇,内容包括懂事的孩子好文,一个懂事的孩子范文。“谢谢你,山羊爷爷!”小兔乐乐到了奶奶家,把山羊爷爷送给他的红萝卜送给了奶奶,奶奶真夸乐乐真懂事!

学习

少年梦想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少年梦想10篇,内容包括少年梦想朗诵,少年梦想原唱。

学习

平安村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平安村10篇,内容包括平安村简要事迹,平安村文案。二、矛盾纠纷细排查,做到化解矛盾到位我村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月排、月报表制度,坚持每月对各村民小组民事纠纷进行一次排查调处,对排查出的矛盾早介入、

学习

制度化管理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制度化管理论文,内容包括论文制度化管理,流程制度化管理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企业管理的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站在广义的角度上来说,企业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的相关标准、文化特色等方面。从狭义的角

学习

农机监理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农机监理10篇,内容包括农机监理案例论文分析,农机监理演讲比赛。2存在问题2.1农机监理工作难度大由于祥云县受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的限制,没有开通客运车辆的乡村,农机驾驶员违章载人的现象较为突出,而且广大机手文化技术水平参

学习

转业干部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转业干部10篇,内容包括转业干部简介例文,转业干部的心得杂谈。一、转业干部个人方面一是要正确对待转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干部转业,士兵退伍,是部队发展的规律,是很自然、也很正常的事情。作为执行特殊***治任务的

学习

夏季作息时间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夏季作息时间10篇,内容包括夏日作息时间如何安排,夏日作息时间。您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情系万家。夏季,气温炎热,少年儿童不慎溺水身亡的悲剧时有发生。为了学生的人身安全请家长协助学校加强对学生安全的监护和教育,

学习

改革开放后的变化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改革开放后的变化10篇,内容包括改革开放来中国的变化对比美篇,改革开放生活巨变的文章标题。现代社会已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综合性、体系性的纠纷解决机制,它包括了诉讼和诉讼外的多种纠纷解决方式。在这一体系中,法院调解制

学习

精细化汇报材料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精细化汇报材料,内容包括精细化汇报材料,标准化汇报材料。1、电力管理项目组:主要负责西部油区电网平稳运行、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工作,并完善线路管理规定,制定电网运行技术标准,同时做好线路停电统计、分析,合理制定措施,控制事

学习

集镇建设论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集镇建设论文,内容包括小城镇建设论文免费版,小城镇建设论文1000字。集体土地财产权债权属性主要是从土地使用权流通环节考量土地的财产价值。由于在农村土地与国有土地之间的流通价值的法律定位悬殊,造成现实中地方***府土

学习

物联网智能家居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物联网智能家居,内容包括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智能家居物联网应用案例。1.1物联网智能家居定义关于物联网,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装置在各类物体上的SIM卡、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给物体赋予智能,可实现人与物

学习

简历特长爱好怎么写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简历特长爱好怎么写10篇,内容包括投简历时特长爱好怎么写,简历特长爱好怎么填工学。有的人特长很多,写上去什么好呢?这个就要考虑你应聘的单位的职业,有利于你的专业优势的就要写,不利的则要省略。比如你在办公室做职员,但是你写

学习

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模板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化学选修知识点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化学生物政治选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二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大全。课程的安排是与每个模块的特性所决定的:必修是基础、选修为拓展。《必修1》主要是以元素性质为主,因此融入了较多的实验、性质

学习

总有一种力量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总有一种力量10篇,内容包括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作者,总有一种力量让我奋勇向前。而今年由尔东升推出的《我是路人甲》,既是向广大群众演员致敬,同时也是对那些“北漂”、“横漂”以及无数身怀梦想、默默打拼者的致敬。梦

学习

红楼梦中人物关系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中人物关系10篇,内容包括红楼梦人物关系清晰图,红楼梦中人物和故事。Keywords:SouthKorea;[WTBX]ADreamofRedMansion[WTBZ];characterimages;languagearts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到《红楼梦》的价值,认为

学习

新红楼梦薛宝琴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新红楼梦薛宝琴10篇,内容包括新红楼梦薛宝琴扮演者,红楼梦薛宝琴在哪一章。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薛宝钗的妹妹薛宝琴展示了她的十首怀古绝句,书中写到:“众人闻得宝琴将素习所经过

学习

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10篇,内容包括红楼梦刘姥姥进大观园今昔对比,红楼梦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资料整理。(一)引子作用――展示作品内容的引线刘姥姥不属于荣宁二府,书中对她的描写也很少,在整部《红楼梦》中她只出现了三次(高鹗续写

学习

红楼梦的作者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的作者10篇,内容包括红楼梦的作者简介10个字,红楼梦的作者及生活朝代。在仔细研读原著的基础上。参阅了各家之说后,王洪***认为无论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从所谓曹雪芹个人的经历及家事来分析,无论是脂砚斋的批语、曹

学习

红楼美女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美女10篇,内容包括红楼女人的故事,红楼女子的美貌。《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也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与以往的古代小说相比,它在描写女性的方法和视角上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时的女人已不再是

学习

红楼梦结局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结局10篇,内容包括红楼梦惜春结局,红楼梦结局。一、生命的陨落曹先生将她们置于薄命司中,这本身就暗含了侍妾们的结局。其实,就算没有贾府的衰败,这些毫无依靠,夹缝求生的可怜女子恐怕也难以逃脱惨死的命运。郁郁不得人心

学习

红楼梦新版电视剧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新版电视剧10篇,内容包括红楼梦十集版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老版新版电视剧比较。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结束后文化复苏的时代,流行于西方与港台的歌曲与影视作品开始涌入国门,当时的知识分子强烈感觉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使

学习

读红楼梦有感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读红楼梦有感10篇,内容包括读红楼梦有感2000字,读红楼梦有感优秀范文5篇。在很远的大洋对岸又一个国家——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出色的、有天授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一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