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这首诗10篇

清明这首诗篇1

1、清明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

2、原文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诗文赏析:这首诗所写的应该作者早年读书生活的真实情况,清苦,寂寞,还可能有孤独。为了前程,也许有兴趣或习惯的原因,临窗攻书,发奋苦读,过着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即使在清明节,没有像平常人那样外出踏青,去欣赏山花烂漫的春景,也没有邀约友朋饮酒作乐。君子慎独,作为读书人,没有忘记民俗传统——寒食节禁用烟火。一到禁忌烟火的期限过了,马上去邻居那里讨来灯火,抓紧时间,在静静的夜里继续苦苦用功,发奋苦读。

(来源:文章屋网 )

清明这首诗篇2

论文摘要:文章考证了清代学者张船山的生平事迹、著作,通过古今学者和通行文学史对张船山的评价,客观地阐述了张船山的文学诗歌成就,指出了张船山对于清代诗歌的影响和贡献。

张船山(1764-1814 ),名问陶,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四川遂宁县(今遂宁市船山区)人。其高祖张鹏翩(1649-1725),清代康熙、雍正朝名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清史稿》《辞海》有传;曾祖张惫诚(1667-1737 ),官至通***使、署工部右侍郎;祖张勤望(1694-1757 ),官至山东登州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父张顾鉴(1721-1797 ),官至云南开化知府;兄张问安(1757-1815 ),号亥白,清代诗人,著有《亥白诗草》;妻林顽,字韵微,号佩环,清代四川布***使林俊女,著有《林恭人集》。

张船山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公历6月26日)生于山东省馆陶县(治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检讨。嘉庆十年(1805),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嘉庆十五年(1810),出任山东省莱州知府。嘉庆十七年(1812),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公历4月23日),病逝于苏州,享年51岁。后归葬故里遂宁两河口(今蓬溪县金桥乡翰林村两河口)祖全。其生平可参见拙著《张间陶年谱》(巴蜀书社2000年初版、2005年修订再版)。

张船山著有《船山诗草》20卷,清嘉庆二十年(1815)刊行;《船山诗草补遗)))6卷,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刊行,两书共收诗3000余首。1986年,中华书局将《船山诗草》(包括补遗)列人“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出版,2000年重印。这是目前最完备、最通行的张船山诗集。近年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张船山研究会已组织专人对《诗草》和《补遗》进行注释。不久,一部统一、完整的《船山诗草注》将会面世。

一、从古今学者对船山的评论看船山在清诗史上的地位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1716-1797 )《答张船山太史书》云:“诗人洪稚存太史,旷代逸才,目无余子,而屡次来信颂执事之才为长安第一”;“以执事倚天拔地之才,肯如此物谦,亦是八十衰翁生平第一知己。”①《答张船山太史寄怀即仿其体》:“忽然洪太史,夸我得奇士。西川张船山,架架大才子。

袁枚系乾隆诗坛盟主、性灵派主将,暮年因洪亮吉的推荐,才与船山神交,并云:“吾年近八十,可以死;所以不死者,以足下所云张君诗犹未见耳!袁枚视船山为生平“第一”知己,可见船山之才,非同一般。

清代著名学者吴锡麒(1746-1818 )(哭张船山》云:“如此惊才仅中寿,问天何苦再生才?’ “余在都下,与张船山侍御为莫逆交。读其诗,如龙跳虎卧,令人色然而骇。……船山雄于诗者也。

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1746-1809 )云:“张检讨诗如骥骥就道,顾视不凡。”《题张同年问陶诗卷》云:“我狂可百搏,君捷亦千首。滴仙和仲并庶几,若说今人已无偶。”李白号称“滴仙”;苏轼,字和仲。洪亮吉认为:船山可以和李白、苏轼并美,乾嘉诗坛所有诗人无人能及!故船山在当时即“有青莲再世之目’, “以为太白、少陵复出也。

清代诗人朱文治(1760-1845 )《书船山纪年诗后》:“满纸飞腾墨彩新,谁知作者性情真。寻常字亦饶生气,忠孝诗难索解人。一代多寄托,十分沉实见精神。随园毕竟耽游戏,不及东川老史臣。”。朱氏认为船山诗超过了创作有游戏之嫌的随园(即袁枚)。

船山诗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四海骚人,靡不倾仰”,在国外也影响巨大,“朝鲜使人求其诗,至比之鸡林纸价。”乾隆六十年(1795)正月十八日,韩国文学家朴齐家(175-1805)在罗聘(扬州八怪之一)寓所见到船山诗一卷,爱不释手,并投诗船山云:“曾闻世有文昌在,更道人间草圣传。珍重鸡林高纸价,新诗愿购若干篇。’,。诗中将张船山类比为文昌,可见评价之高。船山和云:“性灵偶向诗中写,名字宁防海外传。从此不防焚剩草,郁陵岛上有遗篇。船山从弟张问彤(1768-1832)在《秋怀船山》一诗中亦云:“狂得时人骂,诗从外国知。”。可见,在乾嘉时期船山诗已流播海外了。

清诗人张维屏(1780-1859 )云:“船山诗生气涌出,生趣飞来。……至近体则极空灵,亦极沉郁,能刻人,亦能清超。大含名理,细阐物情,或论古激昂,或言情婉曲,或声大如钟铺,或味爽如蓓韭,几欲于从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

清人李元度(1821-1887 )《张船山先生事略》云:“幼有异察,工诗,有‘青莲再世’之目。……其诗生气涌出,沉郁空灵于从前诸名家外,又辟一境。其《宝鸡题壁》十八首,指陈***事,得老材《诸将》之遗,传诵殆遍。……国朝二百年来,蜀中诗人以船山为最。

清代学者孙桐生(1824-1908 )云:“(船山)所为诗,专主性灵,独出新意,如神龙变化,不可端倪。近体超妙清新,雅近义山。古体奔放奇横,颇近太白。卓然为本朝一大名家,不止冠冕西蜀也。’,。

清末蜀人傅世询(四川双流人)在《论蜀诗绝句》中,论船山云:“弱冠闻君已出群,中年阅历老弥真。旁人漫晒无余味,三百年来见此人。”清末诗人林思进(1873-1953 )论船山云:“性灵空淡未容攀,后代讥评漫等闲。试问蜀中文苑里,百年谁复嗣船山?’,。傅诗强调蜀中文苑自从明代杨升庵以来、张船山之前三百年,蜀中没有出现张船山这样杰出的诗人;林诗则强调在张船山之后一百余年,蜀中未能出现可以继承媲美张船山的诗人。这一前一后的比较,就说明了船山在蜀中诗坛的重要地位,即为清代蜀中诗冠。清诗人、四川布***使杨挨(1760-1804 )云:“蜀中作者自杨慎以后,惟问陶能继之。”近人戴吉双《四川儒林文苑传》谓船山云:“固李太白、坡、虞伯生、杨升庵之后一人也,诚蜀中亦大家矣。”徐世昌《清诗汇·诗话》云:“船山弱冠工诗,空灵沉郁,独辟奇境,有清二百余年,蜀中诗人无出其右者。列人《清史稿·文苑传》者,蜀中只有张船山一人。可见,称船山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是名符其实的。

当代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云:“袁、蒋、赵三家齐称,蒋与袁、赵议论风格大不相类,未许如刘士章之贴宅开门也。宜以张船山代之。’,。袁枚、蒋士锉、赵翼号称乾隆三大家,但蒋士锉成就不及袁、赵,风格也不同,故钱钟书先生主张以张船山代替蒋士锉,重组一个三大家集团。当代清诗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也“力主将乾隆三大家中之蒋士锉换为张问陶。”。著名古代文学研究家刘扬忠先生云:“张船山不单是西蜀诗人之冠,而且是清代中期全国诗人之冠。著名学者王英志先生在《性灵派研究》一书中,将袁枚、赵翼、张间陶列为乾嘉诗坛“性灵派”三大家,并云:“纵观整个乾嘉时期性灵派众多诗人,可与袁赵鼎足而立为性灵派三大家者,唯有张氏。’,。张船山在清代乃至整个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如何,由此不难想见。

二、从通行文学史及清诗选本看船山在清诗史上的地位

中国历史悠久,诗人辈出,多如繁星。因受规模和条件限制,能写人文学史的诗人,是极少的。以清代诗人为例,正处在筹备阶段的《全清诗》,“初步测算作者总数约为十万家,成书则当在一千册以上。’,。近人徐世昌辑《清诗汇》,收清代诗人6100余家,得诗27000余首。而能进人《中国文学史》的清代诗人只占《清诗汇》诗人总数的千分之三、四。中国社科院编三卷本《中国文学史》论及的清诗人仅16人;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论及的清诗人仅19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论及清诗人也只有28人。如此不少的清代诗人人《中国文学史》,而张船山即为其中之一,足见船山在清诗史人的重要地位了。

在各种通行清诗选本中,船山诗也占有突出地位。清代光绪五年(1879)刊印的《国朝全蜀诗钞》(孙桐生辑选),规模宏大,体制精严,是清代蜀诗选本中集大成者。该书共64卷,计选诗人362人,存诗5900余首,其中张船山诗人选最多,独占6卷,人选诗作近600首,已是《船山诗草》的五分之一,占《国朝全蜀诗钞》的十分之一,“犹以未获尽登为憾。可见船山在孙桐生的心目中是大头,就全清诗人而论,蜀诗人中能跻身于第一流的,也只有张氏一人而已。李朝正先生云:“朝嘉年间的性灵派在华夏拥有诗人之众,是过往的许多诗派无法比拟的,而巴蜀诗人恰恰是通过张间陶的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带领一批诗人,影响着一诗人。因而,活跃在诗坛,齐集在张问陶周围的蜀中诗人都崇尚性灵,……形成了众星拱月,群星灿烂之势,迎来了清代巴蜀诗歌中最为壮观的黄金时代。

近人徐世昌辑《清诗汇》,计200余卷,是清诗选本中影响大、声望高者。该书人选船山诗37首,为蜀中诗人人选最多者。其他蜀中诗人,如李调元入选4首、彭端淑1首、费密8首、张问安11首、卓秉恬1首、刘沉1首、张鹏翩2首、刘光第7首……。在乾嘉时期全国性诗人中,张船山入选量仅次于袁枚(41首),而高于其他乾嘉著名诗人,如黄景仁34首、洪亮吉33首、蒋士锉27首、赵翼22首、宋湘9首、舒位25首、吴锡麒13首、孙原湘23首、郭频伽14首、姚元之10首、石楹玉6首、王昙4首、黄王烈1首、顾翰9首、王学浩6首、王芭孙19首、崔旭5首、屠悼9首、杨芳灿17首、黎简34首、陈文述5首、吴篙梁5首、朱文治9首……。可见,船山在乾嘉诗坛地位之显赫。

当代著名清诗选本,也给船山崇高地位。如钱仲联《清诗三百首》(1985年岳麓书社版),选张船山诗3首,仅低于袁枚(5首),而高于赵翼(2首)、蒋士锉(未选)、洪亮吉(1首)、昊锡麒(2首)等人。陈祥耀《清诗精华》(199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选张船山诗8首,比乾嘉其他诗人多,如袁枚7首、宋湘4首、蒋士锉4首、洪亮吉3首。李梦生《律诗三百首》(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选张船山律诗3首,高于袁枚(2首)、赵翼(2首)、龚自珍(2首)。该书中选清诗人3首及以上者仅10人,船山即其一,可见张船山是清代律诗写得最好的十大诗人之一。

近年出版的清代诗歌史及辞典,如朱则杰《清诗史》、严迪昌《清诗史》、霍有明《清诗史》、刘世南《清诗流派史》、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清代卷)等,都给了张船山以充分的肯定。

清明这首诗篇3

论文摘要:张煌言,字苍水,是晚明诗坛大家。其诗歌大都以抗清复国为主题,被称为“诗史”,既是他抗清斗争中严酷而艰苦生活的记录,也是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和忠烈精神的写照。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人。他既是抗清斗争中的民族英雄,也是晚明诗坛大家。煌言一生为国事奔波,大部分诗文稿在战乱中遗失了,幸存下来的仅为其被困在临门小岛时(1662年)亲手整理的残稿,有诗词三卷,名奇零草;奏疏、书信、檄文等一卷,名冰槎集,这些缀合的诗文,内容慷慨激昂,较全面反映了当时抗清斗争的艰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煌言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既是一部抗清斗争的血泪史,又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正气歌。南雷文定三集云:“宋明之亡,其传之忠义,与不得而传者,非他代可比,就中险阴艰难,百挫千折,有进而无退者,则文文山、张苍水两公为最。”清人全祖望云“尚书诗古文辞,皆自丁亥以后,才笔纵横,藻采缤纷,大略也于华亭一派。……呜呼!古来亡国之大夫,其音必必凄楚郁结,独尚书之著述,噌宏博大,含钟应吕,俨然承平庙堂巨手,一洗亡国之音,岂天地问伟大,固不容以常例论耶!”(全祖望鲒琦亭外编)

明末许多抗清志士都能诗,但反映战斗生活和反抗民族压迫的作品仅仅是他们全部作品的一部分,因为战斗只是他们生活的局部。然而煌言不同,从26岁参加武装抗清斗争一直到被害,战斗是其生活的全部。他的诗文几乎都是以抗清复国为主题的,是他在抗清战斗中严酷而艰苦生活的记录,也是他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和爱国精神的写照。煌言作品被誉为“诗史”,首先在于其诗歌是一幅天然的历史***卷,许多历史事件都表现在他诗歌中。全祖望云:“尚书(张煌言)之集,翁洲(舟山)、鹭门(厦门)之史事所证也。”(全祖望鲒琦亭外编)戊子四月,御史冯京第自舟山起航赴日本乞师,煌言有诗送黄金吾冯侍御乞师日本;壬辰年四月,张名振受命围攻漳州,煌言曾“过觇之”,有诗我师围漳郡,余过觇之,赋以志慨、闽南行;壬辰年六月,煌言将至金门朝鲁王,阻于飓风不果,其有诗:拟向平台一问津,惊涛无奈拍江滨。去留转觉随龙子,来往何能逐雁臣?似放沉湘犹恋主,非关河朔肯迎宾。缘知歧路风波恶,决计寻山学隐沦。

    壬辰年十二月,煌言随张名振移师北向,有诗《师次嵋岛,诸勋镇行长至礼;余以服制不预,志感》;癸巳九月,长阳王术桂力辨于成功,及相见,语至夜分,更益以兵,而令陈辉、王秀奇、洪旭、周全斌偕行。故煌言又与张名振会合,复驻平阳沙,煌言有诗《人吴》、《人吴见雪,忽忆车驾南巡》、《癸巳除夕》;甲午四月初五日,海艘千数复上镇江,焚小闸,至仪真,抵燕子矶,而所期终不至,复驻崇明。煌言有诗为再入长江、师次燕子矶))等。丁酉至己亥年问,煌言率领部队出入于长江下游一带,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组成敢死队,与清朝***队展开了英勇的战斗,从清***手中夺回了舟山群岛,又先后策划了几次对长江的袭击,和郑成功的部队联合作战光复了江苏、安徽的“四府、三州、二十四县”近30座城池,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在这场战斗中,他有诗为(王师北发草檄有感、舟次三山、五月既望行营恭祝监国鲁国鲁王千秋有感、会师东欧漫成、师次观音门、师次芜湖,时余所遣前***已受降))、师入太平府、姑熟既下,和州、无为州及高淳、溧水、溧阳、建平、庐江、舒城、含山、巢县诸邑相继来归、驿书至,偏师已复池州府、师入宁国府,时徽郡来降,留都尚未无复、得徐罔公信以交行诗见寄等。是年,郑成功部队因轻敌被清***大败,损失惨重,被迫撤回了厦门,煌言孤***作战,陷入清兵包围之中,所率部队皆在夜中走散,煌言在抗清义士的保护和帮助下,终于回到了浙江宁海,在那里,煌言重招旧部,迅速建立起抗清武装,其有诗为滨海居民闻余生还,成为手额,且以壶浆相响,余自惭无似,何以得此于兴情也、生还四首、岛居八首等。庚子年,张煌言在宁海的林门(或作临门、蜊门)集结部队,和郑成功取得联系,准备联合对清***再次发动进攻,煌言有赋诗为庚子元旦驻师林门))。煌言的诗,真实而又全面地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江浙一带抗清的史实,见证了那段动荡飘摇、战乱频繁的历史,如果把这些诗作连接起来,就可以看成是历史的再现了。当然,“诗史”的“善陈时事”绝不局限于“陈时事之大者”,它还要求诗人记下时代背景下细小的生活面,并把历史的哀感顽艳寓于诗中。煌言的诗不乏平常事、普通人,这些人或许无从考察其姓名、生卒年月;或许就是历史长河中最为平凡的一员,总之他们是根本无法进入正史记载的,但煌言还是用诗来反映他们,写他们的悲惨遭遇,写他们的辛酸内心。如《拓妇津》:

    拓妇死津头,津亦名姑妇。少女相经过,风雨不得渡。或为蓬垢颜,窃恐逢彼颜。古云粥仓庚,可以瘴此瘤。惜哉彼妇愚,虽死犹弗悟。

    其诗歌也写战乱给家人带来的深痛灾难。如(以答内子狱中之寄》,既有早年离家为国奔波,竟连累妻儿尽皆入狱的辛酸,也写自己绝不妥协的抗清意志,把自己在战火中的内心世界一一展开,浩然壮气,令人不敢逼视。《代内人狱中有寄》、《闻家难有恸四首、显甥奔至都是这种写法。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个人或家庭的辛酸悲惨,但由于人或事都遭逢着战乱流离,个人之痛、家事之悲就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因此,从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来说,这些“陈时事之小者”的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诗史”固然直陈时事,但并非可称为“诗史”的就只有“直陈时事”。煌言诗的“诗史”性质,也绝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实。史实只有历史事件,而煌言诗则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具体,也更为生动的内容,以其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动荡年代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隐含着深刻的历史批判性。如组诗挽杨玄石侍御、侍御室人从容就义、挽杨瑶仲广文,从诗中能够看到的,有“五君子之难”杨氏一门兄弟娣姒同死义的史实,也有杨氏一门遭难的原因,还有作者对此的态度。

当然,煌言也认识到了诗歌的现实作用。奇零草自序》中,他对被“后世至今名为诗史”的杜甫,很是推崇,说杜甫虽“流离蜀道”,而“不废风雅”;煌言也把自己的诗歌看作是“思借声诗,以代年谱”。因此,煌言并不象他同时代的较多文人那样,把诗歌作为炫示文才,猎取功名的手段,或者只作陶冶个人性情,以及应酬交际之用,而是有意识地把诗歌当作史笔来写的。就以诗记史、以诗证史这方面来说,煌言的诗歌堪与杜诗媲美。

煌言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其写作方法较之别人有较大变化。明朝诗歌,从***到亡国,曾经几度变化,从台阁体、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公安派、竞陵派,到东林、复社诸君子,从歌功颂德、独抒性灵、抒写理想怀抱到清议时***,变化不小。张煌言的诗歌作于明末抗清救亡之时,一洗某些诗人的卑弱习气,而备写民众疾苦、关心国家安危,与诗门大家杜甫遥遥相对。

煌言诗大都用叙事手法来写时事。诗的叙事手法起源甚早,诗经、乐府都用过。并经过诗圣杜甫这一高峰,其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新的高度,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可供参考借鉴的艺术技巧。煌言于此则继承了杜甫的“诗史”笔法。煌言诗叙事,既有整体过程的粗笔勾勒,也有局部事件的工笔细描,实际上就是通过细部刻画来达到叙写事件的整个过程。如汾洲行,诗篇将战争、乱离与灾难等场面一一显现,“五六年问风云变”,廖廖几字勾勒出易代之际风云突变状况,选择下笔细描的都是普通细小的场景,如“孤城”、“万骑”、“炮声”、“城头甲士”、“援师”、“裹创”等等,但正是这些细小的描写,将战争惨烈逼真地烘托出来,进而反映出战争的整体面貌,于是诗的概括性便凸显出来,故事性也随之被冲淡,而真实色彩则得到极大的加强。

当然,煌言诗中的排律并不多,更多的是五、七言律诗、绝句,在这些短章小作中,诗的细部刻画不再是精心刻画、精雕细琢,而是通过部分典型细节构成大场面,形成大画面。如追往八首(其三),概括了斗争的几个阶段,从清兵南下给美丽江南带来了深重灾难,写到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抗清斗争,再转入轰轰烈烈抗清斗争退潮后的感叹。从大处着笔,把危难困苦的社会现状形象描绘出来,而诗人不屈不挠、矢志报国的坚强决心也跃然纸上。

“迂腐的学究把‘诗史’当唐吏、宋吏、明史、清史读;可诗人并没真的把诗歌当唐史、宋史、明史、清史写”。_l。诗人创作诗歌时,并不只是作客观冷静的叙事,更多的可能是于诗句节骨眼上***自己的声音,他们或抒情、或议论,宣泄着自己内心的情感。“这些抒情可能程式化,议论也可能不怎么高明,可有如水分和血液,毕竟使过于干枯的身体显得富有弹性和活力。善于感事抒情,不仅使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一大批出色的咏史诗和怀古诗,而且使着力于纪时事的‘诗史’保持诗歌特有的艺术魅力,不曾变成有韵的史书”。e’/3oillt~!ei甲辰八月辞故里,这是作者被捕后解送杭州途中经过故乡鄞县时写下的。有国亡被俘、押解杭州等史实的叙述,“义帜纵横二十年,岂知闰位在于阗”;又有作者殉国之志的抒发,“忠贞自是孤臣事,敢望千秋信史传”;还有作者希望能够葬在西子湖畔,并告慰乡亲说自己的灵魂永远不会离开生我育我并曾经在那里战斗过的浙东故土,“惭将素手分三席,拟为丹心借一枝”。可以说亨字都是真情实感的吐露,那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坚贞之情,使我们看到一个人自觉地走向死亡时的真实心态,看到了一种完美的人格,一个真正的英雄,听到了一支人世间最壮美的歌。又如生还四首)(其一),整首诗写与清兵作战突围生还后收拾残部的情景。写了战况的转折,写了战争的惨败结局,写了自己的脱险,写了败后的心理,也写了江东的父老乡亲,这些都是细部描写,而通过这些要表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经历,它也是一种心境,更是一腔压抑极久渴望渲泄的悲愤。煌言诗中既有客观的真实叙述,也有主观的强烈抒情,作者已把两者汇为一炉了。其实煌言的相当部分诗作中,是很难区分出哪部分应归为叙事诗,哪部分应归为抒情诗,如闽南行;更有部分诗还杂以议论,如野人饷菊有感、舟山感旧》等,这些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已情怀。”)

煌言诗在叙事、议论、抒情之时,善于熔铸前人诗句,信手拈来,而天意浑成,毫无生僻凝滞之感。生还))(其一)中“生还非众望”系是从杜甫羌村三首之“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和喜达行在所三首之“生还今日事,问道暂时人”化而来;“死战有谁归”句是从唐代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化出;“包羞心事违”句是从唐朝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化出。追往九首))(其三)中“长驱.胡骑几曾经,草木江南半带腥”是从杜甫(垂老别“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化出。此外,煌言诗也善于用典。如“江东父老见”(生还四首其一)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招魂部曲稀”(生还四首其一)是化用楚辞中招魂)篇的意思;“前茅独让弃儒生”(师次观音门)是化用西汉武帝时迁谏大夫终***的典故;“须眉谁复叹新亭”(追往九首))其三)化用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的典故;“椎飞博浪沙先起”(追往九首其三)出自((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募力士以铁椎击刺秦始皇”;“弩注钱塘潮亦停”(追往九首))其三)出自宋朝孙光宪壮梦琐言“使***士以五百弓弩射住钱塘江潮头”。

煌言在奇零草序自序中感怆写道:“余于丙戍始浮海,以今十有七年矣!其问忧国思家,悲穷悯乱,无时无事不足以响动心脾。或提架北伐,慷慨长歌;或避虏南征,寂寥低唱。……年来叹天步之未夷,虑河清之难侯。”生逢清***人关、明朝国势陆危的动荡时期,煌言一向就以忠义自矢,危局如斯,正如他所言:“剑气终当开日月,履声早已傍星辰”(《赠卢牧舟大司马}}),“伏匿那能忘铁马,潜游犹觉负银鱼”(《间行杂感》其二)。

    煌言之诗,“皆正气歌也,读之鲜不泣下者”,《奇零草》中多是感怀家国的寂寥低吟、义士抒志的慷慨长歌,如《海上二首》,诗中概括地回忆了作者数年之前就“仗剑浮身”为家操劳,现近寄居海上更是出生入死,艰苦卓绝。面对“屈指蒙尘”、士卒损伤、国破家亡,他感到十分沉痛;然而又想到这只是暂时的情况,在仁人志士的合力抗击之下,大明江山一定会恢复的,“龙池一日风云会”、“螭龙岂是池中物”这两句慷慨纵横,笔力千钧,掷地有声,体现了煌言忠贞爱国之心,匡济时艰之愿,表现出积极乐观、磊落使气的英雄气概,豪气横放,震古烁今,成了人人争相传诵的名句。又如北还入浙偶成,这是一首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爱国之歌,充分显示出了煌言的忠肝义胆、铮铮铁骨、松贞霜洁的民族气、爱国精神和立志为国为民而战斗到底的顽强斗志;完美地塑造了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形象,确实是不可多得的好诗。“其文激愤而高亮,沉雅而痛快,其诗痛而不摧;郁而愈壮。公之诗文自可垂于天壤也。”l3圳此评甚是得当。

采薇吟中诗词并不多,仅28首诗、6首词,但这些诗词将煌言抱节守志、重义轻身的忠烈之情,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百虫恒呜秋,百鸟恒鸣夏。人生百岁间,炎凉倏代谢。”(拟古)“荒洲小筑笑焚馀,结构新茅再卜居。性僻故贪鸥鹭侣,地偏犹逼虎狼墟。”(i、居))“所志岂荣名,担负庸可卸”,煌言念念不忘的是抗清复明之重任,面对艰辛国事,他感怀抑兴、忧心忡忡,虽然三更半夜,寒月凄清,而无法入睡。又如写于宁波狱中的((被执归故里》,“苏卿仗汉节,十九岁华迁。管宁客辽东,亦阅十九年。……所贵一寸丹,可金石坚。求仁而得仁,抑又何怨焉。”对山河变色、人事全非的故国家园寄以凄婉的哀思。

在押解途中,张煌言写下将入武陵表明自己节操,将19年来的抗清,浓缩成“忠贞”二字,这高亢的歌声,表现了煌言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面对清廷的多次招抚,他正色回道:“国亡不能救,死有余罪。今日之事,速死而已”。又如其诗“不堪百折吊孤臣,四顾苍茫九死身。难挽龙髯空负鼎,姑留螳臂强当轮。”(答赵廷臣其一)“赢得孤臣同硕果,也留正气在乾坤。”(答赵廷臣))其二)也都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的英雄本色。“虽公之忠不朽,不必以文,而文自不可朽。”采薇吟))中的放歌,也是为后人所注目的。

诗作于作者在武林狱室中,怅忆故国家园,回首峥嵘岁月,抒发壮志豪情,慷慨激昂,堪与屈原离骚、岳飞满江红比隆。从中可见,身遭家国之痛的煌言决心以南宋抗元大臣文天祥为榜样,合生取义。并乐观地预料自己将化作日月星辰,浩气长存,从而赋予全诗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统一的色彩。

清明这首诗篇4

关键词:元末世变;戴良;诗歌;美学形态

中***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37(2011)02-0053-04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原始以要终,虽百世可知也”(《文心雕龙・时序》)。刘勰一语揭出文学与时代之间的关系。诚然,时代变迁会对文学产生一种整体的、结构性的影响。在这种规律前提下,本文将对元明之际世变影响下戴良诗歌的美学形态展开讨论。

戴良(1317-1383),字叔能,号九灵山人,隐居时曾化名方云林,浙江浦江(今属金华市)人。师从元代大儒柳贯、黄、吴莱,问诗于余阙,与宋濂同学,又与陈基、丁鹤年、杨维桢、王逢、高启、杨基等友善,乃元明之际金华学派的重要代表。其死不仕明,气节甚高,历来被视为元遗民之典型。擅诗文,著述颇多,今存《九灵山房集》三十卷。较之其他浙东文人代表如宋濂(1310-1381)、刘基(1311-1375)、王(1321-1372)、胡翰(1307-1381)等,戴良生于元之盛世,长于元末动荡中,虽为元遗民却于明初生活时间最长,见证了战火中朱明***权的统一和巩固。他的一生几乎就是漂泊和避难的一生。元明之际的世事变迁,深深影响了戴良的诗歌创作,并使之呈现出独特的美学形态。

后人对戴良诗歌多有评论。王神称:“九灵之诗,质而敷,简而密,优游而不迫,冲澹而不携,庶几上追汉魏之遗音,其复自成一家者欤”。揭泫序则日:“其诗则词深兴远,而有锵然之音,悠然之趣。清逸则类灵运、明远;沉蔚则类嗣宗、太冲”。四库馆臣评:“良诗风骨高秀,迥出一时。怀宗国,慷慨激烈,发为吟咏,多磊落抑塞之音”。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论说:“其诗依防晋宋,颇得其明丽”。而包根弟称:“在元末诗坛,除杨维桢之奇崛,倪瓒之淡雅外,戴良又以慷慨激烈之音,别树一帜。”至于其和陶诗等则表现为“冲淡有致”。这些评论堪为中肯,但是就某一家而言,并没有道出戴良全部诗歌的美学形态。戴良诗歌创作是可以以朱明建立为界线而两分的,其前后两期审美追求不尽相同,但又保持了相对的一贯性。现以戴良所有诗作为观照对象,综合诸家之评,概括出在元明之际世变影响下,戴诗呈现出的三大美学形态:清丽之美、沉郁之美与悲壮之美。

清丽之美首先与审美主体的内在心态有关系。当审美主体以隐逸之士的清高情怀和清逸、清静的清明心境去观照世间万物时,其观照的结果――诗歌,也多会呈现出清丽之美。

戴良本性清净。宋濂称“其神之清,秋高露寒而青田鹤鸣也”。郑涛也曾以秋水拟之,认为戴良“志虑高洁,秋水寒潭”,而周伯琦则比之明月,称其“出处然,风月同清”。此外,戴良大半生基本处于隐居状态。造成他这种人生经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元代科举时行时止,戴良同多数汉族士人一样,藉由科举而晋升仕途的机会非常渺茫,于是停习了“举子业”,从而拜师访友,一心探讨性理。据赵友同《故九灵先生戴公墓志铭》载,戴良当时“家居远城邑,朋游讲习颇艰。即买地县西,结屋数十楹,日与同辈讨论濂洛性理之微言。家事有无,悉置不问。亲***或劝以营产业为子孙计,先生谢日:‘子孙贫富非吾可知,且家世业儒,诗书之外,亦不能有他***也’”。二是朱明***权建立时,戴良选择了与同门宋濂、王、胡翰等不同的道路――拒不出仕,甘为元遗民。其心怀黍离、麦秀之悲,隐居于四明地区,与丁鹤年等耆儒故老,远迹自藏,时常诗酒歌哭。所以,戴良气节纯洁高尚,不肯同流合污而选择隐居山林,归老田园。这形成了他独特的隐士型的人生范式:看破尘世,独守恬静心境,无忧无虑;乐处清静之境,不受外界打扰,在清寂中超尘脱俗;怀清真之心,与世无争,但求安享清闲适意的生活。

故作为心境清高之隐士,入戴良青眼之自然万物莫不具有清美,如月光为清辉,或清光:“愿以薄暮景,承君清夜晖”(《和沈休文双溪八咏》其一,后所引诗句均出自《戴良集》,不再一一标明页码。)、“浮云一与期,清光无定所”(《杨本初见访别后却寄》);天空为清穹,或太清:“授服当素节,登台瞰清穹”(《九日宴迎华观》)、“不死复不老,翩然凌太清”(《感怀十九首》其五);水为清流,泉为清泉:“根硕多繁条,源浚有清流”(《送人还镇》)、“山行睇松茂,涧涉玩泉清”(《题茂清斋》);风为清风:“高视万乘主,清风振四垂”(《感怀十九首》其三);早晨为清朝:“徘徊媚良集,放浪爱清朝”(《祭托克托丞相祠》);白天为清昼:“郡斋无所为,兀坐度清昼”(《郡斋夜饮分韵得昼字》);夜晚为清宵:“水宿怯宵清,篷卧爱月穿”(《泛石湖》);花为清华:“崖障献奇峭,水木呈清华”(《正月五日游石门怀所迟客》);自然万物如此,人事依然。戴良喜欢清游:“清游夙所嗜,投老兴未已”(《自定水回舟漏几溺》);爱恋清卮、清酷或清尊:“清阻久陪,别袂恨长判”(《至古城饮冯氏家》)、“久缺清酤至,忽值白衣来。岂不欲为酌,因君停玉杯”(《对雨金达可送酒至》)、“节序清尊外,光阴列炬前”(《郡斋守岁二首》其二)。

戴诗的清丽之美还体现在状物、选词上。戴良择清丽之意象,选简约明省之词,建构出一个清丽的世界。例如他的《和沈休文双溪八咏》其五:“夕行闻夜鹤,鹤鸣向天池。奇声传月迥,清思逐风悲。”和《有感》:“芙蓉在华沼,粲粲有余姿。”择取鹤、月或芙蓉等意象,这些意象本身就具有清丽的意味,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一个清丽之意境。再如其《次韵游灵岩》一诗:

白浪连天日下舂,杖藜此地蹑层峰。

山从水上摇光碧,树向云间结影重。

香径晚风归野衲,琴台暮色度竦钟。

怀人忆事空惆怅,登眺何曾得暂从。

中间两联以一“摇”字将山水相绕相依,光色互映互照的景象生动地写出,又藉一“结”字将高树人云,雾绕林间的盛景真切地描绘出来。晚风里,花香四溢的小路上,一僧逍遥而归;暮色里,琴台之上荡漾过一声一声断续却持久的钟鸣。全诗人与景融合为一体,构成一个清丽飘逸的境界。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诉诸韵律、声调,而这可以形成一种清越之音。戴诗则具有清越之韵。其清丽之美于诗歌语言层面,表现为由平仄、对偶等构成的诉诸昕觉的声调韵律之美。戴良的大部分诗歌清新淡泊,没有晦涩感。尽管他持“文乃载道之具”的诗学观点,但实际上,其诗很讲求平仄配合和对仗,读起来抑扬顿挫,不乏清韵美。诗中词句相连,偶对适切,平仄调协的例子随处可见。如“风口水深湖没路,龙头山暝雨随人”(《庸道既别云自山北访桂同德胡舜咨而还》)、“水竹暝时云淡淡,径松深处月苍苍”(《晚至永乐寺》)、“佩玉声流池尽处,琅影动月来

初”(《题永乐寺水竹居》)、“殿影恍从天畔落,磬声浑向竹间闻”(《同淬用刚登甘露寺》)、“九天石落疑星化,一夜龙归挟雾腥”(《有怀淬用刚赋此以寄》),等等,如此清越诗韵,举不胜举。

揭泫序称戴良“其诗则词深兴远”,这道出了戴良诗歌的沉郁之美。何为沉郁?沉,本为没于水中,引申为深重的意思,如通常我们所说的“沉思”、“沉痛”、“沉重”等。郁,本为草木茂盛之意,引申为阻滞不通、聚积蕴结,作为审美概念时常带有一种悲抑莫陈的感彩。沉郁连起来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创作主体的沉闷忧郁,如陆机《思归赋》:“伊我思之沈郁,怆感物而增深”。二是指文本的深刻含蕴或深沉蕴藉。戴良推重杜甫,而杜诗乃沉郁之美的典型。陈廷焯在论作词之法时,力主沉郁,曾加于诠释。他说“沉郁则极深厚”,“沉则不浮,郁则不薄”,“不患不能沉,患在不能郁。不郁则不深,不深则不厚”卷,强调了沉郁作为一种美学形态的深与厚的特点。

戴良追求沉郁的美学风格,与他所受的儒家传统诗教“怨而不怒”的忠厚之旨密切相关。“止乎礼”的儒家人生观与“怨而不怒”的传统诗教,使一生“只在儒家界内”的戴良,在悲愤之情的表达上,大都沉抑内潜而不发露,悲制收敛而不愤懑怒张。以《九日感伤》一诗为例。戴良奔窜他乡,苦不堪言,当回望故乡时,不仅辛酸泪下。又念及先人、亲友,更是心肝俱裂。但是,他并没有直抒胸臆,将这些痛苦发露无遗,而是把情感寓寄在景物之中,“手种白杨何处是?头簪黄菊此生休”,而结句“只有思亲双泪眼,寒江忍付水东流”将情与景交融为一,使得感情深沉而内敛。再如《寄鹤年》,满腔的亡国之痛和无限的孤独寂寞无从遏制,但他并没有嗟穷和悼屈,感愤和呼号,而是以“天末秋风正萧瑟,一鸿声彻暮云悲”作为尾联,进而假借瑟瑟秋风和天边悲鸿写出。这就使得全诗显得悲抑而凝重。

戴良前半生多在漂泊之中,而后半生又隐姓埋名,独忍寂寞。这种穷愁身世与沉郁精神相联系,投射于文字,使得其诗沉郁中带有浓厚的忧愤、沉痛色彩。戴诗很多直接以“叹”、“愁”、“怨”、“悲”等为题,例如《叹年》、《次韵哀逝》、《秋思二首》(‘秋思’即‘愁思’)、《杂怨二首》、《苦斋》、《悲亡友朱茂清》等等。再如其《哭陈夷白二首》(其一):

白发江湖一病身,平生精力瘁斯文。

师门伟器今余几,藩国奇才独数君。

共爱辞华追董贾,肯将出处累机云。

生刍不到黄琼墓,目极五湖西日曛。陈夷白即陈基,著名元遗民。戴良首联写陈基,同时也是在感慨自己。而颔联更是大有深意:朱明建立之初,戴良的同门好友如宋濂、王和胡翰等都入新朝做官,而戴良对此持否定态度,故他在夸赞陈基为“藩国奇才独数君”时,也在感慨“师门伟器今余几”。戴良还创作了大量挽诗题材的作品,它们也体现了他的悲伤和忧愤,殊具沉郁色彩。例如《哭赵隐君》、《吴中追哭胡古愚博士》、《哭杨大章先生二首》、《哭汪逐斋二十四韵》、《哭揭秘监三十四韵》、《哭赵太初》、《哭张宣仲》等。

沉郁之情不仅与自身遭遇的忧愤、沉痛相连,而且与国运民生密切相关。戴良则是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恨,融而为一。他坚守儒家立场,在情感上具有专一和执著的品格,“穷时”依然关注天下、国家、民生,所谓“忠义之气,爱君忧国之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戴良许多诗句沉郁之中显出君国之思,贞节之义。如“乾纲遭久紊,坤轴值旋倾”(《岁暮偶题二十二韵》)感慨元廷的衰落。“古来固疆圉,岂皆藉颇牧”(《送人赴广信》)写其反对靠战争来巩固疆界。“武夫效命力,君子输智谋”(《送人赴辟》)是呼吁全民各尽其力,忠君爱国。“色以喻中道,香以表孤贞”(《以大先生遗冬菊》)乃藉冬菊抒怀,以菊喻人。而“辉辉凌霜叶,岁暮霭颜色。宜哉固穷士,秉心如铁石”(《述已志云尔三首》其二)、“内怀松桂性,外抱霜雪色”(《述已志云尔三首》其三)则通过赞美松柏来表明自己的坚贞心志。

戴良有着末世文人的忧郁与苦闷,同时也有着诗酒人生的潇洒与慷慨,反映在诗歌上,则是除了具有沉郁风格的创作外,还有一些诗歌饱含沉痛、慷慨与豪放之情,有着悲壮之美。

正如四库馆臣评,戴良“怀宗国,慷慨激烈”。悲壮,即悲哀雄壮。元杨载《诗法家数》曾列“悲壮”为诗之六体之一。元末世变使得戴良的人生充满悲剧性:一是有志于世,却不见用;二是心向元廷,却身在明朝;三是恋家重土,却半生漂泊;四是未尝欲以文名世,却以诗文显于时。面对如此多的人生无奈,戴良诗歌不免挟有悲剧情绪。但是,戴良既没有向朱元璋屈服,也没有对人生认输。他的人生充满了反抗,这种永不妥协的精神,激发出一种巨大的力量,而“悲”与“力”结合起来,慷慨激烈,投射于文字,使得戴诗别具一种悲壮之美。戴诗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悲哀,具体可分三类:一是叹人生短暂;二是悲孤独寂寞;三是哀亡国之痛。

戴良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他诗中感慨人生短暂的句子随处可见。其作《揖月楼歌》尤为典型。这首诗所描写的时空跨越十分巨大,时间上横越汉晋和蒙元,空间中纵跨东海与北江。雄肆豪放的笔墨将月、楼、人融为一体:人生如寄,黑头白首已矣。名楼千古,而楼主不再,唯有明月照今古。将三者相比较,作者发出浩叹:“月兮月兮于我亦何有,昨照黑头今白首”,“达固无足取,穷亦不足慕”,进而悟透人生,愿与明月心为友,永做宾主。全诗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且宇宙意识贯穿行里,豪放之气充溢句间,直追张若虚与李太白。

朋友们不断亡去,而自己隐姓埋名,有家难归,且又穷病缠身,这些痛苦让晚年的戴良尤其孤独和寂寞。这些遭遇抑郁在内,如块垒在胸,藉诗歌发泄出来,往往沉痛悲壮。如《承君衡叔干远送赋此以别》:“长风吹度海东边,惯听潮声已十年。往事免成尘扑面,新愁惟有雪盈颠。半生望眼迷辽鹤,一夜归心到蜀鹃。远赋骊驹惭二妙,纵歌安得酒如川。”此诗首联即气势雄阔,颔联两句十四字写尽半生艰苦经历,颈联化用典故直抒漂泊寂寞之苦,有道是:长歌当哭,登高当归,尾联则写戴良借纵酒豪饮来浇灭心头的悲伤和孤愁。此外,《寄方梧竹》、《寄胡宗器》诸诗也属此类。

戴良的亡国之痛,多见于他的纪游诗、述怀诗和他与朋友的酬答诗里。元帝北遁后,昔日的美好河山,在戴良看来,变成了别家花园。一样的山川草木,不二的古迹胜遗,在遗民眼里却只能勾起其旧君之恋,故国之思。戴良此类诗歌显得尤其沉着雄放。如《题高节书院》:

万丈层崖置屋牢,子陵冢墓压灵鳌。

绕庭云气皆山雨,满壑风声是海涛。

隐德昔烦天使下,祠光今并客星高。

回头却忆当年事,几度舂陵鬼夜号。

诗中作者采用诸多崇高意象如“万丈层崖”、“灵鳌”、“山雨”、“海涛”、“天使”、“客星”等,使全诗充满雄浑浩大的气势。再如,“东海眼穿华表鹤,西风泪尽鼎湖龙”(《寄骆以大》)中的“华表鹤”一典出自《搜神后记》,借指久别之人;而“鼎湖龙”典出《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后世因名其处日:‘鼎湖’”。这一典故后来常比喻帝王之死,这里婉指元帝北遁。两典故再加上眼穿东海、泪尽西风的主体情态描写,使得作者满腔的豪壮、悲愤之溢出纸外。“龙卧山深风气聚,虎蹲岩近海氛消”(《寄纪宗正》)一联将龙虎、山海诸雄伟意象凝聚一处,同样豪放悲壮。

戴诗七言律和歌行体多夸张语,这也是形成悲壮之美的因子之一。试举数例:如“海口分明见山骨,新堤万丈与城延”(《海堤行》);“沧海尽涨成桑田,白骨被野血被川”(《蓬山新楼歌》);“为君取酒尽千卮,醉里争夸战胜归”(《题出射***》)等,动辄言“千”称“万”,下笔即大海、高山,读者读来,不觉为其悲壮所感染。

我们知道,元代诗歌分为三期:前期南北一统,凸显交融之美;中期社会稳定,崇尚雅正之美;末期战乱四起,张扬个性之美。戴良诗歌所呈现的三种美学形态,带有这三个时期的共同特征。但是与之明显不同的是,受元末世变的影响,戴诗具有遗民诗歌独特的悲壮美。这些形态,既作为中国诗歌美的一部分而存在,同时又将其丰富并使之趋向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戴良.戴良集[M].李***,施贤明,点校.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2]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828.

[3]包根弟.元诗研究[M].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8:118-119.

[4]陆机.陆士衡文集[M].金涛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19.

清明这首诗篇5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和审美情趣进入作品,感知诗歌形象,品味诗歌语言,领略诗歌的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里我们就古诗词鉴赏命题形式与解题对策作一介绍,希望能给考生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一、表达技巧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题指津: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时应该包括(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示例:试分析下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用典、衬托的手法。其中三四两句是寓情于景,“自”、“空”二字写出了祠堂景色虽美,却无人欣赏,以乐景写哀情。“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句用刘备三顾茅庐来衬托诸葛亮的杰出才能,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二、形象意境类

A.形象

[命题形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题指津]诗中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含着诗人的情感,因此,形象应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是:(1)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2)概括形象特点;(3)揭示作者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试分析下面诗中画眉鸟的形象。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本诗为作者贬官外任时所作)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只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形象。其中一、二两句具体描写画眉鸟出笼后,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歌唱的特点。其实画眉鸟的形象就是摆脱了朝廷束缚后自由舒畅的诗人自身形象写照。

B.意境

[命题形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指津]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具体答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示例]作者在下列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山居秋瞑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参考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三、语言特色类

[命题形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题指津]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等。分析语言特色,首先必须理解一些术语,如“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再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了解这些对解题不无帮助。

[示例]试分析下列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 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参考答案]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四、思想内容类

[命题形式]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评价诗作的思想感情,概括诗歌的主题思想,归纳诗句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等。

[解题指津]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示例]下面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矛盾的心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清明这首诗篇6

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样式。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几种形式。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白居易《长恨歌》)、乐府诗(如白居易《琵琶行》)等形式。近体诗鼎盛于唐代,有绝句和律诗两种。词鼎盛于宋代,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沁园春”是词牌,“雪”是标题。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带过曲(两三个同一宫调的小令连缀在一起,如乔吉《雁儿落带过德胜令》)和套数(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如睢景臣《哨遍・高祖还乡》)三种形式。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分,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照格律分,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照字数分,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照内容分,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而词按照风格分,又可以分为豪放派、婉约派等。现在我们根据内容来分类,谈一下不同诗歌类别的特点。

1.山水田园诗(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作者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或借物抒情,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因此,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3.边塞诗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勇敢无畏,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中晚唐时期的作品虽然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些许悲壮,如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而宋代的边塞诗虽然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是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涵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4.咏怀诗 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现实。

5.咏史诗 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入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感触,表达主旨。其思路一般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盛衰对比――表达主旨。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古讽今(劝喻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者荒***,抨击时弊)、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岁月瞬息变幻,表现作者历尽世事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豪情壮志)等。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6.送别诗 从内容上说,送别诗多抒写亲情、爱情、友情和同僚情。有些送别诗借送别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等。

一、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本诗运用了两种技巧:

1.寓情于景。作者运用细腻的文笔,通过描写夏日日落月升后,荷风送香,翠竹滴露,抒写了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之情,进而又联想到“知音”,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2.从嗅觉、听觉两方面描写,以动写静。“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诗句表达的境界“一时叹为清绝”。

二、渔家傲①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②腻。香脸半开娇旖旎③,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沈绿蚁④,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这首《渔家傲》,是女词人李清照六首梅词中格调最为轻快、明朗的一首,全篇充满欢快,愉悦的气氛。②琼枝:指覆雪悬冰的梅枝。③旖旎:柔和美好。④绿蚁:酒面的浮沫。

这首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梅花“娇”和“洁”的特征。“香脸”一句侧重于描写梅花的“娇”,“玉人”一句侧重于表现梅花的“洁”。值此良宵,且备金樽、绿蚁,花前共一醉,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的酷爱之情。

三、西河 金陵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首词隐括古乐府及唐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等诗中典故。本词结构严整,上片写金陵地势险固,中片写金陵古迹,下片写眼前景物。本词布局井然,从时间上说,是断续交织;从空间上说,是疏密相间。上片写的是远景,以疏为主;中片写的是近景和远景,以密为主;下片为特写镜头,密而又密。此外,本词句法参差不齐,音调抑扬顿挫,风格沉郁悲壮。

古诗阅读,我们应从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观点态度四个方面入手。

一、鉴赏古诗的形象

鉴赏古诗中的形象,重要的是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并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情感。

鉴赏古诗的形象,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鉴赏古诗的形象(意象),第二个层次是分析诗歌的意境。

鉴赏古诗词的形象(意象)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整体概括出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样的形象,其次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即如何展现的),最后阐述形象的意义或者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鉴赏景物形象,就要抓住诗中的景物,并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景画面,然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出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人物形象,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身世、地位和创作风格,从而更好地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具体分析诗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进而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特征。

分析诗歌的意境常见的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试从“景”和“情”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因此,常见的解题思路是:(1)找出诗中的意象。(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朦胧邈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清新明丽、宁静恬淡、凄清冷落等。(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

二、鉴赏古诗的语言

古诗的语言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平实质朴。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等。(2)含蓄隽永。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等。(3)清新明丽。如周邦彦的《苏幕遮》等。(4)形象生动。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5)绚丽飘逸。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等。(6)婉约细腻。如李清照的《武陵春》等。(7)冲淡。如王维的《鸟鸣涧》等。(8)雄浑。如曹操的《观沧海》等。(9)豪放。如李白的《将进酒》等。(10)沉郁。如杜甫的《兵车行》等。

鉴赏古诗的语言,主要有两种题型:(1)炼字。(2)分析语言特色。

炼字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2)对某字进行赏析或简析某字的表达效果。(3)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4)某诗的诗眼是什么?(5)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提示:古人做诗讲究炼字,炼字必须以炼意为前提,只有切合题旨,适合情境,这样炼出来的字才能真正光芒四射。所以说,无论是鉴赏动词还是形容词、虚词、数量词都要注意结合诗意来分析。因此,解答时一般要包含下列信息:(1)肯定哪个好或更好。(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3)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分析语言特色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提示: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的妙用,而是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答题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结合诗中的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古诗的表达技巧有以下几种:

(1)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夸张、用典、互文、叠字、双关、对偶、排比、反复等。

(2)表现手法:比兴、铺陈、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借古讽今等。

(3)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

(4)结构技巧:以自然景物起句、开门见山、曲笔入题造成悬念、画龙点睛、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伏笔照应等。

考查表达技巧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3)作者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这类题,学生要准确地指出诗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动静等),并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另外要说出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诗常见思想情感主要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和生活杂感五类。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1)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某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为什么会有怎样怎样的感慨?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作者的思想倾向、***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我们只要掌握了上述方法,就能很好地做古诗阅读题了。

一、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运用这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越调]小桃红・寄鉴湖诸友

张可久

一城秋雨豆花凉,闲倚平山①望。不似年时鉴湖上,锦云②香,采莲人语荷花荡。西风雁行,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③。

[注]①平山:平山堂。②锦云:本指彩云,此处借指缤纷的荷花。③沧浪:本指水清色,此处暗用《楚辞・渔父》“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

1.“不似”一词在曲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溪渔唱,吹恨入沧浪”展现了什么情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①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②。

[注]①明时:***治清明的时代。②五弦琴: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这首诗中的桐树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①,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②叶落山路,枳③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④梦,凫雁满回塘⑤。

[注]①征铎(duó):装在车马上的铃。②槲(jiě),树名。③枳:树名,又称臭橘、枸橘,开白花。④杜陵:古代县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⑤回塘:回环曲折的池塘。

1.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标题中的“早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枳花明驿墙”中的“明”字运用极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有版本为这首词加了词题“记梦”,请说说这首词是怎样围绕“梦”展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不同于李清照其他词的风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少年游 早行

林 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这首词的标题为“早行”,作者是如何表现“早”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江城子

苏 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①。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②。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①娉婷:指美丽的弹筝女。②湘灵:此处用娥皇、女英的典故。

1.这首词上阕的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的上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弹筝女,试写出两种并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的下阕最后三句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鹊桥仙

陆 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陆游《鹊桥仙》中“渔父”的形象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写渔父的生活,但表现手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这首诗,清人沈德潜曾评价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从全诗来看,你同意他的看法吗?“送别”二字应该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结尾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途经秦始皇墓

许 浑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焚书坑

章 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注]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注]《秦始皇本纪》集解引苏林说“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

1.这两首诗都是咏史怀古诗,吟咏的对象都是秦始皇,但议论的针对点却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许浑的诗“势入浮云亦是崩”句中“崩”极富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这两首诗的抒情主人公都是_________,表达的感情都是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诗都用生活细节表达情感,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1.简要回答“惊坐”与“暗坐”的不同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明这首诗篇7

嵇康(224~263),谯郡?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在当时乃至后世影响都很大,有关他的话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内容涉及文学、哲学、音乐等方面。尤其是他的四言诗,“开晋宋四言门户”,突破了前人尤其是《诗经》的陈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对后世四言诗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前人论及嵇康诗歌的艺术风格,多概括为“清峻”,这源于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曰:“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这段论述为后世多数评论家所认可。陈祚明曰:“叔夜诗实开晋人之先,四言中饶隽语,已全不似三百篇,故佳。”刘师培也说:“嵇诗清峻,而阮诗高浑。”简而言之,“清”就是清远,“峻”就是峻切,进一步说,就是嵇康诗歌所呈现出的清新脱俗的意境,所塑造的清高伟岸的人格形象,以及直露峻切的语言风格和创作风格。这可以说是嵇康四言诗的主体风格。

一、清远旷逸

蒋寅《古典诗学中 “清” 的概念》一文在考察《诗经》中“清”的用法的基础之上,指出“清”除了本义指水清外,主要引申为“人贤淑的品貌”、“宗庙的肃穆气氛”、“人的峻洁品德”等,而引入到诗歌评论当中,则是指“诗歌语言的明晰省净,诗人气质的超尘脱俗,立意与艺术表现的新颖,此外还有意境和情趣的古雅和凄冽等。”《诗薮》说:“诗之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又说:“思不清则俗。”可见,思清决定着诗风能否超尘脱俗,即诗风之清取决于情思之“清”。嵇康乃一代玄学大师,有大量的玄学言论存世。玄学之“玄”即深奥神妙之意,玄理本身就是一种“清”思,是让人遐思远想的。不仅如此,嵇康还是庄子的理想人生境界具体化、人间化、诗化的第一人。他把自己理想的人生境界和生活趣味描述为“琴诗自乐,远游可珍,含道独往,弃志遗身。寂乎无累,何求于人?长寄灵岳,怡志养神” 。(《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其十七)嵇康想要在诗歌里构建一个诗化的人生境界,所以他对诗中的形象进行了净化,而净化了的主客体便共同生成了嵇康诗歌清远旷逸的风格。嵇康一生淡泊名利,无意仕进,他所追求和向往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人生。所谓诗为心声,他的诗歌也往往呈现出一种清远脱俗的美学特征。诗人往往寥寥数语,便会创造出令人神往、浮想联翩的清远旷逸画卷。《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和《四言诗》中的部分诗歌都能体现这种风格,如《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晋书?顾?之传》载:(顾?之)“每重嵇康四言诗,因为***之,恒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再试看下面的诗句:

淡淡流水,沦胥而逝。

泛泛柏舟,载浮载滞。

微啸清风,鼓楫容裔。

猗猗兰蔼,殖彼中原。

绿叶幽茂,丽蕊浓繁。

馥馥蕙芳,顺风而宣。

微风清扇,云气四除。

皎皎亮月,丽于高隅。

这是何等的高远辽阔,何等的澄明虚静,何等的冲淡平和!诗中的意象看似平淡,如“流水”、“清风”、“兰蔼”、“微风”、“亮月”等,都是日常所见普通景物,然而看似平淡,仿佛是信手拈来,轻描淡写,诗人通过运用白描、比兴等手法,寥寥数语,便创造了一个一尘不染、澄静精纯的氛围,如人间仙境一般。这既不同于他之前屈原的博大华美,也不似他之后谢灵运的富丽精工,自成一格,自成特色。诗人将自己的“仙心”巧妙地融化到了自己的诗歌之中。

二、峻切雄健

颜延之说嵇康“龙性谁能驯”。(《五君咏》)刘勰云:“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嵇康这种桀骜不驯、豪侠正义的性格,带给诗歌豪迈、雄壮、直率之气。这在《幽愤诗》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这首诗是嵇康因吕安事受牵连入狱后所写。干宝《晋书》载:“康有潜遁之志,不能被褐怀宝,矜才而上人。(吕)安,巽庶弟,俊才,妻美。巽使妇人醉而幸之,丑恶发露,巽病之,告安谤己。巽于钟会有宠,太祖遂徙安边郡。遗书与康:‘昔李叟入秦, 及关而叹’云云。太祖恶之,追收下狱,康理之,俱死。”诗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泰然若定,轻肆直言,抚今追昔,畅想未来,时而哀怨低回,时而激越豪迈,然其大气凛然,光明磊落,情绪昂扬,节奏鲜明,犹如一首大气磅礴的交响曲。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中说:“嵇中散诗如独流之泉,临高赴下,其势一往必达,不作曲折漾回,然固澄澈可鉴。”这段评论形象地阐释了嵇诗峻切雄健的风格。再如《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其十三:

浩浩洪流,带我邦畿。

萋萋绿林,奋荣扬晖。

鱼龙??,山鸟群飞。

驾言出游,日夕忘归。

思我良朋,如渴如饥。

愿言不获,怆矣其悲。

诗句豪壮、伟奇,颇具魏武遗风。浩浩荡荡的洪流如天风海雨扑面而来,气势雄浑壮阔。极目远望,自然美景尽收眼底,树木繁茂,百花争艳,鱼龙畅游,山鸟群飞。徜徉在美景之中,何等快意,乐而忘归。然而,面对美景韶光,却无心欣赏。良朋不在身边,亲人远离在他方,心情十分悲怆。正如刘履所言:“此叔夜自叙其与秀才别后之情,言见洪流尚萦带而相近,绿林且荣耀而悦人,鱼龙亦共聚而游,山鸟有群飞之乐,是以览物兴怀,思得同趣之人,相与游娱,以忘晨夕,今乃不获所愿,使我思之不己,至于悲伤也。《魏志》称其‘文辞壮丽’,观此诗,亦可见矣。”

三、雅润古穆

刘勰说:“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雅润指诗歌内容之醇正典雅,文辞之华彩润饰。嵇康是魏晋时期四言诗的重要,更有学者认为,他是四言诗最后一位代表诗人。试看 《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其一、其二:

鸳鸯于飞,肃肃其羽。

朝游高原,夕宿兰渚。

邕邕和鸣,顾眄俦侣。

?仰慷慨,优游容与。

鸳鸯于飞,啸侣命俦。

朝游高原,夕宿中洲。

交颈振翼,容与清流。

咀嚼兰蕙,俯仰优游。

诗中生动描绘了一对鸳鸯振翼齐飞、悠闲嬉戏的景象,它们或飞或歇,一会儿相顾和鸣,一会儿又在水中嬉戏,好不快活自在!诗歌用语典雅华美,形象高洁脱俗,描写生动鲜活,深得风雅之韵味。

“古穆”可以理解为“雅润”风格的一个侧面。且看《代秋胡歌诗》其一、其二:

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

富贵尊荣,忧患谅独多。

古人所惧,丰屋?家。

人害其上,兽恶网罗。

惟有贫贱,可以无他。

歌以言之,富贵忧患多。

贫贱易居,贵盛难为工。

贫贱易居,贵盛难为工。

耻佞直言,与祸相逢。

变故万端,俾吉作凶。

思牵黄犬,其计莫从。

歌以言之,贵盛难为工。

清明这首诗篇8

一、宫廷生活之作

(一)叹惋宫廷生活同是写宫词,相较于杨皇后之宫词,花蕊夫人的宫词无疑更具有文学价值。自古蜀中都是出才女的地方,汉代卓文君,唐代薛涛,及后蜀花蕊夫人皆对后世文学有较大影响。文学史上认为花蕊夫人有二,此处当属后蜀孟昶的妃子,其生平较为特殊,生于晚唐,卒于宋,也有著作将她归为唐代诗人,甚至连《全宋诗》中都没有收录她的诗作。《宋诗纪事》载:“夫人姓徐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宫,后主嬖之,号花蕊夫人。效王建作宫词百首。国亡入宋,备后宫。”(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从这段描述我们可以明确两点,其一是夫人基本生平,后蜀亡国后夫人入宋,《后山诗话》中说:“伪蜀降,太祖召花蕊夫人,使陈诗诵其国亡,诗云云。太祖悦,盖蜀兵十四万,而王师数万耳。”(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这就是著名的《奉召作》(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的来源,诗歌如下: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再无一个是男儿。夫人以此驳斥了他人对自己红颜祸水致蜀亡的诋毁,所以从作品来看,夫人与宋不无关系,而她的宫词虽大量作于后蜀,但入宋后也有部分作品,我们不能将其某首作品准确归为是某一时期所作,因此还是从她所作宫词整体入手。其二则是夫人宫词风格效仿王建。后世多认为夫人宫词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艺术成就来看,都高于唐人王建。王建的宫词虽也很著名,但都是以宫外人的身份模写宫内,而花蕊夫人则身处宫廷,对宫廷生活十分熟悉,所以她笔下的宫廷、宫女无疑更显生动。相传花蕊夫人作宫词百首,但今天看来,只有三十首为信,其余都是后人为拼凑至百首而填补,甚至有的已不见宫词面貌,还有唐人所作宫词也被移花接木至夫人名下。夫人的宫词中,宫女有“内人追逐采莲时,惊起沙鸥两岸飞”(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的欢乐;有时有“跪到玉阶犹带露,一时宣赐与宫娃”(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的悲苦;有时哀叹“翠眉不及池边柳,取次飞花;入建章”(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有时充满对自由的渴望:“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就连得宠时也有:“语多更觉承恩泽,数对君王忆陇山”(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的悲辛无奈。夫人宫词对宫女心理的刻画真实而深刻,着手点颇多,而她对于宫女苦痛生活的描绘,是杨皇后宫词中最为缺失的。此外,花蕊夫人的宫词中还描述了帝王的奢侈生活,如:“离宫别院绕宫城,金版轻敲合凤笙。夜夜月明花树底,傍池长有按歌声。”(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夫人之宫词可谓宫廷缩影,诗风婉约流丽,清新自然,感情充沛,极富思致。陆昶赞她:“所作宫词清新俊雅,具有才思,想其风致,自是一出色女子。”(清•陆昶《历代名媛诗词》卷七)。

(二)闺怨与悼亡李宸妃所作《卜钗》(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一首:玉钗未断识君恩,甘让前星泪暗吞。他日九重流涕问,深宫尧母尚无门。从诗作字面来看,这无疑是一首闺怨之作,此诗与李氏悲惨身世不无关系。李宸妃,宋真宗章懿皇后李氏(987年—1032年),因其曾被册封为宸妃,历史上一般称其为李宸妃。李宸妃为宋仁宗赵祯生母。初入宫廷为刘德妃侍婢,一次得到真宗临幸而有了身孕,真宗得知后宠爱更甚,一次随驾游玩,同登台砌,忽然玉簪坠落,真宗私下祝愿,如若李氏所怀为男,则玉簪不断,后宫人从台阶下捡起玉簪,果真完好无损,真宗甚为高兴,也对李氏刮目相看。后李氏果然诞下男婴,朝内朝外一片欢庆,李氏也被册封为顺容。刘德妃此时已是皇后,但她始终未育,一听说李氏诞下男婴,便将此男婴作为自己的亲生抚养,当时刘后在朝中颇有权势,李氏虽怒但不敢进言,后被刘后安置于宫廷之中软禁,她由于思念娇儿,怀念圣恩,孤苦无依,因此每日以泪洗面,这首《卜钗》应为此时所做。诗作中,句句悲辛哀怨,从遥想当年“玉钗未断”而感念君恩,到如今的星泪暗吞,不禁渴望重见君颜,定要问问君心,只可惜“深宫无门”,君心也已荡然无存。李氏渴望“流涕问”的心愿致死也未能实现,公元1022年,真宗驾崩,当年仁宗继位,因年龄太小,所以刘太后垂帘听***,掌握着实际朝权,摄于刘后权势,官吏们也选择了避谈此事。而此时的李妃依然软弱箴默,独居冷宫,也因长期压抑,病情日益严重,有大臣向皇帝提及李氏侍候先帝勤勉,如今将薨、应再提升,至此李氏才被册封为宸妃。几天后,宸妃含恨而终,致死未能得见自己亲生骨肉,刘后归天后,仁宗才得知宸妃才是其亲生母亲,下诏自责不识生母之过,追尊李宸妃为皇太后,谥曰“庄懿”。也才于宸妃之墓得见生母容颜。李宸妃的一生不禁让人唏嘘不已,而作为宫廷女子,如她这般悲辛哀怨的妃子实则并不少见,君王圣恩正浓时当然万千宠爱,但君恩何时以,这就是这些女子们无可奈何的了,再加上宫廷中的权力之争往往延及,有些女子或主动或被动地被卷入***庭之争,而面对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很多时候都不得不以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了却残生。另有张夫人的一首《哭魏夫人》(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七):香散帘帷寂,尘生翰墨闲。空传三壶誉,无复内朝班。此诗为悼亡之作,魏夫人,朱熹曾将其与易安并称,而魏夫人又早于李清照半个世纪,因此,魏夫人应该是宋代词坛第一位女性词人。她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小令,其十四首小令每首都写得恬淡、明丽、婉柔,语言也是以清新淡雅为胜。而张夫人自六七岁起,便跟随魏夫人学习诗书,她的这首悼亡之作,以无限深情,缅怀了这位词坛巾帼,也一度成为研究魏夫人的重要依据。

二、国亡家危的悲辛之作

***治、经济构成的大的社会环境,无疑是文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素地,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境界、人生理想、道德观、价值观、审美意识及社会心态和生活情趣等众多方面。1126年“靖康之变”造成的宋王朝南迁,宋氏王朝偏安江左,经济和***事上的双重灾难,无疑也影响了宋之宫廷女性创作主体的生存境遇以及创作倾向。但由于宋代前期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提升了女性创作群体的文学素养,因此,在国仇家恨面前,如李清照等的女性创作主体也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不少爱国诗词佳作。作为这一时期的宫廷女性诗人,面对生活境遇的突然变故,生存环境的天壤之别,被迫随宫廷南迁,背井离乡,因此她们的诗作往往在感叹国仇家恨的同时,还有不少怀想赠别之作。

(一)送别亲友从王清惠的《送水云归吴》并序中我们可以大体知道这些诗歌创作的背景,汪水云为宫中琴师,宋亡后跟随宫人入燕,后又请求归南,《西湖志余》载:“临行,与故宫十八人,酣酒城隅,鼓琴叙别。不数声,哀音哽乱,泪下如雨。”(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这些诗作有的表现出对汪水云此去的难舍之情,如王清惠:“江南江北路茫茫,粟酒千钟为君劝。”(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为了拖延分别的时间,不惜劝酒千钟,此一别,再逢便不知何年何月了。而叶静慧“今宵且向穹庐醉,后夜相思无此怀”(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的诗句更是将此别视为诀别。有的对水云此去表达了美好的期望与祝愿,如陈真淑写:“明日马头南地去,琴边应是有文君。”(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慰藉水云他日一定会再遇知音,而袁正淑的“十里西湖明月在,孤山寻访种梅人。”(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及方妙静的“君今得旨归故乡,反锁衡门勿轻出”(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则是希望他南归后最好归隐山林,洁身自好。同时,还有希望他不要忘记沦落于此的这些朋友们,周静真的“他时若遇陇头人,折寄梅枝须一一”(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和蒋懿顺的“他日倘思人在北,音书还寄雁来无?”(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都是这样的情感表达。还有的述说了此情此景于严寒异域饯别的苍凉无奈之感。黄慧真:“高垒燕山冰雪劲,万里长安风雨横。”(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陈真淑:“天山雪子落纷纷,醉拥貂裘坐夜分。”(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体现了这些亡国宫人的惨淡处境。而方妙静的“万里秦城风淅淅,一望苏州云幂幂”(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更是通过自然环境的对比,表现出一种今时往昔的悲凉无奈之感。这些作品或明示或隐喻的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宋之宫女亡国之后沦落异域的悲苦,她们可以王维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每人取一字为诗,且不乏效仿林逋“十里西湖明月在,孤山寻访种梅人”及引用“陈抟”“李泌”典故之作,说明这些宫人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才思敏捷,但论艺术成就来看,这些诗作不及同一时期的词作,因此历来并不被后世重视。

(二)爱国怀乡宋代无疑是内外战争发生较为集中的朝代,尤其是南、北宋交替之时,北宋覆灭,南宋***权动荡,金人频繁入侵,国家陷入危难,此时正是深刻考验民众民族自尊心的时期,这时的诗人对于整个文学的关注点发生变化,对于文学所必须承载的精神,有了更高且更深刻的追求。这种内在精神的转变,直接反映在这一时期诗歌题材、内容及风格的转变上。大量的爱国诗人和爱国诗作涌现。这些诗作中的经典之作不乏女性书写。宋王朝历经磨难,宫廷女性多沦落他乡,遭受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她们不满于统治者一味投降逃跑,渴望重回故土,在诗作中表现出慷慨激昂的英雄气魄。还有的女性哀叹统治者无能,迫使柔弱女子在这动荡年月只得以死来捍卫贞节与民族气节。说到慷慨激昂抒发爱国热情的诗歌,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作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较之于慷慨激昂抒发爱国情怀的作品来说,宫廷女性所作诗歌多表现为更为含蓄地哀叹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及怀念家乡之作。上到钦宗朱后,下到美人、宫女,诗作无不令人动容。拿朱美人《袖中遗诗》(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十四)为例:不免辱国,幸免辱身。不辱父母,免辱六亲。艺祖受命,立国以仁。中兴南渡,计三百春。身受宋禄,羞为北臣。大难既至,劫数回轮。妾辈之死,守于一贞。焚香设誓,代书诸绅。忠臣义士,期以自新。丙子五月吉日泣血书。据记载,朱美人为宋度宗嫔妃,宋亡之际,宋帝及后妃和大批宫人、朝臣被押解北上,度宗嫔妃美人朱氏、才人陈氏及两名无名宫女,在进入元都朝见元世祖之后,相继以死殉节,并留下《袖中遗诗》,此事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也一度被文人儒士所赞颂,甚至影响了后世的观念。对此事记载者颇多,如元杨踽的《山居笔记》、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清潘永因所编《宋稗类钞》等,朱美人等自缢而死,是宋王朝灭亡后首例以死殉节的事件,而这首《袖中遗诗》写得果断激切,警郁深沉,在表达了自己誓死守护志气的同时,又不忘讽刺宋王朝那些投降***的奸佞小人。诗作前四句为全篇总领,阐述自杀原因,亡国之辱已经在所难免,还好贞洁还在,为了不让家人蒙羞,所以毅然决定以死殉节。其后六句回忆了宋朝建国直至南渡的历史,同时谴责宋臣面对国难却袖手旁观,甚至屈辱***,愧对先祖的高官厚俸。最后八句再次以表毅然之志,国难当头,作为臣民已回天乏术,亡国之事已是在劫难逃,愿以死殉节,为国殉难,只希望能唤起南宋诸多朝臣的躬身自省。诗作中“身受宋禄,羞为北臣”“忠臣义士,期以自新”两句如一柄利剑,直刺***求荣者的丑恶嘴脸。钦宗朱后在病故之前有两首《怨歌》,陆昶赞其:“怨歌二首,前一首泪痕兼滴,后一首哭声欲绝也。事何可说,恨何可雪八字,千古为之酸鼻。”(清•陆昶《历代名媛诗词》卷九)诗中通过今日与往昔的对比,哭诉飘零身世,慨之沧桑变故,心下明了此生已无回转机会,如今“屈身辱志”只求速死,以保女子贞洁及民族气节。而王清惠《诗一首》“愁到侬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实为怀乡之作,而怀的则是那个已经覆灭的大宋王朝。王清惠为南宋末年女官,公元1276正月,元兵攻入临安,宋理宗谢后,宋度宗全后不顾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反对,带领年仅六岁的宋恭帝出降。三月,王清惠随恭帝及帝宫三千人作俘北上。诗作为北上途中所作。抒写了国破家亡、今非昔比的哀愁与感伤。

三、分析与小结

清明这首诗篇9

【《勒歌》教学设计1】(房秀芳 设计)

一、看***激趣,揭示课题

1.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出示大草原视频)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 看到这样的大草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想不想去看一看?一起读课题。

3. 了解敕勒。① 出示两首诗《夜宿山寺》《敕勒歌》,比较它们的不同。(作者,对仗)② 微课了解《敕勒歌》。(“敕勒”是我古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这首《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它是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首,还被译成汉语,收录在了《乐府诗集》里。你看,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心有所想,他们就会唱起歌来跳起舞,唱着他们自己的歌,跳着他们特有的舞蹈。)

【设计意***】一开场就让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大草原的壮阔、豪迈,进入情境,学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更能体会诗歌的魅力。再用一个微课让同学们了解了《敕勒歌》,清楚、明白,又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去讲解,可谓是事半功倍。

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出示诗歌。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 检查生字。① 带拼音读:似庐笼苍茫② 学习“见”:特殊的读音,同现,出现。

3. 去掉拼音读,并朗读全诗。

【设计意***】“见”的古今读法,这是需要给学生们讲解清楚的。

三、 品读诗文,虚实结合

1. 课件出示***画,以***引出第一句诗。

① 理解阴山,敕勒川。我们看,在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有一片平原,它的名字就叫作――敕勒川。(师一边说,一边板画阴山,平原)

② 理解穹庐,猜一猜。其实,穹庐就是我们所说的帐篷啊。见过帐篷吗?(生表述)敕勒族人的帐篷,可不是像我们一样临时休息的地方,那是他们的家哦!我们给了它们一个特别的名字,叫――蒙古包。

③ 小小的蒙古包底下,是一个个的敕勒人,那么,在天空这个大大的蒙古包里,又有着什么呢?(师边说边板画天空这个大蒙古包)

④ 朗读指导。

2. 学习第二句诗。

① 你看,天蓝蓝的,敕勒族人说――天苍苍。

② 无边无际的大草原就呈现在你的面前,难怪敕勒人会发出这样的感叹――野茫茫,那还有什么也是茫茫的?(出示大海,云雾,白雪***片)

③ 这蓝蓝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能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吗?

④ 牛羊长得好,这儿的人们生活得怎么样啊?(体会人们生活幸福)

3. 读全诗。

4. 听《敕勒歌》歌曲。

【设计意***】在设计时,首先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宜太过深入,但也要有一定的沉淀。于是对于“茫茫”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练习,以此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说话练习,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让学生们感受大草原的人们幸福美满的生活。

四、 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 出示3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强调“阴、似”的穿插笔画:撇。并重点范写“野”,注意左右大小一样,左边短右边长。

2. 出示2个上下结构的字。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是上下结构,都是草字头。强调“苍”的撇捺要舒展,重点范写“茫”,注意别写成左右结构。

3. 学生书写诗歌后,老师组织展评交流。

预设:写得怎么样?好的地方打上五角星,不规范的地方帮忙改正。

4. 学生再次书写。

预设:觉得哪个字写得还不够好,可在下面再写一写。

【设计意***】板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设计时,考虑到二年级的情况,简单的勾勒了阴山和敕勒川草原,对于诗歌里的一个难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用一条曲线表明这个天,像一个大大的蒙古包,在这个蒙古包下有什么?学生们马上就能明白这句诗的含义,做到了简单明了。又因为是***画,同学们理解起来更加方便,直观。

【《勒歌》教学设计2】(仇高兴设计)

一、 谈话导入,理解课题,感受汉字

1. 课前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刚才老师播放的那首歌,唱的什么内容,你们注意了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也是一首赞美草原的歌,一首北朝民歌,创作于1500多年前。(出示课题:敕勒歌)谁会读?课前老师查了资料。敕勒,就是敕勒族,是南北朝时期,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今天的内蒙古中部一带)的一个少数民族。这首诗就是敕勒族人创作的一首民歌。

2. 联系生活,拓展识字。“敕”还有“小取绷街中捶ǎǔ鍪荆。在我们汉字中像这样一个字有多种写法的例子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找一找。

【设计意***】课前播放赞美草原的歌曲,可以直观、自然地与本诗民歌体裁相联系;“敕”这个字在外出旅游过程中会遇到,适当拓展,既可以补充汉字知识,增加学生见识,激发识字兴趣,也体现了语文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二、 初读古诗,识字写字,整体感知

了解了题目的意思,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诗。现在借助拼音读几遍课文,要把每句话读顺,把每一个字音读准。现在借助拼音再读一遍课文,争取把每一个字音读准。

1. 指名读课文。

预设:指定2~3个学生读,正音,再齐读。

2. 检查生字。

3. 这么快就把课文读顺了,很了不起。课文里有几个生字,现在老师把它拿出来,你还能认识吗?(出示: 穹庐阴山笼盖四野苍苍茫茫似见)

4. 生字不光要会写,还要写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字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 “野”,比较一下左右两个部件,(出示两个透明方框,遮住左右两边)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出示左右等宽)继续看,(出示上下两条线),你又有什么发现?(出示左短右长)还要注意左边“里”字做偏旁时,最后一横变成提。“苍”字,先比较一下上下两个部件的大小,(出示两个透明方块,遮住上下两个部分)(出示上扁下高)(出示左右两条竖线)现在你有什么发现?(出示撇捺舒展)

【设计意***】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识,即识记字的音形义;二是写,即写规范,写端正,写整洁。本环节遵循先识后写的顺序,先借助拼音读准每一个字音,然后⑸字单独拿出来让学生识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记住字形,最后从三个左右结构和两个上下结构的字中各挑一个进行写字指导,真正将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三、 再读诗文,想象画面,熟读成诵

1. 生字都解决了,现在可以好好地来读一读这首诗了。那怎么才能把诗读好呢?(指名说)

生:要读正确、流利。

师:这是基本要求,但还不够。还有吗?生:要读得有感情。

师:那怎样才能做到有感情呢?(提示:是不是要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另外还要读出诗歌特有的韵味,如果能配上合适的动作那就更好了)

2. 出示整首诗。轻声读这首诗,想一想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

① 学生说看到大草原。师引导:诗里面的“川”“野”都是大草原的意思。大草原什么样子(重点引导体会“野茫茫”)?还看到了什么?

② 学生说看到阴山。师介绍:阴山就在今天的内蒙古中部。(出示***片)还看到了什么?

③ 学生说看到天空。师引导:嗯,诗里两个地方写到了天空(指屏幕),天空什么样子?先看“天似穹庐”,“穹庐”就是蒙古包(出示***片),作者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把整个草原都盖住了。多么雄壮辽阔!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天苍苍”写的是什么样的天空呢?还看到了什么?

④ 学生说看到蒙古包。师引导:诗里面的“穹庐”就是蒙古包的意思。还看到了什么?

⑤ 学生说看到牛羊。师引导:哦,牛羊在哪儿呢?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你是怎么理解这一句的?(引导体会牧草茂盛,牛羊肥壮)想想看,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们的草原多么富饶,我们的牛羊多么肥壮,我们的家乡多么美丽,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是啊,草原这么美好,多么值得自豪啊!

3. 这首诗只有短短27个字,就写了这么多内容。现在我们好好读读这首诗。(生读)

4. 读到现在,这首诗应该能背了吧?我们来试试。请大家闭上眼睛,按照老师的提示背诵。现在,我们来到了大草原,欣赏着美丽的草原景色,我们不禁低声吟诵――(学生一起低声吟诵);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看着美丽富饶的家乡,心中无比的自豪,不禁放声高歌――(学生一起放声吟诵)

【设计意***】低年级古诗教学,重在诵读,要读出诗特有的韵味,对诗意大体了解即可。本环节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画面,教师结合***片,用描述性的语言相机解决诗中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如川、穹庐、笼盖、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再通过范读指导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最后通过教师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将理解诗意、指导诵读融为一体。

四、 创设情境,点拨方法,迁移仿写

1. 这节课还有些时间,你们敢不敢接受一项更高难度的挑战?下面我们来仿照今天学的这首诗的样子,写一首自己的“新古诗”,当一回小诗人,好不好?在写之前,老师给大家一些帮助。

(1) 改一改:在原诗上改动部分词语或句子,变成新的诗。

我们从这首诗中挑一句来试试。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下面来看老师的要求。出示:

A. 大草原上不刮风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请根据你的想象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天苍苍,野茫茫,风()草()()牛羊。

① 学生先考虑,然后指名说。

② 接着教师出示范例:天苍苍,野茫茫,风(静)草(高)(无)牛羊。

③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练习,再指名朗读自己写的诗句。

B. 假如大草原上雷电交加、风雨大作,草原上又会怎么样呢?请展开想象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笼罩四野。风(),雨(),()。

① 小朋友们先自己思考,再和同桌讨论讨论。

② 师出示范例:敕勒川,阴山下。天似(黑锅),笼罩四野。风( 呼呼),雨(哗哗), (牛羊全部回了家)。(最后一句还可以写成:雷电交加心不慌,人和牛羊忙躲藏)(师解释改写理由)

③ 进一步提示:不一定写风、雨怎么样,还可以写雷声、闪电等等。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笼罩四野。 (),(), ()。

④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练习,然后指名朗读自己的诗。其他同学点评。

(2) 仿一仿:照着诗的样子创作一首全新的诗。

① 出示要求:学着《敕勒歌》的样子,仿写一首赞美你们家乡德清县的“新古诗”。

② 出示德清县的介绍文字:德清县,位于浙江省湖州市,东望上海、南近杭州,北有太湖,西有天目山。境内有乌牛山、百梁山、乾元山、金鹅山、大家山等好多山。是经济发达、风景优美的全国百强县。

③ 再出示老师的范例:德清县,太湖南。全国百强,名闻四方。天蓝蓝,水清清,山清水秀好风景。

④ 师解释创作思路。然后引导学生阅读介绍德清县的文字。

⑤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创作。写完交流,组织学生评改。

【设计意***】让低年级小学生仿写古诗,在本节课是一个大胆尝试。本环节在指导学生仿写古诗时,采取由改到创、由易到难、示范引路的训练策略,先从少量词语的替换改写入手,再到整句替换,再到整首诗的模仿创作,通过组织讨论、教师示范,循序渐进地展开训练过程,降低了门槛,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六、 课内总结,课外延伸,鼓励写诗

1. 这节课你觉得有意思吗?你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

2. 总结诵读古诗的方法:读出节奏和韵味,想象画面体会感情,还可以模仿诗的样子创作自己的新古诗。

3. 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可以继续学习仿写古诗的方法,写作自己的“新古诗”,争做小诗人。

【设计意***】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回顾学习过程,进一步明晰学习和诵读古诗的方法,巩固诗歌仿写的感受和经验。

【综合点评】

古诗教学贵创新,同课异构重践行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如果也用诗来解读这首民歌的特色的话,那就是:北朝民歌鲜卑族,天野相接景壮阔。水草丰盛牛羊肥,动静色彩形喻说。

浙江省德清县清溪小学房秀芳和江苏省淮安市深圳路小学仇高兴两位老师用清溪小学二年级在读学生,对《勒歌》的同课异构教学,各具特色,给小学古诗教学带来了扎实有效、践行创新的课改新风。

房秀芳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诗的意境的感悟和对诗的想象上,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中感受草原的美,体现出了阅读感悟的浙派古诗教学中清新婉约的别致风采。同时并能把识字写字教学落到实处,做到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感知诗意,把诗人描写草原壮美的“实景”和读者大胆想象的“虚景”结合起来进行范读、引读、品读,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美中不足的是,分组合作学习中的实效还需进一步强化。如果用诗来概括地点评的话,那就是:识字写字落实处,词语理解不离句。 整体感知明诗意,虚实结合品读悟。想象草原壮阔美,指导朗读示范扶。***文并茂生为本,分组合作应强助。

仇高兴老师则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古诗的阅读仿写上,彰显出了既教读又教写的苏派古诗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独特神韵。同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教法,引导学生朗读、背诵,深入浅出地理解诗意。美中不足的是,在指导学生改写诗句的练习展评后,对指导学生仿写整首“新古诗”及展评未能来得及放在课中进行,只好留在了课外。如果用诗来概括地点评的话,那就是:别开生面教古诗,学习仿写方法奇。朗读背诵重积累,随文识写生字词。读写结合重语用,深入浅出解诗意。弘扬诗教好传统,开拓创新启童智。

清明这首诗篇10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衣服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途径画面,并准确概括,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不要忠实于原诗,而要用自己的而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的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一: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二、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二:2012(上海卷)

春 江 晚 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问: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例三:(2012・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1)这首诗首联写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三、鉴赏诗歌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说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例四

长干曲四首(其一)

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点。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犹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直率的船家女形象。

四、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趣?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例五:2012(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思远人・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清明这首诗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清明这首诗10篇

学习

个性宣言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个性宣言10篇,内容包括个性入职宣言,个性宣言文案。3、我将一切回忆掩埋,只想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4、爱自己,靠自己,做自己5、天不给我路走、我自己找路走、地不让我的路平、我自己踏平!这年头不气盛就不叫年轻人!6、注定得不到幸

学习

家庭教育经验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家庭教育经验10篇,内容包括家长家庭教育经验,纪琼家庭教育经验。二、强化建设,充分发挥家长学校阵地作用家长学校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阵地,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家长学校主阵地建设,积极创建全市幼儿园、中小学、镇村及社区家长学

学习

尊师重教的故事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尊师重教的故事10篇,内容包括关于尊师重教的故事简短,尊师重教十个小故事。本课通过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中学数学王老师的关心、培养、教育下成才的故事。说明了人民教师从事着既繁重又复杂的劳动,日以继夜地在教育、教学

学习

心理活动游戏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心理活动游戏10篇,内容包括心理游戏活动主题怎么写,心理活动游戏。活动一:镜中写名字如果我问你,你会写自己的名字吗?你一定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这么简单的事,你还用问吗?我不仅会写,而且我的签名非常漂亮。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岂

学习

资金项目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资金项目10篇,内容包括项目资金策划,衔接资金项目。虽然再三斟酌,他还是用了“乱”这个字。无计可施的突击项目有意思的是,在我们采访的9个地方财***之中,几乎众口一词的表示对“突击项目”的棘手。其程度甚至超过了突击花钱。

学习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专业技术总结,内容包括机械专业技术总结,机械加工技术总结200字。二、主要事迹简介XX年各期转炉系统排污不集中,管道易锈蚀砂眼,阀门不易维护易损坏,作业环境复杂,安全系数低等情况,我提出集中排污技改项目,并全身心投入技改

学习

最新影评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最新影评10篇,内容包括影评10篇经典,最新影评排行。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这在我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彰显出再生资源行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

学习

有关梅花的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梅花的诗10篇,内容包括甄嬛传里梅花的诗,描写春天梅花的诗。4、《忆梅》唐·李商隐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学习

瓷砖知识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瓷砖知识10篇,内容包括瓷砖切割方法知识大全,瓷砖铺贴知识大全。指导老师:赵久玲活动名称:瓷砖与我们的生活活动时间:1.活动准备阶段:一周。2.活动方案实施阶段:两周。3.活动评价、总结阶段:一周。活动人员:2010级-(5)班化学兴趣小

学习

被爱的感觉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被爱的感觉10篇,内容包括想要被爱的感觉,女人被爱的感觉。天渐渐转入冬季,我的心也跟着冰冷了成绩考砸了,这如何让我向妈妈交代?站在校门口,迷茫地仰望着灰霾的天。远处,一缕黛影显得极为单薄,那那是妈妈!我含着泪,冲了过去。

学习

怎样学好初中数学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怎样学好初中数学10篇,内容包括怎么样学好初中数学课,初中数学几何学好技巧。一、预习。同学们存在的各种不同看法:看法一:“我脑子灵,不预习上课也能听懂,因此,我从不不预习。”看法二:“我也知道应该预习,也曾尝试过,但总感觉效果

学习

消失的那五年10篇

阅读(24)

展现无限的美丽。彩虹,是那对大自然的点缀,它多么美丽,却是一闪而过。那雨后天晴的日子,它挂上天空。我似曾看到它,两道彩虹,一深,一淡,那是真实的彩虹,还是梦里?几年前,我总是想,何时能看见它?可是,每当我怀着希望走出家门,却...

学习

李存审戒子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李存审戒子10篇,内容包括李存审戒子阅读答案,李存审戒子怎么读。一、两难结构:话语的缘起及其影像呈现余秋雨先生曾讲到,但凡能让人物陷入两难情境的文艺作品,就容易“不朽”。《红楼梦》《李尔王》《西厢记》《窦娥冤》等

学习

高空落蛋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高空落蛋10篇,内容包括高空定点落蛋最佳方案,二年级下册看写话高空落蛋。3、可将鸡蛋放入一个稍厚的气球里面,并且要充满三分之二空气,然后外面再套一个气球,里面要充满空气,可使鸡蛋平安着陆。4、可利用降落伞增大空气阻力的原

学习

关于清明节的诗歌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清明节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自创清明节诗歌,清明节的现代诗歌大全。但是,在诗歌教学中,由于历史时间跨度大,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大,现代人与古诗之间不自觉地产生了屏障,教师在教读诗歌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学生读不懂诗

学习

日记清明节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日记清明节10篇,内容包括小学清明节日记,必备清明节日记6篇。我们扫墓的第一站是位于南宁市东北郊的白鹤岭这是一个传统的老墓区,那里长眠着我的外曾祖父。上白鹤岭要经过约5公里崎岖不平的小山路。由于路面太窄,不能通汽车,我

学习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10篇,内容包括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全部,清明节的节日习俗有哪些。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学习

清明手抄报文化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手抄报文化10篇,内容包括清明手抄报文稿,清明手抄报文字内容30字。一、明确主题,有的放矢在进行手抄报这种语文实践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把主题告诉学生,指导其围绕主题进行信息积累。如确定的主题是“清明节”,就应该指导学生

学习

清明杜牧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杜牧10篇,内容包括清明杜牧经典诗十首,清明杜牧。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1.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2.借问:请问。3.遥指:远远地指着。赏析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

学习

清明放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放假10篇,内容包括清明放假文字安排,清明的美篇及放假通知。(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六)中秋节,放假1天(

学习

清明诗句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诗句10篇,内容包括清明诗句100首,清明诗句文案。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注释]1.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2.借问:请问。3.遥指:远远地指着。[简析]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

学习

清明祭英烈活动10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祭英烈活动10篇,内容包括清明祭英烈的手抄报,清明祭英烈系列活动。1、上网搜集信息,宣传英烈事迹。学校组织队员上网查找英烈的相关信息,在大量的网络信息面前,学生们对先烈们了解得更深更具体了。利用所得信息开展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