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宣言篇1
1、人越是转向光明,他身后的阴影就越大。人的能力越大,他的责任就越大。
2、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轻言放弃。
3、我将一切回忆掩埋,只想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4、爱自己,靠自己,做自己
5、天不给我路走、我自己找路走、地不让我的路平、我自己踏平!这年头不气盛就不叫年轻人!
6、注定得不到幸福,就不要去奢望那么多。
7、站起来的次数能够比跌倒的次数多一次,你就是强者。
8、丰富地过每一天快乐地看每一天
9、奇迹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
10、努力就有收获,人人都能成功。
11、自己不努力靠什么来拼未来。
12、只有不停的跑才能追上我的梦。
13、虽然我们不能像雄鹰一样一飞冲天,但我们至少可以像蜗牛那样凭着耐力默默前行。
14、花开有时,花落有时。无需留恋,该走的终会走;无需苛求,该来的迟早会来
15、王者的路必定坎坷请踏平荆棘走向王者的宝座
16、女强人的定义是什么?右手事业左手爱情
17、把压力放进冰箱变成动(冻)力。
18、人活着不是要用眼泪博得同情,而是用汗水赢得掌声。
19、我并不快乐,但我可以笑着生活。
20、贫穷不能等,等久了,自己将会习惯于贫穷。
21、我会为我的理想去奋斗。
22、我们没书没笔,但是我们有颗不想挂科的心
23、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24、想要的东西必须自己拿,不然就算别人给你也要不起
25、你只管负责精彩上帝自有安排
26、不是每句对不起都能换句没关系。
27、真正的勇气不是压倒一切,而是不被一切压倒。
28、我不信命,我只信双手去打。
29、我想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属于自己的事业。
30、做一个有质感的女孩:读书旅游早睡早起美丽典雅自强***
31、我爸我妈不是老板我不是富二代所以我的未来必须靠自己
32、经过火的洗礼,泥巴也会有坚强的体魄。
33、别问别人为什么,多问自己凭什么。
34、通往辉煌的路,不应该只有一条。
35、你不能改变过去但你可以改变未来
36、我深知我不努力什么都不是。
37、只要有彩虹出现,明天就一定有希望。
38、谁都不必失落,适合自己的人生就是就是最好的人生
39、所谓的人生就是心再疼也要爬起来面带微笑的走
40、尊严是自己经营的,别人给不了
41、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42、相信自己、比谁都棒
43、地球是运动的,一个人不会永远处在倒霉的位置。
44、读书,这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45、宁可被人笑一时,不可被人笑一辈子。
46、我只拥有你的月光,我要把它当作骄阳。
47、成功的人影响别人,失败的人被人影响。
48、用微笑告诉别人,今天的我,比昨天更强,今后也一样。
49、我要做的是跌入深渊但依旧傲然挺立的王者。
50、学会安静。学会理智。学会坚强。学会努力。
51、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
52、即使跌倒了,也要漂亮的站起来再哭。
53、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54、坚持就是胜利。胜利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坚持。
55、我想要的并不多,可我想证明我能够得到的比任何人都多。
56、保持激情;只有激情,你才有动力,才能感染自己和其他人。
57、活的开心最重要,不管有多少挫折,都要努力冲过去。
个性宣言篇2
作为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宣传在唱响主旋律、引领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和国家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我国各级媒体在典型宣传方面承担着众多的任务,典型宣传一直是媒体日常宣传报道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有必要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将典型宣传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探讨的方面和领域会很多,在这里,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要提高典型宣传的“公信力”。
所谓的典型,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这些人和事,我们之所以要宣传,就在于他们的“典型性”上,而这种“典型性”则具体表现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忠诚体现着***的根本意志,全面反映着人民的心愿,正确弘扬着社会的正气,真实展示着时代的风范。既然如此,典型宣传应当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肯定。而对于典型宣传而言,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公信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宣传效果的大小。
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的典型宣传工作在公信力方面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广电总局“宣传***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呼声”课题组2003年对六个省市的听众观众和29个省市的广电系统以及中央三台的新闻从业人员这两个领域分别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您认为新闻宣传最应该减少的报道内容”一项中,“先进典型的报道”不约而同地被排在了第三位,仅仅名列“会议的报道”、“***和***活动的报道”之后,两个领域的受调查者观点空前统一;而在“您认为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改进的方面”一项中,“典型宣传”则被新闻工作者排在了所有类项的第一位,听众观众则将其列在第二位,仅排在“会议报道”之后。更为重要的是,在“您认为影响新闻宣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一项中,听众和观众则把“报道缺乏可信度”列在了榜首位置!
这个调查结果至少告诉我们两个重要信息:第一,我们的典型宣传工作既没有达到听众观众的要求,也没有得到新闻工作者的认同,也就是说传播者和受众都不满意;第二,典型宣传效果不佳,社会影响不大,群众不予认可的根本原因在于听众和观众认为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缺乏可信度”,没有公信力。而当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没有公信力的时候,还怎么称得上是典型呢?!毫无疑问,缺乏公信力对典型宣传工作构成了最致命的杀伤,是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最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至于缺乏公信力的原因,其实是不难总结出来的,大家对此也有着许多共识。问题的关键在于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如何加以改进。
提高典型宣传的公信力,首先要摆正“发言人”和“代言人”的关系
作为典型人物,他一定是***的优秀分子,无疑反映着***的意志,体现着时代的精神,同时由于他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具有人民群众的普遍观点和本质特征,这两个方面是构成一个典型人物的重要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成其为典型。
典型人物的这两重特点也是我们宣传报道的重点。作为媒体,我们是,是“发言人”,要准确及时地传达***和***府的声音;同时我们也是人民的喉舌,是“代言人”,表达人民的意志。因此,可以说典型人物报道是媒体发挥“发言人”和“代言人”作用的完美载体。媒体一方面通过宣传典型人物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向人民群众传达***的意志,倡导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又通过典型人物的具体言行,反映人民的心声,表达人民的意志,鼓舞人民的信心,从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但是,为什么这个完美的载体,通过媒体的宣传达不到二者的紧密结合,反而让群众缺乏信任呢?根子出在媒体没有处理好宣传中自己的角色定位,没有把“我们想说的”和“群众想听的”统一起来。过多地强化了“发言人”的角色,无形中淡化了自己“代言人”的作用,只是一味地把典型人物当成了宣传***策和思想教育的工具,而忽略了典型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民性和现实性的一面。既然是把典型当成了工具,那他必然是一个枯燥生冷、毫无活力的物体;既然不能反映人民性和现实性,那他必然会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失去在人民群众中生存并发扬光大的基础。如此宣传,群众怎么能够接受?这样的人物,群众又怎么能够相信?
因此,媒体在典型报道中必须把握好“发言人”和“代言人”的关系,这是典型宣传取信于民的根本所在。二者应该是辩证的统一,既坚定地讲***治,也具有强烈的群众观点。所谓的“发言”,应该体现的是人物的“典型”言行,即通过典型人物具体的先进思想和优秀行为而提炼升华的***治精神,这种精神绝不是无限上纲上线的拔高和空穴来风的胡编乱造,而是一种你不说别人可能不注意、你说了别人就有一种恍然大悟并心仪向往的思想认同。所谓的“代言”,应该是把典型人物还原成普通群众中的一员,通过典型人物真实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反映出群众的愿望,透视出群众的甘苦,抒发出群众的情绪。这样的典型宣传,群众才会认为我们的“发言”,充满了正气、朝气、锐气、大气、灵气,认为我们的“代言”可近、可信、可亲、可爱、可敬。自然,媒体的角色定位准了,典型人物的双重性才能完美完整地体现出来,从而立得起,树得正,行得远。
一个典型的树立,不仅是在树立***的形象,也是在树立群众的形象,更是在树立媒体的形象。三者应该是和谐的统一,哪一个如果有缺位和不平衡,都会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
提高典型宣传的公信力,其次要摆正宣传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的关系
真实,是新闻宣传的生命,也是典型报道的根本。按理说,坚持典型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无容置疑,没有讨论的必要。但是,现实中,为什么我们许多并没有违反真实性原则的典型报道,人是真实的人,事是真实的事,群众就是不认可,认为那是假的虚的呢?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宣传过程中的真实性与倾向性二者的位置和比例被颠倒错位了。
宣传典型应该客观真实,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宣传过程中,新闻工作者是要为它注入自身的倾向性的,尤其是典型宣传中这一倾向性更加难以避免。对此我们不必否定,因为这种倾向性就是我们所要表达和提倡的主题,就是主流意识形态,它的这种特点是由媒体的“发言人”和“代言人”的属性决定的。
典型报道的倾向性主要表现在选择典型的标准上,主要有两个:典型的宣传价值和典型的宣传***策。典型的宣传价值决定典型的新闻事实值不值得报道;典型的宣传***策则决定典型的事例言行允许不允许报道。这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选择典型宣传的“大倾向”。当某一个典型的新闻事实既具有宣传价值又符合宣传***策时,毫无疑问,这个典型的新闻事实将会被采写报道。但是以什么样的角度来报道,又以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对这一典型的新闻事实怎样评价,不同的新闻传播者往往又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典型宣传选择的“小倾向”。不管新闻媒体自己是否意识到了,在新闻事实的采访和写作过程当中,媒体自身的立场、观点,知识水平、认识能力都会在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地表现着,不表现是不可能的。
其实在真实性和倾向性之间,二者是有着明显的主次之分的,既矛盾又统一,也是可以在大多数时候达到和谐。但是由于我们的典型宣传常常是倾向性大于真实性,甚至影响真实性,特别是当事实本身与我们的主观意***不合,或是我们急切地想要传递某一观点而又找不到合适的典型事实的时候,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目前存在的“硬贴”、“硬靠”、“硬上”就是常见的表现方式。
比如2002年下半年某地在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战役中,推出一个已经去世二十多年的某县县委书记带领群众植树治沙的先进事例。这样的典型人物今天才拿出来进行宣传,不仅时间上相隔太远,缺乏时代性,而且其植树治沙的事例也太过具体,缺乏普遍性,这对于事实的展示本身不具有天然的优势。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在宣传中必须说他是“三个代表”的实践者,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员的典型楷模。我们姑且不论已经去世二十多年的先进人物其事迹的真实性,但就这死拉硬靠的思想倾向性就让人难以接受。以至于人物推出之后,很多群众表示质疑和不满:既然他如此优秀,为什么死了二十多年之后才进行宣传?是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严重滞后呢还是在这里凑数呢?是不是***和***府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真实的典型来宣传“三个代表”,只能找个死了多年的人物来说事!?这种质疑完全破坏了群众对于这个典型的关注和认同,宣传效果如何也可想而知。
对此,有必要重温新闻的定义。我们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在新闻事实和新闻宣传之间,是先有事实,而后有新闻宣传的。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宣传是第二性的。正因如此,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即倾向性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以真实性为前提,而绝对不可逾越真实性这一界限。倾向性应该是从真实的事实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而绝不能是媒体自身代替典型的人和事迫不及待地跳出来裸的表达。倾向性应该是媒体的一种态度,更应该是一种责任。这种态度,应该巧妙地揉在典型人物的先进事例上,这种责任应该生动地体现在典型人物鲜活的言语上。只有摆正了倾向性与真实性的关系,才能使典型人物可亲可爱,先进事迹可歌可泣,高尚精神深入人心,时代特征鲜明生动,否则过犹不及,新闻就不成其为新闻,典型宣传就成了典型瞎吹,就会出现“假、大、空”的说教,其在群众中的公信力便会荡然无存。
典型宣传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不但要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撑,而且要有人民群众的心理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体制转型期,群众的、群体的、阶层的社会心理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典型宣传的工作都要随着社会心理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当前,社会结构与社会流动呈现新的特点,社会思潮与社会风尚、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群众需求也出现了多元化、多层次、多变量的趋势,对此,就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正确处理好真实性和倾向性的路子。这对典型宣传提高公信力十分重要。对于新闻主管部门来说,如何遵循意识形态规律、新闻内在规律和传媒市场规律,进一步提高引领典型宣传的管理水平,宏观调控典型宣传中的真实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是今后很长时间内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对新闻媒体来说,要推进对典型人物的分析,把握典型树立过程中需要回答的重大课题和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加强舆论引导的效果研究,从受众角度研究舆论引导的效果,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方法,努力研究先进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从多角度、多层面,用多渠道、多形式来贯穿和体现主旋律,从而实现典型宣传的多样化。
提高典型宣传的公信力,还要把握好声势与效果的关系
典型宣传思想工作要有一定的声势,更要实事求是、注重效果。正确处理好声势和效果的关系,让典型宣传工作的形式直接为内容服务,尤其重要。
近些年来,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在人民群众中很难留下深刻而长久的印象,这既有媒体的宣传报道缺乏人物个性、缺乏思想深度、缺乏血肉,往往无限拔高,一好百好,以偏概全,让人不可亲不可信的原因,也与对典型人物的推出把关不严,太多、太滥有关。一个典型人物还没有挖深学透,便被另一个新的典型所代替,如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只能使这些典型失去其代表性和长久性。这种只追求声势、一哄而起、上下动员、不讲究效果的做法显然不可取。
为此,要使典型报道有生命力,就一定要处理好宣传声势与宣传效果的关系。
第一,把握方针,科学决策,全面把关,宁缺毋滥
***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是有阶段性和时效性的,但是***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大***方针却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对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典型人物的推出过程中必须通盘考虑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是不可取的,但是只顾眼前、不计长远、仓促上阵的做法更是贻害无穷,要讲究科学决策,进行统筹运作。既然典型宣传属于新闻的范畴,那么就应该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尤其是在今天新形势下,典型人物的好坏,典型人物的树立,关乎***的形象,关乎国家的荣誉,更要慎之又慎,而严格把关,宁缺毋滥,无疑是一条重要原则。
第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平衡适度,循序渐进
对于准备树立的典型人物,我们也应该本着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先行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从各方面进行整体的权衡,既要捕捉到典型人物身上的时代特殊性,又能总结出其社会的普遍意义,如此再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报道也不迟。一旦典型确立无疑,按照平衡适度原则,找准在实际工作中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实现典型宣传工作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应该是群众所能接受的方式。
第三,坚持“三贴近”,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感染力
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典型宣传也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意识;在工作中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弘扬民族精神,弘扬科学思想,弘扬社会正气;努力做到贴近群众、联系实际、深入生活,增强典型宣传的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紧密结合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和生产生活实际,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典型宣传。
个性宣言篇3
[关键词]《***宣言》;信“马”;信“共”
[作者简介]何兵兵(1988―),男,中共抚州市委***校马列理论研究室助教,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江西抚州 344000)江晨颖(1991―),女,中共上饶市委***校统战理论研究室助教,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江西上饶 334000)
一、重读《***宣言》的必要性
《宣言》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自1848年发表以来,已有169年载。时隔一百六十多载,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阐述的核心思想和结论,是否已经过时,有没有重读的必要呢?对于这一问题,美国哲学家M.伯曼在《马克思将是华尔街“下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新版序言》中如是言道:“即使经历了20世纪末的共产主义剧变,在21世纪初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仍然没有过时。《宣言》中的思想和知识是其他任何一本书都不能比拟的”。物换星移,时光荏苒,精神永恒。敌对势力的围追堵截,第二国际的背信弃义,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都未曾消退《宣言》的真理光芒。169年后的今天,《宣言》中阐述的核心思想依然是无产阶级及其******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核心思想依然是我们深入揭露资本主义险恶的本质和当代世界的基本矛盾的锐利精神武器。研读《宣言》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研读《宣言》很有必要。
首先,从地位上来说,《宣言》是***的第一个“理论和实践***纲”,是***人的“圣经”。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和前苏联都以此作为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其对社会主义国家所起的作用犹如圣经对犹太民族一样意义重大。
其次,从全球影响力来说,《宣言》是169年以来全球范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1848年《宣言》正式发表,马克思主义开始由空想变成科学。自此,工人阶级开始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共产主义学说由空想变成科学,唇X相依地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彻底***找到了一条崭新的途径,要顽强地与资本统治进行誓死抗争。
最后,《宣言》是***人和先进积极分子必读的一本书。《宣言》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深刻地影响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后继者。《宣言》对后来社会主义国家核心领导的影响,可以把《宣言》喻为列宁和斯大林的“福音书”,和***的“入门老师”,***人和一切进步人士必读著作。这部著作篇幅不大,只有3万多字,但在世界上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宣言》对人类世界影响力尤为巨大,影响力可同《圣经》相媲美。
站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条件下,以为核心的***中央,强化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狠抓理想信念教育。思考其缘由,在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诸如消极腐败、道德滑坡、理想信念动摇或缺失等问题。在一些***员领导干部之中,之所以理想缺失、信仰动摇,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理解不透、认识不深、把握不全,所以影响了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性。理想信念犹如精神之“钙”,一旦理想缺失或者信仰动摇人就会得“软骨病”,故此呼吁补足***人精神之“钙”,补“钙”需从重读***人之“圣经”――《宣言》开始,重温并牢记其核心思想,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决做到信“马”信“共”不动摇。
二、《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核心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传达了三个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两个必然”、“两个决裂”、“两个决不会”的三个核心思想,是辩证统一关系,奠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石。
1.“两个必然”
《宣言》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个必然思想”,是全书的主题和精华核心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证和分析:首先,以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为依据,从“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得出封建地主阶级不可避免地要被资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不可避免地要被无产阶级取代的结论。其次,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以及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将会暴露其阶级局限性,从而与其历史进步性相抗衡,得出资产阶级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灭亡;最后,分析无产阶级自身的独有优势和特点,指出无产阶级是为绝大多数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谋福祉,故而无产阶级不可避免地走向胜利。
2.“两个决裂”
马克思和恩格斯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宣言》中提出“共产主义***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两个决裂”思想明确指明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进而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必须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历史发展。所以,当公有制建立之后,社会意识形态也要发生相应地变化。“精神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物质富裕的基础上,还要解决精神贫瘠的问题。
3.“两个决不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人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宣言》问世十一年之后,马克思在《***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强烈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决不”思想主要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人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持续奋斗才能得以实现。
三、高扬***的旗帜,信“马”信“共”不动摇
曾经指出:“《***宣言》是***的旗帜,是***员的必读和常读经典”。面对社会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危机论”、“过时论”,马克思主义研究边缘化、污名化,把共产主义等同于“乌托邦”、“桃花源”等不良之声,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摆明自己真实而全面的观点,高扬《宣言》这一面旗帜,消除世人对共产主义产生的误解、抗击敌对势力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坚决做到信“马”信“共”不动摇。
首先,通过常读《宣言》,增强理论自信。
任何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不能深入掌握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内在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那么他内心也不可能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产生坚定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认知不全甚至有误,那么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必然会动摇或缺失。
所以,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增强理论自信,增强理论自信必须要从***的理论渊源去寻找,从根本理论上来说,就是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阅读《宣言》,进一步深化认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坚决批判“马克思主义危机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教条主义的失败。马克思主义虽然是诞生于19世纪,至今相距甚远。但是,只要世界上还存在资本主义,还存在非正义、不公平,存在剥削和压迫,为无产阶级和人类***的马克思主义永远都不会过时。马克思被评为世纪“千年伟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最大驳斥。2016年,一首《马克思是个90后》的说唱音乐火遍电视网络微信朋友圈,这首歌的制作F队,竟是一群80后、90后的青年人。后来细想也不足见怪,因为马克思主义犹如一块吸铁石,当你慢慢地与之靠近,很容易被之吸引。马克思从未远去,马克思主义从未过时,马克思主义也不会被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所疏远。
其次,通过宣传引导,消除误解。
世人对于什么是共产主义存有不少误解。有些人认为共产主义就是“一大二公”、“禁欲主义”。产生这样的错误认知在于他们未知共产主义的“产”不是“财产”,而是“生产资料”。还有一些人把共产主义误解为“乌托邦”、“桃花源”,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不存在任何矛盾。其实,共产主义只是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矛盾没有也不可能被消除,共产主义依然充满社会矛盾。
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马克思本人如此回答:“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简单来说,真正的共产主义不是一个既定的完美社会,而是一种以消灭私有制和剥削为己任的现实运动,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应当的目标。
社会之中也有不少人以自己生命长度为标准来衡量共产主义,认为共产主义太遥远、模糊,自己一辈子看不到就认为谈共产主义没啥意义。其实,对共产主义的追求价值,不能以自身生命长短来衡量。共产主义只有在达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时候,才能够得以实现。实现共产主义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唾手可得、一蹴而就,不能因为短期没有实现,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就抹除共产主义真理光辉。我们只需朝着共产主义这颗“北极星”前进,对于遥远的未来我们无需做过多具体的设想。未来具体如何演变,谁都无法预先料知,只能交给未来的实践去回答。
今年是《***宣言》发表169周年,不管是无产阶级***胜利,社会主义运动高歌猛进,还是暂时陷入低谷,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总是不绝以耳,也正因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之声的存在,反证了马克思主义生命力之旺盛,其被反复拿来讨论和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没有也不会过时。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马克思是个90后》火遍朋友圈、福山“历史终结论”的修正和调整、世界范围内“马克思热”等,再次印证了《宣言》真理性,说明马克思主义依然活着。
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人的***治灵魂,是***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不忘祖先、不忘初心,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地奋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美)M.伯曼.马克思将是华尔街“下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新版《***宣言》序言[J].宋欢欢译.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个性宣言篇4
1.该理论认为语言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语言技能的学习不应该被分割成听、说、读、写,孤立地学习。教学应该从整体出发,使听、说、读、写技能同时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语言需要在整体的背景中进行学习,语言学习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然后再回到整体的学习过程。整体语言环境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整体语言教学重意义、重整体、重综合技能。对于EGAP教学而言,教学可采用语篇教学的方法,通过语篇学习,了解语篇结构和内容,熟悉学术语篇的构成方法。通过语篇的组织,熟悉和掌握学术语篇的宣讲技能。在这样一种有意义的学习中,学术语言和技能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以同时发展。
2.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为交际目的而存在的社会现象。
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不应人为地将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孤立地培养,而应当通过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加以培养。有鉴于此,EGAP教学应努力使学生置身于学术交流活动的真实环境,提供学术讲座音频和视频材料,鼓励学生撰写学术报告并进行宣讲,组织学术讨论。通过这样一种模拟的真实的环境,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学术英语交流中的语言知识和交流技能。
3.整体语言教学主张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考虑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有意义地、持久地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促进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团队合作和同学间的交际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EGAP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长设计教学活动,布置学习任务,及时与学生沟通和协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确保学习任务的按时完成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学习效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交流能力。
二、整体语言理论的具体应用
整体语言教学理论强调语言教学的整体性、语言运用的社会性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观点,为非英语专业硕士生学术讲座听力、学术报告写作以及学术报告宣讲等学术英语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学术报告宣讲是国际学术会议中主要的交流形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熟悉和体验学术宣讲过程,掌握学术宣讲语言和技能,笔者在教学中以整体语言教学理论为理据,进行教学实践并取得初步效果。
(一)教学的基本环节
1.理论指导(TheoreticalInstruction)。
开课之初,教师将对分散在教材各个单元的学术宣讲话语、宣讲技巧和方法进行整合,补充和丰富有关内容,按照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的流程,完整介绍学术宣讲的语言和策略,强调要点,布置理论自学,为学生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提供前期的理论指导。
2.讲前准备(ReportPreparation)。
经过理论学习,学生对于如何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将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兴趣确定报告的主题,收集资料,根据撰写和宣讲学术报告的理论知识,组织和完成学术报告的发言稿和PPT。教学班学生来自学校农学、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管理、园艺、食品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学术报告主题丰富。教师在这一环节将与学生充分协商报告主题,帮助学生完善报告内容,确保教学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
3.学术宣讲(AcademicPresentation)。
学术报告宣讲人将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在课堂上宣讲报告。报告的主题和点评的要点将提前交给学生听众。报告宣讲中,学生听众不仅要听取报告内容而且要留意报告语言和技巧的运用。报告宣讲后,学生听众与宣讲人先就报告的内容进行目的语的口头交流,然后进入讲后点评环节。
4.讲后点评(AudienceEvaluation)。
澳大利亚课程中心主任DavidNunan认为讲后点评不仅包括评价本身(Assessment),还包括了对评价结果的理解和依据该评价结果应该采取的行动。因此,我们采用讲后点评法,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宣讲报告的开场、结尾、结构话语的使用、PPT的辅助效果、***片***表的解释、声音的运用和体势语的使用等进行讨论和评价,直观地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学术宣讲的语言和技能。
(二)教学结果与讨论
收集资料,撰写、宣讲和点评报告的实践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宣讲的技能。在宣讲报告的准备阶段,学生通过报告内容的组织以及宏观表达(Macro-structureSignals)和微观表达(Micro-structureSignals)的实际应用,加强了写作的逻辑性、连贯性和一致性。宏观表达和微观表达的学习和使用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了这些表达的不同作用,较好地掌握了学术宣讲语言,而且帮助他们建立了形式***式,使他们在学术讲座中得以更好地把握讲座内容的整体结构。教师在这一阶段针对学生报告中核心内容比例失当以及报告内容一致性不够的问题,运用美国专业演讲者Morgan和Whitener的组稿方法,指导学生从核心问题出发,向外扩展来组织讲稿,删除了报告中不必要的细节,进而突出了报告的要点,完善了报告的内容。点评和讨论宣讲报告让学生明确了理论学习阶段的模糊认识,改进了报告宣讲阶段的不足,真正掌握了学术宣讲话语和基本技能。正如美国应用语言学专家MichaelRost在论及学术讲座研究方法时所指出的那样,让听众来评价学术讲座的效果,尤其是讲座中的不足,是一种有效的学术讲座研究方法。通过点评,学生明白了怎样简化PPT演示文稿、如何确定幻灯片的数量以及演示文稿与宣讲的配合问题。宣讲人对自己的表达速度有了更好的掌控,更加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对***片***表解说的点评和讨论,发现并解决了宣讲人***表解释前不提示、***表中解释部分不明示以及讲解与听众理解不同步等问题,帮助学生熟练了***表解说的基本方法。
三、结语
个性宣言篇5
一、注重实际,有效推进迎评工作
1、领导重视为迎评工作指明方向
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区语言文字工作的规范性管理,提高对语言文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迎接市语委对区语言文字工作的督导评估。副区长、区语委主任李原在年的区语委全委会上作了迎评前的动员,特别强调指出了:要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搞好语言文字工作的关键在于落实,要求做到:
(1)抓好过程:在迎评过程中重分类指导、重队伍建设、重责任落实、重迎评方案的制订和实施。
(2)培养队伍:要培养一支语言文字工作的骨干队伍,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注重“条块结合”,增强部门之间协同作战的能力。
(3)营造氛围:各单位要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新闻媒体就语言文字工作做一些专题报道,动员全区市民关心和支持语言文字工作,营造迎评工作的浓浓氛围。
(4)明确任务:根据区语委下达的《区语言文字工作分解目标责任书》,各委办局、乡镇街道积极准备,注意时间节点。做好自查和督查工作,在督查的基础上改进工作,全区各单位要振奋精神、同心协力,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迎接市语委的督导评估。
2、条块结合各司其职,切实将语言文字工作落到实处
根据区语委领导的指示,各委办局行、乡镇街道语言文字的分管领导,在各自的单位内不同程度的加以贯彻和落实,各单位进一步学习、领会全委会会议精神,完善了单位内部的组织机构,明确了分管领导和责任人的工作职责。年初,区语委办有的放矢地针对语言文字工作的不同要求,分别在区商委和友谊路街道召开了各委办局和乡镇街道的语言文字工作现场会,着力推进全区的语言文字工作,各委办局、乡镇街道的语言文字分管领导,依据语言文字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加强行业内部语言文字工作的制度建设,使语言文字工作有序、规范、科学地加以推进。各委办局行以行业语言文字工作特点为抓手,抓工作人员对语言文字工作认识的提高,抓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知晓率的提高,机关领导率先做好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乡镇街道以评选文明乡镇、文明街道为契机,做好语言文字工作的属地化管理,加强语言文字应用的科学性、规范性。全区基本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我区语言文字工作的良性循环,提高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效性。
二、全方位、多形式开展推普宣传活动,营造语言文字工作的氛围
我区以迎评工作为契机,精心组织全国推普宣传周活动,抓住机遇营造氛围,提高社会对语言文字工作知晓率和认同率。结合第八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之际,围绕推普周活动主题“普通话,让社会更和谐,让生活更精彩”,认真落实各项宣传措施,切实把推普宣传周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为此,我们主要做了几方面工作:
1、营造氛围、聚集人气,开展大型广场推普宣传活动
九月十一日,在区文化广场上,在老年腰鼓和少儿架子鼓声中拉开了“区第八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的序幕。广场舞台上张贴着活动主题:“普通话,让社会更和谐,让生活更精彩”。四周悬挂着“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用普通话连接世界,让全世界瞩目中华”、“学普通话,建新,迎世博会”等,会场周围放置着友谊路街道各居委的语言文字宣传板报。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莫新华和区教育局副局长、区语委常务副主任张步华分别在会上作了动员和发言,倡导:“说好普通话,迎接世博会,弘扬民族精神,争做文明人应该从我做起,从我们大家做起!”精彩的推普宣传文艺演出将广场主题活动推向高潮,在欢乐的笑声和掌声中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重要性。广场上还设有“迎世博、学双语,请您来参与”的市民参与现场讲普通话和英语的活动,推普宣传纪念品也深受市民的欢迎。此次广场推普宣传活动,得到了区各级领导的关心、新闻媒体和各学校的大力支持,以及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收到较好的推普宣传社会效应。,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区文广局、区教育局、公安局分局、区人事局、友谊路街道等二十多家单位参与了大型广场推普宣传活动。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提高推普活动的实效性
(1)组织教师开展普通话演讲比赛和“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同样也影响着区五万多学生语言能力,因此加强对教师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系到整个区学生语言能力的优劣。区语委和区教育局对提高教师普通话水平有充分的认识,年暑期围绕“普通话,让生活更精彩,让社会更和谐”、“迎世博、学双语,请您来参与”、“振兴、你我有责”等主题,在广大教师中间开展了大规模的教师普通话演讲比赛,说好普通话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宣传周中共有45名教师参加区普通话演讲复赛和决赛,有665位教师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在学校教师学生中起到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作用,使教师学生也通过活动更多地了解了语言文字用语用字方面的知识,对规范汉语言文字的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开展“啄木鸟”雏鹰检字队活动,规范社会用字
青少年儿童是健康发展语言文字的希望,在青少年儿童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活动是语言文字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区的中小学、幼儿园在推普宣传活动周中,三千多名中小学生走上街头,开展“啄木鸟”雏鹰检字队活动,对社会不规范用字情况进行调查和规劝,共查出区内不规范用字67处,并对不规范用字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和规劝,得到了部分用字单位和个人的认可,红领巾“啄木鸟”雏鹰检字队活动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3)做好少儿口语争章试点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评审
我区语言文字工作紧紧与市语委工作保持一致,今年,在我区一中心小学和泗塘二中开展了少儿口语表达争章教学试点,并用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期末在全区进行公开教学活动,为全区推广此项工作打下基础。同时对19所申报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单位,依据《市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评估标准》分成资料组、校园环境组、口试组、笔试组、谈话组进行评估验收,有11家单位通过评审成为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并进行挂牌。
3、市民中开展“迎世博、学双语”的双学活动
为贯彻落实《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区文明办、区总工会在各乡镇街道掀起了市民学习普通话、英语的“双语”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启动以来,得到了各单位积极响应,认真组织实施,并通过开展考核测评试点,在城区市民中增强了“加强语言学习、营造世博语言环境”的自觉意识。为促进这项学习活动继续有计划、有步骤广泛深入地开展,区文明办制定了双学活动计划,进一步在本区社区及窗口行业开展“双语”学习活动。
4、各委办局、乡镇街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区委宣传部领导就推普宣传周活动,召开了专题会议,部署报纸宣传、电视宣传的具体工作,并责任落实到人。宣传周中推普宣传100句在电视台中滚动播出,并对大型广场宣传活动作了专题报道。
区人事局、机关***工委在机关公务员中开展了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学习活动,并将公务员普通话达标工作作为合格公务员业务技能岗位练兵内容之一,拨专款帮助在岗公务员实现普通话达标。
公安局分局领导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将语言文字工作与公安干警日常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制定详细的语言文字工作的规章制度,以争创一流的工作精神落实到公安干警的普通话考核之中,宣传周中有121名干警参加市测试中心的普通话考核,通过率达98.3%创公安系统一次通过率之最。
友谊路街道在宣传周中,组织居民参加推普演讲活动,积极发动各居委参与推普宣传活动,共出板报10块,同时还设置专用推普宣传栏、张贴推普宣传画、发放推普宣传单,参与大型广场推普宣传活动,发动居民1000余人参与推普宣传周活动。
区商委、区团委、区文广局、区卫生局、区法制办、通河街道、吴淞街道、罗店镇、高境镇、凇南镇等都对推普宣传周活动做了具体的工作部署,开展了各种宣传活动,并对行业内部进行语言文字工作的自查活动,有力地推动我区的语言文字工作纵深发展。
三、今后工作的思考
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府牵头,多方参与,齐抓共管,才能抓出成效来。
1、巩固语言文字规范化管理网络,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的语言文字的管理网络,保证语言文字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条块结合,齐抓共管”的区语言文字工作属地化管理网络,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语言文字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条抓块管,共同贯彻《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办法》,重在将语言文字工作落在实处,净化社会用语用字环境。
2、发挥***府机关的“龙头”作用,重点做好迎评工作
个性宣言篇6
2007年,时值《***宣言》问世160周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委会***格•亚•巴加***利亚和俄罗斯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马克思学讲座”理论研究班领导人“、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基金***达•维•赵哈泽共同编辑出版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一个纲领。历史语境中的〈***宣言〉》。这是苏联解体后《宣言》第一个俄文本。关于在俄罗斯再版《宣言》的原因,巴加***加亚在序言中指出:第一,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和《宣言》三份文件同时罗列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宣言》的内容”,并“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的这部名著有新的理解”;第二,新的历史考证版(MEGA2)尽管已出版111册(58册马克思恩格斯文本,53册对文本的评注),但包括《宣言》的那一卷还没有出版,因此,在新世纪里,对《宣言》的内容作新注释以及对一些重要原理作新评注是十分必要的。[6](P8~9)可以说,巴加***利亚版《宣言》问世的意义重大,它是新时期俄罗斯最优秀的马克思学家根据全新的资料对《宣言》的修订;巴加***利亚在其中作的注释和评注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提供了新思路。在此,笔者将该版本与苏联时期的重要版本从版本结构及注释两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以梳理苏联及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宣言》的理解。一、关于《宣言》版本结构的比较《宣言》在苏联时期比较有价值的俄文版是:梁赞诺夫版(1923年)、阿多拉茨基版(1932年)、马恩列研究院编译版(1939年)以及100周年纪念版(1948年)。除梁赞诺夫版外,其他单行本的结构大致相似,都没有卷末注释和附录,只有脚注。1923年,正值《宣言》发表75周年,梁赞诺夫主编了以普列汉诺夫译本为基础的俄文版《宣言》,并为之作序。苏联学者认为,尽管普列汉诺夫译本与巴枯宁译本在性质上根本不同,是科学的俄译本的始祖,但仍有许多歪曲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地方,特别是与列宁比较而言,一些错误的术语和不精确的表达“,由于普列汉诺夫转向了孟什维克的立场,而越来越成为他的机会主义观点的后盾。”[7]梁赞诺夫版一年就三次再版,编者每次都对脚注、评注和附录做新的修改和增添,并重新作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版,该版题为《共产主义宣言》,64开本,共388页。梁赞诺夫为该版《宣言》设计了丰富的内容,登载了当时能找到的一切与《宣言》有关的历史文献,其中包括:第一、二版序言,梁赞诺夫撰写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恩格斯的《1847年***运动》(这两篇文章被梁赞诺夫称为“历史引言”,为第二版新增的内容。);
《宣言》1872年、1883年及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编者的63条评注;附录、插***页及名称索引。附录包括:《共产主义杂志》,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在德国的要求》,《1500年到1848年在社会主义史和工人运动史中重要事件编年史》。(其中,《共产主义杂志》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为梁赞诺夫版《宣言》第二版新增的附录。)梁赞诺夫认为,“只有把握《宣言》产生的那个历史时代才能理解它”[8](P1),也就是说,只有依靠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宣言》的思想精髓。1929年,梁赞诺夫版《宣言》与《共产主义原理》的译文被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1版第5卷。1932年,阿多拉茨基主编的《宣言》在莫斯科***内出版社出版。该版译文以沃洛夫斯基译本为基础,并参考所有的德文版及1888年英文版《宣言》做了认真的修订。阿多拉茨基版第一次采用了列宁翻译《宣言》的个别片断,但是并不完整。[9]1932-1938年,该版《宣言》多次被重印。阿多拉茨基版与梁赞诺夫版相比较,整体内容较为精炼,基本不包括相关历史文献,整个苏联时期出版的《宣言》单行本都沿袭此风格。该版为32开本,共47页。具体内容包括:阿多拉茨基撰写的序言;1872年、1883年及1890年德文版序言,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宣言》正文。无插***页,无卷末注释及附录。其脚注采用恩格斯为德文版和英文版作的注。[10]1938年11月14日,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下发《关于〈联共(布)***史简明教程〉出版后宣传工作决议》,向马恩列研究院提出“翻译严格科学的和完全精确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任务”。马恩列研究院实施这一重大任务是从1939年校译并出版《***宣言》修订版开始的。同时,马恩列研究院还出版了该译本的德俄文对照版。1939年版《宣言》和以前版本相比较,主要大量采用了列宁的术语,即使“列宁的著作中没有字对字的直译,也必须尽量利用他间接反映和发展《宣言》基本思想的译法”[3]。该版被苏联著名马克思文献学家Л.А.列文称赞为“马克思恩格斯天才著作已有的俄文译本中最准确的译本”[11](P187)。该版除正文外,还收录了各版序言;附录中收录了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马恩列研究院还专门作了序言。1939年版译文被收入1940年版的《马克思著作选集》(两卷本)第1卷。1940-1945年苏联出版的《宣言》单行本大都是根据《马克思著作选集》的文本翻印的。1948年,《宣言》问世100周年,马恩列研究院在国家***治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包括普及版和德俄文对照版的流传很广的《宣言》纪念版。该版以1939年版的译文为基础,根据原文重新修正了正文和序言。100周年纪念版的主要特色为“在脚注中更充分地指出了《宣言》第一版和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随后出版的各版区别。”[11](P187)1955年,100周年纪念版译文被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俄文2版),增加了卷末注释。此后,苏联马恩列研究院出版的各版《宣言》单行本译文皆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的文本,在结构上,基本为7个作者序言加《宣言》正文。
2007年出版的巴加***利亚版《宣言》包含了巴加***利亚为该书作的序言、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宣言》正文、七篇作者序言、巴加***利亚撰写的85条注释和15条评注(15条评注分别是:工人阶级;暴力***;***的国际特征;阶级斗争;社会两极化;国家的本质;草稿中的一页;私有制的消灭;无产阶级;过渡的措施;国家的消亡;终极目标;第三章提纲;***的前景;唯物史观的本质。)、俄罗斯学者关于《宣言》的五篇文章(分别是:格•亚•巴加***利亚的《〈***宣言〉的理论内容形成与逻辑结构》;达•维•赵哈泽的《〈***宣言〉——反对人的奴役、压迫和社会剥削,反对现代世界文明的野蛮的国际抗议书》;阿•捷•德罗班的《〈***宣言〉是21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纲领。永恒的真理和必然的复兴》;弗•奥•基谢廖夫的《一切人的自由——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目的》;尤•孔•普列特尼科夫的《〈***宣言〉和劳动与资本的现代对抗》)、名称索引等。巴加***利亚版的价值在于:第一,它将《宣言》第一个草稿《共产主义信条草案》收入其中。1868年瑞士马克思学家伯尔特•安德列阿斯在汉堡一个***书馆里发现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一系列文献,其中包括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969年这部文献第一次用原文发表在《共产主义者同盟创立文件》一书中;1970年柏林出版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文件和资料》中再次发表了德文全文。同年,《苏共历史问题》杂志第1期发表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俄译文。1971和1972年这部文献分别被译成英文和法文在纽约和巴黎发表。[6](P8)这个反映《宣言》最初形成阶段的重要文献对重新理解《宣言》内容有重要意义。第二,巴加***利亚凭借深厚的研究功底,为《宣言》重新编写了85条注释和15条评注。历史上许多经典的历史文献都不能像《宣言》一样,在出版160多年之后,其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依然常青。当代,深入理解《宣言》的意义,必须联系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又结合当代现实,这就需要编研者通过详尽的注释予以大量补充和分析。巴加***利亚和赵哈泽正是在这方面做出了学术努力。二、关于《宣言》卷末注释的比较梁赞诺夫认为,《宣言》的“注释应满足下列要求:首先,它应表明社会***运动的历史背景,《宣言》作为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组织纲领,是由这个运动的需求产生的;其次,它应考察《宣言》中所有基本思想起因,并以此确定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同时还应指明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作出的前人没有的真正贡献;再次,应当指出它在哪些方面经住了时代的检验,哪些部分还需要修改补充”[8](P4)。由于上述原因,梁赞诺夫在他编译的《宣言》中“拒绝了作注释的建议,而决定只限于作些必要的评注”[8](P7)。
1932年阿多拉茨基版单行本《宣言》没有注释。1940年《马克思著作选集》(两卷本)版中的《宣言》共有注释25条,其中有9条为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和1890年德文版中作的注;16条为编者注。在编者注中,有11条为说明某个词句在其他版本中的表述或该版本较其他版本增加或减少的词句。有两条后来直接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2版第4卷(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卷《宣言》中注释第219条和注释第220条。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是以俄文2版为母版编译的,所以笔者下述有关《宣言》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2版的引文均引自中文1版),另外3条“工人没有祖国”、“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关于未来国家的十条”的解释则带有强烈的20世纪30年代苏联***治色彩,[12](P154~156)没有被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2版第4卷。巴加***利亚版《宣言》卷末注释共85条,第20条至第35条(共16条)属于《宣言》正文注释。在这16条中,有5条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2版的注释(第217—221条)相同,其余新增11条中,除人名解释或专有名词解释外,比较有价值的为如下4条:第一,在《宣言》正文引言部分的最后一段,马克思写道:“为了这个目的,各国***人集会于伦敦,拟定了如下的宣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佛拉芒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13](P30)巴加***利亚为这段话加了注释:“在拟定的发表计划中,我们只知道1848年的第一个德文版和1850年的第一个英文版。
1848年还发表了题目稍做变化的瑞典版:KommunismensRost.ForklaringafdetKommunistiskaPartiet,offentligg-jordiFebruari1848.Stockholm1848(共产主义之声。1848年2月出版的《***宣言》。斯德哥尔摩,1848)。”[6](P137~138)事实也是如此。1848年2月,德文版《宣言》在伦敦首次以单行本形式出现,全书共23页,没有署名。该版《宣言》没有公开发表,仅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内部材料发给各地的同盟成员。继德文版《宣言》之后,1848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了第一个外文版《宣言》,即瑞典文版。该版译者是谁现在还不清楚,一说是哥特莱克,一说是约博格。关于这些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也尚不清楚。目前可以确定的是:瑞典文版是根据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补充决议出版的,因此,马克思在正文中没有提到以瑞典文出版。但可以确定的事实是:“1.1848年在伦敦的同盟成员中有若干瑞典人;2.哥特莱克在1847年和1848年就了解同盟的文件。他曾促进了在斯德哥尔摩的共产主义协会的成立。”[14]英文版《宣言》1850年11月在英国派的机关刊物《红色共和***人》上发表,它是《宣言》第二种外文版,译者为艾琳•麦克法林。1848年4月,恩格斯曾试***将《宣言》译成英文,但由于当时***斗争激烈,翻译工作不得不搁置。艾琳•麦克法林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赞许和帮助下,比较忠实地翻译了《宣言》。不同的是,《宣言》的名称被改成《德国***宣言》,一些段落和章节的标题没有了,第四章的内容也不全。《红色共和***人》杂志由派领袖乔•朱•哈尼领导,他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朋友,伦敦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成员。在序言中,哈尼第一次指出了作者的名字。[14]从1850年《宣言》英文版到1869年俄文版问世,在相隔近20年的时间里,《宣言》没有出版过其他文字的版本。尽管立即将《宣言》翻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佛拉芒文和丹麦文是共产主义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确定的决议,但实现这个决议极其艰难。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在《宣言》发表后仅仅几天,1848年2月底,欧洲***的爆发突出了许多全新的问题。中央委员会以及几乎全体盟员在短时间内多次变换了他们活动的地点,联系中断了,经费被用于其他的目的”。
其次,“翻译《宣言》是异常困难的”[1](P46),“因为涉及全新的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当时并不是各国的语言都有相应的概念。而且也因为这一新的内容极其紧凑,表达的语言又极其优美,因而还要加上翻译一种文学艺术作品所常有的一般困难”。“1848年至1850年参加把《宣言》翻成法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的有艾韦贝克和德朗克以及其他在巴黎的同盟盟员,但却没有任何付印的可能。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到过的那种《宣言》的法译本可能在1848年6月起义前不久在巴黎出版,现应视为业已佚失。关于译成佛莱米文的尝试已不可考,而在伦敦付印的丹麦文和波兰文译本迄今没有发现过一本。”[15](P116~117)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关于《宣言》的“题注”中有这样一段话:“1848年‘宣言’同时又被翻译成许多种欧洲文字(法文、波兰文、意大利文、丹麦文、弗拉曼特文和瑞典文)。”[16](P627)巴加***利亚指出,“大概它们并不是在那时出版的。”[6](P136)
第二,关于《宣言》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描述:“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而且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13](P37)巴加***利亚认为:“这里可能指的是,恰恰是深刻的经济危机最终导致***性的社会变革。马克思恩格斯观点的进一步发展使他们更加明确经济危机同***之间的关系。在他们观点进化的基础上,存在着对1848-1849年欧洲***和1857年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的经验分析,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构的深入研究。他们的结论是: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的表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周期性特征的表现;它能够为***过程的发展创造条件,但它不会自动导致社会的***性变革。”
第三,《宣言》指出,“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3](P51)巴加***利亚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明确地表述和论证过这个原理“: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此外,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既然他们作为一个阶级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那么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第四,巴加***利亚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句话的出处作了一处注释“:这句口号第一次出现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章程草案中,在184年6月9日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次会议上接受了这句口号;它第一次被发表是在1947年9月的《共产主义杂志》(《KommunistischeZeitschrift》)的试刊号中。”
个性宣言篇7
[论文摘要]160年前,《***宣言》作为第一部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著作公开发表。《宣言》进入中国,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程。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重温《宣言》的基本精神,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永放光芒,并使真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转换成亿万中国人民的***治信仰和理想具有重大意义。
一、《***宣言》与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宣言》的核心思想。1848年 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宣言》(下称《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如今我们回顾这部伟大著作,它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它为什么一经在中国大地问世就引导了那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运动,成立了新中国,展开了持久广泛的社会主义实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我们还是回到经典作家自己的论述中。早在 1883年《宣言》的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就说过,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问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出来。”列宁也认为,《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使命的理论。”这些论述清楚地表明了《宣言》的实质就是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无产阶级***的学说。《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无产阶级***者从此可以用新的世界观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宣言》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是指导无产阶级***运动和全人类最终***的伟大旗帜。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 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 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
《宣言》发表后,在世界各国普遍传播开来,首先在欧美各国的国际工人运动实践中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改变了人类的精神风貌。正如列宁卢斤说:“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2、《宣言》在中国传播的必然性。前后,在十月***的影响下,《宣言》在中国广泛传播。这是中国人民***运动的必然选择,也对中国先进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和解决中华民族命运问题的思想武器起了重要作用。
而其中文全译本的最初翻译、出版,对促成中国***的诞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1920年***和相约在上海和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已开始筹划翻译、出版《宣言》全文。1920年 1 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起草的《中国***宣言》,显然是把《宣言》思想与中国***相结合的最早尝试。***后,把***的重心放在领导工人运动方面,则是这一尝试的深化。1929年,和领导的红四***也以《***宣言》为题发表布告,强调土地*** ,“唤起工农千百万 ,同心干”,把中国***重心放在农村。很清楚,这是把《宣言》精神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质的飞跃。正是这一飞跃使中国***走上了成功之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早期形式。“中国化”概念起初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的“俄国化”而言的。在 2O世纪 20—30年代,以李达、艾思奇、胡绳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掀起了一场马克思主义哲学普及化、大众化的运动,也是中国***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尝试。处于深重苦难之中的中国劳苦大众,经过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比较、鉴别和批判。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真正是改造旧中国、改变自己命运的强大精神武器。显然《宣言》在中国的早期广泛传播,是中国民族***的选择,是中国大众的选择;它契合了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劳苦大众翻身***的心愿。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提出只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新理论的过程。把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于实际,本来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主张。《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精辟地论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宣言》是一个“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纲”。“不管最近 25年来的情况发生 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的;他们依据变化了的情况随时补充、修正、深化自己的理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中国***人也是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1938年,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1941年曾说:“记得我在 1920年,第一次看了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陈望道翻译的《***宣言》,和一个英国人作的《社会主义史》,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 问题的方***我只取 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在其整个***生涯中,以《宣言》的“阶级斗争”思想和阶级分析方法指导他对中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的思考。一直强调“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大众化是《宣言》的实践意义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实践目标。列宁说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 =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日常生活、习惯思维和信仰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
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是用马克思主义来“化”大众,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大众的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是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即用大众的实践经验以及被升华的新理论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不完全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上述两层含义实际上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然有联系,但也有区别;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中国化要求大众化。但并不会 自然而然地完成大众化。中国化的过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被中国民族文化认同和吸收的过程,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实践中得到创造性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大众化的实质则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转化为人民群众的世界观和方***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的是社会主义实现路径或手段的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决的是人们根本的信念和人生观问题。推动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宣传普及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转化为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并在群众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升华 、提高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深度和广度。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晕。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宣言》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同志在中国***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提到“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普及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因此,重温《宣言》思想 ,探讨《宣言》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导意义极其必要。
1、《宣言》所做出的“两个不可避免”的论断,对认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宣言》宣称:“《***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存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 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当时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当今世界表现为更加发展的形态。
在空间范围上显现为全球性的特点,在形式上也有新的变化,但资本剥削劳动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只是剥削手段更加隐蔽,剥削范围更加扩大,剥削程度更为深化而己。《宣言》“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一论断,在当今世界更令人惊醒。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全球化运动,“替代”运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出现的、以否定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对新的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以及拉丁美洲的“新社会主义运动”,都预示着“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回归马克思”,“研究马克思主义”,“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兴起等等。也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在当今世界“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因此,《***宣言》揭示的“两个不可避免”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助于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于我们指导人民大众投入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坚信共产主义理想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宣言》中“两个决裂”的思想,对于提高人民大众对于共产主义本质的理解,促进人民大众自觉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具有重要价值。《宣言》说,“共产主义***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第一个决裂”强调了共产主义所有制与私有制的根本对立,申明了***人消灭私有制的决心。“第二个决裂”是对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本否定。早在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马克思恩格斯就反复阐明,共产主义不是以一种私有制否定另一种私有制。不是以另外的方式分配私有劳动及其成果,而是从根本上消灭私有制。在《<***宣言>草稿的一页》中马克思指出:“***人不提出任何新的私有制理论。他们只是旨定这样一个历史事实://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从 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社会生产力 的//发达的社会//发展。因此不再//适应工业本身的发展//” 这里马克思已经把变革私有制当作发达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中明确了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目标是“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马克思说:“不是重建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在协作和共同占有包括土地在内的一切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 “ ”否定了私有制,当然就否定了以私有观念为核心的资产阶级哲学、宗教、道德、文学、法律等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宣扬的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协作、博爱等理性原则的批判是不遗余力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空想社会主义反对私有制度,却依然以资产阶级抽象的爱的原则、人性原则建立新制度。否定私有制却不否定私有制度下的社会意识形态,怎么能够真正消灭私有制呢?
“两个决裂”思想的实质就是深入阐发共产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和生产力状况出发,不排斥市场经济,施行多种所有制,也就是要辩证地理解“两个决裂”,把消灭私有制看作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底线是不能离开公有制为主体。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 ,必须纠正一段时间以来对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轻视和漠然,不要忘了人民需要的是建立在公有制观念之上的人道主义、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社会意识。
3、《宣言》所做的“两个绝大多数”的论断,对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毫不讳言社会主义是为无产阶级谋取利益,《宣言》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的运动。”[1](P283)《宣言》揭露了资产阶级为所有人谋福利的谎言。资本的秘密在于为资本家积累财富,而创造财富的工人,“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 E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1](P284)因此,必须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丰裕的社会,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共产主义社会,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保障用以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的动力基础。但是,目前存在着漠视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现象。存在着与民争利的现象,这就制约了马克思主义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内在动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人民群众,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也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本”。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是以人民大众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工具。而是以人民大众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无论无产阶级运动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宗旨和目标。
4、《宣言》中“两个世界性”的观点,对于人民大众认识社会发展趋势并掌握分析社会发展趋势的方法具有指导价值。“两个世界性”的观点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引起生产关系变化,指出“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索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后提出的。“两个世界性”就是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和精神生产的世界性。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了。古老的民族:被消灭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13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对资本建立世界市场,致使物质生产、消费和精神生产趋于世界性的描述,是在一种趋势预测中暗含着对同一性和同化的忧虑。“马克思恩格斯所描述的并非 1848年已经被资本主义所改造的世界;他们从逻辑上预言了'世界注定将被资本主义所改造。”[10](P129)今天,我们在对外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在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治理经验时,应保持清醒头脑,警惕资本本性扩张所造成的同化问题。今天,以资本不断寻求增值为特征的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外延更加广大,内涵更加丰富,这完全是由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当今的资本主义世界虽然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在发展程度上已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但资本主义世界的发展变化正是朝着他们在《宣言》中所揭示的趋势而展开的,资本的全球化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跨国公 司的扩张、失业的增加 、贫富分化的日益加剧、对金融市场的日益依赖、精神生产的模式化、意识形态的同化等等,都是以活生生的现实——验证《宣言》的预言。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过程中,给予人民大众以理性警觉,领会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原理和预测方法,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2007.10.25.
[7]赵汇.全人类***的伟大旗帜——《***宣言》的写作背景、主要观点和意义[J].高校理论战线.2006,(0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个性宣言篇8
关键词:外宣翻译;文化;不对等
外宣翻译是我们向其他文化宣传我国文化,介绍我国国情的重要手段。外宣翻译对于准确性、合理性的要求非常高,用“毫离之差,谬以千里”来形容外宣翻译是不为过的。翻译是两种语码的转换过程。翻译理论家对于翻译所应达到的效果诸说纷纭:翻译是要达到目的语与原语言完全对应,还是要使两种文本对读者产生同样的影响,鉴于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不同文化中的语码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对等的现象,使语码转化变得更加困难。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主要会遇到词汇不对等、习语不对等、经验不对等和观念不对等四大问题。
一、词汇不对等
洪堡特认为语言的差异就是世界观的差异,反映在词汇上就是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在词汇上不对等现象层出不穷,给外宣翻译带来了诸多困难。比如“”一词如若翻译成“cultural revolution”,就会使英语母语者联想到“Renaissance”,以为是“文艺复兴”的同义词,进而把这场中国独有的***治事件与文学、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形式联系起来,对外宣内容产生不知所云的困惑。
在外宣翻译实践中,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汉语词汇对外国人的认知世界来说是没有任何关联性的,如“”,如果只把它简单地翻译成“the May Fourth Movement”,外国人就会陷入迷惑,不知所云。所以在对外宣传过程中,只有将“”的具体发生年代和目的意义阐述清楚,外国人才能认识到这一运动之于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性。所以应将“”翻译成“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against foreign imperialism and domestic feudalism”.直译加注的方法是处理外宣翻译中词汇不对等问题的主要手段,突出了异化翻译的本质和精髓。
二、习语不对等
一种语言中的习语、成语和谚语往往文化信息含量很高,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外宣翻译中,习语的文化不对等现象非常普遍,直译原语言常常达不到原文的表述目的。例如:英语习语“The performance yesterday broke a leg.”意思是“昨天的表演大获成功”,如果不懂其文化隐喻意义,只能翻译成“昨天的表演摔折了腿”,与真实意义大相径庭。英语中的习语犹如汉语中的成语,常基于历史典故,一种观点认为,“break a leg”这一习语来源于莎士比亚时期。舞台演出结束后,演员一般要到前台谢幕,若表演出色,一般会赢得台下观众的“小费”,演员要弯腿行“屈膝礼”表示答谢。后来,“Break a leg”演变成希望演员演出成功的形象说法。
在外宣翻译的背景下,一些汉语习语的翻译也会导致理解上的问题。如汉语习语“猫哭老鼠假慈悲”“释放和平信号”“致命的弱点”等,如果分别译成“ cat cries for mouse’s death”,“release peace signal”, “fatal weakness”, 就很难表达原有的含义,而如果能在目的语中找到表达相似概念的习语,就可以使外国读者了解真实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将以上三个习语翻译为“shed crocodile tears,hold out olive branch,Achille’s heels”。这3个习语深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能够让译语读者瞬时理解文字的内涵和寓意。
三、 经验不对等
如果一种语言所表达的经验在其他语言的文化中不存在,那么就很难在译语中描述这种经验。虽然人类的生物属性一致,认知世界的方式大致相同,但是由于经历的历史历程和所处的地理环境各不相同,人们获得的经验知识差别很大。汉语中“炕”一词就很难翻译成英语,如果翻译成“bed with hot bricks”,英语母语者还是不能理解,这就是因为经验上的不对等使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产生了局限性。
英语中很多生活经验也很难翻译成汉语,比如,英语中的“motel”一词指的是简易旅馆,来自“motor-hotel”的缩写,原意是为了给长途旅行的司机或乘客提供方便而在高速公路旁建设的小旅店,汉语中有把“motel”翻译成“汽车旅馆”,虽然保持了原意,但难免令人产生错觉,认为可能是由汽车改装而成的房子,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经验中缺少这一事物。中国市场经济的早期产物“自谋职业者”一词在汉语中有不同的说法,从“小商、小贩”到“个体户”“下海人”,再到“企业家”“老板”。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这些词语分别译为:“peddlers,self-employees”,“private,businessmen”,“entrepreneurs”,“bosses”。这些外宣翻译基本上都是直译,从字面上并不难理解,但因为它们是中国经济文化的产物,外国人未必能把它们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联系到一起。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人们的心理反应不同,相同词汇在不同语言中的联想意义可能完全不同。
四、 观念不对等
语言中除了有描述具体事物的词汇外,还有描述抽象意义和概念的词汇。一些抽象词汇虽然在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但是不同文化对其有不同的内涵限定。例如:自由(freedom)一词,在中国“自由”表示行为上不受禁锢,多指人身自由,而美国人则认为“自由”有更广泛的内涵,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和游行自由等意志活动在内。又如,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对应词汇“女孩(girl)”和“女人(women)”,在西方,大学生一般习惯被称作“女人(women)”,认为这标志着作为女性的成熟和***,而在中国,人们认为只有结婚的女性才能被称为“女人(women)”,否则是不礼貌的,这就是观念不对等的问题。
外宣翻译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在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解决“观念不对等”的程度。例如,汉语中“个人主义者”一词被赋予了负面含义,暗指其比较自私,不顾大局,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英语中的“individualist”一词经常被拿来翻译“个人主义者”,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并不认为说“individualist”带有贬低的含义,而是***、有个性、有主见的代名词。所以,如果翻译人员不能洞悉这两个词在观念上是不对等的,那么就会让译语读者产生误解,无法理解中国人对“individualist”的鄙视态度。根据“个人主义者”在汉语中的隐含意义,英语中与之对应的词应是“egoist”,指“自私自利的人”。
五、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表征,文化上的差异必然会在语言上呈现出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频繁,无论是***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对外传播的机率增加,而传播的内容又体现了民族的独特性,在翻译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表达,外国***府、媒体和民众就会坠入云山雾海,对外宣资料产生不知所云的茫然情绪。所以,要解决本文中提到的四大“不对等”问题,是使外宣翻译表情达意更为贴切的重点,翻译者可以学习各种翻译理论和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如关联理论,归化、异化翻译策略等来解决这些“不对等”带给外宣翻译的问题,达到使译文更符合外国读者的审美情趣和认知高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3]荆兴梅.外宣翻译中词汇的文化空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01).
[4]何子章.外宣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翻译探讨[J].襄樊学院学报,2008(07).
[5]李志华.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市场经济新词语的外宣翻译[J].商场现代化,2007(09).
个性宣言篇9
关键词外宣 “感染”功能 信息信息处理 文化劝诱 翻译原则
中***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入世给民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民族企业若要做大做强,除了注重技术和管理等因素外,还应重视企业对外宣传的作用。但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和东西方审美的差异,我国大部分民族企业外宣资料的英译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译文将汉语中大量的意象和华丽词藻一一对外翻译,不仅使译文艰涩难懂,超越译文读者接受能力,译语文本中大量的自吹自擂,言过其实之辞,也难免令崇尚文以简约为美的西方读者厌恶,妨碍翻译目的的实现。
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根据企业宣传的独特性,着重探讨了外宣文本的“感染”功能,并从冗余信息处理和文化劝诱这两个方面阐述了对外宣传文本感染功能的翻译原则和策略。本文认为,对外宣传汉译英应考虑“感染”文本类型的特点,充分考虑东西方文化差异,着眼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预期效果,采取多种方法刺激潜在客户的购买欲望,以达到对产品的宣传和促销目的。企业外宣资料一般指凭借多种媒介,为企业和商家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种活动,特作以下分析。
1 功能翻译理论中的语言功能、文本类型及翻译策略
由于语言文化背景及审美差异的障碍,企业宣传资料的英译仍存在较多问题,影响了西方文化对中华企业的接受。 企业外宣翻译旨在在目的语读者身上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 诱发潜在客户购买欲,因此属于刺激接受者采取某种行动的“感染文本”。在翻译企业外宣文本时,要跨越目的语与源语之间存在的语言文化差异,运用变通的翻译方法,拉近与目的语读者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最大限度地产生对产品的认同感,达到积极良好的宣传效果,诱导更多的潜在客户。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依据,根据企业宣传的独特性,着重探讨外宣文本的“感染”功能,并从信息处理和文化处理这两个方面阐述了对外宣传文本感染功能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2 通过冗余信息处理实现“感染”功能
在企业外宣资料翻译时,译者首先应根据发起人所设定的翻译目的,对原语文本中的冗余信息进行适量增减,要进行译前改编。关注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也是为了外宣资料翻译目的实现。可以这样说,实现翻译目的是外宣资料英译中冗余信息处理的终极标准,
3 通过文化劝诱实现“感染”功能
文化劝诱 ,即通过译文,读者被产品深深吸引,有了购物的欲望。为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重视使用多种语言修辞手段,充分发挥语言的效度,达到引导行动的目的。它是企业外宣翻译的最高层次和终极宣传效果,使客户由心动变为行动。
4 结语
综上所述, 根据企业宣传的独特性,着重探讨外宣文本的“感染”功能,并从信息处理和文化处理这两个方面阐述了对外宣传文本感染功能的翻译原则和策略。企业外宣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展示特点、树立形象、激发需求、扩大销售”。 属于“感染”文本类型,实现译文读者的预期宣传效果是翻译作品应重点参照的准则。翻译中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达到宣传效果,才能为企业争取到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实现企业外宣资料翻译目标。
参考文献
[1] Bhler Kar.l Theory of Language: the Representation Function of Language [M]. Donald Fraser, Trans. Goodman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0: 35.
[2] 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ro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Reiss Christian. Text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
[4] 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J].中国翻译,2002(6):25~28.
[5] 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在首届全国公示语翻译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翻译,2005(6):31~33.
[6] 廖七一.论翻译中的冗余信息[J].外国语,1996(6):47~51.
[7] 刘亚猛.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M].北京:三联书店,2004:24.
[8] 吴自选.电视新闻汉英翻译“信”的幅度[J].中国翻译,2004(6):29~32.
个性宣言篇10
【关键词】《***宣言》 历史背景 当代价值
【中***分类号】A8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82-02
一 《***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
1825年,世界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随后引起了各国劳苦大众的极度不满。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从19世纪30~40年代爆发了“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这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作为***的***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时显示出了无产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越加重要。虽然这三次工人运动的结果是残酷的,但却反映出了工人阶级迫切需要一个建立在科学研究上的符合自身状况的***理论为其实践***做基础。
其次,《***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从事理论研究和理论斗争中的科学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和法国的古典***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在《***宣言》之前,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宣言》作了一定理论铺垫。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委托下,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写了这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作者在《宣言》的前言中说明了:“现在是***人向全世界公开说明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并且拿自己的宣言来反驳关于共产主义幽灵的神话的时候了。”①
二 《***宣言》的现代价值
1.优先发展生产力,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历史变迁中指出生产力是起到的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超过了之前任何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得经济腾飞,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说道:“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②同时,马克思坚持认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不可置疑也是不可逆转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人类社会也就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矛盾中向前发展的。
虽然马克思说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之上的,当然,这也有例外,如社会主义***率先发生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俄国、中国等国家,并且取得了***的胜利,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虽然没有经历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但也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当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国在面对落后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也犯了不少错误,使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历史大倒退。直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涵义,认识到生产力建设的重要性,才把国家的工作重心放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2.马克思对于当今社会的全球化趋势清楚的预见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7世纪就预见到了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后为了寻求原料和市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张,随着扩张的蔓延最终把世界链接成为一个整体。正如书中所言,“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求,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③“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④我们应该看到,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迅猛发展,他们为了寻求原料和市场,甚至“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⑤他们打开了世界各个角落的大门,最终把世界连为一体。
我们还应当看到,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国与国之间文化、经济、***治联系愈加紧密,可能某个细微之处不注意就会导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蝴蝶效应。这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们无法抵抗的。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是离不开世界这个大家庭。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策,利用好国内市场和资源,更要把握好外来的资金和技术,为我国所用。这些年来,我们积极加合国、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创立上海合作组织,这些对我国增强综合实力,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现在的世界市场还是以资本主义体系为主导,资本主义国家在国际组织和机构中的比重较大,规章制度的建立还是更倾向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向社会主义国家渗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扰乱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生活。因此,我们对待全球化的问题要有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态度,要在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中推进市场经济和民主改革,激活中国社会的各种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前进。同时,要积极防御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意识形态侵蚀颠覆我国的意识形态。
3.《***宣言》预示了未来的社会将是男女平等,甚至女性在创造历史和推动社会伟大变革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17世纪以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设有任何权利,除非丈夫自愿地让给她权利。归根结底是生产力低下,身体素质强于女性的男性在家庭中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男性在整个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但随着机器大生产时代的到来,“手工的操作所要求的技术和力气越来越少,换句话说,现代工业越发达,男工也就越受到女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⑥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聘请女性,并且由于女性在经济生活中的活跃程度提高,女性在分担家庭和社会重任的比重越来越大。社会发展到今天,女性的要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于权利的渴望,而是在享有平等权利的同时,也负担同等的义务。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女性学会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参与到***治生活的各个角落。
此外,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高度重视被压迫的女性在创造历史、推动社会伟大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如马克思所强调的:“每个了解一点历史的人也都知道,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⑦
三 结束语
《***宣言》前言第一句就向世界展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国际共产主义必然兴起,书中说道:“一个幽灵,,在欧洲的上空徘徊,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捏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本书不仅是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纲领性文件,受到无产阶级的普遍欢迎,而且在《***宣言》发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迅速传播,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历史的浪潮已经汹涌而至。
注 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