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元日篇1
昨晚的除夕夜,木木忙活得够呛,又是放礼花,又是帮老妈包饺子的。其实这都是小事,最累人的是吃饺子――木木为了吃到饺子里的硬币,硬是把肚子撑到低头看不到脚。最终,还真让我们“勤奋”的木木同学吃到了,正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
早上的闹钟换成了邻居的鞭炮声,要是自己的闹钟有这么震耳欲聋,木木非用锤子把它砸了不可。起床后没多久,老妈叫他吃早饭。木木在心里默默数了数肚子里还没消化掉的饺子,然后决定不吃了。
无聊之下,木木打开了电视,用遥控器游走在各频道之间。可是,映入眼帘的不是晴川,就是马尔泰若曦!“天哪!”木木轻叹道,“怎么满大街都是清朝的穿越戏,是不是把观众都当三年级小学生了?”
再度无聊之下,木木回到自己的书斋――写字台前,顺手从书架上搬下一本《小学生古诗最爱》。可能是书架上的灰没打扫干净,木木的鼻子被弄得痒痒的,“阿――嚏”,木木情不自禁打了个喷嚏,等他再一睁眼,世界可就大不一样了!
耳边依旧是连绵不绝的爆竹声,不同的是,这爆竹声是那么清脆、悦耳,不像震天雷那么讨厌、刺耳;眼前没了高楼大厦,而是矮矮的房屋、温煦的阳光、蓝蓝的天――大人们在门前忙着贴春联,小孩们追逐、玩耍着……见到这幅景象,木木瞪圆了眼睛说:“啊?我穿越了!”
还没等木木反应过来,一个如同电视里教书先生的声音打断了他。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 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木木仗着读过这首《元日》,细细地回味起来:“屠苏”是一种药酒,古人喝它用来辟邪,“”是形容阳光明亮而又温暖,“新桃换旧符”大概就是新春联换旧春联。想到这,木木发自肺腑地感叹了一句:“好一派除旧迎新的景象啊!”
“哦?没想到你还懂点诗。”听到有人夸奖,木木转身过来,只见此人气度不凡。木木心想:“这就是后来名留千古的王安石啊,书上说他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身为宰相、准备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时候,因此这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想到这,木木忍不住想逗逗这位大文学家,便说:“我不仅能读出这首诗的意境,还能透过这首诗读出你心里的抱负。”
“说来听听。”王安石一脸的不信。
“你已是蓄势待发,准备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木木不急不缓地说道。
此言一出,王安石一脸惊异:“真是后生可畏啊!”
木木心中暗笑:“好在我在几百年后读过你的诗,要不怎么能唬住你。”木木搜肠刮肚地想了半天,说:“不才这里也有首诗,借此机会赠予先生!”
王安石笑道:“请。”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这首诗同样是从气候角度写春节期间的祥和;对比梅花、柳树的新姿和松树的老态,寓意辞旧迎新;同样提到了屠苏酒,最后用人们欢笑的声音结束了全诗。木木这一招算是为自己这次班门弄斧画个漂亮的句号。话说回来,这首诗是诗人叶的《已酉新正》。
王安石元日篇2
[关键词]佛教高僧;王安石;真净克文
翻阅一下中国十一世纪之杰出***治家、思想家、经学家、文学家王安石的文集。就会很容易地发现,王安石与佛门中人交往的诗文以及包含佛禅思想的作品非常多。可见佛教对王安石的影响很大,佛学思想在王安石的思想体系中的位置绝不可等闲视之。虽然目前我们对王安石的研究越来越全面,但对其与佛教的关系研究却并不多见,只有个别学者的论著中略有涉及。这正是需要加强的地方,这也正是本文的用意所在。本文通过对王安石与高僧真净克文交往的考述,希望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安石与佛教的关系。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安石少负绝异之资。于学无所不窥,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宋仁宗晚年时举进士高第,从知鄞县、常州开始,逐渐知名天下。在任知制诰官位时,因母去世辞官服丧,服除后,于英宗朝累招为官不赴。神宗即位(1067),除知江宁府,诏为翰林学士,不久任右谏议大夫、参知***事,受诏成立三司条例司,着手对***治、经济进行变法革新。熙宁三年(1070)拜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王安石的变法虽对整顿弊***、富国强兵带来积极影响。然而同时也招致朝野强烈的反对。熙宁七年(1074),王安石避位知江宁府,第二年复为相,子雾死,悲伤不已,求解机务。九年(1076)罢为镇南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退居金陵,翌年封舒国公。元丰二年(1079)复拜尚书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三年加授特进,改封荆国公。哲宗即位。封司空,翌年,即元祐元年(1086)去世,年六十六,赐谥日文。
真净克文(1025—1102),陕府(陕州,治今河南陕县)阍乡人,俗姓郑。真净是经王安石奏请神宗所赐的号。从师承关系上看,临济宗创始人临济义玄的六传弟子石霜楚圆门下发展出杨歧方会、黄龙慧南两支,慧南禅师因长期在隆兴(今江西南昌)黄龙山弘禅。故被称为黄龙派,黄龙派与禅宗五家及杨歧派在禅宗史上合称为“五家七宗”,而克文正是慧南禅师的得意弟子。亦即黄龙派的代表人物。克文自幼学习儒书,因经常受到后母羞辱,接受亲友劝告出外游学,在复州(治今湖北天门市)北塔寺从归秀法师门下学习佛法,年二十五剃发为僧,翌年受具足戒,此后游历开封、洛阳等地,深入学习华严宗、法相宗的典籍,逐渐出名。在龙门山的殿庑间见到雕造的比丘像闭目好像入定的形象,忽然联想到自己过去所修习的佛法如同这些造像一样,没有生气,对同伴说:“我所负者,如吴道子画人物,虽尽妙,然非活者。”于是弃旧所学,转而南下参访禅宗寺院。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在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大沩山听一僧诵云门文偃以“清波无透路”回答某僧“佛法如水中月是否”之问,心中有悟。此时。慧南禅师在高安县黄檗山寺的积翠庵传法,克文慕名前往投师,在慧南门下参禅,曾与首座洪英齐名。一称“英邵武”,一称“文关西”。慧南到黄龙山后,他也随往。在慧南死后,他曾到仰山担任首座。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他到筠州(治今高安县)大愚寺任住持,后应知州钱弋之请住持圣寿寺、洞山普和参院,先后十二年。元丰八年(1085)克文取水路到东吴(今江南一带)游历,至金陵(今南京)时。往钟山定林庵拜谒王安石,应请住持王安石在江宁府上元县自宅刚改建成的报宁寺。经王安石奏请,神宗赐他以紫袈裟及“真净大师”之号。他在报宁寺时间不长。由于王安石、王安礼兄弟声势显赫和克文声望很高,前来参禅听法的信众和士大夫很多,他为了摆脱纷扰,便辞别王安石回到高安,居于在九峰山下新建的投老庵。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御史黄庆基知南康,请克文住持庐山归宗寺。三年后,张商英知洪州。请克文到靖安县的泐潭宝峰寺任住持,不久,他退居于云庵,于徽宗崇宁元年(1102)十月去世。死前,弟子请他说法,他说偈日:“今年七十八,四大相离别。火风既分散,临行休更说。”
王安石与真净克文的交往是在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王安石把自己所居住的江宁府上元县的园屋改为寺院后。元丰七年(1084)王安石病,神宗派御医前来诊视。病愈之后。王安石上奏神宗,请求将自己所居住的江宁府上元县的园屋改为寺院,“永远祝延圣寿”,并请皇帝赐名。神宗准其奏,赐名报宁寺。寺院建成不久,克文前来拜访,王安石早已听说过克文之名。对他到来十分欢迎。王安石是常读佛经的,谈话中,王安石问:“诸经皆首标时处,《圆觉经》独不然,何也?”克文答:“顿乘所演,直示众生。日用现前,不属今古。只今老僧与相公同入大光明藏,游戏三昧,互为宾主,非干时处。”意即《圆觉经》所说属于顿教之法,通过一切众生的日用表现出来,超越于今古。好像我与您此时同人“大光明藏”(法身土,禅宗主张真俗不二,佛的三身不离自性,不离日用),游戏于禅的境界,互相是宾主。有什么时处可言?王又问:“经曰‘一切众生,皆证圆觉’,而圭峰以‘证’为‘具’,谓译者之讹,如何?”克文对曰:“圆觉如可改,维摩亦可改也。维摩岂不日。亦不灭受而取证。夫不灭受蕴而取证者。与皆证圆觉之意同。盖众生现行无名,即是如来根本大智,圭峰之言非是。”克文以《维摩诘经》中的“亦不灭受而取证”为据,认为《圆觉经》、《维摩诘经》两段经文意思一致,皆主张众生不灭无名烦恼而成佛。而不必如宗密理解的应是众生本具佛性,改“证”为“具”。王安石对他的回答十分满意,决定请他担任报宁寺住持,为“开山第一祖”。王安石与其弟、担任尚书左丞的王安礼亲自写请疏,称赞克文“独受正传,力排戏论”。其文曰:
伏以肇置仁祠。永延睿算,归诚善导,开迹胜缘。文公长老,独受正传,力排戏论。求心之所祈向,发趣之所归宗。俯惟慈哀,晚恂勤企,谨疏。元丰八年三月日观文殿大学士司空上柱国荆国公王安石。
伏以施绿野之林园,蔚然华构:立青莲之场地,宠以嘉名。申祝寿祺,推明美报,必资达识。为觉迷情。文公长老。夙悟真乘,久临清众,若心数法。非外假于虚名,由闻思修,可内观于实相,举扬密义,和会胜缘,谨疏。元丰八年三月日资***殿学士太中大夫魏郡***侯王安礼。
此后,王安石又奏请皇帝赐克文以紫袈裟及“真净大师”之号。鉴于王安石、王安礼兄弟和克文的名望,在克文任住持后,前来参禅、听法的僧俗信众、士大夫很多,以致寺院狭窄难以容下。克文感到难以承受其劳,力不从心,不久便辞别王安石回到高安,在九峰山下建投老庵居住。
克文与王安石交往的唱和之作并没有留下,但有一首《拟王元泽题凤凰台》留了下来:“凤去台常在,园林别屿连。因伤故国事,愿学老卢禅。净练澄江地。余霞散倚天。六朝人不见,极目旧山川。”这是对王安石之子王雾《题凤凰台》一诗的拟作,原诗已不可见。此诗一反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之意,不言“凤去台空”。而是强调“凤去台留”。人亡物在,从而更加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悲凉情怀。感怀故国不见,一切无常,故学六祖(慧能俗姓卢,故称老卢)之禅。以超越三世,不落生死。凤凰台边。澄江如练,霞光满天,然极目山川,六朝繁华何在?此情此景,使人更生山川依旧、人事已非之悲。王安石亦有《示报宁长老》一首:“白下亭东鸣一牛,山林陂港净高秋。新营枣械我檀越,曾悟布毛谁比丘。”白下亭东,秋高气爽,正是报宁禅寺即过去的半山园之所在。王安石、王安礼新植枣树、槭树为寺院的施主(檀越),克文则是悟大道的比丘。悟布毛有一个典故,据《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等,鸟窠道林为径山道钦的弟子,为牛头宗的传人,也是禅宗的旁支。他得法之后。住在秦望山上的一棵大松树上,故时人称之“鸟窠禅师”。鸟窠道林有一个名为会通的侍者,在他门下久不得悟,一日欲辞去。道林问日:“汝今何往?”对曰:“会通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诲,今往诸方学佛法去。”道林曰:“若是佛法,吾此间亦有少许。”会通问:“如何是和尚佛法?”道林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领悟玄旨。道林吹布毛究竟何意,会通何以自此悟道,恐怕只有他们两个才能说清楚。王安石以此典故,称赞克文是一个得道的高僧,天性颖悟,一点就透。《古尊宿语录》卷之四十五《宝峰云庵真净禅师偈颂》有一首禅偈《鸟窠和尚吹布毛》:“鸟窠吹布毛,红日午方高。赵王因好剑,满国人带刀。”这首禅偈或许与王安石的《示报宁长老》是同时之作。
现存克文的禅法语录全称《宝峰云庵真净禅师语录》,包括住筠州圣寿寺语录、住洞山语录、住金陵报宁寺语录、住庐山归宗寺语录、住宝峰禅院语录及他著的偈颂等,共四卷。南宋颐藏主编《古尊宿语录》,将王安石、王安礼请克文住金陵报宁寺的疏文、苏辙序、程裒序置于全书卷尾。据苏辙之序,苏辙在元丰三年(1080)“以罪来南”(指因受兄苏轼的牵连谪监筠州盐酒税),与克文一见如故,此后克文之徒以其语录相示,请他写序。苏辙序中说克文“幼治儒业,弱冠出家,求道得法手黄龙南公。说法于高安诸山,晚居洞山。”可见苏辙所序的克文语录还没有包括他后来住金陵报宁、庐山归宗、石门宝峰三寺的语录。
关于克文的禅法,这里仅概要介绍最具有特色的两点:
(一)强调人人可以自悟成佛
克文在向弟子和信众的说法中,用十分明确的语言表述人人都有佛性、佛心,都可以成佛。他在筠州圣寿寺某日上堂说,他自己不会禅,也不会道,然而会“解粘去缚,应病与药”,要他们自己回去“识取自家城郭”,说在此城中“自有法王尊”,需要自己“省觉”。类似的说法他在不同场合一再重复。他在洞山对门下弟子说:“何不拨开自己心地灵源,放出神通光明,滔滔流注,成办佛事。”
他应王安石兄弟之请住持金陵报宁寺,在开堂说法仪式上,他郑重地向出席法会的僧俗信众说:
大众,今日一会更知么?是大众成佛时节,净缘际会。大丞相荆国公及判府左丞施宅舍为园林佛刹禅门,固请大善知识开演西来祖道。所以教外别传,直指大众。即心见性成佛。大众信得及么?若自信得及。即知自性本来作佛。纵有未信。亦当成佛……一切禅道。一切语言。亦是善知识自佛性中流出建立……直是迭磨西来,亦无禅可传,唯只要大众自悟,自成佛,自建立一切禅道。
所说的重点是说一切人,甚至也包括不信奉禅宗的人,皆有佛性,“自性本来作佛”。应当自悟成佛,在自性外没有真正的禅道。克文甚至也宣称人人当下即佛。他在洞山示众说:“古人只解杀人,不解活人。何不道佛法二字,一一现成。诸禅德,欲知佛么?只诸人是。欲知法么?只诸人日用者是。”这里的“古人”是指过去某些禅师;“杀人”、“活人”是指使参禅者陷于困境,或使其悟解掌握主动的情况。克文认为,从本来意义上说,佛法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佛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针对“说禅说道易,成佛作祖难”的说法,说:“洞山则不然,而今坐立。一一成佛成祖,何更有难有易?”他在金陵报宁寺说法中不仅讲人人成佛作祖,甚至连草木等无情识之物也可成佛。他说:“尽十分世界,若凡若圣,若僧若俗,若草若木,尽向指子下成佛作祖,无前无后,一时解脱。”
实际上,如果把人人看成是佛,并且认为佛法就是生活日用,势必将佛教所具有的宗教特色淡化,甚至化解佛教在社会中原有的地位。然而。从克文语录整体看,他并非真正主张将佛法还原为世法,取消佛教特有的宗教性质,只是借用上述容易引人发醒的语句强调佛不离众生。佛法不远离社会而已。
王安石有《雨霖铃》一词:
孜孜砣砣。向无明里、强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济,堪留恋处。轮回仓猝。幸有明空妙觉,可弹指超出。缘底事、抛了全潮。认一浮沤作瀛渤。本源自性天真佛。祗些些、妄想中埋没。贪他眼花阳艳,谁信这、本来无物。一旦茫然,终被阎罗老子相屈。便纵有、千种机筹,怎免伊唐突。
孜孜砣砣,勤劳不懈,也只是为无明所缘、造作诸业而已,无明愚痴之中所作的窝如同鸟儿在麦陇上所作的巢一样是不可靠的。世间的浮名薄利又有什么意义呢?正当恋恋不舍之时,轮回到来,只能仓促而去。幸而有无上妙觉,可以在弹指之间超出轮回,摆脱世网,获得解脱。所缘何事,竟抛弃整个大海,却误认一个水泡浮沤为东海渤海,结果将本源自性天真佛,只是在些许妄想中埋没……王安石在这里也认为:成佛不必外求,就在你我的自性中,这与克文的思想是完全相同的:能识自心见性,即成佛道。
(二)一宇关和巧用诗偈
宋代丛林的禅师上堂说法越来越讲究修辞,表达形式,追求语句的精巧,诗偈意境的玄运。以便打断正在进行的思路,让人警醒,并且引人超脱语言文字的局限,直探心源,把对外的追求转向领悟自性。五代南汉云门宗的创始人文偃常用一字回答门下弟子的禅问,例如有人问:“如何是云门剑?”文偃答:“普。”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师。”问:“如何是心?”答:“心。”如此等等,丛林称之为“一字关”。克文也常用这种方式回答门下的询问,如在筠州圣寿寺开堂法会上有僧问:“此日人天普集,太守临筵,祖意西来,乞师端的。”他答:“的。”此僧又问:“一句已蒙师指示,向上宗乘事若何?”他以反话作答:“向下底。”又问:“若不登楼望,焉知沧海深?”他答:“过。”僧又问:“四众沾恩,学人礼谢。”他云:“犹欠一著在。”僧说:“旁观者丑。”他则说:“放。”
在以上问答中,能从语言的正面意思看出其中的禅旨吗?可以说是不能的。如果要了解其中的意思,只有联系语言的相关意思加以猜测。其中的“的”、“过”、“放”是所谓一字关,在这种场合也许是的,目标,宗旨,提醒不要忘记禅宗基本宗旨;过,过错、失误,立足点低看不到远处,故误;放,放过、听任,对于是非、美丑不必计较。
克文在说法中经常用意境清幽、玄远而且富有哲理的诗偈,例如,“云散家家月,春来处处花”、“青山绿水不能住,白日红尘却自归”、“有水皆含月,无山不带云”㈣、“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孤舟万里身”、“月色和云白。松声带露寒”等等。在参禅过程中使用这些诗偈,可以把人带到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会因个人的处境做出不同的理解。王安石晚年的一些写景绝旬,浑然天成,华严精妙。如:
南浦随花去,回舟路已速。
暗香无觅处,日落画桥西。
——《南浦》
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座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北山》
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欧沙。
——《题舫子》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阳先生壁》之一
金陵除迹老莓苔。南北游人自往来。
最忆春风石城坞,家家桃杏过墙开。
——《金陵》
流露出山林别趣、物我俱泯的特色,含括了旷远宁静的“无我之境”,平淡如烟的色调,富含禅意,韵味隽永,或许也受到过克文一些禅偈的启发吧。
王安石元日篇3
商业繁华的北宋,国库里却没有银子,整个皇朝账本上都是赤字,入不敷出。这让宋神宗头疼不已,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大臣们进言的策略都是陈年策略,没有新意。而宋朝不仅是财***上出现问题,***治上皇权集中,为阻止***阀割据、农民起义连年地招兵,庞大的***事体系,其***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北宋重文轻武,武将兵权削弱,北宋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等等。
宋神宗希望国家得到治理的心情太急切,然而大臣中能够顺应他这种思想的人少之又少。改革的风向标已经在朝中吹起,但都得不到回应,重臣多以“根基不稳、守旧思想”而回绝。此时,王安石的名字出现在宋神宗的面前,经过多方询问、考察,王安石的治国思想与宋神宗一致,这让宋神宗对国家改革有了希望。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变法也正式开始。
王安石变法前后将近15年,改革法令涉及国家财务、***治、***事各个方面。《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等,每项新法令出台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国家收入增加,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中、上级官员和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
新法令颁布,就会有旧制度废除。创新、废旧中间进程没有和谐,总是冲突为上。反对派的利益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变法的实施也受到影响。
随着王安石辞职归乡、变法集团新人上位、宋神宗的病逝,朝廷中,新旧两派的争吵不断,内斗、争权、清洗、报复等一系列的举动,使变法最后以失败告终,而北宋势力渐渐削弱。
一胜一败 变法炽热化
熙宁元年二月,王安石为推动变法设立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它的职能是将原本宋朝的财***由三司掌握,成为***府最高的财***机关。制置三司条例司除了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改革外,亦制定国家一年内的收支,并将收入定其为定式。此机构的设立为以后变法的出台和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年,变法有了实质行动。宋神宗任命富弼为首相,王安石参知***事。然而变法并不是靠一个人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团队来合作,宋神宗命王安石组建自己的团队,最初的团队成员有吕惠卿、苏澈、程颢、章、薛向、吕嘉问等,变法也正式开始。
变法中第一项法令出台,是为了解决国家财***问题,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主导思想,在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七月,由制置三司条例司议定,《均输法》出台。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籴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对于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此法令的好处是既保证了朝廷在物资方面的需要,又节省了购物钱钞和运费,还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最主要的是没有损失官员半分的官场收入,国库中的银子也翻番地增长。
《均输法》等同于国家开了个买办公司,既然是买办,必定有出售,一定会和商人们争利润。但在皇权时代,即使商业繁华的北宋,商人的地位永远都是最低,和皇家争利润,那是不明智的。所以,《均输法》出台后,北宋“豪商大贾皆疑而不敢动”。
王安石变法的第一步以胜利开头,宋神宗看到《均输法》带来的好处,更是鼎力支持,而对《均输法》提出反对意见的官员均被驳斥、贬出京城。
同年九月,史书上最有名的法令出台――《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国家出钱来稳定实价收购,遇粮价贵,国家较市价降低出售,反之,则较市价增贵收购。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此项法令关系重大,它涉及了国家之本――农业。想要变法,必须稳扎稳打地进行,王安石知道这一点,曾上奏变法的事,缓变会有利,急做害处多。可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快,河北转运司王广廉,上奏建议在河北方面卖几千个“度僧牒”,以这个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实行《青苗法》。《青苗法》在全国范围推广,阻止是来不及了,只能顺着往下进行,但在实施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正应了那句老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青苗法》阻碍了官僚、大地主的生财之道,强制借贷现象层出不穷,地方官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为了邀功,额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勒索,百姓苦不堪言。
为了弥补《青苗法》的不足,另一项法令也快速出台―《农田水利法》,条约奖励各地开垦荒田,兴修水利,修筑堤防圩岸,由受益人户按户等高下出资兴修。在王安石的倡导下,一时形成“四方争言农田水利”的热潮。北方在治理黄、漳等河的同时,还在几道河渠的沿岸淤灌成大批“淤田”,使贫瘠的土壤变成了良田。可是没有达到变法派想要的效果,反而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威胁越来越大,反对变法的声音是越来越多,奏折越来越厚。反对派的司马光亲自写信与王安石“辩论”,名将韩琦也亲自上奏宋神宗。
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二月,宋神宗下令废止《青苗法》,命令一出,王安石立即请假回家,不再上班,反对派们欢声雷动,《均输法》和《农田税立法》因《青苗法》的,也不攻自破。
尊严受创 往日同事变“敌人”
王安石就这样败下来了吗?答案是不。王安石请假第十天,宋神宗态度转变,继续支持变法,不再说变法的不是。同时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下令司马光拟旨命令王安石回朝上班。让反对派写圣旨邀请敌人回来上班,可见圣旨上的内容会是些嘲讽字样。
王安石也没让众人失望,回来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同意了司马光的辞呈,这让司马光的两府梦打碎,为变法失败埋下了一个伏笔;第二件以制置三司使条例司的名义驳斥反对派的种种言论,向全国显示自己的地位。也是从这时起,到熙宁四年年底,一年半的时间里,宋朝发生了数不尽的争吵,无数的官员沉浮升降,各种新旧法的颁布废除,往日变法团队的同事也因法令颁布而变“敌人”。
熙宁三年年底,王安石做到首相一职。上任后,就将经济、***务、***事相关的法令放到了一边,将重点转移到改革科考制度,以及后来考生们的学习课本。具体做法,考试不再考诗赋,四书五经也不用倒背如流,改为抽段默写,考的是经义、论、策等讨论文、议论文。说出治国立法的具体办法。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选拔真正的人才,称为“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
而另一项法令的出台和社会治安问题相关,称为《保甲法》。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司农寺制定《畿县保甲条例》颁行。乡村住户,每五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有两丁以上的农户,选一人来当保丁,保丁平时耕种,闲时要接受***事训练,战时便征召入伍。以住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用以防止农民的反抗,并节省***费。
之后才出台与《青苗法》同等重要的新法令―《免役法》。这次变法派和反对派之间的斗争比前两个法令更激烈,往日同事也投向了敌营。也许前两个法令只是违背了祖宗法制,并没有威胁到各自的利益,《免役法》的出台让变法骤然上升到水深火热、你死我活的程度。
同年十二月,由司农寺拟定,开封府界试行,同年十月颁布全国实施。《免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不管是豪门大族、进士高官,以后都不能高人一等,想像以前逍遥,钱先奉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单丁户、女户、寺观等五户,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只是视家产多少,与同等级别门户的交税量减半,称为“助役钱”;除每年的免役钱、助役钱和夏、秋两季的税一起交纳外,还要多收百分之二十的钱,用来防备水旱灾荒,以及突发性的战争,叫“免役宽剩钱”。
法令一出,不光是富人反对连穷人也加入到反对的队伍。豪门大族和进士高官等富贵人,再也没有往日高高在上的感觉,尊严扫地。而穷人则是多出来的赋税,这让穷人更穷。王安石也成为全体特权集团的死敌。最先提出反对的是苏轼、苏澈两兄弟,“役人不可不用乡户,犹官吏之不可不用士人”。名臣文彦博此时也对宋神宗提出官场真谛,“陛下,您是和士大夫阶层共治天下,而不是和平民百姓管理国家”之语,再次让宋神宗对此法令有动摇之心。最后虽没有废除《免役法》,但民心已失。
辞职归乡 变法瞬息万变
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国家通过《均输法》、《青苗法》等新法设立,国库充裕,王安石开始侧重***事的改革,让北宋“富国强兵”,摆脱与辽、西夏连年战事。
设立《裁兵法》,整顿厢***及禁***:规定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和测试士兵,禁***不合格者改为厢***,厢***不合格者改为民籍;将兵法,又叫“置将法”。废除北宋初年定立的《更戍法》。用逐渐推广的办法,把各路的驻***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队,以提高***队素质。《保马法》,神宗时,宋朝战马只有十五万余匹,***府鼓励西北边疆人民代养官马。凡是愿意养马的,由***府供给马匹,或***府出钱让人民购买,每户一匹,富户两匹。马有生病死亡的,就得负责赔偿,但遭遇到瘟***流行,死了不少马匹,徒增民扰。不久废止,改行民牧制度;《***器监法》,广设***器监,负责监督制造武器,并且招募工匠,致力改良武器。
北宋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甘肃岷县)等五州。宋***收复五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王安石在宋神宗面前越来越受重视,反对派接连上奏诉说王安石的过错及变法的失利。熙宁六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流民***》,***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生动摇,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爱子王(字元泽)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变法也随着他的隐退而走下坡路。
王安石的变法最终失败了,一是触动了官僚、皇亲国戚、大地主、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二是皇权时代,变法的法令初衷都是好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地方官吏擅自改动法令,如《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府要抑制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
王安石元日篇4
梵天寺建于隋开皇元年,也就是隋文帝杨坚登基的那年,位于大轮山南麓,原名兴教寺,是八闽最古老的寺院之一,有庵七十二所。宋熙宁二年合为一区,名“梵天寺”。梵天寺法堂的小花园保存着完好的唐代石刻,刻着飞天仙女,分别吹笛、击拍和捧莲果,在云中飘舞,很是古雅。梵天寺内的钟楼旁还有一座宝匣印式的婆罗门佛塔,原是同安城内西安桥头的镇桥石塔,建于宋元v年间,后来搬到了这里,底座四面浮雕走兽,四角浮雕侏儒,二层每面浮雕坐莲佛像,三层是浮雕佛教故事***像,四角有飞翼神兽。年正月二十,有梵天寺庙会,颇为热闹。
梅山寺就在梵天寺对面。梅山古称同山,是唐末置“大同场”和西晋设“同安”的命名根据,朱熹在同安任职时,留有“同山”二字,刻在岩壁上,至今仍清晰可见。据考证梅山寺亦始建于隋朝,历史相当久远。如今梅山寺内的建筑取唐卡的模样,金碧辉煌,是福建少有的藏传佛教风格寺庙。立于入口处的石雕山门,十分吸人眼球,全部由花岗岩石雕刻而成,手艺繁复无比,遍布有100多条龙,全国罕见。而最让人感慨的要属供奉在大雄宝殿里的全国最大的缅甸白玉释迦牟尼像,据说重达65吨,高9米。这块白玉由现任住持慈明大法师,花了两年多时间挑选而得。
柑岭护山宫、大同东山古庙
王爷信仰在同安很普遍,以至于大部分社里都有各自崇奉的王爷,除了华藏庵这般形象统一,只有姓氏区别的轮值王爷外,在同安还有些具体的王爷信仰。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唐时死守睢阳的张巡和马巷元威殿的池府王爷。池王传说是明万历三年的南京籍武进士,在去漳州上任的路上,途经马巷,遇到要去漳州传播瘟***减人口的两位天使,于是计夺毒豆自服,而殒身马巷,后来他成为了闽南王爷信仰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张巡在同安被称为张府王爷,或者护国尊王(这个封号没有独一性,谢安、王审知也被称护国尊王),柑岭护山宫、大同东山古庙还有溪边龙虎宫是同安几座主要供奉张巡的庙宇,且张巡还是同安石浔海埭村“儒林”张姓祖王。
银同天后宫
银同是同安的别称。与粉面的莆田妈祖和红面的泉州温陵妈祖不同,银同妈祖的脸是黑色的,原因是明嘉靖三十七年时,倭寇进犯同安南门,妈祖显灵,“以阴兵击贼,脸色尽紫”,自此脸就一直黑下去了。现今台湾众多黑面的妈祖,都是由银同妈祖分香而来,但如果说黑脸的真正原因,我想应该是被香火熏出来的罢。一般内河拜水仙,海上拜妈祖,妈祖信仰的鼎盛时期应该是在清代,当时朝廷对妈祖的册封达15次之多,有意思的是妈祖既保佑了郑成功,也保佑了后面的施琅,施琅收回台湾,做的第一件事也就盖妈祖庙。
瑶江大元殿
康熙元年,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移住海澄,四年首次征台,因遇台风折回,但他征台心坚,便到老根据地瑶头上帝宫许愿。后来施琅果真复台成功,便捐俸增建延福堂前殿,并改名“大元殿”。大元在闽南语里谐音“台湾”,随施琅入台的同安子弟兵也把大元殿的香火带到了台湾。在农历三月初三玄帝诞辰前后,都会有闽南一带分香的庙宇前来进香请火。现今的瑶江大元殿是同安规模比较大,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保留着些明代原构,值得一看。
北辰山广利庙
同安历传“先有北山,后有同安”。唐末时,王审知在北山竹林拜剑,剑竟三拜三升,借着这个兆头便率***起义,后被尊为“开闽第一”,被称“开闽王”。后来宋代同安士民始建北山广利庙以祀王审知,俗称“北山王”。同安城乡“王公宫”不下二三十座,农历二月十二日为广利庙会,前后五日的北辰山庙会热闹非凡。
溪边龙虎宫
龙虎宫所在的位置是古时石浔进县城的过道,宫口是通往金门、台湾、厦门、石码、泉州等地泊船的渡头,因此热闹非凡。因为码头边各色人等都有,龙虎宫也成了各色民间信仰的聚居地,三教诸神共坐一处,道教有玄天上帝、赵公明、李哪吒、文昌帝君、魁星、山神、土地等;俗神有医神保生大帝吴、海神天上圣母林默、忠臣张巡、药王孙思邈、戏神雷海青、五位水仙王(大禹、项羽、伍子胥、屈原、鲁班),朱、清、厉、黄、钟诸姓王爷,以及太乙仙姑、注生娘娘等,儒教则有孔子、孟子、朱熹及苍颉、沮诵……佛教有观音菩萨和伽蓝菩萨,宫内各式神灵多达39尊,号称同安王爷信仰第一宫,简直是闽南民间信仰的大集合。
王安石元日篇5
关键词:宋代杂剧;庆历***争;新旧***争;庆元***禁;和战之争
中***分类号:***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1-0116-05
一
宋代的科白类滑稽戏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就任二北先生《优语集》所收录的八十余个剧目来看,也多为“时事剧”。这些剧作在反映官贪吏苛、科考弊害、生灵涂炭的同时,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关乎国家、民族及个人利益的两宋***争,主要为“新旧***争”和“以和战为***争”等相关内容,从一个独特的角度为我们研究历史和戏剧艺术提供了便利。
载于史册的两宋***争有“庆历***争”、“新旧***争”、“庆元***争”。宋杂剧对“庆历***争”没有反映,反映较多的是“新旧***争”。此外,从北宋初以至南宋败亡,宋王朝在辽、夏、金、元的不断胁迫之下,一直是屈辱事敌。朝中的***治派别与***治斗争,往往与国家和战决策密切相关。于是主和主战之争又往往与朝中朋***之争纠结在一起,“以和战为***争”,这在两宋之交的杂剧中有较多的表现,
王安石变法的是非功过,历史自有公论。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当我们把宋代杂剧中相关剧作与约产生于南宋的话本《拗相公》、元杂剧中反映有关新旧***争中王安石、苏东坡的***治纠葛的剧作,以及拟话本中《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一系列作品对照研讨时,我们发现在通俗文学领域中,苏轼总是被肯定、被同情的对象,而王安石和他推行的新法以及有关的追随者,则是被鞭挞、被讽刺的对象。
宋杂剧中,有两个小戏是写苏东坡的。其中,《不笑所以深笑》是说其文句特点,《头上子瞻》则是赞美其神采的。但此剧与新旧***争无关,而另一则小戏却与***争相关:
东坡先生近令门人辈作人不易物赋,或戏作一联曰:“优其几而袭其裳,岂惟孔子;学其书而戴其帽,未是苏公。”腐囚言之。公笑曰:“近扈从宴醴泉观,优人以相与自夸文章为戏者。一优丁仙现曰:‘吾之文章,汝辈不可及也。’众优曰:‘何也?’曰:‘汝不见吾头上子瞻乎?’上为解颜。”据宋代《王直方诗话》载:“盖元祐之初,士大夫效东坡顶短沿高桶帽,谓之‘子瞻样’。”所以有这个笑剧。这个剧目原本也与***争无关,但到了徽宗朝,君臣崇尚熙宁变法,***同伐异,曾在元祐间风行一时、士人们引以为式的“子瞻样”便成为奸邪的象征。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引《师友杂志》曰:
崇宁初,衣服尚窄袖狭缘,有不如是者皆取怒于时。故当时章疏有云:“褒衣博带,尚存元祐之风;矮帽幅巾,犹袭奸臣之体。”盖东坡喜戴矮帽,当时谓之东坡帽;鲁直喜戴幅巾,故言犹袭奸臣之体也。
宋代***争是十分严酷的,凡上了***人碑的官员均遭贬放,死去的也要追贬。苏、黄文诗被禁,凡***人子弟不得入京城,不得与***人通婚,甚至连苏、黄所戴巾帽样式,也在禁绝之列。《头上子瞻》杂剧为我们透露了个中消息。
但涉及北宋新旧***争相关人物的剧作,更多的是对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及其追随者的讽刺和鞭挞。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本为富国强兵、利国利民,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行性,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委,守旧派的反对固然是一方面,但其用人的失误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法非不善,用人不当,原想利民,反为扰民害民,最后误国、误民,也害了王安石自己。晚年的王安石对此有过深刻的反省。他在《与参***王禹玉书》中曾痛苦地说:顾自念行不足以悦众,而怨怒实积于亲贵之尤;智不足以知人,而险波常出于交游之厚。
宋杂剧中对那些阿附王安石的无耻小人,也对王安石急于用人、不加选择的做法给以辛辣的讽刺:
熙宁间,王介甫行新法,欲用人材,或以选人为监司。赵济、刘谊皆雄州防御推官,提单常平等事。荐所部官改官,而举将自未改官。盖用才不限资格,又不欲便授品秩,且惜名器也。其时多引人上殿,伶人对上作俳,跨驴直登轩陛,左右止之。其人曰:“将谓有脚者尽上得。”荐者少沮。庙堂之上,官府之中,“将谓有脚者尽上得”,连四条腿的驴头马面都可横行一时,新法执行的效果,可以想见。
王安石新法施行,逢迎者唯其马头是瞻,顺承其意者大多官运亨通。面对这一群官僚动
物,苏轼曾讥之为“有甚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便奸邪”。这样,新法的施行很快变了味儿。原本是王安石任下层官吏时行之有效的“青苗法”,变成了各级官吏摊派聚敛、搜刮民财的“***府行动”。所谓“青苗钱”,是指春秋播种之际,一些贫民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无力耕种,***府便向他们借贷种子钱,等耕种有了收获之后,再连本带息归还***府。这本是于国于民均有利的事情,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百姓上交“青苗钱”的多少成为一个官员升迁的资本和朝廷衡量一个官员***绩的“硬件”,于是这项利民之举,很快就成了名正言顺的摊派——你借也得借,不借强行让你借。贫苦农民耕种有困难,向***府借贷在情理之中。家道殷实的农户,个人可以解决耕种问题的,“青苗钱”也被摊派到头上。不仅农村摊派“青苗钱”,而且城中本不种田的“染坊”、“酒坊”之类工坊也被强行摊派。更有甚者,有些府县为了鼓励农民多借贷,竟在衙门外摆设酒肆摊点,让妓女侑酒,鼓励借了钱的无知农民“高消费”,然后用完了再借。于是宋诗中有“过眼青钱转手空”之叹。由于利息奇高,加上官府的错误引导,许多借贷了“青苗钱”的农民还不起钱款,被逼得卖儿卖女,流离失所。
由于要以“***绩”作为升迁的资本,并且要以是否具有“改革意识”作为判别对王安石新法的态度或原则,于是在王安石整体的“变法”背后,就产生了许多地方性的、部门性的、官员个人行为的变革举措。王安石的“新法”在轰轰烈烈的表象下透出了危险的迹象。
黄河水利问题一直是历代***府头疼的问题,把水利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放在***府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说是王安石新***极具眼光的地方。但具体做法则南辕北辙。据有关资料载,为解决黄河水道泥沙沉积问题,有人建议用“铁龙爪”治河。方法是,用两只大船,反复拉动一个大耙子,耙齿长达八尺,搅起泥沙,让它流到大海去。当时很多人认为不起作用,而王氏认为切实可行,于是船造了,“铁龙爪”有了,但搅起的泥沙马上又沉了下去,黄河淤积如故。因此黄庭坚在囚禁中仍掷地有声地说:“用铁龙爪治河如同儿戏!”
人们常说有些***令举措是拆东墙补西墙,是剜肉补疮,但实际生活中往往是东墙拆坏了,西墙也没补好。但这种“变革”措施,由于可以受到赏识,可以升官发财,所以一批官员乐此不疲,有关杂剧对这类官员和社会现象给予了尖锐的讽刺:
熙宁九年,太皇生辰,教坊例有献香杂剧。时判都水监侯叔献新卒,伶&t仙现假为一道士,善出神,一僧善入定。或诘其出神何所见,道士云:“近者曾出神,至大罗,见玉皇殿上有一人披金紫。 乃本朝韩侍中也。手捧一物,窃问旁立者,曰:‘韩侍中献国家金枝玉叶万世不绝***。”’僧曰:“近入定到地狱,见阎罗殿侧,有一人衣绯垂鱼,细视之,乃判都水监侯工部也。手中亦擎一物。窃问左右,云‘为奈何水浅献***,欲别开河道耳。”’时叔献兴水利以***恩赏,百姓苦之,故伶人有此语。职业官僚的“职业病”,即使已经到地狱,仍为希***恩赏,故伎难忘,可为千古笑谈。
王安石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也包括科举考试,但最终王安石的良好愿望都化为了泡影。宋代杂剧对此也有所反映:
王荆公改科举,暮年乃觉其失,曰:“欲变学究为秀才,不谓变秀才为学究也。”盖举子专诵王氏章句,而不解义,正如学究诵注疏尔。教坊杂戏亦曰:“学《诗》于陆农师,学《易》于龚深之。”盖讥士之寡闻也。全面研究王安石新法对科举的影响,我们认为王安石为宋王朝的长治久安而改革科举制度,或者说为变法培养人才而改革教育,都是应该肯定的。但他作为一个***治家,欲以新法风行天下,运用行***手段使上令下达,甚至在学术教育上也采用以一人之观点而一统天下之学术观点,使主考者以其观点为取舍标准,学子们为了自己的前途趋之若鹜,其弊不可胜言。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指出,王安石在学术思想上的专制引起文坛的凋弊,“文字之衰未有如今日者也”。王安石诗、词、文赋俱佳,但其弊病在于“好使人同已”。欲以一家之学术,统一天下之学术,以一家之文风,笼盖天下之文风,只能是一花独放,百花凋零,“弥望皆黄茅白苇”。更为可怕是,科举指挥棒造成了人心的败坏。据《渑水燕谈录》载:荆公在位,急进之徒争趋门下,及朝廷诏令禁用《字解》,群相诋之。时人挽词曰: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及后
配享宗庙,赠官并谥,昔从学者,又复称门人。时人易前词一字曰: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俱道是门生。其弊害绝不仅仅是把秀才变为学究而已,而是从***治、学术到科举,满目荒败,不可收拾,最终在民众诅咒、朋友出卖、皇帝厌倦、旧***反对声中走向金陵。宋人杂剧对新法不可收拾的局面给予了艺术化的表现:
顷有秉***者,深被眷倚,言事无不从。一日御宴,教坊杂剧为小商,自称姓赵名氏,负以瓦瓿卖沙糖,道逢故人,喜而拜之。伸足误踏瓿倒,糖流于地,小商弹指叹息曰:“甜采你即溜也,怎奈何!”左右皆笑。俚语以王姓为“甜采”。王安石变法最终成了难以收拾的烂摊子,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追随者利用的偶像。北宋末,其婿蔡卞兄弟擅权,王安石配享孔庙。于是杂剧舞台上演了这样一场喜剧:
蔡京作宰,弟卞为元枢。卞乃王安石婿,尊崇妇翁。当孔庙释奠时,跻于配享而封舒王。优人设孔子正坐,颜、盂与安石侍侧。孔子命之坐,安石揖孟子居上,孟辞曰:“天下达尊,爵居其一,轲仅蒙公爵,相公贵为真王,何必谦光如此。”遂揖颜。曰:“回也陋巷匹夫,平生无分毫事业,公为名世真儒,位貌有间,辞之过矣。”安石遂处其上。夫子不能安席,亦避位。安石惶惧拱手,云:“不敢。”往复未决。子路在外,情愤不能堪,径趋从礼室,挽公冶长臂而出。公冶为窘迫之状,谢曰:“长何罪?”乃责数之曰:“汝全不救护丈人,看取别人家女婿!”其意以讥卞也。时方议欲升安石于孟子之上,为此而止。
二
宋代杂剧所反映的两宋***争的内容,另外一个较为集中的内容即是对和战之争的多角度折射。实际上,纵观两宋,和战之争几乎贯穿始终:宋辽之战、宋与西夏之战、宋金之战、宋与蒙古人之间的战争……宋杂剧对此也给予了较为集中的反映。
宋王朝对外作战,十战而九败,往往是屈辱求和,割地纳款。《土少不能和》一剧反映了宋王朝内部对战和的复杂态度。从中可以看出,在战场上总是“赢得仓皇北顾”的宋人,在谈判桌上同样丧权辱国:
乾统初(崇宁四年),(牛温舒)复参知***事,知南院枢密使事。五年,夏为宋所攻,来请和解。温舒与萧得里底使宋。方大燕,优人为道士装,索土泥药炉。优曰:“土少不能和。”温舒遽起,以乎藉土怀之。宋主问其故,温舒对曰:“臣奉天子威命来和,若不从,则当卷土收去。”宋人大惊,遂许夏和。
宋王朝曾联金以灭辽,联蒙以灭金,但即使在辽、金残余***队面前,仍是不堪一击,于是那些平时在百姓面前作威作福、在战场上抱头鼠窜的将帅成为杂剧中讽刺的对象:
宣和申,童贯用兵燕蓟,败而窜。一日內宴,教坊进伎为三四婢,首饰皆不同。其一当额为髻,曰蔡太师家人也;其二髻偏坠,曰郑太宰家人也;又一人满头为髻如小儿,曰童大王家人也。问其故,蔡氏者曰:“太师觐清光,此名朝天髻。”郑氏者曰:“吾太宰奉祠就第,此懒梳髻。”至童氏者曰:“大王方用兵,此三十六髻也。”“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可谓对童贯之流的绝妙讽刺。
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失败和外交屈辱,宋王朝似乎无计可使,这情形正如被称为“亡宋诗史”的汪元量诗中所说:“十数年来国事乖,大臣无计逐时挨。”而宋杂剧对这种君懦臣庸、士气不振、民气涣散的现状也给予警醒:
金人自侵中国,惟以敲棒击人脑而毙。绍兴间,有伶人作杂戏云:“若要胜其金人,须是我中国一件件相敌乃可。且如金国有粘罕,我国有韩少保;金国有柳叶***,我国有凤凰弓;金国有凿子箭,我国有锁于甲;金国有敲棒,我国有天灵盖。”人皆笑之。[17](p425)
有人说,首二句应该是:金国有兀术,我国有秦太师。若是,则显得太直太露,不如上文,曲终奏“雅”,让人一笑之后,进行思考。金人能征惯战,宋人不和即降,遭殃的只有老百姓。
对于“和战之争”的双方,只要主和不是为了降敌,我们不应以和战为是非。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明白,只有有了强大的***力、财力与综合国力,才能把握和与战的主动权——和战在我。反之,和战在敌。和与战的辩证关系应该是针对局势,权衡利弊,当和则和,当战则战。从长远观,和是为了战。因为面对异族入侵,主权问题,国家民族之荣辱是没有谈判的余地的,最终只有用战争解决问题。但从局部看,当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克敌制胜,需要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时,量时度势,就应同意维持一定时间的和平局面,甚
不惜以战促和,再以和备战。
但理论上的认识和现实生活中的把握是两回事。宋人的失误在于不当和时主和,不当战时主战。于是主和者有***之嫌,主战者往往因战败被攻击。用宋杂剧中的话说,即“樊恼自取”:
韩侂冑用兵既败,为之两鬓俱白,困闷莫知所为。优伶因上赐侂胄宴,设樊迟、樊哙,旁有一人曰樊恼。又设一人揖问:“迟,谁与你取名?”对以“夫子所取”。则拜曰:“是圣门之高弟也。”又揖问哙曰:“尔谁名汝?”对曰:“汉高祖所伞。”则拜曰:“真汉家之名将也。”又揖恼云:“谁名汝?”对以“樊恼自取”。
韩诧冑北伐用兵,是为了以主战固宠。因此当辛弃疾认为量度宋金双方实力,宋欲北伐,需养精蓄锐二十年时,韩侂胄却一意孤行,一败涂地,最终丢了性命, 烦恼自取”。
由此生发出另外一个问题,韩诧冑以战邀功,以功固宠,最终惨败,固然可恨,但此时朝中主和派竟为了主和,擒杀韩伲冑,函首以献金人,实在有辱国体。因此我们发现,新旧***争与和战之争的各方,均有利用***治斗争谋一己私利的目的。主战与主和,变法与守旧,只不过是他们随时可以打出的一张牌而已,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高官厚禄和荣华富贵,宋代相关杂剧极为犀利地揭示了这一点:
崇宁初,斥远元祐忠贤,禁铟学术,凡偶涉其时所为所行,无论大小,一切不得志。伶者对御为戏:推一参***作宰相,据坐,宣扬朝***之美。一僧乞给公据游方,视其戒牒,则元祐三年者,立途毁之,而加以冠巾。一道士失亡度牒,闻被载时。亦元祐也,剥其羽衣,使为民。一士人以元祐五年获荐,当免举,礼部不为引用,来自言,即押送所属屏斥。已而主管宅库者附耳语曰:“今日在左藏库,请相公料钱一千贯,尽是元祐钱,合取钧旨。”其人俯首久之,曰:“从后门搬入去!”副者举所持梃杖其背,曰:“你做到宰相,元来也只要钱!”是时,至尊亦解颜。另一则杂剧为:
秦桧以绍兴十五年四月丙子朔,赐第望仙桥。丁丑,賜银绢万匹两,钱千万,彩千缣,有诏就第赐燕,假以教坊优伶,宰执咸与。中席,优长诵致语,退,有参***者前,褒桧功德。一伶以荷叶交椅从之,恢语杂至,宾欢既洽,参***方拱揖谢,将就椅,忽坠其幞头,乃总发为髻,如行伍之巾,后有大巾环,为双叠胜。伶指而问曰:“此何环?”曰:“二胜环。”遽以朴击其首曰:“尔但坐太师交椅,请取银绢例物,此环掉脑后可也。”一座失色,桧怒,明日下伶于狱,有死者。于是语禁始益繁。
两个杂剧,一个写在北宋***争中得势的一位宰相,“元来也只要钱”,可谓一针见血!后一个杂剧则是讽刺秦桧迎合高宗之意,力主和议。因为只要保有半壁河山,便可享有荣华富贵。至于收复河山,迎回徽、钦二帝,则“掉脑后可也”。宋代杂剧反映现实***治的大胆犀利,令人叹服。
三
综观宋代与***争与有关的杂剧,首先我们应该肯定的是,它们从一个独特角度,以特有的艺术形式,对新旧***争、和战之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危害给予了较为集中的反映,典型地体现了杂剧关切现实、反映现实的“时事剧”特点。
其次,我们在把握研究这些剧作时,不应把剧中人物和历史人物划等号。比如剧中的王安石,与历史中的王安石就有一定的距离。王安石是一位特定历史时期的***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其历史作用,不可抹煞。但其推行的新法,愿望与结果之间有太大的距离。特别是他用人不当,至有“率兽食人”之讥。宋人笔记、小说中即有他儿子死后下地狱备受惩戒之说。还有一部小说,写他由京城返金陵之时,有反对者侦知了他南归的路线,在客栈写满了攻击甚至是谩骂他的诗。借宿的民家,一个控诉新法逼死了全家十余口人,一个则因新法扰民,把家中的猪、狗、鸡、鸭都叫做“王安石”,以咒其死后脱生为猪狗。这里就涉及第三个问题,即***争的双方是否有利用杂剧去攻击对方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有关资料印证了这一点。宋樵川逸叟《庆元***禁》载:
韩侂胄……自谓有定策功,且依托肺腑。出入宫掖,居中用事。……朱熹……奏疏极言之。……大怒,阴与其***密谋,去其为首者,则其余去之易尔。所谓“首”者,盖指熹也。乃于禁中。令优人效熹容止为戏,荧惑上听。《宋史·韩伲冑传》亦载:“朱熹奏其奸,侂胄怒,使优人峨冠阔袖像大儒,戏于上前,熹遂去。”
这是写韩侂胄为了扫清自己擅权专国的障
碍,利用杂剧排斥朱熹。还有在仁宗景祐末,有内臣卢押班利用杂剧讽刺范壅的记载:
景祐末,诏以郑州为奉宁***,蔡州为淮康***。范壅自侍郎领淮康节钺,镇延安。时羌人旅拒戍边之卒,延安为盛。有內臣卢押班者为钤辖,心常轻范,一日***府开宴,有***伶人杂剧,称参***梦得一黄瓜,长丈余,是何祥也?一伶贺曰:“黄瓜上有刺,必作黄州节度史。”一伶批其颊曰:“若梦镇府萝卜,须作蔡州刺史?”范疑卢所教,即取二伶杖背,黥为城旦。因此,研究宋杂剧,除了研究其剧作内容的复杂性之外,还应注意其创作及演出背景的复杂性。
研究宋杂剧与宋代***争的关系,还引发了我们对这部分剧作艺术特点上的一些思考。
首先,“寓庄于谐”的表现手法是这些剧作的突出特点。宋杂剧与传统的一些笑话作品有明显不同,也同先秦的“优笑”、“优戏”不同。它们不是仅仅供一时之笑乐,而是借用喜剧的艺术手法,用幽默诙谐的动作和语言揭示某种人物、社会现象的本质。它运用喜剧的艺术手法,表现严肃的社会生活内容,这一特征在宋代基本形成,且影响深远。元杂剧中诸如《风光好》、《李逵负荆》、《陈州粜米》都继承并发扬了这种风格。
其次,由于上面称引的资料都是对相关杂剧演出的片断记载,不是宋杂剧演出的“全本”和原始面貌,因此,对于这些剧作演出时,不同剧作不同演员的表演手法也不能确悉。但以今度古,可以推知一二。在当日的杂剧舞台上,演员的唱念做打,一定是疾徐有致的,演员会把握节奏,营造气氛,创造出特定的戏剧效果。如《我国有天灵盖》一剧,用快节奏的语言表达方能出彩,没有了语气节奏的把握将全无意味。
再次,现有资料仅记载的是剧作内容的基本梗概,具体的表演对白如何,难以尽知。翻检有关文字,宋人庄绰《鸡肋编》中的一条资料特别值得注意:“崇宁中,方严***禁,凡系籍人子孙,不听仕宦及身至京畿。……晁十二以道,自为优人过阶语云:‘但仆元祐间诗赋登科,***中宏词人等,尚之唤作哥哥,补之唤为弟弟。甚人上书耶?甚人晁咏之。’闻者莫不绝倒。”
任二北先生在《优语集》“语比”中曾写了一段按语:“以道非优人,而袭戏词口吻,以讥***禁,故人语比。此真戏剧史料。缘北宋剧本无传,何谓‘过阶语’?亦向无说明。赖有此番摹仿,方知‘过阶语’乃优戏脚色初登场时,自道身世阶历,俾观众了解剧情之说白,犹之后世戏台上‘自报家门’,其文体则骈俪也。”
王安石元日篇6
一、唐朝渤海国时期应称护国寺
佛教,早在渤海国建国之前就传入地区。公元698年,大祚荣建立了地方民族自治***权――渤海国。唐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大祚荣受唐睿宗册封,从此去号专称渤海,渤海国正式隶属唐王朝管辖。唐开元二十六(公元738年)唐玄宗赦天下州郡各建一所大寺,以祈求国泰民安,渤海皇家寺院――(现称兴隆寺)就建造在这一时期。渤海三世国王大钦茂,动用国家财力,人力,物力来建造这座寺院,就是用以教化民众,维护国家利益,达到国运昌盛,长治久安的目的,此寺院始名不详,应称护国寺就名正言顺了。护国寺――渤海国的皇家寺院是由一重大殿(石佛殿)和殿前的石灯幢(俗称石灯塔)加之东西配殿组成的。
二、辽金时期称石佛寺(也称大佛寺)
辽天显元年(公元926),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大***一举灭掉了渤海国。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后,出于***治目的,于公元928年下令烧毁上京城(大辽东丹国天府城),将该城之民迁往东平(今辽宁省辽阳市)。只有这渤海皇家寺院劫后余生,得以保存下来。在辽国的二百多年里,人们习惯称护国寺谓石佛寺或大佛寺。
公元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阿城南)建立了大金国。公元1125年灭掉了大辽国,占据中国半壁江山。金代女真人对佛教的崇信超过了宋朝和辽代。到了金末,这座远近闻名的寺院,除大石佛和石灯幢完好无损外,庙宇已是坍塌了,也急待有人出资重修。据《宁安县志》记载:“石佛寺在城西南七十里・・・・・・相传金时建・・・・・・按此石佛寺即今之兴隆寺,盛京志载相传金时慈圣太后所建・・・・・・”慈圣太后是金哀帝之生母,到金哀帝时,大金国的江山已摇摇欲坠。慈圣太后大概是因信奉佛教,出自保佑大金江山的目的,回归故里来重修这座寺院。慈圣太后在修复了石佛殿的基础上,又增建了四大天王殿三楹,弥勒佛殿三楹,石佛殿左右十八罗汉殿六楹,东西配殿各五楹,禅堂三楹。重修后称石佛寺,此称谓一直延续到清朝初年。
三、清代称兴隆寺
石佛寺,经历了元,明两代四百余年的风雨剥蚀,虽庙宇已是断壁残垣,部分佛的造像已损坏,但石佛寺中的大石佛依然跏趺在石佛寺的殿堂上,石灯幢还依然屹立在石佛殿前。清初流人张缙彦在他撰写的《宁古塔山水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城以南有石浮屠,高丈六,佛面虽有风雨侵蚀,过之者尚稽首焉。前有石塔,八面玲珑。庄严精巧,尤非塞外所有。”这段珍贵重要的记载,足以说明,清初的石佛寺还在,人们还时常到石佛寺拜佛敬香,但石佛寺已失去大金时期的辉煌。
石佛寺究竟是哪年改称兴隆寺的呢?兴隆寺在清代有几次大的修建?宁安县志对兴隆寺的记载只寥寥数语,不尽其详。笔者在遍查《宁安县志》的基础上,又查阅了清代流人杨越之子杨宾所著《柳边纪略》,吴臣撰《宁古塔纪略》的同时,偶得重修兴隆寺的两块“题记”,就此揭开了兴隆寺的神秘面纱,捋清了兴隆寺的来龙去脉。
清代对兴隆寺的修建共有三次。
第一次修建是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宁安县志》对这次修建是这样记载的:“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有人出资对石佛寺进行了维修”。对这次修建,在杨宾撰写的《柳边纪略》里有详细的记载。《柳边纪略》记载:“已巳年(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六月,宁古塔蓝旗固山大巴黑塔阿妈病且死,梦石观音至其家,遗命长子吴达哈为屋以盖之。吴达哈出资五十金,属西关吉林下观音庙僧净金董其事。净金又募得数十金。冬十二月入窝稽伐木庚午年(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二月初六破土,此余所目击者也。”《柳边纪略》补充了《宁安县志》对兴隆寺第一次修建的记载。
第二次修建是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这次修建,《宁安县志》上就根本没有记载。1982年8月,由于接连几天天降大雨,造成三圣殿(原石佛殿)后坡房盖的部分坍塌。8月25日中午,在维修房盖时,在正脊上意外发现了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修建兴隆寺的题记。此题记写在一块长二米九三,宽六厘米,厚四厘米的木方上,钉在三圣殿正脊的檩子上。此题记上部分是这样记载的:“大清康熙岁次重壬寅年庚午月吉日仝立功德施主满洲人氏赵俊德等”;题记下半部分记载:“盛京锦州府锦县儒一徐二甲人氏壬寅年出家三十七岁住持僧赵传悟”。此题记对修建兴隆寺的记载是比较详细的,不容置疑的,也是最具权威性的。此题记填补了《宁安县志》关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修建兴隆寺记载的空白。
第三次修建是在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2002年5月16日,兴隆寺的三圣殿开始落架大修,在正脊的下面发现一块维修兴隆寺的题记,此题记和1982年发现的题记一样,都是正面朝上钉在正脊上,从下面是不能发现的。此题记上半部分记载的是孙晴拜佛许愿,下半部分记载的是孙晴得病还愿。上半部分记载:“道光二十八年佛殿突被火灾神像堆残弟子孙晴系山东登州府海阳县邢村岩坦四甲民人至佛前处叩酬有意重修其财力不足虽然大工未动心以诚矣后佛光应照屡年加庇力足修理盖造塑化金身”;下半部分记载的是:“咸丰三年弟子孙晴身得病症心间想起在佛前口愿至今并未修造亲到佛前拈香祝赞病退急速重修至五年病愈于三月间修理至七年四月二十八日共竣经理人山西太原府祁县东观镇六甲民人王泉”。在题记的中间写有八个大字:“千年不朽,万古流芳”。这个题记详细记载了孙晴许愿,还愿重修兴隆寺的全过程。孙晴在修复了原有的三圣殿,大雄宝殿,四大天王殿,又新建了关圣殿,马殿(现为送子观音殿),钟鼓二楼。重修后的兴隆寺,在同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马殿(现为送子观音殿),关圣殿,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原石佛殿)五重大殿,在马殿两侧建有钟楼和鼓楼。这一完整的建筑群体,可谓是宁古塔佛教文化的代表。为了记载这流芳千古的不世之功,以昭示后人,在关圣殿前立了高一米九五的一块重修兴隆寺的功德碑,一直保存至今,重修兴隆寺的碑文清晰可见。
兴隆寺是哪年由石佛寺改称兴隆寺的呢?据《宁安县志》记载“……惟殿右悬古匾额一方。上题兴隆寺三字,字体秀健似当年寓贤之手笔,旁款书康熙癸巳仲秋月(康熙五十二年八月,公元一七一三年八月)副都统马齐・……”。这段记载中可以断定,宁古塔副都统马齐仲秋节游历石佛寺,把石佛寺改称兴隆寺,并请寓贤书写寺名“兴隆寺”,悬挂在庙门之上。从此把石佛寺改称谓兴隆寺,其意是取大清国运兴旺发达之意吧!从康熙五十二年起(公元1713年)由石佛寺改称的兴隆寺一直延用至今。
从兴隆寺的沿革看,无论是唐朝渤海国时期的护国寺,还是辽金时期的石佛寺,清代的兴隆寺,她们是一种历史佛教文化的传承,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宁安县志》
[2]张缙彦撰《宁古塔山水记》
王安石元日篇7
被告人王金元,男,55岁,原系中共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区矾石沟煤矿总支书记。
被告人谷晋生,男,49岁,原系山西省太原市煤炭管理局副局长。
被告人王恒茂,男,52岁,原系山西省太原市古交区副区长。
上列各被告人均于1986年5月29日被逮捕。
被告人程国义、王金元、谷晋生、王恒茂因玩忽职守一案,由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检察院向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1986年8月30日进行公开审理。经审理查明:
1984年10月,原山西省地方煤炭工业管理局安排给太原市古交区矾石沟煤矿引进1台美国马克22型薄煤层采煤机组。在同美方洽谈签订合同后,省煤管局于1985年1月和3月,先后组织王金元、程国义、谷晋生、王恒茂等人分别赴美实习和中检。出国人员回国后,省煤管局于同年5月30日、31日召开出国团组汇报和机组开箱验收工作会议,确定程国义、谷晋生、王恒茂为引进机组项目负责人。
1985年11月至1986年1月,从美国引进的机组,分3次先后运抵矾石沟矿后,除两大箱放在坑口外,其余45箱又86件,均堆放在该矿机修车间院内,未加防护,直至1986年2月21日,才用4块帆布盖上。在存放引进机组的院内,无防火标志,无安全防范措施,院内来往人员很多,管理混乱,使机组在长达3个月的时间内,处于无专人保管的状况,从而导致了1986年3月3日因工人康平、翟步高(另案处理)等人在引进机组设备箱上吸烟、打扑克、遗留火种,引燃箱底地面的锯末,造成特大火灾,将机组的大部分设备烧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60多万元,使价值近600万元的机组无法配套使用。
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程国义,身为副矿长、机组验收投产领导组成员、机组项目负责人,直接参加了引进机组的洽谈和赴美实习。机组到矿前,***总支开会明确程重点抓机组工作,并听取了省商检局讲解关于机组验收场地不准吸烟等注意事项。机组到矿后,矿机电科科长张士武,给程递交了“建议矿领导研究对已到矿机组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的书面建议。这些都未引起程国义的重视,亦未采取安全防范措施。被告人王金元,身为矿***总支书记,当时主持全矿工作,并确定为引进机组验收投产领导组副组长,曾参加赴美实习。当引进机组到矿后,即不召开会议研究安全防范措施,也不对职工进行安全防范教育。被告人谷晋生,身为太原市煤管局分管生产技术的副局长,亲自参加了对引进机组的洽谈工作,并以中检组组长身份带队赴美中检。回国后,谷被确定为引进组项目负责人,但谷对机组存放的安全防范工作,不督促,不检查,1986年2月矿上研究机组验收工作时,也未到现场察看。被告人王恒茂,身为区***府主管工业的副区长,曾参加赴美中检。回国后,王被确定为引进机组项目负责人。但是,从机组到矿直至被烧,王没有提过任何具体安全防范要求,更没有到现场检查。被告人程国义、王金元、谷晋生、王恒茂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对用巨资引进的采煤机组的存放、保管、安全防范工作,采取极不负责的态度,以致酿成机组大部分设备被烧毁的特大火灾事故,致使公共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其行为均已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规定的玩忽职守罪。
1986年9月1日,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以玩忽职守罪,判处被告人程国义有期徒刑四年,王金元有期徒刑二年,谷晋生和王恒茂各有期徒刑一年。
王安石元日篇8
事件1:
共同渡过・ 中国当代艺术界赈灾义拍主办者: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东方视觉网
时间:2008 年5 月27 日
成果:共计筹得善款5106 万元
义拍艺术家(以拍卖***录为序):
琴嘎、隋建国、展望、李晖、谢南星、尹齐、陈文波、李颂华、夏静、杨劲松、白宜洛、梁、孙原、彭禹、石玩玩、曹原铭、辛云鹏、***、吴玉仁、华***、赵晨、葛非、林缜、陈曦、郑国谷、金江波、曹小冬、凌健、孟禄丁、刘商英、董文胜、徐坦、邱志杰、曾浩、曾力、王迪、徐一晖、刑丹文、喻红、颜磊、刘骐鸣、沈少民、何迟、翁培竣(翁奋)、石煜、包忠、史金淞、韩磊、秦琦、何云昌、邱黯雄、子琪、段雪敬、王庆松、曲丰国、徐冰、吴高钟、任广明、倪***、王音、萧昱、赵勤、向利庆、徐震、何岸、陆春生、陈文令、施勇、赵能智、刘小东、章清、靳勒、石青、朱昱、胡柳、王光乐、金锋、高峰杨勇、高氏兄弟、于凡、盛剑锋、卫秉强、何成瑶、王兴伟、吴翦、蔡国强、朱伟、王轶琼、徐若涛、朱冥、荣荣、映里、杨福东、杨振中、王友身、马文、马刚、刘铮、胡介鸣、史晶、乌尔善、缪晓春、李松松、王蓬、黄永、王度、左小祖咒、彭凯琳、彭弘智、李象群、刘建华、苍鑫、普杰、周啸虎、沈敬东、洪磊、季胜利、江大海、佟大壮、成勇、华庆、姜吉安、刘震、刘忠华、倪靖宸、沙子、王***、吴建***、杨勋、易连、张一、周少波、舒阳、赵葆康、顾小平、邓箭今、孙建春、冯梦波、徐洪波、李广锌、王钟、周洋明、谢其、王京娃、UNMASK 艺术小组、金钕、阚萱、夏静、夏建国、洪丹、方振宁、王玉平、申玲、余极、白东亮、冯硕、唐茂宏、喻高、张玮、中国写实画派集体、谭平、刘焕章、李帆、张桂林、苏新平、李晓林、唐承华、武将、张烨、周吉荣、王华祥、祝彦春、武宏、刘丽萍、潘公凯、张世彦、王同仁、王颖生、刘金贵、林彬、李洋、王晓辉、张立辰、袁运生、曹力、陈文骥、唐峰、孙景波、程亚男。
事件2:
情系灾区,倾情奉献・ 中国当代艺术家为地震灾区捐献作品义拍
主办者: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时间:2008 年5 月29 日
成果:筹得善款8358.9 万元
义拍艺术家(以拍卖***录为序):
钟飚、庞茂琨、周春芽、刘炜、唐志钢、俸正杰、毛旭辉、张晓刚、徐累、岳敏君、展望、王广义、丁乙、王怀庆、叶永青、曾梵志、刘溢、吕建***、李路明、凌键、罗中立、方力钧、尹朝阳、郭晋、季大纯、许仲敏、刘野、祁志龙、谷文达、向庆华、陈安健、闫平、王克举、张小涛、巍光庆、吉磊、赵刚、洪磊、萧瑟、宋永平、潘德海、卢昊、李晖、何多苓、毛焰、李山、郭伟、赵能智、曾浩、郑德龙、忻海洲、杨千、陈家刚、任思鸿、黄钢、王劲松、陈可、刘虹、周金华、张林海、李付元、贾蔼力、李卓、武明中、刘大鸿、艾敬、贾又福、杨少斌、石良、曹静萍、沈晓彤、俸正泉、***洪涛、毛同强、杨昕、舒群、冷宏、关伟、罗清、杨茂源、李青、徐弘、罗杰、何工、康剑飞、王迈、李大方、李华生、赵贵德、朱丽丽、Judas Arrieta、吴山专。
事件3:
为了孩子・ 中国艺术品经营行业及艺术家联合赈灾义捐义拍
主办者:文化部、民***部中国社会工作协会
承办者: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时间:2008 年5 月30 日
成果:筹得善款982 万
义拍艺术家(以拍卖***录为序):
高孝午、张建华、张广***、阿秀、王德仁、钟鸣、昃伟、周昌新、克、曹心源、陈大朴、姜宝林、李荣海、李燕、罗杨、梅墨生、孙震生、汤文余、唐永力、王家新、王敬之、翁乃强、萧平、赵俊生、赵忠祥
事件4:
为了汶川重建家园赈灾义拍
发起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者: 中国美术出版社、荣宝斋
协办者:中华慈善总会、荣宝拍卖有限公司、燕泰美术制版印刷公司、荣
宝斋杂志
时间:2008 年5 月22 日(第一场)、2008 年6 月15 日(第二场)
成果:筹得善款374.6 万(第一场)、650.65 万(第二场)
义拍艺术家(以拍卖***录为序):
黄苗子、许麟庐、阿老、黄永玉、李铎、沈鹏、金默如、范曾、朱修立、王成喜、杜滋龄、康成元、张广、郜宗远、秦剑铭、王迎春、杨力舟、李延声、刘永明、许全群、熊伯齐、张登堂、赵准旺、程大利、龙瑞、王鸿勋、赵秀焕、冯远、王铁全、吴欢、马海方、史国良、宿悦、唐辉。(第一场)
徐邦达、顾荣木、宗其香、萧朗、张仃、阿老、刘继瑛、孙树梅、欧阳中石、黄永厚、孙日晓、米景扬、袁行霈、金鸿钧、季学今、程熙、徐希、宋雨佳、郭怡、张志强、朱理存、方工、叶毓中、薛永年、杜滋龄、张广、萧平、郜宗远、秦剑铭、李燕、刘永明、刘春华、崔如琢、王、熊伯齐、尼玛泽仁、宋、刘大为、龚文桢、徐湛、程大利、王鸿勋、程振国、刘正成、杨永琚、陆保、杨永安、幺喜龙、薛林兴、孙志均、王铁全、吴新德、王金凯、李砚强、史国良、王兴家、淳一、张铁林、孙更俊、刘尚勇、宿悦、冷***、张和平、石建国、唐辉、杨佴、刘彦水、王家新、张公者、许英来、杨中良、白雪石、冯远、贾浩义、梁岩、梁占岩、南海岩、孙其峰、王梦湖、王明明、杨延文、唐勇力、王镛、徐希、张仁芝、赵准旺、吴冠中、冯其庸、刘小燕、李明久、张仁芝、李铎、董寿平、齐白石、赵朴初、王明明、李行简、杨明义、圆湛、林墉、方楚雄、丛文俊、何应辉、刘正成、谢云、朱新建、范扬、贺成、萧和、白伯骅、溥心畲、刘春华、杨善深、李燕、萨本介。(第二场)
事件5:
大爱同行,重建家园・ 四川书画界捐赠作品无底价义拍
主办者: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诗书画院、四川省老年书画研究会
承办者:成都诗婢家拍卖有限责任公司
时间:2008 年6 月28 日
成果:筹得善款86.42 万
义拍艺术家(以拍卖***录为序):
戴卫、秦天柱、张士莹、罗其鑫、彭林、何应辉、余勋坦、唐勇力、秦岭云、袁生中、孙日晓、艾石之、郭汝愚、吴绪经、张聿光、蓝清树、周家兰、黄力、戴卫、杨彦、张剑、漆永成、苏国超、马识途、亦群、沈胜双、曹小钦、屠古虹、许麟庐、周明安、许麟庐、吴家富、彭先诚、赵中云、屠古虹、王申勇、岑学恭、张大千等。
事件6:
集善嘉年华・ 北京2008 大型公益晚宴艺术品义拍
时间:2008 年11 月28 日
成果:拍得善款近千万元
义拍艺术家:黄钢、隋建国、曾梵志、叶永青、唐志冈、潘德海、卢昊、屠宏涛
事件7:
重建――70 后艺术家将为地震灾区重建一所希望小学
时间:2008 年5 月28 日
成果:筹得善款125 万
捐赠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飞、陈可、仇晓飞、饭田子、黄宇兴、李继开、梁远苇、刘师尧、卢曦、邱炯炯、邱昕、徐毛毛、张晖、张广先、雷霖/ 郑维、高、宋琨、欧阳春、韦嘉、烟囱、王光乐、李超雄、谢墨凛、金钕、李南南、王婷、王一凡、文川、温凌
范曾:
捐献1000 万元
事件回放:2008 年5 月18 日晚,在《爱的奉献》抗震救灾募捐活动直播晚会上,著名书画家范曾一次性捐款1000 万元支援灾区。
周春芽:
义拍、捐艺术助残基金
事件回放:汶川大地震后,川籍艺术家周春芽与批评家吕澎、北京保利拍卖公司共同发起“情系灾区,倾情奉献・ 中国当代艺术家为地震灾区捐献作品义拍”,筹得超过8000 万的善款。
王安石元日篇9
我们把本是零散的、易混淆的文学常识串连、组合、加工,编成了较有情趣的韵文,力求抑扬顿挫、有节奏感、悦耳铿锵,还留意了诗文内容与地域情境、节令、思想内容及对比等,尽管有些牵强,却提纲挈领,记忆事半功倍。只要读熟就能自然引出,真正寓教学于轻松愉快之中,成效显著。现将编写的长春版几个年级小学文学常识韵文分册呈现,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二年级上册杜甫《绝句》写“黄鹂”,江畔寻花“花满蹊”。居易“弄石”《遗爱寺》,“爆竹声中”安石吟《元日》。“草长”《村居》清高鼎,《丑小鸭》丹麦安徒生。芬奇画蛋,功到自然成。
二年级下册 神话开天地,精卫填海、后羿能射日。《忆江南》唐代白居易,杜甫《春夜喜雨》因“好雨”。王维“红豆生”《相思》,《观书有感》宋朱熹。范成大《……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去,范仲淹《江上渔者》“风波里”。张乐平《雨后(画)春笋》,《西游记》作者吴承恩,《一年以后》卜劳恩。
三年级上册 汉乐府诗有《江南》,《白梅》“冰雪林中”元王冕。《江雪》唐代柳宗元,《鹿柴》王维对“空山”。“寻隐者”贾岛“松下问”小童,晚唐杜牧吟《清明》。“谁道群生”在说《鸟》,白居易《池上》“小娃撑小艇”。《秋词》“自古”,刘禹锡“九曲”《浪淘沙》,《小儿垂钓》“稚子”遥见胡令能。《闲居初夏……》宋代杨万里,《画眉鸟》欧阳“随意移”。“大雪”写《青松》,“乡村花园”见萧红。
三年级下册 《蜂》唐罗隐“不论(那)平地”,贺知章《咏柳》比“碧玉”。韩愈“天街”正《早春》,《江南春》杜牧想“千里”。《春日》“寻芳”宋朱熹,王令“三月”《送春》去。“泉眼无声”《小池》映照杨万里,翁卷《乡村四月》绿。“茅檐低小”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汪曾祺与《荷花》,《花儿学校》泰戈尔也写花。
四年级上册 “远上”《 凉州……》王之涣,“登鹳雀”“白日依山”。“向晚”商隐《乐游原》,昌龄《出塞》“汉时关”。卢纶“月黑”《塞下曲》,《凉州……》“葡萄美酒”催王翰。李贺《马诗》行大漠,《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看吹雁。李白《早发白帝……》,“朝辞白帝彩云间”。韦应物《调笑令·胡马》,罗贯中赞马“奔腾千里”下九天。《捞铁牛》宋朝之怀丙,美国马克吐温坐“小艇”。《哈尔威船长》法国雨果记,英笛福《荒岛日记》选自《鲁宾逊漂流记》。
四年级下册 陈子昂“不见古人”《登幽州……》,贺知章《回乡偶书》曾《咏柳》。李送故人《黄鹤楼……》,《望天门……》中断水东流。《宿建德……》浩然“移舟泊烟渚”,《送元二……》“渭城”王维“独在异乡”《九月九……》。“寒雨”昌龄《芙蓉楼……》,“青山”杜牧《寄扬州……》。刘禹锡“湖光秋月”《望洞庭》,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北朝民歌“敕勒川”,《……秋思》“枯藤”马致远。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小说乃长篇。戌林“渡河”,《命若琴师》史铁生,《梅雨潭》《背影》朱自清。陈然狱中写“自白”,《囚歌》“为人进出”是叶挺。
五年级上册 汉乐府诗《长歌行》,昌龄“青海”从***行。《荔枝***序》白居易,《春望》“国破”杜甫称诗圣。苏轼《……湖上……》“水光(方)潋滟” ,《六月……望湖……》“黑云……未遮山”。明代文嘉《明日歌》,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万里河东”陆游《秋夜将……有感》,《月光启蒙》孙友田。振铎《燕子》正翩翩,《野草》顽强原夏衍。臧克家写了《有的人》,《林海》老舍望《草原》。矛盾在《黄昏》,《窃读记》海音。《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匆匆》而去朱自清。《朝三暮四》出庄子,《聊斋志异》蒲松龄。
五年级下册 板桥“三绝”诗书画,删繁就简……领异标新二月花。王勃送友“城阙”下,高适“千里”《别董大》。《望庐山……》“日(出)照香炉”,《峨眉山月……》映“平芜”。王维渭城《送元二……》,居易《大林……桃花》始盛开。韦应物《滁州……》叹“独怜”。安石《泊船……》“一水间”,《浣溪沙》晏殊“一曲”不简单。苏轼“竹外”《惠崇春江(写)晚景》,《题西林壁》横看成了岭。苏舜钦《淮中……》春阴看草青,《游园不值》叶绍翁。法国顾拜旦《体育颂》,丰子恺写了《黄山松》。《天上街市》郭沫若,《快乐王子》英国王尔德。《史记》有《田忌赛马》《西门豹》,《一只贝》自贾平凹。《鸟的天堂》与巴金,冰心和鸟最相亲。
六年级上册 西汉《苏武(曾)牧羊》,杜甫《蜀相》写“丞相”。《从***行》王昌龄到“烽火城”,《送李判官……》“万里辞家”刘长卿。《悯农》“春种”是李绅,《逢入京使》“故园东望”乃岑参。《贾岛推敲》逢韩愈,安石“到、过、入、满”改成“绿”,《书江西……》“郁孤台下”辛弃疾。陆游《示儿》《诉衷情》,文天祥“辛苦遭逢”《过零丁……》。《西游……》吴承恩,《三国……》罗贯中。《水浒……》施耐庵,雪芹《红楼梦》。清朝郑燮《竹石》说“咬定”,“望门投止”《狱中题诗》谭嗣同。《自题小像》是鲁迅,《卖火柴……》丹麦安徒生。《凡卡》俄国契诃夫,现代冰心《忆读书》。
六年级下册 《观沧海》曹操正“东临”,《龟虽寿》里示壮心。杜甫《望岳》吟“岱宗”,“解落三秋”李峤《风》。王维《使至塞上》走“单车”,志和“西塞山前”有《渔歌……》。居易《赋得古原草……》,《书湖阴……》安石“茅檐(自)长扫”。《夏日绝句》李清照,《少年中国……》梁启超。现代鲁迅写《风筝》,《井冈山》《到韶山》***感“别梦”。《我的老师》教魏巍,追寻延安祁念曾。《落花生》是许地山,《井冈翠竹》与袁鹰。
王安石元日篇10
1969年6月王少群出生在湖北郧西县涧池乡孤山村。父母养育了五个孩子,王少群排行老三。1970年的一天,父母出门干活前,将他放在邻居家里。由于邻居家来了几个小孩玩时打翻了火盆,王少群的双腿被烧得血肉模糊。这一年,他还不满两岁。
因为家里没钱看不起大夫,王少群的双腿开始溃烂。最后,两条烂腿从膝盖以下断裂。没有了双腿,王少群只能在地上爬。十几岁后,爷爷做了一副拐杖,让他练习直起身体用膝盖走路。因为残疾,王少群没上过一天学。1984年,他哥哥觉得应该让弟弟学一门手艺,就送王少群学修钟表。学了几个月回来摆摊,可生意惨淡。到了1991年,王少群已经二十多岁了,他决定随老乡去煤窑打工。他拿着父亲借的50元路费,于1996年5月,挤上了开往山西的列车。
王少群在太原一座煤矿干了几个月,煤矿就倒闭了,他只拿到300元钱。这是他有生以来见到的最大一笔钱。一个月后他又到另一家煤矿打工,第一个月,拿到500元工资,他都寄给了家里。
王少群干了几个月煤矿又关闭了。于是,他想自己承包煤矿。哥哥为了支持他,去银行贷款3800元。
拿着这些钱王少群去山西承包了一个煤矿。因为钱不够,哥哥又到银行贷了1.5万元。可几个月后,王少群不仅没挣到钱,反而亏了6000元。第一次承包煤矿以失败告终,但王少群不甘心,又承包了一个煤矿。这一次他虽然没亏,但一个月后煤矿停工了。王少群死活不愿意就此回家,他又第三次承包煤矿。给矿里交了1万元押金,但由于矿方原因,煤矿无法开工,这时已是1997年11月。为了要回押金,王少群多次找到那家煤矿,但被拒之门外。同年12月,王少群已身无分文。他多次想到自杀,但想到哥哥为他借了那么多贷款,他打消了死的念头。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王少群一直在山西追讨押金。为了继续生活,1999年12月,他茫然坐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美国三姐妹倾力相帮
到了北京,王少群就在大街上流浪,饿了,到垃圾桶里捡吃的;渴了,对着路边水龙头就喝。圣诞节的晚上。王少群低着头,悄无声息地独自坐在街边。此时的他已奄奄一息,这引起一位过路女孩的注意。她是美国人,在北京留学,中文名字叫明露。明露走上前对王少群说:“喂,朋友,你怎么坐在这里?”王少群简单讲了自己的经历,明露听了非常吃惊,说道:“我想请你吃饭,可以吗?”王少群觉得不可思议,黯然回答:“我没有资格和你一起吃饭。”明露正色反驳:“你不要这么说,我没有小看你!”
随后,明露把王少群带到一家麦当劳店,给他点了一大桌洋快餐。王少群激动得把肚子里的苦水全部倒了出来。明露边听边流泪,她对王少群说“朋友,你不要害怕,慢慢来,上帝不会让任何一个人饿死的!”
吃完饭,明露把王少群带到她在北京的住处。此时,她的女同学洛丽和石爱美都在等候。洛丽和石爱美也是美国人,都在北京留学。进门时,王少群低头看到自己外衣上污垢厚得如同锅盔,心里很惭愧,就悄悄把外衣脱了放在门口。三个美国女孩丝毫没有嫌弃王少群的意思,她们给王少群准备了一套新衣服,然后让王少群进卫生间洗澡。王少群洗完澡出来,换上她们买的新衣服,如同换了一个人。明露笑着对王少群说:“哇,这么漂亮!”
接下来,三位美国女孩决定尽力帮助王少群。她们安慰王少群“不要多想,困难只是暂时的,别急,慢慢来。”得知王少群没有读过书,她们请北京大学的一位老师义务教他认字。女孩们还给他提供食宿,让他安心学习。明露她们都在读书没有收入,长期帮助王少群他很内疚,几次要离开。明露她们拦住他:“没事的,你不要管。我们有办法,我们帮你帮到底。”后来,明露她们动员了一个在美国定居的台湾人。这个台湾人也非常同情王少群,每月给王少群寄500元生活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过了一段时间,明露三姐妹觉得应该协助王少群找到谋生的技能。她们就给王少群筹了几千元钱,还帮他在一家集贸市场租了一个摊位,让王少群学着做小生意。王少群虽然没有挣到很多钱,但生活没有问题了。
就这样,王少群在北京边学习边做小生意。日历翻到了2003年时,他已经三年多没回家了。3月8日,他决定回家看看。明露三姐妹也非常支持他的想法,关切地问王少群何时返回,王少群没有明确回答。其实,他已经产生了离开明露三姐妹的想法。他觉得,她们毕竟是学生,自己不能这样一直麻烦她们。走的那天,明露三姐妹又给王少群凑了一笔钱。
成家立业难报恩
王少群在家住了几天就来到了十堰,他用明露三姐妹给他的那笔钱在十堰青少年宫附近开了一家小店。每天,他守在只有几平方米的店里,进货卖货全靠他一个人。王少群自强不息的身影引起了一个女孩的注意。她叫小芳(化名),房县人,在附近一家商店打工。王少群仰慕小芳心肠好,人贤惠;小芳佩服王少群勤劳能干。没多久,两人相恋了。
2003年11月,王少群和小芳决定举行婚礼。王少群把这一消息打电话告诉了北京的明露。明露三人听了非常兴奋,让他带小芳去北京,由她们操办婚礼。盛l隋难却,王少群同意了。2003年11月23日,明露三姐妹在北京基督教会宽街堂为王少群和小芳举行了隆重婚礼。这一天,明露三姐妹在北京的朋友都赶到了教堂,为王少群夫妇祝福。结婚仪式后,三姐妹又带着新婚夫妇游览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夫妻俩在北京的所有费用全部由三姐妹负担,这让新婚夫妇激动不已,小芳夸丈夫交了世界上心灵最美的朋友。
2004年7月,王少群的儿子呱呱坠地。消息传到北京,三姐妹异常开心。因为明露和洛丽有事就委托石爱美来十堰看望王少群一家。送走石爱美王少群夫妇回到住处,却发现枕头下面有个纸包,里面竟是4000元钱!毫无疑问,钱是石爱美留下的,她们的行动让王少群和妻子流泪不止多好的美国女孩啊。后来,小芳用这笔钱买了一辆残疾人专用车。有了代步工具,王少群出门再也不必挤车了。
结婚后,小芳一直想给丈夫安装假肢。可小店的生意不好,儿子出生后,家里的负担更重了,安装假肢更是遥不可及了。明露三姐妹知道后始终放在心上。2004年5月,三姐妹从北京打来电话,说筹到了钱,让王少群去北京安装假肢。王少群和小芳到了北京,三姐妹把王少群送进积水潭医院。王少群在医院住了四十多天,加上安装假肢的费用,夫妻俩前后花了一万多元,又是全部由美国三姐妹负担。即使这样三姐妹还不放心。当王少群俩口子离开北京时,三姐妹拉着小芳的手说道:“你要好好对他,我们会尽力帮你的!”
2006年元旦,王少群关掉了小商店,在源园公园摆了一个冷饮摊。除了卖冷饮外,他还支超了几个象棋桌。目前,虽然过得不富足,但一家人的衣食已经无忧。为了不再麻烦三姐妹,去年王少群换了电话。不过每当节假日来临,他就会用公用电话向三姐妹表达问候。但三姐妹还是打听到了他的联系方式,经常打电话询问他需要什么帮助。2008年,三位美国女孩相继离开了中国,但每逢节假日,他们之间都会打电话,互相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