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教案第1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探究活动
【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
【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机械教案第2篇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说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定义
2.解释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二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二、进行新课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师: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生: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师: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小组回答。
师: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三、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动动脑
师: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生:讨论回答。
五、布置作业
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板书设计】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机械教案第3篇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二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二、进行新课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师: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生: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师: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小组回答。
师: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三、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动动脑
师: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生:讨论回答。
五、布置作业
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板书设计】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机械教案第4篇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二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二、进行新课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师: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生: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师: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小组回答。
师: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三、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动动脑
师: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生:讨论回答。
五、布置作业
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板书设计】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机械教案第5篇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让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是科学教学的显著特点。
在以前的教学中,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难度大,实践很仓促;距离关系已经了解,测量的意义不大;功的关系问题变成了力的关系问题,不利于对机械效率的理解;而斜面的机械效率仅作为选学内容。
新的课程将斜面的机械效率作为一个探究教学的典型。斜面机械效率的测量不像滑轮组那样难度过大,这就为更多的同学提供了操作实践的机会。同时,有利于学生对机械效率普遍意义上的认识,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要充分抓住以上特点,特别重视操作前的设计准备过程、操作测量过程
和对数据的分析论证过程,充分体现动手和探究。同时,要营造自主、合作的探究氛围,体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习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提高操作技能,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斜面机械效率的实验探究,学习拟订实验方案(包括实验表格的设计、测量和操作要求等),学习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数据的测量记录与分析论证中,培养学生合作、严谨的科学作风。
三、重点与难点
学生设计测量斜面机械效率的的方案以及测量过程是重点,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论证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实验器材
实验小车、光滑木板、弹簧秤、米尺、木块、毛巾、玻璃板等。
五、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例中提出问题
(先放一段录像,画面上有一些工人师傅边喊着口号边把一些沉重的货物沿着斜木板推上卡车。)
师:其中的木板有什么作用?
生:有了木板可以省力。
(老师说明木板作为斜面使用,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有广泛的应用。)
师:请学生思考一下:对木板有什么要求或者木板应该怎样放才能更省力?
生:只要使木板变得光滑一点;使木板长一点,倾斜角度小一些。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那么利用斜面把同样的物体搬上同一高度,这些做法在做功方面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或者说机械效率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大家讨论交流。
(二)猜想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学生讨论交流)
生:木板光滑,摩擦力小,可以少做额外功;木板长一点要做更多的功;倾角小一点可以少做功;木板光滑可以提高机械效率;木板倾角小一点可能提高机械效率,也可能降低机械效率或机械效率不变。
(三)设计机械效率的测量方法和要求
师: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请每个实验小组的组长和你们的组员商量一下怎样测定斜面的机械效率。
讨论后,每小组组长交流汇报各自的商量结果,总结测量斜面极限效率的方法:
(1)有用功的测量与计算……用米尺测出高度h,用弹簧秤测出小车重G量,然后根据W有用=Gh求有用功。
(2)总功的测量与计算……用米尺量出小车走过的路程s,读出弹簧秤的读数F,根据W总=Fs求总功。
师:根据实验的目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还要关注什么?测量过程中,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师生讨论,认识实验中要关注斜面的光滑程度、斜面的倾角,以及沿斜面匀速拉动物体、使弹簧秤读数稳定等。
师:刚才老师和每个小组一起讨论了各自的实验方案,以及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接下来请每一组设计好实验记录的表格。
教师对实验的设计安排:
全班共分成8组,每一组约6人,只做1-2次实验测量。
小车的重量有三种,斜面的表面种类有三种,每组的小车重量和斜面表面种类是固定的。
学生进行实验,实验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几组学生按几种不同倾角进行实验,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
……
(四)分析与交流
师:刚才大家都已经完成了各自的实验操作,接下来就请各个小组汇总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交流。
各组学生将数据填入事先准备好的表格中,并进行讨论,寻找规律。
学生一般能总结出以下结论:
(1)光滑程度相同时,木板的倾斜角度越小,机械效率越小。
(2)木板的倾斜角度相同时,木板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交流个别组的实验数据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例如弹簧秤的校零问题,小车的轮子是否灵活,拉力的方向是否沿着斜面等等。
进一步分析和猜想,是否有其他新的发现,例如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小车重力的关系等等。
(五)总结与作业
学生总结本次实验探究中的收获,以及哪些地方要进一步加强学习研究。
布置学生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
点评:这一节课围绕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测量,来加深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锻炼操作技能,同时提高方案设计和分析论证等实验探究能力,能起到实验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
突出实验测量方法的设计。分组操作过程让学生集中精力操作1-2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如果学生的基础不好,还可以先进行斜面机械效率的计算,为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机械教案第6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会正确推导物体在光滑曲面上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
【教学方法】
演绎推导法、分析归纳法、交流讨论法。
【教具】
细线、小球、带标尺的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我们已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这些不同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1.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实验:如***所示,用细线、小球、带有标尺的铁架台等做实验。
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的
点,然后放开,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我们看到,小球可以摆到跟
点等高的
点,如***甲。
如果用尺子在某一点挡住细线,小球虽然不能摆到
点,但摆到另一侧时,也能达到跟
点相同的高度,如***乙。
问题:这个小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拉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重力对小球能做功。
实验结论: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在摆动过程中,小球总能回到原来的高度。可见,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总和,即机械能应该保持不变。
教师: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到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和是否真的保持不变?下面我们就来定量讨论这个问题。
2.机械能守恒定律
物体沿光滑曲面滑下,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用我们学过的动能定理以及重力的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
处的机械能和
处的机械能相等。
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推导出机械能守恒定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获得过程。
学生:***推导。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
推导的结果为:,
即
。
可见:在只有重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同样可以证明:在只有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
结论: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3.例题与练习
例题: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就成为一个摆,如***,摆长为
,最大摆角为
,小球运动到最低位置时的速度是多大?
学生: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解自己的解答,并相互讨论;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要点、步骤,体会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优越性。
总结:
1.机械能守恒定律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2.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必须明确初末状态机械能,要分析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练习一:如***所示,下列四个选项的***中,木块均在固定的斜面上运动,其中***A、B、C中的斜面是光滑的,***D中的斜面是粗糙的,***A、B中的
为木块所受的外力,方向如***中箭头所示,***A、B、D中的木块向下运动,***C中的木块向上运动。在这四个***所示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是()
解析: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的作用,或者还受其它力作用,但其它力不做功,那么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守恒。依照此条件分析,ABD三项均错。答案:C。
练:长为L的均匀链条,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且使其长度的1/4垂在桌边,如***所示,松手后链条从静止开始沿桌边下滑,则链条滑至刚刚离开桌边时的速度大小为多大?
解析:链条下滑时,因桌面光滑,没有摩擦力做功。整根链条总的机械能守恒,可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设整根链条质量为
,则单位长度质量(质量线密度)为
,设桌面重力势能为零,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解得
4.课下作业:完成25“问题与练习”中4.5题。
5.教学体会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一个特例,要使学生对定律的得出、含义、适用条件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是能够用该定律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
本节知识点包括: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
机械教案第7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
【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