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诗歌10篇

理想的诗歌篇1

2013年3月7日在中央***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而古代诗歌正是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古代诗歌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通过学习和鉴赏古代诗歌,可以熏陶学生的志趣、品格和情操,促进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这两条基本的文艺理论都是对诗歌的本质的认识,诗歌的创作必然来源于作者本身的情感,并且作者试***在诗歌创作中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只有正确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才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其包含的社会意义,切实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很多语文教师面对着一首首文质兼美的古代诗歌,往往采取简单化地处理,逐字逐句翻译古代诗歌,过分注重关于古代诗歌内容的理解,忽视了古代诗歌所包含的深刻感情,将一堂诗歌鉴赏课上成了文言翻译课。学生在下面只知道埋头苦记,不知道反复吟诵,仔细体味,如此很难理解古代诗歌深刻的人文性。

而在事实上,由于古代诗歌所处的年代久远,背景各异,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充满了复杂性。同时古代诗歌独特的韵律、表达也对学生造成了极大地干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鉴赏诗歌时,必须全盘考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当地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思想美。

而在高三进行诗歌鉴赏复习时,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中两年学习的积淀,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关于诗歌赏析的基本知识。然而考试面对具体的诗歌试题时,学生只能够借助脑中的知识储备,笼统粗略地完成答案。这些答案个个似是而非,不够具体准确,因此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考题的平均得分总是较低。

情感是一首诗歌的`魂,在近十年的江苏高考中,理解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已经成为必考题。教师在进行高三复习时,必须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快速把握古代诗歌情感,进而准确地鉴赏诗歌。

理解古代诗歌的感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诗歌题目、作者、注释,初步揣测诗歌感情。诗歌题目、作者、注释可以带给我们很多信息,古代诗歌的题材总有很多相似的感情,山水田园诗大多描绘清新自然的优美景物,借以表达对宁静闲适、归隐生活的向往,有的诗歌还会隐藏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一丝惆怅;边塞诗的情感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关系,国力强盛时,边塞诗大多在描写奇美的边塞风光,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随着国力的衰退,边塞诗情感也逐渐变得凄苦,风格大多变为描写塞外***旅生活的艰难,战争的残酷,对统治者开边的不满以及自身浓浓的思乡之情。怀古咏史诗大多借古伤今,凭吊国运、哀叹兴衰或者感伤自身;羁旅诗大多描写旅途之景,抒发羁旅的孤寂,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个体怀才不遇的悲伤。通过这些信息的把握,学生调动脑中的知识储备,可以初步判断诗歌的题材。

在初步揣测出古代诗歌的思乡感情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情感词语,准确把握诗歌感情。中国古代诗歌内容凝练,讲究一字千金。比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中的“寒”字;“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中的“悲”和“冷”字。学生抓住这些关键的字眼,也就有了具体把握情感的抓手,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判断理解古代诗歌的情感。

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之后,教师可以指引学生紧扣诗歌中的意象、典故,深入理解诗歌感情。意象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往往选取大自然中的物象来寄托自己的情思。比如“梅兰竹菊”是在象征高洁的人格;“鸿雁”、“明月”总是引起作者的思乡之苦;“折柳”、“南浦”总是传递诗人离别的忧伤,“松风”、“竹影”经常表达诗人的隐逸情怀;“凄雨”、“孤灯”和诗人的羁旅之苦紧密相连。古代诗歌多用典故,学生通过日常的积累,熟知一些常见典故的固定情感,可以准确理解诗歌感情。比如“楼兰”、“投笔”反映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东篱”、“采薇”传递了诗人的归隐之心;“碧血”、“丹心”表达了为国捐躯的忠贞。把握这些意象和典故,学生就可以准确地理解赏析诗中具体的句子。

理想的诗歌篇2

【关键词】诗歌教学 心理感觉 词语 判断 猜测 议论 情感

【中***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125-02

在高考语文复习中,诗歌鉴赏专题是考生普遍觉得不易掌握的一项专题内容,也不容易拿到高分。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诗歌语言本身的凝练、含蓄、跳跃性的特点会给学生带来阅读理解上的障碍;二是诗歌鉴赏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包括对时代背景、诗人经历、意象等文学文化常识的把握,内容博大精深;三是对诗歌创作艺术手法的掌握;四是准确把握诗人在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情感。应该说,能够准确揣摩诗人的思想情感,唤起自身情感共鸣,获得阅读上的享受是鉴赏诗歌的最终目的,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以掌握前三项内容为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些小的方法也能帮助学生做到较快地掌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个方法就是通过抓住诗歌中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词语来揣摩诗歌的思想感情。这些词语中有一些是显而易见的“诗眼”,而有一些是表示判断、猜测、议论、反问的词语。抓住这些词语并结合诗歌意象、意境仔细揣摩,就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下面分类举例分析。

一、抓住诗中显而易见的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词语

这些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词语是显而易见的“诗眼”,如喜、怒、哀、愁、乐、寒、酸、痛、伤、羡、空、自等。这些词语直接呈现在诗歌文本中,可以说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III卷的诗歌唐代诗人曹翰的《内宴奉诏作》:“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尾句的“羞”也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为不能再战沙场立下战功而羞愧的深沉浓烈的报国情怀。

例如,2008年高考全国1卷的宋诗鉴赏题潘大临的《江间作四首(其三)》:“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揣摩诗人的情感可抓住尾联的“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的“羡”字,从而明确诗人是羡慕并向往渔人在斜风细雨中乘着小舟悠然自得的生活。抓住表现诗人心理感觉的“羡”字,题目的第二问“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也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赏析刘长卿的《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中的“自”是“独自”、“孤独”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怀,流水无情独自流,哪管人肝肠寸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送客的悲凉之感及与同为谪臣的友人惺惺相惜之情。

贾岛的《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颔联“落日恐行人”的“恐”字和尾句的“烟火渐相亲”的“亲”字表现了诗人由独自一人经过萧疏荒凉的旷野的恐惧到终于隐隐约约地看到山村人家宅院边常种的桑树柘树和茅舍上升起的袅袅轻烟,内心不禁感到无比的温暖与亲切,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变化过程。

二、抓住诗中表示判断的词语

某些诗歌中有一些表示判断的词语也能表明诗人的情感倾向及志向,这也是在鉴赏时需要关注的。这些表达是或否的判断词一般能较为强烈地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怀、决心或志向。如“免”、未肯”、“不管”等。

例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II卷的诗歌唐代诗人韩的《残春旅舍》:“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尾句的“免”直接表达了诗人要好好地保存这顶珍贵的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的爱国之心。

例如,宋代诗人杨朴的咏物诗《莎衣》:“软绿柔蓝着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尾句的“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未肯”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愿意用功名利禄来换取蓑衣象征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情感倾向非常明显。

又如,赏析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三江小渡》:“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本诗的诗眼是“交情”,尾句还有一个表判断的词语“不管”,意在强调无论世上有怎样的风波,诗人与朋友的友情就像这个山溪渡口一样是坚定不移的。

三、抓住诗中表示猜测的词语

有的诗歌中有一些表示猜测的词语也能帮助我们揣测诗人的思想情感。这些表猜测的词语如“似”、“疑似”、“料得”等委婉表达了诗人对某人某物的特殊情感。

例如,明代高翥的《秋日》:“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Q。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过墙。”第三句“豆花似解通邻好”的“似”字是“好像”的意思,结尾两句是说豆花好像了解“我”想要和邻居交往的愿望,伸长了藤蔓到墙的那一边表达“我”对邻居的问候。这是借物传情,表达了对邻居问候的温馨情感。

例如,宋代寇准的《春日偶书》:“柳岸花塘慵独赏,闲门春尽阻闲游。少年多故心先老,却被人疑似白头。”诗中“疑似”一词既紧扣前句表达自己年少多经历患难的坎坷,同时也表达被人错认为“白头”的无奈与心酸。

又如,唐代高适的《渔父歌》:“曲岸深潭一山叟,驻眼看钩不移手。世人欲得知姓名,良久问他不开口。笋皮笠子荷叶衣,心无所营守钓矶。料得孤舟无定止,日暮持竿何处归。”尾联的“料得”一词将一个浪迹烟波、不问世务的渔父形象鲜明地刻画出来了。

四、抓住诗中表示议论的词语

议论就是对人和事物进行评价和论说,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观点、见解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议论也包含着揭示事物外在与内在,或者与它事物之间的哲理及其关系。也就是说,诗人对诗歌中的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直接阐述观点、表明态度。

古诗中表议论的词语多出现在咏史怀古诗、咏物诗和哲理诗中。

例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中的“可怜”一词道出了诗人对贾谊悲剧一生怀才不遇的惋惜和悲叹。

例如,元稹的《》:“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第三句以否定句式“不是偏爱”,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第四句“更无”道出了原委,表明了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能凌风霜而不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可以说,诗歌赞颂了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

又如,我们熟悉的哲理诗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为有源头活水来”表明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使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会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五、抓住诗中表反问的词语

古诗中表反问的词语能直截了当、强烈地表达诗人坚定的决心与志向。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尾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决绝态度与不卑不屈的气概。

例如,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尾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岂”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无比自负的心理,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无怪乎清高宗敕编的《唐宋诗醇》这样评价:“结句以直致见风格,所谓词意俱尽,如截奔马。”

又如,唐代诗人司空***的《南北史感遇十首(其五)》:“兵围梁殿金瓯破,火发陈宫玉树摧。奸佞岂能惭误国,空令怀古更徘徊。”第三句中的“岂能”直接表达了对奸邪谄媚之人误国的愤慨之情。

理想的诗歌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歌;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站到更高角度去理解和探究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思想,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志。“志”就是诗人的志向、报复、愿望和情怀等。古代诗歌一般表现出来的思想是:咏史怀古、送别悼亡、思乡怀人、咏物抒怀、山水田园、边塞征戎等,学生要通过阅读题目和诗歌内容来探究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态度,进而体会到诗歌的情感,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一、分析诗歌题目,直观感受内容

古代诗歌的题目是诗歌主旨和思想的集中反映,通过阅读诗歌的题目,学生就应该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到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点态度。诗歌的题目言简意赅,通过简练的语言就概括出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是学生在探究和分析时需要关注的内容要点。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等,通过题目中的“送”“别”“赠”就可以看出这几首诗都属于送别诗,表达出来的都是离情别恨、深情厚谊和激励劝勉。学生要通过诗歌的题目来思考和分析,看到诗歌的情感和态度。通过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逢”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有关重逢的诗歌;而岑参的《行***九日思长安故园》的“思”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讲诉思念情感的诗歌。诗歌的题目简洁明了地展现出了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二、把握语言表达,体会作者观点

语言是构成诗歌的主体,学生要善于深入挖掘诗歌的语言特征来探究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诗歌中的情感,通过抓住这些关键字的方式来活跃思维,提高自己对字词和诗歌含义的理解。通过对每一个句子的分析,学生要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内容,明确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计调,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诗歌表达的观点态度。例如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诗歌中通过一些关键的语言表达了对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首先用“峨眉山月半轮秋”来映衬月色之美;通过“向”,表达出驶向;通过“君”表达对对方的尊称;通过“下”表达顺江而下。通过这些语言和词汇,学生会勾勒出一副美丽的***画,看到峨眉山月的景象,进而融入到诗人表达的情境中,看到家乡的月亮,进而感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在分析中和对语言的体会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只有正确地理解了每一个字词的含义,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思想和态度。

三、注重形象分析,探究作者态度

诗歌往往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的,学生在分析时要善于融入到诗歌的情境和氛围中,主动地思考,积极地探究,通过诗歌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边塞诗一般会通过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形象来表达边境的生活和情境,所书写的要点通常是边塞风光、奋勇杀敌 、誓死卫国、征人愁怨。而咏物诗一般会通过松、竹、梅、菊、蝉、蜂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一般是托物言志,借助这种事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展现出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每一类诗歌都有其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而这种思想往往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和展现的。通过对于这些意象的分析和品味,学生就会了解哪些事物通常会表达何种情感,进而不断地进行分析总结,形成自己系统化的认识。

四、关注因诗论诗,客观理解情感

诗歌的写作往往都是诗人在特定的情景和环境中,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进行写作的,它融入了很多时代的元素和社会背景,因此,学生在分析诗歌的内容时要具体探究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同时要结合诗歌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通过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探究诗歌的内容和意象来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如曹操的《观沧海》,诗歌通过简练的语言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这是学生在分析和探究中直观地看到的形象,但是通过对这些语言和文字的分析,学生会看到,作者实际上是在表现自己博大的胸怀,是对自己拨打胸怀和豪迈气概的书法,展现了诗人想要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为了能够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学生在探究中就要了解诗人,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治家、***事家和诗人,他当时在战争中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阀袁绍。在胜利的环境下,他继续追击,征讨乌桓,所向披靡,大获全胜。在胜利的喜悦中,它登上了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的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所写的诗歌自然也带着浓厚的对大海的喜爱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

五、明确全诗内容,整体把握诗歌

在探究诗歌的情感时,学生要全面地分析问题,不要仅看到一个词或者是一句话,要通过全诗来分析诗歌的情感,进而把握诗歌的态度。如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学生要通过思考和分析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生活,进而明确诗歌表达的意义,在理解字面含义的基础上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尤其是要通过感悟和分析体会作者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学生对于诗歌的整体把握会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句的含义和整篇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和通篇理解会更好地理解诗歌,进而理解诗句中的寓意,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总之,在对于诗歌的探究中,学生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认真分析,通过对诗歌中的字词、语言、形象、意象、诗人以及写作背景等的分析来探究诗歌的含义,逐步地理解和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态度,促进学生对古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理想的诗歌篇4

一、分析诗歌题目,直观感受内容

古代诗歌的题目是诗歌主旨和思想的集中反映,通过阅读诗歌的题目,学生就应该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到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点态度。诗歌的题目言简意赅,通过简练的语言就概括出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是学生在探究和分析时需要关注的内容要点。例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赠汪伦》等,通过题目中的“送”“别”“赠”就可以看出这几首诗都属于送别诗,表达出来的都是离情别恨、深情厚谊和激励劝勉。学生要通过诗歌的题目来思考和分析,看到诗歌的情感和态度。通过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的“逢”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有关重逢的诗歌;而岑参的《行***九日思长安故园》的“思”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讲诉思念情感的诗歌。诗歌的题目简洁明了地展现出了诗歌的主题和思想。

二、把握语言表达,体会作者观点

语言是构成诗歌的主体,学生要善于深入挖掘诗歌的语言特征来探究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诗歌中的情感,通过抓住这些关键字的方式来活跃思维,提高自己对字词和诗歌含义的理解。通过对每一个句子的分析,学生要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内容,明确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计调,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诗歌表达的观点态度。例如李白《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诗歌中通过一些关键的语言表达了对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首先用“峨眉山月半轮秋”来映衬月色之美;通过“向”,表达出驶向;通过“君”表达对对方的尊称;通过“下”表达顺江而下。通过这些语言和词汇,学生会勾勒出一副美丽的***画,看到峨眉山月的景象,进而融入到诗人表达的情境中,看到家乡的月亮,进而感悟诗的意境,感受到游子对家乡的思念,在分析中和对语言的体会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态度。只有正确地理解了每一个字词的含义,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思想和态度。

三、注重形象分析,探究作者态度

诗歌往往是通过一定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的,学生在分析时要善于融入到诗歌的情境和氛围中,主动地思考,积极地探究,通过诗歌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边塞诗一般会通过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形象来表达边境的生活和情境,所书写的要点通常是边塞风光、奋勇杀敌 、誓死卫国、征人愁怨。而咏物诗一般会通过松、竹、梅、菊、蝉、蜂等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一般是托物言志,借助这种事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展现出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每一类诗歌都有其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而这种思想往往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和展现的。通过对于这些意象的分析和品味,学生就会了解哪些事物通常会表达何种情感,进而不断地进行分析总结,形成自己系统化的认识。

四、关注因诗论诗,客观理解情感

诗歌的写作往往都是诗人在特定的情景和环境中,结合自己内心的情感进行写作的,它融入了很多时代的元素和社会背景,因此,学生在分析诗歌的内容时要具体探究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同时要结合诗歌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通过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探究诗歌的内容和意象来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如曹操的《观沧海》,诗歌通过简练的语言描写了沧海的壮丽景色,这是学生在分析和探究中直观地看到的形象,但是通过对这些语言和文字的分析,学生会看到,作者实际上是在表现自己博大的胸怀,是对自己拨打胸怀和豪迈气概的书法,展现了诗人想要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为了能够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学生在探究中就要了解诗人,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治家、***事家和诗人,他当时在战争中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阀袁绍。在胜利的环境下,他继续追击,征讨乌桓,所向披靡,大获全胜。在胜利的喜悦中,它登上了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的他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所写的诗歌自然也带着浓厚的对大海的喜爱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

五、明确全诗内容,整体把握诗歌

理想的诗歌篇5

关键词:中职;语文;诗歌教学;缺失;审美回归

G633.3

一、学生在诗歌学习的不重视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语文教材的内容也进行了一些改动,但是,仍旧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也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书店里,诗集基本上很少被人们关注。另外,很多中职教师的诗歌素养有待提高,影响了诗歌教学的水平。

(一)难以改变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

从本质上来说,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大脑通过阅读书面语言符号,从而获得一些意义。学生在学习诗歌时,需要经历多个过程:掌握工具、熟练阅读诗歌、读书解惑、刻苦背诵、知行合一的过程。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其他的文体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学习,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的语言简练,传达的意味更加含蓄,所以,诗歌需要涵咏学习。在其他的问题中,会涉及到很多材料,可以对材料进行归纳,从而抓住中心,要想更好地解读诗歌,就要抓住它的情感流程。中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在解读诗歌时会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但是他们的想象力比较丰富,思维比较活跃,而在学习诗歌作品中需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可以从这个方面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诗歌鉴赏的水平不高

中职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比较低,人生感悟往往比较少。而且,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审美能力有待提高,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古人的情怀理解不了。

二、教师在诗歌教学上的缺失

(一)课堂教学方法的缺失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面对诗歌时,教师往往采用非诗的方法进行解读,很多教师并不懂诗,自身也不喜欢诗歌,因此,对诗歌的研究往往不够,他们在对诗歌进行解释时,往往牵强附会,疲于应付,从而对学生产生了误导。在教授诗歌之后,学生未能深刻理解。而且,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我们距离诗歌越来越远。要想阅读和欣赏,通常要依赖个人的领悟,但就教学上来看,其还是有章可循,比如,可以首先可以解释文本的表层含义,当可以用通俗的话语对其进行阐释之后,还要挖掘它的深层含义,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积极的指导,帮助学生挖掘文本的深层含义。

(二)课外写作练习的缺失

就目前的教育体制来说,职业学校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对学生的写作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比较重视,因此,更加全面地进行实用问题写作的教学,所以在教学内容繁重,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忽略诗歌教学的重要意x,教师往往讲得快。诗歌,尤其是现代的诗歌,它和时代的关系比较靠拢,而且表达的方式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目前,很多年轻读者写小说,他们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天马行空,但是在人性的揭露上没有深切的体会,所以往往未能表达出来一定的感悟。但是,诗歌与其有着不同之处,学生不需要有着丰富的阅历和经验,只需要对生活有所感触即可。

三、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一)反复朗读吟诵,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

诗歌中蕴含着很多的格律,要想体会到格律的美,就要对诗歌进行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可以感受到审美的意境。我们都清楚,从先秦直到清朝,很多古诗词曲能够用来歌唱,比如李煌的《虞美人》和李清照的《一剪梅》,到现在被人们广为吟唱。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和岳飞的《满江红》,将这些诗歌谱成乐曲后,唱起来既音韵婉转又铿锵有力。即使不能歌唱的当代诗歌,也包含了音韵美。

(二)展开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中的构***美

诗歌阅读可以充分感受到诗人的深情,往往一首诗就描述了一副画面。比如,在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中,诗歌中展现了多种不同的意象,如明月、松石、水莲等,勾画了一副静谧的画面,在这种环境中,又掺杂着人的活动,浣女在欢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根据这一组组画面,讲述他们能够想象到的故事。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可以调动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加入充分的想象,使诗歌更加具有情节性。

(三)咬文嚼字,欣赏诗歌中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和其他文学语言不同,其更加简练,可以表达出生动的含义,而且需要读者自行挖掘其内在美。诗歌中的每个字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很多诗人在作诗时,会反复推敲,从而进行选择。尤其是对于古典诗词来说,要更加重视炼字炼句。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一个“闹”字,表达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在鉴赏诗歌时,不仅要理解其表面含义,还要重视对关键字、词的把握,把握好诗人的心理,而且,有时还需要进行“咬文嚼字”的钻研,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有利于使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语言美。

(四)充分发挥主体功能,评价诗歌中的真善美

在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可以充分表达艺术审美的效果。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愉悦,调动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提出疑问的过程中感受到审美的愉悦。而要评价诗歌的审美价值,就要将真善美作为标准。在鉴赏的过程中,要看重其是否能够真实地表现诗人的主观世界,即是真。还要判断其是否符合无目的的目的性,为社会而服务,即是善。而且,要评价其是否给人一种美感享受,即是美。

四、结语:

写一首歌,就是对一段感情的抒发,并表现一种人生的感悟。在中职语文 诗歌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就学生来说,难以改变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影响诗歌鉴赏的水平;对于教师来说,存在课堂教学方法的缺失,课外写作练习的缺失等问题,因此,要想更好的开展诗歌教学,就要反复朗读吟诵,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展开联想想象,赏析诗歌中的构***美;咬文嚼字,欣赏诗歌中的语言美;充分发挥主体功能,评价诗歌中的真善美,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理想的诗歌篇6

一、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成形的文学体裁,韵律优美、内涵丰富、语言简练、意境深邃,但如果对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表达的内涵了解不深,就很难进入诗歌意境中,学习兴趣自然无法提升。就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高中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对诗歌内涵无法准确把握,缺乏诗歌鉴赏能力。从对诗歌的课外阅读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阅读时间较短,且不能坚持阅读,或选择杂志、小说等其他题材的阅读材料。

2.教师的文学素养有待提升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传统的教学技能,更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注重对学生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对诗歌意蕴的深入讲解。但是在高中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文学素养不高,缺乏创新意识与发展眼光,只是死板地按照教辅书与教材内容讲解,对涉及诗歌创作背景、作者经历及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做不到适当拓展,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古代诗歌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陈旧

古代诗歌内蕴丰富、思想深远,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尝试新型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但就当前现状而言,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以往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仍然是粉笔+黑板+教材,将诗歌作为简单的背诵材料,要求学生学会背诵即可,至于诗歌的内涵、韵律、情感等重点内容只是一扫而过,使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古代诗歌的美,更谈不上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了。

二、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1.重视诗歌意象,理清情感思路

与现代文相比,诗歌并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且语言描述简短、跳跃,表情达意内敛含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诗歌本意难以准确把握,也就难以做到对诗歌的正确理解。而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体,因此,在古代诗歌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准确掌握诗歌的思想内蕴,首先要做的是指导学生从诗歌意象着手,通过对诗歌结构的分析,理清诗歌脉络,明确诗人感情思路,进而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诗歌分析习惯,进而培养其诗歌鉴赏能力。

2.增加诗歌诵读量,灵活掌握诵读技巧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大量的诗歌诵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教授教材上的诗歌篇目外,还应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适当多诵读一些古代诗歌。例如,在教授完李白的《蜀道难》以后,教师向学生推荐李白的其他诗歌,如《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感受李白超然的英雄性格与高瞻远瞩的人生理想,进而加深对李白的认识,对今后理解李白的诗歌内蕴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另外,在诗歌诵读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苦于诗歌背诵,一遇到需要背诵的诗歌就苦不堪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未掌握诵读技巧所导致的。因此,教师在讲授诗歌时,应注重对学生诵读技巧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掌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同时要了解遗忘规律即先快后慢,多加复习,巩固记忆,以此提升记忆效果。

3.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理想的诗歌篇7

【关键词】诗歌鉴赏特点 强化训练 备考策略

【中***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9-01

诗歌以其生动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故而诗歌鉴赏自1993年在高考试题中出现后,深受广大中学教师的好评,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导向。

诗歌鉴赏的前提是理解,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的享受。在鉴赏诗歌时,鉴赏者首先接触其语言,并通过它来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特点

纵观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可见其具有以下特点:

1.就选材而言

高考诗歌鉴赏题,在内容赏一般是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体式赏已涉及诗、词、曲等多种样式,在时代上已从唐、宋、元三代向现展。更为重要的是,所选材料都与课文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常常是课本知识的迁移。

2.就题材而言

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是浩如烟海,但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额界限。阅读时,既要把握诗歌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高考诗歌鉴赏题,一般以古诗为主,题目从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题目的设问角度在传承语句理解的特点外,还采取扩展式鉴赏。材料来自课外,但和课内都有必然练习。一般选取知名度较高,内涵丰富的诗篇,但难度并不大于教材中的同类作品,且一般不用教材外的典故。鉴赏角度广泛:(1)诗歌形象的鉴赏;(2)诗歌语言的鉴赏;(3)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4)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

这些都是公考检测的特点,我们在诗歌鉴赏时必须引起注意。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备考策略

中国诗歌富于抒情性,诗人的表现是情感式的,是通过抒情来表现主题。其次,诗歌通过创造意境来表达思想感情。意境是诗词中描绘的生活***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再次,诗歌是高度简练的,由于格律的限制,以简练的语言表现浓厚的意蕴。最后,由于入乐须依格律,诗歌富于音乐美。其音乐的节奏和韵律与内容传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可以通过吟诵来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一)鉴赏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1.“感觉”,对诗的形式或诗的形象的外在情状的反映。

2.“感染”,读者与诗人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了共鸣。

3.“感触”,读者为诗的形所激发出的与之相关的一些感慨与思考。

在鉴赏过程中,不仅仅是读诗,更重要的是品诗,品尝出诗味,即品出情味、意味、兴味和韵味。我们是从现象、语言、表达方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品出诗味。

(二)诗歌鉴赏的必备条件

1.鉴赏者始终伴随着形象,融合着自己的思想情感。

2.鉴赏者总是充满着想象和联想投入诗的意境,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3.鉴赏者一直在审美活动中得到美感享受,对形象进行理性的认识和思考。

(三)诗歌鉴赏除了必须读懂语言,理解大意,了解作者及写背景等之外,还应把握其独特的特点。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强化训练:

1.通过吟诵体会诗情

诗歌格律的节奏和韵律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谐一致,古人写作诗文讲究“以声传情”,“声象相应”,那么,鉴赏者只有通过吟诵、品味,才能逐渐真切、清晰地感受到诗歌中描绘的形象,体会到诗人表达的感情,获得诗人当时对生活的体验,进而在思想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

2.把握诗的形象,领会诗的意境

诗人的感情蕴含在诗的形象和意境之中,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尤为突出。诗忌直露,讲究含蓄,或情景交融,或写景寄情,或移情于景。因而领会诗的意境必须从把握诗的形象入手。在姜夔的《扬州慢》里,只有把握客观形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才能体会出作者由此产生的悲凉之感。

领会诗的意境首先应注意根据诗词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分析,从诗中的形象去探求诗人的情感,而不应先入为主,以对诗人的一般了解来生搬硬套。因为,李白的诗并非全部都是旷达的,同样,杜甫的诗也非全部都沉郁。其次对诗词形象的把握。意境的领会应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分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许多梦中美景,不能仅仅对景物特征做表层理解,,更应看到诗人的创作意***。再次,把握作品的背景资料有助于把握形象,领会意境。

3.品味,推敲语言,领会情致理趣

中国诗歌力求语言精练,凝缩,字少意多,其情致理趣耐人寻味。“溪涨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数只船横浦,一声笛起山前。”其中的“拂”面,船“横”以表现情致,“月”落,“一”声以体现理趣,皆十分传神,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宁静的夏夜,值得推敲,体味。

4.感悟诗句外的曲致

诗贵含蓄,诗人往往将情致藏在诗句的背后,借咏物叙事或用典而有所寄托。李清照《如梦令》里“知否知否?影视绿肥红瘦”表达出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四)灵活运用答题技巧,准确解答问题

1.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现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托物言志,叙事则是寓情于景等等。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达,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

2.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诗歌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合乎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

3.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反片面

理想的诗歌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方法

当前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面临着一个突出的现象:学生只会读诗、背诗,体会不了诗歌的意境和语言,更难以理解其中所蕴涵的情感。教师大多也只是翻译诗句,解析个别用词,把诗歌整体感割裂,忽略了诗歌的美感。课堂教学达不到效果,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界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否则,其结果也只能是出力不讨好。针对上述现象,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抓住意象

意象就是诗歌中的事象和物象都注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如果这种特定的情感与某种形象构成了固定的关系,那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成了诗歌中的意象[1]。

在古代诗歌中,人们常借“明月”“鸿雁”来表现自己的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从美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其情不堪,成千古绝唱。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以“折柳”“长亭”来表达离情别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代表坚贞高洁的品质;松代表坚贞高洁;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莲表达爱情;梧桐象征凄凉悲伤。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抓意象就是要发掘“象”中之“意”,这是赏析诗歌的基础。只有抓住每个意象的特征,才能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其次,要注意意象的组合方式,整合意象的特点,从而入诗、入情、入境。

二. 体会意境

王国维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二者随之矣。”[2]意境是衡量诗歌艺术高低的标志。意境是诗歌的根本,所以无论是写诗,还是鉴赏诗歌,都要了解诗歌的这个特征。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淌,熔铸着诗人成熟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的理想和艺术才能等方面的内容,是诗人心中的诗。

教学和鉴赏诗歌一定要去品味诗的意境。有意境的诗往往情深意远,耐人寻味,能给人以诗美的享受和情感思想的启迪。一般意境由意象构成,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其二,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本诗只有一个意象——江雪,没有人踪甚至没有鸟迹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江雪与诗中的人物,戴着蓑笠的老翁,构成本诗深远的意境:境与人互为映衬,作者孤高清洁的个性展露无余。

三. 品味语言

诗歌说到底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诗歌语言精炼、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鉴赏诗歌的的语言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考虑古代诗歌推敲字词的特点,关注重点词语。如名词往往是特定意象的特称,名词的连用常常会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一个动词往往能够使整首诗活起来,而且动词往往有多重含义;形容词往往从各个角度对中心词进行修饰限制,对渲染气氛、表现心情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副词往往也起修饰限制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也是鉴赏的重点。数量词可以准确地表情达意。叠词往往能使意境深化。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而见山,悠闲自得的形象表现了出来。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火”“蓝”等词语把江南的美景写得色彩绚烂,美不胜收。典型的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将诗人寂苦无告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其次,关注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因为古代汉语本身的特点和诗词格律对语言使用的限制,诗词里的经常出现语言的变形,而这些变形的词语在诗歌表情达意方面往往起到重要的作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把春风的多情、灵动恰当地表现了出来。再次,关注修辞语言的表达效果。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待。因为修辞的运用,诗歌往往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另外,关注诗歌整体的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练、豪放、柔婉等等。很多诗人长期的写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明白、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清新自然、杜牧的清健俊朗、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等等。了解了这些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对于鉴赏诗歌语言特别有帮助。

四. 把握情感

古语言:“诗言志,歌永言”。“志”即诗人所要传达的内心情感,这是一首诗的灵魂.在教授高中学生鉴赏古诗时,应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准确而深刻地领悟诗歌情感、揣摩诗人的本意.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必须结合写作背景,挖掘主旨;抓住诗眼,挖掘诗的内涵;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体会诗的意境;反复吟咏,从感性意象到达理性领悟。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同时,必须启发学生逐句逐段地进入诗中所描写的意象中去感受,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怎样才能进入意境呢?这就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从而拉近古代和现代的距离,赋予古诗文以新的生命力。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要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感知阶段过后,则要使情景完美统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上升到对诗歌的理性认识。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鉴赏诗歌的思想是思维的艺术,抓住“意”中之“象”,去品味“意”中之“境”,揣摩“意”中之“蕴”,就走进了诗,走进了诗人的内心。

参考文献:

理想的诗歌篇9

关键词:诗歌;教学;有效性

一、学生的诗歌阅读层次

(一)理解性诗歌阅读

诗歌阅读首先要从字、词、句入手,准确理解它们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把握诗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内容。

(二)创造性诗歌阅读

在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思维是以顿悟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是对问题的顿悟并获得新的解决方法。因此,欣赏诗歌时需要学生充分调动思维,自由地想象和发挥,充分体现其在课堂阅读中的独创性。

(三)评价性诗歌阅读

学生通过阅读诗歌,在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深入的评价和鉴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将客观的文字变成自己主观的东西,使其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运用知识和欣赏诗歌。

二、教师如何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歌教学的基础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主要有改变词性、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等。

1.把握词性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诗人为了炼字的需要,常改变诗中某些词的词性,这些地方常是一首诗的诗眼。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化静为动,把江南春色写活,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幅春到江南生机勃勃的景象。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根据诗境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场景,获得较高的审美享受。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笑春风”应为“笑于春风”,在春风中笑。“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应为“千家山郭静于朝晖,日日于江楼坐翠微”。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语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3.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和情感侧重点

为了适应格律和表情达意的要求,诗人往往颠倒诗句中的词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语序应为:“山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为了押韵,作者将词序进行了调整。又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正常语序应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如果按照正常语序,就变为呆板的平铺直叙,采用颠倒的语序则增强了画面动作的持续性和鲜明性。

(二)引导学生做好“三看”

1.看标题

标题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标题往往涉及如下内容: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如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作品的感情基调,如李绅的《悯农》;诗歌的主要内容,如韦应物的《闻雁》;诗歌题材,如杜甫《蜀相》,王昌龄《闺怨》。

2.看注释,挖掘暗示信息

注释涉及的内容往往有:交作背景,暗示主旨情感;介绍作者,暗示思想感情;解释主要词语,帮助理解诗句;对典故进行解释说明。

3.看正文,把握诗歌要素

通过阅读正文,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弄清楚诗中借助怎样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事理。

(三)充分备课及有效的课堂评价

1.充分备课,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要有效的处理课本内容,首先要对课本知识熟烂于心,对诗歌要有自己的解读;其次使用灵活的方法处理课本内容,切忌一成不变。例如,在讲解《春江花月夜》之前,提前将这一诗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列出来,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情、景与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等。除此之外,还要把教学的重难点都着重标记出来,这样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有效的课堂评价

诗歌的教学过程是创造性的过程,是艺术的再现,要做到这些,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创新意识,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从而进行适当的课堂评价。恰到好处的教学评价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其对诗歌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我曾让学生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进行探究,体会所抒之情是豪情还是悲情,收到了良好效果。

总之,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规律,发挥其想象力来领悟体会诗歌的意义、意境,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秋红.对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

[2]马秋红.探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2.

理想的诗歌篇10

关键词:情境创设;引发想象;反复诵读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从《诗经》《乐府诗集》开始,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出现了大量的优秀诗歌作品,这些诗歌作品有的浪漫,有的沧桑,有的悲壮,有壮志未酬的遗憾,有舍身就义的豪迈,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因此,诗歌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利用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内涵,让学生感悟语言艺术蕴含的美,让学生在经典文化的浸润下不断积累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就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探讨研究的内容。

一、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诗歌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教育,它既是一种知识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语文文本因为蕴含有大量情感因素,因此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很大的作用,而诗歌教学无疑是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教育的理想途径。但是,现在的诗歌教学都无法脱离这样几个过程:首先介绍作者、作者生平、主要作品、诗歌创作背景;然后朗读作品,逐词逐句进行讲解,引经据典;最后要求每个学生都会背诵默写。这种教学模式,淡化了诗歌的文化浸润和艺术熏陶,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诗歌本身的资源。

二、诗歌教学的意义分析

诗歌作为经典的语言艺术,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优秀的诗歌作品能让学生与作者达到心灵的契合和共鸣,跨越千年依然能够触动人的心灵。诗歌教学可以把诗歌蕴含的美以及诗歌蕴含的思想情感内涵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诗歌的审美能力,生成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我国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是一朵奇葩,也正因如此,诗歌所具有的美学价值是独特的,初中正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利用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在诗歌中感悟文化艺术的浸润和熏陶。例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的《满江红》以其低沉雄壮的诗歌氛围、热血满怀的慷慨情感,激励着中华儿女的拳拳爱国之心。历史诗歌长河中这样的诗作不胜枚举,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不断丰盈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也不断充实着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情境创设,跨越时空产生共鸣

情境创设一直是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借助情境创设,可以把学生很快引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例如,在教学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教师可给学生出示一幅课件画面,画面呈现峰峦连绵,暮霭四起,落日低垂,边塞孤城在黄昏中城门紧闭,画面苍茫空远,辽阔孤寂,城头白发将***持***望着远方。学生在这种画面的视觉冲击下,很快就进入到诗歌的意境氛围中。

诗言情,歌咏志,音乐和诗歌的关系一直是紧密的,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可以利用音乐进行情境创设。例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在《阳关三叠》一咏三叹、低沉委婉的音乐中,学生感悟到作者和元二依依惜别的不舍情谊,对好友远行的殷切叮咛,从而把握了诗歌的整体基调。

情境创设还可以利用对话形式。例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和“看”到的诗人对话。例如,看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作者,你说:“你对辛苦劳作感到惬意吗?你还习惯这种生活吗?”其他同学可以通过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来回答。

通过情境创设,打开尘封在学生心底的生活经验,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把学生带入诗歌所处的时代,和作者一起悲伤和快乐。

四、引发想象,理解诗歌意境

著名诗人戴望舒说:“诗歌就是真实和想象的结合。”没有想象力就不能充分理解诗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引发学生的想象,再利用学生的想象去理解诗歌。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印象中的早春景色,并利用想象勾勒出诗人描绘的早春景色。这样通过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再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前四句让学生联想作者写了几个景物?这些景物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是“早莺”?为什么要争暖树?让学生从每句诗中想象延伸出尽可能多的画面和感悟。

五、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精妙

诗歌由于符合平仄规律,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对诗歌的诵读过程中,让学生慢慢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对仗、工整美。诗歌在古代就是用来诵读的,诗人通过对诗歌的诵读来宣泄自己的情感,通过一咏三叹的诵读,来使自己内心的情感一波波不断渗透出来。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也要还原诗歌诵读的本质,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一点点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精妙。例如,《诗经·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慢慢体会诗中那种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对伊人倾慕而不得的苦闷感伤。

理想的诗歌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理想的诗歌10篇

学习

伤感的诗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伤感的诗10篇,内容包括伤感的诗大全100首,过节伤感的诗。3、爱久了,成了一种习惯;痛久了,成了一道刻痕;恨久了,成了一种负担。4、快乐与忧伤,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依然能感受到的那份真实与感动、虚伪与悲伤。5、很久,忘了怎么说爱,可心

学习

描写日出的词语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日出的词语10篇,内容包括用颜色的词语描写日出有什么好处,描写海上日出的句子和词语。为了能够更加如实地反映拟声词、拟态词的原态,下面以北原白秋的童谣《お花》为例进行详细说明。***色お月さま朝の月、子山羊がめう

学习

关于成长的诗歌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成长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我和学校共成长诗歌,我和小树共成长诗歌。百年新诗传统回首与再认识当下诗歌的繁荣或困境,必须放在中国百年新诗发展历程的长时段中去解读。对当下诗歌创作现状的认识,要有一种历史纵深感,即建立在

学习

有关爱的名言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有关爱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爱的名言经典句子,爱阅读的名言名句。3、家有万贯,不如出个硬汉。〔清〕《钱大昕》《恒言录》4、田家无四邻,独坐一园春。卢照邻《春晚山庄率题二首》5、东家西舍同时发,北去南来不逾月。&md

学习

林肯的名言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林肯的名言10篇,内容包括林肯民主名言,林肯的名言汇编11篇。3、最重要的是,在关键的时刻能够坚持原则。4、最高明的骗子,可能在某个时刻欺骗所有人,也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在所有时刻欺骗所有的人。5、只要充分相

学习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10篇,内容包括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一等奖,一百字小练笔巨人的花园。【设计意***】在课堂教学一开始,让孩子先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的特点,提炼出“想象丰富神奇”这一主要特点。从体验神奇之处入手,让孩子产生

学习

爷爷又黑又长与妈妈10篇

阅读(26)

从牙牙学语到青葱少年,我一直和爷爷生活在一起。作为厨艺高超的老一辈,他自然会做几道湘菜,最常吃的便是这道辣椒腌茄子皮。记忆中这道菜其貌不扬,腌制后的茄子黑黑的,拌着干红辣椒,吃来有几分辛辣。但在爷爷看来,这道辣椒腌茄子皮是珍贵无比的

学习

诗歌秋天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诗歌秋天10篇,内容包括诗歌100首秋天,走过秋天诗歌。握着岁月的笔秋风把那些坟顶的萋萋茅草当成了宣纸的平面肆意疯狂地书写陌路人生路边簇拥的狗尾巴草迎风挺不直胸却高昂起头就象芸芸众生中努力挣扎的你我风霜也好风景也

学习

下雪文案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下雪文案10篇,内容包括配下雪的文案,下雪伤感文案。2.可惜我们没有撑到冬天,要是能在一起看雪就好了3.只想和你看场雪,一不小心白了头。4.我把冬天握在手里了,要不要送一片给你。5.期待一个一觉醒来发现下雪了的冬天6.漫天飞来

学习

百日安全活动个人总结模板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百日安全活动个人总结模板,内容包括百日安全无事故活动总结,夏季百日安全活动个人总结。二是加强常规性、经常性安全教育。(二)、完善了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措施深刻吸取近年来各类学校安全事故的教训,举一反三,狠抓薄弱环节,狠抓

学习

干部个人培训总结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干部个人培训总结,内容包括干部培训总结简短范文大全,干部任职培训个人小结。二、工作收获(一)学员管理特点及工作收获。学员的报名、考勤、***日活动、联欢会、学籍管理等工作,事无巨细,唯有仔细、认真、耐性,才能做好,对于异地

学习

教师个人简历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教师个人简历,内容包括教师个人简历自我陈述,教培行业教师个人简历。年龄:48岁出生年月:1958年5月18日职称:中教一级单位:吉林市船营区教师进修学校***治面貌:中共***员最后学历:大学本科(教育管理)二、工作经历1979.8--1981.8吉

学习

世界地球日手抄报内容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地球日手抄报内容10篇,内容包括地球日手抄报内容100字,世界地球日手抄报内容名言名句。1990年儿童与环境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

学习

关于教师节的古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教师节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教师节致自己的古诗句,教师节诗词古诗大全。(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关于成长的诗歌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成长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我和学校共成长诗歌,我和小树共成长诗歌。百年新诗传统回首与再认识当下诗歌的繁荣或困境,必须放在中国百年新诗发展历程的长时段中去解读。对当下诗歌创作现状的认识,要有一种历史纵深感,即建立在

学习

黄河的诗歌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黄河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黄河的诗歌,黄河诗歌名句大全。2、《书河上亭壁》宋代:寇准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3、《公无渡河》唐代: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

学习

普通话小诗歌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普通话小诗歌,内容包括普通话小诗歌,推荐普通话小诗歌。《爸爸》是普拉斯最出名的并被广泛收录、评论的一首诗。评论者对其主题思想各执己见。《爸爸》反映了女孩对已逝父亲爱恨交织的情感。它也被解读为普拉斯对父亲过世和

学习

描写春天的诗歌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春天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描写春天的诗歌冰心,描写春天的诗歌春晓。你们谁知道,她是怎么来的?我知道!我知道!她是南方来的,前几天到这里,这个好消息,是燕子告诉我的。你们谁看见过,她长的什么样子?我知道!我知道!她是一个小姑娘,长得

学习

母亲的诗歌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赞美母亲的诗歌,母亲的诗歌10句。春衫犹恐漏风寒。辛勤恨不生双翼,剪尽青灯望眼怜。人们常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得今生的擦肩而过我不知道攒了多少次回眸才换得与您的这份母女深情母亲啊您以博大的

学习

清明的诗歌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清明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关于清明的诗歌和作品,清明诗歌小学生。在曾灿率兵援赣的前期,由于朝廷对自己委以重任,他充满了责任感和昂扬的斗志,因而在***帐中写下了这首《营中夜望》:寒意迎霜发,荧光近露浮。云高千嶂落,水静一江愁

学习

描写母爱的诗歌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母爱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冰心关于母爱的诗歌,但丁关于母爱的诗歌。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说过:“我历来相信,诗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美丽的花朵,诗歌作为人类精神财富中永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将永远与人

学习

儿童节的诗歌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儿童节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儿童节诗歌30字大全,儿童节写的诗歌。开得真美每一朵温柔的笑靥里都有孩子们的影子儿童节的诗歌——翅膀那小小的长了翅膀的心恨不得飞到太空去因为晚上天空的星星眨眼诱人想摘满满的一花篮送给老